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业已取得的效果
大多数同学对保护生态环境态度良好,具有很高的热情。有93.6%的同学都认同生态环境意识对环境及环境保护行为的重要性。另外,在访谈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者也都表示,作为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培育和发展。
1.生态忧患意识明显提高。本次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关于生态环境问题迫切性的问题,96.3%的同学都认为目前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生态环境状况亟需改善。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本身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明显提高。在调查问卷中提到“对五年后地球生态环境状况的预计”,认为会“变好”的占调查人数的23.2%,认为“可能和现在差不多”的占15.3%,认为“会变差”的占61.5%。这样的结果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感,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对当前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生态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的态度。
2.生态感知力增强。调查发现,对于简单的生态环境基本常识,同学们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有87.1%的同学都知道酸雨形成的原因,对森林的生态环境作用,全球变暖,大气、水污染及其影响这样一些简单的环境问题知晓的比例较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生态感知能力的增强。
3.生态行为能力有所提升。调查中,我们问到“为了促进环境保护,您做过哪些努力”时,有50.7%的被调查者表示进行自我约束,注重个人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水平的提高;23.7%的人平时积极关注生态环保信息,努力增进自己的生态环境知识。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大学生这一群体积极关注社会环境问题,努力为解决社会环境问题出力的积极良好心态。另外,有合计25.6%的人做过环保志愿者和为环保捐过款,这一比例虽然不算高但也足以说明大学生已投身到环保公益活动中去,为环保公益活动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不同专业之间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相当,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生态环境知识相对缺乏。调查中,虽然同学们对于简单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其知识结构还是显示出相对的片面性,只是对常识性的、广泛宣传的生态环境知识比较了解,而对于不常接触的、较为深入的相关生态环境知识,则知之甚少。关于环境知识的考察,笔者设置了两道题目,调查结果如下:第一,当笔者问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的时候,有207人即59.1%的被调查者知道;第二,问及对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条例的了解情况时,很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有97人,占被调查者的27.7%;了解一点的有219人,占被调查者的62.6%;一点都不了解的有34人,占被调查者的9.7%。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知识了解的不多。环保知识是影响环保意识的重要因素,环保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49.2%的同学感觉到自己掌握的环境知识不够用,37.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环境知识缺乏,还有3.8%的人表示不清楚,仅有9.4%的学生认为环境知识够用。问卷中还设计了对大学生生态环境知识水平和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来源和渠道的考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于生态文明知识及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的获取渠道的回答表明,目前大学生取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通道主要为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常见的大众传播媒介,占到了被调查者的78.1%,其次是通过学校课堂教育占到15.4%,另外从亲朋好友那里获得的占到5.3%,其余1.2%选择了其他途径。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获得的生态环境知识是片面的、零散的,不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2.生态文明意识发展不平衡。大学生对自我生态环境意识评价过高。一方面大学生在对自我生态环境认识水平进行一般性总体评价时自我感觉良好,在自我生态环境意识总体评价中选择“很强,自觉性很高”的只有19.6%,选择“还可以,但是做到的不多”的占到48.3%,选择“不强,做到的也很少”的比例占到了28.4%,还有另外3.7%的人“说不准”。由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对自我环境意识评价高于实际生态行动评价,对自我环境行为要求还不够高,这反映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行为水平发展的不均衡。另外,我们在访谈调查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关注较多的是身边的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并且对桂林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表示乐观。而对生态环境破坏、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等生态型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则偏低。
3.生态行为能力有待提高。当问到“是否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或一次性餐具”时,经常使用的人数比例达到41.7%,一直都使用的占13.7%,偶尔使用的占30.8%,从不使用的只有3.8%。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大多数人都还没有认识到消费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意识到我们需要通过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在生态环境行为的实践方面,对于一些简易环境行为同学们总体上做得还不错。同时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还具有普遍的从众心理。当问及“碰到有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环境行为,您的做法是”时,调查显示,表示“会阻止”的同学占到总调查人数的10.7%,表示“不会阻止”的占83.5%,还有的选择“与我无关”。这表明大学生在面对别人破坏生态环境的时候,持消极保守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主动劝说、制止别人的不良环境行为。
关键词:野荞麦;资源分布;现状;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93-02
1 泾县概况
泾县是山区县,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现有耕地1.93万hm2,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6℃,积温4 954.4℃,全年无霜期239d,年降雨量1 800mm,日照时数2 114.8h,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青弋江贯穿全县,上游建有陈村水电站,并建有东干渠,水利设施较好。205国道和322省道穿境而过,村村通油路,县乡村三级公路网已初步形成。泾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壤多为沙壤土、麻石黄红土,有机质含量高,结构疏松,通气性能好。青弋江水系内无污染企业,水质优良。全县绿化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保护较好。
2 调查内容
