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文旅融合范文

乡村文旅融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文旅融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文旅融合

第1篇:乡村文旅融合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乡村旅游;模式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0日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苏州的乡村旅游起步虽晚却发展迅猛,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逐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截至2014年底,苏州共拥有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点34个(其中,四星级24个,三星级1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4个,常熟蒋巷乡村旅游景区(4A景区)、太仓现代农业园(4A景区)、张家港常阴沙农业旅游区(3A景区)和张家港市梁丰生态园(3A景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不少问题,急需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是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强调产品的差异性、突出产品的个性化,以此来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创意的平台与来源,是创意源源不断的温床。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于2009年,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用文化创意理念来指导乡村旅游,充分挖掘苏州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并进行提炼、解析、整合和延伸,能够使旅游者由“看风景”转变为“品文化”,在享受乡村安静清新生态环境的同时,学习并体验乡村的民风、习俗、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只有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才能使乡村旅游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关系

(一)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旅游者为了满足求新、求知、求异、求悦的心理需要,去往异地感受异域文化的过程。苏州乡村旅游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显露出一些缺陷,如乡村的改造趋于城市化,商业气息较浓;民俗文化的展现流于表面,徒有形式不得内涵;旅游产品层次较低,仅停留于餐饮、住宿、采摘、垂钓等物质层面,造成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其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缺少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渗入。乡村旅游想要创新发展,文化是基础,把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设计中,可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二)创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创意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代表了新鲜、特别和独一无二。创意不仅能够创造新事物,还能够改造旧事物,赋予它新的生命。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到现阶段,已经逐渐由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从追求物质享受向精神体验转变,他们希望经由旅游的过程创造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然而传统的开发模式过于肤浅,无法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只有用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思路去创新改造,才能实现苏州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让旅游者不仅能看,还能感受和品味,实现与时代接轨的目标。

三、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融合,以文化为平台,用创意来改造乡村旅游,就形成了创意乡村旅游,这样的模式可以延展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使其从单一的链条结构,扩展成“铰链式”发展,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助于旅游目的地个性鲜明地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创意乡村旅游还注重旅游者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图1)

(一)政府大力支持,培养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本。创意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发挥政府的决策优势。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创意人才和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乡村旅游地村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乡村创意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村民的创新意识和旅游管理能力。既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下乡送培训,也可以送村民到国内外的高等旅游院校进修,还可以组织村民到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学习交流先进的经验。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氛围,鼓励多方参与。创意来源于文化,只有自由愉悦的文化氛围,才能给创意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创造出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意。除了营造良好的创意氛围,还应该鼓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创意开发中,可以利用比赛的形式和征集创意的方法,寻找最好的点子。既可以采纳国内外文化创意公司的科学策划,也可以采纳乡村旅游者或村民的经验之谈,既增加了旅游者与当地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打造和谐的氛围,又提升了村民的素质,是一种科学的创意营销方式。

(三)稳定经济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和村民都能在乡村旅游的创新开发中获得利益,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苏州市共有建设项目115个,总投资1,118.1亿元。政府财政、金融贷款、社会资本已成为苏州旅游项目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乡村旅游项目的资助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2014年,苏州市共有22个旅游项目得到省旅游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引导资金总额达1,53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类项目10个,资金400万元。此外,苏州市在推进全市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工作上精选了30多个项目上报江苏省旅游局招商指南,涵盖度假区、景区、星级乡村点、创意策划、主题酒店等多个类别和项目建设。在融资手段和渠道上更是不遗余力地为旅游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搭建平台,积极为苏州市旅游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级各类引导资金,为贴合苏州市旅游发展的项目积极争取相关土地和资金政策。

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切入点。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切入点,是促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可以以吴文化为基础,从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纪念品设计及旅游营销手段几个角度切入,开发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精品项目,使文化创意成果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苏州乡村旅游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旅游景点衍生出与其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的原创旅游项目,丰富乡村旅游活动。

