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促进农文旅融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发展不足;规划建议
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各个地区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与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本研究以简阳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纲要,分析简阳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规划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提出对规划的优化建议。2020 年是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成效初显,但是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研究分析这些规划实施中的不足与短板,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优化建。一方面可以为简阳市制定后续的农业规划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将相关的不足纳入后续规划中,完善后续规划。
1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
简阳市粮油播种面积239.93 万亩,粮油总产量72.4 万t;发展特色水果30 万亩,总产量10.95 万t;发展蔬菜29.9 万亩,总产量47.68 万t。全市已建成万头规模猪场28 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36 个,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 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 个;生猪出栏125.10 万头,羊出栏92.70 万只,家禽出栏928.45 万只,肉类总产量12.13 万t。发展核桃14.4 万亩,花卉苗木2 万亩,香椿3 万亩,林下经济19.6 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3.1 万吨[1]。
1.2 产业化发展
简阳市着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实现耕地流转66.7 万亩。推进7 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2.4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8 亿元,发展特色产业1.5 万亩,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0.24%,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7.56%,累计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24 个[2]。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 家。培育农业合作社1406 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2 个,省级示范社27 个;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40 个村、集体经营开发公司24 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个。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37 个,培育种养大户4000 余户。
1.3 农业品牌创建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6.28 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52 万亩,新增产业3.18 万亩。重点打造“简阳晚白桃”、“简阳羊肉”和“简州大耳羊”3 个区域品牌,注册了“力盛”、“福海源”、“蜀娇”、“天宫山”、“土荡荡”、“如林”、“蜀台红香椿”和“新星红山鸡”等农产品商标40 余个。简州大耳羊获国家级新品种审定命名,简阳晚白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并进入2015 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 强;“蜀新1 号”核桃获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 年9 月获第13 届全国林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蜀台红香椿”椿芽获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称号;注册农产品商标40 余项,其中驰名商标3 个、著名商标10 个。
2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的不足
2.1 规划作用不够充分
简阳市制定了《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产业准入条件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不够完善。简阳市纳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区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变革,许多在规划中制定的标准与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够精准,一方面在规划中相关农业政策的设计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准的定位,对于相关涉农政策没有精确实施。第三是规划中关于涉农的相关项目的整合度不够高,各个涉农项目之间联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涉农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进行项目建设,整合度不够高。第四是在项目和业主引进方面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2.2 “农商文旅”融合不足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应该强调现代农业的生态、观赏、休闲、文化等多个方面。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农业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安排。但是,对现代农业“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足,所以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发展各成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融合优势,没有充分激发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优势。导致简阳市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受限。
2.3 对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保障不足
简阳市2019 年GDP超过500 亿,农业对简阳市的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式能够充分的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能力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但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没有提出如何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则体现为大多数的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种养技术、经营模式占比依旧较大土地规模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农业和农村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农村的生产能力依旧落后,生产技术依旧没有实现现代化。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效率低,而且产量低、质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没有经济效益。
2.4 对农产品深加工比较薄弱
简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26 家、总产值约25 亿元,其中精深加工率仅为34.2%,产值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产品主要为泡菜、调味品、粮油深加工,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对农产品加工的相关规划中,建设重点是建设农业生产园区,巩固现有老字号品牌生产规模。对果蔬的加工仅处于初加工的状态,但是这一类农产品可以进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处于未加工状态,在前期生产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市场,价格与质量都不具备优势。完善规划中对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规划,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优化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针对原有产业准入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在规划中不够完善的问题,要充分的设计产业准入条件、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标准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虑简阳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以及“空港新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简阳市涉农规划与成都市的各项规划的衔接。第三,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与精准性,按照规划的农业政策精准落实在相关的农业项目中。第四,在规划中加强各项涉农项目的整合度,统筹规划涉农项目建设,做到系统性与特殊性兼顾。最后,在规划中要注重项目和业主引入方面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3.2 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融合是一个系统构造,其中的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农商文旅体”融合是包括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务城乡广大居民[3]。在规划中充分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优美自然环境,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各个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把握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势,以农业为本构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4]。第一,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互联网”、“农业+品牌”等一系列计划,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鼓励各类主体将创意运用在各个涉农规划中去。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契机,着力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多业态搭建业务结构的综合运营,跨产业、多功能,就超于了原来的综合运营。综合体突破了原有的惯性用途,从而在思想上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原来收到局限的资产和资源效能,形成乡村社会发展到广阔产业空间[5]。
3.3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
在规划中加大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给提升计划,第一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的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和产业化开发[7]。促进农业各个科技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例如,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市场、电视大学、技术讲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动。在简阳市的涉农规划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现代化水平。在后续涉农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与农村生产设施的完善。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3.4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第一,简阳市的樱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败,保鲜难度大的特点,在采摘下树后,能够销售的时间便迅速的变短,所以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对这一类易腐果实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这一类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为其增加附加价值。第三,完善农产品的挑拣分级,做好差别化分类,细分市场消费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在简阳的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农产品产后粗加工与精加工的品类与种类,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增强简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能。做好简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以泡菜、调味品、粮油、面食加工等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升这些企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加强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简阳的樱桃、晚白桃与猕猴桃等果蔬类农产品,要逐渐完成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化,充分利用粗加工与精加工这两种加工模式,衍生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简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乡村发展服务中心2019 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叶国伟,杨坤,李玲玲等.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进融合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大邑县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J].先锋,2018 (9 ):35-36.
[5]杨海峰.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对策[J].文化产业,2018 (16 ):1-2.
