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生态的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等奖(5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
――关于义乌发展经验的调查报告
(省委办公厅 舒国增等)
2、关于在我省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的调研报告
(省发改委 姚作汀等)
3、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
(省委政法委课题组)
4、杭州市青年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实证分析
(杭州团市委 董 悦)
5、“浙中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
(省委党校 陆立军)
二等奖(10篇)
6 关于我省流动人口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
(省政府办公厅 潘捷军)
7 农村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衢州市委政研室 徐延山)
8 浙江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对策研究
(省国土资源厅 王松林等)
9 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研究
(省科技厅 蒋泰维等)
10 浙江生态省建设中的水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省物价局柳萍等)
11 关于创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研究
(省政府研究室 陈广胜)
12 关于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省人事厅 陈仲方等)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传承
(省委宣传部 童芍素等)
14 从“民主恳谈”到“参与式预算”
――基层民主的温岭模式调查
(温岭市委宣传部 曹 鸿等)
15 关于有效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蔡洪法等)
三等奖(20篇)
16 关于我省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叶子挺等)
17 浙江省异地商会党建工作调查及思考
(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18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衢州市委 厉志海)
19 关于“八郑规程”的调查与思考
(绍兴市纪委 史济锡等)
20 关于浙江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省社科院 杨建华等)
21 宁波市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宁波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22 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
(省经贸委 丁耀民等)
23 关于我省城镇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韩春根等)
24 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报告
(省旅游局 纪根立等)
25 以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为抓手,全面提高我省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能力
(省委党校 吴锦良)
26 对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办公厅 王文滋)
27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研究(省卫生厅 李兰娟等)
28 “庆元模式”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乡镇体制改革的启示
(省委党校 何显明等)
29 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省财政厅课题组)
30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3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省政府办公厅 施清宏)
32 关于全省法院努力实践“三项承诺”的调研报告
(省法院 包祥水等)
33 关于浙江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法制办 周小平等)
34 从我省地方立法民主实践探索推进地方立法民主化的对策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李步星等)
35 《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立法质量评估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丁祖年等)
优秀奖(30篇)
36 浙江省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
(省知识产权局 陈小英)
37 2006年浙江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研究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施幼薇等)
38 台州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台州市委 张鸿铭)
39 浙江省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以台州为例
(台州市委政研室 郑楚森等)
40 浙江省政府外债负担问题研究
(省财政厅课题组)
41 关于乡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省委宣传部 沈立江等)
42 提升合作经济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省农办 邵 峰)
43 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关系研究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刘 亭等)
44 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研究
(人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45 浙江省慈善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省民政厅 吴桂英等)
46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趋势与浙江城市化战略调整
(嘉兴市委办 张才方)
47 缓解我省小企业融资难的几点思考
(省中小企业局 吴家曦等)
48 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
(省信息产业厅 高鹰忠等)
49 浙江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省工商联课题组)
