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监管体系范文

环境监管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监管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监管体系

第1篇:环境监管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管;体系;经验;问题分析;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环保总局“升部”, 在资源环境领域中,“政府失灵”一般表现为“环境政策无效”和“环境管理无效”。正如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指出的一样,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管理问题,是政策问题。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深入认识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不足,找出应对和改进之策。

二、环境监管现状

目前,环境监管是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污染防治工作,功能主要包括环境管理、监察、宣教和监测等,农业、生活和交通的污染由农业、城建、公安交通等9个部门或机构负责管理,水利、卫生、地质矿产、市政等协同环保部门实施水污染的监管。

(一)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自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制定或修改了一系列的法规、规章和标准,目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环境法律体系。包括《宪法》中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规定、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资源保护法、环境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地方环境法规与规章、环境标准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中的环境法规等。

《环境保护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这体现了“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法制统一原则。

(二)我国环境监管制度

我国环境监管制度主要包括法律中明确规定的九项基本制度,即“老三项”和“新五项”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老三项”制度包括:“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五项”制度包括: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集中控制制度、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另外《环境保护法》还规定了环境与计划、环境监测、环境标准以及环境状况公报等各项制度。

(三)我国环境监管行政体系

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实行的是“条条”和“块块”相结合的体制。所谓“条条”是指下级环保主管部门受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领导;“块块”是指一级环保主管部门在受上级环保主管部门业务指导的同时,又要受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

领导,这是一种双重的领导体制。由于地方环保部门的领导任免、职位晋升和行政事业费开支主要来自于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并且环保法规定当地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因此地方人民政府对当地环境保护的质量好坏起决定l生作用。所以我国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主要还是以地方分级管理为主要特点。

我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系可用图1来表示:

三、我国环境监管的困境

我国目前环境监管的困境,主要来自环保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四个方面。

(一)环保部门监管困境

首先,在法律授权方面,环保法律赋予环保部门监督管理、项目审批、排污收费、行政处罚和现场检查的五种权力,而未赋予环保部门限期治理、责令停业整顿、现场查封、冻结扣押、没收违法排污所得等强制执行的权力,导致环保部门对一些严重违行 为难以强制执行,影响了环境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在人力资源方面,环保部由于刚升级不久,还沿用原来国家环保总局的编制。2006年国家级环保系统只有2065),在一些地方,几十人的环保部门需要管理上千家企业,人力资源相对薄弱。而与之相比,美国环境保护局在华盛顿特区总部、十个地区办公室和十几个实验室则雇用了1.8万名员工。荷兰人口仅为1650万,但其住房、空间计划和环境部则有1000多名环境行政人员。

我国环境监管部门还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缺乏可核查的责任追究机制等问题。以省一级环保局为例,环保局与国土资源厅、农林厅、海渔厅等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权力交叉;与发改委、经贸委、建设厅等经济建设部门之间存在―定的职能重叠。这种设置不但管理起来困难重重,―旦出现责任问题部门之间又会互相推诿,难以找到问责人。

目前地方环保局的财权、人事任免权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这种制度安排造成的后果是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地方政府受政绩考核的利益驱使,往往会选择追求GDP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环保局经常无法正常履行部门职责。

(二)地方政府监管的困境

在中国的政治晋升机制中,地方领导干部晋升的主要依据是政绩考核,而在政绩考核中,经济发展绩效(主要是GDP)是主要的评价指标。究其本质而言,GDP仅衡量了经济增长的数量,而没有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环

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低效利用没有给予扣减,因此,这种“GDP挂帅”的方式,促使地方领导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忽略或排斥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生态环境质量。虽然法律规定了地方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但具体到如何负责、负责到何

种程度、环境质量损坏后领导干部应承担何种责任并没有明文规定。

地方政府在环境监管中财力不足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从1994年开始采取分税制,地方政府收入减少,却承担了与其收入不相匹配的政府任务,根据统计,地方政府支出约占全国支出的70%,收入却只有约50%。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完成环境保护职责。

(三)企业守法困境

我国部分污染物排放标准超过了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征收排污费的标准低于治理污染的费用,违背价值规律,最终失去了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如二氧化硫征收排污费标准为:排放1公斤二氧化硫征收0.63元排污费,但治理1公斤二氧化硫需要l2元;排放1公斤COD征收0.70元排污费,治理1公斤COD则需2.5元-3.0元(纺织印染行业)。这样就导致了缴纳排污费比治理污染更经济。另外我国对环境违法者的责任追究,主要通过追求其行政责任即进行行政处罚,对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追究不重视。而且,即使对于地方环保部门最重要的处罚手段行政处罚来说,其数额通常是10万或20万以下,特大事故不过100万元,这种罚款数额对环境违法主体的震慑非常有限。如2005年的某事件,对国际国内造成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但依照我国法律,仅能对污染企业罚款l00万元。这就造成了企业违法成本要低于守法成本,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自然会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

