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卫生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石化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E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159-02
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职业安全卫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早在七十年代初期,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国内职业安全卫生的现状健全和规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1996年,DNV、BSI、BVQI等十余个国际标准机构合作,在其各自现有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基础上联合起草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1”,简称OHSAS18001。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管理的核心是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根源及危险源,强调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来达到控制事故的目的,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2 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意义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完全套用了环境管理体系的模式,是一套严谨、系统性强的管理体系,可以帮助生产经营单位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促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科学化、标准化。
(2)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OSHSMS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将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纳入企业总的管理体系之中。对企业或公司的生产运行实行全面的整体控制,在内部建立一整套有效和不断改进的管理体系,从而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率和意外损失,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提高企业形象,打破贸易壁垒。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贸易上的优势,设置重重贸易壁垒,将环境保护、人权、劳工安全状况涂上商业色彩。在这种形势下,由于我国已加入WTO,企业必须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避免在国际贸易中受到影响。
3 石化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石化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等特点。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许多高毒物料作为原材料或辅助材料,如苯、甲苯、氰化钠、硫化氢等,作业人员急性职业中毒和慢性职业病多发。有统计某石化公司在1991―2001年共发生职业中毒25例,急性职业中毒22例(88%),其中3人死亡;慢性职业中毒3例(12%),3人全部死亡。职业中毒主要以急性硫化氢中毒为主,并且还与岗位工种有关,其中以司泵、维修、防腐为主,这3种行业共21例,占总数的84%。因此要做好职业健康防护,杜绝和减少职业健康事故发生。实践研究表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大型石化企业中推行实施是可行的,对提高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有较好的作用。
4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4.1 学习与培训
由最高领导层牵头,培训公司中管理技术骨干,包括班组长、技术人员、科室主任等熟知体系标准要求的人员。每个层次至少选派2名人员参加有关认证中心或咨询机构组织举办的OSHSMS知识培训班,并获得OSHSMS内审员资格证。然后由他们再对全公司各岗位的骨干人员进行系统的安全卫生知识培训并考核。
4.2 初始安全健康评审
组织厂、车间两级评审小组,以班组为单位针对整个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取危害性预先分析法和全过程分析法对石化生产全过程进行安全健康情况进行评审,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有生产过程中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收集包括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 28001-2001)和1996年ISO/TC67的SC6分委会所ISO/CD14690《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草案)等在内的适合本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内部标准文件及规章制度。
然后组建初评小组。由最高管理者任命一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者代表主持初评工作。经协商选一名员工代表参与初评工作,由体系推进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初评工作。初评小组具体评审人员包括:设备、设施、动力能源、消防的主管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病防治人员;涉及高风险场所技术管理人员(液化气站、化学库、高压容器、油库)。其次,确定初始安全健康评审范围,最终确定初评范围。
最后采用现场观察、面谈、询问、监测、资料及文件评审形式,对初评内容实施评审。采用危害性预先分析法和全过程分析法,综合运用工艺过程分析法、现场观察法、头脑风暴法及资料统计分析法,辨识企业活动的危害事件及因素,结合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给出反映实际不安全缺陷可能导致后果的严重性的不同等级评价准则。收集评估现行管理制度;对事故、危害事件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对相关方的意见、要求及员工建议进行分析;评价分析管理制度和其它体系中相关内容的差异。
4.3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策划
选定一组车间工人作为安全代表,作为改革的推动者,与中层管理人员一起和最高层管理部门参加会议。具体操作为由最高管理层建立有一定责任权力的管理机构并配置足够的资源,由各厂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作为安全健康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厂长担任副主任,以车间为单位成立工作小组并由各车间主任担任组长,班组长及相关技术骨干为工作组成员,配备专职安全和卫生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由基层选派代表和高层参与会议,会议中领导听取各管理者及专家的意见,将资源作为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评审、变更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根据初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信息、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价信息,设立相应的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和绩效改进型目标。依据辨识和评价出的紧急情况,编制应急预案与响应程序,程序包括:确定应急情况;设立应急指挥、交流、抢救组织架构和职责;编制预案;配备应急物资;应急与善后处理、应急宣传、程序评审更新。发生事故后,应先启动应急程序,紧急处置事故,处置结束后转入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4.4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实施
按照要求建立文件化体系,包括各类规章制度中整理的相关管理性文件;编制的事故紧急预案;编制控制危险的实用性作业指导文件三部分。文件资料应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还要便于查询与定期评审,并且相关部门能够及时有关文件和资料的现行版本。
文件化完成后,应经过程序规定的方式批准和。颁布实施时召开动员大会,对整个体系内容进行大致的描述,并组织该体系的学习工作。在贯彻过程中可以采用如召开培训班、专题研讨会、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条件允许时应定期对职工进行考核,以保证体系切实落实。
4.5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监控与纠正
(1)绩效测量和监测。
参考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实际生产特点,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对检测使用的设备仪器注重校准和维护,对所设目标、指标如车间内苯蒸气浓度的控制情况进行跟踪,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技术、资源问题。定期对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评价,比较监控结果和法规执行情况。
(2)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
遵循独立、客观、系统的原则,定期开展内审。由管理者代表推动,由专门培训过的持证人员根据要求进行一年一次的内审。内审完成之后,将结果送报管理者,管理者根据要求向上呈报,并对下属有关部门通报审查结果。
(3)管理评审。
由最高管理者进行定期评审,根据企业体系的审核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方针、目标以及体系其他要素可能需要进行的修改,提出下一步改进、调整的目标,作为调整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的依据,为下一步的持续改进提供方向。
4.6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评价
做好体系的培训和宣传工作,组织专家骨干技术人员按照标准,通过监测数据和实地调查对系统进行科学评价,及时发现各种缺陷和漏洞,为体系的系统改进提出指导建议。
5 注意事项
5.1 强调决策层的作用
由于职安全健康在公司中处于重要的特殊地位,其影响范围涉及公司所有人员和全部财产安全,企业的法人代表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因而要亲自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体系各要素在公司各职能部门和各层次得到顺利实施,提升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确保安全生产有序可控、持续稳定的发展。
5.2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不能成为一纸空文
一个体系的建立成功与否不完全取决于科学的理论和严密的组织结构,而在于是否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也是如此,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能否实现持续改进,安全健康绩效能否不断改善,绝不单单是建立一套体系就够了,而需要将其运用于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吸取教训,不断的修改完善。
5.3 体系的建立应贯穿生产过程的始终
作为一套强调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它强调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事故的发生,不能简单归因于与某一事件,它是系统中多个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将系统割裂开,强调片面的安全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只有全方面全过程考虑整个系统,才能从本质上实现安全,OSHSMS的科学性也体现于此。
参考文献
[1]卢世红,周自忠,孙成海等.中国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2004)[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2]朱燕群,黄永泉.某石化企业1991~2001年职业中毒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医学,2006.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129-03
收稿日期:2013-06-10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学业生涯规划视阈下促进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路径探讨”(2012B018)
作者简介:谢桂花(1983-),女,黑龙江富锦人,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令人担忧,据《大学生职业适应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调查的走入职场不满3年的大学毕业生中,认为自己职业适应状况差的比例为31%,6%的受访者则表示不适应现在的工作。受调查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的职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不强、执行能力较差、自我规划不足等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作职业生涯设计,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曼提出的,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1]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阶段的探索期,主要任务是从各种机会中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并开始在所选定的领域中开始起步。[2]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体系、教育体系和社会合力体系,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体系
