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普查方案范文

土壤普查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普查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壤普查方案

第1篇:土壤普查方案范文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在对有关图件和属性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摸清耕地地力状况,逐步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为科学施肥、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提供服务。

主要任务:建立县级耕地资源数据库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和各种专题评价;编绘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养分图等数字化图件;编写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编辑出版《县级耕地地力评价》书籍,形成公共基础资源,为广大农民群众和相关单位提供查阅服务。

二、重点工作

1、收集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图件资料、属性数据资料和其他资料。图件资料包括:地形图、行政区划土、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件、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图等相关图件。属性数据资料包括:第二次土壤普查基础资料、土地详查资料、近三年农业生产统计年报,土壤监测、田间试验、各乡镇历年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销售投入情况,主要污染源调查资料(地点、污染类型、方式、排污量等),农作物(含菜田)布局等。其他资料包括:土壤改良、生态建设、土壤典型剖面照片、当地典型景观照片、特色农产品介绍(文字、图片)、地方介绍资料(图片、录像、文字、录音)等。

2、建立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所取得的调查、测试、试验数据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数据,建立规范的县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3、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农业部统一提供的系统平台软件,与先期建成的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建立连接,建立本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分析、利用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在内的数据资料,并为耕地地力评价提供数据来源。

4、确定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重要性、易获取性、差异性、稳定性、评价范围等原则,确定我县以下评价指标:质地、PH值、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锌、有效硫、有效铁、有效锰、水溶态硼、排涝模数、灌溉模数等12个评价指标。

5、确定评价单元并赋值。耕地评价单元是具有专门特征的耕地单元,在评价系统中是用于制图的区域,在生产上用于实际的农事管理,是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利用数字化的标准的县级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产生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评价单元不宜过细过多,要进行综合取舍和其他技术处理。一般一个土壤类型有1500个左右评价单元。

根据各评价指标的空间分布图和属性数据库,将各评价指标数据赋值给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都必须有参与评价指标的属性数据。对点位分布图,采用插值的方法将其转换为栅格图,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对失量分布图,将其直接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属性提取,给评价单元赋值;对线性图,使用数字高程模型,形成坡度图、坡向图等,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

6、建立评价模型。主要包括4项关键技术:一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指标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二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三是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采用累加法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四是划分耕地地力等级。根据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分布,采用等距法或累计频率曲线法确定地力等级分级方案,划分耕地地力等级。

7、评价结果归入全省耕地地力等级体系。依据《全省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归纳整理各级耕地地力要素主要指标,形成与粮食生产能力相对应的地力等级,并将各等级耕地归入全省耕地地力等级体系。

8、评价结果的汇总。包括编绘规范的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适宜性评价图、各种土壤养分图等数字化图件;编写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工作报告与耕地质量评价与改良利用、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耕地质量评价与平衡施肥、耕地质量评价与种植业布局等专题报告,编辑出版《县级耕地地力评价》等。

三、时间安排

1、培训准备阶段(2012年4-6月)。抽调技术人员,并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指标,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完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

2、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阶段(2012年6-7月)。完成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多媒体数据的录入,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3、评价效果阶段(2012年7-8月)。进行专题制图、空间分析、耕地地力评价、耕地适宜性评价、土壤养分丰缺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效果评价。

4、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9月)。对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以及全年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总结,迎接省级验收。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人员、设备、经费,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为加强对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领导和技术指导,在宕昌县测土配方施肥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指导下,成立宕昌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专家组,组长:成员:。技术专家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研讨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难题。

2、明确任务,分工协作。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等有关资料,建立统一规范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积极开展野外补充调查、撰写耕地地力评价报告、组织成果应用、汇总整理资料等;农业、水务、国土、民政、统计、气象等有关部门负责提供有关图表、数据等;技术依托单位负责指标体系、隶属函数、土壤分类系统整理、图件数字化、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成果编写等工作。

第2篇:土壤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词:土壤特性 耕地宜茶性 分析

前言

当前多数茶园由于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营养成分不平衡现象普遍,导致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环境污染、茶叶高产不优质、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出现。通过多年测土配方施肥,分析名山区茶树种植区域的土壤条件,根据耕地宜茶性等级,确定名山区内用于种植栽培茶树的耕地条件适宜程度。对于不适宜的地区,给出合理的改良建议进行名山区土壤特性与耕地宜茶性的综合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生产意义。

1.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按照代表性、可比性、典型性、全覆盖的原则,从调查与采集的样点中筛选了2147个的土样参与分析。采用数据库软件和EXCEL表格,对属性数据进行了规范整理。数据内容及来源包括镇、村行政编码表等内容。按照数据字典的要求,设计各数据表字段数量,字段类型、长度等,统一以Dbase的DBF格式保存入库。

1.2分析方法

1.2.1分析因子的选定

分析因子是指参与确定耕地耕种作物适宜性等级的属性。本文在分析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海拔高度、坡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酸碱度共计8项分析因子。

1.2.2确定各分析因子的权重

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分析因子权重。

1.2.3确定各分析因子的隶属度

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分析因子的隶属函数,将各分析因子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常用于综合分析的隶属度函数通常有两类,分别是s型隶属度函数和抛物线型隶属度函数。

土壤pH、海拔含量适用于抛物线型隶属度函数,坡度、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则适用于S型隶属度函数。根据茶树土壤适宜性指标确定土壤各指标隶属度函数拐点参数,据此将各指标实测数代入函数公式即可得到各项指标的隶属度值。各项肥力指标的隶属度值在0.1-1.0之间,其值的大小反映了其隶属的程度,最大值1.0表示土壤良好状态,完全适宜优质茶叶的生长,最小值0.1表示土壤状况不佳。

1.2.4计算耕地宜茶性综合指数

采用累加法计算每个分析单元的综合指数。

S=∑ (Fi×Ci)

式中:S——耕地宜茶综合指数;

Fi——第i个分析因子的隶属度;

Ci——第i个分析因子的组合权重。

2.茶叶种植适宜性各指标的分析

2.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对茶树物质代谢的影响体现的是一个气候因素问题。在一定范围内,高海拔区茶园产出的茶叶品质更好,其原因可能是高海拔区茶园具有相对低温、高湿度和多云雾的气候特征,促使了茶叶孕育、生长期较长,有利于各种优异品质的形成。名山区耕地土壤海拔在600~800m间的占耕地总面积比例最大,为87.95%;海拔范围处于800~1200m之间和海拔小于600m的耕地分别占总面积的6.51%和5.53%;海拔大于1200m的耕地面积较小,仅占总面积的0.01%。

2.2坡度

坡度也是影响茶叶种植的一个重要因素。坡度太大会影响光照,造成养分流失。名山区耕地田面坡度集中在10°~15°之间,均值是13.8°,占耕地总面积的91.21%;植茶耕地坡度在15°~25°范围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03%;其次是坡度大于25°范围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0.76%。

2.3质地

质地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直接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和耕性。名山区土壤质地有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轻粘土四种类型,以中壤土为主,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4.00%;次为重壤土,占耕地总面积的31.76%。

2.4土壤PH值

名山土壤均以弱酸性为主,其中土壤样本pH值均为分布在4.5~5.5范围内的比例较高,占耕地总面积的58.55%,基本上适宜茶叶生长,。

2.5有机质

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土壤有机质只占土壤总重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是体现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和其他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性质都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

