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社区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区节能降耗工作的总体安排,以社区和家庭为单位,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产品推广、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参与节能降耗,积极实践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通过创建充分调动社区基层组织和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实现参加低碳社区创建的居民人均用电下降6%以上节能目标。
二、创建内容与重点
1、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由街道分管领导任组长,街道节能工作负责人和社区书记为副组长,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及物业公司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低碳社区领导小组。创建社区设立节能管理员、组织员、宣传员等岗位,层层动员部署,制订切实可行的创建措施,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实施。
2、建立宣传阵地
社区节能宣传员负责社区节能宣传工作,通过建立社区节能宣传专栏、低碳生活园地等阵地,不间断地宣传节能知识,定期公布居民用电情况(社区总用电、家庭平均用电、用电等级评定等内容),形成深厚的节能氛围。
3、组织低碳活动
向每户居民分发《低碳社区创建活动告知书》、《低碳生活50准则》等宣传资料,通过张贴节能标识,召开低碳社区创建动员会、座谈会,开展低碳墙门(楼道)、低碳家庭评比,组织节能知识培训班等引导居民逐步形成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习惯和理念。
4、加强制度建设
将低碳社区创建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社区年度节能计划和节能管理办法,建立社区居民用电档案、家庭用电分级标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考核评比制度,并于次年年初综合推荐5户低碳家庭(人均电耗下降20%以上)报区节能办予以表彰奖励。
5、推广节能产品
加强对社区技术节能改造宣传和引导,组织重点能耗家庭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通过开通居民节能专家热线,家庭节能技术成果展等来鼓励和引导居民淘汰高耗能家用设备,自愿参与家庭节能技术改造,培养居民良好的用电、用能习惯,减少高能耗家庭数量。
三、时间安排与步骤
低碳社区创建时间安排为2013年5月—12月。
具体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1、组织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日前)
街道成立创建低碳社区工作领导小组,会同试点社区制订创建工作方案,明确节能目标,结合低碳社区评比标准,建立和完善节能制度建设,设立社区节能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2、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6月21日—2013年7月中旬)
利用横幅、电子显示屏、社区报等载体营造低碳社区创建氛围;通过召开社区物业党建联谊会,墙门组长会等对低碳社区创建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利用社区宣传窗开展节能知识宣传,在社区楼道及电梯等公共区域张贴节能标识。将节能宣传活动与社区暑期活动相结合,培育社区小朋友的低碳理念,以此推动低碳社区创建工作。
3、整体推进阶段(2013年7月下旬至2013年11月底)
根据低碳社区评比内容及标准,全面深入开展低碳社区创建工作。建立和完善居民节能考评制度,深入开展社区低碳墙门(楼道)、低碳家庭评比活动。经常性开展节能宣传(培训)活动,对社区试点家庭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指导,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4、总结提升阶段(2013年12月)
街道创建领导小组对低碳社区创建工作进行总体考核验收,并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做好巩固提升工作,着力探索完善低碳社区创建长效机制。做好低碳社区创建工作年度总结,及时报送区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与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低碳社区创建是全民节能降耗,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为此,创建社区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严格按照低碳社区创建评比表的内容逐项落实。(区节能减排办于次年1月对低碳社区创建社区进行评比,根据低碳社区评比表对各试点社区进行评分,对获评“低碳社区”的社区给予表彰并给予3万元奖励,每个低碳社区各自评选5户“低碳家庭”,分别给予1000元奖励)。
关键词:低碳旅游实践区基础设施
一、低碳旅游发展背景
在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重创之后,低碳经济浪潮正在兴起。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对于推动低碳经济浪潮至关重要:一是美国选择以新能源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美国的政策在全世界掀起了新能源经济的浪潮:二是哥本哈根会议将对全球的碳减排形成新的压力。
日前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旅游业素来被誉为“无烟工业”,占用资源少,主要依赖环境和文化,这恰恰与节能减排的目标相吻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5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
据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总体所副所长鞠鹏艳在《北京科技报》所说,低碳实践区可以“通过能源、资源、交通、用地、建筑等综合手段,来展示如何减少”实践区“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在不同的功能区内,人们还可以从居家、办公和休闲等各种方面的生活方式和其它方式上来展示低碳实践区的理念。
二、国内外低碳旅游区建设
低碳旅游在国内尚属于新鲜事物,而在国外已经有了较成功的案例。下表是国内外值得借鉴的低碳实践案例。
从该表格可以得出,建设低碳实践区,就是要实践区内的各个展示要素都要围绕着“低碳”这个主题进行。上海世博会虽不是以低碳为主体,但其以城市为主题来展示城市各个方面的方式对低碳实践区的建设而言是值得借鉴的。
结合以上的国内外低碳旅游区建设经验,本文认为实践区的基础工程应该包括以下几点:旅游交通运输设施、旅游接待宾馆(包含建筑)、旅游餐饮购物环境工程、旅游路途中的休憩节点、旅游夜间娱乐环境工程、旅游环境运行系统。
三、实践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总体上讲低碳实践区的基础设施可从三个方面研究:一是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总结国内相关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新的起点,提出完善的低碳发展理念。为宏观指导提供依据:二是准确把握我国碳排放的现状,通过比较分析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提出不同阶段的减排目标:三是提出我国建设低碳体系的总体框架,明确目标、任务及对策。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城市的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以下方面的服务: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与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管理煤气等:公共工程――公路、大坝、灌溉及排水用的渠道工程;其他交通部门――城市和城市间铁路、城市交通、港口和水陆、机场等。