(四)公众参与困境

公众参与是资源配置与环境管理中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在多个场合公开指出,导致中国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重要原因之•是公众参与程度太低。我国公众参与困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组成:

1.公众参与不足

我国法律对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义务规定并不明确,也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这样就使公民或民间环保组织在行使参与权时缺乏法律依据。政府的环境信息不透明导致了公众对很多环境问题不知道、不明确,造成公众无法参与环境问题,或者不能

及时参与环境问题,如厦门px事件。

2.公众参与缺乏有效性

我国拥有各种环保组织上万家,但是真正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很少。我国的体制决定了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和管理的效率低下,往往就算能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最终却不能实现参与的目标和效果。而这种效率低下的参与过程会使大部分的公众放弃这种既费时又费力的行为,挫伤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政策建议

(一)重构环境监管体系,设立省级以下垂直监管体系

我国地方环境监管机构受当地政府的直接领导,上下级环境监管机构之间只是业务上的指导和协调关系,这种体制使得地方环境监管机构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容易受到地方政府不作为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掣肘。应该削弱地方政府与地方环保部门之间的关系,增强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环保部门的管理权限,建立“垂直管理的监管体系:下级环保部门作为上级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其人员任免、经费预算等相关事务直接由上级环保部门负责。

建立“垂直管理”体系的优点是:1.可以有效地避免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干预环境监管工作;2.能够更有效地解决跨流域污染和严重的跨区域环境事件,也使环境决策机制更有综合性;3.有利于中央环境政策与目标的贯彻和执行,克服其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扭曲。

值得指出的是,建立环境垂直监管体系,并不是将地方政府从环境保护的责任中脱离出来,环保部门也不可能离开政府独立完成环保任务,而是由地方政府协助当地环保部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现已开始对垂直管理体制进行摸索和试点,建立了华东、华南、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六大环保督察中心。其主要职责概括起来就是“督察、协调、服务”,负责监督地方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标准执行情况;协调跨省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纠纷;受理跨省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案件的投诉等。尽管实行全国范围的环境保护垂直管理还很困难,但先实行省级以下的垂直管理还是可行的。目前一些城市(如西安市)在试点环保垂直管理,试图将所辖区县的环保局改为市级环保局的派出机构,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建立第三方监测机构

现代管理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是政府决策正确性、科学性的主要障碍。环境监管第三方的介入:1.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信息的沟通起到了一种有效的桥梁作用,政府在环境决策的过程中将会综合考虑监管主体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法律法规和环境政策更容易得到执行;2.使得环境监管更具有效率陛、公正性;3.降低了环境监管的成本。

我们建议建立一套第三方监测系统,对全国的环境质量进行公证、客观的监测。保持现有国家和地方的监测站不变,在民间成立环境监测公司,企业委托公司进行环境监测。监测公司在经营环境监测业务前必须具备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并取得国家的注册登记证,每年举行国家环境监测师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注册环境监测师资格证。这些规定― 方面可以保证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公司从事该项事业的基本条件,因而也就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权威性,也为科学地进行行政管理提供了数据。另一方

面,这种社会性的监测形式,可以省去各个企业在培训人员、支付员工工资、购买仪器设备、建房、管理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等方面的多项开支,也避免 人员、设备吃不饱的浪费,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三)增强地方政府监管动力,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完善现有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责。我国现行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对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权利职责规定不清,这造成地方政府环保工作的“缺位”、“越位”行为。应完善法律规定,对环境问题不尽责的地方政府要有一套适当的并且足够严厉的处罚措施。

2.改革现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改变“GDP挂帅”的现状。我们建议政绩考核不再考核GDP,主要考核官员所在辖区的环境质量、人均收入等与民生有关的指标。国务院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将地方官员的政绩跟减排指

标直接挂钩,使改革政绩考核体系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提出可以用绿色GDP来取代GDP成为政绩考核的指标,但技术上实现还有一定难度,应尽陕找到一种准确计算绿色GDP的权威方法。

3.加大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地方政府行政执行力。国家应对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拨付充足的资金,以使其满足正常环保工作的需要。此外,还应增加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减少地方政府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的财政依赖。

