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媒体策划范文

新闻媒体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媒体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媒体策划

第1篇:新闻媒体策划范文

目前,纸质媒体在新兴媒体冲击下,市场份额缩小,再加上新闻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许多报纸面临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为适应市场竞争,媒体除了在新闻内容和表达形式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外,有计划、有目的地策划和组织各类活动已被广泛采用,特别是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社已将策划新闻活动作为做大做强、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

媒体策划的活动是指媒体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凭借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利用特定时期的热点或焦点,推出有创意、有吸引力的主题活动,吸引受众和广告商,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资讯和商品,丰富读者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在策划活动的过程中,媒体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积极沟通行业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引导百姓去关注并消费商品或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媒体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像这样一些特殊的活动也即媒体的营销策划新闻活动是既有新闻性质又有广告经营性质,两者有机结合,有效发挥媒体的整体优势。为媒体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对当下纸质媒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举办活动成功典范的启示

《财富》杂志经营很成功。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每年都举办两项大活动:一是《财富》全球论坛;二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评选活动,这两项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得《财富》杂志的品牌价值迅速提升。《财富》杂志的成功给我们如下启示:在媒体同质化竞争加剧的今天。各种富有特色的活动已成为凝聚观众和读者注意力的巨大磁场,有力地促进了报刊发行量的大幅攀升或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提高。因此利用媒体平台来做活动更具有优势,反过来再用活动形成的影响力来创造媒体品牌的知名度和和美誉度,进而做大媒体,已成为现代传媒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这种具有营销性质的活动像聚宝盆一样,给媒体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

策划新闻活动因形势提上日程

2002年,《蚌埠广播电视报》共有16个版面,全部为新闻纸,报纸零售价是0.5元。随着形势的发展,报纸的版面不断推陈出新,2003年已扩展到24个版面,2004年,又增加到28个版,并且有4个版面是铜版纸,报社领导层担心如果提价读者一时不能接受而影响发行量,只好仍然以0.5元的零售价支撑着发行,而当时一份报纸的印刷成本实际上已接近0.8元。也就是卖出一份报纸就亏损将近0.3元。沉重的发行负担只好由广告来承担。然而由于本地区经济欠发达,报纸的日常广告市场并没有扩大,虽然报社广告任务责任到人。但这个措施对于广告业务量的拓展于事无补,还分散了采编、照排人员工作的专注度。对于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筹自支的新闻单位,其经营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在严峻形势的逼迫下,报社自寻出路,策划一些活动自然就提上了工作日程。经过认真研究和调查,大家认为有计划地做一些新闻活动不仅可以使媒体迅速地在特定人群或特定地点形成影响。令媒体的品牌深入人心,而且还能为报社带来一定的广告收入,是版面广告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促进报纸经营的良性循环。

精心组织活动

报社组织与实施活动实际上就是在展示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有助于媒体品牌塑造,报社在活动中经过不断实践和磨炼壮大自己的实力。广播电视报作为行业报,如果想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必须有选择、有目的地精心策划活动。选择活动的标准有以下四点:一是要导向正确,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二是要有较强的针对性,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民生民情,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是要具有典型性。因独家活动会产生独家社会影响。所以活动要有一定的人文和社会内涵,要新颖,有一定的开拓空间。四是要能够形成媒体与受众互动。活动要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便于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以实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遵循以上标准,报社充分利用自己的采编能力、策划能力、项目包装等方面的优势,更有效地抓住受众的眼球及心理。

近年来,为不断增强《蚌埠广播电视报》的品牌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报社十分重视策划活动,精心选题,积极开展或参与一系列活动,拉动广告效果明显,受到客户的好评,促进了报社的可持续发展。仅2003年一年,报社就策划了“小记者、小作家、小主持人”采风活动2次,“世界奇人狂欢节五一乐翻天”游园活动、“掀起地球面纱揭示生命奥秘――地球生物演化古生物化石科普展”、“红色经典――陈刚小提琴演奏会”等一系列专题活动,这些活动为报社赢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有效缓解了发行亏损的巨大压力。2004年以后,在广告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报社领导层积极调整思路,在有效巩固一批老客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房地产、通信、医疗、商业零售、汽车等重点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商家,联合蚌埠电视台等强势媒体经常性地组织一些大型营销性新闻活动,如“3・15房展会”、“五一车展”、“集体婚礼等”。以此吸引商家不断增加在报社的广告投放量。还在一些节假日及重大节庆活动期间,根据具体情况不定期推出一些专刊、特刊。多元化发展为报社进一步拓宽了创收渠道。通过持续不断的尝试和创新,报社的路子越走越宽。整个报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报社在举办这些大型新闻活动时,一般采用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将商家的产品及营销活动与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组织活动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过程中,报纸通过新闻活动的多样性与社会各界架设起沟通桥梁,拉近读者与媒体、商家和消费者、商家和商家之间的情感与距离。参与活动的单位与个人,有的通过新闻扩大了知名度与影响力,有的通过活动的成功举办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他们对报纸的向心力,为报纸培养了一大批潜在读者,间接提高了报纸的发行量。如今,开展营销性活动已成为蚌埠广播电视报社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看待策划活动

