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物流预案范文

应急物流预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物流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物流预案

第1篇:应急物流预案范文

关键词:B2C 应急物流 层次分析法

B2C企业应急物流现状分析

随着淘宝、京东商城、当当等B2C电子商务企业的崛起和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零售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市场规模在进一步的扩大。根据易观国际的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B2C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040亿元,环比增长了373%,预计到2013年中国B2C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500亿元。高效的物流服务是将商品安全快捷送到消费者手中的重要保障。而我国物流业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物流总体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我国B2C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在节假日期间,这种矛盾更为突出。

由于B2C企业的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的准备必须提前做出,不能等到问题出现再仓促地想办法去解决,或者直接把问题推给快递业。而应急物流方案的准备是应急物流措施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由于节假日订单数目或配送货物的数量是不可准确预测的,那么就要求B2C企业根据出现的可能情况制定出多个备选方案;另一方面,当问题发生时,要求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多个应急预选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来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

由于每个应急物流预选方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从众多方案中确定一个最佳方案将是企业面临的难题。因此,如何提供科学的方法对各个应急物流预案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选出一个最优方案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于层次分析的B2C企业应急物流方案评价

(一)层次分析法的思想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层次分析法结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时非常实用和有效,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把一个复杂问题进行因素分解归类,然后通过应用两两比较法确定决策方案的重要性。运用AHP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将相应决策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按照因素的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为方案层,中间为准则层,准则层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根据实际问题分析进行设置。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准则层或方案层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构造判断矩阵的目的是为了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确定本层次与上层次中的某元素有联系的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各元素的重要性一般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

第三步: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求解每一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判断矩阵通过检验,则把其对应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作为权重向量;若没有通过检验,需要重新构造成判断矩阵。

第四步: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计算最下层方案层对目标的组合权重向量,并根据公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通过检验,则可根据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方案决策,若检验没有通过,需要对第三步骤中一致性比率较大的判断矩阵进行重新构造。

(二)B2C企业应急物流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

采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方案选择时,要求的信息很少,而决策过程时间较短,符合B2C企业对应急物流的信息和时间的要求,能帮助企业决策者迅速从多种应急预案中选出最优方案,以解决B2C企业面临的物流瓶颈问题。对于B2C企业来说,影响其应急物流方案选择的因素主要有送货的准时性、货物的安全性和费用。

1.送货的准时。由于在节假日或促销日B2C企业订货量急剧增加,货物的配送成为B2C企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货物能否及时到达成为客户订货后关心的主要问题。如果送货时间延迟,那么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或忠诚度将降低,影响了企业的声誉,甚至造成客户的流失。

2.货物的安全性。客户订单下达后,货物由B2C企业到达客户需要经过配送、分拣、运输等若干环节后到达客户,物流的效率直接影响到货物是否有破损、与订单是否一致。

3.费用。应急物流也是物流的一种,也要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而应急物流解决的是突发事件,费用相对于一般物流要高,因此合理的应急物流方案能够降低物流费用。

(三)基于层次分析的B2C企业应急物流方案选择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由上述分析可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目标层为最佳应急物流方案;准则层为送货的准时性、货物的安全性、费用水平;方案层为最后一个层次,方案可以多个。

第2篇:应急物流预案范文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物流 安全管理 应急管理

一、危险化学品物流管理框架体系

危险化学品物流管理分为预防性的安全管理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管理。前者主要包括预防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后者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物流事故应急网络的建设和应急响应管理。

危险化学品物流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那么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这类事故的产生,将风险降到最低。但如果有关部门忽视对危险化学品物流的安全管理,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控制危险化学品物流风险的手段有很多,比如合理地选择运输路线以及时间就能够有效降低风险,而适当的风险管理手段更是能够大幅度减小风险转为事故的概率。但由于不可控制因素的存在,一些小概率事故仍旧可能会发生,又由于危险化学品物流事故的发生地点一般很难提前预测,所以要在应急网络中设置很多应急救援站点,事故发生之后要迅速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及时进行救援工作。

二、危险化学品物流的安全管理

(一)危险化学品物流的预防性管理

要实施危险化学品物流安全管理,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进行预防性管理,对可能发现的事故进行预测以及评估,并且制定补救措施。其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两种:危险性与可操作性分析(Hazardand Operability,HAZOP)方法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方法。下面主要介绍基于HAZOP理论的危险化学品物流管理。

所谓预防,就是要坚持从“源头治理”,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换言之,HAZOP的基本思想是细微的偏离预先设定的操作条件值的现象都可能会导致最终的事故。它的原理就是通过寻找可能引起偏离的原因,分析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决定可以采取的措施。总的来说,HAZOP方法事先找出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的思想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预防思想不谋而合。

虽然危险化学品物流和一般的商品物流有所不同,但是其中的主要环节还是一致的,比如运输,采购,仓储等等。

(二)危险化学品物流的风险管理

危险化学品物流安全管理的思想同样也体现在对此类产品的风险管理中,简单来说就是在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以及评估后,选择一种风险系数最小的方法。比如在运输过程中,一般会从路途、时间、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最终选择一种风险系数最小的方法。

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社会安全的维护者,它的目的就是尽可能降低风险,而作为直接参与者的运输商,就会将减少运输成本放在首位。政府为了要履行它的职责,通常可以采取开放、关闭一些路段的方法;而对于运输商则可以选择一些特定的路线来实现它的目标。考虑到运输商和政府所采取的不同决策,危险化学品运输网络设计问题可分为过度管制型、无管制型,两阶段型和双层规划型4种。

前3种方式比较容易理解,双层规划型是指政府优先选择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路段,然后再由运输商再在这些路段中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自己的路径,再交由政府进行调整,再征求运输商意见,如此反复,直至双方达成一致。政府开始禁止的路段是以决策的形式的给出的,然后再由运输商给出对策,由此可见运输商的对策显然为政府的决策服务的,而政府又必须根据运输商的对策对决策进行相应的调整。过度管制型和管制型能动性不够且风险太大,实际可操作性太小,而双层规划型虽然成本稍高,但是它的风险也相应较小,所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设计思路。

三、危险化学品物流事故的应急管理

(一)危险化学品物流事故应急网络设计

不管前期的预防工作如何到位,危险化学品事故仍有可能发生,所以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事后应急救援至关重要,就目前来说,构建由若干应急服务站构成的应急反应网络是减轻由事故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最好的途径。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与改善,例如应急服务站的数量、地理位置、覆盖区域等等,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国就将会拥有一张较为完善的应急反应网。

(二)危险化学品物流事故应急响应管理

应急反应对时间的要求十分之高,因此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 System, GPS)和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为更好的应急救援提供了技术保障。当运输车发生事故时,GPS可以立即将车辆的位置信息传送到决策中心,然后决策中心可以通过RFID阅读器来判断危险化学品种类、包装方式、数量等信息,从而决定所需救援的类型及数量,实现快速而有效的救援。和一般突发事故一样,危险化学品物流事故应急响应过程包括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与重建等3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不同步骤。如何有序地处理衔接不同阶段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参考文献

[1]罗一新.危险化学品物流的安全管理[J].中国工程科学,2010,8(2)

[2]苑久富,王海燕,何凡.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技术在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中的应用[J].安防科技, 2006, 49(3