(一)旅游交通运输设施
旅游交通运输是公共工程里最重要的内容,是进入旅游景点景区的首要条件。营造低碳实践区的交通运输设施可以从三个方面建设:交通总体体系、交通工具、街道及街道设施。
1 低碳交通体系研究。可从四个方面减碳:技术性减碳,即利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结构性减碳,即加强网络的建设,如推动断头路的建设,将公路连接成网,来提高运输效率,还包括运力结构的调整,如大力发展水运:制度性减碳,即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上下功夫,如制定道路运营车辆燃油消耗的限制标准,使道路运营车辆全部达到标准的要求:消费者减碳,即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出行方式。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发展技术先进、经济安全、环保节能的运输装备,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促进智能交通发展。
2 低碳交通工具。结合目前低碳发展现状,可借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哈马小区的三种低碳交通工具:新 型自动电子车辆、生物燃气公交车、社区合作用车计划。
新型自动电子车辆是一种便携式电动车,依靠电池运行,晚上对电池充电。白天通过太阳能板充电;使用生物燃气公交车垃圾和废物可生产再生能源,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含量高的那部分和污水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通过生物分解,产生大量沼气,可以直接作为公共汽车的燃料。还可以作为燃料集中供热:社区合作用车计划即为实践区统一提供小汽车,加入俱乐部的会员可通过手机获取开车密码,就近取车,用完后再将车辆停放在指定的地点,提高了小汽车的使用率,节省了能源。
3 街道及街道设施(包括路灯)。太阳能街道,无须电线。公共电话亭、自动取款机、公交站等都在该街道内。其中有特色的是太阳能街道售货亭(柜台)和路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哈马小区的路灯做成企鹅的形状,正好在人的腰部以下,既不影响照明,又能节能能源。路灯越高对灯泡的瓦数要求越高。实际上没有必要。
(二)旅游接待宾馆(包含建筑)
旅游接待宾馆不管是其硬件方面如整体设计和材质等,还是软件方面如接待服务等,对减少碳排放的效果都是快速的。
1 硬件方面。建筑是实践区必不可少的展示要素,在建筑内可以包括餐厅、报告厅、展示厅,向游客展示看到吃剩下的饭菜如何在转眼间变成发电取暖的原料。
在整体建筑设计上可借鉴贝丁顿零碳生态小区,从外观和使用材料上来体现低碳理念。在设计上,屋顶可以是大坡的,不仅视觉美观,最大限度收集利用水能源,且采用退台形式,屋脊上可有大鼻头即通气口换气;在特征上,要体现“环境友好”型,接近交通枢纽,有耐热玻璃、雨水收集储存系统;在使用材料上,“建筑外表皮的构造由外至内分别为干挂水泥纤维板面屋、天然保温材料屋、外墙体支撑结构及内饰面高密度石膏抹灰,可使阳光、雨水照单全收,变为电能,引用水,浇花水”。
2 软件方面。在客房房型上,采用环保智能型客房。这种新型客房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自动化和人性化两方面,即减少高碳活动。电视与电脑的一体化,大大减少了电子辐射。同时控制电视频道转换和上网冲浪:全新的可视数字电视,包含了自动问好、自动介绍酒店服务、自动介绍景点信息等人性化服务;智能化窗帘控制,对客房传统的纱帘、遮光帘、窗帘采用一键式轻便操作,不需手动操作。方便快捷。
在房间布置上,要使室内光线充足,空间怡人。在一切以自然为本的理念下,与阳光和原木等自然物质接触。
在酒店服务上,可采用各种能够督促消费者实施低碳行为的措施。如:自带洗漱品房价可打折,对不使用一次性用具的可换取酒店房价的“裸价”或折扣优惠。可实行“参与低碳,赠送积分”的活动,酒店可全部使用环保
袋,对于自备洗漱用品不使用酒店提供一次性用品的旅客,将给予增加积分的奖励;积分累计到相应分数,可在全国各地的连锁店享受折扣和冲抵部分现金使用。对住店超过3天的客人,不消耗一次性用具且不要求更换床单的客人,酒店会送1个果盘到客房,以示奖励。
(三)旅游餐饮购物环境工程
旅游餐饮与购物,是高碳活动的一部分,有必要通过规划、引导,走向低碳化。
1 商家角度。在实践区的商家应该做到:一是标识“低碳营业商店”,即响应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落实垃圾分类回收、不主动提供包装塑料袋、优先使用当地食材的商家。对于低碳实践区来说,这是向游客传递低碳理念最好的载体。二是由专人负责商场的温度控制、节水、节电等细节问题,从实际中贯彻低碳理念。三是采用先进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大规模应用全新风换新系统、电子膨胀阀及高效电子整流器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设备。四是组织低碳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宣传,向顾客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低碳节能的关键在于人的因素,为此,应始终在营造低碳节能的购物气氛上,在陈列摆放上让顾客感受到绿色低碳的气息。五是不使用纸质账单,提倡电子账单,减少账单和信封所使用的纸张,印刷过程中的墨粉、电能,邮递过程中的人工、耗能,等等。在低碳实践区内要开发计算机系统,使游客的任何消费活动都可通过这套系统查询、办理、修改、注销自己的业务。
2 顾客角度。在行为上,可以拒绝过度包装,注意购买包装简单的产品:自备购物袋或重复使用塑料袋:购买本地的产品;购买季节性的水果和蔬菜;减少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采购:少用一次性制品:不要掉进奢侈品的陷阱。
(四)旅游路途中的休憩节点
到达目的地或景点之间的旅游路途,有时较长,需要设置休憩节点,包括旅游集散点。这些节点的选择与建设,一般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投资。所以,路途中的休憩节点的设置要从实践区的整体建设上着手:一是走向上要获得最佳采光及蔽阴效果:二是空间布局、道路系统上要与当地的季节风向结合,每个地块的建筑安排也都有相应要求,不仅营造了地区内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也减少了建筑季节性的能源消耗;三是可借鉴北京长辛店生态城的邻里结构,即以人的步行距离设置邻里单元的空间尺度,减少机动车使用率,居民不需要“动用”汽车就能够满足基本的购物、休闲要求,同时,还有独立的公共交通工具,居民步行500米即可方便乘坐。
(五)旅游夜间娱乐环境工程
夜间娱乐休闲是游线组合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也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方面。对于远离大型城市的旅游目的地而言,夜间游客活动打造尤其重要。
借鉴贝丁顿零碳生态小区可以在实践区内做到:一是零碳技术展示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妥善利用水资源,设计新型通风系统,利用废木头发电并制造热水;二是多开设与“零碳生活”相关的演讲、电影、展示、就餐等常规项目;三是开展和大力宣传零碳服装节、艺术节、文化节等新鲜、奇特的零碳主题活动:四是建立零碳图书馆。
(六)旅游环境运行系统
水处理系统包括除湿系统、灰水循环系统、天然水净化系统等,所有的环境系统都是使实践区达到一个Co2的平衡状态。例如,利用絮凝处理的天然水净化系统。由具有推进器和环境友好絮凝催化剂的漂流物组成。天然水中的底部淤泥(如河水和湖水)通过推进器的旋转成涡流状,当使用催化剂絮凝时产生的浊水被自然净化,而被絮凝的淤泥可以被水生动物吃掉,天然水通过使用该系统可以有效且易于被低成本净化。
四、结语
发展低碳旅游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以使用低碳能源为基础、以清洁生产为关键的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追捧。
低碳实践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将基础设施彻底做好低碳化,是发展低碳旅游的根本,只有基础设施建好,才能有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也才能有效实现实践区低碳。
参考文献:
[1]北京拟建低碳社区相关方案已进入成果编制[z],htcp://省略/allnews/20100/t20I00119_505914496.htrah2010.
[2]城市实践区建设案例[z].htvp://省略/czsw/cszjsjcz/indexn.htm,2010.
