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物流研究范文

应急物流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物流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物流研究

第1篇:应急物流研究范文

[关键词]应急物流;地震;应急物资

[中图分类号]F2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56-04

[作者简介]刘涛(1991-),男,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损失和悲痛,还有警示与启发。以往我国大城市的发展主要考虑GDP的增长,将经济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而对城市抗震减灾体系的建设投入较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生态的保护、重视抗震减灾,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是指与地震救援有关的所有物流活动的总称。包括:地震救援物资的运输、仓储、包装、搬运、加工、配送以及地震救援设备的使用、管理和地震救援信息处理等活动。地震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它的波及范围大,所以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的运作模式也与赢利性物流组织有所不同。概括起来,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时间”第一性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不但包括一般物流系统的基本要素,还具有特有的“时间”要素。由于地震的发生不可预知,所以很难预测地震应急物流的需求,这就使得地震应急物流具有紧迫性,“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只有在地震灾害发生时争分夺秒才能将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

(二)目标的特殊性

地震灾害发生后如何快速有序地将应急物资运往灾区对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地震应急物流不可能像正常的物流系统一样以经济性为出发点,时效性和安全性成为首要目标。

(三)临时性和一次性

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系统区别于一般物流系统的经常性、循环性和稳定性,由于地震灾害的不可预测和突发性决定了它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临时性和一次性,要求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四)应急物流供需的不确定性

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供给方无法预知市场的需求,因此具有被动性;同时需求方也不可能提前反馈需求信息,无法拉动供应链的运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供应链的中间部分,即地震救灾活动的组织者则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五)开放性和扩展性

考虑到地震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则应该将地震应急物流系统设计得更加开放且可扩展。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并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供给和需求,故只能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被动地将其纳入地震应急物流系统之中。

二、我国面向地震的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水平较低

作为城市抗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通道,还是震时疏散员工、开展营救工作的生命通道,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分布极不均衡而且技术等级较低,交通系统的抗震水平较低。至2009 年底,淮安市高速、一级公路比重只有107%,等级航道只占全部航道的347%; 而四级及四级以上航道仅占11%,枢纽设施数量少,规模小,等级水平低,布局不尽合理;枢纽衔接不紧密,集疏运体系不畅通,枢纽设施利用率低且设施较为陈旧,更新较慢。不仅仅是淮安,就整体而言我国道路交通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城市享有最佳的交通运输条件,在交通方式上也较为齐全,而且公共交通系统也更为完善,这都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农村交通条件较差,缺乏高等级的线路,对外联系不畅。通过对我国各级公路的路面数据进行分析可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抗震水平较低,许多城市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性令人担忧。

(二)城市规划不尽合理导致防灾避险功能相对落后

尽管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一些城市规划却不尽合理,其防灾避险功能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各方面:第一,城市单体建筑物防灾避险功能较弱。由于土地价格的上涨,城市高层小高层建筑逐渐增多,这就使得在强烈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倒塌的建筑物所占的面积扩大,相对应的就是压埋厚度加大,不仅不利于市民逃生,而且对震后的救灾活动造成极大困难。越来越多的城市高层和小高层建筑物加大了建筑物的容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点和面也相应增大,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广大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也令人担忧。第二,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逐渐被压缩,不能满足防灾避险的需求。近年来不断上涨的房价压缩了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城市人口日益稠密,许多社区的消防通道更是成为停车场,这无疑是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则地震发生时,救援工作的效率将得不到保障。第三,一些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较为复杂,主要通过桥梁与外界进行联通,这易导致地震发生后短期内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将严重不足。

(三)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地震应急网络包括两个部分:地震应急管理网络与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则包括物资的储备和配送网络。由于应急物流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所以物流服务水平不可能达到100%,这也就形成了地震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如何优化应急物资的储备和配送网络成为地震应急物流网络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地震应急物流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应急服务设施的布局必须纳入城市规划,同时应急服务设施的建设应该具有长远的规划,因为应急服务设施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今后的运行费用,而且对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合理的布局可以提高救援工作效率。应急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具有长远的规划和科学合理的选址,以降低其运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四)对应急物资的储备缺乏足够的重视

地震救援工作就像是一场战争,尤其是重大地震或特别重大地震发生后所进行的地震应急工作。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作战名言也适用于地震应急,那就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就应该准备足够的应急物资。救援工作人命关天,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活动必须快速有效。任何应急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物资,不论是灾区内部的应急反应还是外部的应急救援,都需在人和物兼备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实际效果。事先准备好的而且随时都能用上的应急物资是支撑救援的要件。倘若等到地震发生以后再去准备,就会贻误应急的最佳时机,不能将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较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相对较少,救灾物资的储备压力较大。各个部门分散储备救灾物资,仓库管理不够专业化及物流设备相对落后,应急物资的装卸搬运等机械化水平较低,地震灾害发生的地方更难实现机械化,这就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效率。

(五)城市应急物流配送主要依靠政府,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度不足

配送体系在地震应急物流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地震的发生会破坏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而救援机构对物资需求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规模都无法预测,同时救援机构要快速建立配送中心,争分夺秒配送物资以挽救生命。尽管第三方物流在运输、配送和仓储方面具有专业优势,但是它的应用仍然局限在工业物流中,很少涉及到地震应急物流,这就导致救援效率低下。地震发生后的物资供应是多方面的,政府不应该大包大揽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到救灾物资的配送过程中来,用更为专业化的管理确保救灾活动的有序进行,但是许多城市地震应急物流体系中还未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抗震救灾中的关键作用。

(六)法律保障不足

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的有序运行还需法律的保障,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的地震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 有很多立法空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性的法律,仅有一些相关条款散落在法律中,稳定性和强制性不足,各条款缺乏衔接,内容严重滞后且可操作性差, 难以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

(七)缺乏专业的应急物流人才

专业的应急物流人才在抗震救灾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救灾物资进行分类、登记以及保管和分配直接影响着救援工作的效率。应急物流人才缺乏也影响灾后重建的进程,延缓了重建家园的进度。

