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能源体系范文

低碳能源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能源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能源体系

第1篇:低碳能源体系范文

关键字:低碳经济;立法模式;借鉴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3-0056-02

低碳经济,顾名思义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得到有效控制。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1]。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引导。

1 中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并无相对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规定散见于相关的资源能源立法及环境保护法律之中。

1.1 能源法律方面

能源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节约能源。我国关于能源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

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上述法律尤其是《节约能源法》对于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功效。

1.2 环境保护法律方面

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此项法律的公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战略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

1.3 政策规章方面

近些年来,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积极制订节能减排的各项规划及实施方案。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我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7年6月,政府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年7月19日国务院通过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 国外低碳经济法律概况

2.1 英国低碳经济法律发展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进入21世纪之后,英国又因低碳经济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宣布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到2050年要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为实现这一目标,英国政府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尤其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制定方面,已经抢占了“全球制高点”。

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碳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立法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财政部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同年7月,英国政府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战略白皮书,与该计划同时公布的还有三个配套实施方案:《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计划》。

2.2 美国低碳经济法律发展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居全球前列。为降低能耗,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尤其是奥巴马政府作出了包括立法在内的多项举措。

2005年美国出台了《能源政策法》,这是美国第一部综合性的能源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该法案明确了低碳经济将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2009年2月,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同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法案以立法的形

式提出了建立“碳排放总量管制与交易制

度(cap-and-trade)” 。

2.3 日本低碳经济法律发展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结合本国能源匮乏的实际情况,注重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协同效应,形成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核心,以《能源政策基本法》、《节约能源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一整套较为完整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1979年6月,日本颁布了《能源利用合理化

法》(又称《节约能源法》)。1997年4月颁布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2002年6月由日本国会制定的《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正式颁布并实施。

综上所述,通过对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低碳经济立法进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世界各国的低碳经济立法模式大致有这样几种:①以防控“气候变化”为主导的法律模式,英国属于此种立法模式;②污染预防型法律模式,以美国为代表;③低碳经济型,以日本为典型。

3 国外低碳经济法律模式对中国启示

3.1 低碳经济立法要结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压力。目前中国经济发展 “高碳”特征极其明显,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低碳经济立法不应该采取“一刀切”原则,要考虑既给原有的支柱产业留下生存的空间,又要为新兴的产业营造良好的市场规制秩序[3]。

3.2 低碳经济立法要与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相契合

任何国家的法律体系都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建设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必须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既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立法模式,也不能不考虑现有法律体系特点,特立独行,一味创新。应该立足于我国现有的低碳经济立法,改进与现代经济发展体制要求不符的条款,增加“森林碳汇制度”、“绿色碳基金制度”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及制度。

3.3 低碳经济立法要突出政府主导及全民参与作用

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绝不仅仅依靠少数立法者努力,其中政府主导地位及全民法律意识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是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然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这得益于日本健全的低碳经济立法体系,更关键的是日本政府在低碳经济领域发挥的主导地位及全国民众节约环保意识的普及。

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态势,通过法治手段,继承传统的精华,借鉴国外经验,中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会日益完善,也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愈加重要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崔霞.发展低碳经济,法律规制要先行[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52-52.

第2篇:低碳能源体系范文

[关键词] 低碳城市 新能源产业 产城融合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3-0073-04

[基金项目]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低碳城市新兴产业培育的制度联动机制研究”(16BJL118)。

[作者简介] 秦艳(1979 ― ),女,广西兴安人,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经济、产业政策。

近几年,广西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能源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城市化与产业化推动了产城融合。

一、广西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本文以南宁、柳州、桂林为重点,对广西低碳城市建设现状进行分析。

产业发展方面:三年来,三市GDP增长率有所下降,总体保持稳增长。柳州的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但其比重仍然较低;桂林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高,但在2015年有所降低;南宁第三产业比重一直较高,且高于2015年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均值(0.53)。

低碳城市建设方面:从建成区面积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比来看,南宁、柳州、桂林的城镇化进程较快。与2015年国家平均数(0.03)相比,柳州、桂林的节能环保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过低,南宁的比例(0.04)略高。三个城市中,工业用电量均逐步减少,城乡居民用电量快速增长。并且,在全社会用电量占比中,除柳州工业用电比例较高,南宁和桂林的工业用电比例与居民生活用电比例相近。

产城人互动方面:三个城市第二产业中电力、建筑业人员占比均高于2015年国家的平均数(0.18)。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面积占比均在0.3左右,与2015年国家均值接近。根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三个城市的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占比都过低。而且,城市道路面积也均低于2015年国家平均数(15.6平方米)。

二、广西低碳型产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当前广西城市的能源消耗比例仍不合理,高碳排放能源占比较大,需要进一步提高绿色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同时,广西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且新能源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为低碳城市的绿色能源消费提供了基础。基于此,在当前低碳城市建设中应采取“低碳型”产城融合发展策略,即以低碳城市建设为基础,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以新能源产业为保障,驱动低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实现城市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低碳城市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

