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网络概述范文

通信网络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网络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信网络概述

第1篇:通信网络概述范文

关键词:电力通信;SHD传输网;网络架构

中图分类号:TN913.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6-0077-02

1 SDH传输系统概述

1.1 SDH传输系统简介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传输系统是1985年由美国贝尔通信技术研究所提出的,是一种将复接、线路传输与交换等功能进行融合,通过统一的网管系统进行操作的综合性信息传输网络。SDH传输系统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在微波传输、卫星传输以及光纤通信体制中都能得到有效应用,因而实现了通信网络的综合性管理,对于通信网络能够做到实时监控、动态维护,极大得提升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SDH传输网的出现是基于传统的PDH传输网,SDH能够在提供物理传输信号的基础上,对网络信号进行监控、处理,并具有较快的恢复能力,通过引入SDH传输系统能够有效提升通信网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1.2 SDH传输系统的优点

与原有的PDH传输网相比,SDH通信网的优势较为明显,综合而言,SDH系统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具有标准化的信息结构等级,在SDH传输网中,不同速率的信号形成同步复接关系,从而实现了不同SDH设备的光口互连。

二是网络监控、故障检测与维护能力极大提升,通过在SDH帧结构中加入开销字节来实现网络维护功能。

三是同步复用方式的使用简化了通信网络中上下支路的信号,网络系统本身的自愈能力提高。

四是网络兼容性极佳,SDH传输网除了能够处理原有PDH系统的通信信号,还能够兼容ATM、FDDT等数字信号。

1.3 电力通信SDH传输系统的结构组成

随着我国电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发电站与变电所的数目逐年增加,电力通信网中SDH传输节点的数目也快速增长,某些大型城市的SDH传输网节点甚至超过150个。

SDH传输系统主要由终端复用器、分插复用设备、数字交叉连接设备以及光纤等通信传输媒介组成,在电力通信网中,除了SDH传输网中心节点的业务存在差异外,其它各节点的业务类型是基本一致的,包括调度电话、线路运行通道、电能计量以及生产管理等通信传输系统均能够实现统一管理。这样的传输结构也极大得简化了通信通道,电力通信网中的常规SDH传输系统节点只需上下两个通道即能实现信息传输功能。

2 电力通信SDH传输网的现状及问题

2.1 电力通信SDH传输网的发展现状

SDH传输网具有可靠性高、兼容性强、安全系数高、网络建设快等优点,因此在我国电力通信网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各地供电局依据自身特点建立了覆盖中心站与各变电所的光纤通信系统,为电力通信网提供了可靠的调度电话与远动信息传输通道。

以地方电网的500 kV变电所通信站为例,主要包括两套通信传输系统,其中一套SDH传输系统在本站分别接入地区干线通信网与省级干线通信网,而另一套则通过地区通信中心站分别接入地区干线通信网与省级干线通信网。

辽宁鞍山地区的电力通信SDH传输网建设的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以SDH传输技术为基础的光纤通信网;在通信网保护方式的选择上,则使用了二纤单向通信保护环,进一步提升了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国家电网分国家骨干层、省际骨干层、省内骨干层、地方传输层等级别大力开展电力通信SDH传输系统建设。

2.2 电力通信SDH传输网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力通SDH传输网建设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电网改造的要求。

2.2.1 传输网架构较为薄弱

当前我国多数SDH传输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环网,不具备多节点故障的保护功能,如果地区传输网线路出现单节点或多节点故障,将难以通过迂回线路分担故障线路传输任务。

2.2.2 通信网干线传输容量有待提高

某些地区的SDH传输线路主干电路容量为155 Mbps,难以满足区段内各变电所的通信要求,限制了电力通信网的长远发展。

2.2.3 传输网管理模式落后

伴随着硬件通信设备的引入,管理模式的发展却较为缓慢,对SDH传输网的管理仅限于分路检测以及简单的调控,而且通信标准的不统一也极大地限制了通信系统的发展。

2.2.4 电力通信网的发展规划不明确

对于完整传输网的建设欠缺科学的实施方案,对于新技术的更新欠缺敏感性,SDH传输网络架构的发展难以适应现代化通信网路的要求。

3 电力通信SDH传输网的优化及改造

3.1 电力通信SDH传输网络架构优化改造的目标

针对我国电力通信SDH传输网络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优化与改造。在对SDH传输网进行优化改造前,首先应确立相应的改造目标。

依据我国电网建设的要求,SDH传输网的优化改造应建设适应电网发展的现代化光纤通信网,形成覆盖整个地区变电所的话音、数据通信传输网络;应对现有的SDH传输网进行优化与升级,形成基于MSTP技术的电力通信网,并不断提升通信网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另外,还必须不断完善光纤传输网网构,电力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建成纤芯数不少于12芯的主干光缆网络,进一步提升SDH通信网的电路容量。

3.2 电力通信SDH传输网络架构优化改造的规划方案

电力通信SHH传输网络架构的优化改造首先应明确主要技术政策,明确电力通信网建设的重要性,在确保SDH传输网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方案;通信网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技术标准,执行国家与行业标准。规划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3.2.1 光纤电路的规划调整

各地区供电局根据变电所布局对通信光缆进行调整,光缆线路可以选择OPGW或ADSS光缆,并将8芯光缆线路逐步升级为16芯或24芯传输线路,原线路中的光缆线路可以作为备用迂回通道。

3.2.2 传输网络的规划

主要包括传输网的拓扑结构、自愈环、网络同步、业务分配、设备选型等内容。

3.3 电力通信SDH传输网络架构优化改造的实施步骤

在完成电力通信SDH传输网络优化改造的规划方案后,即可分阶段得对现有SDH传输网进行改造施工。

第一阶段是MSTP环的建设,根据规划方案中网络拓扑完成SDH传输网主干环路及各个接入环主要节点的建设工作,主干路电路容量升级为622M,该阶段施工不包括传输网网管系统的建设;

第二阶段是传输网接入环的MSTP改造,依次实现各个接入环的网路改造工作,升级接入环传输线路的电路容量;

第三阶段的全网整体的升级改造工作,对剩余站点进行优化与省级,实现全网多业务传输平台,某些没有进行优化改造的站点仍然可以沿用以前的SDH传输网络。

4 结 语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电网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对电力通信网可靠性、安全性、兼容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PDH传输网已经难以满足电力通信的要求,以SDH技术为基础的通信系统在电力通信网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前我国的电力通信SDH传输网络仍然存在传输网架构较为薄弱、干线传输容量有待提高、传输网管理模式落后、发展规划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光纤电路、传输网等两个方面对SDH传输网络架构进行优化与改造,通过光缆电路优化与传输网络省级,最终形成完整的电力通信SDH传输网。

参考文献:

[1] 毛鹏.县级电力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通信电源技术,2014,(4).