第3篇:应急物流预案范文

活动期间,欧司朗全面展示了技术领先的普通和特种照明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些卓越的照明产品、技术和服务全面覆盖商业照明(写字楼,商场)及商业连锁、酒店、道路、建筑美化亮化、家居在内的五大领域,为消费者打造了一个智能的、数字化的“光彩生活”。“作为拥有百年经验和技术的照明制造商,欧司朗一直致力于挖掘光的极致应用来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欧司朗此次展示的众多明星产品和前沿技术,不仅是基于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更是对光彩生活的美好畅想。”欧司朗亚太有限公司亚太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胜波表示。

欧司朗全面展示五大领域照明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

根据展出产品的五大应用领域,欧司朗将现场的产品展示划分为五个展区,其中,引人注目的商业照明,为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产品提供了完美的展示舞台;宾至如归的酒店照明,可根据宾客需要和偏好调节照明,方便他们舒适地进行阅读、休息或工作;安全且美观的城市灯光,吸引人们注意特殊的地形特征,同时营造出惬意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照明中动态照明系统让创新成为可能,它可以根据自然光的强弱来调整光源亮度,完成从中性白到暖白的光色融合及变幻;放松而多功能的家居照明,光源及其控制方式,则能适应各种欢聚场合。

欧司朗系列明星产品为生活添光彩

商业照明

在商业照明领域,欧司朗的PrevaLED? 系列产品不仅具有舒适均匀的光输出设计,还连续使用了无暗区接缝,能够严格保持白光的一致性,具有用途广、灵活性强、效率高等特点。还有,欧司朗LED T8灯管系列也特别适合办公、超市、仓储区、冷库、走道等直接照明区域和长时间照明场所。

酒店照明

在酒店照明领域,欧司朗展出了全新系列的LEDMR16&PAR16反射型射灯,该系列产品还能被广泛应用于重点照明和特殊效果的定向照明,特别适合用于温度敏感物体或珍贵展品,如食物、绘画、 植物等的聚光照明。

道路照明

在道路照明领域,欧司朗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品质照明产品,能通过正确合理的安装确保光线分布均衡,并最大程度减少炫光,为使用者创造舒适的使用体验。同时,通过与建筑物等的整合应用营造出不同的光线环境,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为城市道路、街道及广场提供安全保障,创造梦幻而舒适的生活氛围。

此次活动上,欧司朗重点展示了HPMSL G2畅明LED路灯和绚亮LED路灯,这两款产品是传统路灯升级的理想方案,其模块化的设计使其在实现节能、舒适的照明效果的同时更利于LED的升级和维护。

建筑美化亮化

欧司朗独特的照明效果可营造出 3D 景象,为建筑赋予独有的个性,使之成为城市景观中耀动白天黑夜的动人风景。而智能传感器和控制器的运用,使系统能够根据日光的亮度水平进行调节,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营造出长久的华美视效。欧司朗城市景观照明PURSOS系列及OLUX系列都可为城市的景观照明添光上彩。

家居照明

全新系列的欧司朗经典型LED灯泡具有超长寿命和超低功耗,相比白炽灯可节能80%,能够大大降低电费支出,同时减少维护成本。该系列产品能够被广泛地应用于家居等大部分室内照明场合。

特种照明

除了普通照明领域的多款明星产品,欧司朗还展示了来自特种照明领域的KREIOS?系列固态照明灯具产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KREIOS? PAR LED帕灯采用3W高效率进口LED,电源满载时功率因数达0.92以上,保证灯具的性能稳定,高效节能。该灯外形独特美观、具有超亮、坚固、紧凑、节能等特点,能够广泛应用于演唱会、俱乐部、展览会、交易会、建筑物、主题乐园等场合的照明。

第4篇:应急物流预案范文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

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阻碍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形成威胁。在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物资储备较少,此问题降低了应急物流的赈灾效率。应急物资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我国应借鉴先进理念,加强对应急物流的研究,为应急物流体系的完善作出贡献。

一、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指的是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紧急事件发生时,提供应急物资,争取最大时间效益,将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的特殊物流活动。此种物流与一般物流有相同点,均由流体、载体、流量和流速等要素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基本内涵

1.概念和特征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指的是,为确保自然灾害的物资需求得到满足,追求最大时间效益,组织系统、管理体制与机制、资源保障系统以及政策法规等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的一种特殊物流管理体系。

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具有如下特征:统一指挥、分工明确;管理机制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作出快速反应,各要素彼此协作;是现代化的应急信息系统;要有物资、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支持;相关应急管理规定要达到完善地步。

2.构成

主要由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共同构成,具体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组织、企业、各大媒体等。

3.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比较

其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对比:自然灾害属于公共事件的一个特例。应急管理系统中的保障系统主要由物资、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组成。因此,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包含于应急管理体系当中,属于其子体系。其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对比:两者在组织体系、管理机制等方面相一致,构建、信息体系和法律规定等方面的差别也相对较小,部分应急物资相同。

三、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模式

1.指挥协调模式

在我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由中央统一指挥赈灾工作,各地政府仅负责管理当地的救灾工作。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减灾办)等机构全权指挥自然灾害的救助事宜。除此之外,民政部也组建了国家减灾中心。我国形成上至民政部,下至县级民政局的救灾指挥体系。各种类型的赈灾工作,依旧由职权单位负责,比如水利部、海洋部等。为了处理一些影响范围较大的自然灾害,国务院专设了一些特殊救灾管理领导小组,比如抗震领导小组等。各地方也创建了一些应急中心。

2.分级响应模式

在自然灾害出现后,减灾办等领导组织统一分析灾害预报信息,将通报下达给有关单位和地方。依据灾害具体情况,各级行政单位启动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各个环节均由相应部门负责,这些部门会与临时指挥机构共同合作,创建起统一的管理组织,让应急物流发挥作用。临时指挥机构会调动各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协调、分配资源,然后直接调配给物流企业和救灾志愿者,随后开展保存和运输等工作。

3.资源保障模式

人力资源是救灾的重要力量,、武警部队等组成救灾抢险主力。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中央可就近调动部队,参与到救灾行动之中。公路系统、铁路系统等工作人员组成的团体也发挥重大作用。此外,物流企业和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会群众也是此方面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间救灾组织的发展较为薄弱。物质资源是救灾的重要倚仗,需处理好采购、调拨、储备等环节。交通部门要保持海、陆、空等各方面的交通渠道畅通,对救灾提供交通支持,让物资和救灾人员可以顺利到达现场。我国并未建立起专门的救灾拨款专项机制。但在灾难发生后,财政部门会以资金调拨、减税等方式支持抗灾工作。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财政部立刻采取应对措施,以最快速度调拨资金保障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4.调度运作模式

应急物资调度体系在救灾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自然灾害出现后,应急物流调度中心命令,指挥物资供应部门、运输保障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等,协调指挥救灾工作。物资的供应由专门的供应部门负责,其运输工作则需得到交通部门的支持,物资管理和运输部门负责配送环节,物资管理部门专门处理物资发放,物资回收则需要在运输部门的支持下实现。调度中心调动各部门参与到救灾中,各部门将发生的情况反映给调度中心,实现两个层面的有效沟通。

四、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缺陷

1.缺乏专门明确的应急物流预案

通常情况下,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我国会成立暂时性的指挥组织,依据灾情制定紧急救援方案,集中各部门大量工作人员,在较为匆忙的情况下开始救援物资的采购、运送等工作。此种情况可能造成资金浪费,让应急救援工作失去合理性。2006年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11年经过修订后,是目前应急预案当中规定应急物流有关内容最为详细的一部。明确规定了应急物资的准备,也涉及灾区物资的保存等内容,其余预案与应急物流的关联相对较少。

