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旅融合范文

生态文旅融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旅融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旅融合

第1篇:生态文旅融合范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文化作为灵魂,文化的传承需要旅游产业作为载体,两者的深度融合可以达到共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欢迎查阅。

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落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总体工作思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突破,以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实现2023年文化和旅游产业产值“双千亿”和增加值占比超过6%的目标,特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文化旅游顶层设计

成立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的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推动文化旅游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深度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重要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形成部门联动、市县协同合力;强化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职能,对全市文化旅游规划、项目进行论证和把关。(牵头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二、推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发挥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引领作用,把岳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重点抓好岳阳楼-君山岛、南湖风景区、张谷英村、屈子文化园、洋沙湖旅游度假区、天岳幕阜山等重点景区(度假区)建设。加快推进洞庭湖博物馆、洞庭湖旅游母港、龙山生态科普基地、岳州古城、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洞庭湖国际公馆度假酒店、福朋喜来登酒店、悦榕庄酒店、阿波罗温泉度假酒店等五星级旅游饭店创建和提质升级。支持岳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岳阳老铺黄金、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泰金宝精密(岳阳)有限公司等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一批上规模的文旅装备产业项目,打造一台有影响的大型实景演出或影视作品。(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三、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发挥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的观光休闲旅游作用,推进乡村文化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依托G240沿线乡村美景、美食及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打造G240沿线农旅结合示范带。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以生产场景、科研与产品、企业文化与管理经验等资源为依托,打造城陵矶港区、食品产业园等工业旅游示范点。推进文化旅游与体育融合,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徒步穿越、低空飞行、极限运动等体育运动,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推进文化旅游与康养等新业态融合,积极推进养生谷、生态酒店、民宿等建设,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产业。(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四、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推动市县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开通主要旅游景区公共交通线路;推进景区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动“厕所革命”。开发岳阳本地江鲜湖鲜、风味小吃等地方特色餐饮,推动各县市区建设美食(夜市)街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动市县完成公共图书馆、博物(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提质;建设方便阅读和体验的文化休闲区。(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国资委、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城管局、市文旅广电局)

五、加大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整合资源,打造“天下洞庭·乐游岳阳”旅游品牌,推广岳阳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在车站、码头、机场和高铁、高速公路沿线等主要交通地段,设立旅游宣传专用广告位。运用新媒体和网络等多种形式,深化“线上+线下+体验”目的地营销策划。着力拓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圈等大型客源市场,开展精准营销。重点打造岳阳民俗文化节、君山爱情文化节、汨罗国际龙舟节、元宵长乐故事会、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岳阳小龙虾博览会、岳阳国际生态马拉松、中国(平江)康养休闲避暑节等品牌。重点推出洞庭生态游、江湖名城游、湘楚文化游、休闲自驾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立环洞庭湖旅游联盟、湘鄂赣天岳幕阜山文化旅游协作区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城管局、市地方海事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

六、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

规划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引导支持一批有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本土文化旅游企业,招商引进一批全国全省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入园聚集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创意设计、高端印刷、文博会展、传媒影视、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康体养生等业态。鼓励各县市区推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

七、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进一步挖掘全市历史文化特色和文旅产业特色,开发具有独特创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岳州窑、岳州扇、汨罗龙舟、岳阳楼文创产品等工艺美术品,打造岳阳黄茶、岳阳小龙虾、平江酱干、十三村酱菜、长乐甜酒、汨罗粽子、华容芥菜、临湘浮标等特色品牌。鼓励开发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旅游商品。加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支持企业建设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和研发基地。举办市级文化旅游商品大赛。(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

八、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旅游领军型人才。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旅游专家,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智库。努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聘请高等院校专家学者担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顾问。注重发现和挖掘民间艺术人才,给予民间艺术人才以保护和支持。(牵头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九、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产融基金和文化旅游引导资金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持续加大文化旅游发展投入。2019年,市财政预算新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要逐年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旅游发展公司应重点支持全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级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导向作用。健全完善银企合作平台,举办文化旅游企业专场银企对接会,推进银企联姻。健全完善政策性担保机制,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要认真研究中央、省文化旅游支持政策,积极包装文化旅游项目,向上争取资金。(牵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文旅广电局、市旅游发展公司)

第2篇:生态文旅融合范文

《小康》:都说龙泉是个神奇的地方,在您看来,龙泉的优势在哪里?

蔡晓春:从地理位置上看,龙泉有些偏远,经济上也还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龙泉的优势也呼之欲出:

一是文化优势。龙泉剑瓷文化世界驰名,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都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符号,一座偏远小山城,一项人类“非遗”,两项国家“非遗”,全国少有。还有源远流长的香菇文化、灵芝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等。

二是生态优势。龙泉地处三江源头,境内主峰1929米,为江浙第一高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浙南林海、天然氧吧等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84.2%,城区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4860个。境内龙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季最高气温28℃,当大城市热浪滚滚之时,龙泉山却依然是一个清凉世界。

三是旅游优势。龙泉是个养生福地,旅游资源数量多、品质优、分布广,有五级旅游资源单体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8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30个,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城市等十多张国字号城市名片。

《小康》:坐拥如此优质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龙泉如何打好这三张牌,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蔡晓春: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更要金山银山,强化优势转换意识,善于经营生态、经营山水、经营城镇、经营文化,把文化软实力转变为竞争硬实力,把绿色宝库转变为经济宝库,把文化和生态能量转变为增长引擎,走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冲击的背景下,我们所保留的良好生态环境、丰富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就是稀缺资源,非常珍贵。发展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是龙泉用好这三张牌的最佳经营方式。近两年来,龙泉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以36%和40%的年均速度增长,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实践标准。

从全局和战略性的角度,今年,我们又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引领性产业和未来的第一支柱产业来培育,以旅游创新驱动发展,带动农业调结构、工业促转型、文化大发展、城乡创特色,加快龙泉经济转型升级。

《小康》:在推进旅游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龙泉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优势开发的特点和定位是什么?