[2] 张国胜.兰州电网光纤通信发展探讨[J].信息技术,2011,(40).

[3] 朱直达,吴丹飞.第二厂家SDH/MSTP设备组网策略[J].邮电设计技术,2008,(10).

[4] 吴文博.基于SDH技术网络数据传输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复旦大学,2008.

第2篇:通信网络概述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 纸质媒体 网络媒体 取代

1 引言

“思想不息,纸媒不死”。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正确,每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思考与创新。因为思想是创新之源,创新是发展之本。而现在,许多人在讨论网络媒体技术将取代纸质媒体的时候,几乎都是从使用者的数量和经济效益的此消彼长来验证的。而当今互联网的发展气势、盈利能力以及各种统计数据优势当然会给它的支持者们以强有力的支持。但传统四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仍然位居信息传播的主体高地,所以,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网络技术的关系不是敌人,而是战友。二者最需要的是“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努力去做到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开展业界学术座谈会等。把自身的优势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互利共赢,这才是使二者能够长久保持创新与发展的最佳途径。

2 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的概念与应用

2.1 传统纸质媒体的概念与应用

2.1.1 传统纸质媒体的概念

纸质媒体就是指以报纸和杂志为代表的,利用静态的文字、数字、符号和图片向受众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最早出现在数万年前,人类先民以结绳记事。但即使是在最初的草创时期,文字和书写结构也不是仅仅以数字来组成的。

2.1.2 传统纸质媒体的应用

从整个媒体传播的角度来讲,中国的传统纸质媒体的应用是无处不在的,大到经济科技白皮书,小至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传统纸质媒体的指示调配。

2.2 新兴网络媒体的概念与应用

2.2.1 新兴网络媒体的概念

新兴网络媒体是指以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网络媒体形态,主要以互联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络等网络媒体组成。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网络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2.2.2 新兴网络媒体的应用

新兴网络媒体的应用就更加多元化和细致化了,除了大到国际国内的形势,经济与科技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就更加广泛了,例如:它可以让你足不出户,便一览全球;它还能让你不出家门,买到千里以外的货品,等等。更重要的是,它现在有了全球十几亿的忠实受众,这也是新型网络媒体广受欢迎的证明。

3 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的优劣势对比

3.1 传统纸质媒体对新兴网络媒体的优势

(1)受众基数大,存在时间长;(2)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并且易于整理与保存;(3)价格便宜,易于携带;(4)能够更好地表达信息情感。

3.2 新兴网络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的优势

(1)将单一化的网络功能转化为综合化,更具有时代的特性;(2)传播信息更具多样化,具体化;(3)附带信息更多更广,同时受众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性;(4)功能多样化是纸质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4 中国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技术在相互影响之后的发展方向

4.1 中国传统纸质媒体在新兴网络媒体冲击后的发展方向

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变革与创新,发展与传承的时代,所以,“物竟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在任何领域都是说得通的。

本来,传统纸质媒体在国内的发展道路是平坦的,直到十几年前,它的发展才受到了阻碍,近几年越发地明显,在对物质信息需求量极其巨大的现代社会,传统纸质媒体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量,因此,受众开始自己摸索着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网络媒体恰好具备该功能,所以,首当其冲的扮演着“搅局者”的角色,并且很快地“俘虏”了大批年轻的受众,大有与传统纸质媒体分庭抗礼的架势。于是,国人们便开始担忧“中国社会到底会不会离开传统媒体”。

尤其是在2012年年末阶段,西方传媒界发生了大动荡。西方传统媒体渐渐衰落的阴影再次笼罩中国传媒界。首先,德国的老牌报纸《德国金融时报》宣布彻底停刊,紧接着是美国的《新闻周刊》在Twitter上了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的封面。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人们将再也买不到纸质版的《新闻周刊》。而到了2013年,《新闻周刊》必将全面走向数字化。

鉴于西方传统媒体一个接一个的,这可绝对是让中国国内的传媒界感到危机四伏,他们的今天是否就是我们的明天?在未来,新星网络媒体会以绝对压倒性的优势对传统媒体造成威胁吗?中国传统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又在哪里?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油然而生。而且,我们将不可避免的去面对这些严酷的问题考验。

那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且努力去找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鉴于中国属于典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所以,中国的传媒生态环境与西方国家的传媒生态环境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对《德国金融时报》的停刊以及美国《新闻周刊》的转型的问题,我们虽然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我国的传媒界完全没必要过于焦虑这些问题。要对传统纸质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给予正确判断。其次,就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数量上来看,的的确确会有一个逐渐减少甚至是存在某些消亡的过程。因为就目前社会的需求而言,中国媒体的数量确实太多了,属于严重的“供大于求”,有太多的在社会和市场中没有太多价值的,并且生存不下去的媒体,会逐个消失在传媒产业发展的大浪潮中。究其主因,就是这类媒体的影响力太小,又缺乏个性,没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但是,对于我们的主流纸质媒体,它们的影响力遂不复当年之用,但也绝对不会遭遇类似《德国金融时报》因无法适应市场环境的改变而停刊的命运。

这是我国的体制决定的。从整个媒体传播信息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传媒的发展必将和世界传媒发展的潮流保持一致,但一定会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里的所提到“一致”,就是指中国的传统媒体必然要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进程。在这场数字与网络媒体的变革中,注定会有一个淘汰、整合、发展的过程,任谁也无法违逆这个趋势。但是换个角度而言,在政治方面,我们的传统纸质媒体和中国的制度体系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再者说,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当今社会需要有一种像定海神针一样的东西来引导受众,这样就更离不开传统纸质媒体了。例如:《人民日报》为什么要增加评论版块?这一定不能是政府的决策,必然是社会与传播市场的需求。所以,在这个“没有中心”的多媒体和网络共同竞争和发展的时代,对于受众而言,实际上早已失去了所谓的“方向感”。所以,只要传统纸质媒体指引方向的功能不能被其他媒体所取代,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就一定会存在的。

