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尊师重道范文

尊师重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尊师重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尊师重道范文

有关尊师重道造句【1】

1、尊师重道在中国传统社会蔚然成风。

2、张承业这个人的性格其实非常复杂,一方面,他爱美女和喝酒,处事狂放不羁;另外一方面,他对艺术非常执著,而且十分尊师重道。

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4、推动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尊师重道尊重是相互的,如果学生不尊重教师的劳动,那么长期以往,教师就因讨厌学生而讨厌教学,即使教师有心教学,结果落得对牛弹琴,教师也逐渐厌教了。

5、中国社会是尊师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

6、在学习中,专业不求上进,不懂得尊师重道,缺乏道德修养。

7、这种精神,就是人说的尊师重道的精神。

8、我们应继续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

9、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之一。

10、而评教,则成了对服务员满意与否的问卷调查,完全扭曲了传统的尊师重道的宗旨。

11、儒家特别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强调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

12、包括训练礼仪马步套拳护身术脚法体能训练自我控制增加自信心身体的灵活性速度锻?力量锻?及教导学生尊师重道。

13、陈坤耀教授七十年代的学生,为表尊师重道,以他名义成立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14、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15、武德以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谦和仁爱为基本内容。

16、所以在此特别提醒诸位同学,佛法是师道,一定要尊师重道,依照老师的教导去修学,我们才能够获得究竟圆满不思议的功德利益。

16、因为那样的话,她每天打交道的将会是有自己价值观的成年人,他们不需要对她尊师重道。

有关尊师重道造句【2】

1、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2、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6、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7、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8、疾学在于尊师。

9、古之学者必有师。

10、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1、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12、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13、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4、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15、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16、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17、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18、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9、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20、若要好,问三老。

2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2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2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2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2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2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2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2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3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3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3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3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35、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36、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37、圣人无常师。韩愈

38、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39、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

40、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

41、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

4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第2篇:尊师重道范文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 以人为本

1 何为“师道尊严”?

《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我国的“师道尊严”不仅有师道庄重严肃、居高临下,而且包括师德、师尊、师职等方面。①师德方面,《论语·宪问》曰:“受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要教育他人,令他人信服,必须具备各种良好的品质、修养,才能成为他人尊敬和效仿的榜样。教化才能得以进行。师尊方面,古代以来人们就强调尊师,将老师的地位看得比君王还重,甚至达到事关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程度。古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师职方面。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业责任的高度概括。教师不仅需要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的思想、态度、观念——即儒家精神传授给学生,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使人之为人。

古代的师道尊严当然也有其时代滞后性与狭隘性。在封建统治下,教师的权威被无限放大,对学生主体性的压抑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和创造性的养成。然而现代强调的师道尊严是在摒除封建弊病的前提下,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提出的尊师重道。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教师的尊重,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新时展的必然要求。

2 对当前“师道中落”的反思

2.1 挑战师生关系的内在原因——对传统“师道尊严”与现代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认识的误区

现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师道尊严”相比,两者似乎是处在势不两立的境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对立面即是专制、权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师道尊严”体现的师生关系似乎应证了其对立面。但若像抛弃旧东西一样抛弃“师道尊严”,就犯了轻视的错误。仔细分析“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在师主关系的取向上,认为两者对立的方法论错误有三:

一是对中国传统的否定及对“平等”概念的扭曲。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人伦关系”的社会,儒家所指的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不像西方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升到某个地位的平等。同时儒家传统强调的是调整和互补,信奉“中庸之道”,在某种程度上,事情不会走向极端。在此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师道尊严是执行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师生互动和沟通。由此,教师作为既比学生年长、见识阅历在学生之上的人,列在被“尊”的行列也理所当然。

二是逻辑错误和因果倒置。“师道尊严”阐释的是教师客观存在的权威地位,民主平等阐释的是人际关系性质及其运作机制、方式的逻辑。批判者把“师道尊严”的人际关系性质及其作用方式(这应该是历史的责任)当作其内容本身加以批判,没有分清逻辑层次。同时师生在各自的角色岗位上不平等的事实,使“教师尊严”客观存在,批判者却把“师道尊严”当作是不平等的根源了。②

