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联合培养生;出国管理;安全隐患;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36-03
军工单位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及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显示出的优势和特点突出,培养模式得以迅速的推广与发展。但是由于两家单位性质不同、分属国家部委的管理要求也有所不同,联合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管理问题。本文讨论联合培养生出国管理,正是双方在协作管理中没有重视的一个薄弱环节。
学校鼓励学生就读期间出国(境)(以下简称出国)参加科研学术交流活动,联合培养生因人事关系在学校,出国视同一般学生管理模式,学校全面负责学生出国手续的审批。对联合培养生单方面的出国管理模式忽略了其具有军工科研生产背景,管控措施不到位,学生在国外存在发生诸多涉及安全威胁的可能性,如此将会对国家秘密、学生本人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1 现阶段联合培养生出国管理的依据及现状
学校对学生出国管理主要依据教育部、公安部、外交部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校学生短期出国持用因私护照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对在校学生短期出国做出定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全日制学生出国参加政府间交流项目或者根据学校安排,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访问考察、培训以及国际比赛、演出、夏(冬)令营等对外交往活动。同时《通知》还明确:自2002年2月1日起,在校学生短期出国,原则上均持用因私护照。
学校根据《通知》对在校学生出国进行统一管理,并没有专门针对联合培养生制定公务出国流程。联合培养生因学籍、户籍在学校,出国程序与一般学生相同,仅需持学校证明到所在地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因私护照出国。归国后,因私护照交由学校统一保管,毕业后学校将证件交还学生本人。
管理程序如下图所示:
2 联合培养生出国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按照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在高校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继续到指定军工单位完成研究课题,就读期间参与单位重要的科研生产活动,极有可能接触到国家秘密。对军工单位而言,联合培养生的工作状态实质上是在岗未在册的国家人员。
国防科技工业局明确将学习实习生纳入军工单位七类人员安全保密管理,要求学生在军工单位学习实习期间应参照在岗在职人员进行管理。因此对于工作涉及国家秘密的联合培养生,就读实习期间,单位仍需按照人员规定对其进行管理;同时按照我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任用经管国家秘密事项的专职人员,应当按照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和人事主管部门的规定予以审查批准。
联合培养生出国忽略了军工单位相应的审查批准,军工单位负责学生科研工作任务的派给与指导,却并未参与对其出国的审查与管控,未将其纳入军工单位人员出国管理体系;学校归口负责出国审批,却没有对其出行的资格把关。单靠学校的出国管理模式落实管理措施,就会存在泄密隐患。
管理措施不到位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校方单方面批准联合培养生出国,军工单位并不知情,没有对其带出的材料进行保密审查,也没有对其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开展必要的安全风险评估。
(2)对联合培养生出国前的审查过于草率、有的甚至没有进行审查。学生仅需凭借国际交流会议邀请函等函件原件或传真件,即可得到学校认可,办理因私护照。
(3)没有针对性的安全保密教育,学校虽与联合培养生签订保密协议书、履行保密教育程序,但大多都是泛泛而谈,不能像军工单位那样有针对性地对出国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保密教育与提醒。宣教力度不够、不深刻,达不到强调重视的效果。
(4)《通知》对短期出国定义并没有具体时限,而学校对联合培养生出国期限的要求比较宽松:博士生一般不超过一年;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半年。长时间远程管控很难保证联合培养生各方面的安全。
(5)双方单位就学生毕业后的护照管理没有接轨。校方统一保管在校学生因私护照,毕业后护照作为私人有效证件退还给学生本人。目前校方没有义务或承诺告知军工单位学生持有因私护照的情况;按照人员管理规定,学生到单位正式报到后,因私护照应交单位人事部门统一保管,然而现状却是除非学生主动上缴,否则军工单位并不知晓。
3 现阶段管理模式引发的安全隐患
联合培养生具有军工科研背景,较一般学生而言身份更为敏感复杂,出国身处完全不同的国家和国际环境之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安全隐患。
3.1 学生群体属于敌对势力窃密的目标,出国不谨慎可能泄露国家秘密
联合培养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及课题研究,可能忽略单位安全保密规章制度,加之涉世不深,常常成为敌对势力窃密的重要突破口。国外情报部门往往以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为掩护收集情报。联合培养生本着谦虚的学习态度出国交流,在国外热情结交朋友,知无不答,在谈话中可能无意识泄密或者很容易被设计利用套取其所在单位的各种信息;甚至有的学生政治素养还不坚定,在国外容易受其引诱,为其工作,最后成为安插在军工单位的“钉子”,有目的地在单位内部收集、提供情报,如果私人护照同时还保留在个人手上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3.2 约束手段不力、管控弱,不能有效约束学生滞留不归
学生年龄小、社会关系单纯、学习生活简单、自身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固化,在国外开拓了眼界,接触到各方面条件好的单位难免会有所向往与追求;若国外单位认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话,也会开出诱人的条件,邀请学生在国外继续深造或工作。
我国有句古话叫做“良禽择木而栖”,每个人都会对更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有所追求。但是这句话对联合培养生在国外发展却不适用,因为联合培养生属人员,若放任其自由选择在国外发展的话,会导致国防科研人才流失、国家秘密更得不到保障。目前没有行之有效的管控手段,加之学校对其约束力没有造成太大阻碍,学生双向衡量利弊,有可能放弃国内的学籍和保证金,选择留在国外发展。
4 对策及建议
管理学中有一个墨菲定律:凡是可能出错的地方,如果不加以防范,必将出错。结合上述联合培养生出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引发的安全隐患,以下提出加强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4.1 重视联合培养生的国家安全、保密管理
尽管联合培养生还是学生,但是一旦参与军工单位科研实习,大部分就已接触到国家秘密,参照一般学生模式管理联合培养生不符合国家人员管理规定。基于联合培养生从事军工工作的特殊性,建议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等相关部委及各军工单位与高校重视联合培养生的国家安全、保密管理,制定《联合培养生安全保密管理规定》,明确管理职责与安全监督职责,包括:学业录取前:学校联合军工单位对联合培养生进行资格审查,审点是个人表现及品行是否符合日后从事工作以及有无境外亲戚;录取后:进行保密法律法规和有关信息安全保密防范知识培训,增强联合培养生日后在岗位履行职责的保密能力;实习上岗前:签订《保密承诺书》,按照在职人员同等要求进行保密管理;考虑到学生流动性大的特点,导师对联合培养生研究课题的选定最好不要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尽可能少地接触国家秘密。
4.2 建立对联合培养生出国的协作管理机制
参照对国家人员管理标准,由公安部门、军工单位、学校共同建立联合培养生出国协作管理机制,通过联合培养生信息共建、信息共享的方式,对联合培养生出国进行有效管理;参照国家工作人员管理模式,联合培养生应纳入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库,管理单位可全面掌控其出国情况;明确界定对联合培养生的管理范围,对参与或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的学生实行相应的出国限制措施;联合培养生就读期间出国任务主要由学校发起,因此出国主要管理方仍在学校。建议就联合培养生出国的管理建立以校方为主、军工单位为辅的管理模式,在此强调:联合培养生出国资格应由校方与军工单位共同审核。
因为学生在校完成基础课程前,还未接触到军工单位科研生产项目,因此管理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下图为作者建议的出国管理模式:
4.3 从联合培养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国家安全、保密教育
国防工业后备科研人才应该具有政治可靠、业务精通、工作稳定的基本素质,联合培养生属于重要的后备科研储备人才,对他们的安全保密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参加科研实习以后,而是应该从学习时期开始抓起。学校从学生学习专业科目开始,同步开设国家安全、保密法律法规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将学习成绩纳入必修课学分是有实际意义的。
因为保密教育、保密规定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让人领会并掌握的,只有及早地从观念上引导学生认可保密、接受保密、树立保密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对学生的国家安全、保密教育,并为学生以后正式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安全保密防范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晓丹.浅谈“双导师制”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深远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0,(18).
