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意义

第1篇: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社区工作科学化水平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打造千亿大双凤、晋升国家级开发区”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重心下移,服务基层。通过在已拆迁安置区域和西部农业生产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撤销村民组,用网格员取代原先的村民组长,体现管理和服务的重心下移,实现管理服务的高效快捷,社区居民反映社情民意的便捷、畅通。

二是责权统一、管理有序。严格落实“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管理组织体系,构建管理服务的平台和载体,明确社区组织管理的职责和权利,切实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增强社区管理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三是注重改革、体现创新。通过实行网格化管理和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社会管理的新要求,建立城市化社区管理模式,加快我区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三、组织领导

成立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工委副书记),副组长:(工委委员、组宣委员),成员::(办公室主任)、(社管局局长)、(财税局局长)、社管局副局长)、(凤霞社居委书记)、(凤梅社居委书记)、(徐桥社居委书记)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管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同志为办公室成员。

四、主要内容

(一)实施范围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施范围为我区凤梅家园、凤霞苑、徐桥苑3个已建成拆迁安置小区和瑞龙花园、润地星城、金地雅苑、半岛一号、北城世纪城、恒泰阿奎利亚、力高共和城、鸿路北辰明珠、丰大金色里程、中澳花园等商品住宅小区以及西部农业生产区域等人口居住密集区。

(二)网格设置

全区暂时划分为57个网格,其中徐桥居委会辖区划分为21个网格;凤梅居委会辖区划分为20个网格;凤霞居委会辖区划分为16个网格,以后随着商住小区建成后入住人口快速增长等因素变化适时调整网格布局,在大的商住小区如恒泰阿奎利亚、北城世纪城等增设社居委。

(三)网格员选聘

按照1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标准,全区暂需57名网格员,3个社居委两委成员均兼任网格员、社区工作者轮训结束后回社区任网格员、商住小区由物业提供人员,统一培训。

(四)管理机构设置

在各社居委设立工作站,实现社居委“一套班子、三块牌子”,三块牌子分别是党总支、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党总支为核心,主要巩固基层党建;居民委员会主要是推进居民自治;社区工作站承担原先由居民委员会负责的具体性行政事务,社区工作站设立为民服务大厅,受理各项业务,具体工作由社区网格员负责落实。

(五)网格责任人职责、工作程序和岗位要求(附后)

(六)经费和人员管理: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专项预算管理。

五、工作要求

(一)此次我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大跨度的举措,对我区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参与改革的工作人员,务必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全局观念,协调配合,措施得当,稳妥推进,确保各项改革工作圆满完成。

(二)广泛宣传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入细致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好基层干部群众关心的根本问题,维护好他们的切身利益,合理使用基层干部,充分利用他们管理基层的经验,充实网格员队伍,保证各项改革措施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谅解。

第2篇: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网格一词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技术载体,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而网格化社会管理则是将这种网格的理念延伸社会管理领域中。所谓网格化社会管理,意指通过地理编码技术、网格地图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将不同街道、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同时将网格单元内的人、事、资源、组织等要素形成多维的信息体系,通过网格单元进行对接,借助一定的反馈系统,一旦发现问题,都能及时传递至指挥平台,通知相应职能部门解决问题,实现城乡社区的全方位和高效管理。从这可以看出,网格化社会管理显然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是借助于网格平台,通过资源共享、快捷的反馈和高效的服务来应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僵化和低效问题。有媒体报道显示,近年来,全国有众多省份的基层单位都尝试了网格化管理创新,例如北京、浙江舟山、上海、镇江、四川成都以及南京的仙林等地先后都推行了网格化社会管理,也成为基层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积极尝试。网格化管理一出现就受到学者的关注,如童星以南京仙林街道为例,提出网格化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组织创新,认为网格化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网格化组织创新的手段来增强基层社会管理的动力和活力,提升社区服务的水平[1];而文军则提出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具有规范、清晰、高效、创新、综合、统一等优点和特征[2];杨宏山、皮定均则提出网格化管理在提升政府回应性、拓展社会协作、改进管理效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3]。竺乾威借助于公共管理的无缝隙管理理论,认为网格化管理的意义在于打破了部门、层级以及职能的边界,提供一种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精细的、个性化的全方位覆盖的公共服务,重塑了公共服务的流程[4]。上述探讨无疑是对现实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及时回应,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但却都偏重案例研究,而对网格化社会管理的历史背景、运作逻辑以及中国情境下其功能如何演绎加以分析,故本文将在梳理网格化社会管理这种新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网格化社会管理何以发生、应具备哪些功能等议题。

二、网格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背景

应该说,网格化管理创新是在我国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严重滞后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统领下,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除了宏观上选择了正确的制度路径之外,还得益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在一些城乡基层单元,在经济管理层面都尝试了不同程度的创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导致我国的单位制趋于松解,以前由单位承担的诸多职能逐步社会化、市场化;而随着我国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社会流动的加速,城乡社区格局骤变。然而相比于经济领域,社会管理层面的变革显然是滞后和不足的,已远远不能适应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以及信息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也让传统的社会管理陷入困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市场经济对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冲击。戴维•米勒曾指出,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遵循不同的场域规则,市场资源配置和机会的公平原则是“应得”。在市场领域,每个人获得的资源和机会是基于其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而确定的,而在社会领域,资源和机会是按照需求原则来配置[5]。显然市场的场域规则不能替代社会场域的规则。只有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甚至能达成一种共赢局面:因为“好的市场经济”鼓励公平竞争,社会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而合理的社会管理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但我们发现在中国改革以来的转型阶段,两者并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社会管理的滞后和无序增加了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而转型期的社会问题也并没有能通过市场化自动调节的方式来解决,并且很多社会问题恰恰可视为是市场外部性所带来的;显然,市场化也并没有通过“看不见的手”自动破解社会事务的困境问题,除了市场机制本身的不完善如信息不充分等带来市场失灵现象,更重要的是,缺乏必要规制包括伦理制约的现行市场体制所遵循的单一经济理性往往带来赢家通吃和精英结盟,并不会自发关注弱势群体;不仅如此,缺少监管机制和价值关怀的市场化逻辑已被贯彻到社会场域中,滋生更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尤其容易在城乡基层的社区结构中显现,也给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带来挑战。

其次,人口流动对社会管理的冲击。随着单位制的松解,个体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包括区域意义上的横向社会流动和职业意义上的纵向流动开始出现,这些都给基层社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垂直意义上的社会流动原本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在我国转型期,却带来了贫富分化、社会不公、阶层固化等症状,这是很多社会问题发生的背景因素。同时,由于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因此,这种影响因素也在不断放大,从而引起民众的怨恨与不满;横向意义上的社会流动则是有形的,即目前有超过一亿的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往返的钟摆式流动,这不仅给城市的管理和服务带来挑战,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一些社会后果,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这就给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带来了挑战。

另外,行政管控对社会管理自身的限制。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把社会领域的事务回归给社会,让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这样才能让政府更加有效地集中于行政事务,但事实上在我国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边界有时很难分清,正如,还有两个理由使政府不肯放手社会事务,仍然以不同形式在干预或影响社会事务。一是对社会组织不放心,认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成长会危及社会的稳定性,或假设社会组织缺乏自主治理的基础;二是和利益有关。对于政府部门而言,管理社会事务也意味着能掌控一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资源,这也是一些部门不愿放弃手中权力和资源的原因。这不仅和我国多年前就提倡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相悖,也直接影响到基层社会管理的自主性:因为在高度的行政管控下,社区在资源和服务上高度依附于政府,使得社区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相应的社区资源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动员和整合。显然,这种行政社会下的管理忽视了“社会”的作用,用行政力量去做社会自身应该做的事情,将社会纳入行政的控制范围,并不利于社会的成长[1]。行政管控下的基层社会不仅很难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协调,以及自我服务”的治理格局,也有悖于我国执政党多年前提倡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理念。

总之,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社会流动的加速,社会结构的转型,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严重滞后,也无法满足基层社会的需求,更无法应对一些过渡性和增发性的社会问题,因而网格化管理显然就是对传统社会基层管理现实困境下的一种回应和创新,那么这种社会创新遵循何种逻辑?