三是角色和职责分家。教师是“教”和“师”的统一体。“教”即教书,要把好质量关,治学须严谨,传授的知识可引导不可误导他人;“师”即育人,要“为人师表”,以“表”的形象获得为师尊严。这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矛盾。可统一于一个角色上。

2.2 挑战师生关系的外在原因

首先,信息时代来临,教师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作为“工具”的可利用价值正在退缩;同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正确与否也很容易检验。教师不再是不可撼动的绝对权威,知识领域中教师的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其次,全球化、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的价值选择标准、道德认同标准也日趋多样。社会中没有一整套自上而下、严格统一的伦理体系,教师所代表和传播的“道”不再被所有人接受和认同。学校中师生之间冲突不断,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教育理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教师作为价值领域唯一典范的地位因此受到挑战。

最后,教育产业化、商业化,教师成为一种职业,个别教师不但缺乏对教书育人中育人责任的承担,甚至连最基本的师德——影响学生尊师的关键因素都丢弃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是人,所以应当得到理解、尊重、公正的待遇。

3 重塑“师道尊严”的措施

3.1 师生统一思想,更正观念,师生相互尊重

由于对“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认识的误区,使得教师人格和权利被打压,学生权利、学生自由的地位一路飙升,“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内涵被无限扩大和曲解,从法律政策、学校规章到教师本人都片面地执行着所谓的“民主、平等”。首先,师生关系从法律地位上不平等。在当前教育法制体系下,学生的地位日益提升,从《教育法》到《未成年人保护法》都一再强调学生享有的权利,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然而学生尊敬老师只是道德的要求并非法律规定。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反而成了弱势群体。其次,学校、教师个人应摆正位置,不能一味采用鼓励教育、赏识教育,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学生作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难免会犯错误,有行为偏差,教师不仅要身正为范,更要指出其不足,帮助其改正,此时教师尊严无疑是使学生改掉不良习惯的有效外在力量。如果教师得不到尊重,那么这种力量就会微乎其微。

3.2 教师加强道德修养,赢得尊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高度概括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效益的模范。而教师职业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这一社会群体比其他群体具有更高的道德修养。要求教师做到:首先,身体力行,做道德表率。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首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有内涵,有修养的人,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使自己处于一种榜样的位置。其次,教师不但要具备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更要体现其特殊的职业特点。教师作用的对象是有感情、思想的人,所以要求教师的工作比一般的工作更要用心,这颗心不但迫切追求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发展,更要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内在心理,由内而外,教书育人。从而真正成为文化的化身,师与道德的统一体。

3.3 促进公民共识、发展社会力量,建构师生相互尊重体系

第3篇:尊师重道范文

关键词:尊重儿童;已有经验;探索发现;可视化的“形”;数系

一、小数的含义是“告知”还是“发现”

“认识小数”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小数,教材为了实现借助分数理解小数的教学过程,呈现的是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和宽不足1米,由此引出小数的产生。借助生活中元与角、米与分米的十进制关系,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教材的编排更多地考虑数学学科的内在知识结构,忽视了学生的现实接受水平,在整数和分数之间很突兀地介入小数,学生接受起来有难度。小数的实质是十进分数,小数的认识建立在十进制分数上,而分数相对来说,离学生的生活现实背景更遥远。教材这样的安排直接告知了学生小数的意义,这会让学生产生“既然不足1可以用分数表示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小数”的疑惑。

二、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提炼寻求小数的本质

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待开发的矿产,对于后续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飞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且可以利用已有经验生成更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产生小数的必要性

笔者设计了超市购物的场景,从物品的价格上提取整数和小数,再让学生利用已知经验来分类,认识整数和小数。随着教师提问:“已经有了这么多的数,为什么还要有小数呢?”学生回答:“不正好。”一个“不正好”说明了学生对小数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小数还比较陌生。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出产生小数的需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小数的价值所在,接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再把小数分类,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伏笔。

