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外教师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外教师指导意见

第1篇: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政府支持、学校组织方式。北京、长春、上海、广东、南京等地,以政府统筹规划、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支持学校利用场所、师资和设备优势,为中小学生组织普惠性的课后活动。如北京市教委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课外活动计划。北京、成都等地构建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如北京市政府2015年按城区生均每年700元、郊区生均每年900元划拨专项课后服务经费。

上海市公办小学普遍向家庭看护确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课后免费看护服务。吉林长春市按生均每天2元安排托管经费,支持各小学校试行学生课后免费托管服务。

家长主导、学校配合方式。青岛等地“以学校家委会为主导、学校参与配合”,依托学校的场所和设备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包括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轮流担任志愿者、学校派出教师或学校干部给予指导和配合,由学校教师或退休教师及家长共同配合担任志愿者进行免费托管,由第三方收费托管等具体形式。

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组织方式。吉林省公主岭市等地鼓励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和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开展课后活动。通过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吸引社会捐赠、向家长适当收费等方式建立课后活动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学校、家长对青少年校外教育鏊提供的校内课后活动进行监管。

社区组织方式。重庆、广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以社区、社区教育学院和团组织等为主体,依托学校、社区、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招募志愿者、邀请“五老”、吸纳家长义工、聘请专业人士等,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中小学教材禁现链接网址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消息 近日,教育部关于2017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教材中一律不得出现提供额外教学辅助资料的各类链接网址、二维码等信息。

记者了解到,此前,中小学教材里曾发生过多起教材里的网址出现不适内容的情况,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网址出现、人教版高二生物3必修课本中网址为赌博网站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通知提出相应要求,也许是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通知指出,义务教育国家课程相关学科(除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之外)仍使用《2016年义务教育教学用书目录》公布的教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因部分册次教材审定工作尚未最终结束,上述教材使用工作将另行通知。

第2篇: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BIM;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发展

0引言

2015年06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年底,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同时,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以及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的发展目标,国家十三五规划也明确了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建设行业BIM时代的到来。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1],属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专业特色是指其固有的特征与其他院校同专业相比与众不同,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性[2]。伴随着BIM时代的到来,如何依托学校自身优势办好这一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与时展所需要的高级工程管理专业特色人才,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1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已达662所[3],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管理类、土木工程类、矿业类、电力类、财经类院校等,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工程管理相关工作和研究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工程管理专业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但是,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因此在专业设置、院系设置以及研究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阳光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连续招生至今,招生人数基本呈现递增趋势。伴随着工程管理专业招收院校的增加和各院校的扩招,学生就业压力也是越来越大。那么,阳光学院作为一所民办本科普通院校,如何在高手如林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需要潜心思考,顺应时代潮流,构建合理课程体系,逐步凝练出专业特色,寻求特色发展道路。

2BIM发展概述

近年来,建筑信息模型(BIM)发展和应用引起了工程建设业界的广泛关注。伴随着BIM理念在建设行业内不断地被认知和认可,其作用也在建设领域日益突显。所谓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英文缩写,实质是通过创建三维建筑模型,利用和共享模型中的信息,实现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过程的无缝对接以及项目相关方的信息畅通,实现项目周期全过程手段和方法上的信息化[4]。BIM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发展很快,在越来越多的工程中已经交付使用,将来肯定还会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美国70%的项目使用BIM,目前国内大型工程率先使用了BIM技术。如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上海中心大厦这样一些大的工程。

3BIM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3.1外部环境对BIM应用人才需求

①大量项目需要懂BIM综合应用的人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建设领域越来越多地出现超高层、异性复杂建筑、城市综合体等大型的、复杂的建设项目,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懂BIM综合应用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则成为发展之所需。②传统企业也需要专业的BIM咨询服务。伴随着建设项目的大型、复杂化发展,政府部门、业主方、设计院、施工方、咨询机构等项目建设相关单位对专业BIM咨询服务人才的需求愿望正逐步提升。

3.2BIM应用企业内部的人才需求

BIM技术的逐步推广,迫使企业发生业务转型,单项专业人员在BIM时代将急剧减少,同时促使单专业人才向BIM综合应用方向型发展;在客户关系上,同样的客户关系,由于企业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拓展业务可获几倍到10倍甚至更多的收益。所以说,优先掌握BIM技术应用,会使个人和企业在业务拓展、管理方面获得极好收益。

4BIM时代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发展探索

4.1注重专业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98版)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1]。各高校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培养目标,比如,国内工程管理专业领衔高校天津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法律和外语的坚实基础,接受工程师、经济师的基本素质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成为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高级管理人才[5]。根据广泛的调研和征询专家意见,阳光学院组织老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确定出阳光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扎实的现代工程与经济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与实务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工程与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熟练的实务技能,具备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与经济管理、工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应用型的高级工程管理和工程经济管理人才[6]。综合学校以阳光城集团为主导的产教融合办学特色,为了定位准确,使培养目标更具针对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更突出背景优势,培养目标是高级复合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在办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还应具有足够的人际交往、沟通及团队协作的能力,顺应BIM时代的到来,了解专业发展前沿,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目前,阳光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在应用BIM技术方面已取得初步效果。

4.2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突出实践性的特点,为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据自己学校的特点,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阳光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双师型”师资达67%,且寒暑假还安排老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随着BIM时代的到来,学院还派出老师参加BIM师资培训,阳光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目前具备BIM技术应用的教师达16%,对BIM技术的工程造价管理应用具备了一定的适应能力。

