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院环境质量范文

医院环境质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环境质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院环境质量

第1篇:医院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 资源价值;循环经济;有效利用价值;损失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2)02-0099-05

一、引 言

循环经济是以“3R”为基本原则,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而又不断升华的运行模式。就企业而言,开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策、技术体系等方面的支撑,同时它也是一种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并将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等要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的综合经济问题[1]。它伴随着企业内部物质的循环流动,发生价值的循环变动,这一价值流动必将对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建立以价值循环流动为基础的资源价值流计算与分析体系,揭示循环经济价值流与物质流互动影响的变化规律,可避免某些经济上可能并不合理的方案实施,使循环经济活动建立在创造更多价值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物质流与资源价值流概念

物质流与资源价值流是研究循环经济的两个角度。它根据循环经济理念,从物质、价值两方面确定循环经济资源流动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诊断改善潜力,评估实施方案,设计资源物质的循环利用路线,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循环经济物质流

在制造业生产中,原材料经各工序加工后,通常会有一种或多种元素贯穿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形成一种或多种元素流(或物质流)。由此形成的物质流分析(Substance flow analysis,SFA)是对特定范围内某种元素物质(如铜、铝)进行定量分析,了解和掌握它们的流向、流量,弄清与这些元素物质变化的各股物质流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其目的是从中找到节省天然资源,改善环境保护的途径,以推动工业系统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化[2]。

由物质流分析原理及资源纵向流动理论可知[3],进入企业资源的物质形态会随生产流程逐步流转,流转中除一部分资源在企业循环利用外,绝大部分物质变成了新的资源形态予以输出:合格产品及废弃物。

(二)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概念框架

资源价值是对物质的投入和产出进行价值量化计算与分析,通过建立物量中心基本单元,依据输入资源与输出资源的物量平衡原理,对价值的来源、去向进行客观的价值计算,为循环经济决策、控制及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它以物质流路线为基础,从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概念角度,描绘资源在循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变化流程。这里的“资源价值”包括现行会计系统中的价格、成本、收入等尺度,以及物质流动或物质排放对环境(生态)系统的损害价值。它可细分为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废弃物损失价值、环境损害价值及资源附加价值四个部分。其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资源价值概念体系

图1中,资源有效利用价值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真正形成企业产成品(或半成品)的价值,从成本会计学的角度看,是指进入产品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废弃物损害价值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损失的价值;环境损害价值是指企业的资源流转过程中,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等导致的环境与生态损害评估值;资源附加值指资源经过各环节后的价值增量,涵盖利润或税收等。材料流成本是指各生产环节中所消耗的材料、能源等成本;在材料流成本基础上,加上本环节的人工费、制造费等,可构成物质流成本。如果进一步考虑废弃物对环境损害的评估值,则物质流成本转变成资源流成本。

三.资源价值流的计算与分析

(一)资源价值流计算的基本原理

资源价值流的计算是基于企业制造过程中材料、能源的投入、生产、消耗及转化为产品的流量管理理论,跟踪资源实物数量变化,提供资源全流程物量和价值信息的计算。它将企业的内部资源流转划分成若干,其原理如图2所示[4]。

图2 资源价值流计算的基本原理

图2中,依据资源流转平衡原理,将产品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物量中心,按材料、能源在各物量中心之间的流动情况,分别计算各物量中心输出的合格品和废弃物成本,为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价值提供有用的信息。

2.资源价值流的计算与分析方法

根据资源价值流的计算原理,以物质流分析及资源物量流转平衡规律为基础,结合成本核算方法中的“逐步结转法”,辅之以价格、成本等信息,可构建资源价值流转的基本计算模型[5] :

RVi=RAVi+RUVi+WLVi+WEVi (1)

公式(1)中,RVi为第i流程环节的资源流转价值;RAVi为第i流程环节的资源流转附加价值;RUVi为第i流程环节的资源流转有效利用价值;WLVi为第i流程环节的资源损失价值;WEVi为第i流程环节的资源消耗及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价值。

公式左边为某流程环节的资源流转价值,右边反映其价值构成类型。理想的状态是降低废弃物损失成本,并向资源有效利用价值转化,增加利润或经济增加值,同时使废弃物排放量减少,外部环境损害价值降低。资源流转附加值核算相对独立,其主要目的是核算企业产品在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增值环节。

对企业生产流程而言,其资源流转价值的计算则侧重于资源流转成本的分配。以资源价值概念为基础,可构建公式(1)右边除资源流转附加值外的另外三类价值的计算与分析内容:

(1)内部资源价值流的计算。以各物量中心输出端的主要资源(或元素)的流向含量为分配标准,可计算产品(或半成品)资源有效利用价值与废弃物损失价值。具体计算公式为:

RUVi=MCi+PCi+OCiQpi+Qwi×Qpi (2)

WLVi=MCi+PCi+OCiQpi+Qwi×Qwi (3)

其中,MCi为第i流程环节的材料及能源输入的直接成本价值;PCi为第i流程环节的人工等直接成本价值;OCi为第i流程环节的制造费用等间接成本价值;Qpi为第i流程环节的合格品特定物质(或元素)含量;Qwi为第i流程环节的废弃物特定物质(或元素)含量。

公式(2)及公式(3)为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或物量中心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和废弃物损失价值的计算方法。它根据各环节输入的材料及能源成本、人工及制造费用等资源分配成资源有效价值和废弃物损失价值,可从中找出资源损失严重的环节和具置,发现改善经济与环境业绩的契机。

(2)环境影响外部损害价值的计算。废弃物排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外部损害价值的计算,其目的是反映企业排放废弃物所应承担的社会成本,揭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因我国暂无此方面的评价标准,为此可借鉴日本的LIME[6](Life-cycle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Endpoint modeling )评价方法,其公式为:

WEVi=∑m,ni=1,j=1WEIij×UEVij (4)

