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

现代供应链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供应链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供应链体系

第1篇: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

【关键词】钢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

1.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及目标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理论,它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互利共赢作为运营目标,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和集成技术,不断整合和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企业配置信息、物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效率,将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整合成一个有机合作经营体,达到不断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目的。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涉及到十分广泛的内容和方面,例如业务调整、流程优化、管理结构调整以及营销体系重构等。一般来说,根据时空区域划分,可以将供应链细分为三种动态联盟区域:分别是原材料采购与供应、生产设计与制造、售后服务,通过与供应链上不同企业合作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组织结构的供应链模型。该供应链模型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物流以及售后服务提出了一体化整合要求,帮助钢铁企业建立起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供应链体系,能够有效增强钢铁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变化的能力。

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目标:首先,压缩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其次,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稳定的物流供应和销售物流保障;再次,通过优化企业物流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物流中转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最后,提高企业灵活应对市场竞争变化的能力;还有,通过打造一套高效、现代化物流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行业地位和市场知名度。

2.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出现,将钢铁企业物流管理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需求分析到原材料采购,从产品生产到物流运输,建立了一套高效、完善的价值链体系,钢铁企业可以及时掌握企业订单、产品成本和库存变化情况,并根据最新生产情况变化制定科学管理决策。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策略,钢铁企业可以更加准确的预测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采购和生产供应计划,通过与上下游合作企业共享生产信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企业从原材料采购、供应、生产和物流周期,提高企业物流、资金流运转效率。通过开展供应链管理,钢铁企业可以实现精细化生产管理,有效降低库存总量,提高应对市场竞争变化的能力,有效降低生产浪费。通过与上下游合作企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提高整个供应链综合协作水平和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

3.钢铁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3.1做好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

3.1.1建立现代化钢铁物流中心

钢铁企业要加快现代钢铁物流中心建设步伐,不断提升滋生物流综合效益。大型钢铁物流中心影响力大、专业化程度高、产品种类齐全,能够带来显著规模化经营效益。欧美等国家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建立现代综合钢铁物流中心对钢铁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1.2充分利用高科技物流技术

钢铁企业要高度重视现代高新物流技术的作用,要将其作为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数据化技术对钢铁企业物流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建立现代化的财务、人事、仓储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3.1.3组建专业化的物流管理部门

当前,大多数钢铁企业都建立了仓储、运输管理部门,但是很少有企业成立了专业化的物流管理部门。因此,钢铁企业要建立现代化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必须要重构仓储、运输等管理部门,建立一个现代化、专业化物流管理部门,为开展供应链假设提供坚实的组织机构保障。

3.2建立科学合理的供应链整体战略

根据供应链物流管理理论,结合我国钢铁企业具体经营情况,建立钢铁企业供应量物流管理体系,关键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面向全球建立现代化钢铁物流供应链体系,加强与国际市场交流合作,不断拓宽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和销售渠道。

其次,立足国内市场建立本土物流供应链体系,重新审视和规划钢铁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体系, 整合和优化配置钢铁企业内部物流资源和业务流程,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设备,切实提高钢铁物流运输管理效率。

最后,要加强钢铁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管理,建立企业内部物料循环管理体系,做好新产品发送、次品退货、物料运输以及逆向物流管理,提倡循环经济,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

3.3实施快速响应战略缩短钢铁企业物流周期

从钢铁企业生产情况来看,企业内部生产环节在供应链中的时间占比相对较低,大多数作业时间用于企业外部物流环节上。因此,要提高钢铁企业供应链运行效率,必须要做好外部物流环节优化工作。

3.3.1提高供应链运作管理效率

钢铁企业通过采用MRPII,可以将不同生产物流进行集成化、综合化管理,提高物料综合管理效率;通过实施JIT,可以缩短企业内部生产周期。通过采取上述措施,钢铁企业可以提高规模化生产管理水平,节省生产时间。

3.3.2提高供应链钢铁企业之间的沟通水平

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建立网络物流管理平台,实行网上采购和订货管理,大大提高了订单响应速度。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采购、生产和供应等待时间。

3.3.3增强钢铁行业供应链数据一致性

依托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供应链上企业可以实现信息资料快速共享,有效提高了整个供应链响应客户订单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要达到这个效果,供应链企业之间要建立高度一致的数据库系统。

3.3.4发掘钢铁企业外部物流提升潜力

实际中,钢铁企业一些辅助生产物料运输占用了大量生产实践,因此可以考虑从这方面突破提高企业物流周转效率;缩短车辆进站等待时间,车辆等待进站会耗费大量时间,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配送时间表,保证物流配送符合客户实际需求。

4.结束语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转向以供应链竞争为主的现代化竞争。企业必须要重视现代供应链建设,与上下游企业一起加强协作,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钢铁物流服务,在提高供应链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史建锋.探讨供应链管理下的钢铁物流[J].企业导报,2013(08).

第2篇: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s also the adaption of "Interne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heory of moder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ramework of integrat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信息;集成;效率

Key words: supply chain;logistics information;integration;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086-02

0 引言

为了满足工业4.0以及商贸流通体系变革的需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必然是未来物流发展的方向。物流系统原来依靠储存、搬运、包装以及运输的物流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高度信息化、适应自动化的需求特点,尤其是在制造业不断升级,商贸、快递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 现代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集成的基本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供应商、制造商、仓储以及配送中心等之间的有机组合让整个供应链成本降到最低的管理方式。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传统的物流管理只是简单地被划分为某个职能部门管理,物流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中,主要是依赖于相邻的供应链上下游环节进行交流,从而造成信息共享不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 “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物流企业要积极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

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①物流服务需求方。供应链存在的根本是客户的需求,只有积极构建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才能在物流市场中获得生存的空间。②物流服务供给方。供给方主要是为需求方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或者组织部门,主要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③物流节点。物流节点是产品在生产、中转以及储运的活动场所,该环节对优化整合物流网络具有重要的作用。④物流计划。物流计划也就是信息资源的处理,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来实现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上,而信息集成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因此在现代物流技术发展的驱动下,构建信息共享的供链物流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物流信息共享更多是依赖于上下游的信息资源共享,这种模式一旦某个环节的信息出现失真将会造成整条供应链需求信息的畸变,从而引起供应链效益的降低,因此需要积极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体系,一方面要增加物流信息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供应链企业之间要建立合作信任机制,来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实现上述要求的前提就是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供应链中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综合管控(见图1)。

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设计的目标

随着现代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设计需要满足以下目标:

2.1 对供应链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体系包含多个环节,配送中心、采购中心、供应商以及物流中心等等,任何环节的信息都会影响到物流信息共享的质量。由于长期以来供应链中物流服务累积的海量业务数据信息由于存储在大量分散的管理系统中而不能直接应用于物流服务决策,导致信息孤岛现象越发严重,因此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模型和集成平台,整合供应链内相关数据,包括产、供、销、价格、成本、库存、性能指标、需求预测等数据,搭建信息交换、共享、集成平台,集成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2.2 提高供应链物流的运作效率,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以物流服务为例,在现代物流服务中包括采购、运输、包装、搬运以及信息管理等,想要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候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念融入进去,就必然要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将整个信息系统延伸到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利用线性、非线性、遗传算法以及神经网络等多种数据挖掘技术对整个物流信息进行优化配置。最初优化的是物流配送计划,从而将不合理的物流环节或者流程进行调整,以此降低供应链物流的成本支出,压缩订货周期,提高现金流动效率。以配送车辆路径规划为例,现代物流的运输成本在物流企业中占到很大的比例,而车辆路线的规划则是实现低成本支出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对运输车辆路径的网络配置,可以大大提高车辆的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2.3 实现对物流服务的绩效评估与风险管理 运用信息集成技术可以实现对物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数据处理,强化对物流供应链全过程的监管覆盖,实现对各个环节的评价。以农产品物流为例,通过信息集成系统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管,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时在对物流供应链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时,能够及时消除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可以在风险发生前发出预警信息,实现物流服务的连续性,减低了风险损失。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设计信息集成平台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背景下,客户对于现代物流企业的要求不再仅仅以运输产品为主,而是需要物流企业拓展深层次的增值服务,实现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例如通过信息集成系统可以实现对产品销售的跟踪,从而为生产企业提供市场需求预测,同时通过物流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实现对商品仓储的监控,根据库存结构来调整生产,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框架设计

物流服务供应链集成商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使用三层体系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即B/S模式,三层体系分别为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见图2)。

3.1 系统数源

系统进行分析处理的基本载体是数据源,同时数据源也是数据仓库的加载来源。图2所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集成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思想是元数据驱动,它的数据源包括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伙伴的业务数据、手工录入的数据、相关行业数据以及外部宏观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在形式多是文本文件或者关系型数据库,因此能够很容易对这些数据源进行清洗,数据格式和数据粒度也能够很容易得到满足。

3.2 数据仓库与数据集市

由于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每个参与成员的决策需求不尽相同,应从不同粒度、不同维度对数据仓库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从而在数据仓库中得到不同业务领域内的数据集市,比如采购、运输、仓储、配送、风险管理、物流绩效评估、客户关系管理等,以这些较细粒度的数据集市为基础可以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决策和方案制定提供格式标准一致的数据支持。

3.3 用户访问

当相关人员通过该系统进行管理决策时,可以基于Web页面进行相关操作向服务器端提交服务请求,这些请求可以是多维分析、数据挖掘、报表的统计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服务器接到请求后进行处理并生成相应的Web页面返回给用户,服务器中的相关模型和算法担负着对用户请求参数进行处理,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访问底层的数据仓库。

从我国物流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要想使物流信息系统真正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强有力工具,应该采取以下策略来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一是要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过程重新设计。二是要注重集成化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论的应用。三是要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例如江苏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交易平台就是基于满足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各方的需求,融合了物流信息交易、车货匹配、物流过程可视化、物流金融和公共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还可通过跟踪交易结果、用户投诉等动态信息,为每个用户甚至每部货车建立诚信报告。

总之,本文探讨研究了供应链运作环境下物流服务集成商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问题,结合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服务集成商的业务需求等构建了系统的框架结构,旨在帮助物流服务集成商提高对物流服务供应链海量业务数据的利用水平,以辅助相关经营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王长明,范志.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系统架构[J].信息技术,2012(05).

第3篇: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

关键词:物流服务网络;产品供应链;协调发展;互联网+

随着现代分工日益细化,外包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发展形式,在供应链不断升级发展的基础上,物流企业如何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实现与供应链的互动协作,对于物流企业发展及满足产品供应链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物流服务网络和产品供应链

1.1物流服务网络。物流服务网络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物流活动,其主要涉及物流的路线及节点两个方面,其主要是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下,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物流服务中,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作用,实现物流网络运营模式体系化建设,物流服务网络具有自身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分领域明显。现代物流服务是细分市场较为明显的产业发展类型,在现代经济模式和社会发展形式的推动下,现代物流服务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和细化,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现代物流网络建设的关键,这同时是提升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全球化发展思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物流服务网络不再局限于本国发展领域,更走向了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构建全层次物流服务网络是现代物流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动力。1.2产品供应链。产品供应链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它是产品发展的全过程,包含了一个产品形成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企业组织、生产组织、加工组织、运输组织等,代表了一个产品的整个服务体系,这也突出了产品供应链在产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优化产品供应链,处理好产品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利于产品供应链提供一个有效的保障。随着“互联网+”战略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实施,进一步加快了社会分工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制造业来说,制造业的物流服务外包比重逐年提高,在深入开展“走出去”战略的同时,物流服务网络的构建对于深化多领域合作是制造业发展的趋势。1.3“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物流需求。随着整个供应链效益最大化发展,单个企业建立完整的物流网络显然不切实际,而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物流服务网络是重要的实践,在“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物流需求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及不确定性。例如,产品供应链需求既有原材料供应的物流需求也有生产物流需求,同时产生的产品存在分销物流需求,这一系列的需求变化,本质上需要对物流服务的升级,单单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很难维系自身有限物流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供应链的各方面需求,而对于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走向整合发展之路,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物流企业的边际效益,将社会化的物流服务满足于现代供应链物流需求,实现现代物流的现代化转型。

