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荒漠化治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属于环境恶化问题,人们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因为社会发展必须要有环境或资源作为保障。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对应,水土保持就是对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半干旱地区及干旱地区土地逐步退化的现象。无论是水土流失还是土地荒漠化,均是土地的危害,它们均会导致土地发生退化。如果水土流失严重,一定会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影响,乃至物种灭绝,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水土保持和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1.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及原因
尽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不同,但危害作用基本相同,土地荒漠化的危害要比水土流失的危害严重很多。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会给农业带来较大损失。土地荒漠化的地区,种子播种以后极易被风刮走,幼苗也能容易被沙尘覆盖,对其正常的光合作用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植物会不能够正常的生长。荒漠化会导致草场逐步退化,影响牧民的正常收入。因为水土流失会使农田里的很多农作物也随水流失,降低土壤物理性质,致使土壤中的农作物减产,甚至会导致人们食物出现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会危害人们健康,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都给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危害,阻碍地区经济发展。
导致水土发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地貌、植被及土壤等,我国不仅有许多山,也有分布着大量黄土,黄土地区和山地丘陵地形连绵起伏,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时很容易被侵蚀。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季风性气候,夏季降水量很多且十分集中,我国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与地貌地形极易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出现。人为因素是人们破坏与移动地表土壤,一些生产建设活动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异常、过度放牧、有充足沙源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与开荒等。
2.1节水灌溉
在我国人口十分密集的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很大,退耕还林政策难以实施,所以,必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面临着很严重的缺水问题,节水灌溉既能促进作物生长,也能充分运用水分,节约更多的水,有效防止水资源浪费。具体实施节水灌溉时要按照各类农作物需求特征,合理布置它们的种植区域,促进土地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另外,要注意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灌溉方法有所不同,要依据农作物生长特性进行调整。
2.2利用科学技术治理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工作涉及很多部门、学科及行业,必须运用科学技术,根据以往治理方法和效果,不断总结治理经验。根据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情况,我国整体治理水平还较低,仅有小部分地区运用科技来治理,并获得了良好效果,因此,要做好检测后记录工作,并在此前提下,构建便于开发资源的各种模式,根据科学技术总结切实可行的技术。尽量运用科技去开发新技术,把科技融进各项工作中。
2.3控制人口增速,运用科学方法种田
一些土地荒漠化区域,经过较长时间发展后,如果人口增速过快,就会加剧荒漠化情况,因此,一定要掌握人口增速,降低生态环境由于人口增速受到的破坏。治理和开发土地荒漠化时,必须改变过去开采伐木的方法,有效运用水资源,切实实行等高耕种,尽可能地减少土地耕种面积,运用科学方法耕地种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合理耕种。在一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地区,要注意充分运用这些可再生资源,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能源优势,使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4不断提高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平
一切生产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关系很多行业及学科,必须运用科学技术,制定良好的质量方案,并不断总结以往的治理经验、治理效果。目前,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平还较低,仅有小部分地区能够充分运用科学技术进行治理,并取得较好效果,并做到仔细记录检测结果及治理经验。实际治理过程中,要不断尝试开发利用资源的各种新模式,并根据科学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运用科技武装新型技术,把科技真正融入治理工作中,并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培养基层人员工作能力,广泛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尽快构建全国的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监测网络,方便有关部门及时了解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扩展信息,为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5退耕还林、防风固沙
对于降水量充足、人口密度小的地区,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退耕还林能够促使生态环境进行自然修复,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同时,适当运用一些防风固沙方法。常见的防风固沙方法有在沙层上盖致密物、设置沙障、运用废塑料治理沙漠。在沙层上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可以有效避免水分蒸发,防止土地被沙化,运用塑料膜较强,很容易被风刮走,使用时要注意避免二次污染问题。沙障主要有土沙障、植物沙障、篱笆沙障。土沙障和风向相垂直,具有较好挡沙效果,一定要注意运用黏土提升墙壁韧性。植物沙障既能抵挡沙尘侵蚀,延缓土地被沙漠化的进程,又具有截留降雨作用,能够把一些降雨留在沙障中,增加土壤水分,利于植物生长。
一、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但是气候因素并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据统计,在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的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的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
(3)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例1】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
水资源利用不当
(1)图中显示的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_、 _。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新疆绿洲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
(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的现象,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
【解析】第(1)题,由统计图可直接得出结论。第(2)题,由于深居内陆,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高山环绕盆地,以风积地貌为主;河流以内流河为主,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由于绿洲地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使新疆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第(3)题,可从保护植被、合理放牧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过度放牧 城市交通建设(2)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高山环绕盆地,以风城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3)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
1.形成原因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
