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

荒漠化治理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荒漠化治理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荒漠化治理技术

第1篇: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

如今荒漠化已成为世界性公害,全球1/4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危害,荒漠化遍及世界6大洲10多个国家。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多亿美元。为此,联合国环发大会把防治荒漠化列为《21世纪议程》的优先行动领域,加快治理荒漠化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使命,更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可以说,每个国家都在积极研究探讨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对策,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美国 受荒漠化严重影响的土地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就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为治理荒漠化“保驾护航”。如限制土地退化地区的载畜量,推广围栏放牧技术,引进与培育适合种植的优良物种,逐渐恢复退化植被;施行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用水。另外,国家对农作物种植者及植树者,在技术、设备、资金上给予支持。

印度 在治理土地荒漠化上也有明显成效。目前印度已利用卫星编制了荒漠化发生发展系列图。基本摸清了土壤侵蚀的过程及侵袭程度;开发了一系列固定流沙的技术。如防风固沙林,就是沿大风风向,垂直营造多层次的由高大乔木、低矮灌木组成的林带,建起绿色屏障,以减缓风速,降低风力。再就是沙丘固定。印度西部干旱严重的拉贾斯坦邦58%的土地均为流沙和沙丘,严重威胁着农田、灌渠、公路及建筑物,他们通过种草植树等生物措施,目前已治理和固定流沙地10万公顷,既保护了环境,又改造了大片流沙地,达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

以色列 在治理荒漠化上更独树一帜。以色列的荒漠化面积占其田地面积的75%。他们采用高技术、高投入的战略,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在世人视为地球癌症的荒漠化地区创造出了高产出、高效益的辉煌成就。为了提高荒漠化土地的产出,科技人员大力开发适合于荒漠地种植的植物资源:一是广泛引种驯化,他们派出科技人员前往世界各地,将世界上干旱地区有价值的物种广泛收集试验。其内盖夫本古里扬大学从20世纪60年代就引进世界各地1000多个树种,通过驯化,许多已经适应了当地荒漠化气候。二是植物杂交育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抗盐碱耐干旱的新品种。三是对作物的引种驯化和育种改良都是以市场为目标,变沙漠化劣势为自然优势,充分发挥优良品种优势、季节优势,从而保证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使治理和开发荒漠有机结合,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第2篇: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发展趋势

0.概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水土保持,一个是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是与水土流失对应的。水土保持是对水土流失的对抗。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与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对土地的危害,都会造成土地退化[1]。一旦水土流失出现,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甚至是整个物种的灭绝,土地遭到破坏后也是极其难复原的[2]。

1.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水土流失的成因

1.1.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首先,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其次,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我国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水土流失易发的主要原因。

1.1.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

1.2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包括:充足的沙源,气候变化异常,不合理的开荒、挖采和树木砍伐,过度放牧,水资源浪费等。

1.3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危害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现象,但它们造成的危害大致是相同的,只是沙漠化的危害要严重许多。

(1)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生活,危害人类健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对农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由于水土流失,农田中大量的营养成分随着水分一起流失,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失去孕育农作物的能力,导致农作物减产,直接造成人类食物短缺。在沙漠化的地区,往往种子播种下去也会被风吹走,长出的幼苗被沙尘覆盖,影响光合作用,植物不能正常生长或直接死亡。沙漠化还会造成草场退化,畜牧业亏损,许多以畜牧业为生的牧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出路。

(3)阻碍经济的发展。土地荒漠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温度高、沙尘弥漫、空气干燥,这样的天气最容易引发火灾,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电路、通信线路被毁,污染环境等,影响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加剧贫困化,拉大了贫富差距。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主要发生在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也就是较为贫困的地区,直接导致贫困地区原本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受到损害。在城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不断降低,拉大了城乡的贫富差距,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国民政策相违背。

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

2.1水土流失扔很严重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蚀165万平方千米,风蚀191万平方千米。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目前仍有很大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得到初步治理。此外,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

2.2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平方千米,水蚀荒漠化20.5万平方千米,冰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23.3万平方千米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3]。

2.3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我国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排名中仅列第121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缺水高峰将在2020年至2030年出现,据估计到那时我国将缺水2000亿立方米。另外,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形势也越来越严重。

3.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防治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治理,否则就只能等待灭亡。近年来,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就愈发重要了,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3.1退耕还林

牧针对一些人口密度较小,降水量充足的地区,应该实行退耕还林的政策。促进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进程。生态环境的修复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增产增收,在较小的耕地面积上收获更多的粮食,养育更多的人,达到山青、水秀、人富。

3.2节水灌溉

在一些人群比较集中的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就不适宜采用退耕还林的政策,这是我们就应该推广节水灌溉。缺水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节水灌溉不仅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使水分得以充分利用,还将多余的水节约下来,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特性,给予它们适宜生长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不同的气候也应该有不同的灌溉方法,要随时掌握农作物的习性。

