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媒体策划营销范文

全媒体策划营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媒体策划营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媒体策划营销

第1篇:全媒体策划营销范文

不盲目跟风,不固步自封,坚定不移再造媒体影响力

房地产行业日趋疲软,客户的选择也日趋功利。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开发商开始直接要求媒体为他们带客户、卖房子,根据销量给媒体付费,美其名曰“为效果付费”。这相当于把媒体变成了销售渠道,而无视媒体的品牌传播价值。他们要的不是影响力,而是简单的转化率。

迫于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和生存压力,不仅搜房、搜狐焦点、新浪乐居等网络媒体普遍接受了开发商的要求,甚至在重庆、杭州等地,一些主流报媒也纷纷就范――媒体通过版面卖房子,客户根据销量交广告费,如果卖不了房子媒体自然就收不到钱。实践证明,多数媒体不仅没有增加创收总量,反而付出了大量的版面,透支了资源。

我们在分析了这种市场新动向后,认为跟风“为效果付费”绝对不可取。因为,如果客户的产品定位本身就有问题,即使报纸做再多的广告,也可能不会促进销售。但是,报纸广告的传播效果已经部分达到目的,广告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将报纸广告和销售效果简单挂钩,实质上是媒体被开发商的利益需求简单绑架,相当于把持续而有价值的影响力白送给开发商。媒体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舍本逐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媒体广告效果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不与客户销售相关联的营销策划,也已经没有吸引力,很难让客户投钱。

基于这两点,齐鲁晚报房产事业中心制定了2014年房产经营的两条路径:

一是全力做好报纸行业影响力的营造,提升齐鲁晚报房地产专刊《齐鲁楼市》在特定客户、特定消费者中的影响力

“报纸一次营销是卖报纸,形成影响力,二次营销是卖影响力,换取广告,广告商看重的影响力,在有效的影响区域、有效的影响人群和有效的影响集中度(相对规模优势)。成功的传统媒体,‘三个有效’特点突出。”①为此,从今年年初开始,房产事业中心围绕《齐鲁楼市》的内容影响力升级,对专刊进行了改版。开设了“楼市茶馆”、“楼市气象站”、“置业课堂”、“私人订制”、“高端访谈”等版面和栏目,增强了专刊的权威性、互动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全方位提升客户宣传效果。

二是以报纸为基础,搭建房产营销新平台,再造和提升媒体影响力

我们既要拒绝开发商把媒体作为销售渠道的做法,也要从传统媒体经营方式的惯性思维中跳出来,颠覆传统,颠覆自己,转变经营方式。通过服务模式、服务形态、服务平台的全面转型,在满足客户品牌传播的同时带动产品销售,增强齐鲁晚报经营创收的后劲。

服务模式转型:

全产业链出击“一鱼三吃”

齐鲁晚报的房产全产业链服务已“试水”多年。2011年,齐鲁晚报旗下的山东齐鲁不动产公司挂牌成立,该公司围绕房产行业在品牌、产品推广、销售和二手房中介等方面,搭建起了较完整的服务链条。公司成立后,其两项主营业务――商品房销售和二手房中介,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公司项目已达十几个,二手房中介门店也已发展至80家,成为济南市最大的二手房销售服务商。

但由于部门条块分割,齐鲁晚报报纸板块和不动产公司板块没有形成较好的互动,没有发挥出“1+1>2”的合力。今年年初,齐鲁晚报调整部门架构成立房产事业中心,将房产工作室和山东齐鲁不动产公司等部门整合至房产事业中心内。主要目的是通过部门整合、业务整合,将上下游产业、相关行业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行业竞争力和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

这种整合的效益在运作“碧桂园・十里金滩”项目上展现出来。7月初,在了解到位于烟台的“碧桂园・十里金滩”项目将开始新一轮推广后,房产事业中心马上召开了由房产工作室员工与不动产公司骨干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形成了一份包括媒体推广、活动策划和不动产公司销售策动等在内的齐鲁晚报整体解决方案。在方案形成后,第一时间前往海阳与开发商进行对接。碧桂园方面对齐鲁晚报的工作效率和专业程度非常认可,当天便达成了合作意向。

通过该项目,齐鲁晚报成功实现了“一鱼三吃”。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齐鲁晚报就实现了“广告收入+带客佣金+销售提成”共计200多万元的创收。在碧桂园项目的示范效应下,齐鲁晚报又采用类似合作方式,先后成功签下了威海、烟台和济南的三个楼盘。不到半年时间,齐鲁晚报通过房产全产业链服务直接带来创收近800万元。

当然,齐鲁晚报围绕全产业链营销的尝试才刚刚开始。今后,房产事业中心要继续完善服务链条,把齐鲁晚报房地产板块变成集媒体、公司、广告公司和活动公司等服务主体于一身的整体问题解决专家。

服务形态转型:

融合新媒体牛刀小试

近年来,齐鲁晚报在房产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控制力大幅提升,在报媒间的对比优势明显。但随着报媒效果的整体下降和网络媒体对市场的“蚕食”,竞争对手已不仅是同城山东商报、济南时报等报媒,更有搜房、搜狐焦点、新浪乐居等网络媒体。

我们对这种竞争形态深入分析后认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基因截然不同,传统媒体内在的传播逻辑是‘媒体本位,内容为王’。互联网遵循的逻辑是‘开放分享,用户中心’。”②“新媒体的冲击虽然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环境,但报纸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它存在的独特优势和价值。报纸应该以长补短,让劣势最终成为无可替代的优势,借助时代的东风突破重围。”③所以,齐鲁晚报的房产经营主动融合新媒体,实现服务形态的全面转型。

经过周密策划,齐鲁晚报于6月份推出了由报纸、网站和齐鲁晚报微博、微信共同参与,并且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买房,晚报帮您出首付――35万首付款等您拿”大型主题策划。在这次活动中,由媒体首次拿出35万元真金白银面对购房者抽奖(此举在全国媒体中实属罕见),开发商拿出特价房源限时销售,购房者均需要通过齐鲁晚报官方微信平台报名参加团购并获取抽奖资格。最终,共有40余家楼盘、3000多名购房者通过齐鲁晚报微信平台报名参与活动,并成为齐鲁楼市购房俱乐部会员。这一策划也真正促进了成交,尤其是7月底举办的现场团购会,更是获得了业内外的好评。通过该策划,齐鲁晚报获得700多万元的创收,实现了开发商、读者、媒体三方共赢。

经过这一活动策划,我们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纸媒融合新媒体,并不是简单的内容拷贝,也不意味着形式的完全颠覆,而是为传统媒体提供改造和产生新血液的路径。传统媒体侧重内容、传播,新媒体侧重渠道、互动、体验。传统媒体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去创新?如何借助新媒体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受众?如何利用新媒体挖掘新的经营增长点?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全方位考量的。

服务平台转型:

全案策划发现行业蓝海

传统媒体的策划,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而现在,单一报纸、单一媒体已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他们需要多媒体、多平台的“一站式”全案营销策划,也可称为整合营销服务。“整合营销早已不陌生,但绝大多数人对它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和片面,在经营领域长期被一些报纸媒体所忽视。即使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报纸,其整合营销服务主要在内部的采编、广告和发行业务上。”④我们提出的全案策划、整合营销,就是要转变“报纸经营就是版面广告”的惯性思维,把平面、网络、电视、微信、微博、线下活动等平台资源整合,实现服务平台的转型。

试水海南地产项目,可以称为齐鲁晚报房产事业中心全案营销策划的开局之作。今年4月18日,由齐鲁晚报组织的“海南飞机看房团”成功起航,齐鲁晚报的跨省看房策划迈出了第一步,这也是山东平面媒体首次往海南发出看房团。在该项目推进中,齐鲁晚报房产事业中心成立了项目团队。项目团队不仅要承担硬广告的设计,软文、新闻稿件的撰写,为客户提出推广计划和投放建议,还要接听读者电话,接待购房者,组织置业说明会并组织看房团。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4至6月,齐鲁晚报海南项目完成销售额1200多万元,实现利润100多万元。在第一季结束后,齐鲁晚报又与开发商签订了为期半年、总额度200万元的新合同。其中,大部分费用投放在齐鲁晚报,小部分由齐鲁晚报负责整合在广播、网络和电梯广告等渠道的投放。

在全案营销策划方面,齐鲁晚报房产事业中心的长期目标是:把全案策划在全行业推广,力争把报纸由广告商,变成房产行业的广告推广商。

截至8月底,齐鲁晚报房地产行业在济南平面媒体的广告刊登份额同比增加9.6%,市场控制力进一步加强。但我们更看重的是通过搭建新平台,再造媒体影响力,在全产业链营销、全媒体融合、全案策划等方面取得的突破。

未来媒体的竞争是超限竞争。报纸要想在市场争夺战中坚守阵地甚至突围,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理念,以读者和客户为中心调整经营思路;二是要创新经营方式,变坐商为行商,积极研究广告客户需求,提高创意策划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广告客户量身订做策划方案,提供增值、超值服务。在满足客户各种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

注释:

①傅绍万:《做强新闻客户端的路径选择》,《中国记者》,2014年第8期

②高海浩:《用互联网基因构建传统媒体转型新平台》,《中国记者》,2013年第3期

③戴有信:《新媒体背景下报业经营的变革》,《广告人》,2014年第8期

第2篇:全媒体策划营销范文

第一问:全媒体营销的主角是谁?

