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文旅规划范文

农文旅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文旅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文旅规划

第1篇:农文旅规划范文

为全面落实农民增收工作,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结合文旅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区政府下发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文旅产业融合优势,依托我区乡村旅游资源和万亩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丰富农村地区旅游业态,促进旅游商品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二、组织领导

局党组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调整后局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XX党组副书记、文旅中心主任

副组长:XX总规划

XX副局长

XX党组成员、副局长

XX党组成员、文旅中心副主任

XX党组成员

XX班子成员

成 员:XX局办公室副主任

XX局办公室副主任

XX文旅中心综合服务股股长

XX文旅中心投资促进股副股长

XX区文管所所长

XX区博物馆馆长

XX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

XX区文化馆馆长

XX区图书馆副馆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文旅中心投资促进股,由X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依托全域旅游规划,促进农文旅产业发展。

以全域旅游规划编制为契机,结合XX本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资源以及农事体验等农业生产活动,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以三条精品路线为核心,抓好乡村旅游业态布局、路网建设、景观打造等工作,构建农文旅“三产联动、多业融合”的“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打造我区休闲度假旅游新天地,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

聚焦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现有的人文历史和景区资源,倡导因地制宜、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依托XX景区“天然氧吧”、XX产业园、XX村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春花秋月彩色小镇等文旅资源,主动顺应现代人的出行需求,以生态养生、康养食疗、乡村休闲、研学旅行为重点,广泛吸引民宿、康养产业及文创集团,到我区建设特色民宿、农家乐、文创基地、房车营地等,丰富我区旅游业态,变“过境游”为“过夜游”,提高游客消费热情,促进我区城镇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实施景区风貌改造。

加快推进XX文化旅游提升项目、XX镇传统村落保护项目、XX谷旅游基础配套设施项目、XX片区风貌改造及景观提升、水晶艺术小镇项目、后乐园4A景区建设项目、XX庄园建设等文旅项目,通过文旅项目提升当地人气,吸引游客,通过拉动农民就业、游客消费等带动农民增收。

(四)做好帮扶村扶贫工作。

一是抓好结对帮扶,对生活存在困难、收入不达标的困难户实施对口帮扶,解决贫困户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二是抓好以购代扶工作,通过对口采购、联系供货渠道、帮助宣传推广等方式,解决困难户农产品销售问题,提高帮扶户收入;三是抓好行业扶贫工作,提供最基本的文化、广播电视需求,激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动力。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

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认真落实责任,切实推进农民增收工作。

(二)强化经验总结。

要全面总结梳理日常工作中的做法、成效及经验,分析问题、剖析根源,提出解决办法及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思路、整改问题,确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第2篇:农文旅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 旅游业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252-01

目前,产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业边界也被不断的突破,旅游产业融合就是一个新的旅游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农业旅游正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一定程度融合的产物,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正形成一种热潮,基于此所形成的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研究不断。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使得农业与旅游取得双赢的局面。

1 农业旅游的范畴界定

祁黄雄(1998)、张永贵(2001)等认为: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仅仅是一种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概念是指:农业旅游有“观赏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等多种不同概念的集合体。

刘杰(2004)等认为:农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体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农业示范、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农业艺术与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陈琳(2006)认为,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农业旅游使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和行为成为旅游活动的内容,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张文建(2011)认为,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

从对农业旅游不同定义的分析、比较中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一些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农业旅游是由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它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休闲、度假,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意义

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带动农业实现新的增长点,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庞云杉,常少林(2011)等认为,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可以帮助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利益,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可以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帮助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文建(2011)认为,农业旅游使农业的劳作方式、农田风光等原本属于农业范畴的事物成为可被依托发展旅游活动的内容,有效地拓展了旅游业可依托资源的类型,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迎合了旅游者多种多样、求新求变的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农旅结合,实质是通过二者间的要素依赖与对接,达到供给优势与需求优势的最佳结合。

当然,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杨振之(2011)以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背景,提出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有着双赢的效果。二者的相互融合帮助增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新兴产业帮助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新的主导产业。张莹(2006)提出了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三农”效应表现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密切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对农村的生态影响巨大。旅游效应表现在:开拓旅游新领域,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