【关键词】卫生检验;疾病预防控制;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1-0230-01
1食品安全中的卫生检验应用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科学家和媒体也开始重视食品安全性的研究和报道,但是,近年来发现,农村中滥用农药、随意添加防腐剂等现象越来越多,造成了环境的极度污染,威胁着食品的安全性。这种不计后果的追求经济利益是不合理的,最终造成的将是无法弥补的食品污染,例如轰动一时的“红心鸭蛋事件”,该事件说明食品安全就是生命的安全,必须重视。在国外,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食品污染案件和食品中毒案件的频频发生,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一旦“食”出现了问题,那么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将无法达到保障,为此,我国在2009年颁布了针对性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了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的有效性,就必须做到对食品安全的合理控制,最大化提高技术水平,而卫生检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实现食品安全控制的前提。食品安全控制主要表现在三个角度:第一是控制食源;第二是控制污染;第三是实施有害物质的检测,其检测的数据可作为食品安全评估材料。检测产品的可行性,尤其是新产品的检测,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尽可能搜集影响食品安全的外界因素,并对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研究不同饮食习惯和饮食方法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规划出最合理的安全使用习惯。
2饮水安全中的卫生检验应用
生活饮用水是老百姓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也是威胁老百姓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现问题,必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研究发现,近年来出现了多起饮水安全问题,例如无锡“臭水门”事件,该事件给老百姓的心中带来了疑虑,使得老百姓不敢再去放心大胆的喝水,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鉴于此,我国卫生部门完善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已经开始实施。部分指标由当地政府进行确定,个别指标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需要注意的是,该指标不得晚于2012年实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包含100多项检测,为老百姓提供了放心的饮用水,所以,卫生检验在饮水卫生检测中作用巨大,为政府提供了实时的饮用水检测数据,将水传播疾病扼杀在摇篮里,最大化杜绝水污染案件的再次发生。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检验应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含的范围广泛,最常见的是那些威胁到人们健康的重大案件,例如大面积性食物中毒、重大疫情的传播等等。化学性突发案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部分,其主要包含三个角度:第一是化学性食物中毒;第二是化学性环境污染;第三是化学性作业场所中毒。该类化學性案件有着难预测、波及范围广等特点,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
卫生检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用广泛:(1)现场流行病学的检验研究。其主要工作是公共卫生的现场调查,在实验室的帮助下采集有效的典型样本,并将样本送至指定位置,保证样本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2)现场毒物的检验研究。其主要是在相关专业检验仪器的帮助下对现场的样品实施定性和定量检测,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有效的毒物数据,为后续的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实验室毒物的精确检验。在精密实验室的帮助下检验中毒患者的毒物数据,为后续相关毒物源的预防制定合理方案。
4卫生检验工作在未来时间里的发展建议
(1)强化检验实验室的建设,以完善仪器设备为重点。当前来看,除国家、省级和部分市级实验室包含精密的检验仪器,有着优秀的专业人才外,其他的小型城市或者县级城市根本不具备单独完成样本检验的能力。可见,国内的城市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得地区性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室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部分地区的检验设备过于老旧,甚至出现仪器不会使用的状况,进而造成大量的样品检验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鉴于此,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必须向政府申请合理的建设资金,进而解决检验仪器不足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检验技术的国际接轨,才能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标明的责任。
(2)建立完善的卫生检验技术队伍。我们应该掌握危险性评估的意义,随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建立完善的卫生检验技术队伍。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的内容复杂,涉及到了诸多的领域,其对应的检测工作也不再是简单的食品领域,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培养优秀的检验人才,为其提供多角度的培训机会,用实践行动来积累检验经验,以便于更好的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将食品安全问题降到最低。
1 当前现状剖析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意识极其淡薄,许多二、三线城市甚至都没有制定公共卫生管理的相关条款。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让世界瞩目的非典肆虐着中国的许多城市和农村,迫使我国不得不采取对外来人员或外地回归人员的隔离措施;2005年,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2008年后期,公共卫生安全隐患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即食品安全问题,从“三聚氰胺”到“问题奶粉”,从“毒生姜”到“假羊肉”……问题食品频频曝光。据统计,上世纪末中国受食品安全隐患威胁的城市占全国所有城市的80%以上。近年来,虽然我国并未爆发更大规模的流行性疾病,然而其安全隐患却始终存在。这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是20世纪下半叶在世界范围内受天灾人祸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为:①流行性疾病;②食品安全;③环境污染;④事故灾难。
2 对公共卫生管理概念的相关论述
事实上,所谓公共卫生管理其实包括多项内容,且也涉及到了多个部门,因此,严格来说公共卫生并非一个单独的概念。公共卫生体系主要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和公共卫生研究机构等。而本文所探析的公共卫生则仅针对卫生监督管理机构而言,准确的说,是基于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所开展的论述,做好公共场所、学校、劳动、放射、食品等五大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做好预防接种、消杀、从业人员体检、卫生宣教、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救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并监控辖区人群健康信息,指导并治疗患者,监测并报告相关信息;研究和预测辖区人群健康态势,制修订并实施防治规划,调整防治方案等。
3 新时期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
