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范文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村官的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

第1篇: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范文

Study on the Village Official Policy Impact Assessment Index Construction

ZHOU Dong

(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 The village official policy for undergraduates' target is alleviating employment pressure, promot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for decades, whether the policy's target is desired is debated, there are indeed opinions, the reason of it i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policies used by people being differen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evaluation, on the basis of policy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from the economic effect, social effect and the political effect of three large dimension to build out the village official policy for undergraduat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an objective and reasonable poli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Key words village official policy for undergraduates; policy impact assessm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面对大学生群体,用于将我国一大群高素质人才和最基层的农村连结起来的政策计划,旨在拓宽打声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近年来,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就业是毕业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向往着“安稳生活”的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进入“体制”内,于是乎,“大学生村官”也变得越来越火热起来,“大学生村官”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一。面对这样的现状,结合“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行现状,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留住人才,和农村自身的发展,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长效机制万分迫切;以公共政策的理论对现行“大学生村官”计划进行评估机制的构建,直观地体现出该项政策的实施效果,显得十分必要且颇具现实意义。在本文中,首先将大学生村官政策效果评估的一级指标定位为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其次,在以前三个大指标――一级标题的基础上,从政策第三方的视角,在以下的二级及三级标题中以政策目标为主线展开。

1 一级指标:经济效果“投入――产出”

本文研究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估,主要是针对政策效果的达成,而经济效果是政策效果的一大主体,它是指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前后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它包括政策本身主体、相关课题以及对应环境等方面就以达到某种水平而进行的投入和产出比较。我们常用公式“P=M/I”①来表示,即分别表示P代表政策的经济效果,M为政策的产出,I为政策的投入。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投入主要是指政策本身人、财、物方面的投入,而产出主要只是政策正面的产出,及物质、精神等负面的消耗产出等。以下为了更好地进行指标体系的建构,用两个方向――“投入”与“产出”两条主线来设计指标,在“投入”指标下的三级指标主要设计标准以政策制定、执行为主的时间顺序安排,而“产出”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则是按照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目标为主来设计展开。因此,本研究所述的“经济效果”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以下的指标设定也以经济效益展开。

1.1 二级指标“投入”下: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期的成本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成本是指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即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前后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在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大概可以概括为政策宣传、政策实施、政策监督和政策总结几个大的阶段,政府为了更好地完成预期的政策实施的经济效果,会从几个阶段具体的展开成本的投入,如政策预期效果的价值性宣传、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投入和相关物资、财力投入等等。

1.2 二级指标“产出”下: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目标的完成情况

在本文开始已经提及,对于政策的效果评估原本就是从政策的目标效果达成效果角度出发,就这个意义上,“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产出”评估即从政策实施目标的完成情况出发。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涉及的相关对象主要有大学生村官、农村及所属村民以及政府代表的国家,而计划实施的目标也是从这几个对象出发设计的,因此,在我们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的产出时,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最完整和真实地体现政策的完整情况。

2 一级指标:社会效果

这里涉及的“社会效果”是指“大学生村官”计划所达成的结果或影响程度与原预期的目标的对比评估。该指标的评估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等主要政策价值目标是否实现的体现。本研究对效能下的二级指标的和三级指标采取描述性说明方法。因此,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影响作全面的效能分析,不仅要对目标涉及的因素进行评估,还要对外在的因素进行比较评估。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大学生村官政策所达成的预期结果与影响的程度。②

2.1 二级指标:大学生对政策的满意度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涉及范围就在大学生与农村之间,因此,在对其进行政策评估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维度,在横向角度看,我们应该首先分析大学生在这一政策进行过程中对该政策的满意程度如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2 二级指标:所在村对政策的满意度体现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可谓是我国政府一个显著的“杰作”。在面临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就业难两大困境的时候,可以将之巧妙地结合起来,从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作为一个研究者而言,对这一政策出台的效果评估进行研究,仍需要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就该政策另一个另一相关者――村官所在村的发展状况而言,需要进行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构建。

3 一级指标:政治效果③

“政治效果”主要是指一个总揽全局的宏观效果,它和前面提到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是属于同一阶梯,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在政治上投入所带来的效果。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作为一项公共政策而言,在讨论其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以后,对其进行一个深入的政治效果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3.1 二级指标:政策落实的直接政治效果

政策落实的直接政治效果是指在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实施后,对接受政策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产生的政治影响,本文的分析角度定位为政策相关第三方,因此,在以下研究分析中自然采取从政策相关的三方――政府、农村和大学生(村官)群体出发来制定三级指标具体事项。

