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

对社会建设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社会建设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社会建设的理解

第1篇: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

摘 要: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儒家伦理思想,它的提出与发展为我国在家庭、学校、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都提供了借鉴意义,儒家伦理思想也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当今社会建设,我们更应该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思想,学习传统伦理思想,通过自己的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家伦理思想;家庭;青年;生态;和谐社会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被人尊称为“圣人”,后来被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将其学说发扬广大,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儒家思想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仅就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成为多少人膜拜的诗句。而儒家的伦理思想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部分,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是有关爱的道德,是心灵深处的德性,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内在情感诉求。

儒家伦理思想认为,道德是基于人的同情心而形成的社会成员的普遍素质,认为人本性相近,这一相近的本性便是同情心,尽管有君子小人之别,但趋向于道德、形成道德素质却普遍存在于君子、小人之中。这样,“仁”就超出了孝悌的范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儒家提倡的仁爱是有原则的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儒家政治伦理中的“仁”,体现的是“为民以惠”的民本思想。例如,孔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儒家伦理思想的外在要求则是“礼”,“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在诉求,是为人之本。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是儒家主张的待人处事之道。在儒家看来,严格的等级制度可使社会秩序稳定,而社会秩序稳定君臣才能以礼相待,以仁相处,各安其业,守其本分。整个社会才能井然有序。而儒家伦理思想的目标就是“和合”。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儒家的伦理思想也是层出不穷,很多都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趋势下,儒家的伦理思想影响着国人,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一、“子不教,父之过”-构建和谐家庭

家庭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庭是否和谐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关于家庭的伦理思想也有很多,但是儒家提倡的“孝悌”思想,则是将家庭伦理思想推到了,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父子关系是古代中国家庭中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慈子孝”是儒家处理父子关系的基本要求。所谓孝,是指赡养和敬爱父母。儒家认为,作为子女,应当竭尽全力使父母在生活上有良好的照顾酒食,先生撰”。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职责。儒家还认为,对父母的孝不仅在于养,还在于以合适的礼节、礼仪侍奉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儒家强调,对父母的孝不仅是礼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真实情感的体现。对父母的亲爱之情是人天生具有的。正是由于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因而在侍奉父母的日常生活中,要始终保持虔诚愉悦的态度。要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孔子称为“色难”。但作为子女,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让父母顺心。在父母有什么不对的时候,固然应当婉转劝阻,“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但在父母不接受劝谏之时,仍然要恭敬地侍奉父母,任劳任怨,而绝不应怨恨父母。因此,儒家特别强调对父母要有尊敬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主要以利益关系调节人际关系的今天,包括家庭内的人际关系有日益冷漠、紧张的倾向,这使社会有畸形化的危险。传统儒家伦理强调亲情的思想在今天有积极作用,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儒家主张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兄弟友爱的思想,将为改善目前日趋紧张、冷漠的家庭氛围发挥重要作用。儒家的“孝悌”伦理思想为现代家庭中的溺爱子女,子女忽视父母等等问题都提出了严重的批评,“孝悌”思想的大力宣传可以有效改善家庭不和睦、关系冷漠的状态,为构建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有“小家”和谐发展了,我们的“大家”才可以稳步前进。

二、“发愤忘食”-构建和谐校园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而当代青年大多还处于学校教育时期,大多都是大学生,因此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则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而对校园稳定的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自强不息”这一词语出自《周易・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要求人们具备像天那样的坚韧刚毅、永不停息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发展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人们把志存高远、奋发向上、不屈不挠、励精图治等都视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自觉地培养自尊自信的品格、不卑不亢的人格,以及不安于现状,不被小利诱惑的精神,从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到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都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少年强则国强,青年的发展壮大影响着我国的前进,青年的思想更是左右着我国前进的方向,因此我们要秉承传统,坚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将儒家伦理思想中积极进取的部分在广大学生中宣传发扬,将自强不息的精神思想深入到每一位青年人的思想,以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乃至和谐的社会的建设。

三、“天人合一”-构建和谐生态社会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以“仁民爱物”为原则,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现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对保护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重归和谐,是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宝贵的思想资源。儒家的伦理思想由家庭、社会进一步拓展到自然完成了亲民、仁民、爱物的发展轨迹。今天,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人类对生态伦理的需求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天人合一”是中国生态智慧的精髓。儒家认为,“天”,主要是自然界或自然的总称。宇宙的最高实体,而“人”则指人和人类,儒家的“天人合一”,主张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并存、协调发展,体现着和谐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启迪我们,应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肉体与精神和谐的关系来看待和谐生态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不能忘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同时具备天、地、人生态伦理意义。如果忽略了这些,而只注重社会发展,只注重科技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就会被自私、狭隘、短见、孤立的功能所扭曲。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失谐.人与人失调,人自身肉体与灵魂的分离。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则要求人们一方面要把握适当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要珍惜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杜绝浪费,避免环境污染,充分开发可再生资源,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以实现“与天地相参”的崇高道德境界。

儒家伦理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自孟子发展以来,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许多的借鉴意义,它对我们既有推动的地方,也有片面的地方,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摒弃那些不利的思想,发扬有利的思想,将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论,将它们付诸于实践,将道德建设引进社会和谐建设中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促进现代社会“中国美”这一梦想的早日实现!(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参考文献:

[1] 孔子.论语[M].

