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教育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李大鹏(1979- ),男,四川万源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杨益(1981- ),女,四川中江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52-02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正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模式、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高校必须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阵地,使网络成为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的重要举措,高校必须构建科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牢固地掌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制高点,使网络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特征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体系的含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学科,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及形成的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利用网络多元主体对信息进行制作、传播和控制,进而实现用丰富、生动、正确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政治立场、道德素养和网络习惯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逐渐形成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符合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当前,国内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它针对网络环境下受教育者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载体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体系构建问题;二是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将网络作为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部体系构建问题。笔者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特征,将与其相关的各种手段、资源和思想整合起来,从而形成有效的、科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教育资源的开放性。网络不存在控制的问题,也没有一个中心,这是网络得以存在的原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任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选择“Yes”或“No”,这就弱化了个人对社团及他人权威的依附,它不仅构成了对权威的挑战,也是对信任权威的集体意识的挑战,这就使人更多地享受到民主和平等。
2.教育资源的整合性。网络的诞生和发展、成熟,打破了信息传输人原有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将多种多样、丰富的理论观点以及发生的事件通过影像、声音、文本和图片等快速地集合在一起。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汇集,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教育主体的多元性。通过网络,彻底颠覆了高校这一原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唯一的实施主体。各种网络运营商和网站也必然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限于校园单一主体的理论将会随着网络对大学生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的现实而被多元主体理论代替。
4.教育客体的自主性。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认知渠道不断延伸和扩展,学生通过使用搜索引擎或者访问专题网站进行延伸式的学习,时刻了解和关注国际国内各个方面丰富的信息,这对大学生在掌握全面信息基础上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非常有利的,进而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增强和发挥,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构建科学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保障投入,夯实基础,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平台
1.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各高校党政应敏锐地认识到网络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并积极深化运用。同时在硬件上,应建立覆盖学校的校园网,使教室、办公场地、学生寝室、教师住房等全都接入校园网络中。
2.加强队伍建设,牢牢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必须根据思想政治的规律和网络载体特点,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牢固把握住,建立一个覆盖全面、方向正确、渗透立体、效果显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互联网应用技术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二)不断拓展渠道和空间,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1.探索主渠道的网络教学新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和优势,通过挖掘和开发网络教学手段,在校园网上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程网络教学实践,牢牢占领主阵地。通过开发网络课程教学系统,探索出边讲边练、网上讨论、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教学新形式,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信息量。
2.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第一,旗帜鲜明地开展主题网站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主题网站是指那些针对特定的人群,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教科研主题、学习素材类事物主题,完成特定信息的搜索和提供、组织与,或者提供互动学习平台的网站。高校要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服务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实现网络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与学生就业相结合、与心理咨询辅导相结合,使网络对大学生的引导、教育和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得到增强和提高。
第二,精心谋划学生门户网站建设,发挥学生网站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所谓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将会是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均能够在网络上找到载体和实现,如学习、交际、购物和游戏等。学生门户网站的建设涵盖了以上内容,这样的网站突破了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的限制,扩展为开放的立体式的教育模式,网站深得在校学生、校友以及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网站的访问量大、学生留言交流多,已成为了学生们的交流平台和精神家园。
第三,加快创新与发展,深入开展专题网页建设。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而且更新越来越快。作为思想和思维非常活跃的大学生更加喜欢接受新的事物,更加向往新的生活内容。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新的网络信息交流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了解并积极占领新的阵地,实现网络思想教育的全覆盖。
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加明显,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全面覆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弘扬社会主义建设主旋律,为大学生更好地服务,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育.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2]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论文摘要:面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构建一套与当代大学生的变化和需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成了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分析,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网络热情的持续升温以及网络的多元化、复杂化等问题的出现,如何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当代大学生的变化和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构建一套与网络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成了当务之急。
1 传统教育思维与表达方式的转变
网络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否在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度过,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进而影响物质文明的建设。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已经是大势所趋、人所共识。建立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教育者根据自身的感觉或经验之上的传统的施教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1.1传统教育者的转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处于一种居高临下、主动给予的态势,常常将许多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感和感召力得信息进行思想理论灌输。受教育者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根本不可能解决真正的思想问题。随着网络这一新型的“第四大媒体”的出现,网络的便捷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网络的虚拟又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格、权利、地位等一切都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没有师生之分、高低之别。网络所带来的这些特性也就使得教育者一方面应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而充实完善自己,坚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另一方面要把重心和侧重点放在教育引导上,教会受教育者判别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受教育者正确选择信息,学会利用网络来、传递、筛选、过滤和整合信息。可见,把封闭教育模式下简单灌输变为双向的教育引导,把强制灌输与互动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思维与表达方式。