其实,对传统媒体来讲,机遇和挑战的确是并存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有过硬的的受众基础,传播媒体才会有足够发展的空间。现在的问题就是,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在受众分布上存在差异,年龄大一些的受众偏爱传统纸质媒体,而年轻人更喜欢新兴网络媒体的高速便捷。在以前,纸质媒体其实卖的就是收视率、发行量等无关紧要的指标。但是,如果现在某类媒体再敢以此来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那么这类媒体必然会被无情的淘汰。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传统纸质媒体确实具有新兴网络媒体所无法取而代之的独特优势,那就是“思想不息 纸媒不死”。

4.2 中国新兴网络媒体在传统纸质媒体革新后的发展方向

如今的我们已经变得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通过网络媒体技术去主动获取新闻信息,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从传统纸质媒体上被动的接受新闻信息。不要小瞧这种改变,越是细节的问题,就越能说明当下社会到底更需要哪种传播媒介。

当然,我们还需要以正确的眼光、端正的态度去分析新兴网络媒体技术缘何成功。那我就以“三网融合”为例,来谈谈为什么现代社会离不开传统纸质媒体的同时,同样也离不开网络媒体。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虽然仍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所组成的“传统四大媒体”。但是新衍生出来的媒体,如:互联网、手机、IPTV等早已凭借其网络覆盖率的优势尽占发展先机。特别是互联网,它是“三网融合”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直接推动了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共同健康发展。

其次,“三网融合”任重而道远。而中国三网融合发展虽然提出较早,但发展异常曲折,许多传统媒体和三网融合的矛盾到现在才逐一凸显,并且矛盾非常的尖锐化。但是这也说明“三网融合”的普及势在必行。

再者,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三网融合作为新兴的产业,其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会产生前所未有的便捷性、共享性等益处,其具体的体现在:(1)将单一化的网络功能转化为综合化的网络功能;(2)极大地降低了独立行业的运营成本;(3)三网融合的开展产生了新的增值业务;(4)降低运营商的服务费用成本;(5)让受众用更少的时间去获取更多的信息。

总之,“三网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无论多么困难,也要去做好它。其实,还有一个我们不能去逃避的问题,那就是现在传统纸质媒体已经发生了量变,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应对新兴网络媒体的冲击,那么网络媒体也必须要有改变才能更好的迎接新的冲击。

新兴网络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且有庞大的受众基础,其绝对是媒体行业创新的先锋。众所周知,网络绝对是传媒界的“黄金”,它的价值绝对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因为互联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网络新媒体的受众自然会大大增长,这绝对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包括两方面的影响力,一个是市场的影响力,一个是社会的影响力。但是,从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新媒体的局限性又是非常大的,这主要归咎于经济利益的诱惑力。再加上它的底线没有形成,边界也同样没有形成,所以有许多心怀不轨的网络传媒企业开始以纯盈利为目的,甚至不惜触犯法律界限,在网络上散播虚假新闻,公关炒作,更有甚者散播不良信息。这样的歪风必须遏制,我国一定要加强网络媒体法制监管力度,这样才会保证新兴网络媒体长远而健康的发展,不会昙花一现。

那样说来,传统纸质媒体和网络新兴媒体的关系绝对不是“矛与盾”,如果传统纸质媒体放下自己“老大哥的身段”,合理的运用方式与新兴网络媒体合作,就会把传媒界提升到新的高度上,那么,受益的不仅仅是我们受众,还有它们自身。“互利互惠,和谐共赢”才是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的正确发展目标,虽然一定会遭遇到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就一定会实现这个目标。

5 结语

一个是始于数千年前的传统媒体,一个是百十年前新生的新兴媒体,看似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关系,其实却是“老当益壮”和“少壮有为”的关系。 虽然二者间的竞争不言而喻,但是没有竞争又何谈发展!纸质媒体的发展和网络媒体壮大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关系的利害性,那么,实现“互利互惠”也不再遥远。二者都是文明社会下的产物,其自身价值要以有目共睹,而现在传统纸质媒体和网络新兴媒体求进步,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的需求,势必要做到“创新与发展”。

第3篇:通信网络概述范文

【关键词】电力通信;网络系统;建设方案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各行企业都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国电力通信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高压电网和超高压电网的飞速发展更是对电力企业的通信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电力通信调度,增加电力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实现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智能化成为电力企业工作者普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将概述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特点,进而从电力通信网络业务的角度切入详细探讨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建设方案以及应用。

1 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特点的概述

1.1 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业务分析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通信网络的业务不断增加,其中主要包括含继电保护业务、自动化调度业务、电力环境监测业务以及多媒体数据分析业务等,其业务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输数据流量大。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显著,不论是生活用电还是工业用电都大幅增加,这就需要较大的传输数据流量以满足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其中电力通信网络传输数据主要包括电力监测数据、生产调度指令、继电保护信息、电话语音数据以及视频监控数据等多媒体数据。但是过大的数据传输会导致网络拥塞,影响电力的传输。

(2)传输数据实时性要求高。电力通信网络数据传输的实时性是通信网络系统的重要特点之一,其系统的安全生产对于社会经济生产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较高的实时性便于对电力通信网络系统进行实时安全检测,提高电力数据传输的质量和效率。在实际的数据网络传输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实时性等级较高的安全监测数据、自动化指令以及继电保护信息等数据的网络传输,稍有拖延都有可能都带来较大的事故损失,影响电力企业的长期发展。

(3)传输数据可靠性要求高。电力通信网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是通信网络系统的另一重要特点,对于电力系统而言,其网络传输的数据敏感度较高,这就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证网络传输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所以加强电力通信传输网络的可靠性建设是电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电力通信传输网络数据业务的安全性。

1.2 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总体设计

(1)电力通信系统传输网络的选择。电力通信网络系统是电力传输的有效途径,要想实现电力传输的最大效益,首先需要选择好通信系统传输网络。目前多数电力企业选择工业以太网,它可以有效的控制电力通信传输,其兼容性强且安装方便,可以与企业总线网络相结合,具备与现场控制器控制终端的通信联网功能,能够将底层数据安全传输至上位机信息管理系统,它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电力企业信息的传输。