虽然近年来,策划新闻活动大大促进了新闻媒体的经营发展。但业界不时有一些声音对这些“策划先行”的活动究竟算不算真正的新闻发出质疑。有人认为,新闻只能在发生了之后被施以策划,而不能事先进行人为策划。这种理解其实带有片面性。据考证,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对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有效和充分的利用:而后者是为了达到某种经济或社会效果,人为地策划一起可供媒体报道的活动或事件。传统新闻观认为,新闻要真实,不能由策划而来。事实上,从新闻的操作层面上看。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社会,由于新闻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后者的发展态势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这种现象表明,“策划在先”的新闻活动正是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才显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后者虽然是事先策划的,但它也是真实的,事件的发生都是依托实实在在的活动,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正是因为其具备的独特性质才彰显出其个性魅力,只有自己策划的新闻活动。在报道的内容、形式、规模等方面才可能是独家的。也只有独家的新闻活动才能被读者追捧与认可,其社会形象和经济回报才会越来越好。

第2篇:新闻媒体策划范文

【关键词】煤矿;信息化建设;问题;策略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很多行业都积极地投入到信息化的热浪中,享受这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我国的所有矿井都已经建成并且使用了安全监测系统,大部分矿井内还装置了监视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到矿井下关键设备以及主要工作点。企业可以用计算机掌控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已经在煤矿生产中普及,有的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还能通过网络在地面对矿井内的状况展开监控。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也逐渐成熟,取得了十分好的经济效益。虽然在煤矿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整体来看,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依旧不高。

1.煤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矿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仍然不具有通讯的功能,开放性比较差,信息得不到共享,工业电视仍然尚未实现数字化[1]。这些都对我国煤矿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总的来看,如今我国煤矿行业信息水平的低下导致了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持比较薄弱,这样对生产工作的安全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很多煤矿企业在整体认识上依然存在着各种误区。

1.1信息化建设缺乏合理规划

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与规划,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必须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规划,这样才可以引导企业进入信息化进程后,使得信息化紧紧地围绕着企业的目标,使得企业的实际生产与信息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1.2企业领导对信息化没有正确的认识

企业领导对煤矿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觉得不实行信息化建设也能够将企业经营好,同时还对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不少的误区[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经济化建设想得过于简单,认为实施信息化建设只要配一台电脑,安装一个软件就可以了。有的煤矿企业花费了不少财力,将信息化设备都落实到位了,然而在网络方面却没有运行任何应用软件,导致了企业内的大量计算机都变成了员工娱乐的工具。有的企业也建立部分应用软件,但由于种种原因,安装了软件后一直无人使用,或者是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退缩了。很多煤矿企业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好信息化这一有效的工具。导致不仅没有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还增加了成本。(2)有的企业领导认为信息化建设成本太高,没有必要实施,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企业领导觉得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很深奥,自己本身也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能力,需要聘请大量的专业人才来展开煤矿信息化,会导致企业成本增高。(3)信息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是首要的大事,安全生产技术人员受到了企业领导的重视,但是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却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很多计算机专业人员都并没有从事着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煤矿企业的员工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应用计算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4)企业领导认为,只要实施了信息化建设,生产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万能的。

2.煤炭信息化建设应对策略

2.1加强重视信息化建设

作为企业领导应当加强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理论的宣传,让所有员工都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怎么样落实企业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给企业带来什么。企业领导还可以对员工展开培训,从而提高其对信息化的了解,在日后的生产过程中运用信息化,使得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2.2高效使用信息技术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安排,使得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把信息化落实到企业的每个生产步骤。公司要规划、矿石要规划、信息化要规划。尽量避免矿与矿之间的生产环境、资源状况等差异,制定出符合矿井特点并且操作性强的计划。

2.3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培养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矿井下的工作环境是十分复杂的,使得煤矿行业生产技术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并且管理难度比较大,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倘若想要实现煤矿信息化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部门去推进,那么也只是纸上谈兵。在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等过程中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展开必要的培训是迫在眉睫的[3]。

2.4加强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还是一个信息与人员紧密联系的系统,技术是其核心。只有在组织管理与人员使用的前提下系统才能发挥出其作用。在建立信息之前应当充分考虑生产的需要,随后充分运用好信息系统。使得系统与企业的管理和员工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重点更是难点。企业领导予以重视。第一,企业领导应当将信息化建设推广到每一个员工,让员工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第二,把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信息系统并不是死板的,需要灵活的运用,但是也需要领导的支持以及企业制度的规范。第三,运用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给企业带来效益。将信息系统落实的效果与企业业绩挂钩,保证项目的成功。