2.缺乏有序的应急物流组织系统

过度重视临时救援组织,忽略常设机构发挥的作用。我国还未全面建设物流应急机构,专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人员也处于缺乏状态,而且应急管理机制的制定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如果灾害突发,各个部门单独行动,彼此缺乏沟通、协调,救援效率较低,应急物流的动向、流程等显得杂乱无章,此种问题在一些重大灾害中暴露出来。比如,在某次重大地震当中,志愿者自备粮食和饮用水,但在救援过程中缺乏组织秩序,盲目行动,导致其在行动中难以发挥救灾作用,最终反而成为需要救助的对象。不仅如此,这些志愿者驾车者较多,造成现场原本就缺乏的能源更为紧张,阻碍了专业人员的救援步伐。此外,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应急物流组织机构在动态管理上表现出很大不足。

3.缺乏常规协同的应急物流的物资保障机制

在赈灾物资分配的过程中,分发渠道过多、指挥组织较为复杂、配送效率低等问题对物流管理造成负面影响,管理更加困难,需要面对更多风险,其调配秩序比较混乱。利用效益背反原则进行分析可知,此种状况会导致应急物流成本加大,应急物流的调配效率较低,需要根据灾害具体情况再次规划。

4.应急物流的信息管理水平较低

在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网络并未实现全面覆盖。在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应急物流子系统的重要性,仅在平台中创建了信息模块。无法获得全面、准确的应急物流信息,干扰灾情救援判断,决策不能顺利发挥作用。

五、自然灾害下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完善措施

1.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

制定出合理健全的应急物流预案,能确保赈灾行动高效开展。在确定预案内容时,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确保内容有可行性。要对以往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进行分析,还要研究其他国家在处理此类事件时采取的方法,总结经验后指导预案内容的编制。而且应急预案也要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设定等级,区分灾难是否严重。也要区分各国、不同地域环境的差别,确定不同的物流方法,分出层级后制定相应的预案,避免应急物流存在无序性。

2.搭建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的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

在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持下,创建起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负责收集应急物流供需信息,精准确定物流需求。与社会物流信息平台合作,以最有效的方式处理资源整合问题。参与应急物流的主体较多,可利用这些主体的信息资源形成信息网络,比如物资生产者、物流企业等,尽量防止发生物资和运输失衡的情况。各个层面的应急物流指挥组织要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促使运输、保存等工作发挥应有效能。

3.大力整合应急物流资源

确定好应急物资的供应方案,可实现应急物资的市场化,开展动态储备。在开展物资储备时,可学习国外的方式,以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促使专业人员、救援部队形成默契配合,保证各自的优势可以得到发挥。在交通网络布局中,如果一条供应线中断,确保可以依靠其他方式继续供应。利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建立起覆盖各层面的信息网络,依靠信息网络保持沟通,让参与救援的各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组成高效率的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4.建立高效健全的应急物流机制

应急物流想要在自然灾害救援中顺利发挥作用,就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主要有调度机制、补偿机制等。要从机制创建上保证应急物流工作的效率可得到提升,创建指挥中心。政府要重视此项工作,利用行政职能,制定支持政策,确保其运作顺利。此外,还要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积极记录各种信息,最终形成专项报告,然后成立专门的应急物流机制研讨小组,结合工作经验共同讨论机制的建立问题。通过谨慎研究后,创建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应急物流机制。

5.构建应急物流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应急物流在发挥作用时,由于重大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复杂,灾情的具体发展难以预料,加上应急物流管理在实施时会存在各种失误、疏忽,导致应急物流工作在开展时面临较大风险。因此,在制定应急物流行动方案时,要认真严肃,尽可能规避各种风险诱因。要明确应急物流并非是运输、保存、调配等环节的机械配合,而是有规定流程限定的有机整体。灾害发生之后时间比较紧急,应急物流工作涉及的主体较多,工作内容复杂,在制定方案时要注意方案是否合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实施严密监控,让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全面反映各种信息。选择多种预警方法,共同在实践当中互相辅助,增强预测和预警的准确程度。利用循环预警的方式,提升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

六、总结

建立起高效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对灾害救援行动具有积极意义。要拓宽应急物流物资的来源渠道,从社会各层面筹措物资,保证灾区物资充足。物流应急预案存在不足,要创建完整的应急预案,减少应急物流的运作风险。

参考文献:

[1]汪晔.基于ANP的安徽省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运行能力评价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11(1):51-54.

[2]王霞,朱杉杉.自然灾害下如何发挥应急物流系统的作用――对余姚水灾的反思[J].经营与管理,2014,25(3):21-22.

[3]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J].管理学刊.2010(06).

第5篇:应急物流预案范文

1大型体育赛事的特征与物流需求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在参赛规模、举办频率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体育赛事日趋全球化,举办规模、参赛范围日趋扩大,观众和运动员数量成倍增长。具体而言,大型体育赛事呈现出如下特征:(1)赛事规模愈来愈大,参赛单位、参数人员、服务人员的规模愈来愈大。(2)赛事项目日趋多样化,新的比赛项目不断增设。(3)赛事周期日趋增长,并呈现出多阶段赛程的趋势。(4)赛事空间集中性日益突出,物流空间相对比较集中。众多参与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必然形成一个巨大的物流市场,大型体育赛事期间,大部分比赛器材、体育用品以及人员衣食住行等赛事用品和生活用品在国内各区域甚至国际范围内的生产、运输、储存、返回等活动,更是给大型体育赛事运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对于赛事本身来说,参赛人员来往、出行、旅游及消费品配送,比赛前后器材、体育用品的运送、储存、包装,赛事信息处理等都需要对赛事物流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规划;对于主办城市来说,合理有效地应对大型体育赛事物流、保障大型体育赛事顺利开展则是一种客观需求。

2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存在的问题当前,大型体育赛事物流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场馆和设施设备建设相比,大型体育赛事物流管理相对滞后。(2)物流管理理论指导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实践不足,缺乏完整的大型体育赛事物流管理理论体系。(3)大型体育赛事缺乏完整统一的物流体系。物流体系是在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而组合成的一个整体,而当前的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尚缺乏整体性。(4)大型体育赛事物流管理中物流流程较为混乱,缺乏有效的运行调控手段。

二、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预警

1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识别与诊断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识别的任务是判断哪个赛事活动正在变异并对重要致灾因素监测信息进行分析,通过预警管理系统识别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致错因素。识别的另一项任务是判断大型体育赛事中某个环节已发生的变异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即突发事件的动态发展趋势。诊断是对已经被识别的现实致错诱因进行综合的分析,以明确哪个致错因素是主要的突发事件源。在大型体育赛事中,诊断主要是在致错环节的诸多现象中找出危险性最高、危害程度最大的因素,并对其形成进行因素分析和损失评价。

2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预警的流程设计(1)预警准备。预警准备是指大赛的组委会为了保障大型体育赛事顺利进行而开展的预警管理活动,包括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相关制度、规章、标准的制定等。(2)普通监测。它是指对通过预警分析确定的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诱因进行专门监控的管理活动,主要有两个任务,即普通对策和模拟危机。普通对策即对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进行预防与改正,并使大型体育赛事恢复到正常状态。危机模拟是指发现突发事件不能有效控制时,对有可能引起更大灾害的危机状态的假定与模拟活动,据此提出策略方案,时刻为进入危机状态做好对策准备。(3)危机处理。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危机处理是指突发事件预控失败后所必须采取的一种特别紧急状况下的应急管理方式。

