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教育体系范文

数字化教育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教育体系

第1篇:数字化教育体系范文

1.1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

学校开辟了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全开放”实训室。每周有一天时间给学生安排上基础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体育等。其余四天安排上专业课。专业课教学全部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如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电子CAD、SMT、电子电路制作等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专门指导教师在实训室上课,学生按需使用,随时保证学生选择实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训练、研究和创造的环境,有力保障学生日常技能训练顺利实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1.2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以每年全国技能大赛项目书为指引,结合我校实训设备和师资水平,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了SMT实训、电子CAD抄板等实训项目,使我系的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的市场需求相适应。

1.3促进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

对电子类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将课程按照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递进构建课程体系,将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学校、企业、社会的各个教学环节上。基础能力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实施。专项技能训练阶段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安排在二、三、四学期实施。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常用的技术,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能运用一项或几项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创新能力以实际或模拟(仿真)实际对象为背景,安排在五、六学期实施,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综合运用

2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我校采取理论教师下工厂企业工作,实习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随着进一步深入推进一体化教学,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还在加大。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①让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采用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②将理论课老师和实训课老师的工作岗位定期轮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要求教师每年完成一件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践作品,并对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④每年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引导教师提高实践技能;⑤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⑥让专任教师跟随学生下厂实习锻炼,到企业拜师学艺;⑦出资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⑧聘请国有大中型企业退休专家、高工和技师来我校兼职。

3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实训场所

实训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的重要地方,也是专业教学设施和仪器存放的地方。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条件。有了充足、规划合理和干净的实训场所,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为满足一体化课程实验和实训教学的要求,我系坚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不断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建立了一批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设备齐全、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了集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训、半工半读、技能鉴定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课实训教学平台。

3.1校内实训设备

为了配和一体化课程的顺利进行,根据各专业和课程的需求,共组建了17个实训室分别是:模拟电路实验室1个、数字电路实验室1个、电工电子实训室2个、电子产品装调实训室2个、印制电路板制作实训实训室1个、电路仿真和模拟实验室1个、电子CAD实训室1个、电子工艺实训室3个、移动通信实训室1个、家电维修实训室1个、空调与制冷实验室2个和1个PLC实训室。1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都是按工业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而设计和实施的。各实验实训室之间相互分工和密切联系,满足了本系所有一体化课程从焊接、器件检测、电路分析、电路图的绘制、电路板的制作、电路仿真、仪器仪表的使用以及电路组装和调试的教学需要。

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我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推进我系一体化实训场所建设工作,确保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专业实训和半工半读等工作落到实处。多年来,我系积极与各大企业联合,开展校企合作。目的就是为一体化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企业的需求、体验企业的管理文化。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实际需求零对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一体化课程改革

4.1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

通过深入调研、严谨分析论证,吸纳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锐意改革,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以“2+1”校企合作模式为主线加强专业建设。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对接电子信息企业岗位群,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精心设置情境组织课程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大力促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的校本教材开发模式,以职业性、前瞻性、实践性引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面向电子信息行业第一线的、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4.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4.2.1建设精品课程、核心课程

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充分调研分析,进一步明确职业岗位需求,引入电子行业企业标准,聘任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做中学,做中教”的一体化教学理念,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电子工艺与技能训练》、《电子电路制作》、《电子CAD项目训练》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并将《电子CAD项目训练》打造成校级精品课程。

4.2.2校本特色教材建设

根据专业教学和岗位培训的要求,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重新序化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编写具有中职特色、以实际工作中典型案例为依据的校本特色教材。

4.2.3完善课程标准建设

根据课程特点、实验实训条件,结合顶岗实习企业具体情况,同企业一起制定本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课程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教材和参考书。

4.2.4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第2篇:数字化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20-03

21世纪,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不断进展和深入,传统教学活动和多媒体教学活动的结合更加紧密。而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学机房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和各级教育机构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之中,离不开先进成熟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及应用是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不可忽视的重点和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的要求。

近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最重要手段。实现多媒体教学及其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值得高校及各类教育和教学管理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1 多媒体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学校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多媒体教室也称为多功能教室,是学校多媒体教学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场所。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和管理是学校教学、教务等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

同时,由于国家高等教育的逐步扩招和普及,学生人数众多,课程安排紧凑,多媒体教室及设备分布广泛而数量众多,致使多媒体教室管理的工作和任务显得繁重而紧张。借助目前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室管理工作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工作任务复杂,涉及学校教务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和后勤服务等部门和各个院系。需要各个部门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协调工作,才能保障每一学期多媒体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2 多媒体教学活动开展的流程

由于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教学活动也逐步在向规范化进程迈进,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使得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具备这一特点。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复杂和繁重的表面现象中,也具备相对简单而有章可循的线索。

2.1 教务管理部门排课

教务管理部门依据本学期多媒体教学任务,以教学周为单位,安排并下发每一周的多媒体教学任务及相关课程表,并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课程表及相关多媒体教学任务,并下发多媒体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由具体的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根据教学的需要,具体安排多媒体教室及其设备的使用方式,并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之中提供必要的教学服务和技术支持,保证多媒体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2.2 教室管理人员按照课程表进行多媒体教室的日常管理

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日常的多媒体教学管理任务,主要负责从技术和服务等层面保障多媒体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按照教务管理部门的具体教学要求,提前做好相关准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并与学校设备管理部门以及多媒体设备提供厂商合作,做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维护、维修和保养等工作,使得多媒体教学活动可持续性发展,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

2.3 以学期和教学周为周期,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

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任务主要可以以学年、学期进行周期性的划分和安排,并进一步细分为以教学周为单位进行开展,保证每一周每一天每一节多媒体教学课程有章有序地进行。

3 多媒体教学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

3.1 多媒体教学管理的网络化

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之上,建立多媒体教室、机房和管理室共同组成的局域网,保障教学过程之中的网络通畅,提供教学过程之中的网络服务,并在多媒体教学管理过程之中通过专业配套的网络管理软件管理整套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投影仪、幕布等),并通过远程接管和远程协助等功能,在必要的时候为师生的多媒体教学活动提供实时的教学服务和技术支持,实现多媒体教学及其管理的网络化。

3.2 多媒体教学管理的数字化

IP电话网络覆盖学校各大教学楼的各个多媒体教室及其管理室,通过来电显示等手段确定需要技术支持和服务的教室的地理位置。

数字IP电话的来电显示可依据实际情况设置为教室楼层及其房间编号,也可以直接是网络IP电话的IP地址,通过IP电话的网络IP地址与多媒体教室讲台教师机的IP地址,也可精确定位需要技术支持和教学服务的教室地址。