三、何以可能:网格化管理的运作逻辑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各地推行的网格化社会管理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北京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浙江舟山的“组团式服务模式”、上海、镇江、四川以及南京栖霞等地尝试的“城乡一体化模式”等,都是借助于网格平台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或服务把空间或地理意义上的网格进行划分,运用网格地图技术将某一辖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作为最小的管理和服务单位,这些网格既不同于基层的行政划分区域,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区”单位。网格化管理改变以往的“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管理思路,以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全面化、无缝化、高效化、节约化、便捷化管理,在此种思路下,网格需要对空间范畴再确认。

值得关注的是:网格不同于社区,我国目前社区不仅存在行政化倾向,而且社区之间的异质性大,不少社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资源共享的层次太低,即社区服务贫乏,居民参与度低,因而社区无法满足共同体的需求,这也是各社区通过网格划分实现空间关系重组,应对上述困境的一种尝试。

下面我们以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为例看看网格是如何划分的。南京栖霞区仙林街道的行政区域面积23.17平方公里,下辖3个社区居委会,11家商品房小区,高等院校12所,知名中小学5所,常住人口2.2万余人,在校生约12.8万人。尽管仙林街道下辖三个社区居委会,但由于近年来多所高校的入驻,失地农民的就地安置,大批商品房的开发,入驻人口和流动人口的骤增,三个社区居委会根本无法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为了应对辖区所发生的变化,在原有区域内进行网格划分是仙林街道网格化管理的第一步。图1展示了整个仙林街道划分的6个一级网格,46个二级网格,以社区为基本单位设置了1156个三级网格[1]。

网格划分遵循了“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原则。所谓“横向到边”,是指管理和服务上要将原有科层管理所疏离的地带纳入管辖范围,做到无遗漏,尤其是一些管理真空的地带,这些空间往往既是滋生社会问题的场所;而“纵向到底”,是指网格在层级结构上,“通过网格直接联结服务对象,使它的触角延伸到了最底层”。横向到边以及纵向到底一方面打破了原先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现象,另一方面可借助于网格将资源和工作重心下移。按照网格化理论的最初理念,“网格化管理对终端用户提供友好透明渠道,通过多层多渠道协议体系实现网格资源有效利用和业务协同,在动态复杂背景下实现多组织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降低终端用户使用和组织管理复杂性,提高管理效率,因此网格化管理为现代复杂社会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方案。”[2]在这个意义上,网格划分是尝试化解复杂情境、以更好资源服务群众的一种策略。现实中的网格划分往往会遵循“因地制宜”的方式制定管理和服务策略,如北京市基于“方便群众、易于管理”的划分原则,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差异性”的原则,将全区187个社区划分为589个网络,根据人、地、物、事、情等基本情况,将网络划分为住宅、商务商业、企事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四种类型;在城乡结合带,根据农村、城市、工业园区的不同特点,将全区划分为605个单元网络,其中社区网络143个、村庄网络440个(364个规划保留村、计划拆迁村76个)、园区网络22个;在农村地区,房山区将农村网络分为“村民住宅区、农业生产区、林地区、坑塘水面区、荒山区、滩涂区“六种类型,密云县也出现了”社区网络、村庄网络、农地网络、山场网络、景区网络、工业区网络”等[3]。

网格划分并不止于一种空间关系的重置,而是责权利的再落实。例如北京东城区一共约有1万平方米,将其化为1539个互相联接的网格单元,配备350名城市管理监督管理员,这些监督管理员的职能就是对其管辖网格内的城市部件进行监控,所谓城市部件指的是市政公用、道路交通、市容环保、园林绿化、房屋土地等相关设施,这些设置被逐一登记编码,每一部件按“市辖区代码-大类代码-小类代码-部件名称-归属部门-问题位置-所在网格号“编码,并纳入地理空间数据库,”从而在21个行政执法部门,6个政府职能部门和10个街道的保洁队、绿化队之间形成信息共享。也就是说,网格化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无缝隙管理”,即为了解决打破部门、层级以及职能的边界,解决好部门机构的协调和整合问题,针对官僚体制所带来的碎片化治理而提出的一种整体性治理,“无缝隙组织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4]网格化管理通过网格划分、责权利的重置,同样也希望能破解科层固化、部门推诿以及需求不足等困境。网格化管理并不只是静态地将网格划分,在图2的简单网络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网格包括一定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传统的科层结构,它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即网格化服务对象、网格巡逻人员、指挥中心、服务职能部门,形成了五个渠道,即对象采集渠道(1)巡逻监督信息上报渠道(2)资源调度渠道(3)服务渠道(4)对象主动触发渠道(5)两种内部监督机制(职能部门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巡逻监督人员监督机制)和一个外部监督机制[5]。通过网格化管理操作层面的流程我们能看出在网格划分之后,还具备一定的责任落实机制(参图2)。值得关注的是,网格化管理既遵循了我国基层组织执行过的目标责任制,又和之前的目标责任制有所不同,或可称为是一种新型的目标责任制,其显著的差别是:以前的目标责任制主要是针对经济、计生工作等硬指标,而网格化管理是全方位的,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是一种“结果取向”(包括硬指标以及弹性任务),并且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大都增加了居民满意度以及幸福感等“软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而传统的目标责任制是将上级党政组织所确立的行政总目标逐次进行分解和细化,形成一套目标和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各级组织进行“管理”(如考评、奖惩等)的依据,并以书面形式的责任状/书在上下级党政部门之间进行层层签订,以期获得最佳行政效能的一套综合管理方法,因而这种目标责任制是自上而下的,往往是政府上下级之间形成一定的契约关系,有学者称之为“压力型体制”[1]。但是在上述的网格化管理的运作逻辑中我们能看出这种目标责任是基层政府推动的,并不只是“眼光向上”,而是更加注重民生诉求和民意评判,因而网格化管理不仅仅是政府之间的契约,也是在政府推动下吸纳社区基层民众积极参与的一种新型的目标责任制。

四、何以可为:从管控到服务的功能演绎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加速,尤其是利益群体的日益分化,社会生活的风险明显增加。为了应对这些风险,近年来,一些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的理念中,提倡一种“消极的社会管理”,即认为社会管理主要就是管控社会,“不出事”、“摆平”就是硬道理,管控思路成为不少地方政府新的行为逻辑,这种管控思维体现的是压力型体制下政府的政绩取向,象北京市东城区初期的网格化管理中曾经建立“三定期”、“三不出”的原则,即网格助理员定期巡查,小事不出网格,网格管理员定期汇总,一般纠纷不出社区,街道指挥中心定期分析,负责纠纷不出街道。”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尽管网格嵌入了社区,但是网格在扮演具体功能时还是秉承了一定的管控和维稳思路,这显然是压力型体制的一种延续,只不过将以前的GDP的经济指标压力转化成发生率、上访率等指标压力。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往往会把社会管理的任务简约为维护地方社会的“底线”稳定,使网格化管理成为维稳过程中的一种“创新”方式。