1.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现状――认知度不高,规划意识相对薄弱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生涯规划理论发展比较成熟。在大陆,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推广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们对生涯规划认知度不高,只是近两年才在媒体上接触到“职业规划”、“职业定位”等相关信息。我国的初等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大部分学生除学习、考试之外的事知之甚少,家长也无暇顾及孩子学习之外的事情,职业教育欠缺。根据对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级和2012级两届新生调查问卷显示,在升入大学之前89.5%的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考入大学以后,虽然接触到了职业规划,但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简单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找工作。有些学生玩心过重,无暇规划;有些学生认为计划没有变化快,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没有进行职业定位;有些学生“被规划”,敷衍学校,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作业”,应付了事;有些学生不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从众心理严重等。
2.优化多种宣传方式,构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体系
重视意识唤醒,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开展生涯意识唤醒教育,强化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知,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生涯规划意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帮助学生树立三种观念:一是自我负责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关乎大学生个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自己能对未来负责,不要期望别人来负责;二是匹配自身的观念。90后大学生是个性十足的一代,强调个性差异、个别需求,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个人的实际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不能简单模仿他人。三是终身探索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是过程,不是结果,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以适应阶段需求。
加大宣传,增强学生生涯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在高校强化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入学教育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刚入大学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在这个时机对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对生涯规划的重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尽早确立目标,消除迷茫。二是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条幅、宣传板等媒介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宣传。这些媒介是大学生常常关注的地方,加强这些方面的宣传有助于生涯规划意识的潜移默化和深入。三是开展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班会、座谈会和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探索自我、探索工作世界,增强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知,消除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的认知和被动接受的逆反心理。四是建立职业测评系统。它能帮助学生自我探索、认识职业、协助进行积极的生涯探索,在职业测评中可以看到所有相关的自我特征描述、潜在的预期职业,而且系统会根据前面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部分的结果,定制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计划书初稿,供学生进行更加个性化的职业思考。五是校内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利用活动推动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
二、构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1.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现状――体系不健全,规划过程流于形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过程,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技能、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教育应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始终。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有生涯辅导,[3]在中小学,更是有多种多样旨在扩展生涯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和教育活动。在我国,直到大学才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且许多高校忽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意识不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些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相混淆,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用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等代替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即使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也主要是讲理论,并且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有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不够全员化,只有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重视,其余的人并不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意识不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些高校师资不够充足,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由辅导员或者学生工作人员来指导,但辅导员不但工作量大,而且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选择和规划时缺乏全方位、个性化、一对一的指导;有些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与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理论性强,实践性弱。
2.加强师资、课程、咨询方式建设,构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加强师资体系建设。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全员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保障。改变以往单纯以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就业指导师和辅导员为主的师资队伍模式。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多,面对众多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辅导,且其中部分人没有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的培训,单凭经验来指导学生。加大就业指导处、学生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参加有关职业生涯教育培训的力度,到企业、高校调研和学习,并把这部分人员填充到职业生涯规划师队伍中,这样不但可以建立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而且可以壮大职业生涯教育队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另外,还应加大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他们熟悉专业知识,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最新动态,可以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讲更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建立由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各个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职业生涯规划师,由专业教师组成的高素质、专业化、全员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利于学生随时进行职业规划咨询,利于高校全员职业规划意识的提升,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条件。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全程化课程体系,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即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从大一开始进行,贯穿整个大学。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课,开展生涯规划意识唤醒讲座,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把重点落在自我探索上,通过系统测评和工作坊,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大二和大三主要帮助学生探索外部工作世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课,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专业实验、比赛、项目等,帮助学生联系假期实习单位,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对工作世界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师帮助学生在认知工作世界和认知自我的基础上,确立职业目标,并制定具体规划。在此阶段职业规划师应每隔一段时间指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这段时间是否完成所制订的计划,完成的效果如何,并随实际情况调整目标和计划。大四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预期,提高学生求职技能。
构建多样性咨询方式。构建灵活多样的咨询方式,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方式主要采取一对一咨询和团体咨询,一对一咨询对咨询师的要求高,工作量大,一般一个学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大概要分四到五次进行,还要进行提前预约等程序,整个咨询下来时间大概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团体咨询覆盖的学生面广,但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所以既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这项工作覆盖广大学生,又要能针对每个不同的个体做到个性化职业辅导,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对一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样化的咨询方式。多样化的咨询方式可供学生选择的机会多,易于接受,特别是网络咨询,更是省去了中间的很多环节,操作简单方便,消除学生面对面咨询的顾虑,符合当代学生时代化的需求。
三、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合力体系
1.当前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关注现状――重视程度不够,个人规划无落脚点
企业用人机制不完善,不能做到人职匹配。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关注员工的自我规划,在入职时强调职业适配性,对员工进行系统的职业测评和培训,员工能够按照个人的兴趣和能力上岗工作。大多数的企业不重视发挥员工的特长和能力,不能做到人职匹配。大学生入职后,不区分员工的个人能力,而进行统一的技能培训,然后立即上岗,导致员工对个人的职业规划无意识,使职业生涯规划在社会上不能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在校学生受此影响,没有根据自我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特征和将来适合从事的职业要求来规划大学生活、学习和工作,学习没有方向感,随波逐流,从众心理严重。
