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文旅策划范文

农文旅策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文旅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文旅策划

第1篇:农文旅策划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屯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6102

1 引言

村屯绿化工作不仅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进行绿化的重点环节,对于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这项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将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城镇和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村屯绿化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明确总体目标,为创建更优美的居住环境打下工作基础。笔者研究了村屯绿化工作,确定当前这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2 开展村屯绿化工作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尽可能缩短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绿化工作,将农村的村屯绿化工作放在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环节。这也是当前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1]。在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村屯的绿化工作担负着建筑和自然、人类和自然的过渡和协调作用。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和绿化工作不可分割,绿化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将对农村城镇建设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二者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

3 当前我国农村村屯绿化情况

笔者对柳州市的农村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确定柳州市农村在人口密度上比较小,土地的利用率不高,田园特征更为显著,但是绿化水平欠佳,没有系统性的规划和工作方案,造成树种林种的形式比较单一,保持常绿的树种的类别少,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3.1 村屯周围绿化问题现状

经过笔者对柳州市的研究,发现柳州地区有90%以上的树木都是由桂花树组成,但是在林带的宽度分布上却存在明显不同[2]。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树木建设过程中,树种相对比较多样,逐渐出现了木棉、洋紫荆等树种,但是由于质量得不到保证,并且植株在种植的行距上还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情况,导致病虫害十分严重,对树木的生长和发展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在90年代初期,国家大力宣扬护村林的种植,虽然在这种前提下,我国很多桂花树、洋紫荆等树木的质量都得到了更新和质量的完善,但是在树种的选择上大多数还是由这几种传统树种组成,在树种的形式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扩展,因此难以进行新的突破和发展,使得病虫害的发生始终处于潜在危机,对绿化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3]。当前很多村屯中甚至还存在四周无林的状态。

3.2 村屯中街道绿化情况

现在很多村屯在街道的建设上都将桂花树作为主要树木,但是在对栽种过程中没有进行品种的筛选工作,所以树种经常出现杂乱种植的情况,一旦到了开花季节很容易出现花瓣乱飞的问题,这将对村屯的环境建设和道路整洁化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清理散落的花瓣,也容易产生病虫害蔓延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栽种的针叶街道林也很容易受到排水或是天气环境的影响,最终出现存活率的情况,对绿化工作有序进行将起到阻碍作用[4]。

3.3 村屯中企事业单位绿化问题

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企事业的发展产生起到推进作用。现在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基本实现了绿化工作,但是绿化的形式比较单一,也没有达到统一的标准,因此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仍旧保持着传统的工作模式,没有形成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影响了绿化工作的整体效果。

4 对村屯进行绿化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对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工作目标,从而更好对农村环境、人民居住条件和生活为重点环节,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和有效进行,因此在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将以下原则进行落实。

4.1 整体性原则

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总体规划工作放在村屯绿化工作的重点中,通过内容上的丰富和完善,对其进行统筹和规划,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减少和避免重复建设的情况。在对村屯进行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将村屯的整体景观做到美化的程度,同时还需要建设其完善的生态环境和系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促进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提升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5]。

4.2 多样性原则

在对村屯绿化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展现自然环境特点,还需要采用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方式对空间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提升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减少物种单一或是结构不明的情况。村屯绿化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从而更好的设计出具备文化内涵的景观生态布局和方案。

4.3 适宜性原则

在对村屯绿化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结合当地环境和土壤情况等,有效开展G化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坚决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土壤情况对树木进行种植,加强对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问题的研究,从而保证造林工作中的成活率得到更大提升。

5 村屯绿化工作的发展策略

5.1 提升人民群众对这项工作的认知

首先,应该加强对村屯绿化工作的宣传工作,向广大人民群众宣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人们了解国土绿化工作的意义,引导农民认识绿化工作,充分掌握对环境的绿化也是对自己家园的爱护,是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农村居民对自家院前院后的环境进行绿化,其次,还应该对农村周边环境进行绿化,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5.2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应该将村屯绿化工作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上进行,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分析。如果一项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经济效益作为最终保障,那么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将这项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在对树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就应该选择一些生长速度快,产品种类丰富的树种或是经济类型的树种。种植树种过程中还应该保证将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按照比例进行种植,这样将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于强化经济效益也将有着重要帮助。

5.3 应用科学技术,提升村屯绿化工作的质量和标准

在对绿化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对整个工作质量和标准的提升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保证掌握科学技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6 结语

通过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屯绿化工作研究,确定了当前我国在进行绿化工作开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和提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也对问题进行了相应阐述。确定在近年来的农村工作开展过程中,村屯的绿化工作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这项工作作为当前我国农村建设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组成环节,而如何对村屯绿化工作开展建设,是当前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能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农村绿化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我国整体绿化水平,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彼波.百色市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屯绿化规划设计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3):134~135,162.

[2]毕海英.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屯绿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9(21):214.

[3]潘剑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村屯绿化浅谈[J].南方农业,2016,10(15):90,92.

第2篇:农文旅策划范文

《小康》:都说龙泉是个神奇的地方,在您看来,龙泉的优势在哪里?

蔡晓春:从地理位置上看,龙泉有些偏远,经济上也还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龙泉的优势也呼之欲出:

一是文化优势。龙泉剑瓷文化世界驰名,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都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符号,一座偏远小山城,一项人类“非遗”,两项国家“非遗”,全国少有。还有源远流长的香菇文化、灵芝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等。

二是生态优势。龙泉地处三江源头,境内主峰1929米,为江浙第一高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浙南林海、天然氧吧等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84.2%,城区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4860个。境内龙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季最高气温28℃,当大城市热浪滚滚之时,龙泉山却依然是一个清凉世界。

三是旅游优势。龙泉是个养生福地,旅游资源数量多、品质优、分布广,有五级旅游资源单体4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8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30个,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城市等十多张国字号城市名片。

《小康》:坐拥如此优质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龙泉如何打好这三张牌,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蔡晓春: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更要金山银山,强化优势转换意识,善于经营生态、经营山水、经营城镇、经营文化,把文化软实力转变为竞争硬实力,把绿色宝库转变为经济宝库,把文化和生态能量转变为增长引擎,走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冲击的背景下,我们所保留的良好生态环境、丰富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就是稀缺资源,非常珍贵。发展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是龙泉用好这三张牌的最佳经营方式。近两年来,龙泉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以36%和40%的年均速度增长,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实践标准。

从全局和战略性的角度,今年,我们又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引领性产业和未来的第一支柱产业来培育,以旅游创新驱动发展,带动农业调结构、工业促转型、文化大发展、城乡创特色,加快龙泉经济转型升级。

《小康》:在推进旅游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龙泉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优势开发的特点和定位是什么?

蔡晓春:利用龙泉山、青瓷、宝剑、灵芝、金观音茶叶等具有知名度的人文优势,重点培育以山水观光为主线、养生(养老)休闲为核心、乡村旅游为基础、剑瓷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旅游业态多元化、旅游景区全域化、旅游服务优质化,打响“江浙之巅、剑瓷龙泉”旅游核心品牌。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龙泉要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就必须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发展与整体产业布局相衔接、与文化事业发展相融合、与城镇发展相配套。

一是推进“文旅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区建设、活动举办、商品开发当中,抓好青瓷、宝剑、金观音特色茶、莫言祖居地等文化主题景区建设,开展中国龙泉青瓷宝剑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促共进。

二是推进“农旅融合”。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鼓励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家庭农场和现代农庄,推动茶园、竹海、农田、果园、渔场、食用菌和蔬菜基地等景观化建设,打造田园景观。积极开发茶、菌、果、蔬等特色旅游餐饮。

三是推进“工旅融合”。推进剑瓷文化创意基地、中国青瓷小镇等以“工业产品展示、工艺流程体验、旅游商品销售”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点)建设;注重开发一批工艺精致、附加值高、携带便利、游客喜爱的特色旅游商品。

四是推进“养旅融合”。加快养生(养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养生(养老)文化业、农业、房产业、保健业、产品制造业等养生(养老)产业,丰富“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内涵。

五是推进“城旅融合”。树立“城即景、景融城”的理念,在公共配套方面体现旅游功能,在塑造城市景观中注重融入剑瓷元素、生态元素和文化基因,提升城市品位。充分挖掘瓯江、水库、温泉等水生态资源,加强河道修复,建设水利景观,开发亲水性旅游项目、水上旅游项目、水生态旅游产品,增强游客的吸引力。

《小康》:接下来,龙泉准备从哪些地方着手,来实现旅游兴市?

