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卫生规划范文

职业卫生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卫生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卫生规划

第1篇:职业卫生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定位;生涯规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的发展道路。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将帮助大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就业并非一蹴而就的,正因为一开始毫无准备,才导致最后茫然无措、进退两难。针对职业规划,大学生应从入学的第一天就做好思想准备。首先,对自己要有充分全面的了解,其次多关注感兴趣的职业,并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职业素养、锻炼能力,从而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转换。

二、通过多种途径,全面了解自我

如何充分的了解自我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来考虑:第一,进行自我反省,通过对自己的反思来获取对于自我的认识;第二,借助老师、同学、朋友等他人的评价间接地了解自我;第三,借助于科学的工具,如,心理测验,用标准化、数量化的结果客观的评价自己。

(一)锁定职业锚,找准职业定位

职业锚,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职业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自我概念。所谓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就是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1978年,施恩教授提出了五种职业锚类型:自主型、创造型、管理型、技术职能型和安全型。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职业锚的研究行列,在90年代又发现了以下三种职业锚:安全稳定型、生活型、服务型职业锚。

技术职能型。这类人的职业发展是围绕其所擅长的一套专门的技术能力或特定的工作能力而组织起来的,他们努力钻研以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从而成为某个领域内的专家。

管理型。这种类型的人努力追求全面管理的职位,他们会沿着某一组织的权利阶梯逐渐攀升,直到达到一个能够担负全面管理责任的职位。

创造型。这类人的职业发展是围绕某种创业性努力而展开的,热衷于进行发明,倾向于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最终建立自己的事业。

自主型。这种职业类型的人希望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他们渴望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施展个人才华,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宁愿放弃提升或工作扩展机会,也不愿放弃自由。

安全型。这种职业类型的人最看重职业安全感,他们不会为了谋求权力而工作,只需要一个适当的职位,寻求能够保障连续的就业、稳定的前途、体面的收入及可靠的未来生活的职业。

服务型。这类人主要期望职业能够体现个人价值观,希望能够对社会的和平美好贡献一份力量,他们往往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

挑战型。这类人不甘于平淡的职业生活,渴望迎接越来越艰巨的任务。他们有着绝对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征服任何事情或任何人。

生活型。这种职业类型的人更看重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不会为了职位的提升而放弃体验生活的乐趣。

大多数大学生初入社会时,还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也就谈不上职业方向及定位了,因而很难在一毕业就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做充分的思想及实践准备。一方面,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提前熟悉社会工作环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外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具有类别多、周期短的特点,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不同种类的工作,从而分析鉴别,找出最佳的工作方向。当然,职业定位并非一经选择就难以改变了,在人一生的职业生涯中,随着所处阶段的不同、阅历的增加及其它各方面的变化,职业锚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大学生在慎重的进行职业定位的同时,也应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做出调整。

(二)结合个性特征,发现职业兴趣

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基础上,我们便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人们对具有不同特点的职业的喜好和从事该类职业的愿望。霍兰德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职业兴趣的测量研究,并编制了一系列的职业偏好量表。他认为,大多数人都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每种职业兴趣类型都与一定的个性特征相联系,选择职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求职业与个性特征相匹配的过程。若性格与职业特点相匹配,则能够使人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兴趣,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三、大学生进行职业定位的建议

当代的大学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因而需要摆正心态、摆脱功利主义,让自己真正的对工作感兴趣,而不是出于金钱或权利的考虑。其次,切记不能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虽然在职业初期会充满艰辛,但这一切的历练都是经验的累积过程,它会使将来的职业发展受益匪浅。更重要的,要始终抱着乐观的态度,相信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有相应的收获,因此即使一时的失意也不用过分在意,只要按照既定的职业方向奋斗,成功就在不远处。

参考文献

[1] 吴国兴,刘极霞.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第2篇:职业卫生规划范文

跨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们将以什么来引导自己的行动呢?当今社会,职业是每一个人必经之路。从某种程度来说,职业是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是父母期望,也意味着今后生活的质量、社会地位、财富等,更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不要说成名成家,即便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也一样离不开职业。因此,我们可以以职业生涯规划来引领大学生的行动,把职业作为自己四、五年内的一个奋斗目标,是十分恰当的。

