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范文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供应链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供应链的特征

第1篇:现代供应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5-0108-03

在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管理自始至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是区别于传统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供应链和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显得愈来愈重要,人们关注联想、诺基亚、丰田等这些影响力较大的企业是由于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领先的物流技术以及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这些企业是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倡导者和推动者,通过供应链物流管理可直接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系统

(一)供应链的概念及特征

1.供应链概念

供应链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供应链包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全部过程,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一般说来,所谓的供应链就是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所组成的一种供需网络。供应链本身不只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更是一条增值链(见图1)。

2.供应链的特征

供应链是一个巨大的物流体系,呈网络式的结构。在供应链中,一个企业就是一个节点,每个节点之间存在着需求和供应的关系,供应链有一些鲜明的特征:

(1)复杂性。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往往由很多种类型的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模式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

(2)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它是以整体目标为中心,是一种很强的合作和竞争的模式,并不是单单由采购、制造、销售等活动构建的分离模式。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3)具有动态性和交叉性。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和企业战略变化,供应链上节点企业需要不断地寻求改变。节点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主要成员,它本身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如此反复下去,就会形成交叉的复杂结构,管理的难度也会加大。

(4)它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和增值链。生产企业产品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都能在供应链上反应出来。同时它又能使所有参与者共同受益,物流在供应链上经过一系列过程增加了产品的价值,可以给相关企业带来增值收益。

(二)供应链系统

1.供应链系统的含义

供应链系统就是指为终端客户提供商品和服务,在供应链上,从最初的原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产品用户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业务流程和关系的集成。美国著名管理学家Douglas M.lambertde在对实施供应链管理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系统模型(见图2)。

2.供应链系统的特征

供应链本身就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供应链系统特征主要有:

(1)供应链的整体功能。整体功能是供应链中任何一个节点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它是供应链合伙企业所具有的不同功能集合。整体功能主要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它是任何单个供应链企业成员所不具有的。

(2)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供应链系统有着较强的目的性,那就是在激烈竞争环境中,通过低成本、快速度、高质量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都有这种目的。

(3)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供应链中主体之间具有较强的供需关系,这种关系是共同合作的利益关系,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都是一个整体利益相关体。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企业应该积极与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每个企业都能发挥各自优势,从而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

(4)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当今企业要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买方市场,用户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不仅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还要缩短交货期。这要求企业能够对变化的市场迅速作出反应,通过开发新产品来占领市场,赢得竞争。

(5)层次性。节点企业、业务单位、流程、环境、供应链系统组成了不同层次上的主体,每个主体具有各自的目标、经营战略、人员机构。相对于传统的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企业总体的管理模式。

二、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水平在技术和管理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尚处于成长期。长期以来,我国物流在运作过程中效率十分低下,很多企业物流职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根深蒂固,影响企业物流效率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依然保持着产供销一体化和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来完成,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没有进行充分整合,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效益难以显现出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顾客对物流的要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我国很多企业在制定物流服务标准时,往往会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平均分配,这就影响到物流服务绩效以及顾客满意度。企业物流服务管理仅由物流部门单独进行,企业管理部门对物流服务的实施情况不能及时了解,影响了物流服务的效果。

(二)供应链企业的物流基础设备陈旧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企业物流设备陈旧,信息化程度低,功能单一,效率比较低,难以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由于基础设备比较落后,缺乏标准规范,使得物品在运输、储备等环节中难以实现整体性、全过程的流动。当前,我国物流领域内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企业难以实现与用户间的网络对接和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技术在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没能得到很好运用,物流作业自动化水平较低。

在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中,缺少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大量的物流信息流被阻隔在不同职能部门中,这不仅影响每一个节点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导致大量资源占用不能充分利用,物流成本增加,而且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三)供应链企业的物流管理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中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会导致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出现故障,使得企业产生物流管理的风险。在供应链系统下,每个节点企业都是相互联系的,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容易被放大。

供应链节点上的供应者、生产者和客户,节点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都存在不确定性,就会导致供应链上物流管理的不确定性。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供应链中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效流动,而供应链上各种不确定因素会给物流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导致供应链物流的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于各个节点上,致使整个供应链上的每个部分都会存在风险。

(四)缺乏优秀的物流人才

第2篇:现代供应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供应链 透明食品供应链

透明食品供应链的提出背景

食品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但随着人们消费层次的提升、消费维权意识的觉醒以及新闻媒介行业的飞速发展,现在每一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都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20世纪末欧洲发生的疯牛病危机、2008年我国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极大关注与担忧。在我国,不少人甚至发出“我们还能吃什么”的感叹。由此,消费者对“口蹄疫”、“瘦肉精”、“二英”、“禽流感”、“沙门氏菌”、“肉毒杆菌”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专有名词耳熟能详。

在此情境下,消费者日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对他们所购买和消费的食品的安全特征有不断增长的探寻欲望。虽然食品的质量标签能传递许多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但这并不能转化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信心。Trienekens & Beulens(2001)指出,人们对整条食品链(food chain)质量的透明信息有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透明信息来自于现代的追溯方法的支撑。消费者希望得到他们充分信任的安全食品,他们要求食品企业提供食品安全保证和诚实的食品信息以建立对食品的信任。

为响应民众的食品安全诉求,行业标杆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积极行动起来。为保障食品安全、增强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信心,欧盟于2002年制定了食品基本法(General Food Law),该法律中诸多内容涉及到食品质量与安全信息的记录与披露问题。早在1993年,食品法典委员会就将HACCP推荐为最有效的保障安全食品供应的管理体系。由于分子生物学(例如DNA方法)的长足进展,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得到了快速专门分析方法(如快速检测技术)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的建立健全提供了技术基础。实验室信息系统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结也为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创制了一个有效的保障网络。随着食品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决定因素的了解也不断深入与全面。由此可见,观念、法律、技术、知识的进步在不断增进食品的安全性及食品相关信息的透明性。

