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卫生概念范文

职业卫生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卫生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卫生概念

第1篇:职业卫生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STS教育;卫生职业学院

STS是英文单词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但是STS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是这三个单词的简单排列。“概括地说: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学科,注重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社会中的应用[1]。”在目前的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STS教育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指导思想之一。在卫生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模式单一、学时少、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培养优秀卫生事业人才,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把STS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在卫生职业学院的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改变传统物理教学中的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应用的倾向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倾向: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实践与实验环节更为重要。重视概念的理解,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认为做一些课后习题就是知识的应用,忽视了知识的社会价值。卫生职业学院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通过物理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物理知识,强调物理学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了解物理与医学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卫生职业学院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使物理教学内容与科技、社会、医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物理学的原理解释生命活动的规律,讲授物理学的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不仅使学生掌握这些物理概念与规律,同时更要使学生懂得这些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如何在临床上应用的。通过在卫生职业学院的物理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将物理教学与临床中、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调科学与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性,突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临床处理能力,使学生更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医用社会价值。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物理教学中对阐述物理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比较重视, 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STS教育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STS教育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

第二,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让学生置身于学校与学校以外的大环境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卫生学校探索多样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的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是封闭的,而在STS教育中,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开放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卫生学校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在选取物理教学内容时可以突破教材限制,将社会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与热点问题、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渗透到物理教学之中,使物理教学与时俱进。

第二,“实施STS教育,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2]

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科学家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知识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而且也传递着友爱与同情,传递着宽容和善良。”[3]“医乃仁术”,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尤为重要。STS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知识与技术,同时在STS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医学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和道德后果也就越发显得复杂,以德厚行对于医学工作者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一切对医学教育工作,对卫生学校的师生员工,对于所有的卫生工作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具备的道德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也称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就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4]也就是说学习兴趣的作用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善于引导和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把学习活动当作一件乐事而非苦差事。在卫生学校的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不但可以把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克服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单调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能更加深入、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总之,在卫生职业学院的物理教学中,将STS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卫生人才培养中,可以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能解决卫生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卫生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熊金柱. STS教育与物理教学结合探析.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8卷第4期 ,2009年8月,第120页.

[2]宋爱兰. 探索STS教育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06,9:56.

[3]王建国.STS教育中的医学科学史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 109.

[4]刘美蓉.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探索及培养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2篇:职业卫生概念范文

摘 要:随着医疗服务领域不断开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刻不容缓。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医院中坚力量,承担完成医院决策、经营管理、服务理念,以及任务分配、员工管理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对职业化概念、医院管理人员现状分析、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进行了探讨,尤其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从人才引进、选拔、培养、薪酬等体系建设进行了着重探讨。

关键词:医院管理;职业化

医院管理作为卫生事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否培养出一批职业化的管理人才,是医院持续发展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早在2009年,卫生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央编委在《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T职业化建设,积极推动卫生管理岗位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岗位职责明晰、考核规范、责权一体的职业化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队伍[1],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就非常重视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问题亦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

1、职业化相关概念

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2]。

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是指医院管理工作必须由经过医院管理专门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国家法定部门考核、获得从业资格,受聘后以从事医院管理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专门人员担任。

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范围分三个层面,包括决策层、参谋层、执行层,分别对应院领导、行政科室负责人、具体办事人员。

2、医院管理人员现状

2.1非专业化 我国自8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卫生管理专业教育体系,这批人理论知识丰富,但因为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很好的带教老师,周而复始,只能担负一些初级管理职责。目前我院中层管理人员由医疗、护理岗位人员、工勤人员组成,特别是行政中层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学历两级分化,有硕士研究生,也有高中毕业人员,管理是凭经验、资历和行政命令进行,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

2.2 晋升单一化 管理人员要晋升,目前基本按照办事员、科员、主任科员等晋升渠道,而且依旧延续论资排辈的传统管理晋升模式,年轻人的奋发拼搏精神可能在一年年的等待中消磨殆尽。

2.3 待遇偏低 我院中层管理人员奖励性绩效是临床人员的60%,是普通员工的120%,虽然比某些行业的相同岗位待遇可能稍高一点,但在医院内部比较,差距还是很大的,酬薪的内部公平性差,管理人员思想波动大,难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4 缺乏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 对于医院中层管理人员没有专门的考核激励系统,缺乏客观、具体的标准,工作考核仅局限于对照年初制定的考核目标进行比对,做多做少一样,消极怠工现象比比皆是。管理人员的绩效与业绩不直接挂钩,失去了本该有的激励作用。

针对现状,正视我国医院管理人员非职业化难以胜任的现实,探索出科学、系统、全面的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可行之路。我院领导认识到中层管理人员能力的重要性,他们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医院兴衰成败的关键,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有效途径,建设一支职业化管理队伍。

3、管理人员职业化措施

3.1 形成管理人才梯队

3.1.1引进 到医学院校招聘公共卫生专业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并有针对性的委托培养,培养卫生管理学科带头人及卫生管理人才作为后备人才储备。可以从上级医院引进成熟人才,或从社会上招聘一些管理专业并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进入到医院管理队伍。

3.1.2 选拔 对医院管理人员的选拔应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选拔指标体系,使之能够真实反映医院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等要求。首先进行管理岗位设置,明晰岗位说明书,根据不同岗位有针对性地设计岗位要求,内容包括专业、学历、职称、年龄、是否党员等,明确选拔标准和方法,根据岗位要求进行公开竞聘。对符合条件的的竞聘人,采用公开演讲,领导班子、相关管理科室人员、职工代表测评,得分最高的当选。

3.1.3 培养 医院要鼓励中层管理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采取内训或聘请外部专家培训的方式,通过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充实管理知识。我院规定通过本科、研究生学历考试的,相关学费可报销50%。并分批次将医院中层管理人员送到上海六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短期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及能力。积极鼓励中层管理人员参加省内外的学术研讨会,汲取国内的先进管理经验。

3.2 制度保障 规范医院管理从业人员,加快医院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必须从制度上给予一定的保障。

3.2.1设立严格的准入制度,比如,从事医院管理的人员必须具有卫生管理学历或者经过系统培训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需要通过考核才能进入管理队伍,坚决杜绝“走关系”。