第3篇:农文旅策划范文

 

一、持续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及管理工作

1、做好旅游统计工作。一是节假日及旅游黄金周期间,重点上报各景区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数。协同区假日办做好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5个假期的数字统计、市场分析、旅游投诉等方面的工作。填报河南省旅游政务网数据系统。编写假期旅游综述,并联系主流新闻媒体发送旅游数字及旅游综述。二是每月统计全区旅游人数和收入数据,常规化完成旅游数据统计总报、月报工作,截至6月底,实现旅游人数924.80万人,旅游收入2.98亿元。三是每个季度填报“全国旅游景区管理系统”,加强对辖区内A级景区的监督和管理,指导A级景区优质服务规范经营。

2、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一是协助景区顺利通过A级景区复核。现有景区10家,其中A级景区6家:黄河富景生态世界(4A级)、丰乐农庄(3A级)、黄河花园口旅游区(3A级)、普兰斯薰衣草庄园(3A级)、绿源山水(3A级)、黄河逸园(3A级);备案景区4家:良库工舍、乡河湾、自然界、艺茂国际仓。二是上半年新备案艺茂国际仓1家景区:指导艺茂国际仓文商旅景区、良库工舍按照景区按照标准和要求做好A级景区资料整理、标识标牌设置工作。指导艺茂国际仓新建一个游客服务中心,目前,游客中心主体及功能区划分已经完工。三是做好厕所革命相关工作。对2015--2017年已建A级旅游厕所进行拍照、定位上传至高德地图。其中,按照市局要求将我区新建、改建10座旅游厕所申报情况在旅游厕所管理系统进行填报。四是按照《郑州智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要求,完成我区旅游视频会议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并已投入使用。

3、旅游宣传形式多样化。通过电视、广播媒体进行宣传,邀请郑州晚报、郑州日报、中国网等媒体走进景区(点)采访拍摄,上半年,电视广播媒体报道5次、网络媒体报道47篇、报刊报道24篇。

4、其他工作。一是参加2018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做好迎接塞尔维亚、瓦努阿图两个国家共11名外宾的接待工作并圆满完成接待任务,我单位王雪珂同志被论坛组委会授予先进工作者。二是做好惠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资料收集上报工作。紧紧围绕省市关于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向古荥大运河管委会提交《中原市场旅游分析报告》、《河南旅游规划》、《河南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郑州市全域旅游产业提升规划及近期行动计划》等资料20件。三是积极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18份,满意率100%。结合李福顺、禹金丽等人大代表提出的旅游惠民免票建议,我局迅速行动,深入景区调研,组织富景生态世界、普兰斯薰衣草庄园2家景区开展了“惠济旅游扶贫惠民,门票优惠等你来”活动,景区向持有低保证的游客免收门票,每月向郑州市民提供50张免费门票、200张半价票。

二、多措并举开展旅游宣传促销

上半年,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活动12次。先后举办了首届豫台风情年、2018河南第五届绿源山水新春马戏艺术节、郑州首届国际花海美食狂欢节、首届“黄河诗会”暨第五届“天下诗林大会”、惠济区第一届全域旅游宣传周等8个主题宣传推介活动、艺茂国际仓举行中国(郑州)第二届观赏石博览会等。

三、稳步推进五旅融合发展

起草了五旅融合工作要点,明确了五旅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目标。结合各单位职责,起草了《关于调整惠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及其职责的通知(草案)》及《惠济区2018年五旅融合发展工作要点》,提升五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5条以上,推出文化体验游专线、文物古迹游专线、滩涂文化游专线、花海游专线、农耕游专线、工业体验游专线共18条旅游线路。

四、全力配合生态红线划定相关工作

根据市环保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郑州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征求意见的通知》,积极配合生态红线相关工作,对辖区在生态红线范围内各景区进行普查,并通知景区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上报相关材料,整合材料报送至惠济区环保局。

五、存在问题

1.全域旅游工作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效率偏低。目前全区全域旅游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机关干部、群众参与性不强。全域旅游是一项“时时处处、行行人人”都需参与的综合性工程,五旅融合涉及及工业、农业、商业、教育、文化、卫生等诸多领域,亟需成立“旅发委”,由区四大班子领导进行统一指导,全区党政部门共同参与,更需文旅、农旅、工旅、商旅、康旅各个职能部门进一步认真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指标、责任主体,密切分工协作。

2.全域旅游亟需统一指导、统一规划。规划是我区全域旅游工作的龙头和根本。为实现我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由景区引领向全域发展转变,要尽快出台《惠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对辖区“旅游+”与“+旅游”项目进行规划指导,有效推进我区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避免出现重复性建设以及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等问题;借鉴旅游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整合好惠济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好大汉文化等特色文化,发展古城、游园等人文景观,打造新的经济业态。

3.旅游招商条件受限,缺乏龙头项目带动。受土地、规划、交通等条件限制,近几年,旅游项目招商进展缓慢,缺乏品牌、强势旅游项目入驻。现有的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而散,呈碎片化发展,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缺乏与旅游配套的大型旅游娱乐项目;经营主体参与形式较为单一,各景区(点)单打独斗的多,没有形成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发挥互补的作用;旅游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4.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发展缺乏魅力。历史文化、地方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对历史文化研究不够,没有将历史文化遗迹与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区域内文化元素没有进行系统梳理提炼,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未能很好凸显,文旅融合度不高,景区多为自然生态型,在文化的融入和彰显上做的不够。文化探寻、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少,特色文化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旅游发展缺乏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区在旅游公共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设立旅游交通标识牌,新(改)建A级旅游厕所,组织辖区内A级景区积极加入郑州市旅游年卡惠民行列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旅游公共服务面向旅游企业、面向游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明显。我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设施急需配套的问题突出,停车场、旅游标识牌、旅游服务中心等设施不完善,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手段,使惠济旅游硬件环境再上一个台阶。

6.旅游宣介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旅游事业,一靠建设经营,二靠宣传推介,而我区目前的推介活动只限于本地区,缺乏省域眼光、全国眼光和国际眼光;当前旅游推介多是一些旅游节庆宣传活动,形式单调、缺少特色,主要停留在游客口碑和熟人相传的阶段,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惠济缺乏整体形象的包装,宣传口号、logo设计、旅游标识等方面不规范、不统一,未能在宣传推介中体现出惠济特色。

7.黄河滩区水源地保护对旅游项目发展提出新要求。《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我区丰乐农庄、绿源山水、黄河逸园、黄河花园口旅游区、普兰斯薰衣草庄园、黄河富景生态世界6家A级景区均在一、二级水源地环保整治范围内,旅游建设项目受到水源地保护的要求,目前已基本停建。部分已建成A级旅游厕所因涉及水源地问题,已经停用整改。

8.五旅融合工作推进困难。一是五旅各成员单位的认识不到位。文、工、商、农、康各部分工作进度不均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克服单纯的任务观点,切实强化工作效率和落实效果;二是土地指标需求不到位。发展旅游建设项目的用地面积较大,导致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已成为制约五旅融合深入推进的瓶颈,还需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土地政策支持,合理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缓解惠济发展旅游用地紧张的局面。

9.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既懂旅游又善于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队伍。当前,人才短缺是我区文化旅游工作的一个制约瓶颈,近半年来,由于市、区人才选拔,文化旅游局有14人调离工作岗位,文化、旅游、文物专业执法人员严重不足。人才缺乏导致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未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果,补充文化旅游工作队伍迫在眉睫。同时,辖区各企业均向旅游业靠拢,产业融合发展受人才的制约很大,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讲解人员不仅少,而且由于缺乏系统、专业、有效的培训,其专业素质也不尽如人意。

六、下一步工作

(一)以转变思想理念为重点,凝聚力量,形成共抓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

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006年,我区成立了“惠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受当时旅游发展规模和条件限制,旅发委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并不明晰,已不适应目前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所以,下一步首要任务是尽快启动重建和优化调整我区旅发委机构,形成全区上下共同参与、共同谋划、统筹协作发展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由区旅发委负责研究制定全域旅游工作开展过程中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审核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赋予旅游管理部门更多的职能,让其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规划、产业促进、资源统筹、服务监管等作用,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立足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密切联系全区各旅游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行政指导和信息服务,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精髓,突出黄河风情、生态体闲、古汉文化,把旅游与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策划具有惠济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二)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都要积极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推动文旅、商施、农旅、工旅、康旅“五旅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五旅”单位明确制定月度、季度或者年度工作完成目标,并严格按照目标推进项目进展。拓展产业融合渠道,做好旅游与现代农业、信息咨询、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相关产业对接,发展商务游、康体游、生态游、工业游等特色旅游,搞活门票经济、地产经济和服务经济,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大旅游格局。

(三)以提升文化内涵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惠济文化是由黄河文化、大汉文化和运河文化凝结而成的“三位一体”文化:古荥片区重点展示大汉文化、北部特色商业区重点展示运河文化、黄河滩区重点展示黄河文化;其他片区以文化、商业、健康、养老等为载体,大力展示特色文化。精心制作“拥抱汉族摇篮·畅享大汉文化”等一系列旅游宣介用语,塑造了惠济旅游之魂。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一定数额的文化旅游企业给予相关的奖补支持。鼓励文艺、文化工作者投资参与文化旅游企业经营发展。加强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形成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模式的形成,围绕黄河文化、古汉文化等惠济文化旅游品牌,设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使惠济文化走进游客心中,展现厚重惠济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街区,突出惠济文化符号,提升惠济文化内涵。修复、重建城市城墙、运河等历史文化符号,建设特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提高惠济文化品味。