食品行业企业在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食品、诚实的信息和相关的服务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在过去的20多年里,食品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已成为食品行业食品安全政策的一块基石,建设整合的质量管理系统(integr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已成为业界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一系统涵盖了食品生产经营中的所有环节,包括原材料供应、食品生产、包装、运输与物流、研究与开发、生产设备的维护、员工的教育与培训等。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制定并执行覆盖整个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标准,以加强食品供应商的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性和相关信息的透明性。

国内一些食品企业在追求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安全及透明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比如,上海万事发实业总公司构建全透明食品安全产业链,成功地打造出全国首张有机食品“身份证”,生产的“瀛丰五斗”有机米实现了从种植、收割、运输、销售等全过程的安全透明。消费者从商店买回瀛丰五斗有机米,通过有机米档案查询系统,输入6位数字的食品安全信息码,便能清楚地掌握这包米的所有“身份”情况,包括种植管理者、地块管理者、作物品种、播种期、移栽期、施肥记录、病虫防治、收割记录等。“瀛丰五斗”有机米的高度安全、透明特点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一直供不应求。2013年4月,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启动“透明牧场”项目,作为乳业的首个透明牧场,现代牧业坚持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应用最先进的管理理念、装备设施、生产技术,使牧场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让牛奶品质以量化的数据与消费者沟通。此外,还有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透明农庄”、开创都市有机农业的新模式、北京绿色家递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设“透明农场”的成功实践等等。

透明食品供应链的概念

Hofstede(2003)最早提出有关供应链(网)的透明性定义:供应链(网)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在没有信息丢失、噪音、延迟和失真的情况下对他们所需求的产品相关信息有共同的理解并能有效获取的程度。自Hofstede提出供应链网的透明性概念后,一些学者将其运用到食品供应链的管理领域,如Kalfagianni(2006)区分了食品供应链透明的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

综合前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本研究提出“透明食品供应链”这一新的概念,其定义如下:透明食品供应链是以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目的,通过供应链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使食品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全过程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中,食品供应链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他们所需求的食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能在没有信息丢失、噪音、延迟和失真的情况下有共同的理解并能有效获取。

透明食品供应链适应了当前社会强烈的食品安全诉求,是一种新的供应链运行策略与业态。它与一般的追求成本控制或市场反应灵活性的供应链运行策略有根本的区别,强调通过在全供应链范围内对食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进行严格的收集、分析、记录与传递,从而使所有利益相关者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辨识与监控,最终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目标。

透明食品供应链的特征

一是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目的。透明食品供应链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实现多方面的目的,但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要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和支撑。食品供应链正是通过其透明化运作,使食品始终严格按照高水平的质量安全标准进行处理,并接受企业、政府、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监控、监管和监督。从此意义上说,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只是手段,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是其核心目的,树立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优势则是根本目的。

二是对食品安全标准系统的高度依赖性。透明食品供应链的运行涉及供应链的不同阶段、不同企业和产品的不同形态,需要通过完整、特定、协调的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生产经营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规范和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完整性要求标准的制定能覆盖供应链的各个阶段、各个操作单元和产品的各项关键指标。食品安全标准的特定性要求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制定达到或超过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针对不同的技术和管理对象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的协调性要求食品供应链所采用的标准要一致和统一,不能出现标准相互冲突和无所遵从的现象。

三是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透明食品供应链应用一系列信息技术(如传感器、条码、RFID、手持式移动智能终端),构造一个基于全流程的、可靠的信息监控系统,其系统设计集成信息识别、自动采集、跟踪、数据交换和实时共享技术,保证供应链的关键控制点能受到核心企业的监督,并能够通过即时的数据读写和存储实现问题食品的有效追溯。在供应链外部,能密切与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沟通交流,及时准确地处理来自客户及消费者的意见、建议、投诉和咨询,及时跟踪外部各种渠道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并有效反馈到企业内部。

四是透明食品供应链的建立与运行需要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规范、监控与整合。透明食品供应链的建立与运行需要核心企业负责评审、选择、接收、调整、淘汰供应链的成员企业,需要核心企业制定覆盖全链的相关制度、流程、规范和标准,尤其需要核心企业对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为规避上下游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增强供应链食品安全管控的力度,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倾向于构建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治理结构,实现全产业链经营。

透明食品供应链与类似概念的区辨

为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一些学者运用供应链管理及其它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不同的食品供应链管理策略与模式,如食品产业绿色供应链、可持续食品供应链、食品封闭供应链等。

表1列明了透明食品供应链与其他类型供应链对比存在的主要区别。可见,透明食品供应链鲜明的特征在于其通过追求食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最后达到食品的质量安全,透明食品供应链的运营成本高、链条稳定性强、产品安全性高,在我国一段时期内可能较适合一些重点食品行业及重点食品品类使用,如乳制品、肉类、食用油、酒类产品、精品农产品等。

本文基于实践发展及理论创新的趋势,对“透明食品供应链”的概念、特征及与类似概念的区别进行了阐释,后续研究将对透明食品供应链的驱动机理、运行模型及评价体系展开深入探究,以期能从供应链视角找到保障食品安全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Trienekens J H, Beulens A J M. The implications of EU food safety legislation and consumer demands on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ystems[R]. Sydney,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nnual World Food and Agribusiness Forum, 2001

2.Beulens A J M, Broens D F, Folstar P, et al. Food safety and transparency in food chains and networks: Relationships and challenges[J].Food Control, 2005(16)

3.于志宏.全国首家“透明牧场”在安徽诞生[J].WTO经济导刊,2013(5)

