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文旅一体化范文

农文旅一体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文旅一体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农文旅一体化范文

近年来,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村的园林绿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也在加速推进当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改变了村容村貌,发挥了林业应有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1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园林绿化工作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注重农舍、通村公路、公共场所的建设,粉刷墙体,建造广场,增加体育健身器材,忽视了造林绿化在改善人居环境、净化美化环境、营造温馨优美的村容村貌方面所起的作用,导致工作流于形式,村庄缺乏系统的绿化美化,还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损坏了田园风光[1]。

1.2 绿化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中,仿照城市建设中的绿化方式,建设花坛、大量种植草坪等,违背自然规律,引进名贵苗木,对一些苗木强制造形,片面追求高档次的园林基础建设,没有处理好乔、灌、草的合理结构,造成绿化效果没有城市园林建设的精美,也少了乡村文明的简洁自然,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四不像”景象,浪费了国家资金,加重了农民负担,挫伤了广大农民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1.3 绿化形式和树本文由收集整理种选择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绿化形式单一,品种单调,缺少大型树木。村庄绿化结构、类型简单粗放,景观效果差,树木多为经济树种,结构单一,既不能遮荫,又没有生态效益。

1.4 绿化培育管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多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般对前期的造林绿化工作都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施工,统一树种,统一栽植,统一验收。而对后期的培育管护,也就是植树完成以后的工作,一般都不会再统一管理,而是交由农户自行管理。这样若干年后,绿化效果就千差万别,有的农户绿化培育管护效果较好,有的较差,有的甚至把当初的绿化成果破坏殆尽,严重影响了绿化的整体效果[2]。

2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园林绿化工作的建议

2.1 充分认识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园林绿化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白其能够显著提高农民群众生活环境的质量,对陶冶情操,建设文明乡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农村建设中,园林绿化工作以自然村为绿化单元,以农舍、道路等为载体的绿化活动,应注重村庄周围林木环境、道路林荫、庭院美化,创造美观的人居环境,使农民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生产生活,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这是新农村建设中绿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1)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与周围大环境相协调,突出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按照村庄的总体规划,突出农村特色,展示农家田园风格形式,充分利用树木、花草的自然美营造村庄的景观美。要根据村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选择绿化苗木,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各类树木花草的自然属性,进行合理搭配。乡土树种是当地特有树种,经过多年环境考验和自然淘汰,能适应当地气候、水土条件,抗逆性强,应做为首选。一定要突出绿化的乡土特色,要使绿化做到有特点和特色,以创造良好的绿化效果[3]。

(2)优化绿化结构,注重实际效果。在村庄周围、公路两侧要多栽植高大乔木,合理搭配部分灌木,实现合理混交,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维护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河流渠道绿化应选择喜水耐湿、根系发达、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树种,农村庭院绿化多选择有花有果、有经济价值和观赏效果的苗木。在村内的公共场所多选择彩叶苗木,最大限度营造景观效果。要注意把绿化和实用效果结合起来,做到既绿化美化,又非常实用。

2.3 加强绿化后期管理工作

对于植树完成后的苗木培育管理工作,一定要做到集体组织统一管理,不能为了省事省钱而划归农户进行管理。要继续做到统一施肥,统一灌水,统一修剪,统一造型,统一防治病虫害,从而达到当初设计的绿化效果。

第2篇:农文旅一体化范文

农旅同步是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对于农村地区的产业优化组合、资源配置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重视地区资源优势分析,汇总现有资源类型,在产业规划中发挥出资源的利用价值,形成带有地区特色的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这也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1农旅同步概念分析

1.1内涵

依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规定,所谓旅游就是人们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到其他地方进行短期访问。“农旅同步”是一种新型产业融合形式,将农业经济建设与旅游产业的建立与推广相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发展路径。“农旅同步”具有农业与旅游双重特征。

1.2原则

“农旅同步”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地区的传统游戏文化、资源利用价值、现有产业发展情况等进行客观评价,建立规划管理机构,对农业与旅游进行合理规划,并深入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就政策、价值、空间和生态的角度来说,“农旅同步”的规划原则为:第一,关注政策变化,对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发挥出联动效应的正面影响力;第二,把握空间组合形式,通过空间的有效规划实现产业的融合;第三,深入挖掘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并与地区文化融合,促进文旅互动;第四,生态理念,需具备长远发展意识。

1.3模式

常见“农旅同步”发展模式如下:一是农业景观+观光旅游;二是采摘种植+体验旅游;三是保健种植+养生保健旅游:四是民俗风情+休闲旅游;五是特色农业+探险旅游。

2 “?r旅同步”发展现状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带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的长远稳定发展,需要对现有农业发展形势创新模式,建立新型发展模式,发挥出农业的利用价值,针对休闲农业发展与融合进行积极探索,通过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形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高。但是在“农旅同步”发展模式下,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未对休闲农业进行科学规划,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服务质量较低,产业的建设规模较小,对于外部没有强烈的吸引力。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对“农旅同步”的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平衡产业关系,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3 “农旅同步”发展对策

3.1农业发展战略

首先,发挥出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等影响,加强运作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强宣传管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倡导私营企业参与产业建设,开发多种经营模式,发挥社会资源在农旅中的利用价值。其次,坚持产业联动。需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时空局限,将农旅作为发展重点,加快产业升级,在农旅景区周边布设产业,实现联动发展局面。最后,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先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合理设置发展目标,对发展计划进行分化,细化各阶段、各地区、各产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在休闲旅游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工作节奏,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创新发展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3.2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

第一,需进行地区资源调查,明确资源优势,对产业功能进行统筹规划。为了充分发挥出农旅生产、旅游、生态、教育、医疗、康复保健、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需要结合生态资源如温度、光照、土壤、生物分布等,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需要深度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价值,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民俗的传承,与农业生产种植养殖技术结合,建立农耕体验、科普教育、文化传承、新农村建设等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为游客提供衣食住行玩乐购等多样化旅游产品。第二,需要对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功能进行统筹规划。农旅综合体规划需要结合地区交通运输能力、产业发展基础、资源分布等,对功能区域和旅游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出时空效应。传统农业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农业的生产基础条件较好,且已经形成了与地区市场相适应的发展规模,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此,根据现有产业布置以及自然地形地质对农旅进行科学布局,例如,可建立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区,不断引进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3.3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系统

为了保证“农旅同步”产品的质量、农村景观的生态性、旅游的舒适性,需要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系统。例如,农旅道路规划,需要分化车行、步行系统,实现人车分流,而车型主要以游览电瓶车、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为主,低碳环保,有效维护地区生态环境。对于大型观光区,需要建立专门的游览廊道以及产业片区栈道,满足农业生产和景观游览的双重需求。对于道路规划,需要依据功能的不同进行级别划分,并设置差异化景观。

