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股权激励预案范文

股权激励预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股权激励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股权激励预案

第1篇:股权激励预案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故障排除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1 计算机网络发展存在的安全威胁

1.1网络外部的威胁

(1)网络安全威胁。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威胁来自多方面,可以把安全威胁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主动攻击是破坏数据的完整性,通过中断、篡改、伪造数据进行欺骗,甚至干扰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被动攻击是指截获信息内容,如窃听、监视、非法查询、非法调用信息等。(2)网络防攻击。要保证运行网络环境中信息系统的安全,最重要的是保证网络自身能够正常工作。(3)网络安全漏洞。网络安全漏洞主要分为网络漏洞、服务器漏洞、操作系统漏洞、物理安全隐患、软件安全漏洞、搭配的安全漏洞等。

1.2网络的内部威胁

除了外部可能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威胁可能来自网络内部。如抵赖问题,“防抵赖”是网络对信息传输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网络安全技术还需要通过数字的答名、身份确认第三方确认等方法,来确保网络信息传输的合法性问题,防止出现“抵赖”等现象产生。

2 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入侵检测技术的核心包括如何充分并可靠地提取描述行为的特征数据和如何根据特征数据高效并准确地判断行为的性质两部分。它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的关键点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系统分为4类,分别是基于主机、基于网络、基于内核和基于应用。对于主动攻击,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检测,而被动攻击通常是检测不出来的。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有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

异常检测,也称为基于行为的检测,首先建立起用户的正常使用模式,即知识库,标识出不符合正常模式的行为活动。

误用检测,也称为基于特征的检测,建立起已知攻击的知识库,判别当前行为活动是否符合已知的攻击模式。

3 计算机网络安全机制分析

首先安全机制可以分为两种,一类与安全服务有关,用来实现安全服务;另一类与管理功能有关,用于加强对安全系统的管理。网络安全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合法性。

3.1 加密机制

可用来加密存放着的数据或流通中的信息,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其他机制结合使用。加密算法一般分为单密匙系统和公开密匙系统两种。

3.2 数字签名机制

对信息进行签字的过程,对已签字的信息进行证实的过程,是解决主动攻击威胁的重要防御措施之一。

3.3 访问控制机制

根据实体的身份及有关信息,决定该实体的访问权限。是为了达到控制不同的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访问权限的目的,实质上是针对越权使用资源的一种防御措施。

3.4 数据完整性机制

判断在通信过程中信息本体是否被篡改过。在通信中,发送方根据要发送的信息产生一条额外的信息,将后者加密以后随信息本体一同发出;接收方收到信息本体以后,产生相应的额外信息,并与接收到的额外信息进行比较,以判断在通信过程中信息本体是否被篡改过。

3.5 防业务流分析机制

通过填充免余的业务流来防止攻击者进行业务流量分析,填充过的信息要加密保护才能有效。

3.6 路由控制机制

为了安全的子网、中继站和链路,既可以先安排网络中的路由,也可对其动态地进行选择。

4 计算机网络故障排查与安全管理

4.1 故障排查

网络故障排查,关键在于找到故障在哪,使用故障排查的结构化方法,最好从第一层开始,经验表明80%的故障出在物理层上。OSI模型的物理层主要检查电源、电缆、连接端口、连接的设备的硬件故障,观察开关、指示灯、接口状态等。如果未发现问题则检查网络的第二层、第三层。通过软件配置命令,检查端口的IP设置、封装协议、带宽设置、路由协议设置、路由表的建立等。

4.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安全管理

随着计算机和人们的生活日益紧密,安全管理已成为人们更好利用计算机的有效手段。

(1)密码安全:运用正确的密码方式有助于增强计算机安全性,防止非法访问。

(2)硬件安全:记录计算机的序列号、在计算机上粘贴追踪标签或安装追踪软件加强计算机安全;使用防电涌电源转换器保护计算机电路板和其他电子部件。

(3)安全软件:安全软件是用来保护计算机不受恶意软件和非法入侵的危害的。可分为杀毒软件、反间谍软件、反垃圾软件以及防火墙软件。

(4)备份安全:能够在原数据意外丢失的情况下,恢复数据。

(5)加密下的安全:运用加密防止外部入侵、保护信息安全、提供隐私安全。

(6)因特网安全:在计算机连接到网络时,用户可能遭受入侵风险,运用路由器、NAT技术和VPN等技术降低网络入侵风险,保护用户安全。

(7)Web和电子邮件安全:Web和电子邮件中充斥着垃圾邮件和骗局,它们不仅会监视人们的在线行为还会收集机密信息。

参考文献

[1] [美]June Jamrich Parsons Dan Oja .计算机文化导论. 吕云翔,傅尔也,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 卓越科技.电脑故障排除技巧1088招. 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2篇:股权激励预案范文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版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管理遵循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业、本领域内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辖区内本行业、本领域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应急预案的编制

第五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二)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三)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四)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五)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六)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

(七)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八)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六条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同级人民政府以及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制定相应的部门应急预案。

第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xx),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按照针对情况的不同,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第八条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事故类型的,应当组织编制本单位的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故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主要内容。

第九条对于某一种类的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

第十条对于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重点工作岗位的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第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所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十二条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应当经常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有效。

第三章

应急预案的评审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本部门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审定;必要时,可以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涉及相关部门职能或者需要有关部门配合的,应当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第十四条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单位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评审应当形成书面纪要并附有专家名单。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论证。

第十五条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员应当包括应急预案涉及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有关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评审人员与所评审预案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六条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基本要素的完整性、预防措施的针对性、组织体系的科学性、响应程序的操作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

第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

第四章应急预案的备案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九条中央管理的总公司(总厂、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的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分别抄送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中涉及实行安全生产许可的,其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按照隶属关系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未实行安全生产许可的,其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备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确定。

煤矿企业的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除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外,还应当抄报所在地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第二十条生产经营单位申请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

(二)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意见;

(三)应急预案文本及电子文档。

第二十一条受理备案登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应急预案进行形式审查,经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并出具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并说明理由。

对于实行安全生产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已经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登记的,在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可以不提供相应的应急预案,仅提供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第二十二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指导、督促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的备案登记工作,建立应急预案备案登记建档制度。

第五章

应急预案的实施

第二十三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第二十四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应急预案的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

应急预案的要点和程序应当张贴在应急地点和应急指挥场所,并设有明显的标志。

第二十五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本部门、本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第二十七条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第二十八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应急预案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总结应当报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总结应当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九条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根据预案演练、机构变化等情况适时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至少每三年修订一次,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档。