(二)加强苏州市政府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苏州市政府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快转变苏州市政府职能,要增强服务意识,构建以自身为主体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形成高效的管理型政府;第二,政府在政策上对文化创意产业有所倾斜,放宽其进入市场的门槛,从政策上对产业融合发展给予指导,加大对产业融合的资金投入,提供低利息贷款来扶持其发展;第三,加强乡村创意旅游的市场监管与行业管理,丰富和完善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相联系,在苏州设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示范点。政府主导可以弥补市场的盲目性,政府统一规划,制定规范,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整体上给文化创意产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引导乡村旅游地的村民去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工作,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使创意乡村旅游更加“接地气”。

(三)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既懂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又懂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它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必备因素,也直接决定了两者的融合程度。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苏州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人才的引进做出详细规划,积极引入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其二,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了乡村旅游与旅游类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加以培养,使其成为兼具创新意识及旅游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以苏州文化的视角来观察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

(四)延伸产业链,跨越产业边界联动发展。产业链的延伸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横向上把文化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双方的互融互通,提高苏州乡村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纵向上抓住苏州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通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引导政府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者和文化创意提供者加快改变乡村旅游内容及形式的创新,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2014年,苏州市旅游局联合江苏电视台《从南京出发》栏目组,整合并串联苏州乡村旅游特色资源,按照时令季节,编排设计精品结线路,以自驾游、亲子活动方式,组织“诗画苏州,美丽乡村”专题活动,重点举办了“荷塘月色醉、相城爱意浓”、“乐享房车露营季・趣摘树山翠冠梨”、“快乐果园、甜蜜港城”、“诗韵芦荡・如画村庄――游沙家浜、蒋巷村的N个理由”、“慢游吴江・快乐芬芳”五个专题活动,每期组织100人、30辆自驾车从南京到苏州自驾旅游,活动吸引了近百家媒体宣传报道,网络点击量超过20万人次。另外,配合江苏省乡村旅游节活动,与省交通广播F101.1合作,于9月份用一周时间,以乡村美食为由头辅以乡村景区、住宿和自驾线路的专题宣传。除此之外,还精心制作《苏州乡村旅游画册》,对全市乡村旅游点、星级农家乐、自驾游基地等集中展示、全面介绍,既有整体简介、四季照片、乡村特色商品,也有地址、预定电话和全市乡村旅游点交通示意图,进一步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做出了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7.

[2]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5.

[3]朱琳.文化创意视角下河南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

[5]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

第2篇:乡村文旅融合范文

一、基本情况

×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并连续多年获评×县域旅游十强称号,打造了×两家4A级旅游景区,×四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处省级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发展了×家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届文化旅游节,“中国佛都 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2017年,×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成立×开元集团,×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集团四大国有子公司之一。2019年,×县实施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5月,×开元集团正式入股×文旅集团,划转资产×万元,股权占比×%,×寺景区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明晰发展布局。我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寺景区总体提升策划、×湖湿地建设规划以及×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等。2018年,聘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政府已批准实施,为×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为魂,促进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积极拓宽旅游发展空间,重点实施“旅游+N”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旅游+文化”,成功策划了第×届×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了开幕庆典、慈善捐赠、文化展演、全国书画邀请展、研学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达×万人次。发挥“旅游+教育”拓展文庙建设规模和层次,扶持文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了“成人礼”、“开笔礼”、“谢师礼”等参与性项目。×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不断开发文化体验、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共×万人次,文庙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干部政德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实施“旅游+水利”,联合水利部门开发中都水库水上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产品项目。实施“旅游+交通”,联合交通等部门建设了济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观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导×湖湿地开发了自行车比赛、自驾车营地、休闲旅游慢道等,构建了环×游憩带。

