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

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

第1篇: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发展趋势

一、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综述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有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种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对管理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见解,从而开始形成一些朴素、零散的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管理理论。管理理论最早出现于西方,先后出现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等许多对人类发展有重大价值的成果。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类生产率的提高指明了方向。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梅奥的霍桑实验揭示了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方面的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人积极性的影响。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期间,它是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指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权变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质量管理理论则出现在日本,它强调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和再造,从而实现企业的节约型生产。

二、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管理科学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依然需要,甚至更加重要,只是管理模式必须改变;管理科学理论依然需要,但必须有新理论取代。因为管理科学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海外,都是现代国家的兴国之道。在科技兴盛之世,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乃至社会各系统都必须全方位管理,必须科学化,同时还将人性化。因为分散式的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式样,有序则生气盎然、万事俱兴,无序则无以繁荣、发达。各国企业经营多角化的过度展开或收缩使企业界面临着不同的命运,IBM与联想的购并、波音与麦道、埃克森与美孚、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与美国及德国公司合作等新趋势,不仅强化了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也使人们到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管理问题的判断、决策、实施、反馈等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哲学思想来指导;越来越感到管理活动中不仅有着数理方面的科学方法问题,而且也还大量地存在着属于管理文化范畴的问题。我国日前要解决的不仅是具体方法和理论的问题,而且首先是管理的社会属性的各类问题。管理科学的哲学研究,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如果说哲学本身面临着一场革命,那么,管理科学取得哲学的灵魂后也会发生一场革命。这种“双重革命”,将使管理科学变成具有“灵魂趋使”的巨大力量,变成有血有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严密体系。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管理科学的发展。

三、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的内涵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科学是以自然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体系为母体和父体孕生出的子体科学。管理科学是充分运用两大科学体系的现有成果全面地转化为生产竞争力,通过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措施的优化,激励人们的行为优化,从而导致总体生产力的最大化与成本、质量、效益的最佳化。管理科学的现实价值更在于为解决各种社会提供有创新意义的、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办法。知识经济时代决定性的要素是人群的整体知识水平。“五商”素质和创新能力(“五商”指人的智商、情商、德商、性商、体商)。知识是寄生在人头脑里的最宝贵资源,而且是一种“绿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无污染的、可再生资源),中国拥有大量的这种深埋在人力矿山里面的初级原料资源,管理科学就是从开掘人力矿到冶炼、加工、应用、输出高级人才并促其发挥巨大作用的现代科学手段。管理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凡是有人群行为的地方,便应有管理科学的介入,以求得组织的科学化、行为适应化、内耗的最小化、产出与投入的比值最大化、错误与风险的最低化。管理科学是多层面的。

1.管理科学方面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技能。管理科学的知识有助于大至政府小至企业的决策者们分析决策形势,防止出现难以应付的局面,识别新的机遇,经常能使政府和企业取得政治或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2.管理科学在适当条件下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擅于运用管理科学的组织较其竞争者更能形成成本优势。

3.管理科学还是由成百个公司及众多个人组成的行业,他们给工商业、政府和个人提供管理科学服务。大至国家的科学管理,如政体、法治的演变与设计;研究各级政府、议会、司法、监督机构的设置、制衡、运行、反馈、纠偏、防腐;同时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与“专家程序决策系统”,“风险评估否决系统”建立起“电子政府”设立政府各级官员、议员、司法执法人员的资格标准与核查办法,候选人先通过公开资格选拔,然后竞选或任命上任,使权力处于相对透明被监督之中。管理的科学性就在于设立一套高效而完整的构架运行机制,不致衍生“制度性腐败”。

四、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和实践将在管理理念、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目标模式、组织模式、效益模式等六个方面发生变革。

1.管理理念: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管理理念是领导者在管理科学活动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作为观念形态的管理理念,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知识经济的崛起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然引起管理理念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英国城市大学罗尼·莱森首先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基础型和理性型管理理念不同的发展型管理理念。莱森把管理理念作为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一棵大树来描述三者的区别:从生长的土壤来看,认为基础型管理生长的土壤是古典经济学,理性型管理的土壤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型管理的土壤是浓郁的人文思想。从三者的根来看,基础型管理的根是政治经济学,理性型管理的根是行政学、行为科学,发展型管理的根是发展生物学和社会生态学。从三者的枝干看,基础型管理的枝干是追求卓越,理性型管理的枝干是成效管理,发展型管理的枝干是发展中的组织,这个组织是学习型组织。从三者的结果来看,基础型管理的结果是最终导致经济的个人化;理性型管理的结果是企业组织化(发展型管理的结果是个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了自我实现和发展。因此,发展型管理理念不再是表现为个人对财富、成就的追求,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科学和理性、硬性和数量化,而是在管理中加入非理性因素,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共同发展;决策的目的是引导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易行为,促进企业与全球社会的相互依存;决策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个人、信息、资本、设备,而是行动、思想和感情。这三个基本要素不断成长和组合的过程使决策不断优化,而承担这种成长和组合的载体是“学习型组织”。

2.管理对象:从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无形生产要素为主。传统的决策主要是对劳动力和物化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举足轻重,从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逐渐成为重要的管理科学方面的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超过资本的价值与作用,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任何国家和企业都必须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运行节拍,求得自身的发展。

3.管理方式:从传统管理转向综合集成管理。信息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面对一个全球的竞争环境和经营形式。传统的依靠企业自身可利用的资源来建立竞争优势的决策方式,将束缚企业的视野,限制创新思维,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应用能力和经营活力。集成概念的提出可以认为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奠定了基础。集成管理实际上就是将集成的思想和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管理科学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集成管理是以企业内外软硬资源要素为基础,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实现社会责任为条件,以整体优化、优势互补、聚变换大为手段,兼容各种决策手段和文化,在集成对象连锁互动、共同得益、协同推进中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决策方式。

4.目标模式: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更注重社会目标,实现双重目标统一。在工业经济社会初期,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裸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主可以牺牲工人的利益、顾客的利益、社会公众的利益实现自身的利润目标。企业利润几乎成为企业管理的唯一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对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如果不能对消费者的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承担责任;如果不能对部属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承担责任;如果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应有的收益,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就会被淘汰出局。追求企业利润和社会责任双重目标的统一,是22世纪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基本趋势。