从中国广告主生态调查课题组2009—2010年的调查数据来看,2009年47%的受访广告主认为广告主为广告市场的主导力量,与2008年相比上升了4.6个百分点。在广告主的角度来看,企业与媒体在整体营销与广告市场上是旗鼓相当的两大阵营,而广告公司已经逐渐被边缘化。随着我国广告市场的逐渐成熟,广告三角关系开始出现重心的偏移,力量的天平在重新调整平衡点。

被“边缘化了”的广告公司

在全媒体营销趋势席卷而来之时,很多广告主认为媒体的极大丰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加重了自身的力量砝码,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利和选择空间,面对媒体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现状,广告主才是广告关系中的主导,是备受追捧的明星。很多媒体在此时也逐渐将自身定位成广告主营销推广的承载物和平台,在三网融合的利好背景下向更加多元化的渠道和媒体形式上拓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广告与营销产品。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中国本土广告主和媒体方开始有意无意地将广告公司排斥在合作关系之外,传统的广告三角逐渐变成了竞合的双边交易。不少广告公司开始彷徨,对于自身的价值定位也开始出现动摇,不断追赶广告主和媒体的脚步,陷入较为被动的境地。然而全媒体营销中,广告公司真的没有价值吗?如果答案为否的话,那么广告公司的价值究竟何在,又该如何调整和发挥?

广告公司的自省与反思

在20世纪80年代,广告公司的发展达到了鼎盛,而这个鼎盛主要由两点构成:第一点在于广告公司对市场需求进行的准确预判与把握;第二点在于广告公司对于媒体的深入了解,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时代在变,而营销的根本没有变,即利用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判断和把握,从而做出营销决策,制定营销方案。然而在新世纪里,媒体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一同发生,甚至相辅相成,变化了的时代和变化了的营销环境也给广告公司维持自身价值,保持自身的敏锐性带来了新的挑战,由此才产生了关于广告公司价值的讨论。

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带来的是极度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与媒体接触,然而这种极端破碎和个性化的需求也就意味利用原有方法无法再实现规模化,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营销成本,无论是广告主还是媒体,这都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状态。“重聚”或者说“聚合”的要求应运而生。那么,面对破碎了的消费者和受众、碎片化的媒体种类,这种重聚或者聚合应该如何实现,如何引导,如何利用?这是摆在广告公司面前的新挑战,也是其重新实现自身价值的重大命题。

要实现聚合与重聚,第一步就是要重新掌握当下受众已经变化了的、个性化的需求。从过去的调查经验来看,消费者或者受众只是单纯的“样本”,是量化研究方法和科学模型中的某个客观组成。然而在传播方式由线性渠道变成互动性平台之时,受众开始主动参与到传播中来,拥有更大的主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受众需求的把握已经不能够只是观察、调查和量化的了,而是需要他们进行主动反馈的,需要进行内心洞察的。这种局面使得广告公司的传统研究方式被宣告出局,而一些洞察性的研究又往往具有极大的经验性和主观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复制。于是,营销呼唤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核心营销技能和知识结构,全媒体时代的营销需要基于海量消费者信息数据库之上的策划与方案,需要重新把握消费需求,预判市场需求,做出营销决策。针对这一问题,基于手机以及电视、电脑的个人信息平台和家庭信息平台正在逐步建立,为全媒体时代营销解决低成本的海量信息搜集提供了可能,这是全媒体营销的第一步;下一步需要的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合适的分析与破解,洞察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第三步是真正获取有效的消费者需求回馈,提升市场预判的准确性。

如果广告公司无法实现这三步,重新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心理,那么广告主将失去左膀右臂,成为瞎子与哑巴,无法做出正确的营销决策;而媒体也将成为没有准心的枪支大炮,找不到信息传播的靶心和目标。广告公司的价值需要自身在这样的反省与思考中重新获取。

广告公司价值证明

反思之后,大部分广告公司开始重新调整自身业务架构和知识体系,更新研究方法。而如何让广告主以及媒体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认可广告公司的新变化,这是广告公司探寻自身价值时的重要障碍。

虽然广告主开始接受新媒体、认可新媒体的营销效果已经成为事实和趋势,但是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广告主还没有全媒体营销的详细规划和战略性的布局。对于大部分广告主来说,全媒体时代带来的便利性只是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多的媒体,有更多的媒体渠道和营销方式可供选择。全媒体营销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广告内容在不同媒体上的重复播放与曝光。与此同时,媒体方面在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和渠道之时,开始尝试将各种媒体进行捆绑打包,试图开发出更多的广告与营销产品套餐销售给广告主,对于这些媒体是否适合捆绑,如何进行捆绑,捆绑效果如何却并不一定了解。从这个方面来说,大多数广告主与媒体的“全媒体营销”是努力的但是盲目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部分广告主与媒体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这毕竟还是少数。另一方面,消费者的碎片化和多样化是当今营销效果下降的最重要元素,然而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却日益拉长。正是因为广告主与媒体存在这样的误区与盲区,广告公司才有机会在不断的调整和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专业性,重新证明自身的价值。

首先,在这个时候,广告公司的专业价值得以体现。正如笔者在采访群邑中国区媒介购买总经理张海鹰的过程中,对方表示,优秀的广告公司这些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为自身积累并形成了一套自我学习的机制和体系,有独特的研究方法与工具,并且永远紧跟营销趋势的步伐,对于营销和广告永远是专业且严谨的。事实上,广告公司是走在广告主与媒体之前的,他们紧跟消费者,获取最新的营销趋势与营销信息,具备完善的数据库体系和上佳的分析能力,完全可以为广告主提供有效的参考与指导,为媒体出谋划策。全媒体营销的舞台上,广告公司绝不应该是配角。如果真的能够本着广告公司一贯的优势和传统,及时跟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媒体接触习惯,掌握新的营销趋势与方向,以更加权威、专业的形象出现在广告主与媒体的面前,那么全媒体营销对于广告公司来说正是一场绝佳的反攻机会,重新掌握广告三角关系中的重要主导地位。

第二,在这个时候,广告公司的整合成为优势。全媒体带来了全营销的整合需求,广告公司的业务如果能够及时拓展与升级,势必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全媒体营销的时代,公关、消费者调查、媒体整合与评估都成为广告主营销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和媒体机构都在这样的需求之下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对于部分广告公司来说,业务的拓展和这些功能的整合、对于新媒体领域的把握都成为趋势和必须,是新的生存空间的开拓。谁能够为广告主提供整合性、一站式的服务,解决广告主在面对信息海量化时的茫然和抉择困难,谁就把握了这个时代的制胜法宝。

对于广告主来说,全媒体营销是网络时代营销方式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对于媒体来说,这是一种机遇和挑战——传统媒体未必就会失利,新媒体也未必就能稳操胜券;对于广告、公关和媒体机构来说,这是一种发展变革与压力。所有角色在这场较量与考验中都在涅与重生。广告公司并不应该被边缘化,也不应该对自身价值产生茫然和疑惑,反而应该把握机会,重新回归广告三角关系中的主流地位。

第二问:如何理解全媒体之“全”?