这种模式在历史的特殊阶段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中,如果我们把“维稳”视为“唯稳”,这实际上是一种机械的、片面的维稳观[2]。有学者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利益博弈时代,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的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增加,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现象。然而,面对利益关系复杂化和社会矛盾增加的趋势,关键在于正确定位和判断矛盾与冲突,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解决。如果没有一套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制度、规则和程序,矛盾积累起来,得不到及时化解,就会导致严重后果,整个社会也必将付出巨大代价[3]。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解释,没有基层民众的监督和制约,地方政府并不会自动实现社会公益目标,即管控和维稳思维下的这种网格化管理往往会掩盖一些真实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也没有带来制度化的利益协商机制,正如下图中我们例出的网格化两种功能的差异。

尽管管控和维稳思路下的网格化管理也能借助网格,通过信息整合和流程再造来及时发现问题、协调问题,也有利于快速处置问题,正如上文指出,在特殊的历史时刻,这种网格化管理确实能发挥积极的功能,但是如果在国家和社会正常转型期,仍然一味强调这种网格化管理的这种单一功能是有悖于网格化管理的最初意涵的。网格理论最初提倡的是一种需求导向的“服务、效率以及资源共享”,通过网格化提供积极的服务,除了网格中的资源共享之外,还要借助网格建立一定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网格化管理的最终目的可以通过民意表达机制自下而上地理顺地方政府、利益集团和基层群众的纽带关系,即走向积极的服务型的网格化管理。

从这个角度看,尽管目前的网格化管理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推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网格化管理是受控于地方政府政绩约束。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不能一味只关注“上访率”和的“不出事”逻辑。因为“地方社会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的组织网络,正式的政治领导角色应该是去识别这些网络,协同处理地方政策问题或者建设新的网络,以解决特定政策问题的意愿和能力。他们的政治角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引导和控制,而是通过协调和建立合作去保证他们应该负责的地方的福利。”[2]也就是说,如果从管控型网格化管理能演绎至服务型网格化管理,势必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促使地方政府从压力型政府真正过渡至服务型政府。

我们认为,网格化管理从管控到服务功能的转变能带来一些“意外后果”:即通过“服务”化解管理甚至管控中的一些疑难杂症。上述的南京栖霞仙林街道就是个例证。网格化管理推行后,仙林街道机关除保留少量机动人员外,其余人员全部下沉到一级二级网格,形成了一种“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的机制。街道将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稳定、社区管理等社会管理内容纳入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网格化管理实施短短的一年多后,街道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街道在每月南京市城管考评中由过去的20多位一跃成为排头兵,被列入2010年南京市城市管理十大创新项目。走访中我们看到:随着网格化的实践,党群干群关系日益融洽,一些“钉子、上访户”也不再是“刁民”了。第三方的民调显示: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幸福感持续提升。这是提升服务解决难题的一个例证。

第3篇: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7月-8月)。区、街道人口计生部门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实施意见。通过会议、文件、简报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活动内容、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让全区上下都知晓活动内容和具体要求,努力构建人人主动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9月-12月)。各街道要结合“争先创优”活动,围绕“两项管理”和“四项建设”,全面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逐步实现工作规范化、阵地建设标准化和队伍建设职业化的目标。

(三)深入推进阶段(2013年1月-4月)。各街道要认真开展自查,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区人口计生局将组成工作指导组对各街道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考核评比阶段(2013年5月-6月)。对全区人口计生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和活动成效进行考核、评比。同时,“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考核结果将作为全区人口计生系统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具体内容

(一)开展基础信息大清查,切实提高统计质量。1、开展基层基础信息核查。年7月-年10月,对辖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的婚孕、生育(收养)、节育措施落实、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和违法生育处理等情况进行信息核查,进一步摸清人口底数。2、加大统计检查和暗访力度。区、街道两级要加强对社区基础工作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落实整改,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动态监测与跟踪服务,社区发现计划外怀孕或生育的,第一时间把信息通报给街道,共同做好工作。狠抓基层统计工作作风,加强统计信息的采集、变更、核定和上报工作,严肃统计上报纪律,提高基础信息上报的及时率、完整率和准确率。3、加强统计质量监督。统计误差率控制在1.5%以内,不出现突击补报计划外异常现象。核查未纳入管理的育龄妇女,以WIS系统信息为基础,利用公安户籍、民政婚姻登记等渠道的育龄妇女信息,全面核查育龄妇女管理底数,对核查出的漏管、不明去向等重点对象,千方百计核实其基本信息,及时建立档案,纳入WIS系统,落实管理责任。核查过程中,全面掌握育龄妇女孕情,对核查出的政策外怀孕的育龄妇女,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出现违法生育。及时掌握空挂户、集体户、拆迁户信息,提高WIS系统的覆盖率和准确率。4、出生上报及时率达到95%以上。要对近10年以来的人口出生,特别是违法生育统计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充分利用公安落户、卫生预防接种、医院接生、幼儿入园、小学入学等渠道的个案信息,逐人核对,对核查出的出生漏报、错报及时进行补报;及时修改和补充WIS系统基础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信息。在信息核查过程中,各单位和社区居委会要公开张贴《关于对违法生育瞒漏报现象实行有奖举报的公开信》,广泛发动群众举报,对群众的举报要认真调查落实,一查到底。

(二)推行网格化模式,实现ABC分类管理。1、网格化管理模式。我区网格化管理分为三级:一是一级网格。即街道级网格。组建成立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主要对“三级网格”建设及运行提出意见,对重大事项进行综合协调、办理和处置,对下级网格进行考核、评估、监督与管理,并做好与区级的对接工作。二是二级网格。即社区网格。每个社区居委会为一个网格,共91个网格。各社区书记、主任为该区域网格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区域网格化管理的指导、监督和考评等日常工作。三是三级网格。即居民小组网格。按照“网格区划、整体覆盖、精细管理”的原则,以社区所辖范围为基础,综合合理布局、道路走向、工作量等因素,以300户左右为标准设置居民小组网格,配备居民小组网格管理组,内配2名以上小组长。居民小组内的每个楼栋选出一名楼栋长,形成居民委员会——网格管理小组——楼栋长为线条,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积极参与,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的条块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做到网格间有机衔接、不留空白。2、实行分类管理。以网格化管理方式为基础,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分类管理。一是划分管理人群。以社区为单位,在准确掌握现居住地人口计生信息、数据有基础上,按ABC分类登记。A类为重点对象。主要为:再生育意愿强烈、户在人不在、无业待业、自由职业、个体私营,以及当年结婚、怀孕、生育、四项手术者。B类为一般对象。主要为:只生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思想稳定的广大群众。C类为放心对象。主要为: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职工等。二是实行分类管理服务。A类对象要求重点管理服务。通过网格网点,确定每一位A类对象的联系人,定期见面随访,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如果发现孕情,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做思想动员工作,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落实知情选择避孕方法,要求每半年一次B超等生殖健康检查。B类对象要求一般管理服务。参加每年一次B超生殖健康检查,落实知情选择避孕方法,发送避孕药具。经常参加社区组织宣传活动、知识讲座,满足需求服务。C类对象可以松散型管理服务。以满足需求为主的管理服务(由单位提供每年生殖健康检查和发放药具)