(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主要的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措施: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例2】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1)~(3)题。
(1)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2)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坡面径流流速小
C.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3)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上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图中曲线显示,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是:0~40°,随坡度的加大,侵蚀强度加大;40°~90°,随坡度加大,侵蚀强度减弱。第(2)题,坡面上侵蚀强度受坡度、径流量、流速、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坡度大,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很小,因而侵蚀程度低。第(3)题,图中的鱼鳞坑由于地势低洼,可以拦截径流,起到水土保持作用。在上游植树,有利于减少泥沙注入坑中,减少对坑的淤塞。
【答案】(1)C (2)D (3)B
三、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1.全球环境效应: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雨林生态的优势与脆弱性:雨林的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但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土壤一般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受破坏。
3.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灾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不堪设想。(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变暖;(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4.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当前背景下,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措施有:(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例3】读某区域1970年和2000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2)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3)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A.保护耕地 B.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关键词:辽西北;风蚀荒漠化;利弊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有沙漠及沙漠土地168.9万Km2,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7.6%,并且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一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辽西北地区是辽宁受风沙、干旱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科尔沁沙地南缘一线,即昌图、康平、法库、彰武、阜新、北票、朝阳、建平等县(市)沙化区对全省呈弧形包围状,现有沙漠化土地123.68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49%。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54.96万公顷,另外还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60.66万公顷。
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以林业为主的科研人员就开始了风蚀荒漠化整治试验,以恢复生态学及其密切相关的生态水文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辽西北荒漠化综合整治的工程措施,防治措施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一起实现的问题。
1 风蚀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1风蚀荒漠化的监测
现有的监测主要是利用不同时期的航空和卫星相片进行判读分析,结合地面调查进行沙漠化发展趋势的监测与制图。90年代以后,遥感数据源更加丰富,方法日趋成熟。1993年6月,美国用于全球定位系统的24颗卫星全部发射成功并提供各国使用,实现了在全球坐标系中达到米极以内精确的准确定位。自此,3S技术成为荒漠化研究与监测的重要技术路线,实现了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应用的一体化。但目前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最突出的是植被的高波动。
1.2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即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这种方法能够使封育区的植被在自然或轻度的人为干扰下进行演替,封育区的植被演替速度快,最终形成的群落是当地的顶级(稳定)群落,这种方法的费用低、目的明确、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封育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封沙育林育草主要适用自然条件较好,但人为破坏干扰严重的风蚀荒漠化地区,但是在辽西北地区由于人口、经济的压力很大,大面积的封育必将引起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在处理人、畜、草之间的关系中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矛盾,后期管理费用高,很难长期维持。
1.3建立风沙区防御体系
在辽西北风沙区防护林体系主要分为沙区牧场防护林、沙地农田防护林两种。以乔木为主,少数以耐旱灌木为主。现有沙地防护林体系大多建于60~80年代,为防护风蚀荒漠化区的农田,防止了大面积沙化现象的出现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一些以杨树或灌木为主的防护林已经到了成熟期,个别地区的沙地农田防护林已到了过熟期,需要重新更新。由于近年来粮价上涨,而且国家还给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因防护林占地,新的防护林现在很少发展了,原有的防护林也不断受到破坏。
1.4 农业措施
一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投入费用巨大,必须政府的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完成。二是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等。这种方法的研究成果大多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很多还无法适应于辽西北风蚀荒漠化区的农村现状,广泛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农村现状的结合点。
2 宏观措施
多年来治沙的时间表明,辽西北地区完全有条件在全国率先消灭流沙,实现风蚀荒漠化地区的治理。辽西北地区在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上都是国内11个沙区省份中最优越的,防沙治沙绝对不是难题!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难题是从技术手段上而言的,辽西北治沙的关键是人为因素,治理人为因素的破坏才是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难题。
一、教材图像解析
1.地理图像的类型和功能――了解良药之功效
地理图像的设置是为了更有效地阐述问题,是对教材文字的有力补充。因此,很有必要在图像解析前了解地理图像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和功能(表1)。
2.教学目标和图像――病理分析
图像设置是否有针对性地对课程标准内容和教材案例加以诠释、说明和延伸即图像的有效性。图像针对的具体目标可认为是图像的靶向。现就教材涉及的图像,以列表比较形式分析图像靶向和针对靶向是否具备有效性(表2)。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教材所用的图像的主要问题表现为:①景观图比例太大,而且不具有代表性,甚至出现图文不符的情况。②逻辑关系示意图的呈现虽然逻辑较清楚,但考虑得并不全面,各要素之间还可以进行再关联和进一步加工。③专题地图出现图名和区域不相符的情况。
二、图像靶向处理
该节设置的教学目标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案例,使学生理解荒漠化的过程、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将“荒漠化的过程、成因,荒漠化防治”设为主要靶向目标,针对靶向目标使用的图像称为靶向图像。下面举例说明怎么利用靶向图像去解决靶向目标。
1.靶向目标――什么是荒漠化
靶向图像:荒漠化景观图片(沙漠化景观、砾漠化景观、石漠化景观)。
处理过程:
【设疑置问】①结合图片找出图中景观的共同特征,并推测可能的原因?②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哪种类型的荒漠化?