教师可通过多功能讲台中的IP电话寻求技术支撑,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也可通过IP电话主动咨询上课教师,并就有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进行交流、指导、帮助,或是确定问题之后亲临现场进行处理。

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中,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需要,通知多媒体教学管理机构,为其提供相关的数字媒体等服务,如光盘播放、数码媒体的使用,数字音视频技术的支持等。在网络化的基础之上,从多个侧面实现多媒体教学管理的数字化。

3.3 多媒体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相关通信软件、专业化的远程控制软件和小型的社会化软件的配合使用,是实现多媒体教室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响应国家近年来有关于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政策,通过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幻灯片制作、网络通信技术、音视频处理技术等),来促进各级各类教学及管理部门和机构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化进展程度。

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共同支撑着教育信息化过程的顺利进展。

4 多媒体教学网络数字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和应用

文章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管理为实例,在相关教务管理政策和理论的基础之上,较为详细地阐述多媒体教室管理网络化、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相关学校和教务管理机构的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和相关教学机房的建设过程之中,目前,多媒体教室已经覆盖了学校主要的教学楼,新的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任务正在积极筹备和开展中。

目前,学校主要建设完成近百间的多媒体教室和教学机房的建设任务(其中包括一期的70多间多媒体教室、近10个网络教学机房和二期四栋教学楼共60间的多媒体教室),以及新建完成的20间多媒体教室,基本能保障学校每一学期多媒体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后续的标准化考场、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学机房的建设工作也已经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

目前,学校新校区共有6幢主要的教学大楼,其中多媒体教室分布及教学任务抽样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知,在正常的教学日程,目前学校共152间多媒体教室,在每个教学日程承担的多媒体教学任务超过1800课时(876+216+120+204+225+236),每周的多媒体教学任务接近1万课时,每一学期的多媒体教学任务逼近20万课时,涉及全校各个教学院系及实验教学中心的几乎全部课程(必修课和公选课)。

多媒体教学任务繁重,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很高,多媒体教学及教室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在正常教学日程,每一间多媒体教室每天每一节课基本是排满的。

4.1 IP电话的应用

学校多媒体教室的IP电话主要采用ACTOM公司的品牌,IP电话地址的配置参照多功能讲台教师机IP地址的配置,一一对应,便于管理和相关问题的处理。目前,各大教学楼及其多媒体教室以及管理室配置的IP电话有150多部,由多媒体教室管理部门10多名人员和领导共同负责接听和管理。

4.2 多功能教室的组成原理

以学校校园网络为基础,建立多媒体教室组成的局域网,并覆盖各个教学楼的多媒体教室、教学机房及其管理室。多媒体教室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多功能讲台,主要由讲台及其中的电子锁、麦克风、台式电脑、功率放大器、数字移频器、中控系统和接口等共同组成。其中,电子锁可实现远程开关,以减轻多媒体教学值班人员的工作强度,并保障多功能讲台及其设备仪器安全。麦克风、功率放大器和数字移频器的配合使用,结合的音箱,为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声音保证。台式电脑安装专用硬件保护卡,自动恢复系统盘,并提供多个外部的USB与VGA接口、音频输入输出接口、Video接口、数字Audio接口和电源插槽,满足教师使用无线控制器、PPT自动翻页、U盘和自带的笔记本、音箱等扩展设备和功能。

2)讲台设施,包括投影仪、幕布、交互式白板、展台、音响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学校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主要有日立、NEC和松下三种品牌,由公司和多媒体教学技术保障人员定期清理和保养,主要是进行过滤网清洁、投影仪投影位置调整、灯泡更换,亮度、对比度等光学特性调节,以保障投影的最佳效果和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使用幕布的基础上,展示设备也采取了一定数量的目前流行的大尺寸触摸屏,使得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精彩和有效,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

4.3 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化管理

通过与多媒体硬件教学设备专业配套网管软件的使用,在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之中,技术保障和服务人员可实时对设备运转情况和教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监控,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干预或者是辅助。

4.4 多媒体教学的人员管理

1)技术保障岗位、调度岗位和值班岗位共同配合;

2)坐班制和轮班制相互结合;

3)统一管理和分散管理共同进行。

4.5 教学服务和技术支持的手段

1)通过IP电话和相关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电话指导或者远程协助;

2)技术人员现场解决问题;

3)设备仪器厂商与学校教务、设备和教室管理单位相互合作。

4.6 多功能教室管理和教学机房管理互相参考

在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学机房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和支撑,二者在有所区别的基础上,也有很多的共同点,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可以互相借鉴和参考。

二者之间的区别:1)多媒体教室的主导者主要是教师,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开展;而网络教学机房的主体主要是学生,教师起辅助和引导作用,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开展的;2)多媒体教室教学任务的主要目的是教师展示和传授;而网络教学机房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学生进行上机实践和动手练习。

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1)二者都属于现代的信息化的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2)二者一般都由学校同一个教学辅助部门的人员共同管理,在管理工作之中存在众多的交叉点;3)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相同,主要是教师、学生和教学辅助人员。

4.7 已有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和新的多功能教室建设相结合

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紧密结合的。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实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目前已经完成前两期的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学机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建成上百间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学机房,并投入使用多年,顺利完成近几年来学校数十万名学生的多媒体教学任务,取得明显的成效,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第三期的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工作与目前进行的标准化考场建设任务共同结合,在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已经完成建设任务并正式投入使用。

4.8 多媒体教学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相结合

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工作,不仅可以和网络教学机房的管理工作互相配合,还可以借鉴和参考学校其他院系相关的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及技巧,如学校语音实验室、各类专业实验室的设备仪器管理和相关技术性的细节,也可灵活运用于多媒体教学管理的工作之中。

4.9 技术保障和服务质量共同促进

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工作不仅涉及相关的网络、信息技术,还需要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管理者进行合作和沟通,才能保证多媒体教学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

与传统教学活动相同,学生和教师永远是多媒体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在教务管理部门统一安排教学活动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工作人员承担着较为艰巨的任务,在熟悉技术和业务的同时,需要提高服务态度,增强服务的耐心,优化沟通交流的手段和方式,以保证每一学期、每一周、每一节多媒体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

4.10 设备安全和教学的灵活性相互融入

设备安全与灵活运用设备是一对矛盾。在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设备损耗的情况不可避免,在保证教学活动灵活开展的前提之下,又需要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转,二者互相结合,互为辅助,需要有一定的教室管理经验和手段来进行协调。

5 小结

历史和社会赋予学校的神圣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室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等的发展,使得学校多媒体教学工作的开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室管理和建设的规范化对学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媒体教室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是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支撑。多媒体教学网络数字信息化管理的任务将配合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进一步积极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8):7-21.

[2]周玉玲,卢旭.论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及三者的关系[J].中国电子商务.2010(4):67.