所谓新时期,是指自非典和“毒奶粉”事件后的一个新的分期。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一个单独个体,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认真在上述事件中吸取教训,并重置组织目标和战略发展目标,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3.1 构建四级公共卫生隐患防护网络。在工作实践中,公共卫生管理并非由卫生执法监督一家来承担,而应是中国这一庞大医疗卫生体系的“末梢神经”。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实质是通过控制环境和预防疾病等手段来促进所在区域的居民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一个健全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应包括预警系统、监控系统、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和社区卫生防控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而,要使其成为一个体系,就必须要构建四级公共卫生隐患防护网络。
第一级以国家级疾病控制中心为核心,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共同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
第二级以省级医院为核心,建立应急系统,制定多种应急方案,并设立信息联系部门,承上启下,加强对上级预警的管理和传达工作效率。
第三级以县级医院为核心,其主旨在于加强医疗检诊效用,提升工作水平,配置一支高效的服务队伍。
第四级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其主要职责在于对各种会导致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的事件进行诊断并提出初级预警,同时建立公共卫生安全防御防控系统。
在四项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络中,其各级之间的关系在于沟通与协调,应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构建救灾防病、处理紧急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网络。
3.2 公共卫生管理职业化。如何建立一个健全、敏锐、充满活力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呢?不少公共卫生专家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和见解。
有专家认为,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就必须要进行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建设。其中,硬件包括:要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有足够的设备、经费、人员和政策保证等;软件包括政府的危机意识和政府下属部门的通力合作意识。笔者认为,制度完善是从容应对、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
3.3 加强定期演习。如何建设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训练有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疫病、险情的挑战呢?笔者认为,捷径只有一条,就是更多的开展演习训练。
在突发事件中,医疗机构的每个人都应该做应急体系中的“末梢神经”,都能够对危机做出及时和快速的反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意义,并加强管理效用。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
我们都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公共、大范围的危害等特性,对于社会造成严重的恶劣的影响。我们经常会听到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它会对公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还影响着人们的身心,也拉低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采用合适的应急方式去应对这种情况,当出现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那就是构建公共的应对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在我国的应急机制形成时,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情况。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行程中出现的情况
(一)应对突发事件的经费支出少。根据一份科学的卫生报告资料现实,我国的卫生情况不容乐观,而且我国对于公共卫生给予的经费不多,致使疾病的预防机制迟迟未能建设好,尤其是基层卫生部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还有待提升,这也反映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卫生部门给予的服务与社会公众的卫生需要之间存在问题,需要调和。
(二)应急制度不完善。因为卫生投入较少,基层卫生部门的应急设备存在不足,设施还有待卫生单位的更新,公共员工应该受到专业的训练,而有些单位也不能满足员工的工资,并缺少专门的组织带领,有些药品还是处在急缺的状态,便不能凸显出基层应急系统的影响。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不及时。中国当前的病疫检测体系,存在监督制度不完善,对于病疫的观察与汇报慢,报告不准确等情况,不具备承担突发卫生事件的预告的能力。而且在应对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缺少一个实用的指挥协调制度,还存在责任与分工不清晰的情况,有关单位与对应的处理单位缺少合作的意识,体系之中需要汇报的内容很多,这样就不能形成一个快速工作的操作系统,致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不及时。
(四)缺少标准的应对方案。我国各级的卫生行政单位与病疫管理中心,对于突发的这些案件都做了研究,也制作了很多的应对方案。可是从实际的操作而言,目前的制作方案都在各个方面有待完善。而关于规范的突发卫生事件应对方案与检测环境艰难区域的应对处理方案,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
(五)缺少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意识。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帮助人们树立安全意识,我国开设了一门公共教育。借由教育教学的方式,可以让社会人员树立科学的安全意识与处理突发卫生事件的技术与水平,还可以形成科学的危机观。可是笔者觉得,当前中国对于社会人员的安全教育还有待提升:我国还没有制定科学的安全教育的书籍,来处理公共卫生案件,许多的高等院校也还没设立科学的安全教育,安全组织还在等待建立;大量的卫生单位对于社会人员的安全教育并不是非常重视,也没有落到实处,致使社会人员还没有对公共事件形成安全意识,那么在危险来临时就没有科学的手段来应对。
三、改进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方式
(一)增加卫生经费支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对于社会人员的生命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在当前这个时期,尽管中国增加了卫生方面的经费支出,可是总量还没有达到,不可以适应社会人员的卫生需要,对于经济的进步也造成了约束作用。所以,中国要依据个地方的现实情形,增强卫生设施的配套,加强基层卫生单位的卫生支出,对于应急的职工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优化相应的应急制度。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为了应对突然出现的公共事件,维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要建立与现实符合的应急制度,各个卫生部门也要构建相应的指导体系。构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各卫生单位要清晰地知道自身的目标与责任,要做到依法规范管理的任务,除此之外,政府单位也要使用出他们的职能力量,根据属地化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共同构建起科学规范的应急制度。
(三)构建公共卫生的应急信息平台。借由高科技的方式,将我国各个管理层级的疾控信息体系进行合作,可以构建起一个卫生的应急指导平台,来保证国内疾控组织所知道的卫生信息进行很好地整理,还和各个卫生监督单位合作,共同构建起一个互利互助的卫生信息平台,能够及时地反映卫生事件的出现,做到及时处置。同时,还要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卫生信息监测体系,来检测某些疾病的传播情况与社会人员的总体改变情况,进行适当的统计,也能够用于平常的卫生管理,整理检测的情况,来优化这个应急的信息平台。对于突然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认真监控,紧接着使用预警机制,认真观察事件发生的来源,及时抑制,研究它接下来发展的方向,来尽快处理病情,并且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别与层级,有助于在突发卫生事件出现的时候,及时制定科学规范的处置手段,制定合适的策略,来减少由于突发事件而造成的严重的后果。