2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联动发展演化过程

物流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之间的联动有助于提高产品供应链效益,从而实现物流服务供应链效用最大化,下面分析下物流服务网络与供应链联动发展的全过程。一是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之间的“弱联动”。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社会化分工日益明显,企业管理模式逐渐从传统纵向一体化转变为横向一体化,企业开始认识到在发展物流的过程中不能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实现与对手竞争,应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有的放矢的开展多领域合作,这对于供应链节点企业增进彼此互信,在网络连接中,企业要逐渐走向集成化供应链,摆脱传统的松散型合作模式,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模式推动产品供应链长久发展。同时,产品供应链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组织开展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努力形成一个统一的以物流服务继承商为主导的物流服务活动,各个功能性的物流服务对于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一种创新和发展。针对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由于缺乏信息交换渠道,许多信息在处理上更加的谨慎,在学生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渠道,可以说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网络在不断细化中变得更加的成熟可靠,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的滞后,产品供应链在深度与物流服务网络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产品所产生的弱联动。二是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之间的“点”联动。对于点联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针对集成化较高的企业,在设置物流服务时要征询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要紧随市场及产品的变化而变换个性,转变传统松散产品供应商,从而在活动中产生优势。其次,集成化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形成。由于产品供应链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物流集成商直接与消费者取得联系,逐渐形成了对于个性化需求的一种重要指标。这个阶段主要分为三级传播体系。即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对于产品要素的整合和发展;产品供应链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需求的掌握以及整合物流需求外包给物流服务整体承接商。三是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之间的“线”联动。伴随着物流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融合的不断深化,服务的频次、反馈都得到了明显地提升,因此,产品供应链企业要提前介入产品供应链运作过程,深入产品供应链内部,从而将生产供应链中的每个角色和人物都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产品供应链体系。四是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面”联动。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及产品的准确性,深挖潜在需求,根据产品供应链发展战略以及趋势对未来物流需求的规模及需求结构进行预判从而能够提前规划物流能力,同时做好物流资源与网络的布局,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增值业务和服务,在这个阶段的产品供应链和服务要进一步深入到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而打通内部结构,树立内部关系,深挖内部关系对于物流的影响。产品供应链核心是企业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发展,物流服务提供商对于企业的各个节点情况要有深刻地把握,实现物流供需主体的直接对接,减少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失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是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网”联动。首先,要实现“去中间化”增加物流服务的难度和技巧。未来随着“互联网+”深入推进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整个产品供应链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实现供应链的扁平化,去除中间环节是未来物流服务及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产品制造商直接面对最终消费群;其次,构建基于“互联网+”物流服务交易平台,物流要跟得上现代企业发展步伐,建立基于“互联网+”是适应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同时对于采取需求端补贴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是在发展过程中的有效手段,二者的联动要充分发挥整合、集成及交互的功能,从而形成一张巨大的“网”。六是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生态”联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产品供应链发展要基于企业转型发展的竞争优势积累,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物流服务提供的优质服务,也要考虑物流服务供应链围绕物流服务形成的一整套生态系统。

3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协调发展建议

3.1提供供应链物流服务“性价比”。物流服务本身是为产品供应链提供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只有深入到产品供应链内部才能优化信息配置,打破传统信息壁垒,解决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既要实现弱联动、点联动等多联动体系又要不断发挥作用和功能,不断提升供应链中物流服务的“性价比”。因此,在提升供应链物流服务“性价比”驱使下,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要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转变,就要不断提高供应链服务的“性价比”,从而盘活和带动物流服务网络和产品供应链的有效统一。3.2产品供应链的持续优化和改进。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产品供应链中提供物流服务的供应链,其本质是通过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及相关增值服务,不断优化整个产品的供应链运营,在持续优化的驱动下,物流服务供应链和产品供应链发展从初级的联动转向更高级的“生态”联动。无论是点线面网及生态联动,都无不体现了物流服务和产品本身的密切联系,作为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体现,在巩固和提高产品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产品供应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形成物流服务继承交易平台,为消费者和客户提供体系化服务,最终形成“互联网+”开放网络和共享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同时对于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综合物流服务水平,改善产品供应链绩效,实现产品供应链的持续优化具有重要意义。3.3实现物流服务网络效益最大化。产品供应链在实施“去中间化”时,会导致物流服务的“中心化”变得更加严重,所以增加供应链物流服务的难度,保证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服务质量,要加大对于物流服务的继承化建设,通过实现物流服务网络的效益最大化,保证物流服务网络和产品供应链实现良性的互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去中心化”带来的负面效果,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去中心化”的物流具有可持续性,在实现物流服务经济效应最大的动力驱使下,要进一步打造生态系统,使产品供应链能够在持续优化的背景下,实现物流服务对于各个节点的控制和约束。同时,“去中心化”能够进一步缩减交易成本,有利于物流服务商发展。提高了物流服务提供商对于产品供应商的积极性,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实现了多方共赢。

4结语

物流服务网络和产品供应链在发展和演化过程中要尊重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和产品供应链的内在关系,逐步将二者的发展推向生态系统结构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互联网+”战略部署的时代,在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深度合作基础上,实现协同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建军,赵启兰.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最优决策与利益分配研究——基于多种合作模式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9(06).

[2]宋丹霞.基于服务外包的生产供应链构建与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第4篇: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

0 引言

海南是我国惟一的热带省份,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农业生产。2011年颁布的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设想,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好“五基地一区”,即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不断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在设施农业方面加大投资度,做好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使海南成为国家重要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同时也提到了加快发展海南现代物流业,加快其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方面的建设,将海南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海南将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及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都将为发展海南区域大物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海南“十二五”的相关目标的实现将为打造海南农产品闭环供应链体系奠定了基础,海南农产品物流的良性发展、超常规发展需要供应链理论的支撑。

1 海南农产品物流行业相关情况分析

1.1 海南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值一直占海南省GDP 的三分之一以上。

海南省是我国冬季瓜菜、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仅就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而言,当下已经初步形成海南瓜菜产业化,经济效益也很不错,表现出了比较顽强的生命力。

1.2 市场需求不均衡,影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国内各地对海南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季节不均衡。

1.3 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长 以海南瓜菜为例,优质的瓜菜产品少,主导产品还是大路货,致使瓜菜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常规瓜菜品种价格波动幅度大,而优质、无公害瓜菜的价格相对稳定,价格较高。以海南瓜菜为例。

1.4 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 不少企业都不具备较大的经营规模、缺少经营资金、技术不够先进、不具备较强的产业牵动力,市场拓展能力较弱;企业规模不大,发展波动性不小,这样就很不容易同农户之间形成相对稳固的利益关系。因此,现在的海南农产品经营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还不够紧密,在经营形式上没有创新。

1.5 环境因素 农产品种子市场管理混乱和地方社会发展环境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1.6 物流专业化程度低 由于企业从业人员未经过专门的培训,人员素质较差,农产品物流专业化程度低。而物流网络不畅、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备、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造成物流成本高。

2 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迅速提升海南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海南省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并将管理范围延伸到企业业务流程的上、下游合作企业开展共同管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鸡鸭鱼肉、果蔬瓜菜等农产品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农产品供货速度、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这就要求海南农产品供应链提高管理水平,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

在进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在企业管理、物流技术等方面实行统一的产品标准、物流标准和技术集成,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是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础上,达成默契,确定农产品的供应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需求,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3 国内关于封闭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情况简述

2006年“封闭供 应链” 概念首次由刘秉镰提出,认为封闭供应链其成员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相对稳定,实行统一标准化的物流运作系统。 陈恭和(2007年)开展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的TBT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王多宏等(2008年)提出通过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网络节点设计及布局,对基于JIT的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配送技术集成和标准化