组织对野荞麦的种类、分布、数量、生境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野荞麦又称金荞麦,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调查内容包括:资源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生态环境状况、威胁其生存的经济、社会、环境等主要因素及成因,初步评估其濒危状况和保护价值,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3 时间安排
2013年3月19~25日制定调查方案,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本县的资源分布情况,制定调查方案;准备有关器材;进行相关咨询以确定调查路径。
3月29日至9月初到各个点调查野生植物资源分布情况,并采集标本,摄制图片,利用GPS定位系统确定分布区域;10月整理采集标本和摄制图片,并提交调查报告和分布图。
4 调查实况
考虑到野荞麦在我县5、6月是生长期,7、8月正是开花的季节,调查小组决定安排整个年度为调查期限开展金荞麦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共实地调查11个乡镇,确定5个调查点,基本覆盖了整个泾县范围,并且具有代表性,调查内容包括了土壤、生境、气候、生长势、开花形态、植株性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参加调查的人员包括农业环保工作人员及植保、农学、园艺等专业人员。调查人员深入金荞麦生长地,实地记录金荞麦的各种情况。通过现场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县金荞麦的分布情况,并对威胁其生存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了初步了解,大致评估出其濒危状况和保护价值,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部分调查记录如下。
4.1 调查点
4.1.1 时间 2013年4月28日。地点:泾县黄村镇平垣村。人员:潘迎九、金永辉等。GPS定位:118°21.3087′E,30°34.5267′N。
4.1.2 生态环境 土壤:沙壤土;pH值:5.1;坡位:低;坡向:东南;海拔高度:65m;伴生植物:木槿、藤本植物、草本;年降雨量:1 280mm;年平均气温:15.5℃;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10.2℃;湿度:78%。
4.1.3 植株情况 植株茎直立,多分枝,淡绿微带红色。单叶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叶片为戟状三角形,长宽约相等,但顶部叶长大于宽,一般长4~10cm,宽4~9cm,先端长渐尖,基部心状戟形,顶端叶狭窄,无柄抱茎,全线成微波状,叶脉呈红色;托叶鞘抱茎。株丛生,株数不多,长势较好。
4.1.4 生境状况 生长在小水塘边、坎上。位于山坡阳面,调查时为植株的生长期,叶片处于旺盛生产期,叶的覆盖度很高,聚生情况不好,应是人为进行了割除。没有以金荞麦为主的群落。植株丛数较少,但有2丛比较茂盛。伴生植物有木槿、藤本植物、草本。
4.2 调查点
4.2.1 时间 2013年5月10日。地点:泾县茂林镇铜山村。人员:潘迎九、金永辉等。GPS定位:118°15.3790′E,30°24.5248′N。
4.2.2 生态环境 土壤:沙壤土;pH值:5.1;坡位:低;坡向:东南;海拔高度:189m;伴生植物:藤本植物、草本;年降雨量:1 280mm;年平均气温:15.5℃;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10.2℃;湿度:78%。
4.2.3 植株情况 植株茎直立,多分枝,淡绿微带红色。单叶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叶片为戟状三角形,长宽约相等,但顶部叶长大于宽,一般长4~10cm,宽4~9cm,先端长渐尖,基部心状戟形,顶端叶狭窄,无柄抱茎,全线成微波状,叶脉呈红色;托叶鞘抱茎。株丛生,株数不多,长势较好,株高约0.8~0.9m。
4.2.4 生境状况 生长在坎上。位于山坡阳面,调查时为植株的生长期,叶片处于旺盛生产期,叶的覆盖度很高,聚生情况不好,仅有单株生长。没有以金荞麦为主的群落。植株丛数较少,但比较茂盛。伴生植物有藤本植物、草本。
4.3 调查点
4.3.1 时间 2013年7月20日。地点:泾县榔桥镇浙溪村。人员:潘迎九、金永辉等。GPS定位:118°27.1778′E,30°24.8615′N。
4.3.2 生态环境 土壤:黄壤性扁石土;pH值:4.7;坡位:低;坡向:向西;海拔高度:153m;伴生植物:薏仁草、茅草、野魔芋;年降雨量:1 310mm;年平均气温:15.5℃;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10.2℃;湿度:80%。
4.3.3 植株情况 植株茎直立,多分枝,淡绿微带红色。单叶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叶片为戟状三角形,长宽约相等,但顶部叶长大于宽,一般长4~10cm,宽4~9cm,先端长渐尖,基部心状戟形,顶端叶狭窄,无柄抱茎,全线成微波状,叶脉呈红色;托叶鞘抱茎。株丛生,株数多,长势弱,株高约0.2~0.4m。
4.3.4 生境状况 生长在河床上。位于山坡阳面,调查时为植株的生长期,但因为水流的冲击,叶片处于受损状态,叶的覆盖度不高,聚生情况较好,单株较多。形成了以金荞麦为主的群落。植株丛数较多,但不茂盛。伴生植物有薏仁草、茅草、野魔芋。
5 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走访农户,初步判断我县金荞麦分布、生长环境及濒危状况如下:
5.1 分布情况 通过对本县辖区内的调查,发现野生金荞麦在我县的分布面积较广,大部分坡地都有分布。这些地区的土壤有砂泥土、扁石土、麻石黄红壤和黄红壤等,这些土壤的pH值在4.4~5.9。由此基本推断金荞麦对土壤的适应性比较强,但从实地观察的结果看来,比较适宜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中生长,长势较好,而黏土及排水差的长势较差。
分布的地点地形大部分为坡地、荒滩。周边植被为灌木和草本居多,植物种类主要有野竹、茅草、蒲公英、野苋菜、野魔芋、薏仁草等。
5.2 性状类别 通过调查,我县的野生金荞麦所有性状类别一致,应是同一种。即植株茎直立,多分枝,淡绿微带红色。单叶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叶片为戟状三角形,长宽约相等,但顶部叶长大于宽,一般长4~10cm,宽4~9cm,先端长渐尖,基部心状戟形,顶端叶狭窄,无柄抱茎,全线成微波状,叶脉呈红色;托叶鞘抱茎。
6 建议保护措施
(1)建议不断加强对野生金荞麦自然资源的调查,建设野生金荞麦自然资源数据库;完成濒危野生金荞麦种质资源的抢救性考察与收集保存;对收集的自然资源进行鉴定评价、现代高技术研究和标准化研究;建立野生植物资源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
(2)严禁过度采挖。建立原位保护点对野生金荞麦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特殊的优异性状(耐寒、耐旱、耐瘠、抗病虫害、药用成分含量高等)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
(3)野生近缘植物最好的保存方式是原生境保存[1]。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是对种质资源进行评估的重要环节,可以为种质资源保育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遗传信息[2]。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野生金荞麦种质资源损失严重,亟待选择野生种属类型丰富的地方,分期分批建立以保护野生金荞麦种质资源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或保护点。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是基础性工作,很难有现实直接效益,因此,政府应对此有固定的投资。
(4)据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报道,不同分布地、不同生态环境的野生金荞麦其药用成分含量各不相同,所以有选择性的在优异野生金荞麦资源地区对原始生态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有利于保护具有药用价值的野生金荞麦资源。
(5)对我县农业环境保护提出合理规划,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提出适合我县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并配套相应的农业科技指导,让我县野生金荞麦资源既得到保护,又得到利用。对农户进行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宣传,指导农户合理开发,保护好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出路问题。
参考文献
Abstract: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eco-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ecological monitoring.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监测技术
Key words: ecological monitoring;ecologic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X8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09-01
