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地荒漠化治理范文

土地荒漠化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荒漠化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地荒漠化治理

第1篇:土地荒漠化治理范文

关键词:青海省;高寒区;土地荒漠化;防治

青海省是我国受到土地荒漠化影响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自然、历史人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青海省土地荒漠化问题日渐加剧,严重限制了青海省生态平衡,甚至威胁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有序性。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根据我国实施的几次土地荒漠化普查工作获得的相关资料,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等为荒漠化的主要集中地,并且荒漠化一般集中于青海高寒地区,在没有得到充分保护的情况下逐年扩大,增速较高,已经严重影响了青海省整体生态平衡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当前荒漠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危害,进而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推动高寒区荒漠化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1 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产生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不良结果,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指相对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青海高寒地区严重的干旱条件,极易造成植被退化和风蚀加快等现象,最终引起荒漠化的产生。而对于人为因素来说,则具体指人们在草原上过度放牧、在森林中乱砍滥伐,连续性地开垦和耕种草地等,导致相关植物根系漏出地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一步增强风蚀和雨蚀的不良影响,促使荒漠化发展速度逐渐抬升。从全世界层面进行分析,过度地放牧和开垦农田,极易导致半干旱地区发生土地荒漠化问题,特别是一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源缺乏,农业用水管理不善,还会导致土地盐碱化问题的出现,也影响土地荒漠化的形成产生。因此,在青海省高寒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已经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十分有必要加强重视土地荒漠化的危害,进而结合荒漠化产生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和治理荒漠化的继续扩展,维护青海地区的生态平衡。

2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荒漠化作为一种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生态问题,其预防和治理工作一直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长期的破坏和管理不当,当前土地荒漠化仍然影响着青海高寒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其危害性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侵吞农田,不利于庄稼的健康成长。一般情况下,春季的青海高寒区是大风的季节,但是同时也是农民组织春灌播种,以及育苗的重要生长时期,大风吹蚀农田的表层土壤,甚至会造成农作物种子裸漏在外,轻者会造成农业减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土地零产出,对当地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生活产生极大危害。例如有历史记录以来,1962年春季的一场大风就直接造成风蚀地表5~8cm的严重危害,当年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农民实施了3次播种,极大增加了农民工作量。

其次,草上出现沙化趋势,可利用面积在不断缩小。青海省是我国4大主要牧区之一,而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造成草场退化,产草量逐渐下降,放牧的草场面积急剧缩减,对当地牧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再次,威胁水库发展,出现填淤湖泊的不良现象。青海省高寒区的水库建设较为困难,并且一般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集中于流沙分布地区,风沙活动强烈,水库中每年都会淤积大量的泥沙,不仅会填淤库容,还会严重损坏水库中的相关电力设置和机械设备产生,对当地水利建设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淹没公路和房屋。沙尘淹没公路和房屋是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区较为常见的现象,甚至一部分地区受到沙尘淹没的影响,不能及时播种、春灌和放牧工作,极其不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因此青海省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重视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进一步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

3 青海省高寒区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对于土地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原生态植被,并且在保护基础上积极建设人工植被,借助植被的防风固沙能力避免风沙严重侵蚀土地,相应地指导当地生态平衡的维护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一定要制定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地减轻土地生产压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合理制定生产经营方针,细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进而加强建设当地的生态系统,以建立良好生态牧区的方式,增强土地荒漠化治理实效,促使青海省高寒区生态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3.1 应该封沙育苗

为了在荒漠化地区加强植被恢复建设,并且保护人工植被不会再遭受风沙的严重侵蚀,应该在大面积的风沙区适当地采取封沙育草措施,为恢复自然植被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上,以植物的遮挡降低风沙,进一步削弱气流运输的动力效果,降低风沙危害。一般情况下,在实施2个月以上的定沙工作后,显著提升了青海省高寒区的植被覆盖率,也适当地加强了生态建设水平,为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的良性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采用工程和生物固沙方式

