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素质培养范文

个人素质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素质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人素质培养

第1篇:个人素质培养范文

怎样有效地促进学生优良人格的形成呢?

一、加强认知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看待人生、看待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总观点,是调节和控制行为的最高层次的参照系。人格,实质上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上的展现。人在现实生活的需要受阻、工作失误、思想出错、人际关系失调等无一不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推动优良人格形成的精神动力,也是构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教育中如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认为:“认知障碍是一切人格障碍的根源”。为此他创立了“认知疗法”,把它作为预防和拔除人格障碍的根本方法,强调要加大认知力度,帮助人们确立真正内心的理性观念,形成坚定的认知信念和认知准则,这才是解决人格障碍的根本。因此,应高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性教育和认知训练,可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形式,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学会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是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奠基性工程。

二、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

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自尊、自重、自强。这是对高尚人格渴望与追求的最重要的内部动力。现代学生人格结构中普遍性地少了锐气,多了情性,其原因就在于缺少自尊、自重、自强精神。一个对自身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学生,必然是志存高远,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去从事生活,对待人生。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精神,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

三、积极组织交往活动。拓宽学生心理空间

人格培养,学校和课堂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仅靠学校和课堂还远远不够,需要在更广阔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交往学习,让学生在广泛的交际往来中感受时代脉膊,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健康的人格总是离不开交往的,离群独居,必然心胸狭窄;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疑虑心理和对立情绪。为此,一定要注重学生社交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文娱联欢、体育竞赛、通讯联络、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活动,从中增强他们主动社交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锻炼其社交能力,为他们形成良好人格奠定基础。

四、合理组织竞争活动,培养勇为人先精神

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有了大胆开拓、勇为人先的竞争思想,各种可能发生的人格障碍就会缓冲化解,甚至烟消云散。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观念;另一方面要合理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如学科竞赛、学风竞赛、评等评优、升学教育等,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

五、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引发学生自我完善

人格培养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主动发挥能动机制去分析自我,攻克自我,再造自我。人格的塑造过程,说到底,实质是个体心理结构的自我组织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人格的明确要求和强烈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人格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克服这些弱点,教师的指导与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为此,应努力设法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使他们懂得优良人格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并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建构的有效方法和技巧。严格解剖自我,然后选择有针对性的座右铭来激励和督促自己改造自身人格。我所教班级学生约有75%的人喜欢写下自己喜爱的座右铭,内容涉及到积极进取、自信自强、严谨治学、道德修养、勇于奉献、少说多做等方面,无疑这些名言警句对学生人格的改造是有帮助的。还可指导学生以写日记、周记方式来自剖人格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的设想和措施。指导学生针对自身弱点有选择地投身实践活动从知行统一的角度来完善人格,也是一种积极重要的自我建构方式。

第2篇:个人素质培养范文

一、大学语文对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改善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一个人很重要,它是一个人的极为重要的素质。孔子就非常重视思维方式,有一次他跟子贡讲:“你以为我是学得很多才懂得这样多的吗?”子贡说:“对,我是这样认为的。”孔子说:“不对,我是‘一以贯之’,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可见,思维方式十分重要。理工科教学往往偏重于原理的学习、演绎的训练,常常进行数字的运算。因此,思维方式表现为缜密,逻辑性强,而人文科学更多地运用归纳的方法,在思维特征上表现为形象性、具有跳跃性,特别是人文科学更需要想象与直觉。例如小说、诗歌、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是用形象表现思想的,很少从原理出发,很少用演绎的方法。因此,从思维结构上讲,人文学科的训练,极有利于理工科学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所缺乏的直觉思维。直觉、想象、归纳、类比这类思维方式是呈发散状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散性思维对于人的创造力具有开拓意义,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是成正比的。大学语文课的内容都是形象性极强的,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极有好处,因此,理工科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在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又是极为重要的。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塑造崇高的民族精神。

任何一个伟人,都同他的国家、民族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没有爱国情操,再聪明的人,专业再好的人也不会给他的国家、民族贡献什么。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十分重要的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学语文课本中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爱国形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是怎样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每当读到这些篇章的时候,有谁能够不为他们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感动吗?所以,大学语文以其独有的特点,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锤炼学生崇高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3.培养非智力因素。

