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建设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师德高尚的高效高素质教育团队,一直是各个高校以及社会运行的目标,高校作为担负人才培养重任的基地,要充分践行管理要求和管理框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提升认知和社会认同,并且积极落实师德素质。
一、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保持全面性
1.高校师德建设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
高校思政理论专职教育是高校政治思想的传递者,在队伍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其对于党的路线、方针、理论等有充分的了解,为了有效保证思政教育教师的思想意识,要将其工作的主体地位进行细化[1]。高校要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从招聘的源头做起,结合高校实际需求,选取政治原则以及立场坚定的高效思政课专职教师,只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多层次和多渠道进行责任培养。
2.高校师德建设之高校管理人员
高校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教育决策的直观执行者,不仅具有示范带头作用,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高校实际管理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只有从本质上认同师德的重要性,并且充分践行相关要求,才能在无形中实现教育结构和教育氛围的优化。另外,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师德践行方式的认同感决定了师德建设的实效性,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效力。
3.高校师德建?O之任课教师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多,也是学生感受师德师风的主要媒介性人物,其师德深度和具体状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另外,专业任课教师的专业性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只有思想意识积极向上,且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更加具有威信的教师形象,且对学生的影响也最深。但是,高校尽管已经将专业课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进行了规定,却没有结合师德实践进行日常化管理,这需要学校结合实际进一步提高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水平[2]。
4.高校师德建设之学生工作专职教师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专职教师是学生思想方向和学习成长的引导者,其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理解至关重要。只有专职教师充分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且建立高度认同的感受,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按照标准规划自身行为和教学路径,才能提高学教学素质教学水平。
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保持创新性
1.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要保持导向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能借助启发式教学和动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建构更加有效的教学机制和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思想教育出发,真正落实教育导向功能。另外,在师德教育开展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目标导向,通过规定师德建设目标,确保教师能向着预定的目标努力。其次,要建立政策性导向基准,教师能借助一系列政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模型之间的互动,从而保证工作的常态化进行以及稳定开展。除此之外,要将自主导向作为重点,教师通过自我内化教育和自我提升,践行服务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标准[3]。
2.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要运用激励机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要积极落实师德建设中的激励策略和综合管控要求。首先,要确立民主激励策略,学校要积极建构完整的发展环境,鼓励教师成为决策和管理的核心,建立监督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落实师德教育和师德规范。其次,要结合实际积极落实榜样激励要求,建立学校内的师德标杆,鼓励并引导教师形成良性的建设目标[4]。最后,要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平等、尊重以及信任的问题处理模式,提高教师办实事的能力。
3.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要依靠制度
要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建构更加完整的师德教育结构和发展模型,就要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制度管理。教师的师德培养是一个养成以及固化的的过程,需要结合各种因素。其中,制度管控体系较为重要,要想保证建设进程长效性,就要结合实际需求和师德要求,提高保证机制的管理效果,落实保障机制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中,不仅传递着整个学校管理的基本价值导向,也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载体和方向性保障。因此,要想师德教育更加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形成制度化的建设机制,确保师德建设任务得到有效落实[5]。
4.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要实现转化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要想提高师德建设实效性,就要针对教育结构的转变一定程度的关注,结合实际需求和管理目标提高管理要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高校师德教育,是教师思想结构逐步转化后形成的。首先,是认知的转化,对于德育,是在教育基础上,从理性思想和意识层面的转变,从而对事物产生一种新的看法和观点。其次,是态度的转化,教师在对德育进行深度分析并贯彻落实时,要秉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观念。最后,是行为的转化,从思想意识到行为,需要一个过程,从解冻期、消融期再到冰冻期,经过长期的管控和维护,才能在高校师德教育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5.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师德建设要结合信息化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要结合网络结构和新媒体平台,提高师德教育的实际价值,真正从网络中提炼新型德育培养机制,确保教师队伍能在网络平台中实现师德教育的良性发展,结合信息化要求和信息化发展路径,建构更加有效的网络运行平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秦皇岛;城市文化建
中图分类号: D033.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外在形象,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化与价值观是紧密相联的,价值观是关于什么样的事物是有意义的看法、观点、态度,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统领城市文化建设,找到城市文化认同感,增强城市内在凝聚力是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城市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指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城市文化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实现先进文化建设和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实践后而得到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使城市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论依据,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开展城市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更加明确。“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总的根本要求;“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是社会的基本属性,是城市文化建设得以发展的必要保障;“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公民应当树立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城市文化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规范和凝聚下,才能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秦皇岛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秦皇岛是全国首批14所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自开放以来,秦皇岛与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等其它沿海开放城市相比,发展速度极其缓慢,自08年奥运会秦皇岛市以建设“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为发展目标以来,不可否认,城市的建设和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经济上与其它沿海城市仍有着巨大的差距,在城市文化方面也还是明显落后。