(四)增加违法成本,利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守法积极性

针对我国企业违法成本小于环境成本的问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污染者负担”的原则,大大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另外,改革目前的排污收费制度,充分利用经济杠杆遏制企业排污,增加排污收费的数额,甚至排污收费全额征收,也可以为排污权的交易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收费合理了’排污权才值钱,才值得交易。企业通过权衡成本的高低,当购买排污权的成本高于企业治理污染的费用时,企业考虑治理污染,从而达到减少排放的目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比法律上的硬性规定要有效得多。

(五)加强环境监管中的公众参与权,构建良好的环境文化

环境参与权是为了制约国家管理权力,保障公民实实体环境权益的实现,在一定的法律程序中为公民设定的权利。公民作为环境权的享有者,自始至终有权参与到国家环境管理的预测和决策过程中。而我国公民的公众参与权明显缺乏保障,消除公众参与的障碍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努力:1.建立健全政府和企业环境资源信息公开制度;2.引导环境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将部分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职能转交给各类环保组织,确保政府能够真正将主要精力用于环境生态监管,实现政府与民间社团组织的良l生互动,提高环境管理效能;3.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开创公众监督环境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拓宽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并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第2篇:环境监管体系范文

关键词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154-0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要求,对监测得出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以确保结果的真实性、真确性和科学性。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提下,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明确分工,并制定健全的管理流程程序,明确各自的职责。所以说,建立完善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环境监测工作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前提。

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环境中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了解环境的各项指标,并结合实际提出科学合理的环保决策,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工业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创造出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传统粗犷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是十分巨大的。而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当前环境污染的现状,对环境进行监测和管理,强化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合理有效的参考和指导,确保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引起相关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视。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针对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和颁布了相应的质量管理规范,对不同级别的环境监测单位的职责和工作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和全面性、真实性,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但是,就实际应用来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社会发展脱节,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的需求。从整体方面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质量体系建设亟待完善

1)相关人员并没有真正理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没有从实际出发,导致体系建设中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疲于应对评审或者复审,将自身置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2)在体系建设中,盲目照搬先进的经验,使得相关的规章制度缺乏实用性,没有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

3)适用性较差,没有对岗位质量控制形成相应的指导,使得质量管理体系沦为形式。

2.2 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监测领域不断增大,质量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进行完善,从而导致环境监测站在工作中沿用多年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2.3 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

部分环境监测站对于质量管理工作重视不足,没有设立独立的质量控制部门,或者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使得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难以协调,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指导,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3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已经成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问题,绿色发展理念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因此,为了保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要完善与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确保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例如,可以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监测机构的资质、人员资格、设备质量、监测标准等进行严格规范,并制定出相对统一的标准,切实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3.2 缩短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

可以结合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国家-区域-地方的短路径管理模式,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使得地方技术中心可以直接向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分级领导。这样,可以有效缩短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通过国家级的技术中心,直接对区域和地方提供的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对其工作成果进行评估,从而对地方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衡量,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可以定期对地方性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考核和审查,避免监测技术与实际需求的脱节。不仅如此,还可以充分利用相应的社会资源,进行技术的研发工作,不断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结合市场资源和条件,实现先进监测设备的快速应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3 对工作制度进行创新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环境监测机构都是根据国家规定的计量认证以及国家实验室制定的标准,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看似简单,但是体现在具体工作中,是十分复杂的,不仅需要保证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监测过程的合理性,还需要确保监测方案和手段的科学性,选择代表性强的监测位置,另外,也必须确保采用的完整性和样品保存的规范性。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需要确保得出的结论对环境质量管理具有良好的指导性。在这样复杂的工作流程下,对环境监测的工作制度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要建立灵活的反馈机制,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问题,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环境保护中的基础工作,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环境问题的实际需求,加强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以加快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速度,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曹小红.论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J].科学与财富,2011(5):349-350.

[2]王丽宁.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1):44.