(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要从景区(点)拓展到全域。一是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加快《惠济区智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启动惠济区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与应用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对景区、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导游、公安、交通、环保、气象等不同旅游业态、行业的旅游相关运行情况信息的多源头、多形式采集和监测,有效提升旅游产业运行感知能力;可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通信基站等多种渠道动态汇聚游客查询、游览、评价等行为数据,通过关联拟合分析定性推测景区/目的地热度、游客属性、产品需求等,还可以及时掌握旅游相关舆情,促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监管、服务、营销体系;能够在旅游节假日实时景区客流量、游览舒适度、气象及周边交通路况等信息,提升旅游局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为游客行程规划提供信息参考。二是配合市旅游搞好旅游年卡运行管理。增加参与旅游年卡景区数量,加大服务网点密度,加强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其旅游惠民便民功能。三是完成旅游交通标识牌、旅游厕所和智慧旅游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支撑。

(五)以整合资金资源为重点,加大全域旅游建设投入力度

政府投入,重点用于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和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产业投融资体系,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辖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对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参与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实施,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几个具有核心文化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在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优势资本与优质资源有效对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扩大融资规模,形成大投入、大格局、大转型的良性局面。

(六)变旅游发展瓶颈为机遇,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城市生态旅游”

第4篇:农文旅策划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江西 乡村旅游 历程 模式

江西省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各地开发经营者经过艰难探索,摸索出了一些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本文旨在对江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作一小结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一、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1.自发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回归大自然,向往田园的愿望日益强烈。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深圳荔枝节、成都郊区农家乐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区观光采摘园等的启发,南昌、赣州、九江等城市周边地区开始出现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庄、钓鱼场等形式的乡村旅游项目。尤其是农家乐这种富有乡土气息的旅游方式正好满足了城里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看到了经营农家乐的甜头,广大村民纷纷加入经营者的行列。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仅是一种自发的、独立的、分散的、以单个的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的旅游接待活动。

2.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5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村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形式逐渐蔓延到江西省各个中小城市、一些县城的周边地区和一些旅游景区周围。乡村旅游类型逐渐由单一的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庄、钓鱼场等向多样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投资、经营主体也向多元化发展,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都积极参与投资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日益丰富,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逐渐提高,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乡村旅游在一些山青水秀、生态优良、古村落和古建筑遗存丰富的地方得到迅速发展,如婺源就先后开发了江湾、鸳鸯湖、李坑、晓起、大鄣山峡谷、彩虹桥、文公山等十多个乡村旅游景区。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相关职能部门对乡村旅游采取了“先发展后规范” 的指导方针,对其开发和经营介入较少。

3.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

2005年以来,江西省乡村旅游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一些乡村旅游点开始实行规范管理,管理者开始注重提升层次,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乡村旅游开始走上正规化的道路。乡村旅游日益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2006年,江西省旅游行业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2006・江西――中国最美乡村游”主题,注重发挥旅游产业促进和谐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作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省旅游局会同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及时出台了《关于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绿色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指导全省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同时,省旅游局还制定了《创建江西旅游强县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及检查标准和《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评出星级农家旅馆116家,启动了创建旅游强县试点、农家旅馆星级评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并于2007年12月命名南昌安义古村群等53家乡村旅游点为“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举办的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使江西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全省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涌现出婺源江湾镇、李坑村、宜春温汤镇等一大批乡村旅游先进典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二、江西省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江西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来看,江西省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有以下六种。

1.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农家乐”,是现阶段江西省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农家乐模式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的特点。其典型代表有庐山区赛阳镇金桥村朱家垄花卉苗木旅游点、湘东区麻山镇幸福村、泰和县楠木岭邱老根休闲山庄、万载县康乐人家农庄等。

2.依托景区发展型

依托景区发展型是指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向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及农副产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通常出现在一些重点景区附近,有较大的游客量,周围农民具备较强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其典型代表为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镇等。温汤镇以政府为主导,依托明月山风景区的良好客源条件和自身的资源优势,抓好规划设计,提高城镇品位,优化村镇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调动群众积极性,旅游业不断发展,温汤镇也由过去的一个山区小镇一跃成为全国重点镇、示范镇,全省经济发展百强镇。

3.旅游城镇建设型

旅游城镇建设型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旅游小城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些乡镇一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另一方面具有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外地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等。在旅游发展中,江湾镇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保护好古村落和当地人文与生态环境,改变过去农村脏、乱、差的现象,编制《江湾旅游规划策划及村镇总体规划》,构建集镇区道路框架,实施供水排污、广播电视、电信电力等配套工程,对非徽派建筑进行改造,绿化、亮化、美化镇容镇貌,既达到了小城镇建设的目的,又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4.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是指保护和利用当地原生态的居住环境、建筑、歌舞等,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独特的村寨文化是进行这种模式旅游开发的基础,其典型代表有婺源县李坑村、吉安陂古村、乐安流坑村和安义古村落群等。李坑村利用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古建筑、山区罕见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绝妙景观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发展旅游,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全村因旅游人均增收2500元,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公益事业迅速发展,精神文明显著提高,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得以促进。

5.民族风情依托型

民族风情依托型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一定规模的少数民族人口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其典型代表有资溪县新月畲族民俗文化村、贵溪市樟坪畲族风情旅游区等。近年来,樟坪畲族乡围绕旅游兴乡战略,巧打“民族”牌,挖掘自身的少数民族特色,增加了交恋(锁歌)采茶、马灯舞等少数民族民俗表演,烹制少数民族菜肴,开发乌饭等传统食品和棉线编袋、麻线草鞋、扁篮、踏板鞋等传统手工艺品,唱响畲族山歌,建造畲族文化图腾广场、山哈宾馆、修竹山庄、民俗文化村等人文景观,实现了畲乡经济新的跨越。

6.农业观光开发型

农业观光开发型是指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临近城镇、客源市场潜力大;二是交通便利,可进入性较好;三是农业生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强。其典型代表有高安市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婺源县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婺源县生态渔业观光园等。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是一个集有机茶生产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茶业观光园。游客可以游览翠绿的茶园,静心品茶,还可自摘、自做茶叶,观看制茶表演和茶道表演,开展垂钓及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生态渔业观光园原为国家级荷包红鲤良种场,现已发展成为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服务、生产经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实体。

三、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展望

如前所述,江西省探索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六种主要模式,但从各种模式下的主要旅游产品来看,观光型旅游产品仍然占据着乡村旅游产品的主流。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单纯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将难以适应需要,江西省乡村旅游将朝下述模式发展。

1.农旅结合的复合型开发模式

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模式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资源的主要吸引对象为附近城市居民,只要具备一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基础,交通便利、客源条件较好的城镇周边地区都能开展,因此一般的乡村旅游地难以形成垄断性竞争优势。乡村旅游也不是暴利项目,不能奢望高门票收入。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对抗投资的高风险性。因此,为乡村旅游探索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非常必要。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就是一种可行性很强的发展模式。以农求稳,以旅求富,一次投资双重收获,能降低投资风险,调动更多农民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2.参与式度假农庄开发模式

随着人们旅游经历的增多和旅游经验的积累,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匆匆的游览景点,而是更加注重放松身心。人们在周末和节假日走出家门,到城市效区或乡村地区度假,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消费观念的变化,将使人们度假旅游的需求不断升温。乡村度假农庄可不断的招徕回头客,吸引人们重复消费,游客基础性花费相对较多,多用于娱乐、康体、购物,而用于游览的费用相对较少,这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的经济带动效应。在度假农庄,将不再刻意进行人工景观的设计,而是真实展示乡村景观的本来面貌。度假农庄在功能上也较目前的度假村更强调参与性与体验性。城镇游客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农活如耕作、浇灌、采摘、种菜等,也可以参加日常性的家务劳动如推磨、烹任等,在度假农庄里享受质朴悠然的田园生活。

3.综合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综合化是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江西省乡村旅游开发正从观光旅游和休闲农业为主,向集观光、考察、学习、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以满足现代旅游者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各种开发模式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例如,度假农庄除了接待一般的旅游者外,还可能提供会议和其他商务服务,而传统的农业观光开发型乡村旅游景点则在原有的观光基础上,推出科学考察等项目,一些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卖点的乡村旅游点也将把目光投向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向游客展示当地传统文化,并提供学习、康体、休闲等服务。

总之,复合型、参与式和综合化是江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把握住旅游者心理的变化特点和市场竞争的变化趋势,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就一定能探索出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开发出受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广瑞:2007年旅游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3]杨达源: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

[5]邹统钎:北京市郊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

第5篇:农文旅策划范文

面对乡村凋敝的现实,当下正有一批批艺术家、建筑设计师、文化创客走进乡村,希望在保留乡村原貌、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的基础上,以文化艺术的熏陶让村庄重新焕发活力。深入四川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与文化主管部门、艺术家、村民等共同探讨文艺介入乡村建设的合理路径。

顺应历史传统,擦亮遗产价值,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和头脑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开阔村民的发展思路。

开一个工作室、做几个艺术展、搞几次文艺活动、种植大规模人工花田、把乡村的老房子统统隔离起来建立博物馆……如今在中国的乡村,文化人士、艺术从业者回归乡村的案例不可谓不多,然而,文艺工作者的活动究竟有多少能够与当地村民真正产生关系?