此外,依照煤矿行业的规则,运用有效的方法,推进煤矿生产安全的电子产品的发展与利用,提高我国煤矿行业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煤矿安全技术,是未来信息产业的重要任务。信息产业各部门应当做到:(1)提供对信息化的认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煤矿安全生产作为重要的任务,积极配合有关安全生产工作。(2)加强跨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的运用,确保煤矿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3)坚持自主创新,为煤矿安全生产企业提供最新最好的技术服务与信息技术产品。信息产业部应当退出适用于煤矿行业特点的电子设备、软件技术等有关产品。(4)开展示范工程,在试点成功后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运用,坚持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为煤矿企业做出更大的工作。

3.结束语

在煤炭企业中全面落实信息化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企业应当通过不断完善基础信息设备,加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培养高素质信息人才,确保安全生产,最终实现煤矿生产的信息化,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国栋.关于煤矿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8), 72-73

第3篇:新闻媒体策划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文化传播 困境 策略

文化传播与媒介发展密切相关。媒介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必要手段。当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构成了全新的文化传播体系,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困境和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

一、“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传统文化传播信息不平衡。“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由于地域、教育、经济和种族差异,不同群体在掌握和运用电脑、网络等数字化技术及分享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差异,其实质就是一种因信息落差而引起的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亦可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①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东中西部差别、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等的存在,造成传统文化传播的信息不平衡。新媒体提供了更大范围和更为便捷的文化传播渠道,但“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不一定比以前更为有效。

二、新媒体时代使得人际传播和文字传播缺失。对于文化传播而言,人际传播和文字传播这些最为传统的传播方式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力。新媒体时代,受众更多的是被数字化产品所包围,整天面对的是电脑和手机,通过人际传播和文字传播的机率大大减少。文化传播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言语上的激励和精神上的慰藉,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归属和维系。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由于历史承袭和渊源等各种原因,有些传统文化并不适宜新媒体传播,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人际传播和文字传播等传统传播阶段。新媒体的发展由于技术手段的优势促使人们更易接受并选择新媒体,无形当中让部分不适宜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面临无法传播的境地。

三、新媒体时代信息管制不到位。由于新媒体的发展过于迅速,我们还没有组建起完善的新媒体信息管理体系,加上新媒体的一些技术手段让目前针对新媒体的管理难度加大,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管制存在漏洞和空间,致使每天大量的信息充斥于新媒体上,甚至很多是虚假信息、负面信息。在信息大爆炸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真假难辨,有时甚至很难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真实的、所需的内容,新媒体这种畅通无阻式的传播势必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四、传统文化本身与新媒体的隔阂。我国传统文化有着诸多自身的特点,世代传承延续,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世代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涵盖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层面,有着强大的内部凝聚力,形成了一种文化关系整体。传统文化本身的诸多特点,使得传统文化传播依然躺在历史的沉静中静默,面对新媒体这种发展迅猛、突如其来的传播媒介,要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是现代技术的产物,对传统文化传播而言,有些方面是不适宜的。传统文化本身与新媒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隔阂。

五、新媒体的娱乐化、碎片性冲击着传统文化传播。“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满足受众群体的娱乐性需求。”②因此传统文化传播通过新媒体传播就不可避免地掺入娱乐性的成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自然大打折扣,对传统英雄人物的塑造、对传统价值观的确立、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宣扬等都将加入娱乐化的成分,出现改编、戏说、重塑,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扭曲。伴随新媒体瞬间性、碎片性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的简化、解构、快餐性消费,使得传统文化成为简单的文化符号复制,难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真正效果。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中华文化是历史的沉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又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③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我们首先要抓紧时间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二、宣扬自由自律和“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精神理念,提高受众素质。新媒体时代构筑起全新的语境时空,从根本上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障碍,人与人之间应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理念,自觉提升精神文明素质,主动传播正能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进步。“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自由与自律及社会监管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自由为自律的出场创造了条件,而自律与社会监管恰恰是自由的保障。”④我们应该通过提高受众的素质,提升文化的接受程度,削弱“数字鸿沟”的影响;通过新媒体的新兴媒介手段,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更为快捷方便有效的传播方式,使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不断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推陈出新打造适宜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项目,主动占领新媒体空间。时代在发展,新媒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人们的学习、阅读习惯正越来越向新媒体转变。传统文化传播者要主动迎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积极主动占据新媒体空间,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项目,推陈出新打造适宜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项目,赢得受众的尊敬、信赖与重视,使传统文化自身在新媒体的空间中有着更大的话语权。

四、加大对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开发与应用,构建文化传播产业链。“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激活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生产、发行、消费的整条价值链。”⑤科学合理地配置新媒体资源,使传统文化传播变得更为智能化,给受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通过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服务传统文化传播。同时整合社会资源,使传统文化传播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积极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现代软件等高新技术,融合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的创新,拓展文化服务功能,延伸文化传播的空间和辐射范围。