、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流程优化及成本控制技术、从农田生产到超市等市场终端的整体产业示范等开展研究而构建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刘伟华(2008)提出了利用封闭供应链来解决质量问题,认为封闭供应链具有稳定性、运行标准的一致性、成员的门槛性等特点。彭剑等(2008)开展了湖南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相关研究。焦志伦(2009)提出构建生产、分销、加工和销售等四类核心企业为主导的食品封闭供应链系统。赵洁(2009)对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和以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了研究。周荣征等(2009)提出:依靠安全信息监控平台,实现对绿色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监管,带动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陈喜波(2009)以北京市作为典型地区,探讨如何构建大型都市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黄福华(2009)通过分析封闭供应链环境下如何实施共同物流来实现对绿色农产品的全供应链管理,并设计了4种共同物流运作模式。方为辉(2010)以北京为例设计了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核心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王多宏等(2010)提出: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必要性、应具备的条件,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作思路,认为所有成员组织以契约为纽带,分工与合作,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规模和市场优势实行一体化运作。周妮笛(2010)对长株潭区域农产

品封闭供应链进行了相关设计。刘春月(2010)对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开展研究。 以上供应链相关研究对海南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研究提供了经验,值得借鉴。

4 建立海南农产品物流封闭供应链的必备条件和措施

4.1 海南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的打造 打造、培养、扶持海南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促使其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可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4.2 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研究 海南将建有近300万亩规模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36个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2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20个农产品出口基地。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将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产地环境评价,全部农产品通过认证并全部进行产地编码标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在基地布点上采取分散布点,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基地农产品的损害,保证产品的市场供应,保持系统的均衡供货。

4.3 冷链物流设施整合 海南18个县市的冷库建设已有初步规模,目前利用率不均衡。而且,有些冷库建的快、从业人员技术低,许多冷库粗放式管理,管理技术等亟待改进。

通过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改造提升、实现封闭供应链的技术标准化、集成化;以封闭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主导,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采收及预处理、流通加工、储存(低温、气调、常温)、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操作需要,要逐渐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同时,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信息管理技术环境下,将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结合起来,发展成动态、集成化的封闭供应链联盟。

4.4 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 通过核心农产品物流企业建立和设计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繁荣的背景下,可追溯技术不断地完善,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时机努力构建健全的可追溯制度,供应链各个环节可以及时的通过逆向物流获得终端的市场农产品信息,这样就很容易获得供应链的市场情况,如果发现有质量安全不合格的产品,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最大限度的让客户满意。

4.5 封闭供应链网络设计

4.5.1 节点设计研究 在海南设置全球采购中心,满足国内外市场对海南农产品的需求,利用18个县市的冷库群满足采收预处理和暂存的需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延长储存期。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从点库直接配送,减少储存时间、装卸搬运次数。提高封闭供应链效益。利用已建成的物流园区的储存设施,建立库存中心,即发挥了园区的效益,也为全球采购中心节省了设备、硬件投资,缩短了供应链建设的时间。热带农产品的销地节点设计:天津、甘肃、上海、北京、东北等地设置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尽量利用这些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 4.5.2 物流通道线路设计 根据海南的情况,可以考虑进行以下通道的设计:①岛内运输通道及车队建设;②海口-深圳汽车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③海口-成都-新疆(辐射莫斯科及东亚地区)铁路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④海口-连云港-新疆(辐射莫斯科及东亚地区)海铁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⑤

海口-天津(辐射京津塘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⑥海口-营口-沈阳-牡丹江(辐射远东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⑦海口-营口-沈阳-满洲里(辐射中北亚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

4.6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人才团队建设研究 根据规划,2020 年海南省人才发展要实现6大具体目标: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人才使用效能进一步提高、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这些将有利于为农产品闭环供应链系统的人才团队建设,农产品闭环供应链系统人才需求成梯度、层次、知识面管、业务精、接触基层和市场、企业运作经验和理论并存的特点。

目前可以利用海南的中专、高职、本科、研究生设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扩大宣传,引进企业的急需人才;对设在各个节点的人才需求,通过吸纳、培养当地人才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对海南农村青年进行专业项目培训,解决就业和满足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基层人才需求,尤其是农产品基地的人才需求。

4.7 完善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长期与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工作中,利益分配机制居于核心地位。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或生产企业、加工商、配送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关系是多边共赢的关系,企业除了要考虑自己盈利之外,还要关注供应链的利益,有效的合作,不仅要共同承担风险,也要共同盈利。整个供应链就好比是一个虚拟的企业,他们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在功能整合的条件下,实现策略联盟和优势互补,在共享信息及技术的前提下分享农产品在供应链上所获得的增值,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

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网络构建,需要的资金充足、市场开拓能力大、应变能力强,通过核心企业及封闭供应链的运作,可以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解决农产品业务不均衡的问题,改变现有的农产品季节性生产现状,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8 建立基于封闭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

基于封闭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主要跟踪和追溯农产品从基地种植、采收及预处理、流通加工与包装、农产品保鲜储存、运输、分销、零售到最终的消费者整个封闭供应链网络上各节点的信息,伴随农产品实物流动的同时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链,这个信息链是通过互联网、RFID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现代通信技术等将各个节点无缝地联接而成。未来有利于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开展。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在建立追溯系统时,要权衡成本、效果和收益,使得在农产品供应链、顾客和环境3个方面达到均衡。

4.9 政府在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构建中的作用研究 海南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农产品供应链规划实施的一些合理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的指引了供应链的健康、有序发展,使农产品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改善。还充分考虑了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设,制定出各种帮扶政策,使其更好的发展,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得到法律的保障。使现代农业增产增值,现代农产品物流才能良性发展、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多宏等.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的现状分析及其体系构建.生产力研究,2008,(19).

[2]陈喜波.北京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09,(31).

[3]彭剑等.建立和完善湖南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初探.现代农业科学,2008,15(5).

[4]郑建峰.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探索.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1).

[5]刘晓静等.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构建探析.现代农业科技,2011,(24).

第5篇: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

集团公司财务部门要深入贯彻“服务集团,创造财富”核心价值理念,基础业务巩固提升,创新业务持续推进,打造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现以某企业集团公司为背景,探讨利用金融产品创新业务与财务核算相结合进行财务管理。

一、集团建立“一个预算,三个体系”

集团最专业经济金融支持服务机构的目标稳步前进。建立以“一个预算,三个体系”为核心的财务管控架构体系,即:全面刚性预算管理、货币资金集中管理体系、会计核算网络化体系和财务风险管控体系。财务管理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型:

一是实现财务工作重心由日常基础会计核算向财务集中管理和过程控制转型;

二是财务工作中心向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和预算内控一体化管理和集成化运作转型;

三是财务工作的核心向以原料收购、生产加工、流程管理、终端销售和资金管理一体化闭环信息化管理平台转型;

财务转型完成了会计核算由松散型向集中型的转型,由事后评价到全过程控制的转型,由经营产品向“产业+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的跨越转型,构建以财务管理为中轴,以“1+N”供应链金融为主线的现代化、密集型财务管控体系。