每一个人都需要发展,但被动地发展和主动地谋划发展的结果差距是巨大的。人生百年,有的人建立丰功伟业,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甚至生计无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怎样选择显而易见。不论人生际遇如何,对大学生而言,树立远大目标是国家、社会、家庭对大家的要求。在大学期间我们应确立好人生的目标,不断加强知识的学习、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走向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科学合理的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带来欢乐、充实和成功。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你可以游刃有余、也可以慌乱无措,你可以选择理性谋划、也可以感性等待。职业生涯可以是一种无序的发展,随着时间而被动选择、前行,职业生涯也可以规划科学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前人总结得出的一种科学发展理论,指导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向上的阶梯,促进大学生走向成功。规划在竞争之前,是一种远见,职业生涯规划也会带大学生走出迷茫与彷徨。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基于个体职业目标,根据自身综合情况,结合社会及职业现实情况,进行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从而帮助个体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对个人而言,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

1.帮助个人确定职业发展目标。

规划的首要目的就是对自我进分析。认识自我,评估个体的能力,评价个体的智慧,确认个体的性格,发现个体兴趣,明确个体优势,发现个体不足。通过分析,确立个体职业发展目标,确定符合个体特性的职业生涯路线,并制订实施计划,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化解发展中的危机,使个体才能、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实现职业目标达到实现个体价值最大化。

2.规划能鞭策个人努力学习、工作,不至于迷茫。

职业生涯规划的起动点是职业目标,它是个体努力的依据,对个体是个鞭策。对大学生而言,更是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努力学习的动力,尤其可以避免陷入迷茫,浪费青春。

3.规划有助于个人抓住重点。

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职业目标来安排好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不至于陷入到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去。尤其是面对各种诱惑时,规划是我们摆脱诱惑的依据。规划是我们加强自我管理,增加成功可能的有效工具。

4.规划引导个体发挥潜能。

规划可以使个体更加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业、职业的发展。有压力才更有动力,长时间在学业、职业方面的投入,必定使你成为某方面的行家里手,使个体潜能得到较大的发挥。

5.规划能评估目前学习、工作的成绩,便于做出适当的调整。

规划是自我评估和调整重要依据。如果你的规划是科学具体可行的,那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就要完成一定的任务。随着个体、社会和职业的变化,对规划进行评估和调整是实现目标所必需的。

为有效地实现自我,尽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人们都要对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发展的路径进行相应的策划,确立相应的目标,并为实现其自觉进行个体知识、技术、能力、性格等开发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体发展中是强化自我管理、有效开发个体潜能,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激烈就业竞争中胜出的有效工具。21世纪前十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速增长,2001年114万,2005年338万,2010年630万人,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则达到了699万,被公认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5年降为73%,近几年,这个数字一直维持在70%左右。增减之间,让大家都看到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从目前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来年,今后几年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产、就业政策从统包走向市场调配等等使得大学生走下了神坛。但就业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其实,面对13亿多人口大国来说,每年新增600多万大学生并不算多,更何况我国经济高速运转,工业化快速发展,现代化国家正在建设,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国家战略发展模式快速转变,创新型发展模式受到重视,需要的正是高层次的各类人才。而我国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口在劳动者队伍中的比重不到5%,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升级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刚性的。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一定会被重用。

第3篇:职业卫生规划范文

职业目标:汽车维修师、汽车营销师。

职业发展策略:不断学习,加强实践。

职业发展路径:汽车维修行业里面给自己找一个准确位置。

具体路径:通过专业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英语四级——专升本——入党——实习——入行——汽车维修师。

没有梦想对于每个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如同无头苍蝇似的到处碰壁。现代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发展很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更新换展更加快。所以有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汽车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汽车工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发展实力,汽车工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进入90年代以来,轿车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人们购买汽车就像买电器一样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老百姓对生活的质量也日渐提高,2002年开始,中国私家车比例首次超过50﹪,接近60﹪,私人购车最为活跃的北京,比例已经接近90﹪。目前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辆,这一数据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按每年增长20﹪计算,至2010年中国私人轿车拥有量将达到3600万辆。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规模庞大,如果按汽车服务业每年4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将形成1亿元的巨大市场,汽车不像其他普通的电器,如果坏了不可能把它丢弃,(当然除非你很有钱)只能拿去修理场里进行维修,一般品牌汽车如果发生问题,4S店将是车主们的第一选择,因为那里有最专业的维修团队,十几二十万的爱车如果在条件较为差的维修店里维修,很容易对爱车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有些伤害很有可能对行车安全带来隐患。

汽车4S店是集汽车销售、维修、配件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销售店。

汽车4S店一共有四大优势:

1、信誉度方面

4S店有一系列的客户投诉、意见、索赔的管理,给车主留下良好的印象,而普通改装店由于人员素质、管理等问题,经常是出了问题找不到负责的,相互推委,互相埋怨,给车主留下非常恶劣的形象。