3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预警等级设计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方法分析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所处的状态,从而进行态势分析,为预警建立基础。根据态势信息,利用威胁估计技术对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威胁程度进行定量估计,做出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预警等级预报。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预警等级可以划分为轻警情(Ⅳ级,非常态)、中度警情(Ⅲ级,警示级)、重警情(Ⅱ级,危险级)和特重警情(Ⅰ级,极度危险级)4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加以表示:(1)蓝色级(Ⅳ级)。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影响面小,关联到其他事件的可能性低,没有转换为大面积、大规模体育赛事物流应急连锁事件的可能。(2)黄色级(Ⅲ级)。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影响面较大,关联到其他事件的可能性较高,但没有转换为大面积、大规模体育赛事物流应急连锁事件的可能。(3)橙色级(Ⅱ级)。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影响面大,关联到其他事件的可能性高,有转换为大面积、大规模体育赛事物流应急连锁事件的可能。(4)红色级(Ⅰ级)。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影响面极大,关联到其他事件的可能性极高,即将转换为大面积、大规模体育赛事物流应急连锁事件。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机制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其完善与否、科学与否需要一个重要的反馈环节,即需要通过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后评估来促进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动态调控机制的不断完善。在后评估环节中,应针对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信息收集与处理、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态势评估、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预警、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动态调控策略制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动态调控方案制定等各环节工作进行后评估,将上述环节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经验教训以及收集到的大量相关信息的总结与归纳作为要点,为日后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机制的完善奠定基础。

三、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动态调控策略

1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诱发因素(1)人为因素。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人的管理是最活跃的致灾因素。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时短时间内有很多人参与,且活动点面广,这是赛事中最不稳定的因素。(2)场地因素。场地作为大型体育赛事的承载体,其安全关系到所有人员的人身安全。例如,2007年1月12日,位于温哥华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体育场坍塌。该体育场是世界最大的建筑之一,巴西建筑师和工程师工会的调查报告令人震惊———巴西境内80%的球场存在着同样的安全隐患。(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赛事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治安、交通状况和公共卫生状况等。对赛事环境致灾因素的管理是大型体育赛事应急事件预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环境因素的预警有效管理营造好的比赛氛围、提供好的比赛服务成为大型体育赛事主办者需要努力的重要内容。

2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动态调控的总体框架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领域方方面面,各方面调控工作很难一步实现,即使能实现调控的质量也很难保证。针对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机制的特点,本文提出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机制的总体框架,该框架中的几个基本环节形成一个闭环反馈链。

3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动态调控的措施与步骤为了加强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机制的可靠性,结合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机制的实时性与稳定性要求,与传统的一阶段应急动态调控机制不同,本文提出两阶段应急动态调控机制。为充分发挥专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动态调控人员宝贵经验的作用,在调控方案生成过程中采用两阶段应急动态调控机制:一阶段动态调控机制主要处理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总体调控策略问题;二阶段动态调控机制主要处理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具体调控方案问题。在上述两阶段生成机制间充分利用人机交互方式,由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人员参与应急方案的决策、修正、确认等,这样可以保证由第一级生成机制进入第二级生成机制时的方向是正确的,大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按照这一流程,第一阶段的应急动态调控机制通过调控人员来确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总体策略,而第二阶段是在总体调控策略敲定的基础上制定出可行的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具体方案。其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将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问题状态特征输入到第一阶段应急动态调控系统中,进行第一阶段的预案匹配,如果匹配到合适的预案进入步骤2,否则进入步骤3;步骤2对第一阶段匹配到的预案进行预案调整,得到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总体调控策略;步骤3调控人员确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总体调控策略是否可行,当步骤1未匹配到合适案例时,直接由调控人员确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总体调控策略;步骤4根据第一阶段确定的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总体调控策略以及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所面临的状态,从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具体方案预案库中进行第二阶段的预案匹配,如果匹配到合适预案进入步骤5,否则进入步骤6;步骤5对第二阶段匹配到的预案进行案例调整,得到更为具体的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具体准方案;步骤6调控人员确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具体准方案是否可行,当步骤4未匹配到合适预案时,直接由调控人员确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具体准方案;步骤7对确定的准方案进行检验,如果不满意进入步骤8,否则进入步骤9;步骤8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的工作人员对方案进行调整,回到步骤7;步骤9将满意的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具体方案输出,形成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具体方案。如果必要,可将新方案作为预案存入到预案库中,以备再次使用。这种调控方案生成过程既充分发挥了专业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动态调控人员的决策作用,又降低了其工作强度,同时提高了检索速度以及系统的可靠程度。

四、结语

第6篇:应急物流预案范文

【关键词】应急物流 应急预案 应急物流体系

一、应急物流的概念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物流专家认为,应急物流体系运行是否高效,关键在于指挥是否得当、统筹是否科学。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普通物流在强调物流效率的同时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通过物流的效率来实现其物流效益。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一些人为的灾害,促使我们更多地关注应急物流。

二、应急物流的作用

1、对及时拯救受困人员的生命非常重要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大家都有体会,食品和药品越早运到灾区,就能够拯救越多的生命。无论是印度洋爆发的海啸还是美国的飓风等等,一次次的抗震救灾中,应急物流承载了人民生活必需的食品和药品,但不能够有效到达的仍然比比皆是。

2、在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救灾是比较及时的,社会是比较稳定的。我们的和广大民众在救灾一线奋战,如果没有应急物流的保障,他们的战斗力是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我们在各种媒体上也看到很多感人的画面,比如部队动用自己的装备赢得了抢险救灾的时机。

三、应急物流在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物资保障量大、面广

比如印度洋的海啸遍及7个国家,而汶川抗震救灾的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面对这么大规模和大范围的灾难,要保障抢救方和受困方的生活、卫生和抢救设备的运送等,应急物流的任务非常繁重。

2、时效性强

任何救灾都有一个黄金时段,比如抗震救灾是72小时。在黄金时间内能否把食品、药品以及工程设备运送到位,是由应急物流决定的。其次就是环境恶劣,这次汶川地震,除了交通通信以及电力都中断外,不断的余震和恶劣的条件都增加了物资运输的难度。在海啸中基础设施的损害也非常严重,飓风过后北奥尔良更是一片。在今年初的南方冰冻灾害中,也是道路交通和电力全部中断。针对这种情况怎样更好地组织应急物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协调困难

首先,组织救灾的物资来源非常复杂。比如汶川大地震的救灾物资,既有地区捐助的,也有军队支持的,有国家调拨的,还有国际援助的。从承担物流的实体来看,既有企业也有部队,有国家控制的物流资源,还有志愿者自己组织的。最关键的是对灾民的具体需求并不是很清楚,尤其在地震后两天的重灾区,根本不知道灾区需要什么。又由于受灾地区的是在高山峡谷,余震和泥石流频繁,当大量物资运向灾区时,这种无序的流动都增加了应急物流的难度。

四、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

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我国应急物流系统还很不完善,为确保社会安全和公众生活稳定,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刻不容缓。通过前面几个问题的简单阐述,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应急物流的重要性,同时它又是复杂的专业化系统工程。所以,做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是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基础保障的前提。

