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环境质量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质量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张掖市 城区 地下水 环境质量 监测 水质 水体 水污染

张掖盆地地下水丰富、水质良好。主要靠祁连山、龙首山区的沟谷潜流及河道出山后的河道渗漏、渠系渗漏、雨洪渗漏补给。盆地内地下水位东南高,西北低,地下水由东南向西北流动。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层。潜水矿化度<1g/L,承压水矿化度<0.5g/L。黑河切穿隔水层(壤土、粘土),承压水溢出形成泉沟。从山前到盆地中心,由补给区、径流区到排泄区,构成完整的山前自流斜坡。

张掖市城区地下水随着地质构造等条件的不同,其分布呈现出其独特的规律性:即从南向北其地下水的含水层由粗变细,由深变浅,由南部的潜水分布区逐步过渡到北部多层次的承压水分布区,共分为五个分布区,即平原南部厚层潜水分布区,平原中部厚层潜水分布区,平原北部浅层承压水分布区,北山山前坡积、洪积扇潜水分布区,北山山间平原、潜水及基岩裂隙水分布区。1 地下水监测概况

1.1监测点位的设置

根据张掖市城区地下水的走向,设第二自来水厂、甘州区人民医院、农友化工公司、三强化工公司4个点作为城区地下水水质动态观察点,另设市农业科学院为对照点。

1.2监测时间、监测频率、监测项目

张掖市城区地下水每年单月监测,每次一天。根据《甘肃省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实施细则》要求,张掖市城区地下水主要监测项目有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硝氮、亚硝氮、砷、汞、硒、铜、铅、锌、镉、铁、锰、六价铬、氰化物、挥发酚、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总大肠菌群共23项,其中,1、7月份监测23项,其他单月监测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共8项。

2地下水环境现状与评价

2.1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因子

2.1.1评价标准

张掖市城区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中Ⅲ类标准。

2.1.2评价方法、评价因子

张掖市城区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根据《甘肃省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实施细则》要求,选全部监测项目为评价因子(细菌学指标除外)22项作为评价指标。

2.2地下水水质现状综合评价结果

2006-2010年城区地下水监测结果与评价见表6-2-3。

表6-2-3 2006-2010年张掖市城区地下水监测数据汇总表

根据五年监测结果综合分析,张掖市城区地下水感官性状良好,无色、无味、清澈透明,没有肉眼可见物;一般化学指标PH、高锰酸盐指数、铁、锰、铜、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年均浓度值均在地下水Ⅰ类标准范围内,硫酸盐、亚硝酸盐氮、氰化物年均浓度值均在地下水Ⅱ类标准范围内,总硬度、氨氮、挥发酚年均浓度值均在地下水Ⅲ类标准范围内,毒理学指标铅、镉、砷、氟化物、铬(六价)、氯化物、硒、汞、硝酸盐氮均未检出。细菌学指标总大肠菌群未检出。F值为2.19,城区地下水质良好。

3地下水水质年际变化

五年内张掖市城区地下水F值波动不大,地下水水质稳定,未受外界因素影响。见图6-3-1。

图6-3-1张掖市城区地下水年际变化表

4地下水环境质量结论

张掖市城区地下水感官性状良好,无色、无味、清澈透明,没有肉眼可见物,城区地下水质良好。

5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护对策与建议

根据五年监测结果综合分析,虽然城区地下水质良好,但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地下水潜在的污染风险依然存在。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张掖市城区地下水不能完全集中使用,城区一些工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仍以自备水源自建设施供水,地下水无序开采,造成地下水资源浪费;近年兴起的地源热泵的采暖系统未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建设,无法实现完全回灌,也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污染防治措施相对滞后,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地下水水质存在潜在污染风险。还需切实加强对地下水管理保护。

(1)加大地下水保护力度,从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分析论证、严格审批,严肃执法、强化保护入手,使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积极保护地下水资源,政府对地下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城区统一供水。

(2)加强水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用水量和排污量,尽量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

(3)在经济建设中,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尽量限制耗水量大、排污量大且难以治理的建设项目,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等措施,确保水体不受污染。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管网,推进县、乡、村三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做到全收集、全处理。

(5)实行严格的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合理调整地下水开采井布局,完善地下水计量设施。

参考文献

1、张志纯、何成才编写.张掖概览.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2、张掖市统计局编写.张掖市统计年鉴(2009年).2010年6月

3、张掖市环境监测站编写.张掖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1-2005年度).2006年5月

第2篇: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摘要: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本文结合六盘水的水资源情况,从环境监测角度出发简要叙述环境监测与水资源状况的关系。

关键词:水资源;水质监测;环境质量

一、六盘水市境内水资源概况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地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结合部,地处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处,珠江水系以北盘江为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六盘水市境内中部地区,长江水系以三岔河为干流,分布于六盘水市境内北部地区。珠江水系主要河流北盘江源于云南曲靖市马雄山西北麓,在云南省境内称草香河,拖长江入口至可渡河入口河段称清水河,为云贵两省界河。拖长江流布于市境西南部,北岸为安居、龙井、大寨等乡、自龙井、都格等乡界入市境,流经弯子、妥倮、营街、鸡场、哈青、新街、营盘、水城县龙场、九归、炭山、法德、野钟、发射、者卡、花嘎、罗盘等乡境,沿市境与普安、晴隆边界流泻,经肖坪、鲁嘎、至毛口(六枝特区)乡湾河东侧出境,始称北盘江。北盘江在市境内河长138.4公里,流域面积6645.2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7亿立方米,落差736.7米,水能蕴藏量98.85万千瓦,可开发量60.41万千瓦。

三岔河主要支流水城河,又称响水河,阿勒河。流布于市境北部,源于赫章县兴发厂西北侧,向东南流经兴发,松木坡等乡,流入水城义忠乡,又经土角、南开、双营、保华等乡境,于保华乡加河村出水洞汇入三岔河,入口处高程1561米,河长40.5公里(在市境内)流域面积493.63平方公里,年均流量达9.5立方米/秒,落差160米,支流有坞铅小河流布于市中心区,源于钟山区凤凰乡窑上水库,源头高程1816米,流经凤凰、黄土坡、荷城、教场等乡、街道办事处,在月照乡双洞村金都寨汇入三岔河。入口高程1600米,河长20.5公里,在月照乡罗家寨有1公里多暗河道,集雨流域面积186平方公里,年均流量3.5立方米/秒,落差216米,主要用于农灌,沿岸厂矿多,污染严重。连山河,又叫水果河,流布于水城县西北角。发源于水城县盘雄乡海蚯村西侧海蚯梁子东麓,源头高程2200米,流经盘雄,连山等乡。在连山乡苗营上汇入三岔河,入口处高程1615米,河长19.5公里。流域面积202.6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04立方米/秒,落差585米。懒龙桥河,上游称赵家河,下游称懒龙桥河。流布于市境北部,源于水城县猫场乡和牛场乡交界的老鹰山西南麓,源头高程1640米,流经水城县牛场、猫场、化乐、六枝特区代家包包、乌柳、牛场、新场、上官等乡,在上官乡岔河汇入三岔河,汇合口高程1184米,河长23公里,流域面积240.7平方公里,年均流量0.5立方米/秒,落差455米,主要用于发电,建有赵家河,懒龙桥河发电站. 岩脚河,流布于六枝特区北部,发源于六枝郎节坝乡大山村水塘大坡东北麓猴子冲。源头高程1760米,流经郎节坝、里塘、河岔、羊场、岩脚、高桥、民乐、龙场等乡镇,在龙场沈家寨北侧汇入三岔河,入口高程1160米,河长28.1公里,集雨流域面积296.7平方公里,支流有木贡河、雨亥河等,年均流量5.5立方米/秒,落差500米,其上游称河岔河、羊场河、中游称岩脚河,下游称龙场大河、大岔河、主要用于农灌。