50 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
(省农办 王良仟)
51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丽水市委政研室 李 华)
52 关于外来流动人员信教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53 全省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省林业厅 陈铁雄等)
54 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富民强市
(绍兴市委政研室、市府办谢卫星等)
55 完善村级治理机制研究
(绍兴市委组织部 方建平等)
56 对浙江工业产业竞争力的调查与分析
(省经贸委 陈卫东等)
57 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
58 打造浙江省文化创意中心区的调研与建议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朱李鸣等)
59 浙江经济增长与三大需求关系的初步分析
(省发改委 钱建鑫等)
60 现代化进程中温州农民的社会分化问题分析
(温州市农办 谢小荣)
61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
(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62 金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调研报告
(金华市委政研室 胡新民)
63 吴兴区关于构建新型困难群众救助体系的调查报告
(吴兴区政府 施根宝)
64 关于推进“海上法治”的调研报告
(舟山市“推进‘海上法治”’课题组)
关于揭东区三农普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走访了解全区麻竹笋产业种植、加工情况,结合第三次农业普查掌握相关情况,形成该调研报告。
目前,我区种植加工麻竹笋基本集中在埔田镇,已形成产业集聚规模。近年来,埔田镇在省、市、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把麻竹笋作为高效农业的支柱产业来打造,采取建基地、扩规模、抓出口等措施,种植规模和产量逐年增大。埔田镇作为麻竹笋生产核心区,辐射带动了锡场、新亨、玉湖等周边乡镇的全域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笋之乡”、“广东省竹笋专业镇”、“广东省科技专业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埔田竹笋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全区麻竹笋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2017年麻竹笋产量10万多吨,产值约10.4亿;麻竹笋加工企业49家,年加工量超过6万吨,2017年出口额达8.8亿元人民币,创税5500万元人民币;年销售产值超2亿元的麻竹笋加工企业3家,农业特色产业经营农户8000户,带动农民每户增收3200元,农业特色产业经营专业合作社6家,80%以上的麻竹笋产品出口远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埔田镇将在一个产业(即竹笋产业),三个延伸(即特色餐饮、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产业优势、交通优势与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于一体,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全链条增值,开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该产业园主要依托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纽带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企业,主要是:广东裕洲食品有限公司、揭阳市裕中食品有限公司、揭阳市骏佳实业有限公司、揭阳市雄佳佳品有限公司、广东新路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揭阳市念恩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承载的主体,模式主要是企业+基地+农户;以外贸为主的销售,年出口额达到1.4亿美元以上,已基本形成以麻竹笋产业为主,产业横向延伸,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完整产业链。
2、内容:根据国家和有关部门关于该类项目的广度和深度规定,结合项目具体情况编列,其提纲如下:
(1)依据国家产业政策、产业目录、宏观调控政策, 在项目建议书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调研,提出项目背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以及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所依据的政策原则和指导思想。
(2)产品市场(或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和预测分析;竞争对手现状和发展分析;产品的竞争能力分析;市场营销战略。
(3)产品(或建设)规模方案的选择。
(4)工艺技术方案(或建设标准)选择。
(5)资源、原材料、燃料来源和供销的可能性评价。
(6)公用设施建设方案。
(7)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地质、地形条件、交通运输,以及水、电、气和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厂址比较和选择意见。
(8)生态环境影响和对策。
(9)节约能源、水和土地资源措施。
(10)职业安全、卫生和消防论证及措施。
(11)生产组织、管理体制、机构定员、人员培训设想。
(12)编制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按重要部位设计方案估算工程量进行计算)。提出资金筹措办法。
(13)经济分析和风险分析。
(14)综合评价及结论。
3、项目实施单位条件、经济技术能力情况和项目实施领导组织、人力配备情况。
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单位或委托×××院、所编制。
5、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时间。
2003年2月初,由桂林市政府转发市工商局《桂林商标亟需自我保护和发展》的调研报告,以及《桂林晚报》刊出“桂林,打—场商标保护战”的专题系列报道,引发了桂林前所未有的“商标保护战”。据工商局的统计,2003年全市申请各类商标达226件,比上年增长48%,创历史最高记录,当年商标申请注册量居广西各市之首。
调研报告和媒体的报道,对桂林的注册商标的低速增长现状和商标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企业及个体私营者的震动和反思,在工商部门的引导和帮助下,增加了商标意识。首先是旅游企业奋起“应战”,漓江大瀑布饭店等星级宾馆、饭店,古东瀑布等生态旅游企业争先恐后申请注册,带动了商标注册申请量的空前增长,一时间,商标成了热门话题,商标热席卷桂林。5月以后,申请商标注册的主体范围大大扩展,不仅企业,个体私营者,大专院校、社会组织乃至农民都踊跃申请商标注册。旅游景点、餐饮业、农副产品等行业都诞生了—些既有行业特点又具有桂林特色的商标。
在全市申请的226件注册商标中,旅游服务、餐饮业、房地产、物业管理占申报总数的1/3,自然人、个体私营者占申报总数的1/4.