事实上,以在全国乡村迅速兴起的民居改造行动为例,一些艺术家在村里租下房屋开办工作室,并希望用艺术创作影响村民,甚至出现了一些艺术家将自己的理念强加给村民的现象――但普通农民怎么会理解拆掉白炽灯而看萤火虫的浪漫?

“比如,像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初始模式,以及国内一些文艺介入乡村的实践,都主要是艺术从业者针对农村的环境和资源做一些艺术活动,刷墙、搞展览、拍照片,不仅跟当地的文化历史传承没有太大关系,而且与改变农民的生活实际和精神状态也实在有一定距离。”为了不与这些实践落入一样的尴尬境地,蒲江县明月村项目组负责人、被新村民昵称为“奇村长”的陈奇陷入了思考,“村里的历史文化有哪些特点?现在村民的生活有哪些困难?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愿望?如何以文艺的介入延续历史传统、解决实际困难、满足村民期待,是我们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

通过文艺重塑乡村,必须顺应当地的历史、人和自然的需求,既不让艺术家自娱自乐,也不能肆意损害乡村的本来面貌。蒲江县文体旅局局长李辉表示,要顺应明月村的历史传统和资源禀赋,自然而然地将文艺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此,“每个入驻项目的策划、规划、推广和管理都有严格的标准。”

邛窑是成都平原上的一个古代窑址群,始烧于南朝、衰于宋代,断烧于元代,时间跨度800多年。明月村与邛崃交界,盛产高岭土,百年老窑“明月窑”的窑火始终不息,直到2008年才因地震损毁严重而停产,被当地人称作“活着的邛窑”。

明月窑不就是明月村的历史、资源和文脉吗?不就凝聚着村民的广泛认同吗?随着2012年明月窑的故事被新村民发现,各路陶瓷界专家和文化学者把目光纷纷投向这里,有文创公司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一同把这口老窑保护下来,并建立了明月窑陶艺手工体验区、文创产品开发和展览区等多个功能区。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清被明月村吸引,于2015年正式建设起“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李清在这里研究老窑历史、做当地的陶土分析和试验、研发“明月杯”等文创产品,还开展起免费的陶艺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新村民”。

和李清一样,一批批陶瓷界、书画界的老师、文创人士等100余人,以及多个专业的乡村建设社会组织也纷纷来到明月村,“远远的阳光房”草木染工坊、明月书馆、明月轩篆刻艺术博物馆等茁壮生长,各类培训和讲座也次第开展起来。悉心建设之后,明月村以悠久的历史、浓厚的艺术氛围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庄。

“名气有了、人气足了,财气自然就来了,不用强求。”明月村党支部书记高光坤说,村民或出租闲置院落,或成为文创项目员工,或自营餐饮、住宿、传统手工艺等项目,都获得了不错的收入。“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44元,而在2009年之前,明月村还是个贫困村。”

“村民谁不希望变自己熟悉的历史文化为资源?谁不渴望在自己的泥土上就业创业、致富奔小康?”高光坤讲出了他的道理,“文艺进乡村,是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发现了我们忽视的遗产的价值,也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开阔了村民的发展思路,为农村发展蓄积了深厚的力量。”

播撒文艺火种,激发文化自信。给乡村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生命力,让村民重拾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行走在明月村,与高光坤一样,村民说话都“文绉绉的”,最让人惊讶的就是一个个“村二代”。

“我画画的风格是模仿丰子恺先生,我的老师是新村民寒山,他告诉我画画时心要安静、神要宁,如果想别的事情,每笔都会是错的。”“我给家里的露台取名为‘金色的天空’,因为我常常在这里看夕阳,阳光就把树的轮廓染成了金色、把我的天空镀上了金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谁会想到这是一个11岁的乡村小女孩的一席话?

小女孩名叫杨卓蕾。在与艺术的亲密接触中,明月村里“村二代”的言谈举止、思想性格让村外来客惊叹不已――“蕾蕾他们的未来肯定将是另一番模样。”游客无不感慨。

在文艺介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艺术家的一己之力既是有限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一定要增强乡村的造血能力。这样,即便艺术家走了,当地人的文化艺术氛围也会延续,这才能说文艺给了乡村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生命力。

但是,我国许多地方并没有做出深刻理解,常常是艺术在一边,而村民在另一边,艺术并未在多大意义上影响当地人。一旦艺术家出走,农村还是那个农村,农民依旧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方面,北京的宋庄做出了突破:艺术家和农民生活在一起,经常接触、互动,从而发挥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让我们十分欣慰的是,明月村的新老村民保持着积极互动。”陈奇说,“明月村最可贵的就是新老村民共建共享,资本在这里不能任性,村子也不是生意场。在新村民入驻之初,我们就和他们‘约法三章’:新村民常驻;工作室常态化开放;公益培训定期开展,给原住民带来福利。”

对于李清而言,在陶艺之乡教当地人做陶瓷是再恰当不过的事,如今,李清已经对招收的第一批村民学员进行了14期系统培训,学员们都已经烧出了许多作品。

依托农家书屋“明月书馆”,新村民系统开展起免费的书法、绘画、文创、生态农业等培训。

2012年返乡的大学生江维,在培训中深化了对“农德、农道、农技”的理解,“化肥和农药带来的是眼前的效率和收益,却断了子孙粮。自然而然、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成为我们的遵守。”江维以此坚定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并通过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我希望带动更多老乡,以绿色、生态带来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文艺介入乡村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激发村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除了手艺,还有古朴的民居、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食物……”李辉说。

第6篇:农文旅策划范文

据市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37.1万人次,同比增长6.8%。其中,**人游**为233.96万人次,同比增长7.1%;接待外埠来津游客103.14万人次,同比增长6.2%。在外地来津游客中,北京游客为49.03万人次,同比增长7.6%。全市旅游综合总收入24.06亿元,同比增长12%。

一、今年春节黄金周的主要特点

从今年春节黄金周总体情况看,津城面貌新、年味浓、活动多、人气旺。由市旅游局推出的以“民俗、冰雪、温泉、生态、名馆”为特色的欢乐*年迎春旅游系列活动深受欢迎,中外游客和**市民尽享津城年文化的温馨和冬季旅游的精彩。“欢乐游津城、祥和度新春”成为主旋律。**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主要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高铁旅游持续升温,京津联动盛况空前。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催生双城互动,加快了京津旅游一体化进程。尤其是春节前夕北京市政府代表团和市民旅游团乘高铁来津观光拜年,双方签订了两个旅游合作协议,带动了“乘高铁、逛京津、双城大拜年”活动迭起,形成了京津客源大对流的良性循环。穿梭于京津之间的城际列车趟趟满员,成为春节黄金周一道靓丽的流动风景线。

春节期间,加开了15对京津城际列车,7天客流量达30多万人次。在乘高铁游客中大都是北京市民举家来津过年,也有不少经由北京来津的外地游客。在**站和各大景区景点随处可见打着导游旗的旅游团队和外地游客。由本市旅行社接待的乘高铁来津的旅游团队达300多个。**旅游集团配置的“乘高铁游津城”观光巴士派上了大用场,春节期间为广大来津游客提供了便捷服务。

二是民俗活动精彩纷呈,文化旅游更趋兴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年味十足。春节期间,市旅游局会同有关区县和部门策划组织了津门故里迎新春民俗旅游购物节、首届大悲院春节文化旅游庙会、金街纳福新春踩街、乐园彩灯艺术节、动物园首届迎春庙会、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独乐寺迎春庙会等50余项大型民间节会。7天假日,津味浓郁的民俗文化游好戏连台。石家大院的民俗堂会、热带植物观光园引进的苗族文化表演令游人大饱眼福。以民俗旅游为特色的西青区7天接待游客17.3万人次,同比增长11.7%;装饰一新的古文化街成为展示民间艺术的窗口,7天客流量达8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连日来,到**规划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邓颖超纪念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各大展馆参观的游人接连不断,参观者以三口之家和青少年居多。人们在展馆里感受到特有的文化气息,从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三是雪场温泉备受青睐,乡村旅游持续高涨。冰雪康体旅游作为一项融休闲、健身、娱乐、度假功能为一体的新兴旅游产品,备受年轻人的青睐,已经成为当今时尚的冬季旅游热点。7天长假,前往蓟县玉龙滑雪场、盘山滑雪场的游人络绎不绝,不仅年轻人在戏雪中展现青春魅力,就连老年人和孩子们也纷纷到滑雪场体验戏雪的乐趣。冰雪旅游项目带旺蓟县农家乐旅游持续火爆,农家院7天接待过夜游客76.84万人,旅游收入1.61亿元。