关于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1995年,美国出版了一本《情感智商》,作者戈尔曼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指出:情商对一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所起的作用远比智商要大。其实,情商讲的就是非智力因素,就是一个人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正确地认识别人,正确地认识个人、集体,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等。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知识,同时还要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国人是最重视与人相处的,所以在这些作品里,这方面的观点、见解很多,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大学语文在增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如何发挥大学语文在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在提高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方面。

(1)选择思想性强并且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来讲。

大学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很多学校都把它作为选修课,而且课时极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取舍、精选。选取那些思想性强的历代优秀作品来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教育。这些作品饱含作者热爱祖国、同情广大受苦人们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把作品和作者的生平、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讲。教学实践证明,文史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

(2)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

譬如很多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常常有读错、写错、用错字的现象,这对将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大学语文课上,结合学生,讲一些字的特点、构造理论等内容,不仅有利于他们改正常写错字的不良习惯,更使他们对中国汉字有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对汉文化也有所了解。如果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如作业等,让他们自己学习字词,并养成习惯,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教学方法方面。

(1)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以往的大学语文往往采用以讲授为主,甚至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置学生于被动,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因教学内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广泛的参与空间,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大学语文改善理工科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目标。

①广泛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不再把所有的问题都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和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很多,例如设计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定向思维。设计一些具有探讨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讨论的方法也是充分可行的。

②运用多媒体教学。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往往功课很忙,让他们拿出大量的时间阅读众多的优秀作品,有时不太现实。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看一些优秀作品的录像。教师可以把大量的影音资料放在大学城空间里,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播放观看。看影像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看过之后,教师再结合片子讲讲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等,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当然,以观看录像的方式欣赏作品,对作品的理解肯定是不够的,但在不可能阅读作品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③读书汇报方式的运用。读书汇报从某种角度上说,应该属于讨论的一种。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加之世界观的成熟,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就大家普遍读过的某篇作品、某部书,请有代表性的学生把自己的见解陈述给大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在众人面前组织语言、陈述见解,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而这些素质是适应社会所必需的重要素质。

(2)注重授课艺术,增强课堂感染力。

第3篇:个人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生人格 非智力因素培养

学习是人类追求自身提高的必要手段和途径,现已成了一种时尚,人们普遍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知识的紧迫性,但什么才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呢?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老人家还告诉我们“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不难看出,庄子认为知识应该围绕生命,为生命生存服务。我们的中学教育、中学教师也应以此为本,围绕学生本身的成长和发展,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而不为追求知识而忽略甚至放弃对学生本身的教育。我们要在教育中突出学生优秀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准确把握学生心理

刚进入中学的学生,虽然已走过少儿期,但刚刚萌发的“自我”意识还处于感性的、形象化的幼稚阶段,缺少个体主动性,所接受的社会化影响也往往仍局限于父母、家庭成员及老师这样狭小的范围。在中学阶段,他们会在完成自然生理过程的同时,思维从形式逻辑思维走向辩证思维阶段,全部认识和行为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记忆也更多的采用了理解的、逻辑的方法,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中学时期是集中接受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比较广泛接触社会经验的时期。他们都有一种主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欲望,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使之渴望清晰地把握自己内心的活动,主动地根据自我意向进入社会角色,从而产生一种“自我角色认同”的趋向。

基于上述心理特征,学校以及教师在这阶段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在与学生接触交流中,特别是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切实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人格的使命,做到培养的学生个个人格健全优秀,促其全面发展。

二、努力实现人格教育

要实现人格教育,最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情感体验。培养优秀人格的教育强调民主的教育态度(如尊重、接纳、信赖),这一教育是学生在感悟、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的。而通过生动的活动,设置特殊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在体验、感受中发生变化,正确地调整思维,提高认知和判断能力,实现教育效果。

因此,开掘课程教材中人文因素和教育功能对实现人格教育非常重要。现在,新课程改革对教材作了很大的调整,人文主义的因素大大增加,这就给教师留出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也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优秀人格的培养创造了更完备的条件。而且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介入,改变原来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学生的融入,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及教育意义的传授,变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对其中的人文因素形成自身的独立的认识,而不再是同一的标准化的理解。任何教学活动,都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一切教学影响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转化为其内在的精神财富。

此外,为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还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对学生的创新和独特认识及观点要给予及时的合适的鼓励甚至赞扬,积极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对学生的鼓励,把教学过程变成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能力和评估自身能力的最佳选择。