农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现状及政策建议
新干县奖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产业化
郧西县四项举措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
东营市多措并举支持生态体系建设
推进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
浅谈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票据管理
浅析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的有关问题
黑龙江省农村五保供养情况调查
漯河市强化小农水项目资金管理
黑龙江省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
农村土地流转有关问题的探讨
高安市财政局积极服务水利建设
长福镇多措并举推进土地流转
中国包容性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
美丽乡村建设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安徽农民工培训现状分析及财政对策研究
竹山县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思考
重庆江津区积极创新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推行农村规模化供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
农网改造下半年435亿投资待启动
支持新疆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农业部强化蔬菜水果茶叶用药监管
农业部公布通用类农机最高补贴额
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关于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思考
北京市财政支持水务资金收支情况分析
从政策机制上缓解县乡财政压力
财政部农业司2011年工作计划要点
构筑财政保障机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关于加快大连市设施农业发展的探讨
对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机制的思考
甘肃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浅谈县域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承德市全方位立体进行扶贫攻坚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现状与对策
新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施效果与建议
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
不断丰富补贴内容加大反哺农业力度
加强县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发展
创新循环基金改善贫困地区金融服务
西部经济增速今后几年将保持10%以上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加快财政透明步伐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做好20__年区委常委会重点调研审议课题的通知》要求,局领导亲自挂帅,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课题认真开展调研工作。调研组在20天的调研工作中,深入一线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达标检查和达标数据核实工作,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了解各项创模指标完成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调研组以此为依据,对我区创模工作进行了系统分析,就我区如何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创模工作步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一、我区创模工作进展情况
区委、区政府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模工作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于20__年正式提出了创建环保模范城区的奋斗目标,计划20__年完成创建工作。我区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更佳,不求形式,但求实效”的创模工作理念,把社会经济指标与环境建设指标相结合,把环境质量指标与环境管理指标相结合,用创建环保模范城区的工作,带动和促进全区各项工作的健康、稳定、快速开展,成效显著。
(一)三项工作,夯实创模工作基础
创模目标提出后,区政府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规划,分解责任目标,部署具体工作,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进一步统一和深化对创模工作的认识。创模工作启动之初,区政府先行制定出工作草案,分发到各有关部门讨论,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补充完善意见,经过反复几次讨论研究,报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最终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在工作方案形成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在充分酝酿过程中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分工、达成了共识,为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强化创模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将全区创模工作纳入区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区领导与区属相关委办局、乡镇、办事处领导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并明确要求区属各部门立足自身实际,确定自己在创模工作中的位置和角色,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创模活动中来。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为了使创模工作有章可循,我们在原有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定期工作通报制度、检查验收制度、目标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20余项制度和规定,有效地保障了全区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提高了全区上下对创模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人人争为创模做贡献的良好氛围,全区创模工作快速发展。
(二)重点推进,扎扎实实做好创模工作
我区把创模工作以政府目标形式确定下来,并向全区提出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的创模工作总体要求,全区齐心合力向着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目标稳步迈进。
1、强力推进,齐心协力抓创建
为进一步明确责任,提高创模工作整体水平,我区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细化了部门责任分工,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按照细化后的责任分工,相关部门成为了创模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包标落实,按标推进。同时,各部门工作相互支援,形成合力,共解难题,通过定期联席会议整合推进情况并查摆难点问题,通过联合踏查和现场会等途径集中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排除障碍,极大地提高了创模工作效率,从而形成了创模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环保、城建、教育、公安等10余个责任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