二、“1+N”供应链金融闭环运营体系

集团打造“1+N”供应链金融三区联动闭环运营体系,即1+N主产区供应链金融体系、1+N临港区供应链金融体系和1+N主销区供应链金融体系,构建以集团为核心企业(“1”),以若干全产业链节点及供应商客户群(“N”)为联合体,全面搭建(1+N)n供应链金融综合运营服务与管理平台,建立轻资产投入、重资源集聚的物流港区域联合体金融贸易网络。

(一)1+N主产区供应链金融体系

依托1+N供应链金融体系,整合产业资源,着力打造“以大支小,以小托大,互利多赢,共同成长”的产业共同体,引入各家商业银行为理事会合作企业提供各类金融产品支持,实现银、企、商多方受益。

一是集团信用项下非担保流贷融资模式,集团根据成员企业经营状况和资债结构及与公司经济业务往来规模,按照“四流看一线”的风险可控原则,对成员企业参照银行授信评级体系进行评价,分为AAA级、AA级和A级并每年进行动态评级,各商业银行对集团该模式进行专项授信,根据集团推荐对合作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支持,该方式需占用集团授信额度但不承担担保及连带责任。

二是集团信用项下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各商业银行根据集团推荐,通过引入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对各合作企业提供动产质押融资支持。

三是经济业务项下的1+N保理融资模式,理事会成员单位将应收集团债权转让给银行,商业银行根据购销合同及债权债务确认对合作企业提供保理融资支持。

四是经济业务项下的银承兑汇票融资模式,商业银行根据理事会成员单位与集团购销业务关系,通过银承兑汇票方式给予合作企业融资支持。

五是经济业务项下的订单融资模式,商业银行根据集团与成员单位购销合同,先行给予成员单位融资支持。

(二)1+N临港区供应链金融体系

集团分别在大连港、锦州港、营口港等临港区建立物流港园区,依托1+N临港区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货押融资、保理融资、保兑仓融资及信用证融资等金融产品的组合应用,打造“轻资产投入、重资源集聚”,建立临港区物流港区域联合体,统筹战略、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创造效益。

(三)1+N主销区供应链金融体系

以集团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江苏等主销区为重点,通过品牌吸引和金融资本牵动等方式,打造主销区物流港区域联合体运营模式,集团与各商业银行签订“总对总”授信融资,对全国各区域子公司及供应、经销商提供金融产品融资支持,构建“总-主-协”的融资联动,即:集团与各银行总行签订融资协议,黑龙江省当地银行作为主办行对集团进行综合授信,全国各地银行作为协办行对集团下属子公司及供应、经销商提供直接融资,通过各种金融理财产品的组合应用,为全国各地子公司及供应经销商提供低成本融资,加速集团产品快速周转,实现银、企、商多方受益。

(四)1+N供应链金融体系产业延伸

2011年集团在香港成功注册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全面启动离岸公司和资本运营,搭建境内、境外供应链贸易融资新平台。一是与泰国政府合作全面开展泰米进口、出口和转口贸易,通过大宗农产品购销拉动规模扩张,实现效益增长;二是以实体贸易为载体,开展在离岸金融联动业务,通过内保外贷、DF、NDF、1+N供应链金融等金融产品的组合应用,实现由上游到下游,由产区到销区,由境内到境外的供应链金融闭环融资体系,全产业链实施低成本融资。

(五)1+N供应链金融规模效益拉动

通过1+N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实施运作,实现了上下游载体由松散型向资源集聚型的整合,加强了产销区客户资源业务的粘合度,加速了集团经营规模的快速增长,近两年仅通过该模式的成熟牵动促进集团销售收入增加40多亿元。与此同时,也成为了集团经济效益的新的增长点。以后年度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逐步培养及融资支持,通过收取服务费的方式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的长效增长。

(六)1+N供应链金融机构支撑体系

目前有19家商业银行为集团提供“1+N”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集团根据各银行提供的融资全案,分区域、分版块、分节点附加各类金融理财产品,建立了“银行赛马机制”和“业务开展准入机制”。

第6篇: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4;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51-02

引言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意识的增强,企业供应链上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兴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因此,被实务界和理论界得以高度重视[1]。

当今社会,工业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提高企业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容性成为企业和社会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综合考虑环境与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企业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为有效测评和引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但是,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仅限于比较狭窄的范围 并没有进行全面、广泛深入研究。

一、绿色供应链及其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绿色供应链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开始于1996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了有关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目的在于使供应链中环境影响因素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

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保护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它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与供应、生产、营销,到最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整条供应链管理进行绿色设计,通过供应链中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紧密绿色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方面实现和谐统一,达到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最优化 [2,3]。

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其概念界定还不健全和完善,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4,5]。

(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所谓绩效评价,即运用数量统计学和运筹学等科学方法对评价系统提取相关的指标因子,对照标准的评价体系按照相应的程序,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特定组织或系统主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完成的效益和业绩给出客观、准确和公正的度量和评判。

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的着眼点应服务于绿色供应链的总体目标,它包括绿色供应链内部各环节的成员,并涉及供应链的整体经营状况和运营关系的各种指标。从空间来看,应该涉及供应链系统的内部绩效、外部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从时间来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由此,确定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对于“供应链管理”,我国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更为陌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就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来讲,国际上研究较早,国内的研究大多数是跟踪研究和经验性的总结。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是,绿色供应链绩效是指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效果;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各环节运作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

(一)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建立真实、客观、全面的同时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提供了衡量标准,为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必要约束和激励机制。

刘源认为可将指标体系按生命周期分为形成阶段指标、发展阶段指标、成熟阶段指标、衰退整合阶段指标等四个阶段性指标。

马飞、陈宏军、杨华基于DEMATEL方法,给出了从流程、客户服务、财务、环保、信息以及知识层面对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的方法。

张培、赵涛、张华伦等根据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以及专家的意见,主要从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和供应链绿色水平等方面指标进行评价[1]。

温宏博、王富华、黄燕等人从绿色供应链综合绩效指标构建的视角,为已有的指标体系做出了补充和完善。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在具体的设计中不应该仅仅注重财务指标,也应该注重非财务指标领域的量化指标。

(二)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1.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张安霞、张红岩、陈彦召、陈焕江提出了基于SPSS因子分析法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其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绿色供应链的绩效及分析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

韩志新基于成熟度的视角进行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评价,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出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使用价值。

李静芳、余送、黄芳利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了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曹庆奎、赵斐基于隶属度转换算法,改进了绿色供应链中的不足,提高了绩效水平。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校验,是缪朝炜和伍晓奕提出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证明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对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