1.2传统受教育者的转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方法。它注重的是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教育方法和通过课堂宣讲、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二维教育方式,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的学生,受教育者也是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二个老师;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采用的是集文字、声音、色彩、图片、动画、影视等为一体多层次的大量图文并茂的视觉三维教育新方式。教育内容从静态走向动态;教育方式突破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网络的开放使得每个学生在任何闲暇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获取信息,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进行思想交流。大学课堂的外延大大扩展,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它还包括数量庞大、各式各样的网站,网上远程教育将成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并显示其独特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一次性投入后,可以得到无数次重复使用。无可置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大大增加,舞台大为扩展,方式更为丰富,时空得以充分延伸。
2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础平台
如果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看成是一台电脑的话,那么教育思维、表达方式上的转变就是一组合适的硬件,方法的构架就是一套实用的软件,但是单单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想要一台电脑的性能更加完备,更加卓越,一个好的教育基础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操作系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基础平台就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2.1以网络优势的把握为前提
对网络优势的把握是我们基于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也是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依据。网络环境具有资源共享性、交流互动性、主体隐蔽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可以承载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模式和手段的转变有了潜在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熟悉网络特点,把握网络优势,坚持实现网络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结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围绕网络特点选取合适的技术支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转变,构建大众共享、双向交流、共同提高的教育模式。
2.2以网络技术的运用为依托
网络技术是我们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平台的重点。它是连接网络特点与网络功能的桥梁,使网络教育功能的实现成为一种现实。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媒体(报刊)、声音媒体(广播)和视觉媒体(电视)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使教育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实现了对受教育者多重感官的刺激。离开先进的网络技术支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冶教育者要注重通过网络技术的演绎,运用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对教育过程进行综合处理,变传统单向教育为互动交流、变单一呆板为灵活多样,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进行富有创新性的建设,使枯燥的政治性内容有效地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认识。
2.3以网络功能的实现为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谐校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和要求。高等院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谈几点做法,以推进大学和谐校园建设。
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师生员工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在奖学金和助学金发放、荣誉评选、违纪处理等方面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坚持同样标准,执行同样政策,给学生创立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讲究正义,在事非面前要有鲜明的观点和正确的解决办法,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增强明辨是非、主张正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不能将其一棒子打死,而是要以“宽容”的态度,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在宽容的环境中体会公平与正义,从而与人为善,追求正义。
一、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和谐、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建立和谐的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从整体上、制度上得到加强和改进。毕业论文 因此,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的教育体系、道德规范体系、信息反馈体系等,通过发挥各种体系作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预防、消除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实现教育目标的和谐和全面发展。
2.建立和谐的制度体系
和谐校园的正常运行需要多种多样的制度来支撑。从学生主体来看,要建设公平竞争、和谐共进的氛围,必须有科学、规范的制度作为保障。具体来说,应该逐步规范奖学金评定制度、学分制、评优制度、日常行为规范制度、卫生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创新教育制度、贫困生救助等一系列制度。另外,在制度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还要重视制度反馈。在制度反馈过程中,要虚心听取学生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以便逐步修正制度。
3.建立和谐的育人体系
和谐的育人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和谐的教学体系,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方式,提高教师的素质;二是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育人效果;三是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里充满先进文化氛围及探索真理的理想追求。
4.建立和谐的服务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去较多地强调其政治功能,而在当前形势下,应当把建立和谐的服务体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尤其要密切关注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心理障碍学生和就业困难学生,切实为他们服务。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增添力量。
二、实施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实施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适应和谐校园建设目标要求的具体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应该强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队伍的“以学生为本”观念、“诚信”观念、“公平、正义、宽容”观念。另外,按照“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的思路,以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队伍的学习力、应变力、创新力和凝聚力为目的,造就一支“忠诚、进取、求实、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2.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其一,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是高校实现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的重要措施,职称论文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民主法治教育,应突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重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法制精神。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以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为目的,注意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权力与义务的关系,树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的思想观念。同时,通过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提高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应对各种复杂事务的能力,并运用法律武器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二,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开展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树立道德意识,要通过灌输、启发、激励、引导、说服和感召等多种形式,使大学生认识到道德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二是实施道德规范。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三是推动道德实践。道德建设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要大力强化实践环节,运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参观教育基地、服务社会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推动道德观念和规范见之行动、落到实处。
其三,努力构建和谐的网络虚拟空问。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应该忽视对和谐网络虚拟空间的构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学习资料,获取生活、服务信息,同时网络也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说网络虚拟空间成为大学生现实生活空间的延续。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遵守网络道德,不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散布不良信息,不沉溺网络游戏,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虚拟空间,避免将网络虚拟空间中产生的矛盾引入到现实生活中来,影响和谐校园建设。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求潜移默化、双向交流和重在引导,避免空谈说教和简单粗暴,由公开教育转变为渗透性教育。留学生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渗透到学校的教学、日常管理当中,使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管理相互渗透。要加强渗透性,就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环境育人的要求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隐性化的教育载体。
参考文献
[1]丁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6 (2).