4. Hofstede G J. Transparency in netchains[R].Debrecen, Hungary: EFITA 2003 Conference,2003

5. Kalfagianni A. Transparency in the food chain: Policies and politics[D]. Enschede, The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Twente, 2006

6.张寒金.国际食品供应链安全标准的变革[J]. 标准生活,2010(2)

7.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

第3篇:现代供应链的特征范文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Internet的普及应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作为商业贸易领域中一种先进的交易方式已风靡全球。同时消费者的需求特征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也出现了经济一体化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的飞速膨胀;客户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对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管理思想和运作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要求,强烈的冲击着原有经济管理模式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深刻认识到21世纪的竞争并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管理正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新型的管理模式。因此,供应链管理将成为企业在新世纪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切入点和立足点。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的新特点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供应链运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确立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因此电子商务为推动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管理、发展电子物流乃至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为此,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呈如下新的特点:

1.管理信息化

当今市场在急剧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在竞争中知己知彼。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

2.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

“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

3.生产经营的敏捷柔性化

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已经难以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敏捷制造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死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集成虚拟企业,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

第4篇:现代供应链的特征范文

供应链环境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着供应链运作的绩效。为此,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不确定性因素的产生,并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不确定性因素的解决策略,为供应链运作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

供应链;不确定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68-01

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更多的发展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将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正因如此供应链也就应运而生。然而,随着供应链规模越来越复杂化,供应链环境下的不确定性也在日益增大,供应链运作的难度也逐渐被加大。因此,必须清楚认识到供应链环境下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并应用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才能使得供应链运作顺利实施。

2 供应链环境下不确定性的产生

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是指事先不知或无法预知某事件、某计划、某布局决策的结果。随着全球竞争加剧,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不确定性的产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 供应者的不确定性

供应者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来自于供应商无法保证以准确地时间提供物料和服务,形成供应者不确定性的原因是由于供应者在物料生产过程中可能受到机器损坏影响,或是运载工具故障、交通堵塞和山洪、暴雨、台风等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等偶然突发事件的影响而无法在所承诺的时间准时运送物料。同时,供应商提供的物料品质、物料数量和物料品种是否符合要求也是供给不确定性因素产生的原因。

2.2 生产者的不确定性

生产者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生产制造过程本身即生产制造过程无法保证顺利无误地生产出产品,其形成不确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生产中断、延误及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瓶颈。此外,由于生产出来的不良产品、生产计划系统的重新设计也是产生生产不确定性因素的原因。

2.3 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

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顾客在不定期时间内的不规则需求量,或是客户购买力、心理和个性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波动,而导致企业产生需求预测的误差。其次,产品的特性也是影响顾客需求不确定性程度的重要因素,产品根据其需求形态可划分为功能性产品和创新性产品,这两种不同特征的产品也会影响供应链面临的需求不确定性问题,并因此产生不同的最小实际库存值和安全库存设置策略。

3 降低供应链不确定性的策略

通过对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的研究,发现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而降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3.1 提高供应链的柔性策略

供应链的柔性通常被理解为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最经济的方法处理企业经营活动中因环境而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它一般可由缓冲、适应和创新三种能力组成。柔性管理的应用是现代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当首当其次的必须提高自身的柔性以使得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供应链中生产企业的柔性可以通过快速调整生产计划达到高效运作来支持供应链中的分销企业,避免由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并加速了产品的流通。

3.2 精简和优化供应链策略

针对供应链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组织重构,对节点企业的采购、制造、营销和物流等过程采取跨职能部门的交叉管理,将多余的交接工作、垂直管理的弊病、不确定性和延误降到最少,尽可能使流程合理化,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对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运输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对生产设备和运输工具进行管理和维护,降低故障率,增强可用性;对分销网络和运输路线进行优化,采用专用运输工具和路线;采用第三方物流,将包装和运输服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安排充足的提前期和时间裕度,加强运输过程实时跟踪控制和及时信息反馈,通过这些方式保证物流安全而高效地运行。

3.3 建立必要的安全库存策略

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节点企业设置必要的安全库存可以有效地补充信息集成发展的阶段性,有效的安全库存量可以消除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由不确定性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供应链中建立的安全库存能够帮助供应链不确定性给链中企业带来的不可靠性并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但由于长期的安全库存量可能会导致供应链中库存成本的增加进而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成本。因此,供应链上必须合理设置建立安全库存的数量以及安全库存的时间。

3.4 信息共享策略

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牛鞭效应”现象影响着供应链的运作时间、运作成本,这种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不透明、不真实以及不及时而导致。提高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深度与广度是应对供应链不确定性的有效措施。信息透明程度越高,信息共享越广泛越能有效降低供应链的运作成本,缩短供应链的运作时间,从而消除“牛

鞭效应”现象。

3.5 建立长期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策略

长期友好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能够提高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同时也能够减少供应链是流通产品的库存量、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和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长期友好的供应商合作关系,能够使企业准确及时的获取有关订货与货物方面的信息,从而使得更好的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过程,降低供应商的不确定,提高供应网络的效率,制定正确的供应链战略决策;长期友好的客户关系管理,重组供应链使其以更加快速合理的方式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同时减少供应链运作成本,降低供应链环境下顾客需求的不确定。

4 结论

供应链环境下的不确定性客观存在于整个供应链运作中,影响着供应链的运作时间以及运作成本,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从全局出发寻找降低供应链环境下不确定性的有效策略。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供应链的规模和供应链的结构变化越来越复杂,这种变化加大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对链中企业的影响。因此,要解决供应链环境下不确定性对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影响,需要应用有效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涛,孙林岩.供应链不确定性管理:技术与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炜.不确定性对供应链运作的影响及对策[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7,10(1).