2.利用学生的旧知经验引导探索发现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本质意义不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写法,而是基于“十进制计数法”的拓展。因此,教师只要创作一个素材,让学生把小数和十进分数联系起来,而且是能形象地看到这种联系的现象,那么学生就能自主发现小数的意义了。因此,我设计了长度是10厘米的长方形纸条,当把纸条看做1元时,让学生表示出0.3元,借用了学生的已知经验1元=10角来进行分数、小数的联系。这样的设计利用了学生的已知经验来探索,变抽象的数学概念为直观的数学模型,让学生经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远比告知学生“十分之几就可以记作零点几”更有价值,学生从这一探索中发现的不仅是小数,而是研究小数的方法和意义。

3.利用学生对身高的实际经验突破混小数的认识

在认识混小数的时候,我利用了学生已知的量身高的经验来理解几点几,先出示一个婴儿的身高,用1米去量足够了,然后再量三年级同学的身高,当1米量三年级同学的身高不够时怎么办?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再接一段,再接的那段是0.3米,然后1米和0.3米合起来是1.3米,这一教学环节很好地沟通了纯小数和混小数的联系,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中轻松地理解了混小数的意义。接着告诉学生姚明的身高是2米3分米,要求学生转化成小数。把小数的几种情况都放在同一题中,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了小数的几种模型,这样一来,学生已经能理解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运用了。

三、用可视化的“形”认识抽象的“数”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充分感知事物和现象,又要及时引导学生以感知材料为基础,能动地进行抽象思维,逐步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1.从直观到抽象地认识小数

利用形象的图形来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直观地揭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联想,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最终变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从而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和问题的实质。从直观形象到半抽象半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与实施。其更为重要的是,恰当地运用这些直观模型,为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利用数轴把小数纳入数系

小数不是单纯的一类数,而是数系中的一部分,教材的最后一题,把小数纳入到已有数轴。直观地从数轴上认识小数,到抽象地纳入数系,其实就是提示教师,要关注数感的培养,要关注小数与整数的关系。可惜很多教师都重小数的意义的认识,忽视数感的培养,数系的建立。小数的认识不能与整数脱离关系,如何建立学生的数系,创造性地使用好习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培养估计意识开始。

例如,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指一指数轴上0.1、1.3、3.1在哪里,也是从另一侧面检测学生对小数的掌握情况。我接着提问:“有什么办法能检测估计得对不对?”给了学生一个新知运用的机会,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把0—1,1—2,2—3都平均分,从而确定估计的小数位置准确与否。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数轴上找一个两位小数,让他们通过小数的知识来探究它的位置,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小数就是把整数细分而产生的,分的越多,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就越多,越精确。

第4篇:尊师重道范文

一、道德行为的培养要基于科学的理论,重视榜样的力量

皮亚杰认为4―8岁的儿童大多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他律阶段。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给予的外在规则。因此可见,遵守规则并没有成为幼儿自身的一部分,孩子遵守规则,只是因为成人这样要求。这样的现状使教师和家长成为了幼儿的重要他人,同时使教师和家长成为了幼儿的第一榜样。

作为教师,我们要首先检点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让幼儿在教师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地形成好的习惯。

而家长则是幼儿最重要的榜样。幼儿在幼儿园中习得的良好习惯,如果不能在家庭中得到恰当的巩固和强化,不仅好习惯会消退,而且相反地会滋生一些不良习惯。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小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废纸,可刚走出幼儿园门口就随手扔在了地上。试想,如果家长能捡起这张废纸,孩子会怎样呢?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取得家长在认识上的共鸣,从而争取家长在行动上的配合,在家也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的模范行为为孩子做出表率。

二、道德行为的出现具有反复的特点,必须多手段强化

孩子的行为总是出现反复无常的特点,好习惯保持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出现不良的行为,似乎已经掌握的行为规则一下子又全忘记了。比如当孩子遵守用餐规则一段时间后,由于教师对此提出的要求少了,孩子的好习惯马上就会回复到之前的情况,甚至更加不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凡是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凡未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下降,以致消退。这一强化原理对于我们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有很大的启发。选择适当的强化时机是关键,如即时表扬、延时表扬等。