采用工程和生物固沙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借助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设置相应的机械沙障,降低风沙的危害性;而生物固沙则指应该结合当地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当地选择栽种相应的植物,进而借助植物的力量,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对于土地荒漠化地区较为常见的流动沙丘,应该先在其迎风坡设置沙障,削弱其风力运动作用。并且采用植物的方式治理流动沙丘,不仅能够改变流动沙丘自身的和移动状态,还能够起到相应的改良土壤作用,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3.3 造林固沙

具体来说,造林固沙工作就是在土地荒漠化地区人工种植乔灌草等抗旱植物,进一步拓展荒漠上植被的覆盖范围,为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的保障。而对于相对平缓的土地来说,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引导农民直接进行造林工作,尽量选择易生长、生命周期较长的植物,保证其能够在贫瘠的荒漠化土地上生长。

3.4 加强农村地区农田防护网建设

这是青海省高寒区治理土地荒漠化问题,保护农田的最后一道重要保障。所以在农田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农田防护林建设工作的重视,在保护农田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当地农田小气候现状,为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创造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为青海省高寒区农田水利工作的良性开展创造条件,为当地农业的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第2篇:土地荒漠化治理范文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该课程标准要求可以进行以下分解:①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②认识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③探讨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措施;④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从“荒漠化的含义、危害、防治”三方面来阐述,课本用一段阅读材料来说明我国荒漠化的成因,重点阐述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加剧的最重要因素。人类通过影响环境从而影响自身的生存,这就导出第二个内容——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加强荒漠化的防治,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在讨论的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地区分布,理解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②明白荒漠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掌握各种原因形成的荒漠化及治理措施;③培养学生快速提取图文材料中的信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学会从所给材料入手,分析各种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采用活动讨论式,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各种图片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探讨“西北地区成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地区”的原因,并找到治理这些荒漠化土地的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西北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关键,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总体趋势在扩张,因此防治荒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难点。以荒漠化为例,让学生真正懂得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创设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导入新课:

师:(投影“楼兰古国遗址”图片)同学们,昔日楼兰古国草茂羊肥,为我国西北的经济、交通重镇,如今却变成了一座废墟。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战争、环境变化、人类活动、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搬迁……

师:楼兰古国的消失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但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人类活动怎么会让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变成废墟呢?

(投影)板书: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师: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活动一

生:阅读课本P37图2-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图”:

(1)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荒漠化区域。

学生讨论: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方的红色沙漠……

师投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图。

(2)昔日黄土高原森林茂密,草原广阔,如今却变得千沟万壑。在这个过程中,与人类哪些活动有关?

学生讨论: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乱挖滥采……

(3)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主要荒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学生讨论: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植被生长困难——出现荒漠化。

师:出现荒漠化现象西北地区为什么是我国比较严重的地区?

(投影)板书:一、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

生:阅读课本P36—P38。

活动二

(1)土地荒漠化形成有哪些原因?

学生讨论:气候、位置、地形、人类活动等,即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

生:阅读课本P37阅读材料。

师:投影“我国西北地区地形图”“我国主要荒漠化分布图”

(2)从位置、地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河流、植被的特点。

学生讨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加上地形的阻挡,受夏季风影响较小,降水少;日温差大;风力强劲,蒸发旺盛,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河流较少,且多为内流河。

(3)从西北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素质,经济活动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讨论:人口迅速增长,但素质较低,由于盲目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导致植被严重破坏,土地失去保护层。

师:新疆有中国“葡萄、哈密瓜之乡”的美誉,但区内的荒漠化面积目前仍在不断扩大。

生:阅读课本P38阅读材料。

活动三

(1)新疆荒漠化面积为什么还在不断扩大?