5.组织模式:从纵向层次结构转向横向网络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是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组织形式一般是根据物流程序设计的。专业分工和职能部门是物流的基础和程序。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分工协作关系中,分工越细、越专业化,企业协调监督就越复杂,导致了管理环节增多,管理成本增高,企业效益降低,突出的问题。在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组织结构与信息开放性和企业快速应变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标准化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适时处理和提供共享。因此,企业决策中凡是属于标准化的信息,如生产、技术、财务、劳动工资等都有条件实现电脑操作;而非标准化的信息,主要是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则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人脑进行分析决策。这样,企业管理的部门和层次可以大大减少,使“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可能。

第2篇: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规律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是管理思想不断演进的产物

(一)20世纪前期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阶段这一时期,美国许多企业为了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经济危机,开始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其基本特点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精确测算工人们每一步、每个动作、每道工艺流程所需花费的时间,制订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有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力争以最简单的操作、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完成特定的任务。当时的成本会计配合泰罗科学管理的需要,引进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的技术方法。其成本会计的目的是在企业战略方向和管理决策已确定的前提下,协助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节约的问题。在这个阶段,要求标准成本计算必须对全部成本计算进行全面地收集和合理的分配,使产品及其相关的费用能在已售的产品和未销的存货之间区分开来,强调以客观、明确的方法对全部成本进行分配。

(二)新管理科学理论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引进行为科学管理,注重“人”的因素。正如梅奥的《人的行为科学研究》和麦格雷戈的《企业中人的因素》中所强调的:应发掘企业中人的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为组织目标而奉献的意愿。即认为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应以产品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对组织的行为,以及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让职工参与管理、决策,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二是增强竞争能力,优化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提出的,即企业建立合适的组织条件和运作方法,使人们能通过使自己的努力符合组织的目标而最好地实施自己的目标。三是强调经营决策。管理的重心在经营决策,这是现代管理科学与泰罗科学管理最本质的区别。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成功或失败往往是企业最大的成功与失败。c.w.杰斯曼强调有效的决策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合乎理性的逻辑过程。同时,在标准成本计算方面,还增加了现实性。把过去制订标准成本具有理想规范的倾向,即所谓“理想的标准成本”,改变为“现行的、可以达到的标准成本”。为了对间接费用进行控制,采用了编制“弹性预算”的办法,代替传统的“固定预算”。四是运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现代科学突飞猛进和大规模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速的发展。同时,企业外部生产瞬息万变竞争加剧,因而,企业管理迫切要求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高度适应性。五是采用系统管理。在现代管理科学基础上发展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其成本管理是全局性、决策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这与标准系统中的成本控制不同,因而有必要建立区别于传统成本会计的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管理科学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管理思想受微观经济学的影响,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推进,使成本会计实践更为丰富多彩,技术方法日新月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一是成本会计中的权变思想得到体现。目前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管理(包括成本管理)只用固定的数学模式,就可应付自如,而必须把各种现代管理学派的理论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权宜应变、灵活掌握,力求在工作、组织和人三者之间,形成最佳配合,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二是信息经济学思想渗透于成本会计之中。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试图对信息的“需求”进行计量,而这种需求的计量是以信息的价值和提供该项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为基础的。信息成本通常包括精确性成本和及时性成本两类,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容易确定。但信息价值的计量则较为困难,一般通过决策者所面临的环境、决策者可采用的行动、实现环境和决策者采取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此结果是环境和行动的函数)、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或偏好因素构成的模型求得。从理论上讲,信息经济学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成本会计核算中不能片面追求“真实性”而不顾取得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否则就得不偿失。目前为止,信息系统的成本会计核算还难以准确的定量化,强化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仍将是未来的一项重要课题。三是理论得到应用。理论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系统,即“经管责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司组织中,“人”是相对于“委托人”而言的。股东把决策权交给总经理,总经理再把管理权层层分配给各单位的负责人,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树状”的委托责任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的目标不再是“真实性”,而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签订的合同经济效率,即评价一个成本管理系统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视其是否能及时、有效地促使管理人员实现企业原定的目标。因此,委托人与人之间订立合同的出发点:一方面要使部门的管理者(人)分担风险;另一方面也要起到对全体员工的激励作用。必须指出,对于成本管理系统的这种认识,是从委托人与人之间订立合同的活动中引伸出来的。这使成本管理工作者意识到今后成本会计系统,应当利用以预算为基础的合同和特定的差异分析模型。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重大突破。四是信息技术冲击和影响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进入21世纪以来,与现代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高科技突飞猛进,成本会计中的传统观念和视野,理论与方法等都显得有些不适应,信息技术通过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影响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如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以成本为焦点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理论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是各种成本管理方法不断交融再生的产物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体现了“整合”的内在要求“整”是整体和整理。“合”是协调。“整合”是将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类文明、文化的多元与差别,使得整合对象不断扩大。整合不是排斥,而是建立在兼容基础上的壮大和最优,在取长补短中获得新生,这也是经济学中渐进式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求。制度变迁由渐进式和激进式之分,前者的变迁过程是缓慢和自发的,后者则具有革命性的特征。西方国家这两种变迁的制度之间是匹配的,而我国的制度变迁尚缺乏经验,加之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致使我国的制度变迁在激进与渐进之间往往难以协调。所以,容易出现国外“最优”的成本会计工具无法成功地移植于我国企业,究其根源就在于国情的不同。会计是环境的产物,从企业环境角度分析,影响成本会计整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技术因素。上个世纪推动成本会计整合的最直接的技术因素有适时制

第3篇: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科学性

档案工作现代化不仅涉及新的技术装备、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而且涉及档案事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现代化问题,涉及档案干部队伍素质的现代化以及档案工作的标准化等诸多问题。可以说,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关系到整个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档案工作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计算机软件技术、机器系统正在不断完善,微型计算机日益普遍,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是档案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普遍运用。这是因为计算机能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能带动其他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并能控制各种现代设备的使用,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电子计算机具有高效率的信息处理功能,能以极快的速度读入、存储和输出数据,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因而在档案管理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和明显效果。它可以大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存储、处理、控制档案情息的能力。并由此推动档案工作的全面改革和发展。