名山区气候温和多雨,相对湿度较大。土壤常年温润或渍水,有机质易于积累,矿质化作用较弱,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几乎均在在20g/kg以上。

2.6碱解氮

碱解氮是指作物当季能够从土壤中吸收用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氮素,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品质及抗病虫能力,对其它养分的吸收利用也有一定的关系。约三分之二左右的名山区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100~150mg/kg,另外三分之一左右的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低于100mg/kg。

2.7有效磷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对作物高产及保持品种优良特性又明显作用。土壤有效磷,也称为速效磷,是土壤磷素养分供应水平高低的指标, 其含量高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土壤中磷素的贮量和供应能力。根据表7可以看出,名山耕地土壤有效磷主要分布在10~20mg/kg之间。

2.8速效钾

钾是植物必须营养元素之一,它具有提高产品品质和适应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土壤速效钾是指土壤中能被植物快速吸收的钾,在化学形态上包括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和部分缓效性钾,其含量高低与作物生长的好坏关系非常大。根据表11可以看出,名山耕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83mg/kg,一半以上的耕地速效钾含量处于80-150 mg/kg范围内。

3.耕地宜茶性分析结论

根据综合宜茶指数分布,采用累计曲线法确定分级方案,划分地力等级。名山区耕地宜茶综合指数根据累计曲线法可分为S≥0.8、0.8≥S>0.6、0.6≥S>0.4、0.4≥S>0.2和S≤0.2五个等级,一等地为高度适宜,二等地为适宜,三等地为中等适宜,四等地为勉强适宜,五等地为不适宜。全区耕地没有完全不适宜种茶的耕地。此外,一至四等地分别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0.07%、73.37%、26.52%、0.04%。其中二、三等地面积和所占比例最大,面积分别为27463.97和9927.23公顷,两者合计共占总面积的99.89%;其次为一、四等地,面积分别为27.38和14.37万公顷,两者合计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11%。

从乡镇分布来看,仅有蒙顶山、蒙阳等少数乡镇含有高度适宜的一等地,并且所占比例也十分小;大部分乡镇处于适宜的二等地范围内的比例较大,其中解放、联江、廖场、马岭、红星、百丈等乡镇尤为突出,约90%面积以上的耕地都属于二等地。三等地在茅河、建山、城东、红岩等乡镇所占比例较大。四等地也仅分布茅河、车岭等少数乡镇,且比例极小。在总体来看,蒙顶山、蒙阳等乡镇宜茶水平较高,茅河、建山、红岩等乡镇宜茶水平较低。

参考文献:

[1]名山县土壤普查办公室.名山土壤——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汇编,1985.7:18~81.

[2]名山区土肥站.名山测土配方施肥土样采集检测报告,2009——2013.

[3]名山区土肥站.名山耕地地力评价专题报告,2013;9~15.

[4]华孟,段孟联等.土壤肥料学,1985:92~131.

[5]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1977.10:62~191.

第3篇:土壤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词 测土配方;信息化推广;成效;问题;浙江庆元

中图分类号 S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44-01

2009―2014年庆元县连续6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基本上实现了全县19个乡镇、街道全覆盖。依托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通过整合资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耕地土壤数据库,建立数据应用系统,更新了大批硬件设备及数据采集设备,为庆元县耕地资源信息化利用奠定基础。

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信息化发展概况

庆元县土肥站从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开始研究信息技术在该项目工作中的应用,成果首先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中展现,之后在沃土工程、标农提升等项目上得到拓展,并不断完善和提高,在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2010年,庆元县土肥站紧跟新形势步伐,加强省站联系,实现了与Internet互联,为土肥技术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信息网上设土肥信息专栏,增添土肥新技术简介,庆元县特色农业生产,以及近年来与当地特色结合实施的新项目,第一时间报道更新庆元县涉土信息,让土肥专栏成为土肥新技术、新信息的交流平台[1]。

近几年,庆元县充分利用浙江农民信箱、浙江万村联网等平台,进行农资买卖信息公开、农情调度、病虫害预警等。应用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系统。

从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开始,庆元县土肥站大力开展耕地信息化管理与施肥决策应用,并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

2 取得的成效

2.1 进行了大范围的耕地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

庆元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共采集土壤样品2 166个,采样的同时根据要求进行野外调查,进一步掌握当地种植制度、施肥水平等技术基础信息。土壤采样一般按水田每13.33 hm2采集一个土样,旱地经济作物每6.67 hm2取1个土样,采样覆盖了全县所有的耕地范围和主要的园地,覆盖了全县主要的农作物(表1)。

2.2 建立了规范的土肥化验室

庆元县建立符合项目要求的规范化土肥化验室。建成化验室的使用面积达200 m2。化验室由样品干燥室、样品处理室、样品保存室、贮藏室、制剂室、天平室、分析仪器室、及数据处理室等组成。项目期间对土壤样品完成分析测试28 674项次。测试项目有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交换性钙镁、有效铜、锌、铁、锰等项目。

2.3 建立和完善了庆元县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专家施肥系统

实施过程中,积极收集历史资料,在做好项目野外调查的数据采集,并及时地按数据库建立规范和数据字典要求,建立庆元县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

2.3.1 建立了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包括耕地地力评价单元图、土壤图、土壤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水系图、道路交通图、第二次土壤普查点位图、测土配方施肥采样点位图、各类土壤养分图等。

2.3.2 建立了属性数据库。据统计,项目已累计收录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项目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对比试验结果、采样地块基本情况、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土壤化验结果和植株化验结果等数据,以及采样地块的地理位置、立地条件、土壤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管理利用、土壤肥力动态变化、耕地投入产出等方面数据,达3 587条记录,10 982项次数据;收集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绘制的县、乡镇和村级土壤图,并采用大幅扫描仪制成电子文档,永久保存。数据库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推荐施肥、施肥指标体系建立、耕地地力评价等工作的开展。

2.3.3 完善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在建立主要作物不同生态区域的施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已经建立的主要作物施肥专家咨询系统进行全面的修正、完善,详实、更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分析数据被纳入系统中,全面修正、完善施肥专家系统,使得施肥配方推荐这一关键技术得以全面的完善和提升,施肥配方推荐的科学性得到较大的加强[2-3]。

2.4 信息化促进了技术示范推广方法的提升与创新

2.4.1 技术入户模式的创新――“测土信息公示、施肥方案上墙”技术入户模式。施肥卡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一个体现,是土肥信息化的一个表征。“发卡到户”是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推广模式,项目实施初期采用的传统的技术入户模式,该模式虽能实现短时、大规模的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但由于存在施肥卡不方便保存、易丢失、想用时找不见等突出弊端,导致有时会出现发了施肥卡但技术入不了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庆元县土肥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大力创新推广“测土信息公示、施肥指导方案上墙”技术入户新模式,即把采样地块测土信息和施肥指导方案以图表的形式整理好,形成一张集村级土壤采样、测土信息、施肥指导方案和技术咨询电话于一体的测土配方施肥综合信息表,以农民看得懂、易接受的形式公布于村(屯)建政务信息栏、村头醒目的墙上或肥料经销点上,供农户方便、实时采用[4]。这种新的技术入户模式,具有科学直观、通俗易懂、经济长效等优点,能有效解决“发卡到户”模式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农民们的高度认可。