五、构建完善合理的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新媒体时代网络、手机等占有较强的优势,但文化传播渠道也不能全依赖新媒体。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做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有机结合。同时,应以内容传播为基础,为社会大众提供有用的文化和信息,在内容上把好关。

总之,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但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是机遇,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传统文化精品项目,构建文化产业链和完善合理的文化传播渠道,在宣传自由自律和“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精神理念下,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4PY44。)(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注释:①孙英春:《跨文化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孔钰钦:《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探索》,《编辑之友》,2013(8)。

③程 亮,颜复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探究》,《中华文化论坛》,2010(4)。

第4篇:新闻媒体策划范文

【摘要】

新媒体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本文在对新媒体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班级文化的特点,分析新媒体对班级文化的影响方面,有针对性地对高校班级文化建构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新媒体;班级文化;影响;对策

一、关于新媒体的概念研究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不同于传统的媒体模式开始出现,这些新型媒体模式的出现为人们的信息获取、交流方式等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平台。对于新媒体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新旧说,即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这种理论认为,只要在构成要素上能够区别于传统的媒体就是新媒体。例如:丁金诺认为“新媒体”,这种提法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它是伴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它随着历史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指涉对象。每个时代都会产生适应这个时展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媒体形态,当代意义上的“新媒体”则包括3G网络、BLOC、微博、微信、虚拟社区,IPTV等新媒体承载着新的文化,随着新媒体涌入高校校园,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科技手段极人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并使校园文化具有了新的特质。第二、技术论说,认为新媒体就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并且产生影响的媒体形态。例如:颜秉忠认为新媒体是指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一系列数字媒体的总称,包括了互联网、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移动化、人性化和互动化。还有学者认为只要是在第四媒体以及其后出现的现存媒体都是新媒体。例如肖瑞认为新媒体与传统的大众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不同。它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在人群间分享信息和讨论问题,并通过彼此间不断地交互和提炼,有效地对某个主题达成共识。其影响速度、广度和深度是任何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学界目前之所以对于“新媒体”的解释说法不一,一方面是由于不同时代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具有限制性,另一方面也和研究人员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关系。正如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所提出的:“新媒体的概念具有相对性、时间性和发展性。”

二、高校班级及班级文化概述

(一)班级的概念研究

关于大学班级的概念柯小君认为大学的班级是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载体。方雅静则认为班级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形成专业技能,塑造良好个性。在这一学校教育基本组织单位中大学生接受知识,同时能够在相关文化情境中接受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等隐性教育内容的影响。本文认同方雅静的定义。

(二)高校班级文化的涵义

1.关于高校班级文化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例如:宋顺喜等认为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班级文化则是指班级所表现出来的被所有成员认同并执行的目标、规范、信念、价值观等。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文化环境、行为方式和班级精神,是班级成员智慧的结晶,是一个班级的本质、特色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南江辉从班级文化的构成的角度进行了界定,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平台是班集体、主体是老师和学生、内容是由班级的制度、精神、物质文化所组成、集中表现为班集体内部共同认可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柯小君认为大学的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和风貌,这种精神和风貌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它与以往的人为管理#制度管理不同,既没有人治的专断,也没有法治的强硬,而是一种柔化管理,它更多则体现了对人的一种软约束和人性化的关怀。陶建莉认为,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指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互相沟通后产生并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它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平台,也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载体。

本文认同陶建莉的观点即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互相沟通后产生并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它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平台,也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载体。

2.班级文化的特点研究。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丰富性。这种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参加班级文化对象的个性化;(2)班级文化的多样性;(3)班级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二是思想性。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更加具有开放性和愈加成熟的高校班级文化,必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势力。三是灵活性。班级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可根据社会、学校的大环境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3.建构高校班级文化的意义

第一,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可以推进德育成效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德育课程,它能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构筑学生健康的人格,激励学生不断反思、超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建构全面、协调发展的班级文化将为学校树立完整的文化形象,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文化氛围的改善和校园文化育人效果的提升,进而促进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等心理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

第三,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能够有效推动个体社会化建构和谐的班级文化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利用内化的价值观进行相关评价,使自身的言行符合社会评价标准,从而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有效促进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实践基础。

4.班级文化的作用

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学生也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隐形的教育力量,能凝聚、约束、鼓舞、同化周围的同学、使同学身上带有班级文化独特的气质。

班级文化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实践证明,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是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并为他们所接受的,寄托着学生共有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共有的心理意识、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管理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班级文化能够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班级文化形成之后,在班级成员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感染下,通过班级的班风、班级舆论对班级成员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使大多数学生选择服从班级集体利益的行为,以达到同化班级成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功能,进而实现大学班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因此,大学班级的文化建设对班级的集体建设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级文化能够促进提高班级成员的各方面能力。班级文化形成之后,成员相互之间产生一种示范作用,好的经验和方法得到班级的认可,并能够有效的被学习和模仿,从而使得成员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第5篇:新闻媒体策划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信仰;影响;对策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因具有容量大、载体新、时效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网上聊天、博客、微博、播客、交互网络电视等新兴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常客,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最大,复杂的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信仰。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