4.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人才知识结构与人才需求口径的拟合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为适应BIM时代建设行业的发展需求,阳光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按“厚基础,宽专业”原则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例如,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建筑识图能力较薄弱的现象,要求制图老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并将单独开设《建筑识图》课程;为适应BIM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要求教师将BIM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实施BIM相关课程设置,学生可选修BIM理论基础、BIM技术在工程造价中应用、BIM技术在工程招投标中应用、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等课程。这样,尽可能地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强化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从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整体上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4.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在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的课程安排上,凡能开设实训环节、有条件增加实训的课程,都增加实训环节,而且实训形式最好能多样化。阳光学院在实践环节已经实行了实践课程单独开课,单独考核制度。扩大学校自身的教学优势,形成特色教学。通过增加实训环节,达到部分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其他学生经过很短的见习期也能马上胜任工作的目标。阳光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别的专业实践类比赛,主张“以赛促学”,促使学生在专业类赛事中更扎实地学习并巩固所学专业知识。随着BIM时代的到来,阳光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了各类全国性BIM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5建立专业校内校企合作专业创业创新工作室

基于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特点,争取在校内建立一个专业实训工作室,以专业老师牵头,适当接收一些生产项目,争取让学生能够参与项目,即参与一个生产任务的完成过程。这样,对学生来说可以更好地在校内就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并能很好地达到以“用”促“学”,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阳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已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且工程管理教研室已有BIM相关项目获省级立项。

4.6建立一批稳定的、专业对口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专业对口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这样,可以解决部分学生专业、毕业实习的单位输送问题。学生在基地的实习过程中,通过校内外教师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强化实训,巩固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并且,逐步派遣师资到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这样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阳光学院已与阳光城集团旗下的名筑集团(BIM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建立了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每逢假期,均会派一些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企业给顶岗实习的学生配备指导老师,与校内指导老师联合指导实习,达到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具备BIM相关知识的学生到BIM技术应用相关单位实习、就业的学生达80%以上,且呈逐步上升趋势,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7实行BIM综合应用人才培养方案

伴随着BIM时代的到来,寻找合作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双方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科学深入地分工和配合,形成良好的BIM技能应用教学方案改革,共同做好BIM人才培养,实现学校在学生培养,企业在项目效益上的共赢,将会是一个很好的特色发展方向。该方案实施路径探索:①与学校共同进行项目投标,编制投标文件,强强联合,提高在BIM项目招投标中的竞争力。②根据项目特点和团队情况,科学分工和配合,合作完成BIM项目和教学案例。③组建BIM实训学生团队,在合作过程中分享企业BIM实施应用的流程、方法和经验,利用BIM项目进行学生培养。④酌情选择一家软件公司,利用软件公司强大的研发团队和丰富的IT行业经验,为学校提供创新BIM技能教学的软硬件技术支持。⑤进行BIM技能教学方法探索。阳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正在进行BIM实训室的建设,且以上部分路径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4.8应用型特色课程建设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闽政〔2015〕46号)、《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闽教高〔2015〕39号)等文件精神,为扎实推进转型试点的工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任务的落实,阳光学院自2017年起开展了院级应用型特色课程建设工作。阳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的“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已成功立项。

5结论

BIM是建筑行业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校师生积极参与,为早日培养出大批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BIM专业人才而努力,针对自身学校的情况寻求专业特色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以上BIM时代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发展新思路,在阳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部分已实施并初见成效,可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3]新东方高考院校库.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DB/OL].[2017.2.20]./college/m_zkc_490.

[4]何关培.BIM总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天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介绍[DB/OL].[2015.11.08].

[6]阳光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介绍[DB/OL].[2015.11.08].

[7]刘元芳,严玲,尹贻林.工程造价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和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85-86.

[8]马晓国,熊向阳,张福生.工程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178,270.

[9]李勇.工程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1):134-136.

[10]杜艳华.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4):44-48.

[11]王旭.中英比较构建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82-84.

[12]刘广文,牟培超,黄铭丰.BIM应用基础[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第3篇: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公外教师后续发展

1.前言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高职英语教师需求逐渐从数量满足转向质量提高,教师专业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强化职业教育特色,专业要与产业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育过程为生产过程服务,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新版《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了高职英语教学要把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新的形势和要求把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传统纯语言教学的高职公共外语教师们一下子置于不发展就要被淘汰的生存危机之中,他们面临的后续发展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迫,都严重。

2.公外教师面临的挑战

2.1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职英语新课标的颁布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和企业、行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高职英语教学要不断适应整个社会和行业或企业对英语教学所提出的新的要求,高职英语不能局限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框框内,要实施“基础英语+行业英语”的教学改革。高职公外教师要转型: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英语知识,又要具备某一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公外教师目前的状态基本上是只懂基础英语,没有相关行业的丁点技能,他们缺乏跨学科知识的储备,更不会进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对完成高职英语新的教学目标,感到困难较大。

2.2高职院校英语课时的压缩带来的挑战。高职英语教学原则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教学目标不追求大而全,只要实用和够用就行。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终极测试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俗称三级考试)。高职学生只要通过了这个考试,就完成了高职英语学习的要求。残酷的现实是,不少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就已经达到了“三级”考试的水平,只是学校规定学生要在入学后一年才能参加“三级”考试,才促使他们跟着老师在学英语。一旦取消这一规定,不少学生根本就不用再学习高职基础英语课程了。即使现在有一部分同学还达不到“三级”的要求,他们也只要学习一学期或一学年就能达到。结果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认为,英语课程开一学期,最长一学年就足够了,遂纷纷挥起“大刀”猛砍英语教学时数,留出更多的时间给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环节。高职公外教师们面临着“被冷落”、“被边缘化”以及“僧多粥少”的窘迫,惴惴不安于成为过剩人员和被淘汰,生存危机如大潮一般袭来。