柯尔伯格认为,0-9岁的儿童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是为了避免处罚或者获得奖赏。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因此,教师还必须拥有合理运用多种奖赏进行强化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强化物是关键,如物质奖赏、口头表扬、精神奖励等。我们会思考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小红花,达到不同的奖赏效果。

三、道德行为的养成要以情境性为依托,需要真实的实践

孩子是感性的,喜欢生动真实的形象。除了教师与家长做真实的榜样以外,故事、诗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很强的榜样力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因此,教师注重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但任何停留在口头上的规则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强化。新《纲要》也指出,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尤应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这一点也充分说明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养成行为习惯。真正地一弯腰捡起垃圾的动作,比口头上重复一百次都更能留下深刻的映象。

第5篇:尊师重道范文

敬老,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一种美德。在古时候,有皇帝赐给大臣一根手杖的故事,使大臣见了任何一个老人都必须敬仰他们。爱老、敬老、尊老等等,是国家大力支持的,“孝道”是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今之存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科?”这几句平凡得不能在平凡的话,也许作子女的能活下来,是因为有父母的养育,就是犬马也是如此,如果只养老人,而不尊敬老人,这与犬马有何区别呢?

有时如果我们真得静下心想一想,谁不会变老,谁不会生病,谁会长生不老呢?白苍苍的头发、胡子、行动不变的手脚,一把脆弱的老骨头,我想你也不想到老的那天,孩子不孝顺你,甚至开始厌恶你吧!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老人们也在关心社会、关心历史、关心下一代,他们也在对国家作出应有的发热、发光的贡献。他们为社会的全面发展献出了自己的精力和体力,为民族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老人们的奋斗,为后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每个人都会有肌体衰老、生命渐近的一个过程,老人最希望有一双温暖有力的双手,最希望有一双温暖的眼睛抚慰,关怀和尊敬老人,就是关怀和尊敬生命的圆满,也是关注自己的明天!有一次在九(6)班上政治课时,我教育学生时指出: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敬爱的主席是尊老敬老的楷模。1959年,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湖南韶山,是啊,我与每个人一样都会有年老的时候,老人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尊敬老人其实就是尊敬我们自己。如果你现在不尊敬老人,将来又怎么会得到晚辈的尊敬呢?我们应该尊敬老人,让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吧!

还有一次在思品课上我给学生指出:姓王的一位邻居学生,他的爸爸妈妈过世早,家中只剩下他与80多岁的姥姥,再加上姥姥得了糖尿病,行动不便,需要照顾,他每天上学时,都要给姥姥做饭,并且要喂姥姥,而且等到姥姥上床睡觉了,才去上学,放学了还急冲冲地跑回家为姥姥做饭。这样,一日复一日,他的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很同情他,并在网上公开了这则消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大家为他捐钱,同时这则报告触动了许多人的心,有的留下了热泪,恨自己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老人。老人们以前是他们给了我们这个美好的世界,现在他们年老了,需要人关心他们、尊敬他们!

老年人年纪大了,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任他们仅留下的时光悄悄逝世,听着钟表的指针“滴答的声音”,我们真的感到内疚,虽然我们只是学生,但我们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或给他们一些心灵的慰藉,好让他们感受到这世间还有爱,还有人在关心他们!尊敬老人是一种美德!

尊敬老人是人的善良本性,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老人,古今中外,举枚胜举,主席对他的老师徐特立的尊敬和挂牵,常常埋藏在记忆的深处;总司令对自己的母亲的敬佩与怀念,写下了难忘的母亲;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敬重与思念,写下了千古名文――《背影》,寄托了对父亲的无比思念;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对其父亲在艰苦的年代,不忘他们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高尔基在最困难的时刻,用自己的诗去换来面包,给父母充饥......伟大的人能做到,何况我们学生,更应该尊敬老人,不让他们失望与悲伤,更应该让老人们晚年更幸福!