六盘水市境内有有天生湖、木柯湖等8处湖泊,市中心城区供水主要来源于玉舍水库,窑上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市内地下水具有量丰富,流量大,分布广的特点,以岩溶水道为主,占全市水量总面积的58%,全市地下水年均流量达52.68亿立方米/年。

六盘水市境内水资源主要源于天然降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81.4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2.61亿立万米,重复主算量22.61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81.49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转化频繁。地下水循环交替强烈,化学类型简单,以低矿化度重碳酸盐类淡水为主,除局部轻度污染外,大部分地区水质良好,适合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过境客水主要为北盘江及三岔河干流客水。北盘江多年平均入境径流总量23.5亿立方米,三岔河多年平均入境径流总量13亿立力米,总量36.5亿立方米。

二、六盘水市境内水资源质量状况

流经六盘水市境内的地表水,乌江水系的三岔河极其支流响水河,小河;北盘江水系的北盘江及其支流拖长江,六枝河6条河流,根据水质监测的需要分别设置相应的监测断面,其中三岔河设置有岔河、大格纽、虹桥、金竹沟、岩脚寨、龙场6个水质监测断面;响水河设置窑上、箐口、九洞桥、范家寨4个水质监测断面;小河设置小河Ⅰ、小河Ⅱ2个水质监测断面;六枝河设置三丈水、上易黑、滴水潭3个水质监测断面;北盘江设置发耳1个水质监测断面;拖长江设置小云尚一个水质监测断面。总共17个监测断面。监测pH、溶解氧、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挥发酚、硫化物、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铅、汞、铜锌、膈等项目。2011年六盘水市境内6条河流17个断面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优良)的断面有10个,占监测总数的58.8%;劣于V类(重度污染)的水质断面4个,占监测总数的23.5%其中水质达到或者优于规定类别的断面有10个,占监测总数的58.8%;水质为达到规定类别的断面有7个,占监测数的41.2%。

市中心城区集中式应用水源地玉舍水库以及备用水源地窑上水库每月进行水质监测。监测pH、溶解氧、石油类、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总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挥发酚、硫化物、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铅、汞等28个项目,2011年每月所监测的指标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

三、环境监测的意义

第3篇: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宫颈癌;生存质量;经济负担;文化程度;婚姻状况

宫颈癌作为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在全球广泛流行,严重威胁女性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甚至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在宫颈癌的治疗期间,因为肿瘤本身以及治疗等带来的生理疼痛、恐惧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常令患者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容易出现各种消极、焦虑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癌症作为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治疗难度大、治疗费用高,即使医疗技术在进步,大多数癌症,尤其是中晚期癌症治愈率极低,预后情况也非常不好[2]。因此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甚至超过生存率、病死率等指标来准确反应癌症患者的治疗情况和康复效果。进行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并分析影响影响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便显得尤其重要,对指导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癌;有一定知识水平能完成问卷填写;非其他癌症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调查的患者。排除标准:有认知障碍;有精神类疾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此问卷调查表内容为患者的一般情况,内容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肿瘤分期以及家庭经济负担等类型。

1.2.2 生存质量评估量表

注:b为偏回归系数,此表仅罗列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

3 讨论

3.1 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现状

目前使用FACT-Cx的中间值来评估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的高低,结果显示患者各维度及生存质量总得分均高于平均值,提示宫颈癌患者的生存质量较高,这可能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关。另外,也可能与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患者癌症进展至中晚期的较少,患者治疗较及时相关联。

3.2 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

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本次研究选取多个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多个因素与宫颈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关,即文化程度越高、婚姻状况为已婚、经济负担无或者少、肿瘤分期越前的患者拥有更高的生存质量。

3.2.1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通常能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常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能及时寻求医疗帮助,更善于与医务人员沟通,随时了解自己的病情,从而能及时调整心态应对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各类功能上和情感上的问题[5]。

3.2.2 婚姻状况

有伴侣的患者在病中能得到伴侣更多的照顾和心理安慰,同时收获更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机能。相比未婚、丧偶、离异的患者生存质量更高。

3.2.3 经济负担

经济负担在宫颈癌生存质量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宫颈癌患者需要背负治疗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无法继续工作,导致收入减少而家庭支出大量增加。因此在治疗时一方面需要承受疾病本身及治疗带来的痛苦,一方面要担心治疗的费用,容易对患者情绪和情感等方面的造成影响,导致生存质量的下降。

3.2.4 肿瘤分期

肿瘤分期越严重,治疗难度越大,治愈率越低,患者所需要承受的病痛和经济负担也更大,同时中晚期癌症患者心理需承受更大压力,对死亡的恐惧等易导致生存质量的下降[6]。

综上所述,目前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处于中等偏好的状态,需要关注与其生存质量相关的因素,对文化程度低、婚姻状况为无伴侣、经济负担较重和肿瘤处于中晚期的患者给予更多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 徐昊,丁焱.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688-690

[2] 张苏梅,李小妹,顾炜等.放疗期间宫颈癌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0):2154-2156

[3] 徐昊,丁焱.宫颈癌病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34):3128-3130

[4] 倪锦红,黄求进.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J].2013,19(31:3892-3895)

第4篇: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物元可拓法;文昌湖;水环境;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98-2

2008年,淄博市政府对文昌湖网箱养鱼进行全面清理,使文昌湖水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为了能够对网箱治理效果做出完整科学的评价,进一步指导文昌湖水质保障体系规划,随时了解和掌握文昌湖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因此,对文昌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十分必要。

水环境质量,是指水环境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适应性。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利用采集的水域样本数据、按国家水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标准、采用评价方法对样本水域质量状况进行类别定性、定量分析。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优劣,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首先要选择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其次选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然后定性或量化评价结果。目前常用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单因子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物元可拓法、B-P人工神经网络、多种方法耦合模型等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方法首先要看其评价结果是否合理、可靠、完备,避免简单片面的反映问题。因此,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选定应能客观反映水环境的综合状况、本质和各要素间的内在关联及变化过程。