(四)及时制定应急方案。要及时制定应急方案,来控制突发卫生事件的出现,保证社会的进步与经济增长。为了保证突发事件出现后更加科学的处置,还可以管理与安排妥当,那么方案的制定就要更加详细与科学可行,将突发事件出现后的经济消耗与公众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除此之外,方案中还要进行科学的控制,要做到医疗治理、病疫检测等基本手段,还需要员工、技术能力与经费的帮助。
(五)优化突发事件应急团队建设。优化突发事件应急团队建设,支持人事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应急控制人员,还要增强应急团队的能力训练,让他们不断积累突发事件的处置经验,为他们往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条件支持的时候,能够聘请一些本单位的优秀员工,让他们来指导应急人员的应对情况,有助于构建起一支强大的应急团队,来做好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
四、结束语
我国人民一直对安全问题非常重视,也十分关注社会公众的安全健康。而中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常出现,各种病疫的出现使人防备不过来。总之,我们建立合理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机制,当公共卫生事件出现的时候,才可以很好地应对,为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添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毛慧.浅议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J].卫生软科学.2011(06)
1.公共卫生的重点任务
就公共卫生而言,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医疗服务。它属于一门科学或者艺术,是以评价、政策发展、保障性对策为基点,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以此,在促进人身心健康的同时,延长人的寿命。就公共卫生服务而言,只需要投入较低的成本便能获取较好的效益,其社会效益回报的周期相当长。在新时期,就公共卫生而言,其重点任务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本文作者对此予以了分析。
1.1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
就当下公共卫生的现状而言,我国大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具备基本的能力,比如,防范能力、检测能力,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交流,使各种有效资源能够得到优化利用。还需要根据我国当下公共卫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各种有效的紧急预案,并加以演练,为更好应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做好铺垫,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0。
1.2当下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繁发生
自我国加入WTO组织以来,我国公共卫生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进而,给城市卫生设施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引发了一系列的卫生问题。其次,随着建设新农村,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没有对周边环境、公共卫生方面的需求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对相关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埋下了隐患。最后,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间的贸易、商务活动、旅行频繁增多,各种疾病在国内迅速传播。此外,随着国际各种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大量密集污染类型的产业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受到其它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影响,比如,食物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些都使不同类型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繁发生。
2.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任务
2.1强化对慢性非传染病、传染病的认识
在新形势下,尽管人们对健康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对慢性非传染病、传染病并没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近年来,各种慢性非传染病、传染病频繁增多,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以冠心病为例,每年新发的患者有80万例,以肿瘤疾病患者为例,有170万例。换句话说,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危害程度远远不低于慢性传染疾病。就相关调查表明,引发各种慢性非传染疾病发生的原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过度肥胖、缺乏运动。想要更好地治疗不同类型的传染病,人们需要对此进行全方位的认识,采取可行的策略来控制那些诱导因素。进而,使慢性非传染疾病发生率得以降低。就传染病而言,由于各种预防控制工作的不断开展,我国相关部门对传染疾病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为各种传染疾病的频繁出现埋下了伏笔。对于这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对此引起重视,具体分析各种传染疾病,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合理化的预防控制,也使人们能够转变已有的观念,共同为各种慢性非传染疾病、传染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2.2高度重视各类慢性非传染疾病、传染疾病的预防控制
对于传染疾病的预防控制来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需要不断增强疾病监测能力。当下,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技术,不断扩展不同区域之间的监控网络,为纳入全球性网络做好铺垫。以此,能够尽早发现各类传染疾病,避免进一步恶化,提高社会大众对疾病的评估能力。还要不断优化各种检测理论,为各种监测技术的灵活应用,疾病监测体系的完善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第二、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不断提高对疾病爆发的处理能力。还要发展相关的流行学方法学、完善各种实验室技术。比如,借助遗传学、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力量,来预防和控制各类疾病。比如,合理利用循证医学,优化基因技术。在基因技术方面,需要对相关的“基因流行病学”引起重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人群进行合理化的研究,合理评价基因组信息,对其遗传性的病学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预防控制对应疾病。在慢性非传染疾病方面,不同地区的相关机构需要全身心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开展一系列的深入研究。需要开展各方面的调查工作,对其调查结果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方案。
3.结语
先后听取了县卫生局有关工作汇报,深入走访下各、福应等12个乡镇、街道,实地走访县人民医院等5家县级医疗机构和8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分别召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3个相关部门及相关医疗机构负责人座谈会,听取意见,了解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卫生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农村卫生工作情况调查报告由提供!
