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这次研讨会,对党的以来我国的改革历程作了系统回顾,对党的十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作了认真学习,对我省正在推进的一些改革举措作了分析研究,着重研讨了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具体举措。
一、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启示
研讨会简要回顾了浙江三十余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大家一致认为,以来浙江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积累的成功经验,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从历史经验来说,主要概括为四条:一是始终坚持创造性地把中央精神和浙江实际结合起来;二是始终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充分激发民间活力;三是始终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四是始终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改革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我省目前有3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以及多项省级改革试点,在推进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这些做法和经验对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弥足珍贵,必须因地制宜地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完善。比如,认真研究梳理浙江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和主要进程,比较分析我省与兄弟省市在改革发展中的差距,进一步明确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使浙江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推进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牢牢把握中央精神的同时充分体现浙江特色,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回应社会需求。一方面,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处理好全面和深化、整体和重点、底线和红线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和基层的迫切需求。大家建议,以座谈会、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调研,摸清广大企业、群众、基层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诉求。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决定,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理念
大家提出,解放思想是上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和源泉。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能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和道路前进。
1.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改革得以成功推进的坚实基础。必须力戒那种人民群众无实惠、甚至无感觉的“自娱自乐”式改革。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2.坚持系统推进。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系统推进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如: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建设创新型省份;围绕促进社会公平,加快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打造平安浙江;围绕弘扬浙江精神,加快推进文化领域改革,打造文化强省;围绕完善民主政治,加快推进政治领域改革,打造法治浙江;围绕生态省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打造美丽浙江。只有更加突出和体现系统性与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得人心、顺民意。
3.坚持突出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前20年,浙江实行的是“重点突破”改革战略,率先推行了国有集体企业转制、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城市化、发展高等教育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实行的是“统筹推进”的改革战略,实施的“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两富”现代化浙江都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改革发展理念。因此,我省全面深化改革还是要在坚持系统推进的同时,突出深化改革重点。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浙江有条件在一些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探索新经验、走出新路子,特别是要率先对中央重点推进的改革领域敢于啃硬骨头、大胆探索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作出示范。
4.坚持创新驱动。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对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明确部署,在推进我省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也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加以驱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过去有效不等于现在有效,现在有效不等于永远有效。因此,我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重新起步。一方面,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紧密结合浙江实际,与时俱进地提出浙江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举措。凡是省内外已有的成功改革方案,都要认真学习借鉴,大力组织实施;凡是当前群众反应强烈的难点焦点问题,都要勇于面对,积极改革攻坚;凡是国家赋予我省的改革试点任务,都要敢闯敢试,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浙江特色的全面深化改革新路。
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
在谈到新一轮改革的重点领域时,大家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人民群众的诉求,认为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率先突破。
1.以放权分权限权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联结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接合点,核心是放权分权限权。第一要放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第二要分权。省、市、县、乡镇等4个层面如何分权需要新的思路。发展都市区、大城市、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没有合理分权是不行的。市一级权力应该增加,有条件的市应该考虑实行区划调整和市管县体制。第三要限权。加大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以缩小贫富差距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低于同期GDP增速,低于同期全国增速,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从工资、财政转移支付、分配体制等方面着手,而且要放到发展模式和要素利用结构等更大的视野中考虑。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仅要提高最低保障、增长工资等,更要着眼长远,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入手,谋求收入分配平衡,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此,大家建议抓好以下工作:稳增长调结构,提升居民增收空间;扩大与改善就业,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鼓励创业创新,大力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3.以要素配置市场化为核心的统筹城乡改革。统筹城乡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领域,是释放最大潜力和最大红利的最佳结合点。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促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最大的问题是城乡要素的制度分割,目前已到了亟待破解的临界点。不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统筹城乡改革困难重重。浙江应该争取先行先试权,为科学发展探新路。
