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物流的发展历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internet from the
change in the retail industry, is gradually changing almost all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s a real business logistics industry, is also being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growth of the internet logistics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market survey of the internet, and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in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the Internet era,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the operation mode i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social cost.
Key words: internet; logistics enterprise; mode; electronic commerce
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市场对物流的需求,然而物流行业运营的不规范,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并且长期处于效率低下、规模分散、价格战等之中,导致物流成本始终居高不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达10.6万亿元,占GDP的比率为16.6%。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生产成本,已经远高于美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
国内物流行业如何转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物流”已经为行业指明了方向。这种理念将改变原始物流的运作模式,全面推行信息化,实现智慧物流。可以看得出“互联网+物流”的运作形式将迎来新的爆发机遇,被视为物流业的新一片蓝海。
1 互联网物流企业成长的原因
1.1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必然要物流来配合,这也驱动物流业提高服务。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物流趋向于小小批量、多批次、高频率的运作模式。在此环境下,传统物流企业的人工作业、低水平规模扩张,远远支撑不了电子商务的需求。因此互联网的快速信息传递及信息的同步性等优点,使得传统物流企业向互联网物流企业转变。
1.2 行业的互联网化
当今,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着各行各业。互联网的快速反应等优点,满足了物流业对速度和体验的双重需求,物流企业也要抓住机会,运用互联网的各项技术,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移动。办公互联网物流企业由此产生。
1.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物流逐渐与“互联网+”技术产生深度融合
2015年7月,商务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指出了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是一种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它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今后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和竞争制高点。
2 互联网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得到充分利用,效果也得到充分展现。互联网在物流行业中也不例外。无论那类物流企业,在宝洁、苹果等外资和民营、国有大企业越来越高的要求下,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互联网,把互联网服务于客户。有最初级的给客户发送每日运输报表邮件,到如宝供类的物流企业和其大客户通过EDI数据对接、直接接单、反馈业务、处理问题;几乎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TMS、WMS、CRM、SCM、OA、APP等信息系统,基本都是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应用。
2.1 企业官网
物流企业进行的是物流活动,所以企业所服务的地区范围往往非常广泛,不会只局限于本地本城。所以物流企业的宣传除了靠口碑、区域报刊杂志、传统媒体等之外,通过互联网来宣传是现在企业发展的基础。物流企业不仅在本地区发展,还走向中国,甚至把业务发展到全球。所以,建立企业官网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官网中包含企业发展历程、业务类型、资质、联系方式等信息,并能及时进行更新。企业官网整合了业务接单、业务系统以及与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互动。较好地与客户、供应商等企业进行信息与业务开展。
2.2 企业物流业务系统
通过互联网建立网上的各种物流业务系统,能更快捷、方便、及时地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业务的开展,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给客户带来优良的服务与周到、便利的产品。
通过TMS(运输管理系统)解决运输的订单、运输计划、派车调度、在途跟踪、到达签收、回单管理、应收应付结算等业务;通过WMS(仓储管理系统)解决仓储的订单、出入库操作、在库管理、应收应付结算等业务;通过LMS(物流管理系统)解决各类提货入库或出库配送的订单、出入库操作、运输管理、在库管理、应收应付结算等业务:通过SCM(供应链管理系统)来形成对供应链的管理;通过CRM(客户管理系统)管理客户档案、客户关键联系人、业务拓展、客户等级、客户授信、客户业务统计,等等。
2.3 企业移动端系统
随着移动互联网环境的更趋成熟,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物流企业越来越广泛地发展企业移动端系统来发展物流业务。
比较成熟的应用有基于WMS的移动端应用,在PDA设备甚至平板电脑或手机上实现仓储出入库、在库、盘点及简单报表的管理:在手机上安装使用手机上的物流软件:物流APP、车货匹配型APP、货主APP、司机APP。
3 互联网物流企业的模式分析
3.1 物流界的“滴滴打车”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于LBS位置服务,互联网物流企业模仿“滴滴打车”模式,利用物流APP,即是基于IOS或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做成可在手机上安装使用的手机上的物流软件,通过精造车货匹配的开放平台,用户利用货主APP在平台送货请求,货车司机通过司机APP在线抢单。为运输物流行业提供高效的智能管车配货工具,为车找货、货找车提供全面的信息及交易服务,实现物流领域的快速升级转型。一直以来,受用户为中心的思维影响,企业迫切希望与用户建立更直接、更近距离的联系,打通与用户的“最后一公里”。然而一切希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服务,均需要仰仗快速反应、服务到家的物流系统,而这也就造成专业可靠的物流体系,也越来越获得重视。为打消大众的顾虑,切实解决行业成本浪费现状,互联网物流企业打造物流网络,通过服务对象的全覆盖,涵盖所有类型的货物和车辆,全面满足业内各类货主公路长途整车需求,同时提高车主配货效率,降低空返率,提升物流行业的运行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物流企业通过在线竞价降低物流成本,在线支付,加快物流费用结算进度的同时,更为货主提供货物安全保障。通过开发平台,不仅海量的车源、货源可供选择,同时在物流运输期间,真正做到全程可控,让用户放心又省心。通过竞价抢单体系,让成本也更加合理透明。解决了传统企业人力成本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送货效率。
3.2 物流信息中心模式
如何实现车辆和货物的完美对接,一直是物流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互联网物流企业搭建信息交易中心平台。此平台一端对接客户,另一端对接司机,集诚信认证、信息交易、金融保险、汽配贸易、卖场超市、特色餐饮、停车住宿为一体的共享、共用、共通的动态信息服务和物流资源集成服务平台。此信息交易中心要体现出信息化与标准化,信息交易中心采取了严格的实名制和会员制,发货的入驻企业与找货的司机会员都必须按照规定的规章进行交易,信息平台发挥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与配货司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平台,配货司机可以快速找到货物,发货企业也能快速发出货物。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完成集货功能。这种模式能够解决车辆空载及回程空驶的问题,能够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对节约利用物流资源,发展绿色物流会起到最大的推动作用。
3.3 共赢合作模式
供应链管理系统,简称SCM,它从订单管理开始,从客户的客户到供应商的供应商,进行有机的衔接。最终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最终能实现多方共赢。供应链从一条链向多条链整合后,就延伸出共赢合作模式。共赢合作模式,将上游的采购业务、下游的销售业务管理纳入到管理系统中,中间是3PL的物流管理系统,将三者串联起来,形成供应链的整合。而多个平台的建设和整合,就构成了共赢合作模式。末端配送运营、仓储圈地、信息平台建设、干线整合、大数据战略、金融服务等基层,从服务型延伸到制造业、现代工业等,就形成物流的共赢合作模式。同时也会形成良好的发展业态。
在我国,航空运输、铁路运输主要控制在国家手里,它们拥有国家支持的优势,处于垄断地位,有着特殊的权利。公路运输比较私有化,各物流公司各自为政,资源尚未整合,所以这种模式的整合难度是非常大的,这也需要政府进行协调、沟通,由政府出面对无论是国有的、还是私有的物流资源,尤其是骨干力量进行整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共赢合作模式,才能起到资源共享的效果,更能节约社会资源,大力发展社会物流经济。
3.4 “拼车拼货”模式
关键词:大数据;贵州发展;物流产业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2
一、引言
近几年间,贵州省全面小康的进程已经与全国差距逐渐减小,但加快贵州省的发展仍是贵州目前主要任务。大数据作为近些年来的新兴产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迅速席卷各个产业,坚持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向导,不断的丰富贵州省大数据的应用以及“云上贵州”的建设。推动大数据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抓住现有的大机遇,对其所在地区的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都存在巨大的影响作用。大数据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大数据的本身,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其他产业依赖大数据应用方面,我们对大数据之所以如此关注,也正是因为大数据产业以及其引领的其他产业所带来的无可估量的价值增值。贵州省作为国家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重点省,自然利用现有的便利条件获取相关产业的数据,将大数据与之结合实现产业共赢。物流产业作为产生海量数据的产业,大数据在其运行中的应用必然会使得物流产业在原来的发展的基础之上如虎添翼。贵州省本土品牌货车帮物流,其作为中国公路物流互联网领域的典型,近些年的发展一直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物流行业转型升级,以期能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公路物流行业发展的新引擎。
二、大数据引领货车帮发展
物流产业链在其运作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大数据作为现今“自然资源”,其中蕴含着难以估量的价值,大数据运用到位便会对物流产业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若不能对如此大量的数据加以运用,数据也仅仅是“数据”不具有任何增值价值。因此,货车帮在其产业运作过程中引入“大数据+”是明智的选择。
1.货车帮发展历程
货车帮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我国公路物流产业互联网的领军企业,并且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公路货运信息平台。货车帮致力于运用大数据作为最有利的资源,希望将中国的公路物流产业生态重构,在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的帮助下做中国公路物流的基础设施。货车帮公司总部设立于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又是国家挂牌的装备制造业以及生物医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聚集地。大数据产业以及大数据相关产业的集聚使得其能更好的相互融合。货车帮在首都北京一设有其产品中心,在成都设有技术研发中心,在上海设有金融中心,在全国设有线下服务网点1000余家,现有员工约3000人。在大数据领域,货车帮联合阿里云大数据团队共同打造的“全国公路物流指数”,可全面反映我国领土范围内公路物流货物运输流向和车、货分布情况,极大丰富了国内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增加了对观察以及预测分析我国物流业运行发展趋势的新视角,为进一步加强物流运行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指导企业生产经营与投资等活动提供了依据。
截至2016年,货车帮已汇聚司机会员车辆超230万台、诚信认证货主会员超35万,平台每日中长途货源信息超500万条,平台日均促成运费交易额超80亿元。在庞大的用户基础之上,已进入了货车后服务市场深入挖掘阶段。
2.大数据的应用
货车帮作为互联网公路物流企业,与数据的关系尤为密切,因此,在大数据产业提及还未人人皆知的时候,货车帮便发现了海量数据的重要性。以往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大数据技g还未得到有效的应用,因此造成了海量数据资源的浪费,数据就是资源,数据就是资产,因此货车帮与大数据的结合必然会占领其产业的先机。
货车帮打造了多方位的“大数据+”产业,其中包括“大数据+金融”、“大数据+智慧公安”、“大数据+国防动员”等等产业。
货车帮企业打造的“大数据+金融”便是将大数据产业与金融产业想融合的例子,运用分析用户的大数据资料,包括货车车主的运送到达时间、运送次数、投诉次数等等相关数据,做出精准分析,并根据数据分析决定货车车主的贷款金额以及偿还信用。运用大数据产业与金融的融合降低了贷款的坏账风险,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做到了贷款服务精准。
货车帮企业打造的“大数据+智慧公安”即是大数据共享应用,不仅可以确保客户货物的安全,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货车车主的行走轨迹,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了货车信息网络,通过分析变化的数据发现问题,一份数据多重应用,不仅节省人力同时也节约了不必要的花费,体现了大数据的智能以及实时共享分析功能。
货车帮将大数据与国防安全相结合,加强了对“安保”的监控数据以及分析,可以做到实时有效,在出现问题时运用大数据技术整理计算采集到的货车停放信息、社交信息数据、货车互动数据等,实现派发货车的精准锁定,并及时提出应变意见,提高国防安全防控能力。
综上所述,实施大数据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就应树立多种产业互动融合,深入谋划,努力把握大数据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先机。货车帮企业也正是敏锐的察觉到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前景,全面运用大数据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产业,将大数据与产品、装备、工艺的数字化智能结合,推进企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三、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虽然货车帮已经发掘大数据资源,并已经投入开发大数据+ETC、大数据+金融、大数据+传统制造业等等创新产业,但因为大数据本身数量庞大,且需要专业化人才以及专业化的数据处理,因此,大数据引领货车帮甚至其他产业的发展仍然有诸多挑战。
1.大数据引领产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
大数据与其他产业融合,在给与这些产业更大的机遇以及红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以前所不曾面对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人才的匮乏。大数据应用产业做为新兴的技术化产业,在大数据引领产业发展时不仅仅需要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人才,更需要诸如数据处理、数据运算、数据工程师、统计学家、产业发展规划专家等等多方面的人才。目前而言,贵州省具有相对较少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高校基础设施,也缺少产学研的研究基地。因此,现今如货车帮这样的大数据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缺乏相应的人才带来了前进中的挑战。
2.大数据引领产业发展需要形成相应的产业链
货车帮企业虽然引入大数据产业,将之与其他传统产业相融合来提升附加价值,但大数据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仍处于表面阶段,产业融合链条短,且单一低端化,数据的分析功能仅限于初级的分析,并没有深入分析各部分数据,以做到深度挖掘深度分析。补足大数据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应是多层次融合,并协调发展,在分析数据方面做到深层次挖掘,打造核心的大数据应用技术,将数据物尽其用,将增值服务产业集群催生挖掘出来。因此,要在大数据引领其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大数据的技术攻关工作,使得大数据在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大数据的蓬勃发展给大数据产业以及相关的产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大数据技术如何更好的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引领当地的经济,仍是需要持续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杨昌德.大力实施贵州大数据战略[J].理论与当代,2015(5):18-20.