三是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地域联动。通过多年持续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寺景区,×湖湿地、中都民俗馆、×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等景点。×宫旅游综合体项目累计投资×亿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规模,新的提升规划即将实施。全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断健全,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县城和景区周边镇村改造升级,面貌更新,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四是以乡村振兴为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湖湿地新上旋转木马、碰碰车、自控飞机、森林探险等娱乐项目,种植了荷花、牡丹、玉兰、连翘、迎春花等各类乔灌木和果树,将湿地打造成儿童的乐园、花的海洋。×镇古城村以“×国故都 ×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为目标,建设了仿古街道、古×国博物馆、采摘大棚、药材基地,打造了×国遗址、×故里等×处景观,新上了×家农家乐、×家民宿,×处草莓采摘,成为×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镇投资×余万元打造×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了×等景观,完成了景区绿化、上山游览石阶、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了茶园、梅园、核桃观光园、百合花观光园等,成功举办核桃丰收节、亲子挖土豆、百合园赏花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每年吸引游客×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和分析论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如下:文化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滞留时间短,综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区公司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合作进展较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体验项目较少,缺乏演艺类、修学类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关联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偏小等问题,没有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公司运作,积极融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廊,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亿元,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以上,打造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新业态产品等。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科学描绘文旅产业发展蓝图。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努力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运河古镇建设》,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枢纽位置及作用。指导×、×等乡镇做好×山旅游风景区和古×田园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储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宫旅游综合体建设。合理规划×寺景区西片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地区高品位、独特性的研学空间。推进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切实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持续打造×湖田园综合体、×山旅游风景区、×河生态旅游度假带、×古城田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培育“×—×—×”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备箱工程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古×田园景区提档升级。

第3篇:乡村文旅融合范文

蜀道既是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省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2018年8月,省委书记彭清华在考察调研剑门蜀道保护开发及乡村振兴工作时要求,要将剑门蜀道核心区延伸到昭化。2019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要求坚持高水平规划、多功能配套,建设“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竹海、大灌区、大蜀道、大遗址、茶马古道”等“十大”文化旅游品牌。2020年9月,省文旅厅牵头,由我区发起成立了大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并当选第一届理事长轮值单位。2021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方案(2021—2025)》。四川“十大”文旅品牌,是四川文化旅游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资源,最具巴蜀文化影响力、市场吸引力和综合带动力,更是我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实现大文化融入大景区、大景区推动大旅游、大旅游带动大发展,建成剑门蜀道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中的核心、重点中的重点。

一、大蜀道(昭化段)基本情况

大蜀道(昭化段)东起桔柏渡,经昭化古城、天雄关、牛滚凼、大朝驿、松宁桥、高庙铺,西至与剑阁县交界处界牌梁,全长27公里,保留有最原始的古石板路、古驿铺、古关隘、古柏树群、古村落等古代文化遗存,共普查登记旅游资源153处,其中五级资源2处、四级资源7处,是蜀道“关、山、驿、路”核心资源体系现存最为完整的集中展现区。蜀道遗产31个遗产区中,我区的昭化古城遗产区是广元市四个遗产区之一,共有6段23.85公里驿道和12处遗产点,也全部位于该区域。

为加强蜀道遗址遗迹保护,传承蜀道历史文化体系,丰富蜀道历史文化内涵,推动蜀道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推蜀道沿线乡村振兴,更好地推动“大蜀道”品牌建设。我区已先后建设昭化古城、牛头山等景区,白龙湾景区、天雄关、中军帐、大寨水库等重要节点正在加快建设中。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坚持科学规划。结合中央、省、市文旅产业发展思路,以丰富蜀道文化内涵、推动大蜀道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目的,根据剑门蜀道(昭化段)文旅资源分布特点,先后编制了《昭化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昭化古城保护总体规划》、《昭化古城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广元市昭化区牛头村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等,将文物保护、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等全面科学融入规划,形成了“一核、一城、两带、三区”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二)完善基础配套。建成广元市区至昭化古城快速通道,提升宝轮至昭化古城旅游公路等级,建成剑昭旅游风景廊道,开通广元至昭化古城、大朝旅游专线2条和宝轮至昭化古城公交线路1条,新建改造大蜀道沿线生态停车场5个。全面提升昭化古城游客中心功能,在昭化镇高速出口、剑昭沿线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5个。新建了昭化区文物保护消防中心,完成了改造昭化西市、天雄关生态环保示范旅游厕所2座,更新完善大昭化古城景区导视系统。在昭化古城安装智能终端查询机,实现景区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