(2)传输网络的拓扑结构特点与选择。拓扑结构是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掌握传输网络的拓扑结构特点便于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现阶段,市场上的拓扑结构以总线型网络、星型网络、环型网络、树型网络以及网型网络为主,其中环型网络以其特有的性能赢得了更多企业的信赖,是传输网络拓扑结构的最佳选择。环型网络一方面具有简单的网络布线以及后期维护成本低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电力市场的需求。

2 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2.1 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分层设计

随着电子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企业通信网络系统不断更新,目前电力通信网络系统主要采用工业以太光纤网络为介质进行搭建与设计,其网络系统整体上分为信息管理层、传输层和设备控制层。

首先是信息管理层,所谓的信息管理层是由装有管理软件的电脑、可用的数据库服务器和相关应用程序服务器三大主要单元组成的。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电脑软件发出指令实施管理,对系统内部各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如数据显示、图形图像显示以及数据的存储和查询等。其次是传输层,所谓的传输层就是网络信息传输的通道,主要是用来完成来自底层电器设备状态桉树及工作参数的网络传输,以实现对电力企业内部电器设备的远程控制,如工业以太网、路由器、数据收发中转站、现场控制站等。最后是设备控制层,其主要是由以太网通信模块和电力设备运行监测模块两部分构成,处于整个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最底层,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电力通信网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2 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建设方案

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通信网络的数字化、信息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对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推动着电力通信网络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下面就目前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几点合理有效的建设方案。

(1)建立健全停电系统管理机制。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多数企业内部实行营配分别管理,并没有健全统一的停电系统管理机制,而电力传输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却时有发生,只能通过人工客服热线联系,并进行调度维修。在这整个管理过程中,程序冗长且效率低下,一方面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的损耗,另一方面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2)合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智能电网的重要信息平台,合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将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到电力通信网络系统中,需要突破其本身的特点,不仅能准确无误的显示地形地貌,更需要具有行业应用功能,以满足电力市场的需求。

(3)加强动态网络模型管理。我们所要实现的智能化电力通信网络系统不同于一般性的网络系统,其改变了传统的配电网中单向负荷潮流,成为双向随时变化的负荷潮流。这就需要特定的动态网络模型管理,以适时调整电力负荷,尽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结束语

综合上文,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实现安全可靠生产的能力,所以说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智能化是电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然而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在通信网络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智能化成为电力企业高度关注的课题。而从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特点以及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施两方面出发,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是实现电力企业智能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相信在广大电力技术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电力通信网络系统的智能化将指日可待,电力企业将会迎来又一个发展春天。

参考文献:

[1]吴在军,胡敏强,杜炎森.变电站通信网络实时性能仿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8).

第4篇:通信网络概述范文

目前,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以IP为基础的全业务网络,即融合数据、语音、视频和移动通信等业务。民航空管内部有大量基于IP技术的业务应用系统,如转报、空管自动化、气象、办公等。本文将主要探讨IP技术在民航空管通信网络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民航空管 通信网络 建设 IP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步实现了信息开放和共享,同时也进一步稳定了网络安全。这一般体现于网络内容的变动让信息来源广泛而使信息安全难以控制,想要确保安全传达和保存信息有会有一些困难,资源的内容来源多样而面对的使用者混乱,网络面临的风险成分也更多,信息源不再简单和集中,杂乱无章,形形的途径来源使信息不容易被掌握和控制,不能确保渠道稳定安全,对于安全系统来说,要提升安全防御级别,进一步完善安全系统,从制度和技术各方面进行调整,提升网络管理的手段的数量,而民航的通信网络因此有效率较高,而更加安全的运作保证。

1 民航空管通信网络概述

民航空管通信网络,是承载和传输民航空管安全生产运行和行政管理业务信息的基础设施,按照空间位置可分为地面通信网、地空通信网、太空卫星通信网。

地面通信网,可细分为民航数据通信网、地面电话网、地面微波等。民航数据通信网(ATM)是目前的主用网络,主要承载的业务有民航自动转报、气象信息、程控联网、行政办公、视频会议等。民航数据通信网主要采用“路由器加专线”的模式组网,具有3层结构,以京、沪双核心为核心层,以7个地区局为汇聚层,以各分局(站)为接入层,全国大小节点约150个。

卫星通信网主要由人造地球卫星和地面站组成,租用国产卫星的C和Ku波段作为通信信道,由于延时较大,且易受干扰,多作为地面通信网的备用链路。

2 IP技术在民航空管通信网络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

2.1 IP技术概述

近此年来,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发生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同时促进IP技术得到了以往通信以及信息技术重来没有过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在网络结构、传输能力、业务开拓这此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以及进步。因为Internet使用了全世界作为广泛使用以及支持的ICP/IP协议,进而可以统一了上层通信协议,使得宽带IP网络最终成为了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统一的平台

IP技术在民航通信业务之中得到了充分高效的使用,它摆脱了传统专线专网存在的缺点,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同时和其他传统的通信业务相比具有利用率高,成本低这样的特点,同时数字化也比较方便复用,以及较强网络融合性能力等特征,尤其是以VOIP技术为代表。

2.2 VOIP技术特点分析及应用

(1)VOIP的英文全称是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是把模拟声音讯号进行数字化,并且以数据封包的型式在IP数据网络之上来做实时的传递。VOIP最大的优势则是可以广泛地使用Internet以及全球IP互连的环境,同时可以提供比传统业务更多、更好的服务。

(2)VOIP相关协议以及特点的分析。当前VOIP通常使用的协议有SIP,H.323,MEGACO和MGGP等。H.323这是一种ITU-T标准,这项标准既包括了点对点通信也同时包括有多点会议;H.323则定义了四种逻辑组成部分,包括有终端、网关、关守以及多点控制单元(MCU)。终端、网关以及MCU都可以被看成是终端点。会话发起协议(SIP)则应该是建立VOIP与之相连接的IETF'标准。SIP则是一种应用层控制协议,并且用于同一个或者多个参与者创建、修改以及终止会话。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则是由思科以及Telcordia提议的VOIP协议,它定义呼叫控制单元即呼叫或媒体网关同电话网关之间的通信服务。MGGP则属于控制协议,并且允许中心控制台监测IP电话以及网关事件,同时通知它们发送内容到指定地址。Megaco/H.248则是一种用于控制物理之上分开的多媒体网关的协议单元的协议,进而可以从媒体转化之中分离呼叫控制。并且从VOIP结构以及网关控制的关系来看的话,Megaco/H.248同MGGP他们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点,但是Megaco/H.248则支持着更加广泛的网络,比如说ATM。