[关键词]岩溶地区 喀斯特地形 地质勘察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43-1
0引言
岩溶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作用时,以化学溶蚀为主,水的机械作用冲蚀、潜蚀等为辅的地质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的总称,也可叫做喀斯特。因为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做喀斯特地貌。目前许多的研究者已经对其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并且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就[1]。但是,随着我国在岩溶地区建设的工程越来越多,在进行工程勘察时遇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在勘察的过程中,也不断的总结了许多经验,但是岩溶地区的地质地貌繁杂多样,地质勘察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岩溶地基的类型
岩溶在发育的过程中,可溶岩的表面常常会出现石芽、溶沟,并且表现的参差不齐,在底下的溶洞又常破坏岩体的完整性,岩溶的覆盖土层又受到溶水动力的变化而产生开裂、沉陷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同的方面对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因此,对岩溶地基的类型加以区分,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按照碳酸盐岩出露条件和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可将岩溶地基分为以下三种:
1.1埋藏型的地基
在碳酸盐岩之上覆盖着的厚度大小不一的非可溶性岩,当其厚度和强度能够支撑起建筑物并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时,对于下部所发生的岩溶情况可不加以考虑。
1.2型的地基
型主要指的是由于地表只有较少的植被和土层覆盖,碳酸盐岩大部分在地表的情况。按照具体的情况细分,它又可以分为石芽地基和溶洞地基。
石芽地基:它所形成的的原因是由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碳酸盐岩,在节理、裂隙溶蚀的扩展作用下形成的。这种石芽主要分布在山岭的斜坡上、岩溶洼地的边坡上和河流谷坡,石芽的表面表现的非常陡,而且溶沟和溶槽的深度有超过10米的,且与下部的溶洞裂隙相互连在一起。这就大大的导致了地基的不稳定,加重了施工的困难。
溶洞地基:它主要是由溶洞顶板的稳定性来决定的,而溶洞顶板的稳定性又主要是由岩石的性质、顶板厚度洞内充填情况以及溶洞形态和大小等决定的。
1.3覆盖型的地基
根据碳酸盐岩所覆盖的泥土,如风成黄土、残坡积红粘土等的厚度大小,可分为深、浅两种覆盖型。这种类型的存在对地基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塌陷、不均匀沉降等,要稳定地基需从建筑荷载和土洞的共同作用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2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的现状
在进行岩溶地质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本身岩溶发育就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隐蔽性,又常常使用随着桩基础,给工程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在面对这些麻烦时,不少的方法和经验在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总结下得以形成。比如,对于弹性体内存在的孔洞,受双向均匀应力场作用所形成的应力集中现象,有的学者采取用平面问题的有限单元法进行对溶洞的分析。有的学者和专家通过对覆盖型岩溶区的桩基础进行分析,找出适合建筑工程稳定性的最佳方式[2]。这些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出现,在对于我国进行岩溶地区工程建设地质勘察的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进行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上,可以总结出相应的合理的勘察方法。
3岩溶地区工程建设地质勘察的方法
岩溶地区的地质地貌情况非常的复杂,在进行勘查工作时,已经不能单凭槽探、坑探等传统的方法进行,只有在详细的了解岩溶地区的不同情况下进行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进行工程建设的的过程中,必须先进行地质的勘察。那么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方法进行勘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3.1采用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用来探测识别目标物的整个发展过程的一种技术,主要运用电磁辐射的理论,将远距离的目标物辐射成电磁波信息,经过探测器的接受,传到地面的接收站,最后由接收站加工成具体的图像或数据资料。这个过程综合应用了现代物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和地学规律的相关原理。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够大范围的将岩溶地貌形态显现出来,而且遥感图像能够从宏观上具体真实的将地表特征和地表的现象的关系显示出来,特别是在对岩溶层组划分和地质构造等方面特别的适用。
3.2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到工程地质的勘察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节省成本费用以及加快勘察工作的进度。它主要是对岩溶场地的各种参数进行详细的地质解释,因为人工的或天然的物具具有一定的“透视性”。这种方法也可以简称为“物探”技术,适用于地面、地下的测量和地下与地面之间的洞穴的测量。
3.3采用静力触探技术
静力触探技术的应用,可以精确的确定软土、粘性土以及砂类土的承载力,特别适用于对覆盖型岩溶工程的勘察。在进行勘察的过程中,这种技术主要是用来查明第四系的覆盖层中的隐蔽土洞的有无、规模、位置和疏松裂隙带的分布、范围。静力触探技术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代替物探技术,在探明隐蔽土洞和扰动土层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效。
4结论
综上所述,对岩溶地区工程建设地质进行有效的勘察是非常有必要的。岩溶地区的喀斯特发育状况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它的不确定性及隐蔽性加重了技术勘察上的难度。因此,在进行岩溶地区工程建设时,我们必须针对具体的工作情况,在现实的地质地貌条件下,结合相应的地质勘察技术,详细的了解和地岩溶的相关变化情况,从而做出合理的工程建设方案[3]。但是,在具体的勘察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会出现,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以前我们从来都没有遇见的,用现有的技术也无法加以解决的。面对这种情况时,只有不断地加强技术方面的更新以及寻找出新的技术方法,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岩溶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秦美前,刘晓军,商南南.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与稳定性分区.采矿技术[J].2012,(04).
一、跨区域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面临主要问题和影响分析
1.1煤炭资源问题。随着煤炭资源紧缺程度的加剧和各大型煤炭企业纷纷实施跨区域建设煤炭基地策略,资源所在地政府越来越重视煤炭资源的保护工作,提高了外来企业获取资源的门槛,并鼓励当地企业积极参与煤炭资源的竞争,企业获得外部煤炭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获取或占有煤炭资源成为跨区域建设大型煤炭基地面临的首要问题。
1.2建设资金问题。由于煤炭项目所需资金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如果全部依靠国家贷款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不仅不现实,而且也行不通。要解决煤炭基地建设所需资金问题,必须有新举措。
1.3项目管理难度大。跨区域煤炭基地建设由于离公司总部较远,给项目管理带来许多不便。特别是跨越省级行政区划建设煤炭基地,许多规定和要求与公司所在地政府要求不完全一致,企业现有的一些项目管理办法也不能完全适应省外项目建设要求。
1.4外部环境问题。异地他乡搞建设,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工农矛盾、地企矛盾,实际上就是一个利益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好了,就能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否则,就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建设速度,并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地域环境对项目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5煤炭基地所处地理环境对项目建设的影响。交通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的煤炭基地,施工难度相对低,管理相对简单方便。反之,将会对项目建设带来很大不便。
1.6煤炭自然赋存条件,对矿井施工和建设工期的影响。一般来讲,煤层自然条件好,埋藏浅,地质构造简单,地质灾害少,矿井建设相对容易,建设工期就快,反之,施工组织就比较困难,工期会相应延长。
1.7煤炭基地开采环境对矿井建设成本的影响。地理位置优越、煤层赋存条件适合于组织快速建设会战的地域,相对于地理位置偏僻、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条件差且不适合组织集中会战的煤矿来说,建设成本一定会低于后者。
二、淄矿集团公司跨区域煤炭基地主要做法及管理特色
2.1以“自我造血,滚动发展”为特点的发展模式创新。为了解决资金短缺与矿区建设的矛盾,淄矿集团公司提出了自我造血,滚动发展的跨区域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模式。即集中有限资金先建第一座矿井,通过该矿投产后产生的效益,作为启动第二座矿井的建设资金。以次类推,用矿区自身效益来建设第三座、第四座矿井,以此形成自我造血、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并提出了跨区域开发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三高、两少、一早”,即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投资少、用人少、早见效,也就是“七最”原则:以最合适的先进技术、最合理的生产布局、最简单的服务设施、最少的投资、最快的速度,实现最大的产出、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