4.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领域改革。社会体制一头连着经济体制,一头连着政治体制,将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社会体制改革需要问题导向,什么问题突出解决什么问题。与此同时,必须强调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一项重大理论贡献,突出的一条就是坚持公平正义。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在实现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等诸多方面均大有作为。
研讨会上,大家还提出其他方面改革重点。比如,深化金融改革、深化浙商创业创新机制改革、深化生态治理和补偿机制改革、深化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深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改革等。
四、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机制至关重要。大家普遍认为,这一轮改革要注重机制建设,强调实际效果,可从建立健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机制入手,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富有成效。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以来,截至2016年3月,中央深改小组举行了22次会议,审议或审议通过了110多项内容。这些内容落实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就成为了更为具体多样的工作,既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联动性,也凸显了抓小抓细抓实的执行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已经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中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这些难题和困难,将认识转变为行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要克服思想束缚、突破利益藩篱,甚至需要壮士断腕的自我牺牲。
因此,在各地各部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值得警惕的行为倾向。
首先,将全面改革等同于常规工作“改革化”。本来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基本职能、法定的职责,在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是对它们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前提。但是,一些部门领导或者出于简单省事,不愿触及难题,将一些常规工作改头换面,换个说法,列为深化改革的任务;或者不认真研究问题,不熟悉分管部门的情况,将自己觉得新鲜的工作列为改革重点;或者为了体现工作认真,管理细致,将常规工作和重点工作混杂在一起,造成系统全面的假象。
其次,将落实执行等同于及时开会发文。许多官员都明显感觉到现在及时传达的会议多了、落实执行的文件多了。这固然说明改革措施执行的力度大了,上下联动的频率高了,但是也出现了新的“文山会海”现象,一些会议和文件不是在落实,而是在应付;不是为具体实施,而是为了表明姿态。更有甚者,许多文件不过是照抄照搬上级文件,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举措。而上级部门由于管理幅度过大,管理能力有限,也无暇顾及,放任了以文件落实文件现象的出现。
第三,改革设计中的“标准化”倾向。加强改革设计的目的是提高改革的规划性、协调性和统筹性,增强改革的整体效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承担设计职责的部门对于地方的多样性、基层工作开展的特点考虑不足,提出的改革方案存在着规划过细、统筹过多,分类不足、要求“一刀切”的问题,既造成了下级部门的执行困难,也束缚了他们面对具体问题时创造性的发挥。更有甚者,一些下级部门照猫画虎,将这些模板化方案直接照搬过来,层层分解下达,为基层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掣肘。
关键词: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职能转变;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行政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为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职权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形势下,有效转变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各相关行业的发展,还有助于全面践行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当前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监督管理滞后以及信息化应用程度低等都在很大程度限制了新形势下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顺利转变。因此,必须要从新形势下我国深化改革的方向出发,充分结合政府及市场两方面的因素,实施转变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策略,充分发挥道路交通运输业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新形势下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政府干预力度较大。当前,在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十以后,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各项法律法规政策还处于完善阶段,原有的法律法规政策难以全面服务于新形势下道路运输管理业发展的需求,其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和规范,因此缺乏必要的紧迫性和有效性。同时,在道路运输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干预力度较大,一方独大使得我国道路运输管理完全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职权,其对我国各行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作用,使得道路运输业难以全面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期职能转变显得十分迫切。
2.缺乏市场准入机制,市场环境亟待优化。纵观发达国家的道路运输管理,其市场机制较为健全,形成了完善的市场环境,使得道路运输业能够充分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我国目前在道路运输管理方面行政力量过大,而缺乏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企业很难参与到道路运输管理中,且要支付较大的成本,整个市场处于政府部门的垄断状态,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机制改革明显相对立。有效的市场环境是提升道路运输管理效率的必要前提条件,对我国整个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市场环境,使得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显得任重道远。
3.监督管理相对滞后,贯彻执行没有保障。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强调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势下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还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很多地区道路运输管理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怠慢,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进而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提出的时间较长,其改革的难度较大,职能转变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其贯彻执行没有保障。行政部门的监督缺乏力度,而社会大众缺乏必要的监督渠道,因此导致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的过程中难以突破体制机制的瓶颈,整体的转变速度和效果有待强化。