光盘技术是运用激光方法进行读/写的信息处理技术。光盘存贮的程序近似于磁盘。将档案文件置于光电脑扫描系统内进行扫描,文字和图形信息被转换成二进制数据输入光盘存贮器,并用其控制激光束的发射,使其在极短促的时间内发比极细的激光束,在特制的高速旋转的光般表面,烧蚀出反映信息数据的小坑。读写过程因记录介质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介质被烧蚀为凹坑,打的形成凸起,有的介质则产生晶相变化或磁力场变化。这样就形成了记载档案信息的光盘。信息输出时仍需通过弱细的激光束照射高速运转的光盘,经过处理的光盘由于烧蚀位置与未被烧蚀位置对激光的反射不同,反射光信号经过光电处理,就可在显示器上显示出原始档案文件的图像。

2 现代管理思想是现代化管理行为的基础

现代管理科学是以管理实践为基础,吸收了诸多学科的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原则方法法建立起来的―门综合性学科。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行为的现代化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必须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为依据,才能加快其进程。

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是档案管理手段方式上的一场革命,更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必须从我国档案工作的具体情况出发,克服思想上存在的落后观念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代之以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思想,以此促进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发展。从我国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实践看,首先应在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在制订了比较科学、周密的计划和方案的基础上,再来实施具体的现代化措施和步骤,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一个档案机构中运用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才能最后确定;是采用缩微摄影系统还是光盘系统作为档案存储现代化的手段,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综合管理的问题,其结果仍然取决于管理思想现代化的水平。

3 档案组织管理方法科学化

3.1 档案组织管理方法

档案组织管理主要是指档案事业管理,包括对档案行政机构、档案业务机构的管理。从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基本的组织管理方法是行政管理的方法。

行政管理的方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通过运用有关行政法规、制度、计划、协调、监督等于段进行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是达到档案组织目标的主要方法。

经济方法。档案组织管理应注重经济效益,善于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档案工作投入产出问题,在有效的人力、物力范围内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系统管理方法。档案组织从整体上看是国家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身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运用系统方法应采取综合前馈信息管理与后馈信息管理相结合。

预测方法。其基本步骤包括确定预测对象、收集有关资料、预测分析、建立模型、确定预测结果,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行为科学方法。档案组织管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的管理。行为科学在国外又被称为组织行为学、组织与人事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主要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行为的因素,探索行为规律,提高控制能力,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

档案组织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可以运用的方法应是综合性、多样化的。除了上述方法外,法律的方法也是基本的方法。

3.2 档案组织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运用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运用何种手段对档案组织进行科学管理,都要从我国和当地档案工作的实际出发,综合分折各种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并要考虑到下列要求:不同管理方法应相互协调、互相补充;不同方法的使用要力求准确、客观;要考虑其适用性,不同管理环节应采用相应的方法;要有―定的灵活性;要注意经济性,尽量选择简便易行、投入较少的方法;要特别重视管理方法的可操作性,即这些方法是可以投入实际运用的,而不单纯是理论的、空洞的。

当然了,在这里所说的科学性与现代化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更要必须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用现有的科技,实现档案管理和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这些都与我们所有档案工作者的素质与工作热情是分不开的。

现在我国常见的管理包括:经验管理,以个人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教圳为依据进行管理;行政管理,以法律、法令、计划、条例、会议为依据进行管理;科学管理,以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这些管理有着内在联系,经验管理、行政管理过程中应加强科学管理方法的运用。

档案工作从本质上看是一对管理工作。不仅要管理档案,也要管理档案机构。管理档案人员只有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对档案工作进行组织管理,才能达到档案工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勇.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支撑点在于“网络化”建设[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9(S2)

[2]李志青.档案管理现代化浅议[J]. 河北水利. 2006(03)

第4篇: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

一、科学管理的发展

根据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结论,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具有生命周期的特征的:第一,管理理论的提出是一项新的学术发现;第二,科学管理理论逐渐演变为管理技能或技巧,并且被各种刊物发表;第三,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或者降低企业的成本或者解决管理的问题,管理的科学性出现,并被当作一项有效的新方法而被广泛提倡;第四,在实践当中,人们发现管理技术的应用并没有达到当时宣称的效果,人们开始质疑科学管理发挥持续效用的困难性。管理理论存在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且管理理论的传播呈现一个波浪式的烟花过程。通过对“自我管理团队”这一管理的研究发现,学术界关于“自我管理团队”的研究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但是将“自我管理团队”运用于实践的企业的数目却是相对稳定的,学术界与理论界并不存在完全的协同进化关系。同时,他通过在两个国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个国家的研究结果是存在差异的,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是这两个国家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的差异。

管理理论的传播过程可以归纳如下:首先,企业在社会-心理因素和技术-经济因素的影响下,需要发展与掌握先进的管理技巧与技能;其次,当其产生这个需求之后,管理权威、咨询公司、大众传媒以及商业学校这些管理理论的制造者立刻会根据具体的需求,将一些流行的管理技能和技巧通过一定的传播工具告知给企业;再其次,企业会根据其具体的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区别、选择、采用或者拒绝,同时在应用过程中产生对更为新颖的管理技能或技巧的新的需求;最后,企业新的需求会导致新的管理技能的供给,管理理论的发展就在这样需求-供给的循环中形成了。Brickley(1997)指出,管理理论的生命周期曲线呈钟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且峰值也越来越高。Carson(2000)通过对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发现管理理论出现的年代与其生命周期紧密相关,而且越晚出现的管理理论的存在流行时间越短。任何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必定会走向结束,而其走向结束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结束,即企业不愿继续采用;非自然结束,企业还在继续采用,但是大量的新管理理论已充斥市场。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理论所包含的元素越来越复杂,也更加难以理解了,基于此企业对它们的钟爱也相对下降,它们的生命周期也逐渐缩短。基于管理的复杂性,它的执行需要管理者的身体力行,但是管理者在某一职位上待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而且他们也往往倾向于将管理的执行交给下属来完成,所以科学管理理论的失败是不言而喻的。