第3篇:农文旅一体化范文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的支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跃身为工业大国,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化,环境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在旅游消费观发生改变。据数据调查,人们亲切自然,深入农村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广阔的土地、丰富的乡土文化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在市场需求下,以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兴农旅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对农业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1+2+3产业结合,将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最大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乡村旅游理解比较局限、片面,认为乡村旅游只是农民开展的经济市场活动,即农民结合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进行加工,比如改造为休闲娱乐庭院、种植经济作物,并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经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家庭式经营方式,像常见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在过去,以我国普遍为主的农家乐等家庭经营方式在旅游刚兴起时,的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乡村经营模式條件局限,在管理上缺乏特色和创意,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导致休闲娱乐的消费者回头率较低。因此,打造休闲农业需要有效的实体农产业支撑,休闲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外延和扩大了农产业。

第二,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打造休闲农业的基础,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农产业化发展中要求土地资源集中并形成规模经营,各类经济种植、畜牧业、生态环境打造呈规模性发展。利用产业链规模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再为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提供生态产业、科技技术及服务的支撑。加强农产业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为乡村进行资源、人力的培养,资源的引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经营成本。建设农村产业链生态园,配套完善的基础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吸引旅游投资者,为乡村旅游扩大经营范围。根据农产业自身条件,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培养大量农副产品,增加饮食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当地农产业结构,可延升本土文化,组织当地积极开创手工业,丰富本土文化,促进商贸发展,将乡村旅游聚中发展为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玩)一条龙产业链。

第三,丰富的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经济特色的农村风貌,也为乡村旅游保障了足量客源。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自然的乡村景观、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特色的农业资源等,还需要足量的客源支撑,没有持续客源的流入,再好的风光也要荒废。农产业的大量发展可吸引食品企业的入驻,生态食品企业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对乡村旅游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生态食品发展可带来良好的农业景观效应,吸引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实质上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客源。

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展现乡村活力

第一,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前,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依赖于乡村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模式相对传统。现代休闲农业应聚结多功能,将农业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中也处处体现着科技含量的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让科技给新农业带来了惊喜,开拓创新了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第二,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公共设施。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管理,餐饮食谱绿色卫生,种植业和养殖业按卫生许可标准清洁,保证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第三,加强农产业的物质丰富,呈多元化生态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观光特色,活跃乡村旅游的游赏氛围。首先,将乡村土地呈规模化、集中化改造,种植当时适宜的经济作物。规模化的产园种植可以美化乡村田园,带来良好的视觉感,添加旅游景点。另外,将种植经济发展为一、二、三产业模式,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利用旅游消费者口碑,进行推广宣传乡村旅游。根据本土条件,开放养殖业,增添动态乐趣,与游客形成互动,使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带动乡村旅游经济。

第四,农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丰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如果乡村旅游没有持续新元素的注入,也不能保证持续对游客的吸引力。休闲农业应建立高科技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开展畜牧业,如奶牛和马群,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畜牧放养农业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的热情,参与到农事活动,体现农活乐趣。另外,建立农业科技园,请专家为游客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参与其中,对农产区的果蔬、茶卉等植物栽种讲解。我省是果蔬种植大省,其出产的梨、桃水分足,深受市场好评,应结合我市的地理结构,展开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果蔬种植中,为游客提开放自已动手的场所,让游客参与到观果、品果、摘果、果实加工一系列工艺的乐趣。对游客开放畜牧业牧场,让游客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游客参与到喂养活动中,提高游客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当地盛产的农副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

三、利用休闲农业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第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国务院下达的1号文件别强调的,打造休闲农业延升为乡村旅游,已成为成熟的产业链,带动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将农村闲散劳动力聚结起来,带动经济效益。目前各地的农产业园区按照“产加销、游购娱”的模式发展,打造科技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田园旅游观光、餐饮文化,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休闲农业。这些农态园区在农业生产结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源,服务于乡村旅游,稳稳锁定旅游客源,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为农民经济收入打开渠道,增加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

第二,乡村为基础,地域适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选址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保留自然特色和景观,再根据本地人文资源打造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游客的观赏要求。

第三,突出文化,融入当地风土人性。休闲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乡村风土人性,民俗文化,使游客感受到与其他游地不一样的别样文化。结合游客需求,可将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集体规模活动,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参与其中。如云南傣族泼水节、西昌藏族火把节,都是利用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大型集团活动,让游客参与互动,玩得尽兴。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保护。另外,对乡村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包括道路建设、住宿、餐饮、通讯、水电的完善,让休闲农业建设体现环境优美、科技农庄、生态农业的特点。改变过去农村的脏、乱、差不良卫生现象,使农村面貌发生质地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农业种植环境改造,可通过菜园、果园、花园、林地、养殖场地进行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使产业园区随时保持清新、绿色的生态环境。在道路中多种植花卉和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达到减噪、滞尘的效果。休闲农业的发现推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广大农民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生产,学习了经营管理知识,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文明优良的乡风民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讨论

农旅结合是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先天条件,再延伸出的乡村旅游策略。休闲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将农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结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的基础源于农业、建设农村,发展目标是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自身的自理条件和土壤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场地、培载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发展养殖等一系列的农产地活动,可以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休闲旅游用途,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城市游客与农村的亲近感,为城市空间狭小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场地,从而带动一系列农产业经济活动,促进农业事业发展。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产业,告别过去苦、累、农作物收成落后的沉重局面,以引进现代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休闲农业是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價值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产品为前提,将当地的农业特点和种植业扩展为规模种植培养,并进行加工、销售,再融入当地乡村文化活动,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中,体验在其他风景名胜中无法领略的田园风光乐趣。休闲农业可称为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让游客产生互动乐趣的体验,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新型农业。

第4篇:农文旅一体化范文

“农业+文旅+新型社区”

田园综合体,是让企业参与进来,以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乡村进行整体综合规划、开发并运营。企业拥有开发新型乡村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储备等各方面条件,这正是乡村集体所不具备的。

建设“农业+文旅+新型社区”的田园综合体,首先,企业可以直接做中长期产业规划,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法提升农业产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当地社会的基础性产业,避免农户因为实力弱小而出现的短期导向行为。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相结合,优劣互补,可以加快乡村发展进程,改善乡村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其次,打造综合旅游业,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基础产业和新兴驱动性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地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活动会发生较大的改变,紧接着便可以对农民居住环境进行改善,打造一个同时具有原住民、新住民、游客这三类人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田园综合体在利用乡村本身肌理的基础上,植入城市人喜爱的休闲功能,营造了一个传统乡村和时尚都市魅力相融合的强磁极,让“久在樊笼里”的都市人“复得返自然”。作为现代乡村新型产业发展方向之一的田园综合体是“农业+文旅+新型社区”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逐步实现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实现城镇的新型化,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早在2015年,广西“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就已经走在时代的前沿,将田园综合体这个概念变成了现实。“五彩田园”位于岭南都会玉林市,坐落于绿水青山的茂林镇。茂林镇涵盖10个社区,涉及人口3.26万人,这里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形成一方美丽的山水传奇。示范区共规划为:特色农业产业区、都市农林休闲区、农场庄园集聚区、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四个区域,前期投资用于建设园区的基础设施,对园区道路进行全面提档升级,村容村貌统一美化改造,农田集中规划种植,建造完成自驾车服务体系。