[3]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2.

第3篇:数字化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京津冀;教育资源;一体化配置

相对长三角和珠三角来说,环渤海经济圈在全国地位有不断弱化的趋势。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层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和加速对整个区域具有重大意义,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但由于京津冀区域有两个直辖市,行政区划的限制使区域内经济不协调,这也导致教育在“一体化”方面较为封闭,为此迫切需要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体系。

一、大数据背景及作用

当今社会,互联网从出现变得到人们广泛关注,经过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更是改变了商业,政府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他是一种新技术具有巨大的变革能力这便是 “大数据”。大数据(big date),或大量的数据,大量的数据信息是指手动所涉及的数据量太大,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捕获、管理的过程,成为一个人类可以读取数据。大数据出现以后影响巨大,他给很多行业打开了一道信息大门,其中爆炸的数据更是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机会,减少了许多盲目的资金投放而且大数据的倡导者认为,处理大量的数据,并不是和因果有着很密切的关联,只要从大量的甚至杂乱无章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即可。从而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1]。

在大数据时代,“用数据库( 包括教学效果、图书资料、办学经费、仪器设备、专业和课程、教学水平、学校情况、学生基本情况等数据群组信息) 可以达到全面监控教育质量的目的,形成动态的、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见大数据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或数字化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从京津冀三地的教育资源一体化配置角度看大数据可以极大的减少各高校老师之间的交流,联系学习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2]。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可以形成教育一体化的现实依据

京津冀是一省嵌两市的地域, 以北京,天津为两个核心以河北为辅助,京津冀之间地域相互连接文化内容相互交融,这本身就为京津冀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京津冀三地各政府和各行各业都在凭借自己资源优势,齐心协力相互帮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自2005年以来,河北省首钢曹妃甸,批准进一步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资源同时,能源、生态、产业、交通等领域的发展和建设没有限制,特别是从北京到石家庄,北京到秦皇岛、石家庄到天津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切物质基础为一体的高等教育[3]。因此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经济基础,加快了京津冀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京津冀区域有着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丰富教育资源。北京既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 又是全国高等教育得中心。据统计,目前有32个附属学院,北京市,私立大学的总数超过200所学院和大学,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学位,文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的重点实验室,科学和艺术、科学、工程、农业、医学国家总数的55%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共有44所在天津高校,其中,18个本科院校,高职院校26日,否则独立学院10所;职业教育,天津现在有2个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单位,65年国家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8年河北师范大学,其中26个本科学校10所省重点大学14所私立院校。高等教育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基础和必要条件[4]。

三、高等教育资源的划分

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本文将教育资源分为硬件资源的共享和软件资源两大类,并根据特点将高等教育资源的划分体系细分为了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资产等五项三级指标(表1),这一划分思路主要源于资源的主体性。从资源被动性角度来看,资源在使用方面存在使用效率和频率的差别,因此教学资源存在层次的差别,其共享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这种层次的差别。根据共享的层次划分,高等教育资源按照逻辑逐层可以分为开放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合作、教学资源共建三个逻辑层次。其中,开放教学资源在资源共享模式中处于最浅显层次,它主要是指W校中写生的课程、专业、实验室、实践培训基地、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开放共享;教学资源的合作主要是指教学中学校对资源的管理,学校对于学生的大力培养,使学生成为人才,和学校对于教学的深化改革;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模式是教学资源的共建,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比如:共建课程建设、优秀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共建教材建设,共同编写教材;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将高等教育和大数据信息联系起来,从共享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角度,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为三类:教育管理资源、学习服务资源、教育通用资源。通用资源是按照标准规则来进行资源开发和建设;学习服务作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关服务。其中,以教育管理为核心,围绕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学籍管理、学校办公管理、招生考试和其他服务展开;学习服务包括:平台使用物联网技术来丰富高等教育的课程,这些活动在网络资源共享的环境下,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形成一个学习型社会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建设系统的大背景是大数据的技术,而建设系统的主要任务则是搜集和开发利用优秀教育资源,建设系统主要任务是共享教育资源进行的第一步,数字化教育资源和非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相互应吸纳,相互补充,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主要是为了搜集和利用发展而生,而非数字化的教育资源要对搜集而来的教育资源进行数字的加工和制作,让其符合当代媒体文件的标准,建设系统还有其他功能,便是将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理和合成,使他们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推广,分类和评估。

分类方式 涵盖内容

按要素分类 硬件数码照相机、摄像机、视频展台、投影、计算机教学软件、音频、视频、课件、网络、期刊数据

按资源基本类型分类 设计型:教学软件、音像教材、投影资料、多媒体课件

利用型:电子百科和教育音像等

集成型:交互系y、校园网、虚拟教学仪器

按资源应用目的分类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资料、多媒体素材等图书馆信息检索、科研、教学、后勤、财务系统管理、常用软件下载

按资源素材类型分类 多媒体信息资源、图像类、视频类、影像类、教学软件、教学方法模板、学生参考文献、工具书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类练习性、实验性教学资源

五、大数据帮助高等教育做好教学评估,促进教育客观,全面的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教育评估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首先,形成发展性教育评价的观点,强调发展的主体性教育评估对象为目的,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学习经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第二,扩大教育评估的范围,强调教育评价对象不仅限于学生,还应该包括如课程、教师、学校对教育活动有重要影响的内容;第三,反思的片面追求成就,强调考试成绩不等于物理测量的直观意义,在教育评价不仅可以被简单的数字决定。在网络成为基本的日常学习平台的大数据的时代,“使用数据挖掘、研究分析、内容分析等技术和学科的发展,使得“评价的增量评价”、“进步”的发展性评价的特点,技术和方法的保护[5]。大数据既能变革教育评价理念,扩大教育评价范围,还能为教育评价提供技术和方法。

六、优质资源之间的流动

面对京津冀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京津冀地区之间流动。在教师方面,为了使失衡的京津冀地区的师资均衡发展,可以利用北京和天津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走出去”的战略,“引进”,所谓的“介绍”,即政府应努力构建她霁创造有利条件,施工阶段,河北省在吸引人才和天津工作能力,所谓的“走出去”是北京和天津的著名院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普通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或者使用休息日或假日讲座在北京和天津著名的学院和大学,以改善河北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6]。不仅师资力量要流动,而且各高校之间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应流动,例如像尔雅课这样的优秀公开课,可以各个高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让各大高校支架互相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七、结语

在京津冀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教育的均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发展带来了爆炸性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我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和技术才能准确地把握京津冀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利用大数据所带来的技术使教育资源得到平衡,在教育方面实现环境和机会的平等,促进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消除京津冀一体化中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为京津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诚.大数据数据理念和媒体转型发展[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6-1-17,(104).