0引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问题,而且还包括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资源问题,因此,环境监测也从一般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以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只对大气、水、土壤等中的化学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进行测定,强调“局部剖析”,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态环境监测着眼于“整体综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影响进行测定。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规的依据。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在我国才刚起步,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1生态监测
生态系统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为基础,通过生态系统各部分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来评价环境质量。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生态监测可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大类:宏观生态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微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2生态监测技术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生态监测技术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在确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技术方法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尽量采用该学科较权威或大家公认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基础,它以3S技术作支持,并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装置。3S技术(即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3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我国对荒漠生态监测的研究开展最早,做的工作也最多,新疆环保科研所早在1984年就接受了“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工作。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和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已经实施,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目前,我国生态监测工作的特点是注重生态过程的研究,生态监测覆盖范围较小,属微观监测范畴。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宏观生态监测有了一定的进步,3S技术成为近几年来生态监测工作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并显示出其快速准确的明显优点,是宏观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六五”期间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调查,“七五”期间三北防护林遥感调查、黄土高原遥感调查均包括生态监测内容。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利用气象卫星五个波段影象数据,完成了全区土地荒漠现状的评价工作。利用GIS系统预测预报模型对黄土高原、三峡库区等重点侵蚀区域进行土地退化预报、景观生态退化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测。近年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牧场产量、农作物产量、资源调查、水土保持状况和灾害预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宏观生态监测积累了经验。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2014年以来,河南省南召县检察院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复原机制,采取四项措施服务和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已督促回填非法采砂点11处,恢复鸭河口库区生态环境面积2500余亩,尾矿治理960余亩,恢复森林面积4000余亩,对违法犯罪行为人从轻处罚79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植入一个先进理念,用恢复性司法理论指导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该院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批捕、追捕一批危害生态环境刑事案件,深挖危害生态环境刑事案件背后的职务犯罪,有效遏制了危害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高发态势。
二、明确两种激励情形,引导违法犯罪行为人积极修复受损害的生态环境。为引导违法犯罪行为人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复原建设,该院与法院和相关执法部门会签文件,明确两种可以从轻处罚的情形:一是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经行政执法机关验收合格的;二是签订《生态环境复原协议》,并按要求缴纳履约保证金的。对于符合上述情形之一的违法犯罪行为人,行政执法机关可以通过降低罚金额度、限期整改、恢复原状等措施予以从轻处理;检察机关在审查批准逮捕、审查阶段,可以通过不予批准逮捕、决定不、建议从轻量刑等方式作出处理决定;法院可通过适用免刑、缓刑、从轻判处罚金等方式予以处罚;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将生态环境复原情况作为适用缓刑考验、社区矫正的重要依据。
三、出台三个规范文件,用制度推进生态环境复原机制建设。一是制定《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和保障生态环境的意见》,明确检察机关在服务和保障生态环境中职能定位、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刑事犯罪、渎职犯罪的五项措施,加大生态环境复原工作力度的六条意见。二是与法院、公安、国土、环保、林业等7个职能部门充分沟通,会签了《关于建立生态环境复原机制的暂行规定》,从生态环境复原机制的原则、适用条件、复原程序、激励措施、制度保障五个方面推进生态环境复原机制建设。三是与公安、林业、国土、水利、工商等20个行政执法机关会签《南召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信息共享平台运行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两法衔接”平台建设、信息录入、审查利用、案件移送、监督管理,实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同促进生态环境复原机制建设。
四、严格四项复原程序,确保生态环境复原机制取得实效。一是调查评估程序。行政执法机关要全面调查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人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态环境损害程度,评估案件是否适宜采用生态环境复原机制。二是审查告知程序。对于适宜采用生态环境复原机制的案件,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当自立案调查、受理案件之日起3日内告知违法犯罪行为人有修复生态环境的义务。三是督促签约程序。行政执法机关应督促违法犯罪行为人及时与其签订《生态环境复原协议》,约定修复生态环境的地点、面积、方式、期限、要求、履约保证及法律责任。四是督查验收程序。行政执法机关对照协议,跟踪、督导违法犯罪行为人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对履行协议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出具负责性验收报告。(文/孙保平)