3.2.2健全考核机制 引进上海为医KPI考核体系,全方位对管理人员按月度及年度进行考核,包括科室的服务满意率、工作量、质量管理、工作满意评价、成本控制、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安全等,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大大提高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3 提高薪酬福利待遇 由于管理人员的奖金与业绩不直接挂钩,使奖金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建立一套兼顾内外公平的薪酬福利体系很必要。我院明确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系数,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重视医院中层管理人员的职称晋级工作,在职称聘任时按岗位、级别加分等,政策适当向一线人员及管理人员倾斜。

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将决定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走向国际化步伐,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当前医院正处于“传统化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过度的阶段,因此加强中层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是保证平稳过度前提和基础,是培养优秀医院行政人员和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推进医院科学化管理进程以及卫生事业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手段,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在干部培养政策上给与大力支持,也需要医院领导管理思想与时俱进,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参考文献

第3篇:职业卫生概念范文

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承担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日常治疗护理及管理工作, 同时又是对广大群众进行艾滋病知识普及教育的主要力量[1]。为了解辖区医务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及对艾滋病病人的相关态度,为开展宣传教育制定相关措施,我们于2013年5-7月份对辖区2家县级医疗机构所有医务人员开展调查,共收回300份问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青云谱区2家县级医院作为调查医院,医院内所有医务人员均接受无记名调查(导诊咨询护士除外),调查对象分临床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和其他(含麻醉、药剂等)几种职业。

1.2 方法:由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工作组提供,问卷不记名,含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等基本情况,一部分是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另一部分是对艾滋病病人/感染者的就医态度问题。问卷经督导员审核后收回。问卷录入采用EpiDate3.1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 检验分析,以P=0.05为纳入标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涉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含性别、婚姻、学历、职业等。女性居多(68.0%),职业护士占多数(45.7%),医生其次(40.3%)。

第4篇:职业卫生概念范文

本文作者:孙丽芳工作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学生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就业服务质量概念质量既是一种客观现实的物质存在,也是一种理想的意识形态。[2]就业服务质量,其核心内容是就业,其表现形式是服务,其追求目标是质量。目前的状况是内容和形式均已具备,关键是质量需要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的概念,可以描述为学生提出的就业服务需求与学校可供的就业服务之间的满足(或适应)程度。学生的就业服务需求往往会受到就业时间、就业地点、就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会提出新的服务需求,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应该是因需而变,保障就业服务的质量不断完善。就业需求与就业服务双方之间的适应程度越是吻合,就业服务质量越好,反之质量就差。因此,就业服务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就业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维模型为提升就业服务质量,需要构建卫生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维模型,简称“轴承模型”(见图1)。1.模型结构。由外圈、内圈、滚珠和保持架四部分组成。(1)外圈是内外分界和交汇处,既可以外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系统,也可以对接各用人单位;(2)内圈是轴心也即核心,就业服务系统的核心是服务:即领导服务中层中层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学生服务社会。服务是学校服务社会的核心内容。服务要有规范,故用方形线条表示;(3)滚珠是就业服务系统内的要素部分,滚珠的个数因需要而定(模型中暂列3个重要滚珠)。每个滚珠对就业服务都起重要作用,滚珠本身自成系统,相互之间必须联动。一个不动,轴承将停止转动;(4)保持架是轴承发挥作用的支持和维系部分,代表就业服务体系的内在体制,也决定着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方式。保持架能将外圈、内圈和滚珠等各部分串联固定起来,使轴承发挥稳定的联动作用。2.模型理念。“轴承模型”内含三种理念:(1)服务理念。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2)联动理念。组合轴承,功能倍增;(3)稳定理念。关键在于动,重心在于稳。3.模型功能。依据该模型,可用于构建就业服图1就业服务体系的轴承模型务运行体系;制订就业服务工作方案;开发就业服务信息平台;优化就业服务业务流程;促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培养就业服务专业人才;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等。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原则根据“轴承模型”,提出卫生高职学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五项原则。(1)“三全”原则。“三全”即就业服务要全员、全程、全年开展;(2)高效服务原则。就业服务体系要实用、高效,能够产生积极效应的服务系统;(3)协同合作原则。校内就业服务系统与校外的相关服务系统对接,发挥联动作用;(4)信息化服务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管理技术,构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5)优化改进原则。以服务满意为最高评价标准,坚持动态优化改进,提高服务效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根据上述原则,构建卫生高职学校学生求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见图2)。[3]1.组织结构。由六个模块组成:国家政策模块、学校就业指导模块、职业技术教育模块、学生德育模块、院校合作模块和求职就业信息服务模块。2.内在联动。各模块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孤立的模块不能发挥理想的服务效应。联合运作效果倍增。3.功能展示。每个模块内部均有具体功能。发挥各自功能,合成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服务优质工程实施

就业服务质量工程项目就业服务质量工程项目组成。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将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分解成以下五个主要部分:招生质量工程、素质教育工程、教学质量工程、创新创业工程以及信息服务工程[4],作为学校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项目。各工程项目目标任务1.招生质量工程。实施计划优质招生。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按800名计划面向江苏全省招生,录取分数严格控制在当地中考总分的70%以上。计划招生数经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和上级部门审核批准,保持与就业需求相一致,与卫生事业单位人员的科学编制数相平衡,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把好招生入口关。2.素质教育工程。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工程,在原有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增加社会医学心理、人际沟通礼仪和求职面试技巧等课程,提高学生服务人民健康,“用爱和知识守护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将南丁格尔精神和白求恩精神等融为一体,使学生从心理和意识上早期接纳与适应就业岗位需求。3.教学质量工程。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市场调研滚动修订,专业课程设置与工种岗位需求相吻合,教学内容与工作流程相一致,使现在所学与将来所用相结合。如护理专业开设“护理信图2卫生学校学生求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息技术”课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设“康复辅助器材设计”等,将校企合作、理实一体、产教结合落到实处,提高学生就业胜任力与用人单位的信任度。4.创新创业工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是学校近三年来的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全面展开,拓展学生思路、密切校企合作、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塑造创优人格,使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社会,发现需求,主动适应,努力创优,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快就业,一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创业。5.信息服务工程。[5]实施就业服务信息化工程,学校构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让学生享受到就业信息“一站式”服务的实惠。在原来每年举行两次大型“毕业生招聘洽谈会”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施“就业社区”的“综合式”服务,为学生牵线搭桥,提供快捷的就业路径,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人生必须工作,劳动创造一切。求职就业是基本人权之一,也是所有人的生存之道。有一份工作,会创造一份财富,发展一项经济,稳定一片社会。全校师生、职能处室、专业系部、各班主任,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责无旁贷。学校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助人就业,上下形成共识,师生共同努力,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就能很好履行职业学校的社会责任,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5篇:职业卫生概念范文