(八)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民众的抗震救灾意识相对较弱,缺乏抗震救灾意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三、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使城市道路交通实现网络化,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问题。运输线路与线路之间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既有直达线路,又有迂回线路,一方面保证地震灾害发生后应急交通运输线路全时畅通,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带动乡镇一级区域的经济发展。二是建立多维立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即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地震灾害发生后各种交通方式能相互补充,倘若一种方式中断,其他的运输方式也可发挥其替代作用。具体来说,应该加强公路、水路、铁路网与城区、港口、客货场站、地震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等的衔接;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各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衔接,确保地震灾害发生时交通网络能够顺畅运行,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效能。地震灾害发生的初期,由于航空和水路受到的影响较小,故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地震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航空和水路的功能,运用系统的理论合理规划配置各种应急交通资源,提高地震应急物流效率。三是建立和完善地震路网抢修保畅通预案。不仅要重视事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提升事故后的基础设施抢修、恢复能力。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路修好,是保障面向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畅通的基础条件。各地的公路处虽然建立一系列公路安全保畅通预案,但尚未建立面向地震的路网抢修保畅通预案。建议各地交通局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部门制定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重点做好桥梁、涵洞、急弯、陡坡、高填方、沿山、沿河等重要交通部位的定期数据采集,对公路基本状况有全面的掌握,加强桥梁设计师与交通部门负责人的交流。对于重点桥梁应该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修葺,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抢修和灾后重建也应有相应的机制。

(二)建立完善的防灾避险机制

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坚持 “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立足于抗防”的原则,不断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体系,将地震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一些城市道路桥梁与建筑工程的建设要求高一度设防原则,即七度设防,但是如何将抗震设防的工作落到实处才是关键。在后续工作中应该着力做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抗震设防区内的生命线工程和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工程的抗震性能鉴定和除险加固工作,尤其应该加强人口密集的建筑工程(如学校、医院等)的抗震设防管理,真正确保达到七度抗震设防要求。同时,应该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每个抗震设防区县内建成至少一处应急避难场所。

(三)加强抗震防灾物资的储备与管理工作

地震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资金的供给,储备救援设备和专用救生器械以及应急饮用水和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其次是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在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方式上,市场和政府都应该发挥各自的功能,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相关企业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减少应急物资储备过程中的损失,探索市场化运作新模式,不但可以减少实物储备,降低成本,还能确保应急安全,保证应急物资的及时轮换,常备常新,使应急物资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第三完善应急物资配送体系。一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动用军用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二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应急物资的配送工作中。地方政府可以动员地方部队参与到应急物资的配送工作中,也可以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此提升物资配送的效率。物资集配中心和供应点的选择应该更加合理,尽量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以节省配送成本。

(四)应成立地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地震应急物流的保障体系中涉及的部门众多,如何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经验表明,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工作应由一个常设的、系统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为此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即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设立应具有专业性和长期性,指挥中心的工作是及时准确地完成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快速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调度、运输与配送,对应急物资进行统一调度,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提升应急物流的指挥运作能力。

(五)完善地震应急物流法律法规

在健全危机处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对地震应急物流管理的立法工作,明确地震发生时的处理机构和权责划分,使地震应急物流的实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依照法律规定, 提高地方政府对地震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加强监督和管理。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在法律上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职责和权利。对不法商人借机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保证地震应急物流整个过程的顺利实现,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第二,地震应急物流各环节应该实行标准化、社会化,同时鼓励地震应急物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第三,出台合理的地震应急物流补偿政策。此外, 地方政府通过对地震应急物流进行考核和评价,将其与相关法律法规配合实施,在此基础上将地震应急物流的各个环节有机地整合起来。

(六)宣传和普及地震应急物流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地震应急物流知识的普及至关重要。

首先,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如图书、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对地震应急物流知识进行宣传,并普及各种地震应急物流预案。让广大民众尤其是物流相关从业者清楚自己在地震应急物流中的权利和义务, 了解地震应急物流的工作内容、运作流程以及目标,明确自己在地震应急物流中角色和任务。其次,定期集中培训地震应急物流从业者,培训内容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流程以及基本的应急物流知识, 经过培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做到从宏观上把握全局, 分清轻重缓急。第三,有计划地组织志愿者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逐步提高民众的抗震减灾意识。第四,最后,各单位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物流的演练。

[参考文献]

[1]Thomas ASupply cha in re liability for contingency operations[A]Annual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Symposium[C]2002: 61- 67

[2]欧忠文,王金云,姜大立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3,27(3):164-167

[3]徐长涛,单晓红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4]余朵苟,何世伟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8,31(11):1-5

[5]许勤应急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 :26-27

[6]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6): 127-131

[7]许勤应急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26-27

[8]李睿,佘廉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737- 739

[9]韩梅琳,樊瑞满,郑建国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协调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20): 170-172

第2篇:应急物流研究范文

[关键词]应急物流 风险 风险评估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在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须需要大量的应急物流活动,解决和处理突发事件及其带来的损害,以免灾害变成灾难。

自2003年“非典”爆发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国家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也进入了实证分析的阶段。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目前,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在组织协调、供应链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有效的缩短了应急响应时问,降低了社会成本。以往这些应急物流虽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采用风险分析研究少见,本文从风险的视角研究应急物流的风险评估体系。

一、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应急物流风险是指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 包括所有风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 是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

应急风险评估体系由应急物流风险识别、应急物流风险估算和应急物流风险对策组成。其中,应急物流风险识别主要阐述事件发生环境、原因及事件特征,是判断风险和风险对策的前提;应急物流风险估算主要是根据根据风险识别中的内容,通过估算模型,定量或定性估算事件发生的强度、后期发生概率及事件损失等后果,是风险评估体系的核心与重点;应急物流风险对策主要是回答如何通过应急物流使物资安全、快捷、有效达到指定区域,以及为决策者提供权衡风险的大小,做出物流方案,是降低应急物流风险的科学依据。

二、应急物流风险识别体系构建

风险识别体系构建是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的第一阶段,主要由事件种类、事件原因和事件特征三部分构成。

1.事件种类

对突发事件的分类,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其给出了不同的划分方法。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应急物流按照突发性事件所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三类:突发自然灾害、突发疫情和突发社会危害。

(1)突发自然灾害,主要包括火山、地震,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汶川大地震、2008年雪凝自然灾害,印尼海啸等。

(2)突发疫情。突发疫情可分为人群疫情和动物疫情,人群疫情主要是由细菌、病毒等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所引发,如2003年的SARS病毒、2009年的甲型HINI流感等;动物疫情主要是病害对动物造成危害所引发,如2001年英国爆发的口蹄疫、2004年我国爆发的禽流感等。

(3)突发社会危害。突发社会危害包括突发事故灾难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其中,突发事故灾难包括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公共设施及设备事故等,如山西煤矿事故、丰田“召回门”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如美国的“9•11”事件、俄罗斯地铁爆炸案等。