蔡晓春:利用龙泉山、青瓷、宝剑、灵芝、金观音茶叶等具有知名度的人文优势,重点培育以山水观光为主线、养生(养老)休闲为核心、乡村旅游为基础、剑瓷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旅游业态多元化、旅游景区全域化、旅游服务优质化,打响“江浙之巅、剑瓷龙泉”旅游核心品牌。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龙泉要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就必须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发展与整体产业布局相衔接、与文化事业发展相融合、与城镇发展相配套。

一是推进“文旅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区建设、活动举办、商品开发当中,抓好青瓷、宝剑、金观音特色茶、莫言祖居地等文化主题景区建设,开展中国龙泉青瓷宝剑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促共进。

二是推进“农旅融合”。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鼓励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家庭农场和现代农庄,推动茶园、竹海、农田、果园、渔场、食用菌和蔬菜基地等景观化建设,打造田园景观。积极开发茶、菌、果、蔬等特色旅游餐饮。

三是推进“工旅融合”。推进剑瓷文化创意基地、中国青瓷小镇等以“工业产品展示、工艺流程体验、旅游商品销售”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点)建设;注重开发一批工艺精致、附加值高、携带便利、游客喜爱的特色旅游商品。

四是推进“养旅融合”。加快养生(养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养生(养老)文化业、农业、房产业、保健业、产品制造业等养生(养老)产业,丰富“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内涵。

五是推进“城旅融合”。树立“城即景、景融城”的理念,在公共配套方面体现旅游功能,在塑造城市景观中注重融入剑瓷元素、生态元素和文化基因,提升城市品位。充分挖掘瓯江、水库、温泉等水生态资源,加强河道修复,建设水利景观,开发亲水性旅游项目、水上旅游项目、水生态旅游产品,增强游客的吸引力。

《小康》:接下来,龙泉准备从哪些地方着手,来实现旅游兴市?

第3篇:生态文旅融合范文

根据工作安排,现将我县2020年以来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一是谋划建设S县文化创客空间,项目投资预算为3000万元,目前已进入合同洽谈程序。该项目拟对原葡萄酒厂废弃老厂房改造,在保持原来建筑的尺度、肌理与空间文脉的基础上,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艺术家工作室、文化特色民宿酒店、民俗博物馆、时尚餐饮空间、茶室等文化创意项目,赋予老厂房新的生命,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文化艺术街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二是谋划建设国家级4A级景区S古城,打造独具S特色的古城文化旅游商业区,项目预算为6000万元,正在招商中,拟建设S古城建筑群、地方特色展馆、游船码头、古城旅游步道、非遗民俗文化街、夜景灯光装置,并对利民河、环城河改造,改善环境,将S特色民俗迁入其中集中展示,打造S城中景区。

(二)积极谋划重点项目,打造文旅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是文化类项目谋划了S县文化馆项目,该项目已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并完成了立项、环评、土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能评及可研批复等手续,正在谋划开工建设。二是旅游类项目共10个,其中S古城特色文化旅游商业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S县果林公园游客中心项目、S县梨树王景区游客中心项目等3个项目已入全省第二批旅游重点项目库,立项、环评、土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能评及可研批复均已完成。S县高铁南站游客中心、S县汽车站游客中心、S县西湖旅游区游客中心、S县清真寺游客中心等4个项目已完成立项、环评、土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能评及可研批复等手续,正在谋划开工建设。S慢城度假区项目、S梨都康养田园综合体项目、S千年梨都古城旅游景区项目等3个项目已完成立项,剩余手续正在办理中。三是体育类项目共谋划13个,包括1个文体中心、1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1个社会足球场。其中,文体中心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已完成立项、环评、土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能评及可研批复等手续,正在寻找资金渠道,谋划开工建设;按照省、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2020年10月底前,S县需完成11个社会足球场的建设任务,计划总投资150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8个社会足球场建设,余下的3块社会足球场正在办理招投标程序,争取8月份前完成全部社会足球场建设任务。

(三)夯实基础设施,提高基建水平。

一是以建设旅游示范村、旅游扶贫村、兴办农家乐、兴建农家客栈、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为抓手,成功推动酥梨博物馆、酥梨小镇建设项目等大型旅游项目,目前酥梨博物馆已基本完成。二是按照“旅游八个一”建设内容,--等1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利用每村10万元的省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绩效奖补资金,重点加强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点建设,完成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场馆作用明显,县级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开放人次在全省县级场馆中排名均在第一方阵,切实发挥了城市会客厅、市民活动中心和S名片的作用,文企联合开办了山楼美术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四是加强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各镇(园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无线话筒,并拟为6个村(社区)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按标准配备设施设备,目前正在筹划中。

(四)创新产业形态,推进经济发展。

为取得经济建设和抗击疫情“双胜利”,S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县内外融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电商(网红)直播的资源优势,于2020年3月28日—30日,举办了“春从S来·云游梨花海”网络梨花节,以富民增收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以电商为平台,积极销售S酥梨、梨膏、黄桃罐头等旅游商品,力争达到“精准脱贫”的目的。截至四月底,全县通过电商、直销等形式,销售S酥梨3100万斤、黄桃罐头等6700多件,全县10个省级以上旅游扶贫重点村贫困群众获得了较好收益,并通过网络直播充分反映了S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S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科学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重点推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规划、S湿地生态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文家河旅游观光带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优化全县旅游产业布局。连贯城乡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带。以S东北部生态旅游功能区为板块,加强东北部乡镇旅游项目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与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专线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景观带及城市公共休闲场所建设,充分发挥S城区旅游聚散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