Abrahamson(1996)曾指出,管理理论演变的需求是由外来力量带来的,导致管理理论需求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类别。(1)由于同类企业都采用了某一流行管理理论,从而导致企业也开始模仿,由于咨询公司夸大了企业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为保险起见而采用管理实践,由于企业之前采取的管理时尚未取得成功,从而导致企业转向新的管理实践,由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制度的强行要求,从而导致企业不得不采用管理理论等等,这些因素即社会——心理因素,他们往往不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2)由于经济萧条、季节性需求变化等企业外部的经济周期的波动,由于企业技术落后、员工的素质低下、原材料供应不足等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不善,从而导致企业的绩效不佳,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企业开始寄希望于管理理论实践,这些因素即技术——经济因素,他们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的绩效。

二、科学管理的运用

一项科学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六个步骤:第一,企业里有少部分人在详细研究之后发现该管理理论对企业的积极作用,并且开始向其他公司人员介绍;第二,随着人们的推荐,企业里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该管理理论;第三,企业里将该理论在小范围内进行实施;第四,随着管理高层、重要客户等企业内外力量的推动,该管理理论被企业完全接受;第五,随着该管理理论的实施,其对企业的积极作用不断凸显;第六,随着该管理理论在企业里的全面应用,它已经与企业日常的运作密不可分了。由此可知,企业对管理理论的接受与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将那些从崇尚一种管理实践改为崇尚另一种管理实践的企业形象地比喻为“开碰碰车”。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企业可以通过以下的六个原则来避免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困惑:正视自己以及自身存在的缺点、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即要注重务实;要认识到即使在工作中会犯错误也要好过于无所作为,即要采取行动;要认识到真实言论与行为的重要性,即要坦诚对话;要明确企业的价值、目标及使命,使得在激励员工时言之有物;要追求实现两全的机遇,而拒绝两难困局的思维方式;要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培养企业内部的信任感等,注重领导的重要性。

三、科学管理的评价

第5篇: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

一、建立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必然性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经济和企业管理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管理思想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要求的,因而它的建立是必然的。

1.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符合管理思想的发展。

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前期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阶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标准成本系统,引入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技术。成本管理的目的则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和管理决策已确定的前提下,协助解决在执行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厉行节约的问题,因而这个阶段中的成本管理是局部的,是执行性的,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尚不相关。第二个阶段是二战以后的现代管理科学阶段。这个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五方面:(1)重视人的因素。正如梅奥的《人的行为科学》和麦格雷戈的《企业中人的因素》中所强调的,应发掘企业中人的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为组织目标而奉献的意愿。(2)强调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提出的,即企业建立合适的组织条件和运作方法,使人们能通过使自己的努力符合组织的目标而最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3)强调经营决策。管理的重心在经营决策,这是现代管理科学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的最本质的区别。著名的管家西蒙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成功或失败往往是企业最大的成功与失败。C.W.杰斯曼强调有效的决策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合乎理性的逻辑过程。(4)运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大规模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同时,企业外部生产瞬息万变、竞争加剧,因而企业管理迫切要求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高度适应性。(5)采用系统管理。在现代管理科学基础上发展的现代管理会计系统,其成本管理是全局性的、决策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这与标准成本会计系统中的成本控制不同,因而有必要建立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2.建立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现代商品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包括:(1)劳动力和资本的流通化。随着、期货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人才市场的建立,企业能够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取得所需资本和人才。(2)经营多元化。当前企业集团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组织形式,通过组建集团,使企业经营涉及多个行业、多种产品,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3)顾客消费个性化。当今的消费者追求差异,更加注重个性的体现,从而使企业的营销活动转而“以顾客需求的满足”为前提,生产模式也不再完全是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而是逐步由小批量的、多样化的产品生产所取代。(4)企业国际化。国家政策的改革开放、运输的发达便利,企业的建立和经营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将生产经营立足于国际市场。(5)管理信息化。发达的通讯技术和电脑的普及运用,使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决策离不开信息,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有丰富的信息来源,完善的信息系统,以便提高企业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些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必然要求有新的成本管理理念与之相适应。

其次,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连续化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于是企业间的竞争成为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竞争。有效地改善企业成本将是在竞争中获胜的前提。如何管理和控制成本就是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主要。

第三,企业中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成本的管理成本的理念开始形成。面对竞争,管理者不仅关心企业的成本和利润,而且开始重视企业的未来收益以及与未来收益有关的各种管理成本概念。例如,用于决策的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可避免成本与不可避免成本等;用于预计的目标成本;用于确立责任的成本,包括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用于控制质量的成本,包括检验成本、内部损失成本与外部损失成本等。

二、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内涵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是建立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八个方面:

1.成本意识(CostAttitude)。所谓成本意识,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在企业中应消除那种认为 “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想法,将成本意识作为企业理念的一部分、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树立全企业的成本降低意识,挖掘成本降低潜力。

2.成本避免(CostAvoidance)。成本避免,又称为成本免除,指企业应尽可能地避免成本的发生。如设计产品时降低设计成本,去掉产品的无用功能,用新材料替代旧材料。又如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改善工艺流程以降低成本。预算编制中的“零基预算”方法近年来较为普及,它是对任何一项支出在预算时,不考虑现有费用水平,一切以零为起点,重新考虑支出的必要性和数额大小,避免不合理费用的继续存在,充分体现了“成本免除”的思想。可以说,成本避免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3.成本控制(Cost Control)。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制定目标成本。通常目标成本制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公司上层管理者制定,然后由下级各部门据以实施;二是由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协商制定目标,然后据以实施,以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成本潜力。

目标成本的制定,不仅要考虑生产者的目标成本,还要考虑消费者的目标成本。生产者的目标成本,如生产成本目标和销售成本目标;消费者的目标成本,如使用成本目标、维修成本目标和处置成本目标。

4.成本节省(CostReduction)。所谓成本节省,就是在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省成本。节省成本的途径有:(1)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规模生产改善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2)降低采购成本,如对大项目的原材料采购,采用招标竞争方式降低成本;又如不同采购点的原材料,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选择较近距离的以降低运输支出;(3)节约费用开支,如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事故发生,降低废品率。随着信息技术的,新兴的“零库存”管理和适时生产系统(JIT— JustIn Time)都能有效节省的库存成本,充分体现出“成本节省”思想。