2.2以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淄矿集团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成立项目法人,由项目法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建设管理。通过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较好地解决了跨区域项目建设离集团公司总部远,管理难度大的矛盾。一是在亭南煤矿推行的项目建设有限公司形式。由集团公司投资成立陕西亭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并由该公司负责亭南煤矿的资金筹措、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企业与项目所在地政府的经济利益矛盾,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组建控股法人管理模式。即采取与资源所在地企业共同出资组成项目法人,并由集团公司控股开发煤炭资源的模式。2007年与双欣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内蒙古双欣矿业公司,由该公司负责开发建设杨家村煤矿;2008年与亿利资源集团公司合资成立内蒙杭锦旗聚能能源有限公司,由该公司负责开发建设油房壕煤矿;2010年与鄂尔多斯市尤氏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内蒙古黄陶勒盖煤炭公司,由该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巴彦高勒煤矿。这一模式为跨区域煤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又创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2.3以控制投资为重点的资金管理模式创新。一是工程招标控制管理。通过对建设工程实行招标,使承、发包双方职责分明,奖罚明确,同时又受到法律约束,从而使建设工程达到投资省、质量好、工期短、效益好的目的。二是投资计划控制管理。采取了总量控制和年度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即在矿井建设资金总投资范围内,按年度编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定期基本建设统计报表和现场监督检查,对投资计划实行全过程监督。三是预结算审核控制管理。实施两级造价审核制度。即先由各项目筹建处按照政策规定,对本单位的单位工程预结算进行审核后,然后报集团公司或派出的委托机构进行二次审核。另外,还专门聘请了有审核预结算资质的造价咨询公司,对建安工程的预结算进行审核把关,按照有关规定层层对预结算审核和复核,及时进行结算,堵住了预结算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使工程造价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4以增强企业凝聚力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创新。跨区域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特殊工作环境,特殊文化背景,以及艰苦、恶劣的作业厂所,为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淄矿企业文化理念增添了新的内涵。特别是在济北矿区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心系全局的创业精神、敢超自我的进取精神、攻坚破难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等五种精神,不仅成为淄矿人战胜重重困难的法宝,而且成为淄矿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一笔宝贵财富。要夺取跨区域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全面胜利,离不开强大的企业文化做支撑。研究好、利用好、发扬好淄矿集团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建设,是跨区域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跨区域煤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在推动企业发展中作用与效果
3.1跨区域煤炭基地建设推动了煤炭主业快速扩张和发展。通过跨区域煤炭基地建设实施民,集团公司原煤产量逐渐攀升。2001年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1187万吨。2012年集团公司煤炭产量再次实现翻番,达到2016万吨。随处煤炭主业的快速壮大,淄矿集团公司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也迅速攀升。2012年销售收入达到28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4.5亿元,由亏损大户变为赢利大户。
3.2跨区域煤炭基地建设推动了非煤产业结构调和优化。通过建设一批骨干项目,带动非煤产业快速发展。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2条,水泥粉磨站2座。水泥熟料产能300万吨/年,水泥产能200万吨/年。建材产业已成为非煤产业首先形成规模的骨干企业。2013年底内蒙古世林化工30万吨煤制甲醇生产线建设投产,将成为集团公司煤化工产业支柱。同时,在煤炭交易、现代物流等产业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2012年两个板块实现销售收入127亿元,成为非煤产业的重要支柱。
3.3跨区域煤炭基地建设为“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关键就是“山东济宁、陕西彬长、内蒙古鄂尔多斯”三个千万吨煤炭生产及深加工基地的形成和完善,特别是陕西高家堡矿井,内蒙古巴彦高勒矿井和油房壕矿井能否近期建成投产,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结束语
1.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特点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以大学为载体,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和学科专业为基础,以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文化形态,是大学自身所固有的、反映大学自身特性的大学内在的规定性。大学文化是学校发展、凝心聚力、体现学校办学特点和展现品牌特色的重要标示。它具有文化主体间目标的融合性;不同文化间的兼容性;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等特点,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和隐形因素。
民族地区高校除具备一般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特点外,因为生源的多民族特点,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文化构成的多样性并相互交流碰撞的现实情况,面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各民族人才以及维护稳定和谐、推进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责,如何构建体现主流文化内涵、有效整合、富有地区特点、引领和创新文化发展的大学文化,是民族地区高校的重大使命与责任。
2.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有效推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建立适应民族地区高校实际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融合与发展。通过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将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文化建设整体中来,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促进和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富代表性和兼容性的大学文化环境,拉近各族师生的感情,培育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认知意识。
二是有助于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作为民族地区高校主体的各族师生,因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交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因此,通过构建普遍认可并影响深刻的大学文化,将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到大学文化中,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平台,能够有效的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树立科学的文化观念,培养良好的国民意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是有助于推进国家文化战略在民族地区的推进,增强文化育人功能。现时代,文化在凝聚国民、激发创造力、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与引领者,大学文化建设既要与时展相匹配,又要创新引领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优秀因素的凝结,“两者的整合有助于实现以爱国主义教育凝聚青年、以文化建设培养青年的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建设目标”,增强文化这一教育因素在育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能为推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提供有效动力,促进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的落实。
3.推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主流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任何社会都必须有其内在的、根本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根植于文化建设和传播中,培育并形成主流文化,成为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核心价值。大学文化建设,尤其是民族地区大学文化建设,在面对当前存在的国内国外多元思想、甚至是非法思想的冲击时,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文化建设核心地位不动摇,培育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为补充的校园主流文化,增强各族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实施好大学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做到既把握主流、又不失特色。在整合策略上,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对文化建设认识观念上的整合。要认识到大学文化与民族文化存在共性,既均为推进社会发展而做出贡献,且在地域、人群等方面存在重合,都在为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因此在文化建设的观念认识上必须承认和认可两者可以也应该有所整合,两者是主体与部分的关系;二是大学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发展目标上的整合。两者均以反应和维护地区发展利益为目标,因此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两者实现整合的根本目的,在开展整合过程中,要将人们情感的整合、功能的整合、政治整合、思想整合等作为整合的目标。三是加强对大学文化与民族文化整合过程中相关组织的整合,要调动高校与民族文化研究部门相互协作的积极性,培养校内外推动大学文化与民族文化整合工作的工作队伍,激发校内外各类团体在促进两者整合上的积极性。