(一)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近年来,县政府把农村卫生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县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制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试行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省、市、县重视农村卫生事业投入,XX年共投入445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895万元,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卫生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各乡镇(街道)重视卫生工作,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落实,抓好本区域内的农村卫生工作。
(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成效显著。农民健康工程是XX年省、市、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我县全面开展农村公共卫生三大类12项服务,XX年为13万多名农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分类管理。该工程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肯定,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进行采访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转有序,三年来,已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XX年,全县参保人数33万多人,参保率达78%,累计有近40万人次享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参保农民患者的医疗负担。
二是农村疾病预防控制有效开展。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非典、人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实施免疫规划,儿童五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全县无重大疫情发生。
三是积极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扎实开展母婴健康工程工作, XX年孕产妇首次实现零死亡,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四是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卫生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目前,全县共有560个自然村建起了自来水站,19万多人用上了自来水,拆除露天粪坑8000多只,建成公厕349座,完成4.7万户厕所改造。五是无偿献血工作成绩突出。全县无偿献血工作6次被评为省、市无偿献血先进县。XX年10月,县政府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单位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三)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二是对乡镇(中心)卫生院推行股份责任制改革,在中心卫生院全面实行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改进服务模式,乡镇(中心)卫生院经营状况得到了一定的好转。
三是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严把人员入口关,严格要求,考录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医疗机构。实施了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开展十佳驻村医生评选、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组织各类学历教育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四是全力抓好医疗质量建设。制订了《仙居县医疗质量建设工作方案》,加强医疗单位自身能力建设,通过开展等级评审,提高了医院的管理层次和服务水平。
开展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争创百日无事故活动,切实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制订完善了乡镇(中心)卫生院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建立每月督查通报制度,抓好督查落实。五是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加强。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和《职业病防治法》,抓好食品安全、卫生许可、职业卫生等专项整治,加大农村卫生综合执法力度,促进食品卫生和用药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卫生工作的氛围还不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的意识及大卫生理念还不强,未形成农村卫生工作合力。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还没有形成共识,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不够强。
一是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滞后。我县医疗机构普遍缺少发展规划,经营场所十分紧张。县人民医院作为全县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仅40亩,医疗用房十分拥挤,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XX年医院迁建工程完成了工程立项和土地报批,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动工,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医院、妇保院、精神病院等县级医院和横溪、白塔、下各等中心卫生院的经营场所不足,精神病院房屋紧张、条件简陋,县疾控中心、城关医院至今还在租用房屋办公;多数医疗单位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乡镇卫生院还没有配备救护车,难于开展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县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在全县1350名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仅占14.9%,高级职称只占6.8%;乡村卫生技术力量更加薄弱,514名卫生技术人员,本科学历只有16人,高级职称仅有6人,中级职称也只有96人,人才问题严重影响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和医疗可信度;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差、压力大、工资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还未落实。
三是医疗质量仍需提高,医疗秩序有待规范。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病人外流现象不少;医疗纠纷发生呈上升趋势,医~件时有发生,处理难度较大;个体医疗单位数量多,管理较难,打击非法行医难度大。四是村级卫生服务网络薄弱,全县722个行政村只有42个村级服务站,群众就医不便反映较大。
(三)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缓慢。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还有薄弱环节。各类传染病预防及重大疾病防治任务依然很重,群众疾病预防观念不强。
二是食品安全隐患和药品监管问题反映较大。农产品调入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检测设施设备落后,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突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不够健全,药品监管相对薄弱,群众用药安全难以保障。
三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任务艰巨。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横溪、白塔等乡镇及周边平原村、城郊结合部等没有集中供水设施,直接饮用地下水,由于地下水污染,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群众呼声较大;露天粪坑仍普遍存在,改厕任务较重,有的村虽然建了公共厕所,但后续管理工作跟不上,没有发挥作用;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进展缓慢,城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作机制缺乏,环卫设施缺少,垃圾处理问题突出;排污问题没有引起重视,排污设施没有配套,地下污染严重。上述公共卫生问题的存在,致病返贫现象突出。
(四)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卫生事业经费所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却不断下降。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影响了我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不够完善。
一是对农医保的政策宣传不够,部分农民对农医保的认识存在偏差,群众参保积极性还不高。
二是农医保政策还不够完善。群众对门诊报销、在外地看病报销手续、额度、参保率任务指标等意见较多。
三是筹资难度较大。我县外出人口较多,以户为单位收取难度较大,部分乡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有集体经济的村由集体支付,影响村经济发展,干部反响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保健康促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共同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造福人民的一件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县政府要从落实执政为民的职责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综合领导。要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制订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落实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形成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要重视和加强对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卫生主体意识,增强预防保健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农村卫生工作,营造保健康、促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一要加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要对各医疗机构发展作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规模。要高度重视县人民医院建设,尽快研究,科学确定建设方案,积极组织实施,加快解决目前县人民医院用房紧张的突出问题。重视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发展,抓紧县疾控中心、城关医院的迁建工程建设,积极帮助解决县中医院、妇保院和横溪、白塔、下各等中心卫生院的扩建问题,重视解决县精神病院用房紧缺、医疗条件落后、经费缺少等实际问题和一些乡镇卫生院的危房问题。更新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提高医疗检查可信度,适应医疗发展需求。
二要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取决于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技术人才决定着医疗技术水平。因此,要加大医疗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改进人才引进和考录政策,合理配置人才。加强在职医务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中、高级医师及执业医师的从业比例,进一步提升医疗技术人员整体素质。重视解决医疗卫生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问题。