3.2 二级指标:政策落实的间接政治效果

政策落实的间接政治效果是相对政策落实的直接政治效果而言的,即在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后,其对直接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以外,所折射出的在更广阔范围内产生的政治影响。以下会就该政策对农村发展、社会发展及国家发展等维度产生的政治效果作详细三级指标分析。

4 大学生村官政策效果评估指标建构完整结构图(表1)

5 结语

本文尝试着通过从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后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三个维度出发对政策效应的分析,设计了大学生村官政策评价模型。以期就此指标体系可以提高政府行政人员的工作效果,提高大学生就业资源的利用效果,促进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向更加公平、民主、高效的方向迈进。同时,就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大学生村官政策为农村在政务创新和发展问题上出现的人才缺失方面做更好的调节,也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性的意见,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注释

第2篇: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范文

本文针对2008年国家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以来,针对大学生村官产生的背景,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机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关系三农的发展,关系国家后备干部的培养,积极统筹各种社会资源,解决他们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选聘、培养和奖惩统一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保持这一群体的稳定性。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出台背景

大学生村官政策出台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宏观的环境: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治需求形成鲜明对比。(2)现实的状况:社会利益格局分化,村级领导自身素质良莠不齐,致使基层治理频现危机。(3)社会因素:随着城镇化的加剧,农村人才资源的流失以致农村工作后继乏人。(4)直接的原因: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近五年都在七百万人左右,2014年高校毕业生更是高达727万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1]

二、大学生村官遇到的问题

一是非农非公的身份尴尬、角色定位模糊。被镇政府借调得多,真正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少之甚少,即使有创新的想法与合理的村级发展意见,没身份没地位、也难以表达。

二是专业不对口,农村需要的是农学、经济学、计算机等专业,但是招聘的时候不限制专业,有很多村官毕业于理工科甚至是音乐、艺术、广告设计等专业,他们难以施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对于农技推广的学习,财力不足,缺乏资金;能力不足,缺乏培训;动力不足,缺乏社会认可。

二是各项保障机制的缺失,缺乏必要法律依据,权益受害。中央一次性安置费2000元未到位,国家级贫困县本来工资就少,国家每月补贴的300元还不到位。在制定相关政策公告时应切实考虑大学生村官的利益,不能重招聘轻出路。

三是婚恋问题,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一般二十三四岁,工作二三年就二十六七岁了,更别说研究生毕业考录村官的了,到了谈婚论家的年龄,婚恋问题却成了老大难。大学生村官在乡镇或村工作相对闭塞,生活单调,人际交往相对较少,社会认可度较差,身份尴尬,村官群体注定了大量剩男剩女的存在。

四是未来出路迷茫。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全国共有3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针对大学生村官三年任职届满后的出路,2010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意见》,提出了大学生村官任期满的五条出路:自主创业、另行择业、定向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取省属大学研究生(笔试加10分)、续聘或加入村两委班子,但是这些政策并未真正解决发挥效用。

三、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优化建议

(一)严把关口,加快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机制

(1)选聘合理数量的大学生村官。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一直提倡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并不可取,例如山东省存在省派第一书记,再去招聘大学生村官担任其助理,造成人才的浪费和不均,存在省派书记的村庄无需再吸收大学生村官。而对于经济条件较好,亟需人才资源的典型村庄,如滕州的龙泉街道下辖的几个村,应该增加选派名额。

(2)选聘农村亟需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当前社会村庄严重的“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思想,导致一些学校的农林专业多年都是冷门专业,而英语、经济、工学相对热门,就业面广,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省委组织部在选聘村官时应专门拿出一部分名额专门招收农林牧渔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村官,以期更好的适应能力,更迅速的为农民答疑解惑,解决农民存在的实际问题,不再因专业不对口问题绊住前进的步伐。

(3)优先选聘本户籍地的大学生村官。[3]农村地区具备特殊性,生活条件艰苦,交通设施、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大部分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大学生来到这里做村官,很难适应,而本地的大学生则有较强的适应性,如果是本地的大学生村官还可以顺利成为村两委成员,不用担心社会上所认为的大学生村官进两委与村民自治条例相违背的情况,能更好的融入乡村服务群众。

(二)完善机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美国《侨报》2009年3月30日发表了《大学生村官别闲置》一文,文中谈及中国大学生到农村,就像种子落进了泥土,实际上两方面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的,还是基层政府对待他们的实际态度:不仅要重选拔,更要重培养,更要重管理监督,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4]

(1)加强大学生村官岗位责任机制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模糊,地位差,不受尊重,社会认可度较低的情况,我们应给予其准确的身份界定。2013年山东省把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合并这一开创先河的举措,利大于弊,首先解决了大学生村官尴尬身份的问题,连续2年考核合格可直接转为选调生,村官们不用再纠结于自己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学生村官才能踏下心、稳的住、留的下。在其位,谋其职,无论在村里还是借调到乡镇,思想上不再懈怠,反而更加积极主动承担职业责任。