秦皇岛曾在历史上吸引过无数个帝王在此大建行宫,曾被称为亚洲的旅游摇篮。秦皇岛也是一座蕴藏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资源禀赋的城市,同时拥有着厚重着社会历史文化、名人故事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山海文化、长城文化等等,为什么秦皇岛在得天独厚的区域环境下,经济和文化发展始终迟迟滞后于其它沿海城市呢?为什么在诸多历史文化中至今没有一种文化像北京厚重的京韵文化那样令人向往,像大连现代洋气的文化气息那样使人耳新目明呢?多少年来,秦皇岛人也在不断地探索着秦皇岛的城市文化定位,“旅游立市,产业立市”、宜居宜业宜游”、“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港口城市、世界名人经济城市”,无论是哪一个发展目标,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秦皇岛的建设与发展,却始终没能树立起秦皇岛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这是因为秦皇岛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与其它很多城市一样,在城市风貌上,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旧城改造”中的商业化运作,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抄袭与模仿,使城市失去了原有的传统文化底蕴;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空气污染、水体污染、交通堵塞、绿色空间减少、安全空间减少等正降低着人们在城市的可生存度;城市建筑风格混杂,整体文化基调不明晰,文化资源丰富,却没有突出的城市文化特色。在城市人的精神层面上:秦皇岛市外来人口居多,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浓厚,某些人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长,原有市民观念落后,小富即安,固步自封。这使整个城市难以形成一种独具城市魅力的大环境、大气场,所以秦皇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文化上的迷茫状态和精神上的彷徨状态,在我们大力发展城市文化建设的同时,实际上得到的却是城市文化的沉沦。因此,秦皇岛的城市文化建设首先要提炼一种城市精神,以此来作为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强大支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秦皇岛城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开展城市文化建设,才能找到一种文化精神作为支撑,将历史、文化、景观、建筑与经济的发展融为和谐的一体,使之成为一种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的最佳精神动力,塑造秦皇岛的城市形象,在城市的快速建设中保障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城市文化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要实现和谐,就要“以人为本”,城市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了“以人为本”,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理念,才能产生向心力,凝聚力。构建和谐的城市文化:一是要加强秦皇岛的文化标识建设,文化广场、人民广场、奥体中心的建设标识虽提升了城市景观,却让人不到秦皇岛的历史文化。二是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海港城区紧有的两个大型书店都集中在市中心,新迁址的图书馆位置交通不便;开放的大中型的文化体育设施奇缺,面向普通大众的文化娱乐场地也是捉襟见肘。“以人为本”地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是构建和谐城市文化的根本。
(二)、“包容创新 ”打造城市特色文化
一座城市只有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文化才能令人无比神往。秦皇岛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无论是山海文化、长城文化还是名人故事文化都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虽都不乏后续的开发与利用,但都是缺乏宏大的气魄和规模,特色不鲜明,主题不突出。要突出文化特色:一是要本着包容的精神,把秦皇岛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整个城市的建设之中,不只是在景区的围墙内,在城区主街道、生活区、商业区随时随地的让人感受到秦皇岛的悠久历史文化和本土民族风情。二是要本着创新的原则,打造城市文化精品,无论是百年古城文化建设,百年大港遗韵文化建设还是百年戴河人文建设,只有给历史文化穿上创新的“嫁衣”,才能吸引人,让人光环内的在历史沉淀更加明晰。
(三)、“开放自由”营造城市文化氛围
城市文化要塑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就要加强文化环境的建设。一是加大文化硬件环境建设,在各大生活区,学校周边建设开放的艺术馆、科技馆、文化馆等,文化大环境是提升文化气息的前提。二是加大文化软环境建设,搭建文化宣传平台,拓宽文化宣传途径,丰富文化宣传方式,应在学校、社区兴建文化墙,通过文化宣讲、文艺演出、竞技评比等各种形式和途径,把秦皇岛的历史文化渗透和贯穿于城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秦皇岛城市人口构成复杂,很多在秦皇岛学习、工作的人只知一些代名词,对秦皇岛的文化历史知之甚少,秦皇岛有十三所高等学府,却未能带动城市人成为文化人,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外在形象的内在因子,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文化活动参与,让城市人在传统文化中熏陶自身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西安城市文化建设[J].理论导刊,2010,12
[2]陈秋华.秦皇岛市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中国城市发展网,2010,4
关键词:初中德育;德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06-01
德育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作用,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对道德意识和行为上的认知,同时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和大自然等环境,引导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教师在德育中要用自身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困境
(1)道德教育与道德观念难以相互贯通。当前,中学的德育虽然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道德理论知识的教育上仍然存在灌输的方式,道德观念与道德教育难以相互贯通,使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融合到德育中来。
(2)德育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缺乏灵活性。德育要求教育者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情感信念、道德信念和价值取向等来加强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仍旧存在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呆板的现象,使学生的德育意识很难得到培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工作中有效实施的路径
(1)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初中生心理发育较为缓慢,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其在社会文化的冲击下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心理危机。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的德育课程,以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为主要课程内容,为学生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到各科教学中去。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到教学中去。
(2)创新德育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合。在当前德育的发展形势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德育中得到有效的体现,在实施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在讲授式的德育教学模式中穿插情感陶冶教学,以理想激励的方式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中通过对心灵上的培养和行为上的锻炼,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设计以学生为教育中心的德育内容。任何教育形式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在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工作。教师倘若以一种抽象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讲解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德育说教,就会脱离以学生为教育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价值观讲解时,要利用具体的表达形式将抽象性的内容转变为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如结合政治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对价值观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德育意识。