2、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抓好区域环境整治
(1)以创模为基础,加快生态城区建设步伐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并举,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加快生态城区的建设步伐。
一是开展经济示范区试点工作。我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红旗满族乡循环经济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通过示范区建设,合理整合资源,使该区域内种植、养殖、加工能有序循环起来,延长产业链,拉动农业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双赢”。目前,示范区5区7链的循环经济运作模式已初具规模。
二是积极创建生态城区。几年来,我区不断加快生态城区建设步伐,全区建成了省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1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1处,有机食品基地2处,全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到7万亩。
三是城区绿化和管理工作成果显著。启动环城生态圈林带建设工程,有效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两年来,林带共种植各类树木45000棵,新增绿化面积近20万平方米。加大城区园林绿化力度,成片辟绿,缺空补绿,提高园林绿化 设计水平,实施城区中心部位提档升级,建成了一批具有__特色的景观绿地和广场,以“百家姓”生态园林为依托,增加树木品种,丰富姓氏文化内涵,整合周边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将其建成集生产性、经营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生态特色园林。加强城区绿化管理工作,维修、油饰绿地栅栏,保持绿化设施经常完好。对公共绿地内杂物进行及时清理,加强庭院内绿地管理,做到树木无枯死,花草无缺空断苗。
(2)以创模为目标,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以水、气、声治理为重点,以环境专项整治为载体,一些重点、难点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区创模工作得以扎实推进。
一是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区管工业企业中全面开展了清洁生产工作,在13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区污水设施运行率达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7.3上,城市生活污染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二是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近两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全区限期更新改造锅炉、除尘器111台套,拔掉烟囱30余根;改用清洁能源锅炉、茶炉、大灶598台;限期治理灰堆、煤堆、物料堆等扬尘“三堆”81处;消减烟尘、扬尘、粉尘1400万吨,全区烟控区面积达100,废气排放达标率达90以上。20__年,全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04天。
三是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区通过开展扰民噪声专项整治行动,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将区域声环境质量控制在了较好水平。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为55.7分贝,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声级为68分贝,全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了82.2(以上数据均超过了创模规定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安静小区”创建活动,目前,全区已建成省、市级安静小区20余个,有效净化了区域生活环境。
(3)以创模为载体,大力弘扬环境文化
我区借助全民环境教育、“绿色家园”创建等途径,让群众切实参与到创模活动中来,使他们亲自感受到创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积极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活动,在全区127个社区开办环保讲座,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国家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参与公众达10余万人,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和好评。省市新闻媒体对我区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积极开展“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几年来,我区共创建“绿色学校”、“绿色单位”、“绿色企业”及“绿色社区”百余个。这些活动,不仅把群众的环境要求引导到了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上来,而且有效地弘扬了环境文化。
二、创模工作存在的问题
国家创建环保模范城区考核指标共计29项,其中考核区级政府指标共有17项,不考核区政府指标共有7项,暂无法统计或未上报项目共有5项。在我区承担的17项指标中,截至20__年末,我区已完成了其中的15项指标,还有两项指标尚未完成。详细情况请见附件:《__区创建环保模范城区考核指标分解及工作进展情况表》。
(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此项指标国家规定标准为〉35,我区现达到标准为32.35。到20__年,我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可达到33.35,但仍无法达到35的国家创模标准。其原因是由于,我区现有可绿化面积只有全区总面积的33.35,可绿化面积不足所致。
(二)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指标任务尚未完成。此项为20__年国家新增考核指标,从国家到省、市均为明确考核标准。现在我区已针对该项指标任务开展了辖区城乡结合部综合环境调查摸底、污染源排查及整治规划制定等基础工作,待考核指标确定后,在制定整治规划,按要求组织推进实施。
三、下一步我区创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并有效运作创模工作机制。贯彻执行相关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坚持每季组织召开创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创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完善通报制度,每个创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信息员,定期向《创模简报》供稿,汇报工作进展;加强督办制度,“区创模办”组织有关部门定期检查责任单位工作进度,对进度缓慢的单位下发督办通知,并将有关情况报送创模领导小组;建立监督机制,邀请区人大、政协对创模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监督。
(二)加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加强对城区居民区内及周边、城乡结合部的整治和美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区域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治理水平,同时,加大联合执法工作力度,集中整治扰民污染源,对规模小、污染重、景观差的小企业坚决予以关停。逐步减少城区内的烟囱数量,规范宣传广告牌,加强绿化建设。从而,切实提高公众环境满意率。
一、具体实践情况
根据环保局工作职能和党员干部岗位职责,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创新符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工作载体,确定更具特色的实践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强化活动的效果,更好地体现创造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以科学发展的要求来探求发展的难题,讲学习、勤实践、善提升,努力达到思想意识,实践能力的再提高。