1、建立应急预案是关键

面对灾害,我们必须有一个备用计划,即应急预案。尤其是在物流运营当中,要随时随地准备好应对计划。这涉及到运作、沟通、资源分配、个人责任、职责分工,在计划中都要有明确规定。应急物流体系中,一定要制定好相关的规则,各方的职责要明确。如果没有明确职责,会影响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影响物资流转效率。同时,要及时整合、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及时分配好他们的任务。比如航空运输方面,机场、货物运输、航班安排、仓库管理等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发生灾难的时候提供重要的救援。

2、建立应急物流团队

一个应急方案的成功实施有三个前提条件:有预案、有团队、有演习。比如中远物流公司承担了中国化学品、放射性核原料、核废料的运输。该公司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这项运输,所有参与这项运输的人都经过了培训,组成一个固定的专业团队来负责这项运输任务。我国还有一支橙黄色车队专门进行应急演习,每年这支车队都要演习四次,以随时应对那些突发的灾难。

3、建立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是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建立的中心。它是一个具有政府工作性质的指挥机构,是一个适应能力强、务实、效率高、信息化程度高、功能强大的中心;是一个多个单位参与、高效运作、反应敏捷、响应迅速、专业性强、保障能力强的团队;是一个实现多方力量联合作战,密切配合、同心协力,调集及时到位的团队。其组织指挥原则是高效的指挥调度、严密的部署,有效的资源整合;保障措施及时跟上,不断创新,务求实效。

4、建立应急物流服务中心

在抗震救灾中,物流业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可是物流作为一个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由于大部分运力向抗震救灾一线的集结,一批大型生产企业、重点经营单位的物流服务和运力调配受到很大的冲击,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受到严重的影响。作为西部物流中心的四川物流业也受到严峻的挑战,从而催生了灾区物流应急服务中心。四川物流国际商会通过在全球的行业协(商)会网络和企业资源,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广泛征集物流企业和社会车辆,将各类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纳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统筹开发范围。同时,他们将在灾后迅速成立的“四川抗震救灾应急运输协调中心”改为“四川物流应急服务中心”,作为商会日常的工作机构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政府。

5、加强应急物流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

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遵循系统化的原则。现代物流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最佳融合,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物流,应将信息系统建设与指挥等作为一个系统来通盘考虑。

6、确保应急物流通道畅通

建立应急物流体系,还必须保持应急物流通道的畅通。首先要完善物资储备体系,实现国家、地区、军队、市场、家庭一体化。目前,我国的救援储备主要依靠国家和军队,国家储备相对而言品种单一、渠道单一,而且布局不合理,这些都有可能延误救灾时机。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国家、地区、军队、市场的一体化储备。这方面国内部分地区已经起步,比如在年初低温冰雪灾害中,南京很快就排除了灾害,其主要原因就是南京购置的救护车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地方的储备、军队的储备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国家应急储备不可或缺的部分。

另外,市场储备和家庭储备也非常重要。现在完全靠政府的储备是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需要建立一些补偿机制才能够保障储备充足。如在日本北部,每个人的车辆后备箱都有防滑链,房间里面都有急救箱和急救包。在家庭储备方面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意识,要加大建设力度。

7、完善法律、补偿机制等配套工作

应该说这两年来法律的制定取得了很大的绩效。比如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军队紧急征用12架民用运输机,这有法律保证。但是目前我们的法律还不够完善。比如宏观角度的军队参与救灾活动的合法性、军队所履行的义务和流程没有规范。微观上,捐赠物资的归属性、物流人员在应急保障过程中死亡的赔偿标准都没有规定。从目前来看我们的补偿机制是不健全的。年初南方的低温雨雪灾害中,企业所付出的征用到部队的物资到现在还没有补偿完毕。所以,当务之急是一手抓规范,一手抓机制的完善。只有建立健全的补偿机制,大家才愿意成为应急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才能使应急机制获得良性发展。

8、建立和完善我国应急物流理论系统

物流业需要学习成功案例,吸取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我国应急物流理论系统。对突发性事件快速、及时、应对、处理,需要有一套适合实战的应急物流预案,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强对应急物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应急物流系统理论。

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已成为我国物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应急物流系统建设包括应急技术系统、信息系统、仓储设施、专业运输设施、应急指挥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要以物流软硬件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保障,应积极学习和总结先进的经验,尽早建立高效、快速的应急物流系统。

中国的物流企业要深刻认识到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响应能力及控制成本能力、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比如应急反应能力,物流企业应加强对紧急情况的应对预案制定,要有一套完整的危机处理办法和机制;要做好应急培训,加强网络的建设;要有专门人员处理应急事物、储备应急物品;要加强物流企业对车辆调度的控制,加强物流企业与司机、与货主的互动和联动,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尤其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能够建立有效的防范和应急物流机制,最大限度地抵御灾害,使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长期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东:从震灾雪灾谈我国应急物流体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6-8.

[2] 杜华:如何建设应急物流体系[N].现代物流报,2008-6-13.

第7篇:应急物流预案范文

[关键词]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系统设计;优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017

1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概述

11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内涵

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粮食能够完成运输、装卸、存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活动或功能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物流服务功能的有机整体。

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粮食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指挥系统对整个应急物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是整个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主导者。②粮食应急物流中心系统:主要负责粮食物资的储备、运输、配送等方面的工作。③粮食应急物流支撑系统:包括配送中心、运输部门和其他一些保证粮食物资能从物流中心顺利到达应急地点的各部门,该系统是整个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主干部分。④粮食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粮食应急物流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灾情监测预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数据库等子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建立专用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能满足应急救灾工作,对应急物流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2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构成

121采购系统

首先,由于灾害的持续性特点,要求有足够的粮食作为储备和救灾之用。应急物流中的粮食采购要求采购周期短,粮食物资的应急采购由于其应急性,但它对采购对象的质量等指标的要求并不会低于常规采购活动,因此要求采购的程序紧凑、简单,缩短采购时间,以保证受灾人民能吃上饭,解决温饱问题。其次,粮食应急采购是根据受灾地区的需求来采购的,往往会存在不确定性。粮食采购部门会根据时限要求筛选出较好的采购方案,并根据现有的库存制订出合理的采购计划,从而保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提供应急所需粮食资源。最后,应急粮食采购要求在短期内采购大量的粮食。单一供应商往往难以满足完全供应的要求,通常由多个供应商同时供应。

122储存系统

粮食应急的储存包括库存粮食和采购的粮食。应急粮食的仓储主要保证粮食的质量和安全。由于不同粮食的存储需要不同的环境,需要根据粮食的特性安排处理存放位置。如果要使配送快速高效,就要求粮食在存储过程中存放合理,便于装卸搬运,建立一个完善的仓储管理系统对应急粮食物资的数量、规格、品种、型号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该系统对应急粮食物资的储存、配货、发放等过程做出准确的信息反馈,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123运输系统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粮食的需求具有突发性。如何将粮食从各个筹集地准确、快速地送到灾区是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紧迫性要求。应急物流对粮食的运输时间和速度要求较高,有关部门经常会开启一个“绿色通道”保证粮食在应急系统的运输畅通。

124配送系统

粮食从各个筹集地聚集在一个集中地。将集中地的粮食按照受灾区域对粮食的需求不同进行配送,是粮食应急物流重要的环节。这要求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数据库的数据作出一个配送决策。并按照决策和粮食的特性,调集合适的运输工具来进行配送。