WEIij为第i流程环节第j种废弃物质的含量或数量; UEVij为第i流程环节第j种物质的单位环境损害价值。

综上所述,资源价值流的计算与分析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原材料、能源等物质在企业内部不同空间发生的位移进行价值确认、计量、报告、分析和评价,并参与循环经济决策与控制。它将“资源流转价值计算”、“外部损害价值评估”方法进行融合集成,共同构成资源价值流计算与分析的方法体系 [7] 。

图3 某企业氧化铝生产物质流图

四、资源价值在氧化铝生产中的计算与分析

(一)氧化铝生产工艺流程及物量中心的确定

氧化铝生产由铝土矿经过若干工序加工后,最终生产出氧化铝产品。以某厂氧化铝生产为例[8],其工艺流程及其物质的输入、输出情况如图3所示。根据氧化铝生产各工序的物质输入与输出情况,可将其划分成若干个物量中心(如图中的原配料、烧成脱硅等),以便确定各物量中心的物质输入与输出数量,并计算其资源的合格品价值和废弃物损失价值。(二)各物量中心资源价值的计算及分析

由图3可知,贯穿各物量中心始终的主要物质是氧化铝(元素),并形成链环物质流。据此,可依据各物量中心流入、流出物质流向及技术部门提供的氧化铝含量分别确定合格品(氧化铝产品)、废弃物中所含氧化铝的数量。

依据该企业的相关数据(月数据),可计算各物量中心输出资源的有效利用价值及废弃物损失价值。以烧成脱硅物量中心为例,其计算步骤如下:

(1)通过计算得出的原配料物量中心数据(计算过程略),可知转入烧成脱硅物量中心的材料、人工及其他费用分别为4842万元、322万元、66万元;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有关财务数据,可知本物量中心新投入的资源为:人工费690万元,其他费用1210万元。

(2)根据图3及技术部门提供的流量及氧化铝含量数据,可计算(计算过程略)出合格品及废弃物中氧化铝的数量分别为62114吨、11286吨。

(3)根据公式(2)及公式(3),烧成脱硅物量中心输出的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及废弃物损失价值分别为:

资源有效利用价值(脱硅溢流价值)=4842+(322+690)+(66+1210)62114+11286×62114

=6034(万元)

废弃物损失价值(赤泥中损失的氧化铝价值)=4842+(322+690)+(66+1210)62114+11286×11286=1096(万元),其余物量中心资源价值的计算可依此类推。

在资源流内部损失的基础上,依据物量中心排放的废弃物种类及数量,确定其外部环境损害价值。如烧成脱硅物量中心赤泥外部损害价值计算如下:

根据公式(4)及日本的LIME方法,可查得赤泥的单位环境损害价值为0.008元/吨,则该物量中心赤泥的外部损害价值为:

11286×0.008=90(万元)

按此方法,可计算其余物量中心废弃物的外部损害价值。通过上述计算过程及结果,可绘制氧化铝生产的资源价值流图(见图4)。

图4显示,废弃物损失主要产生于烧成脱硅、一溶沉降和二溶沉降三个物量中心,它们是节能减排改善的重点,其中烧成脱硅内部资源价值损失最大,如果企业通过改善生产工艺方案,使内部资源损失价值降低,则可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同时社会成本(即外部损害成本)也不会增加。二溶沉降物量中心产生的废弃物外部损害成本较大,企业如果不予重视,可能会发生环境负债,即未来承担因外部环境损害需赔偿的成本。因此,企业应通过设备投资、工艺流程的改善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它虽然会增加企业成本,减少企业利润,但利润的减少可能会小于外部损害成本的减少,企业同样可获得未来经济利益。如果进一步分析其改善的具体项目,废弃物损失中的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744万元、308万元、252万元,三者合计为1304万元,是循环经济改善的重中之重。为此,企业可考虑采用更新材料、更换设备、加强管理或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措施,改善材料消耗及废弃状况,达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资源化”的目标。

五、结 论

资源价值流的计量以成本会计学理论为基础,吸收工业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按照循环经济的物质流路线,跟踪、描绘资源的价值流动,对企业循环经济活动进行价值反映与评价,并参与循环经济分析与决策。它与传统成本会计相比,其概念结构、计量方法、流转模式、数据处理等方面皆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资源价值”扩展至企业外部成本,计量基础采用资源内部价值与外部损害价值相结合的原则,价值流转采用循环模式;数据处理流程采用物质流路线的方式,这些内容是传统成本学理论与方法的一种扩展。同时,根据资源价值流转情况,可进一步计算资源输入指标、资源流转循环指标、资源输出指标。这些指标的应用可为企业的环境管理、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及物质流路线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国家制定循环经济政策,进行环境经济核算,评价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影响,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图4 某企业氧化铝生产资源价值流图(单位:万元)(月数据)

参考文献:

[1]编委会. 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128-131.

[2]毛建素,陆钟武.物质循环流动与价值流动[J].材料与冶金学报,2003,(6):157-160.

[3]沈镭,刘晓洁.资源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析[J].资源科学,2006,(3),9-16.

[4]M Strobe, C Redmann. Flow cost accounting, an accounting approach based on the actual flows of materials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2002,(12):345-356.

[5]金友良.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资源价值流转核算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1):154.

[6]大正克.中国における境会研究の生成と状-中国の境保全策とその日中力にさせて[M].东京:アジア研究社,2002:181-183.

[7]肖序,金友良.论资源价值流会计的构建――以流程制造企业循环经济为例[J].财经研究,2008,(10):128.