3.3防风固沙

防风固沙的方法有许多,包括设置沙障、在沙层上覆盖致密物、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等。设置沙障有设置植物沙障、土沙障、篱笆沙障等。植物沙障不仅可以抵挡部分沙尘的侵蚀,延缓土地沙漠化的进程,还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可以将部分降雨留在植物沙障内,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水分。土沙障则是像一堵堵土墙,与风向垂直,有很好的挡沙效果,但是需要大量的粘土来增强墙壁的韧性。在沙层上覆盖塑料薄膜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防止土地沙化加剧,但是覆盖的塑料薄膜极易被风吹走,同时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不太提倡这种方法。

4.结语

面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水土保持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当齐心协力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不把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来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黄月艳.荒漠化治理效益与可持续治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第3篇: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辽西北;风蚀荒漠化;利弊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有沙漠及沙漠土地168.9万Km2,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7.6%,并且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一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辽西北地区是辽宁受风沙、干旱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科尔沁沙地南缘一线,即昌图、康平、法库、彰武、阜新、北票、朝阳、建平等县(市)沙化区对全省呈弧形包围状,现有沙漠化土地123.68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49%。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54.96万公顷,另外还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60.66万公顷。

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以林业为主的科研人员就开始了风蚀荒漠化整治试验,以恢复生态学及其密切相关的生态水文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辽西北荒漠化综合整治的工程措施,防治措施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一起实现的问题。

1 风蚀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1风蚀荒漠化的监测

现有的监测主要是利用不同时期的航空和卫星相片进行判读分析,结合地面调查进行沙漠化发展趋势的监测与制图。90年代以后,遥感数据源更加丰富,方法日趋成熟。1993年6月,美国用于全球定位系统的24颗卫星全部发射成功并提供各国使用,实现了在全球坐标系中达到米极以内精确的准确定位。自此,3S技术成为荒漠化研究与监测的重要技术路线,实现了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应用的一体化。但目前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最突出的是植被的高波动。

1.2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即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这种方法能够使封育区的植被在自然或轻度的人为干扰下进行演替,封育区的植被演替速度快,最终形成的群落是当地的顶级(稳定)群落,这种方法的费用低、目的明确、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封育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封沙育林育草主要适用自然条件较好,但人为破坏干扰严重的风蚀荒漠化地区,但是在辽西北地区由于人口、经济的压力很大,大面积的封育必将引起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在处理人、畜、草之间的关系中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后期管理费用高,很难长期维持。

1.3建立风沙区防御体系

在辽西北风沙区防护林体系主要分为沙区牧场防护林、沙地农田防护林两种。以乔木为主,少数以耐旱灌木为主。现有沙地防护林体系大多建于60~80年代,为防护风蚀荒漠化区的农田,防止了大面积沙化现象的出现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一些以杨树或灌木为主的防护林已经到了成熟期,个别地区的沙地农田防护林已到了过熟期,需要重新更新。由于近年来粮价上涨,而且国家还给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因防护林占地,新的防护林现在很少发展了,原有的防护林也不断受到破坏。

1.4 农业措施

一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投入费用巨大,必须政府的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完成。二是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等。这种方法的研究成果大多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很多还无法适应于辽西北风蚀荒漠化区的农村现状,广泛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农村现状的结合点。

2 宏观措施

多年来治沙的时间表明,辽西北地区完全有条件在全国率先消灭流沙,实现风蚀荒漠化地区的治理。辽西北地区在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上都是国内11个沙区省份中最优越的,防沙治沙绝对不是难题!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难题是从技术手段上而言的,辽西北治沙的关键是人为因素,治理人为因素的破坏才是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难题。

第4篇: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专科院校 水土保持 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46

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以长江流域的重庆市为例,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3.75万平方米,占全市总面积的45.5%,年均土壤侵蚀模数3548 t/平方米,年侵蚀量1.33亿吨,全市每年进入江河的泥沙总量约1亿吨[1]。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防治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2]。

面对如此严峻的水土流失形势,国家和各地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水土治理工作。而具有一定水土保持知识的专业人才,是水土流失治理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专业主要在农林类本科院校中开设,专科类院校开办该专业的时间较迟且数量也较少。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的水土保持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中都具有较大的差异。

1 本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特征

本科类院校专业名称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代码090707。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包括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多家高校。目标是培养具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土保持、农业、水利、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行政、事业、教学、科研、规划设计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管理、方案编制、概预算编制、预防、监督以及国土环境整治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科阶段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地质地貌学、普通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学、土壤学、树木学、土壤侵蚀原理、林业生态工程学、工程力学、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测量学、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小型水利工程学、农田水利学等。本科阶段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到各个企事业单位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目前国内做水保方案编制的单位和工程很多的;其他的可以去气象、国土、林业、水务等事业单位。

2 专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特征

专科类院校开始的水土保持专业名称就叫“水土保持”,专业代码570401。人才培养目标是从事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行政执法和进行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注重实践环节,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水利工程测量、应用遥感、土壤学基础、树木学、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林草、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信息与流域管理、水利工程测量实训、地质与土壤实习、树木与生态实习、土壤侵蚀实习、应用遥感实习、水文水资源实习、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林草设计、果树栽培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专科院校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与水土保持技术应用与管理相关的单位。

