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范文

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

第1篇: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范文

论文关键词:课程体系;集成化通信实验教学平台;通信网络;质量工程;应用能力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数字化、宽带化、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飞速化发展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尤其是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挑战。虽然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办有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并建立了条件较好的基础实验室,为培养社会需求的电子与通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但是专业实验室的匮乏尤其是通信网络实验教学条件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效果的保证。

目前对于通信技术的学习主要是侧重于讲述某一特定技术,如:程控交换、光纤通信、微波技术、移动通信、接入技术、通信网等,学生很难由此建立起通信的整体概念。本研究项目从全局出发,优化课程体系,从全程全网的角度讲述各类通信技术,对所涉及的通信技术进行详细的讨论,构建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现代通信的概念和发展概况,通信业务与通信终端,通信传输系统,通信交换系统,通信网和新一代通信技术。不仅使学生在全程全网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到各类通信技术知识,还强调工程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迅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面向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通信领域人才需求,研究、设计并实现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全程全网概念和具有现代通信技术基本素质、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和努力创新的教学平台,以体现现代通信与全程全网教学的整体内涵,体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体现培养模式的优化为研究目的。最终办出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专业的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IT技术人才。

一、构建完整的“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通信工程专门人才

1.指导原则

以全面提高素质为根本,以建立宽厚的知识平台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综合能力为核心,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以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保障。

培养目标:培养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素质的宽口径专门人才,能从事信息科技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和经济管理等工作。

2.培养规格多样化

以培养工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经营管理型的有信息工程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3.培养模式

实行面向创新的系统理论教学和面向创新的系统实践训练相结合。实行柔性培养计划和个性化教学,加大选修课比例,适应不同规格、不同爱好的人才的培养。我们同深圳润天智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实现订单式培养,第一批20名学生已于2008年7月毕业,其中70%的学生经过双向选择留在这家企业工作。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2008年我们又与冠捷科技集团武汉分公司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工作,选拔学生参加了冠捷公司有关液晶显示器的生产、调试、研发工作,提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系统创新训练”方案,均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冠捷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已吸纳我校多名学生就业。其中一名毕业生在该公司已担任总工程师,在该公司工作的许多学生均受到好评。

4.特色定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通信网络所承载的业务也从传统的以语音业务为主发展到多种不同带宽需求的业务并存,网络结构日益扁平化、IP化,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其生命周期也长短不一,因此在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设置各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外,我们还系统地安排了能够反映目前主流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的选修课和技术讲座,对NGN、软交换、IMS、IPV6、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ASON、OTN、G-PON等在现有通信网中逐渐应用甚至已成为主流的新技术进行全面的介绍。通过对电信行业发展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我们认识到:经过十多年的电信业改革,我国的电信市场运营已经从一家垄断到了全行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各运营商之间为争夺客户,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在市场营销方面各展拳脚,客户不断被细分,差异化服务日趋明显,多种针对性强的业务不断推出。而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向重技术轻业务、轻经营,而目前专业营销人才是我国电信业最需要的人才。因此,我们让学生通过讲座、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等形式充分了解目前电信市场的新业务种类和特点、市场竞争态势、主要营销手段及其利弊得失等,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更适应行业的需求。我们与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武汉电信工程有限公司、湖北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了电信工程有限公司有关领导和多名技术人员做我们的校外特聘教授,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5.课程体系优化

我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优化信息通信类课程体系,从全程全网的角度讲述各类通信技术,构建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不仅使学生在全程全网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各类通信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具备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大目标出发,通过对信息通信类专业现代通信技术相关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改革,结合各门课程教学的特点、难点和需求,建立了当前可实现的“知识平台”,按照整体优化原则调整课程的内外接口,减少交叉重复,精简学时,协调各相关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充实新内容。我们采用主教材、辅教材、CAI课件、教学仪器、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远程网络课件等综合配套措施,形成了“理论、抽象、设计”三个过程相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保证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此为指导思想,我们在2009年完成了信息通信类课程大纲的重新修订工作,2010年完成了课程简介的编写工作。

二、理论联系实际,构建通信技术全程全网实验平台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教育方式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人才观念应从单一专业型向复合型、创新型转变。要实现这两种转变,实践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大多数针对信息与通信学科学生开设的实验多为专业基础实验,通信专业实验则较为薄弱,学生的学习范围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对实际的通信设备与通信环境缺乏足够的接触与操作经验。因此建立通信专业实验室,开设通信专业实验,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实际经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使学生尽可能地不出校门就可以从实用角度理解并掌握通信技术。本成果通过建设一个尽可能覆盖实际通信网环境(包括数据网、电信网、移动网、智能网、接入网、信令网、同步网、传输网)等特点的全程全网通信专业实验室,开设出既与专业知识理论学习相关联,又与实际通信网络及设备相联系的实验课程,创建一个良好新型的具备通信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环节,开拓视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充分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锻炼其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我们建设全程全网的现代通信实验平台的思路是:参考并利用国际国内知名公司以及著名学者所提供的现代通信网络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立足于信息学院学生进行“现代交换”、“现代通信网”、“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光纤通信”、“NGN网络”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基本需求,利用有限的经费尽量覆盖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各个网络层次,从有线到无线、从电到光各种信道方式,从局域网到广域网各种网络形式的宽阔而广泛的实验内容,形成包括数据配置、维护管理、网络数据观测与分析、软件开发、硬件设计、网络设计与建设等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3层次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在基础型实验中,提供对有关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基本问题的验证性、探索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验证课程的基本原理、学习课程相关的基本实验方法,探索并找到学习难点的结果和方案;在综合设计型实验中,以Assignment(任务)的形式,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分析、设计、元器件采购、实现、调试、与实验报告撰写等工作,最后由教师验收和评判。在研究探索型实验中,采用Project(项目)的形式,由来自企业界的实际项目,教师科研项目与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的形式确定项目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由几个学生分工协作,每个学生独立承担一部分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

目前已建成的全程全网实验室包括:

(1)计算机40套;《通信原理》教学实验设备20套;《移动通信》教学实验设备10套;《光纤通信》教学实验设备10套;《现代通信网》教学实验设备4套;《程控交换》教学实验设备20套。

(2)数字电视系统5套,由视音频A/D,D/A模块,视音频信源编码、解码模块,TS流形成与解复用模块,DVB SPI收发接口等模块组成。

(3)微波设备3套,其中SD3100射频电路实验训练系统,是以300MHz可测量S参数的频率特性测试仪、DDS合成信号发生器、通用计数器和电视(TV)收、发系统为基础,进行射频通信设备及射频电路的实验系统。SD3200微波通信实验训练系统,是以1000MHz TV收发系统,进行图象和话音的微波传输为基础,进行微波通信设备及微波电路和器件的实验系统。可利用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等测量仪器,开展对微波电路及器件特性参数的测量。SD3300移动通信射频工程实验训练系统,是以800-2500MHz可测量S参数的微波反射计、微波功率计、频谱分析仪、微波合成信号发生器和微波功率信号发生器、通用计数器及通信设备——直放站、干线放大器等为基础,进行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试验,同时,提供一套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程的实验——室内天线覆盖系统,开展移动通信射频工程的系统实验。SD3400微波中继传输实验训练系统,是以射频/微波TV收发信机和微波中继站组成的微波中继传输系统为基础,进行微波频率中继传输电视信号实验。

(4)接入网设备一套。本接入网实训系统依据实际的宽带接入应用,组织相应的典型设备,包括交换局端的部分设备、线路、以及用户接口设备,从机房、线路、到终端尽可能进行完整展现。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构建全程全网通信实验教学平台的在线系统,制作电子素材库,供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技术实验研究,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熟悉和回顾实验内容,尽量利用多媒体方式和网络资源来表达实验内容,将现金、具体的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中,是的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更形象、生动和直观,提高实验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四、研究的特色和应用情况