低碳城市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市场等要素支撑。

低碳城市建设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市场。低碳城市建设就是降低“负”产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清洁能源是城市中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的基本保证,低碳城市是新能源产业的主要市场,也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柳州低碳城市建设加快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倒逼清洁电力的开发,从而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低碳城市建设增强了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城市的集聚效应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本、土地等要素支持,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广西的经济中心,柳州城市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产业园区的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柳州高新区已成为柳州工业发展的基地。并且,柳州低碳城市的建设促进了柳东新区的建设,并推动了以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2.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的低碳转型

广西新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桂林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及风电建设,并获得了较好发展。2015年,南宁市实现了22项新能源的并网项目、83项并网服务。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铁山港―龙潭组团”的龙潭产业园区将建成为广西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绿色电力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广西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为低碳城市中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2016年上半年,在总发电量中,生物质能、风力、核能等新能源发电占了9.5%,相比同期增长了6.1%,火力发电下降为36.1%①。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绿色交通的建设。广西新能源动力系统、电控等新能源汽车配套生产获得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并且,充电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

三、广西低碳型产城融合

发展思路

低碳型产城融合并不是新能源产业与低碳城市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低碳城市作为新能源产业的载体,并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为保障“低碳型”产城融合发展的顺利推进,必须要厘清其实施路径并从技术、规划、政策、人才等多方面为之提供有效支撑。

(一)低碳型产城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基于前面的现状分析,本文从设立产城融合区及完善城市系统两个方面构建广西“低碳型”产城融合实施路径:

1. 以l展为基本原则设立产城融合区

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建设,当产业和城市获得同步发展时,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间的协调性就会凸显。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匹配是产城融合的前提条件。要加快低碳城市的建设,就需要有与低碳城市相匹配的产业。广西可再生资源丰富,新能源产业获得了很好的发展。选取新能源产业作为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匹配产业,能有效地促进“低碳型”的产城融合发展。根据前面的分析,选取南宁、柳州、桂林为试点,以“低碳型”产城融合为目标设立产城融合区,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低碳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低碳转型。

2. 基于市场和政府两个主体建设城市系统

市场和政府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推动“低碳型”产城融合发展中,应以市场和政府为主体,完善城市系统,从而更好地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要素的集聚,进而推动低碳城市与新能源产业间的良性互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城融合发展中的作用,通过道路、水电等城市设施建设,加强低碳城市建设与新能源产业发展间的互动;通过教育、科技及社会保障等,为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提供服务。

(二)低碳型产城融合发展的支撑体系

为保障低碳型产城融合发展实施路径的顺利进行,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功能,形成由技术、规划、产业体系、政策及人才保障等子系统构成的全面支撑体系。具体如下:

1. 技术支撑体系。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低碳型”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群的建设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加强,通过区域内各项资源,尤其是科技资源的集中,能充分发挥群内研发优势,从而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因此,广西应在加强城市群建设的同时,加强低碳技术体系的建设,基于政府扶持和社会投入的结合,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技术的创新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企业低碳发展的服务体系。

2. 促进低碳型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体系。为了避免区域整治规划、低碳城市、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等规划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排斥,应采取“多规合一”的措施,统一指导和引导城市、县域、社区、产业园区等多层次规划间的协同。柳州市的“多规合一”试点中取得的成果值得借鉴,即在现有的城乡、土地及环保规划的基础上划分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并形成三类空间的三条红线。要实现“低碳型”产城融合,还要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对低碳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应基于《广西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V西新能源产业规划》(2009)、《广西关于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的实施建议》(2015)等相关规划,加强低碳产业园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及低碳城市间的产业衔接,以及促进低碳交通、低碳市政等要素的协调发展。

3. 低碳型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广西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广西应加强新能源产业与加工贸易产业间的协同,即通过能源技术的创新推动产业间的协作,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产业的低碳转型,建立低碳型产业体系。同时,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带动了空间结构的适应性变化,广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了城市化建设。因此,通过新能源产业与加工贸易产业间的互动实现产业的低碳发展,进而推动城市的低碳转型,最终实现低碳型产城融合发展。

4. 政策制度体系。产城融合涉及城乡规划、土地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此,还需要形成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一是低碳金融、低碳财税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是城市的经济基础,同时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金融支持是产城融合的重要支撑要素,要实现“低碳型”产城融合,更需要发展低碳金融的政策支持。一方面,通过低碳信贷,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并且支持新能源技术、设备等研发能力,以及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上、下游产业,形成强大的新能源产业链。另一方面,将金融服务拓展到低碳城市建设的各个层面,推进低碳交通、建筑节能等城市建设工作。并且,通过财税政策,将政府资金与市场融资结合,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在低碳城市建设和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推动作用。二是土地管理制度。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柳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形成“多个产城融合发展组团”,以城市建成区为中心,包括柳州汽车城组团等四个组团,并将道路、水电等市政设施纳入统一规划,对产业和城市布局进行统筹。因此,应加强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将产业与城市在空间上有机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且,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升级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效益。三是规划管理制度。通过建立负面清单管理,严管空间规划,促进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产业、低碳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种规划间的协同,制定低碳发展总体空间规划方案,避免多头管理及规划冲突。要实现政策制定部门间的协同,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及相关产业碳排放数据的共享,保障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都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

5. 人才保障体系。尽管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在促进低碳发展方面的专业型人才还比较缺乏。广西应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低碳城市建设、新能源产业发展培养高端人才。并且,完善现有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才集聚,为推动“低碳型”产城融合的科学研发及成果产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贾若祥. 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J]. 中国经贸导刊,2016,(15):52-54.