(2)健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机制

建立大学生村官定期交流与学习制。重点培训农业科技和村情民俗,以期让大家尽快融入基层,进入角色,发挥特长。泗水县委组织部2012年9月组织全县26名大学生村官赴滕州市龙泉街道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学习,聊城市委组织部于2013年10月组织20名大学生村官赴广东参观学习,这些交流学习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豪情,也借鉴吸收了许多成功经验。

(3)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奖惩机制

大学生村官工资由中央、省、市三级拨付,不足的地方政府补贴。由各级党委组织部管理,省市县三级组织部要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根据地方实际为其制定每月和年度的考核标准、目标任务,让乡镇政府、村两委成员、所任村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参与评议,评议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对思想先进、认真履职、干事创业、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村官要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如推荐入党,树立典型营造全县学习先进氛围,对大学生村官群体按照年度综合考核结果,择优发放奖金。对那些责任心不强、无正当理由长期不在岗的,慵懒散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口头警告,找其座谈及时劝勉,对于连续二年考核不合格的及时予以辞退,以儆效尤。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政工小卡片.2014.03(63)

[2]郑卫宇.复旦大学研究生.《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2011

第3篇: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范文

一是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者的事迹和经验,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贡献社会。引导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激发青春热情,把自己融入到城乡统筹的新农村伟大实践中去。二是教育大学生正确树立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胸怀祖国服务于人民的远大志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之路,融入历史发展洪流中,不断增强创业意识,切实转变择业观念,努力钻研理论和技术,变成身怀致富技艺、立志到农村建功立业、与广大农民齐奔小康的人才。同时,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服务基层的号召,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为基层服务的本领。三是培养大学生村官乐于奉献、为民服务的精神。农村各种环境较差,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中将面对诸多困难,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自觉磨炼意志和毅力,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用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尽快熟悉农村情况,从农民最欢迎的具体事情做起,运用所学知识为农民服务。农村基层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重选派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对新任“大学生村官”培训,对他们重点教授政策法规、农村工作方法和农业科技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掌握农村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正确处理农村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基层环境差,这已经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共识。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村官”长期服务农村?农村靠什么留住“大学生村官”?靠什么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农村建功立业?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给“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是尊重大学生村官意愿,给予更多的自。基层组织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做好引进、培养和用好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在工作中应给予他们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放手让他们充当骨干,为他们早日成才提供条件。还应尽快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予他们更多参与处理村里重大事务的机会,为他们搭建创业的平台。在村“两委”换届时,应动员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两推一选”、“公推直选”,使其早日进入决策层。二是改善大学生村官生活条件。目前,各省市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可以说,在今后国家和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将会在改善农村基层环境方面下更大的力气,这些措施对于调动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基层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4篇: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村官 新农村建设 长效服务机制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农村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其中的一项政策,无论对于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解决,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都有积极意义。“大学生村官计划”于2008年启动以来,全国累计有200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达到20.9万名。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效服务机制,使其扎根农村、服务基层,成为摆在大学生村官乃至整个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村官长效服务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选拔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任职是国家的导向性政策,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这对于农村和大学生而言,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助于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任职可以为农村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活跃思维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大学生村官的选任,可以优化农村干部的年龄及知识结构,在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可以加快新型农民的培育,推动农村人才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助于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途径。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既可以满足新农村人才建设和农村基层干部储备的需要,又可以实现人才“回流”,使人才资源从城市流向农村。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学生驻村支农,是以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的,避免重城市轻农村。同时,大学生选择到农村任职并非仅仅出于奉献精神,也是理性的选择。大学生村官政策可以实现农村与大学毕业生发展的双赢,对于缓解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山东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情况调研

结合“调研山东”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课题组成员在2010年至2011年先后在山东省的部分农村地区展开调研活动。针对大学生村官、村民、村干部及部分假期在家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为主,访谈等形式为辅,实地了解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情况: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8份,回收率89%,回收问卷全部有效。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从问卷结果来看,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具备自身的优势,能够在农村基层的工作过程中获得一定认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但调查显示,仍存在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

其中,对大学生村官长效服务机制构成障碍的因素主要如下:

缺乏明确的身份定位。现行法律规定,村级干部应由农村居民选举产生;大学生村官多以助理身份任职,属于直接任命,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没有明确身份定位,缺乏法律依据的身份困境,导致大学生村官定位模糊,大学生村官自身的优势和才能没有被充分挖掘。