3 农业旅游的融合模式

学者们大多集中于研究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刘华楠(1998)根据我国地形、地貌、人文的多样性和气候、生物、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与特点,认为我国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和方向有十类,即都市农业型,生态环保型,绿色食品基地型,民俗风情型,新、奇、优、特产品型,人文景观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导型,动植物品种示范推广型及农业博览会型。

梁留科,吴次芳,曹新向(2002)等从项目开发上认为农业旅游分为观赏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旅游模式。孙爱丽(2003)对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研究,认为,此类旅游首先缘起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在发展过程上,出现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三种开发模式。

张莹(2006)认为,农旅互动开发模式归纳为田园模式、乡村模式、科技模式和商业模式四大类,每大类又各自包括不同的具体类型。农旅互动产业组织模式则分为:“企业+农户”模式;“企业+社区+农户”模式;“政府+企业+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和“示范农户+农户”模式。

4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

颜醒华,李勇泉(2004)指出,农业旅游要想实现高层次的融合与良性互动,必须着手于加强农业旅游区的统一规划,理顺和健全管理体制,构建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灵活运用各种营销策略,搞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农业旅游创新的体系。

张莹(2006)认为农旅互动在产品的开发上要进行突破,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特色来培育品牌。同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来完善旅游设施,加强宣传促销,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进而努力实现农旅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郑俊挺(2011)对福州市农业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包括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服务的建设,提高农业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农业旅游协作组织建设,提高农业旅游产品档次,丰富淡季农业旅游产品,营造农业旅游浓郁的乡土气息。

孙杰(2012)认为农业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是要对农业旅游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同时要加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注意保护环境,打造体验型椎体旅游产品,重视资源开发的文化定位。

参考文献

[1] 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1):48-50.

[2] 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6):48-49.

[3] 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2):214-217.

[4] 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5] 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0(26).

[6] 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第3篇:农文旅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旅游;市场;策略

农业旅游是产业旅游的一种新的发展业态,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我国的农业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如果从大农业和大旅游结合的角度来看,还有更广阔的领域和更多的创新方式。一是林业旅游的发展,使传统的采伐林业向观赏林业转化,有些地方更进一步达到了观赏林业与采摘林业的结合。二是休闲渔业。较普遍的方式是郊县鱼塘垂钓,沿海的一些海上养殖业也成为观光点,更讲究一点的则发展到出海捕捞,渔民在这一过程中变成了教练员和服务员。三是房地产开发中渗透进农业文化,如一套别墅带一亩大棚或园地,又如在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形成的“教授村”、“画家村”等专业村,既成为乡村发展的特色,也成为特色的旅游点。

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的实施已是时代命题,而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实施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旅游。这种农旅结合、携手发展,以旅促农、强农兴旅的发展新形式,是新形势下农业和旅游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发展农业旅游的对策有:

研究政策,予以扶持。我国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发展农业旅游是建设新农村的一条有效路径,农业旅游点和投身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相关企业,应该享有那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而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诸如:参与农业旅游区(点)开发、投资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该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订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搞的农业旅游开发项目,应该纳入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贷款的范畴;农业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交通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农业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农业旅游规模较大的农村的污水处理工程,应纳入市县的公益项目建设计划予以解决。如所在市县在财力上确有困难,省区市相关部门应支持解决。

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完善配套设施。我国农业旅游发展要逐步实行政府、农民、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模式,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首先政府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把农业旅游的资金投入计划纳入到旅游业和农业发展的计划中。同时,我们还应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积极培育市场,改善投资环境,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旅游项目开发,扩大社会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对于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的充分合作,要综合考虑一个区域内景点的分布情况等因素,尽可能提高设施的档次和使用率。

贯彻“以农为本”的思想。“以农为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十分重视土地资源保护,鼓励通过科学合理开发荒山、荒坡等来发展农业旅游,千万不能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立在牺牲耕地的基础上。“以农为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十分重视土地资源保护,鼓励通过科学合理开发荒山、荒坡等来发展农业旅游,千万不能把发展农业旅游建立在牺牲耕地的基础上。“以农为本”还应特别重视现有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使之成为农业旅游区的重要功能区。

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农业旅游要充分表现和突出本地区农村自然景观和农业产业特色,但也不能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产品上,一定要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层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一要提高农业旅游的可参与性,参与性强是农业旅游的一大特点,让游客下地干农活,上树摘蔬果,下海捕鱼虾,上马牧牛羊;二要提高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在保持“农味”特色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在农业旅游项目上的应用;三要丰富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尽可能多地综合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以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游客,延长其停留时间,提高其消费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农村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另外,高校要密切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和课程的设置,培养农业旅游所急需的人才。