三要加强医疗质量建设,规范医疗秩序。县人民医院要培养和集聚高、精、尖医疗专家,不断推进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上新台阶,减少病人外流。乡镇(中心)卫生院要加强医疗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全科医术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要重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挖掘、收集和整理民间医药技术及祖传秘方。要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抓好医德医风,增强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和职业自律意识。加强对个体医疗单位管理,发挥个体医疗单位方便山区群众就医的积极作用,坚决打击各类危害农民群众健康的非法行医行为,规范医疗秩序。
四要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换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服务行为。要推进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革,合理配置资源,改进服务模式,形成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提高效率。加强村级卫生社区服务网络建设,担负常见病初诊治及预防保健任务。发挥社会个人举办的医疗机构作用,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提高整体效能。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为农民健康提供基本保障。公共卫生是人民健康的源头。
一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重点传染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处理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要认真实施母婴健康工程,重视产科、儿科建设,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出生人口基础素质。
三要加强药品、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要建立健全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加大药品购销监管力度,组织对农村卫生机构的药品采购渠道、质量、期限及药价的检查,保证农民用上安全、有效、价廉的药品。要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载体,积极开展卫生综合执法监督,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及餐饮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生长激素等农业投入品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县药品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
四要进一步重视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加快横溪水厂建设,及早解决横溪、白塔等乡镇的饮用水问题,加强城郊结合部的自来水管网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城郊居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要加强农村卫生户厕建设,公共厕所建设要因地制宜,发挥已建公共厕所的作用。要抓紧县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力争如期建成使用。改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处理能力,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城镇、乡村垃圾分级处理运作机制。要重视乡村排污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要充分发挥居民、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要严格按照中央、省级有关农村卫生工作政策规定,增加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有所提高,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保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经费及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资金。
要合理安排乡镇(中心)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经费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资金,加强农村卫生经费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体制。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和典型引导,提高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互相共济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提高参保率,减轻村级经济负担。
1公共卫生安全、人权保障与市场监管三种进路齐头并进
国际法规制食品安全的三种进路分别为:公共卫生安全、人权保障和市场监管。其中,公共卫生安全的进路发展最早,而人权保障的进路发展最晚。
1.1公共卫生安全进路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食源性疾病的严重爆发在世界各大洲均有文献记载。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gnization,WHO)早在成立之初,就开始关注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的严重危害,做了1些预防与控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食品生产运输一消费模式的改变,食源性疾病在各国频繁爆发,并迅速在全球各地传播,引发全球食品安全危机。为了应对食源性疾病带来的重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调整战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风险管理。
2005年新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为国际社会监测与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了法律框架。《国际卫生条例》(2005)不仅强化了传染病(包括食源性疾病)国际控制领域的法治主义秩序,更从根本上展示出一种世界卫生组织主导下的前摄性风险管理模式,标志着传染病控制国际法的重心从检疫协调转移到了全球监测。1《国际卫生条例》(2005)制订了一系列新的规定,以支持现有的全球传染病爆发预警和应对体系,并要求各国改进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国际监测和报告机制以及加强各国的监测与应对能力。其中,有关食品安全治理的最重要举措就是规定各国应通过国际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网络(TheInternationalFoodSafetyAuthoritiesNetwork,IN-FOSAN)和《国际卫生条例》国家联络点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食源性疾病的爆况,并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牵头下利用其提供的平台进行食源性疾病的信息交流、情报共享和技术援助等,以提高国际社会应对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1.2人权保障进路
食用安全的食品是保障生命与身体健康的前提条件,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人权问题。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1966年《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一条首次明确提出‘‘充足食物权(TheRightToAdequateFood)”的概念,指出人人享有“免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基本权利”,并规定了国家独自或通过国际合作发展农业、改进粮食生产、公平分配粮食等义务,以保障“充足食物权”的实现。0该公约第十二条规定了健康权,并对实现“健康权”的“环境卫生与工业卫生”予以了高度的重视。该公约第二条、第二十三条还对缔约国的义务与实现权利(包括食物权与健康权等)的国际合作进行了规定。此外,959年《儿童权利宣言》、1979年《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也都有关于“充足食物权”的规定。1999年5月,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第二十届会议(1999年)第12号一般性意见(简称《意见》)扩充了“食物权”的内涵和外延。根据该《意见》,食物权(又称充足食物权)是指“食物供应在数量和质量上足以满足个人的饮食需要,无有害物质,且在某一特定文化上是可接受的。”
2000年9月,189个国家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其承诺的八个千年发展目标与食物权、健康权等基本人权密切相关。为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把“食物权”从政治承诺转变为法律权利的重要性。2000年4月17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通过了第2000/10号决议,决定任命一位专门负责“食物权”问题的特别报告员,以便促进和保障“食物权”的实现。让齐格勒先生和奥利维尔德舒特先后被任命为“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对督促和推进各国落实“食物权”做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4月20日,人权委员会第2001/25号决议将特别报告员的职权范围扩大到包括作为‘‘食物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饮用水。2002年2月15日联合国大会关于第三委员会报告的《有关食物权的决议》重申人人享有免于饥饿的权利和“食物权”的重要性,第一次使用了“安全”(safe)这个词语,表现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从而使国际人权文件中“食物权”的涵义更加全面。
1.3市场规制的进路
市场规制的进路,源于国际食品贸易与公共健康的冲突。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之初,并不太关心公共健康,只是重申了关贸总协定的为了保护公共健康的权益可以限制自由贸易这一原则。但是,随着健康权日益被人们所重视,贸易机制在保护公共健康权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在WTO规则中,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协议就有三个,分别是《GATT1994》、《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SPS协议)和《技术性贸易壁金协议》(AgreementonTechnicalBarrierstoTrade,TBT协议)。
《GATT1994》第20条(b)项授权成员国有权“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而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障该政策目标的实现,但前提是这些措施不会对国际贸易造成变相的限制,尤其是各国关于食品贸易中的产品标准、农药残留标准、兽药残留标准、检验检疫措施等方面必须符合GATT关于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不歧视原则以及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等有关规定。近年来,WTO/DSB处理的大量食品贸易纠纷,核心问题主要包括是否违反国民待遇原则与不歧视原则。H国民待遇原则和不歧视原则禁止食品进口国在适用标准方面对进口同类产品与本国同类产品之间存在任何歧视。