三、积极培养非智因素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高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又称智商IQ)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商EQ)的作用要占80%。而情商包括五个重要方面的情绪和能力:(1)认识自身的情绪和能力;(2)控制自我的情绪和能力;(3)自我激励的情绪和能力;(4)认识他人的情绪和能力;(5)人际关系管理的情绪和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非智力因素是成功人才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生决胜的关键。EQ和IQ相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与遗传无直接的关系,不受先天的局限,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获得,并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和学习的增长而提高,特别是在早期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培养EQ尤为重要。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了这种认识,并付诸行动,就为培养成功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道尔顿中学被称为“天才的摇篮,哈佛的熔炉”,他们总结出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孩子的初期教育条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识,而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他们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措施:每个孩子都要订一个具体的学习计划,把各种活动安排在时间表上,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检查、督促学生按计划去完成。他们还发现一个现象:善于安排时间并按计划有效利用时间的人,将来就是成功者。从这里,我们看到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坚决执行计划等优秀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是何等的重要。

对于早期的学校教育而言,学生只有具有了个人独立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学习和对于知识的完整的把握和应用。所以我们在早期的教育中就要突出前面所说的情商的五个方面,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会从细微之处来看待自己和他人,能知己知彼,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人的优缺点;学会发现和了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很好的控制这些不良情绪,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还要学会和周围环境的融合,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强化的一点。

此外,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思维习惯的培养,都应该提到教育的优先地位,这些能力、爱好和习惯的养成,并不像知识掌握那样具有可观察和可考核性,但是对于学生的发展甚至学生整个人生却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中学教育期间还可以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和动手能力培养,积极引导他们从实践中学习,注重各方面能力习惯的培养和养成。也只有在这些方面引起充分的重视,才能把学生引上正确的学习发展道路,为之以后的发展铺好道,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第4篇:个人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04-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如何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理清当前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实践,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将逐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劳动者的创新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粗放经营、生产力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创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要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人才。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领域,培养一大批能够掌握世界先进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2.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人才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任务,尤其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高等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致力于培养大批推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衡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成败的重要标志。

二、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1. 教育观念落后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沿袭“应试教育”模式,以传承为主要目的,教学遵循“求同思维”模式,忽视对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教学内容的答案是“唯一的”,不允许学生发挥“批判性的思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确立,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张扬,使服从成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学生习惯于认同教师讲课和书本结论,被动地回答现成的问题,缺少那种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这必然禁锢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压抑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

2. 教学内容陈旧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瞬息万变,而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由既有知识体系构成的教材,教学内容空洞且和实际严重脱节,远远没有及时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已经随着科技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教材中占有地位,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内核的科学前沿知识,却仍被置于教学之外,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材未能及时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课程设置中偏重单一的学科知识,忽略综合知识的渗透,培养创新能力的思维训练类、方法类课程开设较少,因而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创新欲望。

3. 教学方法呆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固守“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理念,以灌输式地传授已有的知识为主导思想,教学方法缺乏启发式教学及师生间的交流,而仍以教师教、学生记的“填鸭式”方法为主,教师把知识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则不用费力地全盘接受,忽视了应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和创新。在这种单一教学方式的桎梏下,学生思维产生了惰性,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意识不强,最终会导致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被日渐销蚀。

4. 理论脱离实际

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硬的实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内容逐渐减少,软的虚拟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内容不断增加。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被稀释,实践教学被削弱,学生在实验课上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同时,不少企业不愿接受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学生实习难以安排。没有足够的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考核导向偏颇

当前,高等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等主要看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数量和刊物级别。这种考核制度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向写论文、出成果,于是不少人对教学、对培养人才不感兴趣。又由于持续扩招使教师教学工作量增加,致使许多教师没有精力去探索创新、去培养创新人才。从考试评价方式来看,传统成绩考试主要采用书面闭卷式,答案多是标准化的、唯一的,其目的在于评价学生对教材或教师讲义的接受甚至是记忆程度,易引导学生死记硬背,鼓励对既有知识和成果的认同,而不鼓励甚至排斥独立思考,研究生招生考试亦是如此。这种静态应试指标的评价体系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训练成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答题机器,忽视了个体的禀赋、兴趣爱好的差异性,以及人才发展的多样性,而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正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

三、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思路

1.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不再是培养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应试型人才,而是侧重于引导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就是要转变以继承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克服忽视实践教学、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树立理论结合实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正确看待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发展,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新潜能、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新并不神秘,坚信自己具有创新能力,使学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肤浅的了解,不满足于前人已有的结论,而是去寻根探底,提示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