第三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

(一)生产经营单位因兼并、重组、转制等导致隶属关系、经营方式、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的;

(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工艺和技术发生变化的;

(三)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险源的;

(四)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者职责已经调整的;

(五)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发生变化的;

(六)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要求修订的;

(七)应急预案管理部门要求修订的。

第三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报告应急预案的修订情况,并按照有关应急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第三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建立使用状况档案,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第三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按照规定将事故信息及应急预案启动情况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四条对于在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备案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未制定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导致事故救援不力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制定。

第3篇:股权激励预案范文

关键词:长输管道 安全管理 事故分析 事故预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和国内长输管道建设明显加快。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安全的发展,中国的石油企业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的经济秩序,以及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保护。因此,政府和企业应作为一个整体重视社会的关注,重视国家天然气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在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和长输管道安全管理事故方面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安全问题的现状,并给出以下建议:首先,完善的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保护监管框架和执法体系,公安部门和地方政府应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其次,管道运营公司应加强内部安全工作,加强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设计,施工、运行的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最后,支持资源供应安全和市场供应。具体阐述见下文。

一、长输管道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1.设计、施工缺陷导致的安全隐患

管道设计不合理导致管道的承压能力偏低,天然气长输管道的设计要求一般较为严格,要求承压能力较大,设计的不合理会导致天然气运输过程中发生漏气事故。此外,天然气管道施工也是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后续运行中的安全问题。如施工质量不合格导致对管道的损坏,焊接质量不能符合工程要求,管道防腐层被破坏等都会留下安全隐患,导致管道事故的发生。

2.第三方施工及非法占压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在天然气输气管道两侧施工是有限制的,如“在管道专用隧道中心线两侧各一千米地域范围内,除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外,禁止采石、采矿、爆破”,但是在现实中,却有施工单位不顾国家法律的规定,违法在输气管道限制区域内施工,给管道造成破坏。对管道进行占压也会给管道造成损伤,如在架空的管道上面行走、放置重物等都会损害输气管道。

3.自然灾害对长输管道的破坏

长输天然气管道由于距离较长,经常的地区较多,其地质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经过自然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也在所难免,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区,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就可能导致天然气管道受损,发生安全事故。例如,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从中国西部至东部绵延几千公里,地质情况十分复杂,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管道的安全运行。

二、防治安全问题对策

1.建立管道数据库

完整性管理作为保证输油管道安全运营的重要举措,受到了国内外管道行业的高度重视。完整性管理必须以管道数据为基础。数据的完整性是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关键,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程度直接影响分析与评价结果。设计开发成功的管道数据库系统,不仅需要涵盖完整的管道信息,还很大幅度上依赖于数据库的存储性能和关联性能,以便通过一致的线性参考系对所有类型数据进行有效管理。故需要根据数据模型的要求,从数据的收集、分类、建立定位系统,到数据整合等完整性管理的各个环节详细规划数据准备流程, 进而搭建管道完整性管理数据库系统。

2.腐蚀防护和泄漏检测

绝大部分长输管道采用的是埋地敷设方式,对此部分管道的腐蚀防护是非常重要的。我国防腐涂层技术发展很快,从应用沥青类防腐层开始,自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东北输油管道都采用石油沥青防腐层,直到90年代后期熔结环氧粉末和三层聚乙烯逐渐形成主流,作为最新的防腐材料,同时双层熔结环氧也有的少量应用。此外,阴极保护作为与防腐涂层技术相配套的方法,能有效保护埋地金属管道及设施免受电化学腐蚀。管线泄漏检测方法分为基于硬件的方法和基于软件的方法两大类。基于硬件的检测方法是利用由各种不同的物理原理设计硬件装置,如基于视觉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基于听觉的超声波传感器等,将其携带或铺设在管道上,以此来检测管道的泄漏并定位。基于软件的检测方法则利是用现代控制理论、信号处理和计算机技术,实时采集管输介质的流量、压力、温度、流速等管道动态模型参数及其他数据,利用流量或压力的变化、物料或动量平衡、系统动态模型、压力梯度等原理,通过计算来对泄漏进行检测定位。

3.强化管道完整性管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含缺陷管道本体完整性管理,管道地质灾害与周边环境完整性管理,防腐有效性完整性管理。我国对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研究已有了较大的突破,如输气管道检测和风险评价等方面,但是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应当学习借鉴国外管道完整性管理经验和学习先进技术,结合我国输气管道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我国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标准体系,保障天然气管道安全运行。

第4篇:股权激励预案范文

【关键词】公路施工;安全事故;预警管理

公路施工项目是一项危险源较多、较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工程,过去,我国公路施工频频发生安全事故问题,人们一直希望能够找到减少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的对策。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可以用监控、预警、强化管理的方法做好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方法减少公路施工安全事的机率。

1.公路施工工程的特点分析

公路施工项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为差异性的特天。公路施工的施工环境、施工内容、施工地段的差异性比较大。比如部分公路施工的地段比较平缓,施工人员施工得比较顺利;部分施工的地段为山谷、沟壑之中,环境非常恶劣。公路施工的差异性带来了施工人员易疲劳、易精力不集中、易忽视安全保护的问题,从而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第二个特点为动态化的特点。公路施工的动态性较强,施工人员经常从A处转移到B处、又从B处转移到C处施工。这种施工方法令施工人员无法迅速的了解施工环境的情况,无法迅速的做好安全保护应对的措施,从而易引发安全事故。第三个特点为伴随性的特点。工程施工本身就是危险性较大的一个行业,施工人员在施工中随时可能会遇到坍塌事件、火灾事件、窒息事件、中毒事件等,部分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施工成本,未能在施工中做好施工安全播放、未能为施工工人准备施工保护器具,令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进一步提高。第四个特点为复杂性的特点。公路施工是一项技术性较高的施工项目,如果施工人员没有按正确的流程施工,或者没有掌握正确的施工技术,就易引发安全事故。第五个特点为偶发性强的特点。公路施工的部分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部分事故是难以预防的,部分公路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偶尔性很大。

2.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分析

如果将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的诱因进行分类,可以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为外部环境引发的事故,这是指因为天气、水文条件等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虽然我国会提前播报天气消息、水文信息,但是外部环境是时时变化的,施工单位不能完全控制这些安全因素,从而不能完全控制这类安全事故的产生。第二类为行业性质引发的事故,这是指施工人员参加该行业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面临施工安全的问题,接受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虽然施工单位可以尽量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但是不能完全避免施工中的所有行业安全因素。第三类为安全管理引发的事故。施工单位应当仔细的评估外部环境带来的安全危险与行业性质带来的危险,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部分施工单位没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从而提高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