2.3多元化英语人才的培养和涌现带来的挑战。在高职教育日益和国际接轨,高职英语教育日益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各类优秀的外语人才严重威胁着高职公外教师的“铁饭碗”。首先,大批专业教师出国培训和学习,不但提高了他们本专业领域的学识和修养,语言基本功也大幅提高。有的专业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本来语言基础就不弱,经过国外进修,完全具备了用双语进行专业教学的能力。所以,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或行业知识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取代公外教师。其次,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渴望加入到教师的队伍之中。他们既懂专业,又精通语言,知识又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胜于长期从事基础英语老一套教学的在职公外教师。另外,外籍教师的引入,企业或行业中优秀外语人才转行到高职院校,都对公外教师的生存构成潜在的但是极大的威胁。

2.4高职公外教师自身的弱点带来的挑战。高职院校公外教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着传统的纯语言教学,他们的研究方向基本都是文学加语言。他们的特点是,科研能力较弱,后续发展意识较薄,平时教学工作量较大,没有机会进修,也不注重自我跨学科进修。公外教师这些自身的弱点决定了要他们一下子具备某一专业领域或行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适应“工学结合,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等新潮的教学改革,似乎有些强人所难。另一方面,高职公外教师的惰性又使他们面对后续发展的困惑和压力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有些教师甚至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侥幸心理,坐观等待,把自己放在完全被动的局面之中。

3.国外的研究

高职公外教师的后续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内高职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有了一些呼声,但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其实,类似语言教师后续发展的话题,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重视者、研究者大有人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美国社区学院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促进教师后续发展的一套比较成功的模式和经验。教师的后续发展成为美国社区学院在复杂环境中回应社会挑战,赢得自身发展空间与资源的关键策略性手段之一。建构主义者克林奇(Clinchy)认为,要让教师不断认识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使教师现有认知结构与新的经验有差异。体会到这种差异时,就能促进学习行为的发生。 作者在参观西雅图社区学院时,就体会到他们是这样做的。西雅图社区学院开设有德语课,这门语言主要为汽车制造和维修专业的学生们开设,因为他们的课程涉及维修和保养德国产汽车。学院不断向教授德语的教师介绍德国汽车最新发展信息和前沿技术,要求他们用德语把这些教授给学生,逼迫这些老师们不断学习和提高用德语介绍德国汽车工业最新发展的技能。学院采取了各种配套措施,激励和支持德语教师的持续专业化发展。他们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带薪进修,减免教学时数,派遣到德国相关汽车企业实地研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在职进修和脱产进修,使教师的进修逐渐规范化。另外,学院所在的华盛顿州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培训中心,为这些语言教师度身设计和实施进修方案和计划,保证每位语言教师都有经常的进修机会,来积极完善教师质量保证机制,使他们进修的目标由原来的“争取合格化”渐渐变为“争取优良化”,并对进修取得优异成绩者进行奖励。学院的领导者深知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通过让语言教师参与专业计划制定、语言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计划与学校、学区及州的计划相关联、定期汇报进行校内和校外相关专业合作的成果等措施,从制度上确保语言教师达到应有的、公认的知识技能水平,来保护受教育人员的根本利益。同时,学院和全美其它社区学院一样,学院的学术委员会有专门研究教师后续发展的专家和教授,不但进行理论研究,而且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督促语言教师定期制定进修计划,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的计划,“过滤”掉那些不达标的教师,并同时检查学院领导层对教师进修的支持情况,把教师的进修从个人发展变为组织发展,因为他们认为,单单改善个人行为不足以产生期望的目标。

4.相应的对策

我们怎样结合国情和院情,学习人家的经验和做法呢?分析当前高职公外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先从以下几点做起:

4.1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应对生存危机的挑战。高职公外教师应清醒认识到自己面临的严峻局面和重重危机,认识到如果还不采取措施挽救自己,就会毫不留情地遭到淘汰。要抛弃“英语教师不会没饭吃”的错误想法和侥幸心理,培养自己自觉进修意识,积极寻找对策和方法,解决后续发展问题,才能有效应对生存危机的挑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4.2学习和增加专业知识,特别是相关行业发展的知识。为了解决生存危机,高职公外教师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要比较系统地研习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脱产进修、参加培训学习、聆听专业学术报告、阅读专业文献资料、走出校门访学、网上获取信息、旁听专业课程、拜专业老师为师的交流学习、甚至向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获取相关专业或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等。至于选取何种形式学习,学习到何等程度,是否转型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视个人自身发展情况、学校能给予的支持条件和当时的境遇或机会而定。

4.3深入相关行业或企业,增加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语言教师要把自己擅长的语言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把语言应用于实践,充分发挥语言的最大作用。高职公外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应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专业设置需求,尽快确定符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方向,深入到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定岗实践,学习行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

4.4放下身段,向专业教师学习,加强与他们的合作教学。为了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公外教师和专业教师可以相互听课,专业教师向公外教师学习语言和语言教学技巧,公外教师向专业教师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互帮互学,优势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5改革教学模式,有意识地把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过程,注重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改善知识结构与培养过程,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改变公共英语和专业教育各自为阵的状况,消除阻碍英语教学深入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岗位应用英语的能力,让他们能把英语当作交流工具来说明或表达相关职业中出现的问题。增加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其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和企业人士和有行业背景的专门人士一起进行,使实践的内容有利于体现相关专业能力需求和培养职业岗位准入,并为获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作好准备。

4.6积极寻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使他们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健全公外教师发展机制,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解决好公外教师后续发展的问题。同时,公外教师应用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实实在在的工作成就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这些措施其实还不够,作者力荐在研究这些提及的应对措施基础上,广大的高职公外教师一起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建设教师队伍[J].外语界,2012年4期.