[2]陈瑶. 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与实例分析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02):161-166.

[3]付允,刘怡君,汪云林. 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8):44-47.

[4]李光辉.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D].安徽大学,2014.

[5]苏美蓉,陈彬等. 中国低碳城市热思考:现状、问题及趋势[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3):48-55.

[6]叶振宇.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论探讨[J]. 区域经济评论,2013,(04):13-17.

第3篇:低碳能源体系范文

    (1)法律法规意识培训。制定资源管理和节约、综合利用、节能及可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法律法规,从加强部门协调、拓宽融资渠道、依靠科技支撑、健全法规制度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将碳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加快拟定地方性的法规和规章草案。各政府部门按照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的要求,加强对碳减排工作的综合监管力度,推进责任的落实。各级统计部门把节能降耗、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碳源碳汇评估、低碳教育培训等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体系,逐步建立碳源碳汇统计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对重点低碳教育培训项目的监测和统计,加大技术装备和资金投入,配备低碳经济和教育培训专业人才,保证数据准确可靠。加大低碳统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交流。

    (2)重点低碳项目培训。强化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排放产业,着力提升金融业、物流业、生物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健康产业和环保产业,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着力推进生物质能、沼气、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增加碳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切实保障生态安全,重点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建设、矿区生态修复与重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金属和土壤污染防治等项目建设。同时,促进低碳试验试点培训,依托现有工业园区、产业区及产业集中区,进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改造。规划建设低碳能源、低碳物流、低碳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低碳集中区,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实现绿色低碳化,推广绿色低碳建筑,鼓励建立节能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的社区能源与交通保障系统。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针对商场、宾馆、旅游景区等设施,加强对顾客消费行为的引导,减少试点商业机构的二氧化碳排放。

    (3)低碳社会构建培训。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社会渠道进行低碳宣传,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社会普及低碳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对开展低碳城市试点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建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政府率先垂范,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低碳消费观,提倡节俭理性的低碳生活,使公众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足迹”,反对和限制高碳消费,使低碳生活逐步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积极引导,使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时尚。构建低碳生活指数,评估低碳生活水平,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居民生活向低碳方式转型。支持各类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学会等非营利组织,向全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低碳指导和服务。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和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方式。

    在教育培训方面,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加以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教育培训发展。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低碳教育培训的领导,成立加快低碳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建立政府部门领导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联系制度,加强政企信息交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实行奖惩制度,每年对低碳教育培训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评。加强低碳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衔接,通过专项规划、低碳产业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分解,确保低碳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规划公示、评价等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分析和评估,定期向人大报告,自觉接受监督检查。另外,发挥规划对社会资源的引导功能,激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配置内部资源,积极吸引外部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教育培训发展。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培训政策、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及国家有关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研究和落实相关的配套文件和一系列教育培训规划,吃透、用足、用好上级扶持政策。从促进节能降耗、优化能源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碳汇等角度出发,贯彻落实相关低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立法形成地方低碳和低碳教育培训法制,对违反低碳和低碳教育培训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惩处。在投资政策、项目招标、征用土地和执法等方面,适度倾斜高新技术产业或企业,抓好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兑现在招商过程中的承诺,进一步提高政府信用建设,加大失信的惩戒力度。同时,建立各种相关制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3)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加强能力建设。制定有关教育培训的相关标准,加大对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为发展教育培训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引导企业向教育培训进行投资,扩大教育培训研发的经济来源。政府和企业充分考虑对教育培训进行战略投资,规范应用低碳技术,抢得先机,提高公众形象,紧密研究和跟踪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发展,超前作出企业的部署。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教育培训体系,使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低碳教育培训领域科技人才纳入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范畴。

第4篇:低碳能源体系范文

1.加大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

“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重视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还对转变人们思想观念有着重要的要求,要建立以适度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为主体的低碳经济意识,大力推广低碳产品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大力推广和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社会全体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

2.加快低碳经济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低碳经济管理的尽快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适宜于低碳经济法律和法规体系的构建,完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建立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就是已有法律法规指导低碳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在低碳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要体系出依法办事、依法必纠的特点,促进低碳经济管理的走向法制化轨道。

3.创新低碳技术体系

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必然的核心,要促进各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逐步建立节能和提高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领域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同时,加强政府及企业的国际合作,不仅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还要准确估计我国能源的稀缺程度、确保能源消费不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并尽量利用发达国家取得的低碳经济管理的技术经验,以先进的措施和技术促进低碳经济管理的深入发展。