网络文化隶属于文化大范畴,是网络上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1.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支点的网络而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说,特指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

2.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

(1)网络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在传统社会里,消费和文化是相对分离的,人的情感需求和终极关怀通常是在消费活动之外,通过特定仪式获得的。在网络社会里,人的心理需求、社会期望、信仰等均被压缩,还原为经济行为,即消费,消费者通过网络实现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与精神文化的占有、欣赏和利用,获得物质的满足或精神的愉悦,实现了实际意义上的享受,使信息资源的享受功能发挥到极大的程度。(2)网络文化具有多样性、交互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文化日趋多元,网络也不例外。由于互联网有巨大的虚拟空间,不受现实社会中各种身份、地域的限制,这种多元化的特征显得更为突出。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文化越来越呈现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在信息网络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趣味性和娱乐性成为生活的重要特征,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强大传播力量,网络文化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带给人们新鲜的阅读体验。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大众性使之成为提升人类,尤其是大学生智慧的途径,通过网络构筑整个社会的神经系统,将低智商转化为高智商,将相互分离的个别人的智慧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智慧、国家智慧、人类智慧。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传播为大学生实践自律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训练场。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空间里,缺少他律的道德力量,只有靠个人自主的道德意识和自律精神才可以杜绝不良文化的毒害,因而大学生分享网络文化的过程就是提升他们自主意识、提高自律精神的过程,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不论是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的提升,还是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利于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和稳固。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虽然同样注重理想和追求,但更注重现实和功利,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和世俗化。(2)大学生信仰呈多元化发展,进而出现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问题和形形、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取向面临“多元价值”的冲击,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直接导致大学生信仰根基不稳定。(3)受网络虚拟文化的影响,面对现实生活产生不适感,甚至会出现各种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无法区分而导致盲目或困惑的状态,进而导致大学生信仰的迷失。

三、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1.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要帮助大学生认清主流信仰之外的信仰,改变目前理论教育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突出问题,不只注重灌输,且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解决大学生在信仰上及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要大力发展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发展,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键是利用好网络文化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使引领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第6篇:新闻媒体策划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传播环境 英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策略

引言

英语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新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就需要根据新的教学目标调整英语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所发挥功能不止于交流,而是作为语言文化存在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英语在很多国家中都是官方语言,在世界上作为主要的交际语言存在,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所涵盖的学科很多,除了与英语语言相关的学科之外,还包括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等。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还对英语以文化定位,就会从文化的角度τ⒂镌诮患手兴发挥的作用重新定位。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展开教学,就可以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交际环境,引导学生自我训练方法,还能够将学生的英语思维激活,对提高学生的应用交际能力并养成英语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在交际的过程中要保证其有效性,就要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才能够在交际中获得成功。具备交际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求听话的人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对说话人的语言表达意图充分理解,以此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导。但是,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要能够充分了解彼此是很难的。为了使相互之间的“误解”缩小,就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客观的语言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要充分考虑。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三个,即客观情境、所选择的时间以及语言习惯。要使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提高,就要从文化层面对语言环境予以理解,还要考虑到人为情境,提高在这种环境下对人的思想意识的理解力。比如,从社会领域而言,与英美人交往中,要养成预约的习惯,这是对人的尊重,是需要重视的礼貌行为。如果到最后一刻才发出邀请,就会令人感到手足无措,而且会误认为邀请别人没有成功,邀请自己以填补补缺。从生活领域而言,如果英美人邀请我们到家用餐,要注意到达的时间不可以提前,而是要准时到达,否则是不礼貌的。从教育领域而言,通常英美教师的课堂都比较自由活跃,学生可以边吃边听课,教师甚至还会坐到桌子上给学生讲课。中国的教师对学生的听课行为要求很严格,这对于英美的师生而言都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语言文化充分熟悉,就是对该语文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对跨语言文化交际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跨文化交际中要注意移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移情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采用移情的方法,就可以通过换位思考,从对方的层面感受对方的思想与经历。这就需要我们要对于情感的教育有积极意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对方的情感以充分理解,以控制好自己的情感,防止持有偏激的态度对待对方。另外,对于思维方式的正确理解是解读对方逻辑思维的必要条件,而且通过对比就可以了解双方所持有观点的共性以及不同。

3.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交际。在交际中采用对话的方式,就是通过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认可,可以提高相互之间的依存度。对话是促进相互之间动态性溶合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还可以各自保留自己的个性。采用这种交际模式,就是交际活动中所有的成员都不会被忽视,同时也不会实现充分的融合。跨文化交际中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解决诸多的矛盾问题,诸如交际双方在交际互动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交际活动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包括文化偏见、民族自信、畏缩的情绪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交际方式迎刃而解。交际互动中,双方都可以针对各自持有的立场和观点进行交流,对于自身的个性特点并不隐瞒,以使得跨文化交际发挥时效性。