3.公路施工安全预警管理措施

3.1建立监测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公路施工的单位可在施工的现场安置监控的设备,应用24小时监控的方法了解施工现场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公路施工的监控实施方法为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的需求科学的划分监控的区域,每一个监控区域都需安置监测设备,同时,施工单位要为监测设备设置基准值,一旦该基准值到达预警的范围,监测设备就要即时提交预警信息。施工单位要做好24小时轮流监控的工作机制,避免工作人员没有注意到施工安全隐患。并非施工单位安装了监控设施,就不必做好安全管理,施工管理人员要结合监控设备分析的数据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减少施工安全事故。

3.2做好预警的分析

并非施工单位安装了监控设备就可以被动的等待设备预警。如果施工单位没有做好施工安全预防工作,有时即使监控设备给出预警警报,施工管理人员可能还是来不及做好安全防备工作。为了真正的减少施工安全隐患,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做好监控数据的预测工作。施工人员要结合监控设备获得的数据了解最有可能发生安全隐患的是哪些位置、最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是哪个时间段及哪个施工环节。施工管理人员只有做好分级管理、有重点的管理,才能强化安全管理的效率。施工人员要做好各等级引发安全事故的因素,通过控制安全事故因素的危险源还做好施工安全管理。

3.3拟订应对的方案

施工管理人员要根据公路施工可能会发生的安全事故问题拟订预警管理对策。施工管理人员可根据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预备一套危机处理的模板。这套模板要详细的说明事故发生后决策人的落实问题、事故安全处理的方式、事故安全处理的预案及策略。施工管理人员要针对施工可能会遇到的安全事故问题做好培训教育,令施工项目负责人了解如何做好安全事故的调度,加强安全事故处理的效率。

4.总结

公路施工项目的安全事故问题有些是可以提前杜绝的、有些是不能提前杜绝的,这种特性带来了公路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困难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监控技术已经日渐成熟,人们可以应用在施工现场装设监控设备,通过24小时监控的方法观察施工现场是否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如果发现安全事故的预兆,监控设备就会提前预警,这一方法可以优化公路施工安全管理。本次研究说明了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健析与预警管理的执行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杨.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重要度评价实证研究[J].四川水泥.2016(03)

[2]杨伟军,王鹏,杨永达.桥梁施工安全事故流变-突变规律[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3(S1)

第5篇:股权激励预案范文

关键词:事故理论;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对策

建筑行业是一个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安全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虽然近几年,建筑安全形势有所好转,但整体上,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而现代事故理论是随着工业革命兴起,通过对大量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的产物【1】;其已逐步发展完善成为一门科学,事故管理,为促进建筑施工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所以本文针对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根据事故理论,论述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对策。

1 我国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控制的特点概述

项目安全控制,指“项目经理对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的一系列活动,以保证施工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结构安全、财产安全和适宜的施工环境”【2】。与一般工业生产相比,每一个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过程特点集中表现为“施工生产的多变性、复杂性和建设产品的固定性、多样性,这些特点容易埋下事故隐患,还加大了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建筑产品生产的特点主要包括多层次分包专业化制度、建筑项目特殊性、目标导向的施工管理以及危险性(如作业强度高)等多方面。这些决定了建筑施工项目施工安全生产、建造的特殊性特点。如上所述,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事实显示多数事故与管理不当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事故的发生,归结起来为事故的4M要素,即主要是由于不良环境、较差的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及较差的管理;这四个因素相互制约,当管理出现缺失,人的不安全行为就受到影响而发生,接着环境的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受到影响而发生,最终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据此,在开展有关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时,应针对事故构成的4M要素,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改善和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是搞好建筑安全生产控制工作的关键环节,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以保证施工安全动态的管理控制。所以作为体现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以及标准指南的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也是一种在建筑领域进行安全管理原理和方法的具体及有效的微观管理措施【3】。

2 从事故理论角度分析安全事故特点

本文分析的安全事故,指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等因素,造成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某些要素受到影响,施工进程经这一系列的其它因素的相互影响而受到干扰或停止,最后造成意外事件的伤害。为了更好的掌握控制事故的管理措施,在此简述一下安全事故的特点【4】:“(1)突发性特点,指具有突发且瞬间完成特点的安全事故发生过程,针对此此类事故,由于当它发生后就进入不可控状态,所以施工企业所有的安全管理活动都应在事故发生之前实施;(2)随机性特点,指的是由于事故发生的诸如地点、时间、后果严重度等引起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具有的随机性,而使施工企业安全事故表现出随机性特点,其发生可用数理统计的方法;(3)因果性特点,指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有其原因(主要指施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这些险因素通过一定方式和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制约,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隐患、故障等现象,最终造成安全事故发生;(4)潜伏性特点,此类安全事故在正常施工中,表现为安全状态,但在某个时刻会突然触发事故的隐患;(5)可预防性特点,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属于人为系统,所以加强安全事故的管理,有利于防范,而且这种客观实际给安全事故的预防提供了基本前提”。

3 基于事故理论的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控制管理对策

如上所述,现代安全管理具有可预防性特点,所以强调在生产中做好预知、预防工作,有助于尽可能地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考虑到建筑施工项目进行安全控制涉及整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如设备管理、材料选购和管理等方面,决定了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应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在工程施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制定重点控制目标,同时由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危险源引发事故的不可预测性,应提前分析就可能发生的事故拟定相应有解决安全事故爆发的方案,以增强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如对不同的生产要素,为了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可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努力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提高安全控制的有效性。以下基于事故理论探讨具体的对策。

3.1静态危险源控制措施

从事故理论角度分析,静态危险源,指的是一种能量载体或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源能量源。诸如电能、位能和重力能、机械能、热能、压力和拉力等存在于建筑安全系统中这些能量,都属于静态危险源的能量源,若管理这些能量不当或意外失控,它们将可能转化为破坏能量,将对人员造成伤害,安全事故由此产生。对于此类事故隐患,可采取的控制方法有:(1)采取防止措施,即可通过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如用液位控制装置防止液位过高;限制可燃性气体的浓度,防止气体爆炸;或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案、合适的原材料、工艺过程消除危险源,如用压气系统或液压系统代替电力系统,以防止电气事故;或通过隔离或屏蔽措施来防止;戴口罩防止吸入有害物质;或尽可能或直接将不安全的能源用安全的能源代替,如为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在容易发生漏电的场所将电力换为用压缩空气动力。(2)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方法:如①设置薄弱环节,即使能量在设备的薄弱部分释放,例如为了防压力过高而发生爆炸,可在压力容器上的设置气阀,这样当容器内压力升至安全限值范围时,就可借助气阀来泄放蒸汽,降低容器内压力;②隔离措施,一般有缓冲、远离和封闭三种措施;这些措施有效预防事故的同时,还可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例如将爆破用的炸药、雷管储存在远离工地、居住区的地方里;③避难与援救措施,如为了预防事故发生时,人员能迅速撤离危险区,而在建筑物设计阶段中设置的安全通道;④个体防护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使其有意识、主动地与危险环境隔离开。

