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质量报告范文

环境质量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质量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质量报告

第1篇:环境质量报告范文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 A

一、进行水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工作的意义

针对客观环境运用物理、生物或化学的现代科技手段,间断地亦或连续地对水体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份予以鉴定和测试,通过仪器的检测或实验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描述,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称作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在水环境监测中数据的科学、准确、公正,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加强实验室的内部管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质量体系的建立包涵硬件部分和软件两大部分,二者缺一不可。我国法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第三条指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其第四条有明确指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综上可见,对于水环境监测工作而言,监测的质量控制环节是关键。

二、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管是一种以环境监测质量为核心对整个环境监测系统全过程多环节进行的管理方式。事实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整个环境监测管理的关键,环境监测得到的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由于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刚刚起步,还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1、水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领域尚没有一个专门的质量控制方面的明确细则,水环境监测法律体系不健全,相关监测机构人员的行为缺位越位现象屡见不鲜,相关的监测工作放任自流、职责不明。

2、缺乏统一管理的完善的水环境监测网

各地区各部门的水环境监测网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但是责任不明、效率低下现象加重了各级财政负担,造成资源浪费。水环境监测是一项涉及多环节、技术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对于最后的监测结果和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3、环境监测得到的数据和参数准确度不高

人们都知道,环境监测得到的数据信息和相关参数会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质量,因此能否收集到有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监测数据和具体参数显得至关重要。只有提高数据和参数的准确度,才能实现环境监测的有效性,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的具体措施

1、建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完善组织领导机构体系和机构的建立是质控的基础,质量控制体系要素是构成质量体系的基本单元,建立文件化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体系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是规范实验室分析测试工作和全体人员行为达到质量目标的依据。明确监测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能,做到各部门任务明确,职责分明,认真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同时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

2、加强质量控制,重视基础性操作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节涉及到监测的各个步骤,包括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标液的配置和标定、空白试验、标准曲线的绘制、天平的检验、分析仪器的检定、玻璃量器的校验、试剂等,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基础知识要扎实,基础工作要做细,这样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2.1加强对实验室环境控制

实验室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需要。实验室应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证实验室的设施、测试场所以及能源、采光、保温、通风等方面满足监测工作的实际要求,保证环境条件不对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测量准确度、稳定性及操作性产生不利影响。加强实验室的内部管理,保持实验室环境清洁、整齐、布局合理。

2.2确保监测分析仪器正常工作,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水环境监测要使用多种仪器设备,而仪器设备的性能状况和量值能否准确可靠,关系到监测结果的精确性。要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及定期检定、校准工作,以确保监测分析仪器工作正常,保证仪器设备量值准确可靠。监测仪器合理使用,使用后及时清洁,防止沾污。

2.3加强对实验试剂的控制,确保试剂满足实验需求,实验试剂要分类存放,防止交叉污染。配制试剂时,实验用水应满足要求。特定项目用水应特殊处理,如有的项目需配制超纯水、无酚水等,以保证配制试剂满足实验要求。

3、现场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

3.1准备好现场测定仪及采样记录

温度计、电导率仪、塞氏圆盘等现场测定仪,要送质量监督局检定和自检合格后使用;要填写采样记录,内容要有采样地点、采样时间、气象参数、水文参数、采样人、记录人员记录其水质状态是否异常或与监测方法中所描述的标准状态是否有所偏离,如水的温度、颜色、气味(嗅)、流量、水面是否有无油膜等均应作现场记录。

3.2采样器具的选择与使用要求

采样器使用有机玻璃采样器(油类使用专用采样瓶直接采取),有机及生物项目用硬质(硅酸)玻璃容器,重金属无机项目选用聚乙烯容器;无需单独采集的水质监测项目使用塑料桶,细菌采样瓶要用灭菌两小时的专用瓶。

水质样品、土壤底质样品采集应满足《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对各项目的要求;特殊样品的采集要特殊对待。然后按要求填好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采样人、记录人、核对人,出现异常要有附加说明记录。

3.3采样质控措施

全程序空白实验:按年初制定的《质量控制计划》要求,抽查1个-2个监测月样品的采样全程序空白。

现场平行样:按规定要求采取1个-2个监测月l0%-20%现场平行样。

4、培养专业人员,加强队伍的素质建设

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是质量控制的保证。环境监测工作中员工的素质是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应加强业务培训及岗前培训,严格制定员工考核制度,特别是对关键人员资格审核,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教育培训要重视业务技术的提高,更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监测人员不断提高水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和业绩。树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的奉献精神和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

5、事后质量控制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最后一关就是事后控制,对这一关进行有效的把握,可以及时的发现错误,并进行及时的修整,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改善。在实验室进行事后控制的主要实现方法是对数据以及对数据的记录进行控制和审查。必须保证数据及对数据记录的真实有效性,能够经得起技术上的推敲。所谓记录指的是实验室操作的成文依据和测量过程所有成文记录,主要包括:计划、方法、校准、样品、环境、仪器和数据处理等。应准确地做好成文记录和数据报告。实验室的主要考验依据是记录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

内审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管理手段,通过定期开展内部审核,纠正和预防不合格工作,确保质量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并对质量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结束语

在实际监测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找到更适合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为了保证监测质量,我们需要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综合分析考虑多方面因素最终做出综合的、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叶炳效.张佳武.赵文举.孙珂.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相关措施的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7).