2. 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知识结构基础上。面对学科发展的相互交叉、渗透以及综合化、整体化趋势,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实行课程综合化,打破传统的专业和学科壁垒,能将众多相关思想观念和方法融会在一起有利于导向综合与发散性思维训练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用一种系统的观点全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学习与研究能力。加强基础课程,根据某个学科专业领域人才的素质标准,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共同的基础课程,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批判地选择知识的方法,掌握在某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强文理结合课程,构建涵盖科学、技术、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艺术等多学科门类的课程体系,提供培育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所必需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多元知识综合及多元文化融合的能力。

3.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说到尾”的教法和“教什么、学什么,死记硬背应对考试”的学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方法,激发“问题意识”,这是创新的“切入点”。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并引导、启发学生去阅读、思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将单纯讲授、验证式教学转变为知识讲授、课程讨论、实验训练、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教学过程按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进行设计,依专题讲座及问题提出、文献检索、确立假设、实验(研究方法)设计、开题、预实验、论文撰写和答辩逐次展开,使学生在教学中真实地经历和体验科学研究过程。

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一是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建设,解决实践教学空间不足问题,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二是本着“互惠、双赢”原则,主动加强校企合作,巩固和建设一批相对稳定、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三是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生通过科研及时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学到导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以及思维方法、科研方法,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四是重视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来源于工程实际和科研课题,做到“真题真做”,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专业刊物,查阅相关文献,更要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引,激发学生发挥独创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 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效果评价和各类评优制度,制定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基本理论知识及文献检索能力、实验(调查)设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论文质量等一系列指标体系的量化标准。既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和理论知识的考核,也重视实践教学成果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解决学生保研、考研、评优的后顾之忧。如对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单科奖励办法,鼓励学生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或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以及各种科研、设计大赛等。考试形式可灵活多样,采用笔试、口试、开卷、实践操作、调查、参与课题研究、小论文、大型作业等多种形式相互结合进行综合考核。考试内容增加主观性试题和综合性应用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激发学生的求异精神。

6.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保证,高等学校的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有强烈的进取心、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和独创精神,以自己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敏锐、流畅、开放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自己勇于创新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带动学生去创新。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在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面向全国和世界吸引各个学科领域的一流人才,充实和加强教师队伍,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龙头构建一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队伍,并通过自学、研讨、培训、进修、参观、学者互访,邀请专家讲学,加强学术交流等各种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使教师切实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形成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创造性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邢智强.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9(05).

[2]许淑慧.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 (23).

[3]李文星,陈薇.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与机制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7(03).

第5篇:个人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中;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

最近几年中职学校不断提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社会发展与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冲击下,培养多元化高素质的人才是教育中硬道理。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给出了中职教育的标准,学校结合教学特点按照国家专业标准,制定出模块化教学方式。在学校中进行角色互换,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尽可能工学结合即工作化、职业化、社会化、标准化,使之做到理论实操一体化,工作过程为导向思想。在中职教育中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体现“学中做”和“做中学”,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做什么、学什么)学是为了更好地做,做是为了学,教材以项目的方式或案例的方式展开进行,以任务的形式进行项目落实。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职教育教学深化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教材的深化改革:教材的内容不仅要依据专业教学标准中每门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而且要结合岗位技能证书的职业标准,使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涉及的教学任务紧扣未来学生实际工作需要,体现了知识技能岗位化、岗位问题化、问题教学化、教学任务化、任务行业标准化。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备教材要体现多样性,特点性(个性),和选择性,现在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的共性就是在所规定的学时中讲不完,就要求教师走进教材走出教材,处理教材,这样才能实际应用教材。

教才的深化改革:教才,就是培养学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得在教才培养中精心准备。我们知道中职类学生普遍的问题就是基础差,思想不稳定,很多是抱着混日子,甚至家长就是想着让小孩子再长大些然后到社会上去,等等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人才特点,就得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寻求更好的适应他们身心发展并且能让学生接受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句话说得好,到群众去从群中来,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着人才融资取长补短,然后处理人才,再实际应用人才去提高人才素质。