我校是目前温州地区唯一一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是经国家卫生部劳动技能培训中心正式批准的温州地区的卫生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并通过了浙江省卫生厅专业设置评估验收达标的中等卫生学校。目前在校生人数近600人,临床实习学生248人。在校生所使用的教材为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系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护理专业专用教材。本人近期通过对我校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师生反应目前护理专业教学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予以解决。现针对我校中专护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特提出本人粗浅的看法如下:

1 我校中职护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内容过多, 护生普遍感觉难以掌握。中等职业学校卫生基本都是15-18岁左右,考入中职卫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分数低、不能升入高中或高职,家长与学生之所以选择护理专业,主要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奠定基础。在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中等卫校过度强调普通文化课的教育,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与自卑心理,既不利于学生成长,也有悖于职业教育的规律。另外一些复杂的解剖名词、医学概念、药品名称不能够熟练记忆,使在教学进展过程中出现难度,久而久之易使此部分学生丧失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与勇气,导致学习成绩持续下滑,更严重者可能导致退学问题。另外,由于温州地区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做生意,所有普遍存在孩子“放养”现象,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及自我约束性差,也是对理论学习兴趣下降的因素。

1.2 设置的课程内容抽象思维多、教学课时多,实训课程偏少。学生学习任务重,探索钻研的时间少,学习被动,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切合当前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缺少职业行为素质的训练。部分学生表现为: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注重伦理道德修养,在诚实、守信等基本文明方面表现欠佳;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及人际关系的认识和了解,心理承受能力不佳。

1.3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不利于将来顺利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即基础课、专业课、实习三阶段,这种模式在客观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堂、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与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有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充分体现专业体系,实践课比例较小,在临床实践过程,学生对于临床的常规处理产生诸多不理解,动手操作能力差,使学生专业自信心不足,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临床实习的顺利进行。另外,课程设置本身造成了某些课程的前后衔接困难,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相对脱节。没有运用“学习层次”的原则,有的教材部分内容相重合,使主次不清晰。

2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课程设置中强化整体观念,淡化学科意识。在课程结构中应体现各门课程都是以护理教育为主线,为共同的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课程设置还必须考虑社会发展客观需求,从学生需求和特点出发,也要考虑学科的发展。本人认为,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改革升级护理课程结构开始,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护理教育的宗旨,即在人、环境、健康、护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突出护理教育的特点,突出整体护理的理念。课程设置上还应淡化学科意识,打破传统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护理的课程设置模式,强化整体观念,建立以综合课程为主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可分为公共和人文修养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等三大部分。[2]

2.2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温馨护理人文服务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温馨护理人文服务意识,将护理理念贯穿其中,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人文服务意识,将护理工作从“微笑服务”转变到“感动服务”。在教学中,还应将护理美学、礼仪学、护理心理学、护理安全、护理与法、护理教育等理念和方法融入各项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沟通技巧与实际能力。

2.3 以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为中心,精心编制合理的教育课程模块。在对中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可以对护理工作有指导作用的传统专业课与医学基础课因理论教学课时比较合理而无需改变课时安排的课程依次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认为与护理职业关系不大、需要减少课时或删除的课程依次为:数学、政治、化学;需要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基础、护理心理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因为这些学科的临床应用性与针对性较强,越来越受到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重视;而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传统上比较注重实践的学科则无需改变实践课时。认为政治、化学、生物学等课程与本专业联系较少,应适当减少课时或删除。建议在编写护理教材上要充分体现出三“要”和三“不要”原则。即要理论联系实践、要运用“学习层次”原则、要明确标示出反映国家护士执业标准的掌握要点;不要编得过深、不要编得过浅、不要只为应试而编。在学习层次上体现知识层次、理解层次、应用层次中做到会运用,能演示、综合运用层次能创新及预测推理、评价层次会辨别和判断等。

2.4 开发新型中职教材、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目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教学难度较大,教材内容学时少、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性改变及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的问题,改进提高课件制作水平,注重学生的知识强化。另外在语言上要做到通俗易懂,一些专业课本上描述抽象、专业性强,学生难以接受,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本知识由浅入深、语言生动活泼,使学生容易理解并接受。

过去,我校中职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完整的、具有鲜明护理专业特色的护理学课程体系,今后我校的护理学教育仍需坚持不断改革的基础上,把握好课程设置,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适应温州地区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6篇:职业卫生概念范文

摘要:根据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现阶段国内外农民工的特点、常见的职业病、职业性伤害事故以及农民工的职业安全卫生现状,提出了尽快建立职业安全卫生体系,全面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安全意识,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等预防措施,为保障农民工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职业病;预防措施

Abstract:It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occupational diseases,occupational injuries,as well as the currentsitu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igrant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experience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Various preven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system,improving migrant workers’quality and safety awareness,and promoting their employmentenvironment from important aspects of technology,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It provides the scientific basis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migrant workers;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occupational diseases;preventive measures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农民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并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农民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产生何种影响,特别是农民工的职业安全卫生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揭示与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现状,对比国内外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等多方面的不同,借鉴国外的经验启示,提出建立职业卫生体系,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安全意识,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等措施,为保障农民工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关于农民工的定义

目前,对农民工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农民工概念的内涵是指户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其外延则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流动农民工)和那些在农村就地被其他人雇去从事有偿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非流动农民工)。这与国外对农民工的概念有些不同,国外认为,农业和园艺业是最危险的工作之一[1-2],发达国家或地区常雇用一些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来从事农业、园艺工作,这些人员也被称为农民工[3]。本文中的农民工是指那些进城务工的流动农民工。