1、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结合理论学习,深入实践,使党员干部人生观、政绩观得到进一步升华,促进了党员干部进行思考,形式新颖,效果实在。
2、为了丰富理论实习形势,促进理论实习与实践相结合,环保局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到企业进行了调研。紧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邀请县级领导到我局进行了交心谈心,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学习环保有关法律法规。
3、在做好理论学习同时,我局努力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大调研为桥梁,广泛征集企业人士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意见,建议;向企业宣传国家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当前我县环保形势严峻性,做好环保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企业宣传“环保水平代表未来竞争力”的理念,引导企业自党担负环保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转变;督促企业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实现环境监管方式的转变。
4、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完善了企业排污费收缴制度;完善了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制度,规范了举报受理,现场执法,证据收集,完善了建设项目环评报告审批制度。
二、主要创新学习方法
实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特别注意了创新学习方法,保证了学习效果。
1、主要是采取自学与外请授课相结合,以专题讲座促个人认识的提高;大会集中学习与各股室单位自己学习相结合,以大会促小会的提高;专题调研与工作调研相结合,以基层的意见建议促机关素质作风的提高;完成学习任务与完成工作任务相结合,以学习的效果促工作质量的提高。
2、在大家谈中,我们采取支部党员干部人人谈,局领导在大会上集中谈的办法,使大家谈更生动、更扎实、更深入。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20*年我处共有12项责任目标,目前已完成4项,其它8项正在完成中。
(一)已完成的4项工作
1、完成引进推广林果新品种20个、新技术15项。结合林业生态省建设,通过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推广了一批林果新品种,重点推广了中华红叶杨,红叶石楠,泡桐9501、9502,欧美杨107、1*,豫刺1号、豫刺2号,豫楸1号,火炬松、金太阳杏、黑李、豫大籽石榴等20多个优良新品种。同时,推广了生根粉、抗旱保水剂、GGR绿色植物生产调节剂应用技术、抗旱造林技术、经济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等15项实用新技术。
2、完成继续抓好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林业科技支撑项目的实施工作,新建安阳、长葛、平桥等3个省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围绕林业生态省建设,按重点林业工程类别,突出抓了*、*、桐柏、灵宝、*、陕县等9个科技支撑示范县(市)建设,对我省2000年以来承担的6个科技支撑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并向国家林业局提交了项目验收报告。按照年度工作目标,督促18个省辖市、6个扩权县新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基地60多处。
3、完成了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和送技术下乡活动,培训次数和人数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林业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通知》、《*省冰雪灾害地区林业抗灾减灾技术要点》,省林业厅选派6名科技专家组分赴南阳、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地开展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技术服务工作,全省共选派林业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500人次,举办减灾和重建技术培训200场,培训基层技术人员500人,林农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份。在全省科技活动周期间,按照省科协、省科技厅的统一部署,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林业科技活动周的通知》,据统计,全省林业系统共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4000多场次,培训林业职工和林农22万人次。
4、开展了“*省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的调研工作。4-5月,组织专家深入到*、*、*、*等地对黄连木、油桐、文冠果等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进行了调研,经座谈讨论和分析,已初步形成了调研报告。
(二)正在开展的8项工作
1、认真做好各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新争取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研究项目3项,总投资600万元;新争取国家林业局科技推广行业项目5项,总投资165万元;新取得林业科技成果2项。
2、切实抓好林业标准化工作,新审定林业行业标准1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行业标准2个。
3、认真组织实施好林业科技“3386”计划,重点抓了科研、推广、标准化、科普等工作。组织“948”项目中期评估1项,申请验收国家林业局“948”项目1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948”项目3项,总投资150万元。
4、认真抓好林业科技综合管理与改革,切实加强了对林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严把项目申报、立项、检查、验收关,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
5、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和平安林业建设年度工作任务。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科技成果评定、资金分配、项目推荐等方面,实行“阳光操作”,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6、积极做好“*林业信息网”科学技术处相关栏目内容的更新工作,达到每月至少更新2次以上。
7、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认真组织参加政治学习,制定了《科学技术处20*年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认真落实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注意抓好廉政建设工作落实。
8、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时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强化林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按照组织制订的优先发展的树种(品种)和重点推广的技术,指导各地的林业生产,为林业生态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制订印发了20*年度科技兴林、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申报指南,根据国家林业局要求,对2003年以来我省承担的6个国家林业局林业技术培训项目进行了认真总结,并提交了总结报告。