2.4.2 “信息化技术服务”模式。庆元县土肥站积极创新推广信息化技术服务模式:一是利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将测土配方施肥基础知识、不同区域耕地地力与养分状况和施肥建议方案等相关信息在网上,方便农户随时随地进行查阅。二是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重点户等进行手机短信服务,定期、不定期地向其一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信息[5-6]。三是在备肥、用肥关键季节,一些区域性或针对性的施肥配方,积极引导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重点户按方购肥、“按方施肥到田”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5 信息化硬件设置得到改善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土肥信息办公和管理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县平均电脑更新4台(套),5台GPS定位仪,部份县的声像器材、投影得到了配备,为土肥科学技术的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土肥系统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1 硬件配置还不足

县土肥部门配备的信息设备、电脑数量还是不够,县土肥站办公所用的电脑,几乎全为土肥项目所配置。部分电脑已老化到期或配置低档,一些软件无法运行。

3.2 土肥应用系统缺乏,信息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资金的原因,原规划设想的一些项目不能顺利开展,原始资料收集不够,项目及资金不足,系统开发能力十分有限。

3.3 安全防护规格低

对本单位电脑的安全防护方面,防护意识低、保密意识不够。

3.4 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

工作人员电脑应用技术不足,导致土肥信息网站参与度不够、单机及局域网的应用、维护能力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上。

3.5 信息拓展工作不够

信息采集与局限于土肥水方面,与栽培、作物品种、植保、环保等互动交流和整合方面,工作开展少。

4 参考文献

[1] 桂苗.安徽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现状与有效工作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1.

[2] 刘健明.南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推广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3] 刘芽.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长效机制的探讨[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0.

[4] 赵军库,杨杰,陈波.兴平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与推广模式创新[J].现代农业科技,2013(5):83-84.

第4篇:土壤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词:阜新;煤矿;破产;土地复垦

一、阜新破产煤矿土地复垦面临的新问题

阜新破产煤矿土地复垦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导致大量厂房、矿井荒废,土地资源遭到破坏,严重的影响了生态建设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对破产煤矿土地复垦工作没有提上日程主要有几个突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一)破产煤矿的土地复垦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及条款

我国早在1989年就颁布实施了《土地复垦规定》、2011年颁布了《土地复垦条例》在土地复垦的道路上脚步从未停止过,但效果尚不乐观,中国目前矿区复垦率只有1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阜新地区正在实行的土地复垦规定、可操作性较差,导致阜新地区土地复垦实施效果差,尤其对于破产煤矿的土地复垦问题更为严重,破产煤矿土地复垦处于无组织、无单位管理状态,更没有一部关于破产煤矿土地复垦的法律规定,在对破产煤矿进行土地恢复的时候没有相关法律保障。

(二)缺乏资金的支持,复垦工作无法进行

资料记载,如果仅对煤炭开采活动为国家创造利税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所需的成本进行权衡,则资源开采活动“功不抵过”,这足以说明矿区土地复垦工作顺利的开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往对矿区进行土地复垦庞大的资金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本着“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企业承担大部分的复垦资金,政府出资只出资一部分。但破产煤矿企业对煤矿只是进行简单填土处理过后,企业与煤矿已经分离,进行复垦企业对复垦工作不予理睬,在宣布破产后土地复垦所需资金一般由政府自己承担。

(三)缺乏具体的土地复垦计划和方案

目前阜新地区主要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复垦政策,采取单一化的废弃矿区土地复垦措施,并没有在充分评价土地适宜性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复垦方式的情景分析,更没有对破产煤矿的土地复垦采取特殊的方式而是与其他矿区土地复垦采取“一刀切”,单一化复垦政策的制定,造成废弃矿区土地复垦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治理进程缓慢,复垦成效不明显。此外,缺乏对复垦后土地生态价值的测算分析也导致了人们对废弃矿区土地复垦蕴含的重要生态意义认识不足。

二、阜新破产煤矿土地复垦建议对策

(一)建立针对破产煤矿土地复垦的相关政策

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增加对破产煤矿土地复垦的重视程度,结合阜新地区的自然条件、还有不同矿种对土地的破坏方式、破坏程度,编制符合阜新地区的矿业用地复垦方案。并且界定,共同营造土地复垦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好矿山环境保护规划,尽快开展矿山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掌握矿山环境问题的基本情况,良性循环的道路;完善土地复垦政策法规是保证土地复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结合阜新当地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法规。

(二)针对阜新破产煤矿实施对策

1、评估破产矿区土地资源状况

煤矿的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大,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是持久的,要对破产煤矿矿区的土地进行生态恢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规程》和《辽宁省土地评级试行标准》普查矿区不同区域土地的状况,了解土地养分和矿物质含量等。深挖土地资源存在的潜力,考虑矿山在开采前的原生条件,进行对比勘测,逐步恢复,建立一个良性的土地系统恢复方案。

2、出台关于破产煤矿土地复垦法律规定,解决复垦所需资金

我国现行矿区土地复垦制度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区土地复垦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土地复垦成本内化途径是其主要缺陷,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矿山复垦领域相继建立并实施了复垦保证金制度,还处于摸索实践阶段,阜新的土地复垦制度更是如此,所以要想让土地复垦有效顺利的开展急需完善地方的复垦制度,和土地保障金制度等,让矿区土地复垦“有法可依、有钱可治”但针对破产煤矿土地复垦所需资金一般都由当地政府和中央政府提供。

3、阜新破产煤矿土地恢复途径有哪些

(1)修建矿山公园,发展旅游业

阜新艾友煤矿是近年宣布破产的煤矿,距离城市中心较远,处在郊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可以借助这一地理特征努力打造成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艾友煤矿在运营过程中是国家的重点煤矿,规模大、设备齐全、占地面积大,而且附近还有居民生活,可以鼓励当地居民在破坏不严重的土地上种植果蔬、培育大棚,采摘园等方便游客观光游玩。艾友煤矿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靠近阜新温泉度假基地,努力打造旅游小镇,鼓励和吸引开发商进行投入,促进阜新经济的蓬勃发展。

(2)在破坏严重的土地上植树造林、种草

结合阜新市的自然环境和土地复垦的可行性评估等综合考虑,由于阜新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PH值平均为7.5-7.7左右,砂性土壤占70%,土壤质地粗,容量大,孔隙度小,土壤肥力低;再加上采煤过程中对土地长时期的压占、毁损、破坏土地表层。在土地复垦过程中对土地质量要求最低的就是种树、种草、采取其他的复垦方式很难见到成效,选择种草、种树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复垦方式,能够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同时绿化环境,提升当地的生态环境。在种植树木的同时帮助土壤恢复肥力,美化环境的同时,改变土地状况。

(3)利用荒废的厂房发展养殖业

能够借鉴成功的经验固然好,但绝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复垦方案,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土地复垦方案,尤其针对破产煤矿的土地复垦,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坚持符合阜新实际的方案,具体到每个矿区每片土地。阜新著名的艾友煤矿位于伊吗图镇,艾友煤矿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在运营时期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大量厂房,煤矿宣布破产后大量的厂房处于闲置状态,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处理,充分利用这些厂房发展养殖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养殖业鸡畜的粪便用来给耕地施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等的用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养殖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防止大量的人员向外流出,稳定当地的经济;而且利用废弃的场地,做到变废为宝,努力做到持续发展。