4.信息化应用程度低,技术支撑有待强化。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战略的不断实施,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各行业乃至政府部门的行政改革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借助信息化技术能够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有效的支撑。新形势下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过程中对信息化的应用程度较低,因此缺乏必要的技术职称,其职能转变还停留在传统层面,难以从根本上实现职能转变。主要是因为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对信息化应用的基本理念和技能掌握不足,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难以进行有效的大数据及信息化应用,缺乏先进的职能转变意识,使得整个过程中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其转变的力度和效力相对较小。
三、新形势下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新形势下,如何全面提升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的效率成为影响政府行政改革的重要因素。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其职能的转变。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道路运输业发展的趋势,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转变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具体方法和内容进行规定,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检查,使其能够顺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趋势,尽快实现职能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相关法规,根据我国的现状对其进行改进,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进行引导,使其逐渐步入科学的职能转变轨道。
2.引入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场经济在道路运输管理行业的发展应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引入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是转变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必要措施。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到道路运输管理中,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其不断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对道路运输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制定合理的竞争机制,保证道路运输行业的良性竞争,使其全面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放权于市场,以市场经济改革为导向转变道路运输管理职能,通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实施相应的改革,将道路运输管理的行政职能进行弱化,创新管理模式和思路,不断提升管理的效率,为全面实现市场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强化相关的监督管理保障。在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强化相关的监督管理保障,政府部门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行政监督管理的效力,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地区给予严格的惩罚,促使其积极转变道路运输管理职能,实现阳光化运作。另外,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大众对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的监督力度,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渠道,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为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提供动力,使其以市场化改革和行政机制改革为方向不断实现新的职能转变,为服务于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4.大力实施信息化技术支撑。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强化信息化技术的支撑是当前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应用大数据的相关成果,对职能转变的思路、方法、内容、步骤等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出详细的职能转变程序。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是新时期我国道路运输管理实现职能转变的必要保障,既能够提升职能转变的效率与效力,还能够充分顺应我国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对促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对道路运输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成为我国十以来政府工作的重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面转变新形势下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其目前在职能转变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可以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引入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强化相关的监督管理保障、大力实施信息化技术支撑等方面有步骤有计划的实现新形势下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转变,使其充分满足全面深化改革和道路运输行业等诸多层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雷雨,雷孟林,杨华.新形势下中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的再思考[J].公路与汽运,2014(01).
[2]姜明虎.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调整[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1).
[3]谭琎.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的再思考[J].科技展望,2015(2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理念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加强改革,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石油企业深化改革期员工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了改革的效果和质量,加强对石油企业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引导式”的思想教育模式,注重立足于当下发展实际情况,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更好地解决员工思想牵绊,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改革发展工作中。
石油企业深化改革期员工“引导式”思想教育模式虽然具有较强的作用,但是如何将这一思想教育方式进行有效应用,是当前石油企业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考虑的关键议题。
1 “引导式”思想教育的特征分析
“引导式”思想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引导、诱发和教育,对人的潜意识进行调动,从而激发工作兴趣,更好地实现思想“康复”效果[1]。“引导式”思想教育在当下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能够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起到较为显著的成效。石油企业深化改革期对员工进行“引导式”思想教育,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意识到当下石油企业面临的新的发展形势,使员工对原有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变,以新的理念看待石油企业的发展,从而帮助员工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
“引导式”思想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引导式”思想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实现“民主化”,改变原有的“一言堂”教育模式,这样一来,由于增强员工对知识的理解[2]。