2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

21粮食应急物流的节点选址设计

粮食应急物流节点选址设计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专家评估法:充分运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在其考虑选址对象的社会环境和客观背景之后,对选址对象进行直观的综合分析研究。专家评估法中最常用的是因素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等。②精确法:是指通过数学模型进行物流网点布局的方法。精确法中线性规划法和重心法是最常用的。③模拟计算法:是用逻辑关系和数学方法将实际问题表示出来,通过模拟计算及逻辑推理最终确定最佳的布局方案。④启发法:是指可以有助于减少求解平均时间的任何原理或概念,也可以是用启发法表示为指导问题迅速解决的经验原则。

22粮食应急物流的配送中心选址设计

当应急物资从各地聚集到受灾区,需要建立一些仓库来暂时存储物资和配送的中转站。虽说应急物流具有弱经济性,但是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假设只考虑成本最低,确定几个配送仓库选址只需要从中选取几个仓库作为配送中心。本文拟采用P-中值方法来进行建模选址,数学模型表述如下:

23粮食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设计

粮食应急物流的信息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用于信息交换和辅助服务的平台,能够实现应急物流信息的电子化与数字化。并在基于Web的综合网络上进行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粮食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应用:①运用Web Services技术和SOA架构,解决底层物流数据采集和集成的问题。②运用卫星定位和GIS、RFID技术进行粮食物流运输的定位与追踪,实现在运粮食的可视化。③运用网格技术保证物流信息的安全。

3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对策

31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采购优化

由于粮食供应商并不是唯一的,且采购时间要求紧迫,一般的物流采购方案不能满足应急物流采购的要求,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紧凑、简单的采购程序来应对紧急状况和保证安全。在粮食应急物流中,采购主要通过社会采购、应急征用以及社会捐赠三种形式。粮食的采购必须依托市场,才能保证应急粮食的采购体系高速运行。首先,建立严格的采购标准以及供应商系统,将主要的粮食供应商输入系统进行管理,并对相关企业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考核和选择。其次,与合格的供应商签订紧急购销合同,为防止生产商、供应商出现意外情况不能保证供应时及时找到代替者,应建立紧急情况的应对预案。最后,扩展采购渠道、增加采购渠道的多样性,包括开辟海外采购渠道等。

32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运输配送优化

我国应急物流配送环节存在衔接困难的问题。地方政府只是对自己管辖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的基本情况了解,外部运输方式了解联系甚少,也缺乏应急演习。在灾难来临之后,难以及时做好运输工具的调集和协调工作,造成运输成本增加和人员、资金浪费。在灾难发生时,选择何种运输工具来对应急物资进行运输,也是一大难题。由于信息传递的困难,难以对运输工具进行统一的管理,因此也无法得知各个运输工具的载重量和运输速度。这就导致在灾难发生后物资难以快速准确地从存储仓库送达受灾地区。粮食应急物流必须建立完善的运输配送系统,有重点地将各种粮食进行归类,根据粮食配送的重要程度,制订运输配送计划,合理利用多种运输资源,根据运输工具的特点,使运输效率最大化。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配送系统进行规范化,并建立档案,保证各环节的协调配合,互相监督,提高配送反应速度。

33粮食应急物流指挥系统优化

政府在粮食应急物流的指挥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保证粮食应急物流的顺利进行。平时做好粮食应急预测、预算,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粮食的生产、储备分布情况,选择供应商并与其签订应急粮食采购的相关协议,及时定时地进行网络维护,防止其在事件发生时出现问题,制订应急预案并定时开展必要的演练等工作。在灾情发生时,根据相关的政策和事前制定的应急预案,紧急调集调用各方资源、应急救援人员,快速组成一个具有实质性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进行应急粮食应急物流工作。

34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机制优化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有效提高有偿或无偿征用各类粮食物资,提高应急物流的效率,以保证救灾行动的顺利进行,建立用于应急保障的相关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机制优化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保障机制。首先,建立粮食应急物流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在灾难发生时,政府有权有偿或无偿征用各种粮食等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物流顺利运行。其次,建立应急预案机制,完善的应急预案,在灾难发生后能做出快速反应、加快采购和调集应急物资和运输工具、做出准确的决策,从而缩短粮食物流的运输与配送时间。最后,建立粮食应急物流的财力保障机制,粮食应急物流存在弱经济性。一切机制都是以减少灾情和降低人员、财物损失为首要目标。政府各级财政部门应在财政预算中设立突发事件专项资金用于紧急之用,保证粮食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

4结论

大多数突发性公共事件都离不开粮食应急物流。应急通信设备的及时准确能保证信息流顺利传递;救灾人员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救灾物资的伴随保障;物流的顺畅无阻能使灾区人民的生活更快更好地恢复。因此,做好救灾赈灾工作的重点建设工程是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及优化。粮食应急物流系统集成、整体优化理念,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现场救援的环节衔接流畅、物资保障要素高度集成、集约性能显著,也使应急作业效率大大地提高,并降低了应急物流成本。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和知识,引进国外先进的设施设备,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加入到粮食应急物流的行动中,充分发挥粮食应急物流系统在抗灾救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庆峰,姚树天,杜续刚我国应急物流平台构建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0(2):51-52

[2]方静,陈建校我国应急物流现状及系统优化[J].现代物流,2008,30(8):75-78

第8篇:应急物流预案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构建

作者:郭秀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突发事件深受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为了有效预防该类事件,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而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则属于其中的有机内容之一。03年非典、08年南方地区的自然灾害(雨雪冰冻)等诸多天灾人祸,一方面对国内的应急物流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反映出对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不足之处。鉴于此,今后亟需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应急系统,这是国家提升自身应急物流管理质量的关键事项之一。所以,本文阐述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常见的几个概念视图,具体包括物资视图、人员与组织视图、信息视图等诸多方面内容,并细致分析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设想。

1应急物流的特点与发展问题

现阶段,应急物流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时间约束的紧迫性、不均衡性、弱经济性。当前整体而言,我国应急物流业仍然停留在初级时期,从定义的提出一直到现在,基本上确定了其研究范围与解决问题的设想。然而,在构建完善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上,仍然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在弄清楚其内涵与框架的前提条件下,必须对其运作模式与系统,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这是我国应急物流在今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常见的几个概念视图

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主要涉及到物资、人员与组织,应急信息等诸多方面内容。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其中常见的几个概念视图。

2.1物资视图

应急物资是应急物流活动的核心,现阶段,国内对其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分类标准,其储存规模、数量等方面仍然未构建起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这里,我们根据其静态属性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类型,应急物流场地与设施,应急设备、工具与物资。

按照上述,其运作会涉及到需求者、中转站、供应者几个主体。考虑到政府的经济性与出资的局限性,其储备能够通过企业生产能力储备与实物储备两者结合的模式,如果要公司储备的,政府提供相应的补贴,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公司参与的热情,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考虑到突发事件应急的特殊性,对该类物资通过“平战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充分满足平时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且还能够满足战时所需。而对于国内构建应急物资体系,要能够根据应急物资具有的特性与需要的时间、规模,通过政府划分重要优先程度来加以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所具有的组织优势,从而实现对各种应急资源的有效整合。对那些相关物流设施,政府应当实施重点建造,与此同时,安排相关部门负责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以便于及时使用。另一方面,当这些专用设施能力无法满足要求时,政府能够根据所需来进行征用。对第二类,能够按照专用性程度高低、制造周期、应用频次大小,合理确定生产能力与实物储备两者的占比。一些平时性物资的需求通常会比较大,应当多储备,以防需求量过大时满足不了,对于专用物资应当少储备,平时用到相对较少。