[2]迪莉娅.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4):56-60.
[3]张引,陈敏,廖小飞.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S2):216-233.
向卫民:“绿电”时代与节能环保社会责任
本刊记者 赵明
“空调发展趋势体现在高效化、D C 化,以及各种环保新制冷剂的应用。”2015 中国家电产业链大会的举办引起业内广泛关注,G M C C 美芝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成为本届大会最大亮点。G M C C 美芝总经理向卫民在会上发言说,“从家用空调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家用空调的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之间最大的变化就是以高效节能为代表的高端需求日益扩大,最突出的表现是变频空调占比越来越高。目前,变频空调的市场份额已接近60%,这是市场和产业链共同追求高效节能努力的结果。”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家电市场不景气,向卫民表示,目前家电产业正处于低潮期,G M C C 美芝将从追求高速规模增长向集约化经营去努力,围绕技术进步,在节能、环保等课题下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在家用空调未来发展的新阶段,确保G M C C 美芝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发展务必要以绿色技术、绿色制造为核心。为此,GMCC 美芝提出“绿电”概念。“绿电”是指,通过各种创新技术,使家电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实现高效节能,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在生命期结束后,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据介绍,在这方面,G M C C 美芝不断做出技术突破,已将发展“绿电”作为企业的立足之本。
作为产业链上游的配套企业,GMCC 美芝推崇“绿电”得到整机厂的认可。目前,G M C C 美芝空调制冷压缩机年产量达到4500 万台,变频压缩机累计产销量达到3000 万台。向卫民介绍说:“在绿色科技开发方面,G M C C 美芝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包括科研院所、外籍专家以及各种科研、实验、监测资源,进行‘智慧冷链’整合,从而缩短产品从研发到量产的周期,加快GMCC 美芝旗下新品市场化的进程。
G M C C 美芝一直强调对研发进行持续投入。向卫民介绍说:“G M C C 美芝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在研发实验中心,光是硬件设备的投入就超过1.2 亿元,在G M C C 美芝各项工作中,永远都是优先满足研发工作的需要。”
在打造绿色制造体系方面,G M C C 美芝正在构建数字化工厂,通过持续自主地改善生产流程,加强节能降耗安全管理、品质改善及成本管理,以信息化为手段,通过价值流的拉动,坚实精益化生产基础、健全精益化管理体系。
在绿色合作方面,G M C C 美芝拥有客户导向型的技术研发体系,当产品研发出来以后,会开展一些联合营销活动,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使客户的产品能够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美的集团副总裁
胡自强:白色家电创新体系搭建与智能战略规划
在产业链大会上,美的集团副总裁胡自强
与大家分享了美的转型和创新的体会。他说:“创新的含义应该从两个维度理解。第一,企业应该注重产品的精细化,如何把产品的体验性做到极致是创新成败的关键。消费者对家电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只关注功能和使用性,现在则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家电使用感受层面,即用起来是否很舒服、是否能给日常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等,企业只有在满足这一点的基础上才能谈产品的突破和颠覆;第二,目前,尽管国内企业生产的家电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全球市场却大多集中在较低的消费层次。虽然国际市场给了我们更多的扩展空间,但是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国家电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因此国际市场带给我们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手机、可穿戴设备,人们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等信息实际上已经公开化。对于家电产业来说,创新要用全新的思路,产品策略必须有所转变。美的一直很看重成本竞争力,考虑更多的是模具、厂房。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美的的战略和以往大有不同,追求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研究,围绕时代变化重新制定战略规划、技术规划,将研发重点更多地落在前瞻性技术拓展上。”胡自强反复强调,智能化大潮来袭,家电企业必须积极应对。他补充说,“数字化本身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化实现生活‘个性化’。家电放到哪个房间,用户喜欢什么风,习惯什么温度,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变得数字化了,因此,未来的家电很可能会与现在完全不同,企业的产品创新要利用大数据来寻找灵感。”(赵明)
诗道芬(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
Rene Galbavy:工业4.0背景下中国家电“智”造升级
诗道芬(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咨询企业,主要为企业提供精益管理和智能制造方面的规划。在产业链大会上,该公司高级咨询师Rene Galbavy 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告诉大家关于工业4.0 的秘诀。出人意料的是,Rene Galbavy最先提到的不是企业如何进一步实现自动化,而是精益管理。他说:“精益管理对于企业实现工业4.0,实现智能制造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制造的主要管理流程、生产线布局本身就不合理,那么即使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或者机器人来实施这些步骤,达到的效果也不会是智能化的。”
Rene Galbavy 指出,建造一个智能化的工厂要从3 方面统筹考虑。他说:“首先是工厂本身,强调的是工厂内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更好的配合。第二个很重要的环节是产品设计,运用模块化理念让新品开发和投入生产的过程更高效、顺利,很多执行模块化战略的企业都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也是诗道芬帮助企业设计智能制造时最为关注的——供应商合作伙伴的配套能力。是否能为企业提供品质稳定可靠的产品,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供货,怎样配合整机厂开发、生产产品,供应商的配套水平是整机厂能否实现智能制造的决定性因素。怎样在合理范围内,让供应商承担包括设备开发在内的一部分工作,这些在中国是经常被忽略的。”“家电制造领域竞争激烈,中国企业只有跳出盲目生产,成功实现转型升级,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Rene Galbavy 说,“诗道芬接触过很多家电企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其中,海尔的例子值得借鉴。从精益管理、生产自动化角度来说,不管是智能MISS 系统、工业4.0,还是产品模块化,海尔冰箱沈阳工厂已经拥有领先的智能制造水平,这是中国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赵明)
威灵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总经理
周向阳:转型是产业链发展的新动力
“威灵的转型,是壮士断臂式的转型。”作为家电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威灵电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电机、洗衣机串激电机制造商。谈到转型升级,威灵电机董事会主席、总经理周向阳表示出决心,“新形势下,家电制造业,特别是上游配套企业,如果墨守成规不思变革,终将面临被淘汰。”
威灵电机业务主要聚集在空调、冰箱、洗衣机3大领域,十分关注整机制造的发展趋势。周向阳认为,全直流变频时代已经到来,相关概念和产品的普及速度超过行业内部最初的设想。与此同时,智能家居互联互通已经成为家电整机发展的必然趋势,零部件生产要向系统集成化转变。此外,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与健康相关的家电发展态势良好,一些新兴产品领域值得关注。
周向阳说:“对于威灵电机,家电制造的大环境经发生变化,传统制造模式优势已经不在,整机厂的诉求是更高的品质、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这一点永远不会变,威灵电机的转型升级将有突破也有保留。”“威灵电机在2011 年下半年提出转型,事实上,这是非常痛苦的决定。从2011 年下半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 年,目前,威灵电机的转型升级还在进行中。”据周向阳介绍,威灵电机的转型主要围绕3 方面展开,“第一,专攻全直流变频电机。2014 年,威灵电机生产微电机1.43 亿台,绝大部分还是交流电机,目前,威灵电机已经对生产线做出调整,专攻全直流变频电机。
威灵电机研发团队60% 的研发人员从事全直流变频电机的研发。第二,成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直流变频时代已经到来,电机制造必须把控制、风轮、离合器等相关制造环节打通,为整机直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第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赵明)
华意压缩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吴巍屿:全球化视野下的轻型商用压缩机发展路径
“单台制冷量在200W ~ 10k W 之间,主要用于商用领域的压缩机叫做轻型商用压缩机,华意压缩看重这片市场,加强战略部署,积极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华意压缩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巍屿在产业链大会上说:“中国轻型商用压缩机的市场规模在1600 万台左右,在冰箱制造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轻商领域非常有诱惑力。在中国,冷链物流业才刚刚起步,市场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最近几年的市场分析数据来看,整个冷链物流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也是华意压缩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好机会。”
谈到华意轻型商用压缩机的发展目标,吴巍屿总结为“二三四五”。他进一步解释说:“‘二’就是两大目标,华意压缩计划从2014 年到2016 年,实现产销量倍增计划,到2016 年轻型商用压缩机全年完成300万台产销任务。另一方面,华意压缩希望通过3 ~5年的市场运作,在轻型商用压缩机制造领域将华意品牌打造成世界级品牌,成为行业领跑者。”
关键词:流通业 内需 作用机制 对策
引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一系列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不断涌现,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内外需不平衡问题。纵观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似乎对外需的依赖性较大,而内需则表现为不足,尤其是国内消费水平较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出现失调,而内需不足的现状已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扩大内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而在当前急需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流通业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流通是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血脉”。我国第三产业分为服务行业和流通行业,其中,流通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等。而这些行业与社会消费市场是直接密切关联的,其发展和变化将对消费市场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流通业影响社会内需,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影响市场消费为基础的。流通业发展的速度和流通结构调整,都能对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带来直接影响。在促销费、扩内需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流通业的作用,提升流通业对扩大内需的正面促进作用,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流通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机制分析
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流通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流通业通过引导市场供求平衡,不断扩大内需
经济学原理揭示了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在商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过程中,供求平衡和供求不平衡这两种状态将交替出现。而流通业能不断引导生产和消费,具有促进市场供求平衡的功能。流通业通过需求信息,向市场传递需求信号,从而引导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同时也可以通过促进供给产品的不断创新,进一步引导市场消费。通过以上共同引导供求,最终实现市场出清。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不断走向由需求主导,也就是说,生产企业总体上是以产品的市场需求来决定自己的生产数量的,即“以需定产”。而这里的需求信息则是通过一系列参数形式在流通领域中表现的,从该层面上看,流通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引导生产部门的生产和经营方向,一方面表现为引导商品不断从生产部门转移至消费者,进一步拉动内需。
在“以需定产”的背景下,流通业对消费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供求的平衡。随着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和转型,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提升(表1),尤其是物流业、商贸服务业等流通行业的不断改革,促进国内消费方式不断转变,消费层次进一步提高(图1)。根据这种变化,流通业也能发挥强大的中介作用,促进生产部门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引导生产部门合理扩大生产,确保供求平衡。随着流通业释放需求信号,引导生产,反过来又通过生产创新引导消费这一循环过程的不断递进,我国的内需将不断被拉动。
(二)流通业通过促进效率提升,不断扩大内需
产品在从生产到最终实现消费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转让,而每一次转让过程中必然涉及交易成本,包括时间、费用等,交易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产品交换的效率,而产品交换效率的高低也影响到整个经济循环的效率。流通业是产品转让过程的实现者,它扮演了生产与消费的中介角色,流通业的发展意味着中介角色的功能不断强大,产品交换渠道不断拓宽和多元化,因此可以促进产品交换的成本得到下降,交易效率得以提升,进而提高了经济循环效率。与此同时,循环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产品能更便捷地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这对促进消费显然带来重要作用。
在我国,流通业的产业关联面非常广,尤其是与制造业之间。由2010年我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可以得出,2010年我国运输邮电业的前向总关联度为2.4243,后向关联度为1.7310;批发、零售以及住宿餐饮业的前向关联度为1.6511,后向关联度为1.0993,可见我国流通业总体上与其他行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前国内制造业规模急遽扩张,对原材料需求日益增加,流通业则扮演了重要的中间角色,对促进原材料交易效率带来显著影响。随着效率的提升,无论是原材料交易市场还是最终产品消费市场,它们的交易途径不断改善,交易方式不断优化,于是交易规模进一步实现扩大。也就是说,流通业的发展通过促进社会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途径,有效地扩大了内需。
(三)流通业通过促进国内就业,不断扩大内需
一方面,根据社会分工理论,随着流通业的发展和转型,产业内部行业不断细分,不同领域对劳动力产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促进社会就业水平不断提高。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例,从2003年至2012年,就业人数就增加了近1.5倍(表2)。另一方面,随着流通业中商贸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张和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城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于是城乡就业水平就得到一定提升。
国内外许多专家或学者表示,就业、收入和消费是一个链条,而促进就业是扩大内需的首要条件。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随着就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也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他们的潜在性消费能力得到提升,于是自然能带动消费水平提高。因此,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就业来扩大内需。
(四)流通业通过提升城市功能,不断扩大内需