5.成本效益(CostBenefit/CostEf-fectiveness)。成本效益理念认为企业中某些成本的支出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这是一种较新颖的成本思想,类似于“花钱即是为了省钱”的消费观念。如引进新设备来节省设备维修费用和提高设备效率;又如进行技术革新、推广合理化建议等,虽然要“花钱”,但能获得更好的效益。

6.成本责任(CostResponsibility)。将企业的整体成本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分配给各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应对其可控成本负责,这样不仅能协调各责任中心的目标与企业总体目标的一致性,而且能发挥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潜力,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成本。

7.成本(CostAnalysis)。所谓成本分析,即是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这里的差异分析是指将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分别与企业的目标成本、同行业平均成本以及国外同类企业的成本比较,将差异发生的原因作为决策的依据,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改进决策,提高企业效益。所以这种分析,是与改善决策密切相关的。

8.成本反馈(Cost Feedback)。成本反馈是成本用于企业决策管理的直接体现。成本分析的结果,可用以改善决策,而企业决策实施后,其效果能由年终成本分析反映出来,并可再用以改进决策。

以上构成了成本管理的八个要素,是成本管理的基本。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地位,并在竞争中获胜。

三、现代成本管理的动向分析

由于的以及机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化企业已把计算机技术广泛用于企业生产及管理,形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这是现代产业的一个主导方向。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由各计算机功能软件集合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I))、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弹性制造系统(FM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各个系统“集合成一个系统”,把“人”、“设备”、“信息”汇成一个协同的整体,以实现生产自动化、弹性化,达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灵活生产的目的。其特点是:(1)生产弹性化适应了市场消费的个体化。CIMS中弹性制造系统(FMS)主要包括机械弹性、产品弹性、工程弹性、作业弹性、产量弹性和扩大规模弹性。(2)企业中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更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信息的快速处理,都将是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本要求。(3)企业的组织结构需重新设计。CIMS使企业生产高度自动化,企业大量需求的是高层次的、多才能的人才;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也要重组,改变以往的部门组织,而以作业组(Work Team)为中心组织。

第6篇: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于“中西文化差别与合壁”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但对于“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别与合壁”则是最近几年才受到业界关注的课题,而我们所讨论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的差别与合壁必须是在研究文化的基础上才可以比较深入。同时,我们这里也第一次提出“中国式企业文化”的概念,因为管理有美国式、日本式和中国式,那么企业文化也肯定有美国式、日本式和中国式了。

一、中西企业文化定义的差别

中国引入“企业文化”是在七十年代末,但目前有许多人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却依然比较模糊。

美国的企业文化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管理理念以及在此指导下所产生的各种制度、流程与管理体系,而日本则在美国基础上创新,结合美国“企业形象理论CI”,在管理理念MI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为规范BI、视觉规范BI这两大因素。因此对于日本来说,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它的重点是对企业和员工形成统一规范。他们是先有管理体系而后有理念的,对于企业文化定义,日本是经过管理实践后才上升到理论层面,因此他们的理念体系与管理体系结合地比较密切。但企业形象在美国却没有直接与企业文化联系在一起,它所强调的是视觉的设计,而企业文化却是管理课题,它所强调的是管理科学。因为它的企业文化是经过先提炼而后推广实践的,因此企业形象与管理文化并不需要直接联系。这就是企业文化在美国与日本的认识差别了。

在中国,我们首先大力推广的是基于日本企业文化认识范畴的企业形象系统CI,因此到目前为止依然有许多企业不知道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简单地将企业形象等同于企业文化了。其实中国企业文化的现状是内外两层皮,许多企业在导入企业形象系统之后,将企业形象的理念系统直接等同于管理理念,但企业的管理理念却依然潜在管理体系之后而没有得到提升与整理,所以企业文化务虚的认知是当前企业界对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另外,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由于我们企业原来的体制原因,在很长时间内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是划上等号的,但我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特殊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管理文化之一,它只是中国特殊背景下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更加不是中国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我们知道,中国现阶段的企业形态除了国有企业外,还有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对于他们而言,思想政治工作就不会是等于企业文化了。因此中国企业文化的认识现阶段是比较混乱的,有认为是企业形象的、有认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甚至有认为是员工的娱乐活动的。

从以上可以分析出,美国认为的企业文化重点在管理文化,日本认为的企业文化重点是形象文化。那中国式企业文化应该是什么定义呢?我们认为,中国式企业文化应该是“哲理式企业文化”,既哲理文化。所谓哲理式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哲学为中心,对企业内外部矛盾进行转化的一套思维体系。这种哲理文化的特点是:“刚柔并济,以柔克刚;内外兼修,以内主外”。“刚柔并济,以柔克刚”就是将管理制度的刚性与管理理念的柔性相结合,并以管理理念来指导管理制度,这就是管理文化;“内外兼修,以内主外”是指管理文化与形象文化并进,并以管理文化指导形象文化。可以看出,中国式企业文化融合了美国企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的优点,同时创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型企业文化模式。

二、中西管理思维的差别

在谈中西企业文化差别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中西企业管理思维的差别,因为企业文化差别背后是管理思维的差别,管理思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中西管理思维的差别有许多方面,但最本质的是“逻辑思维”与“辨证思维”的差别。

美国人相信逻辑思维,它强调的是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受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通常我们说他们是“非此即彼”思维。

中国人强调辨证思维,它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从世界的变化性出发,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三、中西方价值观体系的差别

在中西方思维差别的影响下,中西方价值观体系有明显的差别。价值观就是在我们这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的判断标准。价值观体系一般包括了价值基础、价值目标、实施途径和约束机制四个方面。我们将中西价值观进行分类,价值基础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目标是“物质主义和精神主义”,实施途径是“科学主义和德化主义”,约束机制是“法治主义和人治主义”,以下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法对中西价值观体系的差别进行介绍。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对于个人与集体的思维是侧重于从个人来看集体,他们认为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因此关注重点在个人向上,强调个人的作用、能力、奋斗、拼搏等,因此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只要有机会能够展示自己的能力,美国人就会第一个去争取,冠军与破记录几乎是美国人的词。而中国的思维体系强调的是集体主义,习惯从集体来分析个人,个人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我是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的思想长期指导着中国人的管理行为,从而形成了一种“低调、务实”的文化倾向。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西方人关心的是自己怎么看,而中国人关心的是别人怎么看。

