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城市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低碳城市能源消耗能源结构碳汇能力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经济活动的重心在城市,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也在城市,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容。建设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
一、对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认识
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对低碳经济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也是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等一脉相承的概念。低碳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紧密关联,既包含资源节约的内容,又包含环境友好的内容,但是,低碳经济并没有涵盖两者的全部内容。资源节约包括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等一切生产资源的节约,而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针对节能、节材。环境友好是与大气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一切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持良好共存的状态,而低碳经济的重点是改善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
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主要包括:发展清洁技术、清洁能源;推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建筑;制定高效的交通运输规划;倡导资源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建设低碳城市,一是着眼于“碳源”的替代、减少和提高效率,二是着眼于“碳汇”处的吸收。
二、降低能源消耗的规划手段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2006年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的5.5%,但是能源消耗却占15%。我国规划建设领域的高能耗现象也相当严重。建筑业的高能耗贯穿于建筑材料生产、施工及后期运行、拆除等各阶段。因此,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一)城市空间布局
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的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城市的空间由局结构应以组团式为主,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应适当集中紧凑布局,以减少交通能源消耗。
(二)产业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三)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点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北京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
(四)房地产开发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等。在规划报批、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建立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审批标准与审批制度。同时,要研究出台精装房规划设计标准,减少装修材料的损耗,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保留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群、庙宇和街巷,避免大拆大建。
三、优化能源结构的规划手段
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但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会产生较高的碳排放强度,不利于我国的低碳经济建设。当前,我国正进入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轮高峰期,而能源基础设施所采用的技术、设备一旦投入使用,不能轻易改变,这样将对减少温室气体排妄自尊大生长期影响,即发生“锁定效应”。而目前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的弊端,在资金、政策方面尚缺乏有力的保障。因此,在国家新一轮的能源基础设施规划中,要将眼光重点瞄准绿色能源和清洁技术。做到以下三点:抓好绿色能源项目的规划论证;太阳能和综合利用规划;开展农村清洁能源项目规划。
四、增强碳汇能力的规划手段
在我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占用大量耕地搞建设,使土壤中的有机碳释放出来,将碳汇还原为碳源的现象很严重;随意侵占山体和水体,破坏原生态天然碳库的现象也很普遍。因此,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转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碳汇潜力,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是成本较低的减碳途径。
(一)严把绿线关,确保城市绿化用地
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结合城市的生态本底,科学、系统地划定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与抗风险能力,把城市生态系统有机地纳入周边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从而真正起到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气候的作用,进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二)着手立体绿化规划,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地面积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立体绿化最大限度地增大城市的绿化量。传统绿化多采取地面种植大片草坪或树木的方式,而立体绿化则是在墙上和屋顶种植植物,植物栽种的载体区域发生很大变化。立体绿化所营造的城市绿色环境更能起到防风滞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吸收二氧化碳、减弱太阳辐射及调节建筑物室内温度的作用,特别适用于人口稠密、建筑物拥挤的城市闹市区。但是,立体绿化是一个长期以来容易被规划建设者忽略的领域。若把城市的屋顶建成“空中花园”,既可使建筑物隔热保温,降低建筑能耗,又可以不用多占土地而扩大绿化面积,美化城市空间环境。据测算,如果一个城市全部屋顶面积实行绿化,城市上空的二氧化碳将减少80%左右。因此,要着手研究把立体绿化规划纳入到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来。
五、结语
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与配合。规划先行,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理应发挥龙头作用,把低碳理念、低碳做法贯穿到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规划手段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探索出切合我国发展特征的低碳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子。
参考文献:
1、《转型发展与城乡规划》—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编
2、周宏春 《低碳经济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具体要求;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低碳城市规划是一个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其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精神上加强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物质上逐渐建立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高循环的新型城市运行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国加快建设低碳型城市不仅顺应了世界环保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城市在规划中不仅需要有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和规划指标体系,还需要城市在交通、空间和产业等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以保证低碳型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低碳城市规划实施的具体要求
城市规划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树立正确的建设理念,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来促进城市自身的发展创新,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一)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方向和定位
低碳城市规划方向和定位的明确是推动我国低碳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的前提,对于促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有积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应结合具体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并将其以独立篇章或专项规划的形式来纳入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体系,以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方向,切实保障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理清生态城市与低碳城市的具体关系
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都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产生的新型城市建设理念,也是当今时代各个国家关注的热点内容。二者在核心内涵和建设理念上有密切的关系,都强调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二者之间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态城市主要关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建设,而低碳城市则更注重全球气候的相关变化,与生态城市相比,低碳城市关注的内容更为宽泛和综合。因此,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过程中,规划者一定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对城市发展中碳排放量的细化核算和定量分析