[8]肖序,金友良等. 以价值流分析为基础开展中国铝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R].长沙:中南大学商学院,2009.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Resources Value in the Circulation Economy: Take the Aluminum Oxide Production as an Example

JIN You-liang

(Business schoo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第2篇:医院环境质量范文

候诊室是医院门诊的重要区域,其特点是人群活动频繁、拥挤,病人、病种复杂,带菌情况不一,容易造成交叉感染\[1\]。2003年我国爆发的SARS疫情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因此,医院总体的服务水平, 不仅与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有关,同时也受医院环境卫生条件的影响\[2\]。根据国家《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1―1996)\[3\],医院的室内环境质量指标主要有室内空气质量,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颗粒物和空气中细菌总数,其次还有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噪声。有文献报道,医院门诊室主要的环境质量问题是噪声和可吸入颗粒物\[4\]。也有认为是细菌总数、相对湿度与噪声\[5\]。候诊室引发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科学有效地对医院候诊室进行卫生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候诊室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病人密度高、流量大

上海的市级综合性医院,在高峰期候诊室和输液室往往人满为患。因为人员密集,人均空间相对较小,空气流通不好,且人员流动频繁,所以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当前,各大医院老年病人数量急剧增长,慢性病患者增多,加上传染性疾病、公共灾难、集体中毒、群体创伤等一些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导致就诊者增多。一些人因为看病心切,选择急诊科进行就医,造成急诊科拥挤,这已成为制约急诊医学发展的一个国际性难题,已引起各国医学界及行政管理部门重视\[6\]。

1.2空气流通

候诊室往往是设有空调的密闭房间,通风状况和空气循环较差,缺乏足够的新风量。既往对医院候诊室的环境卫生进行监测的数据显示,医院空气中的细菌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噪声超标是医院候诊室的共同特点\[7\]。资料显示,南京21家候诊室内噪声的合格率仅为78.80%\[8\]。上海市黄浦区对综合性医院候诊室、输液室开展的卫生学调查显示,噪声的合格率为0.00%,二氧化碳的合格率为24.07%,其次还有甲醛和可吸入颗粒物\[9\]。虹口区医院候诊区“可吸入尘”过高已成为一个较为严重和普遍存在的问题\[10\]。

1.3医院空气中细菌种类多、密度高

病人、医护人员都携带细菌、病毒,从而可能成为传播者。侯诊室汇集免疫力低、易感染人群,由于人流量大,导致各种病原体的积聚,易造成病人之间、病人和健康人之间的交叉感染。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医务人员的致病菌带菌率可达70.00%以上,是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11\]。而病人的致病菌带菌率,则更高。

1.4候诊室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

候诊室病人本身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偏弱,往往因为候诊时间长,加上身体不适,易造成内心烦躁,常见的症状主要有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易激怒甚至敌对情绪,且长时间暴露在不清新的空气和高强度的噪声中,会出现头痛、头晕、眼部症状(视物模糊)、咽部刺激(咽干、咽痛、咳嗽)、心慌、胸闷等症状,从而加重病情的发展。

2改善医院候诊室环境卫生的建议[12-13]

2.1合理布局

医院建筑物建设时要把好建筑设计卫生审核关,建筑物结构、形状与布局要保证有良好的自然通风,要考虑建筑设计有利于人员疏散,空气流动,有条件的医院可扩大就诊区域以降低候诊区人员密度。同时要加强医院集中空调的设计和使用管理,针对当前日益增加的日均就诊病人数量,要考虑足够的新风量。要严格执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定期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并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空气净化消毒处置能力。要加强通风和吸尘设施,实现空气单向流动。医院在装修时选择不易附着可吸人颗粒的材料装修地坪,尽量不铺设地毯,不用挂毯装饰墙面。为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含量,城市规划部门应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结合城镇规划,全面考虑工业的合理布局。

2.2改进候诊室设施

为控制和消除噪声污染,医院应增加候诊室面积,降低侯诊病人的相对集中程度。在风道、排气管口等部位安装各种消声器,以降低噪声传播;候诊室内采用吸声和隔声专用材料装饰墙壁、房顶,或在室内悬挂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射声,以降低室内环境噪声强度。候诊室应使用通风情况良好的房间,并安装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卫生清洁。加强医院绿化建设,增加医院周边绿化面积,包括种树、栽花、植草,建立绿化带。地面实行湿式清扫,垃圾废弃物日产日清并分类按有关消毒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卫生间随时清扫、消毒、保洁。

2.3严格执行标准

严格执行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做到经常性监测与及时改进相结合。卫生部于1996年颁布的《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1―1996),是候诊室中有害物质的法定最高限值。它是防止空气污染、保护患者身心健康、评价医院候诊室微环境污染程度、制订环境防护措施的法定依据。医院候诊室应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包括清扫保洁制度、消毒制度、卫生检查、奖惩制度和危害健康事故报告制度等。改善通风设备,减少因室外污染造成的室内污染。同时将加强空气消毒、减少交叉污染作为医院门诊候诊室的制度加以执行。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门诊候诊室的管理.从技术上给予帮助,使医院门诊候诊环境得到合理改善。

3参考文献

[1]刘洪亮.公共场所卫生与传染病预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8- 81.

[2]潘庆忠,宋兴田.医院门诊候诊室微环境卫生监测及评价的统计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118-119.

[3]GB9671―1996.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S\].1996.

[4]李志春.成都区县二乙及以上医院候诊室卫生状况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06,22(10):763-764.

[5]唐晓敏,梁克为,杨振洲,等.医院空气监测及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33-134.

[6]张晖,王仲,徐腾达,等.急诊科拥挤成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3):235-237.

[7]米虹.成都市医院候诊室的卫生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72-473.

[8]杨声.南京市医院候诊室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6,22(19):1596-1597.

[9]徐敏,王珏,张蕴慧,等.上海市黄浦区市级综合医院候诊输液室空气质量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0,22(9):471-473.

[10]程芳,陈必敬,胡祖荃,等.Z分综合评价法评价医院候诊区空气质量\[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21(3):221-223.

[11]刘汝青.广州某大医院门诊候诊室空气污染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3):288-289.

[12]邱国松.浅谈医院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684-685.