2关于农民工产生的原因

中国与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均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但其流动的原因不同。学术界一致认为,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是因为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这其中就包括农村的经济结构,如蒸汽机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对水力等自然动力的依赖状态。而中国的情况则有些不同,现阶段农民工的出现与工业化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动时,工业总产值已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3我国大陆农民工的职业安全卫生现状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大陆外出打工者多达2000余万人,到了9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全方位、大规模的转移阶段。1994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达到6000万人,2002年进一步达到9400万人[4]。2004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更是增加到1.2亿人,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全大陆的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多人,成为仅次于农民而多于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劳动力群体。我国的工伤和职业病主要集中在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三个行业,其中农民工是主要的受害群体。

有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职业病患者、新发及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5]。3.1尘肺1995年4月国际劳工组织(IL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职业卫生联合委员会曾提出“ILO-WHO全球消除矽肺的国际规划”,其目标是在2005年前明显降低矽肺发病率,在2015年消除矽肺这一可预防的职业卫生问题。

我国大陆尘肺的防治形式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尘肺患者主要集中在金矿采挖、石英砂粉碎和坑道工程建设等行业。

2005年国家卫生部共收到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暂未包括西藏、港、澳、台的数据)各类职业病报告12212例,其中尘肺病例报告9173例,占75.11%。矽肺和煤工尘肺仍是最主要的尘肺病,分别为4358例和3967例,两者共占尘肺病例总数的90.8%;其次是水泥尘肺177例、石棉肺170例和电焊工尘肺148例。尘肺新病例主要来自煤炭行业4477例,占48.80%;其次是冶金行业905例,占9.87%。截至2005年,中国大陆的尘肺累积病例数达607570例,其中存活病人为470089例。

3.2职业中毒

目前,我国大陆职业中毒的发病特点表现为在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中发生,其职业防护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急性职业中毒的恶性事件有增无减,且危害具有群体性,致死、致残率高;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工艺的引进和使用,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控制,过去未曾见过或很少发生的新危害又不断产生,如正己烷中毒、三氯乙烯中毒等新发职业病。有调查显示,430例急性职业中毒患者的患病率为68.9%,病死率为4.2%。急性职业中毒以有机溶剂引起的中毒最常见,刺激性气体引起中毒的人数最多,且农民工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高于正式职工[6]。

3.3职业伤害

又称工伤,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以我国大陆建筑业为例,该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主要行业。具有现场作业环境复杂,条件变动大,临时性强、危险性高的特点。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全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总计3893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基本上是农民工,总人数达3201万人。2005年全建筑行业的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总体稳定好转的趋势,全年建筑业共发生事故2288起,死亡2607人。2005年建筑施工伤亡主要发生于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等事故之中。其中,高处坠落致死人数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45.52%,坍塌占18.61%,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7-8]。

4国外解决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的启示4.1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安全卫生体系13世纪德国的《矿工保护法》可以算作是人类最早的职业安全法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安全立法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世界各国分别根据各自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立法体系的不同,制定出具有各自国家特点的职业安全卫生法。例如,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早在150多年前,就制定了有关生产安全与健康的规章。1974年颁布了《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可是迄今,我国大陆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仅从雇主的职责、雇员的权利和监督管理三方面对职业安全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作了一些规范;从职业安全卫生的管理机构来看,还没有一个统一全面负责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监管“缺位”现象。例如,卫生、安监、煤炭等部门有职责交叉,又缺少协调配合,常使监管相互脱节。

4.2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发展职业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行业的积极参与。没有职业教育培养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就没有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达到l1年,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可分别达到18年,16年,12年,14年和12年,而我国大陆农民工则与之相距甚远,由于贫困和教育落后,农民工的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很少接受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最终致使其就业渠道比较窄,缺乏竞争力,不能满足企业对熟练技工的需求,更谈不上可供企业对专业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选择需求。以建筑行业为例,大约90%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下,且未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

德国在提高农民工文化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德国的教育事业及其体制在欧洲属于佼佼者。学校不仅有小学、中学、理科中学,还有徒工学校、专业技术学校和综合性大学。教育形式有家庭教育、工匠技术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前二种教育主要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等方面起作用,而学校教育则侧重于对青少年的系统文化科技知识与技能教育。

4.3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法律、健康和维护医疗保障权益意识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障制度范畴,是以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为目标和宗旨,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各国在维护农民工医疗保障权益方面的做法也各有不同。在美国,看病的成本很高,农民工多半不买健康保险,小病通常不进行治疗,当遇到大病或需要急诊时再去医院。美国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医院必须先对病人进行抢救再谈医疗费。如果农民工实在无力支付大笔的医疗费,各种政策和规定会帮助这些贫困的弱势人群将这笔医疗费合法地免除掉。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则有足够的法律保障,能从总体上充分体现出“高收入帮助低收入,团结互助”的宗旨。针对我国农民工法律知识缺乏和健康意识淡薄的情况,应加强对农民工现行法律、医疗保障政策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法律方面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有关《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的讲座和培训,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将农民工纳入工会,强化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医疗保险方面主要侧重于使农民工明白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改变农民工群体落后的健康观念,使其意识到参加医疗保险的重要性。

总之,我们千万不能忽略了加强农民工培训教育和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健康水平,这不仅仅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GERRARD C E.Farmers’occupational health:cause for concern,cause for action[J].J Adv Nurs 1998,28(3):155-163.

[2]REEVES M,SCHAFER K S.Greater risks,fewer rights:U.S.

farmworkers and pesticides[J].Int J Occup Environ Health,2003,9(1):30-39.

[3]CROSS P,EDWARDS R T,HOUNSOME B,et al.Comparativeassessment of migrant farm worker health in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horticultural systems in the United Kingdom[J].Sci Total Environ,2008,391(1):55-65.

[4]张玉玲.公平对待农民工—访韩俊[N].光明日报,2003-01-20(B1).

[5]俞文兰,周安寿.浅谈现代企业健康促进实施要点[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4,17(3):M006-M007.

[6]祖翠义,雷卫星.430例急性职业中毒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5,21(6):377-380.

[7]李秀楼,李立明.工伤事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64-65.