[2]周愉.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报,2005(4).
[3]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高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全方位提升受教育者的政治觉悟,助其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举止。而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其教育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应当从新媒体的视角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进而优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以便支持、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能够把握机遇,克服困难,提高教育的有效性[1]。由此看来,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优化构建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从新媒体的视角来审视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的实际情况,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点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增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全方位互动”特性的新媒体广发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这其中就包括教育领域,这使得传统的、陈旧的“灌输式”的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了微信、校园电视台、QQ等多种新媒体平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能够感染和影响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这一方面来说,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增强[2]。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增强
新媒体环境之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多种新媒体的应用,如QQ、朋友圈、校园BBS等能够营造轻松、自然的氛围来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与沟通,发生思想碰撞,进而自然地、自由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外,运用新媒体展开的交流与沟通是比较随意的、民主的、平等的,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促使师生之间更像朋友一样的交流,如此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果更佳。从这一方面来说,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增强[3]。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增强
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的优势之一是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来进行信息传播。相应的将新媒体有效的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资料的下载、分享,进而丰富教育内容,良好的教授学生。同时,也能够将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视频上传到网络上,方便学生随时上网查看视频,解决学习困惑。这极大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定改变,这种改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机遇,即:
1.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自由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直面式的现场教育,而基于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的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及适用性有很大帮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具有多元性、交互性及虚拟性特点的新媒体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利用QQ、微信、校园BBS等多媒体平台来展开教学活动,如此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良好的学习,还能在课下利用多媒体来进教育视频观看与学习,提高学生知识水平。所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自由,利于提高教育的有效性[4]。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般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规律、书本知识及个人经验来设置既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案,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枯燥。而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灵活的运用新媒体来获取网络共享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料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准确的、有效的教授和培养学生,促使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得以提高。
3.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加多元
新媒体环境下,QQ、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平台的运用将逐渐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如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使学生能够产生熟悉感,进而积极主硬斡肫渲校良好的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有很大帮助[5]。所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加多元化,能够优化调整教育教学活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强,更为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具体来说,就是高校学生能够利用新媒体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的同时,还能获取其他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带来有利影响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一旦学生深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可能造成学生思想观念偏差;知识储备不足或教学经验有限的教师对多媒体的了解甚少,相应的其不懂得如何灵活且有效的应用多媒体,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多媒体的应用将形式化存在,相应的新媒体将不能发挥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停滞不前[6]。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研究
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待提高的情况,为了能够将新媒体有效的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其有效性,应当在新媒体时代下构建健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使之能够对基于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予以支持和约束,从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教育性及适用性。
(一)建立“管理有方”的领导体系
新媒体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新的特性。而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案与体系,高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将很难在新媒体时代下展开。为了在新时代环境下良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管理有方”的领导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着眼于大局,充分了解新媒体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而理性看待高校领导能够处理的问题,如宏观上规划与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战略;切实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投入经费的问题、网络建设及媒体设施采购等问题等,进而科学合理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系[7]。
(二)建立新型的传播体系
考虑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内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相应的学生在45分钟内获得到的思想政治内容有限,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也难以提高。为了有效利用新媒体来改变这一局面,还要注意构建新型的信息传播体系,也就是从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角度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传播可能受到的阻碍,进而科学合理的构建新型的传播体系,扩展信息传播的渠道、优化信息传播的方式、调整信息传播的内容等。
(三)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多媒体教育平台重点培养并发掘思想道德方面的先进学生团体,树立起相关学生团体在广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影响力和威信,建立起学生自主的思政教育与管理体系。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恚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调整自己思想意识,从而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灵活的运用新媒体来获取思想政治知识,良好的学习,从而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水平[8]。所以,为了在新媒体时代中良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立足于新媒体上,通过合理构建领导体系、新型传播体系及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从而支持和规范基于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有效性,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还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松林.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5):119+121.