1 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文昌湖是淄博市饮用水备用水源地,目前主要以防洪、灌溉、工业供水为主。根据文昌湖水环境功能及特点,依照国家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经过对历年文昌湖水质监测资料分析,选定本次水质评价的指标为:COD、BOD、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硒、砷、汞、镉、总磷、总氮、铜、锌、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大肠菌群等共22项指标为评价因子。

2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按国家现行水环境质量标准,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通过检测水质样本采集数据与水环境质量分级标准数据段对比,从而判别某一时间、某水域的水环境综合质量与现行水环境质量标准哪一类别最接近,则认为该水域水环境综合质量属于该类别。

文昌湖水环境功能以农业灌溉、工业供水为主,兼顾渔业养殖、旅游娱乐开发,饮用水功能方面仅作为备用水源地,因此,本文可采用物元可拓方法对文昌湖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类。

物元可拓法综合评价水环境质量的基本原理:解决事物矛盾问题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个是事物量的变化,一个是质的变化。可拓学把事物质与量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引入了物元概念。水体的污染是由污染物造成的,水质的变化是由污染物积聚量变到引起水体质变的过程。将水环境质量参照标准、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实测样本数据作为物元体,把评价类别区间数据与实测样本数据整合,得到物元经典域、节域、权重系数及关联函数,从而建立起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各类别关联度,将多因子的评价方式归结为单目标决策,并得出量化的数值评定结果。物元可拓方法能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解决转化事物的矛盾问题,它能较完整、系统地反映事物的综合质量状况。

物元可拓方法工作步骤:

首先确定待评价事物各评价因子质量类别的数据范围,再将待评事物实测指标数据带入相对应指标各类别的数据集合中进行多指标评定,对比评定结果与各类别的关联度大小,关联度数值越大,说明待评价事物质量类别与某标准类别的符合度就越接近。

①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R0是N1,N2,K,Nk的同征物元体,其中Vij=为Nk关于指标Ci所规定的量值范围,即各类别对应的评价指标所取的数据范围经典域。

其中P表示类别的全体,Vip为所取的量值的范围,即P的节域。

②确定待评物元

实测数据用物元表示,称为事物P的待评物元,

其中Vi为P关于Ci的量值,即待评事物实测数据。

③确定指标Ci的权重

确定各指标权值:权重因子 ,指标Ci的权重为

,wi应满足 。

④确定关联度Kj(vil)

表示与有限区间的距离,其中

⑤计算待评事务p关于等级j的关联度

⑥等级评定

若 ,则评定p属于等级j0,

令,,j*为P的级别变量特征值。

3 文昌湖水环境质量评价

本文采用2010年10月文昌湖中心水域水体采集的水样检测数据(见表1),进行文昌湖水环境综合质量等级评价。

选取表内所列污染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进行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计算。

应用物元可拓方法对文昌湖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如下:

①确定经典域与节域:

②待评物元体为:

R中P1代表文昌湖中心水域采集的水样实测数据。

③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④求得文昌湖中心水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综合关联度Kj(p)结果及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J0 、J*)见表2。

4 结论

文昌湖水环境综合质量状况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物元可拓评价方法,对湖中心水域采集的水样样本进行水环境质量类别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文昌湖中心水域水环境质量符合Ⅲ类标准,从类别数值定量来看应属于2.8类水质。

物元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能找出其中主要污染因子,对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可避免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为水体的科学管理、污染防治、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蔡文.可拓论及其应用[J].科学通报.1999,44(7):673-682.

[2] 贾飒飒,廖江,周直.可拓综合评判模型在工程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Vol.25,NO.2:125-127.

[3] 张甫仁,杨昭,郁文红.室内环境评价物元模型及可拓评价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2005,Vol.38,NO.4:307-312.

[4] 曹升乐,等.21世纪初期山东省农村水环境保护战略研究[R].济南:山东大学,2003.

第5篇: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淮南煤矿;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熵技术修正

中图分号:S18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3-6113-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3.026

Abstract: From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disturbance index, the index system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mining areas was established and modified to obtain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b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entropy technology, accordingly the evaluation model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f ecological quality in large mining areas were proposed, and then taking Huainan coal mining area as an example, using RS and GIS technologies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changes of Huainan mining area in last 3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Huainan coal mining area still declined mainly due to the rapid growth of urbanization, accelerated speed of coal mining, not time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condary collapse in reclamation areas, and low governance standards, etc.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Huainan mining area;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standard; modification of entropy technique

矿产资源是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在煤炭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同时,矿区原有生态环境质量遭到严重破坏,并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表下沉、积水、土壤污染、土地生产力下降等。为了实现矿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化解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找到影响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症结所在,而前提是对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概念。任广鑫等[1]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反映了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生态环境中的诸要素在时间上的演替及在空间上的配置,以及这种配置同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耦合状况。

Monjezi等[2]以公共安全、空气质量、水质参数等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求和的方法获取露天采矿对各因子的总体影响进行综合评价;Konstantinos等[3]选取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这6个指标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煤炭矿区惊醒评价;Schroeter等[4]通过TM卫星数据监测德国东部褐煤开采后塌陷形成的湖泊,通过光谱特征对湖泊的水文、水化学性质进行分类,揭示露天褐煤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程水英[5]以彬长矿区为例,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4个方面构建了彬长矿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邹长新等[6]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徐嘉兴等[7]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景观稳定和干扰两方面入手对徐州矿区景观生态进行评价。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淮南煤矿区地处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游,位于东经116°21′21″~117°11′59″,北纬32°32′45″~ 33°00′24″,海拔16.5~240.0 m,地跨淮河两岸,东西长70 km,南北宽25 km,总面积约1 591 km2。淮河以南是老矿区,根据地质构造与新地层情况划分为3个水文地质单元,一是东部舜耕山区,二是二道河区,三是新庄孜、谢家集、李郢孜区。水质类型,主要根据所处岩层而异。淮河以北潘谢矿区被120~564 m厚的第四纪冲积层所覆盖,并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渐增厚。局部地区有古地形隆起,形成局部地区表土层较薄,这些隆起大部分位于D、E组煤层露头。该段含水层有四层,隔水层有三层。

1.2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采用的数据源主要包括遥感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专题数据以及统计数据。遥感数据采用2012年法国SPOT6影像数据,空间分辨率可达1.5 m;基础地理数据是研究区1∶5万数字化地形图数据;专题数据是研究区1986年及1999年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统计数据包括研究区统计年鉴、环境质量报告书、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等。本研究根据卫星影像解译和矢量数据归类得到1986、1999和2012年3个年度的土地利用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对象是生态环境系统。矿区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既包括一般生态系统的特点,又具有矿区独有的特征。根据科学性、全面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从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类型、大气和水等方面入手选取指标,并根据其对矿区生态系统的作用分为稳定性指标和干扰性指标,构建淮南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表1)。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同一类评价体系每个评价指标在与其他指标相比较时,其地位、重要程度和反映的情况都不相同[13]。合理确定和适当调整评价因素的权重,增加评价因素的可比性,体现了系统评价中各因素之间轻重有度、主次有别[14]。为了提高层次分析法的客观性和精确性,本研究首先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指标的权重,再用熵技术修正得到指标权重,最终得到淮南煤矿区指标权重(表2)。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在此不做详细介绍,这里主要介绍熵技术修正的计算过程[15,16]。