2.2人员和组织视图

人员与组织是参与应急物流过程的主体,同时还属于其中的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管理水平的优劣。该过程会有诸多行为主体的参与,包括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部队以及专业救援队伍,相关公司等。组织的作用,就是确定如何构成组织体系,并充分发挥作用。

考虑到现阶段该项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行为主体、不容易进行管理等不足,应当创办科学的责权结构,明确它们的权责,以此来对相关主体进行规范,根据突发事件级别进行细分职责。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强化法律建设,进一步明确权责,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增强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的能力。

具体来说,基本上包括两方面:行政与社会责任组织。对于其中前者来说,属于管理的强相关主体,属于其中的主要参加者,承担着主要职责。通常情况下,各级政府应急办往往成立了这方面专门的行政责任机构,负责对这项工作进行领导。而对于后者来说,其属于该项工作的参与者,归属前者的领导,基本涉及到社会团体、物流公司等,在该项活动中配合政府主管领导部门。各种组织必须弄清楚各自职责所在,前者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其中。

2.3信息视图

信息贯穿于全程之中,是该项工作的保障。物流建设中,应急物流信息建设属于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合理、有效的信息视图,能够为物流的顺利进行,提供各种资源所处地方、数量等数据资料,同时可以按照突发事件应对状况提供相关数据,以供应急物流的调度指挥使用。这个环节中,国家需要积极推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通过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

2.4应急物流各环节

即从采购、配送等各个相关环节,来研究应对当中各种流的协调运作方式。该体系的组织,最后均必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今后应当大力建设各环节,必须充分结合国内应急物流的具体状况。关于仓储方法,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市场的调节功能,把市场机制与行政、法律机制等充分结合,国家构建应急物资采购制度,按照相关律法来开展工作。除此之外,应当打造良好的应急物资储备基地,通过合理的储备措施与方法,改善仓库管理质量。关于运输方法,通过诸多类型的运输方式,安排相关部门打造一体化全方位的运输体系,引入各种新的信息方法来开展实时监控。而关于配送和发放、回收环节,应当大力建设配送中心,在灾区附近方便通行的位置设置相应的配送中心,并且必须兼顾回收与重复利用物资方面。机构还应当进一步优化逆向物流网络结构。

2.5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

即根据突发事件具体情况,来动员合适数量的人员、物资投入到活动之中,属于应急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国内在处理应急事件的过程中,政府物资储备无法满足要求,同时动员工作做得不够科学,而且规划也不足,应急预案不合理。因此,今后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应急物流动员体系,在实际动员当中,按照预案的等级与规模,科学地安排人员、物资,确保动员、运作均可以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构建起一个科学有效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

3系统的构建

应急物流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与网络的优势,引入各种新的管理思想与技术手段。运作当中,在第一时间搜集到信息且迅速进行传递,属于其中的前提条件,同时也属于救灾的有效方法。该系统如同应急物流的大脑,来负责指挥该项工作。因此,如果想进一步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定要改善信息化水平。而管理能力的增强,需要首先优化系统。具体如图1所示。

width=475,height=153,dpi=110

图应急物流系统构建图

现阶段,关于该项事业,国内制定了诸多相关制度,在应急物流流转过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然而,现阶段在信息化水平方面比较落后,针对应急物流建立的管理系统仍然不成熟。应对问题的时候,每一相关机构、每一个环节的信息比较分散,并未获得充分利用。所以,基于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国内应当大力建设应急物流信息系统。这个过程中,应当高度注重物流信息的感知、传输、调度、控制和分析,科学合理地集成各项功能,实现智能化管理。主要按照下面的基本原则来进行:

3.1以“应急物流指挥为主、预案为辅”

该平台需实现成熟的智能化应急物流预案管理,提供各种相关的基础信息,通过知识管理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3.2功能集成

具体来说,即把应急物流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

3.3信息资源集成

将该系统涉及到的各个接口,进行有效的集成,从而能够统一调配信息资源。确保各个机构有效应急资源信息整合,使得各个相关主体能够充分共享信息资料、实现彼此的互联互通。

3.4信息技术集成

切实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同时结合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动向,使应急物流实现一体化发展。

科学合理成熟的系统,需要包括物资预测、采购、调度等诸多相关功能,必须囊括物流每一个环节,例如采购、存储、运输、配送等;除此之外,应当为应急物流的准备、决策、评估等各个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第9篇:应急物流预案范文

[关键词]应急物流;地震;应急物资

[中图分类号]F2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56-04

[作者简介]刘涛(1991-),男,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损失和悲痛,还有警示与启发。以往我国大城市的发展主要考虑GDP的增长,将经济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而对城市抗震减灾体系的建设投入较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生态的保护、重视抗震减灾,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是指与地震救援有关的所有物流活动的总称。包括:地震救援物资的运输、仓储、包装、搬运、加工、配送以及地震救援设备的使用、管理和地震救援信息处理等活动。地震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它的波及范围大,所以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的运作模式也与赢利性物流组织有所不同。概括起来,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时间”第一性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不但包括一般物流系统的基本要素,还具有特有的“时间”要素。由于地震的发生不可预知,所以很难预测地震应急物流的需求,这就使得地震应急物流具有紧迫性,“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只有在地震灾害发生时争分夺秒才能将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

(二)目标的特殊性

地震灾害发生后如何快速有序地将应急物资运往灾区对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地震应急物流不可能像正常的物流系统一样以经济性为出发点,时效性和安全性成为首要目标。

(三)临时性和一次性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系统区别于一般物流系统的经常性、循环性和稳定性,由于地震灾害的不可预测和突发性决定了它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临时性和一次性,要求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四)应急物流供需的不确定性

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供给方无法预知市场的需求,因此具有被动性;同时需求方也不可能提前反馈需求信息,无法拉动供应链的运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供应链的中间部分,即地震救灾活动的组织者则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五)开放性和扩展性

考虑到地震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则应该将地震应急物流系统设计得更加开放且可扩展。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并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供给和需求,故只能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被动地将其纳入地震应急物流系统之中。

二、我国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水平较低

作为城市抗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通道,还是震时疏散员工、开展营救工作的生命通道,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分布极不均衡而且技术等级较低,交通系统的抗震水平较低。至2009 年底,淮安市高速、一级公路比重只有107%,等级航道只占全部航道的347%; 而四级及四级以上航道仅占11%,枢纽设施数量少,规模小,等级水平低,布局不尽合理;枢纽衔接不紧密,集疏运体系不畅通,枢纽设施利用率低且设施较为陈旧,更新较慢。不仅仅是淮安,就整体而言我国道路交通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城市享有最佳的交通运输条件,在交通方式上也较为齐全,而且公共交通系统也更为完善,这都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农村交通条件较差,缺乏高等级的线路,对外联系不畅。通过对我国各级公路的路面数据进行分析可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抗震水平较低,许多城市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性令人担忧。

(二)城市规划不尽合理导致防灾避险功能相对落后

尽管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一些城市规划却不尽合理,其防灾避险功能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各方面:第一,城市单体建筑物防灾避险功能较弱。由于土地价格的上涨,城市高层小高层建筑逐渐增多,这就使得在强烈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倒塌的建筑物所占的面积扩大,相对应的就是压埋厚度加大,不仅不利于市民逃生,而且对震后的救灾活动造成极大困难。越来越多的城市高层和小高层建筑物加大了建筑物的容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点和面也相应增大,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广大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也令人担忧。第二,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逐渐被压缩,不能满足防灾避险的需求。近年来不断上涨的房价压缩了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城市人口日益稠密,许多社区的消防通道更是成为停车场,这无疑是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则地震发生时,救援工作的效率将得不到保障。第三,一些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较为复杂,主要通过桥梁与外界进行联通,这易导致地震发生后短期内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将严重不足。