(4)完善学生价值评价的制度。道德评价是对学生价值水平高低的评价,中学生道德评价通常以单一的知识性考试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水平进行估测,忽视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这种评价制度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具有公平性。此外,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这种价值评价制度难以完善学生道德意识的构建。首先,学校必须完善学生价值评价制度,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如将传统的笔试考试转变为谈话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来评测学生的价值标准。其次,学校还要建立学生个人的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同时以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促使学生在相互竞争中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最后,学校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的表现,加强家长的德育意识,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能保留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5)提高教育者的职业素养水平。教师作为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具有威严性。因此,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对自身进行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提升,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德育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在提升自身的素养时需以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等三个基本维度为前提,必须要有坚定的道德意识和优良的行为、专业学科的水平和基础的文化素养、教学思想与教育技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专业训练的平台,为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建设中要想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使新的教学思想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从而在德育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加强与家长与社会间的联系,促使学生价值观在德育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24个字核心价值观 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活动 路径研究
一、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形式。基于此,城镇党委和政府把维护和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权益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其中一个落脚点就是社区文化的建设,城镇相关部门和政府根据各个城镇社区和区域的自身承受力,扎实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社区文化建设走在不断完善的道路上,但其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社区文化系统化建设过程中,占一半以上的社区不能满足人民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多样性,社区给居民提供的设施保障非常单一。
社区居民缺乏社区活动参与意识。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建设成果的享用者。但调查数据显示,城镇社区大部分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漠不关心,从理念上就觉得这是政府或者公家的事情,同时,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也不高。
社区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但据调查,社区工作者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年龄偏大,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社区工作者学历或者文化层次偏低,这导致社区活动缺乏高质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社区工作者身兼数职,工作精力有限,这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积极性和活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同时,社区文化建设更需要在法治的范畴内践行自由、平等、公正,进而创造一个平等、友善、诚信的良好环境,让社区居民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滋养,在自觉不自觉中就养成并融入和谐、友爱、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全社会命运共同体的幸福和谐。而社区文化建设是以社区居民团结互助、和谐友爱、邻里和睦往来为共同价值取向目标,进而推动城镇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就其价值目标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一致,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的外延更广、范围更大,其是面向全社会的,自然而然也包括城镇社区文化建设。故就其实质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上指导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巨大并且是系统化的工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先行,理念上的改变和重视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能性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一种要求和期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故社区文化建设要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渗透到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当中,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指导作用,进而致力于使社区文化环境充满自由、平等、和谐、友善的正能量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具体的、多样的活动形式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进而在无形中使社区居民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社区充分利用好宣传栏、社区网站等传统的宣传平台和阵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倡导形成诚信、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其次,举办晚会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入一些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有奖竞猜,以此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第三,社区管理者积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脑等网络平台,向社区居民推送有价值、有营养、有意思的又很好地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或者节目,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社区文化建设中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榜样,最大限度地发挥身边模范带头作用。如社区广泛开展诚信、友善、爱国、孝顺等重要品质为重点的榜样人物评选活动,选出居民自己身边的榜样力量,由此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教师 师德师风 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14-03