[2]蒋明艳.实验室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

第2篇:环境质量报告范文

摘 要:大气环境监测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PM2.5监测工作的逐步高调推进,人民群众对于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事实上,除了群众关注的PM2.5之外,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卤代烃、碳氢化合物等分子状污染物,降尘、总悬浮微粒、飘尘及酸沉降等颗粒状污染物都是大气环境监测项目。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

前言

在我国的环境监测系统中,大气环境监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关系到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更进一步说,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为了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更加清新舒适的环境中,有必要加大对大气环境的监测,使其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对大气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概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涵义

在环境监测中,大气环境监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囚此环境监测质量的工作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大气环境监测的工作内涵。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为了更好的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保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证实验室在进行科学管理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措施。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时候,要先进行监测计划的编制,同时也要明确监测工作的要求,同时对分析测量系统也要进行明确。环境质量检测要保证是非常科学的,同时也具备很强的系统性,监测数据是监测工作的直接产品,同时也是最终产品,监测数据的质量对环境质量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环境监测数据一定要保证具有精密性、可比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通过实验室质量控制来实现。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是指在进行实际监测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一旦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要对产生的原囚进行分析,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监测的数据也要具有代表性,主要是采样的样品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够代表整个监测项目范围内的污染情况。数据的可比性是指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要采用规定的分析方法,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数据进行比较。

二、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现状分析

1监测网络不够完善

现在,我国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很多的监测数据出现了重叠和浪费的情况,国家环保部门对监测网络建设在逐渐的重视,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在很快的时间内进行解决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一定要重视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性。

2数据科研目的性不强

近年来,民间要求整合一个大气质量监测系统的呼声逐渐增强,不少高校的专家学者也及著作,提出统一的具有科研价值的数据大气数据监测系统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但是,目前来说形成该大数据整合的投资来源无从获得,且项目为纯公益项目,无法为投资人提供足够的投资回报率。所以,目前的大气污染数据来自不同的部门,在气象部门汇总,然后通过气象信息通道面向全国。这些数据对于大气治理科研工作的指导价值不强。这一状态值制约我国大气治理研究的一个主要瓶颈。

3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不高

在我国,作为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监测采样工作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不受重视、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边缘化、大气环境监测采样成本增加、大气环境监测采样结果不符合监测要求。其结果是大气环境质监测质量得不到保障。

4 环境监测人员综合能力差

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监测人员是最重要的,但在具体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的综合能力不足,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业务操作能力不足;二是对人员的培训缺乏,环境监测人员参加培训太少,导致操作技术掌握不到位;三是监测工作较为特殊,人员的流动性小,缺乏高技术人才的引入,导致新技术和新理论应用效果较差。

三、如何保证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

1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采集样品的代表性、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分析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的可比性和可观性的必然要求。研究证实。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质量保证工作发挥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其中各级监测站皆应以质量保证体系为工作准则。

2 建立健全独立的信息体系

大气污染指数通过气象网站和天气预报面向公众的现状来自气象部门对于各地大气环境监测部门的管辖权。此举使得监测部门和稽查部门分属两个部门管辖,其业务传递和执行过程中存在较明显的隔阂。所以,建议国家进行机构调整时,充分考虑到环境监测和环境稽查部门的业务相关性,而并不是仅仅考察大气环境监测和气象监测的技术相似性。将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等环境污染监测部门在各自的技术职能部门中划分出来,统一归环境稽查部门管辖,这一方式可以使得包括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在内的所有环境监测工作渠道更加畅通。

3强化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

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对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估具有直接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方面环境样品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即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针对如何提高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力度,文章主要从如下方面予以阐述:以现场调查为基础,对有关资料予以核实,并根据具体情况明确采样点位、采样断面、采样频次、采样周期,以此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采样方案,进而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针对工业污染源,务必要根据某一标准把污染源划分为一般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源三大类.其中重点污染地区、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行业,其对应的采样频次应更高,而次重点污染源次之。与此同时,对样品盛放容器、采样设备、保存条件、现场加标样品的频率和数目、样品容器的标识等的控制力度应到位。

4提升监测人员综合能力

监测人员是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部分,作用十分重要,因此,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需要加强的,这对环境质量控制水平有一定的促M作用,首先通过技能培训等模式来提升监测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其次强化职业教育,让监测人员明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进而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细心的工作作风,加强监测人员对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提升服务意识;最后是建立监测人员考评体系和奖励机制,在工作过程中对监测人员要进行严格要求,并鼓励监测人员的创新和研究,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应适当采取奖励措施,激发监测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监测分析综合水平。

5充分发挥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功效

随着我国能力建设、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机构所使用的设备同样不断更新,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运用效率。在维护设备方面,要指派专业的维修人员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时、定期的检查和保养,为了避免仪器设备出现不必要的损耗,还要对设备进行规范化以及专业化的管理,保证设备在运行中完全发挥作用。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水平飞速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大气环境破坏,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日常健康带来了极大地威胁。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调研,对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对目前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从全局出发,对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网络化和实时化进行了展望,为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参考文献:

第3篇:环境质量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气环境质量环境质量专项评价城市规划

引言

为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国家近年来先后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意在“防患未然”,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大气环境污染由于其问题普遍性和潜在风险性,是落实上述法规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由于审批时期、生产管理、设施建设等不定因素的存在,许多工业项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尚未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或是难以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控制,从而导致这一“防患未然”策略的失效。在此情况下,如何进行“亡羊补牢”,引导城市建设趋利避害,在目前的城市规划领域仍涉及不多。本文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探讨城市用地布局如何应对现状存在的大气环境质量问题,为同类城市规划项目提供经验和参考。

1. 困惑与局限:引入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

1.1 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用地布局的重要前提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问题是当前国内许多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从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来看,国内城市总体大气环境质量虽有所提高,但形势依旧严峻:一方面,2009年在全国655个设市城市中,仍有99个城市空气质量仅达到三级标准,此外有8个城市劣于三级标准1;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市“退二进三”的进程中,环境风险往往与污染工业一道转嫁给管理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全的周边地区,使城乡环境呈现出中心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地区的人居环境反而恶化的特点。

任重道远的大气环境治理工作与城市发展前景息息相关。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用地拓展与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更是直接影响城市人居环境条件,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从山东肥城的氟中毒事件到山西临汾的环境问题,乃至之前广州番禺对垃圾焚烧厂选址的热议均可看出,在国家陆续提出“两型社会”、“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如何妥善处理城市用地布局所面临的大气环境制约,确保城市环境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规划亟需解决的布局前提。

1.2 传统规划技术体系的局限性

从当前城市规划的技术体系构成来看,在规划决策形成后再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应用相对广泛,而对于如何有效“补救”既有的大气环境问题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传统规划体系难以独立胜任。

一方面,在现行的城市规划技术体系中,对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尚未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应对措施。在规划项目实践中难以从空间上定量、明确的界定污染范围,通常情况下只能依据规划师的经验与判断,以定性的方式为主,安排城市用地布局、构建缓冲绿带,导致用地布局和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匹配较为模糊。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决策应建立在合理可信的论证之上。然而由于编制单位通常不具备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资质,作为规划基础支撑的城市大气环境评价在技术上和资质上往往面临窘境,从而动摇整个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面对大气环境质量与城市用地布局之间的矛盾冲突,传统规划技术体系存在着自身固有的不足之处,亟需通过多学科交流和合作加以完善。本文通过对茌平县总体规划的实践案例,介绍引入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及其对规划方案的基础支撑作用。

2. 探索与实践:以茌平县总体规划为例

2.1 引入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

2.1.1 茌平县城市发展面临的大气环境风险

茌平县位于黄河下游鲁西平原,山东省西部,原为传统农业县。2000年之后,茌平县在资源、能源、交通三个条件均不突出的前提下,以“植入式”途径发展铝电产业,带动了城市的超常规发展。2007年,茌平县GDP达到142.45亿元,在聊城市排名第四,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位居聊城市第二,而GDP增速、税收收入及其增长率均位列聊城市各区县的首位,铝电产业对城市的带动作用显著。

在工业和城市超常规发展的同时,以铝电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体系排放大量的氟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导致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根据1996、2000、2007三期遥感影像解析结果,自2000年工业快速发展以来,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下降显著,气溶胶浓度不断增大。从环保单位获取的数据来看,大气环境多项指标已低于国家标准,城市发展面临风险。

2.1.2 大气环境质量问题是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前提

面对大气环境污染,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既反映了市民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诉求,更是对城市安全的保障,其迫切性不言而喻。

根据前期公众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对居住环境满意程度一般以下者约占60%,而有超过68%的居民认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茌平长远发展的瓶颈。项目组的调研也显示近年来茌平县城的城市建设逐渐转向背离工业区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之意不言而明。

更重要的是,在茌平县产业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电解铝产业,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氟化物。大量研究表明,氟化学工业,特别是无机氟工业是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行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对人体、动植物危害较大2。此外,二氧化硫等其它污染物的环境影响也不容忽视。

可见,通过规划调整城市用地布局,规避大气污染物影响,对茌平的城市发展而言至为关键。具体而言,从空间关系上看,城市与污染型铝电产业的关系存在三种调整的可能:

1、工业不动,城市跃迁。即污染型铝电企业保持现状,城市整体在茌平县城以外的安全区域另行选址建设。

2、城市不动,工业疏解。即污染型铝电企业近期全部搬迁,在县城以外的其它区域内重新选址建设,城市环境得到逐步恢复。

3、原址拓展,提升优化。即城市与工业的关系不作重大调整,两者仍在现状基础之上发展,而规划通过产业的优化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法暂时控制工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远期再通过产业升级优化使环境达标。

比较而言,前两个方案虽较为彻底,但风险较大,是大气污染问题积重难返,城市与工业无法共存时的“大手术”;而原址拓展方案有利于城市平缓转型,可行性强,但这是建立在城区大气污染的强度和覆盖范围尚未完全恶化的前提下。

可见,大气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是茌平县城用地布局调整的基石,也是规划亟需解决的根本前提。