第3篇:环境监管体系范文

关键词:HSE;石化企业;以人为本;领导重视

1 概述

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men)管理体系,简称为HSE管理体系,是集合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优势而形成的,可适用于各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其主要的管理思想为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企业与国际接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主要评价标准。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推行HSE管理体系,既是满足政府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实现安全生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2 我国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HSE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HSE管理体系的最大目标是追求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零事故、零伤害和零损失的管理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在制定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将健康、安全与环境进行有机结合,而不可相互独立割裂开,否则难以实现动态的良性循环的模式。我国石化企业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存在范围标准及专业术语方面缺乏明确的界定,多采用国际标准模板,而在HSE管理体系实践当中,与管理制度严重不符,从而导致管理混乱、职责不明、标准不一现象层出不穷。

2.2 HSE管理体系实施力度不够

HSE管理体系对于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该体系的作用需要切实可行的执行手段和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否则再完善的管理标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传统石化企业管理主要以不定期安全检查、事后处理等方法控制企业的生产管理,HSE管理体系的引入极大的改善了管理方式,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但在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环节中,仍处于相对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

2.3 企业内职工对HSE管理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企业生产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中,75%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如,兰州石化“1.7”爆炸着火事故、川东北气矿“12.23”特大事故等均是责任人未能担当责任而造成的恶性事件。因此,HSE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企业各方人员的协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3 我国石化企业提升HSE管理水平采取的措施

3.1 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制度

3.1.1 企业领导重视,全员配合,提高审核效果

HSE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需要企业领导及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审核是在HSE管理体系在实践基础上的监督机制,只有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体系运行机制,审核才能在管理体系中发挥作用。企业在进行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时,应坚持以规范管理、简化流程、明确责任、严密接口、有效沟通、执行到位、持续改进为工作原则,从企业生产需求出发,在领导高度重视、职工积极配合的情况下进行科学严谨的内部审核。

3.1.2 加强企业内部审核人员队伍的培养

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审核人员,以确保内部审核工作的高效性,因此,企业应加大审核人员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审核队伍。

3.2 加强HSE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施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动态的工程,需要各企业、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汲取失败经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3.2.1 明确体系内各职能的责任,确保体系运行协调统一

HSE管理体系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主要涉及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三方的责任。其中,决策者是管理体系的最高指挥者,这是体系制定及运行的核心驱动力,失去决策者支持的HSE管理体系,整个体系的建立及运行就缺乏指导思想,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中层管理者是整个体系的传导神经,是沟通最高决策者及基层操作者的桥梁。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对上级部门的管理指令应坚决服从,并将各项指令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各基层人员;基层操作者是体系运行实践的直接接触者,作为企业生产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基层操作者的素质及工作习惯,对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具有直接的影响。

3.2.2 运用风险控制手段,提升HSE管理水平

HSE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将降低风险作为体系的重要评判标准,风险消减措施是一个具有目的性强、创造性强、科学性强的管理活动,具有极大的操作难度。

为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活动的风险,应对企业生产活动中各种可能发生的危害行为进行全面、正确的分类识别,确定危害发生的范围;然后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及企业经营状况制定合适的评判标准,从而对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最后根据风险划分标准及其危害性,对需要控制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同时满足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具有可执行性两方面的要求。

4 总结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践是石化企业由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的开始,该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需要企业及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以确保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雷文琪.HSE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5,01:243.

第4篇:环境监管体系范文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虽然环境监测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也已经初步建成,在环境监测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①质量体系与实际不符。许多地方的环境监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立的,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了解当地的环境,选择的监测点、监测人员等都不合适,在这种情形下建设的质量管理体系自然也就没有实际意义。②管理制度较为落后。在环境监测技术和内容不断丰富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许多地方环境监测并没有跟上这种变化趋势,使用的依然是传统的管理制度,与当下的环境监测工作不相符合,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效果。③管理机构设置混乱。环境监测工作是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进行的,通常是由政府部门负责管理。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这一责任,在环境监测站中没有设置相应的质控部门,也没有明确规定专门负责管理的部门,导致管理机构之间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造成了阻碍。

2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2.1培养高水平的环境监测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要。

2.1.1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

举办技术培训活动,组织监测人员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提高监测人员对相关技术的熟练程度。同时,加强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激发其创新能力,丰富其实际操作经验,保证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满足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需求。

2.1.2做好对监测人员的考核

为保证监测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需要对各个人员不断地进行相应考核,将不符合人才素质标准的人员剔除出监测队伍,确保所有人员持证上岗。

2.2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开发和引进

2.2.1加大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的投入

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的投入主要是指经费和人员投入,在鼓励技术人员开发创新环境监测技术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保证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与环境监测领域、对象相适应,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2.2.2做好监测仪器的管理和使用工作

监测仪器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需做好监测仪器的管理和使用工作。依照相关的管理制度做好监测仪器的日常检修是环境监测结果准确的重要保障。同时,在使用监测仪器时,要充分掌握其使用方法,严格按照相应要求操作,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3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工作