[2] 孟子[M].

[3] 孔子.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第2篇: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农村;民间借贷;经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概述

民间借贷指的就是公民与各种组织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借贷活动。对于这种性质的借贷活动,只需要当事人双方对其真实性认可即是有效,其中涉及到的因为借贷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抵押也会相应有效,但是这种借贷活动需注意一点,那就是其借贷的利率不能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对相关利率所做出的规定。按照民间借贷的对象,可以把民间借贷分成个人的借贷活动和金融企业与组织之间涉及到的借贷。另外民间借贷活动还得遵循一些原则,在民间借贷活动中首先应该遵守的就是国家的法律与行政法规中的相关规定,同时还需遵循一般市场原则中的诚信与自愿的原则。从狭义上的民间借贷来讲,民间借贷指的是公民依照相互之间的约定对货币或者其他的有价证券进行借贷的一种行为,具有民事法律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讲,民间借贷主要指的是除了其狭义所指的内容之外,还同时包括了公民和法人以及公民和其他组织所涉及到的有关货币与有价证券的相互借贷。而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用到的都是民间借贷的涵义。

民间借贷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农村的民间借贷,因为我国的依然是农民人数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而农村的民间借贷在我国本来就有着很久的历史,这些民间借贷为那些不能在国家金融机构中贷到款的人们提供了筹集资金的便利,不仅如此,民间借贷也为部分的资金拥有着创造了一定的收益,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民间借贷也盘活了农村的经济活动,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农村的民间信贷也开始涌现出不少问题,仔细分析这些问题出现,不难发现,都与一个因素有关系,那就是高利率贷款,他对农村的经济与社会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二、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带来的主要问题

1.高利率将影响农村的长远发展

一般的民间借贷将会盘活农村的经济,作为主流借贷业务的必要补充,将会促进资金的流通,而高利率借贷业务将会对农村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具体来讲,其对农村长远发展的影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第一,不论是对于债主还是对于债户,高利率借贷都会极大地激化有效收益率和高机会成本相互间的矛盾,这样以来将会使很多农户和企业他们的资金流通以及资金的积累受到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个问题,如果收益率的大小不变,借贷利率一直升高,没那么农户与企业在资金积累方面的速度将会变得非常的缓慢,进而就会导致农户与企业经济的规模上很难再扩大,影响规模经济的效益。所以说,这种在农村的民间借贷实行高利率将会对农村的规模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第二,这种高利率如果长期实行,将会使得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降低的势头,同时还会导致消费滞后现象的产生。在一般的农村借贷活动中,债主在资金方面一般会有较高的风险,然而在实际中因为他们会获得高息收入,所以也会有很多人冒着风险将资金以贷款的形式以借给别人。根据农村民间借贷的一般情形来判断,贷款活动一般都是发生熟悉的人之间,这样一来,就使得债主方所承担的资金方面的风险大大降低,前面所讲的资金风险方面的顾虑打消之后,就会增加很多人来参与这项高利率的民间借贷活动。但是实际中的情况是,农村民间借贷的债主一般资金都比较有限,如果他们在高利率借贷上投入过多,必然会导致其在消费上的投入就会大大减少,这样的结果就是消费动力不足以及消费滞后,这些都会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2.高利率将使农村的社会不公加剧,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高利率的农村民间贷款给农村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好影响除了上文所讲的长远发展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不良的影响,那就是使得本来就不合理的社会公平变得更加不公。因为高利率贷款将会使那些有钱人可以通过很轻松而且不需要劳动的手段获取高额的收益,这必然让没有钱的人感到社会的不公平,没钱的人辛辛苦苦一年的工作,所得报酬还不及高利贷者不用付出劳动所获得收益高,不免会心中不平。另外一个方面,这些高利贷者不用劳动就可以生活的好,使得发放高利贷就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事实上他们什么也不干,这样就会在社会上出现一批的闲散劳动力,出现了市场资源的闲置,导致社会资源利用率降低,同时由于这种民间贷款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在发生纠纷而款项无法收回时就会导致暴力收款,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针对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所说的高利率民间贷款对农村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1.加快民间借贷的法制化进程

对于当前民间借贷的法制建设现状来说,除了有少数法律文件中的少量规定之外,就很少看到民间借贷的法律条文。没有了法律的规范与调节,将会使得民间借贷中产生的纠纷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等到事态严重时,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所以在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建设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第一,对于民间借贷要有明确的法律来保护和规范,明确其法律地位,为其合理生存创造空间。第二,成立相应的组织,建立相应的部门专门来管理民间借贷中的有关契约签订的问题,同时约束双方的行为,并为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强化借贷双方的法律意识,减少借贷纠纷。第三、对于民间借贷的合法标准进行界定,给民间借贷行为一个法律的标杆,使其行为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上来。