2.事件原因

尽管突发事件总是通过偶然的形式出现,令人难以预料,措手不及,但实践表明在这种偶然性背后,总是潜藏着深刻的必然性,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在这些突发事件中,有难以驾驭的自然灾害易于造成突发事件,有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易于导致突发事件,有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易于诱起突发事件,有群众思想觉悟的差异易于产生突发事件,也许是其中一个因素所造成的,更有可能是多个因素造成的。

3.事件特征

突发事件的形式和种类很多,而且几乎每一次事件的发生,由于环境和原因各异,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对突发事件给出以下的特征描述:突然性主要考虑事件发生事件;社会性主要考虑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及影响;经济性主要考虑经济损耗;危害性主要考虑对道路交通等救援渠道的损害。

三、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

1.评估体系建立原则

指标体系构建是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根据突发事件的特征与原因,在设计应急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选取有代表性并能反映应急物流风险本质特征的指标。系统性与代表性的结合使得所选指标能够便于操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基本反映应急物流风险的实际情况。

第二,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价结果合理的基础。对于指标的涵义、内容等也必须科学明确,删除意义较小的指标,确保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另外,也要考虑到该指标体系在现实条件下的可操作性。设置的指标应当简洁实用、意义明确,为研究应急物流的风险及其抗风险能力提供依据。

第三,独立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选取应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时,要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独立性的指标,删除具有明显相关性的指标。选取的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应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上具有可比性,指标的范围以及同一指标上的定义区间、数量化标准等应该保持一致,这样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资料,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作用。

第四,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到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的结合。在建立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时,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对系统的变化过程进行评价,并依据所得的系统风险水平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是用来反映应急物流风险的量的属性,可以用具体的数值表达。通过对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能够充分利用定量指标的信息,反映出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实质的目的。

2.应急物流评估指标体系

应急物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以特定事件应急物流等级作为目标层,等级高低表示应急物流风险的发小;准则层主要是稳定性、技术性及协调性的总体反映,因此三个指标也成为准则层的批判依据;指标层则根据实际需要,划分不同等级的指标层。以风险识别系统为基础,以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原则,本文建立了应急物流评估指标体系。

目标层:应急物流风险评估目标

准则层:稳定性、技术性和协调性。其中稳定性主要是考虑突发事件地区具体环境反映;技术性主要是考虑物流技术和设施的具体反映;协调性主要考虑的应急物流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指标层:稳定性准则层指标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水平、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等四个指标;技术性准则层指标包括应急物流仓储、应急物流运输、应急物流配送、应急物流信息、应急物流技术熟练度、应急物流技术创新程度;协调性准则层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组织情况、协作沟通、决策水平。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准则层,其指标来源于统计数据、设施比较及专家评分。

3.风险等级

本文采用5等级划分: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可以用最大隶属法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越高说明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越大,应急物流效果越不理想。

四、应急物流风险对策

应急物流风险对策是根据风险评估体系估算的结果,做出降低风险的决策,其主要包括应急物流技术完善措施、应急物流政策保障机制、应急物流资源优化措施等。其中,应急物流技术完善措施主要包括仓储、运输、配送等技术设施筹备、设计和完善;应急物流政策保障机制主要从政府角度出发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应急物流的有效进行;应急物流资源优化措施主要考虑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的配置情况安排。

参考文献:

[1] 王丰,姜玉宏,王进. 应急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

第3篇:应急物流研究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卡;军事应急物流

中图分类号:E233 文献标识码:A

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安全威胁因素的增多和军队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军事实践的范围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军事应急物流,作为市场物资直通“战场”和国民经济向军事实力转化的桥梁纽带,已成为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恐怖威胁、严重疫情以及突发军事行动等事件增多的新形势,加强军事应急物流快速化、灵敏化、智能化的保障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在仓储配送、安全保卫、远程智能控制、系统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根据军事应急物流的管理现状,研究物联网技术在军事应急物流中的应用,为军事应急物流提供信息技术保障系统,将决定军事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建设的成败。

1 我军军事应急物流管理现状

所谓军事应急物流是指军队为应对重大疫情、严重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信息、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军事物流活动。我军军事应急物流管理现在还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概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军事应急物流信息采集难度大。在紧急情况突发时,由于事发突然,军事应急物流单元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物流需求信息做到准确的采集,加之在应急保障行动中,任务性质多元,行动方向不一,大部分事件破坏力大,波及范围广,可能会摧毁当地所有地面通信网络设施以及道路、桥梁系统,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由于通信设施被毁、断电等原因,汶川地区曾长时间与外界联系中断,包括物资需求在内的一切信息均无法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当地破坏程度和需求信息精确、及时地采集并传输给军事应急物流单元,是救援部门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2)军事应急物流统一指挥难度大。首先,我军目前对军事应急物流研究力度不够,军事应急物流保障力量和能力不够强,仍处于一种“经验主义”的状态。其次,不少军事应急物流单元虽然形成了相应的应急物流保障模式,但都是从局部情况出发,缺乏统一指挥,各部门协调配合度不够。第三,尽管有些军事应急物流单元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这些预案大多比较抽象,实际操作性不强。正因为上述原因,军事应急物流单元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无法准确地获取救援地域的物资需求和地理、路况、天气等情况的信息,造成应急军事物流的联系渠道不畅、多头指挥、责任不明,严重制约军事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

(3)军事应急物流决策控制难度大。目前我军军事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军事应急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在没有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和共享平台的情况下,无法准确掌握突况下的详细资料以及物资的需求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分析判断不准确,也就无法制定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因此军事应急物流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应急物流信息综合处理平台,而当前多数信息传递基本还是靠电话和传真进行信息沟通,所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信息融合效率较低,在复杂情况下,物流信息纷至沓来,难以对其进行整合筛选形成决策。

由于我军军事应急物流存在信息获取难、统一指挥难以及决策控制难的问题,相关部门无法快速的得到突发事件的信息,对军事应急物流无法做出有效、准确的判断,从而做出正确方向的决策指挥和控制。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系统,其在军事应急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以便指挥领导进行统筹安排。

2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应急物流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结合军事应急物流的应用现状,物联网技术在军事应急物流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军事应急物流应急车辆智能卡应用。车辆智能卡在应急物资运输和配送的运用中,不仅可以实时地监控车辆运输、在途物资情况和人员状况等信息,而且能促进整个军事应急物流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统筹安排最佳运输路径、根据货物性质最优化装载量和及时准确的运送,提高军事应急物流的效率,从而达到军事运输应急的目的。应急车辆智能卡在军事应急物资调动中,主要实现了以下主要功能:

一是军事应急车辆导航:导航是应急车辆智能卡的主要功能,应急车辆智能卡内嵌北斗卫星导航模块,可以实时接入北斗定位系统。由于自然灾害和军事斗争准备发生的不确定性,军事应急车辆驾驶员对去往灾区或战场的路段不熟悉,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军事应急物资安全、及时地到达命令指定地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军事应急车辆监控和调度:在军事应急物流过程中,结合军事应急物流特点,智能卡接受和发送车辆定位数据、调度命令和紧急的预警。针对不同军事应急物流的情况,需要制定不同的北斗卫星监控系统。三是军事应急物资配送跟踪和查询:结合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功能和现代通信技术,对于应急物资的流动和去向实行跟踪,以及时提供应急物资数据给军事应急指挥中心,确保应急物资不会短缺。四是军事应急运输线路定制:结合智能卡内嵌的GIS系统,对应急车辆行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应急物资的去向,突发事件的限制,设计最佳行驶路线,从而做到提高军事应急物流效率,节约军事应急物流成本。

(2)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平台应用。构建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平台就是要建立一个多信息采集、多通道传输、灵活感知的物联网信息处理平台。并通集合编码技术、网格技术、射频技术、传感网技术、卫星通信与定位技术、军用CDMA网络技术和机动无线组网技术等,对军事应急物资信息实现自动、快速、并行、实时、非接触式处理。

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平台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感知层,传感网络,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利用智能卡与应急运输车辆的绑定,实现应急物资的在途识别和卫星定位。二是传输网络层,即通过现有的无线网络、宽带网络、拨号网络等,实现军事应急物资数据的采集、传输与计算。三是应用层,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能够对军事应急物资进行远程管理控制。图1所示。

(3)军事应急物流物资资产可视化应用。军事应急物流物资资产可视化就是及时准确地向指挥部或前线提供人员、装备和补给品的位置、状态类别及运输等信息,通过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系统,无论是前线作战或者救灾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或者指挥人员都可以实时动态的掌握应急物资和装备的位置、数量和状态等信息要素。通过对重要军事应急物资装配射频卡,或者单件物资集装组配后按照标准加载射频卡,经过RFID技术快速识别,将信息通过北斗卫星无线网络或者动态无线组网实时同步至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系统的数据中心,经过统计分析和图表化处理,在指挥部的指挥控制领导桌面实时显示应急物资信息,同时实现前线作战人员客户端显示其所需应急物资的位置、状态、数量等信息。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系统对于在非军事行动中及时支持救援与战争时期随时保障前线作战,缩短运输应急时间,提高军事应急物流效率,降低军事应急物流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3 总 结

本文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军事应急物流管理,较好地解决了在途物资和车辆运行状态的智能化管理、军事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等问题,为军事应急物流实现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进一步推动军事应急物流向着自动化、智能化、多维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应急物流研究范文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管理类型

港口应急物流,是指突发性事件影响到港口甚至港区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时,以提供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①近年来,随着北部湾港口的快速发展,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受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关注,其主要应急类型有:一是生产安全应急。近年来,随着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厂、国投钦州电厂、中粮公司等大型公司集聚北部湾港口,北部湾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上升,进出港口船只数量逐年增加,这就使得包括危险货物事故、机损货损事故、火灾事故等在内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二是自然灾害应急。台风和风暴潮对北部湾港口而言是每年都会发生多次的事情,所以这种类型的应急管理是常规性的应急管理;三是港口安保应急。这种应急管理主要是针对和恐怖袭击。

二、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管理组织

一是组织结构。北部湾港口应急管理组织结构是在广西应急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体系下的一种直线式组织结构,在广西应急管理办公室下直接管辖北海、钦州和防城三个市级应急管理办公室,三个市级应急管理办公室又直接管辖三个港口管理局,港口管理局再直接管辖港口应急办公室。同时还设立了包括地质灾害、风暴潮、海浪、海啸灾害、海上搜集和溢油等多个应急指挥部。这种组织结构使得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管理的统一性比较强。

三、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构建原则

一是注重事前预防。所谓应急就是当出现突发事件时而采取的应对措施,突发事件的特征就是突发性,事前没有多少征兆,所以很难提前准备,所以应急物流体系的设计应该注重事前预防,结合国内外发生过的应急事件的经验及处理方法制定比较健全的应急预案;二是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需要应急的突发事件都是具有较大破坏性的,如果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会带来更大范围和更加严重的损失,甚至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所以港口应急物流体系的设计不能以经济效益第一,而是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三是多方联动原则。在港口应急事件的处理中,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生命,所以不能延缓,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方式均快于水上运输,所以在港口应急物流体系的设计中要综合公路、铁路、航空和水上等多种救援方式联动救助,并形成有效的港口联动应急救援网络。

四、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构建

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由五大系统组成,一是应急物流指挥系统;二是应急物流运作系统;三是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四是应急物流辅助系统;五是应急物流资源系统。其五大系统基本结构见图1。

图1 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

五、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活动

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活动主要由应急物资采购、应急物资运输、应急物资储存、应急物资流通加工、应急物资配送和应急物资回收等几个环节组成:

一是应急物资采购,应急物资采购具有量大、时间短和质量要求高等特点,所以一定要预先选定好优质的物资供应商,制定好应急采购计划,保证应急物资采购的有序、足额和及时;二是应急物资的运输首先是要保障有足够的运输工具,而港口部门平时不可能有相应数量和种类的运输工具,所以要在指挥中心的协调下,联合相应部门联动应急。其次是在应急当中,情况突发多变,运输路线情况也多变,所以要有灵活的运输线路决策系统来选择应急路线;三是为了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和满足救援现场的需求,经常会需要对救援物资进行分拣、包装、加工等一系列活动;四是为了使得救援物资得到充分的保证救,储存大量的应急物资是一个方面,但是也会造成应急成本太高,所以需要找到一个均衡点,在保证应急救援的同时又保证救援工作的经济性;五是配送中心应根据应急工作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对应急物资进行配送,并加快其流动性,尽量避免交叉配送等不合理配送;六是对于可以重复利用的救援物资应该及时清洁、维修和回收,提高回收率和修复率,将不可修复物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小。

注释:

①郭亚飞.港口应急物流系统运作预案及评价[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张广进,陈波.我国港口安全管理机制研究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

[2]贺世红.我国港口应急物流研究综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

[3]贺世红.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14(8).