2、认真做好林业科学研究工作。结合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技术需求,狠抓林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研的7项科技攻关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2项科技成果。新争取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研究项目3项,新争取20*年度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新组建一个“*省林业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使厅级重点实验室达到3个。
3、围绕中心工作,狠抓科技支撑。一是组织有关单位制订印发了林业生态省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主要造林模式》、《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与村镇绿化工程主要造林模式》、《山地丘陵区与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模式》、《*省当前优先发展的优良树种(品种)》等,发挥了很好的指导、引领和支撑作用。二是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林业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通知》,选派两批科技专家组织开展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技术服务工作。三是转发了国家林业《科技服务“林改”行动方案》,使科技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处里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下基层调查研究少。二是随着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实施,科技支撑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由于林业科技投入较少,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不够充分。
二、下半年的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根据年度工作目标,科学安排,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继续抓好林业科学研究工作。重点是认真组织实施好各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
(三)认真抓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重点是组织实施好20*年度国家、省科技推广计划项目,组织申报2009年度各级、各类林业科技推广计划。
(四)做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重点是抓好“国家林业局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项目”的验收工作。
(五)继续狠抓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是继续抓好科教兴林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林业工程科技支撑工程、科技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等。
(六)积极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和送技术下乡活动。重点解决好林业技术棚架问题,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把林业实用技术送到农村,送到千家万户。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认真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乡党委及时召开党委会、乡村干部会等会议,安排布置全乡精准扶贫、县乡村三级新村规划全覆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当前重点工作;现将工作推进情况汇报于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乡成立精准扶贫等当前重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及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了《乡人民政府精准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方案》;各村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各自职能职责,同时加强对乡村干部进行扶贫的动员、培训,联系我乡工作的县组织部部长同志就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专题做了培训。
二、摸清情况,制定规划
目前,全乡共有建卡贫困人口802人,311户,贫困率为5%。在深入调研的基层上,对两个精准扶贫村制定3年发展规划即:《乡村2015-2017年发展规划》、《乡村2015-2017年发展规划》,同时对全乡的贫困情况进行了摸底。
三、落实帮扶措施和责任
全乡311户贫困户每户门口悬挂精准扶贫帮扶信息牌,对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及责任人电话进行公示,方便贫困户的联系。
要求帮扶领导及帮扶干部每周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帮扶次数不得少于1次,每月不得少于4次,及时解决在脱贫过程中遇见的各种困难、问题。
明确帮扶部门责任,乡政府已制定出贫困户信息明细表,增收产业培育类由乡畜牧站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养猪、养牛、养羊等建设内容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农户环境建设类由乡农整办、国土所、房管所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硬化院坝、硬化入户路、危房改造建设内容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能力提升类由乡农业服务中心和乡劳保所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劳务扶贫、职业教育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类的有乡农业服务中心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安全饮水、改厨改厕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
四、抓住时机,把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省市县全委会的召开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政策、人才等机遇,落实好方家嘴村、花朝门村、地母哑村等村的生猪、肉牛、白羽肉鸡产业.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五、幸福新村建设稳步推进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前已完成养老社区安置近400户,撤迁钉子户5户,落实了小区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和人员,基本完成村办公室的整改装修,新村文化广场建设正在有序进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二)
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1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弄清情况。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四)进一步创新方式。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3、扶贫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夷陵区全域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谋划部署,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城镇化建设上丰富完善、同步推进,不搞成两张皮。
4、帮助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重点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些贫困家庭,因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智障残疾等原因,通过帮助发展不可能脱贫,需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