2、专业方面

由于4S店只针对一个厂家的系列车型,有厂家的系列培训和技术支持,对车的性能、技术参数、使用和维修方面都是非常的专业,做到了“专而精”,所以4S店在专业维修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3、售后服务保障方面

随着竞争的加大,4S店商家越发注重服务品牌的建立,加之4S店的后盾是汽车生产厂家,所以在售后服务方面可以得到保障。

4、人性化服务

在4S店让车主真正的享受到“上帝”的感觉,累了有休息室,渴了有水喝,无聊可以看杂志、书刊、报纸、上网,如果急着用车还有备用车供你使用,整个流程有专门的服务人员为你打理,不用自己操心就完成整个业务。而汽车用品改装店这些方面根本做不到。

我本人最想进入的汽车公司是奥迪公司的4S店。

所以分析了汽车工业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影响和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有汽车维修的发展前景以后,我觉得从事汽车维修行业是一份稳定而长期的工作,工资待遇一般都是3000--4000元,对于我所生活的城市来说还算可以,但我也知道汽车维修是一门很专业的工作,对现代汽车维修而言,对其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是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

总结:对于未来从事汽车维修行业的我,我的为以下几点:

1 毕业前去汽车4S店实习一段时间 熟悉汽车构造。

2 去汽配城干一段时间 熟悉汽车配件和价格。

3 回到4S店工作 重点在汽车电子方面的维修 当然也包括其他汽车维修方面。

4 自学或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了解汽车从设计 生产到维修的每个步骤。

5 时常关注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 汽车新技术。

6 做一名负责的汽车诊断与维修的工作人员 获得较高的收入 积累资金。

第4篇:职业卫生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36-02

就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社会和谐的国家大事。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之首,据我国教育部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翻了6倍,从115万增加到630万,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大学的扩招随之带来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情况,毕业求职前做好相应准备,已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积极探索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理性择业,实现就业、职业和谐发展,提高就业质量,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核心,也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近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凸显“择业难”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与本科院校存在着较大区别,高职教育人才定位是培养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对高职学生的期望是毕业即能上岗、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人在从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践中,对所带16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从入学到毕业就业,发现约60%的高职毕业生所谓的“就业难”,实为“择业难”。即学生找一个工作不难,但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却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部分学生在大三临近毕业找工作时,都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由于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缺少方向,出现不能理性择业或盲目就业现象,进而造成就业难和频繁跳槽情况发生。

二、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学生理性择业的基础

不能客观、理性的认识自我,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造成高职学生择业迷茫的主要原因。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通过职业测试和评估,理性、科学的分析自己,确定自己的职业气质和职业兴趣,进而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生涯路线和行动规划。包括学生未来职业理想的确立、职业目标的定位、职业分析过程和职业训练实践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来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为学生设计职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该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人成才,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与未来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就业指导有效性

就业指导是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高校辅导员多具有教学和管理的双重身份,既是就业指导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也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伴随他们度过整个大学时光。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各个阶段的要求,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到辅导员管理日常工作中,在各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提高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

(一)大一学年侧重树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一学年是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科学认知自我方法,发现自身潜能和优势;并通过小组讨论、自我测试、生涯人物访谈等实践活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职业目标进行方向定位。

1、利用大学新生的可塑性,引导学生培养对专业的认同感

对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阶段的规划,生涯发展大师萨珀(Super)提出了著名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从终生发展角度出发,把整个人生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立业与发展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处于各个阶段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这一块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是一个空白,学生高考填报志愿,专业选择一般来自父母或师长的建议,加上高考的竞争激烈,大学新生入读专业会与填报专业有所出入,在高职院校考生被专业调剂的比例更高。这些原因造成了新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的迷茫和失落,影响到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的大学新生的可塑性大,通过引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及职业的认同感。

2、利用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引导学生根据内外环境,找寻自己的职业锚

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生涯规划时另一个必须考虑的要素。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锚,影响因素包括天资和能力、工作动机和需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职业锚对职业选择既有重要影响。

(二)大二学年着重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大二学年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在工作中要着重对学生能力进行定向拓展,通过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素质拓展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通过专业实习实践,深入企业,了解社会,亲身体验企业工作生活,使学生了解专业就业发展趋势,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找出自己的差距,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这一时期里,辅导员要配合学校、专业课老师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应性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就业理念教育等,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辅导员要根据每名同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参谋,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三)大三学年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大三学年是高职学生的毕业年度,在这一年,学生要完成实习、择业、就业等多项关键项选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这一时期辅导员工作要加强就业形式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有关就业政策和法规,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点来调整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特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就业技巧的培训,使学生学会收集就业信息、简历制作,掌握面试技巧,熟悉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程序和内容,懂得常见的劳动争议解决办法,增强劳动法规、法律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帮助大学生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具备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大学期间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其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根据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个性发展的要求,结合外部客观环境,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实现个人主观目标与社会客观目标的有机结合,提高就业的针对性,达到帮助学生理性择业,实现就业、职业和谐发展,提高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姜纳新.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平.职业指导与训练-职业生涯我做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

\[3\]赵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3)下.