(3)VOIP传输系统的基本构成。对于传统语音业务来说,从呼叫方则到接收方的所有功能全部均可以PSTN来完成。IP语音业务与之有所不同IP语音网关则提供的是IP网络以及公用电话网(PSTN/ISDN)间的端口,而用户则可以通过PSTN连接到IP语音网关,并且由IP语音网关来负责把模拟信号则转换成数字信号同时进行压缩打包,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它成为了可以在IP网络上传输的分组语音信息,其后再经IP网络传送到被叫侧IP语音网关,被叫端的IP语音网关则可以把分组语音数据包转换为可识别的模拟语音信号,并且通过TSTN来传送给被叫电话终端,这样的话就可以完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电话到电话这样的通信过程。

2.3 传统甚高频地空遥控系统

甚高频地空遥控系统它是现代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之别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航路地空通信之中保证管制人员同区域之内的飞行器之间可以进行正常可靠通信的基本手段。甚高频通信它是飞行器同飞行器、飞行器同管制指挥之间进行交流的纽带,不仅可以用来发送以及接收遇险、紧急及安全信息等等,同时也可以用在飞行器电台之间、海岸电台同船舶电台之间的无线化呼。

3 结语

使用VOIP传输的民航甚高频通信信号,可以在网络状况不足够之时好,依然可以满足民航甚高频通信的语音质量的要求。由此可以相信,随着民航通信与VOIP技术的应用发展,现代空中交通管制网络传输系统将会有更多实现的可能以及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培军.关于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策略的几点思考[J].硅谷,2014(01):155-156.

[2]王科.基于3G通信技术的通信网络探究[J].河南科技,2014(03):2-3.

[3]刘欣.网络控制系统若干通信网络实时特性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4(02):83-84.

[4]金敏.关于民航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的概述[J].中国新通信,2013(21):40-41.

第5篇:通信网络概述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技术 网络安全防护 数据加密 身份识别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不仅关系着通信效率和通信质量,而且对于用户自身信息的安全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在了解和掌握计算机通信技术与通信网络安全内涵的基础上,加大对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防护力度已成为计算机及各行业领域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1 计算机通信技术概述

对计算机通信进行分析可知,其是一种以数据通信形式为依托,对计算机和终端设备以及计算机和计算机间传递信息提供支持的技术形式,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的产物。以传输连接方式为依据,可将计算机通信技术划分为直接计算机通信和间接计算机通信,其中,前者是将两台或多台计算机直接相连进行的通信,相应的通信方式包括了点对点和多点同播,而后者则则是通信方基于交换网络下的信息传输技术。

2 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内涵

对计算机通信网络进行分析可知,其最关键的内容为基于互联网的大量信息,此类信息既包括了互联网用户自身的私人信息和上传的全部资料,而且还包括了各大互联网运营商所提供的各类服务功能,从这一层面来看,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则并非只包括网络系统的安全,而且还包括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各类信息的安全。因此,在建设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过程中,除了应从多角度了解诶计算机通信网络构造外,还应以通信信息的具体特点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策略,从整体上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的相关方法

3.1 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

数据加密技术,即信息发送发以加密密钥与加密函数对信息明文进行加密,将其转变为无意义的信息密文,信息接收方利用解密密钥和解密函数对加密的密文进行解密,使其转变为信息明文额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当前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以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为例对这一技术的应用进行说明。链路加密对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的信息进行加密的原理为,在发送方发送信息前对全部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信息在各节点的传输过程中被解密后,继续利用下一个链路密钥加密相应节点的信息,而后,将信息传送至信息接收方。通信网络的链路加密使得信息的源点和终点得到了较好地覆盖,从而有效提高了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节点加密是通过与节点机相连的密码装置进行信息加密与解密的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与链路加密相似,其会在计算机通信链路内为需要传送的信息提供信息源点和终点的安全保障,但节点加密技术在对信息加密时,不允许信息以明文形式在各节点显露出来,由此,进一步提升了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

3.2 身份识别技术的应用

身份识别技术是当前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防护应用的另一重要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基于口令的身份识别和基标记的身份识别两种,其中,基于口令的身份识别通过设置长度为5-8、由数字和字母构成的字符串来形成对用户身份的验证;而基于标记的身份识别则以个人持有物为辨别依据,在将电子设备启动后,计算机则通过对其中包含的个人信息进行识别来进行身份验证。通常情况下,身份识别技术大都以基于口令的形式为主,信息发送或查阅方在进入计算机系统前,应先接受系统的身份识别,待验证成功后,才能够进入相应的数据库当中进行信息的查找和发送。身份识别以其便利、高效的技术特点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防护当中,从而使得非法用户难以随意查阅当前的系统信息,有效提高了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

3.3 防火墙的应用

防火墙技术是现阶段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防护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我国应用防火墙技术的事业单位占全国事业单位数量的85.3%,而应用防火墙技术的企业则占到全国企业总量的90.5%。目前,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边界防火墙的应用,即当网络联入Internet后,为确保内网安全,在内网和Internet间设置一中介系统,将来自外部网络的安全威胁予以阻隔,形成对内部通信网络的保护;二是分布式防火墙的应用,即对合法链接的安全策略予以集中定义,并由部分节点独立实施这一安全策略,对于每一节点,均有与其对应的证书,即同该节点网络公钥相对应的数字证书,在此种情况下,网络管理人员既可以同本地系统管理员同为一人,也可与本地系统管理员不同,因为网络管理员可借助其所持有的数字证书来证明自身身份,并将现有的网络拓扑结构的限制予以突破,以此来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防护效果。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概念与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内涵进行说明,进而分别从数据加密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方面对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的技术方法作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互联网信息背景下,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安全是各生产、生活领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大对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策略的研究力度,为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唐景丽.现代通信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分析[J].电子测试,2015,07(14):101-103.