(三)丰富特色业态。昭化古城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昭化镇创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天府旅游名镇。昭化古城被世界研学旅游组织认证为首批合作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荣获全省“夜景观”人气前十强。建成昭化西市特色文化商业街区、《葭萌春秋》沉浸式演艺、马战、乐楼演艺等旅游新业态7个,开通嘉陵江“水上高速”客轮旅游航线,环湖旅游公路“一桥一景”模式成为嘉陵江山水人文廊道建设的样板。成功争取大蜀道(昭化段)文旅融合债券项目资金2.4亿元,完成天雄关段古蜀道修复,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昭化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怡心园、益合堂古院落修复项目。

(四)创新宣传营销。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的营销机制,先后主办和承办了第十届大蜀道文化旅游节、大蜀道国际山地马拉松赛等国家、省级大型赛事、活动;推出蜀道自驾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常态化开展县衙审案、走蜀道活动、牛头登高、大朝年猪节、牛头村柿子节等活动。邀请新闻媒体、网络大V、旅游达人等83人次走进大蜀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宣传昭化旅游,全年累计推送图文、视频700余条,网络点击量突破3000万人次。昭化古城先后被央视、人民网、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拍摄影视剧近20部、省级以上专题片近30部。大蜀道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启动中止的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昭化古城至高庙铺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订和报批,为大蜀道昭化段开发建设提供上位规划保障。

二是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团队对昭化古城进行考察,确定创建范围,明确创建思路和方向,启动昭化古城创国家5A景区规划编制;

三是启动创建区域的地形图设计。需要邀请专业地形测绘公司设计制作大蜀道(昭化段)地形图。

四是组建大蜀道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压实工作责任,有序推进大蜀道改造提升工作。

第4篇:乡村文旅融合范文

——乡村振兴研学基地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夏荷飘香传佳讯,龟峰美景迎宾客!”今天,非常高兴能在美丽的龟峰脚下,在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省3A级乡村旅游点、弋阳国际文学村——江廖肖,我们迎来了乡村振兴研学基地的揭牌仪式。在此,我谨代表上饶市龟峰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对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乡村振兴研学基地的揭牌表示衷心的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龟峰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感谢!

国家5A级旅游景区龟峰,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两块世界级金字品牌,是游圣徐霞客当年进入江西的首游地。这里丹山碧水交相辉映,象形龟石惟妙惟肖,是大自然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经过几代人的开发建设,一个“水上远观龟峰,山中细品龟峰,空中俯瞰龟峰”的立体旅游格局已然形成。亲临龟峰,可见群山环绕,湖水清澈,清新的空气随风入怀,呈现一派幽雅、恬静的生态美景,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休闲度假场所,更是一处美轮美奂的人间仙境。近年来,龟峰年均游客量超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亿元,为弋阳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为了做足做透县域旅游,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与广东广大乡创产业研究院等单位达成合作,引入文化旅游元素,依托文学村概念,创新文旅融合模式,打造了一个集“文旅融合、休闲度假、研学旅游、田园颐养、投资创业”的“乡村振兴研学”基地——弋阳国际文学村。同时,弋阳国际文学村也将作为弋阳全域旅游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弥补了龟峰旅游在“商、养、学、闲、情、奇”新旅游六要素中的发展短板,丰富了旅游业态,成为龟峰旅游发展的第四维度,为“新龟峰·新旅游”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为我县旅游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作为龟峰景区,我们将与旭光乡一道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乡村周边环境整治,致力于弋阳国际文学村的发展与壮大,营造“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良好氛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做好服务,做亮特色,做足营销,做透市场,为我县全域旅游的发展,为把弋阳打造成“国内健康旅游目的地”而助力添彩。

第5篇:乡村文旅融合范文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一个资源状况一般的传统农业县。从2007年开始,这个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实现了旅游业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依托旅游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政府主导:“沂南模式”最关键的成功经验

竹泉村,智圣汤泉,红石寨,马泉创意农业休闲园……行走在沂南大地上,一个个在典型传统乡村“无中生有”建立起来的旅游景点展示着沂南的变化。

沂南旅游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年均增幅达76.78%,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全县GDP24.7%,占地方财政收入2.25%,旅游业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谈到沂南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沂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繁咏说出了十六个字: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