构建和谐大学文化,倡导多样性下的统一。和谐大学文化是指大学校园中所有文化形态在继承原有的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所共同开拓、创造、发展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学生的民族成分多样性必然带来学生文化属性的多样性,多样性既能促进发展,也会带来冲突,不同的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心理素质、不同宗教风俗在一个校园内相互碰撞,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在坚持核心价值观念不动摇的基础上,吸收和升华各民族学生所带来的优秀民族文化,统一到大学文化建设中来,始终大力弘扬社会主流文化,构建一个和谐和睦的大学文化环境,让各族学生沐浴在主流的文化氛围内来展现自我,相互和谐共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既凸显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又高度统一,从而达到以校园文化来影响人、培养人的良好效果,使各族学生认可和自觉践行大学文化,进而推进校园的团结和谐。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系统;台湾图书馆;总分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9.275.8[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7)01-0015-05
台湾社会文教界非常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普及,在机会均等及终身学习观念指导下,台湾地区三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共建有大小公共图书馆536所[1],在普及科学文化、传承知识、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发展脉络
台湾地区图书馆事业萌芽于20世纪初。1901年,私立台湾文库成立;1915年,(公立)总督府图书馆成立。1923年,“台湾公私立图书馆规则”公布。1943年,台湾地区共建有公立、私立图书馆93所。1947年,合并后的总督府图书馆更名为省立台北图书馆,同时更名的省立图书馆还有台中图书馆。同年,“台湾省各县市图书馆组织规程”公布,多数县市都拥有了公立公共图书馆。1976年年底,台湾提出了“一乡镇一图书馆”的构想,虽然未能全面实施,但在此后的八年间,各乡镇通过自筹经费,新建了103所公共图书馆,占全省乡镇市的三分之一。1980年,台湾地区“各乡镇、县辖市立图书馆组织规程”陆续出台。到了1995年,台湾地区共建有439个公共图书馆,其中有4个省市立图书馆、22个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或县市立图书馆、313个乡镇市立图书馆。1997年,乡镇市区图书馆已开供广大民众使用者,另有分馆30所。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系统发展历程如图1。
2 建设情况概述
2.1 系统架构
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区分为“国立”、省市立、县市立、乡镇市立、社会教育馆和私立。其中市立图书馆为求服务更多的民众,除了设置分馆,还设置了规模更小的民众阅览室。业务辅导采用分层辅导的模式,“国立”公共图书馆辅导县市立图书馆,县市立图书馆辅导乡镇市立图书馆等,但彼此间实际上并无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2.2 建设主体
台湾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均依“公共图书馆设立及运营基准”,由保障其运行所需经费的各级主管机关、乡镇市公所、个人、法人或F体建立。公立公共图书馆主体上隶属于教育系统。省(市)立图书馆由当地教育局或教育部管理;县级以下图书馆由当地政府文化部门(文建会)管理。如表1所示,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图书馆、台中图书馆均隶属教育部。公立公共图书馆依据台湾《社会教育法》设置,由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管理。私立图书馆则依据教育部颁布的《私立社会教育机构设立及奖励办法》申请立案,受省市教育机关督导。
2.3 管理方式
台湾地区实行图书馆总分馆制[ZW(DY]图书馆总分馆制,是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之一,由同一个建设主体资助、一个主管机构管理的图书馆群。其中一个图书馆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总馆,其他图书馆处于从属地位作为分馆;分馆在行政上隶属于总馆,或与总馆一起隶属于同一个主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监督与管理。但尚未达到一定规模。尽管表1展示的不同层级的许多公共图书馆都设有总馆和分馆,也接受当地政府教育和文化系统的统一监督,但并非所有图书馆均施行了彻底的总分馆制。原因是在台湾省《公共图书馆设立及运营基准》中,尚未对县市图书馆是否设置图书馆做出明确规定,且存在图书馆之间如何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的问题,许多基层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也达不到基准的要求。能够真正规模化地实行总分馆制的主要是台北市和高雄市[2]。
2.4 统一服务
统一服务是总分馆制的特征之一。总分馆实行统一的管理理念、服务理念、服务规范、服务模式。服务项目基本统一,各分馆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有选择地推出自己有亮点和优势的项目。
2.4.1 建设分馆特色馆藏。台北市立图书馆和高雄市立图书馆利用较为完备的总分馆制建立了特色分馆。除了一般基本核心馆藏,总馆择定所属的一部分分馆依照行政区域特性,选择馆藏特色,并依照特色搜集各类资料,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以台北市为例,如表2。
2.4.2 区域。市立图书馆和有的镇(乡)图书馆为了方便民众获得资讯,在这一层级下更小范围的社区内设置了规模较小的分馆,称为民众阅览室。如台北市目前建设民众阅览室16所,馆藏图书在3 000册以上,配置1至2名馆员;在功能上只能提供图书借阅、报章杂志等功能,暂时无法常态化地办理各种活动。在没有民众阅览室的社区,有的以行动图书馆来服务。行动图书馆也称为“故事妈妈列车”,功能与流动图书馆无异,由两三名馆员随车服务,专门为全市偏远学区及弱势团体提供帮助。还有捷运智慧图书馆系统,即微型自助图书馆借书机,使用RFID自助借还书的技术。高雄市立图书馆开设了诸多捷运智慧图书馆,在部分地铁站台里配有四座连体书架,大约一千册图书,使用者持有高雄市立图书馆的借阅证,将借阅证与个人一卡通结合,就可以畅通地随地借阅。
2.4.3 图书馆系统分层服务。台湾公共图书馆系统依照“国立”、省(市)立、县(市)立、乡镇及私立图书馆分级服务,表现在技术服务、馆际互借、参考咨询服务、自动化网络服务业务、辅导业务、推广活动、留学资讯服务等方面。
(1)技术服务。“国立”公共图书馆完成合作编目,进行图书馆分编建档,全部书目资料提供全省各级图书馆使用;省(市)立图书馆需要于各行政区内设置特色分馆及民众阅览室。
(2)馆际互借。台湾地区图书馆普遍实行一卡通通借措施,但由于部分地区尚未达到区域网络共享水平,或者由于不同级别图书馆管理部门不同而导致文献所有权有障碍,所以还无法实行通还服务。
(3)参考咨询服务。全台图书馆均由各馆负责,有专人服务。
(4)自动化网络服务业务。“国立”公共图书馆已加入台湾图书馆咨询网络合作,建构联合资料库,合作编目资源共享;省(市)立图书馆充实总馆及分馆相关设备;县(市)立图书馆、乡镇图书馆由文建会负责,辅导其自动化、网络化,促进馆际合作;私立公共图书馆由当地教育厅、文化处补助。
(5)辅导业务。“国立”公共图书馆系统需了解下级各馆运营状况、作业情形;针对问题及缺失,提供改进意见,将访视调查结果及改革意见陈报给文化处,作为定制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的参考;省(市)立图书馆接受“国立”公共图书馆辅导,以推广研修班、研讨会等方式开展;县(市)立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接受“国立”图书馆、县(市)立图书馆辅导及本县文化和中心辅导,以成立辅导委员会等形式开展。
(6)留学资讯服务。“国立”公共图书馆开通了网络系统、院校数据库,定期办理讲座;省(市)立图书馆由各分馆举办。
3 建设特点概述及体会
3.1 积极制定法律规程,依法保障系统建设
促进图书馆的健康发展,解决图书馆之间的问题,根本的方法是有法律保障。从图1可以看出,图书馆系统能够不断壮大,为其左右护航的是相应规程和政策出台。目前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法规有三种:一是国会立法所通过的有关图书馆设置、管理、经营与利用等必要事项的图书基本法;二是图书馆行政主管机关依图书馆基本法所委任或授权所定的图书馆行政规章;三是图书馆主管机关或各馆基于设置及管理必要所自定,并经其上级主管机关所核备后或下达的图书馆内部规章[4]。台湾地区在2001年正式颁布了“图书馆法”,对图书馆的职能定位、服务对象、资源配置以及标准化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表现了图书信息服务、推广教育、支持教学研究、倡导终身学习、服务弱势群体的理念。由于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隶属各级政府的文化、教育部门,所以“图书馆法”从准备初期出台草案到正式立法颁布便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确保了在具体施行上“图书馆法”能更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教育。
同时,健全的图书馆法可以保障图书馆从布局、建设主体到管理单元、管理制度的安排与运营,避免出现政策缺位、标准不明确、文献资产权障碍等现象。台湾如今尚未能形成全面而普遍的总分管制,也对图书馆界有所启迪。没有明确的法律要求、指标设定、办法和制度,就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图书馆健康发展。
3.2 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
台湾地区为了弥补图书馆财政经费不足,也为引进其他机构的经验和专长,提高图书馆在社会上的能见度,所以在建设中格外重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1)经费来源。与政府统一拨款的大陆公共图书馆系统不同的是,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于各级政府通过税收提供的建设经费,私人及团体提供的捐助经费,会员制收取的费用,以及订阅收费。政府的补助经费和私人赞助通常是较大且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公共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建设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公共图书馆政府预算资金因故短缺时,为减轻图书馆运营和采集文献Ю吹母旱#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筹备并开启了募款管道,包括自行成立非营利性的基金会、建立会员招募制度、进行信息加工商品和服务的义卖、通过行销向企业和个人申请赞助等方式。
(2)馆舍捐助。如表2所示,民众阅览室采用的空间并非全部由政府出资建造的固定场所,而是与其他市立机构共享建筑物,或由民间单位所提供其使用的建物包括各区里、小学、托儿所、市场等,充分利用民间资源,节省又经济。馆舍有时也靠企业主直接捐助资金。
(3)招募志愿者。规模较小的分馆由当地招募的民众担任义工,与台北市立图书馆馆员一同维持民众阅览室工作。这减轻了人员配置上的费用,同时培养了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理念。
(4)建立合作关系。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与企业、学校、媒体、公益组织、社区有不同程度的合作,由此可以在有限的人力、经费限制下,获得超乎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与价值。
(5)多轨制经营。台北市立图书馆在2000年已经开始评估分馆公办民营模式的可行性,希望能够结合民间及政府共同力量,达到提升社区图书咨询服务,节省政府开支的目的。目前大陆图书馆也已借鉴此类做法,2014年“政府购买服务”及“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随后北京朝外街道图书馆携手私立悠贝亲子图书馆在朝阳区“先行先试”,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政府购买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