对城市发展中碳排放量进行细化的核算和定量的分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城市中的碳排放量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的形态、城市中的土地使用方式和发展模式等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时,规划者要对城市中的土地利用、交通模式、能源使用、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建筑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四)加强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
指标体系作为低碳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的有效控制手段,也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由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关键。因此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时不仅要注意指标体系本身的简化性,还要保证其具有的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同时,指标体系在构建后还要具有相应的可考评性,以确保能够对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果进行有效地指导和检验。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
城市规划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工作环节,其规划效果直接关系着低碳城市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其本身还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手段。因此,要进行低碳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就需要与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以保证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包括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和交通规划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表现在有:
(一)在空间规划上
城市中的空间规划对其生存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不仅能够缓解城市内部交通的压力,还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对于城市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积极地意义。当前我国的许多城市由于缺乏良好的城市规划,使得城市内部的环境和交通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种不合理的空间布局严重影响了城市自身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城市环境问题的加重,我国应结合每个城市的自身特点,加强对它们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从而促使城市能够真正地实现健康发展。
我国城市的空间规划主要可以从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控制城市密度和合理规划城市土地三个方面来进行。当前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采用了图状发散型的空间格局,这种空间布局由于过于集中使得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过大。这就需要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将城市的交通布局状况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空间规划中去,通过交通来引导城市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城市为了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常常盲目扩大建筑用地,从而使得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这就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我国低碳城市的具体规划实施中,还要注意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以确保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在产业规划上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手段与路径。由于传统产业中的重工业大都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点,再加上我国传统产业存在着能源利用率低、生产水平较为落后等问题,使得这些产业在生产中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也给城市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工业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对于工业实行产业化技术升级刻不容缓。城市中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需要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进行强制性的约束,而对于一些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中小企业则需要强制关闭或者整顿。同时还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优化改造,积极建设和培养一些新型的低碳产业,创新产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经济向多元化产业的过渡,以达到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在交通规划上
交通布局对于城市中的空间格局有重要的影响,而城市中碳排放量的增加也与城市中的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对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不仅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优化城市自身的空间格局,从而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当前我国许多城市中的交通存在着严重的道路堵塞现象,其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交通规划的失衡而导致的城市道路过于繁琐和密集。因此,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应根据每个城市的自身情况而对城市交通进行的合理规划,适当增加城市道路的宽度,同时还可以采用环形立交的形式来合理布局城市交通。而在居民出行上,政府部门要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提倡居民骑自行车或者步行来代替私家车,从而减少各种汽车尾气的排放,促使城市交通运营系统的完善。
三、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低碳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要积极做好低碳城市的规划工作,加强对城市空间、产业和交通的合理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和空间格局,以切实保障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科学发展观下的低碳城市建设[D].武汉工程大学.2012(6).
[2]刘利刚,袁镔.中国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趋势探索[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4).
[3]王姗姗,周丽晓,颜燕.浅谈低碳城市规划[J].知识经济.2010(9).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目前,低碳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共同追求。低碳城市要求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逐步优化社会的产业结构,建立起循环利用和节能高效的城市经济体系,最终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4期)
低碳城市具有“高效性、地区性、稳定性、零碳性”四个特点(孙钰、李泽涛、姚晓东:“城市发展新机遇的选择——低碳城市模式探析”,《生态经济》,2011年第5期)。低碳城市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新能源利用。主要指绿色能源的利用。绿色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电、水电和生物能源等新能源。目前绿色能源的比重在全球的能源结构中约占15%-20%,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2.清洁生产。就是将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和废物处理纳入到生产的全过程,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
3.绿色规划。重点是绿色产业规划和绿色交通规划。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改造高碳产业,及时淘汰耗能高和污染严重的设备、工艺和企业;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和环境成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4.绿色建筑。以最小的资源消耗,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和高效的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
5.绿色消费。引导市民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减少对高耗能产品的使用。
二、低碳城市建设应注意的几个理念问题
2007年,我国上海市和河北保定市开始实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2008年,我国正式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从建筑节能和能源产业发展角度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薛冰、鹿晨昱、耿涌:“中国低碳城市试点计划评述与发展展望”,《经济地理》,2012年第1期)2004年《大邱宣言》中提出的“中国太阳城”战略推动了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胡嫣然:“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以德州‘太阳城’为例”,《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3期)