(4)在临近农用地的矿区恢复耕地

阜新地区的一些矿区大多位于偏远的郊区和农村,早在建矿之前这些土地本是肥沃的优良耕地,由于煤矿的建立占据了大片耕地,当煤矿停止开采和运营时重新评估土地,在土地肥沃程度较好的地块逐渐恢复耕地的种植,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复垦工作能够获得当地农民的大力支持,保证复垦工作顺利进行。耕地的恢复能够让农民有了土地的支配权,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会努力经营自己所分到的土地,提高了土地的肥沃程度,达到了土地复垦的目的,一举两得。(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江燕.浅议阜新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J].防护林科技,2016,(3),

第5篇:土壤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词 马铃薯;原种繁育;土壤养分;评价;贵州盘县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261-03

马铃薯作为盘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为2.33万hm2左右。盘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繁育和推广已经有20年的历史,脱毒薯的增产效益得到了充分体现。目前,盘县原种繁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型薯大小、播种密度、施肥技术、播期等方面[1-3],而对于原种繁育的土壤养分未开展研究。本研究立足于盘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中的原种繁育,对3个原种繁育基地土壤进行样品采集、测定,分析得出相同养分元素在不同基地的含量,并进行综合评价,为各基地原种繁育科学施肥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2007―2009年3年时间,在盘县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采集施肥前0~20 cm耕层土样共90个,其中平关镇岩上村基地样品30个,四格乡坡上村样品30个,普古乡播秋村基地样品30个。所有样品在阴凉条件下自然风干,剔除杂质,磨细后待测。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本研究的测定指标共7个,分别为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缓效钾、速效钾。测定方法:pH值用水浸提点位法;有机质用油浴加热重络酸钾氧化-容量法;全氮用凯氏蒸馏法;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缓效钾用硝酸提取法-火焰光度法;速效钾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4]。各指标测定在盘县农业局土肥站化验室进行。

1.3 养分分级标准

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基础,参照贵州省耕地土壤养分评价标准,结合盘县区域特点,制定盘县耕地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标准(表1)。各养分指标分为6个级别,即丰富、较丰富、中等、稍缺乏、很缺乏、极缺乏。pH值分级标准:pH值大于8.5,为强碱,不适宜种马铃薯;pH值在7.6~8.5之间,偏碱性,也不适宜种植马铃薯;pH值在6.6~7.5之间,不太适宜种植马铃薯;pH值在5.6~6.5之间,微酸性,最适宜种植马铃薯;pH值在4.6~5.5之间,基本适宜种植马铃薯;pH值小于4.5,偏酸性,不适宜种植马铃薯。

1.4 数据统计分析

研究数据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pH值

90个土样的pH值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3个基地土壤pH值为4.6~6.5的土壤样本占总样本的80%,说明3个原种繁育基地的土壤均适合马铃薯原种的繁育,其中最适宜原种繁育的土壤占总样本的35.5%,适宜原种繁育的土壤占总样本的44.5%;不适宜或不太适宜原种繁育的土壤占总样本的15.6%。四格乡坡上村基地的土壤适宜(含最适)比例为100%,在3个基地中处于第1位,表明最适合原种繁育;平关镇岩上村基地的土壤适宜(含最适宜)原种繁育的比例为73.3%,处于第2位,有26.7%的不适宜或偏碱性,不适宜原种的繁育;普古乡播秋村基地土壤适宜繁育原种的比例为66.7%,处于第3位,有30.0%不太适宜原种繁育,有3.3%偏碱,不适宜原种繁育。根据以上测定结果得出,平关镇岩上村基地和普古乡播秋村基地在施肥时应注意多施酸性肥料。

2.2 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含量的分级及各级比例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3个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很丰富级别(>40 g/kg)的样本共72个,其中有15个来自平关基地、29个来自四格基地、28个来自普古基地,占样本总数的80.0%;含量达丰富级别(30~40 g/kg)的样本共11个,其中有9个来自平关基地、2个来自普古基地,占样本总数的12.2%;含量达中等级别(20~30 g/kg)的样本共5个,其中有4个来自平关基地、1个来自四格基地,占样本总数的5.6%;含量达缺乏以下级别(

2.3 氮素含量

全氮和碱解氮的分级及各级所占比例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在3个基地的90个样本中,全氮含量属很丰富级别的样本66个,其中平关基地10个、四格和普古基地各28个,占总样本的73.3%;全氮含量属丰富级别的样本17个,其中平关基地14个、四格基地1个、普古基地2个,占样本总数的18.9%;全氮含量属中等级别的样本4个,均来自平关基地和四格基地,占总样本数的4.4%;全氮含量属缺乏或很缺乏的样本3个,来自平关基地,占样本总数的3.3%。以上结果表明,3个基地的土壤含氮量较高,除少数处于缺乏或很缺乏级别外,均处于中等级别以上,施肥时注意氮肥的施用量。在每个繁种基地的30个样品中,四格坡上村和普古播秋村基地土壤全氮含量属中等级别以上的样本占本基地样本的100%,说明这2个基地的土壤全氮含量很高;平关镇岩上村基地土壤全氮含量属中等级别以上的样本仅占93.3%,全氮含量也较高,但低于其他2个基地的水平。

在测定的90个样品中,碱解氮属中等以上级别的样本86个,其中平关基地26个、四格基地和普古基地各30个,占总样本数的95.6%;属缺乏和很缺乏级别的样本4个,均为平关基地的样本,占总样本数的4.4%。 说明3个基地土壤碱解氮含量较高,处于丰富水平,要合理施用氮肥。四格基地和普古基地土壤碱解氮含量达中等以上级别的样本占本基地30个样本的100%,2个基地碱解氮含量并列第1位;平关基地中等级别以上的样本占本基地样本30个的86.7%,缺乏和很缺乏级别的样本占本基地样本30个的13.3%,碱解氮含量在四格和普古基地之后,列第2位。

2.4 有效磷含量

有效磷分级及各级所占比例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在所测试90个样品中,有效磷含量属中等以上级别的样本占样本总数的73.3%,其中很丰富级别占1.1%,丰富级别占23.3%,中等占48.9%;属缺乏、很缺乏和极缺乏级别的样本24个,占样本总数的26.6%,其中缺乏级别占20%,很缺乏占4.4%,极缺乏占2.2%。以上结果表明,3个基地的有效磷含量中等级别所占比例较大,其中四格基地达到100%,为最高;普古基地83.3%,列第2位;平关基地36.7%,列第3位,平关基地施肥时应重施磷肥。

2.5 钾素含量

缓效钾和速效钾分级及各级所占比例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在测定的90个样品中,缓效钾含量属中等以上级别的样本8个,占样本总数90个的8.9%,均为中等级别,其中2个来自平关基地、6个来自普古基地;属缺乏级别样本数42个,占样本总数90个的46.7%,其中平关基地7个、四格基地16个、普古基地19个;属很缺乏级别样本数37个,占样本总数90个的41.1%,其中平关基地20个,四格基地12个,普古基地5个;属极缺乏级别样本数3个,占样本总数90个的3.3%,其中平关基地1个,四格基地2个。表明原种繁育基地土壤缓效钾含量总体偏低,土壤供应钾素营养能力低。普古基地缓效钾含量最高,其次是平关基地,四格基地处于第3位。

在测定的90个样品中,速效钾含量属中等级别以上的样品共有70个,占样本总数90个的77.8%,其中中等级别占22.2%,丰富级别占20.0%,很丰富级别占35.6%;属缺乏级别样本共有20个,占样本总数的22.2%,很缺乏和极缺乏级别样本数为0个,表明原种繁育基地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四格基地样本速效钾含量达中等以上级别的比例为100%,在3个基地中处于第1位,普古基地为76.7%,列第2位,平关基地为56.6%,列第3位。

3 结论

通过对盘县马铃薯原种繁育3个基地的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的研究表明,3个基地土壤均适宜马铃薯原种繁育。四格乡坡上村基地土壤养分综合指标排列第1位,最适宜原种的繁育,其次是普古乡播秋村基地,第3位是平关镇岩上村基地。本研究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制度的养分标准,仅对3个基地土壤养分含量高低作出评价,在进行原种繁育时,还要根据各基地的气候条件、产量指标、繁育品种等制定具体的施肥措施[5-6]。

4 参考文献

[1] 陈晨,金辉,李学武,等.脱毒微型马铃薯粒重及密度对一级原种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4):41-42.