学生讨论:

(2)我国南方降水较多,但也出现了荒漠(红色),其形成与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南方地区温高多雨,土壤呈红色,由于人类毁林开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基岩形成红色荒漠;而西北地区的荒漠主要是气候干旱,风力侵蚀强,人类破坏植被所致。

(3)南方除了红色荒漠外,还有一种荒漠——“石漠化”,你能说说其形成原因吗?

学生讨论:在喀斯特地区,人类对植被破坏严重,降水集中导致水土流失,使大面积的石灰岩地表。

师:我国的荒漠化面积达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8%,且目前在不断扩大,这种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影响吗?

生:阅读课文P39正文。

(投影)板书:二、荒漠化的危害

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第3篇:土地荒漠化治理范文

作为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类型,荒漠生态系统蕴藏着天然特有品种和品质的经济植物、动物和药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独特的子系统。由荒漠地区各类生物和环境构成的陆地荒漠生态系统,在保障着全球41.3%陆地面积和20亿人口生存的同时,还为人类保存了许多特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人类提供了独有的丰富奇异的自然景观。荒漠生态系统,既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脆弱带,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态类型。

我们所说的防治荒漠化是指人类对荒漠生态系统的边缘进行干预,使之不再扩展,并通过以沙为原料的产业化造福人类。

中国是世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达国土面积的27.46%,约有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危害。据专家测算,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荒漠化防治工作,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累计投入数千亿元人民币,相继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对沙化重大地区进行集中治理,目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9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其中人工林面积达到6168万公顷,居世界首位。全国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沙区生态状况、经济社会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在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加大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全面保护林草植被,积极预防土地沙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规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11-2015年为第一阶段,2016-2020年为第二阶段,10年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其中第一阶段1000万公顷,第二阶段1000万公顷。到2020年,使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

第4篇:土地荒漠化治理范文

吉林省是全国荒漠化治理的重点省份之一。由于气候变异和过度放牧等因素,全省共有荒漠化土地140万公顷,其中沙化土地70万公顷,沙漠化、盐碱化和退化草地67万公顷。从2000年开始,吉林省把治理荒漠化土地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中之重,并尝试转变草原治理思路,开创由林业部门负责草原治理的模式。

“生态草”工程就是以恢复和改善植被为目的,采取封原育草、植灌种草、林草结合的综合性生物措施治理荒漠化土地。吉林中西部一些地方2001年大规模启动了“百万亩荒漠变绿洲”行动,至今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共完成“生态草”建设41万公顷,“生态草”建设项目地区植被得到迅速恢复,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得到遏制,不仅得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长岭县是吉林省“生态草”建设的典型县,8年来共完成“生态草”建设56137公顷,围封地块216处,建工程围栏225万延长米,人工种草6500公顷。据了解,现在全县草原覆盖率从以前的30%提高到85%以上。草原平均每公顷采草量由过去不足0.5吨增加到1.5吨,仅这一项全县每年就可增加产值6000多万元。

长岭县88号乡20号村靠近公路,过去这里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天上刮的全是白碱面子,村子里的人夏天也不敢开窗,出门一张嘴都是碱面子。很多农户因为受不了这种生活,搬离了这个村子。2000年这片盐碱地被围护起来后,植被逐渐恢复了,盐碱地慢慢变绿了。特别是2002年又在草地里栽上一行行的柽柳树后,大风刮白碱面子的现象不见了。现在,这片20多公顷的土地基本上都被草地覆盖,秋季时草能长到1米多高。当年因为盐碱侵害迁走的几十户人家,现在也大都重新回来安家了。

第5篇:土地荒漠化治理范文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治理;沙障;沙生植物;灌溉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 主要成因

1.1.1 气候因素[2]。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 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1.2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3]。

1.2 危害 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2000年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年所罕见[5]。

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Dregne等人于1991年对全球荒漠化进行了新的评估[6],得出在全球范围内由荒漠化造成的损失为422.08亿美元,其中灌溉农业损失107.85亿美元,旱作农业81.89亿美元,草原232.34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1亿元[7]。