2.凝聚高校、家庭、企业力量,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合力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单是高校的教育,还需要实施多层次、多领域的保障与支持,通过整合高校、家庭、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建立全面综合的社会化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做到资源共享和互补。从高校的角度来讲,要整合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主动与企业联系,共同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4]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关系,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争取实习实践机会,聘请用人单位的HR为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训练课程,增强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他们熟悉本行业管理、技术要求和职业发展,在学校和他所从事的行业的交流沟通中,具有其他人员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校友为在校大学生做职业规划相关方面的指导,将使学生能够迅速把握社会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的需求,调整个人规划和社会需求的高效互动机制,通过校友还可以建立培养基地和就业基地,开发更多资源。从家庭的角度讲,家庭是孩子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在孩子职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启蒙和引导者的作用。父母对孩子比较了解,他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根据孩子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帮助孩子确立职业目标,并帮助他们制订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从企业角度讲,企业加大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关注度。通过职业生涯培训,使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生涯需求之间达到平衡,不但可以提高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发展,也可以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企业氛围。同时,在校大学生完善的职业规划也可使企业招到理想的员工,减少当今毕业生职业不适应状况,降低员工流失率、跳槽率。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内在激励大学生,激发其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增强社会职业适应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7-89.
[2] 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基本教育体制还并不十分完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仍处在一个积极研究和探索当中的现状,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质量保障过程中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就师资队伍、生源质量、教育手段、毕业论文四个方面具有实施意义的建议,以期完善和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内部保障机制和外部保障机制,实现高质量的研究生输出。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实践;教育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80-02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中指出:2014年全国研究生有1847689人,接近185万人,比2013年增加五万多人,增长率为3.00%,在校研究生中,学术学位硕士生有929872人,占比为50.33%,专业学位硕士生有605141人,占比为33.17%。随着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也不断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保障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因素是复杂的,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拔、教育、管理、毕业等各个环节都影响到研究生的输出质量。而这些环节能否做好由高校的管理体系、监督体系、教育体系、考核体系是否完善决定。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严控学生输入输出关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理解及发展现状
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是以提高学生整体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严格控制高校招生、教学、考核、论文答辩、就业反馈等各个环节,实现高质量研究生人才的输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侧重于对研究生“专业”上的质量保障,突出其在“专业”上保障的特殊性,致力于保障输出的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性。虽然我国各高校和研究生教育部门都积极的致力于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各改革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研究生质量保障制度还并不十分完善。各高校需建立一套适合本校自身特色的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美国是世界上研究生教育体系最完整、最规范且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国家。其与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手段、评估制度密不可分。我国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在一个发展时期,找出我国高校在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方式、生源质量问题、管理体系制度、评估机制等方面与美国之间的差异和不足,将会对我国现有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起到良好的学习启发个借鉴效果。
三、质量保障措施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下综合了内部保障机制和外部保障机制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就师资队伍、生源质量、教育手段、毕业论文四个方面具有实施意义的建议。
1.师资队伍。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研究生导师承担着重要使命。专业学位研究生强调对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导师的科研方向,学术能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态度都对研究生的培育有重要的影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w系中,师资队伍的质量及导师的选择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①确保导师质量。确保导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确保研究生的质量。导师的学术能力、教学态度、道德品格等个人综合素质都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条件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品德上的职责。其次导师应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科研经验,较高的科学范畴学术水平,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前沿。最后,导师要有符合自己学术特色和学术能力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并在本学科的专业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培养应用型研究生。②加强青年导师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注重对青年导师的选拔,为导师团队注入新兴的推动力。青年老师在科研上具有更高的创新性和积极性,一方面为研究生教育队伍引入新活力,同时也增加了青年导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动力。高校应创造机会组织和鼓励青年导师到科研机构交流学习,提高导师在学术上的积极性,在科研上的创造性,促进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一支有新兴的,有才干的,教学思维先进且高效的导师团队。③强化导师绩效考核和管理机制。落实动态管理。建立导师资格年度审核制,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有效促进竞争,做到有上有下、有进有出,从制度上破除导师资格终身制。增加研究生培养中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制或导师组制的普及实施。
2.生源质量。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优质人才的输出,我国招生时缺乏灵活性,强调资格审查。因报名者多于计划,录取重视联考成绩,面试流于形式。专业学位研究生保障体系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在入学质量关上,应改革现有的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机制,加大高校研究生自主招生的权限,优化招生计划。
3.完善教育手段。①营造科研氛围,强化学术要求。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是建设校园文化,高等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建设中,应紧紧围以绕培养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为根本而展开。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应为学生创造机会,积极举办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专业领域学术报告会,学习先进技术。②保证严谨的学风。建立良好的学风,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毕业论文,都必须严格杜绝学术腐败。教学管理机构需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权限,加强校园学风建设,杜绝学术腐败,对科研作假,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同时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定期进行专业实践汇报,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新一轮的专业实践重点内容规划,为学生指明道路。③课程教学及考核上的改革。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提供学生选择跨越本专业的学科领域。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专题实践,情景模拟、学生试讲等方式;在教学工具上不断更新先进的专业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实践保障。在考核方式上应着重考察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变卷面考试为实践操作、课程设计、学术汇报等形式。
4.毕业论文。①重视选题、开题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在培养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开题环节是对研究生论文整体内容和方向的定位。论文选题应有明确的专业背景。论文课题确定以后,研究生需撰写一份包含了课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涉及的技术和研究的意义的开题报告。高校组织开题环节的答辩工作,审查开题报告的人员必须含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对研究生的课题进行一个可行性、创新性、前沿性的评估,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反馈给研究生。②加强中期检查力度。为了掌握学生课题研究内容和进度,督促学生努力工作,使其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学位论文,学生要定期就论文进展情况向导师做汇报,导师应督促学生论文撰写进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定期检查并签字确认。学科指导小组制定中期检查制度,学生汇报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参加的科研学术情况,遇到的问题和后期的难点,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问题的解决思路,小组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改进,确保培养质量。③丰富评阅和答辩制度。论文评阅环节和答辩环节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审查工作的最后环节。实行研究生上评审。对于网上评阅意见极差的毕业论文进行严格复查,若存在严重问题则延缓其论文答辩。在答辩环节,担任评委的专家在相应专业领域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本校专家担任。邀请若干相关领域的学生代表,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最终专家评委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表决,若全员通过,则该研究生毕业论文通过。
四、总结
当代高校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完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应紧紧围绕保障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展开,做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把好生源关,改革科学课程设置,严控论文阶段管理,抓好学位论文质量。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的培养计划,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R].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3).
关键词:职业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指导
