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现代化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发展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也逐渐成为了新的发展目标。当前的社会环境逐渐恶化,而且资源的过渡开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就成为实现农业发展的必要过程。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业现代化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而且在经营管理方面受到了很多的束缚和制约,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导致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农产品的质量不太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而且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低,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不足等,都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遏制了农业经济的进步,另外,农产品处在初始的加工阶段,不利于实现农产品的增值销售,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经营方式。
2.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太少
现在农村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到位,很多地方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公共设施简直可以说是等同于无。我国现有的很多农业基础设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这些工程大多已无法满足当下的农业发展需求。农业的投资有3个主渠道:国家投资、农民自我投资和市场投资,农民自我投资非常有限,目前我国基础工程建设资金的来源单一,几乎全部靠国家财政资金进行投入,由于各地方财力不同,导致部分基层的农业工程项目数量少、质量低;而市场投资又由于小农经济的传统经营模式无法获得发展。
3.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比较低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都相对较低,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不到位,不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质量也不高,而且农业方面的技术性人才比较缺乏,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不够,技术结构老化,缺少相关的技术服务经费等,都严重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4.农业经济的产业链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产业规模较小,科技水平比较低的问题,而且一些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企业的竞争力也比较弱,所以经济效益也不高。同时,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重视了企业和农民的生产效益提高,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的利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另外,在具体的农业产业链中,一些龙头企业数量不足,缺乏一定的竞争意识,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措施分析
1.促进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和管理
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将农产品的附加值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一体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产业链。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农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个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确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将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的品种作为核心,建立安全、高效和生态环保的生产基地,形成广泛的农业产业链。另外,要发挥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政府应当尽力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实现产业化的经济管理和发展模式。除此之外,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和管理,能够降低城市的就业压力,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
2.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生产要素的投入,工商业部门的介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市场机制的引入等,使农业成为工业化的农业、科学化的农业、集约化的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农业,把农业建成竞争力强大,能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积极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以及测土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旱作节水、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市场信息体系等重点项目的建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启动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和农机深松作业补贴,加快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精心组织农机跨区作业,确保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积极探索推进经济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强化经济农业示范区、示范园、示范点建设等。
3.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应用
农业的现代化,就是指农业的科技化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农业生产中,充分的应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高效和优质生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业市场竞争力。首先,要加大对科技引进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实现农产品的现代化生产。其次,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机械化的生产,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就应该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
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农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效应,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的现代化产生中,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指导,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同时,发展新型的肥料和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不同地区的土壤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要针对土壤的特点,开发专用肥,并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政府也可以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并进行奖励,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5.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
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普遍的素质比较低,专业性的知识比较缺乏,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滞后。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整体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包括经济、管理和法律规范方面的知识。其次,要促进度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并有效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定期的对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结语
当前,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可以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当前的农业现代化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技术水平比较低,而且农业发展产业链不合理,对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农业经济的管理,实现产业化的经营,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速度,注重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这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以此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800-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65
Abstract:The article expanded th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wuli”,“shili”,“renli” which was based on“Wuli-shili-renli” systemetical methodology. Then the author establishes the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will be obtained by comprehensive scoring method.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basic role of physical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s well as human factors throughout the evaluation process. The article also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too much emphasis on physical factors which is advantageous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ree aspec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Wuli-shili-renli”(WSR) systemetical methodology;the evaluation of index system