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处在起步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在领导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清醒地认识到:
1.低碳城市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气候变暖对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我国的低碳经济建设面临着国内国际的双重压力,必须采取措施对全球的低碳经济建设做出积极回应。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却越来越大,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
2.低碳城市不能掩盖过去城市发展的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建设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如1990年提出建设“山水城市”、1992年建设“园林城市”、1999年建设“卫生城市”、2000年建设“宜居城市”、2001年建设“绿色城市”,到2003年建设“生态城市”,再到现在建设“低碳城市”,城市的发展目标与经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但从总体来看,城市建设的发展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市民的生存状态、环境发展及经济建设予以了充分关注。低碳城市是在过去城市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建设资源友好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与过去的城市建设目标相比,低碳城市建设由于考核的指标更具体、与市民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更强。但是应该认识到,低碳并非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也不能将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切进步因素包括在内。低碳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也涉及了社会观念、市民的生活消费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但并非概括了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3.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目前,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名不副实的现象,不少企业将低碳城市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没有将低碳城市建设落到实处。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建设实践才能实现。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应该认识到低碳城市建设并非单纯的新能源开发,不能将其简单等同于清洁技术的应用,也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建立。低碳城市建设包括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新能源及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社会消费结构的转型以及交通体系的优化等,需要经济、工程、管理、规划、交通和园林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对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4.低碳城市建设要根据城市情况,因地制宜。从国际经验来看,英国、法国、美国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降低市民的居住能耗、改善交通状况和减少生活排碳量。而韩国、日本的低碳城市将更多的工业生产环节纳入到城市建设中。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国家政治结构和城市功能方面的差异。(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责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就国内而言,由于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定位存在着不同,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也会有很大不同。上海、贵阳和南昌等城市的实践可以归为低碳示范发展的模式,而保定、德州等城市的实践可算作低碳支撑的产业模式。低碳城市建设应根据自身优势选择适合城市特点的发展策略。如日照充足的城市可以选择“太阳能之城”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规划,以项目管理的形式推进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城市的建设,从战略层面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低碳城市建设和发展设定目标和方向,同时以项目制定与管理,为低碳城市建设进行具体部署和指导,以此积极推进城市的低碳化发展。
英国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方面一直处于国际前列,2009 年7 月,英国政府了《低碳转型发展规划》,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碳预算”,要求英国到2020 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 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8% ,即相当于在1990 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4%。在日本,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即“福田蓝图”,提出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2008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依据“福田蓝图”制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了数字目标、具体措施以及行动日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低碳社会,日本政府还根据提案内容的先进性和地区性等标准对参选城市进行了评定,作为日本低碳城市的先行者,由于成效突出,富山市成为了建设低碳社会的模范城市。
政府主要是设计了低碳国家和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总体布局。为了让这些计划能够得以实现,还需要辅之以具体的发展项目。总体上看,不同城市根据自身特色选择重点项目和重点技术,体现出各自领域的先进性和本地特色,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巨大空间。比如,英国的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就是通过对伦敦附近的萨顿市进行零能耗社区改造试点,按照节能原则设计建筑物,并利用社区内部的可再生能源解决社区的能源供给,从而在不牺牲现代生活舒适性的前提下,建造节能和环保社区的项目。在苏格兰,相关部门大臣要向议会提交一份关于气候变化项目实施的适应方案,其中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准备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政府工作人员、工会组织等利益相关人的组织安排,公众参与该项目的机制,以及风险应对机制等等。
【关键词】低碳城市,绿色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
前言
目前全球空气质量日益恶劣,主要是由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城市发展中通过减少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利用风能、核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转变能源利用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低碳城市的核心是节能减排,通过发展绿色建筑,必定能为低碳城市做出贡献。
一、绿色建筑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绿色建筑的含义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类社会对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之时能做到最大化节约自然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及木材资源等等,减少建筑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又能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健康度和安全性,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持续多年,成果显著。1986年,政府《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拉开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序幕。十三年后,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促使北京颁布了《北京》,现代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在各地都陆续开展并有了一些实践。就目前来看,发展现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评价标准不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六大指标,分别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外环境质量以及运营管理。但在实际评价中没有具体指标,基本依靠主观判断,同时只关注了节约资源的方面,不重视居住的舒适性和自然协调性,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和低质量;第二,缺乏激励发展绿色建筑的机制。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行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机遇。如果没有政府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和认证体系,开发商在投资时面临着的风险就更大,得不到政策保障,就不会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最后,政府和大众方面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政府的忽视导致了开发商迟疑进军绿色建筑市场,民众的忽视造成了绿色建筑的消费市场窄。
二、解决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虽然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已持续多年,但社会大众对此还不够熟悉,节约资源的意识还不够深入,政府或开发商应加强宣传绿色建筑的力度,让民众了解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比如,在城市中的地铁站、公交车上做广告,广告的形式可以是平面广告,也可以是视频广告。通过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人们重视绿色发展,关注绿色建筑。