低碳经济管理的制度创新

要发挥低碳经济管理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对低碳经济管理的制度进行创新,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并出善的政策。如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碳交易政策、信贷优惠政策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财税政策不仅使财税制度日趋合理化,还有利于提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的倾斜力度,建立科学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在发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府绿色采购等财税政策同时,对低碳经济管理的示范、激励工作还要积极利用金融及资本市场,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作用,将科技风险投资引入低碳经济领域,搭建低碳经济类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的项目融资方式,最终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一套良性的、立足我国国情并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体系框架,确保低碳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活力。

结语

第5篇:低碳能源体系范文

1.1我国的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地广物博,能源资源丰富,但人均拥有量却很少,能源供应不足,价格上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制约。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其中煤炭的消耗量最为严重,然而再生能源,核能源消耗却只占极小部分,由于我国对煤炭消耗巨大,从而导致煤炭排放量增大,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球居前列,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1.2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中以第二产业最为明显,然而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却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产品创新能力差,技术革新落后,是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重工业的发展,对于国内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电污染有严重的后果,更是有不少发达国家打着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口号在我国国内办工厂,对我国的能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我国正处于向第一、第三产业转型时期,优化我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促进信息、金融和科技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第二产业重工业的技术革新,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煤炭能源的消耗,加大清洁能源的利用有重大影响。通过科研创新,实现高能耗向低能耗的转变,由低技能向高科技的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银行、基金和证券的发展也有推进作用,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扩大,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1.3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支持的不足

金融在产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有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等广泛影响其产业主体的发展。低碳经济现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目标,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然而金融机构的定位和信息不健全等也无法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导致科技的创新研发等都会遇到资金不足等问题。一些金融政策不完善,对于金融活动的支持度不够,无法及时给予帮助和扶持,金融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

2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

2.1政府政策的支持

我国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体系,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要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用以规范和激励金融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调整,给予低碳经济项目资金支持,设立风险机制和担保机制及政府国债等机制为低碳项目进行融资。

2.2完善金融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低碳经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可以借鉴国外的金融建设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要合理调整金融体系的定位,加强国际合作,树立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目标,加强银行信贷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为低碳经济项目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手段,推出更多更利于小企业全方位发展的服务项目。

2.3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第6篇:低碳能源体系范文

关键词: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低碳

收稿日期:2011-04-22

作者简介:张立艳(1975―),天津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战略环评、清洁生产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016-04

1 引言

我国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展到规划层面上,规定了特定的规划必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或规划审批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问题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而达到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目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英国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而且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将规划环评与低碳经济相结合作为整体考虑,势必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

2 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站在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条件、可能性及途径,并充分考虑各个环境要素累积效应的影响、能源及资源利用而产生的影响、项目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由此而产生的间接环境影响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针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制度建设、技术准备、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实施即是我国环境立法的重大进展,标志着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为防止在经济发展中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损失和破坏及必将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对有关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仍旧不足[1],规划环评指标体系还有待完善和规范。只有做到充分考虑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环境各项因素,才能确保更好的预防区域和流域范围的环境质量恶化和生态破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保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贯彻实施的重要前提,有利于规划方案和替代方案的比选以及促进区域发展目标的实现,它不但可以使决策者认识到规划实施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的环境因素,而且可使公众获取有关规划环境影响的有效信息。这对于发展和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逐步形成一套面向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评价对象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促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指标是用来反映环境变化过程和趋势的工具,具体包括表示和描述环境背景状况、可预测的规划环境效益、替代方案对比以及监测规划执行情况与规划目标的偏差等。在实际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体现出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评价范围较大、涉及评价因子较多,从而也决定了评价指标的复杂性,众多层次和众多类型的指标共同构成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需要在众多的原始数据或评价信息中筛选出灵敏、全面、且便于定量的主导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而且筛选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性、层次性、独立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绝对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原则。

规划环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评价方法,依托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适当的扩充、完善而形成其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自然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的组成部分,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站在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条件、可能性及途径,并应充分考虑各个环境要素累积效应的影响、能源及资源利用而产生的影响、项目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由此而产生的间接环境影响等。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规划环评的评价指标还应包括资源指标、能源利用指标、社会经济指标3个方面的指标要素[5]。

我国的社会经济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规划环评作为重大经济决策链前端的必不可少的有力工具,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我国的规划环评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全球变暖大环境下我国即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规划环评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更加统一和成熟的指标体系尚有待形成,从而才能为我国制定更合理的战略安排提供重要依据,进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低碳指标纳入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应对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高碳经济虽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纵观世界上英、美、日、澳、意等主要发达国家,正在纷纷采取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分别通过征收碳税、开发碳减排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等一系列措施来形成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欲借此来抓住全球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争取在未来的经济、产业、技术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6]。谁在低碳道路上处于领先低位,谁就能占领历史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中国经济如今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能源结构中煤炭的主导低位仍比较明显,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大形势下若要谋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采取复合国际潮流的经济发展模式[4],反之,若我国继续走旧时的高碳经济发展道路,谋求一时的经济快速发展,则必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在未来困难重重,承受不可预知的更大的风险。