[2]吴智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微信平台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02):111-113.
[3]鲍中义,熊龙.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08):22-24+44.
[4]李慧.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6):68-69.
[5]李洪杨,姜彦新.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人间,2015(36):181.
[6]孙琳.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2):128-129.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客体 主客体
主体、客体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用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①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在新时期,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新一代青年在思想上更开放、活跃,但是受功利主义和多元文化的不断入侵和扩展,呈现出了消极、错误的一面,这使得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重新认知、运用主客体这一哲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梳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者基本认为主要存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群体。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确立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并正确确立两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分歧和演化。主要观点有“单主体说”、“双主体说”、“多主体说”、“主体际说”或“主体间性说”和“实践共同体说”等。对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实际,充分尊重已有的研究成果,再做具体的分析、探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在理论上,都是实践和认识的发动者,对分辨主客体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迷惑性,这要求我们在分析时要更小心谨慎。
一般看来,大家对于教育者成为主体的可能性异议不大。但是要意识到的是,马克思哲学指出“主体是人”,由此,我们不能直接否定受教育者成为主体的可能性。于欣指出:“虽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要是主客体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受教育者只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存在,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并具有相应的主体性。”②受教育者是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会主动进行思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体系,辨析其中的原理,要么为之所用,要么反辩抛弃,这些主动实践都是其成为主体的机会。正如,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主动探索自我解放的道路,并最终选择。因此,受教育者有机会成为主体。
其次,我们讨论主客体关系,有些问题需要探索,主客体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否一成不变呢?是否教育者成为主体就一直是主体呢?受教育者成为主体就一直是主体,又或是两者都一直是主体,更或者是两者都互为主体呢?应该都不是,这需要我们深入地辨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到其中的发展与变化。
再次,我们需要辨析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否就只存在一种或一对主客体关系呢?是不是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一种或一对主客体关系呢?应该不止,哲学指出,所有事物都是存在联系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活动者应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同时还有与之联系的其他事物、其他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个人思维、思想意识等,都与二者存在较多联系,也是形成其他主客体关系的要素,也应当被考虑。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界定标准辨析
主客体到底是什么,用什么标准界定,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必须是人,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发动者和实施者,客体是自然,可以是任何客观存在,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在主客体两者之间,主体是行动者,而客体是被动接受,主体具有主动性,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主动作用于客体,改造客体,从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客体具有被动性,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接受改造、被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③可以说,在主体客体之间是以实践为纽带连接在一起的,存在主动与被动,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关系分析界定主客体。
基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也必然是主动与被动、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最终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的两个群体都是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具有主动的意识,能够自觉对作用于自身的实践产生反映,做出应对。并且,无论哪一方都会自觉对这些反映和应答产生相应的认识,并做出对策,决定是否需要自身做出改变以应对实践和认识的变化。这些相对的主观能动迷惑了研究者对他们之间主客体关系的判断。对此,只有客观地分析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才能正确界定他们之间的主客体关系。
主动是指人按照自主设定的目标,不依赖外力推动的积极行为,主动是目标指引下的自主实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界定中,我们只要判断哪一方是目标指引下的主动实践,哪一方是对外界变化的主观能动性的应对,就可以明确地判断出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对于其中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和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则比较好判定,可以通过结果思维判断以上两种关系。
此外,有些研究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其他的客观存在,如教材、资料等,能够成为构成主客体关系的要素。但这些客观存在都是非人类,从主客体的哲学定义来分析只能是客体,不会对我们的研究产生迷惑性。
三、如何运用好思想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
