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说课稿范例范文

说课稿范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说课稿范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说课稿范例

第1篇:说课稿范例范文

一、学习观摩阶段

新教师在实习期间虽然接触过说课,但是相关说课知识掌握不多,说课技能还没有形成。所以,在学习说课技能之前,还是要充分了解、学习说课相关知识帮助新教师建立说课形象。

1.“学”――是指学习说课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需要理论,教师需要分析、解释和改进教学实践行为的理论,所以要让新教师学习三个方面的知识。

第一:什么是说课?说课,是介于备课之后,授课之前的教学活动。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阐述教学目标和自己的教学观点,介绍教学方案及具体执教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

第二:说课说什么?体育说课有八个方面要素。一是说教学指导思想或教学理念,说教材的分析和处理,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过程),说教学特色,说教学预计,说场地与器材。

第三:怎样说好课?体育学科有其特殊性,体育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说课也应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在说动作要领的时候,要有适当的动作示范。以“做”代替“说”,或者边“做”边“说”,体现体育特点。体育说课,体育教师除具备演员的“演技”,演说家的“口才”等方面的先天条件以外,还需一些“镜头感”、“舞台感”、“仪态”等方面的特殊技巧。说课的重点在解说,是以说课教师口头表达为主要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师生具体情况和课程特点,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所设计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分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和教学任务。说课应该让他人能听懂你说的东西,听懂你究竟想在课中做些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要说出理由、理论、理念等方面的依据。

说课的重点应放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上。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说课,必须详略得当、繁简适宜,准确把握“说”的度,说出该课的特点、特色,把课说的生动有趣。

2.“看”――是指观摩优秀的说课样板,作为自己说课实践的“临摹”榜样。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观摩说课获奖教师的说课视频,一是现场观摩优秀教师的说课示范。由于视频和现场说课表达方式、呈现效果上有所不同,期望通过多种方式观摩,让新教师全面了解说课特点,使新教师对说课的整体要求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二、自主学练阶段

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掌握技能,技能需要不断的实践才能慢慢形成。所以,新教师学习了说课相关知识以后,还需要进行实践操练,才能慢慢掌握说课技能。

1.“写”――是指利用任务驱动法,以布置作业形式要求新教师撰写说课稿。根据新教师人数、任教学段,把新教师分为若干组,并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每位教师撰写说课稿。对各个小组的每位教师进行分工,利用作业来任务驱动。比如高中组的正面上手传球和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初中组的鱼跃前滚翻(男)、肩肘倒立(女)和正面双手下手垫球;小学组的滚翻和直线运球。首先,教师根据分配到的任务,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划分课时、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对本单元的每节课备一份详案。最后,通过查阅期刊、搜索典型的说课稿范例,仔细研究,为己所用,撰写说课稿。

2.“练”――是指利用写好的说课稿,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多次的模拟训练。首先要想明白本课的整体思路和流程,记熟练说课稿;其次是对着镜子反复进行说课演练,站在自己角度思考、完善说课;再次是说给同行听,获取同行的意见与建议修正说课;或者说给校内指导教师听,得到高水平的指导来改进说课,逐步做到不照本宣读、半脱稿,乃至内化成完全脱稿。

通过本阶段的学习,主要提高说课中说教材分析与处理、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三个说课要素的能力。比如提高教材的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要求新教师从五个方面入手学练:一要教材钻研,分析教学内容的技术特点;二要分析本课内容在同类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三要弄清楚该教学内容单元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四要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合、改进,并分析该教材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和本课时的重难点;五要分析本课内容在身体素质、情感方面的锻炼价值和作用。

又如提高学情分析能力,要求新教师从三个方面入手学习:一要深入了解授课班级身体素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二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基础的掌握情况,即学生对该内容运动技能的起点;三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运动习惯、练习兴趣。再如提高确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能力。要求新教师从四个方面去考虑:一要深层考虑确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标准、条件三要素;二要关注每一类教学目标中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三要具体化和细化教学目标的具体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情感教育点;四要确定教学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小组交流阶段

技能需要不断的训练,需在不同情境下练习,才会逐步提高。说课技能也不例外,需在特定情境中演练,相互学习、改进,才能有效提高。

1.“比”――是指小组内相互交流说课稿文本,展现、比较说课过程,推荐小组说课代表。根据上述的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课交流。首先,相互研读每个人的说课稿文本;其次,每人说说自己学练的历程、体会和收获;最后,每人依次进行说课展现。小组每位成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根据每份说课稿文本和每个人的说课表现,给小组内每位成员的说课稿和说课能力表现评价,推荐一人代表本组进行说课展示。

2.“改”――是指吸取大家长处,修改和改进说课稿。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小组集体智慧和力量,小组全体成员提出对推荐那份说课稿的修改建议。小组代表教师听取大家建议,对说课稿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也对自己进行适度的“包装”,准备代表小组去展示。在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合作交流氛围之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新教师的说课技能。

通过本阶段的学习,主要提高说课中最重要的要素――说教学过程的能力。要求新教师在说教学过程时,总体上做到四要:思路要清晰、层次要分明、步骤要合理、程序要科学。还要以目标为主线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展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开展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教学程序以及采用何种手段来达到反馈和强化学习结果。说出每个练习设计的组织、次数、时间,出现错误及其预防纠错措施等等。在突出“教什么”(即过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基础上考虑“怎么教”,突出说教法手段和学法指导及各教学板块(准备、基本、结束)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同时,还要阐述“为什么这样教”,比如这样教的依据是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青少年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等等。