注重生态消费和生态保护。我们应该将生态理念时时处处贯彻在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开发时要杜绝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无论是主体设计,还是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都要避免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其次,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农业旅游实际上是由农业的发展延伸而来的,因此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农业旅游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突出农业生产发展的区域特色。这样才能展示当地独特的生态景观,而不是矫揉造作的模仿。应当在原有农业景观与当地特有农耕文化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人为开发,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条件,增加旅趣。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文旅规划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媚儿”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文化和旅游局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文化和旅游局工作总结

1.高质量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

2020年,重点完善提升15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和图书馆文化馆分馆、66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2个贫困村文化设施,打造了73个村级图书馆文化馆服务点。新建3处城市书房和10处城市书吧,目前全区共有7处城市书房,与区图书馆一卡通用,方便读者就近借阅。大力进行创建宣传,在报纸、电视、广播及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度报道,形成宣传声势;在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以及主要街道、商超、车站、机场、宾馆、酒店、银行等场所,设置宣传标语,形成人人了解创建、参与创建的良好局面。深化城市文化内涵,全区先后重点建设了19个红色文化展馆、打造了29个“文登学”文化展馆,命名了12处红色主题公园。

2.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

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加大走访调研和群众文化活动力度,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2020年,培训基层文化管理员、文艺骨干5批次,送戏下乡活动遍及每个村,每村至少5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7233场次,各类公益文艺辅导上万场次,文艺爱好者利用自家闲置场所改建“文化活动点”超过500个,全区形成部门带动城乡文化联动、民间剧团覆盖各片区、小文艺队覆盖各村居的多层次文化活动阵地。2020年上半年威海市文体生活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文登区排名第二;11月份,威海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满意度暗访评估中,文登区排名第一。

3.精品旅游有序健康发展

梳理全区文旅资源,发掘了167个有特色、有故事的优质景观和历史遗迹,推出慈口观、顾家、梧桐庵、六度寺等10个主题民宿及一批网红打卡地;利用3年时间,打造18个精品旅游特色村,今年,慈口观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制定自驾旅游整体规划,培育文化体验游、红色教育游、康体养生游、乡村民宿游等融合业态,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10月,新增天福山红色旅游景区和威海回龙山李龙文化民俗园2个3A级旅游景区。在威海市政协组织的精品旅游视察中,文登区在8个市区中排名第四,取得历年最好成绩。

4.激活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全面落实上级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为9家旅行社退保证金84万元,为3035家文化体育、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企业减免税费4520万元。加强线上线下节会的营销推介,从第二季度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后开始,坚持月月有节庆,举办了蒲公英文化节、樱桃节、金鸡菊文化节、西洋参文化节等,线上助力文登特产销售,实现“富民”产业与精品旅游的深度融合。5月—10月广泛组织商户参加威海市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整个活动期间,参与项目7个,交易笔数1490笔。提振冬季旅游市场,自12月1日至明年2月底,开展A级景区免门票惠民活动。

5.文旅项目集中落地

全区新上了15个文旅产业项目,其中,启动续建呼雷汤温泉,郁竹苑田园综合体、莲花城田园综合体、新农创春分小镇、听风观海文化旅游项目等精品旅游项目已有部分设施投入使用。“双包双促”有效落实,全局78名干部包促文旅企业,重点帮促解决问题35件,受到企业的好评。

6.改革创新工作不断推进

(1)行业精准扶贫经验为国际旅游减贫事业提供参考。2020年,区文旅局推荐的米山镇西山后村生态旅游开发扶贫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是威海市唯一被收录的案例。

(2)文登音乐厅启动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试点工作,这是省委制度创新的重点任务,全年上演了11场精品剧目,“花小钱、看大戏”的惠民举措,深得观众好评。

(3)文登图书馆荣获威海地区唯一的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试点单位”。

(4)文化馆“艺彩龙乡”志愿服务队被评为山东省2019年度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第5篇:农文旅规划范文

罗江县地处成都平原北部,为德阳市北部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交通上拥有便捷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立体交通网络,经济区位具有明显优势,又是成德绵区域中心城,位于成渝经济圈和成德绵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地段,东西南北均可辐射超大城市,辐射成德绵2400万人口消费市场,向东可辐射重庆、湖南、湖北,向北可辐射大西北,向南紧联成都,辐射云南、贵州、广西。