“三农”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而农业现代化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早在1949年总理就提出发展现代农业,1961年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做出了初步界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1]。江苏省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全省人均占有耕地0.063 hm2,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此外,江苏省水资源十分丰富且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品种齐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经过三次扩大,已将江苏省大部分城市纳入其中。因此,研究江苏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指导意义[2]。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是指狭义的农业领域,然而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并不应局限于此。本研究讨论的是基于“物理-事理-人理”(WSR)视角的广义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物理”)、农业现代化(“事理”)以及农民现代化(“人理”)。农业、农村、农民是一个全局性、整体性的概念,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统筹协调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否则农业现代化就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在三方面协调发展的同时,要分别按三部分在农业现代化运行机制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分析。从现有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得知,指标设计偏重于“事理”方面,即农业的生产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对于农村现代化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农民的现代化仅仅侧重于收入指标,关注范围存在局限性。因此,基于“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视角对广义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分析,突出了三方面发展缺一不可,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准确地监测农业现代化水平,需要一套兼具合理性与全局性的指标体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量化分析。关于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制定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徐星明等[3]认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应涵盖现代农业生产子系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子系统以及农村社会经济与环境子系统三个层面的内容。辛岭等[4]从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农民收入、农田水利化、操作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经营主体现代化、生态良性化等方面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张淑英等[5]在《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根据五个原则构建了由农业产出效益、农业设施装备、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经营、农业支持保障等组成的指标体系。就目前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来说,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指标数量偏多;部分指标数据获取困难,部分量化指标不能直接从相关统计资料里获得,只能通过复杂的计算过程得到;指标大多关注的是农业的生产发展水平,对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农民的生活关注较少。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本研究将基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建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使其更能体现全局性和合理性的特征。
1 WSR系统方法论基本原理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是一种东方传统的哲学方法论,当时的系统方法论只包含“物理”和“事理”两个方面[6]。此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由于许多问题都存在人的干扰因素,于是美国系统工程专家李耀滋提出建议,加上第三个方面“人理”[7]。WSR方法论的理论核心在于分析问题时,对于“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应通盘思考,首先考虑“物理”方面,即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以及可以作为硬件为系统服务的基础设施;其次考虑“事理”方面,即怎样合理运用客观存在的事物以及现有的外部条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运行机制、法律法规为人类服务,具体表现为现代科技的运用、提高效率的方法以及现代化经营理念等;而最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理”方面,人类对于社会问题的影响贯穿于社会经济的始终,人类作用于客观事物以及运行机制所产生的影响,包括人与人的沟通协调,也包括人与事物的协调机制。
2 基于WSR视角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过去人们普遍认同的农业现代化指的仅是“三农”中农业方面的现代化,是狭义的农业现代化,而非本研究的广义的农业现代化[8]。基于WSR视角将广义的农业现代化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
2.1 物理―农村现代化
首先,农村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耕地、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需要对土壤、水资源等进行保护,同时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农村的交通、通讯、住房、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指标[9]。再次,农村的社区环境以及村委会的服务效率是农村是否适宜居住的充分条件。最后,生活以及生产污染需要及时处理,以便农业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生产需要农村的现代化。
2.2 事理―农业现代化
狭义的农业现代化,是将现代工业产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于农业生产,辅之以科学的管理办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具体表现为农业产出最大化、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等。
2.3 人理―农民现代化
人是最积极的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系统管理方法运用于农业的生产实践,需要劳动者具备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素质、专业技能、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及法律道德积累[10]。除了关注农民在生产方面的素质,农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提升也是农民现代化的体现(图1)。
本研究将基于WSR三个维度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表1)。
3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
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3.1.1 构造层次分析结构 在深入分析广义农业现代化内涵之后,基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建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将有关因素自上而下分成四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江苏省农业现代化U;维度层――“物理”Y1、“事理”Y2、“人理”维度Y3;准则层――主体指标U1至U7;方案层――群体指标u11至u74。
3.1.2 构造判断矩阵 邀请多位专家将主体指标中的群体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标度采用常用的“1~9”标度法[11]。基于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共形成7个准则层相对于方案层的判断矩阵,1个目标层相对于准则层的判断矩阵,1个维度层相对于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3.1.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根据矩阵理论对矩阵求特征根,利用判断矩阵特征根的变化来检验判断的一致性程度。
1)用CI=检查决策者思维的一致性。CI值越大,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程度越大,CI越小(接近于0),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
2)利用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CR=
经计算可知矩阵特征根?姿max=3.038 5,经一致性检验可得CI=0.019 3,CR=0.033 2
W2=(0.117 8 0.055 0 0.563 8 0.263 4)
W3=(0.75 0.25)
W4=(0.3 0.3 0.3 0.1)
W5=(0.166 7 0.833 3)
W6=(0.637 0 0.104 7 0.258 3)
W7=(0.125 0.125 0.125 0.625)
W=(W1,W2,W3,W4,W5,W6,W7)
=(0.072 5 0.072 5 0.317 1 0.317 1 0.155 4 0.032 7 0.032 7)
Y1=(y1,y2)=(0.166 7 0.833 3)
Y2=(y3,y4,y5)=(0.428 6 0.428 6 0.142 8)
Y3=(y6,y7)=(0.25 0.75)
3.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指标量纲不同,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数据便于分析比较。对于数值越高越好的正向指标,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式中,Vki表示标准化后数值;Xi表示第k个主体指标中第i个群体指标的实现值;Ui表示第k个主体指标中第i个群体指标的目标值。