(三)强化计生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国策自觉性。1、要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开展人口文化进校园、婚育新风进万家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关爱女孩、出生性别比治理的宣传活动,扎实推进优生优育优教“三优”促进工作,为提高家庭品质生活、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成员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2、要继续建立健全街道、社区两级计生宣传教育阵地。设立人口计生图书角、阅报栏、宣传栏、政务公开栏等。开通咨询热线电话,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开展远程宣传教育等形式,逐步建立多元化、立体式的宣传教育网络。3、要结合典型案例开展宣传教育。加大依法行政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对有能力但拒不交纳社会抚养费的,发现一例曝光一例,就案讲法,教育一片。4、要加强对重点人群宣传培训。充分利用人口学校等设施,加强对重点人员法律法规、避孕节育知识的宣传指导和对新婚、现孕人员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的知识宣传培训,提高重点育龄人群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第4篇: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一)社区管理需求的增长

自2005年至2013年,安徽省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7.86%,将近一半的人口实现了城镇化,年平均增长率达到0.044%,如表1所示。随着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放开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居民生活区域———社区的数量也必然增加,对社区管理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而社区信息化则是应对这一需求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原有的社区还是城市化进程中新建立的社区都倾向于接受对社区的信息化改造。从社区治理效率上来讲,信息化之前的社区由于需要承接大量上级政府的行政事务,缺乏对社区服务与自治的引导,导致社区治理缺乏人文关怀,治理效率偏低,再者政府与居民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也妨碍了政府透明度目标的实现。社区信息化建立以后,众多信息平台的建立方便了居民对政策信息的查询、了解,提升了政府的透明度,由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带来的效率红利也使得更多的资源能够下沉到社区服务与自治中去,从而带来社区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提升治理水平

首先是从管理走向服务的治理方式的转变。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社区信息化通过将向上承接行政职能的电子政务和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社区信息平台融为一体而后加以流程再造的方式,使得社区事务办理流程化,方便居民的同时提升了基层行政效能,而行政效能的提升使得社区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居民提供服务上。其次,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转变,社区信息化注重居民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如黄山市通过完善金融社保卡在社区的使用环境,以及对居民应用信息化能力的培训,让社区居民通过终端查询自己的社保信息以及办理相关业务。再者,社区信息化也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管理的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尤其体现在社区治安上,社区警务通过采集“人、地、物、事、组织”等的基本信息,建成网格化信息平台,并通过信息的动态更新实时掌控社区的基本情况,使得破案率大幅度提升,社区信息渠道的畅通还使得社区能够建立矛盾基层化解机制,通过将居民之间的矛盾化解在基层、消融在基层,形成危机管理的有效手段。

(三)政府购买服务助推经济增长

社区信息化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ICT,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1]1-3社区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社区层面的应用,因此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从财政支持还是总体规划上看,政府都是当前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导者,但由于实践中政府缺乏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人才的局限性使得政府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与企业合作,这就无形中使得政府成为企业的顾客,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与企业合作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产业化,以此来带动经济增长与就业。

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长久有效的财政支持、高效率的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以及配套实施的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都是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安徽省在社区信息化的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对其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建设,同时还能获取一些借鉴性意义。

(一)顶层设计不足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各信息化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一,有的甚至阻挠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给具体建设工作增添了阻力;其次,权力配置不够清晰,体现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主体上,建设主体应该全权负责信息化建设并且承担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并不明朗,从安徽省来看,各地的建设主体分别有综合治理委员会、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民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建设主体不一不仅带来建设风格差异而且也不利于后期的行政问责;再者,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要做到公平地实现各市、各社区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就要在资源分配上做到公允、公正,目前来看,政府对于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的财力与物力分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文件,这就有可能导致信息化建设各地区良莠不齐的格局,进一步加剧了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财政支持机制不够完善

科学的财政体制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长效的财力支持是社区信息化建设与有效运作的保障,目前安徽省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投入几乎是由政府包办,资金主要来自省市以及区的统筹供给。但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持续性运作,让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全社区的居民,其运作资本不能单靠财政的转移支付,依照国外来看,虽然在建设初期主要由政府出资进行倡导并支持,但建成以后的运作主要靠企业与社区力量的参与。目前,国内的社区信息化在运行上还缺乏企业与社区力量的参与,急需改善。

(三)信息难以共享

信息不能共享,也就失去了信息的价值,完善的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障。社区信息化一般的做法是建立一个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它是采用城市网格化管理理念,划分社区网格单元,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对社区“人、地、物、事”等要素的精细化、主动式管理。如图1所示,阻碍信息共享的因素来自于各个方面,但各单位应用系统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不同的系统开发技术、接口标准、兼容度都不一致,阻碍了信息的采集与共享。省市之间,部门之间的条条框框是导致信息不能共享的另一重要因素,特别是涉及到企业办事项的工商、税务、国土、人口、计生等部门的信息库都集中在省里,导致省市之间信息共享不足,有的县区、部门甚至提出构建自己的信息中心,这又将加剧信息共享的难度。另外,信息安全与信息法治环境的缺乏也是信息缺乏共享的原因,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担心公开信息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或责任,不愿意主动公开信息。社区数据中心的建立要求收集到每一住户每一个人的生活状况,身份特征以及社区的人员流动、甚至是社会关系等状况,对个人隐私来说带来很大的挑战。

(四)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

社区信息化的运作不仅需要资金上的支持而且需要人力资源的配套,社区信息化产生了对信息技术人才及社区管理服务人才的极大需求,但是原有社区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结构上均与社区的需求相矛盾。社区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撤销街道办过后部分人员下沉到社区,如安徽黄山市、铜陵市的做法;二是原两委成员到社区兼职,如宿州市由两委成员兼任网格员的做法。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资源的成本,但由于原有管理人员缺乏信息化的意识、能力以及从管理转变为服务的意识,难以做好社区信息化工作,导致人力冗余而无所用的结构性困境。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又从属于基层的缘故,导致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工资不高,福利短缺,省市政府每年招录到社区工作的大学生,只是把社区当作进一步晋升的跳板,很多人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就会通过报考公务员、研究生、进企业的方式离开工作岗位,人才流失使得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成为摆设。

(五)行政任务挤占社区自治空间

朱健刚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层已逐渐形成政社分离的趋势,他认为:“社区自组织的蓬勃发展以及基层社区中公民行动主体的积极参与构成了当代基层社会政社分离的趋势,但是基层行政体制还尚未有完善的制度来应对这一趋势[2]39-42”。可见基层的政社分离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政府行政职能的行使严重依赖社区的现状便是当前阻碍社区自治的一大诟病,由于社区资源的有限性,社区自治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国家行政权力的渗透必然挤占社区自治的空间,如图2所示。社区信息化在两个方面增加了社区自治的空间,一是信息化带来了行政效能的提升;二是信息化带来组织结构形式从垂直性到扁平化的变迁,这就使得区里的资源可以直接下放到社区,为社区自治空间的培育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以上两者的实现依赖于社区职能的科学合理定位,即社区行政任务与自我管理应严格划分,行政任务不可占用社区的资源与人力,如此社区才能致力于自治。目前,安徽省各地对街道和社区的职能尚缺乏合理科学划分,社区工作任务过于繁重,许多部门为图自我方便,将大部分工作下放社区,极大地占用了社区的人力与物力,使得社区角色错位,无暇开展自治活动。