[2]徐勇.大数据时代观下的教育质量监控(下)[J].师道,2014(5):33.

[3]庄世英.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

[4]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 21).

第4篇:数字化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数字;影视教育;特点;问题;对策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大量运作,使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数字化时代的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相继而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数字化时代电影的特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一、数字化时代电影教育的特点

1.较强的综合性。

由于电影具有综合性的美学特征,因而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只不过,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化时代的电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是电影不断从文学题材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电影在成长初期,不仅借用戏剧的创作题材,而且将戏剧性动作改造成电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从文学中继承了许多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性和散文的纪实性。电影更是过多地吸收了小说的叙述、心理描写、结构布局等诸多手法。此外,电影还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中吸取了视觉的直接感染力,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和感染力。二是现代科学技术有力促进了电影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语言的创新以及电影美学观念的改变都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运用,使电影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更是突飞猛进。

2.浓郁的商业化色彩。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为了自身的生存,在大规模利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包装自己的同时,开始追求市场利润,把生存作为第一要义,一味地迎合百姓要求,赢得利润的最大化。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电影教育上升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

3.掀起一股新的接受美学观念。

数字技术的普及改变了100多年来人们看电影的方式,看电影的方式越来越个人化、私密化。数字电视技术使我们可以从电视上看电影,可以从网络在线或下载观看电影,也可以观看通过数字压缩技术制作的DVD影碟。在此基础上,电影接受美学也在发生着改变。目前中国电影的观众以青年人居多,他们又是多种网络和数字媒介的使用主体。可以说,数字化造成了电影受众的分流和小众化。

二、数字化时代电影教育存在的问题

1.庸俗化与琐碎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大众文化要求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开始步入多元化、平民化的时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数字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电影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开始融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平凡生命的价值,着重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将娱乐作为第一追求。在表现上,越来越趋向于琐碎化,丢弃宏阔的整体感,偏向表现细枝末节,主要表现普通人卿卿我我的个性悲欢离合,满足于人望的展示,失去了艺术吸引力。

2.艺术形式的模式化与主题的平淡化。

数字化技术虽然给电影带来了巨大变革,但技术的革新并不能解决积存的旧问题。新媒体下的电影在制作、发行和放映方面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越来越多的视觉奇观轰炸、极其乏味的老套叙事已开始使观众产生一种厌烦心理。观众在领略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视觉奇观的同时,看到的仍旧是传统的叙述方式、主题化的表面单一、人物形象的概念泛泛、艺术风格的含混矛盾等等。可以说,如果模式化不破除,中国电影很难赢得更多国内观众,又谈何走向世界!

三、数字化条件下充分发挥电影教育功能的对策

1.在电影剧本的创作上要注重作品的教育性内涵。

电影创作人员在创作剧本时,应将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作为主要创作指南;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要以深刻的内涵唤起观众深入地进行对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处境问题的思考,并给予启发,赢得观众的好评。另一方面,从电影观众的角度来说,人们在电影审美中所要满足的教育要求,应该说是人们对价值的一种需求,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质需求之一。人们看电影,除了欣赏娱乐,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启发、认识,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为此,电影创作人员应重视电影的教育性内涵,当然不能完全依靠理性的说教,应该凭借媒介的强烈感染,观众情感的自觉介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强化思想性原则,加强对电影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性是电影教育的原则,必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从电影内容到电影形式,从电影指南到观影活动,都要突出思想性,要坚持思想导向第一的原则。要加强对电影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将影视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对电影教育的研究,对电影创作的不良倾向要进行批评和纠正。

3.加强电影教育体系建设,为提高电影教育作用提供保障。

第5篇:数字化教育体系范文

设计,是人类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现代工业和文化产业,是一个集艺术、科技和文化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设计学教授田少煦是一位勇敢的探索者和辛勤的耕耘者,多年致力于设计学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在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构建和高校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数字媒体与传统工艺美术融合创新方面有独到的建树。他深入研究了数字色彩体系并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数字色彩”,完成中国第一部数字媒体设计的学术专著《数字图形学》,设计了全新的交互式“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负责“中国传统图形与审美意匠”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并提出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勘探及跨媒体传播研究的新思路。

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的设计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从西方“拿来”的,是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延续,它没有经过较好的本土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生搬硬套痕迹和“西风”压倒“东风”之势。从西方引进的现代主义设计的教学模式盛行了30年,它已经暴露出明显的弊端。

田少煦教授认为,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设计教育已经从早期的萌芽状态进入全面的发展阶段,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中国自己的当代设计教育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与西方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向地“拿来”和学习,而应是相互的平等“对话”,进入了创建自己教育体系的年代。随着设计与生产、服务和人们生活的日趋贴近,设计学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视觉范围,创造出一种具有特色的设计文化和一种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设计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它将催化“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升。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前对它的保护更多是作为一种数据资料仓储式地堆放在一起,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也没有涉及方法论层面。田少煦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越悠久,它的文化积累就越厚重。在技术主导的工业社会里,这种历史积累在某些情况下会变成沉重的文化包袱。在“三网融合”的今天,文化承载技术与它所负载的文化内容之间出现了全新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以一种优质的文化资源通过新技术、新媒体变成“数字内容”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加入到现代社会的文化供需和文化消费的行列中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将变成几千年的投资,以往被认为处于经济生活“边缘”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可能从精神家园进入经济开发的中心地带。我国几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物,与附着在它之上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信息时代将会越来越具有开发价值。

第6篇:数字化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 信息融合 角色转变 WAP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学校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职业院校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走科学发展之路,就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并以此推动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深度变革,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

经过多年建设,大多数职业院校通过向本科院校学习,自己建设实践,数字化校园已具有一定规模,在今后的建设中以下问题解决的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质量。

一、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体现应用,以应用为核心,服务为宗旨,抓住数字化教学与数字化校园管理两个重点,突出高职特色、校企融合特色、实用特色,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之以恒,有计划、分步骤逐步将学院建设成为一个数字化大学。

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面向需求、整体规划、基础先行的原则;建用结合、以用促建、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重点、效益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管理、统一门户的原则。

二、加强信息融合力度,整体突出信息化的效率

数字化校园建设周期比较长,技术变化较大,早期由于经费、技术原因,缺乏统一规划,大多数学校建立了为不同应用服务的数据库,各系统信息相对独立,难以共享,甚至各系统数据不能一致,信息孤岛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系统的效能,降低了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投入热情和信心。

对现有应用系统,最好是完全抛弃,重新按照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原则重新开发。如果没有经费支持,也要对现有系统信息融合,这样才能整体突出信息化的效率。

三、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从为管理服务的角色向为教学服务角色的转变

早期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注重的是为教学管理服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职业院校明确指出,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提高使用效益。