3 本科与专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的区别与联系

本科阶段专业名称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而专科阶段专业名称为“水土保持”。首先从专业名称的变化上可以看出,本科阶段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中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这两方面的目标;而专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针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其次本科与专科院校水土保持专业都重视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措施――林草、工程、农牧措施,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包括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内容,所谓水保方案编制就是估算各工程对当地水土流失情况的影响,相当于环境评价,力求达到影响最小。

在课程体系上,本科阶段课程设置偏重于水土保持方面的植物措施,而对工程措施的讲授不足,使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受限,许多水土保持工程方面的问题无法解决。而专科院校注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重较本科院校有显著变化,实训课比例一般约占总课时的50%。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科院校,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水土保持人才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3,4]。

4 结论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其中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5]。在十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全国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约2.2万人,远不能满足水土流失治理、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的要求,按我国每年新增5万平方米的治理速度进行治理,其中1平方米需要1人来计算,共需5万人,其中专科院校比率按30%计算,我国专科院校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要达到1.5万人,而截至2009年,全国开设水土保持专业的专科院校仅有7所,2007年招生的院校只有3所[6]。因此,专科院校水土保持专业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发挥专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水土保持人才,对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崇庆.建设水保科技示范园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J].中国水土保持,2005,(5):7-8.

[2]张军红,侯新,李前杰.重庆市水土保持研究进展与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84-285.

[3]吴伟民,林辉.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3):45-46.

[4]温爱存.浅谈高职院校水土保持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2,(9):73-74.

[5]朱永杰.生态文明与生产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54-57.

第5篇: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

论文摘要 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 主要成因

1.1.1 气候因素[2]。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 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1.2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3]。

1.2 危害 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2000年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年所罕见[5]。

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Dregne等人于1991年对全球荒漠化进行了新的评估[6],得出在全球范围内由荒漠化造成的损失为422.08亿美元,其中灌溉农业损失107.85亿美元,旱作农业81.89亿美元,草原232.34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1亿元[7]。

目前沙漠化仍在继续,沙漠仍在不断扩张。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75年,荒漠化土地扩展速度为1 560 km2/年,1975~1987年为2 100 km2/年,1988~2000年为近3 600 km2/年[8]。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以下3个区域: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区,占40.5%;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36.5%;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23.0%。行政上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共13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土地沙漠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因此,土地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 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 防风固沙

2.1.1 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 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1.2 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9],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1.3 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10]。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 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2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11]。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2.3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12]。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2.3.1 汲水。其方式主要有2种:①地下井汲水工程。在含有水体的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发育的沙漠区域可以建立地下井。井深度及口径的确定要综合考虑需水量、水层厚度与井底持力层等因素。②坎儿井。坎儿井是井渠相连的汲水工程,由地表开挖许多竖井,挖到含水层,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联,形成地下渠道,在新疆地区被大量应用[13]。渠聚的地下水顺渠道流至坎儿井的终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沟再进行灌溉。由于其沿山前倾斜的冲积层挖掘,渠头水位高,终端水位低,无需动力设备即可把水引到地面,且在地下渠道流动,蒸发损耗量小。

2.3.2 输水。水资源的输送方式主要有渠道引水和管道输水[14]。①渠道引水。这是我国农业进行灌溉的主要方式,目前全国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为30%~40%,即输水损失率高达60%~70%。②管道输水。该方式可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流失,其输水损失率仅为20%~30%,且输送量大。

2.3.3 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喷灌和微灌技术。喷、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相比,节水30%~70%,被广泛应用。①喷灌。被大量用于沙地的灌溉,其效果与风速的大小有关。据陈渠昌等人[15]测试:风速小于3 m/s时,喷灌的喷洒均匀度一般在80%左右;风速小于2 m/s时,喷灌的喷洒均匀度可达85%以上。②微灌。微灌是按照植物需水要求,通过压低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特制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16]。微灌形式较多,有滴灌、地表下滴灌、微型喷洒灌、涌泉灌等,其中应用较广的是滴灌。微灌具有很多优点,如比喷灌省水15%~25%;灌水均匀;微灌工作压力比喷灌低,节约了抽水的能量;较其他灌溉方法增产30%左右;自动控制,省力且非常方便。虽然微灌的效果明显优于喷灌,但其对水质要求高,投资成本高,限制了其应用规模。目前,在我国沙漠、沙地地区最理想的灌溉方式仍然是喷灌。③小畦灌。其方法即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三改”畦灌灌水技术,具节水、灌水均匀、减轻土壤冲刷等优点。畦灌试验资料[17]表明:采用小畦灌比块灌、漫灌和串灌分别增产10.9%、11.7%和29.1%。在同等产量条件下,小畦灌比块灌、漫灌和串灌分别省水13.73%、22.90%和48.45%,长畦分段灌比一般畦灌省水40%~60%,灌溉效益提高1倍。

参考文献

[1] 黄昌通. 土壤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周宜吉,葛云.沙漠成因新探[J]. 江苏地质,2000,24(2):124 - 128.

[3] 王涛,陈广庭. 内蒙古巴林右旗沙漠化治理模式与效益分析[J]. 中国沙漠,2005,25(5):750- 756.

[4] 濮励杰,包浩生. 土地退化方法应用初步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1998,14(1):55-61.

[5] 朱雅丽,阮全贵,倪琳. 我国沙尘暴的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3l-33.