个人能力与工作环境不匹配。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基层的主动性不足。调查中,近25%的大学生村官很少主动与村民交流,对自身的工作性质定位是“镀金”,三年服务期满就会离开农村,在工作中缺少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差,无法为新农村建设开动脑筋,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村官主要靠村干部传帮带,任职培训缺乏统一要求,工作职责不明确,对农村的生产技能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具体情况不甚了解。

保障激励制度不完善。接受调查的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于目前的待遇满意度低。医疗服务缺位、缺少制度和资金支持、服务期短、限制多等因素,致使大学生村官对未来担忧,直接影响其工作效果;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出于暂时就业的想法,想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屈居”在农村,将村官岗位作为今后转行的台阶。缺乏完善的保障激励制度导致大学生村官流动性强、流失率高。

管理措施不到位。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岗位权责不明确的现象。基于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能力的顾虑,工作范围较窄,难以真正接触基层事务,各级部门之间还存在频繁借调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使得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不明确,日常监督松散。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统一管理,但人数较多、实务繁杂,在考核形式、日常监管等方面容易存在疏忽,形式重于实质。

关于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服务机制的几点建议

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认同程度。从关注大学生村官自身发展方面考虑,对他们应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诸如农村生产生活常识等内容,提高其行政管理及社会事务处理的能力;村民作为外部角色,应教育其接受和配合大学生村官,便于工作的开展;村干部应当支持和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高校可以考虑开设大学生村官专业或课程。“我国高校现行的专业或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村官专业或有关村官课程,要想真正发挥高校在培养村官中的作用,高校应增设村官专业”①,为新农村建设培育一专多能的人才,这对于高校而言,也是一种新型招生模式的有益探索。

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合法化。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将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规定大学生村官产生的途径,增加由村民统一选举产生的环节,遵循公正透明原则,可以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渗透到基层干部队伍中去,权利责任更加明确、合法。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激励政策。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支持。如建立省、市、县政府联合提供大学生村官补贴制度和执行的监督制度,确保大学生村官的办公条件、居住条件等;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医疗保障制度。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规定,如设置医疗补贴、住院优惠,建立大学生村官医疗卫生补助专项基金。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收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健全大学生村官管理体制。选拔过程严格把关。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应由政府主导,同时体现因地制宜的思想。上级组织及时监督、追踪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包括规范的工作制度、奖惩制度、评先评优等考核制度,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定向委培大学生村官制度。最大程度地保证大学生村官个人前途与村官制度以及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

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创新意识。大学生村官应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和信息技术资源优势,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比如针对“菜贱伤农”问题,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民寻求更合适的销售渠道,通过减少流通环节等方式,让消费者和农民双双获益。也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电脑知识及操作的优势,用心做好“网络宣传员、联络员”的角色,在帮助村民致富的同时,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更好发挥。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角色领会中的转换与调适—关于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探索”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11WG52)

第5篇: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范文

一、河北省大学生村官队伍现状

本次调研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政府机关及大学生村官,共发放给政府机关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问卷回收率93%,问卷有效率为95%。发放村官本人的调查问卷350份,回收312份,有效问卷306份,问卷回收率为89%,问卷有效率为98%。

(一)应聘的动机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应聘村官的动机为迫于就业压力的是主流。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想为农村做贡献”;37%的被调查者是“迫于就业压力”;有的是“作为过渡,先解决就业”,有的是“ 积累经验便于以后找工作”;30%的被调查者选择“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优先”。

几年来,就业问题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现吸引了很多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对一些想考研、考公务员的农村毕业生来说,选择做“村官”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按河北省村官保障制度来看,任职2年以上,他们可以享受到考研加分和公务员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我们可以看出,找工作太难、就业压力太大已经成为应聘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原因。

(二)工作岗位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内容主要是日杂、勤务、处理文字工作以及协助村干部处理日常事务。被调查者中,“协助村干部处理村委会的日常事务”和“处理各类文件,拟写报告、总结及汇报材料等文字材料”共266人,占87%;“普及科普农业知识”的共36人,只占11%。在对农村实地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农村干部文化水平比较低,大部分农村户籍人口通过考学等渠道提高学历后离开本地,而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正好弥补空缺。大学生村官有较好的文化理论基础、活跃的思维,所以来到农村基层就往往担负起处理文件、撰写文字材料及日杂等工作。但真正从事普及科普农业知识、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传播的却占少数。

二、大学生村官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

目前,河北省村官任职后,不仅高校没有设置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开设的专业,各级党校、相关部门也很少组织大规模的工作培训、指导。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要满足这个标准,不论是高校,还是政府机构都是有一方责任的。