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要从为管理服务的角色向为教学服务角色的转变,利用数字化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加快职业教育数字教学平台建设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特别是学院优势专业及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数字化教学平台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管理和组织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教与学的关系及教学考核模式,实现了“任何地点(Anywhere)均可学习”、“任何时间(Anytime)均可学习”、“任何信息(Any data)皆为学习内容”和“任何设备(Any device)都是学习媒介”的全新方式。

2、加快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

良好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使职业院校得毕业生在就业时能更快、更好的融入企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信息化支撑平台的建设将是工与学、学校与企业沟通最畅通、最快捷的平台。

3、加快对一些资金投入大、危险程度高的实训项目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开发力度,以仿真这一数字化全新实训方式克服资金、仪器设备、实训场地等限制,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跨平台、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应用

早期的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应用终端主要是考虑计算机,即使是移动应用也主要考虑的是笔记本电脑。以iPAD、iphone为代表的高性能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终端将出现多元化。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上网已成为学生的一种时尚。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这类应用。

首先在校园网接入上,要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虽然GSM、CDMA、TDMA、3G等网络已经能够覆盖校园,但其带宽还是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的需求,使用它们产生的费用也将限制学生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

其次在内容上,要开发适合于手机、平板电脑的基于WAP的应用系统。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能将Internet的丰富信息及先进的业务引入到手机等无线终端之中。通过把Interne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描述的信息,显示在手机的显示屏上。

数字化使许多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对教育,只是在教学管理、教学手段上的革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大量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将带来全新的教与学模式,彻底改变现有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久旗.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5期.

[2]松冈一郎.数字化校园【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4.

第7篇:数字化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基本途径;效应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从各方面下足功夫、形成合力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作为师范大学主导的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成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验田”。那么,近年来被教育界寄予厚望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在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历程中究竟能有什么“作为”?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笔者试图从华中师范大学的实践出发,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

1. 现行教师教育体系不适应当前教师培养和教育发展的形势

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师范”最早出现于汉朝扬雄编著的《扬子法言》:“师者,人之模范也。”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其基本特点是以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比重还比较低,教师队伍来源单一。在培养空间上,教师教育主要局限在师范院校内部进行,高等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缺乏积极主动的回应。在培养方法上,先进理论与技术和教师教育的融合不够,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由于条件所限职后培训无法保证。在培养时间上,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尚未有效贯通,不利于教师职业的发展。

2.基础教育均衡化要求师范大学自觉进行教师教育体系创新

基础教育均衡化意义重大。其所强调的教育公平原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到学校和学生,即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原则,不仅指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也包括在接受高质量教育上的机会均等。教育均衡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因素。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师范院校要主动进行教师教育体系创新,特别是将教师教育创新的成果惠及教育欠发达地区,才能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特征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华中师范大学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正在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构想是,以师范大学为主体,以认知科学、IT技术等手段为支撑,以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依托,校内校外有机衔接,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在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培养和培训教师。开放性、广阔性、一体化是这个体系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开放性。即教师教育不再局限在高等师范院校内部进行,而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高等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的理论、技术与资源优势,基础教育的实践优势,地方政府的组织优势,实现三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第二,广阔性。即教师教育要在搞好校内教育的同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等先进技术和理论,使其向校外延伸,发挥虚拟空间和基础教育阵地的作用,使教师教育的成果渗透到社会多个组织。

第三,一体化。教师教育要努力实现职前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校本培养与远程培训的一体化。

二、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标本”

1.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重要意义

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包括教师教育理论、学科、技术、队伍、平台、机制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创新。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想和基本特征,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来呈现。在此要求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应运而生。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教师教育体系创新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连接基础教育的桥梁与纽带,是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化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地方教育,尤其是中西部薄弱的农村教育来说,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目前条件下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有益尝试。首先,实验区有利于培养优质师资。实验区不仅有助于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培训地方教师,提高地方教育质量。其次,实验区有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它通过源源不断地为地方提供优质师资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高校与地方的长期合作和地方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再次,实验区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剪刀差”。实验区主要建在县级行政区,能够带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渐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2.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共建模式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具体模式是:在平等、自愿、公平、互利的基础上,由华中师范大学与有合作意向的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以基层县(区)为区域,合作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在实验区内,选取一所条件最好的中学为实验区中心学校,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中学成为实验基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华中师范大学――实验区人民政府――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区中心学校――实验基地”的垂直沟通机制和“华中师范大学――实验区中心学校――实验基地”的横向服务机制。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搭建了以“师范大学――基层政府――中心学校――基层中学”为模式的合作框架。

3.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建设现状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总体规模是80个。其布局思路是:以武汉市“1+8”城市圈为核心,以湖北省为重点,以中南地区为主要范围,逐渐覆盖至所有生源省,最终形成“立足湖北,辐射中南,影响全国”的建设格局。

2008年,该校与湖北省崇阳县人民政府签约建设全国第一个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基层政府共建的“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试验区”。截至2010年,该校已在全国10个省份建设了30个实验区(93%建在中西部省份,1/3建在民族和边远地区),并在湖北崇阳、五峰、大悟、南漳,贵州余庆,云南大理、武定等多个实验区建成了数字化学习港。目前,实验区各个合作项目逐步推进,成效明显。

三、运用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呈现协同效应的创新与服务系统。实验区的建设,需以项目化、多元化的形式进行合作,发挥其强大的功能效应,使地方、高校达到共赢。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的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实验区的综合基地的功能,主要从优秀人才输送的渠道、未来教师培养的阵地、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优质资源共享的载体、教改研究合作的伙伴、农村社会服务的舞台等六个方面探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1.向实验区输送优秀免费师范毕业生,促进当地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部属师范大学和实验区政府要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契机,建立吸引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实验区任教的长效机制。在具体做法方面,一是引导和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直接到实验区就业。实验区人事部门可创新教师招聘机制,减少招录环节,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引进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当地就业。华中师大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中,近200人赴实验区中学任教,在人数和比例方面均超以往年份。以贵州某县为例,建立实验区以前,该县很少接收该校师范生;2011年,该县从该校一次性录用了5名免费师范毕业生。二是引导和组织签约到城镇学校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踊跃到实验区支教。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到城镇学校就业的毕业生,要到农村学校任教两年。华中师大已组织了一批免费师范毕业生赴各实验区支教,进一步充实了当地师资队伍,提升了教育质量。一些实验区还实行了“华师教师在县城学校支教,置换出的县城教师到乡镇学校支教”的方式,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师的交流。