[2]汪晓莉, 刘淑华.需求导向的中国外语高等教育战略初探[J].外国语, 2010年6期.

[3]孟春国.高校外语教师反思教学观念与行为研究[J].外语界,2011年6期.

[4]张凤娟 刘永兵.外语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信念取向及差异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 2012年3期.

第4篇: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客观分析、正确认识家校合作中教师的角色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解决这些冲突的思路与对策,指导教师处理好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冲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于促进家校合作、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家校合作视域下教师的角色分析

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1]。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角色总是随着社会背景发生变化,社会背景不同,社会的客观期望不同,个体承担的社会角色也不同。指导教师欲处理好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冲突,首先必须弄清楚家校合作背景下自身的多重角色。

1.传统视域下教师的角色分析

在家长被明确赋予参与学校教育权利之前,在学校教育中,在教师―学生这对关系中,教师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在教师―学校领导这对关系中,教师扮演着下属的角色;在教师―教师这对关系中,教师扮演着同事的角色;在教师―家长这对关系中,他们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较为隐蔽,并不明朗,从理论上讲教师和家长应该扮演着合作者的角色,但是教师和家长之间实际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

2.家校合作视域下教师的角色分析

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赋予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社会责任。在新时期家校合作视域下,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逐渐显现出来,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直接。与此相对应,家长和教师被赋予了新的社会角色。在家校合作的视域下,教师扮演的新角色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持者的角色。家长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它是家长自愿组成、家长独立自治、家长自主管理家委会事务的组织,因此当家委会家长开展家委会事务时,教师应积极提供条件,为家委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提供各种支持。

(2)被监督者的角色。《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也即在新时期家长被赋予了监督权。家长在行使监督权时,不是仅从自己、自己孩子的角度对学校教育提建议,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还是从其他孩子、其他家长的角度履行上述职责的,因此家委会家长是受社会委派代表全体儿童、全体家长进入学校教育场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委会家长不仅是自己和孩子的代言人,更是所有儿童、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代言人。因此,教师是被家委会乃至整个社会监督的,因此教师扮演着被监督者的角色。

(3)家长教育者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教育要求学校必须打开校门,拆掉围墙,实现开放式发展。家委会的出现实质是国家赋予家庭与学校参与学校教育平等地位的一个举措。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还比较弱,在许多方面家长还只能扮演学校教育支持者的角色,比如为学校实践活动联系场地、提供奖品、提供校外教育资源等。而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则容易出现“伪教育性”、“学生主体性缺失”等现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须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与能力。

(4)合作者的角色。传统的教育理论强调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影响学校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来完成,但这种配合更多的是在家庭这个场域内进行的,是隐形的、不自觉的。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家长被赋予进入学校教育场域的权利,同时也具有了和学校教师一样的显性的“教育者”的角色,家长不仅要在家庭这个场域中与教师合作,也要在学校这个场域中与教师合作。因此,家委会家长与学校教育者都属于广义的教育者,在儿童的成长中他们是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家长的合作者。

(5)沟通者的角色。家校合作决定了交流的重要性。教师在参与家校合作时,要注意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掌握家长的困惑、意愿;此外,要开展好家校合作也离不开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教师还要注意架起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通过沟通来实现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双向交流。

(6)朋友的角色。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家长与学校联系较为紧密,对学校贡献较大,与相关教师的观念较为相似,因此有些教师与家长从一般合作者的关系变成了比较亲密的朋友。

二、 家校合作背景下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及成因

角色冲突是指因角色期望不一致而产生的个人心理或感情上的矛盾和冲突[2]。由于引起角色冲突的原因不同,各种角色冲突的表现也不同。家校合作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角色间的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是指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他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2]。家校合作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冲突之一来源于不同的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首先,社会和教师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之所以要大力开展家校合作,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因此整个社会、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开展家校合作。但是许多教师不理解家校合作的意义,认为家校合作是额外的负担;有的教师因不能正确解决家校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认为家校合作是制造麻烦。来自社会和教师之间的这两种不同的角色期望导致教师产生角色冲突。

其次,家委会家长和教师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一般来说,在家校合作中,家委会家长对学校教育贡献较大,有些家委会家长认为自己付出较多,和教师、学校关系较为密切,希望教师能对自己孩子多一些关照;但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希望通过家委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促进所有儿童的发展。来自家委会家长和教师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会使教师产生角色冲突。

再次,家长群体和教师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如在一些较发达地区,家长受教育水平较高,对孩子的发展较为关注,这部分家长希望能够充分享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充分参与学校教育,特别渴望参与事关学生发展的重大决策;但是,部分教师认为自己享有独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权利,仅仅希望将重大事件的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希望家委会家长只充当学校助手、传声筒、收费员的角色。