(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体育”文章。

结合生态文化旅游,依托我县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举办“梨花节”、“

采梨节”等节庆活动为载体,通过举办民俗展演、书画展览、戏曲表演、高层论坛、梨园马拉松、马术耐力国际赛等系列节庆活动,整体打造黄河故道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区,融合旅游文化、现代农业、物流商贸、体育健身等产业,建设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艺术欣赏、健康养生、商务度假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融合,促进文旅资源不断向文化产品转化,实现资源产业化,不断提升S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三)加快重大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进行S县“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推进梨树王景区4A创建工作,加快良梨镇特色小镇、S酥梨博物馆建设进程,推动S县文体中心、齐白石文化产业园项目、S县文化创客空间、S古城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文家河旅游观光带、S县黄河故道运动休闲中心等文旅体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开展全域旅游四级联创,做好S古城国家级4A级景区创建工作。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依托建成使用的齐白石美术馆、白石后人艺术馆、县图书馆(新馆)、县博物馆等四馆和曲艺厅,积极推出S民俗、曲艺、坠子、唢呐等一批精品剧目和情景艺术项目。

(四)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旅游景区和旅游资源点延伸。完善梨树王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从功能完善、民宿集聚、吸引物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文旅购物中心打造等方面强化建设,着力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4A级景区。

第4篇:生态文旅融合范文

罗江县地处成都平原北部,为德阳市北部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交通上拥有便捷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立体交通网络,经济区位具有明显优势,又是成德绵区域中心城,位于成渝经济圈和成德绵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地段,东西南北均可辐射超大城市,辐射成德绵2400万人口消费市场,向东可辐射重庆、湖南、湖北,向北可辐射大西北,向南紧联成都,辐射云南、贵州、广西。

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5类:乡村产业旅游资源、乡村村落旅游资源、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2.1乡村产业旅游资源

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优质粮油产业、现代柑桔产业(蜜柚、杂柑)、现代梨产业(翠冠梨、金花梨)、青花椒产业、贵妃枣产业、核桃产业、特色蔬菜产业、特色水产基地等。特色产品有贵妃枣、金花梨、翠冠梨、西蜀密柚、杂柑、核桃、油菜、大米、淡水鱼等。

2.2乡村村落旅游资源

产业村落:芒江村(翠冠梨)、宝峰村(贵妃枣)、顺河村(青花椒)、合圣村(青花椒)、大井村(金花梨)、千鱼欢村(水产养殖)、黄荆村(杂柑)、星光村(蜜柚)、灯盏村(杂柑)、苏桥村(柑橘)、槽沟村(有机稻)、太平村(食品加工)、老君村(莲藕)、金龙村(花果)等。有蔡家大院、龙泉山庄、凤岭居休闲山庄、故里农庄、凌云山庄等特色农家。

2.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

主题文化:三国文化、调元文化、诗歌文化、佛教文化、川剧文化、民俗文化、鸽子文化、乡愁文化、路桥文化、廉政文化等。节庆活动:梨花节、诗歌节、童儿节、葵花节、鸽子会、青花椒节、荷花节、枣子节、柚子节、品果节、赏花节、春分祭祖、新年祈福、中国ATV全地形车赛等,一年四季节会不断,“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养生”已经成为罗江乡村游名片。

2.4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春风十里生态农业产业园、山弯湾家庭农场、凯江沿线“大回湾”、天马山翠冠梨基地、天泉山湿地公园、大霍山贵妃枣基地、彭家坝水库(隐海)湿地公园、乡愁记忆国家农业公园、周家坝湿地公园、宝峰山森林公园、春花秋月现代梨产业基地、八卦谷、凤雏湖风景区等。人文生态:醒园、庞统祠、点将台、白马关关楼、白马关北关楼、倒湾古镇、鹡鴒古镇、奎星阁、李调元纪念馆、文昌宫、金牛古道、诗歌博物馆、太平廊桥、潺亭水城、万安驿、五丁谷、八卦谷、五美寨、范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2.5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白马关4A级旅游景区、香山鹭岛3A级旅游景区、调元故里景区、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天马山风景区、天泉山旅游区等。全县有精品旅游点132个,可用“近”(空间)、“精”(产业)、“静”(生活)、“敬”(文化)、“净”(环境)5个字概括。其中,16条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以上。近3年游客接待数和营业年收入增速均在15%以上。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旅游开发层次不高

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绝大多数仍处于原生态状态。“乡土农业”味道十足、“乡土文化”味道不够,产业园区变景区还有一个“羽化升华”的过程,还亟待加大投入,完善景区道路、标牌标识、观光亭台、餐饮医疗卫生等基础配套,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景点打造风格内涵品味有待提升,文化还需深度挖掘。

3.2互动欠缺,缺乏统一管理服务、缺乏统一包装打造

一是复县20年里,罗江县委县政府在调结构时“五带十园”的匠心布局和“一镇一品”建设,为现今发展休闲农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罗江县内人文类、农业类、休闲类的景点众多,有132处,可谓“星罗棋布”“镇镇开花”,但没有形成统一品牌。比如,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同一座山、同为贵妃枣生产基地,在白马关镇域内(山南)叫大霍山景区,在蟠龙镇域内(山北)叫宝峰山景区。二是没有进行统一宣传和纳入统一的旅游线路管理,分布松散凌乱,没有串联形成经典特色线路,线路标识标牌不清晰,不能满足现今自驾游(骑行)的需求。三是没有深度挖掘文化和统一包装,每年罗江县境内的各种节会多达40余次,来罗江县观光的游客虽多达200万人次以上,但多停留在“观光”层面而不是“休闲”,没能发挥宣传罗江的作用。

3.3营销宣传不到位,未形成特色品牌

目前罗江县乡村旅游很有亮点特色,犹如养在“深闺中的女子”,既精致又有内涵,虽然自身条件不错,但由于包装和宣传力度不够,在百里之内的成都、绵阳等市,名气还不大,罗江县的宣传营销还亟需努力。

4关于罗江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4.1定位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探索和实践,需要以“体现罗江特色、塑造罗江品牌、服务罗江三农”为核心,遵循“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手段”的指导思想,充分彰显休闲农业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和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旅游、智慧旅游。