“五彩田园”建设完成了中国最大的农业高科技展示馆、中国最长的樱花大道、中国最美的高产水稻示范园、广西最具特色的铁皮石斛园、广西第一乡村绿道、广西最美的生态餐厅等核心游览园区,集现代农业生产、文化旅游观光、乡村特色食宿、美丽乡村建设为一体,逐步形成了独具田园特色的现代农村新型社区。

通过科学的规划、建设、运营,短短2年时间,荷塘月色、荷之源、樱花基地、海试区科技园、台湾有机农园、隆平高科杂交水稻示范基地、市民智慧农场、中国南药园、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树棉基地、辣树基地、养鳖基地等特色项目生机盎然,引导农民走向了致富的道路,呈现给游客别样的乡村风景。昔日荒凉的田野,如今已换了新颜。

走进“五彩田园”,可以山野水岸慢活休闲游,可以田园农场体验修学游,可以南药养生圣境静心游,可以花果林园生态怡情游,还可以农园科技观光创意游。简单来说,身处“五彩田园”,赏荷塘月色、吃荷塘美食、品铁皮石斛、食南园名果、住岭南小镇、沐空气理疗、玩创意农事,田园生活丰富多彩。

园区科技化

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展示馆(玉林农业嘉年华)位于广西“五彩田园”核心区域,由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设计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主体面积最大的农业嘉年华项目,现已正式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玉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玉林农业嘉年华整体由8个主题展馆、3栋配套塑料连栋拱棚及1个主题长廊组成。通过现代的温室及栽培技术,将种植展示与景观设计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主题展馆及长廊分别以瓜果、农业科技、中草药、蔬菜、桑蚕、沙漠植物、蜜蜂、花卉、糖料作物等农业元素为主题,通过科技高度集成创新,结合艺术创意手法,打造了“瓜彩世界”“农艺高科”“神农草堂”“玉蔬林风”“蚕织天下”“大漠L情”“蜜境寻踪”“梦幻花海”等8大主题展馆景观及“大糖盛世”主题长廊,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的趣味性、知识性、科技性、参与性及创新性,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和展示了不一样的农艺景观,为都市人群提供了可游览、可观赏、可体验、可互动的休闲农业场所。

在政府、村集体以及多家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五彩田园”已经成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成功典范、田园综合体的深度践行者,以及乡村田园旅游的翘楚。

第5篇:农文旅一体化范文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财富机遇之一!

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本质是新型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过程,这种化学反应般的奇妙融合将使中国农业现代化迸发出巨大的创新力量,颠覆我们对农业的一贯认识!

现代农业“小三农”:“传统农民”变“黄金农夫”;“传统农业”变“多彩农业”;“传统农村”变“绿金农村”。

――黄福堂

20年前,隔海相望的两岸交流还不甚通畅,距离台北1400公里的河南郑州更鲜有台湾同胞的踪迹,但历史的机缘总是那样奇妙,中原大地孕育的伟大河洛文明、根亲文化,把一位名叫黄福堂的台湾青年带进了河南这片厚重沃土,并且在这里扎根生长、开花散叶。一晃20年过去了,在郑州商界,黄福堂先生的名头很是响亮,熟悉他的人言必称其“台湾老黄”。

9月1日上午,在郑东新区CBD商务内环的一幢写字楼里,黄先生回忆起在河南的种种过往,仍然兴奋不已。他说,他现在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祖籍在河南潢川,事业在河南大地,结婚生子在河南郑州。他热爱这片土地,他因河南的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吸引而来,也因河南的发展而成长,他现在的一切都是因这片土地而得。至今,他仍不忘初心,把这里当成了真正的家乡!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久经商战的老黄,如今外有业界名声、德望,内有贤妻孝子,既无经济之忧虑,又无世俗之烦恼,可谓幸福满满。但是,在今年年初,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停掉公司商业、投资等业务板块,专心致志做现代农业,并立下豪言壮语,要做中国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第一高端平台,三到五年内上市。这下,招来了很多人的规劝甚至还有不理解的非议,诸如“农业风险大”“农业不赚钱”等,但是他没有动摇,而是以行动来回答所有的疑问。短短6个月内便完成了公司在河南的筹备和开业,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客户络绎不绝。

“我在孤独中前行,但坚信中国农业一定有好的未来,也坚信自己的中原农业梦一定会实现!”眺望着窗外不远处的“大玉米”标志性建筑,老黄的眼神中透射着一种刚毅和坚强。

老黄的台湾鸿龙绿金生技控股集团总部设在台湾,是一家综合性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服务机构,一直把农业板块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性板块,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强化,不断研究、整合政府政策资源、行业产学研资源、跨界资本、品牌、营销资源,鸿龙绿金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核心能力体系建设和完善、高效、落地的执行团队。

老黄说,集团总部之所以把第一个分部选在河南,定在郑州,这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自己从小看到父辈的辛劳,深知农民的艰辛,想尽自己的一份努力让中原父老乡亲在康庄大道上走得更快一点、更好一点。“河南是我的祖籍地,20年间,河南可谓是养育和成就了我,五十知天命,我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猛觉中原农业的现代化事业,正是我的人生归宿所在。我生长在农村,成长在农业大省,回报中原大地,是我这个台湾人的中原现代农业梦!”

他说,任何梦想的实现,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起点最低,成长空间最大,中央支持政策最多,并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基础和空间所在,这是大势所趋;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如此优质的资源禀赋,当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首先区域,“世界农业看中国,中国农业看河南”,这是地理优势;台湾面积约为河南的1/5,人口约为河南的1/4,地狭人多,自然禀赋与河南乃至全国基本类似,属于小农经济。但台湾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国际上很有名气,被称为台湾精致农业。认真研究、比较台湾和河南的差异、相同、发展阶段等等,发现台湾农业和河南农业有着很多的互补性,这是地缘互补。

“作为一个台湾人,我时常来往于两地,对两地农业资源的熟悉和认知,更让我看清了这种互补的现实可操作性,并且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种互补性的交流将逐步常态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台湾农业的精华,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引入河南,切切实实在河南落地生根,切切实实地推动河南乃至全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老黄说,我们种农田,是用亩来衡量产值的,而商业讲平效,讲的是一平方米要实现多少价值,当农业也变成平效绩效,传统农业才真正会成为高附加值的绿金农业,成为亿万富翁最多的一个行业。他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个用来提升传统农业附加值,让农业成为千万、亿万农民兄弟成长、发展的平台。