第5篇:应急物流研究范文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物流 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

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

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 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

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 王会云 姜大兰 卢宝亮 甘文旭 梁 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 丰 姜玉宏 王 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 游新兆 孙建中 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第6篇:应急物流研究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物流仓储;无线射频识别;WSN;EPC

[DOI]10.13939/ki.zgsc.2015.11.024

物流行业作为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控制着原料、成品和信息的流转,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尤其是物联网概念的兴起,现代物流体系与秩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仓储作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历来是厂商、库管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物流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流仓储管理中伴随订货、入库、管理和出库的事件而产生大量伴生信息,数据操作次数多、数据规模大和信息内容多样。

因此,伴随着新兴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研究如何更加高效地对仓储货物进行管理和调配管理、压缩出入库流程,提高人、财、物的使用效率,对于提高企业和物流商家自身竞争力具有关键意义。

1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状况

“物联网”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99年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与网络国际会议,当时的定义为“基于互联网、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产品电子代码(EPC)标准,构建的实现全球物品相关信息实时共享的互联网”,即简称为“物联网”,后来随数字通信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加入,丰富和发展了物联网的概念。

国内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高度关注,2009年总理考察无锡市高新微纳工程中心时,提议在无锡市建立传感网络中心,大力发展物联网,此后关于物联网发展的一些积极举措与相关政策纷纷出台,加速了我国物联网技术和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逐步形成RFID、M2M、传感网等三种形式的物联网模式,初步实现了物品与互联网信息交互通信、定位跟踪、智能识别监管的网络构架。

2 物联网仓储物流系统的架构与关键技术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物流仓储、智能楼宇、城市部件维护、城市自来水管网与智能电表等居民基础设施和医疗信息管理等相关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但考虑到物联网技术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行业规范、研究和应用均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情况,应首先明确当前物联网体系的构架情况。

物联网技术的网络构架体系基本分为三个层级,即物联网感知层、物联网网络层和物联网应用层。物联网感知层主要由传感器信息采集设备、数据至网关间传感器网络与其他智能终端构成,具体来说包含M2M终端、RFID无线射频读写器、传感器与网关、摄像头等部件,其中RFID技术因为技术成本较低、手持终端简单,从而大大提升了货物分拣与选择效率,成为目前国内仓储管理行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技术,年均增长率在18%以上,同时传感器终端有时根据货物种类的差异,常常会采用不同的类型,譬如农产品冷库又经常会用到温度、适度传感器;物联网网络层是依托现有互联网络与通信网络,结合物联网信息管理控制中心,完成货物商品的信息查询、发送、存储与更新管理职能,其中心特征就是网络化和智能化;物联网应用层主要是根据信息控制中心的监管数据,通过具体的终端或传感设备,完成交通、环境、医疗信息的共享使用,目前物联网应用层面开发的广度和力度仍不够深入,基本停留在商品货物自动识别、感知与定的层面,在深层次数据挖掘、网络信息融合、专家决策系统与智能调度方面的具体应用,还处于较为浅显的阶段。

当前国内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多是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相关的EPC物联网络,数据传输多采用无线通信模式,现代物流仓储系统可通过对WSN无线感知网络与EPC技术进行融合,优系统的数据流与系统架构。

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即无线感知网络,通过布设安装在待监测区内的多源传感设备节点,以无线通信的方式组成一个数据采集、感知、监管的信息网络。智能仓储系统设计时可通过无线感知网络WSN与EPC进行技术融合,利用WSN网络进行物联网中EPC数据的传输,完成节点信息的无线通信,提高WSN数据传输稳定性的同时,还降低了EPC数据传输的运营成本。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采用无线射频电磁波信号来识别特定受众目标(EPC数字标识)并完成相关数据的读写工作,无须系统与目标间的机械或光学触碰,进而达到信息识别的功能;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数字标识,即产品电子代码,建立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条形编码的基础之上,可对物流产品供应链的对象(货物、货架、货盘与位置等)存储在RFID标签上,读取时即可完成动态数据连接,然后通过EPC这把数字钥匙获取相关信息;EPC中间部件,用户可根据特定的应用需求来开发定制、集成EPC部件,而其中最核心的部件便是EPCGlobal公司提出的应用层事件ALE(Application Layer Events),有效收集、传送EPC数据,ALE事件有助于RFID终端使用者自由选择所关注和希望接收到的RFID信息数据,避免数据冗余的发生,EPC服务主要完成中间部件信息存储与信息的秘钥查询,实现物联网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

物流仓储伴随着生产的发展而进步,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大致为人工机械联动、自动化和智能化仓储。其中,智能化仓储是在自动化仓储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相关信息决策系统整合集成而组建,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通过EPC与WSN节点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的更新发展,既可以传输阅读器扫描的货品EPC电子标签身份认证信息,又可以传送传感器所监测到的仓储环境实时动态变化信息数据,系统结构设计为网状树形自组织结构,从而较少单一组织节点损坏或故障对整个传输网络的影响,实现仓储物流系统的多源感知、动态监控、实施调度与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仓储物流系统

物联网技术是自能化仓储物流的技术支撑,通过互联网将不同的物体进行信息联通共享,使仓储的货物可被远程感知与操控,构建现代智能物流仓储配送方案。现代物流的发展,对现代化智能物流仓储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不单单要能完成出入库、移动调拨、货物盘点、退换货与基本报表功能,还要适应时代技术需要,满足仓储环境湿度、温度,甚至光线、火灾等多源传感器的监测需求。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仓储系统主要分为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部分。硬件平台主要为支撑和维护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的多种硬件设备、传感器与工具等,是仓储系统的基础;软件平台主要为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根据现代物流仓储的业务数据流要求,对数据、资源、事件、货品与人员等调度与指挥,维持人、财、物的高效有序运转,并使整个仓储货物间与互联网间相实现网络对接,将货品基本信息传送至物联网中,进行在线操作与查询。

智能仓储物流系统之中货物的基本处理流程为:

(1)货品入库。利用RFID射频技术完成待入库货品的EPC电子标签身份认证,读取货品的基本信息,同时以WSN节点将货物信息上传至数据库管理中心实现货品入库登记、分析适宜的货架仓位、优化配置传送线路,最后向移动机械(例如移动叉车)货品传送指令,通过传感器对货物定位跟踪,跟踪信息也采用WSN进行数据传输,直至货品入库放置于预订的适宜仓位。