中国目前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2大国。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于2009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1排放大国。面对越来越大的国际舆论,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外部压力,中国的发展空间将受到制约。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学者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从概念上可以看出,规划环评的目标是在于确保规划目标能够实现的同时预防或减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实质也是在于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拥有相同的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实际操作中应当将二者作为整体同时考虑,以确保不会顾此失彼,甚至影响到规划环评的时效性。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资源、环境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成为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主要难题。低碳之路无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目前在规划环评过程中融入循环经济理念已逐渐受到重视,而低碳经济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规划环评中还鲜有涉及。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将低碳理念融入到规划环评之中,使规划环评的发展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在于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将低碳指标逐渐纳入到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则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中包含尽可能多的低碳指标,这样将可以更好地指导规划的制定并且将更加具体、更加有效地指导经济、社会在良性的循环体系中发展。

4 低碳评价指标现状

综合分析目前已有对低碳评价指标的研究可以发现,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大多数是参照国际能源局2009年CO2报告或者国际上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种可能指标,包括人均碳排放水平、碳生产力水平、技术标准、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碳排放弹性以及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的指标,以此作为衡量低碳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虽然低碳如今已经成为热点问题,正受到许多国家和组织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尚缺乏一套系统的、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的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

通过对现有低碳评价指标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的总结[7],本文给出本文对低碳评价指标选取的一些结论。笔者发现虽然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低碳评价指标的分类和命名及其所应当包含的具体低层评价指标尚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各评价指标体系所囊括的评价指标基本均包含于能源与资源、消费、建筑、交通、产业、政策等几大方面。于是,本文在借鉴和扩展前期低碳评价指标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目前广泛被采用的低碳的高、低层指标(表1)。

表1 现有低碳评价指标汇总

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关的低碳评价指标分布范围较广,包含内容较多,在实际选取和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客观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性的低碳指标进行评价,而且随着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了解的不断深入,既要对低碳评价指标进行补充修正,又要剔除难于量化或者表征的低碳指标,从而逐步筛选得到最具有代表性的完善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5 规划环详指标体系实例分析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世界上第1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为中国今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示范。

2010年1月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分解专家论证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内首个生态城指标体系分解实施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生态城建设理念和建设模式的复制推广奠定了基础,而且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有可能成为国内第一个行业标准。中心天津生态城建设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低碳指标见表2。

表2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环评中的低碳指标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定位、规划设计、建设目标及其具有特点,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指标体系分别选取了表1中低碳能源和资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政策中所涉及的一系列低碳指标,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将低碳理念纳入到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中,以期更好地指导规划的制定并且更具体、更有效地指导经济、社会在良性的循环体系中发展。由表2可见,百万美元GDP碳排放强度低于150t,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绿色建筑达到100%,区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这些指标有的达到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水平。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中,无论是约束性指标还是引导性指标都涉及到低碳方面的指标,表明将低碳指标融入到规划环评体系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逐渐得以实践。该指标体系的制定是在参考中新两国的国家水平基础上,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取其高者,并同时在参考国际标准和天津当地条件下进行的。希望以此来满足生态城的未来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中新生态城未来的发展势必会对其它生态城的建设起到引领和启发的作用,生态城指标体系的构建理念和选取方法也都会被作为未来生态城建设实践中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从而让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6 结语

深入认识规划环评在区域发展中重要性,认清评价指标体系在规划环评中的关键作用,充分了解当前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遵循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一套具体、有效、易于操作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应该紧跟时代脚步,明确低碳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清晰了解国际上低碳发展的现状及趋势,逐步把具体低碳指标纳入到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之中指导实践,在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不断修改和完善我国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

客观实际上,虽然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而且其区域定位、区域特点和发展目标也都可能不同,但是为不同地区的规划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大致框架应该是一致的,而表1中所涉及的低碳指标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和敏感问性题进行参考性的筛选和取舍。其宗旨是进一步地完善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实践。

参考文献:

[1] 朱 坦,吴 靖.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遇到的问题和几点建议[J].环境保护,2005(4):50~54.

[2] 马铭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对策探讨[J].生态经济,2008(9):31~36.

[3] 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5):22~23.

[4]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2~17.

[5] 刘清慧.浅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32(1):79~81.