【引导总结】荒漠化的定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土地退化,使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现象。
2.靶向目标――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
靶向图像:①图2.1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人教版);②图2.2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人教版);③图2.3 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人教版);④图2-4滥牧、垦荒造成的环境恶化(湘教版)。
处理过程:
【设疑置问】观察图2.2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人教版),思考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图2.1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人教版),运用整体性原理绘制西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和联系的关系图,利用关系图阐述西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是怎么围绕“干旱”这一特征相互影响的。得出关系图(图1)。
【观察分析】观察图2.3 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人教版),得出植被减少既是荒漠化的体现又是荒漠进一步加剧的根本原因。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植被破坏找到切入点。
【学生活动】学生在仔细阅读并理解教材“图2-4滥牧、垦荒造成的环境恶化”的基础上,再对原图进行完善,并绘制出一幅符合“人类活动导致的荒漠化”这一名称的关系图(图2)。
3.靶向目标――荒漠化的防治
靶向图像:①(绘图3)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②图2-6 “三北防护林(湘教版);③图2.11 固沙植物(人教版); ④图2.12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人教版)。
处理过程:
关键词:荒漠化 黄河源区 遥感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094-02
近几年来,我国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使得黄河流域荒漠化面积增加,荒漠化程度加重。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特别是中上游地区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有许多部门和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和探讨。本研究以MSS、ETM和CBERS三期黄河源区遥感卫星影象数据,根据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荒漠化变化特征和原因,并提出治理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源
此次调查监测所采用三期遥感监测数据的信息源主要为:MSS(1975)、ETM+数据(2000)、CBERS-2数据(2007)。其中MSS与ETM两期遥感数据各7景,CBERS遥感数据12景。研究工作中使用的对应区域1970年-2007年的地貌、水文信息由中国国家气象局提供的。
1.2 技术路线
研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为:收集遥感影像数据和其他专题资料,对遥感数据进行几何校正、融合、镶嵌和分幅等,得到具有统一地理坐标、相互配准的多元基础数据库。以人机交互解译为主要的方法,通过对前期处理过的图像分析,得到各个时期黄河流域荒漠化的初步解译结果。结合野外的现场勘察,白定规范具体的解译标志,验证各个时期黄河流域荒漠化遥感数据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结果,经过再解译、分析判断、修改补充和整理,获得各期湿地信息提取结果。最后,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和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提取黄河上游荒漠化变化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2 统计结果及原因分析
2.1 数据统计
研究区域总面积为3.67万km2。调查统计结果为:1975年荒漠化总面积为15902.22 km2;2000年荒漠化总面积为17863.62 km2:2007年荒漠化总面积为17433.48km2。从变化面积、变化速度和变化幅度三个指标,统计黄河源区30多年来荒漠化的变迁趋势。如表1所示。
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遥感数据的信息提取能力,本次监测荒漠化类型分为沙质荒漠化和盐碱化,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等三个级别。统计不同类型不同程度荒漠化的变迁趋势。
2.2 规律总结
从上述对黄河源区荒漠化数据的统计结果中,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I)从1975年到2007年的32年中,黄河源区荒漠化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从1975年到2000年这25年中增长速度最快,而从2000年到2007年荒漠化面积呈下降趋势。
(2)从黄河源区荒漠化土地的组成成分来看,沙质荒漠化的面积明显大于盐碱化土地的面积,沙质荒漠化的面积数对荒漠化总面积数起着决定作用。
(3)从荒漠化分级程度上看,源区沙质荒漠化的三个等级程度全部加重:盐碱化土地的程度重度和中度在增加,轻度的面积在减少。
(4)从1975年到2007年,源区沙质荒漠化程度加重最严重的为中度等级,共增加了172.75km2:盐碱化土地加重最为严重的为中度等级,共增加了125.04km2。
2.3 原因分析
由上述数据和变化规律,综合相关知识分析黄河源区荒漠化加剧的原因。总结如下:
(1)黄河源区中沉积着大量的第四纪湖积物、冰水沉积物和冲洪积物,大量松散的沉积物含沙量较高。此外,大面积分布的板岩、变质砂岩、石灰岩和冰川运动的松散堆积物,由于天气寒冷、温差较大,岩石在反复的风化作用下破碎成岩屑和砂砾等物质。
(2)气候变化是源区生态恶性循环的根源所在。1970-2007年黄河源区的降雨量平缓下降,气温持续升高。这造成冰川冰雪融化,河流的径流量增加:此外,还造成多年冻土层的明显退化及源区蒸发量的显著增加,最终导致了湿地的萎缩,沙化、干旱化加剧。
荒漠化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要黄沙变绿荫面临诸多难题。需要多管齐下,从政策、资金落实、模式、经济产业等建立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
深谋远略,顶层设计