二、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

1.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信息时代,新媒体被用于英语语言教学中,使得英语教学课堂充满了活力,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所谓的新媒体,就是基于数字技术运行的各种传播媒体,诸如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以及手机杂志、网络杂志、虚拟社区等等。新媒体具有良好的信息传播能力,这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就是通过设立微课课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的方法展开教学。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主导长达45分钟的课堂教学,虽然学生与英语教师之间是面对面交流的。但是,英语教师并不会对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英语知识结构予以了解,而是一味地把英语课堂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中对知识点以及教学活动进行优化之后,拍摄成为不超过20分钟播放时间的微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具有选择性地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由于学生都已经建立了各自的知识结构,对于英语知识以及英语语言交际的理解能力有所不同,加之有不同的跨文化交际经历,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就会影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质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也没有机会参加英语交际训练,难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在新媒体环境下,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就是用微课播放知识点,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上网将自己所需要的微视频下载,以在方便的时间重复观看,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差异性予以解决。

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同时,还可以对于不很理解的知识进行探索,查阅网络资源是主要的解决途径。比如,学生在学习英语跨文化知识的时候,了解英美文化是重要的环节,通过网络就可以对知识缺陷予以弥补,对英美人的文化意识以及语言表达习惯予以掌握,通^移情的方式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学生运用聊天软件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当教师接收都反馈信息之后,就要对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予以了解,以对学生采取正确的辅导方法。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性,应用教师就要具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的辅导方式,以做到因材施教。

在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课堂中,学生是主体,通过观看视频、答疑、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善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归纳,并做好总结工作,以对教学模式不断完善。

2.应用情景剧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很多学生之所以跨文化交际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对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充分了解,对于语言的文化特点在语言应有中没有掌握,就会影响语言交际效果。在对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用情景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比较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包容意识,基于此对英美文化深入探索,认识到与汉语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并懂得语言环境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重要的是要与地方语言文化相符合。

比如,组织学生表演家庭情景剧,让学生通过表演感受各种成员的称呼有哪些不同。中国文化中,对父母成为“父亲”、“母亲”,或者“爸爸”、“妈妈”,英美语言国家中则有所不同,对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都会直呼其名,表示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平等的。如果是父亲和母亲的兄弟姐妹,则会称呼为“Aunt”、“Uncle”。学生在表演中都会提高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程度。当然,在表演中也有学生对于英语语言按照汉语语言环境的表达方式比如,“Good morning,Teacher Chen”,就没有从英美文化背景的角度正确表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语言并发挥着语言工具的作用,重在用于跨文化交际。信息时代,多媒体被应用于英语语言教学中,使得教学环境活动化,更为丰富多彩,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沉浸在英语课堂环境中,而且发挥环境引导的作用,为学生塑造了良好的英语跨文化交际环境。逐渐地,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能力就会提升,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也会增强。将新媒体工具充分利用,能够用于训练学生运用英语,并运作英语语言灵活地应对各种英语文化场景。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指导的过程中,塑造新媒体传播环境,对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至关重要,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海燕.论我国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的双向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67-6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06):2-6.

[3]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2):79-86.

[4]刘贵芹.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2):279-279.

[5]刘延东.促进语言能力共同提升,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世界语言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R].苏州:世界语言大会,2014.

第7篇:新闻媒体策划范文

[关键词]新闻 媒介 公益 特征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03-01

随着事业的发展,新闻媒介的公益活动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新闻媒介在组织和策划社会公益活动时,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广泛调动和影响社会各方面力量,使公益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新闻媒介公益活动的优势首先体现在策划上。新闻媒体公益活动策划有别于日常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别。它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创造最佳社会效益的途径。我认为,这种公益活动主要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一、活动策划与报道策划相配合

新闻媒介自身的位置和任务决定了它是社会问题的积极发现者和引导者。除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反映这些社会问题外,新闻媒介还可以通过策划、组织、参与社会活动,推动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他应该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去运筹谋划,有计划、有目标地展开社会活动。

新闻媒介组织的公益活动,大多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延续、扩展和补充,一般经历报道、策划和行动三个基本阶段。一项成功的活动策划并不是一份文案、几篇报道就可以实现的。如何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活动,避免媒体唱独角戏,如何保证活动的公益性,避免媒介自我炒作,这里的策划很重要。从活动方案的拟定再到具体实施,应该是有利有节,环环相扣。

活动策划与报道策划相配合应避免“炒作”的误区。适度的新闻报道可以提高活动的知名度,扩大影响范围,能将活动所倡导的观念传播给更多的公众,实现预期的社会效益。而一旦媒体宣传过度,新闻报道陷入了自我炒作的误区,不仅会使公众对媒介的公益活动的公益性产生怀疑,影响活动效果,还会使公众对媒介其他的传播行为产生不信任,影响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媒体在组织策划公益活动时一定要做好适度有效的新闻传播,坚持以公益为本这一关键。