1.研究的特色

(1)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现代通信网正处在变革与发展之中,本教改项目拟在改变以往授课方法,从新的网络构架入手,采用了网络分层的结构(应用层、业务网、传送网和下一代网)来讲述相关通信技术。

(2)根据通信技术类课程特点,从全局出发,对网络分层中所涉及的通信技术进行较详细的论述,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全程全网的概念,从而加强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认识和全程全网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专业和个人情况,今后就某一个专业技术方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3)“全程全网现代通信网络”教学实验平台整合了多种通信技术,以实用设备构建出真实的通信网试验环境,突出通信全程全网的整体性,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实验内容从简单验证型向自主设计型过渡;实验教材由参考产品手册、资料光盘完成实验指导书的;实验方式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以专项通信实验促进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有效建立起通信大网络的观念。

2.项目的创新点

(1)实现实验教学理念的改革:改变一成不变的命题式实验方式,结合理工科专业特色,引入现代通信网络中实际应用系统级设备,可实现如下功能: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认知环境;为中年级学生提供测试环境;为高年级学生及学院老师提供研发环境。

(2)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摆脱传统的被动性验证性实验,通过师生们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拓扑,搭建实验平台,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通信理论知识及通信业务发展的先进技术。

(3)为教师提供开发测试平台:目前,随着通信设备制造技术的日益成熟,在硬件上,业界的产品都大同小异,现今的重点是在软件和增值服务方面的发展。而“全程全网现代通信”实验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真实的开发环境和测试环境。

3.应用情况

第2篇: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范文

1月18日,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那么,咱们来了解一下,“墨子号”到底有多牛。

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是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该卫星从科学概念的提出到关键技术突破,从有效载荷研制到科学成果的产出,由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导完成。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掠过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上空(2016年12月9日摄。)

面对在国际上首次开展空间尺度量子科学实验这一全新的领域,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经过长达10余年的协同攻关,创新性地突破了包括星地量子信道、空间单光子探测、高亮度空间量子纠缠光源等多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确保了卫星的成功研制,为各项科学实验任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星地量子保密通信,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

“墨子号”的主要应用目标是通过卫星和地面站之间的量子密钥分发,实现星地量子保密通信,并通过卫星中转实现可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墨子号”可以在千公里外的外太空以10kbps的速率给地面站分发量子密钥,比地面同距离光纤量子通信水平提高了15个数量级以上。该项技术突破不仅使得我国具备了对光纤无法覆盖的地^――如我国的南海诸岛、驻外使领馆、远洋舰艇等――直接提供高安全等级量子通信保障的能力,并为我国未来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墨子号”的另一前沿研究目标是在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领域:即通过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分发,首次在空间尺度检验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并利用量子纠缠在地面和卫星之间实现量子隐形传态。通过“墨子号”的星地纠缠分发,我们能够在相距1200公里以上的两个地面站之间以1对/秒的速度建立起量子纠缠,将使得人类首次具有在空间尺度开展量子科学实验的能力,并为未来在外太空开展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检验做好了坚实的技术准备,成为我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对世界的又一重要贡献。

测试阶段性能卓越,超过系统指标要求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轨测试阶段全面完成了卫星平台测试、有效载荷自测试和天地一体化链路测试,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工作一切正常,成功构建了星地单向、星地双向、地星单向量子信道,系统信道效率、时间同步精度、跟踪瞄准精度均超过系统指标要求,可以满足空间量子科学实验的要求。

在交付仪式前,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王建宇研究员向与会领导和专家做了卫星在轨测试总结报告,并表示量子卫星已经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实验测试平台,具备了开展空间量子科学实验的条件。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代表科学研究团队做了量子卫星寿命期工作安排报告。据潘建伟介绍,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相关科学实验工作,已获取了初步的实验数据。研究团队对顺利完成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广域量子密钥应用演示实验、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及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全部预先设定的科学实验任务充满信心。

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新技术

第3篇: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通信工程;有效途径;施工控制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通信事业在我国也蓬勃发展起来。迅猛发展的通信事业向通信工

程建设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完善通信工程建设的要求,在项目审计和工程管理方面进行了调查,,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乎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通信工程建设常见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网络通信已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及科学等各个领域,它改变了传统的事务处理方式,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因此,信息在网络通信中的安全性、可靠性13趋受到通信网络设计者与网络用户的重视。鉴于信息安全开始对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需要准确认识信息安全的基本问题与表现方式,清晰了解保障信息安全所依赖的信息网络化的客观规律。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以便真正发挥作用,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通信工程中的网络通信安全。网络通信安全一般是指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实用性、占有性。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反映在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四个不同的层面中。而现在网络通信的安全问题可以大体分为;内网通信安全和网络问信息传播安全两个方面。通信工程多种多样,单项工程节较多,做业比较复杂,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缺乏科学论证与认真的准备通信工程建设是系统工程,不论工程大小开工前都要认真准备,详细的计划。可现在有些工程,开工前缺乏系统的论证,没有详细的计划,领导者心中无数,施工人员职责不清,器材物资准备不足;还有的工程为了赶进度,仓促上阵,开起工来现琢磨,结果不是缺东就是少西,组织无序,造成施工混乱。

2.设计不规范。设计是通信工程建设的主要依据,现在,有的工程不正式履行设计程序搞正规设计而是私下设计,这样的设计受人力、时间、设备限制,往往是论证不充分,计设不准确,图纸不完备。有的正规设计也勘察不细、设计粗糙、数据不准和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工程设计中,个别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依据为信息产业部废止的设计规范和施工验收规范。例如:某电缆线路单项工程一阶段设计中,设计说明提供的设计依据已在2006―6一1日废止。现场勘查时,发现工程实施中存在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问题。例如.某接入网新建工程,在吊线与电力线交越时未按要求采取保护措施,电缆引上时,存在引上保护不规范等问题。上述问题反映出在工程建设设计、会审、施工、监理、施工验收中存在相关建设标准彻不到位的问题,给日后通信设施的运行和维护造成安全隐患。

3.施工管理较乱,标准不高。现在,有的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缺乏严格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有的工程缺乏总体控制,分工不明确,计划不全面,施工队伍各行其是,互不配合进度不协调,甚至丢项落项;有的施工现场管理监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到位,使一些间题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造成工程返工浪费,有的施工队伍不按设计施工,做业程序、方法、场地严重违反规范要求,不按标准用料,严觅地降低质量,尤其是一些隐蔽工程这类问题尤为突出。

4.施工队伍多,人员素质低。现在社会上承揽通信工程的队伍多种多样,有邮电系统的专业施工队,有邮电系统非工程专业单位的第三产业队伍;有社会上一些非邮电通信的专业队伍,还有一些集体或个体队伍。这些队伍除了专业施工队伍外,多数是通信行业的退休、辞职职工挑头组队或是受聘于工头,这样的队伍没有严格的有制约力的组织体系,大多数人缺乏必要的训练和施工经验,有的队伍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施工能力。有许多专业队伍,由于技术更新、人员更替,职工专业技术素质低下的问题也很突出。

二、通信建设工程中质量控制与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的关系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是我们进行通信建设项目管理的三大重要控制目标,这三个管理目标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进行通信建设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以较少的投资,在预定的工期内,完成符合通信工程质量指标的建设项目。然而,单纯的过高的质量要求会造成投资的加大和进度的延长;相反对质量要求过低,将会导致质量事故剧增,严重的也会拖延工期,造成投资费用增加,且对整个项目的产出质量造成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通信建设项目的类别和建设规模,确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质量标准。