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5类:乡村产业旅游资源、乡村村落旅游资源、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2.1乡村产业旅游资源

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优质粮油产业、现代柑桔产业(蜜柚、杂柑)、现代梨产业(翠冠梨、金花梨)、青花椒产业、贵妃枣产业、核桃产业、特色蔬菜产业、特色水产基地等。特色产品有贵妃枣、金花梨、翠冠梨、西蜀密柚、杂柑、核桃、油菜、大米、淡水鱼等。

2.2乡村村落旅游资源

产业村落:芒江村(翠冠梨)、宝峰村(贵妃枣)、顺河村(青花椒)、合圣村(青花椒)、大井村(金花梨)、千鱼欢村(水产养殖)、黄荆村(杂柑)、星光村(蜜柚)、灯盏村(杂柑)、苏桥村(柑橘)、槽沟村(有机稻)、太平村(食品加工)、老君村(莲藕)、金龙村(花果)等。有蔡家大院、龙泉山庄、凤岭居休闲山庄、故里农庄、凌云山庄等特色农家。

2.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

主题文化:三国文化、调元文化、诗歌文化、佛教文化、川剧文化、民俗文化、鸽子文化、乡愁文化、路桥文化、廉政文化等。节庆活动:梨花节、诗歌节、童儿节、葵花节、鸽子会、青花椒节、荷花节、枣子节、柚子节、品果节、赏花节、春分祭祖、新年祈福、中国ATV全地形车赛等,一年四季节会不断,“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养生”已经成为罗江乡村游名片。

2.4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春风十里生态农业产业园、山弯湾家庭农场、凯江沿线“大回湾”、天马山翠冠梨基地、天泉山湿地公园、大霍山贵妃枣基地、彭家坝水库(隐海)湿地公园、乡愁记忆国家农业公园、周家坝湿地公园、宝峰山森林公园、春花秋月现代梨产业基地、八卦谷、凤雏湖风景区等。人文生态:醒园、庞统祠、点将台、白马关关楼、白马关北关楼、倒湾古镇、鹡鴒古镇、奎星阁、李调元纪念馆、文昌宫、金牛古道、诗歌博物馆、太平廊桥、潺亭水城、万安驿、五丁谷、八卦谷、五美寨、范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2.5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白马关4A级旅游景区、香山鹭岛3A级旅游景区、调元故里景区、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天马山风景区、天泉山旅游区等。全县有精品旅游点132个,可用“近”(空间)、“精”(产业)、“静”(生活)、“敬”(文化)、“净”(环境)5个字概括。其中,16条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以上。近3年游客接待数和营业年收入增速均在15%以上。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旅游开发层次不高

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绝大多数仍处于原生态状态。“乡土农业”味道十足、“乡土文化”味道不够,产业园区变景区还有一个“羽化升华”的过程,还亟待加大投入,完善景区道路、标牌标识、观光亭台、餐饮医疗卫生等基础配套,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景点打造风格内涵品味有待提升,文化还需深度挖掘。

3.2互动欠缺,缺乏统一管理服务、缺乏统一包装打造

一是复县20年里,罗江县委县政府在调结构时“五带十园”的匠心布局和“一镇一品”建设,为现今发展休闲农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罗江县内人文类、农业类、休闲类的景点众多,有132处,可谓“星罗棋布”“镇镇开花”,但没有形成统一品牌。比如,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同一座山、同为贵妃枣生产基地,在白马关镇域内(山南)叫大霍山景区,在蟠龙镇域内(山北)叫宝峰山景区。二是没有进行统一宣传和纳入统一的旅游线路管理,分布松散凌乱,没有串联形成经典特色线路,线路标识标牌不清晰,不能满足现今自驾游(骑行)的需求。三是没有深度挖掘文化和统一包装,每年罗江县境内的各种节会多达40余次,来罗江县观光的游客虽多达200万人次以上,但多停留在“观光”层面而不是“休闲”,没能发挥宣传罗江的作用。

3.3营销宣传不到位,未形成特色品牌

目前罗江县乡村旅游很有亮点特色,犹如养在“深闺中的女子”,既精致又有内涵,虽然自身条件不错,但由于包装和宣传力度不够,在百里之内的成都、绵阳等市,名气还不大,罗江县的宣传营销还亟需努力。