关键词:建筑;坡地结构设计;地基基础;设计建模Abstract: The sloping topography is complex, how to do the design of foundation and upper structure, selecting a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plan, especially the settlement control of buildings meet the standard requirements, uniform settl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construction quality, safety, saving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is a long-term and arduous task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facing. This paper provides a design method for hillsid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the idea is firs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lat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through appropriate treatment in the structur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l and the structure design is consist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design of sloping building and the actual stress is more consistent.
Keywords: slop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design; foundation; design modeling
中图分类号:TB48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坡地结构设计的方法
(1)对坡地建筑主要是通过营造局部平地环境消除坡地对建筑物的影响,就是在建筑的迎坡面设置永久性挡土墙,将坡地与建筑物脱开,避免结构的扭转。
(2)对未经“营造局部平地环境”处理的坡地建筑,目前尚没有很好的计算方法,一般采用取不同嵌固端的包络设计法来估算坡地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即多高层建筑,在进行结构设计算分析前,必须首先确定结构嵌固端的位置,嵌固端的正确选取是建筑结构计算模型中的一个重要的假定,它不仅关系到结构中某些构件内力分配的准确性,还影响到结构局部的经济性。确实嵌固位置可通过刚度和承载力调整迫使塑性铰在预期部位出现,但嵌固端的选取却可能因建筑物的各种不同情况而有所差异;室外地坪部分相差不大的坡地建筑选取不同位置作为嵌固端进行计算,选出最不利的情况进行结构设计。
2、案例
本工程为坡地上商住楼,框架-核心筒结构,总面积为3.1万m2,共27层(底部掉层2层),建筑总高度为98.4m。基准期的基本风压WO=0.40kN/m2(主体高度大于60m时按基本风压的1.1倍取);地面粗糙度为B类,建筑物的体型系数1.4,由于该工程位于坡地,还需按规范考虑其坡顶地形条件修正系数ηB。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为0.35s,结构阻尼比0.0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04。
3、地基基础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要求,坡地建筑基础设计应满足以下几点:
(1)满足上部建筑的承载能力要求。
(2)满足上部建筑的沉降变形要求。
(3)满足建筑整体稳定性要求。
当持力层埋藏较浅且分布均匀时,首先考虑的是天然浅基础,上部结构传至基础的荷载较小时,天然浅基础是一种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开挖深度小,工程造价低。当持力层埋藏相对较深,分布起伏变化,上部结构传至基础的荷载较大时,浅基础承载力已不能满足要求,此时可采用人工挖孔墩基础,成孔简单,成墩质量好,造价低,即能提供足够的承载力又有良好的经济性。当基岩埋藏很深时,人工开挖需穿越较厚的岩土层,施工难度较大,建议采用冲孔灌注桩、可适应较深的持力层,但工程造价相对较高。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 年版)第3.3.4 条规定:
(1)同一结构单元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然而在山坡地区,当基岩面起伏较大时,不可避免选择多种土层作为其持力层,常常会出现一栋楼基础大部分落在土层上,而另外一小部分落在岩石层上,这样土层上的基础沉降较大,而基岩上的基础沉降很小,造成不均匀沉降,严重的会导致建筑结构的破坏。
2.1.1地质条件
经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和钻探揭示,场区内未见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不发育,场地现状稳定,适宜该工程建设。基础持力层为以中等风化页岩和粉砂岩为基础持力层, 页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0.98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3.84MPa,砂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8.91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0.12MPa。
2.1.2基础设计(图1)
图1 基础平面图
根据地勘报告,结合设计情况,该工程基础选型如下:框架部分采用桩基, 核心筒部分采用筏基。桩基采用人工挖孔桩,其基础嵌入完整中风化岩层。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和设计值及嵌入中等风化基岩的深度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9条计算。相邻有高差的桩基应满足刚性角不大于45°的要求。
4、掉层部分结构设计
由于该建筑需要形成依山而建的效果,加之于坡地建筑的假定模型与现有的软件模拟不相符,因此本设计采用了特殊的处理,使模型与真实边界条件相吻合。处理简图见 图2,处理方法如下:
图2 具体处理简图
(1)由于该工程岩石基本稳定,不开挖就可达到稳定持力层,因此将不掉层的柱下桩孔一直向下开挖,使各个桩的桩底平齐。
(2)浇筑桩时,使桩顶控制于同一标高,然后预留竖向构件插筋(位于桩孔中的柱子不能回填填料,避免造成不等高嵌固)。
(3)掉层部分的竖向构件通过水平转孔,然后通过水平拉梁与非掉层的柱子形成整体结构。
5、建模问题
由于坡地建筑的特殊性,其嵌固端不能建在一个平面上,所以不能与常规的建筑结构等同设计。在结构设计中,通常采用下面几种常见的建模方法:
(1)在PMCAD的楼层组装中,逐层设支座,即将开始退台的柱底设为支座。此方法比较繁琐,层数较少的结构可以使用此方法。
(2)将高度填在PMCAD的设计信息中的与基础相连的最大底标高中,即填入开始掉层的柱顶标高,此时软件自动判别支座,这种方法较为便捷,操作方便。尽管上述两种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但由于目前关于坡地建筑抗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的理论资料不够充分,结构设计人员对这种特殊结构形式的认识也不足,无法从整体上把握这种结构形式, 结构设计时主要按照工程经验进行设计。从“5·12”汶川地震的坡地建筑损害现象来看,经验做法往往存在潜在的缺陷。以下论述几种常用的设计坡地建筑结构的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1)露桩设计。露桩设计在重庆较多,这种设计方法是将桩顶做平,然后在桩上修造建筑结构。由于坡地的标高不同,造成了一部分桩埋在基岩中,一部分露在基岩外。这种设计方法之所以不合理, 一是因为露桩会造成露在基岩外面的桩形成短柱,二是因为露桩在没有侧向基岩约束时,造成了柱的计算长度增长,与实际模型不相符。有震害调查[1]指出在地震下,采用桩柱体系,伸出地面的桩身顶部会严重破坏。
(2)先常规设计,再把竖向构件往下落。该设计方法是一些结构设计师在没有明确的规范的要求下,采用的一种“虚模型”的设计方法。因为按常规的设计方法,可以避免吊层与掉层结构计算模型中位移比、受剪承载力、刚度比超标的因素,然后再把不在同一标高上的竖向构件落到基础上, 只用在配筋和截面上稍作加强。然而加强多少,并没有量度;并且这一方法还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 即常规结构与坡地建筑结构的受力的方式是否一样。
(3)将竖向构件建在同一标高上设计。该方法与方法(2)类似,都是设计者人为地将计算模型简化;然而这种简化往往伴随着较大的设计误差。将竖向构件建在同一标高上设计的方法就是先按不等高嵌固的模型计算, 然后再将不等高的竖向构件落到最下面一层吊层的底标高上再次计算进行对比设计。这种方法缺少可靠性,但是在表面上看起来合理,所以常常被设计者所采用。
【关键词】 区域性 土地市场 协调机制 长三角地区
一、引言
本文研究的长三角区域范围是指“小长三角”,包含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嘉兴、舟山、宁波、扬州、泰州、南京、镇江、常州、湖州、南通、绍兴和台州16个城市。长三角地区是目前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分布密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但同时该地区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严重约束,其中尤以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最为突出。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作为基本生产力要素之一和有限的稀缺资源,如何高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成为影响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们知道,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方式,土地资源的配置也不例外,土地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将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度。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土地市场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从区域视角研究土地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土地市场一体化,就必须构建跨省级的区域协调管理机制,通过区域土地市场一体化建设来优化配置区域内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保障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长三角区域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为了招商引资存在着恶性竞争,导致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与投资项目的重复建设,致使整个区域内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从长三角区域整体来看,由于长三角区域内各个城市间经济发展条件极为相似,从而导致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均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特别是苏南和浙北及其内部各县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更加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这两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区域内16个城市在生产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发展,但由于区域内一些城市隶属于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对于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大型港口的建设,跨省级的城市间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导致大型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以及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衔接,例如区域内大型港口的重复建设容易导致区域内港口利用效率低下,从而导致区域内大量宝贵土地资源被粗放式利用。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区域性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如果区域性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协调保护和治理,就会导致区域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例如,长三角区域内许多城市大量利用地下水,导致区域内许多城市出现地面沉降现象。同时长三角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江南渔水之乡,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内大量围湖造田、填海造地严重破坏了区域内的湿地资源。