[2] 邹华芬,金辉,陈晨,等.不同钾肥水平对马铃薯原种繁育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83-84.

[3] 邹华芬,金辉,王邦良,等.不同氮肥水平对马铃薯原种繁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4):8145-8146.

[4]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分析技术规范[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第6篇:土壤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词 耕地地力;评价;改良利用;新疆巴楚

中图分类号 S1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10-02

巴楚县2010年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2012年全面完成。根据巴楚县的实际情况,选择了11个对耕地地力影响比较大的评价指标因素,建立了评价体系。应用模糊数学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因素的评价评语和组合权重,应用加权模糊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应用累积频率曲线法,将巴楚县耕地地力分为5个等级[1-3]。2010年巴楚县现有耕地的基础上普查耕地地力评价面积7 2085.5 hm2,其中一级地7 282.7 hm2,占耕地面积的10.1%;二级地19 693.8 hm2,占耕地面积的27.3%;三级地17 941.4 hm2,占耕地面积的24.9%;四级地15 849.2 hm2,占耕地面积的22.0%;五级地11 318.3 hm2,占耕地面积的15.7%。巴楚县各乡镇不同地力等级的耕地面积见表1。

1 巴楚县不同耕地等级与属性

1.1 一级耕地

1.1.1 面积与分布。巴楚县一级地7 282.7 hm2,占耕地面积的10.1%。一级地除夏玛勒牧场没有分布外,其他乡镇都有分布,以琼库尔恰克乡、阿克萨科玛热勒乡、阿拉格尔乡、阿瓦提镇面积较多。

1.1.2 主要属性。全县一级地主要位于冲积平原中,占75.5%,部分分别位于冲积平原下部、河滩地、沙丘间洼地;土类集中在潮土和草甸土土壤中。面积分别为5 669.2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77.84%)、1 586.3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21.78%);质地优良,基本为壤土和少量砂壤土;土壤保肥性能比较好,土层深厚,基本在1.1 m以上,无明显障碍层,剖面质地构型多为通体壤,极个别为漏沙型。灌溉保证率基本高达100%,次之为75%。林地覆盖率基本在四面有林和三面有林的状况;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

1.2 二级耕地

1.2.1 面积与分布。巴楚县二级地19 693.8 hm2,占耕地面积的27.3%;为巴楚县主要耕地地力等级,主要分布在色力布亚镇、阿拉格尔乡、恰尔巴格乡、阿克萨科玛热勒乡等乡镇。

1.2.2 主要属性。二级地主要位于冲积平原中部、沙丘间洼地和河滩地,少量分布于冲积平原洼地和下部;集中在草甸土和潮土2类土壤中,面积分别为9 543.3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48.46%)、9 542.4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48.45%),其他土类零星分布;以壤土和砂壤土为主;土壤保肥性能较好,土层深厚,基本在1.1 m左右,无明显障碍层,但部分有过沙土壤和轻度或盐渍化障碍因素。剖面质地构型多为通体壤,其次有腰沙、漏沙或盖沙型。灌溉保证率基本为75%。林地覆盖率基本在四面有林和三面有林的状况,极少部分为两面有林;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

1.3 三级耕地

1.3.1 面积与分布。巴楚县三级地17 941.4 hm2,占耕地面积的24.9%;为巴楚县主要耕地地力等级,主要分布在阿纳库勒乡、恰尔巴格乡、色力布亚镇、多来提巴格乡、阿拉格尔乡、阿克萨科玛热勒乡等乡镇。

1.3.2 主要属性。全县三级地主要位于沙丘间洼地(占本级土比例为43.83%)、冲积平原中部(占本级土比例为32.37%),部分分布于河滩地、冲积平原下部和冲积平原洼地,少量分布于低平原和洼地部位;集中在草甸土、潮土和林灌草甸土3类土壤中,面积分别为10 455.1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58.27%)、6 573.6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36.64%)和627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3.49%),其他土类零星分布;质地有壤土、砂壤、砂土;土层深厚,基本也在1.1 m左右,部分土壤存在障碍因素,主要为土壤部分沙化。剖面质地构型有通体壤、腰沙型、盖沙型或漏沙型等。灌溉保证率多为基本满足达75%。林地覆盖率属于四面有林和三面有林的状况,一部分为两面有林,较二级地林地覆盖率水平要差;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有效锌缺乏。

1.4 四级耕地

1.4.1 面积与分布。巴楚县四级地面积15 849.2 hm2,占耕地面积的22%;主要分布在多来提巴格乡、阿克萨科玛热勒乡、琼库尔恰克乡、阿纳库勒乡、英吾斯塘乡园艺场等11个乡镇。

1.4.2 主要属性。四级地主要位于沙丘间洼地,占55.31%,冲、洪积扇扇缘占38.74%,洪积扇下部有少量分布;集中在草甸土、潮土和林灌草甸土3类土壤中,面积分别为12 295.7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77.58%)、2 759.8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17.41%)和594.1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3.75%);质地有砂壤、壤土、砂土;土层深厚,基本也在1 m左右,部分土壤存在障碍因素,主要为土壤沙化。剖面质地构型有通体壤、漏沙型等。灌溉保证率75%。林地覆盖率四面有林、三面有林、两面有林、一面有林的状况均有存在,较三级地林地覆盖率水平也要差些;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碱解氮和速效钾有所降低。有效锌、铁、锰缺乏。

1.5 五级耕地

1.5.1 面积与分布。巴楚县五级地11 318.3 hm2,占耕地面积的15.7%;主要分布在阿克萨科玛热勒乡、阿瓦提镇、多来提巴格乡、恰尔巴格乡等11个乡镇。

1.5.2 主要属性。五级地主要位于沙丘间洼地和洪积下部,分别占58.75%和26.39%,其他区域均有分布;集中在草甸土 和风沙土土壤中,面积分别为7 437.5 hm2(占本级土比例为65.71%)和2 477.4(占本级土比例为21.89%)其他土类零星分布;质地有砂壤、砂土、壤土;土层基本也在0.32 m左右,土壤存在障碍因素,主要为土壤部分沙化、有效土层厚度低。剖面质地构型有漏沙型、底砾石、通体壤等。灌溉保证率75%。林地覆盖率四面有林、三面有林、两面有林、一面有林的状况均有存在,较四级地林地覆盖率水平要差些;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微量元素缺乏。