、张勇基于突变级数法视角进行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这种方法汲取了层次分析法语模糊评价法的优点,按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避免了多目标分析决策时制定各因素权重的主观性,并且计算量小、简单易行、便于掌握,特别是在绿色供应链这种复杂系统的绩效评价决策时更能体现迅速及时的优越性。

根据平衡积分法的思想,从财务、运营、环境、可持续发展4个维度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云理论与物元方法相结合,是唐秋生、赵胜男和吕先洋提出的模型。

姚芳、张于贤、王立甫、叶冰冰还提出了基于增强型BSC模型;李剑虹提出了基于属性方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该方法使得评价指标更具定量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宋巧娜基于论据理论的模型,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基于模糊模型的绩效评价,它是最常用的方法。张志伟与陈铭、周晓辉、冯艳飞与蔡璐分别从模糊数学理论、模型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三种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了建模,深刻地探讨了模糊方法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的具体运用[4]。

陈梅与毕晓航、柳键与叶影霞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结合实例对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了评价。

2.国外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研究方法上,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同时附有大量的调研问卷和统计分析等。

国外学者Scott D.Johnson 认为,环境绩效的改善能够促进绩效的改善,最终实现经济增加值。他利用平衡计分卡原则识别并选择了环境绩效指标。另一学者J.Sarkis 利用网络分析法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进行了评估。

三、发展趋势

绿色供应链所研究的内容极为广泛,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这就使得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1.由于绿色供应链理论产生的时间比较短,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不是很广泛,造成对企业案例的搜集比较困难。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深入到企业的内部,调查尽可能多的绿色供应链的实例。同时,要总结行业的异同点,根据行业的特点建立既有侧重点又有通用性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2.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量避免由于主观因素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造成影响。因此,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智能建模方法非常有研究价值。

3.绿色供应链在绩效评价上,如果能与计算机相结合,不仅可以设计出更为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还可以更好的检验绿色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效果。所以建立一个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信息平台,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结语

绿色供应链是生态环保、绿色制造理论、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国内外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提高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已不少,但是要想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探索。如何使企业在环保方面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商界,2010,(7):221-222.

[2] 张艳丽.浅析绿色供应链[J].物流科技,2011,(9):67-69.

[3] 方灏.浅谈绿色供应链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94-95.

第7篇: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政府采购 效益

2003年《政府采购法》实施后,对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采购制度,并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要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采购体系,就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将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与政府采购管理相结合,改善政府采购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才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促进政府采购工作健康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理论视角下政府采购相关研究

在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格局逐渐完善,使得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生改变。供应链管理是时展的产物,它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强调供应链上参与者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以此提高供应链效率。供应链管理理论应用与企业采购研究工作中,但是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却涉及较少,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探讨,将政府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并分析供应链管理在政府采购中的应用研究。

供应链管理理论视角下政府采购研究就是将运用在企业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到政府采购工作中,并采用比较法、数据法以及研究法等对政府采购模式、性质、流程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政府采购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此利用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推动政府采购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与精髓

供应链管理提倡将企业公共管理理念的方法引入政府管理中。供应链管理强调各个参与者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并以优化供应链上的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的有效性与精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思想与方法。它是能够建立在通过上下节点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协同运作得以提高效率的信念之上,以此改善传统单一的竞争方式,而朝着竞争与合作相互发展的方向迈进。

第二,供应链管理能够体现出准确采购、快速响应以及同步运作的有效性。供应链上下节点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交货准时、快速响应、成本降低以及资产管理的优越性等优势,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三,供应链管理能够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整合供应链战略管理层次。供应链不仅仅局限于物流与资金流的相互融合,还在信息资源流上高度集成。信息系统能够将供应链信息进行传递,而且安全性很高,从而减少信息出现不真实或错误的情况,以此保证供应链系统与消费者需求保持步调一致。

三、政府采购的供应链体系

(一) 政府采购的定义

政府采购的定义没有实质性的规定,但大部分都是根据采购主体、对象、资金、采购流程以及目的等来划分的。政府采购就是政府各级机关单位为了组织开展,实现其行政管理或社会管理职能,并取得一定公共利益的需求,以相关法律规定和程度,使用合理财政资金来获取资源的交易行为。政府采购管理意指政府为达到预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相关管理工作,以此获取供应商的产品或资源的活动。

(二) 分析政府采购的特点使其能够适应供应链管理

首先,政府采购的对象是以用户为主体、采购量小且品种多来满足用户需求;政府采购要满足用户需求,并具备快速供货的能力。其次,实现政府采购信息化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网上采购、电子采购等方式来改善传统采购方式,并以此为政府采购未来发展方向。最后,政府采购管理目标是复杂性与多样性并存的一种管理模式。

(三) 政府采购的供应链体系

在技术创新领域、企业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等方面都涉及到采购供应链。政府采购各环节相互联系,其管理程序就是一条价值链。由此可见,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其充分证明政府采购中实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是可行的。但从实际情况来分析,政府采购与企业采购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要想利用企业采购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来完善政府采购工作,就需要建立政府采购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证明在政府采购中采用供应链管理是具备可行性的。

四、政府采购中实行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首先,建立政府采购的供应链体系能够提高政府采购管理水平,节省政府开支,降低采购商品的管理成本。另外,政府采购供应链可以促进政府公共预算支出透明化,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并扩大公用竞争力,提高商业交易的公正性,进而保证采购质量。

其次,政府采购能够落实各项社会政策目标。通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施加压力,也适当保护了民族工业。政府采购所落实的社会政策能够为民族工业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水平,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采购工作的革新与发展是一场政府部门,也是全社会的改革运动。它转变了社会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这种转变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是无法预料的,其可能形成的新观念、新秩序是值得人们研究和探索的。供应链管理视角下政府采购管理研究只是理论上的探索,希望政府采购未来发展的研究能够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并获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

1建设林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国际通用的口径来看,林产品包括以森林资源为基础而生产的木材和以木材为原料的各种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木质人造板、各种木质和以木材为原料的各种纸制品、林化产品[2]。

1.1林产品物流的概念林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以最小成本而进行的林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包括林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3]。林产品物流不仅是林业物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产品物流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1.2林产品物流的作用林产品物流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以提高林产品物流技术、提高物流组织与管理水平以及资源整合和创新为手段,对林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供应源至需求源的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组织、控制与管理。其作用表现在:(1)降低林产品生产与流通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增加消费者满意水平,提高林业的整体效益;(2)使林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3)使林产品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4];(4)木材是当今世界四大材料(钢材、水泥、木材和塑料)中唯一可再循环利用的绿色材料,木材等林产品废弃物回收物流较容易实现,从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5]。