第3篇:医院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化验室;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医院的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基层医院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加强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化验室工作人员的从业安全性,也可以提高化验室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1 基层医院化验室质量控制问题

1.1 规章制度不健全

基层医院是我国医院医疗体制改革的基础,但是国家制度更多地关注医院的医疗队伍、硬件设施、药品、培训、监测、管理等相关制度,上述相关制度比较健全。但是对于化验室的相关管理制度却有待于完善。没有完善的制度,则无法可依,对化验室的管理做不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导致实验室日常管理没有完善的措施和规章制度,工作缺乏法规制度的约束,监督管理乏力。规章制度不健全既无法保障日常化验室工作的正常进行,又无法应对突发事件,使化验室无法体现价值,做好基础支持工作。

1.2 生物安全隐患

1.2.1 实验废弃物处理不当 实验室的医疗垃圾主要包括感染性垃圾、病理性垃圾、药物性垃圾及化学性垃圾等,这类垃圾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处理不当会成为疾病感染和社会环境污染的源头[1]。因此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应该处理,分别销毁。部分基层化验室没有将医疗垃圾单独处理,未经处理的垃圾直接丢弃,影响环境,造成安全隐患。

1.2.2 消毒灭菌工作不严谨 因为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个别基层医院的化验室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养成了不严谨的消毒和隔离习惯。化验室工作人员经常与患者、医用标本接触,皮肤直接暴露和被感染的机率增加,如果没有进行系统和严格的消毒即易被感染。接触不同的部位,也易成为传染源[2-3]。化验室人员也需进行器械操作,如果器械消毒灭菌工作不彻底,也易增加化验室内感染,即影响了化验室工作环境,也影响了化验结果的准确性。

1.3 工作环境设置不科学

医院有各种各样的患者,也就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及病原微生物。而化验室是集中检验设备、检验样品以及患者的综合场所,因此化验室整体环境应该合理布局,将整个化验室化分为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需严格管理,防止环境紊乱,增加传染的机率[4]。同时各个环境区需按照不同的卫生级别,进行彻底消毒。防止因为环境消毒不够彻底,通气条件差而导致卫生状况差,导致在化验室的各级人员包括患者及工作人员的交叉感染。

1.4 质量意识淡薄

化验室工作人员质量意识淡薄,为了提高工作速度,忽略了自我防护及质量意识,例如操作时不戴口罩、手套,不穿防护服,器械随便乱放,用过的和没有用过的随意放置,在化验室的洁净环境下,吃东西,接电话。洗手与清洁器具不彻底,穿着工作服随意出入生活区、污染区和工作区。因没有充足的质量意识,而带来安全隐患。

2 基层医院化验室质量控制方法分析

2.1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

根据基层医院的具体情况,建立化验室管理制度。质量制度围绕安全进行,以能够指导化验室安全工作为前提。制度内容要包括感染管理制度,定期对化验室进行消毒。制定样品、设备及制剂消毒、清洗条例,且有专人监管。感染期由专人负责,实行隔离制度,不经允许不可以随便进入。加强制度与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定期进行考核,将制度与法规深化与落实下去。质量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列为绩效考核,与化验室工作人员的10%的奖金挂钩[5]。

2.2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2.2.1 加强安全防护 减少皮肤暴露,购置专业防护设备,防止酸、碱、化学药品及污染样本的侵蚀。添置洗眼设备及淋浴喷头,以备紧急状况时,如化学试剂入眼时可以进行清洗,以减少损伤。增加化验室排气设备,设置有害气体、液体处理设备。医用垃圾分类处理,按有关规定焚烧处理。

2.2.2 安全处理医疗垃圾 医疗垃圾的妥善处理,对于良好控制化验室的质量有重要意义。杜绝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及混合处理,需在消毒后再进行处理。采血用的针头、刀片和装血液样本的容器要置入垃圾盒,对检验仪器产生的废液应进行消毒处理,合格后进行排放,不合格者经高压消毒后再行处理。医疗垃圾处理、消毒需要有记录,严格执行垃圾交接制度,且有专人负责管理。

2.2.3 加强人员安全意识 化验室工作人员在检验时需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抽血时需带手套,切忌用手直接取针头。如果手受伤出血,则需给予消毒处理,严重受伤者注射免疫球蛋白。检验工作前后需洗手,选择抗菌能力强的洗手液,流水冲洗需达一分钟以上[6]。

2.3 加强工作环境质量控制

实验室总体环境应该是温湿度适宜,通风洁净。根据化验室的工作性质,将化验室分为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各区设定洁净级别,且有明显的分界线。同时对化验室要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消毒次数为每次1h,每日给用2次。设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定期对门诊化验室的物体表面和空气进行净化,以保证化验室的洁净[7]。

参考文献

[1]黄正文,张斌,艾南山,等.八种医疗废物处理方法比较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3):313.

[2]毛素秣,潘义英.谈浅医院感染与控制[J].现代医药卫生,2009, 25:787.

[3]刘香.浅析院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中外妇儿健康(学术版),2011,19:422-442.

[4]赵劲松,李满元,王爽.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与管理办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391-1392.