第7篇:职业卫生概念范文

1 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分析

1.1 职业暴露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45名护士的调查发现,有34%的护士没有参加过有关职业暴露知识培训,55%的护士不知道标准预防的概念,66%的护士不能完整地说出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的处理流程。10%的护士在操作结束后不常规洗手。门诊手术室处理用过的器械时戴防护手套者不足25%,处理手术送检标本戴防护手套的不足56%。由于对护士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不够,造成了护士在工作中概念不清,防护不到位,对临床护理治疗操作中血液、体液、污染敷料的污染重视不够,对皮肤完整性保护缺乏认知.这些都成为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

1.2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调查显示。45名护士1年中发生过锐器伤5l例次;发生过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伤口分泌物、体液接触暴露23例次。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多种经血液传播疾病能经此途径传播,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染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由于门诊工作的相对特殊性,最常见的是被血源性疾病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然而,由于门诊病人并不常规做肝炎免疫学、梅毒、艾滋病抗体的常规化验,护士在没有区分病人是否是阳性病人时,即对其进行处置和抢救,因此针刺伤对于门诊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发生皮肤黏膜暴露主要是有时在患者伤口清创缝合时血液飞溅,以及脓肿切开时,伤口内压大分泌物飞溅污染眼、面部、手臂所致。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为:①掰安瓿25例次,占68.1%;②处理用过的针头15例次,占45.5%;③缝合切口时针刺伤12例次,占39.0%;④与护理无关的皮肤损伤8例次,占25.8%。护士平均每工作日洗手次数为13.4次,洗手次数大于每班20次者13名,占26.0%,均表现为手部皮肤粗糙、干燥,用热水洗手或接触酒精时有刺痛感。50.0%的护士认为不使用防护用具的原因是不方便取用。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缺乏防护措施、操作不规范和对防护用物的使用缺乏使用规范和管理等。

2 防护措施及效果

2.1 管理措施

2.1.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健全制度

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有效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3]。 Nsubuga等[4]对526名护士和助产士进行针刺伤调查发现,缺乏培训是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危险因素。职业暴露培训需要经常进行,我们除对新上岗护士和护生进行岗前培训外,还对在岗护士每年进行1―2次培训,对“标准预防”的概念、方法、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进行讲解,对HIV/AIDS职业暴露重点强化对“窗口期”的认识,使护士充分认识到实施标准预防的重要性。运用典型案例对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措施的每个环节采取互动式教学,使护士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标准预防的概念真正转变为护士日常工作中的一种理念,而不是单纯为了遵守制度或应付检查,从根本上提高护士职业防护行为的依从性。同时建立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如何防护、发生暴露后如何上报、如何采取补救措施、何时需要专家评估等均有章可循。通过培训,护士充分认识到了职业暴露预防的重要性,对职业暴露的情形能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能从容应对。

我科曾发生1名护士由于不知道患者是乙肝患者,在给其更换输液器的过程中,患者静脉血污染的针头刺伤其手部皮肤,当她得知该患者为乙肝患者后。情绪非常紧张,但没有按正规程序上报。而是四处询问,得到的答复差异很大,这使其更加不知所措,情绪几乎失控。经专家评估,认为其虽然发生刺伤,但刺伤手部皮肤伤口表浅,刺伤后采取了局部肥皂彻底清洗、挤出伤口血液并用0.5%碘伏消毒,该护士立即抽血查了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体强阳性,故不需要打预防药物。然而由于其对乙肝的恐惧和对暴露知识的不了解,执意要打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且精神抑郁无法正常工作。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采取标准预防的必要性。有研究[5]表明,HIV职业暴露后采取正确的预防干预措施能降低85%的HIV感染,可见,发生职业暴露后采取正确的预防补救措施,是保障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有效方法。

2.1.2 加强督导,规范落实,减少暴露

根据存在的细节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制订相应的预防规范,同时护士长对护士职业暴露预防规范的落实情况加强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掰安瓿时发生锐器伤者95.5%为新上岗护士,分析原因发现,有的护士没按规范要求掰安瓿时垫纱布,导致受伤,另外还有25名护士左手握持安瓿的力度太大,导致安瓿在左手被捏碎所致,属操作不当。于是我们一方面强调落实规范,另一方面请有经验的护士给新护士讲解掰安瓿的技巧,并用过期的安瓿进行掰安瓿练习。针对清创缝合、脓肿切开污染问题,要求护士在治疗操作时一定要注意用多块无菌纱布加压或用纱条先引流以防喷溅,而造成皮肤黏膜等暴露部位及周围环境的污染。在进行手术器械清洗时一定要带口罩、手套,为避免血液及体液的污染,在缝合伤口时,术者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在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时,戴双层手套。研究[6]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戴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0.52%。针通过两层有弹性的乳胶手套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5]。要求护士在缝合伤口时熟练掌握使用持针器、血管钳的方法,避免用手接触针而造成针刺伤。给乙肝或HIV/AIDS患者缝合伤口时采用专用园头针,最大限度地防止针刺伤的发生。缝合延裂较深的伤口时,尽量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研究[7]表明,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手套的保护作用会减弱,超过lh有13%的手套无保护功能,超过2h有27%的手套失去保护功能,要求如果操作时间超过lh要重新更换手套。任何操作结束脱掉手套后必须先洗手再进行其他工作。

2.1.3 合理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保护手部皮肤完整性

由于反复洗手可以降低皮肤的抵抗力,造成手部皮肤的损伤,尤其是冬天手部皮肤容易发生皲裂,大大降低了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由于速干手消毒剂(手凝胶)与传统的洗手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其使用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医院手卫生的标准程序[8]。我院医院感染科也推荐临床将速干手消毒剂用于日常工作中的手卫生处理,我们在每台治疗车上、治疗室、污染间等处都配置压嘴式速干手消毒剂。只有当手部皮肤有蛋白性、血液或其他体液的可见污染,才使用皂液和水洗手。如果手没有可见污染者均使用速干手消毒剂[9]。我们还取消了碱性较强的普通肥皂,改用中性洗手液,方便随时取用。保证了护理人员的手部皮肤完整性,保护了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手卫生依从性也得以提高。

2.1.4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护:给已经确诊的HBsAg阳性患者换药时,应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戴口罩,手套,对病毒携带者及患者的血液和伤口渗液,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溶液或5%过氧乙酸溶液作用15~30min。换药所用器械先用有效含氯1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后,清洗、擦干,耐高温物品经高压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物品再次浸泡在含戊二醛消毒剂1000~2 000mg/L中30~60min。一次性换药用品及敷料均做焚烧。操作台、地面用含有效氯2 000mg/L的消毒剂溶液擦拭。如果手被污染,可用0.5%碘伏溶液擦拭2min,然后再用皂液流动水洗手。