2.1.3 规划前期的尝试与困惑

在规划前期,为了在规划框架内解决此问题,项目组综合运用了国家标准法、案例研究法、文献检索法三种方法,对茌平县城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初步分析。然而随着规划推进,初步分析结论逐渐显现弊端: 一方面,由于技术力量所限,初步结论所确定的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较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难以精确引导城市用地布局;

另一方面,由于该结论由非专业环评机构出具,不具备专业资质保障,对于总体规划这一具有法律意义的规划而言,支撑力度不足。

为此,项目组与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合作,编制了《茌平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

2.2 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引入

2.2.1 技术路线

《评价报告》通过对茌平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调查,掌握该地区环境空气的现状,评价空气污染因子氟化物和二氧化硫的影响范围,提出清洁生产标准和方案,为茌平县城市总体布局提供依据。其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3:

2.2.2 评价结论

根据上述技术路线,《评价报告》基于现状数据资料,在回顾、评价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分析铝电产业的环境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英国剑桥环境研究公司大气扩散模型-环评版(ADMS-EIA),模拟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并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的主要结论:

1、氟化物的小时和日均浓度在三个铝厂附近有超标现象出现。根据模拟的氟化物浓度分布图可知,工业园区内氟化物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三家电解铝厂车间的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的氟化物在排放源的周围浓度值较高。

2、从实际数据计算方面: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模拟运算,得到氟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空间分布图。

3、依据清洁生产标准,对铝电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

根据模拟结论,并考虑到氟化物的高危性与隐蔽性、 监测数据的时效性以及氟化物污染的累积作用,规划采取最不利原则,对《评价报告》的结论进行系数修正,得到规划中最终采用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分布图。

2.3 基于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城市用地布局

2.3.1 用地拓展模式确定

由大气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可知,城市北部地区处于污染物最大防护距离范围内;而南部地区则环境质量较好,具备进行城市建设的环境条件。也就是说,《评价报告》的结论证明,茌平县城的城市用地布局采取“原址拓展,提升优化”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2.3.2 结合大气环境治理的用地布局动态调整思路

《评价报告》指出,通过产业优化升级和执行清洁生产标准,工业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使县城北部地区具备“复兴”的可能。因此,总体规划在城市用地拓展中贯彻这一“此消彼长”的动态思路,将规划期内城市的发展分为三个步骤:

1、时序一:城区工业在原址上控制、提升,重点建设南部城市新区。

2、时序二:县城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环境治理,使工业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3、时序三:北部工业区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旧区和工业区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后,优化提升城市旧区,并建设现代化、无污染的工业园区。

2.3.3 用地空间布局结构

基于中心城区大气环境现状及空间拓展时序,将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内的用地划分为现状工业区、城市旧区和城市新区三大分区,各分区之间设置隔离绿带,构建空间三分的宏观结构。

其中现状工业区未来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城市旧区现状位于污染物最大防护距离范围内,近期为现状工业区与城市新区之间的建设控制地带,也是远期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城市新区现状环境质量较好,是近期承载城市居住和公共职能的主要地区。

由用地空间布局结构不难看出,《评价报告》的编写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一方面,报告明确了大气污染的最大防护距离,从而引导规划在此范围之外布局近期发展用地;另一方面,报告分析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在有效控制情况下的演变趋势,从而为城市搭建长远发展框架、确定建设时序夯实了基础。

3. 经验与推广:技术路线总结

总结茌平县总体规划的经验,建议在同类城市的规划中可以参考如下的技术路线:

(1)从城市的现状入手,调查是否存在大气污染型工业企业,初步辨析大气污染的危害性和影响程度,论证进行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的必要性。

(2)与具有资质的专业环评机构进行合作,编制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

(3)根据专项评价,在以下模式中进行选择。

模式一:现状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构成重大影响,难以通过原址调整来解决的,应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工业疏解或城市搬迁;

模式二:现状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用地布局影响有限的,可选择原址优化模式,并提出工业优化升级措施,明确城市用地拓展时序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动态关系;

模式三:现状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尚未对城市构成影响的,应强化对大气环境质量不达标地区的建设控制,城市用地予以规避,同时积极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城市安全。

(4)根据选取的模式,编制城市用地布局初步方案。

(5)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对初步方案进行评价、优化,确保规划方案满足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要求。

4. 结语

当前,工业化依然是中国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风险对城市长远发展而言不容忽视。在工业污染已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影响的城市,仅仅对规划方案和项目选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在此情况下引入环境质量专项评价,可以确保城市规划有一个正确的立论基础。通过茌平县总体规划的实践,证明了“先评价后规划”这一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希望笔者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同类城市的规划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环境保护部. 《2009年度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2010.

2 朱继业. 氟化学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四川环境,2007.

3 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 《茌平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专项评价报告》. 2009.