(六)体制改革滞后

何颖在其对政府职能转变原因的分析中指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是政府职能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3]327”。社区的信息化要求社区管理体制变革范围和程度要与社区的信息化建设相匹配。信息化是推进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若没有社区管理体制变革的配套实施,信息化便只能体现工具性价值,而不能展现其以人为本的自我服务与自我治理的公共价值。就安徽省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如何处理街道与社区的关系,如何解决8小时之外的居民服务需求,部门间相互扯皮、推诿如何解决,干部懒政、惰政等这些行政缺位、越位、错位问题,都急需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来解决。安徽省各地大多把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放在数据中心建设以及信息化平台搭建上,对于社区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对安徽省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安徽省社区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境。社区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需从顶层设计做起,统筹推进完善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项工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

社区信息化的运作是一个由财政支持机制、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信息采集共享机制以及后期的绩效评估共同组成的一个协作系统,只有系统的各要素相互合作,相辅相成,才能形成社区信息化的合力。因此,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如图3所示,政府应以顶层设计环节为契机,统筹好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资金、人才、信息共享、体制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具体来看,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应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统一意见,消除观念上的障碍。全省应做好统一规划,确定好各部门的权责体系,确定好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及其承担的责任,在权力配置、人力配置以及资金配给上做好统一安排。另外,资源的分配要做到公平、公正,实现全省均衡发展。针对落后地区,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与资源配置,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让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公平地惠及到每一个人。

(二)充分调动多主体资源

社区是一个蕴含无限商机的地方,尤其是家政服务这一块。社区信息化产业链非常丰富,对于软件开发商、设备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系统开发单位以及系统建设与运营单位等主体来说,社区信息化建设都是一次机遇。孙宇、王金祥从三维视角透析社区信息化建设,认为“政府组织是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的主导者,企业组织是社区商业服务信息化的提供商,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服务信息化的生力军。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自治服务的信息化构成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支柱”[4]58-60。因此,安徽省信息化建设,完全可以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方式,通过系统招标、服务外包等方式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只要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交予企业来运作,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社会组织是指政府之外的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实体,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自治性等特征,其基本特性决定了其可以弥补政府与企业的缺陷,据统计,安徽省青年社会组织共有337个,其中就有260多个青年组织活跃在社区,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升。社会组织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已经被理论与实践证明,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应通过建立准入机制,鼓励企业进入市场化运作或者引导除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组织等社会力量来兴办诸如社区教育、养老、休闲、娱乐、日常管理等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功效,减轻信息化建设的负担,以此来保证社区信息化的长久运作。

(三)依托法律破除信息共享障碍

信息共享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居民担心公开信息对自己不安全,不愿配合信息的采集,政府部门条块分割严重,担心给本部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又没有外部的硬性制约,自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信息。通过加强立法与执法,对上下级部门与同级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实行硬性约束,对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进行法律上的界定,保障公民的合法隐私权,另外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减轻部门与居民对于信息公开的心理负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共享机制,使信息共享得以规范化运作则是当前的主要目标,可以逐步借鉴推广实施效果好的地区的做法,比如芜湖市通过在省辖市建一个综合数据中心,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然后各部门、各县、各乡镇、各乡村配套建设自己的平台来共享省辖市的数据,这种做法不仅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的形成,而且避免了下级各单位的重复建设。

(四)加大引进人才力度

解决好此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薪酬制度,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将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纳入财政预算,吸引专业人才的加盟。二是加强对原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信息应用能力。三是要加强对社区公益性组织与社区志愿者的培育,如黄山市通过降低门槛,实施备案制度、提供服务场所的方式积极鼓励社区组织到社区开展活动,宿州市通过建立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吸引大批志愿者投入到对社区弱势群体的照顾以及信息采集工作中等,这样既培育了社区组织的自治能力,而且为社区输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极大地助推了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最后要合理划分网格,再造政府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避免人浮于事。

(五)协调社区行政与自治

在政府职能转型的大背景下,社区自治并不是对政府的排斥,两者之间应是新型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社区行政与社区自治应该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我国目前政府职能转型不能跟上社区自治的步伐依然是长期的阶段性特征,政府行政对社区依然有一定的依赖性,完全撇开政府行政,单纯搞社区自治还不太现实,因此当前应当明确疏堵结合的主导思想,对于政府管不过来、需要社区协助的行政事务,比如对社区花草树木、基础设施的养护、协助城管、环卫部门对社区环境卫生的管理等,可以交予社区社会组织或居民帮助施行,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行政负担,还可以间接培养社会组织与居民的自治能力。另外,过多的行政任务必然会损害社区的自治,需要建立并且严格执行社区行政工作准入制度,严禁政府部门的随意摊派。

(六)配套创制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第5篇: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形态,是X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突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瓶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效能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统领,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电子政务、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等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智慧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市及市(区)全部建成农业信息网站,开通“X”三农热线和惠农手机短信服务。建成覆盖全市乡镇、生产基地的X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追溯信息平台。

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实效。全市共有X港核心港区等X个园区被认定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试点企业分别达X个和X个。

三是电子商务发展成效初显。截至X年底,X通过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知名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的商家达X家,在淘宝和天猫店注册的网络零售商家超过X家,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X亿元。

(二)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项目建设实现扎口管理。研究出台了《X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部门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年初申报,由市电子政务联席会议集中审核,未经审核的财政部门不予安排预算资金。

二是资源整合稳步推进。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从基础平台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等四个方面,规范整合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基础资源。

三是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政府累计投资X万元,启动建设政务数据中心,已有社保、民政、经信等X个部门的X项应用系统入驻中心。

(三)信息基础设施及民生应用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教育惠民走在全国前列。市政府累计投入X.X亿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市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录制成X

万余条教学微视频,全市近X万中小学生可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免费学习。

二是“三网融合”工作扎实推进。市政府以入选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市为契机,推进实施光网城市、无线城市、高清城市工程。截至X年底,全市宽带互联网用户达X.X万户,光纤到户达X.X万户,宽带互联网接入端口X万个。

三是公交出行更加智慧。公交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实现统一储存、统一管理,通过X掌上公交及公交站台实时信息显示,使乘客能随时随地获知X公交各种静动态营运信息。

(四)城市建设管理更加优化。

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完成建设。市政府与国家及省测绘局共同推动包括X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典型示范应用等内容的“数字城市”、“天地图·X”工程建设,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

二是数字化城管成效显著。市有关部门借助市场机制,通过数字化形式,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机制、责任,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由以前的不到X%上升到现在的X%以上。

三是城建项目管理效能提升。由政府投资X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的“X数字城建指挥中心”于去年X月投入使用。该中心通过大量城建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对住建系统项目建设及管理的统一监控指挥。

二、存在问题

X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尽管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信息化发展趋势、周边城市发展态势及群众的美好期待,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

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所建的信息化项目已包含了部分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应用系统,各部门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由于上下不贯通、左右不衔接,部门之间缺乏业务协同,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抓取、实时服务等功能,导致数据多却用不上、有信息但找不到。

同时,各部门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一,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

(二)重视程度及统筹推进力度不够。

X智慧城市建设见事早,政府部门行动快、有亮点,但受市政府人员变动及牵头部门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统筹推进缓慢,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标准体系制定等主要任务尚未完成,有的仍处于启动阶段。

虽然市政府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但相关工作机制尚未健全。作为牵头及主管部门的市政府办及市经信委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不足X人,力量明显不足。

(三)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匮乏。

由于信息产业发展滞后,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人才储备不足,能够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分析需要并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高级人才和团队缺乏。

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导致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衔接不紧甚至脱节。受区位环境及薪酬等因素的制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各地普遍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四)信息应用及智慧产业发展滞后。

有统计数据显示,X年,X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X.X、工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X.X,低于X.X、X.X的全省平均水平。部分企业对实施“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意识不强。