第二,“引导式”思想教育在应用过程中,注重从潜移默化的角度提升员工思想认识,能够对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员工更好地适应石油企业深化改革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状态;
第三,“引导式”思想教育注重对工作方法的综合应用,以提升教育效果作为目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育资源进行搜集,更好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陈旧的教育方式[3]。
第四,“引导式”思想教育突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特点,能够根据受教育层次不同,避免以往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更好地提升了思想教育的效果。
2 石油企业深化改革期员工“引导式”思想教育探析
石油企业深化改革期过程中,原有的工作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样一来,容易导致员工出现思想混乱的情况,不利于发挥内部凝聚力作用。这就需要石油企业加强思想教育,团结员工,从而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投入到实际生产当中。石油企业深化改革期员工“引导式”思想教育,应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4]。
(一)准确把握员工思想和行为出现的新变化
石油企业深化改革期,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点出现了较大波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内容:
(1)员工对企业关注度提升,更加关注于企业的绩效,这样一来,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就需要培养职工的责任心,使职工避免出现思想迷茫和信息不足的情况,帮助员工树立信心,更好地进行实际生产;
(2)员工流动性增强。石油企业改革后,员工自我意识增强,在工作过程中,石油企业思想教育要注重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特征,切实关注员工的利益,让员工有归属感,为企业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3)员工思想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形势。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互联网实现了信息快速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员工对工作敢于质疑,个性化选择突出。这就需要利用“引导式”思想教育,对员工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正能量”。
(二)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变
“引导式”思想教育模式的应用,要注重对教育理念进行更新,能够关注员工实际情况,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及时地发现员工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举措予以解决。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引导式”思想教育为主,因材施教,促进员工思想认识的提升,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石油企业改革形势,继续“发光发热”。
这一过程中,思想教育要注重来自于实际情况,对员工心理进行把握,以发挥思想教育的效果和作用。除此之外,教育方式转变过程中,要注重对思想教育内容进行整合,保证利用“引导式”思想教育方式时,能够突出侧重点,实现教育目标。
(三)注重对新媒体手段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思想教育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石油企业深化改革期“引导式”思想教育模式的应用,要注重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在利用新媒体手段过程中,要注重构建石油企业官方微博、微信,能够采取广泛性、开放性的传播模式,将思想内容更好地进行传输,从而引导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助力石油企业更好地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利用“引导式”教育方式对员工思想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立足于实际情况,能够准备把握员工的思想行为出现的新变化,并能找到有效的工作方法,对原有方法进行变革,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从而使员工在思想上能够对石油企业改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除此之外,石油企业深化改革期员工“引导式”思想教育模式应用,还要注重对新媒体的应用,加强思想教育的宣传工作,从而更好地提升员工思想素质。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作用
一、坚定的做好国有粮食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打好深化企业改革与发展基础
当前,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粮企业必须加快深化改革与发展的节奏,这就要求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跟上改革的步伐,引导企业职工认识到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国有粮食企业在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下,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为先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新形势下深化企业改革与发展上来,把职工的力量凝聚到实现粮食企业深化改革与长选发展上来,这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提高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深化改革与发展工作中的针对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方面要向广大职工宣传,加大粮食企业改革对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与必要性;让职工深认识到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存亡的大事等重要性,从原有传统简单的购销米、面、油经营模式下,调整到以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为龙头,发展一批跨地区的大规模的粮食企业集团上来,并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国有粮企优势互补,壮大国有粮企的实力,从而增强国有粮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向职工讲清楚粮食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让职工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才能促使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道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改变下属企业传统的经营布局的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人多的优势,打造并依托具有强大实力和品牌优势的粮食企业。同时,在企业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帮助职工克服在企业改革程中必需经历的对现企业进行合并与重组等带来的各种实际困难,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二)提高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实效性。
加强和改进国有粮食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实效性是保证国有粮食企业深化改革、调整企业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把深化企业发展与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相结合,把拓宽企业经营领域与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拓宽经营渠道与实实在在地为职工谋利益相结合,把扩大粮食购销业务与向职工宣传目前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形势,解放思想、增强职工的信心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对待改革中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树立服从大局、服务全局的观念;让职工理解并接受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由于兼并、重组等暂时的“阵痛”同时,增强广大职工对企业改革发展的信心;全方位宣传党和政府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问题与困难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帮助国有粮食企业职工解惑和释疑主动接受山区或边远地区的分散的小规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退出国有序列的改革措施,自觉地支持和投身调整发展战略的大局上来。