一、职业院校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职业指导是根据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按照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指导,力求人与职业两相匹配的教育过程,是为求职者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并在职业道路上顺利发展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职业指导是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特色,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专业及用人单位需求,传授学生职业知识,介绍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及就业形势,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就业观、择业观,努力提高综合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人尽其才”。职业指导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职业与自我,理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与生活道路,了解实现自己职业选择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自发地培养和提高自我素质和职业技能。职业指导必须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由单纯的阶段性就业指导转变为对学生的全程性指导,从学生一入校开始,对他们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政策教育、健康择业的心理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正确成才意识和成才道路的引导等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加强学习自主性,提高综合素质。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校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使学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及课程设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职业院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1.重视不够,缺乏全方位、连续性的指导。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普遍存在职业指导针对性不强、指导的目标与内容不够明确的现象,学校通常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对学生择业意识、职业素养、就业技巧等方面的培养。职业指导缺乏全方位、立体性、连续性的指导。学校基本将职业指导力量放在了“最后阶段””,对于低年级学生多采取选修课、听讲座的指导形式,收效甚微。对于毕业生,学校通常以就业指导代替职业指导,集中精力在给学生介绍工作、介绍择业技巧等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与服务,学生在面对择业、就业及今后的职业规划时仍然十分茫然,这与职业指导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2.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效果不佳。
我国职业院校职业指导起步较晚,各校普遍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多数职业指导教师由辅导员或“两课”教师兼任,专业积淀不够扎实,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很难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而职业指导的成效不仅仅取决于职业指导的课程设置、基础设备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职业指导是对学生全方位、立体性的指导与服务,需要教师具备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律等方面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培训技巧与深厚的指导功底,否则是很难胜任这一岗位的。
3.指导缺乏新意,教学亟待改进。
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多是针对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学生关心的话题进行分析与指导的,忽视了学生的专业需求与个体差异。一些学校只是将职业指导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列入教学计划,甚至干脆排除在教学计划之外,缺乏科学、规范、系统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多依赖教材内容,与学生面临的现状结合不够紧密,虽然会穿插案例教学,但也只是流于表面,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而大班授课的形式更是扼杀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可能性,让学生觉得职业指导可有可无,但在真正面临就业时又觉得无所适从。
三、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制订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本质上讲,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一种目标管理,通过让学生明确预定的目标,促使学生自觉地按照预期目标前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职业发展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成功实现自我,帮助学生明确取得成功所面临的差距,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利于职业院校培养出个性化、有特色的专业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助于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优化人才在市场上的流动情况,减少流动的无序性、盲目性,使学生给自己一个理性的、相对准确的定位,减少“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等情况的发生,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个体“双赢”的局面。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职业院校职业指导体系
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需,是推动学校职业指导全面、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抓手,学校应以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指导体系。
1.紧扣职业指导特征,抓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行“全程化”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存在着个性化、连续性的特点。职业指导应注重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自觉成才的意识;同时,职业指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进行连续的、分阶段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必须牢牢抓住职业指导的特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个性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特征,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注重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职业指导)应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贯穿整个学校教育阶段,在不同年级设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初定职业发展目标;二年级有目的地,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三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向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2.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而要根据教育规律,结合学生需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例如聘请行业专家或专业的职业指导师定期来校讲座,使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及就业形势,让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帮助他们调整职业目标,确立努力方向。学校还可以引进职业测评系统,依靠先进、专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发展潜力等作出科学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发向。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修养,让他们了解职场需求,提高求职技能,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3.构建专业的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机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机构进行。职业院校可以在一般原有的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全方位、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机构应有如下几个组成部分,一是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统筹职业指导的目标、重点和指导方案;二是职业指导工作小组,由职业指导老师负责具体课程的讲授,各项职业指导活动的实施;三是实践与研究小组,负责督促全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并就现实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为职业指导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四是对外服务窗口,负责接待在职业规划中遇到问题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的专业指导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许多职业院校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一般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或公共课教师负责进行,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专业的指导教师来进行。职业院校应加强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不仅要引进专业的人才,而且要对现有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专、兼、聘等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高水平职业生涯指导师资队伍。
【关键字】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服务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4SJGLX49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田蕾,河南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0-0034-03
当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数量的连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持续不乐观。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种种不利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逐渐发展形成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不但关系到其自身的未来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国家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有必要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作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
一、构建全方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校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身处境和外界环境的前提下,明确自身职业方向与目标、制定自身教育与发展计划,并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的动态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旨在为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便利,它以常规课程教学为基本形式、以职业实践和网络平台等为辅助工具,具有全过程、全覆盖及点线面由浅入深等特点。