第4篇:医院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 口腔医疗门诊;医疗废弃物;感染管理

随着口腔专科门诊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新的诊疗操作技术不断应用于疾病诊疗中,伴随而来的医疗废弃物日益增多,引起医务人员乃至社会人群的关注。如何对废弃物进行管理,成为医院领导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内容。规范管理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改善社会环境、医院环境卫生污染状况;而且关系到医院医务人员、就诊病人的身体健康;重要的是关系到有效地减少和预防病原微生物流行传播疾病。

1 门诊医疗废弃物种类

1.1 感染性医疗废弃物 口腔医院门诊与综合性医院门诊有所不同,每一项治疗必须通过医师双手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治疗结果必须通过护士及保洁人员完成污染器械收集、洗涤、消毒、灭菌各种废弃物回收、分类、转动等,由于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多,因而更具有传染性及传播疾病的危害。例如:高速手机和牙钻;水汽枪、吸唾器;拔牙、修复牙使用各类器具等,及磨牙碎屑、棉球、牙胶、小纸捻等,数量众多的敷料均染有血液、唾液,成为医用废弃敷料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

1.2 非感染性医疗废物 如汞、砷、铅等X线胶片液;修复科、正畸科废弃的技工印模材料、石膏砂等污水及残余物;缝合针、扩大针、光滑针、金属成形片、金属车针等,均会产生污染源。同样对医院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及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1.3 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具的推广使用,对预防口腔疾病诊疗起到了预防作用,受到病人、医护人员的欢迎。但增多的医用塑料废弃物如:一次性治疗盘、口镜、镊子、探针、漱口杯、手套、胸巾、印模、托盘、注射器、针头等的处置使医院难以承受。例如:就诊人数日门诊量1000~1500左右人次,需使用1000~1500套的一次性无菌治疗用品。长此下去,每日、每周、每月、每年产生的废弃物可想而知。这些废物可成为最直接的污染源头,成为血液性疾病传播的传染源。这些医疗废弃物在医院的产生不仅对医院内医务人员有造成感染的危险,也可能污染环境造成社会疾病的流行。

2 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

2.1 未建立主管和监管部门或两者未能协调配合 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各级部门重视。检查、监督职责不到位。

2.2 分类环节控制不严格 在工作中时常表现:医用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混送。

2.3 规范操作不严格 表现在:一次性手套、口杯、纸巾使用后丢弃在生活垃圾箱内等,既没有保护病人,也未达到保护自身健康的目的。

2.4 缺乏社会的必要监督机制 缺乏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知识培训等。加之交接手续不完善、不规范,登记制度基本处于滞后空白,从而造成了医疗废弃物不规范收集和运输。

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思想重视。

2.5 医院环保设施滞后于医疗业务技术的发展 表现在:管理脱节,设备陈旧,废水管网渗漏,废水排放不标准。

转贴于

3 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中的对策

3.1 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各科室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标准执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标准。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回收人员体检制度等,对医用废物有分类收集、分类装置、分类标示。减少医务人员及病人的直接接触污染。每日科室有保洁人员对医用废物收集、分类、运送至医院放置点进行交接记录,每月统计上报,改变有法不依的现状。

3.2 加强医疗废弃物设施的建设 建立污水处理设施,防止医疗废弃物在收集中丢失、遗弃或混入生活垃圾,给社会、医院造成污染。

3.3 加强环节控制与规范操作 医院应实行严格的统一采购;医院负责废物存放处理应有专业人员。

3.4 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环保职能部门的协调统一 医院则应解决好医疗废弃物暂时贮存场所,对贮存时限等规定进行监督检查并做出判定,反馈给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5 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的宣传教育 尤其是口腔诊疗后的医疗废物,如果处理不当,很易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形成交叉感染或二次污染。因此,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废弃物相关的宣传普及教育至关重要。使每个医护人员都意识到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做好个人防护,并积极参与。从而减少和避免因医疗废弃物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3.6 加强院务后勤部门的监管力度 做到万无一失。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解决、关注、汇报,防止对医院内外环境造成污染。

3.7 加强专业培训与监督治理 对医疗废弃物处置操作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培训学习,提高他们对医院医疗废弃物危害的思想认识。提高在岗责任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

第5篇:医院环境质量范文

本方案适用于县城市规划区域。乡村生活区域可参加本规定相应类别标准执行。

二、引用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三、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

按区域的使用功能特点和环境质量要求,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0类声环境功能区:疗养区、高级宾馆区和别墅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适用区域范围:无。

1类声环境功能区: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适用区域范围:新一中、二中、五虎山、钟秀山、玛瑙山、北湖公园、县人民医院。

2类声环境功能区:商业金融、集市贸易及居住、商业、工业混杂等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适用区域范围:城区除1类、3类外其它未划定区域为2类。

3类声环境功能区: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适用区域范围:晨光科技园区(釜江大道以南、二环路以西、邓隆路以北、釜溪河以东区域)。

4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适用区域范围:富州大道、釜江大道、宋渡路、二环路、银杏路、一环路、一环西路、北湖路、富达路、丁海路、晨光路。

四、标准值及监测方法

本方案以《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为标准值,其监测方法依据附录B《声环境功能区监测方法》及附录C《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方法》执行。

五、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的划分

(一)交通干线临街建筑以高于3层楼房以上(含三层)建筑为主的,将第一排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的区域划为4a类标准使用区域。

(二)交通干线建筑以低于三层建筑为主的,将交通干线红线外一定距离的区域划为4a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确定方法如下:

相邻区域为1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为45米±5米;

相邻区域为2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为30米±5米

相邻区域为3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为20米±5米

(三)铁路干线两侧区域划分

城市规划确定的铁路用地范围外一定距离以内的区域划为4b类标准适用区域。距离的确定不计相临建筑物的高度,其原则和方法同本条第(二)款。

(四)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的划分

根据河道两侧建筑物形式和相邻区域的噪声区划类型,将河堤护栏或堤外坡角外一定距离以内的区域划分为4类标准适用区域,其原则和方法同本条第(二)款。

六、时间界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昼间”是指6:00至22:00之间的时段;“夜间”是指22:00至次日6:00之间的时段。

七、特别规定

方案中乡村和未划定区域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南环路食品加工区、平澜村化工新材料区为3类声环境功能区;交通干线边界外一定距离内的区域划分为4类声环境功能区。