2.端正对民间借贷的认识

民间借贷之所以能够在民间生存那么久,就是因为它有其生存的空间与土壤,这就也就是民间借贷的合理性,因此对于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拒绝或者禁止,这是因为高利贷生存的经济与社会基础还在,如果贸然禁止,只能带来更坏的结果,这种结果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情况使正常渠道贷不到款的人资金更加紧张,高利贷更加猖獗,另一种情况使农村本来就不宽裕的资金变得更加枯竭。因此,对于民间借贷这种具有一定历史的事物,不能离开其产生的历史环境,只有在现实条件成熟时才能够禁止。

3.积极发展正常的民间借贷,弱化高利贷的影响

高利贷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正常的民间借贷发展实力不够强大所致,只要正常的民间借贷不断地发展壮大,那么高利贷也将没有生存的空间。按照民间借贷的种类来看其主要分为专业化借贷与兼营借贷,其中专业化的借贷方式有的是从兼营行式发展而来的,与兼营方式相比,专业化的经营规模更大、成本更低、资金更充足,利率也比更低,这样看来,个人化的经营朝着专业化的经营将会有利于利率的降低,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积极鼓励民间借贷不断地朝向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这是一种抵制高利贷的有效方式。

4.增加对农村的资金供给,打破少数人对资金的垄断

此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政策上要加强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银行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这样一来必然会对高利贷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对高利贷税率进行提高,对个别垄断资金者进行打击和限制。民间借贷高利率最根本的原因是资金不足,这才给了垄断者以机会,因此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克制高利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官玉婷,康小兰,刘滨.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1(10):171-175.

[2]姜楠,李贞彩.浅析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2(30):173,184.

[3]张晓艳.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形成原因及规范对策[J].经济问题,2010(08):67-69,80.

[4]张晓艳.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形成原因及规范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25-27,38.

第3篇: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框架

品牌的概念多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极少被高职教育行业所关注。普遍观点认为品牌是与产品或服务相联系的一个完全商业性质的概念,高职院校所提供的非营利性产品或服务理应与之相区别。也有观点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特点;同时高职院校之间也因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行品牌建设以彰显自身办学特色,但此观点同时强调高职院校的品牌仅等同于学院在公众中的口碑及名誉。笔者认同高职院校需要进行品牌建设来获取竞争优势,有效区分竞争对手这一观点,但同时认为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应包含高职院校内部品牌建设、外部品牌建设及社会相关性三个方面。本文从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内涵、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影响品牌建设的因素及品牌建设框架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思考。

一、 高职院校品牌建设内涵

(1)高职院校品牌的概念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从可视化角度将品牌定义为:由产品名称、符号或商标等构成并使企业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竞争者。另一种定义认为,品牌是在市场上创造一定关注度、企业或产品名誉、声望等的无形物。在高职教育中,学院类似于企业。从可视化的角度而言,学院的品牌即由学院名称、网站、校训、校徽等外在有形物构成。从广义上理解,它还应包括学院教学设施设备、学术成果、在校生学生形象、毕业生质量、教职工形象等有形与无形、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众多方面。

品牌无论对消费者还是企业都起着重要作用。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市场营销手段或活动传递品牌信息,然而品牌最终是消费者基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理解和认知。品牌可以通过有形的表现方式告诉消费者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以及它与其竞争对手的区别。它既向学生提供各项满足教学、生活、就业等方面的设施设备及服务,同时又向社会“输送”产品(合格的毕业生、学术研究成果等)。因此,学院的消费者包括国家和社会(包括用人单位)、学生(潜在的学生与在校学生)。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过程即是正确进行自身定位,树立其在社会中的形象并不断探索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

(2)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必要性主要通过院校自身及消费者(国家、社会、学生)的价值来体现。从院校角度而言,品牌是学院质量及口碑的表现,它能够传递给社会、潜在学生、用人单位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即:学院能提供独特的且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潜在学生能够从学院的品牌中看到吸引点;用人单位能招收到具有院校品牌特色的学生;社会认同学院的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同时,品牌建设的必要性还在于当市场中的社会公众等对学院办学状况、教育水平出现认知上的困难时,例如:社会公众不能正确理解或未关注到一个颇具实力的院校时,通过打造品牌能有效的获取竞争优势、增强消费者认知度。

Keller(2008)认为品牌所带来的好处包括:有效区分同质性产品,减少风险;减少消费者搜寻成本;代表一种质量和承诺并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就消费者的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品牌建设能有效帮助消费者更为方便的找到所需要的产品、服务和信息;同时增加消费者对学院品牌的情感度、忠诚度及信任度。

二、影响高职教育品牌建设的因素

高职院校品牌建设要获取竞争优势,最终来自于客户的认同和消费。国家和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对其培养出的人才的满意度以及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经历及其满意度。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复杂性决定了院校在进行推广或外部沟通时难以明确界定所“销售”范围是合格的毕业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师资水平或是其他方面。J.H. Beneke(2011)等学者认为影响院校品牌建设的因素包括: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表现;学院科研能力;学院建筑物及设施设备状况,包括学校校徽、网站建设等;学院各个系部的宣传推广能力、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比赛项目、事件及会议组织等;学生服务软硬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内部建设及外部建设的众多方面。