2.1.5 艾滋病病毒防护:在为已知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换药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防护镜、手套,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对感染者及患者的血液和炎性分泌物,应就地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溶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作用15~30min。被血液污染的器械先浸泡于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剂溶液30min后再清洗、擦干。耐高温物品送高压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物品再次浸泡在含含戊二醛消毒剂1000~2 000mg/L中30~60min。废弃的污染物品要焚烧。操作台面和地面用含有效氯2 000mg/L的消毒溶液擦拭。

2.1.6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发生职业暴露后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受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或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伤口冲洗后,用75 %酒精或0.5 %的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加强以上知识的宣传教育可降低因职业暴露而感染疾病的几率,增进护理人员健康。

2.2 效果

2009年3月至20lO年3月平均每天对患者进行各种临床护理操作治疗780例次,目前门诊护理组共计45名护理人员,均能正确说出“标准预防”的概念和发生暴露后正确的处理流程,80.0%的护士在操作完成脱掉手套后用速干手消毒剂或皂液进行手卫生处理。91.3%的护士护理治疗操作和处理用过的器械时均主动戴防护手套。职业暴露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发生锐器伤降至18例次;与护理无关的皮肤损伤降至5例次。发生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伤口分泌物、体液接触暴露者降至10例次,发生暴露后100%能采取规范的局部处理措施和必要的药物预防,无职业暴露后感染病例的发生。

3 讨论

3.1 强化细节管理,落实标准预防是降低职业暴露的有效手段

护士的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职业暴露,特别是HIV、乙肝的职业暴露往往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随着HIV、乙肝感染人群的不断增加,HIV、乙肝职业暴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护士长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工作细节上的漏洞,不断总结经验、查缺补漏。细节决定成败,通过对细节的管理改变护士传统的工作习惯,去除防护设备配备不到位和操作不方便的因素,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护士主动参与并乐于接受预防措施,从而达到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目的。“标准预防”能防止血源性疾病和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防止疾病在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互相传播,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措施[10]。我们认为标准预防对于综合性医院的职业暴露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急诊的患者。我们在门诊经常接触乙肝、丙肝或AIDS患者,有的患者因急诊(如车祸、摔伤等)前来就诊,立即进行清创缝合手术,有的在操作中发生了职业暴露,当检测结果显示为乙肝、丙肝或AIDS阳性时才意识到没有进行标准预防,但悔之晚矣!因此,做好标准预防是所有医护人员应该遵循的原则,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职业暴露是威胁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对职业暴露防护现状不容乐观,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不能完全避免,护理管理者应该更新观念,对职业暴露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培训,健全制度,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Tarantola A,Golliot F,Astagn eau P,et a1.Oceupational blood and body fluids exposures in health care workers:four―yeal surveillance from the Northem France network[J].Am J Intect.Control,2003,3l(6):357-363.

[2]张小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9-lO.

3] Wnuk AM.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infection in healthcare work-ers[J].Med Sci Monit,2003,9(5):249-252.

[4] Nsubuga FM, Jaakkola MS.Needle stick injuries among in Sub-Sa―haran Afric[J].Trop Med Int Health,2005,lO(8):773.

[5]Varghese G,Abraham O,Mathai D.Post―exposure-prophylaxis for blood borne viral infections in healthcarej workers[J].Postgraduate.Medical Journal,2003,79(932):324―328.

[6]余凤英,罗燕华.868名护理人员心态和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229―231.

[7] Barbara JF,Deloris EK,Steren MB,et a1.Frequency 0f nonparental 0ccupational exposures t0 blood and ba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 precaution training[J].AMJ Med,1991,9:145.

[8] 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7.

第8篇:职业卫生概念范文

l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分析

1.1职业暴露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50名护士的调查发现.有24%的护士没有参加过有关职业暴露知识培训。52%的护士不知道标准预防的概念,56%的护士不能完整地说出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的处理流程。14%的护士在操作结束脱掉手套后不常规洗手。接生时戴护目镜的仅占30%.处理用过的器械时戴护目镜者不足加%。处理刚出生新生儿戴防护手套的不足50%。由于对护士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不够.造成了护士在工作中概念不清.防护不到位。对产程中血液、羊水的污染重视不够.对皮肤完整性保护缺乏认知,这些都成为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

1.2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调查显示,50名护士1年中发生过锐器伤3l例次:发生过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30例次。发生皮肤黏膜暴露宅要是在产程中突然破水导致羊水及虹液飞溅,以及接生、阴道检查或操作时手套过短。血液及羊水污染前臂所致。眼、面部血液、羊水污染主要发生在会阴切口动脉出血及子宫收缩乏力,官腔积血,按压宫底积血排出时。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为:①掰安瓿18例次,占58.1%:②处理用过的针头11例次,占35.5%;③缝合切口时针刺伤9例次,占29.0%;④与护理无关的皮肤损伤8例次,占25.8%。护士平均每工作日洗手次数为13.4次,洗手次数大于每班20次者13名。占26.o%,均表现为手部皮肤粗糙、干燥,用热水洗手或接触酒精时有刺痛感。50.0%的护士认为不使用防护用具的原因是不方便取用。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缺乏防护措施、操作不规范和对防护用物的使用缺乏使用规范和管理等。