(1)首先对上述构建的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公式如下: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公式如下:

(3)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公式如下:

(4)求第j项指标的信息权重系数,公式如下:

(5)最后利用信息权重系数μj修正AHP法得到的指标权重系数λj:

运用上述熵技术修正的步骤对层次分析法求得的淮南煤矿区稳定指标和干扰指标权重分别进行修正,计算结果见表2。

2.3 指标的标准化

为消除评价指标间量纲差别,采用归一化方法[15]对各指标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

2.4 综合评价模型

1)环境稳定度指数模型。由于多因素对矿区环境生态质量稳定程度的影响不同,因此构建环境稳定度指数ESI(Environment stability index)模型时,利用多因子指标函数法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2)环境干扰度指数模型。同理,构建矿区环境干扰度指数EDI(Environment disturbance index)模型,利用多因子指标函数法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3)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EQI(Environment ecological quality index)是用环境稳定性指数除以环境干扰度指数,可以反映矿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好坏和抵御外来干扰能力的强弱,即为矿区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的状况。计算公式为:

EEQI=ESI/EDI

2.5 评价标准

把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构建淮南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表3)。一级为EEQI≥2.0,表明矿区生态系统稳定程度远远大于干扰程度,此时生态系统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矿区生态环境质量非常好;当2.0>EEQI>1.1时为二级,矿区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但生态系统可以内部自我调节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生态环境质量很好;当1.1≥EEQI≥0.9时为三级,矿区生态系统稳定程度和干扰程度维持在平衡状态,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当1.0>EEQI≥0.5时为四级,矿区生态系统已不足已自身化解外来干扰,系统稳定性变差,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较差的状况;当EEQI

3 实例评价

在ARCGIS软件中将1986、1999和2012年土地利用图数据通过叠加合并等空间分析,提取各类评价因子的属性数据,并保证与空间数据一致,然后,结合淮南煤矿区3个年份的统计数据通过单一指标计算方法求出各评价指标数值,对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将指标标准化数值由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修正的指标权重值代入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计算出淮南煤矿区环境稳定度指数、环境干扰度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表4)。

由表4数据可知,淮南煤矿区1986年环境生态质量指数2.0>EEQI>1.1,处于二级,说明矿区环境生态系统很稳定,生态环境质量很高;1999年时淮南煤矿区环境生态质量指数0.9

从指标层面去分析淮南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发现,矿区植被覆盖率下降、景观破碎化指数、矿区土地塌陷面积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增加是导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的最主要因素,而矿区耕地、林地的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工矿用地和塌陷区的大面积增加是这些指标变化最主要原因。其次矿区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从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方面看,矿区瓦斯综合利用率、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和塌陷区土地复垦率在研究期间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说明矿区生态环境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采取措施治理污染,成效显著,大大减小了开采活动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危害;同时矿区水土流失状况也得到了好转,土地退化指数在逐渐减小,这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小结与讨论

由淮南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可知,其环境生态系统已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必须立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减少煤炭开采。目前中国大部分大型煤矿区都面临着与淮南煤矿区同样的问题,所以亟需加大对矿区的环境保护,完善矿区复垦技术规程,制定矿区生态修复策略,从而实现矿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矿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等措施的前提是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通过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才能了解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以及导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提出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系统、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及评价标准的一整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实例验证此方法是可行的,为我国大型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任广鑫,王得祥,杨改河,等.江河源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2):9-13.

[2] MONJEZI M,SHAHRIAR K,DEHGHANI H,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open pit mining in Iran[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9,58(1):205-216.

[3] KONSTANTINOS I,VATALIS D C. Kaliampakos. An overall index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oal mining areas and energy facilities[J].Environ Manage,2006,38:1031-1045.

[4] SCHROETER L,GL? β ER C.Analyses and monitoring of lignite mining lakes in Eastern Germany with spectral signatures of Landsat TM satellite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11,86(1):27-39.

[5] 程水英.彬L矿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洁净煤技术,2014,20(1):93-95.

[6] 邹长新,沈渭寿,刘发民.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矿业,2011(8):56-59.

[7] 徐嘉兴,李 钢,陈国良,等.土地复垦矿区的景观生态质量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232-239.

[8] 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S].

[9] 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10]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11]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等.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6):631-639.

[12] 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

[13] 罗 进.利用信息熵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原理及实例[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27(6):86-89.

[14] 石晓波.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煤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0.

第6篇: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 县域 生态环境 时间 空间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79-01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基础,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鉴于区域内各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不均质,本研究从全国农业生态环境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影响进行一个南北,东西的划分,结合县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等因素进行全方位评价。

1 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概述

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组成的庞大复杂的多因素系统,为了评价其质量高低,首先必须遵循一定原则筛选建立一套满足研究需要并符合研究区实际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2]。对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一个动态评价就要从时间,空间上进行立体分析。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于北纬4°-55°,东经73°-135°,东西、南北在气温、降雨量、农业生产上差距较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在各地也呈现不同的现象,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生态环境质量也略有不同,导致农业生态出现土地荒芜,水土流失,水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2 县域农业生态环境时间变化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迁移呈现由好变坏再到变好的一个过程。

第一,由好变坏的一个过程。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人们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中,还没有使用大量的化肥,人们也没有过度的砍伐树木,大自然的生物循环链还没有断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之也相对很好。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东南部地区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滥伐森林,无节制的抽取地下水,向县城周边地区排放有害物质,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降低,西北地区县城地区的人们开始往沿海大城市迁移,导致农业产地的荒芜,东南地区的县域城市为了增加产量,无节制的使用高化学含量的化肥,致使水土流失,土壤不断贫瘠。

第二,由坏变好的一个过程。当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环境变得尤为异常时,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到了生态环境,西北部地区土地的荒凉,东南部地区土地的不断贫瘠都让我们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问题的严重性。

3 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空间变化

中国的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由水资源、气候、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水资源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气候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农作物的种类与产量,经济状况决定了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所以在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时候可以根据以上三点在空间上进行评价。

第一,水资源和气候的分布情况。中国其实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是人均和地均拥有量缺极少,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不均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较大;此外中国共有五大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三类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热带季风气候仅分布于台湾海南岛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于我国的西北。

第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在近十年来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差距,还体现在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在整体布局上就呈现一种自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弱的一种趋势。经济条件较好的东南地区能在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请到更好的专家来因地制宜,去保护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而相对与经济较差的西北部地区在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上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或者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到农业生态环境这个问题。

4 结语

目前国内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针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在内的多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发展仍是中国的头等任务[3],国内的指标体系也多为经济,社会效益等指标,弱化了生态环境的指标。

通过以上动态评价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农业自然环境状况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受到水资源分布情况,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限制,而且短时间内又无法显著改变。县域农业生态环境应当看做是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导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同的状况。

针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全国各个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整治措施,相对于西北地区可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既可以防止风沙的入侵又能保持土壤水分不被流失,对于水资源较多的东南部地区可以进行多样化农作物种植,科学的进行施肥,既保证了土壤的质量又提高的土地的利用率。针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且经济有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央应当提出整改措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帮助这些地区改善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从.环境评价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25-232.