所谓全媒体,在营销中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全”的度是业界在全媒体营销面前反复自我追问的一个重要问题。广告主在面对如此丰富的媒体之时往往有些畏缩与恐惧:一是无法了解全部的媒体特征与属性,二是无法决定究竟该用哪些媒体,三是生怕被时代抛弃所以不得不用新媒体,四是无法知道所谓全媒体的营销方式究竟是否有效。面对这样的困惑,全媒体营销似乎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今天,我们希望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切忌盲目之“全”

媒体技术和媒体形式的不断丰富给了广告主更大的营销可能与发展空间,但是受到产品和品牌发展需求、周期阶段以及营销策略制定等因素的限制,并非所有媒体都会适用于广告主的营销策略。在保证营销效果的基础上尝试新的媒体形式,并且寻求最合适的承载方式,这才是全媒体营销的本质。而在媒体选择上,也不应该片面求全,有效地选择才是最佳方案。

正如房地产可能永远都需要与平面媒体结盟,快消品可能始终会选择电视媒体作为战友,IT产品可能会是网络媒体的终生拥趸,在此之外,适量的、有选择性的多元化媒体配合和使用对于企业与品牌的宣传推广才是最为有效的。即使是同一产品,在其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中,所适合使用的媒体类型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全媒体”的使用,需要把握一个度的原则,在媒体中找到最适合产品或品牌形象、营销诉求特质的媒体进行使用。

切忌空洞之“全”

在现下的全媒体操作中,很多人将这个概念进行了过分粗放式和简单化的理解,单纯地认为使用所有媒体形式进行广告播放和展示就能够实现全媒体的效果,赶上这一波的营销潮流。这种做法忽视了全媒体营销中对于各种媒体独特性的关照,忽视了营销最为重要的并非形式和事内容这样一个道理。

而在全媒体营销方案的制定和策划上,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应该在全媒体营销方式通力协作:广告主提供与自身营销目标相关的资料和主题,确定全媒体营销的目标效果;广告公司通过对市场的把握和了解,对广告主的营销目标进行预判,充分搜集媒体的各种信息,从而与广告主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确定整体营销策划方案和媒体使用、投放方案;媒体则需要紧紧跟随消费者的媒体接触习惯和广告主的营销需求,利用自身的平台和渠道不断拓展新的媒体与广告产品,同时与广告公司有效配合,为广告主提供最合适的全媒体营销服务。在三者共同的努力之下,全媒体营销才能够得以实施,才会是有内容、有核心、有重点、有效果的,是根据不同的媒体产品、不同的营销目标共同构成的全媒体营销策略,并且有效地执行下去。

第三问:全媒体营销时代,传统媒体怎么办?

近几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力量正在迅速成长,越来越多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些新型媒体的广告份额日益庞大,并且呈现几何级的数量增长,在不远的将来就有可能超越平面和报刊媒体,成为电视之外的第二大媒体。虽然目前广告主对于新媒体的信任还不够,投放也还处在谨小慎微的状态,但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的专项调查中,已经有接近50%的广告主认可了“数字媒体在企业营销推广活动中的地位在上升”这一观点。于是,业界开始怀疑,在全媒体营销中传统媒体的地位是否逐渐被削弱,传统媒体能否有效应对全媒体营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于是,本文的第三问顺势提出,传统媒体是否应该在这场营销战役中用事实为自己正名?

用全媒体营销的眼光重新布局

事实上,传统媒体要在全媒体营销中为自身正名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但是绝对是具有可能性甚至是竞争优势的。

首先,要实现全媒体营销,首先就是要有多样化的媒体渠道,从而为广告主提供多重产品选择空间。对于媒体来说,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向其他媒体领域进行拓展。在这方面,广电等传统媒体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一方面这些媒体具有较为丰富的媒体运营经验和媒体资源,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准入制成为新媒体拓展广电、报刊等媒体形式的天然屏障,这也成为在多媒体拓展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先天的不对等条件。

第二,随着三网融合的脚步越来越快,广电、报刊纷纷进入了全媒体拓展的时代。广电机构一方面利用NGB和三网融合的契机大力发展广电数字媒体,如数字电视、CMMB、网络电视、和IPTV,同时也积极拓展至户外媒体以及手机流媒体方面。在广电机构中,上海文广、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都是全媒体布局的典型代表,也是本刊曾经进行过深入采访和剖析的经典案例。而报刊媒体在实现自身数字化的同时,也有诸如人民日报社这样以人民网为基础,拓展至网络、手机和户外等多种媒体领域的榜样。有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也就为媒体应对全媒体压力,向广告主提供全媒体投放产品的实现做了保障。

全媒体合作与升级

第3篇:全媒体策划营销范文

关切民生 服务大众

创刊于1995年的《大河报》迅速发展,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发展成为河南发行量第一大报。《大河报》从创刊之初到现在,始终坚持“关切民生,倡导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的宗旨,试图从新闻的时效性、信息的容量、选题的角度以及读者互动等方面,向读者展现出一种可信、可亲、可读的面貌,体现一种雅俗共赏的内容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报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河报》始终坚持“以信息传播为主,办一份党和政府与群众都满意的都市类报纸”指导思想,通过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市场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报在河南全省建立了300多个直属发行站点,组建了一支6000多人的庞大队伍,开辟了全省县级以上的城市发行点并向周边省市辐射。《大河报》作为中原报业第一品牌,连续9次入选世界日报发行百强,6次入选中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10强,9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8次获得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2010年-2011年中国媒体品牌影响力检测中,位居全国第四名。《大河报》所取得的这些辉煌的成就,是与该报的办刊宗旨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河报》实战性营销策略分析

都市报的竞争基本呈现出“一强多追”和“分层竞争”两个特点。挑战者与领跑者的差距是同数量级的,同时,几乎每个竞争层次都有旗鼓相当的都市报。但这种状况在河南却并未出现,《大河报》在河南始终处于市场的绝对优势,应对不同市场的变化,采用灵活的实战性营销策略,值得其他都市报学习和借鉴。

“大戏”系列营销广告策略。2005年,报业广告收入出现了下滑。在全国都市报还处于低靡的时候,《大河报》推出了“大戏”系列营销广告策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该营销广告利用京剧元素,用京剧中的“主角”来暗喻《大河报》的“王者”风范,彰显它的主流优势。7月上、中、下旬分别打造出“大戏晚些上演”“大戏即将上演”和“大戏开演”三次广告,通过制造悬念,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以“十年大河,厚报读者”为广告主题的征订会,是发生在“大戏”系类营销活动之后的,效果也不错。接下来,《大河报》又趁热打铁,连续推出品牌形象广告和系列营销广告,再次引起读者的关注。以不断制造悬念为切入点,以系列营销广告为主体,以招聘广告为落幕,不仅吸引了读者、赢得了市场,而且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

“回收旧报换新报”的营销策略。当报纸发展到高级竞争阶段的时候,单一的营销模式再也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大河报》在2006年初,开始了以“环保”为主题的营销策划,展开“回收旧报换新报”的社会活动,以此引起社会的关注,体现《大河报》的社会责任感。

该主题的提出顺应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时代主题,本次活动将“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化,还有社会责任”作为发行理念。在传递资讯的同时,引起人们对社会环保问题的深刻认识,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为了进一步推广“环保”主题,《大河报》还推出了“大河发行与您携手,传递绿色火炬”“大河发行与您携手,共铸绿色长城”等系列宣传活动。2006年、2007年分别回收旧报纸4000多吨、6000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奥运媒体联盟”的营销策略。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给整个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当然也包括中国的报业。善于抓住时机的《大河报》,推出了“接力奥运,传递绿色”系列广告,提出“回收旧报、保护环境、为奥运出力”理念。针对这一难得的机遇,《大河报》等5家主流报纸联合搜狐网一起组建了“奥运媒体联盟”,以“差异化”为创意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河报》为了进一步强化强势主流媒体的地位,又进行了资源整合,发挥《大河报》的品牌优势,策划出不同版本以“奥运会”为主题的系列广告。

“独家性”是报纸的主要特征,《大河报》将其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从原来的“独家报道”发展到 “独家认识”和“独家表现”。自从《大河报》成为河南的主流媒体之后,大河报人就把发展眼光转向了审视自己,而不是竞争对手,不断地突破自己,寻找新的创新点。