监督是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整个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主要措施有:①采取网络管理方式,统一质量监督标准。环境监测工作并不是独立的,不同区域的环境监测应该联合成一个整体,构成全国性的环境监测系统,共同完成环境质量、污染源、突发性污染事件和重大环境调查等监测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部门应该采用网络管理的方式,将所有监测质量数据纳入到同一网络平台中,以相同监督标准进行控制,确保全国范围内环境监测监督工作的可靠性,促进各个领域环境监测质量的共同进步。②创新监督管理方法,保证监督机制的长效性。当前的监督管理表现出单领域、单项目和零散型的特点,增加了监管工作的负担,降低了监管效果。对此,需要积极创新监督管理的模式和方法,通过质量检查、同步和比对监测以及质控考核等措施,努力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建立长久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

2.4建立量值溯源基准体系

质量控制指标是评价质量管理控制结果的重要依据,也是质量管理作用发挥的重要基础,所以,保证质控指标的科学性、有效性十分重要。在当前的质控评价当中,受质控指标选择不合理等原因的影响,经常有评价结果失效、质控疏漏等问题发生。对此,可以通过建立量值溯源基准体系来解决。采取合理的质控方法,选择适当的质控指标。通过分析环境监测的过程,研究其中可能会给监测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寻找其中的薄弱环节,并将其作为质量控制的对象;强化监测流程,为监测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针对不同的预测领域,根据其监测因子、方法和质控手段等选择合适的质控指标,以确保质控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以方法验证数据为参考,应用统计方法。首先根据方法验证得到的数据,说明方法的可行性;然后结合监测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在满足质控标准的前提下,选择相应的质控指标;最后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确保评价依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过度依赖标准样品得出结果。

3结束语

第5篇:环境监管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 对策

一、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着的问题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现行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环境监测的重点是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与科学性是环境监测管理准确性及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我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室内质量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地方环境监测站,特别是少数贫困地区的环境监测站,常规设备仪器配套不全,监测设备损坏或老化严重,监测用房紧张,实验条件艰难,在这样的监测环境下是很难得到准确的监测信息的。站测站隶属于环保局,是专门的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机构,是不盈利的,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收入,因此受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经费紧张。监测站不受政府部门重视,仅靠自收自支来支持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监测人员质量意识不够

近年来,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环境监测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管理制度的建设发展及其滞后,完全不能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与此同时,环境监测管理人员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匮乏,在众多“软件”设施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换代的情况下,极大地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不真实

作为监测站,它的具体职能是对环境实施实时的监控,为其它部门的决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从这一角度讲,监测站提供的数据是具有代表性的,是真实可靠的。在当前各地区争相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模范城市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情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可以设想,如果数据在经过每一级的审核时都被篡改一次的话,那么最后国家看到的数据就可以用谬之千里来形容了,完全失去了数据的参考价值和意义。这样一来,不光是环境监测工作白做了,国家制定环保政策法规、环保事业的发展也将迷失方向。

二、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实验室内外质量控制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目标和工作计划

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室内外质量控制相结合,不能只注意室内监控而忽视了室外监控或者把室内监控与室外监控孤立起来,要结合各地监测站的具体实际,针对当地环境要素的具体情况,制定监控目标,从方案设计到布点、采样、样品保存、运送、交接、室内分析、数据、结论报出等所有环节都作出具体的设计与安排,形成完整的工作计划。其次,工作计划的制订要紧紧围绕环境监测总目标的要求开展,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具体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以及监测技术的因素,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从而实现计划和可能的统一,保证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二)建立好工作团队,明确人员质量职责与权限

建立好的工作团队,对有效实施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监测站高层领导要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有清晰深刻的认识,亲自参与,正确决策,精心挑选有丰富工作经验,分析能力强,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的工作人员组成精英工作班子,在上层领导的领导下直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强化其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三)加大设备投入,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

监测站在做好日常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大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引起上级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获得拨款。在此基础上,要加大对监测设施、检测仪器的投入,及时修复和更新受损设备,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监测技术并结合当地实际做出必要的改进和创新,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方法和分析方法,提高环境监测技术。

(四)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防止篡改数据的现象出现

针对篡改数据的现象,除了要完善国家相关立法之外,还应该加强监测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其道德修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要经常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二是要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防止篡改数据的现象出现。