“五一”小长假,仁怀市长岗镇蔺家坪、尖茶溪新推出的千亩黄金梨园、奇石公@、中华蜂秘境养殖体验基地、古银杏群、古盐道等10多个乡村小景点,几乎处处游人爆满。山地跑马场、射靶场、智慧儿童游乐园、露天游泳池以及草莓、蓝莓、杨梅、树莓采摘园,山地自行车赛道、垂钓中心、足球场等更是人山人海。
“从没见过有这么多客人同时出现在我们长岗镇!”久居贵阳的长岗人陈小平回乡探亲,被游客爆棚的场面惊得目瞪口呆。
贵州仁怀市号称“中国酒都”,是黔北连绵起伏的巍峨群山中,镶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4月24日,该市举办了第三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这颗曾“以酒为媒”打造全域旅游的黔北明珠,如今探索出了“旅游+扶贫”的新模式,让农村变景区,让贫困农户真正脱贫致富。
早在去年,仁怀市就把“酒”列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在“酒”文化旅游上下足功夫,以“工农旅融合,产城景互动”,构建“一心两带,三区四游”的旅游体系,开启全域旅游。 黔北明珠 贵州仁怀市号称“中国酒都”,是黔北连绵起伏的巍峨群山中,镶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曾经,长岗镇蔺田村因石漠化严重、交通不便、村容村貌差、产业发展受限等是出名的贫困村,如今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现代农庄、康养基地、音乐喷泉、垂钓体验等接待设施和景观,构建了一幅美丽画卷。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农家乐,探索“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帮助当地困难群众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苍龙街道水塘村和高大坪镇银水村更是一道美丽风景线,这里满目青翠、溪水潺潺,过去破旧的农居变成了颇具风格的农庄和康养中心,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现代农业,打造城市农业公园,发展花卉和果园,全村除身体残疾和丧失劳动力的村民外,如今已全部脱贫。
仁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突出“乡”的特色、“村”的记忆、“旅”的便捷、“游”的情趣、“产”的功效、“业”的布局,着力改善基础条件、丰富业态布局、打造特色品牌、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这几年,全市乡村旅游亮点纷呈。今年1―3月旅游接待279万人次,同比增长52%,旅游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56%。去年,该市接待游客607.77万人次,同比增长37.2%,实现旅游总收入77.65亿元,同比增长45.2%。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近年来,仁怀市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紧紧抓住重要机遇,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潜力,通过发展旅游,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乡村旅游环境,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
2015年,苍龙街道充分发挥水塘村位于城郊的区位优势和“三山两水一坝”的自然特色,引进浙江苗夫集团和三森农业公司分别建成“草木年华”景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天水人家”农家乐、“六和苑”民俗、“红酒坊”等乡村业态,打造“城市农业公园”,发展花卉和果园面积5000余亩,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精品民宿1家、特色农家乐7家、农家餐馆5家、农家超市3家,实现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铺天盖地”。
“仁怀农村这两年变化太大了,以前本地的景区景点太少,每到周末的时候,亲戚朋友聚会就只能喝酒打牌,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仁怀的景区景点多了起来,环境好了起来,交通也很方便,空闲时间都会带上家人,约上几个朋友到周边农村去玩耍,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市民徐晓斌对《小康》记者说道。
坛厂八卦园的打造,形成了农村社区化、乡村景观化、城郊公园化、农业现代化、决策民主化、管理精细化、住宿星级化、餐饮特色化的新型乡村旅游新模式。自去年清明小长假开园迎客以来,每到周末或假期,本地游客、外地游客甚至国外的游客将景区“挤得满满当当”,拥有数百个车位的停车场内经常出现“一位难求”的景象。八卦园开园迎客一年多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去年的“十一”黄金周更吸引了5.5万人次前来游览,枇杷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4800元跃升至12000元。2016年底,村级集体经济累计超过300万元。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该景区以“配套设施打基础、文化产业提品位、乡村旅游创效益”为思路,着眼高标准、高品位,按照4A级旅游景区标准,精心编制枇杷村“一轴两园多景”和鲁班镇隆堡村“一园一湖三道五区”发展规划。
家住八卦园景区的何健对记者说:“两年前这里道路泥泞,居住环境差,通过一年的打造,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每家都有栋小洋楼、花园,公共配套设施齐全。”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走农旅一体化发展新路。仁怀将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大力开发美丽乡村度假游、田园风光休闲游、自然景观娱乐游,探索出一条以旅助农、以旅促农、以旅富农的新路子,一个个“村民依恋、市民向往、游客痴迷”的乡村旅游景点将促进全域旅游持续井喷。
事实上,仁怀乡村旅游基础,是经历“三部曲”之后的呈现。
首先是水、电、路等初级基础设施建设。仁怀市2013年10月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攻坚,到2015年底全市174个行政村(居)就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通客运”,基本实现县、乡道路上等级,村、组、寨道路全硬化,全面完成县、乡道路超龄油路改造任务,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畅通、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建成通村油(水泥)路520公里以上;全面完成180公里以上的县、乡道路超龄油路改造任务;建成原“撤并建”行政村通村油(水泥)路1026公里,新建通组公路2271公里,完成村寨路面硬化491公里。通组公路采取“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建设方式,大大激活了民间力量,使通组路建设突飞猛进。
接下来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打造。仁怀市坚持“336”升级工程“全景域”的理念,实行整村推进和面上示范带动相结合,重点打造3个遵义市级精品升级示范村,着力实施3个市级升级示范点,抓好6条示范带升级改造,涉及19个乡镇(街道)48个村14000户,参与群众65300多人。仅2014年一年,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完成房屋风貌改造上万户,完成投资数亿元。
第三步是集中打造旅游景点,就是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打造。仁怀市以重大节庆为契机凝聚内驱力助推乡村旅游,并在每一届推出几个乡村旅游亮点。实践证明,仁怀市以旅发大会夯实旅游基础的做法成效极为明显。
长岗镇蔺田村,地处仁怀市和播州区交界处,交通不便,缺水严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5人。蔺田村是仁怀市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的村寨之一,该市还有多个村寨,正在走旅游脱贫之路。该市仓龙街道办水塘村,处在水库旁边,虽有良好的生态,却有600余村民,生活十分贫困。2015年,当地政府决定,在水塘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并引进专业化公司,在该村投资3亿元,经过一年努力建成葡萄园、草莓园以及花卉苗木园,共计带动519人脱贫。
“依托山地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仁怀市有关人士说,旅游加扶贫模式,不仅能带动百姓脱贫致富,还能吸引更多游客来欣赏贵州山水。
城乡美景带动产业兴旺
今年以来,仁怀市下大力打造出苍龙社区草木年华旅游观光项目、高大坪镇金山银水景区以及长岗镇景区。草木年华旅游观光项目是以花卉树木种植、园艺观光为主的农旅一体化项目。景区呈现出“四季都有花看,四季都闻花香”的景象。项目建设带动了所处村寨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天水人家”农家乐、“六和苑”民俗、“红酒坊”等乡村业态,打造“城市农业公园”。
高大坪镇银水村阡陌纵横、花如金山、水漾银波、环境优美,毗邻茅台机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四在农家・最美乡村”升级版为载体,立足特色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现代农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稻香米基地,打造摄影家采风活动基地、婚庆摄影基地、休闲垂钓基地等,瞄准机场休闲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观光旅游,实使村民1387户实现致富。
当地政府在“绿”上做文章,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的兴盛也给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变化。住洋楼、开轿车、逛淘宝,这些以前在农村很稀奇的事现如今已变得再平常不过。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仁怀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逐步加深了对生态与经济相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力度调整生态与产业、兴林与富民的关系,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发展模式,农民从林业上得到的收益逐年增多,激发出更高的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了林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走进长岗镇,核桃树、桃树、梨树、李树、杨梅树、黄金梨、红豆杉次第有序地布局在漫山遍野。长岗镇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既绿了荒山,美了村庄,也富了百姓。
喜头镇云乐新村从首届旅发大会开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猛,至今每年接待游客约5万人,项目所涉农副产品户均增收1000元,农家乐餐旅馆年均收入约15万元,户均增收约5万元以上。2016年,五马镇实现旅游收入3亿多元,截至目前,乡村旅游带动10000多名群众增收8000多万元。
18年前,因为贫穷,长岗镇蔺田村村民杨远帮外出打工,通过努力奋斗,终在建材和餐饮业立足,并创立起自己的公司。18年后,家乡的巨变吸引他回乡投资“反哺故乡”,带领村民一起致富。2015年,杨远帮发起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党员+农户”、“致富能手+农户”、“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通过流转土地1800余亩,带领当地农民种植黄金梨1200亩、杨梅400亩、花椒50亩、精品水稻100亩等,带动125名村民就业,带动29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苍龙街道水塘村,由仁怀三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经果林项目,让荒山换绿装,让村庄换靓装,让百姓笑开颜。盛产期优质果产量达240万斤,盛产期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