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生产力”,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既关系到学校风气的形成和学校办学宗旨的实现,同样对于学生良好习惯和正确观念的养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13年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重视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视手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为青年教师良好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对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价值依据。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教师队伍,使高校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活力化,为高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多元化社会发展中,青年教师受外界各层面的思想熏陶更多,对新鲜事物的接收能力也更强,整个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多元化和差异性特征。当前时代赋予了青年教育思想政治时代性的特色,而这也正是高校发展中所追求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构建高校文明,打造独具特色的高校文化,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知识、文明、思想素养的传播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对青年教师师德的建设,是让青年教师明确自身的岗位要求,恪守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从心底佩服和敬仰教师,去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思想的教育。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一线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在教育中除了要遵循客观事实、尊重学生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育以外,还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道德观念,能够切实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能够良性发展。
(1)大力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高校学生成才之路上的一个助推器,关系到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青年教师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师德作风,既是实现民主、公平教育的外在因素,也是学生正确观念形成和综合素养水平提高的一个客观条件。
(2)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建设,关系到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当前的高校发展已经逐渐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高校生源量逐年增加,莘莘学子来自五湖四海,学生之间由于习俗、信仰、学科、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形成不同的学生群体,这种多元化的发展形势使高校呈现一派欣欣之态,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所受到的外界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校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而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相对其他群体的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在思想上更具有跳跃性,与社会接触更为广泛,因而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与社会道德状况形成了一定的内在联系。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影响力,在正视社会大环境对青年教师师德造成影响这一层面上,加强对青年教师师德的建设,也是树立社会精神文明,作用于社会文明建设的一个手段。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教师的师德师风状态的主流是好的,是符合教师职业需求的,具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立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能担当起教师的工作岗位要求,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发挥自身的岗位价值。但同样也不可否认的是,在多元化价值观念、社会环境、学校管理、自身原因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有不少青年教师师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教学正确价值观的弘扬和发展。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梦”;人民银行西北地区各分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127-02
党的“十”以来,“中国梦”的构想,像春风沐浴着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在行员中引起强烈共鸣,它以清新的理念和引人入胜的风格开启了人民银行行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梦想。
一、“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的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根本保障是加强作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贯以“中国梦”的意义,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在于教育引导广大行员正确处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用唯物主义思想造就行业范围内积极向上的合力,使每个行员都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我们把“个人梦”与“中国梦”关系融入世界政治、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下,进行科学分析,增强内部整合力,汇聚成复兴之路就会更快一些、坎坷就会少一些,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色彩、梦想成真。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有过美好的梦想,也许现在也还怀揣着梦想残留的碎片。那些破碎的、飞走的、爆破的梦,集成于现实,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蓬勃宏大的“中国梦”。交织在中国这个飞速运转的巨大时空里。在地球这个庞大的星球中,人类如同尘埃一样是微小的存在者,不用论及梦想这虚无缥缈无法用语言文字或是手势助语来表达的无实物体。但这简单的两个字却可以迸发出强大的照耀整个世界的光芒。人行西北地区各分行的发展在推动金融领域业各重点领域坚持国家行业标准,为有效促进地区产业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西北地区各分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所有行员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所付出、拼搏时留下的痕迹。这就是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金融业发展和改革与加强人行内涵建设融入实现“中国梦”发展轨道的真实涵义。
二、“实现金融梦、助推西部梦、共筑中国梦”的构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实现“金融梦、助推西部梦、共筑中国梦”,需要行员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为这个目标,我们能做些什么?在中国这个博大精深的古国中,在历史的推进中我们有吸收有变化,只有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黑暗丑陋的人性阴暗面才能摊在日光下,严惩在背后舆论中,中国金融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一构想,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行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演进和积累,已形成一条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文化长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沐浴着中华文化积淀,追求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或是传承,或是壮大其丰富滋养,使其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构建金融文化氛围,引导行员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是完成金融工作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第二构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追逐人生灿烂轨迹。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让世人瞩目。最让人我们骄傲的是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机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再添新绩。我们拥有“感动中国人物”的最优秀代表,有保卫国家和人民财产而牺牲生命的金融卫士,他们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们愿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胸怀,这些事迹就如同漫天繁星般紧密地洒满这温馨的中国大图上,我们以他们为骄傲。我们当行员的,虽不能如他们般轰轰烈烈人尽皆知人人歌颂,但是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西北地区这片热土上辛勤工作,因为我们怀抱着伟大的中国梦。