三、影响通信工程建设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通信建设项且的工程质量因素很多,归纳为我们常说的五个大的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参与通信建设项目的人员主要来自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通信建设所用材料也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有时受特殊环境制约甚至使用非标材料和设备;施工用机械的设备性能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通信建设过程中参与者的管理思路、设计方案、施工组织等方式方法。通信建设工程还有它同于其他行业建设项目的不同之处,例如:大型通信建设项目涉及的地域广泛,有时甚至非常复杂;施工用机械设备大都具有行业专用性;施工用材料工具多数也属于行业专用。因此,通信网络建设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过程,由于项目的一次性的特点,以及通信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给质量控制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四、通信工程质量控制过程对策建议

1.坚持质量第一。

通信工程质量是产品使用价值的集中体现,用户最关心的就是网络质量的优劣,或者说用户的最大利益在于通信工程质量。在项目施工中必须要求施工单位树立“企业发展质量第一”的思想。

2.坚持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是评价工程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必须通过严格检查。以数据为依据。

3.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动

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4.加强对工程设计变更的控制和管理。严把设计变更关,预防施工结算突破预算。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严格控制来自施工方的工程变更、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等各种预算外费用,无殊情况不作设计变更。对于必须变更的工程.要先做出工程量和投资的增减分析,经建设单位同意,监理、设计单位审查签证,必要时补充相应的图纸和说明后,方可变更。如果遇有重大设计变更,总投资突破原投资估算或设计总概算时,还必须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后方可变更。

第4篇: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4G;LTE;无线网络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4G,指的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LTE尽管被宣传为4G无线标准,但它其实并未被3GPP认可为国际电信联盟所描述的下一代无线通讯标准IMT-Advanced,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其还未达到4G的标准。只有升级版的LTE Advanced才满足国际电信联盟对4G的要求)。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高质量、音频、视频和图像等。4G能够以100Mbps以上的速率下载,比目前家用宽带ADSL(4兆)快20倍,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可见,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即4G牌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均获得TD-LTE牌照,此举标志着中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

二、无线网络规划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无线网络规划是为无线通信网络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无线网络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

无线网络规划是实际网络建设的指导,因此目标必须具备确定性、专一性、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行性。其作为实际网络建设的基础,更应充分考虑实际网络建设中的可能情况,以及对未知的可能情况做具体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规划存在的漏洞或实际网络建设中的可能情况的发生所产生的不可挽回的后果或影响。

无线网络规划的制定从时间上需要分阶段,由此可以使行动目标更加清晰,使行动方案更具可行性,使数据更具精确性,使经济运作更具可控性以及收支合理性。中国电信行业的网络规划一般以三年为周期进行滚动规划。

我国电信行业正处于4G网络建设的初期,在各大运营商启动大规模的网络建设,投入巨量的资金之前,未雨绸缪,对4G网络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规划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未来4G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也决定了运营商的投资效益和成本回收,更关系到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因此,无线网络规划对于4G的网络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4G无线网络规划的方法

4G无线网络规划应遵循无线网络规划的基本要求,立足于指导4G网络建设,为4G网络发展提供纲领性文件,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步骤:

1、分析无线网络现状

无线网络规划的第一步是要理清当前无线网络的现状,这既包括无线网络的规模、覆盖、容量、质量以及承载的业务量信息,也包括无线网络所处的地理、人文环境和竞争环境。只有通过对大量的现状数据进行科学和严谨的分析,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后续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去发展和完善。因此,现状的调研与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是网络规划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是后续的预测和决策的首要依据,决定了整个网络规划的方向。在实际的工作中,准确、详实的网络现状数据的获取,往往需要运营商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以及强有力的统一指挥协调。而对于数据的分析,要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统计学理论,充分利用图表和折线等直观醒目的方式,从数量上看趋势,从表象上看本质,进而发现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2、预测用户的发展和市场需求

满足市场的发展与用户的需求是发展和建设无线网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用户发展的预测,将直接决定4G网络建设的大方向。

4G是面向下一代移动互联网,主要针对的是数据业务。因此,对于市场需求的分析,要着重分析不同业务对于4G网络的速率需求。要从网络实测数据和理论分析两方面入手,制定有依据,切实可信的不同业务模型。

用户的发展预测要以市场部门的现网用户数为依据,主要是采用联合预测法,即趋势外推法和普及率预测法的联合运用,以减少预测误差,提高预测的效果。

在预测的业务模型和用户数的基础上,可以得到4G无线网络的业务量需求,业务量需求将可以决定未来4G网络资源的投入方向和数量。

3、制定总体发展思路与策略

在完成4G网络现状分析和业务量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明确目前网络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网络需求的方向。据此,可以制定4G网络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策略。总体思路和策略将解决4G网络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采用哪种制式组网,使用的频段,覆盖的区域以及覆盖区域的推进策略,为4G网络的建设指明方向。

结合目前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的现状,除中国移动的4G网络已将只采用TD-LTE制式外,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将更倾向于采用TD-LTE和LTE FDD混合组网的方式。

在使用的频段上,工信部已完成了TD-LTE频段的划分:

中国移动获得130MHz频谱资源,分别为1880 -1900 MHz、2320-2370 MHz、2575-2635 MHz;中国联通获得40MHz,分别为2300-2320 MHz、2555-2575 MHz;中国电信获得40MHz,分别为2370-2390 MHz、2635-2655 MHz。

在覆盖区域和推进策略上,三大运营商都将优先保证省会级等一线城市的4G覆盖,然后将基本遵循密集市区->一般市区->县城->乡镇农村的覆盖优先策略。

4、明确网络规划的目标

在总体思路和策略的指导下,将针对网络规划的周期制定网络规划的目标,进一步回答在规划期内将建成什么样的网络的问题,规划目标主要包括网络的覆盖目标、容量目标和质量目标等。

网络规划目标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前期的调研数据和市场预测为基础,以总体思路和策略为指导,确保制定的目标具有系统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网络目标的制定也应按规划周期分为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切勿好高骛远,也要根据网络建设的侧重点,对目标区分轻重缓急,要对最重要的目标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组织相关人员和专家,认真的研究分析,确保在规划期内有最大的实现可能。

5、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

在明确了网络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分析,为实现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还要对网络建设中可能存在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制定相应的预案,给出指导意见。

对于4G网络规划来说,具体的建设方案一般包括:基站的建设规模,主设备选型和配置方案,电源及配套的建设方案,传输方案,核心网建设方案以及在不同的场景下的建设指导方案。

确定基站的建设规模和主设备的选型和配置方案要以现网数据为依据,结合目标覆盖区域的环境特点(用户分布和无线传播特性等),运用专业的通信仿真软件,对目标区域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分析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为达到预期的网络指标,需要进行多次仿真,并根据每一次仿真的结果,对仿真的网络参数进行调整,最后得到最优的网络配置,根据该配置确定最终的基站的建设规模和主设备的选型配置方案。

电源及配套的建设方案可在基站的建设规模和主设备的选型配置方案确定的基础上,根据无线基站电源和基础配套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目标区域的实际环境情况、现网资源情况和运行维护需要,制定合理可行的建设方案。

确定传输和核心网的建设方案也要以基站的建设规模和主设备的选型配置方案为依据,结合目标区域的传输资源情况和组网方式,在保证网络传输可靠性的基础上,要兼顾传输资源的高效与合理利用。