几年来,乡村旅游已成为仁怀市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乡居民休憩度假的主要内容,对整合和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涵、满足游客多层面需求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仁怀市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效应,建成五马东升农场、坛厂神采八卦园、苍龙草木年华等一批产加销一体、工农旅融合的示范园区,初步形成“园区+基地+农户”乡镇全覆盖格局。
“发展旅游产业,是仁怀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有效路径,也是坚守两条底线、推动脱贫攻坚的战略选择。”遵义市委常委、仁怀市委书记张翊皓告诉记者,随着全域旅游的升级打造,逐渐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酒+旅游”全域旅游大戏开唱
在仁怀市酒都广场,有这样一座建筑,占地面积5351.36平方米,长42米、宽22米、高47米,净容积20767立方米,远远看去是一巨型四羊方尊。兴于酒、成于酒、名于酒。2016年,一场“酒+旅游”的全域旅游大蛟诰贫即蟮乩开帷幕。
仁怀市以筹备全省十一届旅发大会为统揽,全面推进景区开发建设,配套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布局,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提升旅游安全管理,强化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快速推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全域旅游取得硕果。
城有城景,镇有镇貌,村有村愁,这是远来之客对仁怀的赞誉之词。走进茅台镇,入口牌坊、南坳立交、茅台酒厂新大门、白酒一条街、1915广场、杨柳湾商业街,灰色飞檐和砖墙、深色雕花门窗、青石板路,独特的人文景观让人目不暇接;祭酒台上,世代传承的酒道礼仪庄重肃穆;酒文化城中,千年光阴凝结于酒的智慧让人感慨;茅台酒厂内,神秘的生产工艺让人着迷……
中国的酒都,世界的茅台,这是仁怀旅游发出的响亮口号,茅台旅游日渐聚集全球目光。
“茅台工业旅游和文化旅游如自然天成一般,这让茅台旅游不只在贵州,在整个中国都具有不可复制性。”来自香港的游客李小飞说,“国酒探秘之旅的吸引力,绝不亚于任何一个景区。”
据统计,5年来,仁怀市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达18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3%,其中将近七成游客旅游目的地是茅台古镇。
以优质资源做旅游,仁怀乡村旅游道路越走越宽广。
仁怀市委副书记、市长梁铮说,今后,仁怀市将坚持规划先行,着力提升基础,加快乡村旅游开发步伐,着力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通便捷、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努力扩大客源市场,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让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仁怀市结合地域、酒文化、特色产业等特点,融合产业结构调整、乡村休闲旅游、人文历史、生态环境、酒都特色、小康六项行动,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形成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百里长廊亮丽风景线。
绿色是仁怀的城市底色。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一城四片”的城市区域和“一心两带三区”产城一体架构。城市建成区达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获得提名,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功在即,城市特质形象魅力彰显。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的支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跃身为工业大国,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化,环境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在旅游消费观发生改变。据数据调查,人们亲切自然,深入农村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广阔的土地、丰富的乡土文化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在市场需求下,以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兴农旅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对农业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1+2+3产业结合,将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最大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乡村旅游理解比较局限、片面,认为乡村旅游只是农民开展的经济市场活动,即农民结合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进行加工,比如改造为休闲娱乐庭院、种植经济作物,并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经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家庭式经营方式,像常见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在过去,以我国普遍为主的农家乐等家庭经营方式在旅游刚兴起时,的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乡村经营模式條件局限,在管理上缺乏特色和创意,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导致休闲娱乐的消费者回头率较低。因此,打造休闲农业需要有效的实体农产业支撑,休闲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外延和扩大了农产业。
第二,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打造休闲农业的基础,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农产业化发展中要求土地资源集中并形成规模经营,各类经济种植、畜牧业、生态环境打造呈规模性发展。利用产业链规模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再为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提供生态产业、科技技术及服务的支撑。加强农产业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为乡村进行资源、人力的培养,资源的引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经营成本。建设农村产业链生态园,配套完善的基础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吸引旅游投资者,为乡村旅游扩大经营范围。根据农产业自身条件,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培养大量农副产品,增加饮食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当地农产业结构,可延升本土文化,组织当地积极开创手工业,丰富本土文化,促进商贸发展,将乡村旅游聚中发展为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玩)一条龙产业链。
第三,丰富的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经济特色的农村风貌,也为乡村旅游保障了足量客源。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自然的乡村景观、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特色的农业资源等,还需要足量的客源支撑,没有持续客源的流入,再好的风光也要荒废。农产业的大量发展可吸引食品企业的入驻,生态食品企业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对乡村旅游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生态食品发展可带来良好的农业景观效应,吸引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实质上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客源。
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展现乡村活力
第一,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前,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依赖于乡村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模式相对传统。现代休闲农业应聚结多功能,将农业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中也处处体现着科技含量的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让科技给新农业带来了惊喜,开拓创新了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第二,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公共设施。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管理,餐饮食谱绿色卫生,种植业和养殖业按卫生许可标准清洁,保证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第三,加强农产业的物质丰富,呈多元化生态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观光特色,活跃乡村旅游的游赏氛围。首先,将乡村土地呈规模化、集中化改造,种植当时适宜的经济作物。规模化的产园种植可以美化乡村田园,带来良好的视觉感,添加旅游景点。另外,将种植经济发展为一、二、三产业模式,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利用旅游消费者口碑,进行推广宣传乡村旅游。根据本土条件,开放养殖业,增添动态乐趣,与游客形成互动,使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带动乡村旅游经济。
第四,农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丰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如果乡村旅游没有持续新元素的注入,也不能保证持续对游客的吸引力。休闲农业应建立高科技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开展畜牧业,如奶牛和马群,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畜牧放养农业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的热情,参与到农事活动,体现农活乐趣。另外,建立农业科技园,请专家为游客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参与其中,对农产区的果蔬、茶卉等植物栽种讲解。我省是果蔬种植大省,其出产的梨、桃水分足,深受市场好评,应结合我市的地理结构,展开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果蔬种植中,为游客提开放自已动手的场所,让游客参与到观果、品果、摘果、果实加工一系列工艺的乐趣。对游客开放畜牧业牧场,让游客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游客参与到喂养活动中,提高游客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当地盛产的农副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