第7篇:低碳能源体系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碳减排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欲望的递增,由化石燃料过度消耗引起的日益严峻的化石能源的短缺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促使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但什么是低碳经济?中国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否每个区域都适合一样的碳减排政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对于低碳经济的界定,学术界尚未有明确的共识,但低碳经济不论涵义如何,都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目标是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或其他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2009年10月国际能源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排放国,约占当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1%。中国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庄严承诺将在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袁富华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每年要下降3个百分点以上,才能完成减排任务。以往20多年已经有很强的减排措施,未来大的减排空间已经被大量压缩,碳减排措施会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影响,所以要完成减排的目标并不容易。

中国能源结构失衡,表现为“富煤、贫油、少气”,煤炭在中国能源资源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瓶颈问题。而且根据邹秀萍等的研究,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的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差异方面。中国的碳排放存在显著的东南部低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北部地区为碳排放的高值区域,东、南部沿海及西部地区为碳排放的低值区域。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认识,我们需要客观全面地评价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应该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在这方面,付加锋等做了些相应的研究,但我们认为其中有些不足之处。本文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一级指标层由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环境、碳汇、低碳技术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二级指标层在下述五个方面下使用若干评价指标。

1.低碳生产

低碳生产指标意在评价在生产领域的碳排放指标,包括碳生产力,碳强度,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代表能源结构的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指标。

碳生产力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最直观的指标,指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这一指标将温室气体排放与GDP直接联系起来,直观反应出社会经济整体碳资源利用效率的情况。碳强度代表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能源的种类不同,碳强度差异很大。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即一次能源能源投入生产的二次能源产出,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管理水平高低等的重要指标。清洁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是指清洁能源在消耗能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一般而言,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比越大,低碳化程度越高,反之就低。

2.低碳消费指标

低碳经济不仅要求在生产领域缩减碳排放,在消费领域也相应有要求,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对区域能源需求有重要影响。低碳消费指标包括人均碳排放量、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和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指标直观的评价地区人们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则可以反映出公众对低碳经济知识的普及与接受程度。

3.低碳环境指标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人类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势必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而反过来,环境保护也可以优化经济发展。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减缓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之间有协同效应,环境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是互赢的。低碳环境指标包括环保支出增长率、工业三废处理率和废弃物碳排放强度。

4.碳汇建设指标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我们主要选取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区域绿化覆盖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森林覆盖率,是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森林覆盖率越高,则森林的碳汇作用越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越强,对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浓度的作用也越强。区域绿化覆盖率具体计算方法为:区域绿化覆盖面积比区域土地面积,其中绿化覆盖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

5.低碳技术指标

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产业调整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单位GDP碳排放量的逐渐压缩,靠降低能源消耗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降低碳排放量的潜力越来越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会遇到瓶颈,这时需要靠低碳技术的进步突破。我们主要选取低碳技术R&D投入占比、低碳产业产值占比与温室气体捕获与封存比例对区域低碳技术水平进行评价。

(二)指标的处理

1.指标的正向化与同度量化

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中,由于指标的数值与方向都不同,需要对指标进行正向化和同度量化处理才能够进行比较。逆向指标的正向化方法可以采用商式变换来处理,如下式所示,X*表示指标正向化的数值,X表示指标原始数值,通过处理的指标数值就可以体现指标数值越大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X*=1/X

对指标的同度量化处理可以采用极差变换法:

X=(Xi-Xi0)/(Xi1-Xi0)

X为无量纲化后的指标数值,Xi为第i指标的实际值,Xi1取全部参评区域该指标的最优值,Xi0取全部参评区域该指标的最差值。

2.指标权重确定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指标所包含的评价涵义或者评价信息量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根据评价目标与指标特点给每一指标确定其权值。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应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3.综合合成方法

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很多,这里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进行综合合成。

S=∑Xiwi

S表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Xi为标准化后的无量纲化指标值,wi为相应指标权重。

三、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低碳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开始影响人类的生产与发展,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水平等存在空间格局的差异,要实现2020年的减排承诺,需要了解各地区的碳排放现状及成因,寻找减排的技术路线和区域对策,进而实现整体的控制目标。目前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上述建立的评价体系只是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相对评估方法,目的在于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空间的不平衡做一个了解,并针对不同区域的碳减排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寻找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我国的碳减排目标。

参考文献:

[1]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杨继贤,何迎庆,张秀云,张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发展趋势及煤炭企业对策[J].中国矿业.

[3]景跃军,刁巍杨.东北地区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工作研究.

第8篇:低碳能源体系范文

关键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低碳城市建设、碳排放弹性系数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传统粗放型、以高投入及高消耗为标志的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50%,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指示。随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省级、市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低碳城市是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趋于脱钩的城市发展模式[1],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增长的绝对脱钩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仍是正增长,但排放的速率低于经济增长的相对脱钩模式。规划环评中如何界定规划方案可以促进低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将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低碳对策方面[2]。郑少露等学者[3-5]也提出基于低碳理念的指标体系的构建,综合评价规划的环境合理性。以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为分析对象、以分析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程度[1]为评价终点的研究较少。本文探讨量化碳排放量等低碳指标,多角度分析规划发展路径低碳建设效果的方法。

1、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技术路线

以经济基础和现状节能技术水平为依据,通过仔细分析相关规划中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建设方案,明确低碳建设的潜力和空间,设定不同发展情景。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确定各级能耗效率指标计算能源消耗量(标煤量),结合能源现状消耗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方案,计算各情景的各种能源实际消耗量。以发改委公布的CO2与能源转换系数预测CO2排放量,计算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弹性系数等指标,判断规划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