另外,在有些地区,部分家长的工作缺乏教育性,方法不得当,组织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组织的活动多但是重复较多、效率较低,甚至还存在阻碍学生发展的情况。家长希望在家委会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能够提供相应的指导,但是部分教师却认为家委会的工作主体是家委会家长,自己应尊重家委会家长独立开展家委会的工作。来自家长和教师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也容易引起教师的角色冲突。

最后,学生和教师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导致的冲突。如,有些家委会在组织活动时会邀请班主任参加,学生更多地希望班主任能扮演朋友的角色,能不用平日里学校的纪律约束自己;但是有的班主任认为没有教师的组织,单凭家长很难管理好,因此在家长组织的活动中仍然扮演班主任的角色,会将学校里的行为要求带到活动中。因此,来自学生和教师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也会导致教师的角色冲突。

2.角色内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是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身而在它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2] 。在家校合作的视域下,教师所承担的多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当教师难以胜任时便容易产生角色冲突;另外,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所承担的几种角色之间的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产生角色内的冲突。在家校合作背景下,教师角色内的冲突表现为以下几种。

(1)应对紧张引起的角色冲突

如上所述,在家校合作视域下,教师承担着更多的角色,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教师要想满足所有的角色期待,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极大的精力。各种角色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辛苦的劳动,这些可能造成教师疲于应付。

(2)各种角色行为规范的不同引起的角色冲突

在家校合作中,有时候教师角色之间的行为规范可能是相互冲突的,甚至是相反的。例如作为支持者和合作者之间的角色冲突:作为家委会的支持者,在开展家委会工作时,教师就应该尊重家长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协助帮扶的作用;但是作为合作者,教师和家长就应是双主体,教师应和家长一起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各种角色行为规范不同引起的角色冲突还表现在被监督者和教育者之间的角色冲突:作为被监督者,教师应虚心接受家长的批评和建议;作为教育家长的角色,教师在家长面前应保持专业自信,用专业的视角和专业的思维对家长进行教育。

(3)角色认知不清导致的角色冲突

每一个角色都有一定的角色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按照角色规范行事。角色规范在我国家校合作的历史比较短,家委会家长对自己的角色认知还不是很清楚,这也导致教师在参与家校合作时不能按照应有的规范采取相应的行为,从而引发角色冲突。

三、 正确处理角色冲突,以应有的角色进入家校合作场域

教师应该以何种身份进入家校合作,对于角色的认识和认同是承担角色的前提和本源[3]。教师要进入家校合作领域,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解决好角色冲突,在教育情境中扮演相应的角色,这是开展家校合作工作的前提。

1.加强角色认同,给予角色期待,促使教师积极承担相关角色

心理学家W・古德提出了解决角色冲突的具体方法:即从各种互为交叉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自己更有价值的角色上[4]。在家校合作的背景下,教师被赋予的这些角色意在促进家校合作,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有价值的角色。但是,部分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些角色的价值,或者对这些角色存在抵触情绪,因此在这些角色上付出的并不多。针对这一点,学校在开展家校合作之前,应通过相关培训,对家校合作的意义进行认真讲解,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承担这些角色的重要意义,促使教师积极认同这些角色;同时还要在实践中给予教师更多的角色期待,促使教师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积极主动地承担这些有意义的角色。

2.明确角色规范,强化角色学习,提高教师按照角色规范履行职责的能力

尽管我国有些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开始正式开展家校合作工作,但是笔者注意到,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仍然以原有的角色参加学校教育,这样很容易混淆传统教育工作和家校合作之间的区别,教师容易将个人固有的定势思维等带入家校合作领域。我国家校合作的历史相对较短,家校合作的意识才刚刚被唤起,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相应的角色期待不甚清晰,缺乏明确具体的要求,导致教师对于家校合作赋予自己的角色认识还不是很清楚。我们应首先从理论上对教师的角色进行明确的规定,并提出明确的角色规范,从客观上避免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不清、各方面相关角色对教师期望不一致导致的角色冲突。另一方面,还要让教师从主观上提高对自己应承担角色的认知程度,并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工作的能力和修养,按照角色规范要求履行职责。

3.注意心理干预,促进教师做好自我调适

虽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就已经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倡导开展家校合作,但是,真正大规模推动家校合作发展也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家校合作尚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和整个社会、学校、家长一起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另外应注意教师的心理干预,促使教师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做好心理方面和认知方面的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 宋扬.试论现代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及其角色冲突[J].教育导刊,2001(1).

第5篇: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种子萌发 校外探究活动 指导设计

一、探究设计

1.设计思想

本次以种子萌发为课题的活动,实则是一次以实验性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故在设计时,以生活即探究、研究性学习为指导理念,将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普通现象、用普通的方法来探究这普通后面的科学真谛。即以“观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材料、探生活中的科学”为思路,让学生处在开放的现实和真实的生活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自觉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性探究,主动的获取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2.内容分析

本课题的探究活动,是在校外教育这一特殊的、开放的环境下得以实施。它不同于小学《自然》、初中《科学》等学科可参照固定的教学大纲、按课时计划,在固定课时内实施的教学。所以,基本上是无“本”可细用。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科学活动资料与信息,借鉴来并利用孩子们生活中能容易接触到的实验材料,创设适合本地区少年儿童开展校外生物科学活动案例,做到有“例”可活用。

3.学员分析

学员年龄跨度大,他们会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上会有所差异。但通过实践和观察,孩子们都是凭着自己兴趣、爱好报名学习。爱好兴趣驱动下,使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地关注有关生物学方面的现象、媒体等。个别学员还会在自家的阳台上、花园中进行植物的栽种实践活动,所以对于本课题的实践(实验)能力差距不是特别显著。另外通过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借鉴“导生制”的方法,在共同完成整个探究过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水平的孩子设置不同的观察、探究任务,达到不同的探究目的。