2管理对策及效果

2.1管理对策

2.1.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有效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Ⅲ。Nsubuga等[5j对526名护士和助产士进行针刺伤调查发现,缺乏培训是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危险因素。职业暴露培训需要经常进行。我们除对新上岗护士和护生进行岗前培训外,还对在岗护士每年进行1—2次培训.对“标准预防”的概念、方法、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进行讲解。对HIv/AIDS职业暴露重点强化对“窗口期”的认识。使护士充分认识到实施标准预防的重要性。运用典型案例对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措施的每个环节采取互动式教学.使护士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标准预防的概念真正转变为护士日常工作中的一种理念,而不是单纯为了遵守制度或应付检查,从根本上提高护士职业防护行为的依从性。同时建立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如何防护、发生暴露后如何上报、如何采取补救措施、何时需要专家评估等均有章可循。通过培训,护士充分认识到了职业暴露预防的重要性,对职业暴露的情形能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能从容应对。我科曾发生1名护士由于不知道患者是AIDS患者。在给其更换输液器的过程中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患者静脉血污染其手部皮肤.当她得知该患者为AIDS患者后。情绪非常紧张。但没有按正规程序上报.而是四处询问。得到的答复差异很大,这使其更加不知所措,情绪几乎失控。经专家评估,认为其虽然发生暴露。但手部皮肤完好无损.暴露后采取了局部肥皂彻底清洗并用聚维酮碘消毒,故不需要服用预防药物。然而由于其对AIDS的恐惧和对暴露知识的不了解。执意要口服预防药物,且精神抑郁无法正常工作。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采取标准预防的必要性。有研究㈤表明.HⅣ职业暴露后采取正确的预防干预措施能降低8l%的HIV感染.可见。发生职业暴露后采取正确的预防补救措施.是保障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有效方法。

2.1.2加强督导,规范落实,减少暴露根据存在的细节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制订相应的预防规范.同时护士长对护士职业暴露预防规范的落实情况加强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掰安瓿时发生锐器伤者94.4%为新上岗护士。分析原因发现。有的护士没按规范要求掰安瓿时垫纱布,导致受伤.另外还有12名护士左手握持安瓿的力度太大,导致安瓿在左手被捏碎所致,属操作不当。于是我们一方面强调落实规范,另一方面请有经验的护士给新护士讲解掰安瓿的技巧,并用过期的安瓿进行掰安瓿练习。针对产程中羊水污染问题。要求护士在护理未破水但已有宫缩的产妇时,站在产妇的侧面,会用一次性防水多用巾遮盖,防止突然破水出现羊水喷溅.而造成皮肤黏膜暴露于羊水的危险及周围环境的污染。在进行阴道检查时。为避免血液及羊水的污染,检查者带防水套袖,穿防水围裙和长筒胶鞋。围裙底边盖过胶鞋长筒上缘5era以上,防止羊水或血液流入鞋内。接生、缝合切口、阴道深部操作时带双层乳胶手套,防水套袖远端夹在两层手套的中间,手套与套袖衔接大于5cm。缝合会阴切口时,以及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在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时,戴双层手套。研究口j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戴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O.52%。针通过两层有弹性的乳胶手套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一0.25%t6J。要求护士在缝合切口时熟练掌握使用镊子的方法,避免用手接针而造成针刺伤。给HIV,AIDS产妇缝合切口时采用专用钝头针.最大限度地防止针刺伤的发生。缝合延裂较深的切口时。使用阴道拉钩,尽量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研究川表明,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手套的保护作用会减弱,超过1h有13%的手套无保护功能,超过2h有27%的手套失去保护功能,要求如果操作时间超过1h要重新更换手套。要求给刚出生新生儿进行称重、系腕带、清理皮肤、注射、抽血时必须带一次性手套进行防护。任何操作结束脱掉手套后必须先洗手再进行其他工作。

2.1.3合理配备防护物品.改良护目镜.提高防护依从性护士长加强对防护用物的管理,合理放置。在每台治疗车上均配备一次性乳胶手套l盒、快速手消毒剂1瓶、小号锐器盒1个,使护士在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或进行有创操作时方便取用,并能对锐器进行即时处理。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时,以及产程中的孕产妇静脉输液时均使用安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减少由于患者不合作造成针刺伤的可能。在接生和缝合切口时,除帽子、口罩外还必须戴护目镜。分析护士操作时不戴护目镜的原因有:认为发生黏膜暴露的机会少、型号不合适、佩戴不舒适、缝合时视线不清影响操作等。我们首先让护士观察正常产接生、缝合后操作者的口罩和护目镜.可以发现虽然操作中操作者并未感觉到明显的血液进溅,但口罩和镜片上仍然可见非常细微的小血点,让其认识到戴护目镜的必要性。由于专用护目镜镜片宽大,遮盖口罩上缘,操作者呼吸的水汽使镜片模糊。给操作特别是切口缝合带来困难,且护目镜只有一种型号.佩戴不舒适。使执士佩戴护目镜的依从性降低。为此,我们选用护士比较喜欢的平光眼镜.近视的护士可直接戴近视镜.样式注意选择镜片较大的,调整好镜腿长度和松紧度,保证佩戴舒适,既不影响操作,又能达到隔离血液、羊水污染的目的。

2.1.4合理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保护手部皮肤完整性由于反复洗手可以降低皮肤的抵抗力.造成手部皮肤的损伤,尤其是冬天手部皮肤容易发生皲裂。大大降低了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由于速于手消毒剂(手凝胶)与传统的洗手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其使用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医院手卫生的标准程序【9】。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也推荐临床将速干手消毒剂用于日常工作中的手卫生处理.我们在每台治疗车上、治疗室、污染间、产房、婴儿床旁等处都配置压嘴式速干手消毒剂。只有当手部皮肤有蛋白性、血液或其他体液的可见污染.强烈怀疑或证明暴露于含孢子微生物或大小便后,才使用皂液和水洗手,如果手没有可见污染者均使用速干手消毒剂【10】。我们还取消了碱性较强的普通肥皂.改用中性洗手液。洗手处还配有护手霜.方便随时取用。保证了护理人员的手部皮肤完整性。保护了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手卫生依从性也得以提高。

2.1.5定期检查工作环境。去除皮肤损伤危险因素针对工作环境中的不安全隐患。如金属更衣柜内面、治疗车抽屉内壁不光洁。残留的金属毛刺未经打磨等造成的护士在更衣、整理用物、开关门时造成手部皮肤损伤的情况.护士长和主班护士每月对可能造成皮肤伤害的环境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处理,对新添置的家具、器械等物品使用前进行彻底检查,避免了对护士皮肤不必要的损害。

2.2效果

2009—2010年共分娩4881例次.目前全科共计55名护理人员.均能正确说出“标准预防”的概念和发生暴露后正确的处理流程。89.1%的护士在操作完成脱掉手套后用速干手消毒剂或皂液进行手卫生处理。接生和处理用过的器械时均主动佩戴护目镜。90.9%的护士护理刚出生新生儿时戴防护手套。职业暴露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发生锐器伤降至16例次;与护理无关的皮肤损伤降至3例次。发生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者降至15例次,发生暴露后100%能采取规范的局部处理措施和必要的药物预防。无职业暴露后感染病例的发生。