(2)货品出库、库存盘点、移动调拨。通过管理系统平台,对库存货品实现内部操控处理,涉及对象指引到位监督、物品识别与数量自检、移动调配退货与报废信息上传等功能基本指令,这些指令与数据的传输,均依赖WSN节点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流传输,实现调运机械硬件与仓储管理软件的物联结合,通过实时数据回传,判定货品的处理状态。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企业建立了物联网仓储物流系统,尽管处于初级的阶段,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应。例如济宁金乡建立的“物联网大蒜冷库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对冷库内的湿度、温度、CO2等指标完成在线监测、无线传输,主控中心与设定的指标参数进行对比,自动冷库的加温、除湿、通风等指令,完成系统的自动运行;嘉兴电业局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大小型燃料库房间的远程信息交互,堆垛机自动存取货物等功能,实现了燃料库间的物质资料智能调配。

4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仓储物流的展望

本文通过阐述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状况,介绍物联网设计的EPC、WSN等数据传输与感知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仓储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架与运作模式,并根据社会中已存在的物联网仓储物流管理系统案例,分析了物联网技术普及应用的现实意义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伴随着无线感知技术、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日益成熟,物流仓储系统的智能终端设备不断更新发展,为构建“智慧物流”提供了软硬件条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同时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当前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仍处于较为低端的阶段,数据的采集传输、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的加密安全等方面还不甚成熟,离现代“智慧物流”、“智能仓储”的要求还差距很大,在以上方面还存在探索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晓川.现代仓储物流技术与装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6).

第7篇:应急物流研究范文

随着产品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利润不再仅仅由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决定,物流服务在整个价值链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电子产品尤为典型。电子产品的附加值高、时效性强、更新换代快、产品种类多等特点对其物流配送系统的快速响应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1]。因此,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常常将物流业务分包给专业的物流服务集成商,由集成商组织运输、配送、库存等功能型物流企业,进而形成专门的电子产品物流服务供应链。物流服务集成商是电子产品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核心,不但是业务的组织者,也是收益分配的组织者[2]。在业务组织过程中,物流服务集成商与功能型物流企业之间是平等关系,业务的完成需要双方的密切合作,然而在分配收益时,物流服务集成商对功能型物流企业又采取了“非合作”的策略。由于集成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这种“非合作”策略容易导致利益分配不均,进而影响功能型物流企业的积极性,出现物流服务水平低、交易成本以及道德风险高等现象。因此,针对电子产品物流服务集成商在“非合作”策略下引发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建立一种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尤为重要。国内外学者对物流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已有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利益分配问题方向,如Frank[3]建立了关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服务定价模型,验证分析得出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能有效促进参与各方的合作积极性。Zhou[4]等通过博弈模型给出一个价格数量策略,解决随机需求下单一制造商和零售商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问题。Arcelus.F.J[5]在需求不确定条件下,通过建立制造商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的博弈模型,提出制造商为物流服务商分担风险的回归政策。AlfredssonM[6]指出建立收益合同模型可以促进物流服务供应链各方合作积极性,但未能在集成商与分包商之间建立一个收益分配合同模型。国内部分学者对此也进行了一定研究,孟丽君等[7]研究了物流服务集成商占主导地位条件下,关于功能型物流企业的供应链契约选择问题。陈志松[8]建立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批发价契约以及收益共享契约,并得出了最优状态下的物流服务订购量及质量成本投入量。刘伟华等[9]运用委托理论建立了一个物流服务集成商和多个功能型物流企业之间的优化模型,最终得出物流服务集成商提供给功能型物流企业的最优分配系数与固定支付。何美玲等[10]通过委托理论研究了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物流服务集成商与功能性物流企业之间的能力协调和收益共享契约问题。桂云苗等[11]提出通过建立竞争联盟的协调方法以解决集成商与功能性物流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田宇[12]等为促进物流服务供应链各方积极参与合作,构建了二阶段以及三阶段的物流服务供应链收益分享合同模型。李剑锋等[13]研究了需求不确定条件下,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二级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定价及效率问题。崔爱平[14]等通过建立期权契约协调机制来解决集成商与分包商的订购与投资决策问题,从而实现双方分配利润最大化。现有文献分析表明,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主体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上述研究过于强调物流服务集成商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大多采用了Stackelberg主从博弈去描述二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实质上,集成商与功能型物流企业在业务执行中是平等合作关系,二者在分配利益时也应该是一种合作互利关系。基于此,本文从物流服务集成商与功能型物流企业在业务上的合作关系出发,结合电子产品物流服务的时效性特征,构建电子产品物流服务集成供应链合作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两者之间的业务合作,进而提高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1问题描述与假设

电子产品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利益冲突主要集中在物流服务集成商和功能型物流企业两方之间,双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15]。集成商将业务分包给功能型物流企业时,两者之间构成了委托关系,委托方为电子产品物流服务集成商,商为功能型物流企业[16]。集成商不仅负责电子产品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组织协调,还要为保证服务质量而参与物流服务的具体运作,功能型物流企业主要为集成商提供配送、运输、仓储等专业性物流服务,服务质量由双方合作程度决定。在业务上,物流服务集成商需要功能型物流企业与其合作,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质量,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各司其职,地位平等,两者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对电子产品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整体运营起到功能互补作用,然而在利益分配时,物流服务集成商占主导地位,不仅要确定支付给功能型物流企业的固定费用,还要根据双方的合作程度决定利益分配比率。这种业务上的合作,利益分配时的“非合作”策略影响了物流服务产出效率。

2模型建立

依据以上假设,整个电子产品物流服务外包共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集成商制定服务外包合同,之后物流服务集成商和功能型物流企业各自选择最优的物流服务质量,服务价值实现后,集成商按合同规定向功能型物流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根据博弈论逆向解法,假定支付函数W()已经给定,由双方的物流服务质量进行决策。

3模型求解与分析

在最优情况下,物流服务集成商无需对功能型物流企业支付更多费用,此时,集成商支付给功能型物流企业的固定费用为:此可知得如下结论1。结论1最优分配系数*与物流服务集成商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产出弹性系数a呈负相关,与功能型物流企业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产出弹性系数b呈正相关,与集成商和功能型物流企业所投入的服务水平12e,e、变动成本系数,、物流服务质量产出系数k无关。结论1说明物流服务集成商在确定电子产品物流服务外包合同利益分配系数时,只需要考虑双方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产出弹性系数,无需考虑双方投入的质量水平以及成本系数。