有一次思品课上,我让学生举例:其中有一位同学说到:老人他们,满头银发,满脸皱纹,却总是露出慈祥的笑容,手拄着拐杖,却还有着硬朗的身躯。现在都提倡要尊敬老人,爱护老人,可为什么街上还到处可见老人乞丐?有一次,我偶然看见了一位老人乞丐写在地上的粉笔字的内容。他写着:由于体弱多病,儿女看他已经老了,不中用了,就将他赶出家门。我看了,不禁为那些儿女的行为感到羞愧!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有病应该到医院医治,这不仅是老人对子女有养育之恩。他们年轻时劳累辛苦为了下一代,但作为儿女不但不回报,还做出如此天理难容之事,这对老人是多大的伤害!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我身为少先队员,就有义务去尊敬老人,爱护老人,也有责任批评那些不为父母着想的儿女!我提倡:“尊敬老人,爱护老人,从我做起!”

第6篇:尊师重道范文

一、“师道”思想

主张以能者为师,提倡师生教学相长,这是《师说》中提出的“师道”思想。“嗟呼!师道之不传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慨叹中带有嘲讽,慨叹了从师之风的不能恢复,讽刺了士大夫这类人耻于相师的不良风气。《师说》分析“师道之不传”的真正原因、批评当时“士大夫之流”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时,从三个方面对比论证。先用古今对比,其次用对子弟与对自己要求不同来对比,最后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流”耻于相师对比,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这样一连三层列举事实进行对比,分别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深入分析,笔锋犀利,有力地批驳了当时士大夫不能尊师重道的愚蠢,表露了作者对这种不良风气的愤懑情绪。恰当句式和关联词语的运用使《师说》论述透彻,气势贯通,语句衔接自然、顺畅。比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一个反问句,并不需要作答,课文使用“惑而不从师”紧承上句的“惑”,表明既有惑就得解惑,就得从师,衔接紧凑。再如,文中三次用“是故”表示推论的结果。“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弟子不必如师……”、“是故圣益圣……”由于运用了“是故”,使推论的结果醒目,发人深思。

二、“师生观”思想及其启示作用

1.韩愈《师说》的“师生观”

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的在于提倡尊师重道。他力图重振儒学以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大一统,这在本质上有消极作用,但其尊师重道的思想又是针对中唐以来教育事业中出现的种种流弊而提出的,这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至今仍闪耀着光芒。《师说》对师生关系的论述,透露出韩愈非凡的洞察力和开阔的视野。

2.韩愈师生观的现代启示

《师说》观点新颖独特,打破了传统观念对教师的定位,其中对师生关系的论述更是文章的升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都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反观现代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师生冲突事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这一问题。对此,韩愈在《师说》中的一些观点具有启示作用。

首先,它为我们正确认识尊师爱生观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尊师爱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韩愈极力主张“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但并未走向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和教师权威的极端。他正确地指出:学生必须尊敬教师,重视师道;另一方面,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其次,《师说》提出了师生间应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韩愈认为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优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推动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7篇:尊师重道范文

摘 要: 变化的时代中,亲情始终是一种温情的牵挂和恒久的关怀。在当代社会,以亲情维系的家庭仍然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细胞,饱含着浓浓师生情谊的师道精神仍然是个人,社会乃至国家进步的不竭源泉。稳定和睦的家庭和尊师重道的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本文从亲情教育的内涵―孝道精神出发,认为亲情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密切的关系,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学生做人的根本―孝道―入手,注重个人基本品德和尊师重道精神的培养,同时应将家庭的孝道和师道精神全面的发挥和实践,自然有助于稳步提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 亲情教育 孝道精神 师道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一、亲情教育的内涵和现实内容

(一)亲情教育的内涵

亲情一般指存在于亲人间的亲密感情。亲情也是相互的关系,具有丰富的内容。相互的关系是指晚辈要尊敬长辈,长辈也要爱护晚辈,即“尊老爱幼”;具有丰富的内容指亲情主要存在于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但也见于朋友,师生之间,甚至见于陌生人之间,关键是这些人之间存在“亲密的感情”,都是可以称为亲情的。

亲情教育自然是围绕培养“亲密的感情”来展开,在大学期间,亲情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很重要,那么培养这一感情的目的何在?作者认为直接的目的在于“尊老爱幼”,而这一目的体现的精神就是“孝道”,“孝道”就是亲情教育的内涵。