4关于罗江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4.1定位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探索和实践,需要以“体现罗江特色、塑造罗江品牌、服务罗江三农”为核心,遵循“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手段”的指导思想,充分彰显休闲农业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和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旅游、智慧旅游。

4.2目标

按照突出优势资源、开发重点产品和逐步配套发展的原则,对罗江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等进行综合规划,分阶段和分步骤有序开发建设,将罗江建设成中国西部最具川味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4.3建议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学规划功能区域、明确重点发展组团和重点项目业态,带动和引导整个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转型调整。依据罗江县的地理空间结构、人文资源分布、农业产业聚集特点,建议将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一带三区”的布局进行建设。凯江流域观光带(凯江流域沿线),即“水河-泞水河-凯江”。依托凯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和水上康体等功能业态,形成一条“两岸有生态、水上有业态、节点有形态”的和谐共享罗江生态母亲河。诗乡田园发展区(北部4镇),即“略坪镇-调元镇-金山镇-慧觉镇”。依托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养老、乡村度假、农耕体验、文化节庆等主题业态,形成点-线-面乡村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北部诗乡田园发展区。文旅融合聚集区(中部3镇),即“白马关镇-万安镇-御营镇”。依托丰富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都市商务休闲、主题文化之旅、山地运动康体、乡村休闲度假、会议节庆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罗江都市人文和三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中部文旅融合聚集区。生态农旅体验区(南部3镇),即“蟠龙镇-鄢家镇-新盛镇”。依托优异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较完善的乡旅配套,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家庭旅馆、山地运动、定向越野、乡村节庆、民俗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贵妃枣、蜜柚两大产业为主题的特色组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南部生态农旅体验区。

4.4措施

第6篇:农文旅规划范文

《小康》:都说龙泉是个神奇的地方,在您看来,龙泉的优势在哪里?

蔡晓春:从地理位置上看,龙泉有些偏远,经济上也还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龙泉的优势也呼之欲出:

一是文化优势。龙泉剑瓷文化世界驰名,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都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符号,一座偏远小山城,一项人类“非遗”,两项国家“非遗”,全国少有。还有源远流长的香菇文化、灵芝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等。

二是生态优势。龙泉地处三江源头,境内主峰1929米,为江浙第一高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浙南林海、天然氧吧等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84.2%,城区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4860个。境内龙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季最高气温28℃,当大城市热浪滚滚之时,龙泉山却依然是一个清凉世界。

三是旅游优势。龙泉是个养生福地,旅游资源数量多、品质优、分布广,有五级旅游资源单体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8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30个,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城市等十多张国字号城市名片。

《小康》:坐拥如此优质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龙泉如何打好这三张牌,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蔡晓春: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更要金山银山,强化优势转换意识,善于经营生态、经营山水、经营城镇、经营文化,把文化软实力转变为竞争硬实力,把绿色宝库转变为经济宝库,把文化和生态能量转变为增长引擎,走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冲击的背景下,我们所保留的良好生态环境、丰富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就是稀缺资源,非常珍贵。发展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是龙泉用好这三张牌的最佳经营方式。近两年来,龙泉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以36%和40%的年均速度增长,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实践标准。

从全局和战略性的角度,今年,我们又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引领性产业和未来的第一支柱产业来培育,以旅游创新驱动发展,带动农业调结构、工业促转型、文化大发展、城乡创特色,加快龙泉经济转型升级。

《小康》:在推进旅游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龙泉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优势开发的特点和定位是什么?

蔡晓春:利用龙泉山、青瓷、宝剑、灵芝、金观音茶叶等具有知名度的人文优势,重点培育以山水观光为主线、养生(养老)休闲为核心、乡村旅游为基础、剑瓷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旅游业态多元化、旅游景区全域化、旅游服务优质化,打响“江浙之巅、剑瓷龙泉”旅游核心品牌。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龙泉要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就必须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发展与整体产业布局相衔接、与文化事业发展相融合、与城镇发展相配套。

一是推进“文旅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区建设、活动举办、商品开发当中,抓好青瓷、宝剑、金观音特色茶、莫言祖居地等文化主题景区建设,开展中国龙泉青瓷宝剑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促共进。