第6篇:环境监管体系范文

(一)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同属于国家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的标准。众所周知,质量是取得成功的关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被世界上110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广泛采用,以体系保证质量,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日益提高,中天科技公司已于2010年8月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各国在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其目标就是通过建立符合各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的国际标准,达到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促进世界贸易,消除贸易壁垒,所以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的认证,是公司走进国际市场必备的条件。(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AssessmentSeries)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由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13个组织于1999年联合推出的国际性标准,其中的(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Managementsystems-Specification)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是认证性标准,它是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内审和认证机构实施认证审核的主要依据。OHSAS18001的认证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

二、职业管理体系建立的利益

(一)公司层面。从公司层面来讲,两体系的建立可以有助于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消除贸易壁垒,保障安全生产。(二)员工层面。企业的生存离不开员工的工作,企业的安全生产离不开员工的安全操作。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导入、策划和执行,每一步都紧扣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企业请有资质的机构例行厂区和岗位各项指标的监测,为的就是确认工作环境的安全,严格按照法规要求员工进行各项体检,确认员工的职业健康。在此基础上,公司按照各项指标大量投入资金用于安全防护等硬件和软件设施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但是自我保护安全意识不强的员工认为,ISO14001与OHSAS18001的认证是以企业利益出发的一种资质认定,而相应出台的规章制度只是一种形式,要求佩戴安全帽、劳保鞋等防护用具更是给员工增加负担。员工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员工切身利益的保护。

三、案例分析

从员工普遍心理角度来讲,认为工作仅是来维持生存的一种方式,在工作过程中希望越简单越好,越自由越好,而公司要求执行的各项制度只是无谓地增加工作负担。这些是错误的认识,通过以下几个案例,我们可以明白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对于员工的重要性。案例1:2011年2月15日,苹果公司年度报告中首度承认中国供应链致残员工。据了解,早在几年前,苹果在苏州的供应商联建科技就分别有工人在生产车间出现四肢麻木、刺痛、晕倒等中毒症状。经过苏州第五人民医院检定为“正己烷中毒”。正己烷是一种低毒、有微弱的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主要用于丙烯等烯烃聚合时的溶剂、食用植物油的提取剂、橡胶和涂料的溶剂以及颜料的稀释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会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导致人体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四肢麻木等慢性中毒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晕倒、神志丧失、甚至死亡。但是苹果公司供应链中的联建科技违法使用正己烷,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甚至连基本的防毒口罩和面具都没有配备。如果该公司运行职业病防治控制程序,为员工配备防护用具,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严格监督员工在工作中的佩戴情况,同时在车间配备合格的排风系统,“正己烷中毒”的事件就不会发生。我们企业生产线中不存在正己烷类毒性的物质,但是会有噪音等危害因素,为保护员工职业健康,在推行EHS体系过程中,严格要求员工佩戴防护用具,在车间内必须佩戴安全帽,噪音较高的岗位必须佩戴耳塞,有粉尘的工作岗位要求员工戴口罩,要求员工在上班期间穿着整齐,防止衣角被机器带入。这些措施不是为了增加员工工作时的负担,而是从员工的切身安全健康角度出发保护员工的利益。案例2:起重伤害事故,2001年3月6日,鄂西山区某化工公司一分厂发生压伤事故,当日三名员工对检修现场进行清理,一人在三楼顶端操作行车,另外两人在二楼接放被吊运的物品。当吊运物品时,由于行车已经到位,二楼的2人在没有取掉挂钩的情况下,强行推拉重达800多千克的物品,此时物品尾部着地,头部悬空使钢索已呈20度的斜拉状态,在外力的作用下,物品将一人拍伤,伤者被紧急送往县医疗中心,诊断为左呈粉碎性骨折。这起事故是典型的人为原因造成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自我的一种惯性判断来进行操作,对规章制度熟视无睹,而现场的监督管理也没有有力执行,任由员工自我放任。事故是偶然发生,但是员工习惯性违章操作,促使事故成为偶然中的必然。对于这一案例的思考,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自身的管理工作,在操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不是为了限制员工的自由,而是切实规避事故隐患,而员工安全意识不强,抱有省事的心理,不完全按照制度规程操作,这些是在为安全事故埋藏隐患。公司推行管理体系加大规整制度的可行性,增加安全监管,彻底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为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作出努力。

四、结语

第7篇:环境监管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

20世纪90年代时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才逐渐建立,直至2006年才形成明文规定,由此可见,在此之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一直得不到重视[1]。随着我国GDP的飞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才引起人们重视。在2006年颁布新《规定》后,环境问题才逐渐进入到行政阶层中[2]。但如何进行环境保护,还需从强化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建设开始谈起。