三、 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框架

高职院校品牌建设需要涉及到内部品牌建设;外部品牌建设以及社会关联度三个层面,而不仅停留在强调公众认知及口碑上:

(1)内部品牌建设:学院内部品牌建设涉及到学院管理层、教职工及在校学生三方对学院定位、学院形象的理解,是一个相互体验的过程。管理层提出对学院品牌建设的独特性理解并确定学院的战略定位及发展方向。通过学校校训、校徽、规章制度、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对教职工及在校学生进行内部沟通,传递学院定位及发展信息,增强教职工及学生对学院品牌的认同感,确保管理层对品牌形象的定位与教职工及学生对学院形象的理解一致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递相同的信息;

(2)外部品牌建设:外部品牌建设主要涉及到社会认同;学生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学院通过自身内部品牌建设结合有效的外部沟通方式向公众传递品牌信息,帮助社会、潜在学生及用人单位对学院的认同并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口碑。学院可以通过采用视觉识别的手段传递此类信息。而公众对学院品牌的认同感主要来自于毕业生综合能力及素养、专业建设及就业服务等内部建设方面;

(3)社会关联度:在进行了有效的内外部沟通后,学校确认其在社会上的相关度。如学院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为企业型学院、研究型学院等并将此相关度通过内部、外部沟通的方式进行巩固和强化。

四、 小结

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高职院校要将自己与其他竞争者区分需要特别强调品牌建设。品牌建设的关键是内部与外部品牌建设相结合,通过内外部有效沟通,将学院自身认同形象与社会公众认同形象相匹配,最终建立其结合自身优势符合市场定位的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 Kevin Lane Keller,战略品牌管理[M](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

[2] 刘峰,基于雇主满意度的高职院校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4),11-15.

[3] Thomson.A.,Strong brand is key to recruitment[N],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2002-04-19.

第4篇: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

一、监狱文化的含义

对于监狱文化定义的理解,主要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广义上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狭义上的理解,其中广义上主要是指监狱中所有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站在狭义的角度进行理解,就主要为具体的文化方式与文化手段,例如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等,与其他的社会文化一样,监狱文化也由两部分组成,即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指符合一般的国家法律精神与道德规范为社会所公共认可的部分;亚文化是指罪犯群体在监狱中自主形成的自觉遵守的行为方式与价值标准,本文中所提到的监狱文化主要是指被社会所认可的主文化。

监狱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包含这样几方面的内容:(1)精神文化建设,这主要是开展监狱精神与监狱理念的建设,其主要是以罪犯兴趣培养小组、问题活动等形式来开展,这也是整个监护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重点内容;(2)制度文化建设,这主要是对监狱内部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执法活动规范的修订与完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创造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监狱内部秩序;(3)物质文化建设,这主要是对监狱外在的功能设施、监区分布、绿化环境、外在建筑等开展建设,所建设的内容都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这也是其他相关建设的基础与最基本的保障。

相比与其他形式的场所,监狱具有封闭型与不流动性的特点,罪犯在服刑的股从衡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与外界社会相对独立的小社会,也就是监狱社会,在监狱建立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了与外界社会所不同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等,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监狱所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总罪犯进入到监狱中开始,就会对罪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罪犯想要适应监狱社会中的环境,就必须向监狱文化的标准靠拢,并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待人待物的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在此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监狱的亚文化,开展监狱主文化建设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消减与缓冲监狱中所存在的各种不良文化,防止罪犯在监狱中服刑的过程中染上各种不良文化,由此可见,监狱文化建设在整个监狱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监狱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监狱文化在监狱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监狱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一些监狱在罪犯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对监狱文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监狱的监狱文化建设还处于初期,一些地区在开展监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注重其中的一些片面效果,没有一个全局与系统性观念,导致相关的监狱文化建设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传统劳动改造观念的影响比较大,使得其在开展监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停留在表面文化的建设上,没有对相关的制度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2)监狱教育改造的效果不明显,监狱的两大职能是对罪犯进行改造与惩罚,其中最终的目的就是对罪犯实施教育改造,这就要求强化对罪犯的技术教育、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监狱往往将关注点放在了罪犯的惩罚上,对于罪犯的教育改造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就会导致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监狱文化建设对罪犯教育改造的启示

(一)借助于我国传统文化来完善监狱文化

我的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都是值得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借鉴的内容,因此,在开展监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容,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理念、儒家思想、耻辱文化等都是值得监狱文化建设借鉴的。在为罪犯实施教育改造的过程中,通过为罪犯讲解相关的道理,让其认识到自己过去的犯罪行为对于社会的危害,这种被动式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若在为罪犯开展相关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我国传统文化,罪犯通过领悟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内容,不仅能够提升其自身的文化修养,还有利于其改过自新,起到良好的教育改造效果。