二是推进“农旅融合”。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鼓励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家庭农场和现代农庄,推动茶园、竹海、农田、果园、渔场、食用菌和蔬菜基地等景观化建设,打造田园景观。积极开发茶、菌、果、蔬等特色旅游餐饮。

三是推进“工旅融合”。推进剑瓷文化创意基地、中国青瓷小镇等以“工业产品展示、工艺流程体验、旅游商品销售”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点)建设;注重开发一批工艺精致、附加值高、携带便利、游客喜爱的特色旅游商品。

四是推进“养旅融合”。加快养生(养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养生(养老)文化业、农业、房产业、保健业、产品制造业等养生(养老)产业,丰富“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内涵。

五是推进“城旅融合”。树立“城即景、景融城”的理念,在公共配套方面体现旅游功能,在塑造城市景观中注重融入剑瓷元素、生态元素和文化基因,提升城市品位。充分挖掘瓯江、水库、温泉等水生态资源,加强河道修复,建设水利景观,开发亲水性旅游项目、水上旅游项目、水生态旅游产品,增强游客的吸引力。

《小康》:接下来,龙泉准备从哪些地方着手,来实现旅游兴市?

第7篇:农文旅规划范文

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百佳摄影点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管理规范、做强品牌的方针,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摄影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掀起旅游营销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发展目标

结合我镇实际,重点开发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家生活、文化体验等类型的摄影旅游产品,坚持百佳摄影点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创新旅游新业态,推进摄影产业发展,争取用2-3年的时间,努力把万安建成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摄影创作基地。

工作重点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以百佳摄影点为重要节点,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对区域内的乡村旅游做出总体规划,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同时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完善设施,量力而行,有序推进。

(二)抢抓机遇,打造精品。抢抓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机遇,依托“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绿色质量提升行动的深入开展,积极申报百佳摄影点建设项目,切实做好百佳摄影点工程项目编报工作,积极对上争取建设资金和政策扶持,全力推进万安镇百佳摄影点老街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其以点及面的辐射作用,带动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优化环境,完善设施。结合“四大整治”和“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程,扎实做好文明创建、拆违控违、改徽建徽等工作,以最佳拍摄影点位置为中心,积极推进摄影点的观景平台、旅游标识牌、旅游公厕、停车场、旅游步道、旅游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我镇摄影旅游的接待水平和服务水平,全力把万安镇老街打造成新农村建设新亮点,加快我镇摄影旅游新产业发展的步伐。

(四)市场运作,提升产业。充分依托百佳摄影点及其周边区域内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特色农业的发展和摄影点区域内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挖掘及展示工作,引导并规范农家乐等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自驾车营地、农业观光体验园、户外运动中心、特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素质,形成产业集群,切实做大做强我镇百佳摄影点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搭建平台,强化队伍。充分发挥发展摄影产业办的服务引导和管理规范等相关职能,通过开展摄影知识系列讲座、摄影入门培训班和定期举办百佳摄影点摄影展等其他活动方式,不断加强镇内摄影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对百佳摄影点导摄人员、农家乐接待户开展相关培训,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摄影旅游服务队伍。

(六)加强管理,规范服务。一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我镇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要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做好有序引导和指导,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规范,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要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和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

(七)加大宣传,做好品牌。优势摄影资源,结合中国油菜花摄影节、松萝茶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庆活动,提出摄影旅游专线。同时,针对摄影爱好者、驴友、自驾车游客等特定客源市场,完善万安镇百佳摄影点网页建设,利用现代网络超强传媒功能,及时摄影采风的实时信息,提供创作线索、推荐最佳拍摄地点,开展百佳摄影点采风活动。加大旅游“三进”营销工作力度,全面借助国内知名度旅游营销专业机构对百佳摄影点的旅游品牌推广、旅游产品销售进行总体规划,构建由媒体、网络、旅行商等多方组成的立体营销渠道,制作百佳摄影点宣传画册及展示光盘,突出形象宣传,不断扩大摄影点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8篇:农文旅规划范文

“特”在品牌――“贡米珍品”名扬天下

和龙市地处长白山腹地,图们江源头,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北纬42度――世界水稻黄金生产带,光照充分温差大,利于粮食作物营养积累;海兰江蜿蜒流过,水量充沛水质纯净;全州独一份的“平岗绿洲”大平原土壤肥沃,有机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高……如此优越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稻中珍品,早在清朝时期就是特贡的“御米”。