教案的深化改革:老师的教案必须结合学生掌握课程的实际情况,语言表达做到生动,幽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管是专业课还是非专业课都得有人文道德素质法制安全意识等备入教案当中,采用科学的实用的教学手段用心上好每堂课。备教案得体现出学位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能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要换位思考,要多于互动,抓住课堂的主要矛盾,解决矛盾。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好的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才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好的课堂要做好课堂的监控兼顾学生之间差异做到和谐课堂。在课堂上学生指主体,老师是主导,做老师的就得给学生讲明白,学生才会感兴趣,学生就不乏困。完整的课堂需要真心、精心、耐心、用心、关心、爱心去准备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得在整个备课过程进一步改革。

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改革:即就是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各种观念都在发展变化,主体鲜明内容积极上进的活动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活动的中心思想和组织形式还有开展形式等等对提高同学们的素质是非常快的,也是同学们接受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最好途径。中职类学校开展的技能大赛也是对学生技能素质方面的一个提高,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培养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工作精神。中职教育还可以拓展训练,对学生定期参加一些短期培训,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很强的,同时也会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良好学习成长环境和良好的管理模式的改革:良好的学习环境会影响一个人成长过程的,人的一生都是不断进取,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是学校和学生共同为之,良好的学习环境还需要良好的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管理模式两者相辅相成。中职类学生所在的场所要贴上醒目的具有教育意义和号召感染力的图画、宣传海报等通过媒介传播高尚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宿舍和教室这两个场所得有相应的装饰品能起到引导学生什么是为之什么不可为之。除此外我们的教学设备和设施都得以学生为主切合实际情况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现在企业管理模式都是非常科学人文性的管理,在职业教育中良好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体现出科学性和人文性,管理制度还得健全和完善。最不用忽视的环境因素就是老师在管理教育学生能否把握好语言语气环境以及身体表情眼神等制造的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其在良好的管理中茁壮成长,在成长中创造很好的环境氛围,同时环境有逆境和顺境的区分和结合。

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模式改革:我们得发挥学生团体组织,进行学生管理学生,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立足学校服务社会。学生自己组织的先进集体是非常可观的很强大力量,得发挥积极作用,效果一定立竿见影。中职学生的自己约束能力和自己调节管理能力都相对差些,组织社团活动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干部吸纳一部分学生加入并带动其他学生,在先进思想指导下,久而久之让工作学习加之生活作风影响了一部分学生。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并教育好自己,还可以开展学生管理培训班,让学生感兴趣的将来走向社会对学生有很大帮助的相信一定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深化教师队伍素质的改革: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想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得我们老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才行。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把人类知识的精华保留下来并传授给下一代。现在社会也给现在的老师造成很大压力,表现在情绪不稳定,易暴躁身心疲惫,对工作积极性不高,缺少动力没有耐心的给学生指导等等。这就给社会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消极影响,这个也是教育事业存在的大问题,所以深化教育改革还得给教师一个舒心愉快的教学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教师得自己学会解压和调整生过习惯多参与社会活动和拓展运动等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遇到工作和生活问题得积极向组织和社会其他人员沟通,用良好的心态乐观地活着。中职类教育事业是很繁琐,也是很快乐的事业,一个有魅力老师一个素养很高的老师,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影响很大,完善自我修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继续奉献。

结束语:社会在进步,人类文明在进步,中职类教育也在进步,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就得不断进取,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迫切明智的选择。在实践中探索与发现,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湛江市职业教育优秀论文集.湛江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

第6篇:个人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质;工具性;人文性

一、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民族精神,体现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作为文化载体,它的教学本质就是跨文化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能力的任务,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结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在大学英语新一轮改革大潮中每一位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英语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应用能力是掌握英语的知识结构和使用技能为目标的,人文素养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使命。具体方案如下:

1.教师本身

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阔的视野,敬业的态度就是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师除了精通英语语言,还应透彻了解西方文化,课余时间要注重继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和文化两个方面交叉渗透给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2.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教学内容应注重异国文化和风土人情背景的介绍,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讨论交流中理解感悟。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人文闪光点,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重视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带领学生去感受语言的美,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探究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3.校园人文环境

优美的校园不仅是碧绿的草地、健全的设施,更应体现出良好的人文环境,教学楼、图书馆、操场、寝室等设施应传递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例如,校园里的双语名人箴言,墙上悬挂的中外名人佳作,都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海洋,和名家对话,和思想家交流,从文化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从而激励自己不断探索。

4.校园活动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外也置身于浓厚的语言和人文环境中,教师应在第二课堂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