系统性地分析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是有效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但是,需要认清的是,分析和认识仅仅是第一步,只有正确运用好这些关系,才会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开展和科学发展。
1.坚持好主动性
教育者要认清自己的目标和职责,明确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的客体地位。教育者要牢记主动与被动、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最终实现教育与被教育。而这个最终目标的实现,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好主动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说,其根本属性是政治性。教育者必须确立主体的地位的思想,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避免弱化。教育者要从主观能动性上加强主体意识,而不是任主客体关系随双方的能动性随意转换,要确保自身在更多的时间内处于主体地位,即使是处于客体地位时,也是刻意而为之,是一种方式、方法上的运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此外,在主客体地位转化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时刻坚持好主动性,及时调整,掌握主动权。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时刻保持主动意识,主动关注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及时适应客体的变化、进步和需求、要求,主动调整、改变,保持主体地位的相对稳定。
2.把握好互动性
主客体之间存在主被动关系,但这不并代表他们之间的全部关系,不是绝对的、唯一的关系,他们之间还存在的互动关系。“在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并改造了客体,同时,主体本身也被作用,被改造了。”④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当认识到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握好这其中的互动性,积极开展互动。互动性可以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到受教育者的疑问、需求和建议,并及时地予以解决和运用,从而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教育者把握好互动关系,还要保持警惕,认清互动性并不代表转换性,防止被改造。同时,一定要把握好互动的尺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可以交流互动的,但是目标(方向)、要求和内容是不能互动的。
3.兼顾好平等性
主客体关系代表着一定的不平等性,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教育者要做到以人为本,兼顾好平等性。教育者尤其要注意人格上的平等性,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个体和集体。
兼顾好平等性,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不要害怕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能害怕,还要鼓励受教育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走上“填鸭式”、“单向灌输”的老路。
兼顾好平等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当今受教育者都注重自身个性的发展,教育者要多用交流、引导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避免批判眼光和行为,为受教育者个性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兼顾好平等性,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当今受教育者思维更开阔,思维更感性,更注重实践,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很高。教育者要注意到受教育者的这些真实需求,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多运用视频、图片、实例(事例)等感性更强的教育素材,加强教育实践,强化新媒体的使用,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预期。
4.利用好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教育内容(统治阶级思想意识)与受教育者个体思想意识相统一,使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内化的东西,成为以后实践的行动指南。
而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受教育者从接收、接受、消化、吸收到内化的漫长过程,实现这个目的、缩短这个过程的方法不仅仅是需要教育者的教授,更需要受教育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受教育者自身改造目标的自觉建立和实施,主动实现对自身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改造。因此,我们树立利用好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充分运用多种方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自觉性,及早将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研究,仍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解析主客体的定义,确立主客体在实践和认识中的具体表现与界定,同时需要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及其中存在的实践和认识行为。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第1240页.
②于欣.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述评[J].求实,2012(01).
③曹军梅,李兆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实践基础及其理论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1(08).
④马永东.论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科学理论的确立及其意义[J].前沿,2008(10).
参考文献:
[1]谢晓娟.从人学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演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8).
[2]赵子林.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2(07).
[3]周鑫.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幸福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4]曹军梅,李兆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实践基础及其理论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1(08).
[5]伍处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青年学生成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5).
[6]余保华.教育平等的主客体论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
[7]于欣.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述评[J].求实,2012(01).