第5篇:职业卫生规划范文

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未来发展无意识”的“三无”状态。很多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规划,面对纷繁的校园生活,觉得无所适从,没有集中的学业兴趣和明确的职业方向感,导致学业收效甚微,就业优势不足,也有学生认为,时代变化太快,规划也没用,“船到桥头自然直”,干脆不去规划,往往又导致了学业、专业和职业需求的脱节,走向职场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事先缺少对职业发展方向的清楚认识,导致他们在选择工作时存在盲目心理,缺乏严肃性。还有的工作后频频跳槽,给自己和用人单位都带来损失。那么,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愿、行为处于什么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又是怎么样的关系呢?本文期望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今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愿、行为及就业能力研究方向和重点。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及研究起步较早,最早起源于1908年帕森斯教授创办的波士顿职业指导所,目前已形成一系列较为系统的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指导活动及职业选择活动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最初的实践来源,而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和美国着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学说。帕森斯在其所着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后来被人们公认为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最经典的理论之一的职业-人匹配理论。帕森斯的理论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最后选择一种与个人特长相匹配的职业;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着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从心理学价值观理论出发,经过大量的职业咨询指导的实例积累而提出的。这一理论首先将职业归属为六种典型的“工作环境”中的一种。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当属于某一类型的人选择相应类型的职业时,即达到了匹配。霍兰德人格与职业类型匹配模型是沿用至今且一直被公认为有效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时至今日,已经比较成熟,研究的范围涉及到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生涯管理模型、家庭职业的平衡、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人格特征、职业环境等方面,这将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通过学者访问间接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并翻译了大量的国外着作。1979年《外国教育丛书》主编了《中学职业教育》开始了我国职业生涯的研究。2010年南京大学学者施雨认为,生涯规划具有四个特性:一是终生性;二是独特性;三是发展性;四是综合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显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研究,以曾平生(2011)为代表,认为高校就业指导缺乏相应理论支撑、就业中心师资队伍不强、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柔性不足等是主要问题;以刘淑艳(2012)为代表,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规划不科学、高校提供的指导和服务不尽完善是主要问题;张东妹、吕京宝(2013)研究发现大学生职业规划基本缺失,就业和专业选择都比较盲目;对职业规划的需求以及实际采取的行动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职业规划很重要,但主动采取行动的学生严重不足。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研究。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的研究,以宋荣绪(2010)为代表,提出了高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陈德明(2012)提出开设职业教育课程、职业规划要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等观点;王大磊(2011)提出了要建立全方位的就业辅导体系、坚持生涯辅导的全程性以及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观点。王小玲(2015)等提出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自身特点、专业情况、学业目标、就业心理准备等问题,在就业指导实施过程,区分不同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诊所,在诊所中解决问题。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是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的关键;而增加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加强精神素养培养,则是广大学生的心声。

(三)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意向研究。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念方面研究,金泽勤、李祚山(2012)介绍了西方职业价值观的理论演变,心理测量工具的开况以及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雷腾(2011)通过综合多年我国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评价与择业标准的调查,得出经济收入、自我发展、社会地位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标准,同时现在社会市场经济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在他们身上也有体现的结论。在具体的择业意向上,相关研究得到结论比较接近。分别在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李军,2013)和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张京华、212)开展了择业意向调查研究,对大学生择业的行业、薪水、地域偏好进行了总结。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研究围绕机构和队伍建设、咨询内容和咨询对象等方面展开。方鹏(2010)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喜忧参半,机构、经费、网站基本得到落实,就业指导课和就业咨询方面的开展情况较好,主要问题是重视程度不够、从业者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队伍建设不尽合理、与毕业生的沟通个别咨询不足等。方翰青(2012)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集中在职业规划咨询、职业信息咨询、职业技能训练、职业心理咨询、职业决策能力培养和创业素质培养六方面。张爱芹、刘淑玲(2011)研究发现职业咨询的来访者大部分为毕业生;来访者按年级层次咨询的重点有较大不同;毕业生不同程度出现焦虑、自卑和挫折感等就业心理问题;该研究同时指出不管学生自身还是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对新生的职业规划都未给出足够重视。董眠、向丽、祝文慧(2013)把视角延伸到高中生,研究认为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不了解社会职业,对职业期望缺乏理性,虽然均认为培养某项职业能力很重要,但没有机会或者动力进行学习;学生倾向根据兴趣选择职业,家长则把收入高低放在首位。