(二)村官的管理、保障体制存在问题

首先,在认定村官身份上缺乏统一标准。现在,大学生村干部是政府公选出来的“干部”,但不能纳入国家公务员体系;与本地选出来的村干部相比,他们又有着质的区别。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的政策吸引大学生到村任职,但这些都只是可能性的短期的政策,没有明确的长期政策。

其次,村官对自身待遇满意度不高。大学生村官虽然和乡镇干部做一样的工作,但没有编制,待遇也不同,有的地方也没有养老以外的保险。据调查,在邢台、张家口、衡水等地区任职的村官,工作三年以上,工资还在每月1500元以下。在对于自己工资待遇满意度的调查上,有14人持“非常满意”的态度,占5%;174人持“满意、一般”的态度,占57%;而持“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人数比例分别占到10%和28%。

再次,村官服务期满后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虽然目前对于期满后考研或考公务员的村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对于有意继续任职的大学生来说,保障力度不够。具体表现在住房,落户,配偶、子女的安置等问题上。调查显示,因待遇保障和发展空间而无法安心工作的村官占被调查者的65%。

(三)当地村干部、村民思想保守

对于大学生到村任职,仍有一定数量的村民乃至村干部思想比较保守。村民受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服老不服青。农村干部对于大学生的到来一方面积极欢迎,另一方面又担心被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取而代之,从而产生戒备思想,不让其接触核心村务。通过调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中的受欢迎程度上看,124人选择“受欢迎”,占到40%;而164人选择“一般”,占54%;同时有16人选择“不欢迎”,占6%的比例。

(四)工作条件有待改善

在工作条件方面,大部分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比较落后,网络通讯不发达,基层村委会也没有能力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很好的工作待遇。因此村官住宿条件不是太好,部分村官所在工作地区比较偏远,交通出行、与外界的沟通交流都受到了限制。

(五)大学生村官本身发展的不足

1、缺乏农村工作的必备知识、实用技术

从对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的调查中看到,农学、畜牧、种植、农村经济管理以及适合农村需要的专业知识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少,具有农学背景的大学生村官只占21%。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只学习了某一专业知识,技术方面懂得很少。担任村官后,他们所掌握知识、技术的单一性与农村工作的多样性二者产生明显差距,故不能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

2、 缺乏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

由大学生村官户籍性质的调查中看出,有将近一半的村官工作在陌生的乡村。首先,不熟悉当地方言,特别是跟村民沟通产生了障碍,难以融入到当地人文风俗当中,大学生村官就像外地人一样受到排斥。其次,大部分农村的人际关系复杂,有较多的利益纠葛,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本身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特别是在农村的工作经历。虽然满腔热血,但处理具体问题时,缺乏招数,事倍功半,有时甚至是好心办了坏事。

第6篇: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范文

选派标准的非本土化即不限定申报者所学的专业,是否熟悉农村,有无组织管理才能的潜质等,由于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致使一些并不熟悉农村、不适应农村管理工作或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村官“英雄无用武之地”,许多大学生村官因角色定位不准,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激励机制的短期化即缺乏鼓励大学生村官长期致力于“三农”建设并扎根农村作贡献的优惠政策,激励机制的短期化,一是不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致使那些在“村官”岗位上有所作为的大学生刚刚适应了农村工作便要跳“农门”。二是不利于大学生村官能力的培养,由于他们挂职时间的临时性和短期性,即便他们中有好苗子,农民也不会予以重用。三是极易助长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在大学生村官中,不乏有人是冲着报考公务员加分并优先录用或其他优惠条件前来“镀金”的。动机并非纯洁,导致大学生村官中得过且过,“身在曹营心在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务员或研究生备考中的有之,平日难见人影,每逢领薪时便显其身。

鉴于目前“大学生村官”这一人才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建议,应尽快建立科学、规范、长效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以降低这一人才工程的建设成本并提高其效能。

第7篇: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范文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的“扎根”问题。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四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管脱离农村基层。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职责定位不明确,工作上很不适应。“大学生村官”非官非民,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有什么想法,想要开展工作,要是得不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也只能无可奈何。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一般就安排其打打字、写写报告、会议记录,送材料诸如此类的琐碎之事。“大学生村官”只是个摆设,大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三)对大学生村官缺乏有效管理。虽然出台“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管理办法,但管理和考核机制还很不健全,导致部分乡镇以轮训或中心工作需要的名义挪用“大学生村官”,做免费的劳动力,把“大学生村官”安排到乡镇一级打杂,严重违背了大学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本意。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缺少必要的配套技能培训,自己对当地的情况、如何做工作、工作的困难一无所知。

二、建议及对策

一是出台刚性规定,破除模糊身份。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是使用和管理好这个群体的首要条件。“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相关规定很灵活的,这给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出相应政策,留下很大空间。当前应当按照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依据“先定身份、后定行为”的原则,尽快出台刚性规定,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科学界定,使“大学生村官”的干事创业、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8篇: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范文