“我们不讲虚话、套话,我们关注的是现状,聚焦的是难点,运用的是系统化、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老黄娓娓道来,慢慢地勾勒出了他的“中原农业梦想”。

老黄说,河南古称“豫”,“豫”者,象之大者。他们正在筹备一个叫“农象岛”的高端企业会员组织,以发展现代农业的广大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群体,提供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系统化服务。他解释说,“农象岛”既寓意河南农业的气象万千,又意涵河南农业万象奔腾。“农象岛”的近期愿景是培育100家中原中心农企,力争成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同时要把“农象岛”打造成中原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价值共享平台,服务领域主要聚焦于目前广大农业从业者最需要的十大板块。

“第一块就是农业企业上市。因为农业融资体制不健全,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代表农业发展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心农业龙头企业融资更难,会扼杀农业新生长力或新增长点的美好前景。”老黄说,公司在资本市场,特别是私募基金领域有多年的经验和沉淀,可以能够精确地整合农业部委、财政、证券、证监、会计、法律等相关资源,服务于相关企业的上市工作。

“第二块要做大型文旅一体化综合农业开发。”老黄说,对于河南来讲,城镇化率还相对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避免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大型文旅一体化方案可以就地城镇化,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既符合国家战略规划,又能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全产业链规划是第三块,是帮助农企或农业生产组织构建高效产业结构、流通体系的一项服务。”老黄说,目前在河南乃至全国,农业产业链普遍比较冗杂,且效率不高,常常导致产销的矛盾,要不产品过剩要不突然短缺。他们主要是帮助农企逐步优化和形成真正和市场相匹配的覆盖种养、初级加工、生产制造、仓储运输、分销零售等多个环节的全产业链和全流通体系建设。

“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承担着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的一系列园区,都可以被称之为农业产业园,但有一个通病是形式大于内容,不但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反而浪费了政府资源。”老黄说,这是他们提供的第四块服务,鸿龙绿金有多年的产业园区咨询经验,在农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模式方面有独到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地帮助农业产业园快速突破经营瓶颈,推动园区良好发展,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常说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农业要提高附加值,就要开拓眼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改变目前河南农业品牌化率不高、品牌美誉度不高的基本现状。”老黄说,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和自然禀赋的优势,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转化为价值,国际化的品牌运作,可以说是快速提升中原农业现代化的方法之一。因此,农业品牌国际化运营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五大服务板块。

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2015年我国农业政策补贴高达1.6万亿元。但是,国家的农业补贴是针对有规模、有前途的经营主体,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和评估标准。老黄说,农业政策资源与项目对接是他们的第六大服务板块。公司正在广泛联系省市的涉农部门,结合自身的管理咨询优势,从规划设计、投资运营、管理营销等环节全方位服务,来帮助更多符合条件的农企拿到应得的农补资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农业创业潮、农业投资潮下的投资者往往对农业不甚了解。老黄说,公司经过深思熟虑、精确定位,专门推出了第七大服务板块,那就是农业项目综合金融服务。“目的就是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向多角度、多层次的资产交易、财富管理、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发展,服务千万个有发展前景、有商业潜力的优质农企。”说起来这些,老黄如数家珍,用商业发展农业的理念呼之欲出。

“农业发展中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复杂,上游供应商多为高度分散的农民,市场交易意识不佳;下游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低、价格敏感度高,违约率高,因此企业商业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尤为关键,搞农业,不会设计商业模式很危险。”老黄说,他们多年从事商业模式研究,不仅从垂直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上积累了众多的商业创新经验,还针对土地制度、劳动力、自然条件等纵向生产要素角度设计了一系列创新的商业模式,建立了具有实操性的商业模式库,他们的第服务板块就是新型农业商业模式的建立。

生物技术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目前在美欧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台湾在这方面也有独到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借鉴台湾发展绿色生物技术的经验和模式,将绿色生物科技研发推广作为第九大服务板块,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借助国家政策及行业力量支持,探索和建立生物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台湾农业为农林渔牧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但由于市场容量有限,有很多成熟的资源、技术、品牌、资金资源需要寻求出口,而这正是大陆所不足的,因此两岸的农业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互动交流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老黄说,公司已经启动海峡两岸农业深度之旅项目,通过考察台湾农业的精髓所在,挑选台湾品牌农业、科技农业、休闲农业的著名厂家或运营商输出技术、人才、管理、资本等,或直接进行成熟的一站式整厂输出,努力加速中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至此,十大服务板块的内容清晰而完整,成为老黄中原农业梦的核心所在。

第6篇:农文旅一体化范文

就荔波而言,这里生态良好,拥有“中国南方喀期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品牌,是全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先后荣获国家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的地方、世界最美喀斯特森林等称号,更被誉为“地球绿宝石”。

所以,做好生态经济这篇文章,对于拥有生态优势的荔波来说,是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须途径。

为此,荔波将按照“两加一推”主基调和黔南州“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战略定位,以打造荔波旅游升级版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围绕旅游这一核心,抓好一产、二产、三产,围绕旅游功能需求,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文旅、体旅、工旅、农旅融合发展,力求把荔波旅游“做美、做优、做强、做亮”。力争到2025年,实现有2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20个以上3A级景区,实现众星捧月、嫦娥散花的旅游大格局,努力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实现“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要求。

坚守底线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在发展农业方面,荔波将立足“农旅结合、安全食品”的思路,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荔波精品水果及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万亩梅园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农耕文化示范园区等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哈密瓜、枇杷、蜜柚、血桃、青梅等精品水果及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争取到2020年打造几个规模十万亩、产值千万元的特色高效产业。

以打造“全国安全食品示范生产基地”为载体,发展一批无公害绿色放心的农产品,提高遗产地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龙头企业与农民和农业合作社有机结合,让农业发展市场化、商业化,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精深加工,深度推进农旅结合的现代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农业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农业的“接二连三”,真正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荔波将依托“高铁时代”到来的优势,凭借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在加快景区的纵深开发,抓好景区扩容及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借助品牌景区带动效应,谋划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新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

2015年,全县将重点打造开发108个古朴而具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村寨,真正把具备条件的村寨都做成旅游村寨,把全县能开发的美景都打造成景点,创造性构建新的旅游大格局。

所有旅游之外的三产都要围绕旅游要素来做,充分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升级打造《水韵樟江》《瑶之韵》民族风情演出和节庆民俗文化表演等一批寓教于乐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冲击力,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索道、小火车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康体水疗、野外拓展等一批高山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品结构向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复合发展转变;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智慧旅游网络平台建设;深化旅游综合体制改革,推行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制度,吸纳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旅游发展中来,打造荔波旅游升级版。