沂南县“政府主导”的表现之一,就是坚持规划先行,领导带领群众按照规划坚持干下去,沂南县的乡村旅游才能“破茧成蝶”,独领。聘请来专业旅游规划机构,听取意见,把沂南170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空间布局,根据历史文化传统的根基和现实状况,统筹考虑,确定以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突破口,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于是,有了竹泉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红石寨旅游区和桃花洞旅游区。

沂南县铜井镇已经出现乡村旅游景点集群,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镇党委书记陈金沂告诉记者,近期,面对着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沂南县编制了《铜井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整合丰富的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范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另外,沂南县为旅游企业融资进行了1亿多元的担保,还对重点旅游项目的县级土地收入进行返还。其实,沂南县对旅游业的扶持还远不止此,县里从财政、税收、用地、奖励、招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旅游业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努力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自2009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旅游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等。

市场机制:

激活全域化乡村旅游活力

石板路中间泉水淙淙,道路两边绿竹摇曳,在竹泉村,记者遇到山东龙腾竹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建军,他被称为沂南旅游开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口青岛话的韩建军祖籍沂南,虽然经商几十年积累了一定财富,他却念念不忘贫穷的故乡。2007年,竹泉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当地最穷的村子。因为旅游开发,6年过去,这里的人均年收入达到近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而韩建军的企业也获得了较好收益,投资用四五年时间已经收回。看着川流不息的游客,韩建军乐得合不拢嘴。因为在竹泉村开发获得了较好效果,他才相继开发了红石寨等新景点。

“当时,竹泉村保持了原有风貌,就是因为穷。没有人敢来投资,韩总在青岛已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我劝他说,你现在的企业就像一个挑水的人,做旅游虽然回报时间长,但就像在铺设输水管道。”张繁咏这样对记者说。

竹泉村为沂南县的乡村旅游淌出了一条新路。目前,沂南形成了以县城和竹泉村为代表的县域旅游增长极核,对周边资源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尤其是竹泉村的开发联动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红石寨、香山湖、马泉创意产业园等景点的发展,形成了“核心――边缘”的集聚特征。

接手竹泉旅游区之后,龙腾竹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市场在景点打造、运营开发、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竞争择优功能,创造了三个第一:沂南县第一个旅游龙头项目,全临沂市第一个科学规划整体开发的古村落,山东省第一个逍遥游示范点。

文旅融合:传统文脉上生出

新的产业和精神载体

走进竹泉村,不时见到在自己老屋里编筐子、绣鞋垫、卖土特产的老乡,从他们的眼神里,能感受到了一种满足、安详和宁静,这是一种文化带来的愉悦。

“沂南模式”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文旅融合”,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靠文化提炼旅游品牌,靠旅游激活文化资源。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把文化打造成了新的产业和精神载体。

沂南文化具有“古、红、绿、泉”四大特色。“古”,即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汉文化,重点开发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红”,重点发挥“沂蒙红嫂”这一名人效应,集中建设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绿”即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重点建设竹泉村和沂河沿岸生态农业观光走廊。“泉”即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重点建设智圣汤泉旅游度假村。

沂南的乡村文化之根还在,但是又不是僵化凝固的,体现了时代精神。根据文化优势,沂南提炼出“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智慧沂南”的地域形象品牌,打造“红色精神、绿色生态、温泉养生、汉风古韵、现代动漫”五大产品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已经成为沂南最鲜明的地域标识,沂南的外在形象逐渐丰满和壮大。城市在雷同化,乡村在格式化,而沂南在发展中保持了难能可贵的个性。

第6篇:乡村文旅融合范文

《小康》:都说龙泉是个神奇的地方,在您看来,龙泉的优势在哪里?

蔡晓春:从地理位置上看,龙泉有些偏远,经济上也还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龙泉的优势也呼之欲出:

一是文化优势。龙泉剑瓷文化世界驰名,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都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符号,一座偏远小山城,一项人类“非遗”,两项国家“非遗”,全国少有。还有源远流长的香菇文化、灵芝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等。

二是生态优势。龙泉地处三江源头,境内主峰1929米,为江浙第一高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浙南林海、天然氧吧等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84.2%,城区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4860个。境内龙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季最高气温28℃,当大城市热浪滚滚之时,龙泉山却依然是一个清凉世界。