[7] 张玉,宁大同,SMIL V.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1):45-48.

[8] 王涛,吴薇,陈广庭,等. 近10年来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的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3,34(S):73-82.

[9] 李宝红. 以色列的沙漠治理与水资源利用[J].世界环境,2001,(1):35-37.

[10] 包亦望,苟盛彪,黄鹏飞.利用白色污染废料研制开发固沙胶结材料治理沙漠化[J].中国建材,2001(9):55-57. 

[11] 胡树慧. 沙生植物与沙漠治理[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5(4):32-32.

[12] 李江风. 沙漠生态系统与水分分布[J].新疆环境保护,1997,19(1):7-12.

[13] 关东海,张胜江,吾甫尔.努尔丁.新疆坎儿井现状分析及保护利用对策[J].新疆水利,2005(3):1-4. 

[14] 郭明远.节水农业的形成与灌溉水价改革[J].甘肃科技,2005,21(4):7-9.

[15] 陈渠昌,杨燕山,李久生,等.喷灌技术在干旱风沙区的应用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25(2):50-52.

第6篇: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一个保护全球土地资源的多边环境协议,核心是各国政府、地方公众和民间组织合作制定国家和次区域/区域的行动方案,以及通过这些方案实现履约。20年来,履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的短缺,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履约工作困难重重,全球土地资源仍在继续丧失,荒漠化仍在继续发展。

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受到荒漠化威胁,超过2亿500万人遭受着荒漠化的直接影响,同时,由于耕地和牧场变得贫瘠,使得100多个国家超过10亿人的生计处于危险境地。为此,在联合国主持下,开始了缔结一项防治荒漠化法律文书的谈判,于1994年6月17日在法国巴黎外交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 (简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本文以下简称《公约》)。《公约》于1996年 12月26日生效。这是发展中国家推动下缔结的一个保护全球土地资源的多边环境协议,是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21世纪议程》框架下的三个称为“里约公约”的重要多边环境协议之一。《公约》现有195个缔约方,秘书处设在德国波恩,由联合国管理。中国于1994年10月14日签署该公约,并于1997年2月18日交存批准书。

《公约》于 1997年5月9日对中国生效。

公约主要内容

《公约》的目标是在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在各级采取有效措施,并在符合《21世纪议程》精神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合作和伙伴关系,协助受影响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执行一项长期的综合战略,同时在所影响地区重点提高土地生产率,恢复、保护并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土地和水资源,从而改善特别是社区一级的生活条件。

《公约》认识到荒漠化的物理、生物和社会经济方面,认识到改变技术转让的方向使其向需求推动方向转变的重要性,以及认识到地方公众参与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性。它的核心是各国政府与捐助国、地方公众和民间组织合作制定国家和次区域/区域的行动方案,以及通过这些行动方案来履行公约。这些行动方案是为了在国家一级解决荒漠化和干旱的根本原因,并寻找出预防和改变荒漠化的措施。国家方案还要有次区域或区域的方案加以补充,特别是在涉及跨境资源,譬如湖泊和河流的时候。《公约》还有五个关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北地中海地区和中东欧地区的区域实施行动方案的附件。

《公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缔约方大会。全球环境基金是公约的资金机制。缔约方大会下有一个辅助机构,叫“全球机制”(Global Mechanism)。“全球机制”是《公约》建立的一个为了帮助缔约方大会促进实施公约有关活动和方案进行集资的机制。缔约方大会下还有两个附属机构: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履约审查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为缔约方大会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建议和信息,履约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履约情况,并提出进一步履约的建议。

缔约方大会

缔约方大会是《公约》的最高决策机构,从1997年至2001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从2001年来,缔约方大会每两年开一次会议。缔约方大会负责审议各缔约方递交的关于如何实施在《公约》下作出的承诺的报告,然后在这些报告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它也有权对《公约》做出修改或者通过新的附件。

到2014年,《公约》共召开了12次缔约方大会。下面对最后4次大会的情况作一介绍。

《公约》第8次缔约方大会于2007年9月3日至14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议会大厦召开。会议开始时进展顺利,各国纷纷表示支持新起草的实施该公约的《实施公约10年战略计划和框架》(2008-2018)(简称《10年战略计划》)。

大会通过了29项决定,其中5项是与审议公约执行情况委员会有关,8项与科学技术委员会有关。代表们对通过的《10年战略计划》特别重视,因为该决定使他们看到了将重点放在实施《公约》上的希望。关于国家报告和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决定是对《公约》的实施机制的改革,也将进一步推动《公约》的实施。

9月14日,是会议的最后一天,首先通过了一系列决定,但关于秘书处预算的决定一直达不成协议。会议开到第二天清晨,由于日本的反对,这项决定最后没有得到通过。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主席宣布,大会决定当年联大期间在纽约召开一次《公约》缔约方特别会议,讨论这个决定。

同年11月2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了《荒漠化公约》第1次缔约方特别会议,并通过了如下决定:《荒漠化公约》秘书处2008-2009年两年预算以欧元计算增长4%,其中2.8%的增长将由各成员国按比例分担,而第8次缔约方大会的主办国西班牙以自愿捐款方式承担其余的1.2%。这个决定可以勉强维持《公约》秘书处的运转,但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批准的经费用来发工资后已所剩无几,很难有效地组织实施《公约》的活动。《公约》的实施将继续面临许多的困难。