第三构想,注重行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要注重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融资等岗位人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要求他们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单纯内部自我循环中深化金融风险管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提高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三、追梦与圆梦,提高行员在岗履职能力
当年,可以用笔指点江山,可以用笔决定国家兴衰的神奇,现如今,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已经成为现实。中国金融业在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和未来金融业改革创新中,金融业既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又要在经济虚拟化程度赶超发达国家水平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对提高金融业行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行员在各自岗位上恪守职业规范,诚实守信,敬廉崇洁,出色完成本职工作。
1.严格执行中国的信贷政策。中国信贷政策与货币信贷总量扩张有关,政策措施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性。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通过“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制定信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2.做好征信知识普及工作。从历史的维度而言,中国传统的信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自给自足的以身份为基础的熟人社会的私人信用,一部分为相互依赖的契约社会的商业信用。中国经贸领域的信用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信贷政策具体到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大,进一步放宽融资渠道,并使企业贷款资金成本变低,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目前,银行融资不贵,问题是企业背负的费用太高。如果放贷,银监会一定要中小企业提供财务报表,这就给企业带来审计费用,抵押评估也要费用。所以,在大众中普及征信知识,有利于提高大众的信用意识和守法观念,防范企业逃债、废债的可能性。
3.建立风险预警平台,帮助商业银行抵御风险。风险预警是指运用多种信息渠道和分析方法,对授信客户的预警信号进行识别,分析、衡量其风险状况,并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以化解风险的主动性、动态管理过程。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信贷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提高信贷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
4.加强金融监管,构筑有效管理体系。在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流动性等指数实施监管,利用电子监控平台制作各贷款企业和个人资金流动状况图和风险性指数表,根据指数的变动,制定监管对策,有效提高全面监管体系和管理职能。
5.现代化支付系统(Advanced Payment System)岗位人员要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细致缜密地处理各种支付业务、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等工作。此公共支付清算平台是人民银行的重要核心支持系统,每个行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金融服务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
6.支付管理信息系统(PMIS)岗位人员肩负着支付业务统计分析和监控系统的重要职能,岗位工作者具体负责基础数据管理、行名行号管理、运行控制、计费管理,以及支付业务统计分析监控等业务,操作过程的正误,关系到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准确性,一并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
7.从事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岗位人员在办理资金汇划和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结算服务工作中要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把各项金融产品和制度设计也融入其中,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和结售汇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强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加全面反映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情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切实有效地处理当前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着力化解一些不和谐因素。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当前,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由此引发的议论也比较多。这些问题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为此,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诸多现实矛盾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这方面,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者、理论宣传工作者及媒体工作者尤其应当以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正确地提出并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否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从消极方面影响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首先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现状。例如收入分配,需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但对这种差距的实际状况,包括群体、行业、地区、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及其趋势,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评估,正如不少经济学家所做的那样。相反,如果笼统地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词语和其实对之不甚了了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等等,在大众传媒上作声调高亢的空泛议论,则是颇为不妥的,是对社会情绪的一种误导。再如对与此有联系的社会阶层状况的评价。十六大提出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以及社会各个新阶层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概念,但目前在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写作者”那里,已几乎不提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简单化的两分法来概括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状况,所谓“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穷人”与“富人”,并将二者对立起来,甚至以此作为对人划线的善恶标准。应当严肃思考的问题在于:真实而不是歪曲地反映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发展的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而不是起相反作用的,究竟是哪一种看法?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分析判断,还是那种简单化的两极对立的看法?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还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造成问题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很难,进入必须对旧体制的基础和核心真正进行攻坚的阶段以后,中国的改革尤其难。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很难,当要素市场上积累、集中了几乎一切深层次体制障碍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尤其难。当前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都与这种困难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和市场化,进而怀疑、否定中国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的那些议论会再次多起来,有些来自境内,有的来自境外,同声相应。随之而来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会再次引起一些复杂的情况。