[3]王伟,陈国华,沈克明.供应链信息共享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管理科学,2005,(6).

第5篇:现代供应链的特征范文

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顾客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加之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的供应链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向适应于市场的供应链转变。文章对供应链的内涵、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供应链网络的结构特征、供应链中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以及网络经济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网络经济;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就必须具有能够对多变复杂的环境进行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对顾客多样化的需求进行精确分析的能力,也就是加强自身对市场的适应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供应链模式也要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转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供应链管理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进行智能化管理。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要了解企业供应链的内涵,首先必须对供应链的概念有所了解。供应链是从扩大的生产这一概念中发展而来的。现代管理教育对供应链的定义是:围绕核心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然后使用销售网络将制造成功的中间产品和最终成品销售出去,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联系起来的具有整体性的功能网链结构。而企业供应链管理是针对单个公司的,它是对单个公司所提出的含有多种产品的供应链进行管理。在整个供应链中,该公司处于主导地位,拥有主导权。在这一供应链中,必须明确主导者的主导权及其具体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它是否能成为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统一的关键因素。如果主导权不够明确,那么一方面会对企业计划制定与实施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使整个供应链的运转难以维系,更无法建立起强有力的管理组织。以企业供应链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对企业多种产品的各个环节如原料采购、生产、分销、运输等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进行考虑。

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在供应链管理中,核心是企业将各级供应商的资源如业务流程、技术、能力等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而在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源于被整合过的价值链。价值链的具体流程是“原料采购—各级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这是一种价值附加传递的过程,而且它能够将原料和产品的再利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而供应链管理就是将这一价值链中的所有组织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协同作业,也就是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制造—装配—运输—仓储—分销—最终用户”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组织联系起来,使其进行协作,从而形成一个虚拟企业组织的网络业务模式。在供应链模式中,产品生产并不是由没有形成供应链之前时制造商的推广式业务模式决定的,而是由客户来推动的。在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企业与重要供应商在网络竞争环境中的协作关系。

三、供应链质量形成的产品结构特征

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对各项资源进行控制,最后经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具有整体性的功能网链结构。在这一模式中,产品质量具有特定的结构性特征,如信息不对称等。这些特征使得与企业内部控制相比,供应链质量管理更为复杂和艰难。具体来说,产品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系统相关性

供应链产品质量与原材料、零件生产、半成品加工、分销及物流等行业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它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而在某一个具体的企业中,产品质量又受到设计、采购、生产、售后等所有部门的影响。再具体至某个部门,例如制造部门,负责产品的铸造、冲压、焊接、装配等各个环节。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质量。在这一包含众多企业、环节及部门的体系中,每个企业、部门及环节的质量都与其他企业、部门、环节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不仅要保证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的质量,还要保证其他企业产品的质量。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供应商与采购者之间在商品质量方面信息不对称。产品质量具有非常明显的隐性特征,部分商品在购买之前能够进行质量检验,也就是“先验商品”,还有的商品购买之前则无法有效确定质量,即为“后验商品”。由于信息不对称,因此采购者在商品质量识别方面所花费的成本增加,且往往会出现质量比较、识别、检验及购买成本与产品质量之间不对等的现象。供应链中质量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结果有:一方面,在签订合同之前,由于制造商对原材料供应商所提供材料的性能并不确定,消费者对制造商多提品的质量也不能确定。因此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购买者会更倾向于使用相同且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那么优质产品供应商就会因为利益受到损害而被迫进行改变,使得市场上的劣质商品增多,出现类似于金融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劣质驱逐良质”。另一方面,签订合同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购买者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导致成本较小的供应者会降低产品质量,使得实际交易中的产品质量与合同中的质量不符,加剧供应链产品质量的恶化。

(三)双重边际性

双重边际性是指供应链系统中的采购者和供应者是独立核算的法人和实体,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对供应链中其他成员的利益并不关心,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并力求使利益达到最大。当利益在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时,当一方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就会对市场均衡和另一方的绩效产生影响。这一特性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供应链上不同主体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和分配不合理。这一特性作用于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会导致供应链产品质量的进一步下降。这一特性在供应链产品质量事件中的表现为,采购者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不断降低采购价格。而供应者面对较低的价格,必然会降低产品质量,最终出现产品价格及质量都较低的现象。

(四)合作关系不稳定

这是造成供应链中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供应链中的企业是受到利益的驱使而暂时进行合作,合作过程中对双方关系进行固化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合作成员的可替代性较高。这些特征导致成员之间的合作具有不稳定性,随时有瓦解的可能。在非长期合作的情况下,各个成员考虑的是自身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整体利益的长期最大化。

四、供应链中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由上述内容可知,受到自身结构特征的影响,在供应链模式下,产品将经常处于价格较低质量较差的状态,使得采购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要针对供应链的结构特征,采取一定的措施,从而保证采购者所购买到的商品质量有保证。

(一)建立质量信号传递机制

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采购者与供应商之间对商品信息和质量的了解是由差别的,很明显供应商对商品的了解要多于采购者。在很多情况下,这会对采购者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具体来说,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质量保证金。供应商为了证明自身商品的质量,可先向采购者支付一定的质量保证金,采购者使用之后确认无质量问题后退还质量保证金。而质量较差的供应商自然不愿意支付质量保证金,这样就会淘汰质量差的商品;二是售后包退保修制度,这也是能够对质量较差的商品进行淘汰的方式。

(二)实行跨期支付

针对供应链中存在的合作关系不稳定导致的参与人短期利益最大化倾向,采用跨交易周期的支付机制能够有效将短期交易长期化。采购者并不是一次性付清全款,而是只支付一部分。在这种机制下,供应商的收入与产品质量直接挂钩。一旦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会使购买者的购买意愿直线下降,从而使自身的利润锐减。因此供应商会对自身所提品的质量较为重视,而且这种方式对于想要提供假冒伪劣商品的供应商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