《公约》第9 次缔约方大会于2 0 0 9 年9 月2 1 日至1 0 月2 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这是2 0 0 7年通过《实施公约1 0 年战略计划和框架》后的首次缔约方大会。

这次大会在下列问题上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了相关决定: 审议公约执行情况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全球机制”和秘书处四年工作计划和两年工作方案;“全球机制”和秘书处;联合国联合调查处(Joint InspectionUn i t)对“全球机制”的评估;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运转;地区协调机制的安排;通讯战略,以及方案和预算。

这次会议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包括通过了方案和预算的决定,使《公约》的预算略有增加;决定制订用于确定全球土地退化程度的影响指标(impactindicators)和评估防治荒漠化活动开展程度的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决定审议公约执行情况委员会成为缔约方大会的一个长期附属机构;决定建立区域协调机制(regional coordinationmechanism)。在“全球机制”问题上,缔约方大会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于2011年10月10日至21日在韩国昌原举行。会议通过了40项决定,其中一项是决定将“全球机制”的管辖权由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移交给《公约》秘书处,从而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影响《公约》执行的问题。大会还通过了要求《公约》执行秘书积极筹备和参加2012年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预算的决定将秘书处的预算保持在原有的水平。

《公约》第11次缔约方大会于2013年9月16日至27日在纳米比亚温得和克举行。大会通过了41项决定。大会决定建立一个科学政策工作组(science PolicyInterface, SPI)。工作组由科技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和15名来自不同区域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组成,目的是对与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有关的会议或网络产生的信息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结论和建议;大会通过了关于科学知识交流网站(ScientificKnowledge Brokering Portal, SKBP)的决定。网站目的是促进在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领域科学知识的管理,包括传统知识、最佳实用技术和成功经验。决定要求秘书处与其他组织加强合作,做好这个网站。代表们希望,通过上述两项措施使《公约》成为全球在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方面科学知识的权威。

大会决定将“全球机制”搬到波恩,和《公约》秘书处在一起办公,由秘书处管理,同时在罗马保留一个联络办公室。关于预算,大会决定保持零增长。

履约状况

20年来,《公约》在艰难中前进。许多缔约国建立了履行《公约》的国家机构,制订了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公约》的要求,许多国家制订了国家行动方案,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北地中海地区和中东欧地区还制订了区域行动方案。在这些国家和次区域/区域行动方案的框架下,开展了一些合作活动,例如在全球和地区范围内举行了一些讨论会和经验交流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荒漠化的治理。

但是,《公约》的履行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困难。

资金问题

《公约》的实施,资金一直是最大的障碍。 《公约》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应向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提供实质性资金资源和其他形式的资助,缔约方大会决定全球环境基金是《公约》的资金机制。由于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荒漠化本身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问题,发达国家对此一直没有像对气候变化等其他全球环境问题那么重视,也不愿意拿出足够的资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历年来,全球环境基金提供给它的活动和方案的资金一直较少。

这个公约一直被称为三个“里约公约”中的穷妹妹。此外,在每次缔约方大会上,预算,包括中期和长期的预算,也是争论的焦点。日本等国家一直反对给《公约》秘书处增加预算,发展中国家一直支持增加预算。在每次缔约方大会上,关于预算的决定总是最难通过的。第8次缔约方大会最后一天的会议开到第二天早晨,关于预算的决定还是没有通过。其他缔约方大会也往往要开到第二天上午,最后达成预算零增长或略有增加的妥协决定。即使是后者,增加的水平还往往不足以抵消物价上涨、欧元美元兑换率变化以及秘书处和“全球机制”职员工资增加造成的预算增加。所以,多年来《公约》的实施困难重重,进展缓慢。《公约》秘书处有限的一点经费,只能用作行政开支,很难还有经费用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实质性的履约活动。

“全球机制”

“全球机制”是帮助缔约方大会促进实施公约有关活动和方案进行集资的机制。长期以来,“全球机制”和《公约》秘书处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全球机制”单独集资,单独开展活动,与秘书处有很多重复。两机构的矛盾影响了《公约》的履行。发展中国家一直主张将“全球机制”并入秘书处,以提高《公约》的效率和效益,但遭到发达国家的反对。在多次缔约方大会上,双方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没有达成协议。第10次缔约方大会在这个问题上有了突破。大会决定将“全球机制”的管辖权由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移交给《公约》秘书处,第11次缔约方大会又决定将“全球机制”办公室搬到波恩,与公约秘书处一起办公,并由公约秘书处管理。这个多年未决的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

区域协调机制

关于在区域一级是否要建立机构的问题,也一直是缔约方大会争论的一个焦点。长期以来,在地区没有正式《公约》的派出机构,只在一些地区设有一个区域协调员,有的还有一二个项目官员。由于人手少,资金缺乏,很难发挥大的作用。在历次《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各区域设立地区办事处,而发达国家因为担心增加预算而反对。在第9次缔约方大会上,双方达成妥协,决定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北地中海地区和中东欧地区建立区域协调机制(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mechanisms),由秘书处和“全球机制”分别派员组成,负责所在区域《公约》实施的协调。根据这个决定,在各区域建立了区域协调处,成员编制分属秘书处和“全球机制”。这是一个积极的进展。虽然机构是有了,但经费没有增加,《公约》在地区一级的实施还会有很多困难。