[2]乔冠禹.浅析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问题及防护措施[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09(09):148-149.

[3]梅拥军.计算机通信的安全问题及防护探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11(19):71-72.

作者简介

管江红(1969-),男,陕西省大县人。学士学位,大学本科学历。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技术及应用。

第6篇:通信网络概述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在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得我们逐渐迎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推广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使得计算机用户数量持续增加,对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充分认识到造成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安全漏洞原因的基础上,高度重视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实施,从根本上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以提高我国信息网络设计的水平,推动我国现代化信息建设。

一、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理论的概述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是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根本要求,反映着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规定时间及范围内所能完成指定功能的概率和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理论包含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和可靠度两方面内容。可靠性是计算机通信网络保持连通并满足通信要求的能力,是计算机通信网络设计、规划和运行的重要依据和参数之一。而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度是指计算机通信网络在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涉及到二终端可靠度、λ终端可靠度以及全终端可靠度三种类型。

2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建立了很多计算机应用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美国还制定了新一轮规划的先进计算机网络框架计划, 发展面向 21 世纪的先进计算机技术。我国是高性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战略性设施国家, 高性能计算机环境发展很快, 在已建成的5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的基础上,又于中南、西北等地建立了新的国家计算中心,科技部加强了网络节点建设, 形成了以科学院为主体的计算机网络,教育部也启动了网络技术工程。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先进基础设施, 它所涉及超级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中间件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高技术研究课题。计算机网络发展实现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全面共享。

二、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设计的原则

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行安全,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设计的优化是对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可靠性的提高,能够有效避免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从而减少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事故造成了严重损失。

1、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需要遵循一定的国家标准,采用开放式的计算机体系结构,选用充分支持异种设备和异构系统的连接,尽可能使系统具备较强的扩展与升级能力,并且要保证先进性、实用性和通用性的结合,选择先进且成熟的网络技术和最适合的网络拓扑结构。

2、遵循国际和国家标准,采用开放式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体系架构,从而能支持异构系统和异种设备的有效互联,具备较强的扩展与升级能力。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选择先进而成熟的网络技术,选择实用和通用的网络拓扑结构。

3、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主要采用余度设计和容错设计,在网络系统中,各台计算机可通过网络护卫后备机,当某台计算机出现了问题,这台计算机的任务便可以由其他的机器进行处理,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单机无后备的状况。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还应该选择较好的网络链路介质,保证主干网络具有足够的带宽,从而使整个网络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

4、在制定必要的网络管理条例的同时,加强相关应用人员的定期培训,同时对运行中的网络进行自动检查和维护,养成良好的维护和应用的职业习惯。

三、、影响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因素

1、用户设备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用户终端设备是直接面向用户的设备,其可靠性至关重要,也是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与否的关键所在。计算机通信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日常维护,主要就是确保用户终端保持良好运行状态。用户终端的交互能力越高,网络的可靠性也越高。

2、网络管理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设计过程中,计算机通信网络设计的复杂性来源于不同设备供应商的所提供网络产品的规格和复杂程度很高,这就需要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采用非常先进的技术手段,监视网络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采集、统计和分析网络运行的相关状况,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完整、及时、有效,从而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

3、传输交换设备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建设、运行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网络可靠性以及满足日后发展的需要,必需考虑有一定的冗余和容错能力。布线时最好布置为双线,以便网络线路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切换。网络集线器将若干个用户终端集中起来接入网络,通过它可将所连设备的问题与通信网络其它部分隔开,构成保证网络可靠性的第一道防线。集线器是一种单点失效设备,若它发生故障,则与其相连接的用户就无法工作,可见集线器在提高网络可靠性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网络拓扑结构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网络拓扑结构是计算机通信网络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决定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有自身特点的影响,网络拓扑结构在不同行业领域及规模层次中的应用也有所不同,对于维护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有着关键作用。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建设初期,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有效性和容错性的评价标准通常由网络拓扑结构的直径和连通度来决定。

四、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分析

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是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促进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对计算机通信网络所有设备、软件、硬件、网络协议以及各分层的可靠性进行全面系统化设计,计算机通信网络通常有以下三种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1、 最优选择方法

该方法就是研究出各种满足网络可靠性要求的方案并进行比较,在几个方案中甄选出最优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求精和优化。此外,在费用充足的条件下,还可以通过设计一定冗余的方式来增强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从而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扩容和升级的顺利进行,促进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设计最优化的实现。

2、 多级容错系统设计方法。容错系统的建立,是当前对付网络故障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于大中型网络是至关重要的。当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时,网络的容错系统可保证网络继续正常运行,多级容错技术使网络具有一定的自保和自愈能力,即使网络出现多种故障,容错技术仍能使网络系统正常工作。

3、分层处理方法。分层处理法的应用对于解决计算机通信网络所面临的此类问题有着非常重要作用,按照对计算机通信网络进行分层的方式,定义为系统层、服务层、物理层及逻辑层等不同层次上的差异化可靠性度量指标,从而制定针对性方案措施,以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实现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设计的最优化。

结束语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是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根本要求,反映着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规定时间及范围内所能完成指定功能的概率和能力。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系统应用的有效性,是计算机通信网络正常运行的基础性前提。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抗破坏性、生存性以及系统部件在多模式下工作的有效性,要求计算机通信网络部件和基础结点必须为各用户终端提供可靠的链路,从而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晓杰,姜同敏,王晓峰.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03):76-78.

[2]杨常建,王进周,米荣芳.计算机安全面临常见问题及防御对策探讨[J].计算机与网络,2012(03):66-68.