4算例

为验证结论1,假设双方所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水平的产出系数k4,功能型物流企业的保留效用2u,物流服务集成商以及功能型物流企业的成本系数分别为3,3,双方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弹性系数a,b为变化值,其变化范围为(0,1),求*,利用maple13绘制出集成商和功能型物流企业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弹性系数与分配系数的三维关系图,如图2。由图2可看出,当a在(0,1)范围内递增时,*逐渐递减,说明集成商所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弹性系数与分配系数呈负相关。当b在(0,1)范围内递增时,逐渐递增,说明功能型物流企业所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弹性系数b与分配系数呈正相关。所得验证结果与结论1相同。为进一步验证结论2,假设双方所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的产出系数k=4,功能型物流企业的保留效用,双方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弹性系数a0.6,b0.6,双方的成本系数,为变化值,计算不同成本系数下集成商和功能型物流企业所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并绘制成本系数与物流服务质量之间的三维关系图,如图3、图4所示。成本系数大于0,因此对,在1到3之间取值,由图3、图4可知,当集成商的成本系数α递增时,双方所投入的物流服务水平*2*1e,e递减;当功能型物流企业的成本系数β递增时,双方所投入的物流服务水平递减。因此,集成商与功能型物流企业所投入的最优物流服务水平与成本系数呈负相关。为进一步验证双方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与产出系数的关系,假设功能型物流企业的保留效用2u,双方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弹性系数a0.6,b0.6,成本系数分别为3,3,将产出系数k作为变化值,对在1到10之间取值,计算不同产出系数下双方所需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并绘制产出系数与双方投入的物流服务质量关系图,如图5所示。

5结束语

第8篇:应急物流研究范文

【关键词】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

一、建立物流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一)解决了学生就地实习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流通的加剧,物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物流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进入企业后仍需要培训才可工作,形成了供求质量严重不平衡现象。面对着毕业生数量巨大但和企业需求脱节的局面",如何将学生培养成物流企业需要的人才将成为应用型大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可以弥补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的不足,方便学生实训。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物流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和生产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流程来布置,实训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一致!实训的内容与企业的产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支持。在按照产学研 相结合的要求建设和管理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和职责。实训基地建设 和管理的过程 ,既是教师展现自身才华和智慧的过程,也是教师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 、 增 长实际本领的过程,不失为培养锻炼双师型师资的一条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实训基地 建设和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和发现一批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 、能工巧匠,把他们吸收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来,充实学校的教学队伍,这些兼职教师对所从事行业或专业的基本技能 要求以及前言动态较为熟悉,能把实践知识运用与教学过程,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

要想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非常重要。物流实训基地,可以使物流企业专业人才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入企业开展物流工作,在工作时既指导了学生实习",又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校内物流实训基地,通过情景教学使老师具有双重身份,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建设。

(四)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那么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无论是培养方案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所以建立物流实训基地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

目前,大多数院校都意识到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学生对于实践项目的学习兴趣远远高于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物流行业的特殊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仍存在难题。

二、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缺乏。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的资金相对于机械类、电气类等一些专业而言,所需资金投入少,但是对于经管类的其他专业而言,所需资金投入就多了。目前物流企业常用的设备,如包装机械设备、卸搬运机械设备、集装化设备与器具、搬运车辆与载货汽车、仓储机械设备等,这些设备的价格都比较高昂,绝大部分院校都承担不起这些高额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费用,因而只能购置一些基本的、应急的实训设备,这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即使部分院校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设备,但是这些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成本也是比较高额的,所以大部分院校放弃投入。

(二)空间不足。物流实训基地不仅要有设备,还得留有足够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同时某些重要的现代物流设备比如高层货架、立体式仓库等还对空间的高度有要求,就仓储中心或者配送中心而言,能体现物流企业工作流程的实训基地,场地面积至少需要1000平方米,空间高度在 5米以上,学生操作的空间可能比物流设施设备摆放的面积还要大,对于应用型院校而言,空间将是难以满足的一大难题。

(三)缺乏“双师型”教师。目前应用型大学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物流专业的技能性和实训基地的实践性要求在实训基地工作的教师既要有理论学术水平,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即“双师型”教师。从资格来讲,他们既是讲师,教授又是物流师,物流经理人。学院应该将年轻的物流教师“下放”到企业,进行培训,对于教师而言,考取物流师等证书很容易,但是他们不一定就具有了实际操作能力。因为学院应该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只有高水平的师傅才能带出高质量的徒弟。再有,学校要吸引一些有物流经验的专业人员,在实训基地培训学生,教师毕竟在企业培训时间有限,有时只是掌握了浅显的知识,吸纳专业的人员到教师队伍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学到更多专业知识。

三、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校企合作就是双方共同投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眼光长远的企业家意识到操作型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开始注意培养既熟悉本企业文化、又愿意长期为企业效力的各种实际操作人才,员工招聘成本相对加大,应用型大学每年有大量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形成巨大的选择空间。而对于学校来说,学生毕业就能直接进入企业参与工作,解决了工作问题,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因此,应用型大学和企业双方本着“平等、自愿 ”、“ 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合同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任务与企业的发展及利益捆绑在一起。企业以设备、场地、资金和技术等方式向高职院校投资,合作办学,参与高职院校的决策、计划、组织和管理等工作,从而分享和取得一些利益 。

(一)以学校为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校财政投入为主,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建立和管理实训基地,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和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实训任务“学校自主建设,为企业提供服务”学校投入场地、设备,构建真实的职业场所,为企业提供服务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和圆通速递等物流公司合作,建立物流工作环境,为校内及周边区域的包裹配送提供便利,企业提出工作要求,学校自主管理,学生在工作学会物流专业技能。

(二)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

这种模式已企业为主,学校提供服务,这种模式下,场地、设备等都可以由企业提供,学校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教学衔接。企业根据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开设“订单班”,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根据实际需求,提出教学要求,同时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通过企业实训,使得学生能提前了解企业文化,掌握岗位技能,实现“工学交替”。

参考文献:

[1]舒旭丽.物流运输实训基地建设与运作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08(3).

[2]冯雪萍.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8,(5).