3.2 控制动态危险源的管理措施

由于是动态控制,大体上可拟定如下几个控制处理方案:(1)警告,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安全控制措施,即通过人的感官,起到提醒人们注意危险因素的潜伏或发生的作用,利于提醒人们有应对措施的准备心理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2)减少机械设备人为故障的发生,如适当增加机械的资金投入,选购功能好的设备或部件,增加机械操作安全系数的同时还能提高施工的效率,或安装安全监控系统,时刻了解机械运作的动态情况;(3)制定系统的安全技术处理方案,如当系统、设备的一部分发生故障或破坏的情况下,通过“机械设备的故障―安全设计故障―安全设计”这样一个思路的处理方案,从而在一定时间内也能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系统的安全。具体如,当故障发生后,可采取“故障―正常”方案,以在采取校正措施前,保证系统、设备的功能正常发挥;或采取“故障―积极”方案,即在没有采取校正措施之前,使系统、设备处于安全的能量状态之下;或采取“故障―消极”方案,即使系统、设备处于最低能量状态,保证其在校正之前无法运转,如利用熔断器的熔断来断开电路,保证安全。

3.3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以上两点主要是从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具体安全管理,但为了确保整个项目竣工后及未来投入使用过的安全,我们应从建筑项目全局的角度,关注项目质量目标,编制质量计划并组织实施,尤其是施工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应严格按设计图纸和国家施工质量进行操作,不得擅自主张改变,以防不当或违规操作,引发安全事故;同时为了向业主提交优良(至少是合格)的产品(工程),监理等单位应根据验收统一标准及各项规范对分项分部工程进行质量控制,严格实行质量 “三检”制度(自检、互检、交接检)和材料检验检测制度,从而使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至竣工,都能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和工程质量,保证整个施工项目的安全和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安全管理的难度较大;在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及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意识到安全控制管理是一份“施工项目安全控制具有控制面广、动态性、交叉性和严谨性”的工作;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出发,并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控制方针,从而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机率,达到效地的安全生产管理,最终保证建筑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店大鹏.运用现代事故理论进行事故的科学预防控制. 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1年04期

[2]魏安能.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安全控制.建筑安全,2006年 第2期

第6篇:股权激励预案范文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迅速有效处置生产安全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13〕101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公布、备案、宣传、教育、培训、演练、评估、修订及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应急预案的管理实行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综合协调、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行业、领域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负责;各分管负责人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各种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综合性工作方案,是本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专项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防止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专项性工作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根据不同生产安全事故类型,针对具体场所、装置或者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二章 应急预案的编制

第七条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符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应急处置为核心,明确应急职责、规范应急程序、细化保障措施。

第八条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三)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四)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五)有明确、具体的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六)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需要;

(七)应急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应急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八)应急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九条 编制应急预案应当成立编制工作小组,由本单位有关负责人任组长,吸收与应急预案有关的职能部门和单位的人员,以及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人员参加。

第十条 编制应急预案前,编制单位应当进行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

事故风险评估,是指针对不同事故种类及特点,识别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分析事故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防范和控制事故风险措施的过程。

应急资源调查,是指全面调查本地区、本单位第一时间可以调用的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以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并结合事故风险评估结论制定应急措施的过程。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同级人民政府以及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结合工作实际,组织编制相应的部门应急预案。

部门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明确信息报告、响应分级、指挥权移交、警戒疏散等内容。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标准,结合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确立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体现自救互救和先期处置等特点。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类型事故的,应当组织编制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应当规定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应急预案体系、事故风险描述、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等内容。

第十四条 对于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的事故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或将专项应急预案并入综合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应当规定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处置程序和措施等内容。

第十五条 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装置或者设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应当规定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措施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向上级应急管理机构报告的内容、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更新,确保准确有效。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实际需要,征求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见。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的各类应急预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相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衔接。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编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工作场所、岗位的特点,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

应急处置卡应当规定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以及相关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便于从业人员携带。

第三章 应急预案的评审、公布和备案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本部门编制的部门应急预案进行审定;必要时,可以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二十一条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带储存设施的,下同)、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并形成书面评审纪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论证。

第二十二条 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员应当包括有关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评审人员与所评审应急预案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三条 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基本要素的完整性、组织体系的合理性、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的针对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并及时发放到本单位有关部门、岗位和相关应急救援队伍。

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其他单位、人员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有关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的其他单位和人员。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并抄送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公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进行告知性备案。

中央企业总部(上市公司)的应急预案,报国务院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前款规定以外的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的应急预案,按照隶属关系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备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确定。

油气输送管道运营单位的应急预案,除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备案外,还应当抄送所跨行政区域的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煤矿企业的应急预案除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备案外,还应当抄送所在地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第二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申报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应急预案备案申报表;

(二)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意见;

(三)应急预案文本及电子文档;

(四)风险评估结果和应急资源调查清单。

第二十八条 受理备案登记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应急预案材料进行核对,材料齐全的,应当予以备案并出具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材料不齐全的,不予备案并一次性告知需要补齐的材料。逾期不予备案又不说明理由的,视为已经备案。

对于实行安全生产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已经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的,在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可以不提供相应的应急预案,仅提供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第二十九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备案登记建档制度,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的备案登记工作。

第四章 应急预案的实施

第三十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技能。

第三十一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本部门应急预案的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应急知识、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技能的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

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当如实记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

第三十二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本部门、本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风险特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第三十四条 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第三十五条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对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并对应急预案是否需要修订作出结论。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三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评估。

应急预案评估可以邀请相关专业机构或者有关专家、有实际应急救援工作经验的人员参加,必要时可以委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实施。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并归档:

(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变化的;

(二)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调整的;

(三)面临的事故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

(六)在应急演练和事故应急救援中发现问题需要修订的;

(七)编制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七条 应急预案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应急响应分级等内容变更的,修订工作应当参照本办法规定的应急预案编制程序进行,并按照有关应急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第三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落实应急指挥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及装备,建立应急物资、装备配备及其使用档案,并对应急物资、装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适用状态。

第三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时,应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按照规定将事故信息及应急响应启动情况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四十条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结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工作纳入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明确检查的重点内容和标准,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执法检查。