第7篇:通信网络概述范文

1.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

(1)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原理与现状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整合而成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传输,处于不同位置的计算机可以通过路由器、交换器的连接形成一个通信网络系统,使不同的地区进行信息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计算机通信网络除了能够满足当地学校、企业等单位对数据传输和文件处理的要求之外,还能满足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对数据和信息的需求,除了数据和信息的处理之外,还能为网络通信用户提供图像、语音等服务,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已经形成了数据库通信网络,建立起相互联系的网络设备,信息处理和服务行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通讯技术和数据库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用户已经实现了联机,实现了信息的自由交换和交流,信息流量大大增加,信息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使信息能够创造价值。计算机网络通信给信息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利用和处理提供了很大便利,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建立,对于信息的传输与处理有着重要作用。

(2)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方式

根据计算机通信传输方式和连接方式差异,可以将计算机通信网络分为两种方式:直接连接式、间接连接式。如果两部计算机是通过点与点之间或者是多个点之间直接相连,这样的方式是直接式,如果利用计算机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在传输数据时只能通过网络交换才能实现,那么这种方式就是间接式。

(3)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类型

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方式有很多,主要的类型是根据计算机网络的覆盖范围来划分的。

根据通信网络覆盖范围进行划分,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式、广域式和城域式。

所谓局域式,又叫局域网,在学校、大中型企业、机关单位等组织比较常用,这些组织单位一般都占地面就比较广,在其所占用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起来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就构成局域网。局域式通信的覆盖范围一般在直径为数公里的范围内。

网络覆盖范围涉及一个城市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就是城域式的,覆盖范围一般直径为数十公里。

广域式计算机通信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一般覆盖到数百数千公里,乃至上万公里。往往是覆盖多个城市、一个或数个国家,直至全球各地。

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进行连接而形成的通信网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确保计算机效能得到充分利用。

2.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概述及其应用

电话机虽然可以实现远程通话,但是也只是能提供语音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信息需求量的增加,单纯的语音服务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需要,计算机电话集成(cti技术)应运而生,推动电话通信向新的方向和深度发展。

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不仅提供语音服务,还有数据服务。利用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可以推动使用行业和部门的服务的个性化和有效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可以满足人们对语音、图像、文字等多角度信息的需要,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信息的获得,提高信息融汇和提取的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其不断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产生了多种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和辅助程序设备。例如,有mstapi设备,这是一种编程接口设备,可以实现电话应用之间的互联,实现开放式服务,这个接口设备的接口有两个,一个是服务提供商接口,一个是应用编程接口,可以实现开放式的服务。

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电话集成技术,对电话进行监视和控制,

转贴于

实现电话与计算机之间的协同工作。利用开发的noteltapi2.0,可以实现呼叫转移等基本的通话功能,同时还可以对拨打的号码进行识别,对网络标识进行识别,实现交互式语音交流。

第8篇:通信网络概述范文

通常来讲,通信网络安全包括信息安全、控制安全两方面,其中前者指的是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可靠性、保密性,后者则指的是身份认证、授权、不可否认性和访问控制。当前,日益普及的通信网络使得人们的信息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通信网络同多种社会经济活动有着密切关联。这一关联之下不仅意味着通信网络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也将其潜在危险进一步凸显出来,即通信网络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成千上万人间的彼此沟通,所损失的经济、社会价值难以预料。因此,多途径地确保通信网络的安全性不仅是当下的重要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也是在日后需要不断跟进,确保通信网络性能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

2当前我国通信网络的安全现状

网络的开放性,开辟了信息传递的崭新空间,为人们彼此间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正是通信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使得其表现出十分严峻的安全形势,各类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对通信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构成极大威胁。当前,各企业信息的传输主要通过通信线缆来完成,这使得企业资料、数据存在被窃取的隐患。通信系统中,商业软件是其日常功能发挥的重要手段,但这些软件参差不齐的质量,造成诸多后门、漏洞的存在,加大了受攻击的可能性。近年来,网络安全问题给诸多网民带来了困扰,大量的网银密码泄露、虚拟账号被盗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且国家为应付这一问题一年就需要支付高达百亿元的相关服务费用,通信网络安全问题十分严峻。追本溯源,这一安全现状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原因。

2.1安全意识缺乏

网络管理人员安全观念缺失,认为网络安全是一个离自己很远的问题。除此之外,技术素养也参差不齐,在日常的维护、操作工作中未以相应操作规范为依据来进行严格操作,如密件的发送采用明码,未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更换密钥,长期使用同一密钥,使得被破解风险大大增加。又如传输道路上电磁屏蔽措施未做好,使得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被监听风险。

2.2软硬件设施安全性上不足

通信网络中,许多软件为第三方公司提供,这些软件在质量上有很多问题,程序中留有后门就是一个典型表现。尤其是一些具有控制和远程登录功能的软件,如存在后门或漏洞,便会给不法份子入侵电脑以可乘之机,导致机密信息泄露,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通信网络的安全性。

2.3其他因素

为应对不断增加的通信用户人数,在容量上满足用户使用要求,需要不断扩大通信网络规模,但在规模的扩大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加之维护人员不足,基础设施维护情况不乐观等因素,使得通信网络安全隐患大幅度增加。

3通信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与防护技术分析

通信网络的日益增强的功能性,使得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必须采取合理措施,来有效降低网络风险。基于通信网络应用,来确定网络安全内容主要为:保护通信网络中数据、软硬件不受恶意或偶然原因而遭到泄漏、更改和破坏,确保网络服务不中断,为系统的可靠、连续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3.1防护措施

从建立通信线路至信息传输,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防护目的:第一,身份鉴别。通过运用用户密码、口令等鉴别方式来对系统权限进行分级,在连接过程中,受限用户的部分访问地址会被屏蔽或访问被中止,从而使网络分级机制效果得以体现;第二,网络授权。将访问许可证书发放至终端,从而规避非授权用户对网络及网络资源的访问;第三,数据保护。对数据作加密处理,即使数据包被截获,其自身所具有的发送与访问的指向性,也会因不同协议层中不同加密机制的加入,而难以破解密码;第四,收发确认。通过发送确认信息的手段来确立数据发送方与接收方间的承认关系,从而避免因一方或双发不承认而引发的争执;第五,确保数据完整性。完整的数据通常是通过数据的检查与核对来实现的,一般为两种方式:发送接收与检查核对同时进行,一种是在完成接收后再进行检查核对;第六,保护业务流。避免大量出现垃圾信息而导致堵塞,且也使恶意网络终端不能通过分析业务流来获取用户相关信息。