(二)对已有的监狱文化进行加工整合,以便于其能够发挥良好的罪犯教育改造作用

监狱文化在罪犯的教育改造过程中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但是同时其中也包含有消极的内容,对于罪犯的教育改造不利,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监狱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善于对监狱文化进行有效的加工整合,以便于能够在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中,应用积极向上的监狱文化,起到良好的教育罪罚的作用,在实际的监狱文化加工整合过程中,应该注意下列问题:(1)能够将监狱文化建设与罪犯的劳动改造与思想教育改造有效的结合,既不能将监狱文化与罪犯的劳动改造与思想改造相分离,也不能在罪犯的教育改造过程中,不顾相关的监狱文化,单纯的开展相关教育;(2)要能够将监狱文化建设与获得减刑假释缓刑等条件予以严格的区分,刑法的执行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罪犯进行惩罚,并要预防相关犯罪案件的发生,不管是在何种刑罚的执行过程中,都必须要能够良好的贯彻这一基本思想,所以在为罪犯进行减刑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定来开展,并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限度,在开展监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是不能忘记这一点,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的对罪犯的感化来强化刑罚的执行力度;(3)监狱文化的建设要适度,这是一项长时间、系统性的工作,因此,在开展监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能够把握好尺寸,注意把握尺度,不能将监狱文化建设凌驾在教育改造与劳动改造等手段上,要能够将监狱文化建设,促进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对监狱文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

教育工作中最为基本的内容就是罪犯的教育与改造,在罪犯的改造过程中,要想充分的发挥监狱文化的引导与感化功能,通过监狱文化来影响每一位罪犯的内心、思想与灵魂,首先就需要在思想上对监狱文化建设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从本质上认识到监狱文化建设在改造罪犯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这样才有利于监狱文化在实际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发挥良好作用。

第5篇: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班级文化 职业道德 职业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发展迅速。同时,职业教育也正在由数量向质量发展。市场上缺少的不是职业人,而是综合素质高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其道德、情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职业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元是班级,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在这个基本平台上完成。班级就像一个微型的社会,对学生的人格有着深层次的影响,甚至影响一生。班级良好的文化建设,营造了正向的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班级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从属,受到社会主流文化、学校文化和班主任的影响,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独特的团体生活方式。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学校需要完成的不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个体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不同特点,造成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差异性。作为正蓬勃发展但又处于新生阶段的职业教育,其班级文化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

很多人简单地把班级文化建设理解成对教室和宿舍的装扮,认为贴几句简单的标语、挂几幅常见的字画就是班级文化建设。对教室、宿舍的布置、装饰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对班级文化的展示,而非班级文化建设的全部。班级文化建设应当是更深层次、针对思想的一种建设和渗透。要想加强中职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就要将流于表面的班级文化进行细化,结合有形的班级、教室布置以及班级制度等无形的精神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学生,建立完善的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缺少明确的目标

班级文化建设要有的放矢,围绕目标完成任务。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困扰很多职业教育人的一个问题。许多职业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不清晰,重点不明确,做了许多无用功,班级文化建设不见成效。

究其原因,一是职业学校与社会对接,没有具体的升学率的压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放松。二是学校将教育目标简单地定位为提高就业率,学校对教育目标理解的偏差,造成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缺少明确的目标。

三、班级文化建设没有明显的职业特色

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应当体现职业特色。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历史,即我国的职业教育是由普通文化教育发展而来的,带着深深的普通文化教育的烙印,所以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常体现出规范学生行为的共性,而没有体现职业文化特色。很多职业学校不善于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引入班级文化建设中,没有使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班级文化建设缺少职业特色。

四、班级文化建设形式单一

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形式往往过于单一,不是由教师全权管理,学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甚至叛逆;就是美其名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放任自流,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管理而使班级文化建设走了弯路。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者都是参与主体,相互影响,缺一不可。要想建立完善的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就要具体从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应当准确了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及要求,建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职业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班级文化建设规划,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和制度保障。

其次,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教师和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直接主体,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总的来说,在整个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发挥的作用要由大到小、由直接到间接、由低级到高级过渡;学生的作用则是由小到大、由主体到个体过渡。最终实现让学生自己主导自己,逐渐具备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能力,为走向社会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最后,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自豪感。要根据职业的差异性,引进企业文化,以社会基本道德伦理、职业道德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做到育才先育人。

第6篇: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

台账建设对象的确立是台账建设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关系到社会经济用水的各个行业的定额的确立、利用,关系到后期社会经济用水的水量平衡等一系列工作。为满足国普办台账建设的要求,平顶山市普查人员直接到市统计、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搜集审批或登记的单位资料,并搜集整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等相关普查资料,以此为基础进行分类筛选,在这些部门中获得整个平顶山市台账建设总目录后,又把各个县区的目录筛选出来,在此基础上按照台账建设的规定,按比例确立各个县区各类台账建设的对象,并下发到各个县区。