据统计,全市沙漠(地)和干旱硬梁、丘陵沟壑区各占48%,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3%,占全国和全区荒漠化面积的3.09%和13.13%。土地荒漠化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沙区群众生活贫困、自然灾害发生的加剧,而且严重阻碍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面对严峻的荒漠化现实,鄂尔多斯以建设“绿色鄂尔多斯”和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为奋斗目标,将防治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大力推行人口转移,实施“三区”规划,着力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实施生态重点工程,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生态效益与农牧民致富并举,科学开展防沙治沙,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截至2013年底,鄂尔多斯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了3309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25.35%和75%,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强度逐渐减弱,生态环境明显转好。
生态工程,重点推进
2000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鄂尔多斯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等林业工程建设资金59.5亿元,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资金10.33亿元,完成林业建设任务2025万亩,极大地引导和推动了鄂尔多斯市的生态建设。
2005年以来,地方各级政府、各大企业和社会各界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近170亿元,相继启动了“六区”绿化、“四个百万亩”生态工程、碳汇造林、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经济圈建设等地方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高标准人工造林310万亩,成为鄂尔多斯有史以来投资规模、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求最高的生态工程。特别是2013年,按照自治区“8337”总体部署,在边角空地开展大规模的区域绿化,身边增绿成效显著,景观效益迅速显现。
数字化监控,防灾防病
在生态建设的同时,强化了森林和林地资源保护,林业执法的护林员队伍进一步加强,启动了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在重点防火区安装了32个监控点,森林草原防火监控面积达到2万平方公里,重点地区监控覆盖率和望率达到了80%以上。通过全境航拍建成了鄂尔多斯市数字林业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库。森林草原火灾、林业有害生物与天气情况同步预报,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8.6%,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了100%,调运检疫与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鄂尔多斯荒漠化综合防治体制基本建立,科学防治措施全面落实,依法防治格局和社会参与机制已经形成。
培育林地,搞活经济产业
坚持以产业化的思路指导林业建设,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林沙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林沙资源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规模化经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绿色品牌,培育壮大林沙产业。同时,积极实施“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战略,将生态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全市已建成沙柳、柠条、沙棘、山杏等原料林基地2839万亩,建成水域山沙棘饮品、高原杏仁露、宏业人造板、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等大型林沙企业20多家,打造了成陵、恩格贝、响沙湾、七星湖、萨拉乌素等生态旅游景点20多处,初步构筑起了林板、林纸、林饲、林能、林景一体化和食品、药品、保健品“五化三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12年,鄂尔多斯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42.7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443元,占当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3%,形成了治沙与致富共赢、绿色与富裕同兴的喜人局面。
任重道远 应对有策
虽然鄂尔多斯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防治荒漠化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治理难度大;二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三是破坏沙区植被的行为依然存在;四是防治荒漠化责任落实不到位,各有关部门配合不够。
植被建设与保护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防治荒漠化任重道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深入推进工程治理。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潜在能力,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全面推进荒漠化防治;积极争取并实施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全面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工程在我市生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重点区域绿化,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丰富义务植树形式,积极推行认建认养、抚育管护、以资代劳等多种尽责形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并将义务植树与地方林业工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构建城乡绿化一体化均衡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植被保护。在沙区严格推行“三禁”制度,继续推行禁休轮牧政策,严格森林资源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把森林资源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划定林地红线,守住生态底线。
优化政策机制。在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进一步降低政策门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力量投入防沙治沙。遵循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林沙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以原料林基地建设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林沙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大地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多赢。