第7篇: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摘要:

分析了《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在应用过程中显现的问题,提出了增加地区特征污染物污染情况说明,补充水质状况定性评价特殊情况说明和变化趋势评价方法的判断优先级别,明确数据修约方式、检出限以下测值的评价方法及水质类别不同而标准限值相同的指标评价方法等建议。

关键词: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国际上对于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方法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而我国的水质监测评价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1]。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可归纳为3大类:单因子评价法、水质指数法和不确定性方法[1-8]。这些方法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均为对部分水体的简单评价,而缺少一种官方公认的通用的具有可比性的评价方法,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因此,难以全面分析和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时空状态,公众对身边的地表水环境也难以形成一个定量认知的概念,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为了客观反映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9-14],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了《关于印发<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办[2011]22号),统一规定了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并要求按照此方法编制各类环境质量报告,使得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具有可比性。然而,在近年的运用中,一些问题也随之浮现[15]。今针对在日常工作中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编制评价报告时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1评价结果不能反映某些地区的特征污染情况

根据《办法》,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以下简称《标准》)[16]表1中除水温、总氮和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即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石油类、挥发酚、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铜、锌、镉、铬(六价)、铅、汞、硒、砷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根据《办法》中计算断面超标率的方法,采用2012—2015年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监测数据年均值,统计主要污染指标的超标率。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地表水国控网的主要污染指标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超标率>10%),包含在以上21项评价指标之内。然而,在“十二五”国控网涉及范围之外的某些地区还存在着不同于以上评价指标的特征污染物,而且随着“十三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扩展,新增的地表水质监测断面也可能存在不同于以上评价指标的特征污染物。在某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冶炼厂或选矿场等,难免对下游水体造成污染,形成该地区水体的特征污染物。如北江某断面常见锑超标现象,原因是上游有锑矿,且发生过污染事故,而指标锑并不在《办法》目前规定的评价指标之列。

1.2水质状况定性评价有时存在矛盾

根据《办法》,断面和河流、流域(水系)在作水质状况定性评价时,分别按照水质类别和水质类别比例评价分级,其分级标准对比见表1。按照水质类别评价,当断面为Ⅰ~Ⅱ类水质时,定性评价分级为优;当断面为Ⅲ类水质时,定性评价分级为良好。按照水质类别比例评价,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个以上(含5个)时,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90%,定性评价分级为优;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在75%~90%之间,定性评价分级为良好。而在实际运用中,这2种判定方法有时会产生矛盾。如南水北调东线某段河流有6个监测断面,某月6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均为Ⅲ类,按照评价方法,该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定性评价分级为优。然而实际情况是该河流整体水质为Ⅲ类,定性评价分级应为良好,只有水体为Ⅰ或Ⅱ类水质时,定性评价分级才为优。如此产生了矛盾,且评价结果与公众的实际感受不符。此外,按照水质类别评价,当断面为Ⅳ类水质时,定性评价分级为轻度污染;当断面为Ⅴ类水质时,定性评价分级为中度污染。按照水质类别比例评价,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个以上(含5个)时,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75%且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20%,定性评价分级为轻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75%且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40%,定性评价分级为中度污染。而在实际运用中,这2种判定方法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如某段河流有6个监测断面,某月6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均为Ⅴ类,按照评价方法,该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且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也为0,定性评价分级为轻度污染。然而实际情况是该河流整体水质为Ⅴ类,定性评价分级应为中度污染,只有水体为Ⅳ类水质时,定性评价分级才为轻度污染。如此也会产生矛盾,且评价结果与公众的实际感受不符。

1.3水质状况变化趋势评价有时存在矛盾

根据《办法》,对不同时段水质状况变化趋势评价有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和按组合类别比例变化2种方法。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评价时,水质状况等级不变,为无明显变化;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一级变化,为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两级以上(含两级)变化,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按组合类别比例变化评价时,设ΔG为后时段与前时段Ⅰ~Ⅲ类水质百分点之差,ΔD为后时段与前时段劣Ⅴ类水质百分点之差。当ΔG-ΔD>0时,水质变好;当ΔG-ΔD<0时,水质变差。当│ΔG-ΔD│≤10时,为无明显变化;当10<│ΔG-ΔD│≤20时,为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当│ΔG-ΔD│>20时,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由于这2种评价方法没有给出适用条件或判断优先级别,所以在实际运用时会产生矛盾。如某河流2个月监测值的评价结果1月为轻度污染,2月为中度污染,而│ΔG-ΔD│≤10。2月与1月相比,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评价,应判定为有所变差;而按组合类别比例变化评价,应为无明显变化,评价结果产生了矛盾。

1.4数据修约方式不明确

根据《办法》,当周、旬、月有多次监测数据时,采用算术平均值评价;季度评价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价采用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对于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当断面总数少于5个时,要先计算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质量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对于湖泊、水库水质评价,当1个湖泊、水库有多个监测点位时,要先计算多个点位各评价指标质量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多次监测结果的水质评价要先按时间序列,计算各个点位各评价指标质量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再按空间序列,计算所有点位各评价指标质量浓度的算术平均值。由此可见,评价指标质量浓度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是水质评价中的重要步骤。而在多次算术平均值的计算过程中,采用全数值评价还是采用修约值评价往往会改变水体水质类别的判定结果。如某断面高锰酸盐指数计算出的平均质量浓度为6.05mg/L,直接采用计算值评价为Ⅳ类水质;采用修约值保留1位小数,根据《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170—2008)[17],修约为6.0mg/L,评价为Ⅲ类水质;若与《标准》一致,修约值取整数,则修约为6mg/L,评价也为Ⅲ类水质。因此,对于平均值的计算,应有数据修约方式的明确说明,而目前《办法》中缺少与此相关的规定。此外,根据《办法》,在对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以及按照组合类别比例变化判断水质变化趋势时,均需要计算各类水质类别的百分比。在计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所有类别加和比例不等于100%的情况。因此,需要对水质类别百分比计算数值的修约方式作明确规定,而目前《办法》中缺少与此相关的说明。