四是滨海旅游增势强劲,彰显新区诱人魅力。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慕名到滨海新区参观的游客日渐增多。特别是京津城际列车开进滨海新区,为滨海假日旅游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节日期间,乘高铁、坐轻轨或自驾车前往滨海新区的游客骤增,人们饶有兴趣地看市容市貌、登航空母舰、游外滩公园、逛洋货市场、品北塘海鲜,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春游图。航母军事主题公园7天接待游客1.48万人次,同比增长1.4倍。北塘各海鲜餐馆和海鲜大排档应接不暇。仅塘沽区7天就接待游客35万人次,同比增长16.67%,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21.4%。

五是美食购物格外火爆,供需两旺效益激增。本市各星级饭店和特色酒楼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气氛,推出了灵活多样的优惠优质措施,策划了各具特色的民俗宴、年夜饭、团圆饭及新春联欢晚会,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海内外游客走进饭店过大年。久负盛名的津门小吃备受游客喜爱。南市食品街游人如织,形成了东街“吃”、西街“喝”、南街“购”、北街“乐”的繁华大卖场。金街、古文化街、鼓楼商业街、劝业场、友谊商厦等商贸聚集区人流涌动,购销两旺。华联商厦7天营业额2758.1万元,增幅63%;盛锡福专卖店接待北京游客增多,七天营业额同比增长一倍多;狗不理总店7天营业额170.7万元,同比增长35.5%。

二、今年春节黄金周工作的主要做法

第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是搞好春节黄金周工作的重要前提。高丽书记、兴国市长、栋梁常务副市长和学锋副市长等市领导对发展假日旅游、做大旅游产业极为重视。新年伊始,学锋副市长作出重要批示:“市旅游局高度重视元旦假日旅游工作,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受到了市主要领导的肯定。望以春节为契机,加大力气使活动更丰富,主题更突出。要充分认识开展好春节旅游活动是贯彻市委‘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重要之举,要切实体现**城市的繁荣景象。”腊月二十九和正月初三,学锋副市长到市旅游局慰问看望坚守岗位的干部职工,检查指导工作,这使我们受到了极大鼓舞和鞭策。按照市领导指示和全国假日办的部署要求,我们及时成立了24小时值班的假日旅游指挥部和5个工作小组,提早制定印发了今年春节旅游黄金周总体方案,多次召开了黄金周工作专题会议,编制了春节黄金周假日旅游“大菜单”。在春节黄金周前夕和节日期间,多次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分别深入到景区景点、星级饭店、旅行社等处进行了旅游安全质量和市场秩序大检查,保证了春节黄金周期间安全顺畅。

第二,区县联手、部门联动是搞好春节黄金周的内在动力。各区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都把搞好春节黄金周作为扩大内需的切入点和拉动消费的增长点,分别进行了周密安排,加大了工作力度,做到了思想、组织、措施三落实。各相关部门默契配合,形成了强大合力。商旅结合、体旅结合、文旅结合、农旅结合、工旅结合更加紧密,形成了齐抓共促大旅游、做大做足假日经济的新格局。

第三,加强宣传、积极引导是搞好春节黄金周的关键环节。我们主动加强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密切合作,及时制定了春节黄金周跟踪采访计划;召开了春节黄金周新闻会;开展了旅游消费维权和旅游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在**旅游信息网站开辟了春节黄金周宣传专栏,加大了对春节黄金周假日旅游活动和信息的宣传报道力度,形成了强大的旅游宣传热潮。

我们加强了旅游信息预告和,及时向社会**春节黄金周旅游信息。从1月25日至1月31日,中央和本市新闻媒体不间断地播报**假日旅游信息和旅游节庆活动。节日期间,各新闻媒体共播报**旅游信息100余条。其中,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播报7条,中央电视台在大年三十、初一、初四、初五的新闻联播节目里播报了**黄金周旅游消息,初一下午中央电视台用18分钟现场直播了**古文化街庙会盛况;**日报、今晚报、**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共播报90余篇反映**春节黄金周旅游的文章。

第7篇:农文旅策划范文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7月中旬开始,国内大批老牌微博产品(饭否、腾讯滔滔等)停止运营,一些新产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像1月份开放的大围脖,6月份开放的Follow5,7月份开放的贫嘴,8月份开放的新浪微博……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国内微博迎来春天。

微博如此深入人心,亿万网民纷纷开微博,微时代已经来临。在茶界,茶人朋友、茶企高层以及专家学者纷纷开通官方或私人微博,并在微博上更新商业活动资讯或个人生活动态的文字,而且粉丝数量激增,例如尚客茶品CEO林玉成自今年4月开通微博,短短2个月时间,粉丝增至2万人。针对微博如此庞大的资源,茶行业策划的活动中开始引入微博直播、微博访谈、微博互动等环节,而且收效颇丰,关注度超过传统媒体的宣传报道,渐渐有更多人开始把目光转向微博茶营销,把其列入企业网络推广营销计划。看好微博茶营销前景的人认识茶具有可分享、可交流性,微博的特点也正好体现便捷互动性,两者有契合点。而同样也有人认为微博还存在信息可信度不高、资讯碎片化、内容受限等劣势,不利于茶行业正面而有效的推广。

如今,微博茶营销的话题常常被人提起,而如何寻找成熟而有效的微博茶营销方式成为业内人士最为关心的问题。

当茶遇上微博

微博火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视线从博客上转向微博,每天起床、搭公车地铁、上班、吃饭、逛街、散步、睡觉时手机不离手,时时刻刻在浏览或发送微博广播。李开复说:“微博改变一切……”网友说:“万能的微博啊!”美国《时代》周刊说:“微博是地球的脉搏。”微博的成长速度让人吃惊,越来越强大的微博同样也为善于捕捉商机的人提供了一处新兴的推广营销平台,各行各业开始把微博作为研究对象,越来越多的推广活动开始融入微博的概念。

那么,当茶遇上微博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案例一:微直播,制好茶

今年5月,借安溪铁观音采制之际。安溪感德镇官方策划了关于“微博直播好茶诞生”的活动,从5月3日起,感德镇人民政府官方微博开始对“感德制一泡好茶”进行全程微直播。感德镇长陈志明、制茶师陈两固、陈钦洲及采茶女金志、金燕、秀窄也在这期间开通微博,他们的微博全面展示安溪感德制做铁观音茶的全过程,内容包括如何制成好茶的心得、制茶过程的趣闻、趣事以及好茶诞生后的心情等。

感德制茶大师陈两固制出好茶后的灿烂笑容,被“脖友”称为“史上最美茶农笑脸”。有“脖友”发表评论:“笑容的背后是汗水,面对茶农,我们不应只看到其光鲜的一面。”不少“脖友”发评论希望能得到茶样或者将到现场看茶。

在安溪感德镇官方活动“微博直播好茶诞生”结束后,感德镇镇长陈志明说:微博直播“感德制一泡好茶”是利用微博,让更多爱茶人了解感德的一次尝试,对感德制茶有兴趣的“粉丝”越来越多。今后,感德还会有一连串动作扩大在微博的影响力,如邀请文化名人品鉴这一泡好茶、举办全国性的茶山采风活动等,而这一切都会通过微博及时向广大爱茶人展示。

部分茶叶产区政府及茶农尝试通过微博,架起茶农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让好茶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以此弥补减产的损失。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微博卖农产品,或许是解决农产品供销信息不畅、流通环节太多的途径之一。茶叶品牌策划师黄武疆认为:微博卖茶能使茶客与茶农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但茶叶销售更讲究现场体验和品牌,直接向茶农买茶,自用合适,送礼就不一定拿得出手;茶界知名人士沈添土也说:微博营销算是新兴的一种,能对铁观音主流销售渠道起到一定补充作用。

案例二:微互动,如临现场

率先启动茶与微博互动的还有《印象大红袍》公演一周年纪念日活动。2011年3月29日《印象大红袍》公演一周年纪念日,为感谢广大观众对《印象大红袍》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厚爱,也为了庆祝公演一周年的到来,印象大红袍有限公司携手微博为网友们提供了一个免费观看《印象大红袍》的机会。

《印象大红袍》公演一周年纪念日的筹备阶段,印象大红袍公司就通过微博宣传造势,吸引网友们的视线,网友只需登陆印象大红袍官方新浪微博,转发或评论活动信息,就有机会获得3月29日的公演门票。公演现场设置微博大屏幕,演艺人员与现场观众所发的微博可上传至微博大屏幕,实现演艺人员与现场观众的沟通互动。同时,新浪福建官方微博与印象大红袍官方微博还对现场公演情况时时跟进,及时报道,让没有到现场的网民都能了解演出的情况。