一方面,流通业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交通设施是城市的基础,它的改善能促进城市功能进一步发挥,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也拉近了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商品和人口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城市消费水平。以高铁为例,高铁的通车无疑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它可以通过吸引消费者体验,促进物流消费增加,也可以作为新型交通工具吸引游客,促进当地商贸和旅游消费增加,从而扩大内需。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商业带的不断完善,大型商场进一步建设,功能不断健全,能促进消费源不断向中心集聚,从而提升整体消费规模,并通过溢出效应,不断对外辐射,从而进一步扩大内需。
我国流通业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实力整体不高
虽然我国流通业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与国家对流通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对流通领域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国流通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流通成分都仅有中小型流通企业组成,特别是批发零售类、餐饮类和物流类企业。这些流通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占有市场份额较小,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由《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数据可知,目前国内约有80%的企业仍集中在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而服务业企业的份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的流通企业低、小、散的特征还将持续一定时期,2012年我国批发和零售法人数占批发零售企业全部经营单位比重仅约9%,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相当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企业的规模就相形见绌了。比如,美国沃尔玛集团仅2012年一年销售额就已超过400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社会消费品流通总额的12%以上。在国内占有很大份额的国美、苏宁等流通企业的销售额也都仅占沃尔玛的1/17左右。2012年,国内百强零售企业中仅有苏宁、国美、百联、大商这几家的销售额处于千亿元规模的档次,国内百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仅占美国沃尔玛集团销售额的75%左右,这个数值足以显现国内零售型企业的规模实力较弱。
(二)流通效率普遍偏低
流通业作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其效率指标显然是衡量我国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衡量我国流通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物流效率、商品流通效率和资金流通效率等。从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实际来看,流通效率偏低的现状仍然存在。虽然2012年在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等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商业经济国际论坛”上,国内外专家代表均表示我国的流通业发展体制亟待改革,流通经营模式亟待创新,流通效率迫切需要提高,但受国内流通业底子较差的影响,至今流通创新和流通效率提升等方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流通行业的低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流企业的效率偏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型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分散式物流模式进行货物运输,2012年国内汽车的空驶率高达37%。国内这种物流的低效率直接导致物流成本的增加,2012年国内的物流成本已达到9.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与发达国家物流成本所占比重(10%)的差距较大。
第二,商品流通的效率偏低。受国内流通企业“低、小、散”的碎片化特征限制,国内商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供应链的渠道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形成健全的销售网络系统,同时又存在商品信息不对称现象,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不能良好流通,直接导致了国内商品流通效率的低下。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商品流通效率比美国商品流通效率低1/3。
第三,流通企业的资本周转效率偏低。我国大部分流通企业仍以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式增长为主,流通企业内部的资本周转效率普遍不高。虽然近年来我国连锁型企业数量明显增多,规模也得到一定增加,但是大部分流通企业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外知名连锁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从2008~2012年四年平均运行情况来看,沃尔玛连锁企业的总资本每年能周转2.38次,而国内苏宁连锁企业总资本每年仅能周转1.81次,可见国内外流通企业资本周转效率存在较大差距。
(三)城乡流通业发展差距较大
流通企业往往集中在市场集中度高、人口密集度大的区域,由于我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城镇与乡村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和人口密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就2012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城市平均收入水平是农村平均收入水平的3.1倍,城乡收入差距非常大。在城镇尤其是城市中心范围内,各式各样的商场或零售型店面遍布城市各个范围,而且零售商场的同质化竞争尤为激烈。与城市相对,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度低,农民收入较低,因此无法集聚较多的零售市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最普遍的零售点也仍以传统杂货商店和街头摊铺为主,流通业发展滞后。而农村居民仍然是消费市场中的一大主力,农村流通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农村地区的内需水平,进而对全国内需的扩大产生一定制约。
图2给出了1995年以来主要年份我国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正在不断减少。到2010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仅为18%,远低于城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城乡流通市场发展的差距正逐步加大,城乡流通二元差距拉开的局面还在持续。
(四)流通市场的秩序较为混乱
由于国内流通企业以中小型流通企业为主,这些流通企业的市场经营也以单独式、粗放型的经营为主,国内统一的流通市场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即便流通业整体规模相比10年以前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流通市场的秩序仍然比较混乱。而国内混乱的流通市场直接对扩大内需造成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意见来整顿各区域的流通市场秩序,尤其是对各类商业欺诈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但由于国内流通市场“脏、乱、差”的局面迟迟未得到显著改善,碎片化流通市场的覆盖面较广,导致政府的整顿力度相对薄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我国许多地区主管部门为了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竞相出台政策,鼓励商场或零售企业开展促销活动,但国内大部分商场和零售企业利用流通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漏洞,采取先调高价格,再打折促销售等方式进行促销,由此损害消费者利益。这样的行为在国内流通市场非常普遍,破坏了良好的商业环境,扰乱了正常的商业秩序,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合理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视角下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对策
为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发挥流通业的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必须将流通业的发展立足点置于扩大内需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流通业引导国内消费,形成流通业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提升商业服务功能,为实现消费需求提供便捷渠道
首先,不断发掘和培育服务消费热点。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营销和管理模式,建立更为可靠的消费服务平台,从引导消费上升为创造消费,鼓励各层次的居民扩大多种消费样式。加快社区商业业态建设,进一步强化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为营造商业氛围提供有利条件。积极规范和发展城镇连锁零售和住宿餐饮等服务业,拓宽城镇消费层次空间。
其次,完善商业布点,优化商业结构。以当前我国商业网点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为出发点,明确从区域协同化、城乡一体化的高度实施商业布点战略,争取建立面向大区域范围、兼顾城乡流通市场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商业网点体系,从更广的空间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促进国内消费。
再次,加大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流通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大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积极设立各种智慧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平台,拓宽新型服务领域,进一步刺激消费。
(二)促进流通产业组织化发展,提高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应积极培育壮大流通企业,引导流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国内知名连锁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流通品牌,突出品牌效应;通过参股、兼并、收购等形式,不断实现流通企业规模扩张,提高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变的能力;通过龙头企业引领,积极发展壮大中小型流通企业,促进流通经济规模化发展;壮大流通商场,积极培育特色商业街或大型商场,提高集聚度。
其次,积极调整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不断适应日益复杂的居民消费需求。在大型流通企业规模稳定扩张的基础上,提高它们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特色服务水平;在中小流通企业规模得到适量扩张的同时,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提高它们的组织化经营水平,增强中小流通企业在社区服务、便利店、中小型商场或超市等流通领域的功能。
(三)提高农村流通网络体系水平,积极活跃农村流通市场
第一,加大农村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实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大流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不断向上争取土地指标和政策支持,加快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发展。尤其要利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为进一步疏通农村流通渠道以及城乡对接渠道提供基本的保障,通过降低商品运输成本、消费者购买成本等成本因素,进一步刺激消费。
第二,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建立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改造升级农产品和农产品生产资料的流通体系,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建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农产品交易提供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积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消费。
参考文献
1.祝合良,李晓慧.扩大内需与我国流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2)
2.郝爱民,王章留.论我国农村消费升级的趋势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及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2)
3.王世进,周敏,司增绰.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SUR模型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0)
4.王先庆,武亮.扩大内需导向下的流通体系结构优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2(16)
5.刘向东,张小军,石明明.中国流通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基于流通增长方式转换模型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
6.Ben Belton & David Little. The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in Central Thailand: Domestic Demand versus Export-Led Production[J]. 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 2008, 8 (1)
关键词:主办城市 上海 北京 广州 奥运与世博 创意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TU-0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10)07-0016-08
引言
伴随着向全世界开启了两个多月的中国上海世博会,人们一直瞩目的议题是绿色、低碳与人文的可持续性。但上海世博会文化遗产方面的实践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成为城市全面发展并纪念第五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鲜明主题词。世博会,作为人类智慧的展示,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钢铁,玻璃成为智慧高峰起,尽管每一届有不同的城市主题。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世博会确给世界留下了四十届精彩篇章。触摸历史原版的世博会的经典纹理,不仅可品尝到一道道建筑视觉的盛宴,更可汲取的是来自各届主办国的主办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的启示。作为在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的一个联想,我以为在近二十年间,中国举办的一系列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大型活动中,主办城市的世界文化影响力正靠传播力量惠及城市发展1990年的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2010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虽然它们作为城市超巨型事件具有一定时效性,对城市发展而言其短期高峰的社会、经济。文化效应也不是最高目的,但将其影响转化为城市发展长期的动力,成为推动城市永续发展的催化剂其作用不可低估。现代传播已是城市重大事件成功的标志,这其中不仅有“事件”系统工程设计的文化影响度水平,更要专业化传播的力量。以下可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即将召开的广州亚运会的建筑文化遗产实际为例,在文化遗产观念上思考其城市的可续性及文化的传播性希望为探索“主办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的“中国模式”寻到新思路。