(三)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地震应急网络包括两个部分:地震应急管理网络与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则包括物资的储备和配送网络。由于应急物流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所以物流服务水平不可能达到100%,这也就形成了地震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如何优化应急物资的储备和配送网络成为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地震应急物流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应急服务设施的布局必须纳入城市规划,同时应急服务设施的建设应该具有长远的规划,因为应急服务设施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今后的运行费用,而且对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合理的布局可以提高救援工作效率。应急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具有长远的规划和科学合理的选址,以降低其运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四)对应急物资的储备缺乏足够的重视

地震救援工作就像是一场战争,尤其是重大地震或特别重大地震发生后所进行的地震应急工作。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作战名言也适用于地震应急,那就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就应该准备足够的应急物资。救援工作人命关天,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活动必须快速有效。任何应急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物资,不论是灾区内部的应急反应还是外部的应急救援,都需在人和物兼备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实际效果。事先准备好的而且随时都能用上的应急物资是支撑救援的要件。倘若等到地震发生以后再去准备,就会贻误应急的最佳时机,不能将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较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相对较少,救灾物资的储备压力较大。各个部门分散储备救灾物资,仓库管理不够专业化及物流设备相对落后,应急物资的装卸搬运等机械化水平较低,地震灾害发生的地方更难实现机械化,这就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效率。

(五)城市应急物流配送主要依靠政府,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度不足

配送体系在地震应急物流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地震的发生会破坏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而救援机构对物资需求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规模都无法预测,同时救援机构要快速建立配送中心,争分夺秒配送物资以挽救生命。尽管第三方物流在运输、配送和仓储方面具有专业优势,但是它的应用仍然局限在工业物流中,很少涉及到地震应急物流,这就导致救援效率低下。地震发生后的物资供应是多方面的,政府不应该大包大揽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到救灾物资的配送过程中来,用更为专业化的管理确保救灾活动的有序进行,但是许多城市地震应急物流体系中还未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抗震救灾中的关键作用。

(六)法律保障不足

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的有序运行还需法律的保障,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的地震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 有很多立法空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性的法律,仅有一些相关条款散落在法律中,稳定性和强制性不足,各条款缺乏衔接,内容严重滞后且可操作性差, 难以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

(七)缺乏专业的应急物流人才

专业的应急物流人才在抗震救灾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救灾物资进行分类、登记以及保管和分配直接影响着救援工作的效率。应急物流人才缺乏也影响灾后重建的进程,延缓了重建家园的进度。

(八)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民众的抗震救灾意识相对较弱,缺乏抗震救灾意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三、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使城市道路交通实现网络化,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问题。运输线路与线路之间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既有直达线路,又有迂回线路,一方面保证地震灾害发生后应急交通运输线路全时畅通,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带动乡镇一级区域的经济发展。二是建立多维立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即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地震灾害发生后各种交通方式能相互补充,倘若一种方式中断,其他的运输方式也可发挥其替代作用。具体来说,应该加强公路、水路、铁路网与城区、港口、客货场站、地震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等的衔接;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各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衔接,确保地震灾害发生时交通网络能够顺畅运行,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效能。地震灾害发生的初期,由于航空和水路受到的影响较小,故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航空和水路的功能,运用系统的理论合理规划配置各种应急交通资源,提高地震应急物流效率。三是建立和完善地震路网抢修保畅通预案。不仅要重视事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提升事故后的基础设施抢修、恢复能力。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路修好,是保障面向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畅通的基础条件。各地的公路处虽然建立一系列公路安全保畅通预案,但尚未建立面向地震的路网抢修保畅通预案。建议各地交通局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部门制定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重点做好桥梁、涵洞、急弯、陡坡、高填方、沿山、沿河等重要交通部位的定期数据采集,对公路基本状况有全面的掌握,加强桥梁设计师与交通部门负责人的交流。对于重点桥梁应该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修葺,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抢修和灾后重建也应有相应的机制。

(二)建立完善的防灾避险机制

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坚持 “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立足于抗防”的原则,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体系,将地震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一些城市道路桥梁与建筑工程的建设要求高一度设防原则,即七度设防,但是如何将抗震设防的工作落到实处才是关键。在后续工作中应该着力做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抗震设防区内的生命线工程和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工程的抗震性能鉴定和除险加固工作,尤其应该加强人口密集的建筑工程(如学校、医院等)的抗震设防管理,真正确保达到七度抗震设防要求。同时,应该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每个抗震设防区县内建成至少一处应急避难场所。

(三)加强抗震防灾物资的储备与管理工作

地震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资金的供给,储备救援设备和专用救生器械以及应急饮用水和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其次是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在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方式上,市场和政府都应该发挥各自的功能,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相关企业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减少应急物资储备过程中的损失,探索市场化运作新模式,不但可以减少实物储备,降低成本,还能确保应急安全,保证应急物资的及时轮换,常备常新,使应急物资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第三完善应急物资配送体系。一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动用军用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二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应急物资的配送工作中。地方政府可以动员地方部队参与到应急物资的配送工作中,也可以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此提升物资配送的效率。物资集配中心和供应点的选择应该更加合理,尽量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以节省配送成本。

(四)应成立地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地震应急物流的保障体系中涉及的部门众多,如何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经验表明,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工作应由一个常设的、系统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为此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设立应具有专业性和长期性,指挥中心的工作是及时准确地完成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快速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调度、运输与配送,对应急物资进行统一调度,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提升应急物流的指挥运作能力。

(五)完善地震应急物流法律法规

在健全危机处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对地震应急物流管理的立法工作,明确地震发生时的处理机构和权责划分,使地震应急物流的实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依照法律规定, 提高地方政府对地震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加强监督和管理。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在法律上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职责和权利。对不法商人借机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保证地震应急物流整个过程的顺利实现,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第二,地震应急物流各环节应该实行标准化、社会化,同时鼓励地震应急物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第三,出台合理的地震应急物流补偿政策。此外, 地方政府通过对地震应急物流进行考核和评价,将其与相关法律法规配合实施,在此基础上将地震应急物流的各个环节有机地整合起来。

(六)宣传和普及地震应急物流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地震应急物流知识的普及至关重要。

首先,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如图书、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对地震应急物流知识进行宣传,并普及各种地震应急物流预案。让广大民众尤其是物流相关从业者清楚自己在地震应急物流中的权利和义务, 了解地震应急物流的工作内容、运作流程以及目标,明确自己在地震应急物流中角色和任务。其次,定期集中培训地震应急物流从业者,培训内容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流程以及基本的应急物流知识, 经过培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做到从宏观上把握全局, 分清轻重缓急。第三,有计划地组织志愿者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逐步提高民众的抗震减灾意识。第四,最后,各单位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物流的演练。

[参考文献]

[1]Thomas ASupply cha in re liability for contingency operations[A]Annual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Symposium[C]2002: 61- 67

[2]欧忠文,王金云,姜大立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3,27(3):164-167

[3]徐长涛,单晓红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4]余朵苟,何世伟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8,31(11):1-5

[5]许勤应急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 :26-27

[6]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6): 127-131

[7]许勤应急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26-27

[8]李睿,佘廉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737- 739

[9]韩梅琳,樊瑞满,郑建国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协调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20): 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