对于一些越低越好的逆向指标,其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3.3 评价指标综合得分法
1)每个主体指标的综合得分为:
式中,A为每个主体指标的综合得分;Wki为第k个主体指标下的第i个群体指标的权重;Vki为第k个主体指标下的第i个群体指标的标准化数值,mk为第k个主体指标里的群体指标个数。
2)指标体系总得分为:
式中,Y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总得分;Wk为主体指标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Ak为每个主体指标的综合得分。经上述模型计算后,得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结果(表3)。
3.4 评价结果分析
江苏省2013年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值为0.847 5,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标准参考值,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已基本实现,已基本具备全面推进现代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
从表3可以看到,“人理”指标的分值最低,只达到了“物理”指标和“事理”指标的35.8%,处于严重落后状态。此类指标分值低的原因在于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专业素质均与农业现代化目标有很大差距。其中在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农民人均收入达标比例仅有10.2%。该指标较低的原因有多方面,耕地面积有限,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较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若想获得高额的利润,仅出售原料是远远不够的,在农民专业素质方面,农技人员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实际值仅达到目标值的5%,数量和质量均严重不足。农民属于风险规避者,尤其在单户农民自主经营的情况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存在巨大障碍。此外,由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于农业技术的重视度不足,导致农业技术需求不足,因此当前农业技术的推广仍然依靠基层农技人员。
“物理”指标分值高于“人理”指标,与“事理”指标不相上下。农村生活环境指标中,达标率最低的是农村信息化覆盖率。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农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落后,这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其次有关部门本身对于农业信息的采集能力及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存在问题,这不仅降低了信息实用价值,也影响了运行效率;最后农民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对于信息的需求程度不高,信息意识淡薄。在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中,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其施用量已经超过安全上限的1.93倍[12]。
“事理”指标分值较高。说明“三农”现代化中农业的现代化实现程度较高,然而此类指标中,粮食收储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只达到了53.7%。提高粮食收储水平包括提高粮食收购能力、储备水平、仓储水平、物联网粮库建设水平以及粮油质量监管能力。此外,单位农用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农业机械化水平达标率低于90%。
4 结论
本研究阐述了在新形势下的广义农业现代化内涵,并基于WSR视角从三个维度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完整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代表性。对江苏省2013年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事理”指标实现程度最高,“物理”指标次之,“人理”指标最低。从“人理”角度,为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农业加工产业,增加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要利用生物技术增加单产以压低不断上升的成本;最后鼓励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二、三产业流动,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12]。在提高农民纯收入的同时,也会使农村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有利于农民幸福感上升。为增加农技人员数量,必须解决他们的工作经费以及医疗待遇问题,以使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在质量方面,政府也应将人才培训和知识更新纳入预算范围,健全培训机制,更新管理模式,打破重学历、轻贡献的传统观念,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从“物理”角度,为提高农村信息化覆盖率,首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实现“村村通”;其次要加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建立信息化系统平台,引进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带领农民学网用网,推动互联网在农村的直接应用。此外,应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有机肥料利用率,力争在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量实现零增长。从“事理”角度,需要在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同时减少中间消耗,而增加总产值的途径包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以及提高单产等。减少中间消耗包括降低劳动力成本、依靠政府的减税增补等。为解决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的问题,首先要对农机的技术升级换代,同时加快生产可靠性强、操作方便的大型机械。此外可建立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引导广大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集约化水平。
为做到“三农”现代化齐头并进,必须努力加快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建设,早日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崔 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及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1(6):646-651.
[2] 刘显清,李世民.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J].现代化农业,2013,34(4):42-44.
[3] 徐星明,杨万江.沿海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15(1):26-34.
[4] 辛 岭,蒋和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1006个农村劳动力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09,27(6):19-25.
[5] 张淑英,夏心F.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调研世界,2012,24(7):41-47.
[6] 王先甲,张 熠.基于AHP和DEA的非均一化灰色关联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0(7):1222-1229.
[7] 姜长云.中国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的变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8,23(9):4-12.
[8] 周雪松,刘 颖.中国农民收入结构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10-213.
[9] 刘润秋.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农村住房产权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6,23(2):114-118.
[10] 朱红波.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8(2):194-197.
一、世行贷款综合农业现代化项目
(一)项目的基本情况
世行贷款综合农业现代化项目从2005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完成项目报帐,共报回世行贷款资金2582万元,发放贷款2551万元,农户贷款以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作为担保,2010年以后项目转入后期滚动使用管理,至2014年每年能收取利息150万元左右,并按时收回到期本金或按规定办理续贷,共回收本金100万元,办理贷款815万元。
(二)存在问题
1.极个别项目农户存在拖欠借款利息情况。
2.因项目贷款利率以借款日的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为准,项目农户的到期贷款转贷利率存在比前期贷款利率高的情况,而项目农户又确需资金继续扶持项目生产,有少数农户不按规定办理续贷手续,而是以前期较低贷款利率缴纳贷款利息。
(三)相关意见和建议
1.耐心细致做好项目农户思想工作,确保按时收取利息、到期本金和办理续贷。
2.项目农户拖欠利息和到期本金的,按每日0.1%收取滞纳金,超过一定期限的,建议县财政按规定程序扣取担保人工资。
3.到期贷款未归还,又不及时办理续贷的,按到期日基准利率重新计息,并督促农户归还本金或按时办理续贷。
二、世行贷款城镇发展示范项目
(一)基本情况
世行贷款城镇发展示范项目,从2010年开始争取到2014年底,项目按照世行的规定程序和时间节点要求认真做好了各项前期工作,主要是完成了项目的可研、项目评估、项目用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环评、项目移民和社会评价报告和项目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和审批,并通过了世行三次项目年度检查,项目目前已完成招标并开始组织施工。
(二)存在问题
外资项目贷款前期工作多,程序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开始报帐。
(三)意见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生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3.003
农业信息化将农业与科技紧密地结合起来,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物联网是近年来在信息感知技术、网络传输等新技术发展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综合化应用技术[1]。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物联网为农业生产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提供保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是农业依托新型技术,与信息化结合的范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1农业生产与物联网建设