(二)确定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的六大评价指标在实施过程中太过粗化,不具体,评价过程强烈主观化,且评价范围片面。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在办理施工许可证前应严格审查施工项目,组织专家团队监督并检查建筑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在项目建成后,还要重视评价建筑居住的舒适度、安全性及自然协调性,并严格将之纳入评价体系。
(三)研究推广新技术
除了现有的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及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新工艺,不断提升建筑的节能水平,同时可以开展示范点,在示范点试验新技术和新设备。
(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各地区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规划设计绿色建筑,研究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路线,规范化设计标准、施工标准和管理标准,鼓励绿色建筑人才之间的学术交流,保障绿色建筑的发展。
(五)完善激励政策发展绿色建筑
除了《节约能源法》、《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政策,明确表明政府对绿色建筑的态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方主体责任、各项管理制度等等,将配置市场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六)规划发展绿色产业
在绿色建筑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体化的绿色产业发展,比如,以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资源为主要利用资源的产业,节水设备生产企业,太阳能电磁板生产企业等等,在税收、财政等方面放宽管制,促进绿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
结束语:新时代下,社会对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之时能做到最大化节约自然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及木材资源,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又能保证居住的舒适度、健康度和安全性,与自然和谐共生,也就是绿色建筑。对我们而言,积极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及技术,不断提升建筑的节能水平,保障绿色建筑的发展,促进绿色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不只是为了建筑的节能性和长久发展,更是为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这片天地能真正地与自然相融。
参考文献:
[1]费衍慧,林震.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绿色建筑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S2:169-172.
[2]毛洪伟,李芬,郭永聪.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改造技术公众认知研究[J]. 资源科学,2012,09:1798-1805.
[3]叶祖达. 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选择分析[J]. 现代城市研究,2013,10:60-69.
[4]王立. 绿色建筑: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路径[J]. 政策,2011,01:59-60.
关键词: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本文为河北行政学院2012年度项目《河北低碳城市框架构建及其实现路径分析》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0日
一、引言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迅速发展,人口转移,城市人口剧增。目前,城市容纳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城市对资源的需求和碳覆盖领域的扩张都远远超出其所能承载的界限,严重影响它的继续发展及其在当地和全球环境、经济中的作用。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58%~6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9亿。这无疑将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快速增长。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的前列,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建成宜人居住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低碳城市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低碳城市概念阐释
国际社会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的概念,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低碳城市概念进行了阐释。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最终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的内涵应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能源低消耗和CO2低排放。2009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皮书将低碳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低碳城市的基本支撑体系是低碳城市的产业结构体系、低碳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低碳城市的消费支撑体系以及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度体系。
三、中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典型有丹麦模式、英国模式、瑞典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等。自2006年起,国内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虽然在实践上各城市构成和重点有别,但在以下几方面有着共识:1、都制定了减排目标;2、关注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3、强调低碳发展的经济机遇;4、通过技术发展减少排放;5、制定了分部门的减排目标和具体行动;6、市政府机构以身作则,优先落实减排行动,起到示范效果;7、强调行为主体的相互合作和市民日常行为的改变,鼓励不同层面的机构和人员参与。不难发现城市层面的建设都有相对固定的要素:低碳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目前各部门碳排放情况、碳减排目标确定、各主要部门的碳减排目标与行动、通过大型项目推动低碳化发展、转变能源使用结构政策、低碳城市理念宣传教育、实施效果反馈与评估等。归纳起来就是从城市的四项基本功能入手,通过居住、就业、交通和游憩相关的各部门的碳排放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制定,达到减少CO2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各城市根据自身城市发展阶段和发展侧重点的不同,结合城市特色分别选择适合城市低碳建设发展路径的行动内容。
四、河北低碳城市发展途径分析
河北省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全国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个性。共性表现为现有能源资源条件都无法持续支撑高碳城市发展模式;个性表现为河北省具有全国唯一怀抱两个直辖市的独特区位,特别是首都对生态环境的高标准要求与河北省固有的重化产业结构及高碳城市模式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借鉴国内外低碳城市研究和实践,结合河北城市发展的特点,创新研究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低碳城市,更加具有紧迫性。
(一)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理念创新是行动的先导。低碳理念的形成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城市的基础。
第一,提高低碳意识。政府机关率先垂范,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教育部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开展低碳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
第二,推广低碳生活方式。采购低碳产品,鼓励低碳消费,推行绿色消费模式。各地政府优先采购节能和环保标志产品,加快节约型、环保型政府建设。开辟非机动车专用装置,规划遍布城市的自行车租借系统,鼓励以步行和使用非机动车出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市轻轨和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电动和混合动力公共交通工具。大力开发绿色节能环保建筑,有计划地对城市现有居民住宅实施节能、保温技术改造,尽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
第一,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电源结构调整,推动电源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气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垃圾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优化电源配置,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燃煤机组,提高电力装备水平。推进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稳步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二,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强排放监控技术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强发展清洁汽车技术和汽车尾气控制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发工业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的高效利用技术。组织实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等重大科技示范项目。依托各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低碳实验室,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面向市场,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第三,发展静脉产业。加快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收集——运转——集中处置——资源化”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三)实施低碳化管理,加强节能减排