二、探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种子;理解种子萌发的内外在条件;学会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逐级递进法,即通过验证实验、初步的探究实验、较完整的探究实验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借鉴“导生制”,即通过大学员带小学员,实践能力强的学员带能力弱的学员,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完成相应的探究目的;通过比较实验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实践中,培养孩子会用身边的素材、学身边的科学的情趣和情感;在实验观察中,敢于依据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孩子的合作交流分享意识。

三、重点难点

1.探究重点

根据指导,完成“外在条件变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验证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种子不会迷路”的原因;进行“不同刺激物对不同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性实验设计和实践。

2.探究难点

由于需要学生用变量1种子、变量2粘贴剂设计完整的探究方案,并进行定量分析、撰写初步的探究报告,故“不同刺激物对不同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性实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探究条件

1.材料准备:种子(蚕豆、绿豆、芹菜、菠菜、香菜、芝麻、小白菜、西红柿等植物种子)、酱菜瓶若干、鞋盒1个、小花盆及花盆托各1个、盆栽土、剪刀、透明胶带、硬卡纸、标签纸、回形针、自来水。

2.刺激物质:普通胶水、502胶水、百得胶等。

3.环境条件:室温(除冬季之外)。

4.实验场所:实验室、阳台等。

5.探究时间:本次探究活动时间跨度为3周,其中学生在少年宫集中,就这一课题展开前期实验、讨论、评价累积为90分钟。

五、探究指导及实践过程

生物学实验,从学生实践角度一般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前者是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后者则注重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和实践来回答一个感兴趣的可能是未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本探究课题以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加之分阶段的评价而巩固知识、改进操作、优化方案从而达到探究效果。

1.问题引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种子,常见的种子有哪些?了解种子的作用吗?见过种子萌发吗?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通过一系列问题,既起到复习学生已有的关于种子的知识,又对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种子与果实、发芽的都是种子等概念进行纠偏。并进一步引出种子萌发的除需要内在条件,如健康的、具有活性、打破休眠期等,外在条件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间的问答互动,学生们对种子萌发外界促进和抑制条件有了一定了解,接下来就是通过实践分析来验证和探究。

2.验证性实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实验设计:(1)在5个酱菜瓶中分别放置棉絮,在棉絮和瓶子间隙中插入少许小白菜种子;将3个瓶子放在窗台附近,A浇适量水、B不浇水、C水淹没种子;将1个瓶子放置在鞋盒中再放置在窗台附近,D浇适量水;将1个瓶子放入冰箱,E浇适量水。1周后观察实验结果。(2)准备2个带盖的玻璃瓶;将2个小胡桃大小的棉絮浸湿后,分别沾满20粒小白菜种子;想办法将棉絮悬挂于瓶盖上;2个酱菜瓶中A事先加入少许的水、B加入等量的液体胶水;将悬有小白菜种子的瓶盖,盖到瓶子上,棉絮不能触及液面。将瓶子放置在窗台边,连续观察1周,并记录萌况。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的实践,在实时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验证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有利因素(必须条件)是空气、水分、温度。阳光并不是萌发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明晰了,种子的萌发还可能受到外界不利刺激物的抑制,本实验中普通胶水便是作为不利因素设计的,在它的刺激影响下,小白菜种子的萌发率低,胚根、新叶伸展不明显。在这个环节,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实验记录、结果、方法进行点评、定量分析的指导之外,还应对实验设计的某些条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如光线作为影响因素,它的作用究竟表现在哪里,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到后续探究内容。

3.初步探究性实验――“种子会迷路吗”

第6篇: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处,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是国际化社会赋予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而人才培养的最核心力量是教师。高校教师教学团队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可以增进学校各方面的协作和整体能力,有效地提高组织效率。

关键词 :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建设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0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10—02

基金来源: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DJG2014109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1年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GWJYQN11026。

收稿日期:2014—09—02

作者简介:邓丽君(1986— ),女,湖北仙桃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一、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养

作为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思想政治觉悟,热爱国家和民族;较宽阔的国际视野,比较熟悉国际事务,懂得并遵守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至少比较娴熟地掌握一门外语,了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状况,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基本熟悉当前国际上本专业、本领域的发展状况和最新发展方向;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二、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诉求

(一) 带头人应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

教学团队带头人不仅是本学科或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具备较强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教学口碑,长期致力于课程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同时带头人还应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熟知专业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知识,具有海外游学背景,充分了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能有效指导团队成员进行学科专业领域内知识的国际比较研究,将国际学术前沿知识、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到团队教学与自我发展中来。

(二) 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总体外语应用水平较高

教学团队里老中青相结合能更好地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外语应用水平和双语授课能力是教学团队能否承担国际化课程和双语课程的重要条件。团队成员不仅需要查阅大量的外文文献和掌握外文素材来提升自身知识储备,更需要有较好的外语授课能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应具备较好的外语应用水平,指导学生参与国际化的专业实习实践。

(三) 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应更加注重协同

团队中的成员都是有各自专长、研究领域不同的教师,他们之间没有所谓的层次高低,都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要在民主自由的团队氛围基础上构建具有强大协同力的教学团队,更倡导兼容并包,鼓励学术争鸣,保护学术自由,促进团结协作,在团队内部协同的基础上碰撞出学术火花,促进教学革新。