第四十二条 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报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三条 对于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的。

第四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应急预案编制前未按照规定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

(二)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的;

(三)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的;

(四)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单位、人员的,未将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单位和人员的;

(五)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估的;

(六)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修订并重新备案的;

(七)未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物资及装备的。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申报表》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制定。

第四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

 

看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还看了:

1.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

2.解读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3.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2017版

第7篇:股权激励预案范文

关键词:本质安全 工业事故风险 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X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91(2014)05(b)-0131-01

安全问题是工业生产的大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事故风险的管理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课题。本文试着构建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流程,以实现工业企业生产的本质安全。

1 本质安全的概念诠释

本质安全的概念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由于其理念的更利于安全生产而得到了安全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根据本质安全的理念,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如下:最小化原则:即减少危险物质的数量,尽量运用最少量的危险物质,降低事故风险率;替代原则:在工业流程中,以安全物质或者工艺流程来替代危险物质及工艺流程;缓和原则:采用危险物质的最小危险形态或者最小危害的工艺条件。如在室温常压的条件下进行危险作业时,选择相对安全的工艺条件,即溶解、稀释、液化等存储运输危险物质。在进行危险作业是,根据作业本身的危险度,使环境保护目标与危险源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等。简化原则:通过设计,简化工艺、设备、操作等,在进行工业流程作业时,尽量减少操作失误,降低风险发生率。

2 本质安全与传统安全方法的区别

为了更好理解本质安全,有效地对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进行管理,特对本质安全与传统安全进行区别。

传统安全方法强调对危险的控制,通过附加安全防护设施来控制危险源,检测可能的危险状况,从而采取纠正措施。而本质安全则是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思想,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危险源,将风险源减少到忽略不计的安全水平,使工业生产过程中对人、财物或者环境没有危害威胁。

3 工业事故风险管理的方式

(1)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工业事故风险管理的新理念,从源头上消除或者减少生产系统中的危险,安全功能融入生产过程或者工艺流程的基本属性。

(2)无源及有源安全:无源安全防护是生产过程和设备设计时本身就具有安全防护功能;有源安全防护是采用附加安全装备,通过检测可能发生的危险状况,采取纠正措施。

(3)多层防护及个体防护:个体防护主要用于生产过程中,作业风险不能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必须对个体进行防护,以保证个人的生命安全。多层防护是以基本工艺安全为中心,将各种本质安全防护、有源无源安全防护个体防护等结合在一起的防护方法。

(4)功能安全和程序安全防护:功能安全防护是将安全相关系统的安全性转化为部件及系统各要素等的风险控制指标,并用安全级别来衡量特定过程的安全性。程序安全防护则是采用作业程序、安全检查、应急响应等管理方法来阻止事故的发生及风险的产生。

4 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

从风险管理的战略角度来看,本质安全和无源安全不需要人为操作和附加安全设置,主要是依赖于材料、工艺、设备本身的特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事故风险的控制及减少消灭来达到安全防护的目的,因此是最安全可靠的风除管理方法。具体如下。

(1)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的管理首先从收集资料开始,收集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安全标准的要求,分析应用本质安全的方法。

(2)在工业生产的系统及流程中,对人、物、环境等因素进行细致分析,辩识由材料、工艺、环境、作业等行为再来的危险原因,评价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危险的等级,收集各项指标的参数,以便于分析反馈,处理各种数据信息,为下一步做准备。

(3)在通过对危险的评估及设备、材料、工艺流程等特质自身特点的分析研究后,应用本质安全原理提出风险管理方案。这是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生产事故风险管理方法的主体,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在这项进程中,依据本质安全的自身涵义,减少危险物质的最小化投入,使用安全材料替代安全风险高的材料,改进设计和操作使损失最小化,简化工艺程、设备、任务及操作,运用缓和原则,使本质安全防护功能得以在工业事故风险管理过程中完全释放,从根源上减少或者消除危险,通过各个过程中运用本质安全防护措施,将风险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安全水平。

(1)防护工业故事风险的管理方法,基于本质安全,但没有完全拒绝传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在本质安全防护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功能优先顺序,可以依次使用无源安全防护、有源安全防护、多层安全防护及个体安全防护等。

(2)从事故风险管理战略上来讲,应用安全管理措施是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基于本质安全防护的所有措施都应用加注以后,重新评估剩余风险,进一步采取风险的管理措施,直到可以接受风险水平。

这是一个完整完全的程序框架,可以看出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的主要理念和流程,便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5 结语

本质安全是当前国际上研究安全科学管理的主要课题之一,本质安全通过源头减少或者阻止危险源发生的方法比传统安全方法,即通过附加安全控制和防护装备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有效性,不但加强了工业事故风险管理的手段,更加节约了成本。对于工业事故风险管理的各有效方法,基于本质安全防护为主,其他传统安全方法为辅,不但能够用于工业事故风险的管理,还能够用于其他领域的事故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宗之.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7(5):46-49.

第8篇:股权激励预案范文

摘要创新是国家发展前进的动力,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那么如何促进企业进行独立自主创新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重要问题,我国已经发展了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利用股权激励制度激励企业员工进行自主创新。本文针对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完善煤炭地质行业股权激励制度。

关键词自主创新股权激励制度现状

一个国家要想变强变大,就要首先在技术上完全独立,摆脱依附发达国家技术的局面,从而使我国经济和政治也随之独立。同样,企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技术与管理制度上的创新。比如煤矿瓦斯、火灾治理、矿权运作等技术、股权激励制度的创新等等,最终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企业自主创新是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者的,因此企业应该完善激励制度使人才充分发挥其价值,在此,股权激励制度可以发挥很好的激励作用。

一、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到2010年四月末我国两种上市企业一共有56份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制度,从对这些上市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研究发现,一共大约有六种形式激励员工:1.股票期权;2.业绩股票;3.增量资产;4.限制性股票;5.虚拟股票;6.股票增值权。理论上,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是为了激励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普通员工进行制度或者技术上的创新,从而完成企业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但是,就目前企业的种种现象来看激励制度的实施并没有起应有的作用。

比如:有些企业持股员工利用上班时间观察股票行情,把注意力都放在股价的涨跌上,工作已经被他们置之度外。同时在看看股票市场,企业的业绩不断上涨,股票价格就一定在涨吗?股票价格在涨,企业的业绩就一定在涨吗?股权激励制度激励那些管理者、经营者以及企业员工做了什么 ?是激励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和创造业绩,还是激励了他们为了推动股票价格另辟蹊径。实际上还有很多不良现象发生,有的人频繁跳槽专门炒激励股票,有的人在公司业绩下滑之后变卖股票抽身等现象经常发生。这就说明股权激励制度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企业要合理的设计股权激励制度,使其更加有效的发挥其激励作用。