Abstract: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s shoulder important mission as a leader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hey are the communicators and promoters of policy, technology and market information. The post of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has common attributes, but the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entrepreneur has a social characte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a process that a kind of social organization (enterprise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novatively integrates the social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in the operation process. Advancing the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entrepreneur is the important way of realizing the goal that they do well the work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into rural areas. Encouraging their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establish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grass-roots cadre team, strengthening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ims at studying the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entrepreneur.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农村;社会创业

Key words: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s;rural area;social entrepreneurship

中图分类号:D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09-02

0 引言

创业是一种个人价值实现和经济独立实现的过程。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总书记在2008年曾做出重要批示,称赞“‘十佳’大学生‘村官’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难能可贵。”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有效融入农村的一条重要的途径,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作为建立“村官”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对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创业导向性

社会创业,即一种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近10年来,社会创业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并在许多国家得到不断发展,具有公益性、创新性、导向性和持续性的特点。《2012年中国创业教育报告》指出,培育、规范和发展中国社会企业对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大学生“村官”肩负担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重要使命,是政策、科技、市场信息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从事的是由国家出面选聘,由公共财政负担的专项事业岗位,大学生“村官”所具有的使命感、服务感和社会感特征,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创业导向性:

①在创业定位上,应当立足当地农村的需要。大学生“村官”作为党的“先进性”代表,在创业过程中,需要考虑公共利益,考虑农村群众的需要,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民群众愿望出发,精心设计创业项目、积极搭建活动平台,确保创业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②在创业过程中,应当广泛吸收群众参与。大学生“村官”创业要以推动发展为着力点,引导更广泛的群众积极参与,特别是在享受地方政府专门提供的借贷、担保、贴息、补助等支持过程中,要将这种效应放大,释放到农民群众当中,转变群众观念,增加群众收入,让自己的创业能够给农村群众带来较多的正外部能量。③在创业目的上,要让群众直接受益。大学生“村官”应该能够通过创业,整合农业、科技、扶贫等有关部门的项目资源,整合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或增强群众的经济利益,或提升群众的公共利益,或影响和改变群众的传统观念,带动社会青年创业。

2 大学生“村官”社会创业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

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正在江苏农村涌动着热潮。据统计,近两年省选聘到村任职的26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共有1185名通过领办、合伙、入股等形式创办各类实体910多个,吸纳创业资金4.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带动7万多名农民脱贫致富。阜宁、如皋、涟水、灌云、句容等地大学生村官创业率都超过了80%。[3]①缺乏导向性。部分大学生“村官”在社会创业的过程中简单地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的创业者,对自身利益关注较多,对社会价值关注不够。在地方政府鼓励村官创业项目上简单化为“一笔钱,一块地,一个项目”,并且把企业完成注册作为创业成功的标志,极少关注后期扶持和路径引导。②缺乏平衡性。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虽然很高,但他们的法规理解、政策应用、实践经历、知识积累、创业技能、心理准备等方面缺乏平衡性,在选择创业项目上存在盲目性,对农村经济发展估计不足,造成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率整体偏低。③缺乏效益性。由于大学生“村官”缺少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创业的起点和档次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使得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不够强,效益发挥得不够好,没有能够通过社会创业放大政府投入资金的效应而使老百姓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3 构造基于社会创业导向的大学生“村官”创业体系的建议

构造基于社会创业导向的大学生“村官”创业体系,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村官”本人四方面的协同努力。