不是说改革不能批评,市场经济不能批评,而是说有许多问题——突出地存在于要素市场、收入分配、企业改革以及医疗、教育等等方面——实际上是由于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改革受到阻滞以至不到位、不彻底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不正确、不稳妥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来自旧传统的非市场、反市场因素而造成的;是由于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正确推行市场化而造成的,因此不能把事情颠倒过来,反而在一般结论上把改革与市场化指为各种问题、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否定其方向、目标和基本战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仅挽救了中国经济,使之走向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挽救了社会主义,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并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划时代的进步,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根本事实。在改革处于最紧要的攻坚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时候,以一些很具有社会鼓动性的言词来否定改革、笼统反对市场化,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危害?是在人民群众中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还是会瓦解它?是促进社会和谐还是会加剧社会对立?进一步说,果真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批倒了,批掉了,中国还能不能有现代化?还会不会有社会主义?这些,都是要敬请人们三思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努力促进社会和谐,重在切实有效地针对具体问题,协调社会矛盾。为此,一定要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一定要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保持战略上的清醒与坚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从而真正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和广大人民的福祉。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6-0126-02
收稿日期:2008-09-13
作者简介:尹德树(1969-),男,江苏赣榆人,淮海工学院讲师。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场所,同时也是人的精神的训练场。因此,高校工作除了传授知识、引领科学之外,还应以德为先,做到教书育人、以德修身。不仅高等教育本身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和训练功能,而且作为一个沟通社会、输送人才的特殊行业,高等学校的道德标杆和示范传播作用也不可低估。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好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该是所有高等教育从业者和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高校的现实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对高校在传承先进思想文化、加强理论宣传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方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深度和广度的扩大、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这些反映到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出现了社会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新态势。不可否认,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其必然性并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有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而对我国的传统美德及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形成某种冲击。这一态势尤其在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的高校师生中显得更为明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和构建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必将推动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师生更加自觉地发扬传统美德,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ヅ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学校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更是学校教育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的现实要求。作为思想文化摇篮的高等学校,在传承文明、创新科技、造就人才、服务社会方面更是任重而道远。同志曾说:“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如何用广博的科学知识充实当代青年,用先进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鼓舞和引导广大师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伟大工程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项新任务、新要求。
二、高校可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サ谝唬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大学从来就是孕育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化的摇篮,是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家,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挥“思想库”的作用。要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挖掘和保护中国优秀文化、培育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培育文明风尚、推动我国文化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在文化大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应该也完全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既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高尚品质,又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文化和品质。同时,高校也在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并与中国先进文化相结合,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サ诙,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发展的科学体系,发展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去丰富它、发展它,才能保持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充分反映了当前社会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的共同思想追求和价值追求。我们只有全面把握、深刻了解我国现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结构、价值取向结构、道德追求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才能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及其现实指导意义,才能把握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因素与现实内容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
サ谌,辐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并通过广大师生员工的道德实践,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广泛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尤其是高校为社会输送的各类人才,就像一颗颗传播先进道德思想的种子,植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不断为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所说,大学不应满足于培养伟大的人物,尽管大学里有这样的人才。大学应该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
サ谒模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的人才优势,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强化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方面的优势,深入研究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深入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政策法律体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及其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深入研究国外在价值体系建设上的有益做法,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的积极要素。通过加强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融入到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过程中。