4.2目标

按照突出优势资源、开发重点产品和逐步配套发展的原则,对罗江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等进行综合规划,分阶段和分步骤有序开发建设,将罗江建设成中国西部最具川味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4.3建议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学规划功能区域、明确重点发展组团和重点项目业态,带动和引导整个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转型调整。依据罗江县的地理空间结构、人文资源分布、农业产业聚集特点,建议将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一带三区”的布局进行建设。凯江流域观光带(凯江流域沿线),即“水河-泞水河-凯江”。依托凯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和水上康体等功能业态,形成一条“两岸有生态、水上有业态、节点有形态”的和谐共享罗江生态母亲河。诗乡田园发展区(北部4镇),即“略坪镇-调元镇-金山镇-慧觉镇”。依托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养老、乡村度假、农耕体验、文化节庆等主题业态,形成点-线-面乡村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北部诗乡田园发展区。文旅融合聚集区(中部3镇),即“白马关镇-万安镇-御营镇”。依托丰富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都市商务休闲、主题文化之旅、山地运动康体、乡村休闲度假、会议节庆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罗江都市人文和三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中部文旅融合聚集区。生态农旅体验区(南部3镇),即“蟠龙镇-鄢家镇-新盛镇”。依托优异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较完善的乡旅配套,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家庭旅馆、山地运动、定向越野、乡村节庆、民俗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贵妃枣、蜜柚两大产业为主题的特色组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南部生态农旅体验区。

4.4措施

第5篇:生态文旅融合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雪沁”为你整理了这篇文化和旅游局人大评议整改工作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近期,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领导小组对我局评议工作中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反馈,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评议整改工作会议,专题部署、研究和推进整改落实工作,认真分析问题原因,明确了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积极进行整改。

一、具体整改情况

在本次县人大对我单位工作评议所反馈的意见建议中,共收到意见建议4条。经过梳理,共分成四个方面,已全部整改完成。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全县旅游业政府投入资金方面

1、加大投入,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整改措施:主要是坚持发挥重点项目的拉动作用,强化示范引领。一是推进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二是完成郯国古城一期郯王宫文化旅游项目。三是委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乡村振兴旅游研究所设计团队,实施马头古镇、胜利—重坊—新村银杏游线路规划设计。四是按照省级村庄景区化建设要求,指导做好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新苑社区和重坊镇徐出口村的村庄景区化培育建设。五是根据省级精品文化旅游小镇评定标准要求,指导做好马头古镇的主题特色和地域文化挖掘,推进业态培育和功能提升,推动马头古镇打造省级精品镇。六是积极争取上级村庄景区化培育扶持资金、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补助资金和旅游厕所奖励资金,及时研究并会同有关乡镇完成资金划拨。

取得成效:目前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一期建设已完成园林式文旅创作创意写生基地、艺术馆、民宿;古树名木栽植和石刻石雕、小桥流水园林打造。郯国古城一期郯王宫文化旅游项目已完成,已争取了上级村庄景区化培育扶持资金20万元、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补助30万元和旅游厕所奖励资金16.1万元。

(二)关于全县旅游业外来招商方面

2、加大招商,积极引入旅游项目

整改措施:我县近年来坚持大力推进旅游招商引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积极向外推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守科学规划开发的原则,对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做好保护,对条件较好的资源积极招商开发。

取得成效:我县旅游业在银杏生态旅游、古郯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先后落地了鲁地天沐温泉、古神树部落、郯国古城等项目。今年以来共接待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客商6次,其中田园牧歌乡村文旅项目已落地。目前,正积极推进马陵山景区、马头古镇、胜利贾湾银杏园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三)关于全县旅游工作宣传方面

3、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

整改措施:今年上半年,我们通过前期调研摸底,形成并向县政府常务会议提报通过了全年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筹备方案,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按照“一乡镇一品牌特色”的理念,精心打造全年11个场次的节庆活动,助推打造县域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同时,积极组织景区、旅行社和旅游商品企业参加全省助力旅游企业复工复产网络营销、“山东人游山东”、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交易会、全市“亲情沂蒙贺年会”、“最美民宿”、“最美景区评选”、《临沂新闻》黄金时段景区宣传以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等活动。

取得成效:目前和有关乡镇配合,己先后成功举办中国结结艺大赛、中华银杏园第四届蓝莓节、全市文旅网络推介会郯城直播专场、郯国古城夜市大集及灯光啤酒节、农民丰收节、柳琴戏艺术节、二胡制作大赛、第三届马头小吃节、锣鼓大赛、“游在沂蒙,吃在郯城”评选活动等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郯国古城获评临沂市首届文旅夜间经济集聚区,中华银杏生态旅游区获评临沂十大“最美景区”,马头民宿和我县中国结、木旋玩具、木板年画、二胡、杞柳制品等均获得好评。

(四)关于全县文化下乡文化服务方面

4、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整改措施:一是加大文化下乡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 “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化下乡。二是鼓励引导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文艺演出。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四位一体”多元繁荣的演出格局。三是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四是加大戏曲作品创作扶持力度,每年创作一批优秀剧目。

取得成效:目前已完成送戏下乡260多场,送电影下乡故事片和科教片共9758场。各乡镇、社区也都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演出活动。

二、下一步发展和提升方向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坚持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叫响“银杏之都,幸福郯城”和“文看三孔,武看马陵”的口号,围绕“一区两带”以整合做强两园(银杏园、古栗园)、一镇(马头古镇)、一城(郯国古城)、一山(马陵山)为重点,积极挖掘郯城文化资源,弘扬传承郯城优秀传统文化,将郯城打造成为鲁南苏北全域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第6篇:生态文旅融合范文