产城互动

做强做大“绿色GDP”

在发展工业方面,荔波始终牢固“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抢抓“互联网+”、工业4.0、创客时代等机遇,坚持高位嫁接、高端切入理念谋划工业发展,突出“绿色化”,走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与旅游相生相融的绿色、低碳、环保新型工业化道路,谋划发展一批如绿色轻工、农特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电商大数据动漫产业、民族医药大健康产业、创意研发产业等工业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支柱,做大“绿色GDP”。

同时,支持和培育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在每个乡镇创办一个以上返乡创业园进行孵化,县级层面重点打造电商大数据动漫产业、创意研发产业等,引导各类能人和返乡农民工到园区创业,围绕旅游服务产业,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弥补荔波工业短板,壮大县域经济总量。

在城镇化方面,按照“做精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的思路,科学优化和精心编制县城总体规划、老荔波旧城改造项目规划、月亮湖湿地公园规划、荔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及四大主体民族建筑规划,将县城规划区拓展至朝阳高铁站,面积达27平方公里以上。

围绕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的定位,做足做好亲水文章,加快推进“老荔波”古街区旧城改造、樟江河景观化治理与旅游航道改造、三叠纪国际动漫乐园等项目建设,完善城镇交通网路、城市公交公厕等功能配套设施及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的星级酒店、精品客栈和一批高档次的影视娱乐场所、购物中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

立足实情

让全域旅游战略落地生根

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不管是空间上的拓展,还是产业的融合发展,都需要全民的参与,荔波将从“空间拓展、产业融合、全民参与”三个维度深刻阐述和全面诠释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交通的支撑。荔波已正式启动了交通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陆空并进,内优外快”的立体旅游交通体系,为打造荔波全域旅游提供支撑。同时,加快推进贵南高铁建设,开启荔波“高铁旅游目的地”新时代,三都至荔波、荔波至榕江、荔波至南丹、荔波至环江“一纵一横”高速公路已纳入省、州“十三五规划”并提前实施建设。此外,陆续开通了荔波至贵阳、荔波至重庆、荔波至广州、荔波至长沙、荔波至海口等航班航线,形成高速、高铁、航空三位一体的外联大通道,加快打通各景区景点的联络线、断头线,形成全域旅游的大环线、小环线、网络线。

金融的支撑。加强与中信证券、华创证券、贵州兴黔财富公司、中国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实现投、融、建一体化发展,将荔波景区资源进行整体包装策划,加强银政企合作力度,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借助省州融资平台合作发行基金、债券等,巧借外力着力破解资金瓶颈,推动荔波旅游挂牌上市。

大项目的支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成功引进广州奇码科技、云南敏大集团等企业入驻投资兴业,并引入奇码电商、世界蜜月之都、三叠纪国际动漫乐园等一批大项目落户荔波。目前,云南敏大集团正深入推进对世界蜜月之都项目的研究,贵州三叠纪有限责任公司正推进三叠纪国际动漫乐园项目建设。今年9月,上海东方卫视与美国探索频道的《荒野求生》栏目联合在荔波拍摄《跟着贝尔去探险》,该节目是亚洲首档中外明星探险真人秀。届时贝尔・格里尔斯、韩雪等中外明星将齐聚荔波,助推荔波加快打造全球婚纱摄影基地和游客最向往地方的步伐。

人才的支撑。出台一系列引进人才、关心人才的政策,推出人才公寓让人才安居乐业,今后还将建设专家楼、人才房等,鼓励和引进更多人才到荔波就业创业,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第7篇:农文旅一体化范文

一、杭州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良好条件

杭州区位和资源条件良好,经济基础和相关产业发达,发展旅游农业优势独厚,前景广阔。

(1)区位优越。杭州毗邻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经济大省浙江省的省会。这一区域城市集中、经济发达,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特别是作为区域龙头的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国际化大都市,这为杭州接轨上海、联动周边、互动发展提供了条件。杭州交通便捷,是华东地区主要交通枢纽之一,有4条铁路干线、2条公路国道线和6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拥有通往国内各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和5条国际航线。城乡交通网络健全,乡村可进入性良好。2004年,全市等级通乡公路硬化率100%,等级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分别为75%和72%。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为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支撑。

(2)客源充沛。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2004年有123.4万境外游客和超过3000万的国内游客来到杭州观光旅游。随着城区规模扩张,生活节奏加快,城市居民十分向往只有乡村才拥有的那种清新自然、恬静悠闲的环境,产生了走出城市钢筋水泥丛林到农村大自然中去观光、休闲、度假的强烈愿望。2004年长三角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杭州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计算,分别为4242美元和4695美元,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65元,大多数人已经具备外出休闲旅游的经济支付能力。杭州周边农村绝大多数项目特别适合城市居民1―2天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杭州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私家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也为居民“短、频、快”地外出休闲度假创造了便利条件。

(3)基础良好。杭州素有“鱼米之乡、茶乡丝府、文化之邦、人间天堂”之美称,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和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条件良好,山水资源丰富,拥有西湖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一大批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杭州大力推进“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发展,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大力建设都市农业,积极培育优势和特色产业,城市、平原、山区三大都市农业圈基本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顺势应时发展农业旅游的积极性高涨,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子,形成了浓厚的氛围,涌现了一大批成功的典型。杭州市首批命名了15家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并被冠以“杭州市国际旅游访问点”,其中有8家单位已正式向境外游客开放。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浙江(中国)花木城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杭州白马湖渔村、景芳休闲渔业快乐庄等8个基地被浙江省海洋渔业局和省旅游局命名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4)机遇难得。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与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被誉为本世纪初中国的三大国际盛会。世界休闲博览会将于2006年在杭州举办,会期历时半年,是融休闲、旅游、娱乐、会议、展览、大型活动为一体的国际盛会,具有会展规模大,招商内容多、参与面广、辐射力强的特色,直接为休闲商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平台。预计有6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5000多家海外客商赴会,计划接待国内游客1500万人次,海外游客100万人次。世界休博会的召开,将使杭州“休闲之都”的国际知名度大大提升。通过世界休博会“休闲―――改变人类生活”的主题演绎,将为我市农业旅游注入新的理念和信心。世界休博会历时半年、数以千万计的巨大客流,将为我市农业旅游点带来可观的创业机会。举办世界休博会所引进先进的休闲理念、健康的休闲方式和丰富的休闲项目,将为我市农业旅游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迎接休博会、接轨休博会、服务休博会,最大限度地接受休博会的辐射,必将为推动杭州农业旅游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二、杭州发展农业旅游的方向和模式

杭州农业旅游发展的方向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加速推动传统农业的纯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功能的方向转变,推进城乡互动,提升产业水平,构建融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体系。具体的发展模式有:

(1)农业观光游。把农业示范园等原先单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功能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产业化为载体,全市已兴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113个,总面积20万亩。要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把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观光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在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拓展,建设一批农业观光园区。以具有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菜园、竹园、中草药园等为载体,开展各种采摘、参观考察、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游客可以通过实地体验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一步了解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组织培养、生物技术、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常识农业高新技术。

(2)乡村休闲游。乡村休闲游的特点是: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且能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还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市境内地貌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山区、半山区、平原水乡民俗村貌差异较大,乡村文化丰富多彩,适宜发展内容各异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游涵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有的利用现有渔塘、水面开展划船、垂钓、烧烤等休闲活动;有的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有的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

(3)自然生态游。永续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自然生态游中。相比较而言,自然生态游的模式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珍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不人为改变生态系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市拥有点多面广的森林公园,地形起伏,溪流交错,林木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适宜,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暑养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一些乡村推出的野营(探险)地,或选择地势平坦之处,提供郊野旅游或露宿的机会;或选择荒僻险峻之地,有组织地开展探险拓展活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还有的地方利用乡村优美自然环境,开辟成自然风景区,开展自然生态游,使游客实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

(4)农家度假游。以“农家乐”为主要代表的农家度假游,主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选择依托自然山水为特征的旅游景点所在地的村或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优势明显的村,着力建设与乡村旅游度假相结合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并利用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由于旅游资源存在于乡村、旅游特定目的地在乡村农家,因此乡土气息特别浓厚,城乡居民特受欢迎,最容易增进市民与农民的亲近感。发展乡村“农家乐”旅游,不仅对丰富我市的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特别是休闲旅游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都市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壮大,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城乡统筹的理念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民俗文化游。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跨湖桥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发源地,农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民俗文化历来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将民俗文化内涵注入农业旅游的范畴,不仅有利于宣传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提升旅游农业的品位。或是利用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和农耕文化,或是利用乡村古民居、祠堂、牌坊、书院、古桥、古井、古树、古道、古庙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通过城乡间的人流互动和文化交流,显然有利于拉近城乡人民的距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6)农业经贸游。充分发挥杭州农产品研发和加工能力强、市场活跃、商务会展业发达的优势,把农业旅游和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寓销于游、游中促销”的效果。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组织产品经销商和消费者到企业参观农产品生产过程,在休闲旅游的情境中创造展示企业实力、宣传企业形象、推销企业产品的机会,进一步融洽企业与客户关系,增强客户对企业和产品的认同感,达到巩固和发展市场的目的。依托特殊设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以汇聚农业精品、展示农业文化为宗旨,突出经营性和休闲性的统一,为生产者、消费者和采购商、投资商搭建共享平台,既提高技术转让、买卖成交、投融资成功的概率,又成为市民娱乐休闲和体验农业观光之地。借助农产品会展、花卉博览、开茶节、杨梅节、蜜梨节、枇杷节等多形式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带动消费。

三、加快杭州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快杭州农业旅游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近期目标是今、明两年,在全市评选和扶持10多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综合类示范园区、20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特色类示范点,培育一批县级示范点,进一步鼓励、引导和规范“农家乐”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中期目标是优化提升农业旅游,建设一批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精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打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的品牌。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市逐步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各种模式类型比较齐全的休闲观光农业体系,实现农业旅游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高。

(2)正确引导,促进发展。注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引导农业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强化协调发展的观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现代科技为保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在开发时应注意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尽量避免对野生动植物干扰破坏,尽量减少人为加工的痕迹,并与生态农业、林业等建设结合起来考虑,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并重,逐步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当代人与后代人共享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之路。二是要强化农旅结合的观念。按照鼓励发展、积极引导、有序开发、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的原则,坚持做到农旅结合、以旅促农、强农兴旅,努力做到相关产业互相促进,实现我市农业旅游快速、有序、健康发展。三是要强化特色品牌的意识。突出农村资源和风土人情,用“特色”吸引游客,以品牌树立形象。四是要强化开拓创新的观念。农业旅游是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必须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努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这一新兴产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8篇:农文旅一体化范文

一、以科学发展视角认知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是把农业中的一部分资源从一产业中剥离出来的第三产业。是发生在非城市区域,以乡村为载体,以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农村胜景,农村新村、历史文化村落和农家乐等资源为吸引物的乡村休闲观光活动。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在整个欧洲曾一度成为乡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尤其是自国家旅游局提出了“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后,年来又提出了“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活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乡村旅游是关联性强,又具有“一业兴,百业强”带动功能,其效应表现在:一是吸纳就业效果明显。乡村旅游是劳动密集性、低门槛就业的产业,在人力资源结构上向初级技能者倾斜,适合农村群体的就业条件。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课题组,赴四川成都考察乡村旅游,通过问卷和抽样调查发现:开发乡村旅游大致做到1个公职就业创造5个就业岗位,带动10个农村家庭受益;二是调整了产业结构。随着吃、住、行、游、购、娱的供给需求,在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升级的效果明显;三是增收的效果明显。乡村旅游每增加1元的直接投资或消费,为其他产业带来10元的收入。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生产发展,实现农村增收,达到生活富裕的现实选择。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乡村旅游不论招睐的是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都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财富转移,很大程度上是富裕地区、富裕人群的收入向较贫困地区人群转移,城市人群的收入向农村人群转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得到充分体现。最近,我们调查发展2009年我县农家乐从原定点的10家增加到20家,主要分布在借乡、乡、镇城关镇郊区等地,平均每家农家乐年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利润率30%-40%。发展乡村旅游对于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更大范围内快速流动和融合,也增强了文化的扩散效应,农民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观念会加快转变,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有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是良好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的主要资源,保持自然风貌,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遵循的法则。只有优美的环境,独特的地域感才能吸引休闲观光者的亲睐,才能让游客与山水相处,与草木相依,体验天人合一、回归大自然的感受。环境支撑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保护了生态环境,二者相依相存,是统一和谐的发展关系。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按科学发展思路推动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地发展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以产业推动的模式。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为产业基础。人们习惯称之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前三项是乡村旅游活动的支持供给,后三项是乡村旅游活动的目的供给,由于乡村旅游的特性,“六要素”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目的供给。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围绕“六要素”把支持供给和目的供给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做精,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要注意把乡村旅游供给与乡村原有生产活动结合起来,把乡村旅游产品内容与乡村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结合起来,建立本土化的产业基础,逐步实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助农、农旅比翼耦合式的发展模式。

以村组为基础、村民为主体的模式。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它属于村民自治范畴。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土地及土地上的附着物,如乡村自然风光、乡村环境属乡村集体所有;其次是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文化基础——人文遗迹,风俗风情,无疑是村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其三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事关农民的日常生活活动。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须坚持以村组为基础、村民参与为主体,本土与外来共生合作的经营机制,才能有效地保护乡村旅游模式,体现乡村旅游的特点,保持本土习俗、原始风貌和血亲关系等本土文化特征。