(二)亲情教育的现实内容

当前,我国在社会和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和谐建设,同时我国在文化层面正逐步复兴传统文化,而亲情教育由于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建立和维系,所以在这些方面都将有所助益。

大学期间,亲情教育具体来说是要达到“尊老爱幼”,并使之成为浓郁的风气。更具体来说,学生在校期间,就是建立和谐良好地师生关系,学生尊敬老师,向老师虚心学习,尊师重道,老师则爱护和培养学生;学生在家庭期间,能更好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而父母尽到教育和关心子女的责任。

大学生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而言,对他们进行良好的亲情教育,将对他们形成良好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明显推动作用,同时良好的亲情教育必然对于开展大学其他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二、亲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亲情教育的基础作用

《论语.学而》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从有子的话中,用现在的话讲,清楚地表明了亲情教育对于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段话清楚指明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能做到孝悌的人在个人性格上肯定是温顺的人,与人相处时懂得谦让,同时在为人处世上守规矩,绝不会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能做到孝悌,也就是尽到了孝道,如果我们在大学期间的亲情教育使学生能尽到孝道,我们的亲情教育也就大获成功。亲情教育真正成功之时,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将取得可以预料的巨大成功。因为一个夯实了做人基础的学生,一个具备很好为人处世原则的学生,往往在政治素质上也是过硬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人的教育层次中位于上层建筑,在人的思想发展层次中也处于上层的位置。孝道精神和亲情教育是做人的基础,亲情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部分,从这个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对亲情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总之,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所以亲情教育对人的长远发展有基础性的影响,亲情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也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将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基础性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是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应将大学生各类教育纳入这一轨道,保证正确的方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对亲情教育具有指导性作用。

三、全面做好亲情教育,让师道和孝道精神重新回归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党的十报告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奋斗目标,同时也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①

从公布的内容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地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人,社会和国家。这一整体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个人修养起步,扩展到社会层面的建设,直至国家的发展。如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教育必须始于个人思想教育,家庭教育,直至发展到社会的风气引导和国家层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引导,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本文主旨看,亲情教育自个人修养的培养为肇始,致力于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也可以说,只要我们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全面的亲情教育,也将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情教育本身,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价值。

(二)亲情教育的紧迫性和现实可行性

1、亲情教育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第一个表现是部分大学毕业生出现的“啃老”现象。“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②这虽然是2012年的数据,但想必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不容乐观,因为今年高校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啃老”这一现象我相信是很难避免的。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啃老”尽管和艰难的就业形势有直接关系,但很多大学生就业能力差,综合素质低,在奋斗意志方面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本身这些弱点同样造成了“啃老”的现象。孔子所作的《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中国古人尚且知道个人努力“立身行道”,以达到“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是真孝。那么现代的大学生有什么理由继续“啃老”呢?

第二个表现是个别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孝不敬父母现象。对于父母的孝敬,南怀瑾先生曾归纳到:“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而社会上不孝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情况时有耳闻。早在2011年,《南方都市报》就详细报道了一名北大毕业的硕士公务员的事情。这名叫廖某的硕士公务员无论学识还是工作都是不错的,但就是这种人做出了经常打骂父母的事情!将辛苦照顾他及其妻子和孩子的父母赶出家门。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大不孝,大不敬”。客观地讲,这种情况是个别现象,但个别现象反映了部分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问题,值得我们警醒。

第三个表现是尊师重道精神的缺失。社会上风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渐偏重物质利益的追求,急功近利的风气已传染至校园。许多大学生在外界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自身的追求也变得急功近利起来,对于学校各类荣誉和奖项趋之若鹜,对于真正需要付出的活动则退避三舍;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还比较用功,但对于为人处世的真知却甚少涉及。对于老师缺少真正的敬畏之心,缺少发自内心的尊敬,对于老师的教诲部分学生甚至出现抵制或阳奉阴违。就连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曾感叹:“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同时客观讲,部分老师在传授知识时,也没有真正尽到自己的责任。唐代大思想家韩愈曾在《师说》这一名篇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授业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安身立命的技能和本领,解惑就是解答学生在知识,为人处世等等问题方面的疑惑。这三方面工作都应该加以重视,不能分割。如果对照当前高校教师的情况,传道一般靠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授业一般靠各个专业课老师,而解惑一般靠思想政治辅导员承担。但以上三方面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做的还是不够的。做的不够那么师道的责任就不能说完全尽到。