台账建设工作的督导

台账数据质量是水利普查各个普查专项的基础,是普查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台账数据是否准确、真实可用,关系到水利普查的成败。台账建设对象下发到各个县区后,市普查办立即成立了台账建设督导组。建立督导组的目的一方面是检查基层台账建设情况,另一方面是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通过督导发现:由于市普查办在确立台账建设对象时使用的是2009年的统计资料,所以台账建设确立的部分对象2010年度就不存在了,致使整个台账建设的总目录发生变化,需重新按比例进行筛选、分配各个行业的建设对象,用同类型建设对象替换掉不存在的原对象,重新建立台账。在督导中也发现,由于基层普查办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水利普查宣传不到位,基层人员缺乏必要的普查认识,并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愿配合普查员建立台账。因此市级督导组深入基层,向他们耐心介绍水利普查建立台账的目的和水利普查的意义,打消他们的顾虑,从而赢得了基层单位的配合,建立起真实的台账记录。此外,由于建设台账的一线人员对普查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不同,所以在记录台账时,不理解各个台账表和台账辅助表之间的关系,记录的台账辅助表数据不能很好地支持台账表的数据,关联性很差。通过督导组的讲解和培训,使其理解了表和表之间的数据关系,规范了台账记录。通过各方努力,2011年3月底平顶山各个县区的台账建设对象已完全确立,数据记录完整,完全满足国普办对台账建设的各项要求。

台账数据的筛选与修正

2012年2月份,按照国普办的要求,进入到台账的录入阶段。普查办在市级录入系统上发现一些数据存在问题。例如,同一型号的提水设施,在井水位埋深基本相同、抽水时间一样的情况下,在同一县区不同的乡级普查区,抽水量差别很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立即组织普查人员进行深入分析,市级普查人员进行实地调查,重新核实填写了相关数据。按照国普办的要求,对于一些奇异性数据进一步进行筛选和修订,通过努力,搜集的平顶山市各类台账数据完全满足社会经济专项水量平衡的要求。

第7篇: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

现在,我们有很多同志包括一些在基层做具体工作的同志,对社区的理解不准确,没有形成统一共识,一般理解为社区就是老百姓居住地的居委民委员会,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社区。过去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设置,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的延伸,政府的很多工作任务都要通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落实完成,在这个前提下,有些同志错把居委会理解为是一个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其实居委会不是政权组织,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职能也不同。而社区也不是政府的职能延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履行政府职责。但现在社区还是一个"双面人",一方面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出来,政府很多工作任务还需要社区完成,另一方面社区还要提供公共服务功能。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社区,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包括社会方式、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等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在将来的发展方向上主要是实现三大功能:一是权利保障功能。即所有居民的社会权利、政治权利、民利及其它权利在基层要得到保障。这个保障是在现有政治、经济体制框架下制度建设的表现。现在,老百姓有事找居委会,居委会干部非常热情、非常负责。居民理解为这是一种权利的保障,在这一点上对民主政治建设尤其重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充分的体现。二是公共服务功能。居住、生存,就要有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就要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文化、商品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功能,这是社区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是宜居功能。宜居不仅仅指山、水、空气、环境建设,还指服务关系,所有居民在社区居住,要感到舒服,不愿走,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很深刻的理念,要把它放到一个重要位置上。

社区组织是一个自治、自理的公共组织,这个组织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由全体居民选举产生社区管理成员。关于社区建设的功能、组织形式、职能表现等等,做这方面工作的同志需要了解清楚,把握清楚。我们现在只有一少部分才走向了真正含义上的社区,大部分的社区还是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包括我们现在的居民小区,把社区当作纯商品关系和经营关系,居民在小区居住,小区提供服务、居民付费,有一定利润,这是对社区理解的一个偏差,它忽略了社区的宜居功能和权利保障功能,不要形成建设很多年,最后本质没把握,职能没转化,这样的社区建设就有问题了。今年,社区建设重点要在理念的转换和职能的完备上下功夫,现在已经往社区路子上走的要逐步完备,没有走的要进行转换,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转换。它涉及到政治体制的改革,涉及到民主法制建设,涉及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涉及到文化制度范畴等建设,还涉及到老百姓的素质,也涉及到我们各级干部的思维、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涉及一系列问题,要转换机制。做这项工作的领导同志尤其在这点上把握好,当然我们要实事求是,也不要求一天就达到这种程度。

二、必须完成今年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省委、省政府要求,今年内每个社区要建成3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场所、服务场所,这个任务很重。怎样完成这个任务,我讲几点意见:

第8篇: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监狱设计;标准;重要性;科学性

为了使中国的监狱管理工作能够更高、更快地发展,以适应世界自由刑刑罚执行发展趋势和国际人权斗争的需要,在1994年1月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确定了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宏伟目标。近些年,一些省市开始注意监狱建筑的布局、式样,并以安全、庄重、文明为基本要求,监狱建筑突破了过去的旧、土、简的状况。

1.前言

由司法部担纲主编,建设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实施的《监狱建设标准》,已于2003年2月1日开始施行。通过十多年的应用和研究,《监狱建设标准》为我们制定监狱布局调整规划,促进监狱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加大各级政府对监狱建设的投资力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2.我国监狱建筑的历史沿革

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监狱建造型式都不相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监狱经过奴隶制监狱、封建制监狱、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监狱、时期人民民主的监狱,直至发展成今天的社会主义监狱。

3.《监狱设计标准》的重要作用

《监狱建设标准》具有依法治监的重要作用,《监狱建设标准》总则中指出:本标准是为监狱建设的项目决策及合理确定监狱建设水平服务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监狱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监狱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