不同的场景下的建设指导方案即是针对在网络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情况和具体问题,在吸收现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建设方案和策略,统筹分析,对这些问题提出的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解决意见。

网络规划具体方案,是一般网络规划中所占篇幅最大的部分,它是网络建设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回答为实现目标,网络该如何建设的问题。

6、进行投资及经济性分析

在网络规划的具体方案确定之后,需要对规划期所需要的投资进行估算,并运用建设工程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性分析,通过财务内部收益率和静态投资回收期等相关经济性指标,衡量所制定的方案在经济上是否是合理可行的。

如果制定的方案无法满足经济性指标的要求,则需要对具体方案进行调整,重新进行投资估算,经济性分析,这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直到具体方案可以满足经济性指标要求为止。

第5篇: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加密技术;防火墙

近几年来,Internet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开始了从以提供和保证网络连通性为主要目标的第一代Internet技术向以提供网络数据信息服务为特征的第二代Internet技术的过渡。与此同时,数以万计的商业公司、政府机构在多年的犹豫、观望之后,意识到采用Internet技术并使企业数据通信网络成为Internet的延伸已成为发展趋势。这使得企业数据网络正迅速地从以封闭型的专线、专网为特征的第二代技术转向以Internet互联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企业信息网络。这些,都促使了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迅速的大规模使用。众所周知,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大的信息网,Internet自身协议的开放性极大地方便了各种计算机联网,拓宽了共享资源。但是,由于在早期网络协议设计上对安全问题的忽视,以及在管理和使用上的无政府状态,逐渐使Internet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与它有关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破坏数据完整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等方面。这已要求我们与Internet互联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予以足够重视。

1.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无尽的快乐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和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难以规避的风险。原来由单个计算机安全事故引起的损害可能传播到其他系统和主机,从而引起大范围的瘫痪和损失,另外加上缺乏安全控制机制和对网络安全政策及防护意识的认识不足,这些风险正日益加重。常见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威胁自然威胁可能来自与各种自然灾害、恶劣的场地环境、电磁辐射和干扰、网络设备的自然老化等。这些无目的的事件有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网络的安全,影响信息的存储和交换。二是非授权访问指具有熟练编写和调试计算机程序的技巧并使用这些技巧来获得非法或未授法的网络或文件访问,侵入到他方内部网的行为。网络入侵的目的主要是取得使用系统的存储权限、写权限以及访问其他存储内容的权限,或者是作为进一步进入其他系统的跳板,或者恶意破坏这个系统,使其毁坏而丧失服务能力。三是后门和木马程序从最早计算机。被入侵开始,黑客们就已经发展了“后门”这门技术,利用这门技术,他们可以再次进入系统。后门的功能主要有:使管理员无法阻止种植者再次进入系统;使种植者在系统中不易被发现;使种植者进入系统花费最少时间。木马,又称为特洛伊木马,是一类特殊的后门程序,英文叫做“trojian horse”,其名称取自希腊神话的“特洛伊木马记”,它是一种基于远程控制的黑客工具,具有隐蔽性和非授权性的特点。木马里一般有两个程序,一个是服务器程序,一个是控制器程序。如果一台电脑被安装了木马服务器程序,那么,黑客就可以使用木马控制器程序进入这台电脑,通过命令服务器程序达到控制你的电脑的目的。四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指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和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如常见的蠕虫病毒,就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利用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漏洞主动进行攻击,是一种通过网络传统的恶性病毒。它具有病毒的一些共性,如传播性、隐蔽性、破坏性和潜伏性等等,同时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如不利用文件寄生(有的只存在于内存中),对网络造成拒绝服务,以及和黑客技术相结合等。其他常见的破坏性比较强的病毒有宏病毒、意大利香肠等。

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可以从技术和管理上两个方面来考虑解决。

2.1从技术上解决信息网络安全问题

2.1.1数据备份

所谓数据备份就是将硬盘上的有用的文件、数据都拷贝到另外的地方如移动硬盘等,这样即使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被攻击破坏,因为已经有备份,所以不用担心,再将需要的文件和数据拷回去就可以了。做好数据的备份是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最直接与最有效措施之一。望通过它更好地采集和保护客户数据。销售人员离职时偶有发生的对客户数据的破坏或者删除,是很多中小企业老板相当头疼的问题。我们来看看这4种软件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Salesforce回收站功能,可以通过权限设置赋予用户查看他人删除数据或者清除回收站权限。XToolsCRM回收站功能,老板用户可以真正删除数据或者清空回收站。数据日志功能,记录数据的编辑和修改历史,只有老板可以查看。C 3 C R M和S S C R M没有发现类似功能。:不管是回收站还是数据日志,都是给企业老板的定心丸。充分考虑老板对数据安全的担忧,是供应商应该重视的问题。

2.1.2物理隔离网闸

物理隔离网闸是使用带有多种控制功能的固态开关读写介质连接两个独立主机系统的信息安全设备。由于物理隔离网闸所连接的两个独立主机系统之间,不存在通信的物理连接、逻辑连接、信息传输命令、信息传输协议,不存在依据协议的信息包转发,只有数据文件的无协议“摆渡”,且对固态存储介质只有“读”和“写”两个命令。所以,物理隔离网闸从物理上隔离、阻断了具有潜在攻击可能的一切连接,使“黑客”无法入侵、无法攻击、无法破坏,实现了真正的安全。

2.1.3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就是一个位于计算机和它所连接的网络之间的软件。该计算机流入流出的所有网络通信均要经过此防火墙。防火墙对流经它的网络通信进行扫描,这样能够过滤掉一些攻击,以免其在目标计算机上被执行。防火墙还可以关闭不使用的端口,而且它还能禁止特定端口的流出通信,封锁特洛伊木马。最后,它可以禁止来自特殊站点的访问,从而防止来自不明入侵者的所有通信,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网络的安全性。一个防火墙系统通常由屏蔽路由器和服务器组成。屏蔽路由器是一个多端口的IP路由器,它通过对每一个到来的IP包依据一组规则进行检查来判断是否对之进行转发。屏蔽路由器从包头取得信息,例如协议号、收发报文的IP地址和端口号,连接标志以至另外一些IP选项,对IP包进行过滤。

2.1.4加密技术

网络安全中,加密作为一把系统安全的钥匙,是实现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使用加密技术可以确保信息的安全。数据加密的基本过程就是对原来为明文的文件或数据按某种算法进行处理,使其成为不可读的一段代码,通常称为“密文”,使其只能在输入相应的密钥之后才能显示出本来内容,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达到保护数据不被非法人窃取、阅读的目的。该过程的逆过程为解密,即将该编码信息转化为其原来数据的过程。与数据加密技术紧密相关的另一项技术是智能卡技术。所谓智能卡就是密钥的一种媒体,一般就像信用卡一样,由授权用户所持有并由该用户赋予它一个口令或密码字,该密码与网络服务器上注册密码一致,当口令与身份特征共同使用时,智能卡的保密性是相当有效的。

3.从管理上解决信息网络安全问题

在强调技术解决信息网络安全的同时,还必须花大力气加强对使用网络的人员的管理,注意管理方式和实现方法,因为诸多的不安全因素恰恰反映在组织管理或人员工作时录入、使用等方面,而这又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所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所以,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管理,立章建制,增强内部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总之,解决安全的措施有很多,仅靠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是很难解决好网络安全问题的。在具体工作中还需要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做出细致而全面的多级安全防范措施,尽可能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使网络系统更安全地为大家服务。

参考文献

[1]Andrew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6篇: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课程 开发与实践

[作者简介]刘威(1963- ),女,吉林长春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技术;李莉(1978- ),女,山东济宁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通信技术;陈海燕(1972- ),女,江苏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技术。(北京 10001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45-02