二、深入细致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为后盾,全面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法宝。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也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最终决定或影响企业的发展。
在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应与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行并进,相辅相成,要以向职工宣传目前的改革形势和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企业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为重点,结合如何扩大国有企业在粮食购销市场份额,促进经营机制更灵活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大问题,妥善解决好职工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围绕企业发展的大局,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积极参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热情,发挥主人翁责任感的积极性,让职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温暖。避免工作方法生硬、不细致,只讲空话不办实事,就会引起职工的反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把解决职工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生产的思想问题与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相结合,这就需要思想政治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关心、理解、体谅困难职工,并且,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应把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工作纳入企业改革与发展方案内容之一,把职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安置下岗职工、组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解决他们的生活实际困难,作为企业改革与发展中资产量化、资源配置、优化组合等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
三、深刻的思想政治工作促成企业文化,促使企业长期持续发展
当前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正处在紧要关头,能否开创出新局面、企业进入发展新境界,不是以甩包袱、卸担子论成败,而是以企业是否在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下,形成现代企业文化氛围,在现代企业文化的倡导下,通过对改革的量化、重组、兼并、合理配置等,是否找到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否扩大企业规模,是否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竟争力,是否提高企业效益、是否增加了企业职工收入等这是检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检验企业改革与发展成败的关键。
随着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深入,现代粮食企业制度的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它最大限度的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人”的问题,解决了职工的实际难题,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成为企业潜在的资源。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需营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而这一切,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根本指导思想。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是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赵智锋,万蒙,晏宇.从划拨土地使用权谈粮库改革——以岳阳金键米业精米有限公司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8,(4)
全面深化改革与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
周荣华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社会变革的永恒主体。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语境下,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的发挥面临诸多约束。分析这些约束因素,创造突破的条件,是新形势下发挥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的前提。
一、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
改革主体是从事改革的行为主体,是制度创新者。改革主体的构成可以分为一般构成和境遇构成。一般构成是指改革中普遍存在的主体结构,即“个人、团体和政府”结构。但由于改革总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境遇条件下,主体的表现具有不同的形式,这就需要把握境遇构成。
二、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面临的困境
当前的改革是全面深化语境下的改革。全面深化语境有两个相互联系的语义,一是全面,二是深化。所谓全面,是内容广泛、涉及面全的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种改革的统筹协调推进。所谓深化,是指改革的起点是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开始的,是以往改革的逻辑延伸,是以往改革的纵深展开,是以往改革的完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面临诸多挑战。
路径约束。党的十以前的改革是经济体制主导下的改革,其路径是自下而上、上下互动。当前的改革是全面深化语境下的改革,其路径是顶层设计。改革路径选择转换虽然是改革过程中的主动调整,但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的发挥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动力约束。改革驱动来源于利益需求,经济体制主导下的改革,改革主体与相关利益方的利益更多的是经济利益、物质利益;全面深化语境下的改革,将经济利益、物质利益与人们的政治利益、社会利益等各种利益交杂在一起,形成更为复杂的利益结构。这种结构所铺设的利益格局由于它的路径依赖和复杂性,难以形成改革的激励机制,难以形成新的利益驱动激发力量。
空间约束。全面深化语境下的改革是在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建立的背景下进行的,法律体系是刚性的制度集合,社会主体在行为层面上的选择集合、行动程序、认知模式、行为尺度,都无法脱离、跨越法律体系所提供的范围和框架。在此背景下,人民群众改革探索的空间受到大的压缩。
三、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的现实条件
在全面深化语境下,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正视挑战,克服改革阶段和改革环境所造成的路经约束、空间约束和动力约束,化解矛盾,创造必需的条件。
强化主体理念。面对种种不利于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发挥的桎梏,应该彰显人民群众是改革主体的理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理念现实化,建立改革参与机制,使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制度规制的对象。
摆正利益关系。发挥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应该处理好利益问题,摆正利益关系,使人民群众具有明确的改革利益预期,通过利益载体的建设不断为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增加相对分散状态的人民群众价值链条,建立有序的价值链结构,使改革的激励效应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赋予改革权力。改革是对旧制度的修正和创新,拥有一定的权力才能实现相应的目标。因此,发挥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需要赋予人民群众改革的权力。通过法律授权扩大人民群众权利范围,给人民群众制度创新留下应有空间。通过下放改革行为权,强化基层群众自下而上改革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参与到具体制度的制定和改革措施的探索中来,实现制度理性和基层民众诉求的平衡与融合。