(四) 教学团队内部评价制度完善

各高校在建设教学团队时,大多已制定了学校教学团队的遴选条件和验收条件等相关政策。除此之外,教学团队内部应设置关于教学工作量、课程教学质量、教研业绩、科研业绩、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评价体系,不仅对成员的教学表现进行评价,同时也对团队的发展进行自我监控。

三、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导向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加强优秀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应从学校和团队内部两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层面

1.分类构建教学团队,鼓励组建中外协作教学团队

学校在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时,应根据自身办学目标和学科专业特色以及专业课程建设发展思路,分类构建教学团队,尤其应鼓励中外协作,共建教学团队。如全英或双语课程,可以吸收部分海外经历丰富的年轻教师、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实操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除此之外,还可以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组建基于课程的中外协作教学团队等,吸引国外知名大学的高水平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和教学中来,让国外教师远程为学生授课、答疑和交流等。

2.注重培养国际视野开阔的团队带头人

学校应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创造机会,培养国际视野丰富的带头人,并鼓励其组建教学团队。应充分利用学校与国外多所知名大学合作的优势,重点鼓励教学名师、精品课程负责人及特色专业负责人等出国访学交流以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吸收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学习国际学术前沿知识,拓宽带头人的国际化视野。

3.完善教学团队建设保障机制

学校应针对不同类型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团队在教学活动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编写、质量工程项目建设、青年教师培训、科研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学校应建立绩效考评奖励机制,由单纯的数量考核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转变,由重个人业绩考核向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并重的考核机制转变;学校可以在教学工作酬金、带头人待遇、成员师资培训、职称评聘、“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等方面优先考虑教学团队成员,并注重创造条件,支持带头人以及团队成员出国访学或交流。

(二)团队内部

1.以建设国际化课程为目标,加强教学内容建设

国际化课程建设是实现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学团队成员应适当选用国外同领域的优秀原版教材,或指定外文原版教材和有关论著作为教学参考书目,以利于学生最及时、最真实地了解、掌握本学科国际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团队带头人可以带领团队成员主动设计双语教案、编写双语教材,将更适合本土学生使用的双语教材引入课堂,再结合国外原版论著为参考,在本土和境外双面知识的碰撞下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以各类出国访问项目为契机,鼓励团队成员出国学习

教学团队内部应有计划地鼓励团队成员出国访问学习,在国外大学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专业前沿知识的洗礼,并提升自身的外语应用水平,同时建立起基于课程或专业的中外教师良性互动,将国外大学优秀教师的教法带入课堂,为以后的长期合作打下基础。

3.以开展教学活动为基础,强化团队内部协同

教学团队内部应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教学活动强化团队内部的协同创新。如采取观摩国外教师课堂、互相听课评议、集中备课等方式,革新教学模式,强化团队内部协同效应,互助成长。

4.以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为平台,提升团队研究能力

团队的研究能力是延续团队生命力、彰显团队实力和成果的关键因素。教学团队内部应依靠老中青教师梯队,建立起老教师指导、中青年教师构思实践的研究改革梯队,以申报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以及学术研究项目为契机,提升团队研究能力,产出团队研究成果。

5.以形成性评价为手段,实现团队预期目标

教学团队的建设周期通常为五年。团队内部可以以年度为周期,针对团队每个成员设定发展目标;定期召开教学活动会议,对每个成员的年度发展进行跟踪并给予指导意见,逐步实现团队预期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昌新,刘国瑜.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6).

[2]曾明.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制度保障[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3]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第7篇: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高校的进步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能力和水平也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工科重要的基础学科力学学科为例,从备好课、打好基础、团队中锻炼、教学中反思等方面探讨了力学学科青年教师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学能力,希望为广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参考。

关键词:

教学能力;力学学科;青年教师

一、引言

力学是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学科,并已成为近代土木建筑、机械制造、水利工程、航空航天工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的基本理论基础,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力学课程的教学在工科院校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刚从重点院校毕业的博士生或博士后,这些青年教师尽管具有渊博的力学专业知识,但是没有教师背景,在力学学科教学理论、策略、方法方面的知识十分有限[3]。广大力学青年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同时努力多参加教学实践和一些教学竞赛,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掌握教学技巧,以便让自己渊博的力学知识通过最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流的大学必然有一流的教学。好的师资、高水平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4]。对于力学学科的青年教师来说,如何培养青年教师在力学基础学科教学能力、提高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力学学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首要环节

刚进入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工作阅历浅,教学经验不足,备好课显得尤其重要。一堂课整体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前备课的质量。课上短短的几十分钟,课下却需要教师做大量细致认真的准备工作。对于力学专业的青年教师来说,个人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比如讲授弹性力学,除了认真钻研选用的教材《徐芝纶弹性力学简明教程》,还应认真阅读其他的弹性力学教程,并虚心地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一般高校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都会安排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的教授给予一对一的具体指导),通过对教材的认真研究和专家的指导,以达到吃透教材,熟练掌握知识要点,突出重点难点的目的。(2)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使教学内容脉络清晰。一般力学课程对初学者来说都比较难,所以教学思路要特别注重符合学生思维逻辑,结合相应的力学原理,适当引入一些工程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5];此外在备教材的同时,关键还要备教法。教学的目的是把一个个知识点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听懂。有些原理及理论自己懂不算什么,但要使得学生懂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特别是让整个班级甚至几个班的学生听懂,就必须真正全心全意付出,认真备好课程和教法。(3)目前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力学课程应引入更多的工程实例的图片和动画,针对工程中出现的疲劳断裂损伤等问题,应用力学的原理和理论,并结合相关的模型试验去解释,使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扎实的基本功,是讲好课的基础