三、利用休闲农业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第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国务院下达的1号文件别强调的,打造休闲农业延升为乡村旅游,已成为成熟的产业链,带动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将农村闲散劳动力聚结起来,带动经济效益。目前各地的农产业园区按照“产加销、游购娱”的模式发展,打造科技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田园旅游观光、餐饮文化,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休闲农业。这些农态园区在农业生产结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源,服务于乡村旅游,稳稳锁定旅游客源,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为农民经济收入打开渠道,增加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
第二,乡村为基础,地域适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选址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保留自然特色和景观,再根据本地人文资源打造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游客的观赏要求。
第三,突出文化,融入当地风土人性。休闲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乡村风土人性,民俗文化,使游客感受到与其他游地不一样的别样文化。结合游客需求,可将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集体规模活动,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参与其中。如云南傣族泼水节、西昌藏族火把节,都是利用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大型集团活动,让游客参与互动,玩得尽兴。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保护。另外,对乡村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包括道路建设、住宿、餐饮、通讯、水电的完善,让休闲农业建设体现环境优美、科技农庄、生态农业的特点。改变过去农村的脏、乱、差不良卫生现象,使农村面貌发生质地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农业种植环境改造,可通过菜园、果园、花园、林地、养殖场地进行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使产业园区随时保持清新、绿色的生态环境。在道路中多种植花卉和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达到减噪、滞尘的效果。休闲农业的发现推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广大农民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生产,学习了经营管理知识,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文明优良的乡风民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讨论
农旅结合是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先天条件,再延伸出的乡村旅游策略。休闲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将农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结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的基础源于农业、建设农村,发展目标是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自身的自理条件和土壤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场地、培载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发展养殖等一系列的农产地活动,可以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休闲旅游用途,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城市游客与农村的亲近感,为城市空间狭小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场地,从而带动一系列农产业经济活动,促进农业事业发展。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产业,告别过去苦、累、农作物收成落后的沉重局面,以引进现代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休闲农业是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價值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产品为前提,将当地的农业特点和种植业扩展为规模种植培养,并进行加工、销售,再融入当地乡村文化活动,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中,体验在其他风景名胜中无法领略的田园风光乐趣。休闲农业可称为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让游客产生互动乐趣的体验,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新型农业。
【关键词】 旅游资源;全城全域;灵魂
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旅游立兴旺发达的源泉;旅游则有利于挖掘文化、丰富文化、优化文化和保护文化。
一、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一) 旅游经济的发展最高境界乃是与文化的交融。不论是人文景观的游览,还是自然景观的亲近,都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文化的本质又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他天然地融合和体现于旅游全过程。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大众的交流方式,必然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推动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程度。
(二)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旅游业已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重大调整期,旅游与文化表现出了一体化的深入,共生的共同发展趋势。
(三) 旅游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学者于丹说过:文化文化,重点在“化”,不在文,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旅游作为“化”的途径。现有的文化传播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而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传播形式活泼多样容易被人们接受,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旅游在文化传播方面旅游具有很大的优势,很多旅游景区、景点都是各种教育基地,比如纪念馆是红色教育基地;佛寺道则可以传播佛教、道教文化;博物馆、文化馆更是包含了悠久的中华文明。旅游参观让文化深入浅出,不再晦涩难懂,我想也是孔夫子当年带着他的三千学生周游列国讲学的原因之一,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世人,教育可以通过“游学”的方式进行。其实,文化又何尝不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传播?所以,旅游是文化寻求新的传播途径的突破口之一。
二、文化与旅游的发展路径
(一)旅游的“十二头”理论,为文化与旅游的发展提供载体。有看头 2、有玩头3、有住头4、 有吃头5、有买头6、有疗头7、有行头8、有说头9、有学头10、有拜头11、有享头12、有忆头13、有回头
(二)“六个一”工程,促进文化旅游的结合。1、一个好的广场;最好是能够体现当地的风情特征,民俗文化。2、一条好的街道;最好不要低于500米,每一个门面都要精心设计,切记不能卖农药、农具,要有咖啡馆。3、一个好的博物馆;比如体现现代与远古的桥梁,体现生活方式的变迁等,核心是文化。4、一个好的购物中心:可以展示当地的纪念品,特别是能代表地方文化的纪念品。一个纪念品就是当地文化的浓缩。5、一台好的节目:这台节目一定要代表当地的文化特色,比如遵义的《魂》、江西的《红歌会》、陕西的《梦回延安保卫战》、广西的《印象刘三姐》等。6、一个好的宣传片:体现当地的风俗、风光,用多种语言,一定要有英语,时间一般控制在八分钟左右。
(三)旅游“四个化”,促进文化与旅游全面发展
1、全城全域旅游化:全城全域旅游化是在有条件的旅游城市或目的地提出的具有战略性的一种发展思路和理念,即将整个城市或区域作为旅游吸引物,整合、提升和创新一切能为旅游所用的资源和要素,发展成为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要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和主导性产业,引导空间布局、产业体系、功能配套等规划和建设。
(1)以全城全域旅游化的规划理念为引导。要确立“城市即旅游”的新理念,以全城全域旅游化的规划理念和手段把旅游发展全方位地融入城市和区域整体发展,把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2)以旅游功能的提升和完善为抓手。一流的城市不仅仅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一定也是高品质生活、高品位休闲的旅游城市。(3)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营造旅游环境为保障。一是注重软实力建设,建设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注重服务品质,树立“中国服务”品牌。三是要大力提高民众好客度。(4) 以绿色田园城市建设作为旅游发展的有力载体。将田园城市作为旅游发展的整体吸引物,全面体现生态化、人性化、生活化、个性化和和谐化等现代城市特征,倡导旅游发展与城市环境的完美融合,以实现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益。
2、多种资源旅游化:旅游资源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外延,是无极限的。要整合资源、挖掘资源,创新资源,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不为所有,但为所用,转化和开发可利用资源为旅游所用,以超旅游资源观的理念,跳出资源看资源,满足当前大众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3、各行各业旅游化:各行各业旅游化是指通过各部门、各行业的通力协作,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向满足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功能转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集群,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农旅融合,推陈出新。要用景观的概念来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来经营农业,用旅游的方式提升农民收入。(2)工旅融合,增色添辉。结合工业资源基础,深入挖掘,做精做强,延伸旅游产品领域,以工业品牌的影响力带动旅游开发、以工业品牌的多元化丰富旅游产品,注重体验性和知识性,打造特色工业旅游产业链和产业基地。(3)文旅融合,提升品质。需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文化为灵魂,以文化显个性、建品牌、拓市场,打造旅游文化品牌,营造旅游文化环境。(4)商旅融合,人财两旺。商旅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发展商务会展旅游,要走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信息化之路,建立多样化的旅游吸引物,提升品质和吸引力;发展商贸旅游,以建设商业旅游综合体为突破口,扩大区域影响力。