1.1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物联网作为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农业生产在管理方式上更加精细化,在智慧型农业发展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随着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逐步拓展,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力成本,同时获取精确的农业数据及信息,为各种自动化、智能化及远程控制设备提供数据,实现高效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2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基本架构
物联网组成架构由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应用服务层及用户层组成。数据采集层主要是对影响农业生产的环境因子,例如对光照、温度、湿度等进行监测;数据传输层则是把采集层采集捕获的数据高速地传输出去;应用服务层则是把传输层传回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并提供各种计算服务;用户层是负责信息处理的人把采集、传输、处理后的数据再作用于对象,实现信息控制[2]。
1.3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精准、集约、高效化也逐步得到提高和完善,自2001年始,物联网逐步拓展应用于农业生产中。2001年,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基地高光谱遥感信息试验成功;2011年,物联网技术被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引入应用,在精准农业生产、生态农作物集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1年,农业部在上海、安徽、天津启动了物联网试点并建立起多个大田作物数字化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3]。
2现代农业生产中物联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物联网专业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业信息化人才是物联网应用与推广的关键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信息化管理、调试、维护等技能,还要具备相关的农业知识,加之信息化管理技术人员在就业中更多地倾向于大中型城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这就使得愿意服务基层的人才十分缺乏。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联网建设和应用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硬件设备及软件的技术支撑远不能满足物联网实用、适用的要求。
2.2物联网应用标准规范不统一
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标准的农业物联网应用规范,拥有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标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这就导致各地物联网发展的设施不完备,分析数据不能有效地共享,严重影响了整个农业信息网络化建设。
2.3物联网基础建设投入巨大,财政经费有限
物联网基础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前期投入多,收效慢,加之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明显,除了有限的财政支持和专项项目经费外,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投资建设。虽然近些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支持也不断提高,但与城镇信息化建设相比,依旧十分有限。
2.4农业从业人员的物联网建设意识薄弱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主要由农民、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组成。虽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平均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从事农业一线生产的农民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缺乏科学的认识,而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物联网建设和应用更是缺乏了解,加之物联网建设缺乏整体的统筹规划,所以应用起来往往存在“科研多、生产少”的现象,农业生产中物联网建设“务虚”成分远超“务实”。
3加强现代农业生产中物联网建设的对策
3.1加强人才及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生产中物联网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普及推广信息技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知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二是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应重视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农业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为农业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让质优价廉的农田基础设施装备应用到田间地头。
3.2制定和规范物联网标准
农业从业人员、科研院所、管理部门、农业企业应协调一致,从数据采集、技术应用两个角度明确物联网标准的工作范畴和应用领域,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应用的机制,分步有序地完成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工作。
3.3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
农业生产是国民生产的基础,应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把物联网建设发展纳入到农业基本建设中,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同时建立专项资金用于物联网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大农业企业对科研投入的扶持力度,让科技服务农业,保证农业现代化的贯彻和实施。
3.4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农业生产中物联网建设涉及领域广,需要整合和共享的资源来源广泛,必须科学统筹、合理规划,明确战略定位和建设步骤。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有效引导各部门积极合作,更快更好地推进物联网的建设和应用。
4结语
物联网技术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改变农业生产中管理方式粗放,土地、资源及劳动生产率不高的现状,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尽管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必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艳萍,田兴国,杨征,等.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51-53.
[关键词] 农业 机械化 推广 方法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160-01
定远县位于我国安徽省东部,县域面积大,人口多,是安徽省著名的农业大县,在1996年至2009年14年里,连续跻身安徽省畜牧生产十强县行列,同时2009年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称号,是安徽省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地区,随着定远县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其农业机械化也在逐步的推广中。农业机械化为定远县农业生产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助力,省时省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如何将农业机械化更加全面的推广到各项的生产工作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农业机械化,即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包括播种、收割、加工等一系列程序,它通过改善旧时代农业生产的落后经营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生态效益的过程。根据记录分析定远县近十年来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经验,结合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农机化推广的优秀实例,认为农机化的推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制度
农业机械化是为了农业生产活动而服务,是一种现代化的生产力,完善的服务体系、严明的服务制度是农业机械化得以开展的基础,只有这样农户才能够顺利的使用机械进行生产活动。一般情况下,完善农机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有:①提高农机技术、增强农机工作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对农机的更新与维护,农机操作人员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农机工作质量的记录调查,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②建立完善的农机服务组织,加大服务力度,协调好政府、农户、企业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好从上之下,全员投入到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活动中;③建立市、县、镇、村各级农机服务站,并且开展适当的竞赛评比活动,学习优秀农机化的成功经验。④开展送科技交流及下乡活动,联系群众,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同时鼓励科技创新,营造现代化农机生产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完善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农机技术推广主要依靠上级政府政策引导,下级推广到户来对农机化进行宣传,而农户作为农机化生产最基础的部分,他们往往只会通过方便放心的渠道来响应农业机械化生产。目前我国农机化推广的基础仍然是各省、市的大型推广总站,再以县、乡一级的农机站为纽带由上至下进行纵向推广,而随着目前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往这种单一的推广方式已不足以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各项需求,这就需要建立更加全面、更加完善周到的农机推广体系,做到从纵横互补,供需平衡。农机推广离不开农业生产一线,只有知道了农民需要什么,哪种机械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才能够将农机化推广到农户手中,同时做好农机使用群体和农机研发生产单位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反馈农机设备的使用情况、性能优虐,做好农机设备的优化改进工作,从而扩大农机使用的市场范围。
三、大力宣传,强调农机化的作用和优点