荒漠化不但破坏土地资源,使其丧失生产力,使那里的人民失去生计,而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破坏生物多样性,是一个重大的全球环境问题。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困难重重,荒漠化治理成效甚微,全球土地资源仍在继续丧失,荒漠化仍在继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组织的“2005年生态系统评估”,全球4%的碳排放是由于干旱地区的荒漠化造成的,恢复退化的土地可以提高土壤封存碳的能力,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因此,《防治荒漠化公约》正在努力加强与气候变化法律文书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譬如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开展活动,取得需要的资金。

第7篇: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 草原资源 虫害 生物和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 S14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56-02

近些年来,草原虫害问题较为频繁,严重影响到草原资源保护,如果一味的采用传统化学药物治理虫害,将对草原带来严重的污染,牲畜在食用带有农药残留的青草后,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出现农药中毒现象,种种弊端始终被诟病。基于这一问题,对草原虫害问题采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草原虫害问题,并且不会产生任何的污染,成本低,为草原资源保护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看来,加强草原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草原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草原植被退化严重

草原虫害是危害草原资源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于草原植被退化严重,出现沙漠化,很多植被覆盖面积越来越少,植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打击和影响,同时也为草原虫害问题出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旦牧草返青,害虫将开始大肆的破坏草原资源,病大量产卵繁衍,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草原资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大量草场被害虫啃食殆尽,失去了原有的放牧价值,草场植被荒漠化,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1]。

1.2 气候条件适宜

由于草原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更适合害虫生长、繁衍,每年草原温度和适度的变化都会加剧害虫数量增长,尤其是冬季降雪和春季降水对虫卵孵化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空间,气温骤升或者持续干旱的气候对于害虫生长尤为有力。一旦在适宜的环境下,害虫将大肆繁衍和生长,这就为草场带来严重的打击。

1.3 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原植被退化,害虫大肆繁殖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草原多以放牧为主,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牧民过于重视牲畜数量,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时常出现过度放牧和滥牧现象[2]。也正是这种粗放型的经营放牧方式,导致草原上植被多样性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植物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同时为害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虫害肆虐,从而加剧草原荒漠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 草原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措施

由于草原虫害问题日趋严重,对于草原资源的危害性也在逐渐加重,为了能够保护草原资源,抑制荒漠化现象持续加剧,减少虫害滋生,采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措施,取代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理模式,能够有效起到治理虫害问题的同时,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治理成本低,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2.1 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培训

草原虫害问题近些年来尤为严重,严重影响到了草原上的放牧业,对于虫害治理问题,在应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之前,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借助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介进行大范围宣传,以此来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和牧民生物和生态治理的积极性,更为主动的配合工作开展,将其落实到实处,为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此外,还应该加强牧民的技术培训,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培训班,不同害虫分类知识、草原蝗虫检测技术以及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等等,不断提升牧民的虫害治理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保证草原牧民能够更加充分、全面的掌握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更大范围的推广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

2.2 利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降低草原污染

针对草原虫害问题应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特点,不仅能够有效抑制害虫繁衍,还具有无污染、治理成本低的优势。在实际应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中,首先是蝗虫杀虫真菌,即绿僵菌杀虫真菌,从不同剂型种类的杀蝗绿僵菌中挑选出毒性最强的绿僵菌,用来治理蝗虫灾害,主要治理的蝗虫种类多位亚种小车蝗。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可以发现,采用绿僵菌技术来治理蝗虫,害虫减退率高达85%,最终防治效果为75%以上;二是草地螟寄生性天敌昆虫饲养繁殖技术由于草地螟是一种草原虫害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昆虫,尤其是在农牧交错区域内,草地螟大肆繁殖,对我国的草原资源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同时影响到了我国农牧业的发展[4]。故此,根据草地螟害虫的发生特点,采用人工繁殖寄生性天敌的方法,利用性诱剂综合防治技术代替传统的农药治理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三是牧鸡减蝗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采用牧鸡来治理蝗虫,具有无公害、成本低和见效快的有点,能够有效控制虫害问题,保护草地资源,同时在控制草原退化问题上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特点。

生物和生态治理实际应用中,充分利用蝗虫天敌进行治理,采用招引粉红椋鸟治理草原虫害,在蝗虫害高频发区域人工建设砖巢招引粉红椋鸟防治草原蝗虫灾害。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草原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建立生物防治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应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为其他草原虫害治理工作开展提供示范和帮助,或是建立药物、机械和储备库,确保草原虫害防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缩短防治时间,提升治理成效。在蝗虫滋生地区种植蝗虫不喜的枸杞、紫惠槐、灌木、羊柴和沙棘等植被,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有效治理虫害问题,还可以实现控制草原荒漠化,起到防尘固沙的作用,帮助牧民增加收入;采用生物农药防治,加强对人畜无害生物农药的研发,诸如,苦参碱和印楝菌素等生物农药,能够有效起到虫害治理的作用,这样在治理虫害的同时,不仅不会污染到周围环境,还可以有效保证人畜生命安全;对虫害实时监测和预报,相关虫害治理部门应该加强对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尤其是虫害高发区,通过动态监测来分析草原虫害发生规律,从而为后续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提供更为充足的资料。