1完善环境监测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使用的《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仍然是20世纪80年代由当时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所颁布的条例,在经过多年的变迁后,陈旧的条例已不适用于现代化的环境建设中,更不符合现代化环境监测的要求。因此,应结合现代化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尽快修订和完善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和保障系统,细化至每一个环节的环境监测细节,从而建立完整、健全的环境监测制度,在法律法规强有力的约束下和威慑下,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如,在相关法律的约束下,对监测机构中的资质、监测工作人员的资格、监测规章制度的制定、监测网络的建立等予以明确、严格的规范,从而逐渐推行标注化建设,真正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2规范环境监测技术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依据于环境监测设备的技术规范,因此建立有效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对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技术管理体系,首先要加强对监测设备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目前我国虽已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并投入到环境监测工作中。但新技术和新设备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常出现新旧设备和技术使用方法不一的情况,旧设备和旧技术严重落后,跟不上先进技术的步伐。因此,要不断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及时更新以往监测技术,掌握和跟进现代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同时要尽快制定出新的技术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合规性。另外,由于许多进口的新监测设备和技术在投入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诸如监测方法不恰当、监测流程不完整、使用方法与设备不一等问题。因此,应制定和出台进口监测设备的准入规章制度和技术审核制度,通过借鉴国外对监测设备和技术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环境监测要求的准入制度和技术审核制度,规范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管理。

3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质量监督员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高低,因此在选拔新人时,应选用工作能力较强、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等整体职业素养较高的人员担任质量监督员的职务。而对于原有员工,应展开全方面的职业素养培训,主要包括增强职员的监测技术、加强职员的相关知识涵养、提高职员的工作能力、培养职员的责任意识等,从而切实提高质量监督员的整体职业素养。同时还应强化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对职员的技术、能力和知识程度等项目进行严格考核,对能力较差、不合格的职员应给予相应惩罚并加强培训力度,从而全方面提高质量监督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水平。

4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机制

目前我国许多环境监测机构,都将国家规定的计量认证与国家实验室制定的标准作为依据来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规定和标准来进行环境监测是远远不够并且行不通的,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要想实现质量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则必须要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监测方案的科学性、监测地点的代表性、实地取样的规范性、样品保持的完整性与分析结果的合理性等,才能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环境决策。由此可见,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要实现创新,则必须要完善环境监测的监督体系,全方面监控监测工作的准备、采集、保存、检测、报告等工作;还需建立灵活且有效的反馈机制,质控制度和标准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适时调整,从而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

5结语

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影响着政府对环境决策的科学性、环境执法的公正性,还影响着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3-4]。随着世界环境监测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强化和完善。通过完善环境监测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环境监测技术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机制等手段,从而不断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羲.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与创新,2015(02):39-40.

[2]刘澍.建立主动型、预防型、信息化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11):130-133.

[3]吴迪.浅谈环境监测质量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J].房地产导刊,2015(08):307.

第8篇:环境监管体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环境污染;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是比较典型的三种污染。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几个重要方面

1.1、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固体废物污染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污染主要是生活垃圾、废弃包装、废弃的建筑材料。另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废弃的土方以及钻孔灌桩的废弃泥浆液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建筑施工现场一些有毒的废弃物还是比较常见,有毒的废弃物主要有:油手套、废旧测温计、废玻璃丝布、漆刷、废铝箔纸、工业棉布、废弃化工材料以及试验室各种有毒清洗液或试验容器,其中含有高浓度的氢氧化钾、强酸、重铬酸钾、氢氧化钠的化学物质,对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如果不能进行认真地科学合理处理,一定会对空气、水等造成一定的污染。

1.2、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废气、扬尘会对空气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废气主要是由一些建筑材料产生,例如涂料、油漆等,虽然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量不多,但是废气产生的地点与人们较为密切,如果通风不好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建筑施工过程中扬尘也会对空气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施工产生扬尘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车辆进出施工场地、土方回填造成的扬尘、土方挖掘产生的扬尘、水泥的运输存放产生的扬尘等等。

1.3、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噪声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噪声产生的来源由施工机械产生,例如通过行使中的压路机、推土机、打桩机、挖掘机等产生的噪声。多种建筑设备同时运行产生的噪声,建筑材料的切割以及加工产生的一些噪声。脚手架和模板的装卸、安装以及拆除都会产生一些噪声。