3.2技术支持

上述安全措施的实现,需要以下技术来给予保障,依靠多种安全技术的运用,来构建有效的通信网络防御体系。第一,防火墙技术。其是一种应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机制,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一环,有效防止了互联网中不安全因素在局域网内部的蔓延;第二,入侵检测技术。其主动积极地提供了对内、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通过入侵前的响应和危害前的拦截,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第三,网络加密技术。通过对公网内IP包的加密与封装,来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保密性,其大大提升了公网数据传输与用户对内网远程访问的安全性;第四,身份认证技术。以身份认证为基础,于各认证机制中选择使用,从而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可控性及不可否认性等;第五,VPN(虚拟专用网)技术。其通过安全数据通道,将公司业务伙伴、公司分支机构、远程用户的内网连接起来,来使公司企业网得到进一步扩展,仿佛置身于统一网络当中;第六,漏洞扫描技术。运用网络安全扫描工具,利用打补丁、系统配置优化等方式来最大程度上对安全漏洞进行弥补,从而将安全隐患尽可能地消除。

4结语

第9篇:通信网络概述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防护

1概述

信息时代,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广泛应用为大众提供了较大便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网上购物、生活缴费、信用卡还款等各项操作。由此可见,加强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变得越发重要。唯有加强安全防护,方能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始终在正常、安全的环境下有序运行,进而提升应用服务效率。然而当前,较多人群并没有意识到加强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的现实重要性,没有掌握有效的维护管理技术方法,致使计算机通信网络时常发生各类安全问题,各系统模块无法正常、规范运转。为此,要想真正提升计算机通信网络整体安全水平、加强防护管理,不但要提升大众对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的科学认识,还应在应用技术层面下功夫,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意义与内容

2.1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意义

伴随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通信网络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平台,恰恰由于计算机通信网络越发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交通运输、服务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由此不难看出,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安全,对整个社会乃至全球都意义重大。再者,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也离不开计算机通信网络。倘若整体企业或单位在一个不安全、不规范、不可靠的通信网络体系下运行,那么企业或单位重要的机密信息、核心技术将被非法窃取,知识产权将不受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又何谈社会经济的稳步、有序提升呢?

2.2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重要内容

计算机通信网络应用技术具体来说,包括网络通信以及计算机技术两个部分,两者通过有效融合使应用功能大大提升。当前,计算机技术主要用在收集海量资源中具有高应用价值的网络信息与数据,并完成对数据的存储以及分析。而通信技术则更多地用于传输数据信息并完成交换处理,这样一来便可实现重要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以及高效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主要是在一定网络环境中,需要应用有关的安全技术以及防护管理对策来处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应用环节发生的软硬件故障和泄露重要信息等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安全防护,可真正提升信息资源的整体安全性。

3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对策

3.1引入集中管理模式控制软件安装计算机通信网络

日常应用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打开搜索引擎在可搜索到五花八门的安装软件。这些软件之中少部分是纯绿色无插件的工具,然而更多的却添加了各网站、应用平台的打包下载模块。倘若通过一键安装、默认安装的方式,便会连带下载许多无用软件。不但占硬盘空间,还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一些默认安插的软件还会威胁到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整体安全性。由此可见,引入集中管理模式控制软件工具的安装尤为必要。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添加软件安装的安全机制为用户安装软件设置一道屏障,而后借助检测系统工具对安装软件进行检测。一旦通过安全校验机制,方可允许安装应用。通过该方式,可大大提升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安全性。同时还可对数据传输加强控制,完成有效的监督管理。

3.2有效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技术

为提升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整体安全性,增强安全技术水平尤为必要。首先,应为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设置好第一道屏障,引入防火墙系统技术。具体来说,涵盖数据过滤、或是应用网关技术等。通过引入防火墙系统可有效地限制外部入侵,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数据做出有效的识别与管理,从而实现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安全防护管理的目标。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共享性与开放性的属性特征,为提升信息数据共享安全水平,可采取科学的加密处理技术。这样一来,一些不具备应用权限、不能下载数据信息的用户,便无法顺利地浏览、拷贝信息,该方式可在较大层面上确保原始信息的可靠安全。同时,针对一些隐藏安全风险的网址或是网站,则应做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监督以及实时跟踪。如果发现安全隐患,要做科学合理地设置,预防出现二次入侵的问题。例如,通过伪装信息技术,利用设置保密性强的密码,预防外部黑客入侵计算机通信网络。当前,常见的加密技术涵盖对称加密以及非对称加密两类,而密码的种类则涵盖代替密码、移位密码以及乘积密码等,可根据实践应用需要,采用相应的密码技术手段做好安全防护。为全面提升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可靠安全性,确保各项数据信息交换环节中的真实、可靠、有效、规范,可应用鉴别分析技术,达到更好的预防管理效果。网络系统的运行需要不同的内部协议,为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内部协议的可靠安全,可利用数据信息认证手段进行判别。在设计协议的环节中,还可引入加密处理技术手段,真正达到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安全防护管理的目标。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一旦感染病毒,轻则应用速度缓慢,重则重要信息丢失甚至整个系统崩溃。因此,为有效防范病毒入侵与网络传播,应科学采用入侵检测技术手段。一旦感应到病毒入侵的行为,便会通过发送警报提醒管理人员。在接收警报信息后,网络维护人员应立即采用有效对策应对处理病毒入侵安全问题。信息认证技术为一类针对用户信息进行认证的带有准入机制的技术。一旦用户登录网络,要通过严格检验认证后方能完成操作,有效应用该技术可由源头入手确保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可靠安全。同时还可借助信息对抗技术手段,针对计算机系统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进行自动化防御。如果察觉一些特性非法行为正在违规操作,则可通过该技术手段做合理的对抗与防范处理。

3.3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首先应提升安全意识,可利用政府部门、传媒组织宣传各类法规政策,以案例警示提升民众网络安全应用与保密意识。另外,各行业、企业、单位应设置系统完整的安全工作机制,成立专项管理部门并持续完善优化,使各岗位明确自身职责与权限,细化安全工作方案,并加强监督管理。另外,应加强数据信息备份,形成完善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专业技能人才培训体系,进而为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提供完善的人力资源保障。

4结束语

总之,当前计算机通信网络体系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网络入侵、信息泄密等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现状,我们只有真正明确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特征、内涵,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升网络安全意识,有效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技术,引入集中管理模式控制软件安装,方能达到有效的防护管理效果,真正提升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前刚.企业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3(10):25.

[2]罗振强.如何有效开展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管理[J].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4(5):98.

[3]李小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24):39.

[4]李力平.网络通信中计算机安全技术应用探讨[J].求实,201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