2.3 强化专业应急生物和生态防治能力

在草原上虫害频发区域内,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打造一支专业草原防虫和防火应急队伍,并定期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知识教育和实战训练,不断提高专业队伍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努力打造一支更加专业的草原虫害防治队伍[5]。

2.4 加强生态治理

草原虫害治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加长远的规划,采用轮牧、休牧和禁牧等措施,为草原青草生长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这样可以有效改善草场生长和发育空间,为荒漠化的草场赋予新的生命力,维护草原生命平衡。

结论

综上所述,草原虫害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严重损害到草原资源,不利于草原放牧业生产活动开展,对此应该建立一支专门的虫害治理队伍,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消灭虫害的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健,陈瑞军.草原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探讨[J].北京农业,2015,32(3):47-47.

[2] 张焕强.河北省:加大生物防治及生态治理[J].中国畜牧业,2011,27(22):33-34.

[3] 张爱玲.肃南县大力推广草原虫害生物防控技术[J].中国农资,2014,12(8):269-269.

第8篇: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

“戏剧性”入选

案例库的中方专家、清华经管学院的杨斌教授,对案例被选中的“戏剧性”过程至今记忆犹新。2013年,案例库工作人员决定推荐生态修复方面的绿色案例进入案例库,当时在中国只选择了亿利资源企业。原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副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中心联席主任沃伦·麦克法兰教授了解到,被推荐的企业并不是中国规模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因此是抱着怀疑态度来到中国的,结果却在接触和了解亿利资源集团之后,这位管理学界的知名专家不仅欢迎该案例入库,甚至提出这家中国企业的经验和实践,至少可以贡献出两个教学案例。

杨斌教授说,“最后我们提炼出了两个管理案例,一个是‘战略’,另一个是‘领导力’。实际上最吸引我们的,就是这样一家地处生态环境最脆弱地区的民营企业,是如何在长达1/4个世纪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战略调整,把自己锻造成从沙漠到城市的生态修复服务企业。它的价值尤其体现在环境挑战越来越严峻的今天,亿利资源集团的绿色商业实践,为中国乃至世界那些身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企业家们提供了勇气和榜样”。

亿利资源集团新闻发言人吴海蔓女士对于亿利资源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实践能入选两家全球顶级商学院的案例库一事表示,“亿利资源集团的7000名生态修复者对于案例入选如此权威的案例库,感到很荣幸,我们愿意和全球工商业的管理者们分享我们的经验。亿利资源企业诞生于中国西北部生态环境脆弱的荒漠化地区,一直以来在党的政策指引和当地政府民众的支持下,艰苦探索环境保护、企业发展、社区和谐的平衡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过去26年来,企业在修复库布其沙漠生态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生态修复产业、生态城镇化、清洁能源等三大产业及与此相关的核心能力和团队。自2000年起,亿利资源企业走出沙漠开始进入到城市生态修复领域。”

吴海蔓女士还表示,“在党的十三中全会之后,其所描绘的生态文明建设宏伟蓝图,已经在整个生态修复市场上注入了新的活力。亿利资源企业也为此升级了企业战略目标,那就是致力于成为从沙漠到城市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的领导者企业。”

沙漠里的绿色通道

当今世界,土地荒漠化已成为直接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全球有65%的土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并且每年还在以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造成荒漠化地区的十几亿人口处于贫困和饥饿之中。土地荒漠化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库布其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在伊克昭盟北部,黄河以南距北京约800公里,面积1.61万平方公里,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3000年前这里是一片绿野,400年前这里成为不毛之地,20多年前这里开始治沙育林。如今的库布其沙漠,已经建成长200多公里、宽20公里左右的绿色生态长城,沙尘天气由每年的五六十次降低到三至五次,降雨量由不足70毫米增加到300多毫米,从而改善了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北京等周边区域的气候环境。

2012年,中国亿利资源集团董事会主席王文彪,继荣获“全国绿化工作劳动模范”称号之后,获得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奖”。他的库布其模式受到世界瞩目,昭示着库布其沙漠创造了当今环境保护的世界奇迹,为构筑中国北方绿色长城提供了一个可信的模式与范本。

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在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特拉沙窝里的王文彪,说自己从小是吃沙拌饭、睡沙铺盖长大的。365天,可能300天都在刮沙子。沙区百姓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孩子到了十三四岁也上不了学,谁家要想盖一栋像样的房子,要用马拉骆驼驮三年才能备足砖瓦材料。

上世纪80年代末,政府以承包经营的方式竞标管理库布其沙漠中的盐场,28岁的王文彪毅然丢下了所谓金饭碗,成了沙漠盐场的厂长。盐场曾被称为鬼地方,无路,无电,无水,无通讯,无设施,盐湖里蒙着厚厚的沙子,运货车要绕道沙漠边缘的公路再到火车站,产品经常因沙堵路运不出去。王文彪提出从沙漠中修一条路的设想。