图1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技术路线

2、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

2.1 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年鉴、能源统计数据等资料,确定现能源统计单元的能源利用效率,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各行业)、第三产业以及生活消费的能耗效率,配合实地调研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以及趋势分析,识别能耗高的原因及节能潜力,确定规划期末的节能目标。

情景分析:解析各规划拟实施的重大项目及政策,采用主成因分析法识别可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利用情景分析法设定惯性发展情景(即基准情景)、低碳建设单一路径发展情景(节能减排情景、产业结构调整情景、能源结构调整情景)以及低碳综合发展情景下的各项分析指标。

2.2 计算方法

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模型:;其中和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一产和三产的能源消耗强度;为第二产业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为各行业能源消耗强度;为行业数;为人口数;为人均民用耗能值。

能源转化方法:;其中为不同类型能源使用量,系数为不同类型能源碳排放强度,为能源种类数。

碳排放弹性系数法:运用弹性系数作为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基于脱钩理论基础上的现实应用[1]。碳排放弹性系数=1时为当前惯性发展,低碳建设效果为0;碳排放弹性系数=0时为绝对脱钩情景;碳排放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时为相对脱钩情景,数值越小脱钩程度越大,说明低碳建设效果越好。

2.3 评价指标选择

根据评价方法,使用如下指标进行预测(见表1)。各能源CO2排放强度见表2。

表1 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列表

表2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3、应用案例

本研究对象为某地级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该市目前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正从工业化初期逐步进入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并伴随加工装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该阶段对资源、环境更大量的消耗可能会使得环境制约趋于明显。

在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全力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推广节能建筑,加快构建低碳交通网络,并设定了2015年碳生产力、人均碳排放以及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低碳指标的预期目标值。本文以解析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划拟建方案为基础,运用所建技术路线评价“十二五”期末各情景下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程度,判定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及规划合理性。

3.1 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现状分析

该市2010年万元GDP能耗1.017吨标煤,比2009年全国能耗平均水平高0.111吨标煤,是同期北京市能耗水平的2倍。解析能源消费结构可知化石能源消费仍据主导地位,占总能耗的73%。工业能耗强度为0.795吨标煤/万元工业总产值,是全国的2倍。高能耗行业集中在采选、石油化工、冶金、建材以及电力行业,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耗的95%左右。节能降耗的工作重点应关注以上五个行业。

采用能源转化方法计算各部门及各行业的CO2排放量(见图2和图3)可知,该市80%的二氧化碳来源于第二产业,其中主要排放大户为建材、化工、冶金、采选及农副食品加工行业。

图2 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图3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万吨)

3.2 低碳控制情景分析

情景一为惯性发展情景,以“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拟定的经济人口发展指标为依据,假设能源消耗强度保持不变。情景二通过统计分析近10年各部门能源消耗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对比分析周边地区、国内各部门能耗水平,结合“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确定规划期末可达到的能耗强度下降目标。情景三以经济基础现状以及能耗强度分析为依据,结合“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适当控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能耗强度不变。情景四以“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方案为依据,明确规划期末清洁能源使用及替代方案。情景五综合以上变化因素,全方位采取低碳措施,确定低碳建设的综合发展情景指标。

表3各情景能源消耗情况及CO2排放量

根据设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各情景的能耗强度值,通过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模型以及各部门能源消费结构,估算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各类能源的需求量。乘以表2排放系数预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详见表3。规划按各拟发展情景实施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较现状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若按照情景一的惯性模式发展能耗量增长43%,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近一倍。若按照情景五的低碳建设综合发展模式,则能耗量增加18%,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幅度也减少至19%。

3.3 低碳建设战略目标可达性分析

3.3.1规划指标分析

“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设定了规划期末碳生产力、人均碳排放量以及非化石能源占比指标的目标值(表4)。情景五各项指标均可达到规划目标值,说明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可以实现,但需同时开展包括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低碳建设措施。按照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三、情景四的模式发展,均不能满足指标要求。

3.3.2碳排放弹性系数分析

情景一碳排放弹性系数约为1,这与基准情景就是按照现状惯性发展的结论吻合。情景二、情景三碳排放弹性系数小于1且大于0.5,说明分别采取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速率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形成轻度脱钩模式。这符合当地经济从工业化初期进入中期阶段的发展特点。经济基础薄弱且依靠原材料设定产业发展方向,决定了该地区产业结构本身调整力度不大,节能减排空间有限。情景四和情景五碳排放弹性系数小于0.5,说明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规划方案在低碳建设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弹性系数法来判断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效果更具准确性和可比性。

表4各情景下低碳建设指标值

3.4评价结果

通过规划指标值法和碳排放弹性系数法分析可知,“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打造低碳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可行,但以较慢的能源增长和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是一大严峻挑战,仅注重单一低碳路径的建设较难实现规划目标。构建完整的低碳发展体系是实现目标的有力保障,其中建立低碳能源体系,加快推进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太阳能产业发展,将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4、结论

目前规划环评中的低碳评价工作处于新兴领域,尚无成熟的方法体系,多数规划环评也未开展评价。本文以某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为例,运用所建方法分析低碳建设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分析层次清晰且可操作性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该技术路线和方法可行有效。

参考文献:

[1] 陈飞. 低碳城市发展与对策措施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李奇勇. 战略环评中的福建低碳经济对策研究[J]. 能源与环境.2010.3:9-10.