2、 亲情教育的现实可行性

亲情教育一是孝道精神的教育,二是师道精神的教育,而这两种精神的教育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了当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就为我们开展亲情教育提供了最深厚的支撑。

孝道精神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一种民族的性格和基因。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家庭大门外的对联横批往往有“家和万事兴”字样,这凸显了重视家庭和睦,重视孝道的精神。“家和万事兴,不只是美好愿望的承载,更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孝悌之义,仁爱之心,是促成家庭和睦的根本,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③

师道精神同样源远流长,师道精神也影响了一代代教育者,虽然近代以来师道精神逐渐旁落,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师道精神还是顽强地在逐步复兴。尤其我国现在正日渐重视传统文化,近年来包括对孔子的尊崇等活动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台湾地区还专门将孔子诞辰设为教师节,藉以体现尊师重道精神。这种种努力使我们对师道精神的复兴更有了信心。

最近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其中对于个人凝练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个人的修养作了全面的界定。这四个方面,特别是诚信和友善精神的培养,和家庭教育,也即全面的亲情教育密不可分,我国在国家层面将此明确,我们开展亲情教育也就有了指导的方向和强有力的支持,在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氛围中也会有所帮助。

(三)以亲情教育为依托,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综合上文,亲情教育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在开展亲情教育时,应以我们党的政治原则为指导,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将亲情教育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也自然会上一个新台阶。作者认为,开展亲情教育应着重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亲密和睦的家庭关系,推动完美孝道精神的建立

在家庭层面,老师应协调家长和学生建立更加亲密和睦的家庭关系。具体是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必不可少,相互影响。第一个是引导学生真正孝敬父母,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并以此为动力,刻苦学习知识,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增长自己的社会经验,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第二个是老师应引导家长切实尽到父母的责任,让父母认识到,学生的培养不完全是学校的责任,仍然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尽到父母监督,引导和培养的责任,只有父母和学校携起手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通过家庭层面的教育,以达到学生懂得真正孝敬父母,父母懂得真正尽到爱护,监督子女,正确引导子女成才的目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家庭孝道精神的建立和积极实践,稳定的家庭才能建立,优秀的人才才能得以顺利培养,家庭稳定了,社会自然安定和谐。

2、复兴固有的师道精神

我国早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话,可见师生关系非同一般,不是血缘关系却有浓浓的亲情在里面。复兴师道精神,作者认为也是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同样必不可少,同样相互影响。第一个是引导学生养成“尊师重道”的意识,创造条件在社会上培育“尊师重道”的风气。很大程度上,要培育优秀的人才,社会要进步,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曾有媒体专门提到师道精神的重要。“靠这种精神,孩童获得了健康的心智;靠这种精神,为社会输送了基本的道义;靠这种精神,为时代保留了一份有温度的人文……这不是言而无物的空话,任何对于世风日下的叹息与‘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都不得不回到这里求解、作答――只要情怀与思想不死,师道与希望才不会泯灭。”④第二个是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展示给学生,尽力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努力提升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在知识上能教授学生,在品德上能影响学生,自觉运用我们党的理论知识来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生,这样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师道精神也自然逐步复兴。

3、引导学生将孝道精神发扬光大

对父母要用心做到孝敬,以此培养自己做人的根本德行,对教师也要做到“尊师重道”,以使自己更好地进步,也是包含有孝道的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这两者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大孝于天下。

《孝经》孔子说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也就是说,真正的大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

一个能逐步达到“大孝于天下”的人,必定在个人修养上非常的完善,在社会上也往往是规矩守法之人,同时能自觉报效于国家。这不就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奋斗的目标吗?