从作用上讲,大学生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首先,政策上,教育部曾明确表示,未来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应逐步向“信息化、全员化、专业化、全程化”方向发展。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是高校对教育部相关工作要求的积极响应。同时,从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讲,该体系的出台也是发展“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式高等教育模式的重要一步。其次,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是对高校以往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与补充。它的出现有利于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促进大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规划自身未来职业发展。这样一来,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都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困难、岗位适应力差、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二、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往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存在很多显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实效,同时也必须在未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建设中引起注意:首先是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调查显示,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明显不够,部分高校甚至无视其中区别、干脆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完全混为一谈。同时,不少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面向毕业生开放,并且在课量、课时段及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存在诸多不科学之处。这使得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沦为摆设,难以适应学生们的客观需要;其次是服务内容陈旧、服务形式单一。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国内高校已经出现并发展了一段时间,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服务形式创新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仍旧以常规理论课或主题讲座为主要方式。更重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起源于西方,国内高校在对这一理念的借鉴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将其与地方特色及高校实情相结合。这使得多数高校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内容陈旧、流于表面、缺乏技巧与方法;最后是缺少实践支撑。由于毕业生数量众多,高校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合适的社会实践和职业实习机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少职业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具像的职业认知。实践支撑的不足迫使大学生只能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停留在理论层面,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现实功能也因此受到较大限制。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质量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的基础,抓紧其教学质量建设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科学理念的传播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启蒙。做好这项工作不妨由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正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触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建立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最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质量,必须予以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有三项主要目标:第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职业观与就业观,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第二,要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所长、了解行业特点并学会观察社会环境,鼓励他们学习相关政策法规、主动发掘就业市场信息,使之至少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创业知识;第三,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求职技能、职业生涯决策技能、信息搜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以及人际交往技能,将他们打造成“高分高能”的市场型人才。
其次,对高校当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作出相关规范。第一,为了强化课程效果、突出课程的重要性,高校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正式列为必修课;第二,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课以体验式教学为基本方式,应对其采用小班授课模式。高校需充分考虑自身师资力量及软硬件条件,科学设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堂规模,最好能做到每班以40人为上限;第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组织形式应当灵活机动。一来要兼顾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做到以研究性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巧妙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调查及角色扮演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师生研讨互动的热情。
最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当分阶段、贯穿式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教育,它应当分层次覆盖学生的整个大学时期:大一阶段的教学应当侧重于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借用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明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技能特长;大二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展开职业认知。具体而言就是认清外界环境、自身专业等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初步定位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并有意识地对这些行业的工作内容、薪资水平及技能要求展开了解;大三阶段的教学则当以决策培训为主。也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决策观念与方法、引导他们正确认知自身的决策风格,从而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意识、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最后,大四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重点则在于引导学生完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为求职行动的展开作好准备。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故此时不妨适当多开展些求职培养,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坚持信念。
2.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课外辅导
不论是保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实效,还是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都不能单纯依靠课程教学,还需要同步展开更具针对性和触动性的课外辅导。课外辅导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补充作用,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课外辅导形式多样,但最具实效性和推广价值的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又可以分为大班辅导和小班辅导。大班辅导以人数较多的群体为对象,强调并利用辅导对象的群体性,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辅导。大班辅导的主要方式是借助一定的策略与方法促进群体中不同个人的双向、多向互动,旨在借助这种互动提升各成员的观察与体悟能力,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同时,大班辅导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求职自信的发展。与大班辅导不同,小班辅导人数更少、实践性更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为突出。小班辅导中,教师负责主持活动流程和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借助职业咨询、个人演讲及团队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和分享各自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从中发现问题、拓展思路,并最终达到平衡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提升职业生涯规划品质的目的;二是个案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个案咨询指的是单个大学生在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师的一对一帮扶下展开深入自我认知与潜能认知,并最终确立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过程,具有很强的个体针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不同个体独特的人生经历、自然性格及生长环境所决定的,它会深深地影响到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故自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堂教学和团体辅导能够起到传播与补充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作用,但对于个体而言,它们缺乏量体裁衣和对症下药的针对性,而这些正好是个案咨询所擅长的。
3. 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途径
当下,实践支撑不足是国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这一问题应当在未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得到重视。为此,我们必须将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视作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并从下述方面入手:第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争取职业体验机会。一般来说,企业倾向于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这样不但能节省人员培训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投入,还能有效应对某些突发性的人员需求。正是因为如此,岗位实训等职业体验机会对大学生而言就显得十分宝贵。因为它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岗位甚至行业的现实需求,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高校方面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争取职业体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走进企业内部,让他们深入地体会企业文化、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培养出更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更突出的知识才干;第二,鼓励学生展开企业调研活动。企业调研指的是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未来想要从事的行业,通过深入行业内部、采访行业代表性人物等方式调查行业的概况、现状、趋势以及入职要求、薪资待遇、潜在机会、典型案例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们及时补充、调整和完善自己已有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同时,在展开调研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锻炼自己的问题处理能力和信息掌控能力,并了解到更多有利于自身就业竞争力发展的行业知识;第三,积极组织职场代表访谈活动。职场访谈是大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面向大学生群体的职场人物访谈一般由高校组织开展,校方负责邀请职场代表、提供访谈场地、设计访谈流程并组织大学生参与访谈。职场人物访谈能够丰富学生们对职场的主观印象、帮助他们进一步印证自己平时收集的职场信息的科学性,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工作的日常内容、技能要求、升迁路径及潜在发展等重要信息。通过职场人物访谈,学生们不但可以检验以往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性,还能够明确自己与理想工作岗位的现实差距、激励自己寻找努力的途径并为之不断奋斗。
全方位服务是未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发展走向,其体系建设的好坏不但关系到高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质量,更影响着毕业生群体的未来职业发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严把相关课程质量、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外辅导和网络服务,并积极充实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途径。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才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实质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清芳.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4,(02).