农机化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高效、高产的特点,只有让农户了解了这个道理,并且亲身体会到农机化生产的优点和好处,才会有更多的农户接受农机化。而每个地区农机化的推广都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鉴于大部分农民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思想较为保守,无法认识到农机化生产的优势,很多农户依然认为依靠人力、畜力耕种是最省钱、最方便的生产方式,他们不敢迈出以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法的圈子。针对此种情况,农机推广部门及其相关人员,就需要从根本的思想上帮助农户改变以往陈旧的想法,大力宣传和引导,深入农家、田间将农机化生产的的先进性、高效性及低成本等特点转达给农民群众,打开农户以往保守的观念,提高农民科学生产的意识,做到高效生产、环保生产。
四、发展典型,推广实用先进的项目
为了能让更多的农户知道、了解农机化的作用与好处,适当的地区可以采用“榜样效应”,即建立小型农机化生产示范区,通过农机机械生产得出的优秀实例来与农户原始农业生产的结果进行对比,采用真实的数据比较大说服农户,同时加强农户对农机化的信息,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应。同时选择农机化推广要注重农机技术是否具有实用性、先进性,要选择有良好使用前景的技术进行推广,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优先推广那些综合效益显著的机械器具和技术,达到投资少、稳定性高、见效快的目的,不能盲目的将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器具或技术推广和农民群众,那样反而会起负面效应,使农户对农机化产生失望、抵触的情绪。总之要选择那些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好、符合当地农业生产需要的项目进行推广。
五、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很多地区往往只注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认为只要将机械化做好就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但是不同的农作物品种的生产方式均存在很大差异,受农作物品种和生存环境差异的影响,农业机械很难适应各种农作物的生产种植方式,这就导致了农机与农艺之间存在偏差,无法将农机化的优势发挥出来。所以好做好农机与农艺二者之间的配合,在农机化发展的体系中,吸收各部门、各行业的技术人员,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同时开展农机、农艺工作实验,对比总结,建立标准的农艺操作规范,按照规程开展农机工作,规范农机工作质量。
随着农业现代化脚步的逐渐前进,只有做好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服务,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响应国家政府号召,农业机械化才能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徐振兴,张园. 我国县级农机推广机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全国县级推广机构调研报告[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59-62+84.
[2]线全忠,王振成,刘洪祥.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03:113-114.
[3]梁备战,毛鹏军. 加强农机推广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 农业装备技术,2009,04:8-11.
“十二五”以来,丹东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较快发展,面向“三农”信息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形成了良好局面。
一是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日趋完善。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以市农委为龙头,以县级农业部门为枢纽,以乡(镇、街道)为骨干,以村、合作社、龙头企业为基点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农业信息服务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各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专(兼)职信息员,部分乡(镇、街道)的信息员队伍还延伸拓展到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二是农业信息服务站点日益增加。截止到目前,全市在优势产业强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建立146个高标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并为其统一配备了电脑、信息机等设备。基层信息站充分发挥服务节点作用,及时大量助农惠农信息,为基层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信息辅助。
三是农业信息工作日趋成熟。通过举办农业科技大集、农业科技培训班、印发科技信息资料、定期制作播放“聚焦三农”、“农家院”等电视节目,实现了农业信息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促进了农业信息服务的多元化、常态化,使广大农民通过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切实受益。近年来,丹东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当前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相对薄弱。市县两级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数量偏少,专业技术力量较为匮乏;乡(镇、街道)农业信息员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偏低。农业信息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装备水平较差。涉农部门协作机制不尽完善,政策、资金、人才、设施包括信息等各类服务资源的整合共享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信息化意识淡薄,对农业信息化的理解、认同水平有待提高。
二、新时期加强丹东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方略的全面实施,信息化必将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快速发展。深化全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服务体系向乡(镇、街道)、村延伸,扩大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对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基于丹东市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促进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融合,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以信息服务为纽带,农业科研、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广泛参与,功能完善,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一是实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职能高度融合。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牌子,并配备计算机、信息机等相应信息化设备;组建乡镇12316金农热线服务中心,每个乡镇设置1~2个座席,同时配置专家远程诊断视频服务终端。
二是依托信息化手段转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逐步采用热线、网站、短信、手机等信息化手段,实施技术咨询、舆情监测、专家服务、政策解答等科技推广和信息服务工作。依托农村信息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村妇女主任、种养大户组建“三农”信息服务团队,广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一、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人力资本投入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长期以来,国家公共投入的不足以及农村家庭收入水平的低下,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中,更是由于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导致农村地区人力投资的绝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从教育程度来看,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总体状况是受教育年限较低,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仍然占多数,文盲半文盲还占很大的比重。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2010年,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34年;文盲率5.7%,比全国(4.08%)高1.62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高达82.5%,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从教育支出来看,农村地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仅8.4%,比城镇地区(12.08%)低3.68个百分点。
(二)农村精英短缺,劳动力不断外向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的低下,多年的城市偏向政策,农村各项建设严重滞后,人力资本报酬低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力资本要素单向流动。1995~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量由5066万人增加13212万人,年均增长9.1%。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占农村就业总人数的36.97%。而外出农民工中,67.2%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比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程度高,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留下来的农民精英短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三)农村空心化,留守问题严重
由于农村青壮年不断外出,农村“386199部队”、空心家庭、空巢老人等等问题突出,留守问题严重。据统计,全国农村地区留守妇女47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5000多万人,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人。农村劳动力的妇女化、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农村人口逐步空心。这不仅导致了粮食生产、农业发展减慢,同时引发了农村利益流失,农村经济萎靡,区域经济发展落后。
(四)外出务工工资报酬低,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据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城乡工资差距大。同时,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外出务工的农民中加入工会组织比率仅为44.6%,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4.5%,低于城镇职工(88.5%)4个百分点。