1)对监狱建设单位,在项目决策的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起着指导作用。

监狱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监狱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监狱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有鉴于以前的经验教训,《监狱建设标准》规定了监狱选址、规划布局、建设规模、项目构成、建筑标准、安全警戒设施、场地及配套设施等主要内容要求。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深人人心,但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首先要有法可依。

2)对各级管理机关,在做好项目的技术、经济、管理工作上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监狱建设标准》的出台,监狱建设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依据,有关各方就容易统一认识。

3)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和实用性。

《监狱建设标准》是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根据监狱工作发展要求、结合各地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实用性。标准的执行对罪犯技能培训和劳动改造用房的规定,贯彻了《监狱法》的有关条款,贯彻了我党“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符合监狱实际,为解决罪犯劳动场所提供了政策保障。

4.如何更好地执行《监狱设计标准》

执行《监狱建设标准》必须结合实际、量力而行针。《监狱建设标准》兼顾了各地监狱建设现状和发展需要,理论上有所创新,项目的设定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各地监狱建设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在建设项目和指标的设置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为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贯彻执行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我们在设计监狱时,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1)贯彻《监狱建设标准》,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监狱建设标准》的落实,涉及的部门比较多,难度比较大。一是政府部门支持和理解的难度比较大,在审批规划和安排资金方面难以落实;二是监狱建设单位理解不够,执行的难度比较大,主要是片面追求标准面积和功能齐全,缺乏总体规划和量力而行,没有考虑分步实施。

2)灵活掌握《监狱建设标准》。

《监狱建设标准》在具有强制性的同时,也具有推荐性,如监狱建设标准条款中凡是指明“宜”、“不宜”的,都是可以机动、弹性执行的推荐性条款。我们理解《监狱建设标准》就是一种面积控制标准,有一定的变动幅度。如一些项目指标,可以在不突破总面积指标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监狱建设标准》中规定的建设项目,在功能合理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调整。今后新建、迁移、改造监狱,要严格按《监狱建设标准》建设,但不要求一步到位。对监狱建设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监狱建设标准》中没有规定的内容,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在与有关各方协调一致的情况下积极探索。

3)合理应用《监狱建设标准》。

《监狱建设标准》是为监狱建设的项目决策及合理确定监狱建设水平服务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监狱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监狱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我们要在监狱建设时合理应用《监狱建设标准》。监狱建筑与社会建筑不同,监狱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庄重,与社会建筑追求美观、豪华具有本质的差别。所以我们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在不压缩审批规模的前提下,尽量采取经济、节约的方式,确保正确执行《标准》不走样。

4)分步实施《监狱建设标准》。

监狱布局调整的工程量大、任务重,除了少数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可能在短短几年间调整到位,必须一次总体规划,分年实施,逐步落实《标准》。

5)不断完善《监狱建设标准》。

《监狱建设标准》也要在实施中不断总结,逐步完善。经常性地开展《标准》复审工作,通过对《标准》的不断修改,保持其先进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各地在应用中就已经对《标准》的内容提出了不少修改和补充意见。

6)出台配套的技术规范。

目前各地监狱建筑设计使用的是一般民用建筑设计规范,与监狱建筑的特殊性存在一定差距。监狱设计的原则是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庄重。而一般民用建筑要体现出美观、高大、错落有致,或者雅观、流畅,别具一格;监狱设计时,要考虑许多安全警戒措施,如围墙要求厚0.5米,并且是砖墙,民用建筑则要求无障碍隔离。监狱用房的主落水管不能设在室内,但民用规范又要求不能设在室外;监狱建筑结构需要采用混合结构,但新规范对此进行了限制;监狱建筑层高限制为6层。还有许多与设计规范有关的问题,迫切需要制定符合监狱建筑特点的《监狱建筑设计规范》和《监狱建筑标准图集》。

5.结语

《监狱建设标准》的实施,开辟了监狱建设新的里程碑,给监狱建设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因贯彻《标准》而贪大求洋,更不应脱离《标准》而标新立异,要正确理解《监狱建设标准》的历史意义,科学应用《监狱建设标准》,真正把《监狱建设标准》贯彻到监狱建设实际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监狱建设标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看守所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3]《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第9篇:对社会建设的理解范文

论文摘要:课程建设中首要的环节是课程建设的内容选择,其次是如何组织实施。分析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来选择技术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内容;以“理论基础厚实、应用实践导向、理论实践融合、学会学习思考”来构建“抛锚式”课程组织实施模式。是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得以体现的基本要求和实现的有效途径。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最近几年在我国新出现的一种教育形态,是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任何教育类型的独特性都要在课程中有所体现,任何教学改革和建设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上。

一、技术应用本科课程建设的内容选择

(一)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建设的要求

技术应用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亦可称之为“技术师”或“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简单来讲,技术应用本科教育就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有两方面特征要求,一是人才培养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学业标准要求;二是必须符合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特殊要求,即所培养的才必须是应用型的,具备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从培养目标转化到课程建设的要求,是通过对培养目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分析来实现的。