[2] 杨继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开展高职就业教育―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人力资源管理,2014,(04).
[3] 周文军,袁艳.一站式服务理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体系中的运用――以独立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2).
论文摘要: 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举措之一,职业指导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我们应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抓手,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全方位、连续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实现自我价值。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职业指导是根据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按照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指导,力求人与职业两相匹配的教育过程①,是为求职者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并在职业道路上顺利发展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指导是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特色,结合高职生特点、专业及用人单位需求,传授学生职业知识,介绍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及就业形势,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就业观、择业观,努力提高综合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人尽其才”。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职业与自我,理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与生活道路,了解实现自己职业选择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自发地培养和提高自我素质和职业技能。职业指导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由单纯的阶段性就业指导转变为对学生的全程性指导,从学生一入校开始,对他们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政策教育、健康择业的心理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正确成才意识和成才道路的引导等指导教育②,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加强学习自主性,提高综合素质。职业指导可以帮助高校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使学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及课程设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1.重视不够,缺乏全方位、连续性的指导。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职业指导针对性不强、指导的目标与内容不够明确的现象,学校通常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对学生择业意识、职业素养、就业技巧等方面的培养。职业指导缺乏全方位、立体性、连续性的指导。学校基本将职业指导力量放在了“最后阶段”,对于低年级学生多采取选修课、听讲座的指导形式,收效甚微。对于毕业生,学校通常以就业指导代替职业指导,集中精力在给学生介绍工作、介绍择业技巧等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与服务,学生在面对择业、就业及今后的职业规划时仍然十分茫然,这与职业指导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2.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效果不佳。
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起步较晚,各校普遍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多数职业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两课”教师兼任,专业积淀不够扎实,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很难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而职业指导的成效不仅仅取决于职业指导的课程设置、基础设备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职业指导是对学生全方位、立体性的指导与服务,需要老师具备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律等方面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培训技巧与深厚的指导功底,否则是很难胜任这一岗位的。
3.指导缺乏新意,教学亟待改进。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多是针对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学生关心的话题进行分析与指导的,忽视了学生的专业需求与个体差异。一些高校只是将职业指导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列入教学计划,甚至干脆排除在教学计划之外,缺乏科学、规范、系统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多依赖教材内容,与学生面临的现状结合不够紧密,虽然会穿插案例教学,但也只是流于表面,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而大班授课的形式更是扼杀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可能性,让学生觉得职业指导可有可无,但在真正面临就业时又觉得无所适从。
三、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制订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③。
本质上讲,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一种目标管理,通过让学生明确预定的目标,促使学生自觉地按照预期目标前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职业发展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成功实现自我,帮助学生明确取得成功所面临的差距及目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利于高校培养出个性化、有特色的专业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助于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优化人才在市场上的流动情况,减少流动的无序性、盲目性,使学生给自己一个理性的、相对准确的定位,减少“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等情况的产生,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个体“双赢”的局面。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
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需,是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全面、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抓手,高职院校应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职业指导体系。
1.紧扣职业指导特征,抓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指导存在着个性化、连续性的特点。职业指导应注重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自觉成才的意识;同时,职业指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进行连续的、分阶段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必须牢牢抓住职业指导的特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个性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注重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在不同年级设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初定职业发展目标;二年级有目的地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三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向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2.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而要根据教育规律,结合学生需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例如聘请行业专家或专业的职业指导师定期来校讲座,使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及就业形势,让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帮助他们调整职业目标,确立努力方向。高校还可以引进职业测评系统,依靠先进、专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发展潜力等作出科学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发向。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修养,让他们了解职场需求,提高求职技能,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3.构建专业的高校职业指导机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机构进行。高职院校可以在一般原有的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全方位、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机构应有如下几个组成部分,一是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统筹职业指导的目标、重点和指导方案;二是职业指导工作小组,由职业指导老师负责具体课程的讲授,各项职业指导活动的实施;三是实践与研究小组,负责督促全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并就现实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为职业指导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四是对外服务窗口,负责接待在职业规划中遇到问题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的专业指导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一般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或公共课老师负责进行,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专业的指导老师来进行。高职院校应加强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不仅要引进专业的人才,而且要对现有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专、兼、聘等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高水平职业生涯指导师资队伍。
5.加强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闭门造车,它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缩短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时间,实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为兼职教师,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素养。
注释:
①韩芳芳.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改进[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7.
②刘英.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3.
③林琳,袁忠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1,(10):218.
参考文献:
[1]费小平.简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1):46-47.