(1)举办诗歌朗诵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收集优美的英文诗歌,从欣赏诗歌中去感受语言之美,可以先听音频,模仿跟读,直至表达熟练。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去理解诗歌中所传达的文化思想,鼓励学生朗诵甚至背诵诗歌。在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2)举办外文歌曲大赛。外文歌曲大赛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巨大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解决连读、吞音、弱化等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去查询和体会外文歌曲中所折射的文化内涵。

(3)设置英语角。学校的留学生可以去组织和参与英语角,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每周一次,一次围绕一个主题,涉及范围由学生提议和决定,比如中西教育的对比等。这样的形式改变了呆板、被动的学习氛围,满是欢声笑语与智慧碰撞。

(4)举办外语文化节。学校可以开展主题文化节,如英伦风情、美国文化展示、西方博物馆微观展览、东方文化神韵等系列,也可组织观看英文原声电影,阅读经典文章,举办英语墙报展览等。浓厚的人文环境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

四、总结

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培养人文精神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本文从课堂教学及人文景观、人文活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夯实语言基本技能,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正确吸纳外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更要弘扬本国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第7篇:个人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 医学教育模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b)-0145-03

医学模式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观察及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思维及行为方法,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医学的总体认知[1-3]。与医学模式相对应,医学教育模式需要医学人具有相应观察及处理健康疾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展应用,人们对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也给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考验。国外有研究表明[4-6],现代医学模式需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逐渐转变,从单一的生物因素开始向综合因素转变,体现出了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1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弊端与局限性

1.1 教学的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

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教学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未能包含现代医学科学的全部内涵,重点强调了医学学科的系统性教育,而忽视了学科间的交流。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授课过程为文化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课程教育,而实验课程较少,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较短,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在为公众诊治疾病时,与患者的交流沟通的能力较差,使得病情问题不能详细用某个学科的医学知识进行阐述,课程较多且授课时间较短,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使得学生无所适从而未能掌握。在21世纪科学知识发生大爆发的时代,脱离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尤其是学科间的技术容易造成知识的遗漏。

1.2 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生物医学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为生物医学模式。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同时,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们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而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一种单一模式,仅对身体疾病进行治疗的服务模式,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活动状况和精神状态,重点强调了对某种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对该疾病的有效预防。随着社会功能的不断开展,人体的健康还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再是单一的卫生医疗机构,而是全职的社会功能的开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仅能进行生物医学的教育,而忽视了社会功能的功效。

1.3 教学模式为灌输式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育理念,采用病房式教学,重点强调了学生和病房的比例分配,给予了学生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积累,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会增加学生的自我职业优越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重点关注了患者的主体,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学生重点在于治病,而忽视了预防的作用,在为患者治疗时强调了结果,而忽视了治疗的病因。多数学生缺乏全面的知识且伦理意识较为冷漠,对社会服务的责任感不强,伴有个别的价值观,突出了钱的作用,而出现了过量的医疗服务。

1.4 服务模式专科化

在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医疗机构的功能得到了明确细化,多数实行了专科化的服务,学生很难适应农村及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不能实现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康复训练、优生优育、健康教育、保健宣传为一体的服务方式。

2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2.1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大量高职毕业生很难为城市医院所接纳,个人意愿又不想去农村等卫生机构,造成就业状况较难,很多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原因与农村的卫生机构条件差有一定关系,与待遇低也有一定关系,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且缺乏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也不能良好的适应农村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机构急需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队伍人员,以建立一支全科医学的卫生服务团队,体现出了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

2.2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必然性

现代医学模式需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逐渐转变,而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因素进行疾病的治疗,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21世纪的生态医学模式迫切需要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需要培养出具有相应思维方法、知识结构体系、教育方法、广阔视野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患者进行诊治时还要关注患者的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状况、精神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需求,学生接受的知识局限性较为严重,学科性较强,技能与方法也缺乏时效,体现出了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必然性。

3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

3.1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观念转变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医学观,对于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要有准确的认识,从理念和行为上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采用创新思维全面审视整个医学领域的情况。当今生态医学观为生物-心理-社会全方面的医学模式,重点强调了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体现了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存环境的依存关系,以医学模式为手段和导向,实现人们的最佳生存状况。这种观念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各个角色之间的和谐。

生态医学观体现了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在治疗中身心并治,使得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相结合,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也增强了患者的信心,使人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均能保持平衡状态,机体内的各个器官系统是相互作用的,人与社会也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看待患者和疾病,心理与生理在人体内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整体功能相关,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同时,一定要控制外在的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为患者提供一个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环境。