未来几年,麻江县将立足凯里―麻江同城化和凯里―麻江―都匀经济带的区域功能定位,推动农工一体、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建成凯麻中心城市的四大产业集聚区,努力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发展有机农业,建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麻江县将以‘建设有机农业大县’为抓手,抓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蓝莓、蔬菜、烤烟、生猪养殖四大产业。”麻江县委书记王镇义说。“十三五”期间,麻江将完成“麻江蓝莓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标准制定,东部农业园区建成农文旅一体发展最高端平台――中国农业公园,将麻江打造成中国南方最大有机蓝莓种植基地;抓好有机蔬菜产业发展,依托西部高山冷凉气候,培育一村一特优势产业,建成高科技蔬菜博览园。

发展绿色工业,建成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依托有机蓝莓产业,建设蓝梦谷创意工坊,推出蓝莓系列旅游休闲食品和文化创意产品;依托非遗技艺和民间传统工艺,开发系列特色旅游商品,建成三个非遗传承技艺培训中心(体验基地)和三个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系列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围@全域旅游发展和中国民族乡村旅游示范区创建,力争打造山地旅游装备制造业。“麻江以‘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为抓手,致力从农业和文化旅游业中抓出工业来,培育发展绿色新型工业。”麻江县长夏景卓说。

发展乡村旅游,建成旅游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区。以“创建乡村旅游精品县”为抓手,构建度假型乡村旅游模式,塑造“梦境苗岭乡野、诗意清江田园”的高端乡村旅游形象,培育紧紧依托周边城区市民的休闲度假游和周边核心景区客流自助集散游为主的市场体系。东部依托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区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打造“凯麻丹阳光郊野之旅”旅游精品线路,中部依托状元文化产业园和乡贤文化打造“都麻墨香文化之旅”旅游精品线路,西部依托高科技蔬菜博览园和地理资源打造“亚高原野趣休闲之旅”旅游精品线路,用两年时间打造20个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实现全县三分之一以上村以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

发展健康服务,建成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围绕“医养健管食游”,着力打造健康旅游升级版,大力培育健康制造、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运动等产业,加快推进乌卡坪大健康有机蓝莓生产区、乌羊麻嘎尤苗寨养生养老服务区、卡乌药谷江村大健康康体医药文化区、县城文化体育公园大健康运动区建设,打造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最具有影响力的联动区。“建设养生养老服务区以来,今年‘十一’期间村里来的游客就有2000多人,我家的农家乐收入近万元。”乌羊麻嘎尤苗寨养生养老服务区农家乐店主龙继才说。

第7篇:生态文旅融合范文

深冬时节,走进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办马鞍山村,工人正忙着在基本铺设完成的文化广场移栽绿化树,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里是一个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这边是生态停车场,这里是荷花池、步行道、自行车道……”马鞍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怀希向记者介绍马鞍山开发与保护项目规划的各功能区。

秉承“敢闯敢试、团结合作”的马鞍山精神,马鞍山村百姓齐心协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旅结合、文旅融合、产村互动”的致富新新路。

马鞍山村的发展得益于镇宁自治县认真按“七个到村到户”和“六项行动计划”要求,精准识别、对症下药、精准脱贫,一条增收致富的新希望正在镇宁延伸开来。

易地搬迁挪穷窝

与马鞍山村不同,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马厂镇茂良村来说,搬出“穷窝”才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茂良村是一个距离镇宁自治县城26公里的小村庄,村里496户村民接近一半都是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6080元,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改善交通成本大,发展产业缺乏资源,茂良村该如何破解贫困难题?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之一。

2016年,贵州省批复镇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任务数983户4375人,第一批计划任务共13个安置点,马厂镇、扁担山镇、江龙镇等安置点赫然在列。

3月25日,茂良村安置点破土动工,通过党政联席会调度,党政主要领导双指挥、日督查,强力推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5个月后,茂良村以莫组的16户村民告别故居,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房。马厂镇茂良村也由此成为全县第一个完成搬迁的安置点。

“房屋是政府统一建设、统一装修的,我们搬迁没花一分钱。”村民尤正光告诉记者,由于妻子积劳成疾,家里还得负担三个孩子的生活、教育,早就一贫如洗,好在有搬迁工程提供的住房补助和拆房补助,自己才能顺利搬进新家。

镇宁自治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为2215户9501人。随着茂良村安置点的顺利落成,镇宁自治县其余12个安置点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这无疑为该自治县如期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打下良好开局。

“搬得出”只是走好了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易地扶贫搬迁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

据了解,为帮助搬迁农户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马厂镇制定了种养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规划。

马厂镇茂良互助发展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成立,总投资50万元,其中32万元为项目资金,村集体投资10万元,剩余8万元动员搬迁农户利用搬迁补偿资金进行入股。

利用这些资金,合作社将在村中建设肉鸡养殖鸡舍16个,生猪养殖圈舍16个,蔬菜大棚16个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村集体所得收益的10%作为合作社今后发展资金,剩余10%用于茂良村集体的公益设施建设,其余80%全部作为群众分红发放。

除了鼓励搬迁对象自力更生,镇宁自治县还积极申报各类政策支持,用于核桃、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并将搬迁农户列入重点对象进行重点扶持,保证搬迁农户长续发展。

特色产业助增收

沿着镇宁自治县至龙宫风景区方向一路前行,绕过几个山头,大约15分钟,便可到达大山镇大寨村,村外十几个用于培育中药材种苗的白色大棚极其醒目。

这是镇宁自治县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整齐排列的育苗大棚绵延数百米,多功能苗展中心、拓展基地、办公区域、绿化树木等镶嵌其间,一应俱全。

走进大棚,机声隆隆,十多辆钩机、铲车、载土货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园区负责人马世权介绍,园区辐射带动大寨村周边的西苗村、长脚村、院府村四个自然村寨,20个村民组4810人,直接受益贫困户达250户。

园区内的铁皮石斛育苗大棚里,数十名当地妇女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为铁皮石斛种植育苗。“我在这打工,每天能挣70元至100元,既得了收入又照顾了家里年老多病的爷爷。”大寨村村民吴祥高兴地说。

吴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在广东打工,一个月拿3000元左右的工资,在外开销大不说,交完房租之后寄回家的钱也所剩无几。如今回到家里,在园区打工一个月能拿到2000元,农忙的时候可以拿到3000余元。