2、物质主义与精神主义

西方人对于物质需求一直都是认为天经地义的,追求利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因此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是社会认同的标准。因此富人在社会得到尊重,没有必须进行掩盖。而中国人向来认为商人“重利轻义”,因此不提倡强调物质利益而提倡以文化人,强调人的追求是通常自我修身从而达到无我境界,因此禁欲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知足常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小富既安”的思想使得中国企业长期缺乏发展的思想动力。

3、科学主义与德化主义

西方人提倡科学与理性,对于事物的分析都是建立在科学的、逻辑的、分析的思维基础上,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分辨很清楚,没有太多模糊不定的说法,对他们而言,“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很容易分辨,提倡结果导向,就事论事。但中国人却强调“天人合一”,期望通过自身的内化修炼而达到价值的目标,“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这种价值观的代表。所以中国人很感性,什么事情却是“不一定”,“对”有时候不一定对,“错”也不完全就是“错”,因为还要考虑时间、地点、背景等,特别是要讲究面子问题,所以管理思维的“度”很难把握。但德化教育的境界太崇高了,以至没有太多操作性。中国人的幸福观某种程度上就是伦理观,幸福等于道德了。

4、法治主义和人治主义

中西方对于人性的假设是不一样的,西方主要假设人性是恶的,所以强调法律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他们强调法治社会的建立,一切运作的基础是法律,因此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型的关系,按章办事,市场原则是主要的价值倾向。而中国文化侧重人性是善的,因此人是可以教化的,可以被感悟的。人治所关注的就是人们之间的和谐,因此关系、面子对于相对法律、市场而言更为重要,在中国做生意不懂关系原则是处处艰难,可以说是“门门有派别,人人归圈子”。三纲五常的价值观形成了等级观念、长官意志等观念。

四、中西企业文化运作的差别

1、中西企业文化的模式差别

西方企业文化建立的时候,他们的企业发展时间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管理基础比较扎实,对科学管理的认识及运作经验相当成熟,所缺乏的主要是管理哲学的牵引,因此他们的企业文化模式相对简单,通常不过是提出几点核心的价值观就可以,然后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将管理理念在管理体系和流程中全程贯穿,就可以做到理念联系实践,文化落实行为。

但中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依然停留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阶段,许多企业对于科学管理的认知比较粗浅,更加谈不是文化管理的阶段,因此企业文化的模式不能太过简单,不然在初级的科学管理阶段很难使企业文化可以真正体现在管理的体系之路,只不过是内外两层皮而已。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当前的企业文化应用型的企业文化,它的模式应该强调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运作,要认真区分核心理念、应用理念和传播理念之间的区别,更加要将形象文化与管理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中西企业文化运作的途径差别

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是管理科学,因此他们的文化模式是建立在战略管理的基础之上,重内容而轻形式,尽管他们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非常的关注和投入,但却很少有企业专门去强调企业文化的工作或者说是将他们归类到企业文化的工作范畴,因此西方企业文化工作更多是体现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品牌营销的各种管理体系之中,比较少有专门机构去运作企业文化。但这并没有减轻企业文化在他们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或者说是作用,用中国企业文化的衡量标准,应该说他们的企业文化更加是隐性和潜在的。

中国现在的企业文化运作其实停留在探索阶段,并没有非常成熟的运作思路或者体系。总体来说,目前比较适合的运作方式应该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虚实结合。全面推进是在外部形象、内部管理文化两个体系应该全面进行,因为我们在这些方面都是刚刚起步,并没有成熟的模式。重点突破是在内部管理文化之中,中国式管理至今并没有明确的模式可以给我们借鉴,因此管理文化的定型就无从谈起,如何寻找到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文化模式,这应该是中国式企业文化的关键。虚实结合是要在企业文化的实施方式上采取多种形式,以务实为主,以虚为辅,虚实结合。

五、中西企业文化合壁

西方企业文化和中国企业文化各有优劣,如何扬长补短是中国式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课题。正如我们所定义,中国式企业文化是哲理文化,它所强调的是动态均衡,转化矛盾,但是它也绝对不是没有任何原则地变化,是在一定原则条件下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在变化中寻求不变。

1、哲理文化的内涵

根据价值观体系的划分,我们认为哲理文化必须包涵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但我们必须强调,这些价值观他们之间并不是绝对矛盾,而是动态转化,但在转化中有一定的原则,就是谁先谁后的原则,不然就完全陷入到无原则的状态。

(1)先个人而后集体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强调集体而淡化个人,突出和谐而弱化竞争,形成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现象。因此必须在保持团队精神的基础上突出个人,增强能力主义,建立绩效管理,提倡结果导向等价值观。但它不能简单理解成放弃团队精神而强化个人主义,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因此个人组成了团队,团队影响了个人。

(2)先物质而后精神

企业是有利润才能够生存下来的,但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存在。而人也不可能只是为了金钱而活着,但没有金钱就可能活不了。马斯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有阶段性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员工的物质需求,不能期望仅仅通过精神导向而要求员工放弃了最基本的要求。

(3)先科学而后艺术

管理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如果仅仅强调艺术,那就很容易陷入到“人治”“权谋”的陷阱里面,成为虚无主义,因此任何艺术都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中国式企业文化要强调在科学管理的基础来进行管理艺术,加强基础管理的建设,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感性。

(4)先制度而后文化

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但不管那种假设,企业并不是宗教,它不是以感化人类为终极目标,因此不需要以承担社会负责为生存目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制度管理为基础,没有相对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来纯粹谈企业文化建设只会使文化空谈化,失去制度基础的企业文化建设将使文化精神化、空虚化。

2、目前中国企业文化需要补强的文化因素

随着中国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深度及广度的不断强化,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内涵、深度和广度需要不断加强和提升,以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要,我们称为企业文化因素的补强。

中国企业文化需要补强的因素主要有:

能力主义:要提倡建立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淡化“没有功劳也有苦功”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培育结果导向的绩效文化。同时要建立等级差别的薪酬福利体系,打破平均主义,除去吃大锅饭的思想。要改变人才观的“德才兼备”观念,加强对“才”的认识,在不违背公司精神和社会伦理的前提下,大胆启用新人,放弃绝对“忠诚”的人才观。