八、附加说明

第6篇:医院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PDCA循环;持续改进

PDCA循环法最早由美国专家提出,目前,PDCA已经成为了各大企事业单位进行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循环体系[1]。PDCA循环由计划(P,plan)、实施(D,do)、检查(C,check)、总结(A,act)4个阶段构成,实施PDCA循环,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计划-实施改进措施-检查改进成果-评定改进效果”循环,不断解决问题、持续改进管理方法,从而达到提升管理质量的目的[2-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为三甲综合医院,共有1500张开放床位,平均手术量为62台/d。我院从2008年开始实施复用器械集中处理制度,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共33名,其中男性12名,女性21名,年龄23~58岁,平均(45.2±2.4)岁。自2013年1月开始,消毒供应中心开始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质量管理。

1.2方法

1.2.1 P阶段(计划)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及护理部工作计划,认真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各区域的制度落实、操作方法、人员配置、设备使用管理等情况,参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3]等相关标准,制定质量控制计划。计划包括:制定质控目标、明确质控内容、安排质控活动;讨论质控小组成员;组织质控中心工作人员学习,交流工作经验;优化人员配置,明确岗位职责及工作质量标准;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其目的是减少差错率的发生,提升清洗、包装、灭菌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1.2.2 D阶段(实施) 按照工作性质,将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分为3组:下送组、检查包装灭菌组、无菌物品发放组。由组员选举一名组长,组内实施双向选择、动态管理。组内成员若有1人违规,将对组内其他成员、组长奖励造成影响。每周有汇总点评、有立即改进的、有持续跟踪的、有扣罚奖励的,每月有总汇总并上公示墙以示促进,并与绩效挂钩。实施早交班制度,区域组长及质控员在交班时,要对前1d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引起全体成员的关注,从而共同改进、提高。建立器械周转循环过程的质控记录表,设备周转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详细记录责任人。使用标识牌对器械周转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做到环环紧扣,由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同时详细记录各种异常情况、处理措施、责任人及处理结果。小组长负责本区的设备质量监控,对设备故障、操作人员、处理措施、处理结果等做好记录,每周检查1次设备维护、运行状况。

1.2.3 C阶段(检查)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环境质量、器械清洗质量、设备管理情况、包装质量、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及技能知识水平进行检查。质控小组检查1次/w,月末要将以上内容检查完毕;护理部检查每月1次,3个月内要完成以上所有内容的检查;护士长每周抽查1次,对检查结果做好记录,月底进行汇总。

1.2.4 A阶段(总结) 每周一及每月月底由护士长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召开工作会议,会议内容主要讨论各区域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的实施效果及执行效率,汇总当月质检结果,综合会议讨论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方案,针对容易发生相同缺陷的工作流程,则要予以改进,并修改流程及岗位说明书再进行监督实施。同时在实施新流程时,做好跟踪、评价工作。通过P-D-C-A四个流程的不断循环,以达到工作流程的不断优化、完善,减少差错率的发生从而让工作质量得以不断提高。

1.3评价标准 在实施PDCA质量管理后1年(2013年1月~2014年1月),评价质量管理效果,由医院护理部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设备设施、环境质量、包装质量、器械点核分类、器械清洗质量,及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业务技能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实施PDCA质量管理前1年(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实施PDCA质量管理后的设备设施管理、环境管理、器械点核分类、器械清洗质量、知识掌握水平、包装质量、临床对科室满意度评分,均较实施前有显著提高,P

3 讨论

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是承担着所有科室重复使用医疗物品、器具、器械的点核分类、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工作的重要部门。采用PDCA循环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质量管理,通过现状分析、实施质控计划、检查计划落实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来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首先要组建区域小组,由区域组长、护士长共同担任质量责任人,采用动态管理方法与绩效挂钩激发组员的工作积极、性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从而调动起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积极性,主动了解、掌握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工作流程,同时建立质控记录,在器械周转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紧密连接。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PDCA质量管理后的设备设施管理、环境管理、点核分类、器械清洗质量、知识掌握水平、包装质量、临床对科室满意度评分,均较实施前有显著提高,P

参考文献:

[1]陈洁,李淑君,李燕妮,等.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4030-4031.

第7篇:医院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消毒;质量管理

国内外业内人士都认为消毒供应中心相当于无菌器材的制作场,它既负担了全院无菌医疗器材的发放,又担任了全院污染器材的回收处理,体现了消毒供应中心在消毒灭菌及灭菌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因此加强环境质量、基础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供应室护理质量。

1.环境质量管理

1.1布局管理供应室分区明确,去污区承担回收污染物的任务;相邻的检查包装灭菌区承担检查、分类、打包、灭菌任务;无菌物品存放区承担无菌物品的储存任务。各区域通风采光良好,墙壁、天花板光洁无缝隙,地面光滑,有排水道,便于洗刷消毒。布局符合由污―洁―无菌的原则。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单向流程设置,不交叉、不逆行。

1.2空气质量管理根据区域严格执行清洁消毒制度,空气净化消毒器每日消毒2次,每次一小时。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并要达到供应室行业质量标准规定的空气质量标准。

2.加强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质量管理

2.1回收物品的管理:病房使用的污染器材一般实行下收,定点回收;下收时必须采用封闭式专用回收车,内装封闭式装载箱,按规定走污染电梯,专人专车;下收工作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口罩。回收时检查器械质量、数量、分类放置。回收器械尽量采用自动清洗机清洗,个别需要手工清洗时,按手工清洗流程进行,严格执行清洗步骤,预处理冲洗酶洗漂洗终末漂洗水溶性油上油干燥。2.2灭菌质量的管理消毒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遵守岗位职责和高压灭菌制度,严格执行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操作规程,灭菌前必须检查灭菌器的性能是否良好,包括水、电、汽及灭菌器锁扣的灵敏度,每日每锅先做B-D试验,以监测冷空气排除效果,每周做生物监测一次。生物监测是保证灭菌的最可靠的监测方法。如遇无菌器进行大修或者更换新锅都要进行三次B-D监测及三次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1],另外,消毒员每天都要详尽记录被消毒物品的名称,锅号锅次,以备物品可追溯使用。