随着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脚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实现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的目标,本文根据文件精神,深入企业认真调研,以“宽带接入与无线网络组建”生产性实训课程为例,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内容的创新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课程建设总体理念

我校为培养通信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开展基于职业过程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中,以“宽带接入与无线网络组建”生产性实训课程开发为切入点,搭建基于通信领域最新技术WIFI-MESH 和WIMAX无线校园网项目为生产性实训平台,以此项目工程实施的职业行动过程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等内容的改革。

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培养渗透于生产性实训整个课程体系中。探索从分散、单项的技能学习到综合技能的应用,从实验室验证到真实环境应用,从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能力训练到企业顶岗实习职业岗位体验,实现学生能力的递进,从而达到质的飞跃。在这些教学过程中,校内的生产性实训课程是实现学生转化为社会职业人的关键,为培养具有一定通信网络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强、同时兼备职业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通信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应用、多个行业的相互融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对新技术、新应用的捕获能力。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改革,推动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培训、调研等工作,扩大教师的专业视角,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做好充分的师资力量准备。另外,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实现了在“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带动专业创新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为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富有创新精神、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教学和科研兼备的师资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职业出发的课程开发与建设

1.基于职业出发的课程设计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生产性实训课程一直饱受争议,如何界定生产性实训课程,不同的研究者往往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宽带接入与无线网络组建”生产性实训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该课程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环境设备真实性、训练岗位职业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性。具体来说,首先是具备真实性。实训项目以真实的无线校园网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一流的技术设备组建校园无线网络,实现校园数字化建设,服务全校师生,具有“生产产品”实用性。其次是具备职业性。实训过程中,学生是以职业岗位角色,按岗位职责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完成项目工程任务。最后要具备共建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多家企业参与,其中加拿大公司可以提供一流的最新基站设备、美国福禄克公司可以提供可靠性极高的测试仪表,大唐电信工程人员参与施工。教学团队中的企业师资也来源于上述企业,全程参与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过程。

2.基于真实项目的课程开发路径。生产性实训课程的开发是基于企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而开发的。在开发过程中,一方面,根据企业无线网络覆盖项目的售前流程和工程实施流程,及其对应的岗位种类、岗位能力要求;另一方面结合学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硬件与软件资源、学生未来从业方向和从业岗位要求。最后,还要结合无线新技术发展趋势,重新设计项目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意识,完成对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综合训练,实现与顶岗实习以及未来就业的零对接。教学流程和内容设计路线见146页图1。

3.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学习情景设计。与无线网络领域的多家公司合作,成立课程开发团队,参与人员有企业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工程部人员及老师,共同完成基于企业项目流程和规范的项目教学实施流程,使学生在教学中即可体验企业无线项目的运行模式,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种全新模式。该模式为“宽带接入与无线网络组建”这门生产性实训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载体。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由于学校教学与企业环境存在差异,不能全盘照搬企业工作流程,因此结合我系的专业特点和学生从业走向,设计学习情境,形成项目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三、教学方法设计与改革

“宽带接入与无线网络组建”生产性实训课程通过组建具有职业身份的项目团队,力求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项目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突出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接近生产一线的职业活动。

1.采用集中实践教学方式。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是基于真实项目的实施流程,完成时间为集中3~4个教学周,大体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售前阶段,完成项目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技术方案的提供、成本分析等任务;第二阶段为项目工程实施阶段,主要完成项目的设备选型、技术方案的变更、设备网络的安装调试等任务。

教师要制订详细的教学方案,将岗位职业要求应用在项目实施流程活动中。以无线覆盖项目为典型实例,实践教学以项目团队小组为单位,项目团队人员的岗位将按项目教学流程设计的岗位进行现场招聘。学生递交个人简历,教学团队的校企教师共同进行面试招聘。每个小组共招聘6~8人。团队的每个成员按照项目教学流程进行活动分工、责任分工,共同完成校园无线组网工程建设实训任务。

2.采用角色扮演方式。在以项目团队为单位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每个标准班共设5个项目团队,每个项目团队中的项目经理和技术工程师由学生扮演,团队中的顾问和客户由实训老师扮演,全真模拟企业项目实施过程。通过项目实施这个平台,实现学生间互动,让学生完全融入角色、融入情境,处理项目实施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从而达到对职业岗位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团队合作方式。基于团队合作为主体的生产性实训,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突出项目团队的整体表现和成效。在项目团队组建后,学生首先学会责任分工和角色定位,在团队建设初期,确定团队文化、团队制度和管理协作方式,并通过有效的团队建设理念进行团队组建与管理。这种以团队为单位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以团队利益为第一位的思想和共同协作的能力,为走向社会、融入企业做好准备。

四、基于岗位要求的立体化考评方式

从企业岗位要求和可操作性出发,根据各项能力要素在岗位整体能力构成中的重要性不同,采用等级排列法确定各项能力要素的权重。考评要素分为四部分:考勤情况、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和小组考评。其中关键能力为企业通用技能的要求,主要是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文案处理能力。核心能力主要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再学习能力。在生产性实训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以及综合能力的表现,由于每个学生在项目团队中的角色不同,岗位不同,在项目实施流程中的分工不同,应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小组考评进行综合打分,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11-03.

[2]刘威.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生产性实训课程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

[3]刘威.基于可运营理念的高职通信技术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

第7篇: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范文

本文在引言部分阐述了流媒体技术的基础:流媒体的一般概念及相关的概念。在正文部分介绍了流媒体技术的原理以及媒体服务器的硬件平台。最后主要的介绍了流媒体技术了两种教育应用:校园网视频系统的解决方案和远程多媒体教学方案。

关键字:流媒体流式传输媒体服务器校园网视频系统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

一、引言

在网络上传输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目前主要有下载和流式传输两种方案。A/V文件一般都较大,所以需要的存储容量也较大;同时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下载常常要花数分钟甚至数小时,所以这种处理方法延迟也很大。流式传输时,声音、影像或动画等时基媒体由音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的连续、实时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只需经过几秒或十数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当声音等时基媒体在客户机上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将在后台从服务器内继续下载。流式不仅使启动延时成十倍、百倍地缩短,而且不需要太大的缓存容量。流式传输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从Internet上下载才能观看的缺点。

流媒体指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流式媒体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开始部分内容存入内存,流式媒体的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只是在开始时有一些延迟。

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讨论流媒体的技术基础,以及流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流媒体技术基础

1、流媒体技术的原理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缓存。因为Internet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对一个实时A/V源或存储的A/V文件,在传输中它们要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间延迟也就不等,甚至先发的数据包还有可能后到。为此,使用缓存系统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而不会因为网络暂时拥塞使播放出现停顿。通常高速缓存所需容量并不大,因为高速缓存使用环形链表结构来存储数据:通过丢弃已经播放的内容,流可以重新利用空出的高速缓存空间来缓存后续尚未播放的内容。

流式传输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用户选择某一流媒体服务后,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然后客户机上的Web浏览器启动A/VHelper程序,使用HTTP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参数对Helper程序初始化。这些参数可能包括目录信息、A/V数据的编码类型或与A/V检索相关的服务器地址。

A/VHelper程序及A/V服务器运行实时流控制协议(RTSP),以交换A/V传输所需的控制信息。与CD播放机或VCRs所提供的功能相似,RTSP提供了操纵播放、快进、快倒、暂停及录制等命令的方法。A/V服务器使用RTP/UDP协议将A/V数据传输给A/V客户程序(一般可认为客户程序等同于Helper程序),一旦A/V数据抵达客户端,A/V客户程序即可播放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流式传输中,使用RTP/UDP和RTSP/TCP两种不同的通信协议与A/V服务器建立联系,是为了能够把服务器的输出重定向到一个不同于运行A/VHelper程序所在客户机的目的地址。实现流式传输一般都需要专用服务器和播放器,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图1.流式传输的基本原理