新浦区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边有国家4A级名胜风景区花果山风景区、3A级渔湾、东磊风景区,有良田十万。近年来,我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调优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紧紧抓住人们“返朴归真”的生活愿望和“回归自然”的旅游意向,因地制宜地优化整合现代农业、自然资源、悠久历史,因势利导地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探索了一条具有新浦特色的“以农兴旅、以旅促农、以旅富民、以旅旺区”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乡村旅游的概念
生态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对农业及其他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和综合利用,集休闲、观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是展示现代农业、传播农业文化、体验乡村风情、释怀农民情结的主要窗口,是农业产业内涵的充实与外延的扩展,是对传统农业产业的升华和对现代农业的提升,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促使农业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加快农民致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发展融“一产”与“三产”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是当前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与水平后的必然趋势。
二、新浦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新浦区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区位优势突出,农业特色鲜明,产业化发育程度高,东依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著名风景胜地花果山,与渔湾、孔雀沟、东磊等著名景区相毗邻。新浦区属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调和,汇江河之便利,农业资源丰富,是优质粮油、特色蔬菜、淡水养殖、地方畜禽的优势产区,全区现已认证三品7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7个、绿色食品2个、并依托自身人文、自然资源优势,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步培植了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出口蔬菜示范园、十里桃花园、农产品加工游览园、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凤鸣湖果品采摘园、岗埠花木产业园、新浦蔬果大观园、浦南休闲垂钓园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现代旅游农业品牌。
一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坚持把乡村旅游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引导农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抓生产、搞开发,实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手段。今 年1-6月份,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量达6万人次,旅游收入 为0.03亿元;近0.01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充分考虑了旅游的功能。投入30万元,科学修订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凤明湖果品采摘园、岗埠花木产业园、新浦蔬果大观园、浦南休闲垂钓园等11家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彰显其旅游元素,促进农业与旅游“联姻”发展,目前已创建市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成功举办了二届“番茄采摘节”,农业旅游的兴旺亦进一步促进了 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发展高效农业10万亩。
三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的有力抓手。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百村整治”、“千名专家教授兴千村”、“农民素质大提升”等活动,全面掀起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热潮,创建市级康居示范村1家,市环境优美村5家,培育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四是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宣传推介新浦、提升新浦知名度的有形阵地。深入推进“乡村旅游特色乡镇”创建活动,精心打造出樱桃采摘游、太平渔家游、温室大棚赏花游、番茄采摘游、乡村生态游、水生花卉观赏游、新农村考察游等覆盖区域的7条农业旅游线路,凤明湖樱桃、草舍番茄、云盛万亩荷花、岗埠鲜切花、龙浦泥鳅、集瑞园果蔬等6 大特色基地被列入我区乡村旅游宝典,引入各大旅行社踩点踏线、签订旅游协议,使新浦乡村旅游成苏鲁边界知名的大众旅游品牌,有力地提高了新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新浦乡村旅游发展定位
1.突出优势
突出我区作为城郊型独特的地理位置及颇具吸引力的特色农业,引导游客领略体验不一样的农业,亲近自然,了解自然。
2.多元化
形成农业观光、休闲、高科技农业展示,会议接待及农家乐、品果游、赏花游、采摘游等多层次产品结构和业态的旅游产品结构,给游客提供丰富的多元的在乡村旅游活动。
3.参与性
让游客从城市来到乡村,在参观游览之中获得审美体验,到温室和果园中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感受着硕果累累的丰收喜悦。给旅游者采摘、耕耘、栽种等乡村劳作机会,让旅游者体会农事的艰辛的同时,获得健身娱情,让游客能充分体验和参与乡村生活和劳作形式,实现娱乐、取乐和消闲的目的;获得视觉、味觉、触觉和听觉上全方位的体验。
争当新时代沿海人,为新浦区发展乡村旅游开辟了新天地,增添了新动力。新浦区将抢抓新机遇,投身沿海大开发,实施“一、二、三”行动计划,全面开创“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购农家物、享农家乐”乡村旅游新时代。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对策
立足我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以休闲、观光市场需求为 导向,以云台山南部及包青路沿线现有的乡村旅游农业资源为基础,增加生态旅游农业的投入,通过统一规划,改善环境,调整结构,培训宣传,重点培植 “二区十园”的格局,即云台山南麓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区示范区(万亩荷花园、蓬莱水生植物园、御香采摘园、出口蔬菜示范园、农产品加工游览园和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新浦区西郊新浦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番茄园、鲜切花园、特色水产园、设施蔬菜园)。打造新浦生态旅游农业的精品线路,使自然景观、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融为一体,将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向三产拓展,建设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以产业规划为切入点,科学推进乡村旅游
依托现有基础条件,围绕精品休闲带、旅游区,统筹规划,科学推进乡村旅游农业建设,达到自然、农业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提升新浦农业形象。
一是做好规划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对产业发展具有决策与导向功能,更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 保护和种养结构调整。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产业特色,科学编制新浦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行统一布局,实现大面积农田风光与各个景点的相互融合。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围绕“二区十园”建设新浦乡村旅游,必须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在发挥财政资金对乡村旅游建设投入导向功能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吸引“三资”投入,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配套、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等制约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生态旅游农业效益的提升。
(二)以生态技术为突破点,控减农业面源污染
良好的生 态环境是推进旅游农业的有效保障。从农业自身面源污染入 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开展生态种养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与应用,加大清洁家园、清洁水 源、清洁田园“三清”工程力度,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 程清洁化飞生产产品无害化、生产环境舒适化,改善农村生产飞 生活环境条件,打造“蓝天、碧水、沃土”,确保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
一是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 防治技术,实施统防统治,控减农药及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规范化肥施用,提高利用率;推广秸轩全量还田技术,在机械购置、技术应用等 方面对农户给予补助,解决秸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培肥地力。
二是推广复合种养技术。发挥各地产业、资源优势,将种 植业、养殖业与林业相结合,实施稻渔共作、稻鸭萍共作、林下 养鸡等生态复合种养技术,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渔业复 合生态种养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实现节本增效,提高社会经 济生态效益,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三是推广生态混养技术。立足生产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栽种或移植水草,实施生 物调控水质,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推进虾蟹鱼混养,实现“资源循环再生、饵料合理利用、水质自我调节、病害生态防治”,控减因长期养殖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