2.3灭菌后物品的质量管理:重视无菌物品的储存管理,无菌物品存放于无菌物品存放间,分类固定。按时间先后顺序摆放,近期在前,远期在后,每日检查灭菌物品有效期,杜绝过期包。室内每日进行空气消毒2次,每日桌面、地面擦洗2次,温度在21―24度,湿度在30―70之间。每月做空气培养一次,保证达到Ⅱ类工作区域细菌培养标准。

2.4灭菌器械包及物品发放的管理:消毒供应中心对灭菌处理后的器械包及物品包,实行定点供应,下送供应。下送发放人员必须专车专人专用,下送车设置必须全封闭式。下送人员凭病区预先申领的物品交接单领取各类医用器械包及物品包。发放时再次检查包的完整性,干燥度,包外灭菌标志,有效日期。并进行查对品名、数量、科室、失效日期、签名等。使用科室退回过期包及掉在地上的各类无菌包,都视为污染包,一律打开重新处理。

3.规范化洗手管理

手是传播医院感染最主要媒介,正确执行规范化洗手。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因此要求规范化洗手。护士长或院感科要对供应室每名工作人员规范培训手卫生知识,洗手指征,正确洗手方法,使科室每名工作人员掌握正确规范的六步洗手法,从而有效阻止感染源通过手传播。

4.一次性物品的管理

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严格按《医院感染管理技术规范》中的要求专人负责进行来证验收,对验收合格产品,专人负责建立登记入册,认真记录每次到货时间、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数量、规格、产品批号、灭菌时间、有效期、失效期及供应室发出日期。各类无菌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存放。堆放时距离地面≥20厘米,距离墙面≥5厘米,距天花板≥50厘米。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空气质量达到Ⅲ类空气质量标准[2]。

5.外来器械的管理

加强对外来器械的管理,特别在清洗质量方面,严格把关,必须从基础环节质量抓起,消除存在的隐患,由供应室集中清洗包装。对植入型器械,应每锅次进行生物监测,待生物监测结果阴性方可使用。如果临床急需使用的外来器械,应放加急放行生物监测指示卡,指示卡达标后作为放行的标志,然后再做生物监测。同时建立可追溯系统,每件物品可追溯到灭菌过程所使用的设备、锅号、批次、包装者、操作者等,做到有据可查,保障患者的权益。

6.结语

作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应该建立健全自身的规范制度,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为患者的医疗安全护航。总之,消毒供应室中心应当实行管理模式集中化、管理标准完善化、工作人员专业化、管理重点明确化、物品处理过程规范化、人工机洗化、质量控制化、有效屏障化、环境消毒化、监测定期化,质量追溯化,三方认证化,才能有效地满足临床需要[3]。

参考文献:

[1]黄淑萍.加强供应室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1005.

第8篇:医院环境质量范文

【问题一】经查,金钥匙幼儿园没有请相关质检部门进行室内环境检测、验收就投入了使用;金钥匙幼儿园教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超标,致使幼儿感染了疾病。请问,金钥匙幼儿园违背了哪些规定?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金钥匙幼儿园违背了《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八条“幼儿园的园舍和设施必须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的规定,也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关于“民用建筑工程及其室内装修工程的室内环境质量验收,应在工程完工至少7d以后、工程交付使用前进行”“室内环境质量验收不合格的民用建筑工程,严禁投入使用”等的规定。

由于金钥匙幼儿园违背了上述规定,致使室内环境因污染而给幼儿带来了伤害,因此金钥匙幼儿园应因其过错行为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民事赔偿责任,承担受伤害幼儿的医疗费、营养费等。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应视其情节轻重而给予罚款、限期整改、停止办园等相应的行政处罚。

【问题二】红太阳装修公司所使用的装修材料不符合国家质量和安全标准,从而导致了金钥匙幼儿园教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超标。请问,金钥匙幼儿园能否要求红太阳装修公司承担法律责任?

《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5条规定:“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根据上述规定,金钥匙幼儿园既可向红太阳装修公司追偿,也可向装修材料的生产者追偿。如果二者都不愿承担责任,金钥匙幼儿园可以将二者之一或二者均作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依法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

【问题三】金钥匙幼儿园后来对教室进行了重新装修,并在质检合格后投入了使用。2012年4月11日下午13时46分,金钥匙幼儿园所在城市突发地震,金钥匙幼儿园立即组织幼儿避震。但有9名幼儿没来得及躲藏,被坍塌物砸伤。请问,金钥匙幼儿园是否对此承担法律责任?

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对它们引起的伤害事故,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可知,只要学校(幼儿园)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就无需承担责任。

第9篇:医院环境质量范文

关键词:模糊数学;公园绿地;空气质量;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513-04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城市带来优美、清新、充满生趣的环境,为市民提供舒适、休闲的活动空间,目前已成为城市居民或游人造访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城市绿色空间[1]。因此,公园绿地空气质量适宜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市民、游人的身心健康,因而对公园绿地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其评价结果可为公园绿地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空气质量是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集合,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具有模糊性。因此,在适宜性评价中,常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处理,评价出空气质量适宜性等级。模糊综合评价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量化,从而进行综合评价。自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l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模糊数学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被广泛运用于生产实践中[2,3]。目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空气质量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张戈等[4]对大连市区空气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大连市区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基本达到二级标准;徐明德等[5]对晋城市2005年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表明晋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甚至优于二级;史正元等[6]通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某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模糊综合评价在大气环境中的应用不少,但对空气质量适宜性程度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以吉林市公园绿地为例,通过对其空气质量的监测,应用较为广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公园绿地空气质量适宜性进行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吉林市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三面临水、四周环山。城市绿化本着以人为本,以绿为主,以精取胜,以群山江堤绿化为防护圈,以街路绿化为骨架,以庭院绿化为基础,以公园为重点,以自然山水为优势,以地方树种为特色,以园林城市为目标的绿化原则,采取环、块、点、网状绿地相结合的结构模式,总体布局结构为“一环一带、二纵二横、四山四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和鲜明的地方风格特色。截至2009年,城区绿地总面积5 005.79 hm2,绿地率39.1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8 m2,达到全国城市绿化先进水平。根据吉林市公园绿地实际情况,主要选择江南公园、朝阳公园、江北公园、龙潭山公园、北山公园5个公园为研究对象。