与临近的X市相比,X国家及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为X家,X市有X家;软件企业为X家,年业务收入仅X.X亿元,低于X市的X家、X.X亿元。

三、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X长远发展。市有关部门要从区域和全局的高度。

紧紧抓住新一轮信息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政务更加高效、产业更加优化、民生更加幸福、城市更加宜居。

(一)以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为抓手,加速资源整合,推进政务管理不断优化。

一是完善政府网上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的信息公开、在线办理、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服务的“一站式”、并联审批门户网站平台。要尽快建立政府监督平台,制定电子政务监察标准,通过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与电子政务虚拟大厅的融合,推进政务服务中心与相关部门协同办理和并联运行,为社会大众提供无接触式管理与服务。

二是提升政务信息共享水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行政资源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形成统一管理系统下的信息共享运行机制。要以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数据、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三是创新推进城市管理。按照省政府《智慧X行动方案(X-X)》的要求,创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模式,在现有数字化城管的基础上,将市区范围内的街道、社区一并纳入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范畴,拓展建立城乡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加快建立可视化、协同化城乡建设管理智慧应用系统和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城乡建设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二)以推进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目标,加强规划统筹,引领智慧城市科学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及统筹推进力度。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范围广、周期长、投资大,各试点城市无一不从规划入手,发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围绕“优政、强企、惠民、美城”的总体目标,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十三五”规划,加快编制涵盖全市各部门、医药园区、经济开发区、数据产业园区及各市(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和标准体系,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信息安全等体系架构。

二是增强工作紧迫感。要围绕省政府X年建设沿江智慧城市群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立足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高度来认识,作为市委、市政府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的重要内容来谋划,作为谱写“迈上新台阶、建设新X”X

篇章的重要举措来推进,把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高位协调作用,按照人事相宜、人岗匹配的原则,尽快建立有职、有权、有责、有人的专职工作机构或专业团队,形成有人决策、有人协调、有人督查的协调推进体系。要建立有本地专家参加的决策咨询机构,对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开展咨询评估,为决策和指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以打造惠民工程为重点,拓展信息应用,促进民生更加幸福。

一是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尽快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建议参照芜湖市做法,实施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整合公安、社保、民政等基层力量,推动政府管理服务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实现让共享信息帮助百姓去“跑腿”的社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

二是加快市民卡建设步伐。建议学习嘉兴市依托社保卡、建设“多卡合一”市民卡的成功做法,把市民卡建设作为信息惠民的突破口。通过大数据支撑下的部门业务协同,整合各项服务应用,推进社保卡、交通卡、借书卡、诊疗卡、旅游卡、银联卡等的功能叠加、集成合一,使市民卡“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变为现实,让市民切实享受“一卡在手、方便无忧”的便捷生活。

三是打造智慧民生服务平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自助化的智能服务。重点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专家咨询、报告查阅及医疗信息跨医院共享利用等服务。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形成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四)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加快“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

一是推进智慧农业持续发展。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农业物联网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温室大棚、露天作物栽培和农产品销售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感知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

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要抢抓“互联网+”和“中国制造X”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良好氛围,动员引导行业、企业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机联网”、“厂联网”等生产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战略在

X落地生根。要依托医药高新区(数据产业园),加快打造具有X特色、全国有影响的大健康数据平台和云中心,推进互联网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形成高端的“医、药、养、游”产业链和集聚效应。

三是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尽快出台《X市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探索MXC(生产厂家对消费者)、OXO(线上对线下)等新型商业模式。要着力推进生产业加快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树立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理念,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为重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五)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关键,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梳理分析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需求的人才类型和数量,研究制定智慧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要坚持人才为本、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使用、引进和激励机制,依托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加快培育领军型、创新型行业精英和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二是创新工作理念。以政府统筹、市场运作为建设运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创优财政资金使用办法和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化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吸引投资实力强、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市场公认的专业化投资管理团队或运营商,定向支持X智慧产业发展。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第6篇: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深圳市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五部委授牌的首个政务信息共享国家示范城市。两年来,通过“织网工程”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政府业务数据的共享水平,推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机关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政府工作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圳进入业务数据共享新阶段

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精细化城市管理都需要更精准的信息,如何向信息共享要效益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反复思考的问题。传统的信息共享重点放在为领导决策服务,注重统计分析、数据挖掘,这些信息共享依然十分重要,但是这些措施对于政府部门的基层业务操作帮助不大,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急需的是具体的业务数据共享,直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操作效率的数据共享越来越重要。深圳正在进入业务数据共享新阶段。

本文将为领导服务的信息共享称为“决策信息共享”,简称“信息共享”,这种共享强调对数据分析研究,需要提取信息辅助领导决策。而将为基层业务服务的数据共享称为“业务数据共享”,简称“数据共享”,具体业务操作人员直接依据数据办事,没有信息提取过程故称为数据共享更为准确。

1. 精细化服务和管理成为引爆点

没有准确的数据已经成为深圳市实现精细化服务和管理的一个拦路虎,人口管理就是一例。深圳是全国流动人口占比例最高的城市,目前实际管理人口已达1800万,而户籍人口只有三百多万,流动人口比例那么高使得城市管理十分困难,不同部门的人口统计数据有时竟然能够相差二、三百万。没有准确的人口信息使很多事情很难有效服务和管理,如公安、社保、计生、医疗、教育等,准确的人口信息成为改善城市服务和管理的关键,也是促使市领导下决心推动“织网工程”的一个引爆点。

2. 公众对政府服务质量的新要求

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越做越多,对政府现有的业务办理模式和流程,公众的意见也越来越多,例如办一个老年证要经市、区、街道、社区四个环节,耗时两、三个月;孩子申请入学家长先要跑七个部门开具各种证明,再到教育部门审原件、留复印件等等,有时因证照文件准备不齐而枉跑的事例很多。既然所有的批件、证照都存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数据库里,为什么不通过数据共享,让老百姓少跑腿呢?

3. 传统信息共享手段跟不上新需求

深圳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在新的形势下,深圳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需求呈现出四点新变化:

(1) 服务方向改变:过去的信息共享的重点是为领导层提供信息,数据使用主要是统计分析,这类需求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而以提高基层服务操作效率的业务数据共享需求急剧增长,过去的措施不能适应。

(2) 数据必须准确:为决策服务的数据着眼于宏观结论,主要是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能够平衡误差,数据只需要规范而不需要每笔都准确;但业务处理是为用户办事,作为办事依据的微观数据必须每笔都准确。

(3) 数据要精确整合:业务数据应用必须要准确整合,按照调查的主体如人、企业、房屋、建设项目等等整合不同部门的业务数据,数据整合定位必须精准,不能张冠李戴,精确定位是业务数据整合关键。

(4) 共享要流程化:决策信息共享的应用效果取决于人的感悟力;而业务数据共享是系统对系统的共享,是规范化的流程,共享效果与操作者态度无关,数据共享需要设计成规范的服务流程才能发挥作用。

4. “织网工程”开写业务数据共享新篇章

深圳市的信息共享需求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突出的特点是基层操作型业务数据共享的需求飞速增长,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信息共享要以提高信息分析研究质量为中心,数量上的增长有限,而为实现精细化服务管理、面向业务操作人员的业务数据共享需求将随着政府服务内容日益丰富而迅速膨胀。十多年来,深圳市政府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日益完善,各政府部门积累了大量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及大量业务数据,为实现政府业务的精细服务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深圳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业务数据共享的内外条件。