“主办城市”如何保护和利用建筑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全球化模糊了资本的国家界限,城市已被自然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边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奥运会、世博会等城市重大事件便成为推动当代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契机、,世博会作为其中单次举办时间最长且规模最巨大的“城市事件”,与城市的后续发展息息相关,而那源于世博会的经典建筑更成为承办国家与城市的神圣地标,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布鲁塞尔的原子钟,西雅图的华盛顿州大剧院等,不仅是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佳作,也为主办城市营造了丰富的城市轮廓线,成为迄今不可多得的建筑文化遗产。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是2010上海世博公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它既是上海2010年期间世博绿地,也是未来上海市的公共绿地。建筑师与景观设计者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多重生态与环保意义、传承审美情趣的城市公园。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的上海,见证了近代民族工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场地范围内的工业遗址主要为工业厂房和货运码头,包括有型钢厂三车间、厚板酸洗厂房及码头。设计建成的锈色长卷(红绸带)是一条绵延的钢铁绸带,材料主要由原场地内的废钢材回炉锻造的钢板拼贴而成,既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也是一个当代的景观设施。在这里,工业遗产的记忆体现为一种超越形式与功能的材料与艺术。再如上海世博会“破天荒”地保留了30万m2旧厂房并改建为世博展馆,但这一策划在开始曾受到国际展览局某专家的反对。以江南造船厂为例,它是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现代化征程的开始,对江南造船厂厂房的改造,不仅延续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上海世博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命题要义。为此,现在呈现的上海世博会展馆建设,力求减少大拆大建,在降低建设成本时,延续着城市的历史脉络。值得提及的是,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世博会园区建设并没有考虑太多后续利用的可能性,大部分场馆按照临时建筑的设计思想来建造,结果它们大多随世博会闭幕而拆除,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积极要素。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留下两个钢铁“杰作”,即有“建造艺术巅峰”之誉的机械馆和后来成为巴黎城市象征的埃菲尔铁塔。由于按照临时建筑设计的缘故,1910年拆除了机械馆,埃菲尔铁塔也几乎难逃厄运。世博会建筑文化遗产史上,也有保留下来且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建筑,如1 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体育场竞成为1992年同城“主办城市”奥运会的赛场,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再如为纪念《独立宣言》在美国费城签署100周年,1876年美国于费城举办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这届世博会上“自由女神”的手臂颇引人关注,它是法国献给美国的一份特殊礼物,以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1984年,这尊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海世博会保留园区内老建筑利用为例,改造、置换的项目约占世博园区总建筑面积的1/5,创下历届之最。这批老建筑已在多种用途中获得新生或直接用于国家馆,另一部分用于物流和后勤保障。最引人注目的是5000m2的世博会博物馆与2万m2的城市文明馆,它们均设在原江南造船厂的老建筑内。上海世博会园区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保留园区内老建筑最多的世博会。作为“主办城市”上海世博会还创下十项世界记录 (1)报名参加上海世博会国家及组织已有240个,为历届之最,超过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172个国家及组织的记录,(2)注册类、大型博览会(每5年一次)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3)20万以青年为主体的志愿者也创历届之最:(4)40个国家和组织参加的自建馆数量属第一;(5)实体世博会与网上世博会的“永不落幕的世博会”,(6)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0 =000m2,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单体面积的太阳能屋面,年发电量达28077度,每年可减少CO2约2800吨:(7)主题馆外立面的5000m2生态墙为世界面积最大的生态绿墙,(8)世博园区30多座厕所约8000个厕位,创世界上单
体量之最:(g)世博会园区面积最大;(10)在世博会民营企业联合馆内有一个由30000个水晶展牌组成的“闪耀矩阵”展示墙。面对如此多的创意,据有-关专家预估,世博会开幕前至结束,整个采取的措施能够抵消世博会碳排放的60%~70%,基本上会在4~5年内实现碳平稳。作为世博会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上海世博会,绿色,环保、和谐、低碳已成为“主办城市”的绿色文化遗产,其低碳建筑更彰显中国“绿色能源大国”的形象。从亚运到奥运“主办城市”永恒的课题
在马国馨院士2007年元月著的《体育建筑论稿――从亚运到奥运》一书中极其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亚运,奥运主办城市不断张扬起的文化影响力。他认为主办大型运动会是一个内容庞杂、包罗万象的系统工程,他对比分析了历届亚运会及多届奥运会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这让我联想到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内的北京城市缩微模型,呈中轴线布局的奥林匹克公园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许多新建的场馆组成了“主办城市”新的城市构架;世界一流的体育场馆及城市新地标,位于中轴线上的奥林匹克公园及下沉广场,具有世界水准的T3航站楼及国家大剧院等都在彰显首都北京主办城市的中外文化交融的同时,向全球展现着奥林匹克建筑文化遗产的模式。2009年10月末在北京召开的首届超越奥运的城市论坛及2010年元月再赴伦敦奥组委共商如何召开“第二届超越奥运的城市论坛”时,大家的共识集中在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地传承奥林匹克知识,分享奥林匹克经验,丰富奥林匹克理念,提升奥林匹克价值。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于2009年8月成立,作为与北京“主办城市”的联系,我以为要将奥运遗产工作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相结合,将奥运遗产与城市文明相结合,重在保持北京奥运记忆的鲜活性,重在开展奥运主办城市影响力研究,重在保持“奥运基因”的基础上,提升北京城市文化影响力,以探索北京奥林匹克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模式。
还在上海世博会开幕之前的2010年3月23日,国际奥委会《北京2008年第2g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最终报告》:“奥运会的体育和社会遗产让奥林匹克运动最终得益于北京2008奥运会越来越具广泛性,在促进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们相互理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010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当天,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行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健康遗产》中英文版的首发仪式,该书通过披露一份对北京奥运社区健康行为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北京居民对生活总体满意度从50.3%上升到60.9%。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奥委会单独出版关于健康遗产方面的出版物。此外,北京奥运会将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公共卫生的发展紧密相连,第一次提出了健康遗产的概念,它将对主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所谓遗产指传承于过去的财富,按《世界遗产公约》中规定,文化遗产中的建筑即: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环境风景结合上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北京奥运的记忆中最鲜明的不仅有人与人融洽、心与心包容的奥运开闭幕式,更有充分展示建筑之美的奥运场馆设施。如果说迄今奥运会给北京人留下了什么,那一定是现代化的奥运建筑及人文奥运理念下的古都风貌的保护。作为由奥运会所产生的重要物质遗产,奥运场馆的使用不应仅限于奥运会本身,特别要考量它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贡献率。如果从公共建筑的本来属性看,奥运场馆在赛后根据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就必须放下自己的国际化身份而面向大众,这才是奥运建筑理念下的最有益的归宿。从奥运会惠及北京城市及建筑的视点看,人们在对奥运文化遗产重视并建立起奥运博物馆的同时,也愈发重视对奥运场馆建筑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创造。如BlAD在主持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设计中,延续了北京城市棋盘格网布局,设计风格“简约,现代,宏大”,三条相互渗透的轴线和一座下沉花园成为设计的最大特征。三条轴线分别是体现庄重理性的中轴、体现人文自然的绿轴、体现生态科学的水轴。奥林匹克公园的下沉花园有着中国传统元素的特色,从紫禁城的红墙,到北京的四合院,从历经千年的鼓乐,到盛唐的马球运动,在这里都充分体现。从一号院御路宫门,到七号院水印长天……7个院落截取了皇城根的城市片段,在北京中轴线和现代奥运建筑之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开放景象。我以为,这就是用“主办城市”的奥运建筑承载历史的模式。
对于如上提到的“城市巨事件”,社会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更看重“事件”为主办城市发展带来的贡献率。过去欧洲的成功做法是,从事件开始申办就将事件可能带动的作用整合到城市长期的发展战略中,如当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城,不如此,“主办城市”将寻不到贡献,“事件”也将成为“过眼云烟”。2008年北京奥运刚落下帷幕,广州亚运会便投入更加细化建设策划中,按照2007年编制的《广州201O年亚运会城市行动规划》于2008年12月在全城推进实施,其中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亚运服务与城市保障。亚运文化与城市人文。亚运遗产与城市发展四个部分共76个专项计划、739个具体项目。华南理工大学的城市经济文化学者认为:当规划者、地产商,媒体。亚运会等等力量一同塑造广州市亚运会时,城市的快速发展将给各类人士不同的城市文化定位。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这座南国都市即使再短暂的一瞬,也该是星空中划过的一脉流星,在失去光辉前,发出应有的光亮。2010年5月下旬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18家华文媒体记者齐聚羊城,展开了亚运之行,在体验了和谐与健康的宜居之城后,在寸土寸金的珠江新城见到了在亚运会前将全面投入使用的广州第二少年宫、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新图书馆等四太文化建筑。此外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到亚运会前,广州地铁将有7条常规线路和1条亚运专线(地铁四号线),总长将达到235km,144座车站。届时地铁将通过80%的亚运场馆,预计30%以上的观众会使用地铁作为交通工具,赛时日均客流为450万人次,极端高峰日将超过540万人次。这就是“主办城市”广州将带给亚运会及广州市民的新生活。
由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缘故,这里对“主办城市”的作为再做一延拓:2003年7月伦敦宣布申办201 2年夏季奥运会。2005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奥组委第117届大会上,伦敦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举办三届奥运会的城市。随后英国宣布设“奥运事务大臣”一职,代表布朗政府行使奥运监管职权,2005年10月伦敦奥组委成立,并组建专门负责奥运场馆建设的“奥林匹克交付局”(0Iympic Deliivery
AuthOrity)简称ODA。尽管正在经受着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伦敦的奥运规划设计思想一直受到国际奥组委的肯定,如伦敦强调以改造和复兴城市落后地区为基础,以绿色设计和环保理念为亮点。预计2011年夏季完成的伦敦奥运主体育场的设计一公布就有多种争议,英国建筑杂志《Building Deslqn》刊登文章,比较了各国“主办城市”奥林匹克主体育场的用钢量,每标准单位用钢:悉尼90kg,雅典550kg,北京650kg,而伦敦主场一共只用1万吨钢,比悉尼用钢量还少,但也达到10万人规模。虽然现在有许多暗示称伦敦奥林匹克主体育场的建筑设计无任何美学价值,但它并不会影响到伦敦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国家形象及其在奥运建筑史重要篇章的地位。“主办城市”如何传播建筑文化遗产
2010年5月通过的《“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强调从十方面将北京建设成为独具东方神韵和人文魅力的世界城市。如从理念上要做到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转变,从“文物展陈”向“文物内涵发掘”转变,从“文物宣传”向“文博成果共享”转变,具体要做好北京南城发展、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京沪高速等大型工程的地下文物勘探、发掘与保护工作,做好长城,大运河等巨型、线型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调研工作。北京针对“人文奥运”演变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是建设”人文北京”的关键。作为建筑专业传媒人,本人在2008年7月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强调了“媒体有责任做倾力传播奥运建筑文化的先锋”的主题,我与《建筑创作》杂志全面关注对奥运建筑的报道始于2000年,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建筑创作》杂志社共策划组织了多个系列的奥运城市与建筑文化出版、宣传活动。突出的成效是组织了为期3年半的北京奥运建筑跟踪拍摄,全面记录了奥运场馆成长的历程,并于2008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上,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了”历届奥运场馆建筑图片展”,有效地传播了世界奥运建筑文化,展览的最大特色是全面展示了奥运场馆的建筑遗产并使之向公众普及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互辉映,被誉为中国社会经济在21世纪初起飞的两大引擎。北京和上海,中国两大中心城市一前一后所举办的国际盛会即“超巨城市事件”,不仅在组织过程中有诸多相互借鉴之处,特别在“主办城市”建筑文化遗产挖掘与传播上更有 系列共性,它无疑对中国未来举办更大规模的国际活动,更有效地利用活动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产生意义。总体讲,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在如下方面彰显”主办城市“的国际声望,(1)提升了主办城市对大型国际活动的组织能力,(2)提升了主办城市宣传、展示,交流的舞台,(3)提升中国优秀的城市与建筑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能力,(4)提升主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5)提升主办城市在场馆乃至展馆建筑上的具有国际化魅力的设计水平,(6)提升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机会,(7)提升主办城市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城市发展的效益及效果最大化、持续化的进程等。事实上,对于国际盛会如世博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了1851年5月~10月英国伦敦海德公园水晶宫举办的”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后,便有一系列评述。他们认为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盛宴、博览会集中展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的巨大成就。博览会传播了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等,现在读来仍可感到其思想的伟力。
“主办城市”的影响力文化传播的目的效果是产生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并以文化认同的方式持续下来,而所谓的文化象征符号不仅是在历史文化中沉淀下来的,要成为某一群体普遍认同的,更需要广大城市市民的鉴赏水平的提高。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以城市氛围宣传的平面设计而言它需要通过视觉元素来传播自己的设想,用文字和图形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让公众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理解其对“主办城市’风格,精神,文化旨向的传播意图。以2008年奥运会为例,它为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契机。有人说,人文奥运是一种创新,人文北京更是一种创新,那么这“两个”创新的无缝衔接,就表现出北京可持续发展特有的生命力。在要承认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和创意乘积的产业传播上,中国尚属弱势,我们不能不向创意产业先驱英国学习。英国建立起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青少年创意活动社会化实践的公共服务平台,还在2002年英国文化媒介体育部(DCMS)和英国联邦技能教育发展部(DFES)拨款成立C reative Partnershios(简称C.P项目),交由英格兰艺术理事会管理。该项目充分利用英国丰富的创意资源,建立起教育、文化、创意等部门间的广泛合作关系,截止2006年,英国c.P项目已培养出全英国2500多所学校,3500多个创意机构,6200余名艺术家。
关键词:国家城市公园;开远;自然;人文
Abstract:How can Chinese cities break the dead end of the city destiny?Our plan is to walk our own way by exploring a new mod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western one:the national city park.National city park should provide a broad visio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man, man and nature,the countryside urbanized while the city ruralized.All kinds of ecology and culture co-exist here,forming a perfect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each resident.Kaiyuan city is most likely to be a national city park because of its special natural ecology and social culture.