“‘微直播’当晚,现场的观众和场外的网友都很活跃。在微博上,如果网友喜欢茶文化,或者对他们发的微博有兴趣,就会转发加评论,随即达到了二次传播的效果,茶文化在微博上形成了良好的分享效果。”在新浪福建负责微博互动的陈迪告诉记者,“网友很开心,一方面觉得自己喜欢的茶文化和舞台作品能够以微博的方式迅速和大家分享,另一方面,茶和网络两个原本看似并不相关的东西,通过微博达成良好的结合。看见自己发的内容上了大屏幕,很有成就感的,这种成就感会刺激他们发送和了解更多与茶的相关内容。通过这一次微博营销,印象大红袍公司成功地拥有了10多万的粉丝。”

案例三:微营销,微创意

2011年中国首届微博营销大会于2011年4月8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百余家企业齐聚厦门,以“抢占微博先机,把握营销未来”为主题,共同探讨微博营销新模式,交流微博营销理念,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展望微博营销的发展趋势。微博营销大会在国内尚属首创,但大会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各界高度重视。大会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嘉宾,其中不乏戴尔中国、厦门航空、特步、尚客茶业等知名企业。

微博营销大会除了主旨会议之外,还同期启动了尚客荼品福村梅记普洱茶微博营销创意大赛活动。记者采访此次活动的冠名商尚客茶品CEO林玉成,他对此深有体会,“这次冠名微博营销创意大赛,我觉得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它能为微博上的创意达人提供一个施展拳脚的平台,也为挖掘微博的营销潜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首次微博营销大会的成功举办也让很多人看到了微博在茶营销方面更多的潜力,福村梅记普洱茶今年3月份开通官方微博,微博营销大会后粉丝数就达到2万个,‘福村梅记’普 洱茶在淘宝的销量更是在2个月的时间内达到6万饼,平均每天1000饼,这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及营销方法在短时间都无法完成的。”

可以说,这场由厦门尚客茶品福村梅记普洱茶独家冠名的首届微博营销大会把茶与微博的碰撞推上了。

微博茶营销的N种可能

虽然目前大多数微博网站的关注重点还在于“跑马圈地”,而没有过多地考虑盈利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快速即时且拥有一票跟随者的网络服务,将为不少企业带来潜在的营销价值――微博客上真实的声音,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摸清消费者的心理,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获取市场动态。现在,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一些商业嗅觉敏锐的公司、机构,如凡客诚品、星美影城、中国作家协会等等都已经在第一时间注册了微博。

对于微博,更多茶行业的人认为把其作为茶营销推广的一种新式的手段有着诸多可能。

微博营销的优势

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在进行一个重大的改变。2003年以前,互联网大都是门户型的网站,2003年开始,随着信息越来越多,人们找资料会通过搜索引擎,于是出现了具有搜索功能的门户网站,由此互联网进入到了搜索时代。到了2005年,社交网络脱颖而出,新浪微博、开心、人人网成为人们寻找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些社交网络。你要找到的信息会更精细、更及时,每个人可以通过朋友的介绍而串联在一起,延续下去还可以互动,信息可以筛选,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交流形式的改变。在首届微博营销大会上,环商数据董事长薛蛮子最先肯定了微博在互动交流方面上的优势,他说:回顾一下最早的媒体。当时人们看人民日报,每天晚上7点钟打开电视看新闻联播,所有的消息都是从这来的,后来新浪网脱颖而出,又来了一个博客,每个人都可以写文章,无数的人可以写评论,但互动的几率是比较小的,而且回复也不是及时的。到现在有了微博,它把人和人的交流成本降到了最低,每个人都可以适时地跟你关心的人,跟你崇拜的人展开交流。

在茶行业,互动交流必不可少,就拿传统的茶叶门市店来说,为客人介绍产品、茶人在店中品茶都需要交流。同时茶叶是消耗品,产品上架、定价如何、客人反馈意见等信息都要及时更新。若能适当运用微博进行资讯更新,与茶客的交流互动就显得便捷许多。

如今,“微直播”、“微访谈”等字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视线,尚客茶品的首次微博营销收效颇丰,这也让更多人看到微博营销的优势和潜能:首先,微博的传播速度快,被称为“下一秒”传播,上一秒把讯息上微博,下一秒便可能有数以千计的人看到这些讯息。相比电视、报刊等传统传播的采集、编辑、印刷等繁琐的流程,微博传播显得快速便捷:其次,微博的传播面广,空间性强,呈立体空间型传播,而且用户阅读讯息不受时空限制,例如尚客茶品官方微博。关注度有2万人次,而这些“粉丝”中又各自有自己的关注人群,他们同样可以点击阅读到关于尚客茶品的资讯。微博传播呈织网式蔓延,受众面要比传统传播平台更为广泛。

找寻成熟的微博茶营销方式

事件营销、人物打造和名人效应是现阶段最为成熟的微博营销方式。“事件营销主要是通过具有公众吸引力的事件聚焦网民,比较典型的是前段时间由薛蛮子发起的在微博平台上寻找走失儿童的例子。而人物打造是指先树立起一个具有关注力的名人,再通过其进行营销植入,比如,注册新浪微博的姚晨同时也是联通3G代言人,通过这一层身份充分与网民进行沟通,较强的互动性带来了传统广告所不具备的营销潜力和说服力。”

“华祥苑请代言人,一方面是为了向加盟商显示我们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这其中,名人微博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会借助代言人的微博发一些和我们企业有关的信息。”华祥苑茶业网络部经理王丰收告诉记者,“这样的方式相比我们企业硬生生地一条新产品的微博,其宣传推广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相比企业的官方微博,名人的微博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很大的连锁反应。”

不同于华祥苑茶业的名人效应模式,厦门尚客茶品则采取了时间营销的手法,从今年4月份开始策划“寻找茶友同游云南茶马古道”活动,只要购买其旗下“福村梅记”普洱茶的茶友就有机会参与免费茶旅。活动经官方微博,就引起广泛关注,短短两个月时间销售了6万块普洱饼,这也算是茶行业销售的一个奇迹。尚客茶品通过微博营销尝到了甜头。作为尚客茶品CEO的林玉成对此有他的看法:微博作为新兴的传播渠道,自然有它的优势所在,关键是要如何合理利用,最大程度挖掘微博的营销潜力。

必胜客餐饮连锁机构在新浪网开通了官方微博,开通之后,必胜客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尝试:在很多的平面广告推广其官方微博,比如在员工的名片上印上官方微博,也可以在服装或者在产品的包装上都看到他们的微博。必胜客餐饮连锁机构还在微博上推出了一个竞猜活动,并通过新浪网进行广告。此举吸引了很多人的参与。新浪营销中心总经理葛景栋很赞同他们的微博营销策略。他说:必胜客用这种方式告诉大家玩微博,关注他们,其效果就是不到一个星期增长了9万的粉丝。这就是对自身营销资源整合后,塑造网络营销环境所取得的成效。

当然,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微博营销也不例外。客户体验可信度高,传播速度快,传播门槛低,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些都是微博客营销的有利因素。但同时,由于微博客的信息碎片化程度较高。再加上140字的限制,对于营销传播的技巧要求也高。微博上关注和被关注的人群多而复杂,界面混乱,信息碎片化,想获得准确资讯并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对茶行业来说。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机会来实践和开拓。

微博茶营销的下一步该如何?

微博营销是新生的一个网络营销方式,它随着微博的火热正被人们热议,它优势明显,劣势也不可避免,被运用到茶行业尚属初级阶段。那么,对于微博营销是否适合茶行业,即使有些茶企开始在收集微博资源。尝试把微博加入自身推广渠道,大多数人还是对微博茶营销的未来之路感到困惑和迷茫。微博茶营销,下一步该如何?业内人士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迪(新浪福建微博板块编辑):用户群体扩大,越来越多的商家会选择微博来做省钱又省时的广告;产品化趋势。比如微博植入婚礼,重大展会上使用微博大屏幕;服务性更强,微博具有及时性和现场性的特点,它图文并茂,随时随地传播的形式,让人第一时间了解某件新闻时件,生活当中获取对美食类、旅游类的资讯也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微博辟谣功能正在完善。加v审核更加严格,名人化趋势加强,都使得微博在内容上更具可信度,营销上也就更具说服力。

王丰收(华祥苑茶业网络部经理):互联网是个更新速度快的行业,每天都有新型的渠道产生,也有新的媒体产生,不知道每次新事物的出现能持续多久又会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所以必须有效地抓住,谋取最想要的利益。目前来看,微博正处于爆发期和裂变期,华祥 苑的网络开发团队正在制定和策划符合微博营销并适合自身特色的推广方案。