1.5水质类别不同而标准限值相同的指标评价方法不明确

水质类别的评价依据是《标准》中表1各类水质对应的标准限值,而在其基本项目标准限值表中却存在着水质类别不同而标准限值相同的指标,见表2。相同的监测值可以评价为不同的水质类别,如此造成了评价标准的不一致。

1.6检出限以下测值的评价方法不明确

在实际地表水样监测中,有些水体水质优良,某些监测项目的测定值可能低于检出限,在数据上报时,直接报送检出限值并在其后标注“L”。对于同一个监测项目,不同的实验室会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检出限,某些方法的检出限甚至高于《标准》中Ⅰ类水限值。如《标准》中铜的分析方法(2,9-二甲基-1,10-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最低检出限为0.06mg/L,而铜Ⅰ类水质限值为0.01mg/L。若直接用检出限代表该项目的实际测值,则评价为Ⅱ类水质,若用1/6检出限值则评价为Ⅰ类水质。因此,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差别。另外,在评价不同断面的综合水质状况时需要计算平均值。同一指标不同的检出限值作算术平均该如何取值,在《办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而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

2建议

(1)增加地区特征污染物污染情况说明。由于某些地区存在21项评价指标之外的特征污染物,而《办法》只是针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而非饮用水源地,目前对于特征污染物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无法定类评价。因此,建议在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时增加特征污染物污染情况说明,待《标准》修订后再增加相应的特征污染评价指标。

(2)补充水质状况定性评价特殊情况说明。除了《办法》规定的评价方法外,建议补充说明河流、流域(水系)水质定性评价中断面总数超过5个(含5个),且每个断面均为Ⅲ类或Ⅴ类水质时,水质状况定性评价结果分别为良好和中度污染,使评价结果与公众的实际感受一致。

(3)补充水质状况变化趋势评价方法的判断优先级别。在评价不同时段的水质变化趋势时,若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和按组合类别比例变化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则可采用任何一种方法评价;若评价结果不一致,则以变化大的为趋势评价的结果。如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分别为无明显变化和有所变化,采用的评价结果为有所变化。

(4)明确数据修约方式。根据相关标准[17],若规定采用修约值比较法,则应在标准或文件中说明。当测试或计算精度允许时,应先将获得的数值按指定的修约位数多1位或几位报出,再按照修约规则修约至规定的位数。因此,建议在《办法》中明确每个评价指标原始上报数据和均值过程计算数据需保留的小数位数,过程数据最好比《标准》中的限值至少多1位,评价数据则保留同样的小数位数。对于水质类别百分比的修约,建议遵循以下规则:四舍五入时,更为接近取舍数字的优先增减0.1%;比例相同的类别原则上不增减0.1%;当出现均有相同比例时,优先在Ⅳ类或Ⅴ类水质上增减0.1%,若无Ⅳ类或Ⅴ类水质,则在Ⅰ~Ⅲ类中较差的水质类别上增减0.1%。

(5)明确水质类别不同而标准限值相同的指标评价方法。对于《标准》表1中此类指标,建议评价结果采用最优水质类别。

(6)明确检出限以下测值的评价方法。由于每个评价项目都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同一种分析方法又有不同的检测仪器,检出限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建议针对检出限以下测值,在单独评价或参与平均值计算时统一采用1/2检出限值。

参考文献:

[1]嵇晓燕,宫正宇,聂学军.复合河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4:15-16.

[2]丁冉,肖伟华,于福亮,等.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与改进[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3):63-68.

[3]李名升,张建辉,梁念,等.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与比较[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5):617-624.

[4]李茜,张建辉,林兰钰,等.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40(19):285-287,290.

[5]郭劲松,王红,龙腾锐.水资源水质评价方法分析与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1999,21(6):1-9.

[6]刘彩虹,徐力刚,高海鹰.河流水质评价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S2):290-293.

[7]周勇,范业宽,王庆云.湖泊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8,6(2):50-55.

[8]潘炜.基于灰色聚类方法的湖泊营养状态综合评价[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4,26(6):35-38.

[9]嵇晓燕,刘廷良,孙宗光.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发展历史与展望[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4,26(6):1-4.

[10]蒋火华,朱建平,梁德华,等.综合污染指数评价与水质类别判定的关系[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6):46-48.

[11]蒋火华,梁德华,吴贞丽.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2000,14(3):57-58.

[12]肖建军,毛剑英,石来元,等.湖库水质评价污染因子选择方案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4):53-55.

[13]毛剑英,肖建军,朱建平.河流水质月报评价项目的选择[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5):60-62.

[14]毛剑英,肖建军,朱建平.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性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6):57-58.

[15]康晓风,林兰钰,李茜.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实证及适用性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6):102-107.

[1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第8篇: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水质监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B84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是为了适时了解区域各类水体的水质现状,掌握水质变化规律,查清水质污染的原因,为水环境保护以及水污染防治立法、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污染源限期治理以及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保障水环境安全。

环保系统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起始于2O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水质监测对象也从最初的少量河流、湖库、饮用水源地的抽查监测,发展到目前覆盖全国所有重要地表水体和所有城市全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例行监测。这些水质监测工作,为及时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服务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质监测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保系统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监测项目较少,监测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水质状况

由于缺乏现代环境监测必备的大型水质检测仪器设备,同时更缺乏能够操作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人才,二三线城市环保系统的水质监测能力整体不高。绝大部分市县监测站目前只能开展常规水质指标监测,尚不能开展国家标准规定的特定项目监测。

2. 监测网络不健全,二级站监测任务过重

在环保系统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大部分水质例行监测任务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任务都压在市县二级监测站身上,二级站监测任务非常繁重。再加上我过地域辽阔,采取水样量大,费时费力,更加重了二级监测站的工作负荷。在此情况下,二级站的监测工作质量必将受到影响,水质监测频次也难以增加。

3.水质监测质量不高,不合理监测数据经常出现

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各级环境监测站都比较重视监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但由于受监测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限制,各级监测站识别和分析不合理数据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上报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中错误数据和不合理数据经常出现。错误的监测数据不但不能如实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甚至还可能导致环境管理决策失误,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政府威信的降低。

4 重监测轻分析,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偏低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监测数据向环境管理决策转变的重要环节。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的好坏反映了监测站综合技术能力的高低,也决定着监测站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目前,重监测轻分析,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偏低,是各级环境监测站的“通病”。大部分监测站只注重实验室检测和报出监测数据,不重视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因而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工作中的问题;编制的水环境质量分析报告,大多只是对监测数据的描述和简单分析,没有总结出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也就提不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水质监测对策

根据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对策。

1. 制定正确的监测技术路线和业务发展规划,保障水质监测科学发展

正确的监测技术路线和业务发展规划,是保障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前提。当前,我们应当从战略高度出发,尽快制定出满足未来较长时间发展需要的科学先进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路线,同时,制定出满足未来5 -10年需要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规划、环境监测业务发展规划以及切实可行的水质监测实施方案,明确水环境质量监测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从而保证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循序渐进地科学发展。