基于以上原因,要使长三角区域内土地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通过建立长三角地区区域性统一的城市土地市场来优化配置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就显得意义重大,这就需要构建跨省级的区域统一的土地市场协调管理机制,发挥区域性统一土地市场在区域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三、区域性土地市场建设的统一协调组织机构
区域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各城市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仅从本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考虑,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缺乏有效协调管理,从而导致区域内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浪费。对此,可采取土地资源的垂直管理模式,在区域层次上设置区域土地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主要是解决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互相协调的问题,例如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各城市之间土地利用的相互协调,以及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单个城市不能单独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另外,可以设置区域性土地资源管理机构,在中央与省级土地管理部门之间有一个过渡机构,可以解决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土地资源管理的事项太多,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管理效率的问题。如当前国土资源部对土地利用的审批,由于全国需要审批用地的数量过大,导致全国各地的用地审批项目在审批环节需要耗费太长时间,影响合理用地项目的建设进度。
在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下,与土地相关的收益对各级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来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土地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稀缺的生产力要素之一,对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战略意义。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而土地资源的稀缺就是长三角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借鉴国外有关区域性协调管理体制的成功经验,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的国情及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建立长三角区域城市土地统一市场来优化配置区域土地资源的角度,本文提出长三角区域城市土地资源区域协调管理的组织形式的设想。
四、区域性土地市场建设的协调组织机构职能定位
长三角区域如果实行土地管理机构的中央直接垂直管理模式,必将有利于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过度干预的问题,发挥土地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同时设立的这种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区域级―省级―市县级土地管理机构的垂直管理模式,对协调区域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基于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间由于缺乏协调而引发的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区域性土地资源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土地利用规划部门
该部门主要负责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应从整个长三角区域角度,按照长三角区域产业规划优化布局、各城市发展合理功能定位、区域内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及土地生态环境来编制长三角区域详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这种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通过中央授权立法的形式,严格保障其实施的权威性,对任何单位、个人以及政府机构违背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行为要采取严厉的有效制裁措施,并且对于规划的修改也要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确保其权威性和稳定性。
2、区域土地利用督察部门
当前我国在几大区域设立了国土资源督察局,用于对各地土地违法事件的监督。如果设立了区域性土地资源管理机构,可以考虑将当前的每个区域的国土资源督察局设置在区域性土地资源管理机构内部,作为其一个职能部门。这样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更有利于及时充分地对土地违法事件进行信息收集,便于对土地利用违法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对违法用地事件处理的有效手段,解决当前区域性国土资源督察局对违法用地事件往往事后监督以及处罚手段比较单一的不利局面。
3、区域土地市场管理部门
在区域性土地资源管理机构内专门设置一个区域土地市场管理中心之类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能是保障区域土地市场的市场机制在配置区域土地资源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提高区域土地市场的运行效率,其主要工作是制定区域统一的土地市场交易法规以及协调解决区域内省级、市县级土地市场之间存在的有碍区域土地市场正常运行的不利因素。例如建立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市场交易中心,为长三角地区土地产权的交易提供统一的场所。可以在上海建立一个交易中心,然后在各地级市设立其办事处,长三角区域内所有国有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都必须在此交易中心进行,并将所有的土地产权交易信息在长三角土地市场交易中心网站上公布,同时交易中心为产权主体办理相应的产权登记、变更和过户等手续。为保证长三角地区土地市场交易中心正常运行,必须制定相应的《土地市场交易法》,来保障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行。
4、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部门
长三角区域由于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要加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土地生态环境的统一协调保护,考虑在区域性土地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一个专门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专门协调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由于土地利用具有很明显的外部性,所以其职能必须协调好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在各城市之间合理负担比例以及解决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在各城市之间进行合理补偿问题。
五、结束语
虽然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所起的作用远远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目标。因此,随着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我们需要跨省级地构建长三角区域统一的土地市场交易平台以及区域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治理合理补偿机制、跨省级的区域土地合作开发收益分配机制以及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合理规划利用机制,来实现长三角区域整体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度,促进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注:基金项目:1、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襄阳市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与动态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2Q214);2、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土地上房屋及附着物拆迁补偿评估(项目编号:2013JDY011);3、湖北省科研创新团队经费资助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汉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项目编号:T201314);4、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宏观调控决策支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11011)。)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志彪、郑江淮等:长三角经济增长的新引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 曲福田、吴郁玲: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7(5).