二、培育创新型农民的政策建议
培育现代农民,推进农民群体结构合理化,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在整个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中,如果把农民群体看作是金字塔,那么塔顶便是“创业型”农民,塔中是“学习仿效型”农民,塔底是“传统型”农民。
创业型农民包括当今农村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小型农业企业家等,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生力军,或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人。要充分发挥创业型农民作为人力资源培育体系高端的源头作用,以创业型农民为抓手,引导学习仿效型农户,层层推进并培育新的创业型农民,优化整个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人力资源培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创业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设立创业农民发展专项支持资金
在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农民主动创业积极性的同时,各级政府应在试点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尽早设立创业农民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以培育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土地优惠、贷款贴息、减免税费、经营补贴、政策优惠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农村创业大户、农民创业园、农业合作社、创业经营项目、创业基地和各种种养基地等予以扶持。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如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建立农民创业孵化基地,逐步完善农民创业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创业帮扶作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坚持试点先行,搭建农民创业平台
选择按东中西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加大范围开展试点,已经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地区要选择条件较好的县市参加试点。鼓励各地建立创业农户平台和培训基地,如在中东西部设立创业农户试点,考虑不同产业,通过试点初步形成有利于农民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搭建农民创业平台,形成多个比较有实力的农民创业基地、种养基地甚至是农民创业孵化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农民创业工程的建设,逐步推进创业农民的发展。
(三)大力培育创业型农民,增加农村教育科技培训
一是通过引导,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降低培训成本,统筹规划,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逐步建立起政府、用人单位、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机制。二是适度调整扶贫和补贴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减免偏远落后地区农村的教育和相关费用支出,以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三是利用专项资金,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农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四)积极引导扶持“执照农民”,提高市场主体意识
农户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交易成本高,农业比较收益低。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充分发挥创业型农户的带动作用,向创业农民颁发营业执照,开设“执照农民培育服务通道”,积极引导农村地区发展“执照农民”,大力培育农产品种养业、农业服务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创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通过明晰农民主体资格、提高农民的资信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门槛的能力,提高农民品牌意识、市场主体意识、合同意识和农村市场化程度,增加企业、合作社与农民间的产品交易,扩大涉农企业、合作社的影响面,实现“村村有项目、家家都参与,村级集体与家庭经济双赢”的局面,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增收致富渠道。
(五)鼓励兼业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摘要】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高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成绩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的城镇化发展是不全面的,粗放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仍然大量存在,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不断涌现,文章在分析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山东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对策
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实现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经之路。因此,我国各省份都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新时期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新时期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率持续增加,就地城镇化发展迅速。山东省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8.2%增至2015年的57.01%,城镇化率提升18.81%。山东省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12。就地城镇化迅速发展,如德州的“两区同建”,将农村新型社区与农村产业园区相结合共同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二是产业转型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新时期山东省在稳步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山东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2015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1.52%,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38.79%。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环境质量出现改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三是新时期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显著增长,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截止2015年底,山东省各城镇已建成1814个文化站、157个艺术馆、154个公共图书馆,广播与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是98.8%、98.6%。此外,各城镇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极大地满足了城镇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
一、山东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山东省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
2011年―2015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从50.95%增至57.01%,增长幅度达11.89%,城市人口密度从1389人/平方公里增长到1452人/平方公里,增幅达到4.5%,但同期城镇建成区用地面积却增长了22.9%,地域景观城镇化速度远远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城镇大量粗放式的扩展,开发质量差,导致城镇用地效率较低,影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此外,城镇化建设中的“半城镇化”现象日益严重,人口城镇化率不断增加,但是市民化进程缓慢。马克思曾指出,城镇化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山东省大量农村转移人员在户籍、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着“不均等化”,据调查,山东省城镇人口中的两栖人口有近900多万人,近千万准市民还未能真正转化为城镇市民。他们大都聚居在城中村或者棚户区,与城镇社会生活格格不入,难以真正融入进城市社会。城镇内部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市民化质量的提升。
(二)山东省城镇化建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城镇化建设阶段慢于工业化发展。国内外通常用IU、NU国际标准量化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当IU比约为0.5,NU比约为1.2时,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协调;当IU比明显小于0.5,NU比明显小于1.2时,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当IU比明显大于0.5,NU比明显大于1.2时,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的发展。通过IU和NU数值的计算分析得出,总体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山东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数值都在下降,但是绝对值仍然明显大于0.5、1.2。因此,虽然山东省城镇化在不断发展,但工业化水平仍然远超于城镇化水平,这种现象长此以往会不利于山东省的长期发展。近年来,山东省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各地区兴建大量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园区,试图利用工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借农村建设的名义强制农民上楼,“圈地”致使农民失地,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山东省城镇化水平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