二、完善股权激励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激励范围适当增加,达到激励目的

股权激励理论指出激励对象应该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职员,比如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但是目前从煤炭地质行业来看,激励对象大多是管理层和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实际上技术经纪人也应该拓展到激励范围内,他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激励模式也要适当增加,很多煤炭企业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高额的年薪上,个别奖励几乎都很少,这样股权激励的运用就相对减少,应该适当增加,比如可以给关键岗位的管理者及核心技术人员部分股票期权作为激励,真正使股权激励制度发挥效果。

(二)完善企业的业绩考核制度,使股权激励制度有依据的实施

激励制度的实施,重点在于要有统一的规范,关键在于考核。因此,企业要不断根据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完善业绩考核制度,使股权激励制度真正发挥其激励的作用。针对

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企业可以全面启动任期和年度相结合的业绩考核责任制,使对员工的年度考核结果与短期激励联系起来,中长期对员工的考核结果与中长期激励挂钩。同时,企业还要严格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兑现对员工的激励股票,也就说对符合考核目标的员工坚持按照股权激励制度规定中的内容兑现员工的收入或分红;而对没有达到考核目标的员工,不能退让,也必须坚持执行其制度规定。

(三)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督

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自我定制考核标准,自己进行考核,并自行进行激励。怎样防止这样的现象产生,这就需要企业要不断完善监督管理制度。首先,煤炭企业管理者要定期在股东大会上汇报企业股权激励计划的执行情况。其次,各股东要对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情况经常检查,最好进行全程跟踪,一旦发现违法制度的行为发生应该及时制止,如果制止无效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最后,煤炭企业还要建立股权激励制度质量评价体系,对实施股权激励制度之后所能达到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四)煤炭企业应积极做好辅助工作,使股权激励制度较好的实施

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是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支持的,尤其是企业内部的支持,因此,企业要积极为其做好配套工作。首先,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使财务信息更加准确,为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其次,企业要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将战略目标分解工作做好,与中长期考核制度衔接。企业目标的制定要根据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能力以及经营水平来制定。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企业实施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同时我国国情与美国不同,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企业不断完善股权激励制度,使其真正发挥激励作用,让企业管理者和地质勘探等技术人员发挥创新精神,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朱勇国,王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与问题研究.中国人才.2008(13).

[2]党秀慧,杨文辉.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指标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6).

第9篇:股权激励预案范文

2015年度3.15晚会,央视曝光了包括众多国家通信部门在内的非法信息侵权,信息安全再度引起热议,国家工作报告中,网络信息安全也被加以重视,逐步做好立法相关工作,信息安全的产业需求或迎来扩张。各种产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得网络信息安全直接关系到各个领域的安危,因此必须做好对信息安全的评估工作,以避免或减少信息安全风险对各相关产业造成的损失。

针对信息安全评估问题,国内外不少文献都对评估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文献对专家打分进行预处理,根据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将分数转化为相对权重比值,再运用模糊聚类法剔除离散程度较大的差异分数,减少评判者的主观差异性,但是这种简单剔除就使本项决策丧失作用,不能得到合理运用,使其发挥作用;文献将基于Markov链的评估模型引人到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中,完善了基于模型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基于Markov链模型也考虑了不同的危害等级以及组件之间关联,但是它只是按照任务的执行顺序计算风险值,而忽略了所有组件问题组成了整个评估的整体,因而没有从全局上进行评估;文献引人贝叶斯网络推理算法,并结合专家知识给出贝叶斯网络下的推理规则条件概率矩阵,构建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这种基于诊断的推理过程使评估结果变得客观;文利用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和属性值约简对评估指标进行优化,获得最简规则。

    根据决策表中的属性重要性确定证据在粗糙D-S理论合成公式中的权值,以决策表为依据获取基本概率分配,建立系统安全评估模型;另外,还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解决凸优化问题的思路,提供了一个基于最优分类面的解决办法,这样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忽略掉一些重要信息;基于决策树[6]的算法分类速度快,容易形成分类规则,从树根往下每一个分裂条件都可以形成一个确定分类谓词,对于绝对正确的信息来源分类准确性高,但对于专家评估,不是所有的原始数据都正确可靠;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估算法很好地利用了智能的正向和反向传输验证网络构建威胁与后果等级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变权证据合成、支持向量域、风险矩阵'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11]等的信息安全评估方法也都是在一次模糊的基础上进行的;文献利用DS理论处理评估过程中专家认知判断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文献[13]将语言评价转化为定量的模糊评价,利用三角模糊数来建立信息安全风险的可能性矩阵和损失矩阵,然后通过对专家意见的集结,得到信息安全风险矩阵。很多文献只关注了专家的评价态度,以及不同专家间的偏差,但是忽略了专家做决定的前提条件,也就是信息安全系统的表现,这个前提条件会导致专家个人本身的评价偏差,或是无法做出决定系统到底处于那个级别,而对这样的结果进行整合重组和处理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本文提出一种先对专家本身观点进行整合,然后再对专家间不同观点进行集结的方法,从而避免了或减小了因为专家本身的犹豫而造成的结果偏差,双重评估使结果更加客观,为管理者提供了更有效的管理依据。

2  DS证据推理

   对于解决不确定性问题,Dempster-Shafer证据推理已在很多领域发挥作用,如目标识别、决策分析、数字图像处理、网络人侵检测等,它是Dempster[14]在1967年提出,后经Shafer改进扩充的。不确定性的描述可以用概率,但是DS推理方法采用的是区别于概率的信任函数。DS理论是概率的一种不完备延伸,它是基于不精确概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取值为一概率区间,比单一取值的概率更能表达不确定性,所以这里信息安全系统选择它作为情况不确定性的描述方法。

2.1 DS相关定义

定义1(识别框架)问题的所有可能取值组成的集合,且集合内所有元素互不相容一般记为©。

定义2(基本概率赋值函数m(A))设©为一识别框架,则基本概率赋值函数m(A):20^[0,1]满足如下条件:

(1) m(小)=0;Zm(A)=1      (2) A=®。

定义3(信任函数)设©为一识别框架,m:20^[0,1]是©上的基本概率赋值,信任函数Bel满足下列条件:

Bel:20—[0,1],Bel(A):Bel(A)=Zm(B)B=A,(VA®)。

定义4(焦元)若A为识别框架©的一子集,且有m(A)>0,则称A为信任函数Bel的焦元,所有焦元的并称为核。

定义5(似真函数)设©为一识别框架,定义似真函数Pl:20^[0,1]为:

Pl(A)=1-Bel(A)=Zm(B)。BnA辞

定义6(Dempster组合规则)设Bel!和Bel2

是同一识别框架©上的两个信任函数,瓜丨和m2分别是其对应的基本概率赋值,焦元分别为4,…,Ak和Bi,…,Br,设:

K=Zm1(Ai)*m2(Bj)则 'Zm1(A,)、(Bj) m(C)=\An¥C^ ,VCe0,C其命.1-K ,0,C=^.(1)

说明:,若K—1,则m确定一个基本概率赋值;若K=1,则认为m1和m2矛盾,不能对基本概率赋值进行组合。当有多个证据时,可采用此组合规则对证据进行两两组合综合。

2.2改进DS理论

在证据冲突较小,即证据都倾向于一种或多种因素,而不是出现两种极端偏差时,DS证据理论组合规则能够向确定性较高的因素靠拢,但是,在证据冲突较大甚至完全对立时,由于DS证据理论将冲突全部丢弃,没有了融合效果,结论则常常与事实不符。比如,在识别框架©={Y1,Y2,Y3}下,有两条证据:m1(Y1)=0.9,m1(Y2)=0.1,m〗(Y3)=0;m2(Y1)=0,m2(Y2)=0.1,m2(Y3)=0.9,

按照DS证据组合规则得,

K=m1(Y1)*[m2(Y2)+m2(Y3)]+m1(Y2)*[m2(Y1)+m2(Y3)+m1(Y3)*[m2(Y1)+m2(Y2)]=0.99。1-K=0.01,按规则继续融合得,m(Y1)=0,m(Y2)=1,m(Y3)=0。融合结果很明显出现了矛盾,本来几率很大的Y1和Y2可能性却变成了0,概率很小的Y2却变成了1。改进DS理论中,引进证据相容度[15]的概念,mj(uk)、mj(uk)关于uk的相容度系数: R.,(uk)=八,jk (2),[m>k)+m(uk)]/2

由证据间的两两相容系数组合成相容矩阵:

R1,1R1,2…R1,n

RR…R

丄、2,1r2,2 R2,n

Rn,1Rn,2…Rn,n

由相容系数定义,可知该矩阵为对角线元素为1的对称阵。此矩阵说明的是两条证据间的相互支持程度,支持度越高,可信度越高。绝对相容度为nS(uk):j=1,i那么理想相容度为n-1,可信度则为B(〜)=, n-1⑷

这样,在进行DS证据融合之前乘以可信度,也即可信度作为基本概率赋值的权重,然后依据证据融合规则重新进行计算。

3三角模糊数

    3.1三角模糊数定义

对于具有模糊特征的信息评价,自然要选择具有模糊描述的语言,比如文字中的程度描述词,一般高、略高、很低、极低,而这些词语是不能作为信息系统的准确描述的,因为它们不能给人具体直观的感知,所以对这些不确定与不清楚的描述,必须要选择一种可以准确量化的工具,也即描述特征的三角模糊数(x0,x1,x2),其中x0表示特征描述值的下界,x1表示特征的最大可能取值,x2表示特征描述值的上界。

3.2三角模糊数距离

定义两个三角模糊数:(x0,x1,x2)、(y0,y1,y2),则两个模糊数的距离为、1/2d=]7[(y。-x0)2+(Y1-x1)2+(y2-x2)2]l

4基于改进DS的双重模糊数

这里把安全评估过程中各种组成部分分别确定为一种角色,分别如下:

专家群:由多个专家个体构成,设为Ex={Ex1,Ex2,EX3,…,Exk};资产集合:M={m1,m2,m3,m4,…,mt};威胁集合:Th={th1,th2,th3,th4,…,tn};脆弱元集合:P={p1,p2,p3,p4,…,ps}。其中,k,t,n,s取值为1,2,3……

4.1模糊评价相关矩阵

4.1.1矩阵意义

安全风险发生的损失矩阵:Y[y‘xt,风险可能性矩阵:Z[zy]^。其中y,j为第1种脆弱元对第j种资产的造成影响的大小,损失大小取值范围0-100,zy为第i种威胁利用第j种脆弱元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大小,可能性大小取值区间0〜1,Y、Z均由专家的等级评价项构成。专家对可能性和损失的评价结果都划分为很低、低、稍低、中等、稍高、高和很高7个等级。

4.1.2矩阵来源

之前的文献只是考虑到了不同专家对信息安全系统的倾向和评价,而忽略了系统处在不同时间内的不同表现会导致专家本身判断的不确定性,比如专家对系统处于t1-t2时间段内的表现比较满意而给予安全性很高的评价,然而当处于时间段t2-t3内时,系统表现不佳,专家只能给予表现一般的评价,那么系统到底属于哪一级别呢?专家也不确定,这里采用改进的DS证据推理理论解决此问题,用DS理论所得的结果作为每一等级的权重。

损失矩阵Z[zy]nxs的元素的取值为:

ZH=ailZH|Ex1+^ijZij\Ex2++anZn\Exk(i=1,2,…,n;j=1,2,…,s) (6)

可能性矩阵Z[Zy;Us的元素的取值为:

y>j=ayyyIExi+a,jy,j|Ex2++U(i=1,2,…,s;j=1,2,…,t) (7)这里由于专家地位相等,故取《ij为1/k。

4.2风险值计算

对于信息安全由多种因素影响,这里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来计算风险值。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一种有效多因素决策方法,利用以上步骤中得到的矩阵进行风险值计算,设风险值为R,贝IJ:R=h.L=Z[&]脚07[yjL (8)其中0表示模糊数乘法。

4.3基于改进DS的双重模糊评估算法

作为不确定性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DS证据推理为决策不确定性信息提出了强有力的工具,本文证据推理方法将被用来测评信息安全中的不确定因素,并利用它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结合完成双重模糊信息安全的评估决策。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信息安全系统的组成;

(2)利用三角模糊数确定专家评判信息安全系统元素性质的量化标准;

(3) 利用改进DS理论对专家态度进行筛选校准;

(4) 基于专家态度的损失矩阵与可能性矩阵确定,并根据两矩阵进行风险值计算;

(5)威胁排序,规定最佳三角数,计算三角模糊数与最佳三角数(g)的距离,得到的值作为评估值,评估值越大,证明与最佳值距离越远,与期望效果相差越大,证明其表现越差。