1.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步骤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分析和评价具有模糊性事物的系统分析方法,是以模糊推理为主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价方法[7]。

1.2.1 选定有限集合 选定有限集合U和V,U={u1,u2,…,un}为因子集,V={v1,v2,…,vn}为评价集,建立隶属函数,确定U和V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R,然后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分配矩阵A,最后,将A和R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合成模糊子集B,得出综合评价。

1.3 空气质量的监测

研究主要选择江南公园、朝阳公园、江北公园、龙潭山公园、北山公园5个公园为研究对象。归纳相关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确定空气离子评价系数、粉尘质量浓度、空气中细菌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在每个公园内根据人流量、植被群落等要素,结合均匀布点的原则选取若干个观测点。观测时间为2009年7-11月(植物生长期),每月在观测点观测3d(上、中、下旬各1 d,每天分上、下午进行),选择天气晴朗、无风的条件进行。采用AIC1000正负离子浓度检测仪测定空气中正负离子含量、采用P-5L2型数字粉尘仪测定空气中粉尘含量、采用JWL-ⅡB202新型撞击式多功能空气微生物监测仪采样,并分别计算空气离子评价系数、粉尘质量浓度以及空气中细菌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监测数据和适宜性分级标准

分别将各个公园观测点的监测数据取平均值,计算其空气离子评价系数、粉尘质量浓度以及空气中细菌含量,其监测数据结果见表1。以GB3095-1996《环境质量标准》[10]为依据,确立空气质量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Ⅰ为高度适宜、Ⅱ为中度适宜、Ⅲ为勉强适宜、Ⅳ为不适宜。则评价因子集U={u1,u2,u3},其中u1为空气离子评价系数,u2为粉尘质量浓度,u3为空气中细菌含量,评价集V={Ⅰ,Ⅱ,Ⅲ,Ⅳ},分级标准见表2。

2.4 模糊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将矩阵A 和R 进行模糊关系合成,得到模糊综合评判矩阵B。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分别得到江南公园、朝阳公园、江北公园、龙潭山公园、北山公园空气质量适宜性评价结果。由表4可见,江南公园、龙潭山公园、北山公园maxbj分别为0.922、1.000、0.796,适宜性等级均为Ⅰ级,即高度适宜,其适宜程度为龙潭山公园>江南公园>北山公园;朝阳公园maxbj=0.459,适宜性等级为Ⅲ级,即勉强适宜;江北公园maxbj=0.459,适宜性等级为Ⅱ级,即中度适宜。

各个公园绿地之所以会出现空气质量适宜程度的差异,主要与公园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公园内植被条件密切相关。江南公园、龙潭山公园、北山公园均具有良好的植被条件,植被覆盖度高,其中江南公园绿地面积248 648 m2,具有复合层结构人工植物群落,叶面积指数大、绿量值高;龙潭山公园内林木覆盖率达97%,有近120多万株树木,达96科318属537种,园内植物发挥了较大的生态效益,对提高公园内的空气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朝阳公园位于市中心,紧临城市主干道和购物广场,是大量机动车来往和人群聚集的主要场所,车流量、人流量较大,公园四周均为高大建筑,西临百货大楼,北临儿童医院,南临北奇广场,植物种类、数量较少,草坪面积大,植物叶面积指数低,导致其空气质量适宜性程度较低。因此,在进行公园绿地设计或改造时,不仅要注重美观,还应考虑到单位面积上的绿量,应适当增加绿地面积,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改善空气质量,提高适宜性程度。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引入到空气质量适宜性评价中,较好地体现了空气质量适宜性高低的模糊性,综合考虑了多种因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利用较为成熟的降半梯形分布函数确定各因子的隶属度,使各指标对空气质量影响情况更加具体明确。不同评价因子对不同级别适宜性有着不同的权重,采用指数赋权法确定权重,使评价结果更为精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归属同一级别时,可以根据其值的大小区分适宜程度的高低。

在适宜性评价中,除了上述3种主要影响因子外,还有CO、铅、氟化物、SO2等污染物,由于这些因子对公园绿地空气质量影响的次要性和部分因子评价标准的模糊性而未考虑,但对研究中空气质量适宜性评价结果不会产生影响。研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江南公园、朝阳公园、江北公园、龙潭山公园、北山公园空气质量适宜性评价,其中江南公园、龙潭山公园、北山公园适宜性等级均为高度适宜,朝阳公园适宜性等级为勉强适宜,江北公园适宜性等级为中度适宜,主要与公园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公园内植被条件有关。

模糊适宜性程度不是明确地说明各个公园空气质量适宜性级别,而是表明适宜性侧重于何种等级。这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值,相对适宜性程度更能充分、客观表明公园绿地的空气质量状况,使之与实际情况更加相符。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充分考虑了各个因子共同作用的适宜性状况,使结果不局限于单个指标所处的级别,而忽略了各因子本身特性在空气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YIN Y Y ,HUANG G H,HIPEL K W. Fuzzy relation analysis formulticriteria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9,125(1):41-47.

[3] SASIKUMAR K, MUJUMDAR P. Fuzzy optimization model for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of a river system[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8,124(2):79-88.

[4] 张 戈,于大涛,郭丽丽.大连市区空气质量模糊综合评判[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6):24-25.

[5] 徐明德,王雪芹.晋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模糊评价[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4):93-94.

[6] 史正元,贾 军.空气环境质量状况模糊综合评价分析[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1):40-42.

[7]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86-187.

[8] 谢季坚.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33-3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