(五)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因素分析。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王星星(2014)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虽然制定了学业规划,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能真正按照计划要求自己,并最终坚持下来的却不多。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者有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影响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而影响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Perryman(1972)等研究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计划与生涯行动上有显着差异,且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付新元(2015)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影响日益加深。刘怀(2009)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职业因素。同时,班兰美(2013)、黎志健(2013)、张玉(2013)研究还发现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因素职业生涯的规划也有重要影响。陈新宇(2014)研究指出大学生家庭户籍所在地、父母的受教育情况、父母职业、社会实习兼职经验也和学业生涯规划辅导也都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原因。王国联(2014)研究表明社会网络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王伟提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高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强大指导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大因素。林杏台(2011)指出职业生涯包括个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职务及角色。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当从小做起,并且应该涉及到个人的各个方面,教师、家长在职业生涯规划当中都分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了高校、国家的关注,并且教育明确规定,大学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那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用显着吗?单良、赵成名(2013)研究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明确职业目标、充分利用并整合资源、提高就业能力。肖燕玲(2013)研究发现,在校期间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比未做规划的同学更有成就,无论是求学还是求职成功率都更高。但是,有些专家学者也指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不显着。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乏必要的定量研究。马琼(2012)对西南交通大学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观与就业行为、就业结果的实证研究发现,求职目标是否清晰与就业满意度呈正相关。李峰亮(2009)等人的研究发现,工作找寻的前期准备有助于毕业生找到学用更加匹配的工作,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工作经验对于择业有着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中发现,大学生的学用结合越高,对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四、评述

第6篇:职业卫生规划范文

关键词:就业 创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西方很多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末期的就认识到了。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于1894年率先提出了就业指导的概念,并于1909年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而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近几年,国家教育部结合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在高校开设就业和创业方面的课程,但它虽有我国特点但其中借鉴西方职业理论较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的主要是帮助大学生理性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结合社会现状尽早确立与其能力和兴趣等相符合的职业目标,系统地规划自我道路,力争快速达到多种选优路径。其规划的内容是分析自我并探求当今社会择业过程的一般规律,从而明确自我在就业中具有哪些竞争优势,争取成功就业等系列活动。[1]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等学校和毕业生共同关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教育工作,使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少走弯路,及时就业,并在就业后得到及时和快速发展,这是高校和毕业生共同希望的结果。笔者认为,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就业机制下,在高校中开展以就业和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既要保证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技能等综合能力。教育内容应包含以下:

1.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对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前景预测、人才需求、大学生就业前景预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家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公布的就业政策等就业、劳动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及高校各专业近三年的就业率。要使学生全面了解就业的形势和政策,了解就业、劳动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就业、择业观教育

学校应当通过各种就业指导方式,引导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学会从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问题,帮助毕业生深入了解国情,正确认识社会,指导毕业生深刻分析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社会需求实实在在地确定符合自己发展的求职目标和择业方向,在新的就业形势下,积极引导毕业生完成就业观念的实质转变。做好“三个引导”,一是引导毕业生勇于面对现实,自强不息,主动择业;二是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农村第一线建功立业;三是引导毕业生把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作为就业的主攻方向。

3.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生除了学会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关的文学艺术、政策法规、组织管理、文明礼仪、社会交际等知识,具备创新、动手、综合、协调和管理等方面能力。再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分析社会的职业性质,向大学生提出就业方面的建议,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职业与就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形成基本的理论素养,具备择业的知识储备。帮助其确定就业意向和进行职业潜力开发,确立职业目标。[2]

4.择业技巧与方法

对大学生的求职技能进行培训,使学生掌握就业的基本技能与技巧,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前必须了解和掌握毕业就业的现行政策、求职程序、求职材料的准备、择业技巧等常识性知识,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宣传、展示和推销自己,特别要注重人际沟通艺术的培养,加强面试技巧的培训,学会如何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提高自我推销和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设立就业指导部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