《大河报》在全媒体时代的生存发展策略

报纸属于一种传统的大众媒体,也是最具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之一。但是,却遭到了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冲击,国内的报纸呈现缓慢的下滑趋势,甚至有学者认为报纸将会走向消亡。在很多报业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不知所措的时候,《大河报》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网络化生存发展的新途径。

坚持内容为王,提升新闻品质。2008年,《大河报》通过增加河南新闻板块、组建民生新闻板块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了本地新闻、社区新闻的信息量,并设立二级城市新闻专刊,扩大《大河报》在二级城市的影响力。同时,在新闻策划方面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策划了“洛阳世界邮展”“绿城十大魅力社区评选”“寻访多彩民俗”等系类报道。这些独家报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大河报》作为区域主流报纸,依托自身独占资源,为读者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新闻资讯。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对自己旗下的媒体要求定位准确,每一家报纸都要有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不断地突破自己,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大河报》从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的角度,哲学的高度,努力打造了全国报纸评论品牌。在2011年的新闻评选活动中,该报的“何平九论”“健康话题”均获得一等奖,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报网互动”模式的发展与创新。在报网融合的发展之路上,《大河报》起步比较早,2006年就创办了大河网,把网上的热门话题整理后在报纸上刊登。因其形式新颖,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如今,《大河报》记者采集到的许多稿件,都要第一时间在大河网上出现,大大提高了时效性。同时,还会将该新闻的背景资料链接到大河网上,拓宽了报道的信息容量。不久的将来,《大河报》还将开通官方微博,与大河网开展一系列的深度互动合作。

在探索发展新媒体的道路上,《大河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创建了与多种媒体相互融合的全媒化发展体系。在积极尝试探索报网融合有效途径的同时,该报还加强了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

探索发展新媒体,打造全媒体平台。目前,新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市场,给中国的报业,乃至世界的报业带来了强烈的危机感。只有拥抱新媒体,积极向其延伸发展,报纸才能够寻求到生存发展的道路。

第4篇:全媒体策划营销范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市场竞争陡然剧烈起来。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一方面是极度渴望现代营销知识与技巧的企业,一方面是应运而生的策划人,加上想掌握舆论发言权的媒体,在几方力量的合谋下,于1997年以制造明星的方式评选出了首届“中国十大策划人”,分别为何阳、李光斗、赵强、叶茂中、余明阳、王力、孔繁任、王志纲、崔秀芝、秦全耀。尽管此次评选没有严格的标准,只是当事人一夜之间排列出来的,但毕竟是中国策划界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也由此拉开了中国营销策划业的大幕。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回首首届“中国十大策划人”的职业经历,让人颇有沧桑之感。

“点子大王”何阳因诈骗罪被捕获刑,不仅让他在营销策划界的名声一落千丈,也为中国营销策划业的“点子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

于1987年创办中国第一家公关策划咨询机构“恩波智业研究所”的“中国公关第一人”王力,在软科学(也叫决策科学)领域很难深入地研究下去,告别了策划界,走出国门,直到近年方才复出。

余明阳、赵强则从广告策划人走进企业,成为职业经理人。

王志刚从地产策划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中国城市营销的代言人,成为政府官员的座上宾。

李光斗、孔繁任更像学院派学者,经常性地在媒体以及一些论坛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首届“中国十大策划人”中唯一的女性崔秀芝,后来专注于企业公关。

叶茂中风头仍然强劲,常年奔波在外,为企业传道、授业、解惑。

秦全耀依旧充满激情,教老板喝涂料,在保暖内衣行业策划“鹅鸭大战”,写文章抨击“赵本山植入广告是通奸企业、观众”。

历史布满了灰尘,那些依旧活跃或已归于沉寂的背影,折射出市场的变迁。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策划人在一线市场多年历练,他们提出的策划方案往往能够切中企业的要害,更具有实战性,在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今随着80后咨询策划人的不断加入,中国的营销策划界既完成了从单一策划到整合营销策划的技术转变,也完成了由“十大”到群体崛起的转变。可以预见,在中国企业打造强化自身品牌的进程中,咨询策划人这个非常富于中国特色的群体必将体现出难以估量的价值。但同时不可忽略和否认的是,中国的咨询策划人一直面临生存与升级之惑。为了避免从弄潮儿沦为旁观者,咨询策划人只有持续修炼和升级,才能完成自我救赎和事业提升。

与变化赛跑

首届“中国十大策划人”之一的赵强,先后涉足媒体、家电、IT、服装、培训等行业,经历了记者、财经小说作者、策划人、节目主持人、职业经理人、高级培训师、企业家等一次次转型,现为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永业国际(YONG)董事、副总裁。在永业国际董事长吴子申看来,赵强是一个典型的先有目标再行动的人,是一个从“走对路”到“找对人”再到“做对事”的典型。

吴子申回忆起与赵强相识的缘由,大约10年前,他读了赵强写的一本小说,了解了商战背后的人性和情感,同时明白了“策划”的真正含义―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是知识和智慧。

显然,咨询策划人靠点子帮助客户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发展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一位咨询策划人说:“我们现在进入到4C时代。”所谓4C,就是Change(改变)、Challenge(挑战)、Choice(选择)、Competition(竞争)。具体而言,传统的模式正在被颠覆,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个策划人都要做出改变,重新做出选择,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

毋庸讳言,咨询策划人长袖善舞的领域―食品、保健品、酒类、香烟、家电、乳制品、饮料、房地产、日化产品等大众消费品领域,已经进入“红海”,咨询策划人施展的空间越来越小。相对而言,如今热闹非凡的金融、保险、汽车、IT、互联网、培训、旅游等行业,迫切需要营销助力。

对于咨询策划人而言,变化首先来自于客户。企业管理者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他们越来越看好全能型的、提供综合服务的策划公司,越来越看重策划人所拥有的全面、综合的服务能力。其次,消费者也更加成熟,更加理性,不会轻易地为厂商的营销伎俩所忽悠。

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咨询策划公司必须对此做出恰当的反应,前瞻性地把握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以更富有内涵的智力支持,为客户的未来打算,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思考,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需要帮助和促使客户对营销策划行业重新认识、重新评估、重新发现它的价值,这是我们沉重的使命。”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况且,如今是消费者掌握话语权的时代。在咨询策划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消费者的关系,洞察消费者潜在的需求,也是咨询策划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年来专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等领域的营销策划师查钢对行业的各种变化深有感触。“与变化赛跑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策划人的发展其实是中国企业的发展,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查钢说,“客户找我们都怀有一个梦想,我们就是设计这个梦想的人,所以策划人的责任重大。”

变则通,不变则亡,这样的历史教训值得中国咨询策划人警醒。

自我救赎

叶茂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整体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咨询策划人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会逐渐得以体现。然而,就中国咨询策划业的现状来看,叶茂中未免过于乐观了。

就叶茂中个人而言,他曾经发出宣言:“我们拒绝平庸,我们拒绝驯化,没有创意就去死吧!宁做旷野里奔啸的狼,不做马戏团里漂亮的老虎,我们的策划已不满足于客户认可,更要求客户的成功,好方案得不到完善的执行,我们一样愤怒,因为我们渴望成为英雄!”