(三)以旅游产品为落脚点,注重优质品牌培育
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包括优美的生产环境、优质的 农副产品和优良的特色服务。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培植推进乡村旅游的各类市场主体,打造品牌旅游产品,实现生态与 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一是培植市场主体。乡村旅游离不 开市场主体的带动、参与,加大相关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 的培植,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联合起来,规范管理,培育一 大批创新能力强飞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竞争 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市场 竞争主体,推进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
3月8日至15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承办的“山地公园省 多彩贵州风”全球旅游推介会分别在德国、西班牙、瑞士举行,贵州带着满满的诚意邀请世界各地旅游业感受“不一样的中国,多彩的贵州”;
……
一年一度春风劲,奏响旅游好声音。这个春天里,贵州围绕壮大旅游经济,做强旅游长板,力抓旅游产品、营销和服务,不断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影响力,与时俱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努力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山地旅游目的地。
做强长板 汇聚转型发展新动能
五颜六色的郁金香含苞待放,八方游客赏花留影、游园踏青……3月12日,贵阳首届花朝节在乌当区羊昌・花画小镇启幕,以12花神及卡通花车游园、汉服游园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游客带来一场美轮美奂的花朝盛宴。
“漫山遍野的郁金香,还有花朝文化,让我深深陶醉在秀美春色中。”贵阳市民张卓感慨地说。而此次花朝节的举行,也进一步延伸了羊昌・花画小镇以“花”为主题的产业链,促进文旅融合,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同样用“花”做文章,黔西南州贞丰县把举办“李花节”作为打造“全省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的闪亮招牌,“以花为媒”持续推进农旅结合、打造山地旅游。吸引数万省内外游客赏花觅春的同时,“诚信认礼(李)・携手脱贫”白层镇“四月李”认筹等活动也为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春回日暖,贵州各地的山野田间都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北边,又是一年采茶季,遵义市凤冈县、湄潭县等地,万亩茶海泛着绿波,游客伴着悠悠茶香,采茶品茗好不惬意;西面,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草海碧波荡漾,黔西南州万峰林山地旅游热火朝天;东部,铜仁市民俗旅游持续红火,黔东南苗家侗寨原生态民族风情撩人;南面,黔南州“中国天眼”天文科普游成为旅游“新宠”;中部,壮美大瀑布,休闲田园游,安顺市黄果树、龙宫依然游人如织。
凭借良好的资源禀赋,贵州省深度挖掘生态、民族和文化资源,把旅游作为贵州省做大做强的三块长板之一,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多产业融合,让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融合剂、催化剂、助推剂。自入春以来,万峰林景区、黄果树景区、梵净山景区等二十余个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均超20万人次。
如今,多彩贵州风行天下,贵州旅游产业实现了品牌化、规模化、效应化的质变。贵州省旅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三旗介绍,今年还将通过中国天眼、茅台国酒、千里乌江等核心吸引项目,利用温泉资源、苗医苗药和良好气候环境等优势,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以项目推动着力丰富贵州中高端旅游产品供给提质升级。
提升质量 开启全域旅游新篇章
“现在西江大变样了,几年的时间越来越漂亮。”初春,广西游客陈女士和朋友相约自驾来到西江千户苗寨,面对“高颜值”的古村落,不禁竖起大拇指。然而,几年前陈女士来到西江,曾经的“脏乱差”让她倍感遗憾。
近年来,通过不断“提质扩容”,昔日的房子乱建、车子乱停、摊子乱摆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美丽的西江以新的面貌展现在游客眼前。2016年,西江景区还被评为“贵州省百日旅游服务竞赛活动优秀景区”。
服务质量,是旅游发展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西江千户苗寨的“变身”只是贵州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缩影。
在贵安新区高峰镇平坝农场的万亩樱花园,贵安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提前准备,从旅游交通、旅游路线、旅游产品等方面整体部署,通过建设容纳近万辆车的大型停车场、开展智慧旅游服务、推出“乡愁贵安”和“乐活贵安”旅游路线等措施,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一座小屋,一杯热开水,一部电话,就这么简单,却展示着贵州的大爱。”在贵阳市甲秀楼“微笑小屋”留言簿上,外省游客罗小武写下这样的感受。通过为游客提供旅游推荐、旅游引导、景区介绍、导游服务等志愿服务,贵州“微笑小屋”用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游客的好评和点赞。如今,贵州各景区的380多间“微笑小屋”,展现着贵州旅游、社会和人文形象。
硬件强基础,软件优服务。近年来,贵州以100个景区建设、“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等为抓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力求让游客行之顺心、游之开心。
“只有好口碑才能让贵州旅游有长久的生命力。”在2月22日召开的2017年贵州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李三旗表示,服务质量提升,是基于做强做大旅游经济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全域旅游的关键步骤,今年是“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旅游行业将完成128项工作任务,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及“旅游 ”多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动旅游经济持续井喷。
内联外引 奏响多彩贵州好声音
3月4日,在广州演艺中心大剧院,随着歌曲《我在贵州等你》唱罢,“贵有真情・感恩有你”2017贵州感恩回馈帮扶城市暨《多彩贵州风》巡演推介正式落下帷幕。
“此次巡演推介就是以《多彩贵州风》为媒,炫出多彩风情,展示贵州山水美景。”在贵州省旅发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史静一看来,节目全方位地展示贵州文化,使国内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对贵州产生憧憬与向往,助力贵州旅游发展,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
不仅如此,“多彩贵州风”这股热潮同样吹到了海外。“贵州的迷人景色让人印象深刻,希望德国和贵州之间能搭起合作的桥梁,推动中德旅游不断取得新的发展。”3月9日,在2017中国・贵州全球推广(德国)旅游推介会上,德国Gebeco GmbH&Co.KG公司的亚洲区总经理席勒尔这样说。
经调研、协商,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有效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依据有关政策,借鉴外省做法,成立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专门机构力量;探索资金、技术、政策、项目等多种投入方式,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格局。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主责意识和联动部门协同意识,建立省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水利、文旅、自然资源、发改、住建、财政、金融等部门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协作、重要遗产认定评选、特色“非遗”传承保护、专家咨询论证等的联席机制作用,协同推进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
三是完善法规体系。将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立法列入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计划,依据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尽快出台我省管理办法及细则。抓紧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不断健全普查登记、申报调研、鉴定确认、宣传弘扬、保护传承等一系列保护制度,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
二、注重全面统筹,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一是开展全面普查。在前期普查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普查范围、内容、标准,再进行一次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识别、大挖掘、大普查行动,全面查清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和分布状况,并加快推进普查成果上报汇总、档案建立和成果转化利用等工作,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普查名录,同步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在尊重历史、依据现实、突出特色、彰显文化的前提下,科学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技艺和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保护范围、重点及目标,确定中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创新保护载体,丰富保护手段,严格依规实施,率先打造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示范区(项目)。
三是建立专家智库。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的智囊作用,建立由农业、水利、历史、地理、文化、社会、民俗、林业、生态环境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坚持“优先保护、适度利用”的原则,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决策建议机制和评估检查制度,正确处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关系,增强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历史人文性。
三、研究提炼文化内涵,增强可持续利用底蕴