关键词:西乌兰不浪乡 矿山开采 生态环境 评价研究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并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多达28种,矿床、矿点分布较广,拥有金、银、铜、铁、钨、铅、锌、镁、钼、锰等金属矿藏,煤炭、石灰岩、石棉、石墨、耐火粘土、花岗岩、大理石、白云母、腐殖酸等非金属矿藏,其中金、银、铁、石墨、煤炭和腐殖酸为优势矿产。《武川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集》“现已规模开采的有银铅矿、铁矿、石墨矿、金矿、石材、石灰岩、石榴子石、云母、石英岩、水晶等。全县共设置业矿业权161家,其中采矿权84家,探矿权77家” 。据相关资料,武川县工业增长和矿业发展名列呼和浩特市旗县经济榜首。全县工业企业178户,其中采矿冶炼业99户,占55.6%;水泥建材企业34户,占19.1%,以上数据说明武川县矿藏资源开采、矿山开发为全县优势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储量,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西乌兰不浪乡小元山矿山周边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为矿山资源开采提供生态环境资料。
一、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西乌兰不浪乡小元山矿山位于武川县县城可可以力更镇295°方向,直线距离50公里,东经:110°50′―110°51′,北纬:41°14′―41°15′。西乌兰不浪乡小元山周边矿区处于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沟谷较为发育;根据《内蒙古武川县李鑫矿业有限公司小元山铁矿21万t/a采选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按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被划分裂隙水充水为主的中等矿床;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15,对照地震强烈度为7.5度。山体稳固,没有泥石流、滑坡迹象,该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良好,类型为第一类。
二、研究思路与评价指标体系
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乌兰不浪乡小元山矿山开采生态环境,评价对该地区矿产资源开采前期生态环境状况。根据分析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大气环境质量指标、水环境指标、声环境指标,提供该地区资源开发前期生态环境质量资料。矿山开采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或对局部地区生态的影响,本文拟通过评价该区域生态环境,来提供矿山开发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适宜性资料。
2. 研究思路
通过对武川县西乌兰不浪乡小元山矿区的植被现状、土壤类型、土壤侵蚀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动物资源的调查,来评价该区域生态环境;以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污染质量现状来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布点监测噪音,对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情况进行评价。
3. 评价指标体系(图一)
4. 研究意义
通过对研究区域环境生态评价,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而为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提供环境资料。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 生态环境指标评价
研究区位于丘陵地带,区内没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与繁殖分布,矿区及周边
10.0km范围无名胜古迹及自然保护区。
1.1 植被状况
研究区主要以旱地和草地为主,旱地占用率为48.92%,草地占用率为41.63%,林地占用率为1.12%,详细占地类型见研究区地类占地类型表。
研究矿山地处中温带半干旱生物气候带,树种、草种主要是耐干旱、瘠薄的种类,天然植物以灌丛草原类型为主,有部分山地草甸草原植被,森林灌丛草原类植被分布在中低山的阴坡、半阴坡地带,主要天然林植被有山杨、白桦,林下生长有灌丛沙棘、柠条及草本植物篙类、山丹、羊草等,覆盖度在20%左右。
1.2土壤类型
研究区土壤类型为灰褐土、石质土,石质土分布在山体顶部及陡坡,灰褐土分布在山坡。山体上部土层较薄,山体下部土层转厚。根据文献记载,当地土壤理化特性为:全氮0.08%,PH值7.5-8.4;土层厚度0.2-70cm,质地粗糙,容重、空隙大,土壤有机质1.19%,速效磷4.3ppm,速效钾198.2ppm,腐殖质层平均厚度54.4cm。
1.3土壤侵蚀状况
研究区土壤侵蚀组成结构比较单一,所在地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以风力侵蚀为主,兼有水力侵蚀。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普查结果》和当地部分乡镇水土流失调查结果,研究区土壤侵蚀为中度侵蚀,水力土壤侵蚀模数为3500t/km2・a,风力土壤侵蚀模数为1500 t/km2・a,按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土壤允许流失量为1000 t/km2・a。
1.4土壤环境
该项指标在矿山周围内设三个采样点,每个样区采集1个土壤混合样,共采集3个土壤混合样,采样深度20-30cm。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环境监测站于2010年8月10日对土壤PH值、汞、镉、铬、砷、铅、铜、锌共计8项指标进行监测,各项指标数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说明该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良好。
1.5动物资源
研究区物种广布。常见动物有兔、鼠、鸟类,未见有珍稀野生动物。家畜有绵羊、山羊、牛、猪、马、驴、鸡等。
2. 大气环境指标
2.1大气污染源
研究区范围内工业不发达,尚无工业污染,评价区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是民用燃煤。
2.2大气质量监测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环境质量监测点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
具体公式为:
Ij=Ci/Si
公式中:Ii――污染物i的单项质量指数;Ci――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平均值;Si――污染物i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根据内部资料得知该区域TSP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限制,SO2和NO2小时浓度值和日均浓度值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确定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一般。
3. 地下水环境指标
地下水现状评价标准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值,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当Pi>1时,说明该水质指标已经超标,长期饮用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应降级为工业或农业用水。
根据地下水现状单因子污染指数数据(如下表),可知监测点各项指标均不超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值,现状河边村和东号村所在地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4. 声环境指标
根据新城区环境监测站按照《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对研究区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布点,监测时间为一天,监测分为昼间、夜间。
各项监测点的噪声现状测量值昼间在48.3~51.2dB(A)之间,夜间在41.9~45.4 dB(A)之间,均小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二类标准限制,说明该区域及周围声环境质量较好。
三、研究成果价值
通过对生态环境指标、大气环境指标、地下水环境指标及声环境指标四个方面的研究,分析出武川县西乌兰不浪乡小元山及周边区域环境指标均为良好,各项研究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限制,能够满足矿山开发、资源开采对于环保的可行性评价;同时,本文对企业资源开发提供了当地环境生态资料,能够提供一些矿山资源开发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武川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集》,武川县国土资源局,2010年