Key words:national city park;Kaiyuan city;nature;humanity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9-33(5)
1导语
刘易斯・芒福德在其《城市文化》中提出了城市进化六个阶段的理论:(1)原始都市(Eopolis),村落社会的兴起;(2)城邦,一些村庄或者血缘社群的联合体形成共同的领地以保护自身不受掠夺侵犯;(3)大都市,在同一地区从一些差异较小的村庄群落或者乡村城镇逐渐产生出一座城市;(4)超大都市,这也意味着衰落的开始,在资本主义理论影响下的大都市只关心巨大的规模和权力;(5)暴虐都市,寄生式的行为蔓延到经济与社会的各方面,消费功能不只是停止了所有高级的文化活动,没有任何文化的行为不与展示与费用有关;(6)废墟都市,战争、犯罪和疾病折磨着城市和乡村,物质的城市变得只剩下空壳(刘易斯・芒福德,2009)。这种构筑于西方土地上的城市阶段理论,是一种悲观的理论,它提出的城市发展链环令人恐怖。
为现代都市治病,人们开出了众多的药方,但皆难以治愈。中国的城市如何打破城市发展陷入死胡同的宿命之论?我们的方案是应该走自己的城市发展之路,探索一条与过去西方城市发展完全不同的模式:构建国家城市公园。
如今的城市不再是单纯的行政建制中心,甚至也不能依据一个地方非农户口数量来判断城市的规模。城市应该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出门就是风景,动植物丰富,人人有交换的资本(物产、体力、智力),也都有交换的诉求与交流的自由。
在这里,有必要指出国家城市公园与国家公园的区别。
1872年美国率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后来“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成为一种话语标准,被许多国家和组织使用并推广开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第十届大会(印度新德里,1969年)做出决议,明确了国家公园基本特征:(1)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景观和生态环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2)政府权力机构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3)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在这一概念之下,山河湖泊森林乃至水库,都可大量规划、保护、发展成引人入胜的国家公园,借此吸引人们前往欣赏游览。而国家公园一旦建成,必然成为一个区域里最耀眼的景观。
1982年中国国务院设立“国家风景名胜区”,其实也就是国家公园的概念,之所以没有称“公园”,是因为汉语中的“公园”是一个城市概念,与城市的设施有关,而风景则是自然的。1994年,国家建设部下发《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明确将汉语中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英语的“National Park(国家公园)”相对应,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则把国家级风景区与“National Park(国家公园)”对等起来。
国家城市公园的概念来自国家公园,但强调城市所形成的自由传统文化,是对优良的城市生态文化、人际关系、心理休闲、经济形态、工业文化进行的另一种倡导,以促进城市的科学研究、国民教育,让孕育商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城市成为一个大众安居乐业的大社区,自然、城市、人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让身处其中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国家公园作为一种自然保护区,通常由政府所拥有,其根本目的是保护一个区域不受污染和伤害。在国家公园的规划里,把人交给自然,人只有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欣赏自然。国家城市公园更侧重公园本来的属性,建造美景是为了给人提供精神和娱乐,促进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融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仁”就是两个人,这个概念和观念强调的是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强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山水与人和谐共生。国家城市公园,提供的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生态与人文多元共存,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每一位居民提供着便利。这样的城市公园自成系统,它自动形成一个中心,连接着城市与乡村,作为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枢纽,辐射到任何一处与之有关系的地方。形象地说,这种关系的结果就是乡村城市化、城市田园化。
开远是滇南的要冲,汉文化、彝文化、回文化、壮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具有独特的魅力,又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西方工业进入较早,故开远文化具有多样性。开远特殊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使之最有可能被打造成国家城市公园。
2国家城市公园的建设路径
2.1自然(一山两河)之“谐”
开远可以归纳为“凤凰来栖与龙体行游”,这座绿城水洲呈现出的“龙凤共舞”的辉煌景观,亦即开远地理上的“一山(凤凰山)两河(泸江河、南洞水)”。
开远凤凰山位于开远城东,山形如凤凰,山上林木葱郁,楼阁星罗,山腰的卧龙寺雕檐画栋、宝相庄严,巨大的释迦牟尼金身微笑着俯视日新月异的开远。风水绝佳的凤凰山、翠绿葱郁的泸江河、逶迤而过的南洞水,将整个城市镶嵌于青山绿水之间,开远因此有了“半城山景半城水”的美誉。秉承传统文化建筑理念,结合浓郁的地方人文特色,开远新城整体设计外方内圆,集祭祀庆典、文博展览、商贸活动、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为使开远文化与经济发展互动,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应将开远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方风情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2.2人文之“和”
开远的民间文艺相当丰富,可分为民歌、民间舞蹈(烟盒舞、祭祀舞)、洞经音乐、滇剧、彝族服饰、根艺等多种。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地方都可找到这种原始文化的图腾崇拜物。1996年,开远市大庄乡坝区出土了新石器、青铜器以及宋元时期的大量陶器,表明这个地区完整地经历了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再到宋元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依据考古发现和史料分析,并结合现代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调查,可以看出早在明朝屯军移民之前,大庄以及整个开远地区,就已经有以彝族为主的土著民族在此世代生息繁衍。
开远是一个有独特人文的地方,彝族、苗族、壮族与汉族五百多年的和谐共处构成了多民族的共同创造历史的本土文化。近代以来,作为云南乃至中国率先开放的区域之一,以滇越铁路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使得这片土地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变化。在此后长达百年的历史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又促使开远形成一种“看得开,想得远”的文化格局。开远还是云南省著名的武术之乡、云南省知名的足球基地,传统武术运动的群众基础很好,为各种运动队输送过不少体育人才。时尚、动感、现代已成为开远城市的一种特质。
除山水和建筑等宜居环境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原有的基础,建设传承文化的物质性载体,如:腊玛古猿遗址博物馆、滇越铁路博物馆、工业文明遗迹博物馆、风文化博物馆、双百梅花诗文化长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基地、灵泉书院、地方文化名人故居。
开远的人居环境及建筑应该回归传统乡村的风格,让人与人的交往回到常态,而不是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要借鉴乡村通透的园落、公众广场等空间格局,创造诗意栖息的社区。
2.3地理优势
开平地处云贵高原南部、滇康地轴的延伸线上,在红河、南盘江两大断层之间,东临黔桂台地边缘,西系哀牢山脉余端。当半坞白云为清风耕尽,自然便在世人眼前清晰地呈现出一块山环水绕、烟霞相许、苍翠如滴、鸟语花香的土地。开远原名阿迷。阳光、风、云、土地、草地、森林、乡村、花园,猪牛羊鸡鸭狗――这些都是人类生活恒久的元素,是任何“人工”所不能比拟的。
开远在这些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了有效的工业体系,在国家城市公园的创建中,也将产生新的社会组织和新的城市环境类型。
自滇越铁路开通以来,开远逐渐发展为滇南的交通枢纽,作为红河州商贸物资集散和仓储的主要基地,开远北接弥勒,西邻建水,南连个旧和蒙自,在物流运输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现代绿色工业产品的销售和推广起到了桥梁作用。近年来,开远商贾云集,物资丰富,市场繁荣,在能源、化工、建材等行业的支撑带动下,开远成了滇南、滇东、文山、思茅乃至越南部分地区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
2.4原创主题
2.4.1自然七彩
资源是任何一个区域发展的前提,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开远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开远市目前已发现的矿产可分为四类十六种,已开发十一种。主要有煤矿、锰矿、锑矿、铝矿、铜矿、石灰岩、砂页岩、耐火粘土矿床、汞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石灰岩、砂页岩、石英砂岩、耐火黏土、铁矿和煤矿,其中褐煤、石灰岩、无烟煤、砖瓦黏土等第一类矿产的开发程度最高,开发规模最大,已成为矿业的优势产业(《开远市志,1996)。离城区20公里的小龙潭,褐煤储量达12亿吨,是云南目前最大的露天煤矿,煤电充足,为数百个工矿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依托资源优势,开远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等为主的支柱产业和食品、服装、印刷、机械、冶金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此外,小龙潭的地质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小龙潭煤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三层:兴隆寨黏土、小龙潭褐炭层、响水泥灰岩层,为上新统时代;同时,小龙潭地区新生代的古生物化石较为丰富,包括孢粉、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的哺乳类。
城市是大地的儿子,它应当是人类智慧和理想家园的现实创造,是我们安居和生活的庇护所。开远国家城市公园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自然环境的恩泽以及人类社会的创造,否则无止境的追求财富和权力,最终得到的只能是空的城市躯壳。
2.4.2人文七彩
开元经过了三次宏观的文化变迁,它们积淀为深厚的人文传统,成为开远能够走得更开阔辽远的保证。
首先,开远拥有腊玛古猿化石的四次发现(1956―1982年)。学术界认定“开远腊玛古猿”(张永兴,1987)所处的时代为距今约1500万年的中新世中期到晚期,开远腊玛古猿也被认为可能是人类的直系远祖。
其次,灿烂的边地文明构成了开远多元文化特色。开远市总人口31.12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9%,彝族、壮族、苗族、回族与汉族同胞胼手胝足,共同开拓和建设了自己美丽的家园。开远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以及古朴的烟盒舞、芦笙舞、洞经音乐、民间剪纸、彝族民歌、彝文经书等颇具地方特色,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展示出熠熠生辉的开远文明。
最后,以滇越铁路为发端,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给开远这座城市注入了近现代文化元素,使开远文化呈现出“保持传统、博采众长”的发展格局,成为“四面伸开、联结广远”(赛双恩,1990)的重要表征。
开远人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目前,开远市文管所已收藏各类文物8 258件。开远不断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力图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上为开远市博物馆的创立增加一批丰富的馆藏资料,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据笔者寻访,开远市民间收藏数量已逾万件,是一笔可以积极利用发挥效应的社会流散文物资源。越来越多的私人收藏,既是国家文物机构的潜在竞争者,也是充实国家收藏的供给者。开远有一批学有专攻的本土专家,在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中,出版了《开远市志》、《开远年鉴》、《开远市文化艺术志》、《开远史话》、《开远市文物志》等,为研究和认识开远历史文化奠定了资料基础。
2.4.3 夜景七彩
开远夜景是开远市民的骄傲,烧烤摊是开远夜市的标志。开远夜市最大的特点是:在这里,城市与乡村融为了一体,形成了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的独特景观。开远既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霓虹景观,也有许多大城市无法享受到的市井生活。随着泸江公园提升改造一期、迎旭广场电子显示屏、城市监控系统等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城市所有公园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美观的木制花槽向人们吐露绿意,人们感受到开远的独特魅力。如今,开远村寨全都安装了路灯,灯光照亮了开远乡村的夜晚,照亮了开远城乡一体化的康庄大道。
2.4.4乡村城市与城市乡村
城市的出现,就是与乡村分离的开始。早期的人类,生活在自然里,没有固定的住房,哪里有资源,就选择到那里生存。摘果、捕猎、打渔,过着个体和小群体的日子,但食物不是随时都有,仅仅依靠薄弱的个体难以抵抗自然灾害与凶猛的野兽,人们必须联合。联合的力量显而易见,有了更多食物,就有了分配与储藏,再也不用大规模迁徙,他们筑木而居,满足日常吃喝后,也有了储备,接着他们开始与别的群体交换食物,贸易产生了,最早的城市格式也就形成。“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这便是“市井”的来源。
从乡村、部落到城镇、城市,人类从分散到聚合,是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飞跃,符合自然与生活发展规律。马克思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市场所有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资本,而资本的天然本性是增值和逐利,市场总是把资源配置到最有利可图的地方。城市在人口、生产工具、资本、需求等方面的高度集中,相对于分散的乡村而言,最有利于资本增值,具有先天的根本优势,因此,经济发展是资源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由此必然造成城乡的分化和差距。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创造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它把人类从自然的土地上索取的东西又有意识地归还给自然。耕作田园就是人和自然的对话,传统农业完成了人和自然的亲近。小城镇发展为大城市、超大城市,问题随之产生,资源面临再分配,环境污染、人炸带来一系列治安与管理的问题,城市精神式微,文明呈现倒退趋势。如何寻找适合人类诗意栖息之地,成为全世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田园牧歌式的空间环境,到底应该怎样构建?城市公园提供的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广阔远景,在这样的城市公园里,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多元共存,由内向外地散发出独特的气质。回顾城市的发展史,城乡从必然的分离、再到必然的一体,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使然,开远市需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找到切合点,并付诸行动(李存贵,2008)。
时代潮流和技术条件为开远率先建设国家城市公园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弗里德曼在《这个世界是平的》里乐观地说,“世界是平的,互联网这辆推土机推平了世界”(托马斯・弗里德曼,2006)。“平”即全球化,网络使得天涯若比邻,改变了每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在网络时代里,中心消失了,全民参与和全民分享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意把自己从群体中解放出来,这是依赖于强大动力的大航海时代和大工业时代都不可能具备的。
2.4.5幸福开远
在工业城市环境基础上重新构建起一种生态的生物生存环境,这是一种富有理性思想的追求。草坪、花园、树木、树丛、雕塑,提供了视觉、听觉、嗅觉的愉悦感,这是一种居住者的幸福感觉;田园平畴、小溪穿流,练武、打球、跳舞,这是一种田园般的恬静与惬意。