2. 健全三级监测机构,实施网络化分级监测与管理

首先,在建立健全县市级监测站,或以地州分站或派出站的形式,分片区成立网络分站,从而形成比较健全的环境质量监N-级网络体系,依法保证网络运行经费;其次,将监测水体按重要性分为国控、省控、市控三类,分别制定不同的监测技术方案和要求,分层次开展水质例行监测,使水质常规监测任务逐步向县市级监测站转移,从而使地州级监测站从繁重的常规监测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作用。

3.大力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水质监测能力和预警预报水平

近期,应多方筹措争取能力建设资金,依据监测任务和职责的不同,分别为一、二、三级监测站配置齐全各自所需的大中小型分析仪器,全面提高各级监测站的水质监测能力,并保证国家规定的109项水质指标全分析能力,逐步开展水定有机污染物监测、水生生物监测和底泥监测,使监测结果能够全面反映水质状况;同时,开展多参数水质自动监测,填补水质自动监测方面的空白,提高水质监测时效性和预警预报水平。

4.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并加大技术培训,提高监测队伍技术水平

目前,高素质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低是限制新疆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提高的主要“瓶颈”,急需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加强技术培训。一是适当提高全系统人才引进的门槛,保证引进高素质对口专业人才,为监测事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二是大力加强监测技术培训,建立国家、省、市三技术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并开展针对落后地区的专门培训、定期培训和轮训,强调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培训并重,从而使整个监测队伍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5.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高水质监测质量

各级监测站,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发E2oo6]114号),大力加强并规范地开展水质监测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QA/QC)工作,实施水质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尤其加强水样采集和前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数据审核,将质量管理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减少不合理数据现象。同时,积极配合国家环保部实施“环境监测质量行动三年计划”,采取各种质量控制形式,全面提高新疆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质量。

6.加强综合分析和技术交流合作,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高度重视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出台“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技术规定”或“环境质量报告编制技术要求”,对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做出原则性规定,指导各级监测站开展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并定期开展环境质量报告评比活动,提高基层监测站开展综合分析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与水利、地矿、城建等部门以及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及基础信息共享,建立区域或流域水环境质量会商及技术交流机制,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促进环保系统自身监测水平和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的全面提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万本太,蒋火华.论中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J]. 中国环境监测,2005,21 (1).

[2]王心芳.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J].中国环境监测,2004,20 (1).

[3]李国刚,万本太. 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2004,20 (6).

[4] 齐文启,陈光,孙宗光.水环境监测技术和仪器的发展[J].现代科学仪器,2003,(6):8― 12.