镇宁自治县地处贵州中丘原西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地处山区,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片区,其中有20多万人口生活在比较偏僻山区里,农户居住分散且远离乡镇,交通条件不便,支柱产业稀少。

对此,镇宁自治县全力抓好产业扶贫这个根本,2016年实施“雨露计划”开展就业培训3450人次,投放1375万元用于贫困户“特惠贷”贴息;强化资金扶持,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安排资金6020余万元扶持精品水果产业,提高扶贫产业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林、果为主的特色农业。

2015年,朵卜陇乡大力发展蔬菜、苗圃生产园、精品水果种植园、健康养殖示范园和特色乡村旅游园,在调整产业结构工作中,继续提高传统农业项目科技水平,加快收益较高的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发展,逐渐形成立体农业格局。

本寨乡炳云村因地制宜种李子,已成远近闻名的李子之乡。目前全村种植李子1300余亩,2015年进入丰产期的李子达400余亩。商家上门收购,远销四川、重庆等地。

本寨乡除了种植李子,还鼓励农户栽种葵花、花生、核桃、辣椒等农产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开展核桃种植等技术培训,直接参与培训450人,辐射带动3200人,农民素质普遍提高,致富本领进一步加强,2015年,本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99元。

近年来,镇宁自治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利用政策的优惠性努力寻求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找到脱离贫困的好路子。

文旅一体添活力

永安村坐落于朵卜陇乡的西北面,布依族聚居,因土地贫瘠且零星分散,农业基础差导致一直得不到发展。

永安村村支书罗尚坤说:“因为我们村少数民族居多,而且紧挨黄果树、龙宫两大旅游景区,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大家卖自己的‘特色土布’。”

“我们村的妇女人人都会织布,10米长的布三四天就能织完,在旅游景点能卖到300元。” 今年65岁的永安村村民吴安美说。

2014年,永安村创办了民族工艺厂,平时村子里的妇女们就聚集在一起织布,村委帮忙销售,2015年工厂就净赚了12万元。

镇宁自治县围绕把镇宁建成“安顺旅游第一次级服务区”的功能定位,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提出把生态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重点突出农旅融合一体发展。

而马鞍山村则以乡村休闲旅游为抓手,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着力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马鞍山周边石材产业的兴起,大量的土地被流转,农民的耕地减少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马鞍山村发展旅游服务业,目的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能就业,着力打造生态观光农业,提高农民土地利用率。

丁旗街道办党委书记苏正兵说:“马鞍山农民专业合作社走r旅结合道路,是要以实现‘农旅结合、以旅兴农、以农带旅’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最终帮助马鞍山2000余名农民共同致富。”

第8篇:生态文旅融合范文

关键词: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含义

茶文化是人们在饮茶活动过程中,以茶为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是茶与文化的融合、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因此茶文化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发源地,发展至今茶文化内涵已经非常丰富,涵盖了文化艺术、保健养生、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等多个方面。当代中国茶文化精神为“廉、美、和、敬”,即追求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二)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旅游资源,以物质实体文化为载体,依托茶园景观,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将茶产业与旅游业通过技术、产品、组织、市场等层面进行融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链条。信阳市作为全国绿茶茶叶种植第二大产区,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浓厚,茶产业已具规模;同时,信阳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为信阳经济发展添加助力。

二、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意义

(一)促进信阳茶产业与旅游业共同进步

信阳毛尖茶品牌驰名全国,随着产茶技术的提高,茶产量逐年增加,但信阳毛尖茶仍以内销为主的市场策略不足以应对茶产品对市场的需求。同时,信阳市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利用丰富的毛尖茶资源,通过推出茶文化旅游产品来提升经营效益已逐渐成为企业共识。将茶产业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发展,不仅能为茶产业开辟新的市场,充分满足茶农和茶企的利益需求,也能塑造具有信阳特色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实现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共同进步。

(二)促进信阳茶文化传播,满足游客文化需求

要打造优质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必须以茶文化为核心,深度挖掘茶文化的历史和精神。茶文化生态旅游宣传和普及茶文化知识,旅游者在游览和参与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茶史、茶俗、茶道、茶艺,得到良好的文化传播和身心体验,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观赏性、参与性、知识性大大加强。

(三)有利于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旅游者旅游目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探索与体验需求也不同,了解内涵丰富的茶文化,感受茶艺精神,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引导和讲解。此外,丰富和研发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也需要专业性人才的参与。因此,做好茶文化生态旅游,必然要培养一批专业和知识复合型人才。

三、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优势

(一)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叶特色突出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兴起于宋,繁荣于清,品牌形成历史悠久。在气候上,信阳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四季温润,热量充足,降雨充沛,土壤肥沃呈酸性,加之没有工业污染,茶树生长缓慢,春季嫩芽较多,叶片肥厚茸毛多,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酸、可溶性糖等化学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形成了毛尖茶色碧绿、鲜浓爽口的滋味特征,造就了信阳毛尖“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

(二)信阳茶品牌形象好,知名度高

信阳毛尖茶不仅是信阳代表特产之一,更是信阳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将信阳列为全国产茶区之一。宋代文豪坡赞誉信阳茶“淮南茶,信阳第一”,清代时信阳毛尖茶已为全国名茶之一。1915年信阳毛尖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在国际国内更是获奖无数,2010年,信阳研发出“信阳红”这一新品牌,改变了长江以北不产红茶的历史,信阳毛尖和信阳红成为世界认识信阳、了解信阳的标志。

(三)信阳茶区分布广泛,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

信阳是全国第二大绿茶种植区域,全市共有128个产茶乡镇,茶区分布较为广泛,形成了五云、两潭、一山、一寨、一寺的信阳毛尖驰名产地。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寺等许多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也分布其中。此外,信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淳朴宁静的乡村已成为大众旅游消遣的热点,茶乡旅游颇受游客喜爱。信阳三季采茶期分别为谷雨前后、芒种前和立秋前后,都是旅游的旺季,市场需求旺盛,非常适合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