作者简介

许险峰,男,硕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

马琦伟,男,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第4篇:环境质量报告范文

1指标体系建立分析

1.1指标体系整体框架根据当前国内外就环境评价体系的构造研究,本文参考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1-9],构造3层指标体系,由下至上分别是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一级指标(见表1)。三级指标共有16个单项指标:分别为每单位废气排放量工业产值、工业烟尘处理率、工业粉尘处理率、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每单位废水排放量工业产值、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亿元工业产值废水处理设施数、每单位废水需氧量排放量工业产值、主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主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情况、每单位固体废弃物产量工业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水资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这些指标都与二级指标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二级指标有5个单项指标,分别为大气环境参量、水环境参量、固废环境参量、噪声环境参量、生态环境参量等,全面反映了环境质量所包含的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一级指标为一个综合性指标。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各地环境问题有不同特征与表现,通过一些单项指标虽然可以从不同方面解释地区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发现地区性的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政策措施,但单项指标无法体现地区环境与经济之间总体的关系,也不能进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为此,基于单项指标,建立了一个综合性指标———环境质量参量,限于各单项指标量纲的不同,对各项指标归一化处理后,用层次分析法给各指标赋予权重,经检验分析表明,权重合理,该综合指标可行,可以以此来判断和评价某地区的环境质量水平。

1.2.1大气环境参量(1)每单位废气排放量工业产值每单位废气排放量工业产值是指以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燃料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大气的含有污染物的气体总量,以标准状态(273K,101325Pa)为单位的工业产值,单位为亿元/亿立方米。(2)工业烟尘处理率工业烟尘处理率=工业烟尘处理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往年存储量)×100%,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是指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中夹带的颗粒物排放量。(3)工业粉尘处理率工业粉尘处理率=工业粉尘处理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往年存储量)×100%,其中工业粉尘排放量是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能在空气中悬浮一定时间的固体颗粒物排放量。(4)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空气质量等级是据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所确定的污染指数分级以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目前,空气质量污染指数的分级标准:①空气污染指数(API)0~50为一级,空气质量为优。②API51~100为二级,空气质量为良好。③API101~200为三级,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④API201~300为四级,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⑤API大于300为五级,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该分级标准是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的实施标准,也是进行城市环境功能分区和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

1.2.2水环境参量(1)每单位废水排放量工业产值每单位废水排放量工业产值是指以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放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为单位的工业产值,单位为亿元/亿立方米。(2)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100%,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是指报告期内废水中各项污染物指标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外排废水量,包括未经处理外排达标的,经废水处理后排放达标以及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达标的。(3)亿元工业产值废水处理设施数亿元工业产值废水处理设施数是指以每亿元的工业产值为单位量,统计用来处理废水的设施的数量。需要注意的是该指标并非越大越好,而是要在一个最佳均衡度上。(4)每单位废水需氧量工业产值每单位废水需氧量工业产值是指以废水中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化学需氧量,COD)为单位的工业产值。COD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污染越重。单位是亿元/万吨。

1.2.3噪声环境参量(1)主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目前我国尚无对道路交通噪声的评价标准,在对道路交通噪声的监测中一直沿用GB3222—94中的方法,以考核城市道路总体噪声水平,将各路段监测的道路交通噪声值按路段长度加权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全市的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2)主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情况在我国,区域环境噪声采用“网格法”布点监测,遵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即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引用GB/T14623标准,监测方法按GB/T14623执行。

1.2.4固废环境参量(1)每单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工业产值每单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工业产值是指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单位的工业产值,单位为亿元/万吨。(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往年储存量)×100%。(3)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往年储存量)×100%。(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指报告期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生活垃圾产生量比率,在统计上,由于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易取得,可用清理量代替。1.2.5生态环境参量(1)人均水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对水资源的定义是“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量,并适合对某地水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这里提到的水资源就是指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总和。(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公共绿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生态市达标值为大于等于11m2/人。具体计算时,公共绿地包括:公共人工绿地、天然绿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绿地。计算公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城市非农业人口,单位为米2/人。1.2.6综合指标———环境质量参量环境质量参量是建立在上述单个指标基础上,用以综合反映某地区的环境质量水平,将三级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16个三级指标和5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再用二级指标乘以三级指标的权重,得到各个单一指标的最终权重,最后,对处理后的指标进行求和,得到环境质量参量,用下式表示:式中,S为环境质量参量,Wi为Xi所对应的指标所占比重,Xi为各项单一指标归一化指数。环境质量参量是反映地区环境质量水平的综合性指标,S值越高,说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水平越高。

2实证分析

2.1应用案例选取北京、辽宁、上海、广东和陕西分别代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别就各个指标进行计算并比较结果,各地区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8年。

2.1.1大气环境参量比较由表2可知,大气环境质量最好的是广东省,北京、辽宁、上海和陕西的大气环境质量大致在同一水平,其中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在2008年有明显好转,这可能与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实施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有关;其他地区在2008年变幅不大。

2.1.2水环境参量比较由表3可知,水环境质量水平最好的是上海市,且呈现逐年直线上升的情况,广东省自2005年开始,水环境质量也有了明显好转,至2008年一直以较快速度大幅上升。其他3个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水平都出现隔年波动的状况。

2.1.3噪声环境参量比较由表4可知,陕西省是各地区中噪声环境质量水平相对平稳的地区,一直保持在中间水平,其他各个地区每年的噪声环境质量波动幅度较大,这可能与噪声本身的不稳定性有一定的关系。

2.1.4固废环境参量比较由表5可知,各个地区的固废环境质量水平基本一致,除了广东省在2007年和2008年的下滑幅度较大以外,其他各省市总体上以较高的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