3.2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主体是教师。高素质的人才是在良好的教师教育的引导下产生的,没有创新型教师的辅导不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高职类学习比本科等级较低,教师水平稍差,知识面需拓宽,动手能力更应加强,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要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教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教学素质。

3.3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不再是简单课程的删减,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对课程进行整体整合,以社区为导向,增加各种医学教学的内容,更新全科医学教学理念、服务模式、基本原则、临床思维、治疗方法、医患关系、人际沟通能力等,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3.4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改进

教学方法是实现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有多种形式,包括案例教学、暗示教学、发现教学、程序教学、问题教学等[7-9],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不同的学生团体,以最佳的教学方法进行运用,在信息化和多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教学工具不断改进,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奖评机制,给予教学方法新的活力,将学习思维、动手能力相结合进行整体评价。

3.5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实习基地拓展

医学不同于其他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大量的实践经验,课题以外的教学内容需要到实习基地学习,直接关系到医学教学的教育质量,不要盲目只追经济效益和扩大招生,而应重视教学的实践经验累积。将学生投身到实习基地,要强化实习医院的教学能力,落实带队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常规动手能力,提高其基本技能。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向实习基地与相关的实践内容相结合,才能强化教学环节。

综上所述,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观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实习基地拓展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可以改变目前医学教育模式现状,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洪芹,李兆松,张怀斌.论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疗机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5:42-44.

[2] 王素英.对医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思考[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4,27(6):561-562.

[3] 张旺凡,汪友容.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6-8.

[4] Yasutomo O,Shunzo K. Status of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at saga medical school 5 years after introducing PBL [J].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08,24(3):46-53

[5] Neil H,Greg H,David S. “We can see a future here”: place attachment,professional identity,and forms of capital mobilized to deliver medical education in an underserviced area [J]. Health and Place,2010,16(5):909-915.

[6] Italo V,Luigi B. Models of learning,training and progress eval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J]. Clinica Chimica Acta,2008,393(1):13-16.

[7] 李泽生,冼利青.麦克马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1(3):85-88.

[8] 任英杰.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开展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2):45-48.

第8篇:个人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农学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141―02

在世界经济、教育、科技一体化、信息化的趋势日渐明显的背景下,国内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以及相应对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迈向信息化和国际化。我国部分高校部分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就是适应这一形势的一个重要举措。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培养出能适应国际变化,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国际化竞争人才的必备素质中,外语运用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高校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第8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规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需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设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的学校和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实行外语教材,中文讲授,分步到位。”这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次以文件的方式在全国推行双语教学模式。在2005年1月,2007年1月,2007年2月,教育部多次在文件中鼓励和推行双语教学的开展。2007年8月,教育部为落实上述文件精神,下发了《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通知》,更指出从2007―2010年,共支持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从2001年教育部正式提出高校本科教学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的规定后,各高等院校积极配合,创造条件开展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析适合农学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加强农学专业英语课程实践环节构建,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环节能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理解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根据笔者的调查,我国农业院校对双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普遍重视不够,缺乏与之配套的双语实践体系。对这一现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校领导和院领导有清醒的认识,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我校讲学,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阿尔伯塔大学,韩国金陵大学等国外高校,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外语系还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师向学生提供国外相关英语网站,尤其是专业论坛网站等。

二、对话型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柯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布鲁尼纳也曾直截了当地把教学定义为“对话的展开”,国内一些学者也逐渐认识到教学的对话本质。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它的独特的现实环境,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师生借助于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达到共识将显得尤为重要。”刘庆昌指出:“对话教学是对话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一种教育历史和当代社会的产物。”它最本质的特征和最直接的要求就是,现代教学将在对话中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互动与交往、创造与生成。由此可见,为了避免阅读教学的枯燥,采用对话型阅读教学模式,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在农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对话的双方要平等,对教师来说,他们不但要充分相信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质,更要积极创建对话型的阅读环境。

1.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更多地提供与所要学的知识点的相关的材料,做必要的知识积累,以便开展有效的对话,最终达到通过对话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提高的目的。在课前辅导中,笔者指导学生注意如下几个方面:如何抓住重点,如何阅读长句,如何翻译长句,被动语态的使用等。在课堂上,因为学生在课前已做了课前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已设计好的课堂活动,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就会改变英语教学的单调性,从而促进学生对专业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2.为了创设情境,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能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理解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据笔者所知,各农业院校对专业英语教学不够重视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切实挖掘相关双语课程实践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具体操作如下:

(1)从创设情境来看,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激发学生愉快、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展现虚拟环境通常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方法。例如,在讲到花卉种植这一节时,把教室模拟成花卉种植园,种植园内有几种不同种类的花卉,每种花卉由不同的学习小组经营和管理。在课堂上,教师让每个小组用英语介绍本组花卉的习性和特征等,介绍完后,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点评。

(2)利用实物和图片再现情景,这也是情景创设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让学生亲自制作花盆,然后摘上自己喜爱的植物,让学生做口头展示。把这些实物充分地利用到所创设的情境中,既能协助学生练习和演练,也能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产生再强化作用。再加上教师生动灵活的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创设出一个个令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景。

三、交互式教学模式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语言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实施跨文化交际和应用技能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网络这个平台,必须构建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全新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网上自主学习与课堂面授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认知和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笔者的具体操作如下:

1.每次上课时,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介绍跨文化背景知识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提问、讨论、指定学生朗读部分内容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说读写方面进行大胆尝试。通过个别答疑、集体答疑、专题演讲等方式走到学生中间。在课后练习板块,笔者设计了Leaning by Doing板块,以锻炼学生综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整理信息、传达信息的实际动手能力,然后以课堂展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督促和检查,并要求学生多看多写英文摘要或综述等。从多角度、多层次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与学生在情感层次和知识层次的双重沟通和交流。

第9篇:个人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能力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各大院校要想真正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需要不断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拓展专业知识这两方面入手,加强和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用横向思考的方式将理论联系实际,综合研究各部门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之上妥善的处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财务管理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财务管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财方面的业务技能和理论知识,使其可以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能力来胜任金融机构等相关工作,如银行、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等等。通过对相关金融单位用人需求的大量研究发现,这些单位更加强调人才是否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否具备筹资管理、风险防范、投资评价、会计核算等综合职业技能。

因此,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财务管理应该着重培养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在现阶段的财务管理教学中,教师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只是扮演者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不利于培养学生连贯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学生过多的依赖教师,其自身就缺乏灵活运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若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其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实际上也难以满足岗位需求。因此,财务管理教学的改革务必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地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树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恕

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1.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是在于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深入分析职业要求,充分考量工作岗位实际要求的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以“应用”为中心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课程结构的优化。

财务管理教学的应用性培养,讲究的是综合的应用、发挥其专业知识,并适当加以创新。合理构建课程群,其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实践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文化素质课程、专业课程等等,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充分考虑现代金融机构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和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确保其所筛选出来的专业知识内容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形成以突出应用性和基本技能为目的,以突出培养综合创新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教师在实现学科知识系统化的基础之上,要对课程教授的内容采取精讲、精选的方式,切忌照本宣科,在最大程度的避免重复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强前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此外,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教学参考资料提供给学生,布置学生应该参考的热点文章、阅读案例等等,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用基本理论对最新的发展动态进行分析,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就可以打破传统教材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让整个课堂教学实现与时俱进。同时,学生在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时,其学习能力、综合归纳判断能力、抽象概念简化能力等会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高,为后期的就业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

通常来讲,企业财务办公地点的局限性及财务资料保密性的影响,实践教学可谓是前路艰辛,基地、资金等限制增加了实施实践教学的难度系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然不符合现阶段实际需求。因此,继续引进现代化、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例如CAI、光盘、幻灯片、投影仪等等,不仅可以使教学的动态性和直观性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有助于重点突出,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其方法、理解其概念。此外,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兴趣、注意力、情绪等多角度的调动起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扩展。

3.强化理财案例教学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可以多采用讨论、对话、提问等方式尽可能的将更多的各抒己见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并通过互动和交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营造良好的有助于学术探讨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对科学分析工具逐渐的熟悉,可以提高其决策和判断的准确度,有利于改变传统学生所学到的条块分割的理论知识的束缚,加强了各个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和相互渗透。学生在课前亦要做好预习,不仅对财务管理相关的各个学科内容进行通读和熟悉,而且也要带着自己的看法有重点的思考问题。

三、结语

总之,高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应立足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不仅是现阶段金融机构等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顺应了时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司浩婷.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财务管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z1):430-430.

[2]马晓璐.高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索[J].知识经济,2015(13):144.

[3]林友珍.对财务管理教学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绿色财会,2012(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