目前沙漠化仍在继续,沙漠仍在不断扩张。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75年,荒漠化土地扩展速度为1 560 km2/年,1975~1987年为2 100 km2/年,1988~2000年为近3 600 km2/年[8]。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以下3个区域: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区,占40.5%;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36.5%;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23.0%。行政上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共13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土地沙漠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因此,土地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 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 防风固沙

2.1.1 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 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1.2 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9],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1.3 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10]。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 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2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11]。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2.3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12]。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2.3.1 汲水。其方式主要有2种:①地下井汲水工程。在含有水体的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发育的沙漠区域可以建立地下井。井深度及口径的确定要综合考虑需水量、水层厚度与井底持力层等因素。②坎儿井。坎儿井是井渠相连的汲水工程,由地表开挖许多竖井,挖到含水层,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联,形成地下渠道,在新疆地区被大量应用[13]。渠聚的地下水顺渠道流至坎儿井的终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沟再进行灌溉。由于其沿山前倾斜的冲积层挖掘,渠头水位高,终端水位低,无需动力设备即可把水引到地面,且在地下渠道流动,蒸发损耗量小。

第6篇:土地荒漠化治理范文

关键词:风沙源,沙漠化,防沙治沙

1.引言:

中国也存在着土地沙漠化问题。在中国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17.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15.8万平方公里,在湿润地带的风沙化土地有1.9万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5000余万人,有近400万公顷的旱农田和500万公顷的草场受其影响。中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从原来的13.7平方公里增加到17.6万平方公里。因此,中国面临的土地资源被侵蚀的形势也是严峻的。

2.风沙源成因分析

2.1自然因素

我国土地荒漠化主要原因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干旱、大风及地表丰富的风沙物质)、气候变异(全球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行为所致。就沙漠化自然因素而言,干早、大风、地表丰富的沙物质及植被缺乏是其发生发展主要原因。

2.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沙区乱砍滥伐、过度樵采等造成植被破坏;无计划、无节制地开垦土地;草场过度放牧;乱挖滥采野生中药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地下水位下降等。我国北方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干旱少雨,对土地沙化起到了加剧作用。然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容量的压力,滥牧、滥采、滥挖、滥垦及水资源的无序利用等人为因素是造成土地沙化扩展的根本原因[3、4]。

2.2.1过度放牧

草场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及牲畜。20世纪50年代与90年代相比,草场高度从50-100cm降至20-40cm,盖度从80%降至40%,干草产量从3750-4500kg/公顷降至750-1500kg/公顷,1999年的数据和50年代各参数对比如图一所示。据统计,我国沙区草场牲畜超负荷率为50%~120%,个别地区高达300%,长期超负荷,导致生态灾难。管不住羊嘴和蹄子,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就会落空。

2.2.3 樵采破坏

局部地区因樵采过度导致土地沙化十分严重"新疆和田地区因樵采烧柴,使胡杨、灰杨等天然荒漠林5年共破坏0.138万km2,青海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200万km2,,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樵采破坏致使1/3的土地沙化;内蒙古兰泰镇盐湖西北部7万km2天然的梭梭林仅剩2万km2,0.13万km2盐矿床已有一半被流沙埋没;沙区滥挖中药材,无序采矿等破坏植被现象十分突出。每年进入阿拉善盟搂发菜的农牧民达10万人之多,内蒙全区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0.113亿km2其中400万km2已经沙化.陕西榆林地区因煤田开发致使1173万km2植被被毁,土地沙化。甘肃省因挖甘草5年间破坏草场3314万km2。

2.2.3.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塔里木河上游截水,大水漫灌,造成土地盐渍化,下游缺水,荒漠植被死亡。塔里木河及下游270km河道断流,3513万km2胡杨林枯死;黑河进入内蒙古绿洲的水量由过去的9亿m3降至2亿m3,东西居延海己干涸,93万km2梭梭林枯死。