“同为开远人,农村人有权利与城里人一道分享开远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各种文明成果”(李存贵,2008)。开远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让出门走马路、进门开电灯成了农村普遍的生活方式。走进开远市,“建美丽开远市,做幸福开远人”的标语四处可见。坐在出租车上,司机们口中重复最多的话语就是“幸福开远人”。走在开远街头,你随机问一个市民生活在开远觉得幸福吗?他们都会不容置疑地回答――很幸福!然后细细告诉你他们感到的幸福在哪里。
高速发展的现代工业经济带来了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开远城市人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不再是小农经济状态下那种以种田为生的封闭、静态、落后的生存观,而是逐步呈现出在现代工业经济的形势下,现代的思想、时尚的观念和休闲的生活方式。
3结语
开远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变迁中,搭上了三趟时代列车,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个转型,这是开远社会经济得以飞速发展以及实现跳跃式进步的三次高峰。现在开远要启动第四趟列车,发展产业集群(光明啤酒产业、梅文化、化工文化、电文化等产业),推动开远成为名牌城市,使开远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模范城市。要进一步提炼浓缩开远城市的主题文化,使开远成为国家城市公园的一朵奇葩。文化性、经济性、生态性、和谐性是国家城市公园的四个基本要素,这也是开远城市国家公园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云南省开远市志编纂委员会.开远市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张永兴.云南开远新发现的腊玛古猿化石[J].人类学学报,1987,2.
[4]赛双恩.开远的建制沿革及名称由来[J].开远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90.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公益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将公益事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奉献爱心和休闲放松的双重属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1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名称:___文化小镇项目
二、承办单位概况
1、承办单位:___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2、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___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__年12月01日,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主要经营范围:项目投资咨询;
旅游管理;
文化学术交流;
会务及展览服务;
酒店管理;
餐饮、住宿、娱乐等。公司地址:___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八家畈黄湾村信应公路东侧。
公司始终坚持用户至上,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坚持“诚信为本,客户至上”的宗旨,本着“品质为本,精益求精”的经营销售理念,力求给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期待与各位业界新老客户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三、建设地点:___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一期规划占地面积3700亩。
四、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为三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___文化产业园区,占地1700亩,包括:1、根亲文化园占地400亩,主要建筑物有根亲博物馆、华夏根亲坛、姓氏纪念馆等,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
2、民俗名人文化园占地100亩,主要建筑物有名人塑像、名人纪念馆(二层)、茶社等,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
3、万国植物博览园占地500亩,栽植各类植物50000株;
4、骑猎园占地300亩;
5、水上乐园占地400亩,主要是安置水上乐园设施。
第二大板块:休闲商业区,占地1200亩,包括:1、餐饮文化园占地200亩,主要建筑以仿古式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等,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2、漫步风情街占地90亩,主要建筑物以二至三层建筑为核心,建设步行街,以商店、古玩店、餐饮为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3、历史文化长廊占地100亩,主要建筑以壁画形式展现古文化、传说文化及近代文化等独特的民俗风情等,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4、休闲度假村、民宿酒店占地300亩,单体以二层建筑为主,设游泳池、商店、古玩店、餐饮店等,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
第三大板块:养生、养老公寓区、旅游度假酒店、民宿占地1310亩,主要包括:1、港湾社区占地400亩,建筑物以2+1层为主,建筑面积150000平方米,入住人员以建设区原有住户为主;
2、医疗康复中心占地200亩,主要建筑物有医技门诊楼(三层)、住院部(三层)、康复综合楼(三层)等,建筑面积68600平方米;
3、养老社区占地200亩,主要建筑物有老年公寓楼(三层)、综合楼(三层)、医疗保健中心(三层)、娱乐中心(三层)、餐厅等,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
旅游度假公寓510亩。
五、建设年限:5年,其中建设期3年,完善期2年。
六、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一期计划投资200018.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79466.0万元,其他费用6756.0万元,预备费93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4496.0万元。
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七、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政策,对于提高___文化小镇整体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该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2)该区域环境优美,是人们旅游、休闲居住的绝佳场所,该项目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___市浉河区景区品位和改善游乐条件,为___文化小镇景区发展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本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比较好,项目所需的各项建设条件均己具备,本工程可以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投资建设目标,应积极开展实施。
经以上分析论证,该项目选址得当,规模合理,规划科学,建设方案可行,建设条件具备,资金来源可靠,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项目建设具有必要性,技术上具有可行性,经济上具有合理性,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议
1)与本工程相关的工程设施的建设应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以保证本工程建设后的正常运行。
2)建议大力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做到功能适用、流程科学、经济合理。
3)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精心组织,科学施工,规范管理,加快进度,力争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社会满意的工程。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一、项目的背景
(一)项目区概况
1、___项目坐落于___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浉河区在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区,___风景名胜区鸡公山、南湾湖都在浉河区,浉河区也定位为生态旅游功能区。
2、十三里桥乡是浉河区重点旅游乡镇,市、区、乡三级政府旨在十三里桥乡打造幸福健康小镇,落实城乡一体化大概念,把城市建在山水间,作为___旅游名片。
3、十三里桥乡支柱产业有1)花卉苗木基地;
2)生态旅游景点;
3)高效观光农业:万亩草莓种植和5000亩黄金甲鱼养殖为重点项目;
4)特小镇生态旅游。
(二)项目建设背景
1、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理念
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其中部分服务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
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产业,一般是新兴产业,如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创意设计、大数据和云计算、健康服务业,或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特色小镇也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大社区,既有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又有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间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特色小镇建设将秉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将占地面积控制在1~3km的范围内,打造一个高度产城融合的空间,并体现其特有的地域文化。
同时,特色小镇建设要达到AAA级以上景区标准,休闲旅游类小镇须以AAAAA级景区标准作为建设硬指标。总之,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打造特色休闲小镇,首先是要文化找“魂”,找到特色小镇的特色,要文化特色、主题特色。找到文化之“魂”后将其梳理转化为体验产品,转化成可互动的模式,结合进行游憩方式的独特设计与特色小镇效益优化,并运用互联网+思维,达到特色小镇设计提升的最优化。应遵循六大理念:景观主题化、景观游乐化、景观生态化、景观情境化、景观本土化与景观动感化。
2、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1)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围绕景区旅游的客观需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以茶园、药材园等为主的观赏性农业。而且,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较低,农民自发办的.家庭旅游、餐馆、购物摊点,难于上档次、形不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
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公司或选择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经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2)利于贫困地区脱贫
在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旅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在以往的扶贫活动中,因多局限于救济性扶贫的形式,扶贫效果很差。后来也曾尝试过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另外,还采取过工程项
项目扶贫,对口扶贫(针对贫困户)等形式,尽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脱贫不彻底,甚至脱贫后又返贫。而旅游扶贫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脱贫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扶贫措施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
(3)利于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今后仍将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上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形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是相符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区经济严重封闭,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更是如此。那种靠粗放式经营对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利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越来越行不通。因此,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本质上符合我国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3、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让“美丽乡村”建设附加上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把文化融合进来,把城市周边游融合进来,把生态农业融合进来,让农民、新村民、游客共建共享与共荣,把真正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核心优势挖掘、展示出来,推广宣传出去,形成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循环。
目前,乡村旅游作为旅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国家、省市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下,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4、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目前,民俗旅游作为旅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成为了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国家、省市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下,民俗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
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是我国城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以下优势:1、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产生补短板、调结构效应。当前,我国以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推动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特色小镇建设,在建设形态上不搞“大而广”,坚持“一镇一风格”,从而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庞大的社会资金。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推动经济新旧动力切换,既可以达到稳增长的目的,促进投资与消费并举,也可以起到补短板、调结构,助推经济去杠杆的独特效应。2、发挥要素集聚和扩散作用,降低和分散投资风险。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一是创新,二是公共产品和服务,PPP模式是两者的混合动力。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对投资、建设过程中相关责任边界进行明确划分,基于当前PPP模式的推广与成熟,社会资本可以自身先进的技术和灵活的管理经验,通过集约、节约、绿色的发展模式,提高特色小镇建设的效率和效益,扭转各类资源过度向行政等级高的城市中心区集中的局面,从而提高小镇的凝集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区域经济发展。3、扩大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在经济新常态下,民间投资增速减速明显,社会资本通过投资特色小镇,除了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还可获得其他衍生利益。例如参与特色小镇的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经营和管理,获得较为合理的经营性收入。