2.1.5生态环境参量比较由表6可知,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没有明显的、有规律的发展趋势,不过从大体上来看,各地区均表现出隔年起伏波动的情况,这一点陕西省表现的最为明显,甚至出现了“W”型的变化趋势。

2.2五地区环境质量参量比较由表7可知,广东省的环境质量水平最高,并且在趋于改善;上海市与陕西省的环境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改善,而且改善速度很快;北京和辽宁的环境质量水平就2003年到2008年这6年来看,虽然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处于不稳定的变动。

第5篇:环境质量报告范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监测 问题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62-1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项目和建设项目的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继而提出预防或者减少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且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有效监测,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是指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有监测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值监测,在环境本底值不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和方案;项目建成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建设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而言之,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是通过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获得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执行环境监测计划的目的是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

2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内容基本可分为两个部分: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监测和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2.1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项目建成后对环境造成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过程应遵循经济实用、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原则。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当监测方案在实际执行中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沟通联系。监测采样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

2.2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竣工验收过程中监测与调查主要为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章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实际工作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干扰限制,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得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亦或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再者,由于时间紧迫、经费不足等客观原因,为了赶进度,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简化或省略,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参考:

一是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审查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时,让环境监测技术负责人参加评审监测方案和内容的制定。强化环境监测技术监督职能,强化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二是建立并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监测程序和经费使用等相关制度,形成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等现象。根据环境监测方案,科学安排时间,全面统筹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监测机构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监测数据依法公开。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对科学评价、预测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提出环境保护方案至关重要。

第6篇:环境质量报告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执法 应用

环境执法是一个完整缜密的过程,而环境监测数据体现了在满足建设项目需求的同时,各种环境因素的环境质量,鉴于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在环境执法中环境监测的重要地位和应用,我们应确保以全面、及时、合理的环境监测数据来为环境执法提供客观、真实、科学依据,以期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推进环境执法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一、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中的地位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一些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分析监测,来确定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和污染程度。而环境执法是指享有环境管理权的行政主体,依法对相关主体运用法律手段采取的直接影响其义务和权利的监督管理工作和环境执法行为。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法定地位

环境监测是一种政府行为,环保部门通过监测数据对环境进行监督、规划和协调,并对违反环境管理制度和法律规章进行技术监督。伴随着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在环境管理中明确了环境监测的职能范围,并提升了其在环境执法中的地位。

(二)法律效力

及时、全面并准确的反映出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存在的不利因素和问题,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目的。因此,环境监测环境而稻菀准确可靠并进过具有法律效力的计量核定。以提高环境监测的检测能力和可靠性,使其为环保执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

二、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中的作用

(一)环境监测为执法现场提供技术性支持

在环境执法过程,当某些排污企业出现违反环境保护的现象时,环境监测和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成立专业的监测小组对污染源进行经常性的现场执法,运用适当的监测方法,在现场科学测定污染物的浓度和排放量,并及时提供精细准确的监测数据报告,通过监测取证,有效保证现场执法行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及时彻底的解决处理排污情况。

(二)为处理污染事帮和纠纷提供有力的依据

在环境管理中,某些大的污染纠纷必需要通过相关环保部门甚至法院才能予以解决,规范化的监测污染纠纷现场中的污染物,可以为环境执法解决问题提供公平、合理、权威的强有力依据。此外,环境监测部门还需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以备突发性的事件发生时能准确快速的获得信息。

(三)环境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有力的服务

通过有效的环境监测,可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污染物的种类与特征准确及时的掌握,以为环境执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引导其正确的工作方向,为深入开展环保整治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另外,通过综合分析长期积累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资料,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实现环保目标,提高城市的综合环境质量,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及针对性的建议及策略,提高环境执法和效果。

三、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中的应用策略

(一)监测程序规范化

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应遵循国家及地方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标准,构建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精确分析监测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保证监测程序规范化。其中,评价企业外排污染物是否达标要以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法定依据,而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所需要的数据则需要通过分析监测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来做为监测指南。因此,基于环境执法的特性,需要对现场监测环节做好严密的质量控制,注重采样方案的设计,合理优化采样点位和频次。采样时间应根据不同标准,如日均值或瞬时值来制定; 对污染事故现场监测时应采集清洁对照点及现场平行样,加大采样量。对废水采样时要充分考虑样品的保存条件和方式,以及分样的均匀性。对固定源废气监测时要核实管道漏风和异常风量情况。对上风向对照点的设置,应对周边干扰源进行充分调研考虑。

(二)监测过程痕迹化

在环境执法全过程中,强调监测过程痕迹化是指从质量控制和时间顺序方面要强化痕迹意识,按照固定证据链的要求,留下完整缜密的文字、电子档案、实物、图片等工作记录,不留空白和间隙,确保所有监测过程和数据都可追寻到法律证据。

在现场采样时,应及时记录样品外观、固定剂、重量、体积和形态等信息,同时记录下监测期间工况和周边污染源的影响,并让被测方陪同人员对现场的采样记录进行签字确认。对于重要的执法监测,应采集足够的样品以备复测及留下存,在配合环境监察部门执法时,要对关键环节和重要采样点位进行拍照、录音或摄像等取证工作。在样品保存运输环节,涉刑监测的样品必需现场封样,做好记录并注重控制环境条件和运输安全。另外,还要根据企业提供的厂区平面图及工艺平面图来绘制现场监测示意图,在图上标注布点监测情况,同时,在噪声、气体点位建议采用GPS定从头再来,并标注在原始报告及记录中。对现场测试仪器的使用和采样的信息,应确保专人交接,保证不遗漏不出错,清楚记录与实验室的整个交接过程。