二、以情感人,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关爱

新闻媒介通过策划和组织以情动人的公益活动,能够获得单靠一般宣传所达不到的“倡导”与“弘扬”效果。

首先,要以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的关爱来发现和寻找关注对象,以真情唤起公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启发乐于助人的美德,唤起整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其次,还要求新闻工作者的倾情行动绝不是仅求一时的轰动效应,不能是事后不管不问。新闻媒介的倾情行动应该是持久的、长期性的,其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005年3月,由山东省卫生厅和齐鲁晚报联合11家医院举办了“爱心手术室”公益行动。第一例救助彭祥麟的手术获得成功后,还建立了爱心基金,建立长期为特困患者提供爱心援助的有效机制,“为特困患者伸出援手的同时,为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提供一个平台”。这一爱心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纷纷为“爱心手术室”提供各方面的资助,为更多的贫困者及时就医提供了保证。

新闻媒介在关爱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等方面,表现出自觉的责任感和可贵的热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5年3月,由共青团山东省委、齐鲁晚报、济南电视台主办的“陶宏开教授山东行”系列公益活动,志在帮助广大青少年戒除网瘾,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石家庄、长沙、青岛等许多城市的主流媒体相继邀请陶教授做演讲,在社会上引发了“挽救网瘾青少年行动”。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还为弱势群体解决了困难,也使媒介的爱心公益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三、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建立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也极大地依赖于精神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新闻媒介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社会机构,在新闻服务社会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文明和人类的文化生活,以正确的文化舆论提升人们的素质和人文精神,优化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环境,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提高媒介影响力,塑造品牌

新闻媒体通过公益活动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进而扩大媒介市场。这一理念已成为媒介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思想,并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得到证实。

第8篇:新闻媒体策划范文

(一)高校新闻媒体对校园生活关注不足根据传播学接近性原理,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总是会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过程中,工作者应该根据学校师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然而,很多高校新闻媒体工作者过于偏重报道学校的会议、校领导活动以及学校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对普通教职工和学生的教学和生活介绍的却很少。

(二)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程式化现象严重在高校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新闻媒体工作者虽然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工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等都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而学校的媒体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内容的写作和播报时往往会采用传统的写作模式,导致了高校新闻媒体工作的内容出现程式化,广大师生的新鲜感降低,兴趣消失,新闻宣传工作失效。

(三)高等学校新闻宣传策划意识不强在进行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写作和报道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对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进行详细地策划,以便新闻宣传工作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积极引导校园文化舆论,传达信息。然而,在当前的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宣传工作人员对新闻媒体工作的策划不够重视,在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策划过程中没有明确目标,新闻报道不够深入,不能给广大的师生留下全面、深刻的印象,不能给观众、听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

二、校园文化视野下加强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措施

(一)树立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在加强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的党政领导和分管新闻宣传工作的相关负责人都要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树立一种务实的校园新闻宣传工作理念,要重视宣传学校在落实和贯彻党政工作要求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宣传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先进的个人和事例,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把学校先进的发展事例经过文字组织和内涵提炼出来,宣传出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的改革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只有树立起这种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才能走出一条有高校特色的新闻宣传之路。

(二)加强新闻媒体与校园文化资源整合

1.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强化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在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中,不同媒体形态的宣传效果也不尽相同,例如,报纸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深度挖掘相关的新闻信息,其劣势就是时效性不高,受众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短、平、快”,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扩大了受众的覆盖面,但对新闻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这都是由新闻阅读者对不同媒体形态的接受程度和习惯来决定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建设需求,选择适当的新闻宣传媒体,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努力实现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效果的最大化,校园媒体平台根据自身优势,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实现优势互补。

2.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加强文献资料的积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因此,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物化的载体。而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中恰恰形成了大量的文本和音频、视频资料,这些都是记录了学校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的宝贵资料,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见证。因此,在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对新闻宣传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等学校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观念转变,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在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应该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一套完整的互动发展机制,努力探索互动发展的路径,打造一支校园文化建设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发展的队伍,不断地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第9篇:新闻媒体策划范文

关键词 新闻采编;新闻策划;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19-02

0 引言

中国目前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活动逐渐在社会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十几年间,新闻界不仅提出了很多关于新闻采编策划的理论研究,并且也加大了实践应用的力度。做好新闻的采编及策划工作,可以提高新闻媒体的产品质量,可以使广大观众读者受益匪浅,可以创新新闻媒体界的传统模式。