2、媒体服务器硬件平台

视频服务器把存储在存储系统中的视频信息以视频流的形式通过网络接口发送给相应的客户,响应客户的交互请求,保证视频流的连续输出。视频信息具有同步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以恒定的速率播放,否则引起画面的抖动,如MPEG-1视频标准要求以1.5Mb/s左右的速度播放视频流。另一方面,在视频流中包含的多种信号必须保持同步,如画面的配音必须和口型相一致。另外,视频具有数据量大的特点,一个经MPEG-1压缩的90min的电影,长度约为1GB,它在存储系统上的存放方式,直接影响视频服务器提供的交互服务,如快进和快倒等功能的实现。视频服务器必须解决视频流特性提出的要求。

视频服务器的工作模式是当服务器响应客户的视频流后,从存储系统读入一部分视频数据到对应于这个视频流的特定的缓存中,然后此缓存中的内容送入网络接口发送到客户。当一个新的客户请求视频服务时,服务器根据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决定是否响应此请求。系统的资源包括存储I/O的带宽、网络带宽、内存大小和CPU的使用率。

三、流媒体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流媒体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流媒体业务正变得日益流行。流媒体技术广泛用于多媒体新闻、在线直播、网络广告、电子商务、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为网络信息交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完整的流媒体解决方案应是相关软硬件的完美集成,它大致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内容采集、视音频捕获和压缩编码、内容编辑、内容存储和播放、应用服务器内容管理及用户管理等。

下面就介绍流媒体技术在教育上的两个具体的应用方案。

1、校园网视频系统

校园网的建设随着教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逐渐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媒体传输技术的突破,使网络多媒体教学得以实现。现在已经有许多的成熟的产品可以用来组建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解决方案。

一般一个校园网视频系统的要求有:

(1)通过校园网实现音、视频实况转播、视频预订,制作并存储节目。

(2)在校园网上实现VOD教学。

图2.校园网系统方案

每个教室安装相应的软件及视频卡,摄像头,麦克风,可以把教室实时的声音和图象通过校园网传到监控中心。在存储服务器安装SERVER软件,可以存贮传输过来的实时图象。在点播服务器安装SERVER软件,存储视频节目。

虽然现在校园网络硬件水平和质量现在都非常高,但是,困惑也随之而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校园网投入大,但没有用在教育主业上。

B、网络仅用在办公自动化中,投资效益低。

C、无法实现充分共享。即享受好的教育资源的学生很有限;同样的课程需要年复一年的教授;同样的问题需要一次次重复回答;材质差异明显的学生按同一模式接受教育,做不到因材施教。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和由此产生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计算机界对于计算机网络条件下教学模式的思考。教学模式在网络条件下最终会变化成什么样子?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网络技术发展到底能导致产生哪些更富成效的教育手段,逐步推动教学模式的改变?

2、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

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人们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必须转变成一个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过程。网上教育突破了传统"面授"教学的局限,为求知者提供了时间分散、资源共享、地域广阔、交互式的教学新方式,因而广受人们观注。

从远程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下列三方面的内涵:学生与教师的分离,学生与学生的分离,利用传播媒体和传输系统组织教学。从技术上讲,远程教育系统是建立在现代传媒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应用系统,它通过现代的通信网络将教师的图象、声音和电子教案传送给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学生的图象、声音回送给教师,从而模拟出学校教育的授课方式;同时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建立虚拟的班级,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鉴于远程教育的深远意义,我们的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有:实现教学课件的点播(VOD),教学直播,网络课堂等等。

在IP网上开展远程教学活动,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音频、视频流信息的传送以及它们与数据之间的同步。由于音频、视频信息的带宽比较宽,不可能让学生将所有的节目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后再播放,必须要采用先进网络播放技术来实现边发送边播放。此外,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使用电子教案来辅助教学,比如用PowerPoint,而电子教案的展示与音频、视频流之间有严格的时间同步关系,这就要求在传输过程中我们仍然要保持它们之间的同步关系。

图3.远程教育网络结构

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输入的视频和音频信号将送给MPEG4的编码器进行编码,编码器输出的节目流既可以存入存储设备也可以直接送给MediaServer,MediaServ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节目流的播出。MediaServer播出的节目有三个来源,它可能是保存在存储设备中的ASF文件,也可以是编码器实时传送来的节目,它播出的节目还可以从其它的MediaServer上获取。普通的用户可以通过LAN或通过无线网络接入到该系统之中。

参考文献

[1]曹功靖,王晖,吴玲达Real流媒体技术及其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

第8篇: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范文

MPEG压缩技术已是目前视频压缩的重要技术之一。它解决了以往硬盘容量有限及计算机总线瓶颈效应,因而扩大了多媒体应用空间的自由度及灵活度。它开拓了很多不同的数字影像应用,VCD节目制作就是运用了MPEG压缩技术。VCD盘上存储的影视图像和声音是采用MPEG算法压缩的数字信息,并按MPEG的格式交错存放在VCD盘上。在数字多媒体压缩(特别是视频压缩)领域内的国际标准有很多,如ISO/ITU-T(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信同盟)技术委员会下的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标准,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制定的H.261标准等,而著名的MPEG(Moving Pictures Experts Group,运动图像专家组)是ISO(国际标准组织)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内动作的一个工作组,它组建于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内动作的一个工作组,它组建于1988年,开始时只有15位专家。

MPEG的任务是开发运动图像及其声音的数字编码标准,专家组最初的任务有三个:实现1.5Mb/s、10Mb/s、40Mb/s的压缩编码标准,即MPEG-1、MPEG-2、MPEG-3。但因为MPEG-2的功能已使MPEG-3为多余,所M以MPEG-3于1992年撤消。MPEG-4项目是1991年5月建议并于1993年7月确认。到现在为止,MPEG公布的标准有:①MPEG-1标准:1993年8月公布。用于传输1.5Mb/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②MPEG-2标准:1994年11月公布。其全称为:“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主要针对高清晰度电视(HDTV)所需要的视频及伴音信号,传输速率为10Mbps,与MPEG-1兼容,适用于1.5Mbps~60Mbps甚至更高的编码范围;③MPEG-4标准:2002年10月公布。该标准的目标为:支持多种多媒体应用(主要偶重于多媒体信息内容的访问),可根据应用的不同要求现场配置解码器。目前,MPEG将研究重点转向了交互性更加高级的形式,在未来的几年里,技术的发展将使这种高级形式成为可能。

1 MPEG的发展及其特点

1.1 MPEG-1

在MPEG出现之前,关于图像压缩已经有两个标准,即用于静态图像数据压缩的JPEG和用于电视电话、会议电视图像压缩的H.261,但是他们都与计算机数据标准无关。这就要求制定一个图像、伴音、存储和传输四个方面的计算机系统和广播电视都统一的标准,从而有利于各种媒体广泛交流,因此MPEG就应运而生了。