3.风沙源的评价及治理

采用卫星遥感判读与地面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取80年代末期与2000年的TM卫星影像为信息源,利用GIS的图像、数据处理功能,获取空间属性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该区域景观格局及景观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形成、现状及发展趋势。

3.1风沙源的评价

草原、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是浑善达克沙地4种最主要的景观类型。80年代末期草原景观面积781772.6 km2,占总景观面积的24.78%,而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3种类型的面积和为2157709.7km2,占总景观积的68.4%。2000年草原面积减少为585550.87 km2,占总面积的18.56%,三个荒漠化景观类型的面积增加到2362383.55 km2,占总面积的74.9%,反映了浑善达克荒漠化现丛和发展趋势。(见表1)。

4.2.1把保护现有荒漠植被及沙地林草放在工程建设的首位

沙地的榆树、柠条、沙棘、灌木柳、篙类等植物是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的主体,固沙作用明显,是自然界长期演替的结果,一旦被破坏,恢复很困难。因此,必须把保护现有植被放在首位。要依照《防沙治沙法》划定封禁保护区,实行生态移民,发挥国有林场、乡村林场及森林、草原保护区等森林经营单位的生态建设作用。

4.2.2因地制宜,营造乔灌草防风固沙林带,建设疏林草原生态系统

试验表明,在降雨量300~450mm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以灌木为主,乔木为辅,适当种草,形成20%一30%乔木疏林地。加强草原、农田、林网道路两旁绿色通道建设,形成网、带、片的乔、灌、草相结合的景观、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4.2.3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旱作耕地免耕留茬

在保留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对工程区沙化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草原生态功能。逐步改变旱作耕地传统的耕翻、耙耪、焚烧桔杆的耕作方式,推广秸杆粉碎覆盖地表、茬固土,以减少扬沙起尘。

4.3.4因地制宜,营林造林

治沙生态建设以提高林草覆盖率为目的,乔、灌、草均可,要坚决杜绝毁林再造林现象,目前的用材林标准、规格及验收办法不适用于治沙造林管理工作,要以乔灌草有效株数为治沙造林目标。生态建设尽可能采用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自然林业方式,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的稳定性,同时降低造林成本,草地治理主要采取人工种草、围栏封育、禁牧等多种方式,改变传统的畜牧生产方式,遏制因过牧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草地退化和沙化。

结论: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固沙造林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国家林业局沙化土地监测成果基础上,详尽分析了我国广大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在前述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北方风沙源地区沙漠化现状、成因。

总之,应针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出台新办法,实现新突破。总结建国以来防沙治沙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防沙治沙必须从导致沙化的源头抓起,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综合林业、农业、草原、水利、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等多项措施,保护优先,以防为主,分类施策,建设三道屏障,从而遏制土地进一步沙化。

参考文献:

[1] Dregne K. Desertification-Present and fu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Development

Tecknology,1984,(2):255一259.

[2]北京大学地理系等,1983,毛乌素沙区自然条件及其改良利用,科学出版社防治荒漠化公约临时秘书处,1995,脚踏实地,北京.

第7篇:土地荒漠化治理范文

任时间在那广阔的土地上撒野,无情的挥洒着它的年华,皱纹已经伤的深不见底了。

谁的错?时间。错!是人类。

看望古今,它曾孕育了我们的祖先。多少伟大的事,多少心碎淋漓的事,它都一一见证。而我们的祖先早已经不住岁月的蹉跎而沉入大地的怀抱,如今的我们却不辞劳苦的伤害它,又何尝用心保护过它!