加强宣传教育。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和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使防沙治沙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防沙治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防沙治沙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搞好预警监测。加大对鄂尔多斯市沙化土地监测体系及技术培训的投入和支持,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基础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灾害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防止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一、学导式教学活动的组织
学导式教学活动是要变灌为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构建自主性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学导式教学法的核心思想,要有效地将学导式教学法与地理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同时,也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我选择了“学导式教学法”,以确保自主性地理课堂的顺利实现。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如,有学生提出:荒漠化的形成仅与乱砍滥伐有关系吗?还有学生提出:我们应该如何治理荒漠化?仅是变耕为林就可以吗?……组织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情况入手进行思考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确保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解疑环节之后,开始进行精讲环节,我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如,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为了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也为了确保学导式教学法的价值最大化实现,我还设计了相关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如,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退耕还草
综上可见,学导式教学法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构建出自主性的地理课堂,而且对高效地理课堂的顺利实现,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创设
所谓的问题情境有效创设是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地理课堂活动之中,以确保学生真正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全球气候变化》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法,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搭建自主思考问题的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所以,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思考: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2)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中最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是哪个?(3)CO2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如何使全球变暖的?(4)气候的变化与海平面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一来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来能够强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确保高效地理课堂顺利实现。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创设问题情境之后,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真正确保自主性地理课堂的实现。
三、多媒体辅助工作的应用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手段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展现多媒体的价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的相关知识,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读图1,回答1~2题。
1.若图中曲线为等高线,b地海拔小于d地,则()
A.该区域属于断层构造
B.c地可以看到a地
C.b地可能发育河流
D.d地土壤水分条件较差
2.若图中曲线为南半球的某段等温线,该图可以表示()
A.南半球冬季大陆部分的等温线
B.高大山脉及两侧的等温线
C.大陆东部的海水等温线
D.冷锋过境区域的等温线
北京时间2013年9月8日凌晨4时,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地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34°S,58°W)揭晓,经过投票,日本东京(36°N,139°E)击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41°N,29°E)和西班牙马德里(40°N,4°W),最终获得主办权,据此回答3~4题。
3.在美国纽约(西五区)的华人华侨同时收看这一新闻的当地时间(区时)是()
A.9月8日15时B.9月7日15时
C.9月8日17时D.9月7日17时
4.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揭晓时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日期比东京早
B.伊斯坦布尔处于上午时刻
C.与北京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地球一半多
D.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于马德里的西南方
图2是“某地区2015年1月8日某时500百帕等压面高度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此时甲点的风向可能是()
A.东北风B.东南风
C.北风D.西北风
6.造成甲、乙两地500百帕等压面高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地势高低B.海陆性质