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的具体路径:1、打造“产、城、人、文”一体化的运营平台。特色小镇不同于以往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乡镇建设,也不是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等功能的简单叠加。在保留区域自然禀赋、特定人文底蕴等作为项目的标的基础上,联合规划设计、通过对不同专业机构的导入,以缔约形式破除原有模式的各种利益壁垒,形成“产、城、人、文”一体化的运营平台。2、构建灵活的体制机制,培育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在产业谋划与定位上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打造一种“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或是旅游业,或是养老产业,或是手工艺产业等产业生态圈,实现城镇化与服务“三农”的产业化融合。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对___旅游发展有重要意义
___旅游在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进程中,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有一系列强有力的旅游品牌来支撑旅游产品线的完善与发展。___文化小镇的定位,在于提供集吃、住、行、游、购、娱、泡浴、度假、养生、寻根、商往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于___市旅游结构和旅游品质的完善与提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是拉动___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一重要新生力
___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同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严峻挑战。一方面,___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很多景点开发处于粗放状态,旅游景点面临老化,新景点开发不够,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低、对高端市场过分依赖,旅游管理经营人才缺乏,旅游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
另一方面,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既与___旅游形成优势互补,又对___旅游形成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___必须发扬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另辟蹊径,突破负面的遮蔽影响。
优美的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___文化小镇完全可以建设一个集客属交流、朝拜、休闲、娱乐、度假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服务设施,以亮丽的景观,高档次的服务,淳朴的乡情来吸引众多的游客。可以弥补___大型旅游胜地的的欠缺,提高旅游资源质量。
3、是弘扬客家文化的一面亮丽旗帜
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播衍于世界各地,所谓"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为有助于乡谊的沟通、乡亲的互助,特别是客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从20世纪起,不少客属有识之士就积极探索和实践以适应于这种要求和目的的载体,所以,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各种血缘、地缘、族缘和业缘的客属社团和组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缘起于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20世纪基本上每两年举行一届,21世纪以来每年举办一届,已在亚、美、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了28届,规模逐渐扩大,由单纯的恳亲联谊,发展为融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于一体的活动载体。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以"弘扬客家精神,增进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促进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目前,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成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文化、联络客属乡谊的知名盛会,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4、项目区自然环境及发展的必然结果
___被誉为山水茶都,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___独特的人文环境。___是全国唯一连续八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美城市等头衔。
2015年6月5日,涉及鄂豫皖三省、___市全境,规划区域总面积达10.86万平方公里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正式获批实施。___作为此次规划的核心区域和明确支持发展的重点区。2016年9月6日,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与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分别代表农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支持国家级___茶叶市场建设合作备忘录》。
___近年来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然而,对比研究发现,在___,除了毛尖、华英鸭等产品以外,在地方品类辨识度、旅游项目开发等地标性名片建设,尚无全国乃至全球都能有着广泛认知度和辨识度的带有___特质的符号级别作品。___,需要一个经典的作品!成为带有___特质的符号,在全国以及全球成为品类需求的首选目的地。___文化小镇项目,对于提升___旅游形象、完善旅游结构、优化旅游品质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本项目属于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中第一类“鼓励类”,三十四、旅游业3(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信息服务)的范畴;
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
2、项目建设符合《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1号文)的要求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1号文)提出:“将大力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将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3、项目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生活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国家信息经济试点示范区,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3、项目建设符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需求引领、重点产业带动、服务能力提升,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引领生产业跨越发展,以精细化、品质提升为导向促进生活业提速发展,突出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应用,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景区,塑造国际国内旅游形象品牌。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完善旅游公路、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智慧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积极创建国家公园,培育2—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增5—8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县(市、区)发展全域旅游。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大力拓展农业的生态美化、旅游休闲、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科普教育等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精品旅游线路和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培育计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2一、概 况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某某乡村旅游
2.建设单位: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3.注册资金:50万元
4.项目负责人:某某
5.项目主管部门:乡镇政府
(二)、项目总投资
1500万元。近期500万元。
(三)、资金筹措:
公司筹资300万元;银行贷款500万元;项目合作700万元。
(四)、建设期限
三至六年
(五)、编制单位
某某规划设计院
二、某村基本情况
某村位于某乡的最南端,北临下港乡 村,东接 镇、西靠 镇。
距市中心约35公里。全村总面积为2200亩,人口2226人,8个生产组,13个自然村,438户人家。民风纯朴,社会治安很好。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该村人均收入3400多元,在全乡处于中上游水平。主要产业是林果业,占总产值的70%左右,其中板栗占50%,杏占20%。养蚕户70多户,已初步形成规模产业。目前,村子引山泉入户,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某村空气洁净、负离子含量高、食品和饮用水无污染,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该村共有人口976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30多位,90多岁的老人6位,是有名的长寿村。
本区域小梯田众多,田内种植粮食作物,田边种植杏、花椒、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农林间作,很有特点。
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是本区域最典型特色。家家都有小菜园,且以分布在房前屋后最多。这里的蔬菜不打药,不施化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蔬菜。
石磨、碾子分布较多,是村民加工食物的主要工具。也是发展民俗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原生态”资源。
三、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兴村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旅游业是富民兴村的产业,某村需要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家庭、小康社会。
通过某村的旅游发展,形成典型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提升替代传统产业,保护水源地的需要
某村地处市水源地黄前水库上游,对水环境的要求高。当前某村的产业是林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不高,效益一般。其中几十个养鸡大棚对水环境造成威胁,需要进行替代。通过旅游业这一“无烟工业”的发展,替代传统的养殖业的发展,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环境效益。
3.弘扬和保护某村民俗文化的需要
某村民俗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基本没有展示和整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旅游业,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保护和利用。
(二)、可行性
1、区位交通相对便利,市场条件好,可进入性强
从某村区位看,该村地处两城市交界地带,有公路直接与都市区相连,城区是规划区的主要客源地,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车程都在1-2小时左右,旅游区的可进入性较强。某村旅游东线经过此处,从宏观旅游地理位置看,本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显著,可以借助多层次、高密度的旅游交通网络充分发展旅游业。
2、生态资源相对丰富,有较大吸引力
某村四面环山、独特的小盆地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山地小气候。山间植被繁茂,林果品种繁多,以板栗和杏树为主,谷底春来
早,一年三季花飘香。自然生态资源相对丰富,以“山泉小溪流水人家;杏花板栗鸟语花香”为其主要特色。盆地周边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内部基本没有污染源,加之植被茂密,一年四季空气清新,可谓天然氧吧,村内八旬以上老人30多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这一切对城市居民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3、上级政府部门重视和支持
随着旅游的经济效益和关联效益的突显,有关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在制定全区经济发展时将旅游业提到战略高度,提出“旅游兴区”的指导思想。此次,将某村作为民俗村开发试点,投入50万资金,支持某村旅游开发,有区、乡政府的重点扶持,本区必然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4、旅游规划已经制定
通过紧张的野外考察,旅游规划专家充分挖掘了某村的社会文化与自然内涵,设计了较为全面的方案,制定了《某某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5、管理体制较先进
某村旅游管理,一开始就设计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体现了政府主导,更体现了市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管理体制的安排较科学合理。
总之,某村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好旅游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农民、农村与旅游业的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当地文明水平,旅游业会成为某村兴村富民的重要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出表率和示范。本项目的实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项目是可行的。
四、项目发展总体定位
(一)战略定位
近 期:生态休闲、三农乐园
中远期:以乡村风情为特色、以度假、休闲、娱乐为主体的综合旅游地
(二)战略品牌
乡间小路、世外桃源
(三)旅游形象定位
某村杏花村——下港某村(主要用于春季、夏初)
某村民俗村——下港某村(常年使用)
(四)目标市场定位
依托周边城镇居民市场;吸引分流来某村的游客市场;利用特色专题旅游产品拓展省内外专项旅游市场。
五、规划项目布局
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结构、开发利用方向,某村旅游总体布局采取“一区三沟” 格局,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一)、“一区”:即某村乡村旅游休闲中心。
规划形象为“古树老屋、桃源人家”
功能定位:以山村民俗、三农体验、服务接待的综合服务旅游区。
又可分为以古树、人家为主题的乡村风貌旅游区、以桑蚕、纺织为主题的民风民俗旅游区、以荡舟、垂钓为主题的水景观光休闲旅游区,以及提供农家餐饮、住宿为主的服务区。
(二)、“三沟”即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东岭根林下休闲旅游区、姚家沟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其中通沟为近期规划的重点。 1.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规划形象:杏花村
功能定位:以林业观光、山果采摘、山泉嬉戏为主题的动感之旅游区
重点抓住这一品牌,借“春花”、“夏实”两个高峰期,开展林业观光活动,把发展果品生产经营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把传统农业与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建成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养生、体验田园乐趣及乡村居民农闲娱乐的好去处。2.林下休闲旅游区。
规划形象:绿色幽境,悠然南山
功能定位:以林下休闲、娱乐,体验自然为主题的悠然之旅游区
3.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
规划形象:山涧奇石、快乐老家
功能定位:以赏石戏水、溪谷探险的激情之旅游区
六、环境保护
(一)现状分析