[8]马永东.论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科学理论的确立及其意义[J].前沿,2008(10).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述;关系;构建设想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07-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综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早是在2002年的“感动中国”中得以体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公民典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给出了不同的诠释。在2006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在2012年的十中,同志在讲话中谈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重要内容时,对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
高校是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应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再在采取进一步的融合措施。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就教育目的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行为准则;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在大学生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的深入人心。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构建设想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紧密结合
认真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十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时期构建策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会贯通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为大学生指明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向。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通过演讲、讨论、竞赛等方式来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在课堂上为大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典型事迹,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生充裕的闲暇时间,组织开展大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促使他们身体力行,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闲暇教育。
(二)重视实践环节,促进多种元素的融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环节与理论教育相结合,才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过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构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养成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崇高精神,锻炼大学生的思想意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同样离不开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是教育大学生的环境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合理地融入当代我国最为先进的思想政治理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索,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政治建设,同时,还能直观的体现出高校教育体系对于学生除学业成绩之外,包含思想、价值取向、社会认同等其他方面的重视程度。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政策、国家长远战略方向应当做到一致。教师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指引下,让学生充分掌握精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养成较高的爱国主义热情;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新时代的大学生创新精神;时刻牢记“八荣八耻”,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和深度,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
四、总结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功构建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当代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领,让大学生可以在踏入社会之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大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更好、更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进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新时期大学生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学生自我为中心,本我意识强。当前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中呵护成长,很少受到挫折和坎坷,很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这使得他们习惯于在为人处世中以自我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和体会,自我意识强烈。
(二)社会阅历较少,辨别意识能力不强。当今大学生正处在国家高速发展的关键好时期,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一直在学校学习生活,缺乏社会阅历,对新鲜事情感兴趣,但辨别意识能力不强,容易造成上当受骗。
(三)网络基本普及,习惯网络沟通。大学生信息化建设基本普及,也基本上实行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大学生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一定的“网控”,习惯于虚拟世界的交流、缺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升了大学生素质,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实践育人为宗旨,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大学生立足社会现实,在实践中将发展自我与服务自我的有机结合,同时,志愿服务精神是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的有机统一。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弘扬了校园精神文明。大学生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志愿者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大学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局限于校园以内,还应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互动。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非常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实践,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起到教育自己的作用,从而加深大学生对社会和自身的了解。
三、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一)政府部门及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支
持力度。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离不开社会的充分认同,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如何有效的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关键在于政府的推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二)学校领导要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由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特殊性,现高校主要是以团委牵头,但涉及一些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借助教学及其他部门的支持,这需要学校领导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为了志愿服务能够顺利、有效、全面开展,学校应该成立志愿服务领导小组,对志愿服务活动工作统筹规划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齐抓共管,推动志愿者队伍的繁荣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把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开展“三观三热爱”和“中国梦”教育的新平台,作为实施素质、德育教育,培养社会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培训,增强志愿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更好的发挥服务的作用,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理念、精神和内涵、基本要求和知识技能等多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制度,保障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团省委的领导,高校团委的管理指导下,自上而下开展。高校团委组织活动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单一和零散性,缺乏主动性、活动开展的全面性、持续及多样性等。因此我们要加强建立完善对志愿服务培训、管理、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等。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人才的成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同时也扩充了其教育内容和形式,开始逐步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把志愿服务活动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可以有效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解决措施
一、一、加强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要实现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育人员在教育过程中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构建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育为先。这里的德育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二、二、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的问题
1.教育内容单一化