5.心理健康教育及指导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此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顺利完成求职择业的保证。因此,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应通过就业指导课、典型校友报告会和实战模拟招聘会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善于总结失败经验和吸取教训,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从心理上保证他们能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参与人才竞争,取得竞争主导权,从而顺利完成就业。

6.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

为大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提供政策咨询,高校要树立考研升学指导贯穿大学四年的思想,从考研动员、考研讲座、考研经验交流会到根据考研学生的职业理想、个性特点、智能水平、身体素质、家庭状况等,指导学生选择升学的院校和专业。

加强创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实战的机会,学习创业知识等,教育学生打破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自立精神和创新精神,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3]从进入大学那一刻起,就开始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就业方向,引导其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应具备的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努力教育学生明晰:掌握创业知识是基础、培养创业意识是前提、开展创业活动是重点、提高创业能力是目的。

参考文献:

[1] 史灵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02.

第7篇:职业卫生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

高校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是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创新实践教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学校定位为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同时走访了校友、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调查发现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渐渐不能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多元化要求。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思想活跃,特色明显,个性强。如何建立起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学校关注和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要实现个性化发展,首先是学生特长的发现,其此是特长的培养和发展。如果沿用以前的方法难以实现,为此我校以职业规划课程为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科技、文体等活动中,实现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主选择、自我提高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个性发展问题,实现了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突出特色、人尽其才的理念。

为此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4学分的职业规划课程,每学期0.5学分,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牵引学生向工程应用型发展,促进学生就业。还设置了8学分的兴趣学分,由学生在课外通过参加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文体活动、职业技术培训等活动中完成,充分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引导人才培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调研和讨论,学校职业规划系列课程的安排及作用如图1所示。

大一:开设职业认识课程,通过专业介绍、专业技术前沿讲座、企业需求简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对职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将专业与职业有机联系起来。另外,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各类学生科协或社团组织,通过职业体验和兴趣培养,找到自已的兴趣和爱好所在,利于今后重点发展。总之大一主要是实现学生的自我认识。

大二:开设职业设计课程,通过竞争的方式,学生可以进入学科创新基地或学校创新基地。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可以自主完成职业规划和生涯设计。

大三:学生在生涯设计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自已的职业素质,提高职业技能。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学校择优选拔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大四: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入学校大学生创业园或参与企业资助项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参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资格认证或企业专项培训;多数学生接受系统的理论课学习和实验课训练,并通过工程实训系列课程培训,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通过职业规划系列课程的实施,达到学生自我认识,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二、建立多级创新平台 营造阶梯式多元化的育人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科技创新氛围,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园,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能力发展、创业素质开发的平台和环境。实践园组成如图2所示。

大学生创新实践园包括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二个层次三个阶梯。

纵向看:分为校内和校外二个层次。校内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等,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共同负责管理;校外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由校团委和桂林市高新开发区共同负责管理。

横向看:由科技交流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组成。

科技交流平台主要由校团委和宣传部负责管理,通过网络、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由院级、校级和国家级三个阶梯式的平台构成,这三个阶梯互为支撑。院级主要由各学院的大学生科技协会、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组成,院级的工作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这一级工作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科技协会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相互提高,对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级创新实践平台主要由教务处负责管理的11个大学生学科创新基地和由校团委负责管理的大学生创新基地组成。教务处负责管理的11个大学生学科创新基地分布到学校各学院,如机械创新基地和机器人基地设在机电工程学院,由机电工程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管理;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基地设在信息与通信学院;智能汽车基地设在计算机与控制学院;艺术中心设在艺术与设计学院等等。每一个基地都有专门的教师负责日常管理,基地除日常的培训工作外,通常选取一到几个全国或省的竞赛为主要的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工作。校团委负责管理的大学生创新基地是由学生采取企业化自主管理,以项目的形式面向全校公开招标项目,入选项目进入基地研发并有机会参加各类比赛和评奖。

国家级创新平台由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项目和二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项目支撑。这一平台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目的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使其脱颖而出,早日成才。

三、组建稳定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职业规划课程的顺利开设,学校充分挖掘现有教师资源,利用学工系统现有的辅导员队伍,组建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且所学专业趋向多样化,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工学、理学等等,这就为辅导员从事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每一个学院都有一个辅导员除日常工作外,专门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好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同时也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调研报告。其次,学校在岗位设置上,将学工系统的辅导员都设定为教师岗位,为辅导员上讲台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将辅导员从事的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等纳归辅导员工作量计算范围,从根本上保证了职业规划课程的实施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的路还会很长,学校将会加倍地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蒙令华.“分类培养,我们迈出的步伐最早”――专访南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佟家栋教授[N].大前程,2009-07-08.