某村位于黄前水库的上游,是黄前水库的水源地之一。水质优良,局部地区存在生活垃圾、排泄物。 (二)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某村旅游环境保护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走出一条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新路。
1、大力宣传,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2、用科学的手段和技术进行防治
3、用法制(包括乡规民约)的约束来达到长久的治理。
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近期投资估算
某村近期旅游开发建设投入估算,见7-1:
表7-1:近期旅游项目投入估算(单位:万元)
10%计算,另需要46.6万元。近期总投资为512.6万元,作为概算,我们做取整处理,近期总投入约为5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政府扶持+银行贷款+招商引资+资本市场融资+自筹资金
八、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
营业利润:近中远期期末年利润为151.2、488.3、1385.1万元。估计6年左右可以基本收回投资。 (二)生态效益
1、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2、保护水源,净化溪谷,打造黄前水库的洁净水源地。 3、保护古树名木。 (三)社会效益
1、扩大就业面。
约计到2010年可安置160人直接参与旅游,到2014年可安置约350人,到2020年,安置约750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扶贫。
有利于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3、保护传统的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对延续传统历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九、结论和建议
从对某村乡村旅游的分析来看,该项目的前景较好,符合产业结
构调整的政策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定会成为市乡村旅游的示范,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本项目投资风险小,各种效益较好,实施单位有能力落实,能有效带动本地的就业和收入的提高,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从项目本身来看,该项目指导思想明确,设计科学,技术可行,预算合理,预期效益较好,符合项目立项的规范和要求。建议尽快立项建设。
项目建议人:
某某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3第一章 项目总论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概况
三、项目建设意义
四、主要财务指标说明
第二章 旅游行业市场
一、宏观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当地经济发展
3、政策环境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1、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2、旅游消费群体分析
3、旅游业发展趋势
三、旅游业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章 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一、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2、公司发展历程
3、公司股东介绍
4、公司近几年主要财务指标
二、企业经营理念(宗旨、文化)
三、组织架构
三、主要管理人员介绍
第四章 项目规划与建设规模
一、项目总体规模
二、项目功能规划
三、项目建设规模(估算旅游项目可接待人员能力)
第五章 项目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二、地理位置
三、交通条件
四、基础设施
五、人文环境
第六章 工程建设方案与总图布置
一、工程建设基本原则
二、总图布置方案
三、建设经济指标
第七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一、项目实施阶段规划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八章 建设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范围
二、资金使用计划
三、分年投资计划表
四、资金筹措
第九章 项目财务评价
一、基本财务数据假设
二、销售收入预测与成本费用估算
三、盈利能力分析
四、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章 项目综合评价
一、项目建设建议
二、项目结合评价结论
温馨提示:因每个项目投资企业实施细节不同,投资地的具体产业政策及环境有所差异,本内容本着传播知识、服务大众的目的,报告目录框架仅供参考,一诺美太投资咨询不承担您当前所阅览的此目录产生的任何有关责任;若有疑问敬请咨询中国项目咨询网在线客服人员。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4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__镇__自然风景区海拔2303米,由于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土壤、植被的垂直分布,使项目区形成灌丛,森林和亚高山草甸三大生态系统,是华北保存最完好的生态区域,素有华北“小西-藏”之称,是避暑休闲和旅游的最佳地方。项目毗邻北京,除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外,环境优美,气候温和,通讯便利,交通方便,开发的`市场和潜力巨大。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
__镇是中华三祖文化的发祥地,古文化遗址修护及人文旅游景点初具规模,每年到__寻根祭祖的游人络绎不绝,而与之相匹配的休闲生态游才刚刚起步。为此,__镇党委、政府将旅游产业化做为今后几年的优先发展方向,尤其将__九龙洼避暑休闲开发做为三祖文化旅游产业的延伸,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从国际看,在全球逐步变暖的趋势和背景下,世界各地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经属于越来越紧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目前,香港佳顿集团有限公司就对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开发表示了浓厚兴趣,并与镇政府签署了有关协议。
从国内看,随着全国气温的不断上升,许多城市已成“火炉”,甚至包括一些北方城市。而__自然风景区却以凉爽宜人的气候,打出“清凉气候牌”吸引着国内“火炉”城市的人们纷纷涌入。针对这一现象,__镇可以打造依托森林草甸资源、气候资源,在项目区修建避暑山庄、酒店、乡村旅舍等高中档的住宿场所和狩猎尝跑马场等休闲娱乐设施。
四、项目建设内容
1、拟修建避暑山庄一处。
内设四星级酒店二处、当地特色的农家小院十处、旅游产品专营店一处、综合管理办公楼一座;
2、新建狩猎尝跑马尝过山索道各一处;
3、附属设施:道路、台阶、护栏等。
五、项目建设期限
从2010年起至2013年止,共计4年。
2010年,为规划设计阶段;2011年,为主体施工建设阶段;2012年主体完善和配套建设阶段;2013年试点运营和投入使用阶段。
六、项目建设投资与资金筹措
预计总投资2亿元,其中主体工程1.6亿元,附属设施0.3亿元,其它0.1亿元。
项目建设资金由承担单位统一筹措。其中拟贷款1.5亿元,自筹0.5亿元。
七、经济效益分析(略)
旅游发展大会建议书5一、概 况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某某乡村旅游
2.建设单位: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3.注册资金:50万元
4.项目负责人:某某
5.项目主管部门:乡镇政府
(二)、项目总投资
1500万元。近期500万元。
(三)、资金筹措:
公司筹资300万元;银行贷款500万元;项目合作700万元。
(四)、建设期限
三至六年
(五)、编制单位
某某规划设计院
二、某村基本情况
某村位于某乡的最南端,北临下港乡 村,东接 镇、西靠 镇。
距市中心约35公里。全村总面积为2200亩,人口2226人,8个生产组,13个自然村,438户人家。民风纯朴,社会治安很好。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该村人均收入3400多元,在全乡处于中上游水平。主要产业是林果业,占总产值的70%左右,其中板栗占50%,杏占20%。养蚕户70多户,已初步形成规模产业。目前,村子引山泉入户,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某村空气洁净、负离子含量高、食品和饮用水无污染,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该村共有人口976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30多位,90多岁的老人6位,是有名的长寿村。
本区域小梯田众多,田内种植粮食作物,田边种植杏、花椒、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农林间作,很有特点。
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是本区域最典型特色。家家都有小菜园,且以分布在房前屋后最多。这里的蔬菜不打药,不施化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蔬菜。
石磨、碾子分布较多,是村民加工食物的主要工具。也是发展民俗旅游不可缺少的重要“原生态”资源。
三、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兴村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旅游业是富民兴村的产业,某村需要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村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家庭、小康社会。
通过某村的旅游发展,形成典型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提升替代传统产业,保护水源地的需要
某村地处市水源地黄前水库上游,对水环境的要求高。当前某村的.产业是林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不高,效益一般。其中几十个养鸡大棚对水环境造成威胁,需要进行替代。通过旅游业这一“无烟工业”的发展,替代传统的养殖业的发展,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环境效益。
3.弘扬和保护某村民俗文化的需要
某村民俗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基本没有展示和整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旅游业,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保护和利用。
(二)、可行性
1、区位交通相对便利,市场条件好,可进入性强
从某村区位看,该村地处两城市交界地带,有公路直接与都市区相连,城区是规划区的主要客源地,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车程都在1-2小时左右,旅游区的可进入性较强。某村旅游东线经过此处,从宏观旅游地理位置看,本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显著,可以借助多层次、高密度的旅游交通网络充分发展旅游业。
2、生态资源相对丰富,有较大吸引力
某村四面环山、独特的小盆地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山地小气候。山间植被繁茂,林果品种繁多,以板栗和杏树为主,谷底春来
早,一年三季花飘香。自然生态资源相对丰富,以“山泉小溪流水人家;杏花板栗鸟语花香”为其主要特色。盆地周边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内部基本没有污染源,加之植被茂密,一年四季空气清新,可谓天然氧吧,村内八旬以上老人30多位,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这一切对城市居民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3、上级政府部门重视和支持
随着旅游的经济效益和关联效益的突显,有关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在制定全区经济发展时将旅游业提到战略高度,提出“旅游兴区”的指导思想。此次,将某村作为民俗村开发试点,投入50万资金,支持某村旅游开发,有区、乡政府的重点扶持,本区必然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4、旅游规划已经制定
通过紧张的野外考察,旅游规划专家充分挖掘了某村的社会文化与自然内涵,设计了较为全面的方案,制定了《某某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5、管理体制较先进
某村旅游管理,一开始就设计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体现了政府主导,更体现了市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管理体制的安排较科学合理。
总之,某村有条件、有能力发展好旅游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农民、农村与旅游业的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当地文明水平,旅游业会成为某村兴村富民的重要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出表率和示范。本项目的实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项目是可行的。
四、项目发展总体定位
(一)战略定位
近 期:生态休闲、三农乐园
中远期:以乡村风情为特色、以度假、休闲、娱乐为主体的综合旅游地
(二)战略品牌
乡间小路、世外桃源
(三)旅游形象定位
某村杏花村——下港某村(主要用于春季、夏初)
某村民俗村——下港某村(常年使用)
(四)目标市场定位
依托周边城镇居民市场;吸引分流来某村的游客市场;利用特色专题旅游产品拓展省内外专项旅游市场。
五、规划项目布局
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结构、类型结构、开发利用方向,某村旅游总体布局采取“一区三沟” 格局,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一)、“一区”:即某村乡村旅游休闲中心。
规划形象为“古树老屋、桃源人家”
功能定位:以山村民俗、三农体验、服务接待的综合服务旅游区。
又可分为以古树、人家为主题的乡村风貌旅游区、以桑蚕、纺织为主题的民风民俗旅游区、以荡舟、垂钓为主题的水景观光休闲旅游区,以及提供农家餐饮、住宿为主的服务区。
(二)、“三沟”即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东岭根林下休闲旅游区、姚家沟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其中通沟为近期规划的重点。 1.通沟林果生态旅游区。规划形象:杏花村
功能定位:以林业观光、山果采摘、山泉嬉戏为主题的动感之旅游区
重点抓住这一品牌,借“春花”、“夏实”两个高峰期,开展林业观光活动,把发展果品生产经营与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把传统农业与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建成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养生、体验田园乐趣及乡村居民农闲娱乐的好去处。2.林下休闲旅游区。
规划形象:绿色幽境,悠然南山
功能定位:以林下休闲、娱乐,体验自然为主题的悠然之旅游区
3.山涧奇石休闲探险旅游区
规划形象:山涧奇石、快乐老家
功能定位:以赏石戏水、溪谷探险的激情之旅游区
六、环境保护
(一)现状分析
某村位于黄前水库的上游,是黄前水库的水源地之一。水质优良,局部地区存在生活垃圾、排泄物。 (二)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某村旅游环境保护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走出一条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新路。
1、大力宣传,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2、用科学的手段和技术进行防治
3、用法制(包括乡规民约)的约束来达到长久的治理。
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近期投资估算
某村近期旅游开发建设投入估算,见7-1:
表7-1:近期旅游项目投入估算(单位:万元)
10%计算,另需要46.6万元。近期总投资为512.6万元,作为概算,我们做取整处理,近期总投入约为5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政府扶持+银行贷款+招商引资+资本市场融资+自筹资金
八、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
营业利润:近中远期期末年利润为151.2、488.3、1385.1万元。估计6年左右可以基本收回投资。 (二)生态效益
1、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2、保护水源,净化溪谷,打造黄前水库的洁净水源地。 3、保护古树名木。 (三)社会效益
1、扩大就业面。
约计到2010年可安置160人直接参与旅游,到2014年可安置约350人,到2020年,安置约750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扶贫。
有利于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3、保护传统的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对延续传统历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九、结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