C.纬度位置D.大气环流
我国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采用“等长日影角平分线法”确定正北方向(图3所示),并记录了日影与正北方重合的北京时间(如表1)。据此回答7~9题。
7.若OC、OC′为某日两条无限长的影子,∠CON=120°,则该地此日的昼长是()
A.8小时
B.14小时
C.16小时
D.以上都不正确
8.根据该小组测量的数据,计算该地的经度位置()
A.120°E
B.113°15′E
C.113°7′E
D.113°23′E
9.表格中不同日期正午时刻北京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A.不同日期测量地点不同
B.计时和测量时存在误差
C.正北的方向不是固定的
D.不同日期昼长不同缘故
图4为“我国东南某地等高线和等压线分布图”(图中天气系统移动速度为120千米/天),读图,回答10~11题。
10.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以高原、丘陵为主
B.该地区河流径流量丰富,但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C.图中山峰和城市的相对高差为900~1000m
D.陡崖崖顶的海拔可能为750m
11.此时图中城市的风向及此后24小时城市的天气状况可能为()
A.偏北风气压降低、天气晴朗
B.偏北风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C.偏南风阴雨、降温
D.偏南风气压升高、降温
读图5,回答12~13题。
12.图示()
A.石灰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
B.乙山为向斜山
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D.地形主要为平原
13.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②断层破碎带
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14.图7中A地所示地貌是()
A.冲积扇B.冲积平原
C.河漫滩D.三角洲
15.能够反映图7中B所示地貌成因的点是()
A.甲B.乙C.丙D.丁
北欧地区的芬兰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工业历史悠久,是芬兰的支柱产业,图8为芬兰森林覆盖率和森林工业分布简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芬兰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
A.温带落叶林B.山地灌木林
C.亚寒带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
17.近年来,芬兰森林大量死亡的原因是()
A.本国工业发达,酸雨严重
B.西欧工业发展,导致该地酸雨严重
C.臭氧层空洞的影响
D.全球变暖
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在经济学领域,通常用人口抚养比下降来定义人口红利。读图9回答18~19题。
18.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时间是()
A.1995年B.2005年
C.2010年D.2015年
19.目前,我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形大致呈()。
A.“三角”形B.“倒三角”形
C.“长柱”形D.“啤酒桶”形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正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缺水地区,优先利用透水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其他地区,优先利用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措施,构建新型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据此完成20~21题。
20.“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A.①增加B.②减少
C.③减少D.④增加
21.图11中城市绿地建设,符合海绵型城市理念的是()
苏州与嘉兴具有相似的区位优势、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等,1980年始,苏州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形成苏南模式,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1990年开始上海产业大规模转移,苏州成为最佳产业转移承接地,形成“苏州工业园区模式”,成为目前长三角地区经济水平仅次于上海的发达城市。嘉兴一直是浙江省北部重要农业基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上海、苏州等发达城市务工。读图,完成22~23题。
22.1980-1990年间苏州致力发展的工业类型可能是()
A.劳动密集型工业B.重化工业
C.新能源工业D.微电子工业
23.相较于嘉兴,1990年后苏州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的原因是()
A.农业基础好B.工业基础好
C.政策优惠D.地价便宜
图14为2009-2013年美国肯塔基地区(石灰岩广布)土地不同等级荒漠化土壤侵蚀量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该区荒漠化治理重点是()
A.潜在荒漠化土地
B.轻度荒漠化土地
C.中度荒漠化土地
D.强度荒漠化土地
25.据图推测可知()
A.强度荒漠化土地与无荒漠化土地土壤覆盖厚度相当
B.潜在荒漠化土地植被覆盖率最高
C.中度荒漠化土地生产力高于轻度荒漠化土地
D.该地区实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2分)奇洛埃岛是智利南部的近海岛屿,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遍布冷湿性森林。岛上人口约7万,经济以旅游业、伐木业及渔业为主,是马铃薯的原产地和基因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结合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1835年,科学家达尔文奇考察洛埃岛,发现当地气候与英国的大不列颠岛相似,但有所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岛气候成因的异同点。(4分)
(2)该岛东部是人口的主要聚居区,分析其原因。(4分)
(3)部分居民希望推动马铃薯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4分)
27.(10分)读图16,回答下列问题。
(1)从内外力作用分析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4分)
(2)分析甲城市支柱工业部门发展的区位条件。(3分)
(3)说出图示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3分)
28.(14分)欧洲钢铁工业联盟成立于1976年,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结合图17回答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内河航运发达的自然条件。(4分)
(2)图中A、B、C三个区域都是钢铁工业分布较集中的地区,说出它们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条件的差异。(6分)