第9篇: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我们认为环境金融创新将是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模式、金融市场、金融交易制度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创新活动,如“碳金融”创新交易实践就包括了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合作等多领域的创新。此外,除了在银行信贷、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领域里进行环境金融创新以外,还可以运用包括环境产权交易市场、中小环境科技企业融资、环境知识产权抵押融资以及环境基金、风险投资、海外资本市场、中小企业集团债券等环境金融创新形式。[10][14][15]另外,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会导致一项企业或项目因为忽视环境、资源和生态因素而遭受谴责、处罚、成本增长甚至失败,如小火电、小造纸、小化工等企业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被关停,这一过程会给金融机构融资资金带来风险。因此,在一般传统融资项目中,金融机构也需要针对环境需求、环境影响和环境监管的变化进行项目评估和业务操作层次上的创新。金融机构的环境金融声誉理论模型Tadelis(1999)的研究指出,声誉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其形成需要长期积累并付出艰辛努力,是具有价值的企业最主要的无形资产类型。DunbarandSchualbacb(2001)的研究认为,声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声誉源于客户、供应商、投资人和政府等各利益关联者对企业的综合评价,一般来讲,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收益状况、诚信状况对企业声誉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环境保护与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因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形成其声誉的重要影响因素。Fombrun(1990)的研究就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意识与能力已经构成对其声誉形成的重要影响。BrownandDacin(1997)的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影响企业声誉,并因此影响消费者对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服务的认同与选择。SenandBhat-tacharya(2001)、MohrandWebb(2005)等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影响企业声誉,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市场选择行为及价格定位。[16]与一般企业比较,品牌和声誉等无形资产对于从事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言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利用一切机会树立客户信心和政府监管信任,除了保持经验安全、防范风险意外,随着人们对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要求的提高,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也是金融机构树立品牌形象、积累良好声誉的重要方面。金融机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属于金融机构的重要社会责任,金融机构的环境意识与行为除了影响其金融创新市场选择之外,一项重要的影响是其企业品牌声誉,并潜在地影响其市场地位、产品定价和长期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践中,“赤道原则”为金融机构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制定了基本原则。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金融机构必然能够树立负责任企业的形象,从而提升企业声誉,取得消费者市场选择和政府监管的充分信任,提高金融机构的品牌价值,间接为企业创造收益积累基础条件。因此,金融机构的环境金融业务一方面需要从市场角度进行金融创新,另一方面也应从社会责任和企业声誉角度形成环境行为的自我道德约束。政府的公共环境金融理论模型政府公共支出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税收等行政渠道,但税收等形式的政府财政收入受到税法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各个区域政府年度财政收入是有限的,在需要增加开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等金融渠道筹集资金,以获得政府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再配置,我们可以将政府这种通过金融渠道筹集资金并用于公共支出的方式称为公共金融。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环境属于公共品的范畴,需要通过政府财政形式的公共支出来保障供给。但是,我们认为政府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便是完全需要由政府负责提供的环境公共品,也可以通过金融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以政府和金融的共同力量结合使环境产品与服务获得更充足的供给,在时间与空间上提高资源在环境领域里的配置效率。政府可以通过向公众或商业银行发行环境治理债券等金融形式筹集资金以保障环境投入,我们将这种由政府以金融方式进行的环境投入称为公共环境金融。我们认为政府尤其是区域政府可以运用公共环境金融并按照各区域的环境需求进行投入,通过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吸引各方面投资并使本区域各项要素增值,增强区域的要素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从而带动财政收入增长,偿还环境金融融资资金。[18]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区域性视角,我们下面的实证分析将基于以下假设:假设1:区域金融发展状况与区域环境质量具有关联性,即区域金融发展会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负面或积极的影响。这一假设暗示,如果在区域金融发展中金融机构与金融活动的各个环节没有环境因素的关注,则会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如果通过金融视角和金融环节关注环境、制约环境损害行为、激励环境改善,则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关注环境问题,有利于环境事业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假设2:区域环境金融投资能够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即通过金融方式筹集资金对环境领域的投资能够对改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传统理论认为环境治理主要是政府的公共责任,财政投入是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资金来源,尽管已经存在金融来源的环境资金投入,但是环境金融投资对环境改善的作用程度必然受到其规模和方式的制约。因此,这一假设事实上暗示如果环境金融尚未对环境质量改善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需要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使环境事业能够更多地利用金融这种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融资渠道获得更充足的资源配置。假设3:环境金融具有区域性特征,即处于不同经济区的省、区、市环境金融规模与形式存在区域差异性。环境金融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市场化水平、公共服务能力等因素相关,中国不同经济区域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而环境金融在不同经济区域的发展水平应存在差异性。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报以及国家环保局的环境统计年报对于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状况的统计主要包括气体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等指标,我们认为其中空气污染影响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涉及范围最广,是最具综 合性的环境质量指标。空气质量指标中“二氧化氮含量”的来源既包括工业源又包括生活源,主要由广泛使用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燃烧产生,而且是国家统计局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中的氮氧化物含量指标,能够较为综合地反映区域环境质量。因此,我们选取“二氧化氮含量”指标表示各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需要说明的是,“二氧化氮含量”指标表明的是环境受污染的状况,因而其为负向指标,即该指标越低表明环境状况越优,反之亦然。“人均区域金融业产值”综合反映了各类金融产业、各类金融业务的发展水平,较能综合反映区域金融发展状况,因此我们选择这一指标作为代表区域金融的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为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包括内地29个省、区、市(由于数据缺少而没有包括青海、2省、区,以下相同)的相关数据,未加特别说明的数据时间均为2007年度。我们建立如下式(1)的计量分析模型:(式略)其中:Q代表以“二氧化氮含量”表示的区域环境质量水平;F代表以“人均区域金融业产值”表示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从实证检验的结果中我们发现,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在5%水平上对区域环境质量水平有较为显着的解释作用,对于我们的基本假设1,实证检验结果首先表明区域金融发展状况与区域环境质量有着较为显着的关联性;其次,我们发现解释变量“区域金融业产值”指标的回归系数为正值,由于环境质量指标“二氧化氮含量”为负向指标,因此说明区域金融发展尚未将环境问题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目前的金融活动没有重视环境因素,金融机构尚未在其业务活动中将环境作为关注目标,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无论通过自身的直接作用或是通过其融资业务的间接作用都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一检验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目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提示我们可以从金融角度关注环境问题。环境金融的区域环境质量效应实证分析中国目前各区域针对环境治理的各项投资来源中,来源于金融方面的投资是否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做出了显着性贡献是我们关注金融影响环境问题的又一个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对中国区域环境金融投资状况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将以区域环境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区域环境金融投资水平作为解释变量。我们仍然采用空气“二氧化氮含量”表示区域环境质量;采用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各区域2006年度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数据,以“排污费补助”、“政府其他补助”、“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等形式的环境投资,各投资来源指标均采用各区域的人均数据,“银行贷款”即环境金融形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采用的区域环境质量水平指标为2007年度数据,区域环境金融投资指标为2006年度数据。我们认为,区域环境金融投资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相应的影响存在1年的时滞是合理的。我们建立如下式(2)的计量分析模型:(式略)其中:Q代表以“二氧化氮含量”表示的区域环境质量水平;Fj(j=1,2,3,4)分别代表“排污费补助”、“政府其他补助”、“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等形式的环境投资,F4即为我们要检验的环境金融投资。数据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所显示的实证检验结果中,我们发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4项指标中,“排污费补助”和“政府其他补助”两项来源于政府公共支出的项目,分别在10%和5%水平上对区域环境质量水平具有较为显着的解释作用,而“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来源的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作用均不显着。表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环境金融尚未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做出显着性贡献。同时,由于我们所采用的表示环境质量水平的指标空气“二氧化氮含量”为负向指标,而政府投入中发挥最显着作用的“政府其他补助”对环境污染程度指标的影响为正,说明各区域政府的环境投资仍为被动模式,是迫于环境压力而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公共环境影响行为处于起步阶段;同时,这一检验结果也暗示中国各区域未来需要向统一环境投资规划、环境风险防范、预先环境投入、优化环境质量主导的环境投资主动模式转变,以提高环境投资及环境影响行为的效率,降低环境投资和环境影响行为的成本。环境金融的区域效应实证分析尽管我们的上述实证检验显示中国各区域环境金融投资尚未对各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产生显着性影响,但是由于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社会、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仍然关心各区域间环境金融投资水平是否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即发达区域是否已经先于欠发达区域开始重视环境金融的投入,从而检验我们基于基本理论分析对于环境金融区域性特征的认识和假设。实证分析将以区域环境金融投资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表明各经济区域性特征的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区域环境金融投资水平以上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中的“银行贷款”指标各区域人均额表示;区域虚拟变量则包括表示东部、中西部区域的虚拟变量等反映区域性特征的相应指标设定。我们采用虚拟变量的形式来表示不同的经济区域特征,将青海、外的中国内地29个省区市划分为东、中西部2个区域①,分别以RGi(i=1,2)表示东部和中西部虚拟变量,则有:(式略)依据前述理论分析和基本假设,我们建立环境金融区域效应分析的计量模型以对理论分析、模型和基本假设进行检验。我们基于年度时点水平建立基本计量分析模型如下式:(式略)区域环境金融投资的东部效应和中西部效应均达到10%的显着性水平;东部经济区域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中西部经济区域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东部区域的区域环境金融投资水平普遍明显高于中西部区域。尽管实证分析第二部分的检验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区域环境金融尚不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显着性影响,但是环境金融区域效应的实证检验仍然表明环境金融具有显着的东部、中西部区域效应,即东部省市区域的人均环境金融投资额普遍显着性高于中西部省、区、市。一方面,东部区域的经济发展仍属以制造业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也带来了对环境治理投资的相应需求;另一方面,东部区域随着经济、社会的领先发展已开始更多地运用金融方式增加对环境的投资,改善和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

中国当前阶段环境金融总体未对环境质量改善发挥显着性作用。根据理论分析,我们认为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可以通过环境金融创新、金融机构环境金融声誉、政府公共环境金融等多个方面、多种形式对区域环境建设和区域环境改善产生影响。首先,对于能够私人化的环境需求,可以进行环境金融的商业模式创新,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使企业、个人的环境需求以一般商业金融方式得到满足,并形成正常的商业金融循环模式,类似实践中《京都议定书》配额项下的碳金融交易形式等在形成环保新机制的同时也在促进金融创新和开辟金融业务新领域。其次,对于正常的融资活动,基于市场声誉的考虑,尤其是在未来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国际化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增强其环境领域里的社会责任意识,遵循国际间已经达成一致的环境保护共识,形成系统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金融监管部门也可以对金融机构的环境影响做出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强制性规范,对金融机构的环境影响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公共监管以及激励。再次,对于政府财政所承担的公共环境供给,可以通过政策性环境建设金融或商业性环境建设金融补充政府财政在环境投入方面的资金不足,也可以采用发行环境建设公债等融资方式,利用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未来公共收益偿还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