2.坚持依托性的发展模式。

依托城市优势。“毗邻客源模式”告诉我们,依托城市,既有便捷的交通,又潜在着巨大的客源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区域优势明显,周边的怀化市、常德市、张家界市和吉首州均有机场和火车站。随着常吉高速、沅张高等级公路的开通,1小时内可直达四座城市和周边著名景区。县内具有条件开发乡村旅游的乡镇80%在县城周边,并有公路、水路通达,可进入性很强。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将会成为四州市内现有约150万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依托景区优势。成熟的景区同样拥有客源多、交通便的优势。依托景区开发乡村旅游,能从景区分流客源。通过几年建设,我县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国家3A级景点4个、2A级景点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和全国66个文化大县之一。这些景区80%均分布在具有开发乡村旅游条件的乡村,将与景区一道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客源共享,相得益彰。

依托资源优势。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我县是一个山区大县、农业大县,是24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几千年来,在582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孕育者沉甸厚重的历史文化,袒露着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镶嵌着如诗如画的湖光山水,积淀了如痴如醉的民俗风情和远古的农耕习俗。湖南师大《旅游总体规划》编制组,进行资源普查后认定:有可开发资源176处,其数量之大,类型之丰、品位之高在国内是罕见的。充分利用这些先天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3.注重开发准则

因地制宜。要深入调查、评估本区域资源赋存与特征,分析所处区位、开发价值和市场需求,以科学的态度论证开发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开发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指导。有条件开发乡村旅游的乡村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机遇,把优势做强、做大、做精,条件不成熟的切记不要一哄而上,盲目开发。

突出特色。特色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命线,有特色就能开发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富有品位的产品。突出各自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地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突出农耕文化。我县历史悠久,积淀着厚重的农耕文化,其内涵广博几乎无所不在。从秦汉时期开始,大湘西地区古老而悠久的农耕作业方式、作业环境和农耕实物遗存在这里。农耕形式、传统农用器具、农村生活习俗、农事劳动、农业节庆、农业工艺等农耕文化都可以集中展示。做活水上文章。在境内有911条溪流,水域面积达170万平方里,湖面广阔,水质清澈,两岸风光优美,人在舟上如在画中。在陈家滩、肖家桥内湖,二酉乡、太常乡、河涨洲等区域,开发皮划艇、水上摩托、水上飞机、龙舟演艺、垂钓、泳场、水上渔家、乌篷船队,打造渔家风情寨和水上天堂,形成集康健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挖掘本土文化。我县有24个少数民族,民族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有盘瓠文化、茶文化、二酉文化、郡文化、辰河戏、阳戏;民间文化有山歌号子、民间小调、锣鼓点子;民俗文化有龙舟大赛、斗鸟斗鸡、跳香、巫傩、巫技、辰州三绝等资源。在乡村舞台、社戏舞台、田园舞台展示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会令休闲者心灵震撼。

优化结构。乡村旅游应注重产业链的建设,做到吃、住、行、游、购、娱等项目配套开发。其中值得大力开发的是购物,购物的需求弹性大,创利空间大。目前,我县旅游商品生产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各农户、各企业、各自为阵、各守一摊,没有形成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整合各方资源,培育山野系列、茶叶系列、黄金饰品、民间小吃、手工艺等系列产品和纪念品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保护环境。乡村旅游环境生态化是农村具有自然美的重要表现,所以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污染,讲究卫生、整洁,搞好绿化工程建设,尽量做到植物栽培自然化、生态化,休闲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为休闲者展现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生态画卷,让休闲者有融身于大自然、天地在心中的感受。

讲究美学。要结合乡村的特定环境,考虑山、水、林、路、建筑及景点建设等的有机交融。精心布置建筑物,使其疏朗点缀于翠绿丛中,营造返朴归真的自然效果。在游道设计应充分考虑曲径通幽的需要,充分利用微地貌景观来丰富乡村景观,同时,应考虑避开不良环境(厕所、猪圈、坟墓旁经过)的影响。从产品角度注重乡村旅游项目的美感,利用农作物、果木树交错分布进行大地构景。旅游从业人员接待服务用语要文明,着装要端庄,举止要得体,使乡村旅游者获得美的享受。

注重市场。城市喧嚣、快节奏工作、高节奏生活的城市人们,期盼远离喧嚣与躁动,减轻工作生活压力,放松自己。小桥流水、水乡风情,炊烟袅袅、牛欢羊叫,桂花芳香的农家生活情调,是他们寻找的“世外桃源”。但是,目前我县的乡村休闲活动,基本上是玩玩牌、钓钓鱼之类,活动单一,产品雷同。其他文化休闲、健康休闲、体验休闲的乡村旅游项目很少,总体上还处于原生态状态。顺应市场需求开发多样性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他们参与、满足不同层面消费者心理和兴趣。

注重效益。尽量节省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做到就地取材、物尽其用,是提升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有些破旧房屋可用绿色植被隔离,尽量减少拆迁;森林、耕地、农舍、水库、池塘不能随便占用和毁掉,否则将会是“非农化”,失去“乡村”特色;在人力资源方面尽可能聘用当地的劳动力,在建设或经营中尽可能使用当地原材料,这样将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有益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优质服务。注重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以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旅游、新风尚、新体验。

三、建科学发展机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贯彻,联系实际,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认知环境。我县乡村旅游发展滞后,虽有不少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但在思想认知和发展观念滞后是关键因素。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的认知不足,满足于吃顿农家饭就是农家乐、就是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更新观念,开拓思路,要提高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中谋划发展目标,战略思想和具体措施。

2.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乡村旅游开发涉及面广,涉及众多部门的职能,各部门从行业自身利益出发,对乡村旅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管理,存在“全社会参与旅游,各部门管理旅游”的现象。单从资源方面看:有当地政府、建设、林业、文化、文物、国土等部门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管理。由于多头管理,步调不一致,实质上也不同程度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鉴于此现状,应建立健全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协调管理体制,紧紧地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3.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结合乡村区域的实际,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首先要做好资源调查和开发价值的评估。同时,在制定规划中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县建设、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为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足国家扶贫、中部崛起、湘西开发等政策,集约扶贫、涉农和社会资金进入乡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依法制定招商引资、土地使用和税费上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第9篇:农文旅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城市发展;体育赛事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为发展经济,扩大城市影响力,将举办体育赛事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共识。作为新兴产业,体育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举办过奥运会的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尽力争取举办国际或国家级大赛。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公路赛,大连、厦门的国际马拉松赛,三亚的国际沙滩排球赛,广西柳州的F1摩托艇比赛等等。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溪至今并未把体育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项目。

虽然本溪在体育产业开发方面起步较晚,但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的经验教训,挖掘潜在优势。