2 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

2.1 耕地地力建设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巴楚县的耕地质量总体处于中下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虽然巴楚县大部分区域在冲洪积扇中部平原地区,但由于新疆特有的干旱区气候特征,使得巴楚县大量元素总体在新疆土壤肥力等级标准中处于4级标准,除了速效钾处于3级水平,其他养分含量较低;二是土层薄,质地差,如全沙、夹沙、底沙、砾质、夹砾等土壤面积占耕地面积的近1/3,这些土壤理化性质极差,土壤瘠薄,保水保肥性能差;三是新疆大部分区域存在盐渍化现象,巴楚县也不例外,土壤总盐含量处于轻度盐碱化,pH值在8以上,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限制性,从而必须选种耐盐作物和从事压盐、洗盐改良措施;四是虽然巴楚县境内有2条河,但存在季节性,导致农业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水利设施建设不完善。上述几点原因导致耕地地力低下,中低产田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要因地制宜确定改良利用方案,科学规划,合理布置,做到因土用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保证耕地地力常新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1.1 加强培肥地力。主要采取有机培肥、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主导技术,具体包括地膜覆盖、种植结构调整、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立体栽培等。通过采取培肥地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较好地保持项目区小气候和空气湿度,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达到培肥地力目的。

2.1.2 加强灌溉与排水系统建设。建立健全本县灌溉与排水系统,改善本县灌溉条件,加强排水系统疏通,保证地下水位,确保盐碱化得以有效控制。灌溉与排水可以改善土壤水气条状况,增施有机肥,提高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深耕深翻,使土壤形成疏松的耕作层,从而达到有效脱盐[2-4]。

2.1.3 退耕还林还草。科学规划本县防风林体系建设,防风林体系可以减少风灾,防治沙化,实现全县范围内改善生态气候的目的,在土层较薄的冲、洪积扇上游和沙漠边缘地区加大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从农业生态薄弱区加强防治,从而起到改善全县土壤质地的目的。

2.2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目前,巴楚县的种植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林果业大面积种植,不能较好地配置宜林则林的耕地,在粮棉高产区实行套种,可能降低农业集约化生产程度,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二是种植棉花面积固定,难以实现轮作倒茬,无法培肥地力;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不能形成龙头产业,带动本区发展。

2.3 科学施肥

目前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施肥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量或偏施氮素、磷素等几种少数单质化肥;二是重化肥轻有机肥、中微量元素养分不足现象较为严重;三是化肥利用率低;四是按作物分配不平衡,施肥方法不当。

当前农田施肥方法主要采用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作基肥在播种前人工撒施地表,农机具翻入15~20 cm土层,作物追肥一般是在作物生长需水季节人工撒施田间,只有很少农田是采用施肥机械直接施肥和机耕追肥。由于人工撒施肥料不均匀,犁地深度也只有15~20 cm,因此使得肥料利用率不高,也造成了部分作物后期脱肥[5-6]。

3 参考文献

[1] 新疆喀什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新疆喀什地区土壤(内部资料)[Z].1986.

[2] 巴楚县土壤普查办公室.巴楚县全国第二次土壤调查报告(内部资料)[Z].1985.

[3] 喀什行署办公室、喀什地区统计局编.喀什地区统计年鉴-2012(内部资料)[Z].2012.

[4]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耕地地力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第7篇:土壤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词】土壤;施肥

当前,农民在农作物施肥管理上,仍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重视氮肥磷肥,轻视有机肥,忽视钾肥微肥”,偏施、滥施现象比较普遍,氮磷钾肥比例不合理,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与此同时,片面依赖化肥,忽视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施用越来越少。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概念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的技术体系。通俗地说,测土配方施肥包含着测土、配方和施肥三个方面的内容,测土是配方的依据,施肥是配方的实施。一是测土.就是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就像医生看病,首先进行把脉问诊;二是配方,即经过对土壤的养分诊断,按照庄稼需要的营养“开出药方、按方配药”;三是合理施肥,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合理安排基肥和追肥比例,同时根据肥料的特性,选择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法,并与其他农艺措施相配套,以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作用。

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遵循的原则

一是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必须以有机肥料为基础。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化肥利用率的提高。因此,必须坚持多种形式的有机肥料投入,才能够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配合。各种营养元素的配合是配方施肥的重要内容,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在耕地高度集约利用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强调氮、磷、钾肥的相互配合,并补充必要的中、微量元素.才能获得高产稳产;三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要使“作物一土壤一肥料”形成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必须坚持用养结合,投入产出相平衡。破坏或消耗了土壤肥力,就意味着降低了农业再生产的能力。

三、基本方法

1.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利用土壤普查、耕地地力调查和当地田间试验资料,把土壤肥力按南、中、低分成若干等级,或划出—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再应用资料和田间试验成果,结合当地的农民施肥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较为简便,提出的肥料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的农民施肥经验,群众易接受。缺点是局限性较大.每种配方只能适应于生产水平差异较小的地区,而且依赖于一般经验较多,对具体田块来说针对性不强。在推广过程中必须结合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理论指导的比重。

2.目标产量配方法

目标产量配方这是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本身和施肥两个方面供给养分的原理来计算肥料的用量。先确定目标产量,以及为达到这个产量所需要的养分数量,再计算作物除土壤所供给的养分外,需要补充的养分数量,最后确定施用多少肥料。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

根据作物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计算公式为:

施肥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肥料中养分含量X肥料当季利用率)

目标产量确定后,因土壤供肥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形成了地力差减法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两种。

1、地力差减法 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来计算施肥量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施肥量=[(目标产量-基础产量)X单位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肥量中养分含量X肥料利用率)

2.养分平衡法

养分平衡法涉及目标产量、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五大参数。土壤供肥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的作物养分吸收量。

3.田间试验法

(1)肥料效应函数法 采用单因素、二因素或多因素的多水平回归设计进行布点试验,将不同处理得到的产量进行数理统计,求得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肥料效应方程式。根据其函数关系式,可直观地看出不同元素肥料的不同增产效果.以及各种肥料配合施用的联应效果,确定施肥上限和下限,计算出经济施肥量,作为实际施肥量的依据。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能客观地反映肥料等因素的单一和综合效果,施肥精确度高,符合实际情况,缺点是地区局限性强,不同土壤、气候耕作、品种等需都置多点不同试验。

(2)养分丰缺指标法 这是田间试验法中的一种,此法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与作物吸收养分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对不同作物通过田间试验,根据在不同土壤养分测定值下所得的产量分类,把土壤的测定值按茬的级差分等,制成养分丰缺及应该施肥量对照检索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测得土壤养分值,就可以从对照检索表中,按级确定肥料施用量。

(3)氮、磷、钾比例法 也是田间试验法的一种。原理是通过田间试验,在一定地区的土壤上取得某一作物不同产量情况下各种养分之间的最好比例,然后通过对一种养分的定量,按各种养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决定其他养分的肥料用量,如以组定磷、定钾,以磷定氮、以钾定氮等:应了解配方施肥三大系统的特点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施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上,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目前在全国应用的配方施肥方法很多,从基本原理方面可分为测土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和农作物营养诊断法三大系统。