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保证作用的发挥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保证作用的有效发挥,高校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サ谝唬坚持以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坚持和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用科学理论武装师生,用先进文化培育学生,使高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サ诙,高校的师生员工要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共同理想,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价值观念多样化现象日益明显和突出,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全体民众中树立共同理想。
サ谌,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高校师生员工的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够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根基。
サ谒模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高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高校师生特别是大学生对推动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普遍奉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オ
参考文献:
[1]李晓华.高校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责无旁贷[EB/OL].光明网,2007-01-1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宿舍文化建设;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47-02
党的十以来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道:“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创新宿舍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增强宿舍文化建设实效性、实现宿舍育人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必要性
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附于宿舍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健康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前,高职院校迅猛发展,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等使得高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受到冲击,如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学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体现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表现如下:
(一)有利于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代高职学校的大学生已经基本以95后的学生为主,他们个性鲜明,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生活的融人性,在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有待提高。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政治素养不高、社会集体观念缺乏、法制观念缺失、道德品质失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本质的体现,对于我国社会文化建设具有根本上的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有利于高职大学生良好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规范与深入,提升宿舍文化建设成效。目前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建设中,突出的精神文化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明确,较多仍停留在低层次的文化建设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单一,加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宿舍文化建设学生参与度不高,宿舍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宿舍文化建设,能够引导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建设以主流价值体系为核心,通过科学道德规范的约束,制订具体的文化建设指标,从而更有效的对大学生起到思想导向作用,提升学生的理解与参与能力,促使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合理化规范。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隐性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促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与文明素质教育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华为基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独特优势,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中,有助于净化学校风气、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促进和谐校园构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教育目标,而宿舍是高职院校隐性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大学生活的特点决定大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在宿舍中度过。将文化引入宿舍,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有力补充。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实施路径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宿舍文化建设思想,完善指导与管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育要融入生活的指导思想,鼓励师生员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实施路径方面,第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凝心聚力。只有自上而下才能够促使学校各部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分解,使其以生活化、具体化的形式落到实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大师生所认同和接受,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当中去。第二,建立长效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的规章制度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领导引领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领导方式为宿舍文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宿舍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健全参与机制,师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引导师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用激励机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培育,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精髓,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第一,国家层面上长期以来就十分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2013年12月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新时期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第二,社会层面上,全社会都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导向到各类榜样模范的标杆,再到国家多部门的网络净化整治行动,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予以了大力的支持和关心;第三,高职院校层面上,不断采取措施改革与创新思政课的实效,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新方法,增强师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宿舍是学校显性教育的延伸,只有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熏陶教育,营造宿舍健康和谐文明的育人环境,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