眼前的土地如噩梦般的席卷整个绿色环境。

曾做过一个梦,似乎如真实般的梦。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的村庄,轰轰轰,一阵阵骇人的雷电逆袭着整个天空,分不出是黑色还是蓝色的夜幕笼罩着大地。树木的残枝在狂风中摇曳着,似是昭示着不满,土地光秃秃的没有一丝绿意,更显的荒凉了。好奇的我徒步的走进小村庄,但是四周的环境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美好,房屋上破碎的瓦片上长着几株杂草在当风抖着,我没有看到一个人,只看见不断喷烟的烟囱,我漫不经心的穿过几条凹凸不平的小路,突然间周围萦绕着难闻的气味,刺激着我的神经,我抬头望去,只见一个不断向河流吐出脏水的工厂伫立在河流的一侧,树木都垂头丧气,就连小草也覆盖上了一层黑色的不明物,周围的环境使我喘不过气来,顿时我毫不犹豫的抬起沉重的脚,这时天空中的乌云逐渐散去,雷电也销声匿迹,徒留下一丝阳光射向前方,我决定走向一个暂时使我内心充满希望的地方--农民的耕地,又穿过几条曲折的小道,我的心里像装了石头般的沉重。

阳光突然毒了起来,皮肤像被火烧灼了一样,天气这种变脸的速度使我难以适应,我擦了擦如雨般的汗,咽了咽口水,望向不远处方。到了 ,我迫不及待的跑到前方,令我愕然的是,耕地上那些稀稀疏疏的少的不可再少的植物以及在耕地上随意建造的房屋,“天啊,这是怎么会这样啊?”我不禁叫出声,这与那个工厂周围的环境可真是大同小异,四处的蚊虫炸开了锅的乱飞,我顺着方向看到了那条污水河,‘是工厂附近的吧’我不禁叹息。我环绕四周,一丝绿意使我眼中锁定了目标,我大步迈去,不一会功夫,眼中便满是了绿意,潜意识里便注意到了这块地,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心情也便豁然开朗了,我沿着原路返回,这时的嘴角微微上扬。

离开村子时在村前的石碑旁写下一句话;“耕地变好,事在人为,污水旁的耕地,等待你们的治理!”

每次面对这个梦我都深刻意识到了土地的重要,从梦中我得知了,工厂排放的污水、耕地的土地荒漠化、耕地的非房建设建筑和没有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从而导致了那个地区的贫穷,如果治理了土地那个村又将会是怎样的?

俗话说:“厨师难为无米之炊”,又何况是农民没有土地,所以保护土地是刻不容缓的。

保护环境要从多方面下手。

第8篇:土地荒漠化治理范文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

社会生产活动对土地的扰动程度具有明显区域分异,在我国自东向西呈现有规律的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也最多,对土地的干扰程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另外,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由于处于沙漠边缘带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多重因素影响,该地区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而由于洪涝灾害等原因,南方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我国湿地变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珠江三角洲等湖泊广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土地利用程度和方式反映了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市场转型、社会发展及人口数量上升等大环境影响,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而问题的根源都与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及方式有关,因此,生态环境状况能直接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庞大人口生存需求的多重压力下,我国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土地总体利用结构好转,质量相对下降,耕地结构性减少,牧草地退化严重。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用地、建设用地稳步扩大,生态退耕成效显著,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而同时减少的主要是天然林地和湿地,导致其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下降,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生态退耕,其次是农业、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牧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牧草地退化为未利用土地。

二、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人口压力加大,地区财政来源单一,国内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经营方式的恶性循环,我国土地生态环境的的污染和破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土壤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它由微生物和动植物的代谢物组成,是土壤的养分。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不足以使大量的植物生长的状况就是土地沙化。沙化土壤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沙壤粗糙如砂、保水能力很差,即便有植物生长,也十分稀疏。土地是否会发生沙化决定于土壤中含有多少有机质和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任何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破坏土壤储存水分的因素都会导致土壤沙化。我国各种成因的荒漠化土地面积8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7%。其中,水蚀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土地37.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的45%;风力作用形成的沙漠化土地37.1万平方公里,占44.3%;物理及化学作用(包括盐渍作用和水渍荒漠化土地)6.9万平方公里,占8.2%;工矿开发引起的为2万平方公里。我国还有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141万平方公里,其中,易受水蚀荒漠化影响的土地87.5万平方公里;易受风蚀的沙漠化土地53.7万平方公里。总计已经荒漠化和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224.7万平方公里。