[2]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国家技术监督局,1991年
关键词: 生态环境;评价;德清县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eco- environment in Deqing count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dex in Deqing is 76.15, which is calculated by the bio-abundance index,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index, the density index of the rivers (lakes) network, the land erosion index,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iving condition in Deqing is perfect with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tter vegetation and preferable biodivers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湖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区位优势明显,逐步形成以新兴产业为主的工业布局,区域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为了全面掌握德清县生态环境状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确保经济开发中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就需要建立一套有效可行的对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的定量的监测与控制,针对环境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1.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必须有相应的、可以进行数量分级的指标,即定量指标。在大气环境监测和水质环境监测等领域我们已经有了一系列国际通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定量指标,如SO2、NOx、TSP、COD、BOD 等等。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里,我们可以应用的定量指标也很多,例如: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量、水土流失占土地面积比重等等。
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与确定是进行生态监测的前提。生态监测指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可作为监测指标的众多要素中,科学性、实用性、代表性、可行性尤为重要。但是,在不同的生态区域不能采用统一的监测指标。为力求从空间尺度上选择的评价指标具有相对广泛的适用性,对德清县的生态环境监测拟选择5项指标,它们的涵义如下:
1.1 生物丰度指数
衡量各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丰度状况决定着生态系统的面貌,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1.2 植被覆盖指数
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及农田等景观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在地表生态环境的众多组成因子中,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状况是最直观的,是生态环境状态的重要表征之一。
1.3 水网密度指数
水网密度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生态系统中的决定因素。
1.4 土地退化指数
土地退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就可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不断衰退,土地退化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德清县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西枕天目山麓,按全国水土流失区域的划分,属于水力侵蚀为主的南方红壤侵蚀区,工程侵蚀发生在岩石及矿业开采、公路建设等多种工程建设区域。
1.5 环境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指单位面积上担负的污染物量的强度。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量的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染源、农业面状污染源造成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污染。改革开放以来,德清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城市居民十分关注自身的生态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指数在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中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监测指标计算方法及评价等级
生态监测作为一种收集环境资源信息的方法,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形成。作为一种综合技术,需要生态环境监测能够相对容易地收集大范围内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这些数据涉及到人、动物、植物和地球本身。目前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主要为地面现场调查、低空的航空照片判读和外层空间的卫星资料解析。三种方法彼此互补,缺一不可。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特点,反映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状态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定量指标。也就是说,生态环境监测所用的定量指标不可能适应地球的各个地域。
2.1计算方法
本文选择5项生态监测指标进行计算,以此来评价德清县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
(1)生物丰度指数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见表1。
计算方法如下:
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Abio,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表1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
Table 1 Weighting factors of biological abundance index
(2)植被覆盖指数
植被覆盖指数的分权重见表2。
表2植被覆盖指数分权重
Table 2 Weighting factor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dex
计算方法如下:
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耕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Aveg,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3)水网密度指数
计算方法如下: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
Ariv,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
Alak,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
Ares,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
(4)土地退化指数
土地退化指数分权重见表3。
表3土地退化指数分权重
Table 3 Weighting factors of land erosion index
计算方法如下: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
Aero,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5)环境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分权重见表4。
表4环境质量指数分权重
Table 4 Weighting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计算方法如下:
环境质量指数=0.4×(100-ASO2×SO2 排放量/区域面积)+0.4×(100-ACOD×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体废物排放量/区域面积)
ASO2,SO2 的归一化系数,
ACOD,COD 的归一化系数,
Asol,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
2.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2.2.1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Index, EI)各项评价指标权重见表5。
表5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Table 5 Weighting factors of various evaluating index
计算方法如下: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污染负荷指数
2.2.2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可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6。
表6 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Table 6 Quality classific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状态 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最适合人类生存。 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基本适合人类生。 植被覆盖度中等,生物多样性一般水平,较适合人类生存,但有不适人类生存的制约性因子出现。 植 被 覆 盖 较差,严重干旱少雨,物种较少,存在着明显限制人类生存的因素。 条件较恶劣,人类生存环境恶劣。
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德清县土地面积93791.92公顷,覆盖类型包括6 种,以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现状见表7。
表7 德清县土地利用现状
Table 7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in Deqing county
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方法,对德清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德清县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为优,表明德清县的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适合人类生活居住。具体评价结果见表8。
表8 德清县生态环境评价结果
Table 8 Ealuation resul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Deqing county
4.结论
生态环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是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环境因素的混合体,本文只是通过一个方面对德清县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并显示德清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好的方面,但生态环境系统相当脆弱的,需要从各方面和多种技术手段加以研究和保护。
参考文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姚守仁、房雪琦、白玲译),生态监测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董贵华, 张建辉, 赵晓军,等. 近期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分析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2008,24(2):50~54
1.1水资源承载力问题。一定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也需要一定的水量,例如渗入地下的水、蒸发的水、排沙除淤的水、排盐碱的水、湖泊洼地的水量等等,一定要保留维持其基本平衡的水量。
1.2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首先是要维持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量,这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条件。生态需水量包括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河流系统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包括河流输沙排盐需水量,即维持河流形态和盐分的动态平衡,在一定输沙、排盐要求下所需的水量;还包括湖泊洼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湖泊洼地水体功能而消耗于蒸发的水量。
1.3对地质结构考察不细致,工程选址不当造成生态大面积恶化,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
1.4工程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这类影响一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加强管理等多种手段可以避免、减轻、或通过自然因素自身的调整又可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
2农业水利工程与环境影响的关系分析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3种:预断评价、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评价方法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部分来实施。
2.1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研究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为此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所以预先调查的翔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的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质、水文、水质、泥沙、气候、生物等等,社会方面是人口、民族、土地、经济发展、文物、军事设施等等。
2.2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清单法: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3)阿络法: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4)叠置法:其做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加以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筛选。
2.3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如预测水库形成后对疾病流行的影响,多采取类比分析法,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作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2.4综合分析评价
关键词:GIS RS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生态功能
1.研究区域概况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全县总面积2512km2,地貌复杂多样,以低中山丘陵为主,气候差异明显,水能资源丰富。
2.研究方法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分析,运用GIS与RS技术,通过对区域资料数据的数字化处理、空间分析和出理及计算机制图和统计等工作,结合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
3.步骤与结果
3.1区域综合评价
3.1.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3.1.1.1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土壤侵蚀指侵蚀的类型或形态,如水蚀、风蚀、重力侵蚀等侵蚀类型,或指溅蚀、片蚀、沟蚀等侵蚀形态。本文研究主要考虑水力的作用所造成的的水土流失状况。