MPEG-1标准完成的基本任务就是质量适当的图像(包括伴音)数据必须成为计算机数据的一种,和已有的数据(如文字、绘图等数据)在计算机内兼容,并且这些数据必须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等通信网络中兼容传输。MPEG-1标准有3个组成部分:MPEG视频、MPEG音频、MPEG系统。所以MPEG涉及的问题是视频压缩、音频压缩及多种压缩数据流的复合和同步问题。MPEG-1标准是适用于传输1.5Mbp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动力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标准,可以处理各种类型的活动图像,其基本算法对于压缩水平方向360个象素、竖直方向288个象素的空间分辨力,每秒24至30幅画面的运动图像有很好的效果。与JPEG不同,它没有定义产生合法数据流所需的详细算法,而是在编码器设计中提供了大量的灵活性,另外定义已编码位流和解码器的一系列参数都包含在位流本身当中,这些特点允许算法可以用于不同大小和宽度比的图像,也可以用在工作速率范围很大的信道和设备上。

MPEG-1标准压缩首先对色差信号进行亚采样,减少数据量,采用运动补偿技术,减少帧间冗余度,利用二维DCT变换云除空间相关性,对DCT分量进行量化,舍去不重要的信息,将量化后DCT分量按照频率得新排序,将DCT分量进行变字长编码,最后对每个数据块的直流分量(DC)进行预测差分编码。MPEG视频的编码和解码框图如图1所示。

MPEG-1的压缩目标是先对分辨率为30帧/秒(NTSC制式)或704×576、25帧/秒(PAL制式)的视频图像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使象素减少一半,即变成352×240(NTSC制式)或352×288(PAL制式)的SIF图像格式,再对其与立体声伴音进行压缩。

    1.2 MPEG-2

MPEG-2标准全称为“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主要针对高精晰度电视(HDTV)所需要的视频及伴音信号,传输速率为10Mbps。

MPEG-2标准分为八个部分,统称为ISO/IEC1318国际标准。第一部分:系统,描述多个视频,音频和数据基本码流合成传输码流和节目码流的方式;第二部分:视频,描述视频编码方法;第三部分:音频,描述与MPEG-1音频标准反向兼容的音频编码方法;第四部分:符合测试,描述测试一个编码码流是否符合MPEG-2标准的第一、二、三部分的软件实现方法;第五部分:数字存储器体-命令与控制,描述交互式多媒体网络中服务器与用户间的会话信令集;第六部分;非向后兼容的音频,规定不与MPEG-1音频反向兼容的多通道音频编码;第七部分:10比特视频,现已停止;第八部分:实时接口,规定了传送码流的实时接口。

MPEG-2视频编码标准是一个按等级划分的系列,按编码图像的分辨率分成4个“级”:低级(LL:low level),输入信号的像素为ITU-R601格式的四分之一;主级(ML:main level),输入信号的像素为ITU-R601;高级-1440(H14L:high-1440 level)为4:3模式电视高清晰度格式;高级(HL:high level)为16:9模式电视的高清晰度格式。按所使用的编码工具的集合分成5个“类”:简单类(SP:simple profile),只有基准帧I和预测帧P;主类(MP:main profile),比SP增加了双向推测帧B;信杂比分层类(SNRP:SNR scalable profile);空间可分层类(SSP:spatial scalable profile);高类(HP:high profile)。“级”与“类”的若干组合构成MPEG-2视频编码标准在某种特定应用下的子集。对某一输入格式的图像,采用特定集合的压缩编码工具,产生规定速率范围内的编码码流。MPEG-2的编码码流分为6个层次。从上至下依次为:视频序列层(Sequence);图像组层(GOP:GroupofPicture);图像层(Picture);像条层(Slice);宏块层(MacroBlock)和像块层(Block)。

MPEG-2的编码流程:在帧内编码的情况下,编码图像仅经过DCT,量化器和比特流编码器即生成编码比特流,而不经过预测环处理。DCT直接应用于原始的图像数据。在帧间编码的情况下,原始图像首先与帧存储器中的预测图像进行比较,计算出运动矢量,由此运动矢量和参考帧生成原始图像的预测图像。而后,将原始图像与预测像素差值所生成的差分图像数据进行DCT变换,再经过量化器和比特流编码器生成输出的编码比特流。

1.3 MPEG-4

MPEG-4标准的目标是:支持多种多媒体应用(主要侧重于对多媒体信息内容的访问),可根据应用的不同要求现场配置解码器。MPEG-4旨在为视(音)频数据的通信、存取与管理提供一个灵活的框架与一套开放的编码工具。

在MPEG-4图像与视频标准中,视频表示工具的目标,是为多媒体环境下的纹理、图像和视频数据的有效存储、传输及管理提供标准化的核心技术。尤其强调这些工具对图像和视频内容的原子单元(称为视频对象VO)的编解码能力。对任意形状的视频对象进行有效的表示,以支持所谓基于内容的功能集。而此功能集支持内容(即场景中的物理对象VO)的单独编码和解码,这一特性为交互性提供了有力的底层机制支持,也为在压缩域对图像或视频的VO内容进行灵活的表示和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MPEG-4图像与视频标准统一支持传统矩形和任意形状图像与视频的编解码。对于基于内容的应用,输入的图像序列可能具有任意形状和位置。形状可以用8位透明分量表示(一个VO由多个其它对象构成时)或用一个二值掩模描述。另外,通过对场景中每个物理采用适当的和精细的基于对象的运动预测工具,可以大大提高某些视频序列的压缩比。对于MPEG-4扩展的基于内容的编码可视为传统的VLBV内核或HBV工具由矩形输入向任意形状输入的逻辑延伸。从这个意义上,基于内容的编码是VLBV和HBV内核的超集。

MPEG-4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七个新的功能。增加的各个功能的特点:

(1)基于内容的操作与比特流编辑支持无需编码就可进行基于内容的操作与比特流编辑。(2)自然与合成数据混合编码。提供将自然视频图像同合成数据(文本、图形)有效结合的方式,同时支持交互性操作。(3)增强的时间域随机存取。MPEG-4将提供具有效的随机存取方式:在有限的时间间隔内,可按帧或任意形状的对象,对一音、视频序列进行随机存取。(4)提高编码效率。在与现有的正在形成的标准的可比拟速率上,MPEG-4标准将提供更好的主观视觉质量的图像。(5)对多个并发数据流的编码。MPEG-4将提供对一景物的有效多视角编码,加上多伴音声道编码及有效的视听同步。在立体视频应用方面,MPEG-4将利用同一景物的多视点观察所造成的信息冗余,在足够的观察视点条件下有效地描述三维自然景物。(6)错误易发环境中的抗错性“灵活多样”是指允许采用各种有线网和各种存储媒体,MPEG-4将提高抗错误能力,尤其是在易发生严重错误环境下的低比特应用中(移动通信链路)。MPEG-4是第一个在其音、视频表示规范中考虑信道特性的标准,目的不是取代已由通信网提供的错误控制技术,而是提供一种对抗残留错误是紧韧性。(7)基于内容的尺度可变性。内容尺度可变性意味着给图像中的各个对象分配优先级。基于内容的尺度可变性是MPEG-4的核心,因为一旦图像中所含对象的目录及相应的优先级确定后,其它的集内容的功能就比较容易实现了。对甚低比特率应用来说,尺度可变形成一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提供了自适应可用资源的能力。

以上七个新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三类:基于内容的交互性、高压缩率和灵活多样的存取模式。前三个功能为基于内容的交互性,四、五为高压缩率模式,最后两个为灵活多样的存取模式。

1.4 MPEG-7

MPEG-7标准称为“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它将扩展现有内容识别专用解决方案的有限能力,特别是还包括了更多数据类型。换言之,MPEG-7将规定一个用于描述各种不同类型多媒体信息的描述符的标准集合。