关键词:专业学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206-02
引言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我国自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截至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批准设置19个专业学位,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校达到476所,累计招生85万人,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招生规模的急剧膨胀,配套条件的无法迅速补给以及办学思路落实过程中的滞后性,造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可避免受到多年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影响,脱离了专业学位本身的“职业性”。调研显示,许多研究生和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和研究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教学质量保障工作认识不到位,在实际培养工作中把专业学位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混淆起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多被发展成为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压缩版”、“简装版”,甚至是“复制版”[2],在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利用、实践环节等方面达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职业化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因此,鉴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特性,我们要建立一个区别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涵界定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内涵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的实践性等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涵
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管理学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工商业界。由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有一定的类似性,许多高校的教学管理均借鉴管理学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英文缩写TQM)是企业界应用的一种管理方式,其基本内涵是为确保产品质量持续提高,由组织的全体成员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以达到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的目的的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3]。源于工商业界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渗透到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因此,所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主体(政府、社会和高校),通过运用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控制、质量审计、质量认证和质量评估等手段,所进行的教学质量持续促进活动[4]。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涵
将上述的认识概括起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主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不断满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标,以高校内外体制因素为背景,以教学实践和管理制度为基础,以教学评估为手段,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有机连结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的有机整体。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引入到教学保障体系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质就是一种质量管理制度,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程序、过程、资源和组织结构[5]。在这里,程序是指为达到教学质量目标,应制定、颁布的各项教学活动规程;过程是指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教育基本建设、教学经费和场地等各项物力教育投入;组织结构是指为行使教学管理职能而必须明确建立的岗位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上述四个因素第一个是基础,第二个是核心,第三个是关键,第四个是保证,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现状分析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对教学程序的建立提出新的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现阶段普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活动都有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指导,但在教学管理的质量标准建设方面与普通硕士相比还相差甚远。尤其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与答辩、教学监控的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甚至还处于真空状态。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对教学过程利用提出新的挑战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将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要求方面突出实践性,强调人才职业素养的提高。而现阶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还是沿用普通硕士的教学管理体系,尤其是缺乏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且管理创新不足,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1 游戏方法、规则及评价
1.1 游戏方法:
学生以教师为圆心站成双层圆形,前后2人对齐为一组,从参加者中选两人做领头人,一人或两人追,一人逃,逃者和追者均可在圆圈内外及各组之间穿梭活动,在追逃中,如果追者用手拍到逃者身体任何部位,则追者与逃者角色互换,但如果逃者贴在任何一组人的前边,逃者立即得到解脱,追者不能再拍他,被贴者后排的同学则为新的逃跑者。当两人追一人时,一追者抓住了逃者,此时,逃者和另一名追者变成了合作关系,同时追刚才那名身份转化的“追者”。
1.2 游戏规则
追者须让逃者先跑4米,否则不算抓住,逃者不能跑出双层圆圈外层10米范围。
1.3 游戏评价
所有同学注意力要集中,尤其是外圈的同学,观察在场上追者逃者位置,同时需要考虑逃跑路线,尤其是当两人追一人的时候,逃者可能瞬间转化为追者,要求学生思维转换快,合作、竞争关系瞬间转换,这与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相吻合。
2 贴人游戏作为准备活动的一部分,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肌肉的兴奋性,有助于接下来的课程开展。
2.1 准备活动是指较剧烈运动前所做的一系列身体练习。旨在使身体各器官系统预先得到适当活动,为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和做各种运动动作作准备,以预防伤害事故。体育锻炼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于体育锻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体育活动爱好者就是由于不重视锻炼前的准备活动而导致各种运动操作,不仅影响锻炼效果,而且影响锻炼兴趣,对体育活动产生畏惧感。因此,每个体育活动爱好者在每次锻炼前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2.2 准备活动主要能提高肌肉温度,预防运动损伤,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体育锻炼前进行一定强度的准备活动,可使肌肉内的代谢过程加强,肌肉温度增高。内脏器官的机能特点之一为生理惰性较大,即当活动开始,肌肉发挥最大功能水平时,内脏器官并不能立即进入"最佳"活动状态。在正式开始体育锻炼前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动员内脏器官的机能,使内脏器官的活动一开始就达到较高水平。另外,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还可以减轻开始运动时由于内脏器官的不适应所造成的不舒服感。
2.3 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活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心理活动在体育锻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前的准备活动即可以起到这种心理调节作用,接通各运动中枢间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处地最佳 的兴奋状态投身于体育锻炼之中。
3 作为准备活动的一部分,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会学生的我认为更多的是游戏结束后的德育渗透,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上课的体会。
3.1 课堂参与
学生积极参加上课的准备活动,属于课堂参与的一部分,可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学生的认知度,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对学习和练习正常教学内容有很大帮助,体育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有主动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只要体育教师能够创造条件满足他们这一愿望,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就会比较高,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也就有利于各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活动的作用。由于主体参与教学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实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表现欲、发展欲的满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中专实行主体参与教学,有利于挖掘中专学生的各种潜能,使中专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体现。