2.与实验区合作培养免费师范生,探索师范大学与地方协同培养优秀教师的机制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优秀人民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单靠师范大学一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以共建实验区为基础,探索师范大学与地方协同培养优秀教师的机制尤为重要。在具体举措方面,一是组织免费师范生到实验区开展教育实习。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不仅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还了解了农村基础教育国情,增强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二是选聘实验区优秀教师担任免费师范生兼职导师。师范大学应选聘具有高级教师以上职称的实验区优秀教师为免费师范生提供课堂教学、师德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并使之与本校教学论教学队伍形成交流与互动,促进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三是选拔实验区优质生源报读师范专业。通过大力宣传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并建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实验区第一志愿生源就读我校师范专业的机制,提高实验区优质生源报读师范的积极性和师范大学的生源质量。而四年后来自实验区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根据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的政策,大多又回到生源地就业,从而促进了优秀教师在“入口、培养、出口”等环节的良性循环。

3.为实验区教师提供高层次培训和教育,促进当地教师的专业发展

帮助实验区教师拓展教学视野,提升学历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是共建实验区的一项重要合作内容。在具体操作层面,一是利用师范大学教育培训的平台优势对实验区教师实施国家级培训。如在“国培计划”等多个项目中,在培训指标的分配上对实验区加以倾斜。实验区方面,可以组织学成归来的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轮训,使培训成果扩大化。二是组织教育专家赴实验区巡回讲学。师范大学要积极搭建教育专家与当地教师交流的平台,发挥专家的力量为当地教育发展“支招”。华中师大曾组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专家组成员雷万鹏教授等一批专家为一些实验区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做教育改革专题报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实验区优秀教师和干部攻读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三年来,华中师大先后录用了一批实验区优秀教师和干部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促进了当地教学和管理队伍的学历水平的大大提升。在将来,该校还将择优录用实验区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攻读教育博士。

4.向实验区输送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公平分配

一个实验区建设至少一个数字化学习港,是实验区共建在硬件方面的必备要求。在实验区建设的数字化学习港,不仅是免费师范毕业生支教期间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基地,还是师范大学向实验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当地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终身学习的平台。作为受益方的实验区当地教师,可通过数字化学习港共享师范大学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点播”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获取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资源(师范大学须为联盟成员单位)等。此外,拥有电子双板和视频会议直播技术、具有实时录像功能的数字化学习港,还能为异地多个课堂之间实行实时直播和互动提供技术支撑。在实验区数字化学习港内,当地课堂可与华中师大一附中课堂、华中师大本部课堂实行实时直播与互动,并实现“同课异构”。譬如,实验区教师足不出户就可观摩到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公开课,并将本地同类型课堂提供给华中师大一附中教师点评,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远程同步“切磋”。因此,可以说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公平分配提供了平台和技术。

5.与实验区合作开展教育改革与研究,助推地方基础教育科学发展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内的每一个实验基地,都是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观测点,为国家宏观教育决策和教育变革提供信息、知识和实践上的支持。在实验区内开展教育改革与研究,可以将相应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当地教育改革,促进地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华中师大投入了300万元用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多个实验区参与合作并获益。如学校提出的《武穴市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建设方案》,促进了湖北省武穴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多名教授的课题组在实验区开展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代课教师问题研究”、“新课改研究”等课题,为实验区进行科学的教育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

6.积极服务实验区新农村建设,帮助实验区创建农村“学习型”社会

这是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所推行的一个拓展性的合作项目。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学习型”社会提供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学习型”建设,又将会加速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可以做到“三个覆盖”:一是将网络教育覆盖实验区。通过在实验区开设网络教育所有大专、本科专业,为实验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学历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二是将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覆盖实验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赴各实验区开展支教支农、文化传递、科技下乡、心理和法律咨询、社工服务等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在广大农村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终身学习”的主旋律。三是将大学生村官和新型农民的教育覆盖实验区。如华中师大新农学院是湖北省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培训基地,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村官和新型农民,目前已在多个实验区设立了分院或教学点,面向社会开展了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硕士教育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四、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1.实验区的建设推动了当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对当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贡献,是实现了优秀教师的大量输送和合理配置,提高了地方办教育的重视程度。如由于实验区的大力建设和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导向的影响,华中师大2011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有60%以上到中西部和县及县以下学校任教,创历史最高记录。该校每年组织的赴各实验区支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能够稳定任教两年以上,将有效解决当地优质师资力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矛盾。实验区各项业务的推进,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如湖北省崇阳县将实验区的共建与建设教育新城结合起来,合理进行学校布局,并大大改善了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条件。贵州省余庆县投入资金近2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9个数字化学习港,利用网络资源为余庆教育服务,加快了当地教育信息化进程。余庆县还投入600万元兴建2栋华中师大支教生公寓楼,目前已交付使用。而华中师大在建设实验区的过程中,还注重与一些薄弱学校“结对子”,对其实施硬件、资源、师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援,改变了其落后的面貌。

2.实验区的建设引领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师教育实验区的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实验区建设以来,成为了“优质生源选拔、学生就业、支教服务、教育实习、教师培训、远程教育、教育研究、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九位一体的综合型多功能的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位于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实验区,师范大学还可利用专家、学科、平台、理论研究等优势,指导当地发展教育、农业、旅游、文化、工商等事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湖北省内,华中师大建有19个实验区,其中11个位于武汉“1+8”城市圈。实验区的全面建设,将为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实验区的建设加快了教师教育创新实践进程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是师范大学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与地方合作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重要渠道。这种“先行先试”的合作方式,不同于民国时期晏阳初、陶行知等教育家推行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它旨在培养优秀人民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将为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和标本,具有无可替代的示范效应。它同时为地方院校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提供重要的借鉴。所以说,实验区的建设加快了我国教师教育创新实践进程。而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创新的整体推进,又将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准教师”。

4.实验区的建设促进了师范大学办学水平提升

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实验区的创建,是师范大学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重要实践,是师范大学探索免费师范生培养新模式、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做贡献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师范大学抢抓国家教师教育“985”创新平台建设机遇、加快学校办学实力与水平提升的重要里程碑。三年来,华中师大依托实验区在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相关学科建设、基础教育研究和课程教学论队伍建设、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农村社会发展、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学校办学实力与水平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学校向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迈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和实验区建设规模的扩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将在教师教育创新和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敏.以免费师范教育为契机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4日第6版.

[2]黄兴国,党波涛.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有益尝试――华中师大校长马敏谈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实验区的建立.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5日第2版.