四、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和作用

一是促进农民施肥观念和方法的改变。测土配方施肥的开展,可以改变农民过去那种“施肥越多越好”、“粪大水勤,不用问人”的盲目施肥做法。在施肥方法上,由撒施、表施向深施和因土、作物的需要施肥转变,减少盲目性,提高科学性;二是可以起到明显的增收节支效界。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3~5个百分点,每亩节约氮肥(尿素)4公斤,每亩增产粮食30公斤~50公斤,每亩增收节支30元~60元;三是提高耕地质量。测土配方施肥是在合理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积农家肥,实施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有机肥的利用水平,使土壤养分结构得到改善,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四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测土配方施肥采取“测土到田、配方到厂、供肥到点、指导到户”,为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有效地满足不同地方、不同种植规模科学施肥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8篇:土壤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词:病虫害;有机生姜;防控措施

有机农产品安全、优质,符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2013年万载县有机生姜栽培面积达950 hm2,每667 m2产量一般为1 500~1 800 kg。有效防控病虫害是有机生姜增产稳产的重要保证,现将其病虫害防控措施初步总结如下。

1 农业防控

1.1 选地

具有3年以上有机土壤转换期,地势高爽,土壤耕作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前3年未种植过姜科植物;符合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3级以上标准,土层深度要求在40 cm以上,地下水位1.0 m以下,远离城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所等,经省级以上环境监察部门检测,符合以下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一级标准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一级标准;农田灌溉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的二级以上标准的沙壤土、壤土。

1.2 清洁田园

2、3月生姜种植前,或11月收获后,将田间的植株残株、枯枝烂叶和杂草去除干净,集中烧毁或深埋。

1.3 土壤消毒

4月上、中旬,生姜种植前,结合播种整地,每667 m2姜田均匀撒施生石灰60~75 kg。

1.4 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丰产、抗病虫和商品性好的生姜品种。姜种应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自繁自留,在不能获得经认证的有机种子时(如在有机农产品种植的初始阶段),可使用未经有机农业生产禁用物质处理过的常规种姜。禁止使用任何转基因的生姜品种作种姜。

1.5 姜种消毒

3月下旬,选择晴天,将姜种摊晒2~3 d,晒到姜皮表面发白发亮为止,播种时,再用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浸种30 min,晾干,然后用新鲜、清洁的草木灰封口。

1.6 轮作换茬

水旱轮作,如生姜—水稻轮作。

1.7 合理密植

每667 m2姜田栽6 000~7 000株,有利于改善有机生姜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

1.8 搭建凉棚

生姜喜阴凉,当生姜出苗率达50%时,可用40%的遮阳网,将其做成幅宽60~70 cm的条幅拉于生姜行间,两头用2 m的木竿或竹竿固定。8月下旬拆除。

1.9 水肥管理

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合理使用有机肥,如腐熟饼肥、绿肥、堆肥、沤肥、沼肥或草木灰、天然磷矿粉、商品有机肥等,防止施用高氮量的有机肥料和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不施用人粪尿,做好开沟排水,及时排灌,减少有机生姜病虫害的发生。

1.10 耕翻晒垡

生姜收获后,姜田应及时进行深翻晒土、冬闲冻垡,以杀死越冬病菌和虫卵。

2 物理防治

2.1 色板诱捕

每667 m2姜田插黄板20块,15~20 d换1次,诱杀蚜虫。

2.2 灯光诱杀

5-9月生姜生长季节,每2~3 hm2姜田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10月底撤灯。

2.3 人工拔除

及时摘除虫卵,拔除病虫为害株,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2.4 使用防虫网

在生姜生长季节及时使用防虫网。可防虫,还可防暴雨、强风和冰雹,同时适度遮光,能有效改善有机生姜生长环境。

3 生物防治

3.1 保护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姜田中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蛙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通过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天敌,如七星瓢虫、蜘蛛、草蛉、绒茧蜂、赤眼蜂等,可有效控制姜田中的螟虫、蚜虫等害虫的为害。

3.2 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性天敌

经过人工培养生产生物抑制剂,直接用于害虫防治。目前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有颗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和核型多角体病毒。

3.3 应用性引诱剂

利用昆虫激素,如用性激素诱捕害虫和干扰。

4 药剂防治

4.1 传统农药

可使用波尔多液、氢氧化铜、石硫合剂、硫磺、植物油、矿物质油等,以上均需要检测机构认证。

4.2 生物源农药

可使用除虫菊、茶皂素、苦参碱、鱼藤酮等植物源农药防治,或用土制农药大蒜、苦楝、蓖麻、黄杜鹃花、雷公藤、辣椒、烟草等防控。

5 有机生姜几种主要病虫的防控措施

5.1 螟虫

通过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天敌,可有效控制姜田中的螟虫。可放赤眼蜂治姜螟,即在幼虫羽化率达到20%时,每667 m2设5~10个放蜂点,放蜂量为15 000~30 000头。也可在姜螟卵孵盛期前后喷洒BT制剂(孢子含量大于100亿个/mL)2~3次,每次间隔5~7 d。或用杀虫灯或黄板诱杀成虫;或用鱼藤酮、茶皂素等植物源农药;或田间喷施0.3%苦参碱800倍液,或用3%除虫菊800倍液喷雾1~2次;也可在早上或下午5时后进行人工捕捉。

5.2 蚜虫

采用人工捕杀、灯光诱杀、色板捕杀、性诱剂诱杀或糖醋液诱杀(糖醋液配方为酒∶水∶糖∶醋=1∶2∶3∶4)等方法,减轻蚜虫等害虫为害。可在姜田设置黄色粘板,当田间有蚜虫出现时,用0.5%印楝素水剂800倍液,或0.3%苦参碱水剂600倍液,或3%除虫菊水剂800倍液等植物源农药喷雾防治,或使用辣蓼、黄杜鹃花、杜博回、烟叶等土农药防控。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为此可采集一定数量的七星瓢虫,置于蚜虫发生为害的姜苗上,效果很好。

5.3 姜瘟病

6-8月,每隔10 d左右喷施1次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或每隔7~10 d,用20%草木灰灌蔸,连灌3次。如果是发病初期,则及时挖除病株,并在病株穴内撒施200~300 g生石灰,然后覆盖一层无菌土。

第9篇:土壤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字] 松嫩平原南部 硼钼 地球化学

[中图分类号] P595[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65-3

硼,微量元素,在大陆上地壳中丰度为15×10-6,1808年由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和泰纳尔分别用金属钾还原硼酸制得单质硼而确证存在,而后大约半个多世纪,人们从植物中检出了硼,从1914年起,逐渐认识到硼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1]。钼,微量元素,在大陆上地壳中丰度为1.5×10-6,1782年由瑞典化学家P.J.耶尔姆从辉钼矿中首先分离出来而发现,18世纪末,Demarcay从植物中检出了钼元素,1939年Arnon和Stout确证钼是高等植物不可缺少的元素[1]。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发现硼、钼元素均是植物体所需的重要微量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硼元素可以促进植物体内碳、氮元素合成,有利于光合作用,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促进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作物早熟,增强抗逆性等;而钼元素亦可以促进氮元素代谢,促进生物固氮,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转移,提高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亦有利于提高植株抗旱、扰寒能力等。因而硼钼元素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松嫩平原南部亦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因而开展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地区土壤中硼、钼元素含量分布特征研究,对该地区农业种植配肥调整,提高作物品质及产量有着重要意义。