1 新闻采编策划的定义

新闻采编工作是对新闻信息进行确定、采集、处理、制作的过程,包括采访和编辑两部分。有如下特点:立场明确;信息量大;处理果断;传递迅速。

新闻策划工作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在遵从新闻规律的前提下,确定好准确的目标,对已掌握的信息进行去糟粕取精华、去伪存真、由外及内地探索和分析,发掘已知、把握现在、期冀未来,做出应对措施,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其关键点是:寻找最佳切入点;选择科学分销路;借机提高知名度。

2 新闻采编策划的重要性

采编工作是从新闻的事实出发,获取足够多的新闻线索和素材。新闻采编工作不但关系到新闻的内容和丰富程度,也关系到新闻是否能够满足时效性和真实性。新闻工作者要加强重视采编工作。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1)新闻采编工作与新闻内容的丰富度、全面性、真实度息息相关;2)新闻采编工作是新闻工作的基础之一,若没有良好的采编做后盾,其他后续工作将难以实施;3)新闻采编工作是新闻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决定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新闻策划工作是选取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新闻事实案例展开角度独特、选材典型、立意标新、品位深层的报道,能够深入反映事物的社会价值,揭示真正的思想内涵和本质特征,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发挥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据经验总结,良好的策划对于新闻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加大深度,保障了报道质量;2)切中要点,增强了渲染效果;3)把握方向,引领了社会舆论;4)优化资源,升华了媒体特色。

3 新闻采编策划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1 新闻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新闻采编的新闻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对于一些突发案件以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案件,采编工作人员要能及时迅速的到达现场并获取有用的新闻素材,跟踪采访报道,充分表现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但在深层次上的剖析力度不够;

2)新闻采编的形式单调。现阶段的新闻采编工作大都是通过专业的新闻记者完成,而工作人员应用的采编方式仅限采访式。如今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要求采编方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3)新闻采编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新闻采编工作要求采访和编辑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能够从众多基础素材中提炼出典型、价值的新闻事件。

3.2 新闻策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新闻策划的同质化。如果策划人员缺乏创新思考精神以及对事件独特的见解,那么在对同一案例的报道,往往容易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这样导致广大观众读者的排斥心理,对于新闻报道将不再感兴趣,阻碍了新闻界的发展;

2)新闻策划被误导为策划新闻。新闻策划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段, 必须坚持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但有些策划人员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故意扭曲事实,扩大影响,炒作新闻。这将会严重毁坏了媒体的良好形象,造成读者的反感;

3)新闻策划的滥用。新闻策划在新闻媒体界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很多媒体将新闻策划看成是行业竞争的至尊法宝,导致新闻策划被滥用,已经严重偏离了它本来的发展宗旨及奋斗目标;

4) 新闻策划逐渐倾向于低端产品。现阶段整个社会的风气逐渐浮躁,很多家媒体创造了许多比较低端的产品以迎合消费群众,这样对提高新闻策划产品的层次水平产生了消极和负面影响,阻碍了新闻策划工作的长远发展。

4 如何做好新闻采编策划工作

4.1 做好采编工作的具体措施

1)新闻采编工作要加大对新闻事件深层次的挖掘力度,使新闻更具震撼力和影响力。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创新思维,开阔视野,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对新闻事件进行扩展,使广大群众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认识和了解整个事件过程;

2)新闻采编的工作模式要进行革新和改变。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积极拓展新思路、新方法,在利用传统的采访方式的同时,也要采取部分创新的科学手段,使新闻采编能够与时俱进,更加适应社会发展;

3)新闻采编工作要大力创建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我们应该加大对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培训力度。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高效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完善采编的人才机构,提高采编工作的质量,使采编工作增添无限活力。

4.2 做好策划工作的具体措施

1)新闻策划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策划能力。新闻报道因其具有受众广泛、手段先进、竞争激烈等特点,故要求新闻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质以及扎实的基础功底,新闻工作者要全面掌握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向以及科技文化的潮流动态,尤其要十分明确新闻报道的对象及本质。总之,新闻工作者要有开放、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要有独特的联想能力,要有深层剖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2)新闻策划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及判断能力。无论在任何领域和任何行业,工作人员都应具备的一项素质是创新能力,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创新在新闻策划中主要表现在:新闻制作、新闻摄制、新闻采访防范、新闻报道角度、新闻选题等方面。新闻策划的创新就是报道别人尚未关注的新闻事件、发表别人尚未挖掘的新闻动态。新闻策划人员要时刻擦亮双眼、激活头脑,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抢做新闻报道的先锋。

3)新闻策划要具有竞争意识。市场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最大差别就体现在竞争性,因此各家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我们进行新闻策划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效益。现阶段新闻媒体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家媒体争相抢夺同一个新闻事件,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心,在别人动作之前快速出手,保证新闻策划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5 结论

新闻采编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掌握必备的技巧,并按照具体流程,完成整个采编工作。新闻策划是媒体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成为新闻界的关注热点。良好的新闻采编策划,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可以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可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要正确进行新闻的采编及策划工作,使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伟.电视新闻策划的原则与创新发展策略[J].华章Magnificent Writing,2011(16):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