三是旅游优势。龙泉是个养生福地,旅游资源数量多、品质优、分布广,有五级旅游资源单体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8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30个,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城市等十多张国字号城市名片。

《小康》:坐拥如此优质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龙泉如何打好这三张牌,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蔡晓春: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更要金山银山,强化优势转换意识,善于经营生态、经营山水、经营城镇、经营文化,把文化软实力转变为竞争硬实力,把绿色宝库转变为经济宝库,把文化和生态能量转变为增长引擎,走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冲击的背景下,我们所保留的良好生态环境、丰富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就是稀缺资源,非常珍贵。发展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是龙泉用好这三张牌的最佳经营方式。近两年来,龙泉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以36%和40%的年均速度增长,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实践标准。

从全局和战略性的角度,今年,我们又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引领性产业和未来的第一支柱产业来培育,以旅游创新驱动发展,带动农业调结构、工业促转型、文化大发展、城乡创特色,加快龙泉经济转型升级。

《小康》:在推进旅游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龙泉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优势开发的特点和定位是什么?

蔡晓春:利用龙泉山、青瓷、宝剑、灵芝、金观音茶叶等具有知名度的人文优势,重点培育以山水观光为主线、养生(养老)休闲为核心、乡村旅游为基础、剑瓷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旅游业态多元化、旅游景区全域化、旅游服务优质化,打响“江浙之巅、剑瓷龙泉”旅游核心品牌。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龙泉要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就必须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发展与整体产业布局相衔接、与文化事业发展相融合、与城镇发展相配套。

一是推进“文旅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区建设、活动举办、商品开发当中,抓好青瓷、宝剑、金观音特色茶、莫言祖居地等文化主题景区建设,开展中国龙泉青瓷宝剑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促共进。

二是推进“农旅融合”。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鼓励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家庭农场和现代农庄,推动茶园、竹海、农田、果园、渔场、食用菌和蔬菜基地等景观化建设,打造田园景观。积极开发茶、菌、果、蔬等特色旅游餐饮。

三是推进“工旅融合”。推进剑瓷文化创意基地、中国青瓷小镇等以“工业产品展示、工艺流程体验、旅游商品销售”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点)建设;注重开发一批工艺精致、附加值高、携带便利、游客喜爱的特色旅游商品。

四是推进“养旅融合”。加快养生(养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养生(养老)文化业、农业、房产业、保健业、产品制造业等养生(养老)产业,丰富“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内涵。

五是推进“城旅融合”。树立“城即景、景融城”的理念,在公共配套方面体现旅游功能,在塑造城市景观中注重融入剑瓷元素、生态元素和文化基因,提升城市品位。充分挖掘瓯江、水库、温泉等水生态资源,加强河道修复,建设水利景观,开发亲水性旅游项目、水上旅游项目、水生态旅游产品,增强游客的吸引力。

《小康》:接下来,龙泉准备从哪些地方着手,来实现旅游兴市?

第7篇:乡村文旅融合范文

节庆项目同频共振唱响文旅大戏

7月22日开幕的“一节一会”,在3天时间里订单总金额达到7500余万元。2012年以来,已有来自英国、韩国等9个国家的83家企业,以及国内1100余家企业参加工艺品博览会,累计销售金额约3.5亿元,签约订单近2亿元。

节庆与项目同频共振。凯里市投资12亿元建设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投资20亿元建设下司文化综合体,规划建设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同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规划了“清水江滨江文化旅游景观带”、“巴拉河乡村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带”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凯里以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和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为载体,大力推进原生态苗侗特色民族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凯里市委副书记涂刚说。

2015年上半年,凯里市共接待游客1096.5万人次,同比增长23.84%,实现旅游总收入89.63亿元,同比增长22.4%,全州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旅游集散地的功能与地位日益凸显。

生态产业联袂出演体验农旅乡愁

凯里云谷田园总占地面积2500亩,在探索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生产经营模式上,构建了产景村融合发展新业态,园区、景区与村庄一体化发展。2014年,园区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00万元。“云谷田园将农业生产业态和观光旅游业态结合,以生态化方式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示范样本,致力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农业旅游综合体。”云谷田园总经理林瑶说。