五、网络经济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网络经济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新兴的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形态。它不仅包括以计算机为依托的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还包括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更包括受到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的传统行业和部门的深刻变革和发展。因此,网络经济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或者与之对立的虚拟的经济形态,而是一种以传统经济形态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在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也会具备网络经济的特征,朝着管理越来越简单智能、管理组织越来越精简、管理速度越来越快、管理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时效越来越高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广泛,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库存、销售等都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导致管理的时间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具体来说,例如在原材料采购这一环节,采购商在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可在网上下单,通过网银等形式先行支付部分货款;在商品生产环节,生产设备由机器人进行控制,实际上还是计算机控制,库存装包等也是使用全自动信息技术控制,大大提高了操作速度,缩短了操作时间,使得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管理的时间与速度都相应加快,从而在整体上缩短了管理的时间。

(二)供应链中产品质量与资产生产率越来越高

在供应链商品生产环节,无论是零部件加工,还是商品组装,都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生产。由于计算机无论在操作速度还是效率方面,都远高于人,因此资产生产率与传统方式相比,也会大大提高。且在差错方面,计算机出差错的概率也远远小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生产错误,这就能够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由此可见,网络经济下,供应链中产品质量与资产的生产率都会越来越高。

(三)供应链组织越来越精简

由于计算机能够实现诸多功能,一台计算机在很多时候甚至能够同时取代好几倍人力的工作,并且在质量及效率方面也都有保证。因此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随着计算机技术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计算机能够取代的人力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那么自然而然很多人力就会被淘汰,供应链组织中的人越来越少,组织也就越来越精简。组织精简能够使组织管理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但同时管理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下,商品从原料采购到销售及售后的各个环节都对商品及服务质量有着一定影响。尤其是由于供应链模式存在种种弊端,导致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处于不平等地位,商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经济不断盛行,供应链管理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供应链组织越来越精简,产品质量也会越来越高,最终促进供应链中各组织之间的双赢。

作者:黄玉萍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潘云飞,付强.网络经济时代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

[2]陈欢,马费成.国内学术电子期刊供应链上多元主体竞争合作关系探讨[J].情报杂志,2012(04).

[3]李伟伟.论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管理的变革[J].大观周刊,2012(46).

第6篇:现代供应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零售业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4-0012-05

一、引言

对于现代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而言,供应链各环节合作伙伴是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近年来我国市场发生的“三鹿毒奶粉”、“家乐福假酒”等恶性事件,都与企业供应链常态管理缺失有关。因此,对供应链进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与合作伙伴一起承担经济、法律、道德、公益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是供应链上各企业构建一体化战略关系的重要选择。

零售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供应链的行业。零售业绩效容易受到消费者对于零售企业品牌形象认同和购买选择的影响,而消费者品牌认同和购买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零售企业是否对其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严格的社会责任审核和有效的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

二、文献回顾

关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国外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论述。Drumwrigt(1994)提出了企业应该秉承社会责任意识来组织购买、生产、销售的各个流程;Fabian(2000)分析指出,将社会责任意识渗透于供应链各流程的原因在于,现代经济系统已将供应链各合作伙伴打造成不仅在经济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品牌、声誉影响方面息息相关的利害共同体,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与行为的欠缺将会损害供应链各环节上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当前,国外学者已就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必要性形成相对一致的共识,一些学者进一步就操作层面上如何实现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提出建议。Roberts(2003)指出,当前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实现责任采购和对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的重要性,但在如何运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理念、原则、评审指标对供应链实现全面责任管理方面不知所措。Handfield(2005)建议,公司应该使用正式的检测系统和评判体系来监督、报告公司供应链各方的社会责任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供应链风险控制和管理。Julien Levis(2006)认为,在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相对稳定的制度构建和高效的技术手段运用十分重要,在这方面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作出了表率。跨国公司对自身供应链上各个合作伙伴的劳工使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实践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和指标显示,以此作为评判公司自身风险水平和竞争力状况的重要手段。

国内学者关于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讨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内部引领者、外在推动力等实现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元素上。李雷鸣(2008)从供应链上单个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基于构建可持续供应链而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不同的企业由于在供应链复杂程度、企业业务或产品种类的多少以及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大小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申光龙(2009)分别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管理和供应链视角下核心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两个方面构建了具体的社会责任管理模型,并通过比较说明掌握重要资源、品牌认知度高、具备强势谈判力的核心企业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和可持续供应链构建方面的关键作用。孟炯(2009)的研究则集中于全球化浪潮中形成的跨国供应链问题,提出作为资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品国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履责水平和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状况将受到跨国供应链下游的国际企业审核,下游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加强,将形成强劲有力的倒逼力量,推动供应链上游企业责任意识和履责水平的提升。

有关企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的国内外文献显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分析在供应链视角下社会责任的主要模式、基本要素,或者集中分析供应链社会责任的某些环节,探讨与具体行业特征相关的供应链风险所在、与行业相关的主要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管理要求的研究却较少。

三、零售业供应链特征及社会责任内涵、现状

(一)零售业供应链的基本特征

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上各企业秉承一体化理念,采用集成化方法,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之间建立起高速、快捷、稳定的沟通渠道,在从原料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供应链网络成员之间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一体化的高效管理机制,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要求、优化时间空间配置、规范整体风险控制的运营要求,实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整体效益的目标。

零售企业供应链呈现单向树状的结构特点,因此供应链管理在核心内容和管理方法上都与其他行业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零售企业为主导