技术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方面,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且注重理论知识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基础。此外,这种理论知识也不同于传统的某种学科知识,它是指从各种技术活动中概括出的共同的理论知识原理、定律和经验知识所组成的系统知识体系,对此,我们称之为“技术学科”知识。

在能力方面,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除了要具备自主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善于协作等基础能力外,还应重点突出具备以下能力:①具有将技术创造原型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于生产实践的能力;②具有维护、监控实际技术系统,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实践问题的能力;③具有对基层技术员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和咨询的能力;④具有在服务领域运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向特定顾客提供全面或综合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等。

而在素质方面,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本要素,即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素养,包括合格的政治素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二)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的基本建构

根据以上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对课程建设要求的分析,笔者认为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构。

1.通识教育课程——合格公民应有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技术教育当然也需要具备高等教育所拥有的所有特征。大学作为一个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场所,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备独立健全人格的、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遵守现代社会法律和规范的社会人。通识教育课具有许多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功效,即经过良好组织的文化课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同时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个世界,并通过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比如人生的意义、什么是美,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人类精神文明所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好的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更好的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对周围世界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更好的理解这些工作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在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产中处于怎样的位置。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好的、以更加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式完成将来的工作,使得他们具备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能力,成为工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走向管理的岗位,承担领导的角色。

2.复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设置复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教育的特点之一。这些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将来解决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提供科学原理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专业领域内的技术问题。随着知识经济在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推进生产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的作用显著提升。技术师对问题的解决更加依赖对于技术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更加依赖其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的深度和水平,更加依赖在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创造性的应用基本科学原理的能力。但技术本科的专业基础课是不同于工程本科和普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前者在理论的深度方面明显不及后者,但并不是后者的简单压缩和改写,而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两种课程的组成部分。

3.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回应学生的呼声与满足行业与企业人才需求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它的主要办学理念,应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在专业基础课较好的奠定了学生理解技术问题的科学原理方面的基础之后,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作用就在于向学生提供能够直接对技术现象和技术问题提出理论解释的专业方向课。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于技术理论的理解,通过专业方向课传授的技术理论与技术问题直接相关,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起着关键作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对基层一线生产、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转贴于

4.专业实践课程——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技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就在于对于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与此联系最为紧密的无疑就是专业实践课了。实践课是各种课程类型中与未来的工作最为接近的一种,通过以上各种课程学习获得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要在此得到检验,学生也会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和联系加深对于各种理论的理解(当然学生也完全有可能先接触实践,然后学习理论知识,然而经过学习之后人们还是要回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其实,实践课的意义绝不只是对于已经学习的知识的简单应用,它也应当是学生真正充分理解和领会其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主要场所之一。在这里,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过程,切身感受现实工作情境,更进一步的理解其职业的内涵和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内所形成的理解能力并不能自然而然的转化成实际工作场所中的实践能力,这两种能力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要真正形成在工作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则必须在实践的环节中实现。

二、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组织实施

(一)两种课程论的比较

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有以下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论。其理论逻辑是:学生可以先打下较为宽厚的基础,为今后学生在不同方向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知识方面的支撑,也使学生在接触实际工作之前对其所从事的领域的理论有足够的认识。第二种理论是以活动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论。其理论逻辑是:技术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表征方式与科学知识不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时间获得项目来掌握完成技术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以及对于相应理论的理解。

笔者认为以第一种课程建设理论构建课程模式,适用于研究型综合性的大学和应用型专业性的大学,而对以培养主要适应特定行业并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高级技术能力人才为培养方向和以培养再创新能力为价值追求的应用型技术性的大学存在许多弊端。首先,目前在我国很多职校都存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学生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也不擅长。其次,技术实践能力的养成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而以第二种课程建设理论构建课程模式,从技术知识本身的特性,按照特定专业范围内实际的技术活动项目来组织课程的内容安排学与教的进程,始终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和实训课,将学生尽快带入专业技术领域;同时向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广度的技术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普通文化内容和数量更多、内容更为丰富的专业选修课,使得学生具有理解更加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选择自己在工作领域的主攻方向提供便利。

(二)按照以活动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论,构建“抛锚式”课程教学模式

技术学科课程与工程学科课程相比较,它们同样是一种比技能教育更厚实的、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工程或技术能力;不同之处在于技术能力的形成更赖于理论与一线实际技术活动的结合,如此才能形成现场实用的技术能力。如何在理论教学中克服传统传递知识型学科教学的弊端,必须首先从转变学习理念开始。若能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就可能发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自的优势。为此我们构建了“理论基础厚实、应用实践导向、理论实践融合、学会学习思考”的“抛锚式”课程模式。

技术本科课程建设探索的一个基本点是使学生基于一个真实的技术活动项目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自主学习技术知识、培养技术能力;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指导学习以及学生探究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首先是以技术活动项目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基础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技术能力,为此,我们配合理论教学同步开设项目实验,将学生的系统理论学习与系列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在实验活动中检验、掌握和运用技术原理知识。其次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开放型、互动式课程活动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文华.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4).

[2]石伟平,徐国庆.试论当前中国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

[3]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