2014年,凯里市在碧波镇规划了5200亩“蓝莓精品园”项目,今年又增加了950亩。镇长余小波说:“我们将借鉴部分云谷田园经验,着力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蓝莓观光旅游业蓬勃发展。”

第8篇:乡村文旅融合范文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新产业新业态。自主旅游时代,通过乡村旅游+,可以更好的满足游客追求特色化、品质化的要求。根据自治区文旅厅及剧院的工作安排,2020年8月4日—5日,剧院党办主任董海珍、杂技团副团长吴群组成调研小组,先后考察了五原县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内蒙古抗战纪念园2个4A级景区。通过现场参观、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形式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景区基本情况

(一)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突破传统休闲农庄的打造手法,围绕“农耕”文化,运用创意手法,着力打造了农耕文化体验街、农耕文化博物馆、二十四节气广场、绿色长廊、民俗活动互动区、农业大地景观、移民文化村、河套民俗文化村、黄河文化园、宇鑫温泉水世界、葵博园等农耕文化旅游景观等休闲项目,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休闲与观光、浪漫与体验的深度结合。

存在的问题:一是景区、景点均属于公益性质,全部免收门票,无收入来源,景区运行靠财政支撑,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二是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作为4A景区,餐饮、住宿、娱乐、体验等设施还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吃、住、行、游、娱、购的产业链。三是景区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维护费用逐年增加。四是景区没有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加之地方财政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难以保障。五、景区内缺少表演艺术的支撑,活力不足。

(二)内蒙古抗战纪念园

发展红色旅游,是旅游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是增强党与人民群众思想沟通的纽带,更是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多年来,五原县县委县政府在红色旅游项目规划过程中,关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注重多产融合发展,在红色旅游目的地打造和景区开发运营等方面逐见成效,促进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内蒙古抗战纪念园是4A景区,五原县委县政府在以烈士陵园为中心,以红色旅游为龙头,以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在4A景区基础之上做出提升。结合展馆、牌楼、纪念碑、烈士名录墙、墓冢、展厅、骑马石雕、广场和地道等设施,打造军事文化体验、地道观光休闲运动、民俗、文化体验、农耕休闲体验等多个元素体验区。将总体定位为以乡村资源为本底,以抗战文化为特色,集红色研学、自然观光、民俗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红色参观游览与乡村风情旅游区。

存在的问题:一是运行经费不足。现园区每年运行费用需200万元,因设备老化运行费逐年递增,县财政困难,所以运转难度大。二是纪念馆内没有声光电设备,缺少展陈物品。抗战纪念馆在2017年建馆后,自建馆以来此项多媒体工程至今未做到全部设计和施工,展陈物品稀少、品种单一。三是内蒙古抗战纪念馆二楼与地道急需布展。由于资金紧缺,纪念馆二楼需装修并布展。四是烈士陵园区需维修。由于受地翘运动、盐碱渗透等影响,目前现状总体陈旧,急需进行维修改造。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

调研组认为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以蒙古族文化为亮点,打造河套农耕文化体验区,构建满足可吃、可玩、可观、可乐的一站式旅游服务功能;二是针对观光休闲型大众游客,创新游憩方式,打造具备户外运动、民俗观光、康体健身、绿色休闲四项基本功能的体验区;三是以河套民俗文化村为核心,打造河套商业休闲带。

其次乡村旅游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深加工。农产品的深加工解决的是客户的需求。曾有旅游专家讲过关于“后备箱”的故事:我看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好不好、生态农业做的成不成功,标准就是看游客的车的后备箱是不是装满了当地的土特产。用什么东西来装满他的后备箱呢?应季的农产品只能满足一时,别的时间怎么办呢?要满足游客旅游中“购”的需求,必须要有一些深加工的东西,把农产品变成礼品,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农村的传统手工业,如特色民俗产品、面人、竹筐、豆腐、榨油、酿造酱油等等,可以通过体验让游客参与制作,也可以做好卖给游客,既能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又能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低碳概念的深入人心和乡村旅游本身所蕴含的生态诉求,生态建筑、新能源建筑在休闲农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在农村进行建筑改造,既要保存乡土特色,又要具备现代化设施与功能。有相当多的市民愿意为更加舒适的休闲度假环境支付更多的费用。民宿、农家院在满足游客最基本的安全、卫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硬件设施,需要景区在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方面多下工夫。