开放容纳:积极吸收各种新的观念与思想,引入不同观念,在创新管理思维的前提下保持企业文化的动态发展,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因循守旧的思想是企业文化最大的敌人。

公平竞争:尽管中国关系导向型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但在市场化意识日趋强烈的情况下,公平竞争是市场发展的趋势,因此如何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与能力是企业需要强化的思想意识。

第7篇: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

一、税收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重要性。

我认为目前我局文化建设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还很缺乏,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税收文化体系。因为一个完善的税收文化体系形成后,应呈现这样一种局面:全体干部热爱税收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坚强的精神支柱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风、纪律严明,廉洁勤政、团结协作,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集体荣誉感很强,社会影响很好。而我感到我局目前的现状是:相当多的人工作没有激情,工作依靠的是制度管理和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真正热爱本职工作、自觉求实奋进的人并不多。这种状况带来很多弊端,制约着我局工作的良性发展。这可从许多方面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我们去年搞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其本身应该说是一项比较先进完善的管理制度,它强调的是规范管理。但很多人不满意,牢骚满腹,认为是增加负担呢?还有的人认为是领导在搞形象工程,干的是劳民伤财的事。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税收文化没有深入人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意识还没有形成。自去年以来,我局在改革和创新上步子迈得很大,的确是在快速发展,但主要是表面上的、制度的创新和发展,而许多干部的思想并没有真正在发展,思想意识领域仍然止步不前,干部素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新事物产生排斥感,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不强,加上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工作陷于一种应付状态。这些都说明文化的缺失导致的内聚力的缺失。

过分依赖制度会产生一定的消级后果,一是制度化程度高意味着干部的自较小,且被动接受管理,群众对此满意度降低;二是过分的制度化容易产生官僚作风和文牍主义,会抑制创新;三是无法应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好的国税文化应是能够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税收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无形资产也是一种资本,是一种隐性生产力,它的作用和影响力往往比有形资产深远得多。有形资产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局限的,创造的价值是直观可见、可以计量的;而无形资产的扩张力是无限的,可以不断创造、重复使用,其产生的价值是倍加的,是无法估量的。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就是无形的,它所发挥的智力支持、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作用,可以促进工作更好的发展。如果一个单位人力素质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其事业就会生机勃勃、发展迅猛。因此说,税收文化建设对于我们税务部门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我们要走在同地区、同行业中的前列,必须实实在在搞好税收文化建设,不能只做一些表面文章。

二、税收文化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税收文化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也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结论。现代管理科学已经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发展到行为管理阶段,而行为管理更注重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税收管理要进一步提高水平,必须遵循发展的规律,以制度管理为基础,强化对人的行为管理,不断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实行人本管理、激情管理。仔细想一下,我们每个税务干部工作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吗?我认为不是。诚然,满足物质生活需求是基本要求,但如果仅仅局限于此,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消极怠工。如果多数人在消极怠工,那么我们的工作怎么能搞好呢?一个单位又怎么能有进步?因此,真正能使一个单位持续发展的是要看全体干部是否单位的发展有兴趣、有成就感、有荣誉感,工作是否有意义,有挑战性,是否能从工作中得到最大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满足。人本管理就是强调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对人的思想、理念、精神进行再塑造,使得整个群体组织的智慧和能量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个人在没有监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的行为最能体现其本身的素质,要提高队伍的素质,就是要依靠税收文化。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使自控、自律的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使之融化在血液中,付诸于行动中。通过锻造共同的价值观来凝聚整个团队的创造力和战斗力,达到干部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从而更好地承担起税收工作的根本任务,做好具体工作。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局的税收文化建设。

(一)建议在全局搞一个民意测验,看一看我局干部对目前县局状况的满意度,测一测究竟有多少人对工作感到快乐,找一找文化建设的不足点,提提他们的看法。

(二)在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应该是文化建设与创新的第一推动力。领导者必须有一种浓厚的文化建设的责任和深深投入的心态,他们的作用再通过中层的科所长往下传导,最终用文化显示出一个单位的蓬勃的生命力。领导对待自己要高标准、高素质、重言行;对待工作要胸怀全局、两袖清风、团结协作、科学决策,要敢于承担责任,保持领导班子整体始终走在团队最前列;要善待、爱护和关怀群众,扶正祛邪,弘扬正气。要以身作则,事事、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三)建立公正、公平的工作环境。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公务员的相对稳定性容易出现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因此必须重视激励约束机制,合理确定工作量与工作责任,建立相对公平的用人机制,在待遇上要有一点区别,对先进及时表扬奖励,对落后的和违规者也要严肃处理。这些方面在我局的表现是:能干的人干的多,不能干的干的少,甚至几乎不干,待遇一样,一个子不能少;轮换岗位时,对外管理纳税人的、有权的、“吃香的”、有点“油水”的部门抢着去,对内管理、服务干部的行政部门、坐大厅服务纳税人的“清水衙门”没人去,这除了个别干部有不廉洁的行为,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所以要研究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工作环境。

第8篇: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档案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拟结合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对档案管理的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

一、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档案是一种信息资源,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和知识信息性能够满足某个方面社会需求时就形成了档案的价值。档案是机关行政、单位和业务工作的查考凭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是生产活动的参考依据。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以其所载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技术成果的可重复性及可考查性等使其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它在人类文明进步中一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档案的管理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从中寻找科学管理规律和成功管理的经验,有效利用有价值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实现档案工作科W化、现代化、规范化,有力推动档案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档案工作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着档案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水平低、档案管理意识不强,档案管理资金短缺、硬件设备和技术落后、档案基础差等现象,各档案部门在手工检索的途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造成了档案材料更新速度较慢、整理归纳所需周期较长、编制检索工具中出现求“多”不求“精”等现象。为此,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日显紧迫,信息化、人性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对当前的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档案主管部门在管理手段、管理方式上区别于传统档案管理,突破人工整理档案的局限,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