郭鸿静(贵州《黔中早报》“喝好茶”版的记者):微博茶营销,我觉得是很好的一种新模式。一对一、一对多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可以节省商家的不少宣传成本。而且,实名化的效果,让可信度提高不少。不过,它也有缺点,就是说得再好听,图片再好看,依旧是虚拟的,茶好不好,还是得到实体店,把实物泡来喝过,比较过性价比才可以。所以,微博茶营销不可能独立成一个营销体系。它必须与实体营销网络捆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蔡文胜(4399游戏董事长、著名天使投资人):我是在2010年4月15日开通微博的,一年多来,微博改变了我。改变了整个中国,改变了整个社会。微博首先改变的是传播的力量,它也在传播我们每个人的人际关系,你有了微博你会发现可以找到相同爱好和兴趣的人。企业和个人也可以利用微博发现一些新的机会。微博的第一、二阶段传递的是八卦消息和娱乐功能,到了第三阶段,微博延续下去可能就会行业化,你可以在上面卖茶叶,也可以卖化妆品,可以在上面开通自己的生活圈,寻找创业机会。我认为,无论微博营销或者个人营销,最高明的营销是没有目的的营销,最终才能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林玉成(厦门尚客茶品CEO):微博茶营销其实就像老师的角色,一直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年轻人,或许现在他们对茶还不感兴趣,但是哪天要想起喝茶来了,第一时间也许就会找到尚客茶品的微博了解关于茶的资讯。所以说,微博营销要有足够的耐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研究火候,传播的内容要刚刚好,符合受众的需求,传播的力度和面要符合微博受众群体的兴趣和接受度。要体现特殊性,传播品牌个性,的产品信息有足够的理由让客户选择,并需要结合与茶相关的指导类的资讯内容。

微博茶秘笈

龙象波若功

[招式要领]

博主将自身影响力和微博信息本身的爆炸性相叠加,名人+爆料,可分可合,如同洲际导弹的分导式进攻一对粉丝们的注意力大肆攻城略地。如今,茶企开始走明星代言路线,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借助代言人的微博发一些和茶企有关的信息,相信是提升关注度的最有效捷径。

吸星大法

[招式要领]

博主释放信息之后,通过与粉丝的积极交流,强化粉丝的黏性,吸收他人力量为自己所用,促使粉丝对信息展开多级传播。喝茶重在与人分享,如果能随时把喝茶过程与心得公布在微博上,并能与粉丝互动,相信定有一帮茶客闻香而来。

九阴真经

[招式要领]

博主通过微博信息给粉丝派发“福利”,手法多变,但核心无非“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粉丝的疯狂关注、转发、评论都在意料之中。但要练成九阴真经,深厚的“内力”必不可少,即需殷实的家底做支撑,一般人玩不起。茶企可以尝试在官方微博上制造话题性、互动性的活动,并对积极参与的粉丝予以茶品馈赠。

天罡北斗阵

[招式要领]

博主发动员工、亲朋好友等展开集群式微博信息传播,仿佛布下天罗地网,让粉丝们被浩瀚的相关信息流包围,并深受其影响。此阵一出。威力无穷。对于茶企来说不仅可以发动公司员工创建微博,还可以延伸至直营、连锁的店员。特别是店员与茶客之间的交流心得可以随时上微博更新,这些资讯不仅丰富多样。而且贴近生活。

小无相功

第8篇:农文旅策划范文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进入2013年,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争先恐后想成为“森女”、流行服饰将“小碎花”打得火热、地产商将田园小区作为噱头等等,无一不表达着人们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向往。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早期农家乐,已难以满足都市人的休闲需求,国内许多生态农庄已经走向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路径。在追求个性化的时代,如何在保证农业产业效益递增的基础上,将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农庄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1农庄旅游的核心价值

农庄旅游的核心价值体现在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多个方面,具体体现如图1所示:

1.1农业产业支撑价值

农业产业支撑价值主要体验在3个方面,农庄旅游全产业链价值,农庄旅游是以农业为本,将农业产业与旅游休闲业全面结合的旅游方式。全产业链体现到与第一、三产业集成,拓宽到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方面,使各产业链得以延伸,共同发展;农庄旅游产业融合价值,农庄旅游主要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是农庄旅游发展的主要特征,以农业产业为本的相互融合,并不会使旅游产业的功能产生弱化,反而会通过合作达到共赢的效果,产生更多的发展机会;跨产业价值,农庄旅游打破了传统的产业严格划分的界限,更智能的将产业进行柔性融合,体现出了跨产业的超额价值。

1.2农耕文化传承价值

农庄旅游是以农耕文化为灵魂,将传统的农耕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得乡土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旅游产品的开发离不开文化的挖掘,农庄旅游也同样不能脱离农耕文化而开展旅游活动,乡土特有的农耕文化是本农庄区别于其他农庄最根本的元素。农庄旅游产品在规划开发的过程中对农耕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赋予其旅游功能,才能在旅游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掌握特有的目标市场群体。使得乡土文化资源得到深度的开发;也使得农耕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珍稀文化再一次得到人们的重视,也赋予了农庄旅游更高的文化价值。

1.3农业科普教育价值

现代人对于休闲体验的重视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农庄旅游从观光农园不断的向广度和深度进行演化。农庄旅游在整合农业资源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自然、生物、人文等科普教育价值,人们在试探性的开发中赋予其特定的教育意义,结合特定或不特定的教育目标,能够将农业观光、乡村度假和科普教育很好的结合,寓教于乐,达到农业科普教育的目的。在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之下,许多观光农庄都将科普教育体验活动融入其中,使农庄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具有科普教育价值。

1.4农业科技创新价值

农庄旅游要求立足于科技生态农业,将科技农业生产活动与田园休闲生活方式以及乡村野趣的生活环境等作为卖点进行深度包装和策划,这样从主观层面上需要农业科技创新来满足游客的需求,从客观层面上需要农业科技创新来增强农庄的旅游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庄旅游的核心竞动力,离开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农庄旅游很难实现转型升级来满足文化素养日益提高的当代游客的需要。

1.5乡村生态环境价值

生活在钢筋水泥土中的都市人群,期望回归自然、亲近田园的愿望日益增强,对优美的山水田园有着强烈的憧憬和向往。都市人群到农庄旅游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迷人的田野风光和新鲜的空气来舒缓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紧张的情绪,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因此,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农庄的发展在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美度等方面都不断的提高要求,这样大大推动了农村的村容改造、卫生条件的改善、环境的治理以及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6城乡一体化建设价值

农庄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整合农村旅游资源,将农业旅游产品引进市场,通过自身的特色产品吸引着城市的人流、物流以及外来投资者的资金,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一体化是新时期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将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核心价值的转化路径

农庄旅游的核心价值是通过将农业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旅游产品来实现的,进而探索农庄旅游发展的不同发展模式,目前国内农庄旅游发展主要围绕以下模式进行开发:

2.1观光农庄

观光农庄是依托农庄内优美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交通优势,通过规划建设成为具有观光旅游功能乡村生态农庄。农庄内提供观光游客所需的各种服务设施,使游客在观赏生态的田园风光的同时,对农庄内的农产品进行收集采摘,来达到增加游客停留时间的目的。观光农庄旅游主要侧重于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将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作为辅助产品进行包装,本身要求农庄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农庄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主要吸引物。

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对于农庄旅游的需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观光基础上,他们希望能够更长时间的停留在农庄内体验农业文化、享受乡村生活,因此越来越多的观光农庄不断地将其单一的观光旅游功能进行丰富,通过建设休闲度假设施,达到农庄转型的目的。观光农庄的类型一般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蔬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卉园、观光瓜园等等。

英才农庄在旅游规划中,特别强调让游客“动手”,项目建设在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通过活动的设计增加消费者停留时间,提高农庄经济效益。在活动策划中,既设计了诸如农事体验、蔬果采摘、花卉手工艺品制作、果林捉鸡、鱼塘捕鱼等农业体验活动,也设计了植物迷宫、生态垂钓、抓泥鳅、植物寻宝、体能运动等户外休闲娱乐活动,还设计了专业化的植物科普体验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的为游客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英才农庄活动中。

3.4整合资源,总体布局

农庄旅游的空间布局是依托农庄内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以及乡土的人文资源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整合开发,面向目标人群,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过程。合理的空间布局有助于将零散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其“1+1>2”的整体优势,提高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效率,因此科学的空间布局问题是旅游区旅游健康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必须以发展为本,立足于可整合、可优化、可持续的战略思想,对农庄旅游功能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安排。

英才农庄总体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从西南方向的30余米向东部、北部逐渐降低至武湖畔10余米。现状用地主要是苗圃、果树、鱼塘和养鸡场。从西部、南部的规划区外道路沿线向东部、北部有种植大面积桃树,中间夹杂有一块将近1.4hm2的橘园。北部地区主要是苗圃,多为10几厘米高的小苗。养鸡场布置在规划区东南部。鱼塘散布在规划区中心低洼区域和沿武湖地带。沿武湖畔多为滩涂,涨水时部分低洼处会被淹没。果树用地和苗圃用地在景区内占较大比例。根据英才农庄地形地貌趋势、旅游资源特征及分布,结合规划主体构想,将英才农庄旅游总体布局为“一环四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形成独具老黄陂乡韵特色的农庄休闲度假空间。“一环”是指由景区环路串通5个不同功能性质的分区而构建的乡村田园风景游览线;“四区”分别是入口服务区、生态教育区、滨水度假区和滨水休闲区;“多点”是指在各个功能分区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点。这种“一环四区多点”的旅游空间布局,在开发中能够扬长避短,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区域功能的地位以及种植养殖产业的规划整合能够完善区域功能,树立区域形象,丰富了英才农庄农业产业链,提升了英才农庄旅游产业地位,以实现农庄旅游开发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负面效应的最小化,为英才农庄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5设施配置,满足需求