TBT协议适用于所有产品,包括工业品和农产品(但涉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由SPS协议进行规范)。TBT协定规定,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除为实现国家安全、防止欺骗、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保护人身健康和安全等正当目的所必须之外,不得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第2条第2款,第3条第1款),且必须遵守非歧视原则(第2条第1款)、标准协调原则(第2条第6款)、同等效力原则(第2条第7款)和透明度原则(第2条第9款第10条)等。同时,TBT协议还规定了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的合格评定程序(第5、7、8条)及其相互承认(第6条)。根据TBT协议关于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定义,各种食品标准(如婴幼儿奶粉标准)、食品标签、食品接触材料安全等都必须遵守TBT协议的有关规定。
2国际硬法与国际软法并重
从国际法规制食品安全的上述三种进路中,我们可以发现规制食品安全的国际法体系不仅包括有关食品安全的国际条约、公约、宣言等正式有效的国际法规则,还包括国际食品标准、实施食品安全控制的计划、战略、活动和方案等,检验服务、实验室活动、食品监测和疫病数据等服务,以及信息、教育、交流和培训等。也就是说,规制食品安全的国际法不仅包括具有直接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和法律法规,还包括各种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具实际影响力的计划、战略、方案、指南、标准、告知等软法。
目前,食品安全的国际法规制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方面《GATT1994》、《SPS协议》、《TBT协议》等国际条约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三个国际协议缔约国众多,国际影响力较大。另一方面,国际标准(CAC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OIE制定的动物卫生标准和IPPC制定的植物健康标准)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CAC的食品安全标准对协调全球食品贸易的影响与作用日益重要,它虽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法渊源,但通过WTO规则(具体体现在SPS协议和TBT协议中)获得了事实上的拘束力。从实践来看,WT0大多数成员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CAC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在协调国际贸易和解决全球食品安全问题上日益增强的法律影响力,体现了全球治理结构的新特征一‘软法”往往在国际法的“灰色地带”扮演重要角色,对国际法上有拘束力的规则的“白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CAC等国际标准之外,WHO、FAO(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还广泛旨在控制食品安全的各种指南、计划、规划、战略、劝告等软法,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例如,FAO/WHO在《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一强化国家食品控制体系指南》(2003)别强调了‘‘从农田到餐桌”(FromFarmtoTable)的综合概念,指出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链条中要始终遵循预防性原则,这为各国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3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在食品安全的全球治理中负有责任并曰益发挥重要作用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难题,该难题的解决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这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全球治理的基本理念。在食品安全全球治理中,一方面各国政府与食品监管部门对本国的食品安全负有责任,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在食品安全的全球治理方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从西方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来看,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生产企业、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作用,通过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有效减轻了政府监管的压力。
近年以来,国际社会越来越强调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这里的社会责任就包括食品安全。2011年欧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大肠杆菌疫情并蔓延至北美地区,毒黄瓜、毒豆芽事件让欧盟食品安全神话破灭,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关注。5近年来,一方面,国际社会通过政府间或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制定直接调整跨国公司的行为,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软法,如《OECD多国企业指南》《全球契约》等,督促跨国公司自愿担当社会责任。201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正式社会责任国际标准,鼓励世界各国及各组织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自愿选择是否采用ISO26000,其主要技术内容强调组织遵纪守法、尊重人权、关心员工、保护消费者、热心社会公益、关爱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等。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及新闻媒体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担当的问题予以高度关注,这已经是一个全球现象。近年来,印尼、泰国、越南、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先后掀起要求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运动,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对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出现弱化的现象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强烈批评与密切监督。2011年12月31日,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了®011跨国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报告》。该报告对2011年度中国境内发生的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筛选整理,涉及的公司大部分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该报告汇总了家乐福(法国)、沃尔玛(美国)、葛兰素史克(英国)、宝洁(美国)等企业,强烈谴责这些跨国企业严重背离了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承诺。同时,发达国家逐渐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加大关注力度,对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劳工问题、环境问题提出质疑,并尝试将社会责任标准(包括食品安全)引入WTO的谈判框架中。
除了强调跨国公司(尤其是跨国食品公司)必须承担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社会责任之外,国际社会也十分重视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行业协会建设十分完善,这些食品行业协会在政府监管上给予很大的支持,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美国的全美谷物与饲料协会,通过发挥行业组织的资源优势,研究提出了安全储存谷物的良好规范及方法,大幅度降低了谷物储存环节造成的安全事故;荷兰的乳制品业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奶制品检测中心,其中行业组织对该检测中心的建立发挥了主要作用;日本消费者协会发起了商品比较试验、消费者教育和消费者咨询等运动,大大促进了日本的食品安全等。
此外,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的全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尤其明显。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立法零散、多元管辖以及监督、监测和执法工作不力,削弱了有效的食品管理,新闻媒体的监督显得尤其关键和重要。很多的食品污染事件都是由于新闻媒体的调查、揭发被公诸于众,然后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最后得以彻查与解决。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
最后,广大民众广泛参与也是世界各国保障食品安全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新西兰,所有公民都可以参与食品安全决策,这些代表有来自传统消费者协会的,也有土著居民和农村消费者代表。加拿大非常重视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加拿大政府在做一项食品安全监管决策时,会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告,如政府公报、广播电视或者在全国性的媒体上刊登广告,向相关非政府组织通报情况;针对普通公众的咨询活动一般在工作日的夜间举行;对出席听证会的证人由政府报销差旅费,为有幼儿的家庭提供托儿服务,为少数族裔提供多种翻译服务,为残障人士提供手语、盲文服务等。
4食品安全的全球治理框架与治理网络正在形成
食品安全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食品安全危机中独善其身。食品安全不仅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该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全球合作与共同努力。首先,食品安全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对其治理离不开政府、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三者的良性互动。其次,经济全球化使得食品安全成为全球性问题,多元治理主体应加强合作,采取协调行动,实施跨国合作治理是解决该全球问题的有效之策。08再次,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开展国际合作是各国的条约义务。食品权不仅在经济上、道德上和政治上是必要的,也是一项法律义务。各国政府均有义务尊重、保护和帮助公民实现该项权利。最后,食品安全全球治理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恶化与全球蔓延的根本出路与必然选择。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无论从规模、波及范围还是影响后果上来说都具有全球性,亟需跨国合作进行治理。
目前,美国走在食品安全全球治理的最前沿。早在1995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政府签订了关于在公共健康、药品、医疗服务、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领域进行规制协调的合作备忘录。1998年7月美国和墨西哥签订了食品安全合作协议。1998年12月,美国和加拿大政府签署了关于农产品贸易领域的谅解录,以解决双方间存在的主要农产品贸易和食品安全问题。
作为农业强国的加拿大有着世界上最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其模式甚至被WHO作为典范向世界各国推广。加拿大体系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集成、高效、标准化。一是拥有高度集成的机构——加拿大食品检验署,所有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检验都在这里进行,对危害食品的监管也更为有效;二是需要与不同部门合作时,确保很高的效率;三是加强推广食品安全危害关键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体系;四是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以提高自身水平。08