(三)监测报告全面化

监测报告作为环境执执法监测的最后成果,要尽可能全面、翔实的反映出监测信息,其监测理论和数据都要经得起追根究底和全面质疑。在监测报告中应明确自行采样或来样委托等信息,报告中应体现样品的唯一性标识和状态描述,有分包项目的报告可直接由分包实验室出具报告,必需以监测站名义出具报告的应注明分包方的资质。还说说明采样过程中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环境条件和其它详细信息。此外,监测的支撑性材料必需完整,做好如样品交接、样品留存、现场采样、实验室环境监控和仪器使用等的记录,以及对监测任务单和原始记录分析。

四、结语

环境评价的科学性和环境执法的公正性,都和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的时效性、准确性、科学性、合法性、关联性及多样性,并做好监测程序规范化、报告全面化和过程痕迹化等。确保环境监测工能及时、全面地为环境执法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惠娜.浅淡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中的地位与作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7).

第7篇:环境质量报告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指数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203-02

1引言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本溪市紧紧围绕“打造绿色山城、建设生态本溪”的总目标,坚持将造林绿化与现代林业建设相结合,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结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加快绿色通道、绿色村庄、绿色校园、绿色厂区、城区绿化建设进程。通过遥感调查与实际野外核查,本溪市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准确地掌握和了解本溪市生态环境现状。通过评价的量化指标综合反映本溪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特征,科学地规划生态资源的合理结构,为政府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决策提供有价值、有效的生态信息,对生态市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生态环境现状

2.1土地利用

本溪市土地覆盖类型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河滩地。辖区内总土地利用面积841100hm2:其中耕地面积70086.9hm2,园地面积12384.5hm2,林地面积653928.7hm2,牧草地面积4487.9hm2,水面面积21323.1hm2,建设用地面积41693.9hm2,未利用土地面积26007.96hm2,河滩面积12087.1hm2。

2.2河流水系资源

本溪市水资源相对丰富,地表水资源量为72.10亿m3,地下水资源量7.28亿m3。大小河流近200条,这些河流分属于太子河水系、浑江水系和草河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27条,在200km2以上的河流有太子河、浑江等12条,境内太子河流域面积4428km2,是本溪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本溪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

2.3林业资源

本溪市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国土面积84.11hm2,林业用地67.88hm2,森林蓄积量5072.07万m3,森林覆盖率74.5%,其中天然林45.37万hm2,人工林21.498万hm2,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和宝贵的绿色屏障。

2.4矿山生态

全市有开发利用矿产地866处,大规模、高强度的矿产开发致使矿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占用大量耕地,植被生态破坏,诱发地质灾害,河流及地下水污染。目前全市完成矿山土地复垦率为5.78%,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为14.12%。

3评价方法

为保证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动态趋势的客观性、真实性,采用国家环保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中规定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法进行生态评价指标计算,对本溪市2012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1)生物丰度指数:是指称量被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

(2)植被覆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及农田三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3)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4)土地退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5)污染负荷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担负的污染物的量。

(6)生态环境质量分级: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分级标准见表1。

4评价结果

本溪市区包括平山区、明山区、溪湖区、南芬区和开发区,两县有本溪县和桓仁县。本溪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见表2。

本溪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EI)为75.1,本溪市的生态质量状况为优级。植被以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红松阔叶混交林、油松栎林、次生灌丛,生长发育状态稳定。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比较充沛,河流纵横水质较好。本溪市生态系统稳定,生态环境特别适合人类生存。

市区生态质量为良,基本适合人类生存;本溪县和桓仁县生态质量为优,特别适合人类生存。

5生态环境主要压力

(1)人均耕地少、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难以遏制。本溪山地面积占80%,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人均耕地0.5亩。耕地中坡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0%~40%。土层薄,砂石多,“跑风、跑水、跑肥”,土壤贫瘠。

(2)水资源逐年减少。本溪地区水能资源量占全省总量的1/3,是全省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全区水资源开发已达50.32万kW,占全区可开发量的79.4%。按目前标准,一条河流的水资源开发,以不超过50%~60%为宜,超过70%将会对区域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区域生态失调。

(3)植被变化速度加快。本溪地区近50年来气候出现的暖旱化,将迫使冷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带向东北后退,同时促进暖温性落叶阔叶林向东北推进,使本溪地区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发生根本性变化。

(4)矿山资源开发的生态破坏。本溪地区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只顾挖掘,多产高产,不少矿藏资源已近枯竭。而且矿产开采过程严重忽略了因开采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使目前矿山环境修复任务十分繁重。本溪矿山点多面广,大量剥离山体,破坏了植被和土层。尾矿乱排乱放,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使生活饮用水和农田灌溉水质下降,影响了区内居民的人体和食物安全。