一是支持、鼓励从事农遗相关研究的文化事业单位、高校院所以及民间组织,深入开展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研究,通过设立专项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对照研究古农典籍等方式,对已列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的46项遗产的历史由来、发展过程、利用价值等进行系统梳理,对新普查认定的项目进行再评估论证,对传统农耕文明优秀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努力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工作实践。
二是充分吸收、借鉴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信息化成果,组织专门力量积极编纂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词典、名录、图集、文化丛书等;依托特有物种资源、劳动力资源、传统文化习俗和乡村景观,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制作等农业文创产品,挖掘农耕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价值,打造“全省农耕,乡愁记忆”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纳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实施,引导树立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自觉意识,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以深厚的文化滋养、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四、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农业文化遗产新活力
一是加快业态融合。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与文旅产业紧密结合,利用遗产地丰富的生物、生态、文化、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开发,促进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研学活动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创意设计机构与农遗项目、优秀农艺传承人对接,推动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有机结合、巧妙融合,丰富要素供给,发展多元业态,助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打造乡村振兴全省样板的新路径。
1.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1.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1.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1.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2发展休闲农业的作用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和城乡建设的步伐。
2.1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休闲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郊区农业向都市农业方向转型,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打造出一批园林生态型、垂钓休闲型、农村风景旅游型、历史人文景观型、特色餐饮休闲型、科技园区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进程中,带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进而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品种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2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能吸引大批不同投资模式的投资者,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除了有企业家直接投资的模式外,还有村(乡)镇集体或农民广泛参与和城市职工下乡兴办的方式。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企业家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近年来,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业园区,都是一些企业家投资兴建的,他们将把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和发展理念带入农业、农村,大大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2.3致富农民的朝阳产业
休闲农业源于农业,建在农村,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事业。休闲农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据研究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5个农村人口就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休闲农业的产业拉动比例为1∶4,促进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生产、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开发以及商贸、运输等产业的发展。
2.4可利用整合资源并扩大内需和统筹城乡发展
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生产与生态和谐、人与环境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顾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健康成长。
2.5促进村容村貌改观和新农村建设
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讯)、“三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将原先的“穷山恶水”变成现在的“山清水秀”,优美的环境又吸引更多顾客,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了良性循环。
3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是25个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属农业欠发达省区,但近年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飞速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投资者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基本相同。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休闲农业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体育运动项目等,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气,生态、文化内涵也不高,消费范围多数是本省居民,缺乏吸引力、知名度、影响力。
3.2缺乏管理人才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机制不健全,经营者和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培训,全凭经验和主观思维判断进行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简陋、不完善,专业化水平低,管理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的专业人才。
3.3缺乏科技含量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仅限于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业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粮、菜、花、果成熟期也过于集中,品种少、品质差,吸引力、影响力不大,顾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经营效益低下,创新和持续发展难以做到。
4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4.1发展前景
“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已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新要求。围绕发展规划、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教育培训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大力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这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为休闲农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将为休闲农业带来无限的发展前景。
4.1.1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
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不仅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把它作为为城乡居民创造文明健康的休闲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成一项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
4.1.2国家大规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1.3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我国人均GDP的不断上升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带动消费结构发生转变,休闲消费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这给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4.1.4休假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目前,我国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假日有100多天,这为城乡居民增加休闲消费创造了重要条件。因此,要以科技为先导、产业作支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农业,以此来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休闲度假需求。
4.2发展对策