我国各类荒漠化土地最近发展的趋势如下:

1、由于近年来降水减少,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减少的趋势。这意味着“石漠化”问题有可能减轻。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然值得警惕。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也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2、风蚀引起的荒漠化,即沙漠化。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继续强烈发展,不同类型和地区的沙漠化发展趋势有较大差异。草场退化引起的草原荒漠化严重发展;西部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河流下游地区生态失衡引起的荒漠化仍严重发展。

3、土壤盐渍化荒漠化。从全局讲,由于干旱化发展,普遍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土地盐渍化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也有局部地区存在恶化现象。

(二)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我国的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水土流失类型众多,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两种类型。局部地区存在冻融侵蚀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也在加剧。水力侵蚀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江河上中游的山区、丘陵区。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以及长城以北。

水土流失的导致原因有两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出去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人为因素为主要因素,人类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是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超载过牧;开矿、修路、采石等生产建设,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渣等。

水土流失的严重性: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容易频发干旱灾害。地面植被差,降雨量减少,分布不均,暴雨多。即便在同等降雨的条件下,由于水和土的大量流失,致使水土流失区的旱情加剧。目前我国消失的森林、湿地面积越来越多;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大中小型蓄水工程淤积大量泥沙,严重削弱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流失造成坡耕地水、土、肥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旱情;水土流失使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长江上游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地区;除了上述情况,水土流失还会危及工矿企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三)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森林的破坏和绿地的丧失,是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二氧化碳增加会造成全球的温室效应与气候的变迁,进而影响人类本身的生存。此外,森林的砍伐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不仅有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并且会使珍稀物种灭绝、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而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土地利用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垦拓荒力度增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未利用地或农用地用于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结果是:一方面,农用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也小幅度上扬;另一方面,未利用地不断的减少。导致绿林交错过渡带的生态用地较少,生态防护作用减弱。众所周知,耕地、林地、园地等农用地的面积增减会影响地区的小气候。土地利用规模增加了,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达到的,破坏了原始植被和生态平衡,会导致地表覆被破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循环难以持续,受到风沙侵袭,土壤养分含量大大下降,也影响了土地的经济产出和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应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及生态条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对耕地保护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不能放松。同时应当认识到,在土地退化严重的条件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国际食品贸易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保护土地质量日趋重要,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绝不仅仅是保护一个区域的耕地面积,还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及生态条件,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第9篇:土地荒漠化治理范文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为一内陆封闭、具有荒漠自然景观的高原盆地。气候干燥,土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中之重是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盆地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从而加快发展步伐。但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日益增长的人口及各种物质需求,柴达木的生态承载明显表现出不稳定的状况。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把林业开发摆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考虑,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实施分区突破的战略,促进柴达木林业开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林业开发在柴达木的意义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它既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而林业开发是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柴达木高产优质高效农牧业,离不开林业所构成的绿色屏障的保护。林业开发的兴起,不仅可以拓宽沙区农牧民的致富面,而且可以增强人们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由于近几年资源开发,加之气候变异,盆地生态环境出现整体恶化,据有关资料表明,柴达木盆地沙化土地占全省沙化土地的90.6%,恶劣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给盆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当前,在林草植被匮乏的柴达木提倡林业开发尤为重要,而且更加紧迫。总之,林业开发的兴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农牧区经济发展找到了一条运用资源优势创造综合效益的路子,有利于强化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最终可实现柴达木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二、柴达木林业开发的现状