总之,亲情教育有它人性光辉的深刻内涵,有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厚重积淀,有着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继承,所以我们理应尽力挖掘,虚心学习和研究,得出自己的成果,自觉运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和优秀人才,相信在我们持续的努力下,我们必定能大获成功。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参考文献:

[1] 袁堂欣,谢志强. 孝经[M]. 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9.

[2] 南怀瑾. 论语别裁[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

[3] 曾文. 论大学的师道精神[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

注解:

① 参见《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载《人民日报》,2014年2月12日。

② 参见《中国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57万大学生待业在家》,载《人民网-生命时报》,2012年11月1日。

第8篇:尊师重道范文

2、与人为善,品学兼优。

3、遵规守纪,积极进取。

4、待人热情,学习上进。

5、品德高尚,乐于助人。

6、爱护同学,尊老爱幼。

7、品学兼优,尊师重道。

8、才思敏捷,热爱学习。

9、知识面广,思维活跃。

第9篇:尊师重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生管理 工作方法

近年来,随着高考招生人数逐年递增,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不断降低,学生素质良莠不齐。违反校纪校规、扰乱课堂秩序等事件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学生管理方面只注重“管得住”,以“不出事”为学生管理工作考核的基准,尚未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完善、科学、能被广大师生认可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

一、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感缺失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高考成绩不理想,基础知识薄弱。大学时期繁重的学业任务加专业知识庞杂,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感觉学习力不存心,即便如何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得不到有效提高,而久之对学习丧失信心。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形成的不良学习态度驱使下缺课、逃课,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几无学习观念可言。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不思在校刻苦读书,报答父母、报效祖国、为社会做贡献,仅思以作弊方式通过考试,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

(二)自律能力较差,目标理想有错位

高职院校学生初入大学校园,对各种事物感到新奇,小部分学生短期适应不了各项管理条例,觉得校纪校规严重束缚其个性发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大部分学生经过高中时期的压抑,认为在大学时期应该好好享乐、放松一回,以各种理由请假不上课,甚至逃课、缺课,利用一切学习时间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沉迷网络、热衷游戏等。

尽管各大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以教导学生从入校伊始即规划好未来的学习、人生之路,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日后的求职目标,他们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

(三)思想道德缺失,尊师重道理念弱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大多为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不思上进的“学渣”,渐渐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对他人及社会产生敌视态度。既然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反过来同样不懂尊重他人,甚至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思想道德严重缺失,尊师重道理念较差。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学生管理方法,为社会输送素质、能力强、知识渊博的技能型人才。

(一)用心交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不能仅通过规章制度、校纪校规进行“沟通对话”,应更多地用心进行交流。对管理者而言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指引教导,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关怀与帮助。工作之余,学生管理工作者还要走进学生生活,掌握思想动态,了解兴趣爱好,发掘潜在能力,有针对地开展各种交流活动,赢得学生信赖,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最终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充分尊重学生

前已述及,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缺失、尊师重道观念淡漠的原因主要是得不到他人尊重,所以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学会充分尊重学生。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点头,都能激发学生的心理效应,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发掘自己的潜力,更加努力地学好学业。因此,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体味到师生平等,才能做到自尊尊人,如此重新唤回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强化了尊师重道理念。

(三)给予学生更多关爱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误区是,管理者大多只注重依据规章制度管理好学生,尽量保证不出“乱子”。为了达到考核要求,难免对违纪学生采取严打措施以期杀一儆百,而鲜有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向、综合素质等方面发展如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应在管理之余给予学生极大关爱,经常深入教室宿舍,学习上答疑解惑,生活上关心帮助,对少数群体如贫困生、恋家情节严重、自闭缺乏自信、交际障碍、思想波动大的学生群体给予更多关爱,以教导、单独谈话的形式消除他们的困惑,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恋爱观。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给予学生更多关爱,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走出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误区,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结合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索实施适应本校学生的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身为管理者的教师应转变管理工作理念,摆正管理者自身定位,用心与学生沟通,给予学生极大尊重与关爱,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结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创新,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才能应对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输送更高素质和涵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发胜.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李寅旭.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探究[J].现代教育,2012(16)

[3]许婷.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1(11)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