1.3建设林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性2009年11月,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5部门联合了《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年)》,提出三年内重点扶持100家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0大特色产业集群,林业产业总产值每年保持12%左右的速度增长[6]。然而,我国林产品物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林产品市场建设、物流主体的培育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林业物流的发展,因而建设林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迫在眉睫。我国应加快发展现代林产品物流业,建立和完善林产品物流供应链系统,使参与供应链的各相关企业长期协调地健康发展,降低林业生产和林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提高林产品流通速度,稳定增加林农收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林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提高林业的整体效益,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林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是提高林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林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林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分析

2.1林产品的特征

2.1.1多样性与差异性林产品在我国主要包括林业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生产木材以及以木材为原料的各种产品,另外还包括种子、种苗、花卉、森林蔬菜、森林食品、林果类产品、林区土特产品等[4];由于其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特征,使林产品在运输、配送、储存等流通环节的工作量增加、成本上升。

2.1.2地域性和集中性在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区的有林地占全国有林地的28%,南方十省区集体林的有林地占全国的36%,使得林产品的生产重点集中在上述偏远地区,形成林产品供给的地域性和集中性特征,造成林产品运输成本的大幅度提高。

2.1.3多样性及广泛性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分析,林产品的需求来自于各行业和社会多部门,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需求的多样性及广泛性还会继续扩大,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会进一步加大供需间的矛盾,这使林业企业在生产经营、物资配送活动方面具有更大的弹性,将对林业物流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7]。

2.2我国林产品物流的特点

2.2.1物流结点多物流结点(又称物流接点)是物流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林产品生产所需的木料一般要经过林地堆放地、森工厂商仓库、车站仓库、目的地车站仓库、深加工厂商仓库等多个物流结点才能完成生产流通过程,且在生产过程中还需多次停顿,导致物资储备量增大。

2.2.2物流线路长林地一般按树种划分,由分布于一定范围的不同林龄所组成,且普遍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因而往往要经过多种运输方式、多种运输工具进行长距离运输,才能实现林产品物料的移动[4]。

2.2.3物流作业场所变动频繁林业企业常受到采伐工作场所和集运地点随采伐的推进、进展经常性变化,同时还受到采伐作业场所树种、林龄、径阶及采伐方式等条件的制约,导致采伐、集运材、造材、贮运、销售、生产等物流过程环节过多[1],林产品流通成本过高。

2.3建设我国林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2.3.1林业企业缺乏现代物流观念,行业物流人才紧缺由于我国许多林业企业对林产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现代物流观念,对现代林业物流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林产品物流系统尚未形成完成的产业链,严重影响了现代林产品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需要专门的物流人才,而林业行业缺乏专业物流人才,伴随着林产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物流人才特别紧缺,特别是针对林产品而言的林业物流专业培养的更是凤毛麟角。

2.3.2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成本过高我国对林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林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林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以及因交通路况不良造成的时间成本,加之交通秩序中不当现象使林产品市场流通不畅、流通能力降低,无形中增加的运输成本(例如设卡收费等)[3],从而使林产品流通成本过高。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林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对其处理不当,或是技术问题,造成的林产品腐烂、变质、污染、毁坏等直接价值损失高达林产品总价值的25%~30%(美国仅为1%~2%左右)。正因为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技术和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我国在2010年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8%,而美国的物流成本仅占GDP的9%。

2.3.3林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由于林产品有其独特的物理属性,各种林产品的标准化方面有着先天不足,行业内没有统一的要求,导致林产品的质量、规格不能规范化,行业标准不健全,不能适应流通和市场交易的需要,增加了林产品流通成本。从总体来看,我国名副其实的林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屈指可数,自营物流还占绝大部分,物流服务意识不强,社会对发展现代林产品物流的作用和意义的认知度与认可度较低,大大降低了林产品的流通效率。

2.3.4林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由于小农经营的原因,我国林农对于林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其他诸如来自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的都很少。当前,通过对一些地方林业局的贮木场调查发现,有些木材等林产品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而存放了2~3年之久[4],出现了虫害,已降低了木材等级,这种仅凭经验预测组织生产的不同树种、径级的原木产品,使林产品的流转停止,造成了较大程度的损失。目前,许多林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林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尚不健全,绝大多数林业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林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都还较低。

3加快林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绿色林业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林业企业间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和企业的竞争,而由供应链和供应链的竞争取代,利用供应链资源整合理论引导林业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8]。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以下加快林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相关措施。

3.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统一规划林产品现代物流体系中国林产品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一,加强林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林产品批发市场、林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农村道路、林产品运载工具、林用仓库等方面建设,将林产品配送中心作为重点建设,为现代林业物流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资基础条件。第二,提高林产品物流技术水平,应用现代化仓库技术、GIS/GPS技术、自动化/半自动化选材技术、木材流转控制技术、远程实时监控技术进行物流仓储管理与控制、运输及配送线路的规划和选择、运输车辆的动态监控、物流信息处理。第三,加快建设城乡对接的现代林产品流通体系,建立相应的财政、税收、土地保障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建立林产品流通业征信体系,构建现代林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第四,林业信息化关键在于政府的推动,政府加大对林业企业物流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启动物流网应用示范工程,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全国性林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加强政府宏观规划,推进林业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我国林产品物流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理论和政策的定性分析阶段,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充分考虑分地区、分产品、分环节的具体情况,保证出台发展林产品物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议国务院尽快确定发展现代林产品物流的政府主管部门,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林产品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我国林产品物流的发展方向、目标、原则、内容、地位和作用;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建立以林产品物流中心为龙头,林产品专业市场为骨干的林产品现代物流体系;以林产品资源、品牌培育和初级加工为支撑,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标准化、信息化为前提,逐步建设形成国际化、区域化、中心城市、重点产销区、主要产品基地五级林产品展销、加工、仓储、运输、配送、供应的现代林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

3.2提高林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在扶持已有林产品物流企业等林产品物流主体的同时,重点是加快林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研究林产品的生产、采购、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标准需求,制订适合林产品物流发展的标准体系。同时,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代表林农利益的林农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林农经纪人、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建立各类林业专合组织,构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林农“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机制,为提升我国林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尊定基础。

3.3多管齐下,提高林产品流通效率

3.3.1加快构建现代林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立由林产品信息分类标准体系、林业资源信息库及科学技术库、气象信息库、主要病虫害信息及(预)测报系统构成的林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为市场提供服务;建立全国性、区域性的林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物流信息平台,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和POS(销售时点信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交换,达到整个产业链上的信息共用、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林产品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