第9篇:乡村文旅融合范文

在素以“水流如玉,青山似屏”而得名的“中国箫笛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侗族文化艺术之乡”玉屏侗族自治县,有一处山清水秀、空气新鲜,道路幽静之地――茶花泉景区。茶花泉景区是铜仁市唯一的五星级农业园景区,全省100个、铜仁市12个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同时也是贵州100个高效农业示范景区之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以及贵州省政府2013年批准建设的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三个示范产业园景区之一,能进行科技示范、科普教育、观光休闲、采摘游玩、住宿娱乐等多种体验,是旅游、度假、骑行、摄影爱好者的必到之地。

眼下,茶花泉以“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为引领,集观光、休闲、体验、科普为一体的省级综合4A级景区雏形初显,正成为省内外游人的最佳选择。

“亲山、近水,推窗见景,出门见绿,生活在玉屏这座生态园林城市,随处能领略生态之美,随时可享受生态带来的幸福。”茶花泉景区无疑是玉屏自治县以“农业示范园区景区化、农业旅游一体化”为引领,实现农业与旅游、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倾力打造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

作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12景区之一的玉屏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茶花泉景区依托山水田园风光和现代特色农业,通过叠加打造,把农业高效产业和农业观光旅游充分结合,融入箫笛文化、油茶文化、侗族文化和现代农业产业等文化旅游资源,建成黔东地区融农业观光、户外运动、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是全省三个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示范园景区之一。

自2013年7月启动实施以来,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思路,景区累计整合部门资金1.2亿元,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中,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建成高标准油茶基地10500亩、中药材基地63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600亩、精品水果基地2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00亩、食用菌基地200亩、绿化苗木基地700亩,“绿色、有机、生态、循环”的园区产业新格局逐步形成。

景区拥有农业科技馆,油茶基地、茶花园、湿地公园、水库、混寨瀑布、龙泉(天然山泉)等景点,周边还有铁柱山、卧佛山、古樟树群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景区内建有观光步道、文化长廊、景观亭、景区大门和导服中心,纵横交错的柏油道路成为绝佳的山地自行车赛道。

目前,铜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已将茶花泉景区列为农业园区景区化示范景区,并将着力建设成为融生态农业观光、油茶文化观赏、生态湿地游乐、植物文化科普、稻作文化博览、侗族文化展示、户外健身活动、水体文化体验、珍禽水产养殖、CS拓展训练十项功能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黔东地区最具规模的兼具观赏性、产业性、生态性的具有长远发展空间的生态农业观光复合型景区。

城乡康体健身游的最佳去处

2015年2月13日,茶花泉景区内启动“神秘探春”茶花泉寻宝探险活动、“探寻最美花园”春节茶花泉迎新春户外趣味徒步活动,打响玉屏自治县2015年春节活动第一炮,也成为“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启动仪式后的首个“过大年”活动,吸引来自该县及铜仁等地的41支队伍、164名运动员参加。

随着景区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春节到茶花泉体验民俗年味,享受节日休闲,寻找儿时过年记忆,顺带郊游健体。

在此之前,茶花泉景区举办的一系列康体健身游备受省内外各界人士追捧:

2014年11月2日,玉屏自治县举行“相约茶花泉”山地自行车邀请赛,来自全国近2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2014年8月7日,玉屏自治县在茶花泉景区举办以“相约茶花泉・全民健身・健康你我”为主题的环园跑比赛。来自该县的200余名选手沿着油茶林间鲜花环抱的柏油赛道,奔向终点观景亭。赛程全长2.5公里,一路上蓝天白云下围绕着绿林鲜花,美不胜收。

为提升茶花泉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2014年以来,玉屏自治县面向全国开展茶花泉景区“美景、美文、美词、美画、美书”征集活动,引起各界社会人士的热烈反响,他们用镜头、笔墨、文字语言等记录下茶花泉的秀丽风光和人文之美。截至2015年2月2日,征集活动圆满收官,共收到作品10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