近年来,该市将打造有机大米品牌,加快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通过一系列得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和龙大米知名度,推动了全市大米加工企业的发展,涌现出吉林众鑫绿色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延边东城无公害农特产品有限公司、吉林艾利特有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省、州龙头企业,和龙大米屡获国家金奖,远销北京、深圳、香港等地。

品牌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品牌。如今,和龙市获得绿色、有机产品数量逐年增多,现已拥有“平岗”、“鸭泉”、“碧岩山”、“吗西达”、“元池”、“头道香”、“白山农”、“崇善牌”8大注册商标系列产品,全市有机、绿色水稻种植总面积8600公顷,绿色水稻年产量4万吨、有机水稻1万吨,绿色水稻年产值1.4亿元,有机水稻年产值0.45亿元,被国家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特”在休闲――“休闲农业+民俗旅游”深度融合

沿着202省道,东起和龙市东城镇碧岩村,西至西城镇金达莱村,和龙市高站位、大手笔规划并打造了总面积398.9平方公里,包括东城、头道、西城、八家子四个镇32个村的“平岗绿洲休闲农业带”。其中作为“平岗绿洲”的重心,和龙市从去年着力实施了海兰江风情休闲农业观光采摘长廊建设项目,全程约30公里,贯穿东城镇、头道镇、西城镇,项目区域集休闲、养生、观光、采摘、体验等功能于一体,融朝鲜族民俗文化、古渤海文化、农耕科技文化于一身,以十二个采摘园为主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海兰江风情休闲农业观光采摘长廊。目前,此项目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

特色农业带动旅游文化,旅游开发反哺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如今在和龙市,一个农、旅、文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业已成型。

第9篇:农文旅规划范文

一、指点思维

以市委总体计谋为指点,具体贯彻落实区委“两个带头”、建立“三最”要求,以现代农业开展和新乡村建立规划为引领,以农业财产构造调整优化为目的,以科学性、指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为根本准则,树立和完美现代农业开展监测评价目标系统,完成从概念农业向准确农业、从定性农业向定量农业改变,推进现代农业的规划化、科技化、市场化和可继续开展。

二、任务重点

(一)树立健全任务机制

现代农业开展监测评价任务指导小组,担任该项任务的统筹布置。参照市级平台和试点区县的功经历,建立区现代农业开展监测平台,首要包罗软件和硬件两局部,软件系统包罗数据处置、系统操作和果展现等内容,硬件包罗效劳器置办和材料购置等内容。

(二)树立全区农业监测评价目标系统

区现代农业开展监测目标系统由农业可继续开展程度、农业出产要素程度、农业运营治理程度、农业综合产出程度、乡村经济开展程度和乡村情况管理程度等六大类目标组。

1、农业可继续开展程度目标。首要对农业可继续开展的资本情况进行评价,由丛林掩盖率、管理水土流掉面积比例、农业浇灌用水应用系数和耕地保有率四项目标组。

2、农业出产要素程度目标。首要对农业出产要素开展情况进行评价,由当局投入增进率、农业科技提高奉献率、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和从业人员技艺培训率四项目标组。

3、农业运营治理程度目标。首要对农业运营治理情况进行评价,由农用地规划运营比重、农人组织化水平、优质农产物基地比重和农业规范化效劳掩盖率四项目标组。

4、农业综合产出程度目标。首要对乡村一财产开展程度进行评价,由地盘综合产出率、农业劳动综合产出率、农产物商品化率、农产物平安及格率四项目标组。

5、乡村经济开展程度目标。首要对乡村一二三财产联动开展才能进行评价,由城镇化率、农业添加值、农人人均纯收入、村庄旅行收入比重和农产物深加工率五项目标组。

6、乡村情况管理程度目标。首要对乡村出产生涯情况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由栽种业污染管理率、养殖业污染管理率和乡村生涯污水管理率三项目标组。

(三)抽样布点

依据树立都会现代农业开展监测评价市级平台的要求,我区已确定拔取黄土镇三村村和黄土镇洪安村作为样本村,各项数据以村为单元进行查询。为了取得更具体、精确的根底数据,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开展监测评价任务,另增设大面街道蒲草村和柏合镇长松村为查询点。