4.2.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在功能上延伸的发展趋势。发展休闲农业,要认清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并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这一目标,在加强旅游规划编制、重视旅游资源管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旅游宣传促销、促进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大力实施旅游富民战略,确立了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开展了省级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工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县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编制了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和各分区规划、修建性详规、专项规划等35个规划。景区开发稳步推进,全县已开发景区(点)7处,“山水林古月”五大特色初步显现,神景区深度开发的前期工作有序开展。重视旅游品牌建设,启动了神景区5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神景区获得了浙江省五十大精品景区等称号,*古镇被列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县获得了浙江旅游城市金名片奖。
(二)产业互动,旅游带动作用初显成效。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在推动农业、林业等相关产业互动发展上成效明显。我县杨梅、油菜花、向日葵等休闲观光产业初步形成,既带动了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杨梅节期间,全县杨梅果园观光游客22.7万人次,门票收入3*万元。“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以溪潭垂钓为主体的休闲渔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20*年,全县旅游总收入16.1亿元。
(三)完善配套,旅游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整体水平有了一定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全县拥有星级酒店4家,各类宾馆、饭店240多家,总床位7000多张;旅行社13家,导游将近350人;旅游车船公司1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7000人。一批专营土特产的旅游购物销售网点相继开业,休闲场所逐渐增加,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开展“旅行社年度综合考核”、“优秀导游评比”、“行业培训”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了行业管理。
(四)宣传促销,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紧紧围绕“立足浙江、主攻长三角”的市场定位,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捆绑式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营销力度,旅游市场稳步拓展。通过利用主流媒体广告、举办大型节庆活动、邀请剧组来仙拍摄、组织参加旅交会等形式,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区域联动营销,已与全国各地1000多家旅行社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网络。20*年,全县景区(点)接待游客402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发展氛围不够浓厚。一是合力兴旅有待加强。有的部门(乡镇)对自身职能与旅游业发展结合不够,大产业理念不强,主动配合不够,没有积极主动地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不诚信经营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旅游企业只顾及眼前利益,存在宰客现象;在节假日期间,宾馆酒店房价普遍存在擅自大幅度涨价现象;部分宾馆饭店设施、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三是旅游整体氛围有待营造。少数干部群众对发展大旅游的认识不够到位,“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关乎旅游形象”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在县域范围内,对旅游形象的宣传还不够到位,大型旅游广告牌还不够多,旅游氛围不够浓。
(二)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滞后。一是规划的龙头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虽然编制了不少规划,但随着形势发展,有的规划存在不够科学现象,缺乏可操作性。二是精品景区较少。目前已开发的景区普遍存在“低、小、散”现象,档次不够高,精品较少,核心景区品牌效应不明显。近年来,神景区建设投入较少,景区整合提升和深度开发进展缓慢,大神景区尚未形成。三是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到位。现有景区多以观光为主,产品类同,人文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三)旅游产业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旅游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旅游特色品牌还不够突出,主要以“游”的门票收入为主,其它五要素的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带动效应不够明显。以游兴贸战略有待进一步深入实施,各类工艺品和农果特产品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旅游纪念品缺乏。二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通往各主要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进展缓慢,景点专线班车较少,交通指示牌不够健全;部分景区休息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达不到要求;土特产销售中心、旅游商品街等项目建设滞后;城区环境秩序与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县域范围内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三是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偏低。神等景区容量小,接待能力有待提升;神省级旅游度假区等建设项目进展不够理想;星级宾馆酒店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住宿冷热矛盾仍然突出。
(四)体制机制有待理顺。一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明显制约了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有景区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淡竹休闲谷等景区经营困难,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投融资体制亟需完善。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问题急待破解,投融资平台有待搭建。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大,招商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景区存在投资商亏本经营和进退两难现象。三是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涉及政策处理、部门(乡镇)职责、关系协调、招商引资等方面,有的政策和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对旅行社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创新。我县旅游人才规模与整个产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及学历层次偏低,旅游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全力兴旅氛围。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景区、大平台、大景观”的发展理念,认真实施旅游富民战略,真正把旅游业作为一大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统筹推进旅游业发展。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管理,总揽发展全局,认真研究做大旅游业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定旅游发展工作方案,及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二要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乡镇)要将自身职能工作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努力营造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三要优化发展环境。以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为载体,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优化城区环境、生态环境和法治环境,营造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品牌建设,构筑大旅游格局。一要优化发展布局。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提升产业的要求,进一步修编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具体专项规划,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二要打造精品景区。增强精品意识,以资源整合、特色营造为核心,加大现有景区的整合提升和深度开发力度,加快蝌蚪崖景区开发,打造大神景观链,全面提升核心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客源竞争力。三要提升文化内涵。依托我县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做足“仙”字文章,加快第十洞天等景点的开发。依托地方民间艺术和古迹,推出“人间灯彩”一台戏等一批具有风俗民情的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打造人文特色的旅游品牌。四要拓展客源市场。创新旅游促销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推介,加强区域合作,大力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
(三)完善配套功能,健全旅游服务体系。要按照旅游“六要素”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延长旅游产业链。加快推进神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不断完善旅游休闲设施,健全旅游景区配套功能。“行”方面:实施旅游便捷工程,加快发展县内旅游交通,推进公共交通和通往各主要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完善旅游路牌和指引标识。“吃、住”方面:规范宾馆餐饮业发展,加快酒店升级改造,加强规范化管理,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挖掘餐饮文化,做好小吃一条街这篇文章,提升特色餐饮的质量和品牌。“购”方面:实施旅游兴贸战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重点开发体现风土人情的旅游纪念品和农果特产品,积极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商品街等项目建设,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娱”方面:大力扶持休闲娱乐业发展,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激发游客的消费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