第8篇:职业卫生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艳(1979-),女,四川岳池人,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庆408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长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通过错位竞争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C3JSKY02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33-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点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条件及其所处环境的客观条件,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突破障碍,树立理想目标,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合理规划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下共通点:

(一)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生活中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立志,二是成才。立志,即尽早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成才是根据理想与目标合理规划好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突破内在障碍和外在障碍,激发自己的觉知,建立自信,培养实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通过爱国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团结协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将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入发展而成为可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起着引领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体现了目标的一致性,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职业生涯设计思想渗透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做到相互融合,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内容的相通性

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的探索,帮助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职业定位,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将兴趣与学业有效地结合,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开发自身潜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可以以职业认知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和爱校荣校为内容的国情校情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如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西部去,支援西部建设。还可以通过就业实习、社会实践、见习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工作实践,加强职业认知教育。从职业目标、职业情感入手,一方面,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职业目标和祖国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生的伟大追求相结合;另一方面,把职业情感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深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和方向的过程,两者的内容达到了质的融合。

(三)教育原则的统一性

不管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两者的教育原则是统一的,共同遵守以下原则:第一,教育的主体是双重的,即学校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一方面,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传授学生正确的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要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实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规划,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实践,只有通过劳动教育、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方式,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第三,坚持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统一。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能一概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有针对性的,不能将问题流于表面,而要将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在教育过程中,思想层面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的问题不是完全统一的,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的情况,此时,需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解决思想层面上的认识问题,这样,实际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得以增强。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全面发展”作了十分精辟的概括:“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寓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于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逐步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同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从而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明确。

1.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引领学生。配备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不仅是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还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力组织保障。他们不仅应具备渊博的学术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他们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以个体化的自我探索帮助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认识自我”,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为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奠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审视自我是否符合全面发展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大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点,就会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3.以多样化的课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可以通过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渗透化,贯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从单独的文化素质知识的传授到注重知识的内化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第二课堂(课外学习)和第三课堂(社会学习)活动在巩固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将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建设第二课堂丰富的精品文化活动,结合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全面整合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教育资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实现育人机制的全面化、系统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不是抛弃基础,标新立异,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为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1.继承传统内容,深化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五个方面的教育。其中,道德观教育是基础,政治观、法制观教育是主导,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根本。《意见》中明确提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明确提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结合自身和所处时代环境的背景进行合理地规划,因此,一个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始终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用具有现代化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引导、感染和激励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要对他们进行人生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的大学生对国内国际形势认识不清,要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紧迫感和时代感;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基本方法,把疏导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感染教育法等作为一般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教育的效果,但与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完全解决所有思想层面上的问题。因此,只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才能增强其有效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蕴涵着很多特殊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情况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1.预防教育。所谓预防教育是指针对人们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进行教育,防止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发生,或者在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刚冒头时,就能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遏制其发展和蔓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微杜渐”和“防患于未然”。例如,大一新生刚进校时,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新的奋斗目标而变得无所适从,甚至荒废学业,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使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目标,合理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预防教育法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通过咨询者与被咨询者双方共同讨论和磋商,解决咨询者遇到的难题,如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等,帮助咨询者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提高。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晰提供了很多探索的途径,通过自我剖析,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树立积极的心态。

3.综合教育法。综合教育法是指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为指导,把各个方面或各种方法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具有最佳教育作用的教育整体。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重点要解决“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怎么去做”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有利于大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自觉性,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各项工作都呈信息化、社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12).

[2]屈善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6).

[3]张敏坚,张桥.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王晓红.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高教,2009(5).

第9篇:职业卫生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规划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38-02

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曾指出“:职业生涯设计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换句话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进行职业规划的人是大学生本身,是学生通过系统的测试分析,来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发展道路,树立职业目标,并设计实现职业目标的实施步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事关学生的人生发展,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为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

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指向具有矛盾性质:一方面,活动的目的在主体本身,主体的活动是为我的活动,“我”即主体是活动的目的;另一方面,活动的承担者也是主体本身,因而主体的活动又是我为的,在这个意义上,“我”即主体又是活动的手段。人作为主体以其活动为其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既是目的性的,又是手段性的,是两者的辩证统一。