叶茂中认为,营销创意必须凶狠,直达人心,击垮对手。但叶茂中的策划模式却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在短期内帮助企业迅速提升销量的同时,却对品牌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伤害。

有人预言,未来十年是中国本土咨询策划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因为更多的企业有品牌建设的强烈需求,迫切需要专业化的咨询策划服务。而为了满足市场升级后的品牌建设需求,咨询策划人就必须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和企业一起升级,而不只是为企业提供隔靴搔痒式的咨询策划服务。

“在国外成熟的营销策划理论面前,我们的方式和方法就像小儿科。但俗话说,乱拳打死老师傅。在中国这个不成熟的市场上,只有适合中国土壤的,适合本土化企业的策划才有生命力。随着市场越来越理性,咨询策划业中的泡沫和忽悠者会不断地被市场剔除。”查钢说。

第5篇:全媒体策划营销范文

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刊基于2013年度中国互联网产业最榜单中的《2013年中国网络广告公司综合服务水平排行榜》,从TOP50家网络广告公司中评选出十家全案网络广告公司,并做出一些分析和解读。

为什么谈全案

如果定位是一个“点”的精准分析的话,全案就是一个“面”的宏观筹划,是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不光有广告创意、精准投放等,更包括了整个可行的营销策划,是为客户提供从市场研究、品牌管理、创意设计、广告策略、广告执行到效果评估的一站式全方位广告服务。

以上的每一个专业领域都需要专业的方式与策略给予对应,但营销效果和传播意义的达到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一个一个加以解决的话,虽然在每一个板块上都会取得相应的绩效,更需要从整体上加以出发与考虑。广告的成功,是方方面面相得益彰的结合,所以企业需要立体式全案策划,这是毋庸置疑的。

全案的三个关键词

市场的需求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涉足这一领域,运作全案整合营销。那到底什么是全案呢?全案是否是“想做就能做”?我们认为,考量一家广告公司是否能算的上全案,有三个关键词:“全”策划、“全”行业、“全”执行。

“全”策划: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把合适的营销信息以一种恰当的形式送到潜在消费者面前。在策划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核心内容,并在内容呈现形式上精心设计、巧妙包装,使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独家、独创、独到的创意元素和价值元素。而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为营销提供更多的创意灵感,技术让营销变得更有效率。

“全”行业:看重公司业务所覆盖的行业、媒体资源优势,利用在这些专注领域的优势,帮助客户优化工作组织流程,在领域内找到适合客户产品特性、品牌特征和发展阶段的营销手段和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更加整合性的服务,从而发挥强大爆发式业绩增长和资源价值最大化体现。

“全”执行:有了“全”策划、“全”行业,还必须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很好的把握,才能最终落到实处。形成从前期的市场调研与营销诊断,到总战略、总策略,到各阶段推广策略与推广形式,各阶段推广主题与活动主题提炼,再到制作落地、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最终的数据效果评估的完整产业链。

“全”策划以创意为核心的同时,必须以清晰和精准的策略系统为准绳,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全”执行的时候失之毫厘缪之千里。“全”行业则是反映一个广告公司的视野和格局,不仅要求具有很强的资源调动能力,同时资源间的横向协调也是考验全案公司的重要指标。所以,三个“全”不仅代表了互联网广告公司所应具备的业务水准,而且彼此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关系,互相融通,彼此影响。

业务叠加不是“全”

很多人对于“全案公司”有种误解,那就是“全而不精”,认为其业务能力星星散散毫无重点。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北京腾信创新网络营销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EO徐炜,来谈谈自己对“全案”的理解和看法。

在广告行业浸多年,他认为,真正优秀的全案广告公司,并不是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对所涉足的业务领域拥有超乎寻常的“整合”能力。所以他强调互联网全案广告公司的“全”,应该拥有一个更深刻更准确的定义,那就是——“整合”:资源的整合,服务的整合,产品技术的整合,数据的整合。

但是,做到“整合”并不容易,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庞杂,它对团队整体资源调配能力的要求相当高,就像是要打赢一场“战争”,必须要三军统帅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思考,制定完善的统筹规划,部署每一个战役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局部战役”。

徐炜介绍,腾信创新最近在技术业务层面添加了新模块,这就对集团内部策略层的部署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为全案公司的策略能力就像是串珍珠的线,能够将各种模块串联起来,彼此协作,优势互补,为客户打造性价比最高的线上传播方案,将营销工具发挥出最大效力。避免一盘散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导致客户广告任务失去焦点,无端增加传播成本。

所以不难看出,真正的全案广告公司不在乎你有多少业务模块,而在于你如何统筹策动这些营销工具,让自己成为能够打赢营销战争的“三军统帅”。

“全案就好像打太极拳”

作为排行榜中排名第五的公司,徐炜也向我们介绍了腾信创新这家老牌互联网营销服务公司在全案方面的特点与优势。

徐炜笑言,大家都知道现在最时髦的行业名词就是“大数据”,如果要了解腾信创新的特点和优势,也可以从几个“大数据”一窥端倪:

“1”个核心理念——整合。在腾信创新看来,整合能力是一个全案公司统筹整体资源的关键所在,以策略为核心,保证“大而全”的业务模块不会被运营的支离破碎,同时也保证实现客户最高性价比的传播效果。

“5”大营销解决方案——除了常规业务模块,比如创意、媒介、策略以外,腾信创新还在移动营销领域引入了新成员,在移动端实现了精准投放和内容营销。而在社会化营销层面,腾信多年来一直服务利浦等大型客户,总结出完整的“社会化洞察”工作体系,也是一直以来很多客户选择腾信的原因。而依托技术层面的传统长项——搜索营销,近年来亦是为DHL、伊利等很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客户提供持续的服务。

但不管怎样,最终统和这些业务模块的能力才是关键,这关乎整体观念、策划能力、业务模块间的协调。徐炜将这个过程比喻成打太极拳,意念好比是全案中的“整合观念”,以观念引导内部的气,也就是公司各个层面的协调统筹工作,气贯全身后才能引动四肢发力,四两拨千斤,打一个漂亮仗。

谁能活的更好?

没有一家网络广告公司可以通吃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所有业务,数字营销可能有很多分化路径,未来推动互联网营销公司发展的动力,一定是源自于市场需求。

第6篇:全媒体策划营销范文

随着中国汽车社会的兴起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中国广播业正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其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具有伴随性、互动性、社群属性的广播节目与移动互联网有着高度融合的可能性,但也面临被移动互联网替代与颠覆的挑战。不管是否情愿,广播已经无可避免地开始融入移动互联网,广播的内容生产方式、节目互动形式、营销手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东方广播中心选择了推进“新传播、新广播――拥抱移动互联”的媒体融合战略,力图在巩固、优化传统广播节目质量和收听市场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具有互联网传播力的融媒体内容产品,构建以阿基米德客户端、新闻+App为龙头的新媒体产品矩阵,实现广播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提升东方广播中心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力,推动东方广播中心成为具有互联网传播能力的新型广播媒体和融媒体内容生产商、运营商。

一年多来,随着拥抱移动互联战略的推进,东方广播中心从生产流程、节目评价、互动形式到节目营销都正在发生改变,总体来说,有五项改变正在发生。

改变之一:从单线程到多线程。

传统广播节目生产是单线程的生产方式,从采访、编辑、依次完成。但在今天媒体融合的环境下,东方广播中心的节目生产流程正在向多线程方向转变,按照N进N出的设计理念,我们构建了全新的广播全媒体生产平台――@radio,记者在新闻现场通过移动采访终端实现全媒体采访、编辑岗位逐渐向多媒体编辑转变。我们力求实现多信源采集、多媒体编辑、多平台分发的生产流程转变,通过@Radio广播全媒体生产平台推动策划、采访、编辑、播音每一个工作环节与移动互联网深度对接,不仅为广播节目生产内容,也同步向社交媒体、网站、客户端等多个平台推送个性化的内容。例如:在2015年巴黎恐怖袭击事件报道中,东方广播中心旗下的东广新闻台在广播中进行滚动报道,在微博进行碎片化快讯直播并发起话题讨论,同时在阿基米德客户端上进行现场图文直播并不断引入听众、网友对事件的评论和提问。

改变之二:从资源壁垒到中央厨房。

东方广播中心旗下除了13套广播节目,还有多个新媒体产品,如果没有统一协调指挥机制就会出现资源壁垒。东方广播中心通过@Radio广播全媒体生产平台和全媒体新闻策划指挥机制,构建统一的中央厨房,努力实现选题共享、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全媒指挥。如果上海出现重大突发天气等自然灾害,东方广播中心旗下的多套频率和新媒体产品,会在新闻策划指挥机制的协调下,依据预案,根据天气预报等级,有序地增加滚动报道和现场报道次数,并根据频率定位、产品特点向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播发服务信息。