四、专业引领阶段

专业成长需要专业引领。说课技能发展和提高,需要在自己不断思考、感悟基础上,得到“专家”指导、帮助和引领,才能进一步巩固和不断提高到更高层次。

1.“悟”――是指在自主学练和小组学习培养的说课技能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自己的悟性,悟出道理,提高自己的境界。要求各个小组代表在全体新教师面前进行说课展示,听的教师主要关注每个展示教师说课的整体印象,注意每个环节中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方法和技能,领悟别人的建议、感悟别人的优点,从中汲取精华为己所用。

第2篇:说课稿范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方法 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担负着培养合格小学语文教师的重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因此,《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奠定高师生扎实从教的基础,又要培植其专业发展的潜能。

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依然局限在仅有的几本教科书上,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很少下功夫。尤其是面对新课改提出的新问题,比如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小学语文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指导,在教学方法的指导上显得乏力。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造成学生思想的懒惰。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创造性组织教学的意识,不愿主动自觉的去了解学生,钻研教材习惯于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消极处理教学问题。另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时数普遍偏少。目前高校里普遍对理论教学比较注重,但对师范生实践与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投入的精力过少。比如,被认为是语文教师非常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在很多本科师范院校不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笔试遥遥领先,但面试往往出问题,不是语言不规范就是字写得太差。

正因为在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最具师范特色的课程,多年来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难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革落伍的教学方法,从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着手实践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夯实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方法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指导,对于即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师范生来说,他们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才能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涉及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小学语文课程论、小学语文学习论、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语文教研论、小学语文教师论、小学语文评价论等。理论范围很广。单靠规定的学时很难深刻掌握这些理论。具体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自学指导。改变传统的本科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有限时间进行“导”学生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进行“学”。

具体操作是:自学指导是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提出学习目标,制定自学提纲。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自学思考,指导的方式可以由教师来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学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下快速阅读本节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以丰富本节的内容。根据个体差异允许理解的深浅有别。

2.交流研讨。在学生通过读书、独立思考,对本节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师生的交流研讨,深入探讨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对理论的研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开展,可以采用以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成立研讨小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也可以确定教学内容分板块、分专题的形式讨论,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聘请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或者该方面的名流专家一起讨论。比如在习作教学中探讨如下问题,“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淡化知识的教学?”“怎样让学生爱上写作?”等作为专题进行研讨。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悟与思考,为专业能力的形成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思想基础。还有助于他们将教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3.案例观摩及点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鉴于此在学完一个课题后,围绕学习目标向学生提供成功的具体的教学范例,采取观摩――评议的方法。使学生加深领悟所学理论。“观摩”的材料必须精选,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可以是教材上选载的教学案例。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时选取教材中《捞铁牛》教学札记让学生观摩赏析,并点评这位老师在教学《捞铁牛》时是怎样体现语言教学和思维训练同步进行这条规律的,你认为做得好吗?好在哪里?还有什么可以改善的?也可以看精选的教学录像,比如学完习作教学,看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写话教学”的教学录像并进行评议,观摩还可以看典型的教学实录等。“评议”是依据所学的教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评议探讨,明白这些案例好在哪里,还应让学生敢于质疑,找出案例的不足,并探讨弥补办法。以间接的角色体验来丰富对教学理论的感性认识。

二、加强实践训练、提升专业素养的教学方法体系

针对实践环节训练薄弱的问题,我们采取如下方法

1.化整为零,逐步过渡法。针对实践课时偏少的情况,利用课下零星时间加强基本功训练,例如:每人发一块小黑板每天抽出20分钟写字练习,并且在规定时间放在教室的走廊里,以备互相展览、评阅、观摩、学习。每天晚自习抽出20分钟时间练讲,按学号进行,每人五分钟,到讲台前练讲,讲的内容不限,可以即兴回答下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讲故事等。下面同学认真配合,目的是克服登台的紧张感,练习说话的逻辑性和同学之间互相正音,学习普通话。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就会有多次登台的机会。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对师范生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就是小学语文试讲训练,也要以学生为本,由浅入深,化整为零,降低技能的训练难度。主要包括:分解教学内容,比如,识字教学中再分解为: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字义教学分项练习。再如在学习“教学工作常规”中的“上课”时对“导入”、“板书”、“布置作业”、“结课”等进行单项训练。分解时间段,由原来的8-15分钟的试讲变2-3分钟的热身训练,从触手可及的教学语言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应变技能训练入手,让学生在2-3分钟的试讲热身中克服羞涩、害怕等心理,初步体验成功,使其树立信心。由于每个学生占用的时间缩短,课堂教学中得到训练的学生数就会增加。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锻炼。

2.整体入手、综合训练法。通过化整为零的训练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讲课技能,树立起了讲课的信心后,试讲的时间逐渐延长,试讲的内容逐渐扩大和加深。这时候就从整体入手,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备课、上课和说课。通过微格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模拟、讲评等教学实践、综合提高教学技能。如:在学习了“口语交际教学”一章后,指导选择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自行设计教学过程,进行充分备课后,写出教案和说课稿。然后在小组说课和讲课交流。在说课中不仅说出自己是怎样分析、设计的。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设计。经过小组充分讨论后,修改教学设计,分成小组到微格教室试讲。试讲完后,组内相互评议,填写《评课意见表》,并选出最优案例,供全班交流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全班学生的试讲情况。

结语: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当然这个方法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在随后的研究中还需要不断的构建。

[本文系潍坊学院教研立项资助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院政字[2007] 140号)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辛涛:《对转型期“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状的思考》,《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2]商晶:《小学语文教学论课改初探》,《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