随着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在供应链末端近距离接触消费者的零售企业凭借其资金、信息、渠道等优势,成为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协调中心,成为整个供应链的主导企业。零售企业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零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确定的原则、标准等对供应商进行选择;而供应商更多地需要依赖零售商的销售渠道。

2.需求拉动式供应链

供应链网络由消费者购买需求为驱动。Rog-er Blackwell(2000)是最早倡议将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应用到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学者,他认为零售业的供应链是由消费者驱动的,因此应该将消费者需求作为零售业供应链管理技术设计和适用中重点考虑的初始启动因素。这种拉动式供应链模式通常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来生产定制产品,由消费者需求来激发整体供应链的产品供给响应。

3.适应于多样化产品的弹性供应系统

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Fisher(1997)认为,供应链的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他将零售业区分为革新性产品和功能性产品两大类,前者是适用新兴技术和引导市场需求的产物,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市场利润回报率,但市场需求却不稳定,这类产品应具备一定库存以便对市场需求作出迅速响应;后者属于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大众化商品,利润低却有稳定的市场需求,针对这类产品,供应链效率主要体现在合理协调物流和服务流,在保证及时供应前提下使库存最小化,Fisher(1997)认为零售商经营的产品,大多数都可以归为这两类,但每类实际上都包含数以万计的对供应链供给弹性要求不一的产品与服务,这要求零售业供应链建立能够适应多样化产品的弹性供应系统。

4.零售企业是供应链风险的直接承担者

零售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这一方面使零售商获得了资金、信息、渠道等优势,同时也使得供应链中的社会风险随着产品一起转移给零售企业,零售企业成为供应链风险的主要承载者。因此,零售企业有能力也应当有意愿在现有的供应链管理中嵌入社会责任的因素,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责任审核机制和责任采购行为,促进供应商乃至整个供应链社会责任表现的提升。

(二)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内涵

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是指,企业重塑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程序,调整企业采购行为,采用与供应商沟通与合作的方式,鼓励其遵守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公益准则,并敦促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案,使其社会责任行为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

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涉及多方面的社会责任行动主体。与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相比,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更强调整体性,它不仅要求企业自身能够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而且强调从供应链整体上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带动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实现各自的责任。概括而言,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在社会责任项目选择上,倾向于与行业特征相关的项目,重视项目实施对社会问题的解决程度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2)供应链上,各企业采取共同的社会责任行动,秉承共同的行动准则、纲领,明确共同的行动要求及评价指标;(3)强调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社会责任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和谈判力是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得以实行的基础和保障。

(三)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现状

在目前我国零售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许多与供应链社会责任不相适应的问题,表现为供应链责任关系趋于失衡,具体体现在劳工问题、环境问题、产品质量问题等方面。虽然大部分零售企业都认识到良好的供应链关系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并且大部分企业承诺与供应商等建立稳定、持续、互动的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供应链社会责任的管理实施。但由于多数零售业供应链尚未建立常态稳定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在经济波动、人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供应链社会责任所依赖的一体化合作基础常常被打破。

1.劳工权益

零售业是一个需要雇用大量中低端劳动力的行业,当前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一线零售业从业人员流动频繁,对行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究其原因,员工劳动强度大、薪酬福利待遇差是主要因素之一。一线员工是零售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质量控制、重视工作效率及企业效益时,忽视企业员工思想、福利、家庭、培训与合理作息安排等问题,缺失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将可能直接影响零售业的长远发展。

2.消费者权益

零售企业处于零售业供应链的主导地位,有能力也有义务对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同时零售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在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时期,也承载着消费者对零售企业进行有效社会责任管理的多方面期待。事实上,供应链各环节所潜藏的产品质量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转移由零售商承担。零售企业需要面对供应链上供给弹性差异很大的多样产品,很难用技术手段对各类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识别;而上游供应商可能基于卖方信息优势,产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隐瞒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各类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使零售企业处于责任危机暴发的高风险境地。

3.环境问题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不仅仅针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要求供应链整体运作中履行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环境责任,还应该将生产者责任延伸至消费领域,要求生产者承担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处理,避免废弃物可能造成的各种环境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制定法律明确规定生产者对废弃产品回收处置的各类责任。而我国当前类似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相对滞后,因此,来自于供应链核心位置的零售企业的监督、激励、约束是建立供应链整体社会责任行动机制的重要推动力量。

4.供应链内部责任管理方式

为了避免责任风险,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在供应商选择上进行严格的社会责任审核。在发现供应商不能通过社会责任审核或无法达到零售企业制定的行动守则(code of C0nduct)要求时,零售企业往往单方面解除订单合同以显示对供应商社会责任的诉求。这种供应链管理方式简单单调,既不利于供应商认识、理解社会责任要求并改进自身的不足,也不利于供应链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零售业供应链中,零售企业处于强势地位,供应商往往缺乏平等的谈判话语权,这就导致供应链社会责任规划常由零售商单方面推动,对供应商构成外生性、强加式的社会责任要求,不利于供应商在自愿、自觉、自律基础上履行社会责任。另外,来自零售商频繁的验厂、名目繁多的责任审核,客观上加剧了供应商的运营成本,却无法提升实际的履责绩效。

四、构建零售业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机制

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Martin Christopher(1992)认为: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处在同一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是利益的共同体,是价值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都将对整条供应链的企业的品牌声誉、产品供应等产生影响。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可使得供应链上各企业获得良好声誉,建立并巩固长期合作基础,获取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概括而言,当前我国零售业供应链推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供应链企业的社会责任认同基础

与政府规制要求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要求企业在建立对社会责任原则、标准等认同基础上自愿、自觉地实现行动自律。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认可和实践,与一个国家、地区的市场化成熟度紧密相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企业总体社会责任认识水平较低,责任意识不强。因此,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应帮助企业理解供应链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及利益相关关系所在,引导企业认识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和长期发展战略之间的统一性。