3讨论

3.1强化细节管理。

落实标准预防是降低职业暴露的有效手段护士的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职业暴露。特别是HIV的职业暴露往往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随着HIV感染人群的不断增加。HIV职业暴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护士长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工作细节上的漏洞,不断总结经验、查缺补漏。细节决定成败,通过对细节的管理改变护士传统的工作习惯,去除防护设备配备不到位和操作不方便的因素.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护士主动参与并乐于接受预防措施,从而达到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目的。“标准预防”能防止血源性疾病和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防止疾病在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互相传播.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我们认为标准预防对于综合性医院的职业暴露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急诊的患者。我科曾接受过多名综合医院转诊的AIDS、乙肝、丙肝患者,均因急诊(如车祸、产前出血、急产等)到综合医院就诊,有的已经完成手术或分娩。甚至有的在手术中发生了职业暴露,当检测结果显示为HIV阳性时才意识到没有进行标准预防,但悔之晚矣l因此.做好标准预防是所有医护人员应该遵循的原则。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3.2更新管理理念。

第9篇:职业卫生概念范文

【关键词】职业病 职业卫生 劳保用具

劳动者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劳动者、企业、甚至政府对职业卫生都疏于防范意识。使得劳动者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程度的伤害。本文就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做出简单地概括和分析。希望可以引起相关部门职业卫生的重视。

一、浅析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现状

(一)职业病的概念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劳动者,因在工作中接触到粉尘,放射性物质,毒害物质等因素从而引发的疾病,将其成为职业病。职业病不仅对劳动者健康危害巨大,由于职业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十分严重的。为了劳动者的健康与经济的共同发展,我们必须要做好职业卫生工作,从职业病的防治着手,进而对劳动者的健康施以保护。这将会一项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艰巨任务。

(二)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的现状

据媒体统计,3个试点地区共有301家重工业企业上报了职业卫生基础数据,涉及17个行业,统计数据包含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职业病发病情况等19个类别。256家企业中有77269人接触粉尘、噪声、化学毒物等危害因素,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6.1%。

新型职业病呈增加趋势。工业进程地加快,随着一些新的工艺、技术地应用。由于有机溶剂,稀有元素等有害物质导致的新型职业病正在增加,在职业病中所占的比率正在逐年增加。

曾有媒体用“职业病四成尘肺三成中毒”的标题来报道广东省的职业病。可见,尘肺和中毒依然在职业病中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据统计,我国涉及有毒有害的行业多达30多个,而企业则达到1600万家之多。由于有毒有害企业的遍布,尘肺、中毒这样的职业病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

可见,目前职业卫生工作的现状是尘肺、中毒为高发病症,新型职业病呈上升趋势发展。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且危害人群量大;危害人群数量大,危害种类多,涉及行业广是职业病危害的重要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凡事有利弊,经济全球化为国家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型危害―“危害转嫁”。我们将其称为“危害转嫁”。这种“危害转嫁”将危害因素转移的同时,也危害因素更为广泛地分布,让受害人群增加。新工艺新原料的应用,也会带来更多的有害物质产生,从而使危害种类增多。新的工艺的运用,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危害。

职业病发病严重:职业病发病具有迟缓性和隐匿性两大特点。我国健康监测体系覆盖率低,主动体检的劳动者少,缺乏安全检查意识,而且职业病监测信息体系不健全。一旦职业病发病,都相对严重。再者,由于劳动者在使用机器时不按照操作规范操作,疏于安全防范意识。一旦机器对人体造成伤害,都是十分严重的。另外职业病还有缩短劳动者寿命,发病年龄呈年轻化等危害。

二、我国职业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新兴产业不断暴露出新的职业危害,尤其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危害转嫁”,将发达国家明令禁止的有害作业转移到我国,引发了严重的职业危害,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职业病,给职业卫生问题带来了新的考验。我国职业卫生处于发展阶段,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职业卫生检测体系覆盖率低,监管难度相对较大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地逐渐迈进,我国大大小小的工业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多数小型企业想要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想方设法降低经营成本,有时不惜使用价格成本低,但毒害作用大的原料,这些中小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卫生相关工作采取拒绝、回避的态度,这造成职业卫生监管难度增大。有些地区的职业卫生监测体系覆盖率低,甚至没有职业卫生检测体系。检测体系中人员不足,技术不到位,这些都造成了监管难度的增大。

(二)对职业病认识不到位,主动体检者少

我国大部分劳动者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文化素质较低,疏于对职业病的防治知识,不知道职业病的危害,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在体检方面不主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疏忽,有些企业在一味要求利益的情况下,甚至采用牺牲劳动者的健康来换取利益。对国家规定的体检视而不见,以此来提高效益。劳动者缺乏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为了追求业绩,甚至在工作中劳动中忽略劳动保护用品的佩戴。

(三)补偿机制不完善,患者无治疗经费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危害的防范意识不强,为企业提供职业卫生服务是有一定的偏袒性。倾向于那些国有、或者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这使得国家建立的补偿机制无法发挥更显著的作用,也使得一些中小型企业患病的劳动者缺少了一部分的治疗经费。

三、针对问题相应的解决对策

(1)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重视对劳动保护用具的佩戴。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的教育宣传,让劳动者有良好的防范意识。在劳动保护用具佩戴和体检的方面,企业应采取强制的态度。政府则要对企业加强将监督。

(2)政府的服务功能应该加强。政府具有公共服务的功能,应该加强对职业卫生的好监督监测,加大监测系统的覆盖率。对职业卫生工作中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惩处,用法律手段强制职业卫生工作的执行,加大职业卫生监督体系的建立。在职业卫生服务方面增加财政拨款,可以降低劳动者的收费标准。

(3)各个企业单位应该严格执行体检要求,强制劳动者做好体检。职业健康体检资料是十分重要的法律文件,劳动者和企业必须采取重视。

社会工业化的进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危害。劳动者应该提高职业卫生的防范意识,企业和政府应该重视职业病的危害。这样不仅保护了劳动者的健康,从侧面也保护了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