[3] 郑少露等. 基于低碳循环经济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探讨[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6):199-204.

第9篇:低碳能源体系范文

关键词:内蒙古 低碳经济 政策保障

一、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当前,内蒙古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基本在90%以上。1995年内蒙古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268.44 万吨标准煤,到2009年为15343.55万吨标准煤,增长了12075.11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率为12.07%;与此同时,碳排放量也从1995年的2138.00万吨标准煤升至 2009 年的 10636.89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率为12.40%。能源消费量的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出高度正相关关系。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内蒙古石油产出增长缓慢,但石油消费量却增长迅速,将近4/5的石油需要依靠外省调入,使得石油供给量与需求量的缺口日益扩大;天然气化工的发展比较滞后;电力发展方面,优质电力能源发展比较滞后,电源结构不合理,火力发电占电力生产的比重平均高达98%以上,而水电比例所占比重小。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但目前能源生产和消费含“碳”量高、能源生产利用效率和污染物综合治理效率低、节能减排体系不健全、工业重型化趋势加快等导致对能源依赖较大、污染排放较多是实现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低碳经济标准体系

在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务院有关意见决定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结合地区情况,制订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排污收费返还政策等。抓紧起草《低碳经济促进办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管理办法》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条例》,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以及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引导绿色采购、发展绿色食品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能源合同管理办法,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

(二)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1.贷款贴息和补贴政策。对低碳能效项目和再生能源项目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通过低息或贴息的小额消费信贷政策,激活消费需求。补贴有3种形式:一是投资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给予专项投资补贴;二是产出补贴,即根据RE设备(可再生能源设备)的产品产量进行补贴;三是对消费者进行补贴。

2.税收政策。构建绿色税收体系,促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具体办法有:调高资源税税率;完善消费税,通过税率的差别化及税目细化引导绿色消费;开征环境税,细化税目。制定对新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环保绿化的企业的减免税、费用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和提取投资风险基金等税收优惠政策。

3.价格政策。针对低碳项目实施价格政策,有助于提升低碳项目投资的收益水平,形成对相关项目的投资激励。如通过回收价格协定的措施为绿色能源项目提供价格激励。

(三)明确排放指标,提高行业准入要求,实施清洁发展机制

1.结合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碳减排目标,加快有关低碳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减排要求。制定用能设备的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低碳经济的标准规范。

2.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条件,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生利用品标识制度,实行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严格禁止高耗能、高耗水和资源浪费严重的产品进入生产、消费领域。

3.制定透明、健全和简明的CDM评价体系。采用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的技术活项目类型表,用决策分析方法对项目进行多目标分析,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效能标准纳入CDM项目的监测和管理计划。颁布项目申请审批程序,建立部门负责CDM项目的官方审批。

(四)支持低碳金融发展,构建低碳信贷风险控制体系

培育低碳金融创新及交易的市场机制,提供低碳金融扶持政策。应鼓励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发挥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积极参与低碳金融产品交易,并允许它们向各种低碳项目交易过程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等服务,以加大地区低碳金融业务对其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

建立低碳金融风险监测制度,构建低碳信贷风险控制体系。一是建立低碳监测制度,加强对低碳行业的景气分析,消除监测盲点。二是密切关注国内外低碳金融的发展,评估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缓解低碳产业波动对金融市场的冲击,防范金融风险。三是从时间序列上对低碳产业、金融的有关数据归集和整理,确保监测工作的长期性和动态性,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五)培养低碳人才,推进低碳研发

重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实施引智工程。加大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直接为企业培养大批急需的低碳技术人才。吸纳低碳科技专业人才,提高相关待遇,切实做到政策向高技能人才倾斜,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研发政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的体制框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再创新,实现关键技术与重大设备的国产化,推进低碳项目的产业化。加强低碳研究机构建设,建设低碳产业发展试验示范基地,制定设计规范和产品标准。开展对低碳绿色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认定。与发达国家签订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为相关技术的引进创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

(六)加强宣传力度,大力提倡绿色低碳消费

政府引导,全民培训。把低碳环保内容融入学校教学中,培养儿童、青少年从小形成节约、环保和低碳的意识;创建低碳社区,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活动,把低碳理念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方面,营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氛围。

发挥政府购买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将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列入优先采购计划,推行“无纸化办公”、节水、节电措施,建立办公用品的回收体系,实施低碳采购与低碳消费计划。

参考文献:

[1]肖雪.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体系的构建[D].武汉理工大

学经济学院,2010(11).

[2]徐博.促进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J].经济论

坛,2010(7).

[3]张正敏,李京京,李俊峰,万义辉.中美可再生能源政策比较与

分析及其建议[J].中国能源,1999(7).

[4]施维明.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措施分析

[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3).

[5]王玉珍.碳金融的中国战略与商业银行策略[OL].中国金融

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