(四)查询计算

在区现代农业开展监测评价任务指导小组的指点下,由区发改和经信局牵头,组织区农发局、区计算局、区水务局、区疆土局、区财务局、区科技局和区文旅局等部分和街(镇)乡任务人员,参照现有查询计算准则,接纳具体查询和抽样查询相连系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对换查计算后果进行科学评价和认定,确保数据真实有用地反映我区现代农业的开展状况。

(五)剖析评价和出具年度申报

在市发改委、市计算局、市农委和区现代农业开展监测评价任务指导小组的指点下,由区发改和经信局牵头,组织相关部分任务人员及专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顿、计算和剖析,给出客观、科学的监测评价结论,最终形本区年度监测评价申报,供区当局决议计划和上级部分参考。

三、进度布置

现代农业监测评价任务今年度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发动培训阶段(2012年9月20日前)

首要义务:召开现代农业开展监测评价任务发动会,统筹部分分工、落实详细任务人员,做好设备设备装备等相关预备任务。

(二)监测计算施行阶段(2012年9月21日至2012年12月21日)

首要义务:由区发改和经信局牵头,区农发局、区计算局、区水务局、区疆土局、区财务局、区科技局和区文旅局等部分协同共同,重点展开现代农业开展监测评价相关目标的监测和查询计算任务,树立现代农业开展监测评价目标的季报和年报准则,完季度和半年监测评价申报。

(三)评价申报阶段(2012年12月25日至2012年1月10日)

首要义务:依据查询计算的目标完状况,组织相关范畴专家和营业主干对区现代农业开展近况进行剖析评价,形科学详实的今年度监测评价申报。

四、任务职责和要求

(一)职责分工

区现代农业开展监测评价任务指导小组首要担任总体摆设、人员布置、进度督查和果审核等任务;区发改和经信局担任牵头组织施行监测评价任务。区农发局首要担任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从业人员技艺培训率、农用地规划运营比重、农人组织化水平、优质农产物基地比重、农业规范化效劳掩盖率、农产物商品化率、农产物平安及格率、农产物深加工率、栽种业污染管理率、养殖业污染管理率等11项目标的监测搜集任务;区计算局首要担任农业添加值、农人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综合产出率、地盘综合产出率、丛林掩盖率、城镇化率等6项目标的监测搜集任务;区水务局首要担任管理水土流掉面积比例、农业浇灌用水应用系数、乡村生涯污水管理率等3项目标的监测搜集任务;区疆土局首要担任耕地保有率目标的监测搜集任务;区财务局首要担任当局投入增进率目标的监测搜集任务;区科技局首要担任农业科技提高奉献率目标的监测搜集任务;区文旅局首要担任村庄旅行收入比重目标的监测搜集任务。

(二)数据采集和报送要求

各相关部分和街(镇)乡要按期、定人前去样本村采集义务分化表中的各项监测数据。数据报送的根本流程是各部分先将采集数据报送至区发改和经信局,经区发改和经信局、区农发局和区计算局一起对数据进行剖析和测算,并由区发改和经信局将测算数据报送至指导小组审核,然后报送至区当局进行认定和确认,数据确认后返回至各部分,最终由各部分按要求将确认数据上报至市级对口部分。

数据报送执行季报制,要求各部分在每季度次月3日前(节假期顺延)以表格方式报送至区发改和经信局。

五、保证办法

(一)进步看法

树立科学的监测评价目标系统和办法是权衡现代农业开展程度和阶段、查验农业和乡村经济任务效、推进现代农业疾速开展的主要伎俩。展开全区现代农业开展监测评价任务既是开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求,也是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开展的主要行动,对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开展具有非常主要的意义。各相关部分和街(镇)乡要实在强化对该项任务主要性的看法,仔细实行职责,积极推进该项任务深化展开。

(二)增强指导

为增强对监测评价任务的组织指导,立区现代农业开展监测评价任务指导小组,具体担任该项任务的组织协调、指点和办公室日常事务任务。各有关部分和街(镇)乡要确定一名分担指导,依照任务要求,将义务分化表中的任务分派到一个或多个详细科室担任,并落实到详细人员,人员布置须汇总至区发改和经信局。

(三)增强协作

现代农业开展监测评价任务是一项系统任务,各有关部分和街(镇)乡要在指导小组的一致指导下,执行分级担任、上下联动的任务机制,明白各部分任务责任,树立任务责任制,促进相关部分、街(镇)乡之间的有机协作。对触及多个部分的监测目标,要树立样本拔取、数据搜集和材料报送联念头制,按期进行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