与发达省份比,山东省城镇化率较低。2015年浙江省城镇化率65.8%、江苏省城镇化率66.52%,而山东省同期城镇化率还没达到60%。与发达城市比,山东省大城市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济南市和青岛市的城镇化水平在山东省位居首位,是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双核心城市。但是济南市与青岛市无论其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与其他省际中心城市如南京、杭州都存在较大差距。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化发展也存在不平衡。马瑶(2015)通过聚类分析将山东省17城市城镇化水平进行分类得出,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包括青岛和济南两市。东部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包括东营、威海、烟台和淄博。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聊城德州和菏泽城镇化水平很低。这种城镇化不均衡发展的状况不仅不利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而且也使得山东省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程度不高,导致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较低。
二、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山东省生产力水平较低
生产力水平低是山东省城镇化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速度慢,导致城镇化建设的滞后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甚至出现城镇化的畸形发展,影响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比,山东省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较弱,影响第三产业的投资和发展速度,进而阻碍着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升级。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影响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影响山东省城镇化的建设。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和小城镇的城镇化是山东省城镇化的重点。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工业的产能,离不开重点支柱产业的支撑。当前山东省很多县城的规模还比较小,县城的带动辐射作用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县城中产值效益好的支柱产业比较少甚至没有,聚集效应和地区辐射力较弱。因此,生产力水平低影响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造成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参差不齐,造成城镇化建设水平低于其他发达省份,滞后于山东省的工业发展水平。
(二)山东省城镇化建设经验和认识不足
由于建设经验不足,造成城镇规划不科学,这种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镇结构混乱。相比其他发达省份,山东省城镇化建设经验较少,一些地方重建设轻规划、先建设后规划等缺少科学依据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城镇结构混乱,进而造成人力、物力等大量资源的浪费。第二,城镇化建设千城一面,缺少特色城镇。山东省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晚,自身经验不足,不能够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建设有山东省特色的城镇。山东省资源禀赋比较丰富,在建设特色城镇方面有优势,第三,城镇规划与城市设计不配套。山东省有些地方只注重城区建设,而忽略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造成排水不畅和交通堵塞等城市弊病的大量出现。此外,地方政府对山东省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全面,重建设轻管理,对城镇化中的生态环境和进城农民的市民化关注较少。地方政府不能够全面的认识城镇化的意义,阻碍城镇化的建设质量。
(三)山东省城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
城乡之间户籍制度不健全,影响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山东省仍然有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并未完全市民化,还处在半市民阶段,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城乡之间户籍制度造成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待遇不平等。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二元体制打造的壁垒仍继续发挥作用,户籍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大量农业专业人口可以在城市生活,却不能享有与市民平等的医疗、教育、保险等公共服务。城镇行政体制有缺陷,阻碍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良好的城镇管理体制,是城镇化高效率和高质量进行的保障。当前山东省的城镇管理体制仍然落后于山东省的城镇化的进程,部门全责不明,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推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过分看重GDP的增长,轻视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错误引导地方领导,使得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随意牺牲环境。此外,一个好的政策能否发挥应有的价值,关键在落实。一些政法人员执法方式简单粗暴,容易引发冲突,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城镇化的发展。
三、促进山东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山东省人均GDP比较低,阻碍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增加人均GDP,加快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要想促进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山东省工业化程度,进而加速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具体来说,抓住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促进山东省先进制造I的发展。山东省西北部内陆地区如德州市,经济发展水平慢于山东省沿海地区,今后要积极承接沿海地区转移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进而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推动山东省城镇化平衡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利于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加快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山东省产业结构正处于快速调整阶段,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到了中期阶段,山东省应抓住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的重大机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具体来说,挖掘山东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促进生产性与生活性的服务业协调发展,提高山东省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此外,大力发展山东省小城镇旅游业,打造全国知名的山东省自然文化旅游景区。
(二)加强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宏观调控
山东省城镇化建设正处于中期加速发展的关键期,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政府在体制机制改革和科学规划城镇体系等方面发挥辅助作用,以促进山东省城镇化建设顺利发展。一是深化和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以服务为核心,注重引导和教化,创新城镇化服务管理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户籍管理改革。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做好农民就业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展他们的就业空间。探索新的城乡人口管理办法,对进城购房居住的农村人口,提供公平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改革现有的行政体制,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扫除障碍。对行政体制进行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适当合并或精简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切实为城镇化建设服好务。此外,在推进山东省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更加注重选用人才,全面提升城镇化建设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山东省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三是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山东省城镇布局不够合理,城镇规模偏小,因此山东省政府部门今后要继续合理调整城镇布局,发挥济南和青岛区域中心作用,适当增加大型城镇体系,建设中小型的以特色产业为主或以观光旅游为主的特色城镇,增强地方性,避免千城一面,还要注意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性。
(三)坚持山东省城镇化和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同发展
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联系中协调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找准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山东省城镇化建设的结合点,是顺利推动山东省城镇化建设的可靠保障。具体而言,一是坚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山东省是著名的农业大省,要想促进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必须推动山东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尤其是发展山东省特色农业。今后山东省利用我国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良好时机,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特色农业优势,集中发展特色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农业采摘旅游等产业,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城镇化发展。二是坚持城镇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出现。因此,今后山东省必须利用信息化促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山东省城镇无线网络建设,实现城镇网络全覆盖,加强信息化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以及城镇交通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人民生活的智能化。总之,坚持山东省城镇化和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同发展,就是要以信息化为纽带,促进山东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娜,王爱萍.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5,6