3.2 规矩意识
上课有上课的纪律,做游戏有游戏的规则,锻炼有锻炼的方法,技术动作有动作的要点,不按这些要求来规范自己,很有可能出现运动损伤,甚至运动伤害,课堂纪律也无法保障。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是有效教学的保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纪律管理不仅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途径和方法,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师授课最高理想的实现依赖于好的课堂纪律管理,有效课堂纪律管理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一部分职业学院的孩子,对自己的约束不够严格,上课规矩意识差,对很多事情缺乏管束,通过该游戏的规则限定,告诉同学们该如何遵守规则,不仅仅是在上体育课时,还有在校的其他课程中,及今后走向实习就业岗位一样要如此,告诉同学们,企业有企业生产的规章制度,医院有医院的规章制度,有些时候是不能越雷池一步的,要不然就会丢了工作,甚至酿成大错,给自己和别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3.3 竞争观念
竞争,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竞争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并对学生进行竞争素质的培养,应将竞争素质的提高。贯穿和渗透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体育竞争的机会是体育运动及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 有比赛就有竞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广泛采用比赛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练习是学习和巩固体育动作的基本手段,当学生完成一定练习时,鼓励并刺激学生的拼搏劲头。培养竞争环境至关重要,让学生融入该氛围中,快乐地竞争,相得益彰。要善于因势利导,深化体育竞争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自然地而不是牵强地将体育竞争发展为学习上的竞争、工作上的竞争、乃至社会上的竞争。如果仅就体育讲竞争,仅靠体育的娱乐性来激发竞争兴趣,那么,只能是体育竞赛而不能称作竞争素质的教育。
3.4 合作意识
体育合作是指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互学习。体育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学会同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互动,既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负责的练习任务,又善于融入团队的整体练习活动中,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运动技术技能的目的 。贴人游戏中,两人追逐一人的时候,要求两名追者需要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对逃者的追捕,包括路线封锁等。
3.5 专注能力
专注能力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专注能力不仅仅是决定课堂学习练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在今后学生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凡是能踏实下来、精力集中地做一件事情的人,都比较容易成功。但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够保持较高的专注力则是各个阶段的学生所共同具有的通病。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名体育老师,可以通过体育游戏这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专注的能力,这对今后学习生活乃至职场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贴人游戏,就要求学生保持比较好的专注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跑者和追者的位置,共同参与游戏过程。
3.6 策略思路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方式方法,在这个游戏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规则,在规则下进行战略战术的考虑,而不是简简单单地瞎跑瞎玩瞎闹,追有追人的技巧,跑有跑到办法,那么多人围成一个圈,每两个人都是一个障碍物,追者要想办法防止障碍物给自己追逐动作造成影响,同时逃者要利用障碍物去躲避追捕,并在不断追逐过程中,调整自己的路线,当然这些根据每人都体力又有所差异。当两人追一人的时候,因为对手比较强大(人数多一倍),这个时候除非体力很好、策略很明确的同学,大部分同学应该是迅速找到要贴的位置才是良策。而当身份转换后,如何快速追捕以及快速逃脱都要求同学有快速反应的能力。
通过一个准备活动中一个简单的游戏,既可以让同学们身体上得到锻炼,又能在练完后,教师总结中,给学生渗透这些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拓红 社会医学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05-01.
[2] 蒋明珠;. 高职院校学生赛前准备活动的调查与分析[J]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 02期
[3] 陈会良; 体育运动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及影响[J] . 中国西部科技, 2006年 05期
[4] 李应; 浅谈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在剧烈运动中的作用[J] . 科技信息, 2009年 20期
[5] 吴月琴;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个性发展[J] . 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7年 04期
关键词:英语 课堂 问题行为 原因 途径
课 题:本文系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校级教改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基础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英语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为例”(项目编号2016xjzd02)研究成果。
职业院校英语课堂问题行为比较普遍,问题背后的原因也很多。经过长期课堂观察和大量师生访谈,笔者发现以下五个因素是导致英语课堂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管理缺失
英语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外显出来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本身。首先,很多教师缺乏对英语学习者的学情分析,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学力和学习心理不了解,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和想法,一厢情愿地设立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把学习者当成毫无感受的知识容器。其次,一些英语教师不愿意过多地投入时间备课,他们给学生授课自己都会觉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况下难以让学生保持足够长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二、学校管理落后
首先是学校课程建设中学生话语权的丧失。学生学什么、学多长时间、学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都是教育行政部门、行业、教育专家、教师决定的,很少有学生参与。英语学习跟学生的职业生涯究竟有何联系,在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其次,学校应该平衡规模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英语课程教学也需要适应学生扩招和学校发展。教师对大班额学生的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和课后作业批改的难度增加,导致英语教学实效的降低。
三、英语课程建设滞后
首先,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目前,很多学校缺乏系统、完善和有效的选课制度或学分制。英语课程设置单一,没有体现特色,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因此,课程管理部门和英语教学部门应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设置以生为本的包括英语口语、英语课外阅读、多元化文化等内容的课程体系。其次,英语课程目标和内容缺乏时代气息,教学方式死板和缺乏活力。尽管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慕课的推广,英语课程已经有了多样化的资源和丰富的呈现形式,但是在英语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学还是比较普遍的。
四、学生个体原因
首先,部分学生中存在重语文课、轻英语课的思想。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英语和未来职业关联不大,或由于繁重的学习,会轻视甚至放弃英语这类基础课程。其次,部分学生学力基础较差,在英语学习上有习得无助感。他们认为,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中学每天都有英语课,有时候早晚自习还在学习,用这么多年时间花那么多的功夫都没有把英语学好,是不可能把英语学好的。再次,一些学生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没有学习动机、自制力缺乏、注意力不能持久。
五、社会原因
首先是社会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由于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网络社会,每天接受和承载的信息量已今非昔比,很多学生处于信息中毒和信息负载的状态,对短缺和不易得到的知识的渴望已经转化成了对过量信息的反感和厌烦。由于同样的原因,一般生活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权威性大打折扣,任何一个高深的理论或新近的事件学生都能通^网络了解到,这让他们自认为不再需要臣服讲台上以知识传播者自居而无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探究。其次是应试性教育的恶果。很多学生经过高强度学习的折磨之后,学习的兴趣丧失殆尽,学习动机严重缺乏。
总之,造成职业院校英语课堂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才能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英语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李自璋.高职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与纪律管理的心理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