农庄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开发投资中占很大的比重,如若设施配置不当,会对巨额资金造成很大的浪费,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农庄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是根据旅游接待体系规划所提出的要求,配合旅游线路组织规划、土地利用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科学的安排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为农庄满足旅游消费者接待服务提供依据,为农庄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通过对近中远期的游人量的科学预测,得出高峰日分别为500、1600、2800人次,旅游设施建设必须满足远期游人和工作人员的需求和生产活动需求。英才农庄旅游服务体系由游客综合服务、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及旅游商店构成,共需31个服务点;旅游基础服务体系由供电设施规划、给排水工程规划、环卫设施规划、通讯设施规划以及防灾设施规划构成。规划中通过科学的预测高峰期游客及居民水、电、环卫设施、通讯设施等需求量,合理提出建设要求,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为当地居民服务,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是获得当地居民支持旅游建设、投身旅游开发的有效手段,为农庄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和群众基础。

3.6深挖文化,注重传统

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农庄旅游的灵魂,文化挖掘的深度决定了旅游发展的深度,对原汁原味的乡土民俗进行挖掘包装,能够很好的提高农庄旅游品位,突出农庄旅游产品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以提高农庄的吸引力。

武汉市黄陂区英才农庄围绕“农”来做文章,将农业文化和乡土风情贯穿旅游规划的始终,使乡土文化资源得以保留、传承。文化在英才农庄旅游规划中是通过3个方面展现出来: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增强农业文化内涵,将黄陂地域特色的农业文化因子叠加在农庄旅游活动项目上,将农业生产体验活动做大做活,将农业科普教育活动做精做细,使游客能够在英才农庄旅游活动中体会到丰富的农业文化和乡土民俗;通过农庄景观的打造展现黄陂浓郁的农耕文化,调整种植结构,采取多选本土品种、少量引进优质育种的方式体现本土生态文化,合理建设农业科普长廊,将农耕文化和传统农业知识通过景物景观的打造展现给游客,使游客漫步英才农庄,遍布是景、处处有“农”;通过各种旅游节事活动的策划体现黄陂农耕文化,特别打造以英才农耕文化节为核心,以若干主题旅游节为内容,时间覆盖全年、活动覆盖全区、文化覆盖全域的英才农庄节事旅游产品体系。

4结语

农庄旅游发展之路漫长,武汉市黄陂区英才农庄不应一味进行盲目开发,而应该注意抓住资源特色、突出核心主题、进行科学分析、满足消费者需求、立足长远发展的基础上,走以农为本,农旅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农委赴台农业旅游考察团.赴台农业旅游考察报告[J].上海农村经济,2009(01).

[2] 吕明伟,郭焕成.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经验[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06).

[3] 林铭昌,林敏雄,丘秀珠.休闲农业体验教学市场发展的探讨[R]. 台南县:中国地理学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6(05).

[4] 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C].郭焕成.休闲农业理论与案例实践,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第9篇:农文旅策划范文

关键词:江苏;乡村;休闲旅游;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072-02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居住于城市的人们不满城市的喧闹和环境的恶化,向往乡村自然景观、新鲜空气、淳朴安宁的生活。因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出现,并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新农村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全国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农村旅游年”,提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的旅游宣传口号。这一年是名副其实的乡村旅游年,掀起全国各地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浪潮。但纵观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和项目的雷同化,吸引物的单调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等。如何顺应时展要求,开发出具有独特性、多元性、精品性的乡村旅游产品,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基于休闲视角,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是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乡村休闲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项新生事物,区别于传统乡村旅游,注重旅游者休闲需求的开发,发展速度极其迅速,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西班牙,乡村休闲旅游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国外学者预测,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也普遍认为,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将率先在发达国家之后,迎来一个全新的“休闲时代”。在城市周边郊区村镇发展乡村休闲游,并规模化发展,能达到彼此共赢的态势。

1.2研究意义

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位于苏、鲁、皖三省和徐州、淮安、连云港三市大、小三角的中心。沭阳号称“江苏的一盆净水,华东最大的氧吧”,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也是全国最大的花木基地,有“东方花都”之誉。2006年相继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百家绿色小康县”、“中国十大魅力乡村”、“魅力江苏农业旅游景点”等称号。

本文基于休闲视角来考察沭阳县乡村旅游,特别是针对特色乡镇进行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研究,是促进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扩大沭阳县城的旅游空间,开拓旅游资源新形式,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包括四要素: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精神满足的状态、自我实现和发展的结果[1]。

乡村休闲旅游区别于传统的乡村旅游,从休闲的视角来研究乡村旅游,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2]。

乡村休闲旅游能根据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以乡村生活、乡村意境、乡村生产为核心,开发独具乡村氛围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开展垂钓、划船、烧烤等休闲活动;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等,如“杭州双流农庄”、“桐庐县横村明大农庄”等。

3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沭阳县为例

3.1沭阳乡村休闲游的开发现状

“虞姬故里花乡沭阳”是沭阳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口号,展示了沭阳独特的魅力,访虞美人故里,沐浴花的海洋。苏北花卉示范园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家乐的典型代表。该园坐落在美丽的新沂河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两亭、九桥、十八弯”的美丽传说都叫人流连忘返。2002年9月,沭阳县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沭阳花木节,通过“花木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在展示沭阳“中国花卉之乡”良好形象的同时,让外界更充分地了解沭阳、更深入地认识沭阳,从而进一步打造沭阳的“花木之乡”旅游品牌,吸引众多游客,有力地推动了沭阳旅游业的发展[3]。

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注重“虞姬故里”这一旅游形象,打造虞姬品牌,县城东部的虞姬生态园,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成为居民们休闲游憩的理想场所。县城西部建设日月潭度假村,开展环城乡村休闲旅游带,虞姬的家乡正在新建虞姬度假村、虞姬爱情园,建成的虞姬公园,景区内每年春节举办新年庙会、虞姬文化艺术节,5月举办啤酒节,每暑期举办夏令营活动等,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周边县市的游客。

3.2沭阳乡村休闲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措施

乡村休闲旅游整体规划有待加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最终目标是以旅游业的大发展来带动经济的腾飞,因此,要有全局意识。各个乡镇发展旅游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农家乐”,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休闲农庄、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很多景点被忽视,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要对各乡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统一规划,从全局出发,各个乡镇要因地制宜,开发各自优势旅游资源,达到资源互补,共利共赢的目的。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人才缺乏。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在景点景区的规划宣传中,旅游规划相关人员和导游作用不容忽视。而沭阳县旅游人才相当匮乏,特别是在农村一线,从事乡村经济发展的人当中,懂旅游的人几乎为零。在全县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专业层次较低、专业结构单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深、不透,指导力不强。因此,要实施人才兴旅的战略,加强对乡村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休闲载体的接待档次,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乡村休闲旅游的政策性措施有待完善。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支持,而政府的支持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利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优惠政策。沭阳县目前仍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为中心,没有注重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大力开发投入,有些项目仍处于招标当中。因此,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在一些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中的主导作用,要出台一些鼓励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政策,如服务体系方面政策。

3.3沭阳乡村休闲游的提升性开发

突出重点、亮点和示范点。乡村休闲旅游在同一个地区不能一哄而上,以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这样会导致乡村旅游迅速泛化,产品同质化。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规划,筛选出本区,本省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沭阳县的乡村休闲游应该抓住虞姬故里、花乡这两大主题,打造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

发展个性化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旅游之所以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市场选择和需求在趋向个性化。到乡村旅游的人,大部分是以家庭、情侣或自驾车为出游方式,他们要求看到的乡村旅游点应有个性和独特性。几年前去过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在几年以后如果还是依然故我,旅游者就不会再选择它,沭阳的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使景观、产品、接待、管理都实现个性目标[4] 。

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乡村原生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个性特征,是城市居民前往游览的追寻目标。特别是作为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更不能改变其原真形貌。人文环境原真性的保护至关重要,旅游开发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联合相关旅游资源,协调发展。乡村休闲游的开发要注重相关旅游资源要素的整合。沭阳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将虞姬生态园、虞姬爱情园、虞姬度假村、花木大世界进行优化整合、联合开发。确立虞姬的品牌效应,以沭阳浓厚的文化为基础,发展虞姬品牌产品,如针对酒文化,已成功开发虞姬神酒,以品牌带动相关旅游产品的发展。

4结语

基于休闲视角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是顺应时展要求,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一些拥有特色乡镇的农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既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也能促进就业,调动居民管理自己事务的积极性,又可为游客和当地居民创造一个文明整洁的旅游居住环境,从而提升当地的旅游品牌效应,加速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最终推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信息空间,2004,(7):89-90.

[2]文彤,吕贤军.城郊型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探讨――以岳阳市君山区乡村休闲旅游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