5实验分析5.1DS改进算法验证

5.1.1 DS理论算法有效性证明

假设专家一的态度集中在B、C、©和B、A、©,其中@表示不确定性,也就是A~G全级,®取所有取值的平均值(0.4,0.5,0.8),这里借鉴层次

分析法中的认知判断矩阵,得到专家的评价倾向矩阵如表1

两个矩阵的一致性检 险验参数均小于 0.1,满足一致性条件,用评价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作为每个等级的基本概率赋值,结果为m1(B)=0.5584,m1(C)=0.3196,m1(©)=0.1220;m2(B)=0.5695,m2(A)=0.3331,m2(©)=0.0974。按公式(3),分别的各个证据的绝对相容度为:S1(B)=S1(C)=S1(©)=S2(B)=S2(A)=S2(©)=1,即各证据的比重则可按其基本概率赋值来决定。据公式(1),m1、m2融合得m(B)=0.7535,m(C)=0.0917,m(A)=0.1197,m(©)=0.0350。得评价分值为:S=B*m(B)+C*m(C)+A*m(A)+0*m(0)(9)S=0.7535(0.7,0.9,1)+0.0917(0.5,0.7,0.9)+0.1197(0.9,1,1)+0.0350(0.4,0.5,0.8)=(0.695,0.880,0.984),结果与等级B的结果约等,因为两个评估倾向都倾向于B,其值自然倾向于B的取值,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5.1.2 DS理论算法必要性证明

如果将表1中的矩阵2替换为表2:

意义说明:在某一时间段内专家在等级C和D之间摇摆不定,无法选择,按照2.1中步骤计算得:m2(C)=0.4546,m2(D)=0.4546,m2(©)=0.0908。进而得:m(B)=0.1563,m(C)=0.6831,m(D)=0.1339,m(©)=0.0267。按公式(9)最终结果为(0.5018,0.6991,0.8862),近似等于C等级的取值,但是如果按第一种决策方法,专家可能会选择B等级,因为B等级比C等级占优;如果按第二种方式选择,C等级和D等级有相同地位,所以也有很大的可能选择D等级,这样也与最合适答案失之交臂。单从推理角度来讲,C在第一、二两种选择中虽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优的,但是却只有C等级是同时出现在这两个决策里的,而且在第二个决策方式中C是占优的,这样来看选C等级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5.2算法验证

5.2.1双重模糊算法验证

这里邀请三位专家对系统进行评价,资产集合M={m1,m2},其中m1表示无形资产(数据资料等),m2表示有形资产(硬件设备);威胁集合Th={th1,th2},其中th1表示非法访问(对数据集或者对硬件设备恶意浏览、使用或篡改),th2表示资产丢失;脆弱元集合P={p1,p2,p3},其中p1表示物理设施保护欠缺,p2表示(0.9,1,1)资产控制不严格,p3表示访问控制漏洞。原始七个等级分别标注为A、B、C、D、E、F、G,以及三角模糊数对应关系如表3:

经过2.2的DS判断,得专家态度如表4、5所示:按公式(6)(7)计算得两矩阵如下:

(56.67,76.67,90)(3.33,13.33,30)(26.67.40.56.67)(20,33.33,50)(70.86.67.96.67)(63.33,80,90)_(0.5,0.7,0.87)(0.4,0.5,0.6)(0.63,0.83,0.96)(0.13,0.27,0.43)(0.2,0.37,0.57)(0.7,0.87,0.97)

据公式(8)得风险矩阵"(83.10,145.61,205.11)(61.70,110.90,164.77)

将矩阵R按列归一化得:"(0.41,0.71,1)(0.30,0.54,0.80)

正常期望威胁值和损失值都为g1(0,0,0),最不理想取值为g2(1,1,1),据公式(5),得d1(r1,g1)=1.46,d2(rng2)=0.81,d《r2,g1)=1.24,d2(r2,g2)=0.95,可得威胁th1和威胁th2与期望值的距离比重为C=d1/(d1+d2),距离越大,证明效果越差。C1=1.46/(1.46+0.81)=0.64,C2=1.24/(1.24+0.95)=0.57.C1>C2,故可得非法访问严重程度大于资产丢失。这样,管理者便可以清楚,更加注意非法访问隐患。

5.2.2专家评估值发生少量变动时的对比

利用matlab对本文算法进行实现。

对比1,为了做简单对比,此处仅选择Ex(p2,m2)和Ex1(p2,th2)处的等级都变为高,得到C1=0.64,C2=0.63。由结果可知,非法访问的评估值并没有因为等级的变化而改变太多,但是资产丢失的威胁程度因等级变高而提高了,所以等级评价的不准确所造成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对比2,当只有专家二对脆弱元一所造成的可能性不确定,即Ex2(p1,th1)的等级取值由A-G变化时,得到C1、C2的仿真结果如图1,其中菱形块代表C1,圆圈代表C2,横坐标1-7代表等级取值A-G,知C1、C2会随Ex1(p1,th1)的变化而变化,但总体C1威胁程度一直大于C2。

对比3,当两位专家对脆弱元一的可能性不确定,即Ex1(p1,th。、Ex2(p1,th1)的等级取值由A-G变化时,得到C1、C2的仿真结果如图2,可见C1、C2的取值大小已发生部分转换,这时威胁程度发生变化,管理员需重新规范管理先后;

 

对比4,当三位专家对脆弱元一的可能性不确定,即Ex1(p1,th〗)、Ex2(p1,th〗)、Ex3(p1,th。的等级取值由A-G变化时,得到C1、C2的仿真结果如图3,可见C1、C2的取值大小已发生越来越多的转换,这时威胁程度受影响变动更大;

对比5,在对比4的基础上,如果再加上一位专家关于脆弱元2的可能性取值的不确定,得到的仿真结果如图4,等级的不确定性越多,对C1、C2的影响程度越严重。这些范例足以证明第一步中DS决定等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里仅仅改变的是两个脆弱元,如果是多个,后果将不可预知。

5.2.3和其他评估模型的比较

邀请30位信息安全领域专家对所在学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安全做评估,采用三种评估模式进行评估,本文提出的基于改进DS理论和三角模糊数的双重模糊评估算法与单一DS理论和单一综合模糊评判比较,得到专家评估结果数据与实际信息系统表现比较得表:

由结果可知,当信息系统元素个数较小时,本文的双重模糊与其他两种单一模糊没有太大差别,都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出最后结果,而随着评估元素个数的增加,在专家对较多的元素比重选择不明确的情况下就造成了误判,致使准确率下降,但是本文提出的基于改进DS和三角模糊数的双重模糊评估则可以将这种不确定因素量化均衡,从而得到相对更加准确的结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