(3)对于图示地区的钢铁工业企业,有人认为应加大海外转移力度。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4分)
29.(14分)读下列材料和图形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8所示国家平均海拔2750米,人均水资源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丰富,但缺乏石油资源;以农牧业为主,农产品加工是工业的重要部分,国民经济萧条。21世纪初,该国推行以私有化和非国有化改造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旅游业和扶持中小企业,使经济保持了低增长态势。
(1)评价该国工业发展的自然条件。(4分)
(2)分析该国工业落后的原因。(4分)
(3)该国积极参与到我国“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中,“新丝绸之路(铁路)”的建设将给该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机遇。(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b地海拔小于d地,等高线由高向低凸出,可以判断此处为山脊,断层应有断裂面,且岩层有相对位移;河流发育在谷地;从c地到a地要经过山脊,看不到a地,故排除A、B、C选项。
2.C曲线为南半球的某段等温线,且向高纬凸出,可以判断此时为1月份,南半球为夏季,排除A选项;受高大山脉影响,等温线不会这么平直,排除B选项;冷锋过境区域的等温线由高纬向低纬凸出,排除D选项;南半球大陆东部受暖流影响,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故选C。
3.B北京时间采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而美国纽约位于西五区,两地相差13个时区,故新闻播出时,纽约时间应为9月8日4时-13小时=9月7日15时。
4.D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揭晓时刻,东京为9月8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9月7日,所以东京日期比布宜诺斯艾利斯早,A项错误。伊斯坦布尔位于东二区,此时为9月7日22时,处于夜晚,B项错误。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占全球的不到一半,C项错误。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其地理坐标为(0°,30°W),位于马德里(40°N,4°W)的西南方,D项正确。
5.D由500百帕等压面高度分布图可以判断,甲的东北侧为低压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甲地风向可能为西北风。
6.A甲、乙两地等压面高度不同,因为乙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
7.COC、OC′为该日日出和日落时的影长,一周360°对应24小时,240°对应昼长为16小时。
8.B根据正午时该地北京时间求出平均时间为12:27,此时该地地方时为12点,因此可以计算该地的经度为113°15′E。
9.B原理上,在同一地点,不同日期正午时刻北京时间应该相同,但可能因计时和测量时存在误差而不同。
10.B该地等高线比较密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图中山地海拔在900~1000m,城市海拔在200~100m.两地相对高差700~900m,该地区河流径流量丰富,但位于季风气候区其季节、年际变化较大。陡崖崖顶的海拔在800~900之间。
11.C由图中等压线判断,该地风向为偏南风。通过比例尺和冷锋移动速度计算,此后24小时该地被冷锋控制,天气为阴雨、降温。
12.C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且甲处刚好处在槽部位置,故C项正确。由图可知花岗岩破坏了石灰岩的层理结构,说明花岗岩在石灰岩形成之后才形成,以至于破坏原有的层理构造,故A项错误。乙处为背斜构造,所以其为背斜山,故B项错误。由图中海拔坐标数值可知,该区域海拔在500m以下,属于丘陵,故D项错误。
13.D由图可知,丙断层的断层面无陡崖发育,相对下沉的岩体也未形成低地,野外无法据此判断断层;而断层所在处,两侧岩层定有相对位移,即岩层错开,且在岩层相对移动时,断层滑动面会产生大量细碎物质,形成断层破碎带,可以为野外判断断层提供依据,故选择②③。
14.AA地貌地处河流出山口处,为冲积扇。
15.BB地貌地处河流下游入海处,为三角洲,流速降低,细沙沉积。
16.C芬兰纬度高,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
17.B西欧工业发展,排放的酸性气体多,通过西风气流到达北欧,导致北欧酸雨严重,芬兰森林大量死亡。
18.D由材料可知人口抚养比下降即为人口红利,由图可知2015年人口总抚养比开始上升,意味着此时人口红利结束,故选D。
19.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口增长目前已进入现代化,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金字塔呈两头窄、中间宽的酒桶形,故选D。
20.D“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可以排除A、B、C选项;植被增加,能够涵养水源,干旱时蒸发量增加,故正确选项为D。
21.A根据题干中海绵型城市的含义进行判断:在四个选项中,B、C、D图中的道路与绿地处于同一平面或者略低,那么下大雨的时候路面容易积水形成内涝,不符合海绵型城市的要求;选项A中道路高于绿地所在平面,下大雨时雨水由路面流向绿地,绿地可以吸水;干旱的时候绿地可以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等,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故选项A正确。
22.A由题干文字材料可知1980-1990年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兴起,主要工业部门应是对技术要求较低、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多的劳动密集型工业。
23.B相较于嘉兴,苏州因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可推测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工业基础好,有能力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其余三项与嘉兴相比并无优势。
24.A由图可知,潜在荒漠化土壤侵蚀量最大,故为该区荒漠化治理重点。
25.D强度荒漠化土地与无荒漠化土地土壤侵蚀量相当,但其原因不同,强度荒漠化土地是由于过分侵蚀,已成石漠化,上覆土层极薄甚至没有,即没有或极少有土层可供侵蚀;无荒漠化土地因水土保持措施得当,植被覆盖了最高,虽土层覆盖厚度最大但被侵蚀量最少。土地荒漠化等级越大土地生产力越低。从2009-2013年土壤侵蚀量的变化趋势知土壤侵蚀量越来越小,可推测该地区实行了荒漠化治理措施。
26.(11分)(1)相同点:均位于温带(40°至60°)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2分)
不同点:该地沿岸受寒流影响。(表现:该地气候冷湿,欧洲西部气候暖湿)(2分)
(2)位于西风带背风坡,降水较少,光照条件较好;气温适宜;地形相对平坦;接近智利本土,交通便利。(自然原因选答两点,2分,社会经济原因2分,共4分)
(3)赞同:气候条件适宜;(地广人稀)后备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促进就业。
不赞同:经济基础较差;远离国际市场;劳动力短缺;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危及生物多样性)。(每点1分,共4分)