改变之三:从节目生产到产品拉动。

在今天媒体融合的时代,无论广播节目还是新媒体产品,越来越趋向于强场景、窄人群、聚服务,要考虑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使用或聆听,要考虑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服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东方广播中心在2014年底推出一款新媒体战略产品――阿基米德客户端,与市场上的互联网音频产品不同的是,阿基米德定位于打造能够提供服务的音频社交产品,这款产品目前已经有一千多万用户,在上海地区有活跃用户300万。在阿基米德上,每一档广播节目都拥有自己的社区,用户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和编排收听节目,还可以与节目互动发帖、参与讨论、赢取福利奖品,获得阿基米德积分,阿基米德的收听、互动界面还能嵌入节目或频率的官方微信中,与微信用户实现无缝对接;阿基米德还为广播节目提供了许多有趣的功能,一档广播节目可以轻松发起图文直播,可以在首页推荐音频合集,可以方便地使用活动报名通道,还可以利用投票功能、竞猜功能吸引更多听众参与。阿基米德还为广播节目营销留下了多个醒目的广告页面和福利贴位置,加入阿基米德的广播节目还能利用大转盘或秒杀等功能实现广告营销。阿基米德的使命是“在新媒体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广播节目”,让每一档节目都可以通过阿基米德平台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获得更多便捷、好用的节目生产工具,找到节目的针对人群,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广播节目服务,赢得新的商业回报。

改变之四:从经验分析到数据分析。

对于广播节目来说,我们一直有些困扰,我们通过市场调查数据可以知道听众规模和节目的收听率、市场份额,但我们还是对听众的收听行为认识模糊,在节目改版时更多依靠经验分析。东方广播中心在推出阿基米德产品后,进一步加大了对阿基米德客户端用户行为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这使我们能更深入地认识广播听众的需求,更了解谁在听、何时听、听什么;更加精准地生产广播节目内容,解决为谁做、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更加有效地评价广播节目质量,科学地分析用户黏性、人群结构、收听习惯以及满意度。图2展示的是阿基米德客户端专门为节目生产者,即主持人、编辑开发的后台界面,在这个界面中,节目组可以方便地追踪精确到每一分钟的数据。这个节目社区管理后台,还能对粉丝、活动进行管理,可以清楚地了解在节目播出时有多少人进入、多少人离去以及进入、离去的时间,还可以方便地查询到节目的社区热度、黏性、收听时长、互动峰值等多个维度的数据排名。

改变之五:从广告销售到聚合营销。

第7篇:全媒体策划营销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营销策划;问题;趋势

    房地产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企业取得一块地就能制胜的神话已经远去,激烈的竞争需要企业对房地产营销策划越来越重视,房地产营销策划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增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房地产营销策划已成为关系到房地产项目开发成功与否的首要环节。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比较落后,房地产营销策划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未真正成熟,再加上一些开发商缺少营销策划方面的经验,在实际房地产营销策划操作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1房地产营销策划中现存的问题

    ①目标客户定位不准确。由于高额的消费支出、购买结果的不确定性,房地产消费是一种高关联度的购买行为,其购买决策的环节、影响因素和时间都复杂得多,变化的可能性也大得多,所以应该采用专业的消费者行为调研。可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认为“市场是引导出来的”、“我们比消费者更专业”,正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商的这种心态,使之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营销策划者普遍忽视了对消费者的研究,从而造成了目标客户定位不准的现象。

    ②缺少规范的可行性分析。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不但受诸多相关经济、法律和政府相关政策及其变化的约束,而且还要受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这些约束和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改变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费用乃至决定项目的成败。然而,有一些开发商在前期策划过程中不知投资分析为何物,对未来政策走势缺乏敏锐性的分析和判断,不做规范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往往依赖高层领导个人经验和感觉进行投资决策,营销策划也介入过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开发产品不对路,以至于到项目销售中期,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宣传推销,仍然有大量商品房滞销。

    ③无视差异化竞争。与普遍忽视消费者研究相反,部分房地产开发商过度重视对同行竞争者的研究,常常不惜花上半年的时间动员全公司的力量,发动地毯式的搜索从本区域到跨区域甚至全国的假想敌都无不囊括,从环境、房型、配套到装修细节等竞争者优势都关注备至。然而这样大量的投入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得出的结论不能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事实上房地产与普通消费品不同,即便地段不同也不会有任何两个项目会同质化,既然不会有同质化,那就绝不会面临像普通消费品那样广泛的竞争。

    ④“克隆”现象比较普遍。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兴起,应当是由广州、上海、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开始的。多年的房地产营销策划实践,使第一批专业策划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策划经验和极有价值的策划理论和思想。最近几年来,内地城市的开发商也开始注重起营销策划来。这些地方引入策划的途径有:一是派专业人员到沿海城市学习、取经、参加各类策划培训班;二是要请知名策划人前往内地房地产开发项目担任总策划或顾问;三是内地举办各种房地产营销策划演讲会,并邀请知名策划人参加交流,从中获得沿海地区房地产营销策划的最新理念。通过这几种方式,沿海城市先进的房地产营销策划理念和优秀的经典案例,开始在内地开花结果。同时,内地策划人在策划理念和手段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克隆”现象,甚至有的地方几个楼盘的营销策划方案几乎相同,这已经引起同行们的关注。

    ⑤过分依赖广告攻势。有些房地产策划者过分强调“猛烈的广告攻势”“、强大的空中优势”,偏爱采用大发行量的大众媒体进行宣传。这种“用大炮打蚊子”的做法,有效性差成本也居高不下。广告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必然会影响最终收益。随着媒体干扰的增大,媒体的边际传播收益也在下滑,房地产策划者应该针对具体项目量体裁衣,作出合理的广告费用预算。

    2房地产营销策划发展趋势

    ①强化品牌战略。随着房地产逐渐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已从价格竞争、概念竞争转而进入品牌竞争阶段,房地产开发商更注重对品牌的培养与宣传。因此房地产营销策划者应注重对品牌的不断强化,输出品牌核心价值,进行统一品牌之下的分品牌战略;同时广告意识要超前,推广手段整合性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强化产品的品牌

    ②适应消费者个性化要求。随着房地产消费市场日趋理性和个性化,消费者偶然性、冲动性购买行为减弱,理性购买行为增强;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对楼盘的选择逐渐建立自己的标准和喜好,消费者对商品房的选择会更趋“个性化”,会更加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楼盘。因此房地产营销策划者应该针对不同消费者进行日趋明朗的市场细分,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需求的消费群,比如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就必须以其个性化和特色需求也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③调整营销模式,建立全程营销机制。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是从项目用地的初始阶段就导入策划营销的科学方法,结合房地产行业的运作流程,逐步实施。各开发商核心能力的侧重点不同,房地产营销组织形式也可以有其独特性。但是,基本的框架应该大同小异以客户导向型全过程营销理念为指导,营销机构应强化策划和销售部门的客户服务和反馈功能。策划部门应该是楼盘相关信息的收集者和楼盘市场兴奋点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组织者。通过吸引客户深度的前期参与和策划,可以使项目的市场推广自然而然地变得容易。当然,在整个项目策划过程中,不排除专业人士对客户适当地引导,从而把双方可能的分歧解决在前.目前不少开发公司纷纷成立客户俱乐部,经常性地与客户沟通项目进展、公司状况,组织客户深入项目策划,与客户形成互动的有效联接。一些开发公司专门成立了客户服务中心,设投诉接待和售后服务等职能。

    参考文献:

    [1]国宁.房地产营销与策划[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2]贾士军.房地产项目全程策划[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3]覃彦玲.房地产营销观念与案例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1).