第一,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强化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着力培养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企业。加快对传统产业实施低碳化改造。加快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第二,推进建筑节能。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第三,强化城市交通运输的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使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使得城市公交车尾气排放逐渐达到欧Ⅲ标准。
第四,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在餐饮住宿行业逐步减少、最终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流通领域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在经营场所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等相关规定,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排放。
(四)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发展支持
第一,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和低碳城市研究相关工作。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以各市现有高校为基础,通过与国内外低碳领域先进单位合作,吸引相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
第二,加强合作,建立联盟。以低碳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低碳城市研究会为依托,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国内外先进地区和研究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低碳城市发展合作机制和低碳城市联盟。引入“碳税”、“碳排放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内的碳排放水平进行经济调节。
第三,加强宣传,全员参与。将节能减排和建设低碳城市宣传作为重大主题,制订宣传方案,开展宣传活动。通过产业发展、技术交流等途径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树立低碳城市形象。
五、结语
低碳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未来。目前,中国城市的低碳实践还只是零散和尝试性的。正如世界气候组织的《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报告称,中国城市系统解决能力尚弱,一些城市的低碳实践只是“领先性的探索和尝试,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在河北省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时期,为了避免未来城市发展被“碳锁定”而付出沉重代价,在“低碳”视野下,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研究河北城市未来发展路径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4.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国际经验;借鉴
加快低碳城市建设,是顺应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正确战略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所谓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低碳产业和低碳消费为重点,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能源资源多样化。低碳城市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其重点要开发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替代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和能源资源多样化,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
2.生产消费低碳化。低碳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通过加快低碳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消费模式,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鼓励和推行低碳消费,实现城市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化。
3.温室气体减量化。低碳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开发低碳技术,改造高碳产业,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推广低碳消费模式,进而全面控制和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大连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紧迫性
(一)面临的问题
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处于全国前列,先后获得”全国环保模范城”、”全球500佳”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但是,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我市低碳城市建设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大连市是我国重化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快速发展虽然对大连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强劲拉动作用,同时也增大了能源消耗强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2.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连城市化速度在全国处于前列。在现有技术和能源消费结构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必然增大化石能源消耗强度和环境承载压力。
3.能源消费结构单一。大连市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有研究资料表明,每燃烧一吨煤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
4.机动车保有量剧增。大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70多万辆,近年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势必增大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5.城市建筑增速加快。大连市城市建筑增速加快。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全球能源使用以及与此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有三分之一与建筑物耗能有关。
(二)建设低碳大连的紧迫性
1.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要求。大连市是化石能源(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极为匮乏、对外依赖度较高的城市。要实现能源可持续供给,不断增强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迫切要求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大力开发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新能源等低碳技术,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2.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大连市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比例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向外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远远超出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要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迫切要求加快低碳城市建设,逐步提高我市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
3.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大连市未来城市地位、产业发展空间、企业竞争和盈利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业产值占比、低碳产品出口与对外服务总额等。要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也迫切要求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夯实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变低碳技术优势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断提高我市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国外低碳城市的探索与借鉴
(一)国外低碳城市的探索
1.伦敦
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2007年2月发表《今天行动,守候明天》,宣布到2025年将二氧化碳减排降至1990年的60%。
伦敦市低碳城市建设采取主要的措施有:
帮助企业减少碳排放。帮助企业提高减碳的意识,并提供改变措施的信息。鼓励所有企业的新投资都要向低碳一体化过渡。
绿色交通。通过引进碳价格制度,征收二氧化碳税,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费用等激励机制,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碳排放,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将伦敦打造成为欧洲电动汽车的首都。
绿色建筑。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推行“绿色家居计划”,向伦敦市民提供家庭节能咨询服务;要求新发展计划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
2.纽约
为了让纽约可持续发展,在2007年公布了《策划纽约》计划详情,并确定全球气候变化是纽约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挑战,目标是到2030年,在2005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排放。《策划纽约》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措施主要有:
成立“能源规划部”。该部门掌管本来分散于不同政策部门的能源工作,如能源需求管理、扩大清洁能源供应、推广节约能源等。
提高建筑物能效。制定更严格的建筑物能耗标准,如提出更严格的通风标准,推广水泥成分减少30%~40%的混凝土,以减少生产水泥时排放的二氧化碳。
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给予太阳能发电装置以税收优惠,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
3.东京
低碳东京的基本政策包括以下方面:
资助私人企业减排。协助私人企业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行限额贸易系统为企业提供多种减排工具,成立基金资助中小企业采用节能技术。
家庭减排。在家庭部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以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照明及燃料开支,大力提倡使用节能灯照明,要求居民放弃浪费电力的钨丝灯泡,与家装公司合作,提醒客户在翻新住房时采取节能措施,加装隔热窗户。
建筑减排。减少由城市发展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新建设施需符合节能规定,要求新建建筑物的节能表现必须高于目前的法定标准。
(二)国际经验与借鉴
1.明确的纲领和行动计划
城市要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其中最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纲领和行动计划,制定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和标准。伦敦发表《今天行动,守候明天》,宣布了《市长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纽约公布了《策划纽约》的计划详情,宣布《纽约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东京宣布《气候变化策略》,东京则坚决推行“世界最高水平的应对战略
2.全方位的规划设计
低碳城市有两层含义:第一,城市本身是低碳的,城市的规划、交通、建筑尽量朝低碳的方向发展,城市居民有很深的低碳理念;第二就是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因此,构建低碳城市,必须制定全方位的政策,重视产业结构的低碳化改造;倡导绿色建筑,设定节能标准,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通过定量分析,合理设计遮阳、建筑朝向、绿化带分布,控制热岛效应,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重视交通规划,降低交通过程的碳排放需要,在城市规划阶段采取预留公交、自行车空间,限制私家车的使用等措施;合理设计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减少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更是城市实现低碳的有利条件。
3.量化的减排目标
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战略,需要清晰的目标作为前提。世界很多城市都制定了明确的减排目标,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东京的目标是以2000年为基准,到2020年减少25%的温室气体排放;伦敦决心到2025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的排放;纽约计划于2030年,在2005年的水平上减少30%的温室气体。只有制定了具体的可量化的减排目标,才能让公众有明确的预期和监督的措施是否有效。
4.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
低碳城市的启动和发展依赖于制度层面的变革,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安排,没有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没有主要领域标杆性项目的示范,城市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建设低碳城市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类主体的作用,政府要承担统筹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与管理功能,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以及搭建碳交易平台,营造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外部环境;企业应该成为低碳产业和低碳产品的开发主体;社会、居民应该成为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的主体。
四、建设低碳大连的思考
(一)要研究制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大连”的具体规划???????
低碳城市建设涉及经济、科技、规划、交通、建筑、消费等多个领域,政府应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增强低碳城市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尽快建立政府低碳经济的领导机构,组织发改委、规划、财政、统计、建委、环保、科技、交通、城建等部门的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低碳城市建设路线图,明确低碳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具体步骤和政策措施,并将其纳入“十二五”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低碳经济的具体目标融入到各项指标中去。
(二)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
要适应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逐步调整产业重型化趋势,大力发展核电及装备、风电、电子信息、风力发电机组、半导体照明、光伏产业、新材料、清洁能源、燃料电池、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培育壮大低碳经济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要积极打造“低碳示范产业园”,以推动我市低碳经济的集聚,进一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如可依托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打造IT产业低碳示范产业园;可在瓦房店现有风电发展的基础上,打造风电产业示范园;利用先进节能技术,把产业园建设成集研发、试验、教育、示范、展示、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低碳经济产业园。
(三)要强化金融理念,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低碳经济作为全球发展趋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潜力巨大,设立“碳交易所”,就占领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目前北京、上海已成立碳交易所,天津、成都也正在积极打造碳交易所。我市作为东北亚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也应积极谋划,争取建立东北地区的碳交易所。
建议应积极争取政策,将我市列入低碳金融城市试点,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绿色信贷,并通过创建碳交易所,开展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业务,开展与低碳排放有关的国际间合作,刺激公司客户开发低碳产品和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大连市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型。
(四)要降低建筑使用能耗,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低碳发展的突破口,推广低碳建筑是我市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举措。要积极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推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广低碳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要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改进建筑业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低碳建筑的生产能力;要鼓励商场、写字楼、工厂等现有商业建筑有计划开展节能、保温技术改造,政府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公营机构要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节能措施。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应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推动大型建筑节能减排等。
(五)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打造居民的低碳生活
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市轻轨和地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电动和混合动力公共交通工具,率先大规模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环保车辆,限制和减少小汽车的使用率。
要积极组织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形成低碳、环保、循环利用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创建低碳社会。 要健全行政管理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优先采购低碳、节能、环保办公设备和用品,制定办公资源使用定额标准,进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使我市尽快跻身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前列。
(六)要设立碳基金,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政府应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科技发展规划,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碳基金,把低碳科技支出作为财政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中超收分配的重点,确保财政低碳科技创新投入的稳定增长。要完善鼓励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将研发成果转化作为考核研发人员绩效的重要依据,进而调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低碳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并要密切跟踪国际低碳技术研发的前沿,加强国际间低碳技术的合作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陈达.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2011,03.