3.1.1.2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利用分辨率为20M×20M的中巴02B星毕节地区遥感影像,应用遥感影像分析软件ERDASIMAGINE 8.6对黔西县遥感影像图进行图像精确校正、图像增强及图像假彩合成等数字图像处理后,建立典型影像解译标志,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里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进行“监督分类”,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的基础上,进行面积量算,分区统计,得到黔西县土地利用现状如表1。
表1 黔西县土地利用现状表
3.1.1.3森林覆盖现状评价
森林覆盖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之一,森林覆盖率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的敏感强度,并且森林覆盖度高的地方,可以为水田,河流、水库等水资源提供充足的水源等。
3.1.2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主要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它是在明确特定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环境敏感性分布的特征,同时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3.1.2.1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为了识别容易形成土壤侵蚀的区域,评价土壤侵蚀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土壤侵蚀的发生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根据外营力作用为土壤侵蚀提供动力条件,下垫面为土壤侵蚀提供基础,人为活动则加剧土壤侵蚀迅速发展的总规律,本评价运用降水侵蚀作用、土壤质地因子和坡度坡向因子与地表覆盖因子进行评价分析。
3.1.2.1.1降水。大气降水的多少,降雨强度对土壤侵蚀有直接影响,通常情况下,降水量和降雨强度与侵蚀强度和侵蚀量成正比相关,大雨或暴雨是造成土壤侵蚀的直接动力。它主要是由降雨雨滴所携带的动能对土粒产生冲击而引发土壤侵蚀。
3.1.2.1.2 地势。地势较高,起伏度大的区域,土壤侵蚀敏感较高。山地丘陵起伏较大,坡度、坡长、相当高差等,都影响土壤侵蚀。其中主导因素是地面坡度和坡长、一般情况下、坡度较大、坡长越长,土壤侵蚀越高。本区划采用地势坡度因子分析地形地貌对土壤的影响。
3.1.2.1.3植被。植被是防止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因子,其防止侵蚀的作用主要包括对降雨能力的削减作用、保水作用和抗侵蚀作用。不同地表植被类型,防止侵蚀的作用差别较大,由森林到草地再到旱作农田,其防止的作用依次减小。
参照国家水利部《土壤侵蚀浅在危险度评级标准》所确定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标准,根据黔西县土地覆盖状况与NDVI值的高低分析覆盖状况对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
通过对降水,土壤、地势分布状况,植被分布状况等单因子分析,再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经过处理和计算,从而分析得出黔西县土壤侵蚀综合敏感状况。
在降水量、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质地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黔西县土壤侵蚀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全县来看,土壤侵蚀敏感性主要以轻度为主。其中轻度敏感类型占总面积的42%,中度敏感类型占总面积的21%,不敏感类型占总面积的23%,高度敏感类型占11%,且分布集中,主要分布的黔西县西北部,极度敏感类型占3%。从图上分布状况来看,黔西县土壤侵蚀较为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
3.2生态功能区划结果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原则,结合黔西县生态环境现状、自然生态分异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将黔西县生态功能区划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各区面积与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如表3所示。
表3 黔西县生态功能区面积状况
参考文献:
[1]刘康,李团胜编著.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
[2]杨培峰著.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欧阳志云,王如松著.区域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
[4]邹联付,潘刚,方江平.三江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防护林科技,2008,9
2009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66.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42万人;全区GDP为114.73亿元,人均GDP为2.09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44元。根据南川区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特点和产业规划,南川区可划分为三大类区: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主要以大观、兴隆、木凉、河图、黎香湖为核心的20个乡镇;中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主要以东城、南城、西城三个街道为核心的5个乡镇(街道);南部金佛山区,主要以金佛山为中心的金山、头渡、德隆等9个乡镇。南川区的土地利用总体战略目标是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土地利用。稳住耕地的基础地位,保住农业生产地位;以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为控制,保障基础设施用地,特别关注城市和工业用地的健康发展。目前,南川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鉴于其特色生态旅游区和现代农业发展区的发展目标,本文选取南川区作为研究区域,对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对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对南川区规划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研究方法
2.1栅格单元
采用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可以把行政区内部各指标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列入其中,打破了行政界线的限制和约束,使指标具有空间性,能结合GIS把评价结果落实到每一个栅格单元中[9],从而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在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栅格化过程中,通常采用主要类型法、中心点法、重要性法、长度占优法和比例分成法对栅格进行赋值[10],综合比较这几种方法,为了保证栅格内各土地利用类型无面积信息损失,本文采用比例分成法对栅格单元进行赋值。比例分成法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每个土地利用类型单独生成一个栅格数据,各栅格数据中每一个格网的值源于该类型要素在本单元中所占的面积比例。
2.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起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土地这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包括农用地、水体、草地等在内的生态功能,因此对这些用地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变化进行核算,可以定量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土地利用规划用途分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类的生态服务价值,将南川区的土地类型整理合并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体6大类。由于裸地和交通用地的生态价值很小,故本文中不考虑其生态服务价值。参考Costanza[12]、冉圣宏[6]、陈仲新[13]等人对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结果,并根据式(1)进行适当修正,确定南川区各种土地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单价,并将南川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10项。