第8篇:全媒体策划营销范文

互联网视频发展新方向

历经市场的惨烈厮杀,国内视频企业已从鼎盛时期的400多家减少到十多家,到2012年,整个行业优胜劣汰和不断整合的迹象愈发明显。今年初,在优酷和土豆合并后不久,就先有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旗下的新媒体公司百视通入股风行网,试水台网融合蓝海,后有腾讯视频、搜狐视频和爱奇艺达成版权采购同盟,对抗愈演愈烈的版权价格非理性上涨。

显而易见,百视通和风行的核心业务并没有重合,并不像土豆和优酷两家的核心业务与市场有一定的重合。所以,百视通入股风行,更多的是优势互补,而非同类竞争对手之间相同业务之间的简单归类合并,这有可能开拓视频行业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一种台网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风行网CEO罗江春认为,优酷与土豆的合并,本身的意义及影响并不是那么大,对行业排名有影响,但对行业本身未来怎么发展,并没有创新的启示。“我们希望能走出一条新路来。我们与SMG、百视通的这个合作,就是这么一个融合。这种融合与优酷土豆的合并,或其他几家的联合采购,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它是跨媒体的、跨业态的合作,然后在整个上下游内容生产、营销包装上,整个上下游的位置上也是不同的。它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反应。更关键的一点是,它是着眼于未来的。”

据悉,百视通与风行两年前就开始有接触。随着百视通和SMG全媒体战略的明晰化,百视通当时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自己加大投入去做互联网视频,他们实际上也有一块叫东方宽屏,另外一个是投资一家优秀的互联网视频公司来做为在互联网的一个延伸。“后来其选择了我们,因为双方很‘和’,有着共同的文化气质,都很务实,对互联网发展有着一致的理念和目标,比如我们说用户至上,而百视通也非常看重用户的体验,我们讲技术,他们也非常推崇技术的创新。”这些大方向的“和”真正促成二家公司的融合。

因为这次联姻涉及双方未来的战略图景,其重点在于融合,既有民企与国企不同企业所有制之间的融合,也有电视与互联网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这是开创性的,连美国最出名的Hulu也没有尝试过的事情,中国人不仅勇于探路,而且开始付诸实践。

风行与SMG百视通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五个联合策略:联合策划、联合制播、联合推广、联合营销、联合采买版权。合作开始后,东方卫视、上海文广所采购的版权将为风行在线所用。此举意味着风行在线在接入百视通投资后,在视频版权方面将节约部分成本。目前,风行正在与SMG百视通携手主办“国际华语微电影大赛”,比赛将于今年7月正式启动。

罗江春表示,风行在线已与东方传媒集团百视通旗下东方卫视一起,联合制作、策划、推广和营销视频节目。罗江春表示,此次电视台与视频网站的合作发起于资本平台,风行在线将参与东方卫视多项节目前期和后期工作。

如与东方卫视一起进行电视剧《心术》台网联动,除了双方共同播出外,还在线上线下做联动做活动,并随着每集剧情的推动,在网上包装众多卖点赢得观众。再比如推《梦立方》,风行参与了深度营销,“我们会借互联网的优势做二次传播,比如说我可以把很多片段剪辑起来,在手机、iPad、PC上放,并制作一些看点拉动整个收视率,完全不同的二次营销方式一方面拉动了东方卫视收视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风行的知名度。这样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罗江春说。

台网融合,多屏互动

与当下业内常见的台网联动合作不同,风行网与SMG的战略合作则旨在实现更深层次的台网融合。罗江春认为,互联网独立发展视频业务的时代已经过去,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将是视频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首先,视频企业在内容生产的制作能力上远远比不过电视台,尽管很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在逃离电视,但并不意味着电视的内容完全没有吸引力。这其中可能是在制作方式和播出方式等方面受制于固有的行业规则,导致许多优势无法发挥出来,而互联网及时性、海量性和社交性等新媒体特征则可以充分调动这些优势。

在台网融合模式中,新媒体的特征将从电视的内容制作阶段就开始产生影响。罗江春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SMG制作的很多内容,都会引入更多互联网的元素。风行网将和SMG一起,就节目内容策划、营销、包装,乃至相关的广告销售,全面引入台网融合元素。此外,双方的合作还将涉及第三方版权的联合采购。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互联网与电视都会实现融合。

台网的融合不仅限于PC互联网,还包括了移动互联网。罗江春透露,风行网将会和百视通一起,强化对移动互联网的布局,以打造一个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无缝切换的全媒体电视平台。对于全媒体电视未来发展的预期,罗江春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观众在车上正用手机观看某档节目的一个片断,当他到家后还想继续收看,只需要一划手机,就进到电视上,此时电视可以继续播出刚才正在收看的那个片段,甚至还可以有延伸,或者观众错过了某期节目的电视直播,可以经由手机获得提醒,通过风行网或是其他渠道收看点播。用户可以在平板电脑上看,也可以在手机上看,甚至可以在电视上直接点播。此外,当观众希望了解节目中的人物或事件的背景时,只需要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点就可以获得相关的信息。

第9篇:全媒体策划营销范文

最近,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社长、总编辑郑强接受了笔者的采访,解读了有关“全媒体”的热门话题。

怎样理解“全媒体”,“全媒体”有哪些特点

问:“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如今“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请您先介绍一下怎样理解“全媒体”,“全媒体”有哪些特点?

答:我们最初提出“全媒体”概念,是迫于现实需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报业要想扭转新媒体不断冲击的被动局面,就要有新的考量。就如今信息技术日益全球化、社会化的现实背景来看,传统报业不可能与新的媒体形态、技术手段、传播渠道等“势不两立”,必须融入其中,否则,就会与时代相逆。而要实现“融入”,纸质媒体内部传统的生产方式、运行方式、传播方式首先需要实现自我转型,从传统报业独立作战向各种新旧媒体整合运营转变,进入到以互联网为中心进行整合传播、整合营销的新的媒体时代。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全媒体”的概念。

我们认为,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是依据文件格式来定义的,即:将文字、音频、图片、视频、图表、动漫等多种文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实现一定的功能,就称之为“多媒体”。“全媒体”则主要依据传播途径和传播介质而言,是媒体形态的一种复合,它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屏、电子纸移动报等多种媒体形态。

至于“全媒体”的特点,我认为有三:

一是融合性。“全媒体”不是各种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共存互补、有机结合。它强调的是“复合”,是特性不同、传播力不同、影响力不同的各种介质的聚合,体现的是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媒体相互融合、互动的趋势。它视单一形式的媒体为“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看重单一媒体的核心价值特性和优势。 二是系统性。“全媒体”组合不是“混合”,而是系统有序的。它强调对各种信息资源的统一。通过统一平台实现一次性无缝采集所有信息资源,然后按照道琼斯波纹信息传播理论依次,最终打造一条包括“内容采集一内容编辑加工一内容多次一内容数据存储一内容多次出售”等环节的内容产业化链条。

三是开放性。“全媒体”传播的最终形态应该是“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这一方面需要全媒体内容可数字化、渠道网络化,适应当下生活潮流;另一方面,需要表现形式多样化和操作使用人性化,在受众需求导向下表现为超细分服务,适应当下受众碎片化的趋势。

“全媒体”模式给传统报业带来哪些深刻变革

问:的确,“全媒体”模式将给传统报业带来深刻的变革,也为报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请您介绍一下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以来,与过去的报业运作相比,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答:首先是观念上的变化。我曾经用“颠覆”来形容从传统报业向“全媒体”的变革。全媒体运作颠覆了大家对“报纸”、“报社”的传统认识。让大家认识到,新闻纸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纸”,而是一种显示终端和存储介质,就和电脑、显示器、手机、PDA、手持阅读器等一样,报社不再是“报纸社”,而是“报道社”,其核心不应该是报纸而是报道,是内容-报业不再是报纸产业,而是内容产业,报社应尽早由报纸生产商向内容供应商转变。可以说,观念的转变或更新,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只有观念更新了,跟上时代的发展了,全媒体运作才会成功。

第二个变化,是通过流程再造,使集团内部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运行方式、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原来的新闻生产方式是单纯制作版面,现在要将这些内容编辑延伸成为多种传播形态的新闻产品,变“一次利用”为“多次”、“多次利用”。原来的新闻运作方式是按日,现在正转向滚动发稿,记者编辑开始向“多栖”功能转变。现在,在新闻现场,记者用手机快讯,用相机拍下现场照片,同时用摄像机录下一段视频。几分钟后,这些内容就出现在水母网和手机报上,这已成为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的日常工作。原来只给报纸写稿的文字记者,已具备多种媒体“多栖”作战的能力。同时,编辑也开始了角色转换。编辑除了对新闻价值的专业判断、新闻信息整合加工之外,也开始考虑报网互动,通过报网融合创新,实现传播效果叠加。

第三个变化,是集团化背景下的舆论传播和引导水平得以提升。首先,建立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后,集团资源整合的力量得以加强,便于集团媒体的统一行动,统一作战。其次,实行全媒体流程后,集团所有的稿件、所有的内容对网站全面开放,网站优先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集团内容的传播空间,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操作流程

问:当前,国内的全媒体运作实践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网站主导;二是以报网为核心纵向整合;三是打通集团各报界限,多媒体记者隶属整个集团,由集团相关机构统一指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采取第三种类型,集团层面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与各系列报并列。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操作流程。