MPEG-7对定义其它描述符及其结构(描述方案)和他们之间关系的方法进行标准化。这种描述(也就是描述符和描述方案的组合)将与内容本身关联起来,以便对用户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快速高效的搜索。MPEG-7标准化了一种用来定义描述方案的语言,即描述定义语言(DDL)。加之相关的MPEG-7数据的AV素材,就可以被加上索引,并可进行检索。

MPEG-7像MPEG家族中其他成员一样,是针对满足特定需要的音、视频信息的标准化表述,MPEG-7的描述符并不依赖于描述的内容是编码的或存储的方式,可以把MPEG-7的描述说明附加到模拟制的电影里或使用纸张打印出来的图片上。然而,尽管MPEG-7 描述不依赖于所处理素材的(编码)表示方式,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在MPEG-4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MPEG-4采用了按照具有一定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的对象来进行音、视频编码的处理方式,因此用MPEG-4编码有可能把描述说明附加到场景中的成员(对象)。所以,MPEG-7在描述中要提供不同的程度,才可能实现不同等级的识别。

因为描述特征必须在应用环境中才有意义,所以会因用户范围的不同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就意味着,同样的素材,因为要和应用范围相匹配,可能会使用不同类型的特征来描述。当然,所有这些描述都会以高效方式进行编码,业绩能提高搜索的效率。同时,中间也可能存在过渡的抽象等级。抽象等级与提取特征的方式有关,许多低等级的特征可以用全自动的方式提取出来,而高等级的特征就需要更多的人工交互。

2 MPEG的未来展望

MPEG视频压缩系统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复杂集成系统,在世界上也只有少数极有实力的公司才能推出商业产品。由于MPEG视频压缩系统的技术复杂、设备昂贵,故至今为止普及程度很低。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成熟和价格下降,其应用面正在拓宽。过去需要花费上百万元才能做成的事,现在几万元即可实现。如果你已有这样的MPEG视频压缩系统,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录像、照片、图片、电影等节目加以压缩存放在计算机中生活录像、档案管理等各类视频制作中。

MPEG制定的是一系列的标准,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现,最后的实施还要通过各个厂商和研发人员实现。MPEG的研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对MPEG实现的研究;(2)进一步研究图像压缩方法已获得更大数据的压缩比并且实现人机对话的功能。

第9篇: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邮政合同;邮政企业;用户;损失赔偿

邮政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信息交流和人们联系交往所使用的最普及、最广泛的方式,是现代社会所必不缺少的信息服务业。正因为邮政业作用巨大,是人们日常生活所无法离开的,近年来,邮政企业因为误投、吴送、迟延、丢失等原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邮政合同纠纷案件如:江苏涟水县张某诉邮局迟延送达大学录取通知书案、湖北襄阳张某状告邮局错投大学录取通知书案等。也正是由于邮政服务的普遍性,使得因邮政合同而引发的纠纷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法律适用和赔偿原则上在法学理论界、实务界以及邮政行业出现了很大的分歧。笔者将就邮政合同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一下分析,从而提出笔者对邮政合同在法律适用和赔偿原则上的一些见解。

1.邮政合同的内涵

从我国现行的立法规定来看,修订的09年《邮政法》第十四条对邮政经营业务作了如下表述:“邮政企业经营下列业务:(1)邮件寄递;(2)邮政汇兑,邮政储蓄;(3)邮票发行及集邮品制作、销售;(4)国内报刊、国家等出版物发行;(5)国家规定的其他业务。”但却没有对邮政合同的定义作出明确的界定,而仅仅是规定了邮政企业的经营范围。

在法律界有人将邮政合同表述为:“邮政合同是邮政企业通过邮政通信网络,将寄件人交寄的邮件投交收件人,由寄件人交付邮费的合同。依照合同规定或者双方约定的地点或者设施投交的,视为投交收件人。”[1]而有人则认为:“邮政合同是指明确邮政企业与用户之间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是有关邮政企业提供服务的各种合同的总称,包括邮件寄递,报刊发行,邮品买卖等合同。”[2]理论界对邮政合同的定义存在不同的解释,从大体上看也就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

广义的邮政合同是指邮政企业向用户提供邮政服务的所有合同的总称。由以上邮政企业的业务范围,按照邮政合同广义的定义可以将邮政合同分为邮件寄递合同、国内报刊发行合同、邮政储蓄合同三类。[3]

而狭义上的邮政合同仅仅指邮政企业按照用户要求寄递邮件,用户支付邮费的合同。[4]所以狭义邮政合同只是邮件寄递合同。在笔者看来,邮件发行合同主要反映了邮政企业和出版单位之间的委托关系,而邮政储蓄合同与一般储蓄合同相比几乎无太大的不同,这两种合同同邮件寄递合同相比无法反应出邮政企业的特色,所以邮政合同应该采取狭义定义,邮政合同是指邮政企业根据用户的要求将邮件送达目的地,用户支付相关的邮费为对价的一种服务合同。

2.邮政合同的性质

首先,邮政合同属于民事合同。

由于邮政关系着国计民生,属于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承担着普遍服务的义务,邮政企业根据法律的规定,又承担着行政管理的职责,所以有人认为邮政合同应当属于行政合同,归属于行政法的调整。另外在《邮政法》中对邮政业务的种类、用户使用邮政业务的义务、邮件损失赔偿都做出了直接规定,用户不享有传统民事合同所遵循的契约自由的权利,而且对用户在交付邮件时故意使用不符合规定的邮资凭证《邮政法实施细则》还作出了行政处罚的规定。

但这都是表层的的现象,只有通过分析邮政合同的内在本质才能正确把握它的法律属性。行政合同是行政机关为了完成特定的行政目标,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认的协议,其目的是使得行政机关很好的履行特定的职能。而邮政合同则是邮政企业与用户订立的合同,是为了向用户提供邮政服务,而不是进行一种行政上的管理。另外在行政合同中,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享有单方面变更、解除合同的权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享有指挥权,还可以采取行政指令的方式让对方履行合同,而邮政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则完全平等,任何一方不享有特殊权利。

所以邮政合同是民事合同而非行政合同,邮政企业与广大用户所发生的法律关系也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应受到《邮政法》的约束,因为《邮政法》的关于邮政合同的规定则属于民法中类似合同法部分的特别法。

其次,邮政合同是一种格式合同。

邮政合同不同于其他民事合同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属于格式合同。格式合同是指合同条款由一方当事人预先拟定,而对方当事人只能一概接受或一概拒绝,不能就个别条款进行商议讨论的合同。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交易频繁发生,面对众多的客户,一方当事人无法做到一一与之进行讨论,因为这样会大大降低效率,增加成本,浪费时间,而格式条款在相对人数量庞大的公共事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供水供电合同、电信合同、保险合同、铁路运输合同和邮政合同等。[5]

可是格式合同限制了用户的自由,用户要么对格式条款全部接受,要么全部拒绝,不能变更,但为了保障用户的利益邮政合同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我国《合同法》规定格式条款提供方应采取合理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经对方要求要对该条款作出说明。在邮政合同中含有免责或者限责的条款由于含有很多专业术语,一般用户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而无法理解,所以邮政企业必须要尽到必要的提醒和说明义务,将自身免责情况和赔偿的范围适当的告知用户。邮政合同也不能排除法定条款。《邮政法》中关于邮件的损失赔偿规定即为法定条款,邮政合同不能对其作出任何变更,它直接在邮政企业与用户之间发生法律效力。邮政企业在订立邮政合同后必须经有关部门进行审批方可采用,尤其是其中关于邮政资费的问题。当对邮政合同发生争议时要做出有利于用户的解释,不做利于邮政企业的解释,因为我国《合同法》规定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时候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的解释。这些有关邮政合同的规定在平衡邮政企业与用户之间利益时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