[2]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08.
[3]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03.
[4]刘怡君,付允,汪云林.国家低碳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J].建设科技,2009,15.
【关键词】 景观设计 低碳 生态
低碳生态城市这个发展模式是由仇保兴博士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提出的。所谓低碳生态城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环境景观设计先行。如果组成我们城市的物质实体都不能体现低碳、生态的理念,试问低碳生态城市将焉附。环境景观设计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低碳生态设计的理念,要有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追求时尚、豪华,讲究排场是我们当前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但费时、费工、浪费建设资金,生态效果低,而且意境差、可持续性短,与我们所提倡的低碳生态设计理念严重相悖。景观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单位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1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1.1 国内现状。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上,而宏观的景观概念相对宽泛,除建筑外还包括道路系统景观、水系水体景观、城市环境照明系统景观、植物景观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把各个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进而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做出贡献,非常有必要。特别是低碳景观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
1.2 国外现状。国外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比较早,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提出景观规划的生态理念,以《design with nature》的出版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已深入人心。走过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特别是在西欧和北欧。
2 城市环境景观低碳设计策略
从城市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选材入手,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为主,尽量选择自然材质,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选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原则,尽量体现简约的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低碳景观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让设计者,也让景观的享用者了解低碳景观;绿色植物是组成低碳景观的重要元素,查阅资料,整理出绿色植物在城市生态方面的作用,作为佐证材料。
2.1 景观建筑的低碳生态设计策略。
2.1.1 整体性策略。设计师在设计中将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考虑其中,将设计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带着一种尊重、补偿的思想与这个系统交流对话,让建筑有机的融入自然,像是从地上长出来一样。在适宜的采用高技术时,应该更为注重的是采用高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2.1.2 可再生能源体系策略。低碳建筑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能源是一方面,立足于国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更是当务之急。仅仅是开发还不够,还要形成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2.1.3 低碳建材策略。以全寿命周期的观点,计算建筑材料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时必须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损坏但经加工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循环再利用的性能。如果能将木材广泛地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那么所节约的能耗,所减少的碳排放量是很可观的。
2.1.4 地域性被动式策略。我国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了适合当地居住的形式。
发展中国特色低碳建筑战略,我们要根据地域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吸取传统建筑中的有利建筑元素,与现代创新语汇相结合,使建筑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和气候调节能力,更加展现了我们民族建筑艺术的魅力。
2.2 城市交通系统的低碳设计策略。作为城市动脉的城市交通的低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为衡量我国国民经济低碳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2.2.1 政策引导,深入规划。随着低碳概念的引入,由于对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对绿色能源开始关注,包括太阳能、电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等。随着研发的深入,社会的关注和需求量的增加,加之相关鼓励政策等,可替代燃料的需求量将逐步打开,从而取代传统的汽柴油作为未来汽车的动力来源。
2.2.2 彻底的“以人为本”理念。保障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的路权,改变目前以车为主,忽略行人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路系统足够宽度、良好照明、安全、连续无障碍,并且合理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方便换乘,共同构筑绿色的低碳城市交通。
2.2.3 交通功能明确。道路交通规划体现客、货运功能的细化;城市主干道增加小城镇、开发区、旅游景观、轨道交通主干道;严格划分公交尤其是快速专用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出租车专用道等;根据优化后的城市交通规划,重新分配停车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区,合理有效解决停车问题,实现城市交通的动静平衡。
2.2.4 充分发挥公交优势。大城市应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min。布有地铁、轻轨交通线的城市主、次干路上不再重复设快速公交专用道,但这些道路上应设常规公交通行的专用道。注重各种交通工具综合换乘枢纽的规划,缩短换乘时距,方便快捷实现换乘。
2.2.5 改善车辆行驶环境,在良好的道路条件(路面平整度、路面宽度、平纵线形等)和良好的交通状况(快慢车分道行驶、无非机动车、横向干扰较小等)时,车辆运行状态稳定,其耗油量相对较小,因此有必要持续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保证通的同时,具有有效的行驶速度,向和谐、高效的模式发展。