现阶段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应该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知识水平相结合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度偏重应试的需要,而忽略了实际作用,不能与社会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解决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
2.教学手段的落后性
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停留在记忆、背诵等应试教育模式上,教育着眼点过多放在应付升学中,不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融入社会之中,而是进行灌输式教学,将大量的原理灌输给学生,一方面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会由于枯燥造成对教师传授道德规范的排斥和抗拒,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3.教学评价非科学化
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评估,应依据学生所掌握的的知识及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表现来做出综合性评价,而不仅仅依靠在思想政治课程的考试分数作出评价。这种评价是不科学的,会使得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忽略学生本身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培养。
(二)“学”的问题
1.意志力缺乏,抗压能力差
人的意志力是随着年龄、知识、社会阅历的增长而增强的,初中学生处于意志力成长的初级阶段,普遍缺乏意志力和抗压能力,主要表现在没有恒久的信念目标、缺乏自制力、辨别能力差、具有明显的对抗性和逆反心理等。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意志力,对遭受的挫折不能从容面对,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面对困难不低头的意志品质。
2.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新时期初中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的上升,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私自利,缺乏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交流,从而养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在集体活动中,缺乏集体主队协作精神。
3.价值观的偏差,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由于当前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家庭溺爱,自身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学生间的盲目攀比、盲目消费容易导致享乐主义的增生。目前,教师的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发学生的自觉性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学生缺乏自我教育意识。
(三)“社会”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使得社会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另一方面,社会广泛弘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使得拥有高新技术的实用性人才更受社会的重视,教育部门更加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的重要性。
三、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以人为本,完善学校教育体系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应立足于对人才的高要求标准,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把握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转向的紧迫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在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能动反映,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不同范围、层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要致力于学生德育和智育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之全面素质得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所想要传达给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念。在这个思想政治观念中,既包含了特定时代特定社会阶级对社会成员的要求,也包含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依据教育对象的特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要求进行分解编制,使教育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思想实际。
(二)创新教育方法,协调师生交流
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赖、相互理解的关系。在创新教育方法的过程中,要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摒弃灌输式学习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理念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疏导,既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也要在学生犯错的时候给予严格的纪律处分。既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也要重视其实际困难。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实现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领头人,必定要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树立优秀的表率形象。受应试教育影响,在对于科目的分类中,学校大多重视对语数外的培养,而思想政治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因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教学活动之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深化和提高。
(三)纠正教育误区,优化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对子女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父母在家庭中要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影响孩子行为发展,纠正重视家庭教育的误区。
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生的主要教育环境,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能够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功能,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要点,在家庭和社会中逐渐感受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全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达清.浅谈新时期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师,2011(36)
[2]周忠梅.初中政治教育中相关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3(12)
关键词:教学体系;政治学与行政学;开放型
一开放型教学体系的内涵
本文所研究的是广义上的教学体系,涵盖了课程体系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等内容,突出了专业建设的整体性特点。它强调的是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将专业教学体系与学校整体教学体系、社会生活系统、新媒体技术、以及学生个人融合、贯通起来,是一个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系。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构建开放型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一)首先,这是由政治学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
“政治学(Politics)”一词的词根是“城邦(polis)”,而城邦是古希腊特殊的国家形式。所谓政治学,从出现伊始就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本身就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今天,我们可以从狭义角度把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也可以从广义角度,认为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政治学都是将人类的政治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抽象,升华为理论结晶。因此,政治学不是空洞的书斋理论,它必须与政治实践密切结合。而政治学专业的发展也绝不能闭门造车,而要使学生所学的理论能够回答现实的问题,要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寻找支持自身发展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二)其次,这是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政治思维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学生经过学习,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分析和政务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构建开放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此外,最大程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切实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任。无论学生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到的知识和能力素养,都将成为其一生的财富和资本。
(三)再次,这是由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教学现状决定的