3.3.2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现代林产品流通体系通过对林产品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促进林产品营销方式上的创新,把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引入林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林产品第三方物流,加大木材等重要林产品物流通道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林产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林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3.3建立以林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为基础的供应链联盟林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不仅是优化林产品物流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林产品物流平台的重要节点和林业通道的重要节点;通过林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可有效提高林产品物流的精益化程度和林产品市场实现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以林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为信息平台来构建供应链联盟,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4建立以林产品加工企业为中心的一体化供应链系统物流社会化使林业企业可利用的物流资源成级数倍增长,充分利用全国各省、各地区的林业资源优势,分散生存和销售,这样就能延伸到林产品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在内的各关联主体。在林产品供应链系统中,生产者是最薄弱一环,由于林农分散经营,组织程度化低,在供应链中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因而可通过林产品加工企业内部整合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建立以林产品加工企业为中心的一体化供应链系统,带动上下游环节进行相应的协调与整合,最终形成统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5]。

3.5建立绿色供应链,实现林产品废弃物回收林业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广义的供应链,它将生态与环境系统纳入供应链系统,作为供应链内部的一个子系统;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看,林产品绿色物流活动分别表现为林产品供应物流的绿色化、生产物流的绿色化、销售物流的绿色化、产品回收及废弃物处理的绿色化。从林产品供应链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客户,将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建立林产品绿色供应链网络(如图1所示)。利用林产品绿色供应链网络,从而实现木材等林产品废弃物回收,有利于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5]。

第9篇:现代供应链体系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战略联盟;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001-02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供应链管理战略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组织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某种战略目的,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的联合体,并通过对特定环境下的相关收益的分享来获取自身或共同的利益。由此可见:供应链也是一种战略合作联盟。现实的战略合作联盟是通过Internet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处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整合在一起,使得其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得到有机的集成,可以实时地控制商品数量并且预测市场需求,实现整个业务运作的全面智能化,从而高效率管理企业信息和运作,使得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获得满意的收益。

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是实施供应链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绩效的评价能够提供重要的信息反馈,从而使得管理者能够监控绩效、揭示进展、提高动机、加强交流并且能够诊断出存在的问题。

1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供应链绩效的评价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的界限,需要综合考虑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这给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增加了难度。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都在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研究,Beamon认为要评价制造型企业的供应链绩效至少应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状况、产出水平及运作灵活性三个方面进行衡量。Gunasekaran等人则是从计划、采购、组装和配送4个主要的供应链过程提出了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Felix T.s.Chan和H.f.Qi则运用基于过程的系统性视角来建立测量复杂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模型。国内马士华等人基于供应链业务流程,构建了制造型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霍佳震从顾客价值、供应链价值两方面提出了零售型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供应链作为一种战略联盟,在研究中应该考虑到供应链联盟的多目的性和不对称性,所以供应链的绩效很难完全仅从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指标来进行衡量,但是通过分析供应链合作各方的信息,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来评价供应链联盟的绩效是可以实现的。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战略联盟为视角,构建出一套科学、可靠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供应链管理提供借鉴和指引。

2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

本文参考现有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考虑到供应链战略合作联盟的整体性要求和各节点企业自身利益的追求,创建出包含联盟系统指标、节点质量指标、节点效益指标、节点弹性指标和节点成长指标等五个一级指标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每个一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见表一)。

2.1 联盟系统指标

目前对供应链绩效的评价多集中在各节点企业上,而对供应链这种战略联盟关系绩效的衡量还少有研究。2003年Arino在战略管理领域进行了研究,认为存在三个不同的绩效层面,取决于所要实现的目标:财务绩效、运作绩效和组织效率。本文认为联盟系统指标反映了供应链战略联盟整体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根据战略联盟的基本特点为联盟系统指标设置了如下七个二级指标:

绩效满意度:用来衡量供应链节点企业对合作关系实施的绩效满意程度。

战略目标实现度:根据对每一个目标的重要性赋予权重。由供应链的特定战略目标的平均实现水平来表示。通常各供应链合作企业的目标是不同的,其实现程度也是不同的。

过程绩效:根据调查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管理者,通过他们对其所在的供应链节点企业关于合作关系过程的若干方面满意程度的平均评估取得,这是建立在Arino于2003年所倡导的对发展战略联盟的过程绩效进行衡量的基础上,是一种复杂的衡量方法。

净溢出效应:反映供应链合作关系对其它供应链节点企业行为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差异。

社会贡献率衡量整条供应链运用相关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对于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企业而言,其计算公式为:节点企业社会贡献率(%)=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其中,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净利润等。

社会积累率:这是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与企业社会贡献总额的比率,它反映节点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的每一个单位贡献,可以为国家带来多少财政收入。对于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企业而言,其计算公式为: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

对环境的影响则是综合考虑整条供应链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即绿色供应链。

2.2 节点质量指标

节点质量指标主要反映客户满意程度,而客户满意度是客户对其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被满足程度的度量,保持住客户的满意度有助于建立双方之问的长期合作关系,并最终提高节点企业的长期赢利能力。节点质量指标的度量可以从客户对产品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水平、交货时间、信息沟通的满意度以及对产品(服务)价格的认可度来进行衡量。这些指标从不同的方面来考察客户对节点企业质量的评价,构成节点质量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具体的计算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和统计分析得到。

2.3 节点效益指标

节点效益指标体现的是经济效益。参考财政部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设置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这七项指标作为评价供应链节点企业经济效益的二级指标。其中需要特别说明以下指标;

应收帐款周转率:衡量供应链节点企业应收帐款周转的快慢;

存货周转率:衡量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次数,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的效率的一种尺度;

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投资者投入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资本完整性和保全性;

流动比率:衡量供应链节点企业在某一时点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速动比率更加严格,在计算时扣除了流动资产

中变现能力差的存货。

这七项指标综合反映节点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些指标的平稳增长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良好运作的保障,而整条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良好运作又是这条供应链良好运转和发展的保障。

2.4 节点弹性指标

供应链弹性是指在需求模式下,供应链响应随机需求变化的能力。本文从流程、经营管理和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节点弹性指标应包括以下八项内容,简要说明如下:

企业战略弹性反映在有限理性基本前提假设下如何进行决策与规划。

制造系统弹性:指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低成本快速地生产出满足客户和市场需要的质量优良产品的能力。

物流系统弹性:指在外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以合理的成本水平采用合适的运输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收集和配送合适的产品或资源以及服务以满足客户或合作伙伴需要的能力。

管理系统弹性的实质是在把握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的运动、变化的情况下,注重动态创新,随机制宜,因情况而异,有效地实现弹性化的动态管理,以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人员配置弹性:在供应链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经营的目标和管理的重点不尽相同,人力资源管理的侧重点也要作相应的调整,适应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要求。

产品研发弹性是针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开发出满足客户需要的不同种类新产品的能力。

合作关系弹性是在各种不确定情况下,为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以合理的成本水平快速地调度资源以实现优化配置。

利益分配弹性:供应链是以市场机制为主要驱动力的、具有生命周期性的组织结构,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合作伙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收益,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是动态供应链运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应该具有合理性和激励性。

2.5 节点成长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