第8篇:数字化教育体系范文

【关键词】电大教育;社区教育;和谐社区;数字化学习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环境的形成、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数字卫星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开放教育网络,无疑是发展我国各类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扩大教育规模,凭借着技术的优势把优质教育资源从校园内送到校园外、送到社区、送到家庭,这体现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平衡、公正发展的内在要求。电大长期以来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的方向,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一、电大教育的基本定位:为建设和谐社区、学习型社会服务

电大教育具有着与生俱来的大众化教育属性,契合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的实践有利于促进教育实现尊重生命、个性发展、自我实现、效率优先、教育公平的原则,有利于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终身教育、全民学习,加速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电大教育对于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培养、信息能力的开发、协作精神的增强、个性化的发展、终身学习素养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能动力量,正因如此,不仅受到传统大学的普遍效仿和借鉴,更成为社会民众所公认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选择。电大的社会服务在促进教育公平、满足民众学习需求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正是它得以产生、发展、壮大的必然原因和自然结果。电大只有将育人与社会服务、特别是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为终身教育作出应有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使自身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更成为电大教育的基本属性和根本定位。而社区教育应成为电大教育新的切入点。这是电大教育发展的模式与途径,也就是发展策略的选择与创新问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气魄和决心、更多的谋略与招法,去破解发展中的全新课题。

二、社区教育是建设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推进社区教育、提升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力能更好地实现居民利益,是建设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社区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职业技能和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文化等。社区教育中大量的文化学习活动,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形成健康向上、文明礼貌、安居乐业的人文社会环境,引导人们活出生命的意义,寻找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社区教育在培养社区成员的互助友爱精神、改进社区内的人际关系、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精神和自助能力、提高社区成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电大数字化学习资源为社区教育提供保障

张家全指出,“在Internet里,有千千万万的富源知识网站,很多网站有巨大的数据库支持,它们包含着海量的知识资源”,然而,面对如此丰富的知识,学习者经常会陷入非常窘迫的两难境地,因为从中“汲取知识,既会激发人们作知识富有者的欲望,又会被卷入自感渺小与无能的漩涡之中”,显然,在这样一个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里,高效率地寻找自己所期望和需要的知识,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既需要学习者具有超凡的意志和耐力,同时也需要他们掌握准确搜索知识的路径和方法,而且要想使得这些学习者面对五光十色知识信息,不至于被其淹没,或者不至于使其因为教学资源的斑斓多姿而迷乱于非主题知识信息的检索,“糊里糊涂地浪费大量的时间”,“汲取不到自己所需的特定的知识”,这就需要有关办学单位“利用主题知识网站”,为其“重新组织”知识信息,显然,要想使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在社区卓有成效地参与电大的数字化学习,同样需要电大建设好自己的“主题知识网站”,为广大社区居民学习者提供更为集中、准确、系统的学习资源,从而为其的社区数字化学习保驾护航,提供强攻强有力的学习导航和学习支持服务。

参与学习型城市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各级电大的历史任务绝不仅仅在于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建设,而且还在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建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利用电大系统原有的学习资源库,把原有的大量的音视频专业课程资源转化成数字格式,推陈成新,让这长期尘封在音像库的视听教材化腐朽为神奇,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余热,让更多的人分享其知识传播魅力。二是不断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利用电大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优势,设计、编导、制作优质学习资源,打包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网络配送服务,必要时可以采用体外循环的办法,通过项目招标,吸引社会上的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公司参与学习资源开发,从而进一步扩大电大的学习资源来源,克服电大教学资源编制队伍人员配置严重不足的窘况。三是积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采用赎买、投资、参股、置换等方法,将由普通高校、政府各个部门和有关社会教育机构投资开发的优质学习资源,拿来为我所用,促进其的社会共享。

四、利用电大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构建中国特色的数字化社区学院

1.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中国社区学院建设纵观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社区学院无论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中,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建设社区学院对国家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给予政策倾斜,保证资金投入。

2.利用数字化技术,以数字化学习港为平台。数字化学习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以市场化机制组织资源提供方和服务运营商,以连锁方式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及组织管理的新一代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它通过架构公共平台,整合优质数字化资源,采用标准环境及集成适用技术、创建服务体系、开展示范应用等方式,超越时空限制,实现教育的低投人、高产出。该体系主要以数字化学习港的运行模式为学习者和其他用户提供随时随地可获得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同时提供覆盖全国的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从而满足社会各类群体对享受个性化服务、获取优质资源的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是数字化社区学院的基本物理平台。

3.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创新社区教育的思想。当前要提升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力,更重要的是要看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度、认同度、参与度、满足度、满意度,而不是仅停留在“学者有其校”的水平。因此要推进社区教育必须要牢固树立“立足社区,服务居民,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办学宗旨,注重研究和挖掘社区教育的优势,探索有新意的路子。一是因情而宜,不拘一格。应立足社区的“区情”和群众的“学情”,工作中做到“五个灵活”,即时间灵活,地点灵活,课程灵活、对象灵活、形式灵活,使有学习意愿的居民都能参与,居民想听的课程都能安排,前来学习的居民都有收获,从而赢得居民的认同和参与的热情,提升为居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因人而异,满足需求。应坚持“居民需求就是课程”的理念,加强对居民学习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学校的作用,形成社区教育“有人有场地、一校一特色、去学就收获”的格局,进一步扩大广大居民受教育的参与面,真正成为广大居民参与学习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

4.依托电大成立多种中心和综合基地,完善全民开放性社区教育网络。电大可以利用现有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及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等优质存量资源,实施教学和教学管理,提供社区教育所需的多种功能,成为各地社区教育的办学主体,形成全民开放性社区教育网络系统。近年来,我国也己相继建立了一批社区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这种社区学院多数是一种当地教育机构的整合,如当地电大、职工大学、成教中心、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其中电大常常是这些整合型的社区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的中坚力量。各级政府可以在依托电大发展社区教育的具体方式和路径上,依托各级电大成立“社区教育中心(站、点)”,形成一个多层次、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向社区教育、市民教育辐射,拓展电大的社区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当地的教育资源中心、市民学习中心、培训中心、研究中心,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和综合利用,各级社区教育中心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又各有所任务的侧重。把资源送到农村、社区、基层,形成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最大限度让广大居民共享学习,更好地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服务。

5.发挥电大远程教育优势,进一步搭建数字化学习服务水平。发挥电大远程教育优势,争取将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成一个能够兼容各种教育层次、各种教育形态、各种教育方式、各种教育机构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把电大目前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延伸至社区和社区居民家庭。要加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优化力度,建设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库和信息库,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超市”或“菜单点菜式”服务。非常有效的一项途径是,以电大现有资源为依托,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建设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港”(学习超市),这是拓展社区教育领域,实现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切实举措。该项目的关键,是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教育需求和学习者学习需求,在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基础上,通过有效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真正实现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超市中随需所取的“课程超市、学分银行”。