2.2.6 沥青路面材料、工艺的改进。沥青在加工、施工等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等情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废轮胎橡胶粉、路面再生、温拌沥青等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这一棘手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路面再生技术为沥青路面废料的合理利用找到了出路,对于低碳贡献和节约投资,均是很有意义的。
2.3 植物造景的低碳设计策略。植物是构成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规范合理的植物种植对一个城市生态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大量绿色植物的应用不但能节约人工合成的建材,进而降低能耗,而且对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也是必备的。植物景观的低碳设计策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3.1 植物类型。乔木的碳汇作用强,灌木就要低很多。乔木的寿命长,所以长期来说固碳量很大。灌木生长速度快,但碳被固定在其中的周期相对较短。我们需要的是固碳速度快、周期长的植物种类,这样固碳效应才会高。
2.3.2 植物种植形式。不同形式和不同设计风格的植物景观,如自然式和规则式植物景观碳汇效率差别很大。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明显高于人工式。像模纹花坛这种植物景观形式是需要强烈的维护管理和人工干预的,而花带,必须经常更换,因此,从碳效应来考虑是不合理的。
2.3.3 植物种植结构。植物种植结构不同(疏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如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固碳效应不同。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植物景观结构模式是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树丛多为复层结构,从高大乔木到中层乔木再到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这种复层结构植物景观模式的叶面积系数大,因此光合效率高,同时因为有高大乔木,所以碳固定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密林植物景观结构,其碳汇功能很强。(本文系2010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编号:10c026)
参考文献
1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关键词:城市国际化;深圳;低碳经济;绿色零立方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9-0001-04
1 概述
城市国际化是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中国,几乎所有城市都有国际化的愿望和计划。成功的国际化需要踏实的基础建设、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友善的城市人居文明素质以及鲜明的发展特色,能够吸引外国人才长期居留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并掌握人、物、财流的动向。深圳市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国家政策、政府机制、企业升级、科技教育等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合理利用这些机遇可以进一步完善国际化所必备的基础条件,包括安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卫生、社会文明、语言、外国人工作居留政策等。然而深圳市仍然需要有一个明确可行的、具有时代性的城市使命及为全人类谋福祉的高远理念,这样的使命和理念可以吸引各地人才来施展抱负,共同建设一个理想的国际化城市。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2003),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因此,系统探讨深圳城市国际化过程的低碳价值,研究低碳经济对深圳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影响,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2 中国城市国际化现状与趋势
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的一项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目前655个城市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世界”,全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针对这股“国际风”,褒贬不一。中国城市这种“国际化”的冲动,表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竞争日趋激烈。2010年中国社科院《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纽约、伦敦、东京分列前三位。前10名中,没有一座中国内地城市。除了香港、台北和澳门,中国仅有上海、北京和深圳跻身世界百强城市,与发达国家差距十分明显。虽然中国目前众多城市都表现出急迫发展的态势,但是据估计,未来一段时间有望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中国城市也不到10个。
“国际化,就是更高标准地建设现代化。”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说。从现代化过渡到国际化,说明关心的不再只是GDP等经济指标,而是更关注城市人文等综合发展,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城市个性、城市国际化程度等指标。中国许多城市在“走向世界”时往往重视打造外部形象,不惜斥巨资,但却缺乏清晰的定位,盲目学习所谓的“大都市”模式而失去了地方特性,同时也忽略了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
中国城市国际化比较成功的实例是博鳌。博鳌原本是海南的一个小城镇,自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以来,名声大噪,在中国、亚洲,甚至全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正是因为“博鳌论坛”这一成功的国际化形象,使这个城市从一个缺水、少电、路难走的小镇,变成如今十几家星级酒店云集、基础设施发达,并且拥有高规格的国际会议接待场所的都市,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可见,中国的城市要想实现国际化,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找准方向,把握地方特色,逐步实现国际化。深圳已具备大都市条件,正在朝国际化方向努力,需要在食品安全、医疗保障、气象、交通、信息等各个领域与国际进行科技方面的合作,为市民以及中外的游客提供科技的便利,以此打造国际化的形象。
3 国际化成功实例:新加坡
在全球诸多先进国际化城市中,新加坡是最具参考价值的例子之一,是世界公认的综合性国际化城市。对深圳来说,新加坡有一定的可比性,是个很好的范例。新加坡享有“总部经济”的美誉,各行各业跨国企业共有7000多家,其中60%以上在新加坡设立了全球或区域总部。2010年新加坡人均GDP是43117美元,排名世界第15。取得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新加坡高效廉洁的政府,也得益于新加坡成功地将市场经济与国家控制结合,此外还得益于新加坡有一个明确并严格执行的城市国际化发展目标。新加坡国际化主要有三点策略:一是建设国际化服务体系及知识科技型服务业。最大限度地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二是奉行经济自由贸易化。主要包括资本流动国际化、对外资的投资方式不作硬性规定、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坚持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等。三是语言环境国际化。新加坡建国后,将英语列为官方语言之一,在全国大力推广,这极大地便利了新加坡与国外的交流,消除了外国投资、贸易及游客观光的语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