1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本文中研究区主要是指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的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及绥化一带地区,面积约8.15万平方公里,区内铁路、公路发达,交通十分便利。除研究区东部及西北部有部分低山丘陵区外,该区大部分地貌景观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水系发育,嫩江、松花江、拉林河、呼兰河等水系及其支流纵横交错。区内湖泊众多,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低平原区,湖泊与沼泽多联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沼泽湿地生态景观。该区地处中纬度亚洲大陆东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气温变化较大,四季分明。

研究区主要处在小兴安岭-松嫩地块之松嫩中断(坳)陷带内,少部分处在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内,松嫩中断(坳)陷带在地貌构造上构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一个大型的中、新生代内陆断(坳)陷盆地。区内地层从元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分布,其中以第四系沉积物为主,成因类型有冲积、冲洪积、残积、湖积等,主要岩性为粘土、亚粘土及黄土等;前第四系地层及岩浆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及东部一带低山丘陵区。研究区内土壤类型丰富,其中以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区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农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土地利用以农牧业用地为主,黑龙江省松嫩平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牧业重要产区。

2 研究区硼、钼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2005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黑龙江省政府合作开展了黑龙江省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对黑龙江省粉嫩平原大部分地区表层及深层土壤进行了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所采用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与此,其中表层土壤取样密度为1件/4km2,取地表0~20cm土壤,深层土壤取样密度为1件/16km2。本文重点对微量元素硼、钼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区农业地质调查所取得的土壤样品分析成果,查明该地区土壤中硼、钼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研究区硼、钼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如下表所示:

由表所示,研究区内表层土壤中,硼元素平均含量与黑龙江省土壤A层平均含量较为相近,明显低于全国土壤A层平均值,研究区内硼元素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背景场;钼元素在研究区内表层土壤中平均含量显著低于黑龙江省及全国A层土壤中平均值,可见研究区亦处于区域范围的较低背景场,而黑龙江省与全国A层土壤中钼元素含量较为相近。而在深层土壤中硼、钼元素含量均略高于表层,但相差不大,表层富集系数均在0.9左右。由变异系数特征可见,研究区内硼元素分布不甚均匀,而钼元素则呈现相对分异特征。研究区内硼、钼元素的具体分布特征见元素地球化学图。

由图1可见研究区内硼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总体上该区中东部地区硼元素含量高于西部地区。由图可见齐齐哈尔及大庆市西部地区大面积呈现硼元素低背景场,含量普遍在27×10-6以下,仅在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背部及杜尔伯特至林甸县之间有两处硼元素含量较高区域。而嫩江、阿伦河、雅鲁河等河流沿岸及泰来-杜尔伯特一带地区硼元素含量则显著偏低,普遍低于20×10-6。而在中东部较大的水系沿岸硼元素含量亦略低于其他地区,可见冲击沉积成土不利于硼元素的赋存。研究区中东部地区主要硼元素含量较高,呈现背景-高背景场分布。其中大庆市大同区-绥化市安达-明水一带地区硼元素含量显著偏高,大部分地区均超过35×10-6;此外青冈、绥化市周边、巴彦、宾县及五常南部一带地区硼元素含量亦较高,处于高背景场,而其他大部地区则为背景场分布。结合研究区内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可见,草甸土、风沙土区硼元素含量普遍较低,而黑土、黑钙土区硼元素含量略高。研究区内深层土壤中硼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与表层相似,亦呈现中东部高、西部较低的分布特征。结合和研究区内土壤类型、第四系沉积类型等特征,推测该地区硼元素含量分布特征主要由自然的沉积成土作用形成,后期扰动不明显。

由图2可见研究区内钼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现东西两侧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由图可见该区内钼元素含量普遍偏低,中部大部地区均处于背景-低背景场,含量普遍低于0.60×10-6,仅在大同区-安达市一带地区呈现局部的钼元素含量较高分布。在嫩江东岸齐齐哈尔东部扎龙湿地延伸至大庆市杜尔伯特、让胡路区、红岗区等一带地区钼元素含量甚低,呈现典型低背景场。而研究区内钼元素含量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嫩江、阿伦河等大的水系沿岸,且上游水系明显高于下游水系,同时在研究区西北部龙江-甘南一带及研究区东部的庆安-巴彦、阿城-五常一带山区钼元素含量亦较高,呈现较明显的高背景场。研究区深层层土壤中钼元素分布特征较为相似,亦在研究区西部、东部山区及明水-肇东一带地区呈现高背景场,在齐齐哈尔东部及大庆市西杜尔伯特一带地区呈现显著低背景;与表层不同的是在大的水系沿岸深层土壤中钼元素含量均低于其周边地区。由研究区土壤钼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地质地貌等特征关系推测,该地区表层钼元素分布特征主要源于成土母质,在山区基岩层较平原区浅,钼元素含量较高。由以嫩江为界的明显高低背景场分布特征推测,表层土壤中钼元素经雨水冲刷随水系沉积物迁移,在水系沿岸沉积富集,且向下游水系逐渐减少,形成现今的分布特征,而平原地区受后期扰动并不明显。

3 研究区硼、钼元素丰缺现状

硼、钼元素均为农作物必须的重要营养元素,亦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参考评价指标,在近期研究中,人们普遍采用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养分分级为基础,中量及微量元素全量按全国土壤背景顺序统计量的10%、25%、50%、75%、90%作为分级限的方法对硼、钼元素全量进行丰缺评价分级,本文亦采用此方法对研究区内表层土壤中硼、钼元素的丰缺现状进行分级评价。

依据表中硼、钼丰缺分级标准可见,本次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地区表层土壤中硼元素全量处于四级或五级标准,属硼元素缺乏-严重缺乏区,局部地区为三级适中硼元素状态,一、二级硼元素丰富地区甚少,仅肇东与安达交界地区零星可见。而研究区表层土壤中钼元素全量丰缺情况亦然,中部大部分地区均为五级,呈钼元素严重缺乏状态,西部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龙江-甘南县一带及东部的绥化市庆安县、哈尔滨市阿城区-五常一带地区处于三、四级,其中西部三级地区大部分分布在水系沿岸;研究区钼元素一、二级达标准区十分鲜见。可见研究区内硼、钼元素全量总体均呈现贫乏状态。

硼、钼元素均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耕作土壤中硼、钼元素缺乏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农作物生长,目前普遍采用增施硼、钼微肥的形式补充土壤中微量元素贫乏的现状。增施硼肥对果树等的增产效果明显,对玉米、水稻等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而增施钼肥对大豆科植物增产效果显著,对十字花科、茄科等蔬菜作物增产亦有很好的效果。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可见,硼元素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地区表层土壤中分布较为均匀,总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主要由自然成土作用形成后期扰动不明显。而钼元素在该区内普遍呈现低背景场,仅在研究区西部和东部部分山区以及水系沿岸含量较高,表层土壤中钼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后期自然扰动作用不明显。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地区均处于硼、钼元素缺乏-严重缺乏的现状。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温度适宜,环境优良,农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是黑龙江省主要的农牧业产区,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针对该区耕层土壤中硼、钼元素显著贫乏的现状,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探索合理的肥料配施方案,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为本区的农牧业增产增值提供有用资料。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Boron and Molybdenum and Their Deficiencies and Excesses in the southern Song-Nen Pla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Liu Li-Fen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arbin 150036,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