(作者系省信息中心主任)
经济新常态下
有效促进就业是深化
改革的重要内容
沙 勇
党的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之后,我国关于就业的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推动新的发展的战略抉择。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使得以往许多问题的解决要依靠新的思路与方法,尤其是就业问题。
一、我国就业面临总量压力较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
就业问题与经济增长紧密相连,就业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已有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只有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才能相应地创造更多的新生就业岗位。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经济拉动就业能力下降。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整体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性下降,人员雇佣量减少。因此,虽然我国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正在下降,但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压力仍然很大。
二、有效促进就业是深化改革与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
深化改革可有效促进就业。一方面,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反映了人才供给状况无法为产业升级提供充分的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难,则反映了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现实状况。
有效促进就业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就业是民生之本,总理曾表示,“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因此,有效促进就业是实实在在地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三、经济新常态下有效促进就业的思路与对策
发展中小企业,实现稳定就业。一是鼓励中小企业利用优势资源转型发展,引导其转型成为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就业层次高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二是缩小中小企业与国有部门的待遇差别;三是为中小企业建立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金融、信息、科技、法律、产业指导等多方面的服务;四是建设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员工忠诚度。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一是改善创业环境,颁布和制定多项支持、鼓励和促进自主创业的政策;二是加强创业服务,提供创业指导和培训;三是完善创业融资制度,设立重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四是加强政府监管,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
多方位扶持,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一是完善服务平台,将公共服务对象逐步扩大到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对农业转移人口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培训;三是加强法律宣传和引导,加强对用人单位用工的指导和管理;四是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落实扶持家庭服务业特别是老龄照料类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完善托底安置政策,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一是引导就业困难群体转变就业观念,在全社会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强自立的劳动就业观念教育;二是改善就业服务“软环境”以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就业困难群体的定向职业培训;三是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权益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制定有关保护就业困难群体、促进公平就业的法律法规;四是创造灵活多样的社区就业形式,充分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分类指导扶持。
11月7日,四川省委老干部局召开全省“如何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课题研讨交流会。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彭德秋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罗卡主持会议,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史可出席会议。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彭德秋指出,如何有效推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老干部工作在性质和职能上的定位,坚持把握方向抓住关键,在工作理念、政策制度、方式方法等方面顺应转变、适应转变、促进转变。为此,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在工作目标上要充分彰显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主动服从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过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为改革发展凝聚重要力量。在工作理念上要牢固树立改革精神、法治理念和统筹意识,按照党的十关于“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总要求,坚持用改革的思维去谋划和推动,使老干部工作及时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相衔接;坚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去指导老干部工作,使各项政策规划和管理活动更规范、更科学;坚持用统筹的意识去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既要重点做好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又要加强对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既要服务老干部又要发挥老干部工作优势服务社会;既要发挥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又要争取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工作视野上要积极拓展空间、善于整合各种资源,通过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增加社会化服务管理内容,逐步对接日渐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方式方法上要注重继承创新,在传承历史基础上谋求新发展,借鉴30多年老干部工作在养老、思考教育、组织活动、发挥作用等方面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调整改善,适时推动从微观具体服务向宏观指导转型,着重从政策研究、统筹协调、组织指导等方面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
彭德秋强调,有效实现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要立足省情和各地实际,统一思想认识,积极破解难题,大胆探索创新,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推进全省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取得实效,在目前有效推进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方向、办法还待进一步明确,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服务保障等方面还缺少有力支撑的情况下,为顶层设计提供更多的基层实践情况和实证经验。
彭德秋要求,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第一,要突出抓好离退休干部的“两项建设”;第二,要大力加强对退休干部工作的实践探索;第三,要着力破解转型发展、科学发展中的难题;第四,要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组织引导好退休干部发挥积极作用;第五,要建设一支过硬队伍,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全省各市(州)委老干部局、省委老干部局县(市、区)联系点党委老干部局、省级部门联系点离退休处(室、办)和省委老干部局处室及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参会代表就研究推进全省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有效思路和办法进行了交流发言。