[4] 高波:灰色土地市场的理论探析[J].管理世界,1993(1).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1]。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勤钻研、能创新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任,有效的师德建设是实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由于民族地区地理位置一般较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使得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师德建设常常面临诸多困难。如何搞好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师德建设,促进民族医学教育的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
1 时代的发展对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师德要求
师德作为社会、教育本身对其从业人员的规定性要求,总是在教育的客观规律下逐步形成的,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尽职尽责,教书育人”等是教师职业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新的标准和要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既要遵从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道德意识。
1.1 要有艰苦奋斗、终生服务于民族地区医学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为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相比发达地区发展严重滞后,“民族地区”成了“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地区”的代名词,客观环境导致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硬件设施落后、学术科研薄弱、生源环境恶劣,更为严重的是教职工待遇低、家庭经济收入微薄,这一切势必严重影响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民族地区高校优秀师资的外流都是基于这一原因。因此,在经济条件无法迅速改变的情况下,要振兴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事业,树立教师艰苦奋斗、终身服务于民族地区医学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1.2 要有悉心钻研民族医学知识、推广民族医学文化的宏伟志向
医学院校除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外,还要能时时走在医学研究的前沿。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同样肩负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双重责任,许多民族医术、民族药物等一直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然而,很多有价值的民族医学文化由于得不到推广而慢慢消失了。所以,作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祖国的民族医学文化,要有悉心钻研民族医学知识和推广民族医学文化的宏伟志向。
1.3 要有适应新时期医学模式转变的道德素质
21世纪的医学模式将从生物医学模式彻底地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决定着医学教育模式也将随之改变,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要以现代医学思想、创新精神来设计和培养医学人才。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卫生医疗人才的规格是:能从事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和保健等卫生工作、品德高尚、基础扎实、具有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对培养医学人才的医学教师而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参与教学改革等等,这些要求的实现是基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职业道德的自觉遵循[2]。因此,具备适应医学模式和医学教育模式转变的道德素质,是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在新时期搞好医学教育的保证。
1.4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除应具备新时期的师德品质外,还应有高尚的医德
医学院校的教师特别是临床教师,对于学生是教师,对于患者是医生,这样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要具备比其他教师更高更广的道德品质。一名合格的医学院校教师,必须是一名称职的医生,除要“教书育人”外,还要拥有“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崇高医德。医学教师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除运用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科学思维,通过一招一式的娴熟技术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示范和指导外,他们热情待患、周到服务、廉洁自律的医德风貌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3]。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要求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任何时期除具备相应的师德品质外,还应有高尚的医德。
2 当前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医学是救死扶伤的事业,所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神圣的医学事业决定了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必需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今后才能竭尽全力为人类解除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医学人才的培养[4]。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广大教师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条件艰苦、实验办公设施简陋、收入比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也有许多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或消极怠工、或“孔雀东南飞”。另外,近年来在社会上消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击下,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一些教师身上,也出现了诸多有违师德的突出问题。如个别教师淡化政治,甚至在课堂上、讲坛上和书刊上发表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以此哗众取宠,造成听众与读者的思想混乱;有的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较差,学术道德观念淡薄,学风浮躁,急功近利;有的教师受利益驱动,治学松弛,教学马虎;有的教师在各种奖励、职称的评审中托人情、拉关系,营私舞弊,搞虚假鉴定;有的教师甚至请人,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部分教师还存在着重视知识,轻视实践;重视能力,轻视品德修养的问题;有些临床教师对病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甚至收受、索取红包,难为人师。如此等等,都说明加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 加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要重视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营造师德建设的大环境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资待遇低,是导致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敬业意识不强,专业思想不稳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低水平的经济待遇,使得民族地区教师的劳动得不到肯定,职业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确立其职业在社会各行业中的优越地位时,才会激发和保护他们敬业、乐业和精业的精神,认同和遵守教师职业所要求具备的职业道德。也就是说,国家和社会为教师所创造的物质待遇、社会地位及其在社会各行业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与现实状况,是制约师德水平整体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全社会都要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缔造富裕的经济环境,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的待遇水平,真正体现“尊师重教、尊重人才”,从而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2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师德建设的良好内部环境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落后的管理体制,是导致教师队伍中有些人职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学校内部长期沿用的人事管理、考评机制、分配制度等若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就会越来越缺乏激励和约束效能,从而滋长一些不良现象。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偏僻、信息闭塞,教育改革的步伐较慢,原有的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阻碍了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因此,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医学教育的师德规范,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重要的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创新。首先,要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全员聘任制,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将不适合教师职业,特别是缺乏职业道德者从教育单位中剔除。其次,要改革陈旧的分配制度,引入激励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的枷锁,真正做到优劳优酬,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第三,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由管理者、教师、学生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师德评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首要内容。第四,各级领导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引进人才和稳定人才的关系,确实做好人才的引进和稳定工作,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努力创造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
3.3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教师要立德修身、为人师表,自觉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
师德外显于教师的言行举止,所以在师德建设中,教师本人是关键。作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事业,乐于奉献。民族地区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济社会的发展短时期内难以赶上发达地区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安心乐教、艰苦创业。其次,要严谨治学、勤于钻研。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医学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努力自学、更新知识,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另外还要潜心科研,博弈当代医学前沿知识和民族医学知识,坚决杜绝学术腐败行为。第三,作为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教师,还要加强医德修养,既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又要尽职尽责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服务,践行“精于医术、诚于人品”的“大医”精神,努力达到“君子慎独”的理想道德境界[5]。
参考文献
[1]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
[2]章越松,王建华.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和学生的医德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5):49.
[3]杜涛,宋艳红.医学院校师德建设的再认识[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