第9篇:应急物流研究范文

关键词:物流服务 供应链 任务分配 供应商满意度

物流服务供应链是随着物流服务产业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它是指以物流服务集成商为核心,以功能型物流服务供应商物流服务集成商客户为基本结构,通过提供柔性化的物流服务保证产品供应链的物流运作的一种新型供应链。

一、基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任务分配模型

(一)模型假设

1、供应商权重

对于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集成商而言,各个物流服务供应商的重要程度和战略地位会有所不同,物流服务集成商可以根据各供应商的重要程度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不妨设有m个物流服务供应商,且第i个物流服务供应商的重要程度为Wi,则0≤Wi≤1,且■。

2、供应商满意度

在供应商申请的最大服务能力范围内,供应商所分配到的任务量越多,服务商的满意度越大;接到的任务量越小,满意度就越小。Xi――供应商i分配到的任务量,Bi――供应商i申请的最大任务量,因此,可以用Hi=Xi / Bi来衡量第i个供应商的满意度。

3、供应商的总体满意度

在分配过程中,集成商希望重点关切处于重要战略地位、重要程度更高的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满意度的高低,因此,供应商的总体满意度应该等于供应商权重与供应商满意度的加权和:

(二) 模型假设及构建

首先规定以下符号含义:m――参与任务分配的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数量;Fi――供应商i的服务质量;Ci――供应商i的单位物流服务成本;Xi――供应商i分配到的任务量;Bi――供应商i申请的最大任务量;D――集成物流服务商面临的物流服务需求(如运输需求)。

建立相应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1)最大化服务质量;(2)最小化运输成本;(3)最大化供应商满意度。

约束条件:(4)表示每个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在一定时间段内所能提供服务能力的限制;公式(5)是满足任务总需求的约束,所有的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总量应该等于需求总量的约束;公式(6)表示各供应商提供量的非负约束。

(三)模型的模糊优化求解

本文采用隶属函数法将多目标问题化为单目标问题,采用最大满意度的求解方法进行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分别确定各个目标的隶属度函数。

记目标函数为f(X),分别计算多个目标函数中的单一目标在原约束条件下的单目标规划问题的最大值fmax(X)和最小值fmin(X)(本文算例中运用MATLAB求解得到),并求出相应目标的隶属度函数。

(1)目标函数取最小的隶属度函数:

(2)目标函数取最大的隶属度函数: ■

步骤2:根据目标函数的隶属度函数,采用相应的决策算子,构建关于综合满意度的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本文考虑决策者对各目标函数的偏好不同,采用加权和形式的模糊决策算子,假设有L个目标函数,并用αl表示对应目标的重要性系数(决策者可根据偏好、战略进行赋权),从而将多目标规划问题转换成单目标规划问题如下:

步骤3:用MATLAB计算新的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得到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最优解(或满意解)。

二、算例分析

某物流服务集成商承接了一项物流运输任务,每天的运输服务任务D为280,现准备将运输任务分配给物流服务供应链内的四个物流服务供应商甲、乙、丙、丁。集成商希望分配结果能综合兼顾服务质量、服务成本和供应商满意度3个指标,且对3个目标的偏好有优先级,赋予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35、0.35和0.30。另外赋予4个供应商的权重分别为:0.25、0.15、0.25和0.35.各供应商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表1中:(1)供应商权重是决策者根据供应商的战略地位等因素的不同而赋予的权重。(2)服务质量的数值主要依据历史的服务质量满意率,采用百分数的形式给出。(3)单位运输费用表示单位货物在两地运输的平均费用。(4)运输能力数值表示每天能承担的最大运输量。

参照上文多目标规划问题的模糊优化求解方法,上述模型的具体求解步骤如下:

(一)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

F(X)代表服务总质量函数;G(X)代表运输总费用函数;H(X)代表总供应商满意度函数;分别以运输总费用最小、服务总质量最大和总供应商满意度最大为目标,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如下:

(二)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

首先求得各目标函数的隶属度函数如下:

然后,考虑到3个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35、0.35、0.3,采用加权和形式的凸模糊决策算子,将多目标规划模型转化为相应的等价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

最后,利用MATLAB进行求解,得到X1=110, X2=50, X3=0, X4=120; λ1=0.7656, λ2=0.5955, λ3=0.8839; Z1=0.7416; F1=260.2, G1=15510,H1=0.675。各目标的优化结果参见表2第一行。

(三)模型相关分析

1、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任务分配过程中,如果不考虑供应商满意度,只考虑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本,分配方案会导致供应商的整体满意度低下,可能会影响供应链的稳定和效率

我们去掉供应商满意度目标函数, 并依旧假设决策者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本的偏好程度相同, 用max Z2=0.50λ1+0.50λ2替换原目标规划中的max Z1=0.35λ1+0.35λ2+0.3λ3,约束条件不变,并利用MATLAB进行求解,得到最优值为:X1=110,X2=100, X3=0,X4=70; λ1=1,λ2=0.4831,λ3=0.2573,Z2=0.7416,结果如表2第二行所示。

2、对某一个目标的偏好太过于明显,会导致其他目标最优化满足程度过低

我们将目标的权重αl=0.35、α2=0.35和α3=0.30变为αl=0.1、α2=0.8和α3=0.1。则多目标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为:max Z3=0.1λ1+0.8λ2+0.1λ3,保持约束条件不变,利用MATLAB进行求解,得到最优值为:X1=110,X2=100,X3=0,X4=70;λ1=0.1250, λ2=1,λ3=0.5644, Z3=0.8689。结果见表2第三行。

3、在实际分配过程中,如果所得分配方案中的某个目标的最优化满足程度过低(λ值极小),可以通过限制λ的最小值来对分配方案进行优化

在2中,由于决策者强烈关注“服务总成本最小化”这个目标而导致得到的分配方案对“服务质量最大化”目标的满足程度很小(λ3=0.1250)。我们假设令λ1≥0.3000,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约束条件λ1≥0.3000,并利用MATLAB进行求解,得到优化后的最优值为:X1=110, X2=0, X3=74, X4=96; λ1=0.3000, λ2=0.8742, λ3=0.8692, Z4=0.8162。结果见表2第四行。

三、结论

(1)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物流服务集成商应充分重视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满意度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稳定和效率的重要性,并在任务分配过程中予以体现。(2)决策者不能太过于偏好质量、价格和供应商满意度三个目标中的某一个目标,否则最终会导致供应商为了获取更多任务量盲目追逐单一目标而牺牲其他目标。(3)最后,在实际分配过程中,如果某个目标的最优化满足程度过低,可以采用限制λ的最小值来对所得分配方案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①刘伟华. 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②刘伟华,季建华,周乐.两级物流服务供应链任务分配模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42(9):1525―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