(四)信阳政府重视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

茶产业是信阳市重要产业之一,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中,政府除了提供政策支持,还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为提高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保驾护航。连续25年举办的信阳文化节成为了拓宽贸易、招商引资、发展旅游、形象展示的优质平台。信阳市政府还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鼓励茶企业创新品牌产品;举办关于茶文化旅游园项目的研讨会;开展信阳手工炒茶大赛并为毛尖炒制技艺成功申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信阳多个茶产地采用“旅游+茶产业”模式进行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开办采茶游、农家乐,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消费,有力推动乡村建设。

四、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茶文化挖掘深度不够

信阳对茶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对茶文化价值内涵利用不足。以信阳市每年举办的茶文化节为例,活动主要为经贸活动和文娱活动两部分,涉及订货会、洽谈会、文艺演出、焰火晚会、电影展映、歌咏比赛、书画根雕盆景精品拍卖等等。活动内容偏重经济价值,活动形式创意不足,对茶文化交流与传播着墨较轻,导致部分群众对茶叶节的认知仅局限于订货会和歌舞表演。这种重经济而轻文化的思维模式极不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信阳缺乏茶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缺少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数据支持。

(二)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特色不鲜明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旅游形式,茶旅产品从最初的茶叶生态观光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茶文化旅游、茶教育旅游、茶商务旅游、茶会展旅游等多样产品。目前信阳所开发建设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中,游客依然是赏茶园、品茶汤、买新茶,项目单一,缺乏特色,文化与参与体验不强,这种流于表面的开发形式难以让顾客印象深刻,不易产生回头客,更不利于茶文化生态旅游长远发展。

(三)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

信阳主要的茶产区和茶园大都分布在乡镇和农村,虽然景色宜人,但配套设施相对薄弱。通往各茶乡的公共交通不健全,缺少关于茶乡的指引和介绍;乡镇住宿接待设施数量较少,设施落后,难以留宿客人、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缺少特色购物商品,除了买茶,顾客对当地土特产缺乏了解,无法促进消费;缺少专业的旅游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降低了旅游者的游览体验和文化感受。

五、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措施

(一)深度开发利用茶文化,全面塑造茶都形象

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首先要做到深度挖掘和利用茶文化历史和价值内涵。在节庆活动的举办中,做到经济与文化并重,将茶业的经济贸易和茶道、茶艺相结合;可建设茶文化公园,微观展示采茶制茶全过程,设置茶文化历史演进长廊,让全面系统的茶文化走近大众的生活;推进茶文化教育进课堂,开办茶艺兴趣班,普及茶文化知识,注重茶文化传承的教育工作。总之,在茶文化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好活动与茶文化的链接,以期实现信阳市全民知茶懂茶,真正打造“茶都”城市形象。

(二)打造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要想可持续发展信阳茶文化生态旅游,丰富开发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关键。加强茶产业与其他旅游资源联合,利用鸡公山、南湾湖及附近产区开展山水茶、利用灵山寺、净居寺等宗教圣地开展禅茶文化游;在旅游活动中,开展游客参与式项目,例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歌舞、现场学茶艺、猜茶谜、听茶戏、吃茶宴等;针对不同年龄及消费能力的旅游者设计针对性的茶旅产品,例如针对青少年和大学生推出茶园观光生态游、针对中老年人群推出茶品保健游、针对爱美女性推出休闲塑身茶旅等。另外,要延长茶旅产业链条,丰富茶产品结构。改变信阳茶只有毛尖和信阳红这种单一的产品结构,开发茶的保健功能,将茶和食品、中药结合,生产以茶为原料的小吃、具有保健功能的固态及液态茶饮,设计茶艺术品装饰品等,迎合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以丰富的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培养专业人才

利用现有的公共交通平台做好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宣传推广;利用通讯设备发送官方茶旅广告信息;增设直通茶园的公交车;打造高质量的“农家乐”和“民宿”,提高茶区接待能力;利用互联网建立快速便捷的客我交流平台,以信息化、网络化提高游客满意度。另外,相关部门要重视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定期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人才茶文化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进行校企合作,打好将要从事生态茶旅工作人才的基础,引进生态茶旅方面的专家等。

参考文献:

[1]刘爽.茶文化基于RMP模式的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23-125.

[2]罗伟,刘保丽,程丛喜.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7):133-135.

第9篇:生态文旅融合范文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昆明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昆明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2012年7月,昆明市委书记张田欣对昆明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倾力打造文化昆明,让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及现代时尚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影视文化、娱乐文化得到创新,并走进大众”。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昆明市委十届一次、二次全会报告,坚定不移提升昆明文化软实力,切实推动文旅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和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行动,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转变昆明市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因此,研究昆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是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产业融合分为三种形式:(1)产业渗透,指的是发生在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产业边界处的产业融合;(2)产业交叉,是指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3)产业重组,主要发生在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在旅游价值链这两大部分的生产和传递环节中,由于与文化产业的渗透或融合,产生了新的价值链,从而带动两大产业的优化提升和有机互动,最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双赢。

一、昆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现状

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是提升昆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许多地区都拥有值得保留和传承的文化资源。将昆明重要文化资源宝库中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并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昆明市在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方面打造政策环境、搭建项目平台、挖掘文化内涵、整合资源配置,文化和旅游呈现出多层面、多领域的相互结合、相互提升的态势。一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不断增加;二是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旅游市场获得了创新和发展;三是旅游产品通过文化内涵的注入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四是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规模不断增大;五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同时,昆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亟待构建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二是发展规划滞后,项目开发“碎片化”问题突出;三是产品缺乏创意,文化与旅游融合领域有待拓宽;四是政策扶持不到位,政府与市场衔接有待加强;五是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