深圳市领导意识到传统的信息共享措施已经不能覆盖业务数据共享的新要求,政府业务精细化服务管理需要更准确的微观数据、更精细的数据整合,主要面向宏观的信息共享措施不能适应新需求,深圳的信息共享措施必须创新,”织网工程“是面对新需求提出的新举措,深圳市进入了业务数据共享新阶段,”织网工程“开写了业务数据共享新篇章。

“织网工程”创新措施分析

深圳于2012年7月开始了名为“织网工程”的政府业务数据整合工程,并于2012年底在南山区开始了“织网工程”试点,2013年5月在坪山区开展试点,并在2014年6月全市合拢。织网工程包括推动政府基础数据集中采集、部门业务数据集中整合、共享应用服务化、以数据开放促数据共享、以信息安全提升数据共享的可持续性等五项措施。

“织网工程”创新措施(一):集中数据采集

1. 集中基础数据收集

深圳的“织网工程”从城市管理最急需的问题入手,即从流动人口管理开始。第一步是规范整合数据收集渠道,尽可能地实现集中的统一地采集,集中采集不仅能减少重复劳动降低调查成本,更重要的是集中采集本身就是一项有效的数据整合措施。“织网工程”将能够统一采集的数据如人口、就业、住址、家庭等相关数据尽量地集中采集,显著提升了数据的整合度。

2. 整合数据收集队伍

过去深圳有关部门,如综治、计生、民政、公安、劳动、城管、安监等,为了各自业务的需要都在通过自己的管理渠道要求基层成立采集队伍,采集相关数据,这种小而全的做法造成基层采集队伍总量不断膨胀,重复工作很多,扰民现象严重,且采集的数据质量也很差。“织网工程”首先是将数据采集工作与城市的网格化管理结合起来,全市共划分了1.6万个网格,按照“一格一员”的模式统一了基层数据采集队伍,总人数远少于各部门分别采集时所需要的人数。“织网工程”的数据采集队伍成为一支专业化队伍,每一个采集员按规定的周期动态采集网格内的人口、法人、房屋、城市部件以及矛盾纠纷、问题隐患等数据,提高了数据的规范性、及时性。

3. 采用PDA收集数据

为提高数据收集效率,采集员采用PDA收集数据,采用PDA收集数据有很多好处,一是效率高,能够实时将采集数据发往市数据中心;二是有更多智能,能够减少人工错误,同时能够对采集对象进行GPS定位和照相;三是有助于采集员的管理,可以核查采集员的采集路径,提高采集数据质量。

4. 补充地理数据

为提高数据的质量,“织网工程”将地理数据整合到数据内容之中,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住宅、出租屋、营业场所的位置是非常稳定的数据,与地理数据(包括照片)的链接对于提高整体数据的质量很重要,提升了数据的可核查性,同时提升了数据的可靠性。

“织网工程”创新措施(二):整合部门业务数据

深圳“织网工程”不仅仅是基础数据的统一采集,将各不同部门的业务数据整合形成完整的微观服务和管理数据也是工作的一部分。统一收集的数据集中于深圳市电子政务资源中心,资源中心还将实现政府各部门相关业务数据的链接,业务数据按实体编码的链接大大提升了数据的整体价值,为政府的精细化服务和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1. 将基础数据汇集到资源中心

深圳“织网工程”的数据统一汇集到市电子政务资源中心,由资源中心建立统一的资源库,部门业务工作积累的基础数据也要送资源中心,部门的专业数据还是由部门自己管理,如社保业务的参保人数据要上报,但各单位买了多少社保数额不必上报。电子政务资源中心将组织数据的整合,按数据的实体标识链接,组织数据质量比对维护,提升数据质量与可用性。

2. 统一编码是基础

深圳电子政务资源中心要整合不同部门上报的基础性业务数据,业务数据整合在逻辑上必须准确定位,数据编码必须准确,不能有一点含糊。不同部门的数据整合中需要以实体标识码为锚点,实体标识码如人口身份证、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等,凡没有明确编码的都要设计好编码,如出租屋等,一致性的编码是业务数据整合的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有些实体标识码(如组织机构代码)用户往往并不熟悉,如用户只记得企业名记不住组织机构代码,因此还必须开发俗称与标准码的自动识别系统,来清洗数据,使编码规范化。

3. 向链接要信息

在具体业务处理时,了解服务对象的更多信息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共享其它部门掌握的数据会有帮助,因此不同部门的数据的对位链接非常重要,链接反映了数据间的关系,链接也是信息的表现方式,链接提升了数据价值。

精细化管理依赖于管理对象数据的完整性,实体数据的完整性可以通过集中建库实现,也可以通过链接实现,不同部门的数据采用规范统一的逻辑编码就是一种重要的链接,当系统查询能力足够强时,链接与集中建库的效果是一样的。标准编码与链接查询是整合数据资源的有效工具。

4. 用清洗和比对来提高数据质量

只要是由人填报的数据就会出错,有时会错的离谱。数据清洗是一种规范化处理,利用一些规则、人们的习惯以及数据填报的冗余来将数据规范化、合理化而不影响进一步的处理。这对于数据的整合非常重要,例如用户填写地址数据就常常不标准,人能看懂,计算机却不会处理,这就可以采用智能软件来规范化,资源中心请华傲公司来帮助进行数据清洗工作大大提高的数据的可用性。

不同的部门、不同业务收集的数据不可能都是一致的,都会有差错,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比对能够帮助我们核对数据,提高准确率。

5. 数据反馈与基层业务改进

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主要将通过基层机构来执行,但数据的共享管理在市级机构(资源中心),基层部门特别是区县级部门非常需要整合后的数据,如何向基层部门及时反馈整合后的数据资源是帮助基层政府改进工作的关键,及时向基层部门反馈数据也保护基层数据收集工作的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织网工程”创新措施(三):把数据共享服务化

信息共享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效率问题,不是所有的共享都是有效益的,业务数据共享成本很高,必须要应用价值导向。以往数据共享更多关注的是政府自己工作的方便,市领导强调数据共享要对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发挥作用,要让公众看得到服务效果,没有社会效果的数据共享意义不大,而数据共享必须做成一项明确的服务才有效益,以服务为导向推动业务数据共享是深圳“织网工程”提出的一项有效措施。

1. 数据共享效益要靠服务流程自动化

数据共享是系统对系统的共享,其效益必须体现在系统的效率上。通常分析研究用的信息共享是由分析研究人员独立操作的,目的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效益主要来决策者的智慧。但业务数据共享不同,数据共享主要是为基层操作服务,共享是业务流程的一部分,操作人员按流程办事,效益是由系统决定的,要使大量业务人员工作有效率,数据共享必须设计配套流程,通过自动化系统提高效率。

业务数据共享需要设计成为业务链才能产生效益,深圳数据共享强调服务导向,要把数据共享应用设计成为类似于APP模式,这样才能产生应用规模,形成让公众看得见的社会效益,从这一原则出发,深圳着手建设了一些有效的社会应用。 如“深圳交通在手”等。又如过去老年证办理采取的是审批制,而现在民政部门改为自动搜索65岁的老人名单,在其生日时自动送上老年证改善服务。

2. 减少用户办事携带原件

过去公众到政府办事不能使用业务数据库,特别是不能使用其它部门的数据库存档资料,办事人需要带原件来复印,办事人经常因资料不齐无功而返,浪费很多时间。深圳市领导要求凡是本市政府部门发的证照、批件都应当实现办事时可通过数据库查询来减少公众办事的麻烦,目前深圳市很多部门已经做到了,还有一些部门正在流程改造中。深圳市这项数据共享工程受到公众热烈欢迎。