近年来,我国也积极与世界各国(地区)开展食品安全的国际合作。截至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已同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蒙古国、越南、菲律宾、丹麦、法国、荷兰、爱尔兰、匈牙利、波兰、意大利、挪威、瑞士、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乌拉圭、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签署了30多个涉及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近日从中国政府网获悉,《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已经国务院第84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的重点工作共有18 项。意见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一抓到底;要加强督查、考核和问责,确保兑现政府对人民的承诺。
根据意见, 国家卫生计生委作为牵头部门负责的重点工作为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具体包括: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 元提高到380 元,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100 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开展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 元提高到40 元;加强重大疾病防控;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
此外,国家卫生计生委作为参与部门负责的重点工作包括:鼓励大众消费,控制“三公”消费;深化价格改革,加强价格监管;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继续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等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继续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今年再解决6000 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等。
(来源:中国政府网)
一、我们应当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识,形成新的安全观,把安全问题与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构筑平安人生
首先要树立应有的危机意识,日常生活中能够居安思危。应该看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显期,各种不可预测的、非常态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给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灾难性后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事件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高风险的年代,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在预防和应对危机中生存和发展。
1、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十分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不断加快。这种来自自然界的突如其来的破坏构成了对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今年5月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2、中国是处于快速发展转型期的国家,社会利益分化严重,社会运行系统相当脆弱。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导致各种利益冲突频发,一件偶发的社会矛盾事件,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出现“交叉感染”扩大社会矛盾,造成严重的社会安全危机。随着我国的经济连续几十年高速发展,在社会运行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的隐患日益显露。例如,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城市实际上发展成为一种相互联系的高科技复杂系统,城市中所有的日常生产、生活和工作完全依赖诸如生命线网络(水、电、煤、汽、道路等)、通信网络和金融网络的正常运行,哪个网络出现问题,城市的秩序都会大乱。另外,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四“流”体系,但这些体系中,人流与物流体系的不确定性、能量流体系的不平衡性和信息流体系的脆弱性的特点相当突出,一旦这些体系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潜在的危机激活,就可能演变成一场空前的灾害。20*年初的一场大雨雪就给南方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充分而典型地暴露出我们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其次是树立自觉地遵纪守法的观念和习惯。现在的大学校园是全社会中人群最集中的地方,学习和生活的公共程度最高。每个大学生要想在校园中有秩序地学习和生活,特别是要确保自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就必须严格地遵纪守法。只有人人遵纪守法,才能实现人人在校园中获得安全。从全社会来说,只有每个公民把遵纪守法当作发自内心的理念和习惯,并提高到信仰的高度,才能实现公共生活的安全,维持公共生活的秩序,否则,每个人都希望别人遵纪守法,而自己却为所欲为,那就必然会出现人人都是受害者的危险局面,就象最近三鹿奶粉事件的惨痛教训一样。所以,同学们现在要从安全的角度,熟悉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什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并且能够认真、自觉地加以遵守。我一直很欣赏这样一句话:老实是一辈子也花不完的本钱,胆大妄为是引发灾难的祸根。希望同学们对有关的法律和校规校纪一定要认真学习,这既是培养良好作风和学风的需要,更是为了自己安全的需要。
再次是深刻领悟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社会责任,加倍珍惜、尊重和热爱生命。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的价值超过一切财富,每条生命都与家庭、集体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又都承载着神圣的责任。大学生在校园里所求的不仅是知识,还要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不断促进身心的健康,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身心方面的疾病,保证生命安全受到不法侵害和意外伤害,切实提高生命的质量。
以上几点,都是希望同学们对安全问题有一个新的态度。
二、我们应该主动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和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根据目前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威胁到校园学生安全的危机事件大概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几大类。希望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有关机关组织的应急演练。具备安全防范的知识和能力,已经是社会发展对每个公民的新要求。如果我们应对危机的相关知识多一些,素质高一些,就会大大减少各种突发性危机带来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即使危险来临时,一个人的脑子里有了安全应急这根弦,懂得必要的生存知识和逃生技巧,就能抓住宝贵的机会获取生存,否则,就会不知所措,应对失当,小灾也可能会酿成大祸。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今天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防火防盗的问题。
火灾是当今世界,也是学校事故灾难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灾害,因为学校人员高度集中,年轻的学生防范意识较差,所以火灾的危害性非常大。因此,我们必须既从个人安全也从集体安全的角度高度重视消防安全问题。大家绝对不能拿安全用电的有关规定当儿戏,绝对不能私接电源、私拉电线、违规使用电器。平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用电方面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我们在公共生活中必须掌握消防逃生方面的知识,了解消防报警、消防处置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否则就容易出大问题。多年来有些学生总是不把防火当回事,只图自己一时方便,经常在宿舍里使用违规的电器,还与管理人员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就在昨天,上海商学院一间女生宿舍因违规使用电器引起火灾而导致四名女生跳楼的空前惨剧,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无比痛心,同时更应该让我们高度警觉。
校园生活中也经常发生学生物品被盗和财物被骗的问题,应该格外注意防范。我认为大家应该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是要提高警惕,养成细心管理好自己物品的习惯。养成平时不乱放物品、人离锁门的习惯,不给他人留下“顺手牵羊、见利忘义”的机会。钱包、手机,特别是电脑等要在自己的掌控之内,不给小偷有下手的机会。二是要注意了解和掌握防诈骗的知识,学会识别欺诈性的行为和信息。我校和我院学生中都曾发生过被诈骗的事情,经济损失严重。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两件事,一件是一定要克服贪小便宜的心理,“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把手机、银行卡交给陌生人,遇到来不及接听的陌生来电不要回电,不要听信诸如快速发财之类的谎言。第二件是要特别提醒我们的家长防受骗,在家中留下学院办公室、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电话,家长一旦接到异常电话,如说你孩子遇到车祸或突发疾病并要求汇钱等,一定要设法核实或报警,不要急于汇钱。
2、关于防食物中毒和防疾病的问题。由于全社会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法制观念,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失范现象,尤其是还没有真正确立起崇高的生命意识,所以现在中国的食品安全隐患相当突出,学校这样的人群高度集中场所的公共卫生事件层出不穷。作为个人来说,我们一定要从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角度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例如,我们要不食无证摊贩的食品,尽可能不去校园周边的排档进餐(因为它的油、肉、粮、菜等的卫生没有保障)。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立即报告,及时就医。卫生专家说,乱吃东西危害最大,等于慢性自杀,大多数人不是饿死的而是吃死的,还说喝(酒)死的比淹(游泳)死的多。这话很有道理,建议大家都要主动多学习一些卫生健康知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广东的传染病是很严重的,尤其是乙肝比较严重,学生群体中更为突出。所以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公共生活中加强对各类传染病的防范,积极锻炼身体,保证自己平安顺利地完成学业。
3、关于公共场所和公共交往中的安全文明问题。
首先是注意交通安全问题。关注身边的交通环境、保持适度的警觉是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我校学生时有发生乘坐非法摩的而出问题的事例,要引起大家的重视。校园车辆日益增多,平时走路要保持清醒头脑,格外注意过往车辆,防止出交通事故。
其次是注意在校园周边活动的安全。我们要知道哪里是安全的、哪里是不安全的。谈恋爱也要注意恋爱安全,有个别谈恋爱的同学在校园周边偏辟的地方被抢的案例。周边出租屋的不安全隐患很多,一定要防止被敲诈或者被侵害。异往一定要遵守道德规范,避免受到害、防止性骚扰、防范性病和艾滋病。古往今来许多人在恋爱过程中不珍惜感情,过于自私而引发的爱恨情仇导致了许多人间悲剧,因恋爱而危及到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