二、新时期档案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思想观念的创新

管理观念的创新是档案管理的灵魂,是时代的要求,只有观念创新,才能有管理创新和服务的创新。如果档案人员没有创新的意识,就会影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即使有一流的档案管理设施,也不能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信息资源服务。因此,档案人员要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与时代合拍的档案意识,切实改变过去档案重管理轻利用的思想观念,实现档案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将封闭服务转化为开放服务,使档案管理工作实至名归。

(二)人才培养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新技术为档案管理提供了物资基础,计算机应用为档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实践,开拓创新,来推动档案工作向更深层次迈进。首先是人才培养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开阔视野,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正确运用科学、规范、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的技能,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

(三)理论知识的创新

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模式,就应保证档案完整,安全,高效。这就要求我们档案管理者要与时俱进,用严谨的工作态度,掌握和应用科学的方法及技术,在新的领域中探讨、创新,让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与现在的科学信息方法相结合,改变落后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运用当今信息技术,真实记载档案所记载的原始性,真实性。用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在网络中吸纳新知识,引进先进的科学观念,遵守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法制,档案服务手段的创新,不断完善服务手段,用创新服务来满足档案管理的需要。现有的服务手段,即不能完全的脱离老的档案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又要逐渐引导档案管理者正确的树立新观念,充分运用现代化工具,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增强档案管理的质量,使档案管理信息得到充分的物畅其流,通过档案管理的服务化,多样化,现代化,来满足档案管理全方位的需求。

(四)硬件设施的创新

档案工作在现实中发生着变化,在今天的信息产业中,可以系统的完成文件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通过检索、打印、登记来汇集统计工作,使文件自然行成,运行、转换等所有环节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配备档案管理所需要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这些设备来缩微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科学化处理及保存。为此,各级政府和单位应加大现代信息化产业数字的投入,力争更多的经费,加大硬件设施建设。为档案部门要利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挖掘各方面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来存储大量的档案资源,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并将这类档案管理转化为经济效益,通过这些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给档案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创造出更为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为档案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结束语

档案管理是历史资源得以保存的重要途径,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创新思维,开展创新实践的理念,对档案管理的现状特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以积极的态度去创新、去摸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积极推出新模式新方法,推动档案管理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今后,要积极参与国际档案信息的交流,来满足国际和国内方面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长河.档案管理原理在档案管理现代化中应用的分析[J].兰台世界,2013(20).

[2] 包丽影.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在现代档案管理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

[3] 王建萍,朱芳梅.浅谈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意义[J].山东档案,2012(5).

第9篇: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艺术管理 创新趋势 管理方式 结构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具体的竞争压力“赋予企业管理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不仅体现在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完善上需要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更体现在对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以至在公司文化整合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艺术管理应如何进行变革以适应这种现状,未来艺术管理将怎样发展创新来满足环境的要求,这里提出六个创新范畴:

一、艺术管理信息化

所谓管理信息化,就是利用艺术产业资源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MIS)等现代手段,提高经营管理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在艺术管理方面,通过建立统一的文艺产品数据库并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为艺术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实现辅助决策;通过对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的整合,提高艺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艺术部门核心竞争力。为了改变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是,五年内我国大企业全部信息化。

二、艺术宏观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管理机制是指各组成部分相互推动、协调、制约而形成的管理运行的具体形式,从功能看,可分为目标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利用科学管理的目标原理、价值原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实践原理,高效实现艺术管理的职能,包括从确定目标到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控制,激励个人和组织、领导和指挥全体成员使各个环节在内的整个过程总体目标最优,以提高效率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法制化运作有利于艺术行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没有法律、法规的引导、规范和制约,市场机制难以有序运行。因此,艺术行业要实现法制化运作,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有关文化艺术管理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进行管理,只有实现依法管理,艺术行业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据媒体披露:一些省市在艺术市场管理中既发生过将世界艺术珍品当作黄毒清扫,让无辜的大学生受辱的事件,又出现过将艺术骗子当神接待的闹剧,暴露出的就有识别手段、艺术管理法制不健全方面的问题。法制化运作有利于规范艺术经营行为,艺术管理要想得到健康的发展,必须靠法律、法规对艺术品生产经营进行引导、规范和调整,否则,艺术行业难以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

三、艺术原创人员的个性化创新管理

文化艺术企业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企业文化建设更要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是客观法则,现在很多企业注意在分配上向人才倾斜,认为薪酬多了,人才就不走了。这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以动态的目光着眼于吸引、发现和发挥人才的作用,而不仅仅只以静止的目光着眼于留住人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对人才理解才是第一位的。不管是在国内的还是在国外的,我国知识分子、优秀人才都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事业心,艺术企业应当唤起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依靠他们,为他们搭建一个在祖国实现他们自我价值的平台,在艺术产业内部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为企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艺术管理民主化

赫塞尔本在其主编的关于管理趋势和变化的专著―《未来的领导》中对“扮演新领导角色所需的新技能”提出了新的假设:员工的利益可以和组织的利益结合起来、生产活动中人们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劳动。这样就能够使得劳动者和组织更密切合作,既增加了劳动者的效用又有助于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他指出:如果一个项目肯定会有益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会满怀热情地投人到这一项目之中。如此,领导角色的工作重点将会由指挥和命令转移到提供便利条件和授权上,培养人们的工作兴趣,以此作为领导的基础,实行民主。领导者必须能够熟练地扮演以下五种角色:促进者、评估者、预测者、指导者、最终帮助者。”艺术组织管理的作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控制、组织、人事等;同样,艺术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也超出了今天传统的领导范畴,而转向预测、协调和激励。今后艺术组织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以下三项职责:其一,明确艺术组织地位,指明艺术组织前进的目标;其二,调动员工的能动性,使艺术组织充满创造力;其三,力争诚实正直,建立相互信任,并以此作为艺术组织管理的基础。

五、艺术管理柔性化

艺术人力资源管理要柔性化。所谓柔性化,就是在新时代,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提高,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知识差距日益缩小,整个劳动市场上双向选择,劳资双方(组织与受聘者)的关系,从“契约关系’旧渐演变为“盟约关系”。原来金字塔式的逐级刚性管理柔性化,就是说,以原来的命令方法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利。同时,信息的网络化,大家可以处于一个信息平台上,改变了过去一项信息逐级下达,上多下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出现新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

六、艺术管理意识整体化、管理效果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