1.专业定位不明确。我国高校中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建制归属五花八门、杂乱无序。有的隶属于人文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有的与社会学、法律等专业并列,有的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起划归学院。不同的学院有自己不同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政治学专业也只能“入乡随俗”,变成了“四不像”专业,失去了自身的专业定位。2.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脱节。模糊的专业定位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许多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专业特色,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差异性不强,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新型政治人才的需求。有的学校甚至将政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简化成“考公务员”,提出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这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显然是不现实的。过度泛化或过于狭隘的人才培养目标,都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也容易使专业发展迷失方向。3.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很多高校对专业认识滞后,仍将政治学看作是理论堆砌的“空中楼阁”,这就造成了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比重较大,实践课程较少甚至形同虚设。为适应当前人才培养需求,课程体系必须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一任务尤其需要开放型教学体系来完成。4.教学偏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讲授。当前政治学专业教学主要采取课堂理论传授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无法充分展现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观点:“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出作为整体现象的教学过程本身。割裂开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联系,就使这一过程失去完整性。”[2]这就对政治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打造一个开放型课堂,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这是由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当前,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互联网+”,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互动渠道、多样化的创新途径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必须顺应时代趋势,树立开放理念,利用新媒体技术与所处环境展开积极互动。一方面,要不断吸收自身发展所需的物质及精神养料,实现专业成熟和学科成熟之目标;另一方面,应发挥政治学的建构性和实践指向,为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做出思考和设计。如果不能回应现实,做出改变,政治学就只能成为死气沉沉、被人漠视的枯燥学问。
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开放型教学体系构建途径
(一)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开放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开放型教学体系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摒弃对政治的狭隘认知,以更宽广的视野理解政治学。我国社会公众长期受意识形态思维的限制,缺乏现代科学的政治概念和思维,政治泛化、政治狭隘化现象比比皆是。反映到政治学专业建设上,就容易出现将政治学与交叉学科人为割裂开来,缺乏理论创新,无法用政治学理论解释社会中层出不穷的新现象。从而也造成人才培养方面视野狭窄、思维单一。我们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手段、人才培养目标等,都反映出这些局限性。因此,要构建政治学专业开放型教学体系,首先要实现观念的深刻转变。要从更宽广的社会视角理解政治,用政治学的科学理论解释政治。同时对政治学进行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的认知,在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理论创新。只有政治学学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多出路的专业人才。第二,人才培养以职业化为导向,注重人才输出的宽口径。所谓职业化就是指人们在社会中获取职业、保障职业顺畅发展的能力和素质。[3]我们通常认为,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讨论职业化教育有损于本科教育的价值和地位。但事实上,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更应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行政事务处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总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关注社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以职业化为导向,不断更新、丰富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开放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就业方向也不宜做过多限定,而应宽口径、多方向输出人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愈加多样化,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学生们不得不放宽择业标准。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在保持专业特色基础上,尽量开放,从而使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培养,累积足够的就业竞争资本。第三,顺应时代趋势,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成为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同时具备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已成为当前开放时代对政治学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国际视野的培养必须以相应的能力为基础,如外语能力、掌握多学科综合知识的能力、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定,并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予以实现。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1.塑造开放型、多学科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结合社会环境和学生就业方向特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需要构建融合多个学科的、开放型课程体系。尤其要注重政治学、行政学与法学、经济学的融合。(1)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包括课程如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行政学、法学概论、管理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社会学原理等。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2)学科专业课模块。主要包括课程如社会调查与统计、公共政策概论、国际政治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人力资源管理、公务员考试教程等。学科专业课主要强调专业特点,突出对学生在行政管理、政务处理、政策分析、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3)专业选修课模块。在课程体系中加大选修课所占比重,并按学科方向进行分类。包括政治学方向、行政管理方向、法学方向、经济学方向等。此外还包括实务操作性课程,如社交礼仪、秘书实务、行政公文写作等。通过不同模块的课程设置,最大限度的调动校内外教学资源,打造一个开放的、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使每个人拥有整体一致化、细节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2.利用各方资源,打造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1)围绕理论教学,优化课内实践。对一些侧重技能培养的课程,如电子政务、公务员考试教程等,进一步提高课内实践、实训比重,同时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实验室、公务员考试系统等基础实践设施。对以理论讲授为主的课程,也要适当加入实践学时,可以以调研报告、课程论文、课堂展示等形式进行。(2)整合校内资源,丰富专业实践活动。将校园文化活动,如专家讲座、各类竞赛、第二课堂等,融入课程教学或者列入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中,不需要专业本身有过多的人力和物质投入,就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此外,校内各级行政部门,都可以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政务实践基地,各级行政领导也都可以成为专业实践导师。通过对校内资源的整合,能够使专业实践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走出校园,积极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对学生个人成长而言,社会终究是最好的老师。面向社会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对学生成长的催化作用尤其明显。社会实践可以通过教师设计题目,学生深入社会调研,完成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尤其是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最佳方式还是要建设实践基地,有组织有计划的参与社会实践。这一过程中仍要注意有效发掘自身资源。如笔者所在学校就利用共青团系统优势,组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到省内各地基层团委实习实践,学生收获很大,反响良好。
(三)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实现构建开放型教学体系目标的重要手段。所谓开放型教学方法体系,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传统的偏重系统知识传授而忽视全面发展、偏重认知能力而忽视心理素质、偏重机械重复而忽视创新意识、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的课堂教学体系。[4]开放型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把握好两个“度”:一是“放”与“收”之间的度。开放型教学方法的革新,意味着将更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为教学的实际决策者。这种放手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随意性和对学生的放任。“放”与“收”同等重要,“放”是目的,但也必须以“收”为基础。二是“破旧”与“立新”之间的度。构建开放型教学方法体系,一定要摒弃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代之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但这并不代表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所有手段、方法和理念,而是要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取其精华、创新发展。在把握以上两个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开放型教学方法体系的核心手段是采用研讨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组制或小班教学制,由教师制定专题并指定阅读资料,学生在课下围绕专题,阅读分析指定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课上进行小组间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辩论,最终形成研究报告。这种方式是日本、美国等高校政治学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也为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考核评价体系也要做出相应改变。由结果性考核转向过程性考核,用经过多次讨论修正的论文代替期末考卷,从而形成完整的开放型教学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张荆红.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49-52.
[3]张立国.职业化导向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理论观察,2011(3):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