柴达木盆地林地总面积54.2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其中有林地0.67万公顷,灌木林26.8万公顷,疏林地0.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0.83%,比全国平均低13个百分点,受自然条件限制,森林分布极不均匀。近几年来,柴达木林业开发正在从点到面转变,在较大范围内实施林业综合开发,如/柴达木盆地高海拔沙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基地0和/柴达木盆地万亩枸杞开发0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与“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并轨,实施治沙造林、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沙产业开发、封沙育林(草)等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林业工作,共完成各类造林0.28万公顷,新建封育区46.69万公顷,田旁(义务)植树240万株,治理沙漠1.12万公倾,新增加绿地面积0.62万公顷。虽然盆地林业开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掠夺式生活和生产很难得到根本的转变,沿青藏铁路和公路、青新公路、村镇、厂矿纵深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内的灌木基本挖光。盆地原有的200.1万公顷沙区植被现有三分之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人工防护林被砍伐现象也十分严重。最终结果导致局部地区沙进人退,呈现出治理速度远远小于恶化速度,生态环境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改变。由于多年的乱砍滥伐,致使林区生态条件发生变化,而且人工造林树种单一,纯林比重大,加之管理粗放,苗木自控能力低,林木病虫害日趋严重。

三、柴达木林业开发前景和设想

根据柴达木林业开发的实际,今后的发展思路应是:进一步加强林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挖掘林业生产潜力,依靠科技,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为绿洲农业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应整个盆地大开发的布局,进而提高林业开发在群众中的影响,激发起农牧民的林业开发热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为主的森林生态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与兴利相结合,改造与利用相结合;大量造林与保护巩固现有植被相结合;乔灌草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思路,实现由重数量、速度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由粗放经营管理为主向集约经营、科学管理转变,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开发将要达到的目标:以“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为契机,以西部大开发为动力,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今后每年以4.97万公顷的速度造林,到2010年累计造林49.69多万公顷,全盆地森林覆盖率提高2.48个百分点,土地沙漠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沙尘暴天气有所下降,沙区环境得到改善,使15%的农牧民变为林农。

四、柴达木林业开发对策和建议

柴达木特定的地理气候特点,决定了林业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盆地的未来着手,实行统筹兼顾,综合开发;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既能促进环境优化,又利于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一)加强领导,增强环境意识林业开发是一项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目标,合理分解,协同开发。各级领导应将林业开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象抓计划生育一样,抓好生态工程建设,主要领导亲自抓,层层签订责任书,将造林绿化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肩上,一级干给一级看。重点抓好一批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示范点,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并把林业综合开发与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作为加快群众脱贫致富重要内容,做到时时工作有人抓,年年都有新举措,确保生态建设和林业开发的目标如期实现。

(二)突出重点,大力防治荒漠化1.加强宣传工作和政策、法规建设、规范人类行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导火索”和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增强公众意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积极防治荒漠化;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并把荒漠化防治工作纳入法制轨道。2.突出“以防为主”,实现防与治结合。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一旦遭破坏,则很难扭转。贫困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社会根源,解决荒漠化问题要以开发性治理为主,寓治理于开发之中,治沙先治贫,开发与治理融为一体。3.注意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作用。荒漠化的防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大量的经济、社会问题,又包含着诸多工程、技术问题,要彻底根治荒漠化就不能单打一,必须发挥多学科、多部门、多兵种协调一致的优势,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4.加大投入力度。为适应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需要,建议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荒漠化资金投入的增长机制和“以国家为主、地方为辅、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需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对有关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开发。

(三)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发展沙产业是繁荣沙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同时也是促使生态工程建设从生态型、社会型向经济型、效益型转轨的有效手段。柴达木地区缺的是水,但阳光、风能、矿产较为丰富,要根据这个特点做能保持水分平衡的产业文章,在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方向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沙区的各种自然资源,发展植物系统、动物系统,生物资源加工系统的经营模式,以灌木为经营对象主体,乔灌草相结合;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业及荒漠景观旅游业;合理开发矿业。由于沙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肩负着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政府应给沙产业一定的扶持政策,其土地使用权的归属应予以明确,建立起发展沙产业的监管和服务两大系统,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投资参与发展沙产业和荒漠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