27.(10分)(1)内力作用:印度板块向东北方向挤压亚欧板块(板块碰撞),形成高山。(2分)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使河谷变深,形成高山深谷、山河相间的地貌形态。(2分)
(2)该城市有色金属(锡矿)矿产资源丰富;所在地区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水电站、火电站较多,能源丰富;市场需求量大;工业基础较好(答出3点即可,3分)
(3)图示东部地区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起伏较大,耕地面积狭小;地表水源缺乏,灌溉水源不足;土壤贫瘠等。(3分)
28.(1)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各月降水比较均匀,河流径流量变化小;最低月气温大于0℃,冬季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平稳,有利于通航;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小,河道不容易淤积。(6分,任意三点即可)
(2)A地海运便利;B地煤炭资源丰富,河运便利;C地煤、铁资源丰富。(6分)
(3)赞同。利用海外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扩大销售市场;产业升级的需要;减轻该地区环境污染的压力。
反对。不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削弱当地钢铁工业产业链,降低当地就业数量,增大就业压力。(任选其中一种观点作答即可,共4分)
29.(1)有利:水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不利:多山地地形,海拔高,自然环境脆弱;能源资源缺乏。(4分)
【关键词】四版本;必修3;案例
【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60-01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案例的描述,使学生达到对基本概念、知识的了解,并且从中掌握必要的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的各种技能。就全国现在使用的四个版本教材来看,地理必修三所选用的案例差别比较大。对四版本地理教材案例的对比分析,可以找到其共同点和不同点,方便教师综合各版本精选的典型案例,发挥案例教学的最优教学效果。
1地理必修三不同版本教材中案例的选取情况
案例教学法是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的基本方法,但四版本的教材所选取的案例是不同的,具体情况如下课程标准要求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日本和英国
我国我国中国三大自然区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美国匹兹堡美国东北部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东亚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我国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珠江三角洲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我国西北地区
亚马孙热带雨林黄土高原我国西北
地区
洞庭湖地区中国黄土高原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美国田纳西河流域长江流域田纳西河流域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美国中国东北地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国山西省德国鲁尔区德国鲁尔区德国鲁尔区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国江苏省工业化
和城市化2地理必修三不同版本教材中案例选取的特点
对四版本教材案例的选取情况分析看出,虽然各版本选取的案例不同,但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总的特点如下
2.1基本都是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来选取案例: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3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对这一核心内容的描述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来进行范例教学,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选取的案例是不同的,除了个别版本教材对课程标准要求的某个方面没有涉及相关案例,但是基本都是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选取案例的。课程标准要求的“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图版没有直接涉及这两方面的案例,鲁教版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没有直接涉及案例。在课程标准要求的“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方面,人教版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和以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为例分析森林保护问题,鲁教版是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问题,湘教版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和以洞庭湖为例分析湿地保护问题,中图版是以中国黄土高原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虽然各版本选择分析的环境问题不同,但都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
2.2四版本教材选取的案例有相同的: 教材中的案例都是专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从国内外精心挑选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四版本教材选取的案例总体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某些方面,不同版本教材选择的案例还是有相同的。例如课程标准要求的“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教版和湘教版都有涉及西气东输,鲁教版和湘教版都有涉及南水北调。课程标准要求的“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人教版和湘教版都有举例我国西北地区,鲁教版和中图版都举例我国黄土高原。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其它方面,不同版本教材也有相同点。
2.3四版本教材案例选取的数量不同: 各版本教材虽然都是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选择的案例,但在案例选择数量上还是有差别的。人教版一共选择了10个案例,湘教版一共选择了9个案例,鲁教版一共选择了8个案例,中图版一共选择了7个案例。
3四版本教材案例对比分析对教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