文 刘怀
工程建设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伴随改革开放和全球信息化浪潮,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1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高速推进,投资规模的高位运行,为行业和企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施工企业对通过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有了迫切需求,逐渐认识到信息化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10年来,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快速发展,企业对信息化的探索实践力度不断增强,对信息化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良好的行业信息化氛围: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不断增加,在组织机构、软硬件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明显加强;信息化与管理的融合日益加深,通用信息技术、专业化工具软件、部门级管理系统的应用得到普及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期间,广大施工企业经历了以资质就位信息化考评为标志的、企业核心业务管理信息化的大胆尝试与实践,有的企业甚至饱尝过巨大的信息化投入却应用效果不佳的阵痛,由此引发了诸多思考。如,以行政力量主导推动信息化是否可行;如何理解信息化与标准化的关系;怎样评估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效益;信息化总体规划能否解决信息孤岛等一些难点问题,这些问题亟待破解,信息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为了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顺利推进信息化,更加注重对信息化规律的深入理解,认识掌握信息化规律,更加注重对科学的信息化实施方法的全面掌握,提高实战能力,已是工程建设行业加快信息化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最紧迫任务。全面总结10年行业信息化实践,聚焦行业信息化的共性难点问题,深入剖析代表性案例,挖掘信息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探寻具有工程建设行业特色的信息化之路,是进一步深化行业信息化应用,推动行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与创新
一、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的重要意义
财政税收是我国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科学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作为其关键的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面临巨大的压力,推动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有利于促进新型财政税收体制的转型,更好的服务民生,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对于调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合理缩小人均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居民幸福满意度,进而也有利于政府政策的实行,对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民生保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对全方面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稳定。
二、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财税体系未充分吸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和调节收入分配的相关税种,造成了财政收入的损失,影响财政收支平衡,使得缺乏相应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建设。同时,由于分税制改革的不完善,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权分配不均衡,地方政府自缺乏,影响其经济发展状况,
对于从事财政税收的从业人员要求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当前我国大多财税管理人员是由上级指派任命,随着领导层的人员调换,其财税管理人员亦会随之变动,严重影响了财政税收管理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在选派财税管理人员时,不注重联系地方实际情况,往往根据其主观臆断去判断选择,使得财税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财政税收机制的合理健康运行。
(二)财税监管措施不到位
在当前分税制的环境下,纳税人在进行转移支付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违法现象,资金贪污、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使得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转移性支付缺乏合理性与规范性,降低了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对经济的调整力度,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地区也加大了对财政税收管理的削弱力度,较多财税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被撤并,使得财税管理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管理理论落后,同时大多地方政府并未设立专业的监督管理机构,使之对财政税收的监管力度缺乏,易造成现象。
(三)财税管理控制力度欠缺
自分税制实行以来,地方政府存在严重的财政收支失衡,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迫使地方政府采取精简机构和削减编制的方法来促进财政收支平衡,但是由于财税管理人员的减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财政管理控制力度。
由于现行的财税体制不够完善,造成财税管理方面存在较多弊端,其主要体现在对相关财税管理缺乏有效控制、监督措施不够完善,同时相关财税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违法乱纪现象较为突出,使得财税机制的创新改革也有一定阻力。
三、财政税收体制创新改革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平衡合理的分权财政税收体系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改革,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促进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平衡,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应不断促进分税制改革,科学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权分配,适当提高中央的财税收入比例,进而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降低地方政府的财税压力,促进其财政收入收支平衡,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方向和责任,加强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二)完善财政预算体制
政府应建立健全合理的财政预算管理机制,实行新型复式预算管理体制,重视短期预算和中长期预算的结合状况,扩大对国家预算的覆盖范围,并成立专门的预算审查机构和监督机构,加强对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社会对政府预算的监督作用,保证政府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促进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开性。
(三)建立精简高效的财政税收管理机制
建立新型财税管理机制,加强相关财政税收法律法规的建设,促进财高效财税管理体制的建立,进而提高税收征管的有效性,激发地方经济活力。对于地方债务问题,要赋予地方政府相应财政支配权力,完善其债务管理制度,提高地方政府在投资建设过程中的自主融资权力,激发地方财政活力,进而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峰.探讨我国财政与税收中体制创新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3(08).
[2]崔绍光.关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