3. 减少公众办事资料的重复填报

公众的时间、精力是一个城市的财富,节约公众的时间精力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居民的尊重,也是在增加社会的财富。深圳为民办事系统正在努力促进办事人填报数据的共享,减少重复填报,提高办事效率。

4. 建立证照库方便用户查询

为方便城市居民对证照资料的查询,深圳市正在建立公开的证照数据库综合查询系统,不仅方便政府办事业务的查询,也方便公众自己的查询,这项工作既是数据开放也是数据资源共享,证照数据资料分布在政府许多部门,用户查询很不方便,建立统一的查询系统力求解决这一问题。

“织网工程”创新措施(四):以数据开放提升数据共享质量

深圳的数据共享是与数据开放共同推进的,数据开放是社会范围的数据共享,政府数据开放是国家的政策,开放是原则,不开放是例外。将政府数据开放与业务数据共享结合起来推动能够提高政府业务数据共享建设的效率。

1. 开放政府数据促进社会共享

数据共享与数据开放都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难题,尤其是在不增加数据维护经费的情况下,部门常以信息安全为由为数据开放设障,信息安全障碍可通过适当屏蔽来回避。政府以开放促进部门数据共享,并适当考虑增加数据整合维护经费,业务数据共享经常对参与合作的部门有利,以数据开放开路使业务数据共享进展顺利。

2. 以数据开放提升数据质量

数据开放与数据质量有密切关系,部门不愿意开放数据的重要原因是对数据质量没有信心,信息安全并不是关键,不宜开放的数据可以屏蔽掉,但如果将质量很差的数据开放出去对部门形象将是一大损失,由此产生的数据质量投诉、修改会给部门带来很多麻烦与工作量,数据开放是对部门数据质量的挑战。

数据开放能够提升数据质量来自以下原因:

(1) 在部门数据收集开始前提出数据开放的要求,会使部门收集数据时加强管理、加强审核从而提高数据质量。

(2) 数据开放有助于促进数据的整合,整合会推动不同部门间的数据进行比对,比对暴露出的问题促使部门对数据及时维护,提高数据质量。

(3) 有些数据允许当事人(人、企业)查询与核对,如有与事实不符,当事人有权要求修改,公众能够监督的数据质量必然更好。

3. 数据开放助力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推动电子政务工作的有效措施,但是信息共享很难考核,业务有效的信息共享涉及效益问题,效益问题的复杂性是简单的绩效考核方法无法胜任的,而数据开放是容易考核的,数据开放是数据共享的基础,作为电子政务的绩效考核以数据开放为主比较适宜。

4. 以数据开放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

政府数据开放是树立开放型政府的重要措施,政府数据开放不仅有助于公众利用政府数据资源开展更多的增值服务,还有助于公众与政府的合作、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织网工程”需要广大市民的配合,政府数据开放是增加社会关注与支持的重要措施。

“织网工程”创新措施(五):以信息安全提升数据共享的可持续性

“织网工程”是政府对公众信息的全面调查及对政府服务办事数据的深度整合,这些数据尤其是整合后的数据将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居民的隐私与企业的商业秘密,如何保护公众隐私与企业的商业秘密成为信息安全的重要问题。过去政府的信息安全是从政府保密的角度考虑得多,从维护公众利益上考虑得少,如何加强对公众的信息安全保护是信息安全建设的重点。

1. 完善已有的信息安全措施

“织网工程”是一项新的电子政务工程,涉及面广、时间长、与各业务部门数据联系多,确保数据安全工作很重要,数据资源中心首先要坚持做好现有系统规定的各项信息安全措施,与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安全要求协调同步,减少相关的冲突与矛盾,以获得业务部门更好的支持与合作。

2. 注重隐私权与商密保护

“织网工程”意识到政府的信息安全与公众的信息安全同样重要,只有保护了公众的信息安全数据共享才能够持续,政府的很多数据收集如统计局、税务局等等在向公众收集数据时已经做了保护公众隐私与商业秘密的承诺,当数据开放与共享时,必须进行隐私与商密内容的屏蔽,除非是涉及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需要,政府部门不能随意使用涉及公众隐私与商密的数据。

“织网工程”还意识到分散数据整合形成的结果数据更需要进行信息安全保护,零星的数据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整合起来就会泄露个人隐私与商业秘密,所以资源中心在这方面正在探索有效的整合数据资源的管理办法。

3. 重视新一代终端设备应用安全

在工信部信息化司的积极支持下,深圳市与北京市率先开始了《安全政务本》的应用试点,《安全政务本》是利用平板电脑开展移动办公的集成系统,集成了平板电脑、通信渠道、数字证书、移动终端安全管理软件(MDM)等四大组成部分的系统,由华为、中兴、联想、一人一本等平板生产商与联通、电信等电信运营商、与国家信息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网秦公司等单位按照信息安全等保三级的标准共同设计的一套信息安全标准。

目前深圳、北京的初步试点已经成功,现在正在进行等保三级的测试,下一步还将进行电子政务领域的APP平台标准的设计。《安全政务本》不仅能够提高政府电子政务移动应用的信息安全水平,还能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使用数据的方便性,也是对数据共享的有力推动。

深圳业务数据共享的经验体会

“织网工程”从试点开始,已经推行了近两年,受到基层(街道)政府部门的欢迎,显著减少了数据的重复收集,街道对数据的综合管理能力有明显提高,特别是数据收集工作与网格化管理结合起来对城市管理非常有益。专职化的数据调查队伍对于开展新的调查很方便,统计局的全国经济普查的部分工作已委托他们完成。为保证数据收集的质量,“织网工程”采取了数据收集与现场处理分离的制度,目前深圳市的基层数据质量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对于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发挥了作用。

1. 实现精细化服务和管理是电子政务的重点

经过十多年的电子政务建设,深圳市政府各部门的业务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电子化,现在已进入到推动政府实现精细化服务和管理的时期。提升政府业务数据的质量与综合应用的水平是实现政府精细化服务和管理的关键。前几年政府信息共享应用重点是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现在电子政务数据共享的重点要放在为提高具体业务操作效率服务,让公众从政府高效服务中受益。

2. 业务数据整合是提升政府效率的关键

政府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质量依赖于准确的数据处理,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信息的把握度对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有很大影响,政府服务效率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业务部门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要共享其它部门的数据资源,有效的数据整合是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关键,“织网工程”推动全市数据的大链接、大整合,将为政府各项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创造良好的基础。

3. 服务导向带动数据共享

业务数据共享是系统对系统的合作,业务人员都要按同样的模式、同样的标准操作,必须要开发一个应用系统来提高执行的效率,业务数据共享的效率由配套服务完善程度决定。

不是所有的数据共享都是有必要、有价值的,深圳业务数据共享以用户价值为导向,共享的成果要让公众能够看得到,建立应用服务配套环境很重要,要让大众能够真正从政府服务效率提高中收益。

4. 以数据开放促数据共享

深圳市电子政务采取以开放促数据共享的策略,数据开放是国家的基本政策,各部门执行数据开放的政策没有疑义,数据开放的管理能见度好,便于检查与督促,以开放促共享能提高“织网工程”的效率。

5. 推动信息安全管理的升级

织网工程提升了全市数据资源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了政府对微观数据的掌控能力,有利于政府的精细化服务与管理,但也提升了政府系统泄露公众隐私权与商业秘密的风险,保护公众隐私与商密是“织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6. 业务数据整合比大数据应用更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