答:全媒体采编流程主要由三大重要节点构成:一是开放式新闻采集。全媒体记者既拿笔、相机,也扛摄像机,可采文字,图片,也可采视频;全媒体记者以开放性视野,对新闻实施层级开发,根据媒体的不同定位和不同需求,策划采写不同稿件。目前,对同一主题进行差异化层级开发,已经成为全媒体采写的一个基本战术。二是同一个平台。不管是记者、通讯员,还是报料人,所有传来的信息,都通过“全媒体采编系统”这一个技术平台。三是编辑实行“前置化”策划和个性化编排。传统的报业采编,记者、编辑各司其职。全媒体背景下,由于新闻事件复杂化、多元化等影响,从现场到资料、到成文的整体过程,已经不是记者一个人所能完成,编辑需要提前策划、干预采访,拿到初步的新闻产品后,深入加工、补充改造,直到编排出适合自己风格的新闻产品。

通过上述三点不难看出,在新采编流程下,须更加注重采编沟通。目前,在我们集团,每天上午11点,全媒体新闻中心召开全体部门主任会,安排部署当天的重要新闻采写,会后,由新闻中心各新闻部牵头与各媒体编辑部进行稿件沟通;下午4:00~5:00,各媒体编辑部根据新闻中心提供的新闻线索

和初步稿件召开编前会,大体确定版面和稿件。会后,媒体编辑部和新闻中心各新闻部再进行补充式沟通,及时调整采写方向,或者做大做好重大题材。编辑和记者个人层面也有沟通,主要围绕具体稿件随时展开。

全媒体模式对整合资源、媒体融合的独特优势

问:实施“全媒体”模式,我认为对整合资源、媒体融合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实际运作中,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这方面有过几次成功的试验。请您用新的案例说明一下全媒体模式对整合资源、媒体融合的优势。

答:基于采编、传播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传媒必然进行变革,现在看,变革的主要途径是媒体融合。我们集团的全媒体战略去年以来逐渐从资源整合迈向媒体融合: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相互补充,以互联网为中心,融合式新闻。其表现特征主要有三种:新闻事件融合、新闻策划融合及传播渠道融合。

新闻事件融合的案例:网络+博客+手机报+纸媒――救火英雄曹泽露系--列报道。去年8月16日凌晨3时,烟台市芝罘区瀛洲街居民楼发生大火,27岁的法警曹泽露救火被烧成重伤。记者接到线索后迅速采访,水母网随即滚动发稿,形成专题,早晨的手机报快速传播,记者本人的博客稍后上传大量文图、视频。翌日。纸媒深入报道,水母网开通的网友评论还被纸媒摘录刊发。网络、手机与纸媒,媒体与读者,媒体与网友之间形成良好互动。8月30日凌晨,曹泽露不幸去世,水母网快讯滚动,网上悼念专题配合纸媒报道,再一次形成市民关注热潮,在烟台形成媒体引导舆论的制高点。

新闻策划融合案例:报纸发起,网媒跟进;网媒展示,报纸跟进――烟台城市形象标识・宣传语征集。去年4月27日,烟台晚报发起“面向全球征集城市形象标志和宣传广告语”活动。水母网、烟台手机报迅速跟进,当天开通活动官方网站,融合由报纸的“点”延伸到网络和手机的“面”-接着,水母网对应征作品上网公开展示,随后烟台晚报跟进,共发稿近30篇。这个融合性策划,使得征集作品两个月达到3万多件,网络点击量高达80余万次,纸媒也大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传播渠道融合案例:文字+图片+音视频+社区+互动――YMG开通“烟台民意通”。去年3月5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新民生板块“烟台民意通”正式开通。运作方式以水母网“烟台民意通”频道为纽带,平面媒体(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网络媒体(水母网)、呼叫中心等三个业务单元互动、融合发展。在输入渠道上,网友可在水母网“烟台民意通”频道按需各类诉求,政府部门网上答复,市民也可直接拨打呼叫电话;在渠道上,网上的“烟台民意通”内容可以搬到报纸上,报纸上的线索可以进入网上的“烟台民意通”。社会各界的呼声和意见引起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网上问题答复率超过91%。

透过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全媒体模式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至少有着三种独特的优势:一是流程优势。传统报业生产模式是“一次生产一次利用”,渠道是单一纸媒,方式是“按日发稿”,显然无法适应媒体融合的步伐。全媒体模式变革了传统报业流程,实现了生产模式的层级开发、多次利用,渠道的多媒介展示以及方式的滚动即时播报,二是平台优势。我们自主研发的“全媒体采编系统”,一个平台解决了全媒体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大部分技术瓶颈。如果还是利用原有的报业采编系统,只能传送文字和图片,显然无法实现网络和手机时代的媒体融合,三是人才优势。媒体融合首先需要融合型人才。我们集团在发展全媒体战略上,第一件事就是把集团所有记者合并起来,成立统一的全媒体新闻中心,构筑一个统一的全媒体方阵。这个崭新的媒体构架形式,既利于培育全媒体人才,又利于做好全媒体报道。有了这支队伍,在媒体融合发展上就会更加从容。现在看,记者如果还是分散在各媒体,各自为政,互不通气,再好的媒体融合前景,也无法实现。

全媒体模式对编采队伍整体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

问:一些专家认为,在未来的竞争当中,技能单一的记者肯定逐渐被淘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对全媒体记者和鳊辑的要求与以往是不一样的,必须有新的思维、新的技能。请问,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实施“全媒体”模式后,对编辑、记者及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哪些新要求?

答:媒体融合,首先从新闻采集开始。一名记者从进入集团起,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绩效考核量表和职业规划书。比如,同样是记者,有的擅长文字,有的擅长摄影,有的擅长摄像,还有的适合当全能记者。集团通过绩效考核和职业规划,因势利导,让每名记者发挥专长,迈向全能,在日常采访层面,我们的育人原则是“不分优次,时刻沟通”。新闻中心规定,不管记者能力大小、水平高低,部门主任每天都要与每名记者即时沟通、及时帮教,每周召开例行新闻策划会,每月通过内部网络进行书面绩效沟通。通过这些举措,促使记者较快地提升业务技能,进而适应新的全媒体采编环境,成为一名合格的全媒体从业人员。

在培养全媒体记者方面,我们一直在强化两点:

第一是时刻牢记“全媒体表现”。在采访手段上,要求全媒体记者除会使用电脑、相机、录音笔等常规采访设备外,还会摄像,会使用海事卫星电话,并紧跟博客、微博、QQ等网络技术;从采写方式上,全力灌输“全媒体”理念,一到采访现场,就要作出判断:能写文字的写文字,能拍照的拍照。能上视频的上视频,需要上访谈的上访谈,快讯、消息、通讯、视频、博客等各种新闻表现形式,要求记者都要有效规划和实施。

第二是深刻洞悉“层级开发”。过去两年来,我们结合具体新闻案例,训练记者“层级开发”意识。新闻中心几乎逢会必讲,稿件点评榜也屡屡涉及。我理解的“层级开发”是,对一个新闻主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离析与整合,形成不同定位、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从而产生多种效益的叠加,使一次信息采集以最低成本产生最大效益。

正确处理好集团内部媒体之间,采编之间的关系

问:请您介绍一下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施行“全媒体”模式后,集团内部是如何处理好各媒体之间、记者与编辑之间关系的?

答:首先,我们在全媒体运作前就已形成了集团办报的组织架构,由过去的“报办集团”转为“集团办报”:集团三张面向烟台的主要报纸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同一级别,相互间没有子母报的区分。集团各报以事业部的形态与集团管理职能部门、直属企业并列。这给我们整台各媒体采访资源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奠定了基础。

二是对薪酬制度进行改革,通过薪酬改革调整利益格局。改革就是对原有的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很多全媒体改革尝试难以深入甚至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调整不到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人事管理变为人力资源管理,取消了原有的行政级别,实行岗位、绩效、薪酬的3P管理,把行政级别管理变为岗位职级管理。从给职务、职称、工龄发工资,转变为给岗位和绩效发工资,按照岗位职级和绩效发放薪金,集团各报月度薪酬基本拉平。在采编和经营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利益传导机制,对集团利润的不同贡献通过“年终效益奖”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