就目的而言,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指向自我的,即都是为我的。当然这里所说的“我”乃是主体的自称,而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人的群体或类,因而所谓“我”可以是小我,也可以是大我。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的存在物。”这种“为自身而存在”即为我性,是主体活动的“目的因”,集中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的为人取向。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综合和测定,确定其事业的奋斗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职业,确定相应的教育、发展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安排与调整。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对学生本身进行全面的内在探索。就是了解自己――明白“我是谁”。即通过一些标准化、科学化的心理测试、形象测试、能力测试、职业适应性测试等测试手段以及背景模式等各种方式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发现潜意识层面的自我,澄清自我的价值观,并了解自己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基础,是不断自省,对自己做人生透视,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弱势,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发现优点,改正缺点,避免弱势,这是科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二、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动因

人的需要的特点应该是物质需要或生存需要的紧迫性逐渐在下降,而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重要性逐渐上升。这样,所谓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多面性,就是除了物质需要以外,社会关系方面的和精神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和发展的自由需要等等,都应逐渐展现在人的现实的需要整体之中。这样一种需要结构,才是人或自由的个性所应具有的需要结构。缺少这样丰富的需要结构,人就很难发展出全面的能力体系,也很难造就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的生产方式,并且很难把自己提升到更高的生存境界。所以,马克思曾经提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新的对象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社会主义之所以把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发展作为目的,其根据也就在这里。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没有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毕业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对于所选择的工作单位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所选择的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条件考虑的少,甚至有些大学生只想有个理想的就业结果,而忽视了大学期间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重要过程。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迫切呼唤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一个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按先后顺序可分为早期生涯、中期生涯和晚期生涯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时期中,我们依据休普的划分,又可以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创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从职业生涯阶段模型中可以知道,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大学生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应该有一个预期的设计,需要就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出关键性的决策,这一阶段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对自身进行内在探索的基础上,对外在世界,也就是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全面了解。其中包括对社会大环境以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分析;对社会热点职业门类的分布以及需求状况的分析;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外部竞争力、发展前景以及市场状况的分析等。这一环节能够使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提高学生今后择业的针对性。

三、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向机制

康德特别强调人是目的。在他看来,人之所以成为主体,首先在于人是目的,但他也不否认人是目的的同时可以是手段。他说:“在目的的秩序里,人以及每个理性存在者,就是目的本身,亦即他决不能为任何人单单用作手段,若非在这种情形下他自身同时就是目的。”人不能仅仅是使某种外在目的得以实现的手段,他应当就是这种目的本身。可是,人若不以自己为手段,不通过自己充分的努力,也不可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目的,即能够在主体活动中得以实现的目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为大学生人生发展定向,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只有选择“性之所近的”职业发展道路,前进的路上才可能如顺水行舟般驾轻就熟,充满乐趣。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分为几种类型:研究方向、本专业方向、相关专业方向、异专业方向和不确定型。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做第二次选择,如考研;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本校本专业、本校跨专业、跨校本专业、跨校跨专业之间进行选择。总之,要将自己的选择与自己的优势结合,这样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生涯抉择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了解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人格品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将总目标的实现落实到大学四年全过程,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出阶段性的、适合自己的计划,使得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可执行的目标,因而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什么,该怎么做,才有方向感。每个人的发展总不可能“随心所欲”,生涯规划通过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方案促成大学生的进步以及人格的健康成长。比如大一大二时,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比较多,大学生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到大三大四,要认真、全面、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强专业功底,同时开始为就业做准备。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阶段性,既有长期规划,亦有短期计划;还要有连续性,不可间断;更要有针对性,能够查漏补缺,全面完善自己。

四、效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衡量结果

柏拉图有句名言:有一种胜利和失败――最辉煌的胜利和最悲惨的失败――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是操纵在自己手里。大学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涉及内心及行为的一种动态过程,包含确定和实施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主线就是“测(潜能测评)、定(职业生涯目标与路线的设定)、学(通过教育培训的方法强化潜能)、干(职业生涯实施)、评(职业生涯评价与反馈)、发(职业生涯发展)”。在这种过程中相继发生需要、动机、主动性活动、自我建设、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自的获得,获得自己的自就是掌握住自己的主动性。控制是一种重要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选择、自我决定可能会形成更大的自治。这就是个人发展的一种连锁过程;自我意识的表现――自我建设――自我控制及个人发展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以大学生很好的就业为终结,而是为主体提供一种“自我组织学习体系”,(self-organized learning framework),促成主体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人的身体潜力、精神潜力不断被开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逐一得到满足,最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效益最大化。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大力激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需求,准确把握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按照主体尺度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突出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去,并使职业生涯规划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汤耀平,罗明忠,穆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务[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敏.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宝元.职业生涯管理: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曹振杰.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