3.1 政府引导 作为政府,在引导、扶持和考核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强化社会价值导向,并持续贯穿始终。①引导大学生“村官”对创业进行正确定位。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更加开放的层面上创业,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按照农村社会导向,结合大学生“村官”的个人特长,因地制宜地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②深入把握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社会导向。各级党委、政府,作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主导者,作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驱动者,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注重创办企业的同时,拓宽视野,积极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整合作用,从参与微观的创业向宏观层面的创业转变。③健全基于农村公益导向的大学生“村官”创业考核体系。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考核,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吸纳劳动力的人数和带动农民致富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联席例会制度,加强监督调度,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事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2 社会引导 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具有较大精神压力和财务风险,甚至经历挫折和失败的艰巨而复杂的活动,有意识地塑造和建设良好的创业氛围和体系,切实发挥社会导向作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建设创业型社会。一要整合政府资源,充分利用村官创业扶持政策,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物资、技术向“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倾斜,助推“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做大做强。二要简化创业程序,降低准入门槛,优化税收政策,为“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搭建绿色通道,以减轻大学生“村官”创业初期的负担。三要健全服务创业配套体系,允许大学生“村官”分配一定的时间用于创业,引导正确处理创业与履职的关系。四是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向大学生“村官”推介创业项目,围绕市场、任职村(社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选项目。②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一方面,需要政府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方式对社会舆论进行控制,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充分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让鼓励创业、尊重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需要新闻媒体在遵循社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发挥其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渗透力强的优势,用典型的创业事迹教育大众,用成功的创业实例激励人心,坚定大学生的创业的信心和斗志,营造良好“社会创业”氛围,着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和活力,全力营造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学生“村官”积极创业的浓厚氛围。③心系群众,实行带民创业、施惠于民。一是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规划实施者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心系群众,扎根农村,与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帮助农村理清思路、制定规划、协调项目、争取资金,力所能及地为农村解决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发展资金短缺等突出问题;三是要以农民的需求为指针,突出对农民群众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创立推进型,发展型、服务型、富民型、社会型创业企业建设,形成示范效应。④培育社会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弘扬时代主旋律,培养社会创业意识和公益精神,鼓励滋生更多的公益组织,实现公益多元化;二是实施各项积极政策,有力促进开展社会创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公益组织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压力;三是加强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创业能力,弥补目前公益组织人力不足的问题;四是体现人文关怀,鼓励竞争,宽容失败;五是树立“大创业”教育观念,培育终身学习、终身创业的意识,推动社会公益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西忠,基于农村公益导向的大学生“村官”创业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01).

第9篇: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范文

大学生观念新,文化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充满朝气与热情,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1.推广科学技术,扩宽农民致富路

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预见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思路是大学生“村官”的优势领域。毕业于河南财经学院的郑梦洁被选聘为息县小茴店镇李甲道村村主任助理,她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在村里免费为村民进行电脑培训,共培训村民310人。她拿出自己的10万元积蓄与村民合办养猪场,组织31家养殖户成立了生猪养殖合作社,同时利用自己掌握的网络知识,将村里的茶园、板栗园等特色项目到新农村商业网站上,加大了本地特色产业的宣传,扩大了客源,带来了效益,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2.传播新知识,带来新思想

平桥区明港镇的村民们反映,来到他们村工作的大学生们有知识、有见解,为农村带来新知识、新观念。“农村大多数人还是有点重男轻女,如有些人家为了生男孩子就想法设法找门路,有些人找关系检查知道是女孩子还会做流产,对女孩子教育也不够重视,但小宋(段湾村村主任助理)就把村民集起来开会、讲道理,还逐一做工作,通过录像、实例甚至法律等来做村民工作,效果比以前直接罚款、扒房子好多了。在村里办起了教育班,主要讲解如何更好引导孩子、管理教育孩子等问题,现在我们的观念和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大家有什么事就会想到找小宋商量一下”。

3.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

大学生村官们务实高效,求新求变的工作方式给当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罗山县子路镇张店村委会办公室里的电脑和打印机原来一直处于休息状态,上面落满灰尘,自从大学生黄倩来了以后,便捡起这个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动用的电脑设备,起草、修改、打印各类资料、协议,大大提高了村委会的办公效率,让村民们很佩服。同时她还利用网络远程教学技术,把农作物生产技术、农民创业经验等以便捷的方式传授给农民,改变了以往主要通过专家面授、村民交流等费时、费财的技术传播方式,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赢得了村民的一致称赞。

4.利用创业资金,推动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村官”们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村办实体,有力的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信阳市明确要求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农村改革发展,并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小额贷款等服务,鼓励创业。市委组织部通过银行争取信贷资金3亿元,其中重点扶持创业大学生“村官”100个,资金1000万元。良好的环境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激情,据统计,全市大学生“村官”在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参与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1432个,帮助发展专业大户887个,创办经济实体208个,争取项目资金1970多万元,参与招商引资79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给农村带了新观念、新技术、新的工作方式,有效的缓解了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受到了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缺乏相应配套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我认为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福利低,地区差异大,贫困地区“村官”扎根农村困难

在这次调查中,每当我问到“村官”们的工资和福利的时候,他们总是无奈的咧嘴一笑。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经济待遇偏低。据潢川县张集村主任助理童怡伟(湖北大学毕业生)讲:“市里面拨发的安置费和补助以及每个月的工资都能够按时按量的发放。但是按照这里村干部的工资标准,村主任月工资最高为800元,我上任一段时间了,还没领到工资,就已经倒贴了1000多元。村里没有什么企业,村民都是靠种地生活,实在太穷,连办公经费都拿不出,就不忍心再问村里要钱了。复印个啥东西,上县城办事的路费,都是我自己出钱倒贴”。