2010年8月末在沈阳市举行的世界女子9球锦标赛,在比赛期间的广告中,亿万观众还发现并迷上枫叶之都— — 本溪。然而这只是牛刀小试,2013年将在辽宁省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将成为本溪市借力体育,发展旅游产业,进一步提高本溪城市品位的更大契机。辽宁申办全运会成功,辽宁旅游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之一,将直接促进辽宁旅游产业再上一个台阶。如何充分把握利用辽宁全运会机遇,突出发挥本溪市的邻近沈阳主赛区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提升本溪市旅游国际形象和旅游产业水平,推进本溪向旅游强市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1 本溪旅游产业所面临的全运会机遇本溪作为十二届全运会主赛场沈阳的邻近城市,在沈本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全运会经济竞争中已经占据有利位置,全运会将为本溪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难逢的机遇和深远的影响。

1)旅游基础设施将得到有效改善

作为全运会的分赛场城市,其最大影响将是促进本溪市城市建设。申办全运会成功之后,本溪市及时制定了“迎全运、创品牌、树形象”3年行动计划。以全运会场馆建设为中心,全力提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启动“三大工程”:沈溪新城体育中心工程、本溪市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本溪市体育场改造工程。这些地标性建筑将全面改造本溪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环保、通讯和比赛场馆,客观上也全面改善了本溪市的旅游环境。

2)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将得以完善到本溪的游客多为附近城市的中短途游客,省外、境外旅游是本溪市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全运会女子篮球项目、青年足球项目和公路自行车项目的比赛在本溪市举行,必将带来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工作人员、新闻记者和观看赛事及观光的海内外旅游者,为促进本溪市的省外、境外旅游市场提供良好机遇。 2013年全运会将使全国、乃至世界了解本溪,创造本溪市最佳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带动全运会之后省外、境外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为打开省外、境外旅游市场奠定基础。

3)旅游服务质量将会全面提升

旅游接待服务,也是全运会接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溪市鲜有接待大型活动的服务经验,因此在迎接全运会的准备工作中,接待服务必然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扎实推行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礼仪规范,加强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考核和监督。尤其是加强对接待酒店管理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的培训,包括旅游服务行业标准、旅游安全保障知识、酒店服务礼仪规范、酒店安全应急管理等,借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4)旅游相关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它几乎与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都发生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全运会带来的大量商机,为本溪市结合自身特点,将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商旅结合、文旅结合、体旅结合、交旅结合、工旅结合、农旅结合等诸多模式创造了条件。促使本溪市在拓展旅游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振兴钢铁、制药等行业。

2 抓住全运会机遇,加快本溪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2.1 展示本溪旅游“三都五城”的形象品牌旅游形象是现代旅游业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全运会是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体育活动,央视直播所带来的巨大媒体效应是树立一个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最佳载体。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全运会给本溪市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借此树立起本溪旅游在国内外的优良品牌。本溪市应该拨出专款加大对全运会旅游的宣传促销活动,着力宣传市政府的“三都五城”规划。“三都五城”既是本溪的特色,也是本溪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加快本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措施,建设“三都五城”即是将特色、目标、措施三位一体。“三都”是指钢铁之都、医药之都和枫叶之都,“五城”指的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全运会将本溪“三都五城”的风采展现给世人,向世人展现一个和谐、文明的新本溪。

转贴于

2.2 加快本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本溪市应该抓住全运会机遇,努力经营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应加大投资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本溪城市品位。在本溪市老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中,应按照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建设具有现代气息,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配套体系;应重点规划建设好平顶山公园、太子河水上乐园、本钢工业园、溪湖公园,真正建成城中有山水、山水在城中的花园式城市;应建设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在增强赛会接待能力的同时,增强旅游对外接待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如果财力允许,可开全国风气之先,在本溪的青山碧水问建设一条自行车专用公路。使2013年全运会在本溪市旅游业发展中发挥出最佳效益,促进本溪市旅游业的全面进步。

2.3 加强本溪城市文化建设与宣传文化是城市之魂,也是旅游之魂,而且与旅游业发展共生相伴,因此旅游业也可以说就是文化产业。

本溪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生态地质文化、太子河文化、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宗教文化等,但发掘、整理和研究的程度还比较低,远未形成市场化,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应加强本溪旅游的文化包装,并借全运会东风,进行宣传促销。比如应借鉴五女山申遗成功的经验,启动本溪水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应充分展示以满族为代表的民俗民间文化等等。

2.4 建立专门研究机构

作为本溪市唯一的高等学校,辽宁科技学院已经将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并先后成立了“两所一会”,即“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本溪民俗地域研究所”和“本溪旅游地学学会”。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应把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作为专项研究课题,围绕全运会进行全面调研,组织召开“全运会与本溪旅游”等方面的理论研讨会,设计集地方特色与体育特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制定本溪全运会旅游促销战略和具体实施措施等等,并将研究结果上报有关机构。协调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使全运会效益在本溪市旅游业得到最大发挥。

2.5 打造属于本溪市的体育赛事随着旅游业态的变化,传统风光旅游以及静态的文化旅游已经逐渐略显单调了,具有活力的体育旅游以及其他的休闲特色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旅游业的时尚。本溪市如果把自己定位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就应该着力打造把体育精神和满族文化相切合的文化。只有通过体育赛事才能彰显一个城市的活力,才能彰显一个城市的面貌。因为体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它能表现一个城市的形象、风貌以及特有的精神。选择什么样的品牌赛事,应该和本溪城市所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本溪城市所特有的文化相切合,通过这样的赛事可以显示城市的整体风貌。比如近年来本溪市的自行车项目成绩显著,是否可以考虑将自行车运动作为本溪市标志性休闲运动品牌,使其集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突出运动休闲、全民参与、时尚旅游的特色。每年定期举行,内容可包括赛事、开幕式、时尚活动、商品展销、培训研讨、创意征集等。可将比赛场地安排在本溪温泉度假区、水洞景区、关门山景区、五女山景区、大雅河漂流景区、本溪湖景区等本溪著名景区,将最具本溪地域标志的高山、大河、奇洞、红叶、森林、温泉等元素,通过电视赛事转播,传遍全国的每个角落。

本溪需要体育赛事作为名片,借此打造城市名片,体育赛事也同样需要本溪特有的旅游资源来塑造赛事的品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进行均衡充电,同时由于维护的原因,未及时检查蓄电池单格电压和补加水等,造成2006年一台632内燃机车出现了过热失控现象,并使一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全部报废,其它内燃机车蓄电池组也相继出现热失控前期症兆,由于及时按上述工艺进行补救,至今未出现蓄电池过热失控现象,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均高于设计要求,且蓄电池的容量没有太大的变化。保证了内燃机车的可靠运用,同时降低了机车的运用成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