2、针对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可以采取的一些措施

2.1、加强建筑现场文明施工

加强建筑现场文明施工要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建筑施工人员要提高环保素质,认真学习有关环保的法律。建筑施工人员要创建文明工地,开展文明施工。进行文明施工的要点主要包括生活设施管理、施工标牌、治安综合管理、现场玩火、现场住宿、材料堆放、施工场地卫生、封闭管理、现场围挡等等。要认真做好建筑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建筑现场施工管理质量与污染源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建筑施工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有可能造成返工造成废弃物产生。施工人员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排泄物、废弃物不能有效地控制,造成施工现场的混乱。建筑材料需要进行科学地管理,对于粉尘、白灰、水泥、砂石不能随便乱放,否则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2、做好环境教育,提高环境综合治理质量

要利用环保录像、宣传标语、警示标志、宣传栏、会议等多种形式对建筑施工人员认真做好环境保护教育。认真做好临时外来施工人员、驾驶员、全体施工人员等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宣传标语、宣传栏、民工学校、企业报等方式,做好纪律教育、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相结合的宣传教育。

2.3、实现环境岗位责任制并认真进行落实

环境责任岗位主要有责任区负责人、分包单位现场负责人、施工班组长、防止污染组组长、环境管理员、施工总负责、技术总负责、环境管理总指挥等,并且要认真明确各类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筑现场环境应当建立责任区,各分包单位、施工班组按栋号、片区、专业、岗位等进行分片包干,负责本责任区内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2.4、固体废弃物的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建筑施工会产生较多的废弃物,施工结束也会留下一些施工材料,如果不能够进行科学合理地处理,就很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某些建筑工程如果没有做好防护一旦遇到大雨就有可能使周边环境或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对固体污染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进行预防:①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同工种(钢筋工、木工、油漆工、焊工、电工等)产生的废料,要进行再次利用应当进行严格处理,决不能随便乱放,如果还可以使用应当进行优先使用。对于建筑施工工作人员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应当进行科学分类并进行处理。②要认真做好建筑材料的运输过程,对于废弃物的倾倒不能很随便,如果能够进行有效地利用应当进行再次利用,如果不能够进行再次利用就应当在指定的地点倾倒。

2.5、对于建筑施工中大气污染应当采取的措施

针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大气污染可以采取的几个重要措施:①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时对于垃圾的运输应当设置专用的通道,绝不可以高空抛撒。为了降低楼层内的风速可以采取在建筑物四周围一个密目安全网,减少灰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②对进出建筑现场的车辆做好严格的管理。对进出建筑施工现场的车辆的车轮、车帮等要进行冲刷,不能有遗洒现象发生;建筑材料运输车辆不能超载,物料不允许超过车帮,还应当采取遮蔽措施;对于参与运输的车辆要进行尾气检测,尾气检测不合格的车辆不允许参与运输。③要认真做好建筑材料运输道路的硬化工作,要由专人进行路面的洒水防尘工作。对于建筑工地使用的搅拌站、水泥罐应当设置喷淋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除尘设施。对建筑工地堆放的有可能产生扬尘的物料和土方应当固定在一定的设施内。④要认真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例如,对于土方开挖的数量、阶段、顺序等在施工前需要进行明确;要充分利用可用的回填物、现场的废弃物,进行回填处理,尽可能地减少土方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运输路线施工平面图要尽可能进行认真分析,科学地确定运输和取土的路线,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运输距离。

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大部分分布在城市,工程项目主要是民用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为主,大量建筑竣工促进了城市发展,但是建筑的施工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有关资源显示,建筑工程施工已经成为了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随着建筑工程施工的数量迅速增加,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第9篇:环境监管体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监测 问题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62-1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项目和建设项目的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继而提出预防或者减少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且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有效监测,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是指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有监测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值监测,在环境本底值不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和方案;项目建成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建设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而言之,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是通过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获得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执行环境监测计划的目的是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

2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内容基本可分为两个部分: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监测和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2.1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项目建成后对环境造成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过程应遵循经济实用、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原则。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当监测方案在实际执行中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沟通联系。监测采样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

2.2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竣工验收过程中监测与调查主要为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章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实际工作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干扰限制,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得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亦或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再者,由于时间紧迫、经费不足等客观原因,为了赶进度,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简化或省略,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参考:

一是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审查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时,让环境监测技术负责人参加评审监测方案和内容的制定。强化环境监测技术监督职能,强化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二是建立并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监测程序和经费使用等相关制度,形成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等现象。根据环境监测方案,科学安排时间,全面统筹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监测机构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监测数据依法公开。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对科学评价、预测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提出环境保护方案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