二、经验借鉴及对昆明的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突飞猛进式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业态不断涌现,已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较为完备的旅游业体系。随着旅游市场、消费水平、旅行方式等一系列市场要素的变化,全国各地愈加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在加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及互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一)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

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江新区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发展经营性文化事业,以项目带动产业,提出了“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第一极”的产业发展目标。近年来,其文化创意产业、出版传媒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产业、影视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和会展产业全面发展,“曲江模式”已成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典范。

1、文化―旅游―城市融合的发展理念。曲江模式是一种文化经济模式,是以文化为推动力,以城市经营为手段,达成文化、旅游的契合;是特质文化内核、价值传播与新城市主义的完美结合。一是挖掘曲江特质文化内核,旨在实现非物质文化社会价值最大化、商业价值最大化;二是曲江价值传播以艺术包装、文化营销、巧妙嫁接等手段,整合资源、放大效应,是文化的再创造;三是倡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城市主义,让城市格局回归文脉绵延、山水格局、文化繁荣、和谐世界的人文精神,实现公共设施集聚化、城市资源利用集约化、商业设施集聚、旅游要素集聚和文化产业集聚。

2、集群化运营方式。曲江以大融资、大投入、大策划,践行着文化旅游业项目集群、成片开发、运营城市、自我平衡的开发总路线。一是以城市运营为手段,超前规划建设体系完备、功能完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框架,促进城市资源的扩张和价值提升。二是依托人文、区位优势,整合优质文化资源,积极拓展文化产业门类,形成相互依托的文化产业体系,缔造强势品牌。三是成立龙头产业集团,扶持带动企业集群化发展。2004年,曲江新区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至今已发展形成多个集团,涉及影视、会展、旅游、演艺、文化创意等多个文化产业门类。四是文化旅游业联营模式。曲江整合“文化+旅游+人居+商业”市场,共举同一文化品牌,共用统一文化符号,以市场为导向,推崇合作、多元互补,产生了强大的聚集效应。

3、建设文化旅游业发展政策高地。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曲江新区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高地,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是资金扶持。新区推出的“基金+担保+风投+财税+房补”五大举措,每年确保为文化企业提供10亿元的风险投资、50亿元的信誉担保、2亿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二是投融资模式。融通大资金,实施大开发,进行土地经营、流程再造,一次性征地、配套、规划,分批次招商拍卖,实现资产商品化、流动化,土地资本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效益化。三是招商经营模式。曲江文化产业集群突破传统招商模式,把文化资源和项目结合起来,把公益性和企业利益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服务是基础,经营是灵魂,机制再造是核心,流程重组是关键,品牌共享是招牌”。

(二)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地产”模式

华侨城是世界旅游集团八强的唯一亚洲企业,并构筑起了一个从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演艺,到文化主题酒店、文化相关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阵营。1989年,华侨城在深圳推出了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随后推出了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一系列主题公园。正是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世界各国文化精粹的深度挖掘与利用,华侨城充分运用现代休闲理念和高新娱乐科技手段,满足人们参与、体验的时尚旅游需求,营造清新、惊奇、刺激、有趣的旅游氛围,实现了以旅游、地产和商业三大业态同步发展,成为“主题公园+地产”模式的翘楚。

1、“文化经济”的先行者。通过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华侨城给旗下的各类产业都注入了文化内涵,从而成为“文化经济”的先行者。如今,华侨城除了拥有和管理多个文化主题公园和文化主题酒店外,还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13个大型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2、“旅游+地产”开发的先驱者。旅游地产是国内地产开发的一大难题,其特点和优势在于它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无缝嫁接。华侨城是国内从事“旅游+地产”开发的先驱者,其属下的四大主题公园也是国内最为成熟的,规模更是全国之最。华侨城通过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以及规模性的创意,来满足了人们从游乐、休闲、购物、娱乐、会客到居住的需求。这种模式颠覆了都市大型生活圈的传统概念,突破了单一的城市功能板块形式,上升为一个可以主动提供源源不断创想体验的聚合性的多功能板块。

3、“创新发展”理念为核心。正是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世界各国文化精粹的深度挖掘与利用,华侨城才能在深圳这样一个既无名山大川,又无深厚文化积淀的新兴城市,将文化旅游做大做强。一是旅游产品的创新。为提升旅游项目的吸引度,引入众多全国乃至亚洲独有的项目,例如世界最高落差的“激流勇进”。二是产品内涵的创新。华侨城以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公园的成功,源于融入大量鲜活文化资源,例如华侨城用“水文化”包装威尼斯酒店。三是经营模式的创新。面对国内高端房地产市场的颓势,华侨城在旅游基础之上发展商业以增加现金的流动性,形成了“商业+旅游+地产”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三)桂林文旅结合发展模式

近年来,桂林从抓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教育广大旅游文化工作者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以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投身旅游文化产业,依托文化和自然资源,走出了一条“文旅结合”产业发展路子。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出台政策。协调财政、规划、土地、文化、工商等部门共同制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二是组建领导机构。成立了桂林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文化产业的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出台了《桂林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持。

2、依托资源,理清思路,积极探索“文旅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途径。桂林市依托资源,自主创新,走“文旅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道路,并提出“两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是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利用山水实景形成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吸引中外游客;把文化产业项目纳入旅游线路,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整体捆绑推介;积极开展阳朔“渔火节”、恭城“桃花节等节庆活动,增加产业卖点和旅游亮点。二是文化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紧密结合。桂林市将历史文化资源纳入产业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多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桂林旅游项目。

3、抓好示范,打造品牌,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规模发展之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运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4、面向市场,拓宽渠道,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的作用。一是积极鼓励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桂林市文化产业。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目前国内最大的主题雕塑园区――桂林“愚自乐园”。二是重点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如桂林演出市场的新亮点――大型实景艺术演出剧《龙脊》就是由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运作的项目,初步形成内外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三是抓大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艺术演出与旅游、文化艺术展示与交流三大系列文化品牌建设,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企业。

(四)对昆明的经验启示

借鉴以上国内三个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促进昆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