(二)明确供应链社会责任所在

在零售业供应链中确立供应链社会责任整体理念,需要供应链各企业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三重底线”的认识,全面评价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分析零售业供应链上各企业所处行业类别、地理位置、规模大小,明确企业责任与供应链整体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责任,合理区分企业责任与供应链责任、行业责任、政府责任。

(三)建立常态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制度

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零售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应采取切实措施,引导企业将社会责任管理和供应链责任管理嵌入企业传统治理机制和供应链管理机制,引导企业将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作为企业风险防范管理、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全面评价供应链整体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社会风险,建立针对供应链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适应企业所处产业特点的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形成包括驱动机制、执行机制、评判机制、预警机制、规范机制和惩戒机制在内的常态管理体系。

(四)构建科学的供应链责任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不但要考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合作和同行业间的竞争,为供应链优化提供依据,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运行对环境、社会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致力于规避社会风险。目前,零售业供应链还没有成熟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绩效考核指标,如IS014001环境标准管理体系,AAl00S利益相关者参与标准、SA8000劳工权益保障标准、IS026000社会责任标准等,根据零售业供应链各企业的行业特点、地域差别、规模大小设置权重,构建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

(五)发挥核心零售企业的主导作用

第7篇:现代供应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产品电子代码;实训;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50―02

一 产品电子代码的特征

产品电子代码,即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编码体系是新一代的编码标准,它是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的延伸和拓展,是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EPC系统的核心与关键。

EPC代码由标头、厂商识别代码、对象分类代码、序列号等数据字段组成,一般为128位,可标记世界上全部的单个货物。具有以下特性:

科学性:结构明确,易于使用、维护。

国际性:不以具体国家、企业为核心,编码标准全球协商一致。

EPC系统是一个全球的大系统,可在生产、流通、存储、结算、跟踪、召回等供应链的各环节全面应用。EPC系统的附加价格较高,目前主要适用于高价值的识别对象,如运输包装单元、高档消费品等。EPC系统正在考虑通过本身技术的进步,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通过系统的整体改进使供应链管理得到更好的应用,提高效益,以便抵消和降低附加价格。

二 基于产品电子代码的供应链管理方案模型

很多不同的公司围绕某种产品通过供应链进行合作,该链包括零部件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和售后服务提供商。对供应链的效率来说,供应链上每一点关于存货的确切信息都是需要的。

如图1所示,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用于产品装配的原材料,零件和组件。物流服务提供商提供贯通整个供应链的运输及仓库等多种服务。产品制造商专注于制造消费者将会购买的产品上。经销商负责销售产品,售后服务提供商提供维护和修理等售后服务,所有这些参与者组成了产品价值链。

EPC系统在以协同的方式工作时,基于EPC标准的供应链中的数据被共享,能充分地体现出它的效率。在这个方案中零部件供应商为每一个生产出来的零部件添加一个RFID标签,并写入带有零部件标识的EPC编码。产品制造商也会为每一个产品添加一个带有产品EPC编码的RFID标签。每一个供应链下游的收货方只需简单的用自动识别解读器解读EPC,然后和发货通知单中的EPC对照检查。EPC系统在全球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和EPC信息服务(EPC IS)来实现全球“实物互联”。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是一个自动的网络服务系统,类似于域名解析服务(DNS),ONS给EPC中间件指明了存储产品相关信息的服务器。EPC IS提供了一个模块化、可扩展的数据和服务的接口,使得EPC的相关数据可以在企业内部或者企业之间共享。供应链各方通过EPC系统将在存货管理,偷窃事件的控制,商标鉴定,生产和再循环的提速等方面产生益处。

三 基于产品电子代码的供应链管理软件方案设计

图3所示是一个细化的用例图,它展示了供应链各方的相关活动,其中涉及到使用EPC应用的用例用深颜色显示。

四 基于产品电子代码的供应链管理实训方案

1 实训室布局设计

整个供应链管理实训室主要由四个区域构成,每个区域的出入口处都需要安装支持EPC读写的射频天线和射频电子标签读写器。

(1) 零部件供应商、制造商区域

在该区域给零部件装贴支持EPC的射频电子标签。同时也可在此区域模拟制造商,进行产品组装以及电子标签的装贴。区域的出厂处配有支持EPC读写的计算机终端,用于接受订货,完成电子标签中EPC码的填写以及扫描出厂信息,与物流服务区域之间通过平板货车运输产品。

(2) 物流服务区域

含立体仓库货架,配有平板货车,用于货物的出入库;出入库终端计算机,用于在出入库的时候读取相关标签数据,并用于数据处理。

(3) 经销商区域

配有卖场终端计算机,用于在货物进出卖场时读取相关标签数据,也可在实训中模拟买家通过网络进行购买的行为。

(4) 物联网、服务器区域

主要是后台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以及一些网络服务器设备等,用于支持整个实训过程中软件功能的实现。

2 实训过程安排

实训开始前,由教师进行角色分配,5-8人一组,轮流担当客户、供货商(供应商、制造商)、物流服务商、经销商等角色。每个角色拥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以及相关权限。实训的内容有:销售订单处理,采购订单处理,产品贴标签,写EPC,读标签(接货、入库、出库),物流线路运力装车安排等。由于供应商、物流服务商都可设置多个,因此供应链下游厂商可对上游厂商和物流服务进行比较选择,可组合出几十种运行方案。每个学生轮流担当不同的角色,最后给出实训报告,并根据实训中产生的数据给出数据分析和相关报表。

五 结语

本供应链管理实训方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EPC/RFID的技术先进性和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过程。实训安排的综合性、设计性比较强。还可鼓励学生根据具体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可进行方案的对比和评价。依据此方案进行的实训中,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大的参与兴趣。

参考文献

[1] 胡险峰.RFID在协同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10):67-69.