1997年春天,浩浩荡荡的修路大军开进了沙漠。推土机把十几米高的沙丘推平,工人们打出路基。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却发现,修好的路基完全不见了踪影,满眼只见漫漫黄沙。

为了保路必须种树,王文彪曾花大本钱从国外引进沙生植物,可它们来到库布其沙漠全都水土不服……偶然间,一种叫甘草的中药材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植物在库布其长得又多又好,成为了王文彪的首选。他们先在路的两侧用沙柳做成网格沙障,固定沙丘,再大规模种树、种草。这种创造性的护路治沙新举措,收到了奇迹般的成效,网格沙障阻住了流沙对公路的侵袭,一棵棵沙柳、柠条、旱杨顽强地守卫着穿沙公路。

库布其模式

2009年,王文彪毅然决然关闭净资产已达9亿元的盐场,开始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沙产业道路。他的沙产业模式为:农牧民以沙漠荒地入股,以劳务有偿种树,企业用经济林和中药材做绿化,农民有收入,公司有钱赚,生态有改善,一举多得。牧民向集团承包治沙绿化,比如栽活一棵杨树,第一年可得报酬30元,第二年30元,第三年30元,牧民通过集团受益于国家的生态扶持政策,当地数万农牧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得以改善。

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库布其沙漠的自然气候特征,以往的植树造林均须一次种植,多次补植,造林成本远大于其他条件较好的地区。王文彪独辟蹊径,通过与多个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沙漠研究所,引进多个技术合作项目。2010年他们成功研发出了水冲植树、甘草平移等专利技术。采用水冲植树法比普通植树成本节约十几倍,效率提高30倍,成活率高达90%。

一支数万人的绿化大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棵树一棵树、一丛草一丛草地扩展着,以路划区,分而治之。终于,绿色锁住了广袤的库布其沙漠的四周,并逐渐向腹地渗透。一条防沙护河“锁边林”犹如绿色长龙雄踞在黄河南缘,使沙漠生态得到良好修复。亿利资源企业,也逐步成长为内蒙古乃至国内培育的一家沙漠治理、沙漠新能源、沙漠新材料、沙漠天然药业的沙漠绿色经济企业。

第9篇:荒漠化治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对于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于经济的需求,大量利用于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的短缺和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造成生态平衡的失稳状态。随着目前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合理管理和规划环境,才能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进步,实现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1森林培育和生态建设的概念

1.1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由于关乎人们日常的生活水平,所以对于其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平,通过利用各种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建设,利用生态系统以及水土保持、农林业发展等现代化手段,对于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工作。增加对于森林苗木的种植,有效地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1.2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主要是对于林区苗木种植的管理手段,通过选择种植地和苗木树,有效地进行种植和栽培,通过现代化技术合理地观测和调控树木生长,控制森林种植的整个环节。

2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现状

2.1水土流失问题

由于树木被砍伐严重,在植被覆盖率很低的地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我国的生态环境中水土流失就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由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不相同,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比较大,并且还在日益增长。

2.2土地荒漠化问题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和部分地区都存在土地荒漠化的问题,这也是生态环境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典型案例,荒漠化的土地没有充分的水源和土质,植物存活率很低,随着荒漠化的扩大严重影响了环境,并且还容易伴随沙尘天气的产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3耕地资源降低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耕地,耕地的资源在不断减少,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耕地质量,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使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困扰。

2.4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

随着人们不断地砍伐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减少了全球绿地面积,没有全面认识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带来的危害,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也在人们的肆意开采中不断减少。

3森林培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3.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不断地加强植树造林计划来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这对于保护森林的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树木根茎的生长,可以有效地降低雨雪或者暴雨洪水现象对于土地的冲击力度,增强水分的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通过荒漠地区的树木种植形成森林状态,可以有效降低风速的力度,改变风向,有效地阻止风沙对于土地的伤害,利用树叶对于风沙中砂砾的阻挡,降低对于大气的污染和人类的影响。通过逐渐转变,将荒漠地变成可以种植的农业用地。

3.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森林的培育可以有效地确保树木的成活率,根据实际的地区需要种植绿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区周边的温度,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并且随着苗木的大量种植可以有效地增加森林中空气的湿度,调节气候,起到防旱防涝的效果,有助于周边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和产量。

3.4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全球现在正在不断地生成温室效应,这对于人类的危害很大,林木的种植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O2,随着CO2的减少,温室效应也相应得到改善。目前人们对于森林的保护和种植越来越关注,已经在不断地加强绿地区域的建设,扩大森林的覆盖率,根据资料显示,全球的生态环境通过植树造林的深入已不断地优化,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影响很大,为了实现现代化的森林建设就需要加强对于森林的培育养护工作。通过森林培育净化空气质量,减少水土的流失,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舒适、更健康、更安全的自然环境。所以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确保森林苗木的成活率,直接关系着生态环境改善的质量。我们需要结合现代化的发展,设计合理的森林培育计划,确保计划的顺利开展实施,不断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杰.浅析森林培育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技服务,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