[2]严文杰.四川工业化和城镇化现状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3,3(11)
[3]马瑶.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5,41(3):9497
[4]冯静.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关键词现代农业;类型;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湖南郴州
郴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郴州市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郴州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郴州市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1]。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3]。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4]。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2郴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郴州的农业还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烤烟、水果、茶叶和蔬菜,其中种植水稻所占比例最大,年产值在1.20万~2.25万元/hm2,扣除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利润很低;烤烟+水稻模式年产值可以突破3万元/hm2,但因生产烤烟用工多,成本高,基本上是微利;水果和茶叶投入产出时间长,对技术要求高,其产值差异大,年产值不等;蔬菜是短期作物,投入产出都比较高。
设施农业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有桂东寒口乡的大棚水培蔬菜,年产7~8批次,一次性投入设施成本52.5万元/hm2,按7年折旧,年设施成本7.5万元/hm2,直接生产成本4.5万元/hm2,年产值43.2万元/hm2,利润31.2万元/hm2;此外,还有北湖区的万华红提基地,年产值近200万元,利税超过100万元;资兴的红提基地、蜜橘高品质示范基地,在设施栽培和节水灌溉方面投入比较大,档次比较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立体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的典范是宜章县城南乡的“华山红林”,该企业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在租赁的土地上进行田园化建设,搞多种经营,种植、养殖和旅游休闲相结合,水果、蔬菜立体栽培,节水灌溉和避雨栽培相结合,已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绿色农业是桂东县的优势项目,该县很好地利用了桂东县高寒山区的夏季凉爽、无污染、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已开发的产品有生态蔬菜、生态红米、有机茶叶、哈哈牛系列等,既给当地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又向市场供应了大量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规模农业的范例有永兴县湘阴渡镇的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其为股份制企业,产品大部分运往香港、广州等地;还有宜章县城南乡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宜章县的脐橙示范基地、永兴县的冰糖橙基地及桂阳县的烤烟基地。
农民合作社形式和农民自发创业做得比较好的产业有汝城县田庄乡的大面积蔬菜种植基地,该产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附近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3存在的问题
3.1发展速度慢,地域特色不突出
与国内发达地区比,郴州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与周边地区比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区位优势及自然环境条件好,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不突出。
3.2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
郴州市现有的几个股份制现代农业企业,开发面积和投资规模都相对偏小,品种也比较单一,缺少战略性投资者的加盟。因规模小成本高,许多现代农业科技实施难度大,导致企业因生产技术及条件落后而品质上不去,效益较低。
3.3投入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如粮食直补、农机直补等,使农民受益。但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不足,已成规模的企业一次性投入都在300万元以下,投资者普遍觉得融资困难,资金运转不畅,加上投资农业既要承担气候、环境等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
3.4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流转不畅
我国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在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土地分散到户,不仅农业基础设施疏于建设,而且也难满足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导致一方面部分土地抛荒,另一方面农业企业高价租赁土地(年租金最高达1.05万~1.20万元/hm2),高地租令很多投资者望而止步;此外,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5没有建立相应的消费市场
目前,相当多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化肥依赖性大,加上缺乏专业知识,出于利益驱动,甚至有部分农民使用含剧毒的长效农药,严重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由于投入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但相对成本也高,市场售价偏高。而郴州市的城镇居民因消费水平不高,购买力不强,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了价格偏低、有安全隐患的农产品。因此,郴州市几个规模较大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品都是销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4对策
4.1加大政府投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郴州市的农业基础设施总体来说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灌溉设施、交通设施和相应的农贸、物流市场条件均有待加强,真正做到农民种、养、加工有条件,销售运输畅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政府要用足用好政策,争取各方支持,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4.2转变县乡(镇)领导干部职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县乡(镇)领导干部除行政管理事物性工作外,还要担当起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角色,要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服务于农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规划和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帮助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竞争中。既可以避免农民生产和经营的无序性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能以县或乡为单位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根据地域特点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做到“一县一品”或“一乡一品”,特色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将产业做大做强,减少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解决农民入市难的问题。
4.3重视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与管理
在郴州湘南学院和技术学院设立农学院系,为郴州市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制定惠农政策,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用制度保障他们的收益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技推广员的积极性,解决农技员的生存后顾之忧,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促使每位技术员都能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并建立健全农技员的业绩考核与其技术推广效益挂钩的管理制度。
4.4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建设
政府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扶贫班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形式投入了不少经费,但因为缺乏系统有序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培训内容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现象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亟需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郴州市的区位优势(粤港澳后花园,湘粤赣区域中心及湖南南大门、武广高铁经济区)及自然环境优势(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结合郴州市的发展规划及各县(区)的区域环境条件,突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郴州市的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及订单农业,促使郴州市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5参考文献
[1] 李全.新形式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J].中国农村科技,2010(2):73-75.
[2] 冯福忠,王晓光,郭宏伟.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展望[J].现代农业,2010(5);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