借助于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学习港搭建的平台,社区教育服务地域将可能进一步向广大社区、农村、企业、行业延伸,服务对象将可能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各类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优质教育资源将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和应用,社区居民将可能得到更具社会性、开放性、针对性、便捷性的教育服务等等。同时,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发展社区教育,开辟社区教育网页或窗口,为社区成员提供活多样的、质量上乘的教学支持服务,并把网站向街道、居民小区、家庭延伸,使广大居民能够方便地“点菜”学习。数字化学习港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化学习服务机构,其办学的低成本、教学的高质量、受众人群的普适性和学习内容的针对性特征,已进入公众的视野并正在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它将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途径选择。

总之,电大参与社区教育,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开放学习系统,使各类教育资源、学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惠及最广大的民众。具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平等的重大意义,这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电大自身发展来说,不仅仅意味着规模发展的意义,而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创新价值。电大教育在不断拓展服务功能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出是一种面向公众的教育,从而进一步体现出公共服务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实现服务功能的拓展,增强功能拓展的能力,是电大教育充满活力的重要保证,是电大教育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窦梦茹.开放远程教育的新进展、新趋势、新使命[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

[2]平培元.从美国社区学院看我国基层电大的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4).

[3]任为民.学习型社会、数字化学习港与公共服务体系[J].开放教育研究,2007(2).

[4]陈肃,赵丕元.电大教育、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5]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2).

作者简介:

第9篇:数字化教育体系范文

自主学习在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出版后便引起了许多西方学者和整个教育界的关注。其作者Holec认为自主学习是目标学习者自己运用和管理语言的过程和能力,即学习的目标、内容和进度全都由自己掌控,通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辅助学习的相关技巧,监控习得过程并且及时地进行自我评价,最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自主学习的定义长期以来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但总体来讲,自主学习都有着相通之处。首先,学习者要学习并负责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其次,便是学习者都具备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再次,虽然教育界就怎样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和解决方法,但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于研究网络自主学习的课题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得到了普遍关注。教育部最新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立体化自主学习教学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

基于网络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强调把教师的课堂讲授同计算机反复操练相结合,充分发挥个性化教学并同步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了解自己的特点、能力以及水平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通过老师的课外指导并借助计算的帮助迅速的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这种学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性。新教学模式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全面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大学英语网络平台和互联网等先进教学手段。

2.创建了教与学的新环境。新教学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较为刻板乏味的传统教学法,为师生创造多方位、多层次、更加积极有效的互动教学方式。立体化英语学习环境的创建充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标准化”和“模式化”,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学或者和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就增加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3.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这就必然会造成基础不好的学生跟不上进度,而基础好的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的状况。而我们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点。学生登录到网络平台只需要完成最基本的英语学习任务,我们的教师则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学习程度为各层次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学习空间,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了解相关行业英语知识、英语三、四级的题型讲解及训练、托业桥考试的模拟题及相关培训等等,从而提高英语相关考试的过关率。

4.信息量的大范围覆盖。新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师课堂传授、网络平台、校园网和互联网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管理模式。教师在课堂传授的是有限的知识,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跟踪,并积极地反馈进行教学评价。同时在校园网站开设相应的网络课程,并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力量全面覆盖各个知识点,为学生在学习中拓宽思路、创新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5.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专业进行人性化的服务。在大学英语网络平台、校园网、互联网的共同作用下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相关的资源信息及相关服务。例如行业英语知识、英语三级四级六级、托业及托业桥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及教师多媒体课件和教案的展示。而教师则可以利用计算机管理软件记录学生网上学习的内容、时间和进度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行业英语的学习资源,便于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来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立体化自主学习教学管理模式的主要教学流程

1.前期的模拟选课。这主要是了解和研究学生选课的方向,并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市场需求进行基本的调控,为之后网络平台的应用做好充分的调研。将擅长不同科目的老师进行划分,确保学生选取的是该科目最优秀的教师,教师通过讲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给学生最专业的、最前沿的行业知识。

2.教师对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学生注册登录到教学平台参加统一的英语水平测试。因为学生的参差不齐,我们在确保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给予评估并给出建议,这就为学生能够合理地选择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网络平台上注册选课。经过前两个阶段之后学生可以直接在线选择课程并参与完成教学任务。从正式注册选课开始系统便会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作业的提交情况、参与讨论的内容和次数、课件使用情况等等。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和教师取得联系,教师每周要有固定时间来进行课程的讲解并给学生进行指导,系统会记录教师的指导内容。此外,也可以通过留言或其他通讯手段给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微信、qq或者邮件等通讯手段。

4.升级学习或选择其他课程。学生完成了所选课程的所有学习任务和作业后,会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测试,成绩达标的同学可以进行同课程较高阶段的学习或者直接选择其他课程。

四、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立体化自主学习教学管理模式主要研究的内容

我院目前已成功实现了大学英语阶梯式培养模式,分为预备级、音体美、A段和本科段四个等级,使用的教材主要为《新视野英语教程》的预备级和第一、二册、《体验英语》和《新编大学英语使用英语教程》其中的文章均为语言文学类文章,对学生的基础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其行业的英语知识却涉及甚少。此外,我院实行的是一年制英语教学,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学计划安排,无法进行学生感兴趣的英语三、四级以及托业桥考试的相关辅导工作,学生此类考试的过关率偏低。因此,我们需要开发适合我院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的立体化自主学习教学管理体系,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1.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特别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强化教师的“主导性”。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主要信息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我们所提到的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自学,这从本质上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自主地去获得知识、完成任务、强化技巧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让学生一味地去适应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单一的课本内容,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每个学生个体不同的知识认知能力来引导学生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应该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调节,主动学习消化教学?热荩?在教师的帮助下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独立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和改进学习方法和技巧。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模式能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将课堂和课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发挥其特长,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习体系。

2.强化学习方法训练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至关重要的一点,而正是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授予不同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从而全面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通过对学生传授不同英语科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例如英语单词记忆法(通过词缀词根、衍生的记忆),英语阅读理解的相关方法(skimming和scanning等)和写作方法(相关的连接词、brainstorming的运用等)。因此,教师应从训练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人手,多层面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3.不断丰富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做充分的补充。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的形式可以尽量的多样化,例如辩论课、讨论课或学习展示课。除此之外,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使用一些与自主学习相关的在线教育网站。如英语学习网、恒星英语、听力课堂、英语ABC、数码英语世界、可可英语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如果只依靠课堂是很难完成的,我们必须开展这样的课外教学课堂来实现知识的巩固、补充与延续。

4.倡导团队协作,积极开展小组活动。小组学习共同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活动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两个或多个组成小组共同来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以辩论、讨论、role play、video录制等形式展现,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和协作,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团队互助来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文字或图片等的传递,例如WeChat,MSN,QQ等,加强信息交流的同步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