(5)农村饮用水安全与地方病防治形势严峻。本溪地区石灰岩分布地域较广,加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不少深山地区地下水贫乏,农民自打水井较浅,枯水季节水井干枯,人畜饮水困难。不少村屯因地下水中含氟量高和水质及生物等原因,出现克山病、甲状腺肿、克汀病、氟中毒、大骨节病及肺吸虫病等地方病。

(6)森林公园的密集开发破坏山林植被和生态平衡。本溪地区已建成或在建的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至少有18个。这些森林公园多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的偏远中山上部,山高、坡大、林密,树龄在百年以上,是辽宁省大型动物和不少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布局过于密集。有的地方为了开展旅游,不惜砍伐大面积的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森林,并将盘山道修到海拔1200~1300m以上的山顶,破坏了大型或珍稀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切断了这些动物迁移活动的通道,其生态后果极为严重。

6结语

本溪市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结构合理,生态系统稳定,适合人类生存。但近年来由于受自然和人工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建议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监督管理,用经济建设的思想指导生态建设,规划建设生态示范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本溪市环境保护局.本溪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2010年)[R].本溪:本溪市环境保护局,2011.

[2]本溪市环境保护局.本溪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13年)[R].本溪:本溪市环境保护局,2014.

第8篇:环境质量报告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评估价值;探讨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 言

建设工程环境评估价值中的环境监测,着重点是环境的有效保护,依据建设工程的独特之处及现阶段潜在的关键环境矛盾,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环境护理方案,实施切实可行的环境监测规划,以监测环境污染程度、避免环境质量的降低、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估价值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估价值中的关键性组成部位,影响到整个环境评估价值。环境评价部门开展环境评估价值的时候,先是要嘱托监测部门对项目开展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数值没有超出规定范围的前提下继续对具体的工程开展环境影响检测和评审,同时提交出相应的检查规划;工程顺利完成后在尝试运营三个月后期,一定要对该工程进行检查监测,保证环境评估价值中规则的环境保护设施是否真的落实;在工程运行一个时期之后,开展总的评审。总的来讲,在环境评估价值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必须要有真实的环境检测数据。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评估价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估价值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②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评估价值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③环境评估价值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

④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价值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

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2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评估价值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

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

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评估价值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2.3 对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由于环境样品有着极强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要正确了解和评估环境质量状况,必须采集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样品,当样品不具备真实性和代表性时,任凭实验室分析工作再严密也无法弥补和改变样品失真所致的严重影响,即使测试质量完全符合要求,而对于了解和评估环境质量状况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采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综合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核实相关资料,针对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采样断面、采样点位,采样周期和采样频次,制定出完备的采样方案,从而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对于工业污染源,可筛选出重点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对于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地区和重点污染行业,采取较高的采样频次,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根据情况可适当减少。除了合理布点以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外,还要选择适当的采样装置、盛放样品的容器及保存条件,容器空白、样品空白及现场加标样品的数目和频率、样品容器的标识及其它记录保存等都必须严格控制。对于规模较大的监测任务,各监测单位应同时派出质量监理员(也可由上级监测机构或委托方派出),由质量监理员确定受控站位,并负责监督采集不少于20%的平行样品,进行密码编号或密码加标处理。现场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应由质量监理员负责和监督。

3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评估价值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估价值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评估价值报告的质量。

4 结束语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一些意见:

①强化环境评价部门和监测部门对环境评估价值工作中的监管力度,加强有关工作人员对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估价值的重要意义的理解,尤属强化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保证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核批准过程中的严密掌握。

②尽力使得环境评价报告的审核评价严密科学。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员一定要参与监测。

③建立、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体质。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过程要看做一个评审的前提,避免快速结束的不正当情况的发生。依据环境监测方案规划时间和合理预算经费,以保证环境监测的顺利实施,有效起到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估价值中的重要性意义。

④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使用ES、RS、GIS等先进科技,确切的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整个环境评估价值提交有效合理的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立,尽快理顺环境监测管理体制[N],中国矿业报,2010(03)

第9篇:环境质量报告范文

1.1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造所建立的适合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生态系统。因此,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科学、客观地进行选取,以期真实反映评价区域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②完整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能够完整地涉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各方面,正确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③独立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与评价内涵,避免各模糊指标的重复选取;④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需具备相当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获取且指标均可量化,便于客观、真实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⑤动态性原则,评价指标需注重其动态性,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规律及其可预测性。

1.2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上述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成都市现状,确定成都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该指标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2大类指标,其中自然环境指标层细分为自然指标和生态指标2类,社会经济环境指标层细分为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每个指标有对应的具体指标。

1.3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不一,故各个指标的权重将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准确程度。本文在参考众多前人研究基础上,将AHP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2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2.1评价方法

AHP是指把一个多目标的、复杂的决策问题看作一个系统,通过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以此来确定最优方案。用AHP作系统分析,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4个组成部分,然后向下构造更加具体的指标体系。环境质量系统包括4个层次:总体层、系统层、要素层、目标层,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制约,并且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

2.2数据标准化处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成都统计年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报告》。

3评价结果

基于上述评价指标及各指标权重,对成都市2008~2012年期间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进行计算,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且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从各年子目标层的得分进行分析,成都市生态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及社会指标3方面均呈逐渐改善趋势,只有自然环境指标稍有下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