[2] 王晓华,易久,纪玉超.EPC技术及其在物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6,(19):140-141.

[3] 余雷.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40-243.

[4] 苏艳,董琳媛.EPC技术及其在零售业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9):16-17.

[5] 谢勇,王红卫.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入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7,(4):95-98.

第8篇:现代供应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产业融合;供应链;构建;启示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出现了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供应链管理的体系当中,通过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供应链上各个成员的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速度越来越快以及全球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产业融合凭借其产业间的互相交叉与渗透,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能够提高工业企业、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竞争力,而且能够拉动产品需求。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企业间简单的兼并和重组,而是一种体制的创新,管理的升级,是一种新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目前,产业融合的发展演进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这种渗透有利于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加速传统产业推出新品种和新产业进程以及传统产业装备的现代化。第二种,产业间出现融合。这种融合源自产业链互补和延伸,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延伸部分。融合赋予原有产业以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进而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第三种,产业内部出现重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间,原本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或集合下重组整合为一体,成为新型的产品或服务。

因此,产业融合与供应链构建问题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站在供应链战略构建的角度,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2.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现状

赢得顾客信赖是制造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最后一张王牌。面对经济市场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制造企业开始把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开始不止只制造产品,而且越来越多的涉足到通讯、物流、广播等行业,开始出现一种所谓的“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现象。服务企业由于具有直接面向最终顾客的优势,利用其强大的服务管理系统、销售网络或品牌等优势逐步向制造业发展,直接为制造企业加工活代加工一部分产品或零部件,使服务业出现了“服务企业工业化”的现象。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制造企业服务化”能够提高其产品的产出能力,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信息、思想以及品牌等知识资产的深入改变了原有制造产业的资产结构,从而使整体产业结构升级,有效的将服务转换成了产业利润增加的源泉之一。

随着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代服务业开始向第一、二产业延伸和渗透,产生了一种产品与服务整合的现象。服务业企业通过加工和代加工制造业的产品,将其管理模式和服务功能融合于制造业。这时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了产品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了更多的服务更能。这加快了原有制造业的产品升级和结构转化。

如今,制造业与服务业打破了以前在技术、产品与市场方面的边界,开始互相融合与渗透,呈现出一种新的特征和功能的产品形态,预示着一种“新的经济增长范式”的出现。这种“新的经济增长范式”的出现带来了所谓的“1+1>2”的化学反应。不仅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户需求,而且能够加速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3.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对供应链构建的影响

供应链由所有加盟节点的企业组成,通过对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顾客连成一个不断增值的功能结构网链。它具有复杂性、动态性、交叉性以及面向用户需求的特征。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生产、库存等交易成本,并需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因此,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对供应链的形成与构建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有利于供应链高效率的整合。在一个适当大的范围内,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可以使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度的集聚在一起。能够通过信息的共享、业务的整合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供应链的功能与产品需求的性质不匹配是现在许多供应链价值缩小的重要原因,是阻挡整个供应链价值链增值的巨大阻力。而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有利于形成供应链上与之产品相关的各种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企业的多样性不仅能够增强需求的可预见性,而且能够确保供应链满足目标顾客群的能力。

第二,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能够促进供应链结构的升级。供应链是将产品从原材料的采购、在制品以及产品的生产,再到分销,直到最终用户,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链接在一起的。过去,我国很多传统企业在系统设计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供应链的影响,只考虑生产过程的本身,生产运作模式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这极大的降低了供应链的效率。而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相互交叉,使企业自身开始寻求不断的与其上下游企业加强联系,使自己的产品吸收对方其精华,向多元化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整个行业的整体凝聚力。

而目前第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相互融合虽然与供应链上相互交叉、共享的出发点不谋而合,但同时也使不同行业的企业加入到供应链成员当中,使供应链的运作管理更加复杂,也面临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加快供应链结构升级对于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相互推动,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驱动力。

4.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对供应链构建的启示

首先,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能力的高低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因此,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与交叉的大背景下,核心企业一定要加强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从产品、服务、信息、市场等方面,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成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于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能力。

其次,供应链的网链结构不仅是依靠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维系的,更是靠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三条纽带仅仅的将众多企业联系成一个整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与否,对于判断供应链的整体能力的高低至关重要。因此,不管是“制造企业服务化”还是“服务企业工业化”都不仅要控制好产品的实物生产多样化、品质化,而且要严格把控好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效率。将其作为供应链构建的主要标准。

最后,对于政府或相关机构而言,首先要积极的支持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为其实施绿色通道,大力建设工业园区,为企业形成产业链条铺砖铺路。其次,要积极推进产业监管制度,放松产业监管政策,为不同产业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创造条件。最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为供应链上成千上百的中小企业壮大与发展做出贡献,成为为推动地区经济建设与增长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李美云.论服务业的跨产业渗透于融合[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10).

[2] 曹卫,郝亚林.产业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03(3):14-17

[3]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5-12

第9篇:现代供应链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高校餐饮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Shallowly discusses the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u Xinsheng

(Henan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bstract: The content and its the significance manages which throughthe analysis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proposedthe establishment highly effective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hould take several question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iversities dining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参与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即使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餐饮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替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餐饮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是餐饮服务的实施者,只有较高素质的满意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现代餐饮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

高校餐饮工作经营头绪多,工作也比较繁琐,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餐饮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在这里谈到的仅是对一些顶层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立君.餐饮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6-58.

[2]袁苹.餐饮经营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3]马平均.高校餐饮便捷式管理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