这成为了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的现实写照。在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也不相同,对他们的影响也很大。北京市农村大学生“村官”每月工资在2000到3000元之间,且还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非北京生源的高校毕业生还可获北京户口。而北京户口,甚至成了某些大学生“村官”的“原始出发点”。信阳的大学生“村官”无法享受北京户口的优越条件,月工资仅仅800元,刚刚毕业的高校学生,没有其他任何经济收入,工资仍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与拥有7000万农民的农业大省河南比较,河南全省的人均月收入水平尚且有724元。

2.缺乏农村需要的专业技能,难以发挥自身优势

据统计,在信阳市的2867名农村大学生村干部中,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占约5% ,医学占2% ,工学占6% ,法学占4% ,经济与管理专业占20% ,哲学、历史以及其他占18% ,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47%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业发展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没有与农村需要相符的知识背景,就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很难在农村更好地开展工作。许多大学生“村官”普遍感觉到,在农村无用武之地,发现所学的专业知识很难派上用场,工作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3.身份尴尬,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大学生担任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再加上现有的户籍限制,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村官”身份的两难境地: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不是村民。这种尴尬身份使很多大学生“村官”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更为现实的是他们的薪水不能正常增加,职务不能正常晋升,社会保障也不能及时办理,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工作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了不辞而别的现象。

4.农村工作排他性,大学生“村官”工作难度大

农村村级干部对于大学生的到来一方面积极欢迎,另一方面却又担心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日后会取而代之。在这种封建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下,村干部对大学生是存在戒备心理的。从实际情况看,农村做“村官”的都是本村人,外来人几乎没有在村里工作的,村民也已经习惯选择他们所熟悉的人做“村官”。在城市里生活长大的大学生到村级组织工作,村民不了解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就会比较困难。乡村中这种特有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使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许多人难以融入到农村和农民中去,比农村基层干部需要付出更多和更艰辛的努力。

5.期望值高,功利性强

调查期间,问到一些大学生“村官”三年任期结束以后他们有何打算时,他们毫不避讳的告诉我,其实当初考“村官”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考公务员享受诸多优惠条件,把这三年当“村官”作为考取公务员的“ 跳板”和“ 直通车” 。三年以后他们将进入下一个目标状态。我所调查的36名大学生“村官”对象中,以考取公务员为明确目标的占95%以上。

三、着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建议

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迫切需要有一支高素质农村干部及技术人员。实际上近年来,大批有文化的中青年作为农民工走向城市,农村上大学的毕业生基本上再也不返回农村,许多地区农村,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素质相对较低,农业技术人员少,更缺乏有文化的劳动力,严重障碍新农村建设。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中央一项战略决策。它的重大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署。

1.制定明确政策,提高工资待遇

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低是一种普遍现象。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就成了当务之急。试想,在生存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却要他们奉献,这是很不现实的。为让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工作,就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明确政策,特别是在工资待遇方面,要有一个政策标准,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报酬随着公务员工资的上涨和物价的上涨而不断提高,切实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

据《望周刊》报导,四川省在2007年以前,10年选聘到农村和基层社区任职的8000余名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之多。2007年度以后按照显著提高了的待遇标准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的比率则在90%以上。

2.加强农村工作能力培训,帮组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服务于农村一线的大学生“村官”大部分都不是农学专业毕业,多数是在城市长大,既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又对农村情况陌生,农村政策了解不多,理解也不深,更不了解农村文化习俗,甚至不会用农民的语言和农民一起交流,容易与村民产生隔阂,致使部分村民对大学生当“村官”持不信任态度。政府有关部门在招聘“村官”后,首先应进行一定时间综合培训,然后再分配下去。在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情况再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真正帮助他们提高农村工作能力。作为大学生“村官”自己沉下身子,静下心来,从头学起,尽快融入农村,提高在农村工作的综合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

3.实行政府“雇员制”,解决“村官”身份困境

在我国现行职业大典分类中,没有大学生“村官”这种职业。建议应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职业进行定位,作为政府一种雇员,实行“雇员制”,真正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这样既减轻了村里的经济压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福利待遇有解决的途径,又明确了政府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责权关系,便于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的管理,使得大学生“村官”们对未来有个稳定预期,能够安心工作,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4.优先选拔农村生源,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村官”,具有城市长大的大学生“村官”更多有利条件,熟悉本地风土人情,易于与当地村民沟通,能够静下心来去为农民服务,更容易融入到农村的生活中去,开展工作也会得心应手。目前各地所开展选聘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是招聘大学毕业生,是否有农村背景、是否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上则没有考虑。建议在以后的招聘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考虑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分配上应该就近分配。鼓励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返乡,在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舞台施展青年人的抱负。

5.完善激励机制,注重培养“不走的”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