3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1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南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本轮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的基础数据采用的是2009年南川区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规划年数据采用规划方案确定的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评价选取的数据主要包括基期地类图斑、土地规划地类、基期线状地物等面状和线状矢量数据。
3.2数据处理
3.2.1比例分成法评价模型根据南川区区域特征和区内各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在ArcGIS9.3平台中按平面坐标和区域范围建立大小为100m×100m的格网,建立格网单元编号字段,并通过Fieldcalculator计算赋值。采用Overlay空间叠加分析工具,将格网图层与基期地类图斑、土地规划地类分别进行叠加,计算各图斑内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例。通过属性选择工具输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栅格图层,利用格网面积、地类所占比例和该地类单位生态服务价值计算各格网该地类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后通过外部表格连接法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累加赋值给各格网单元,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服务价值对格网图层栅格化,得到基期年和规划年各格网单元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栅格图层。
3.2.2规划前后生态环境状况
分别计算各格网单元规划基期年和规划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并据此将生态环境状况分为优、良、一般、将各格网单元规划年与基期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相减,并求得其所占基期年值的比例,得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幅度。
4评价结果与分析
对研究区域基期年和规划方案规划目标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类型数量与结构上,研究区域在规划方案实施后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好,全区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从基期年的101157.13万元上升到规划年的108936.49万元,提高了7.69%(表5),说明该规划方案对南川区建设特色生态旅游区和现代农业发展区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得出规划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值和其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值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5,说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该规划方案中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积极作用。该规划方案中通过生态绿地和防护绿地等生态工程建设、土地整治、金佛山水库建设和为建设现代特色生态农业园区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大增加了园地、林地、水体等生态用地的规模,生态用地总面积比2009年增加了7790.73hm2,总规模扩大到108756.15hm2,尤其是林地规模的扩大对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起了重要作用,其面积增加了12361.12hm2,生态服务价值贡献值增加了6722.87万元。同时,该规划方案中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减少了603.65hm2,通过土地整治,有3136.93hm2的农村居民点得到综合整治,其中规划至耕地1591.22hm2,林地826.62hm2;且新增农村居民点控制在1948.53hm2,新增城镇用地控制在741.65hm2,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1012hm2。城乡建设用地总体规模的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占用耕地面积得到合理控制,有效地增加了耕地和林地等生态用地的规模,并很好地促进了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这也很好地促进了全区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
南川区在规划基期年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的地区占全区面积的44.24%,52.28%的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低于一般水平,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的地区仅占全区面积的3.48%。规划目标年生态环境状况低于一般水平的地区下降到45.32%,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的地区占51.03%,并且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的地区所占比例上升到3.65%。同时,比较基期年与规划目标年,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R为正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比例高达92.32%,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好的区域更是达到了13.09%;而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R为负的地区仅占全区面积的7.68%,只有2.65%的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差,说明该规划方案对全区的生态环境整体状况产生了极大的有利影响。从图1—2可知,基期年和规划年南川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均以南部金佛山特色生态旅游区为最佳,北部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次之,中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最差;这主要是因为方案中南川区规划前后生态服务值最大的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金佛山区,生态服务价值次之的耕地、园地等主要分布在北部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服务功能较低的建设用地则相对集中分布于中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区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的地区则主要集中在龙岩河、黎香湖水库、肖家沟水库、金佛山、楠竹山、山王坪、黎香湖等主要河流、重大水库、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城市规划的绿心绿带等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由图3可知,南川区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在规划期间无明显变化,但明显好转的区域占了很大比例,尤其是在新规划的金佛山水库、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如金佛山区、城镇和场镇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生态绿地区等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林地和水体等生态用地的增加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有利影响;生态环境状况变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等生态用地的地区,尤其是新增的龙岩河、水江、南平等工业园区和南涪铁路、渝湘高速等交通用地周围表现的最为明显。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