俗话说得好:打铁先得自身硬。力学专业教师需要有很好的基本功,才能把一些公式、原理、推导等讲清楚。比如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很多公式都很难,力学教师应该把一些复杂的公式在黑板上推导清楚,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尤其涉及到张量的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很难,更要认真讲解,仔细推导,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就没办法让学生听懂,更不能在知识上有所拓展。因此,对于力学专业的新教师来说,刻苦钻研,炼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是根本的。力学专业新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理论储备,最好多才多艺,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和个人魅力,让学生喜欢听,爱听。切忌照本宣科,如果只是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不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幽默感,就会使学生失去专心听课的兴趣,久而久之降低课堂教学效率,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课堂学习的恶性循环。在以后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注意及时汲取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将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力学专业的青年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通过业余时间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让自己具备有一定吸引力的人格魅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

(三)依赖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点评,提高教学水平

一般高校的工程力学系依据不同的专业课程会成立几个本科教学团队:比如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团队、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团队、弹性力学及有限元课程教学团队、结构力学教研团队、塑性与断裂力学教学团队等。每个教学团队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负责,相关课程的优秀教师为核心,围绕课程建设,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并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团队建设[6,7]。每个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活动,定期交流教学体会和经验,交换教学意见,指出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而提高其教学水平。除此之外,青年教师要多上课堂听课,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竞赛。通过听课,发现每位教师身上的优点,发掘各自的授课特色:有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能把很复杂的公式用很简单的工程实例和原理讲明白;有的教师专业知识功底深厚,每一个公式推导有理有据;也有些则知识面广,善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这些大量的听课观摩,能使青年教师从中吸取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授课技巧,汲取每位教师的优点,并把获得的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融会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毕竟个人的知识有限,只有不断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提高。其次,积极参加教学比赛,通过参加教学竞赛,教师本身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等方面做充分的准备,并有资深专家教授、教育教学名师等评委们针对每个教师不同的情况予以专业性的指导与建议[7,8]。力学专业青年教师通过比赛会获得教学专家在各方面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可以清楚的认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这对于力学专业青年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每位力学专业青年教师都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找出自己与其他优秀教师的差距,努力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尽量搞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友谊有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默契配合,便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中学会反思,实践中勤于总结

力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科类专业基础学科,与其他工科课程不一样,其更注重理论,强调基础,相应的授课特点也有所不同,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依据课堂中学生听课的反应和课后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依据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课后学生的反应(或学生评教过程中指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及时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及相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反思,通过教学反思及时的进行思考和探索,减小难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易懂性,并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水平;学生也会很容易在趣味性教学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总结,多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学科前沿结合,并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教研互补,教学相长。

三、结语

作为力学学科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除了自身必须打好力学基础,精通专业知识,还要虚心学习,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摸索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反思教学中的问题,使自己尽快成长,努力成为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水平高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达到学校培养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目标。

作者:吴文平 单位: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季顺利.工科基础力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力学与实践,2003,(25):72-73.

[2]蒋桐,郭光林,巫友群.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考[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2-116.

[3]李桐.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52.

[4]王艳,支希哲,高行山,朱西平.工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107-110.

[5]马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9):57-58.

[6]徐翠霞,樊小东.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12):125-126.

第8篇: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三峡库区;职教集团;中高职衔接

作者简介:杨和平,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院长;胡军,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曾理,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6-0040-03

教育部2011年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引导和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1]因此,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本文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探讨在三峡库区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实践与探索。

一、三峡库区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集团的诉求与可能

三峡库区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农业生产条件差,工业基础薄弱,移民文化程度偏低,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较低,其中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比例就更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峡库区的关注越来越多,资助越来越大,工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导致的结果是库区的职业教育繁荣起来。这正和全国职教的节奏合拍。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努力,2009年三峡库区职业学校就为社会输送了近4万名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库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库区的职业教育虽然为库区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但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不足:

(一)办学各自为政

三峡库区的各区县都有自己的职教中心,同时还并存着很多中小型的职业学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办学规模小、办学水平不高。再加上库区大部分区县都是国家的贫困地区,当地经济发展本身就滞后,很容易导致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同时各职业中学所属的行政区划分不同,地区之间长期存在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日益突出,师资薄弱、生源紧。学校之间竞争的不是教学质量竞争而是招生大战。学校的主要精力上半年放在招生上,下半年放在就业上,而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学却被忽视了。

(二)专业设置重复

库区职业学校为了扩大招生面,紧跟市场,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盲目设置专业。根据调查,库区占百分之九十的学校都开设了电子技术、计算机管理、文秘等很多专业,连比较生僻的专业,如畜牧兽医、园林、中医等专业都是设而不“专”。不仅专业不“专”,专业教师也“不专业”,专业设置变化快,学校的编制又限制了教师的引进,只能把现有的教师经过培训之后上岗,培训“多面手”、“万金油”,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各个学校专业设置多、杂、没有特色,教学水平上不去,不仅严重浪费资源(包括师资、教学实训场所等),同时也给各校每年的招生带来极大的压力。

(三)课程设置不规范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时,没有经过统筹协调、各自为政。高职的学生是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而来的,中职的学生主要是由初中毕业生构成的。但在同一种专业里面,他们开设的很多课程是相同的。如云阳职教中心的畜牧兽医专业开设了宠物饲养与疾病防治、家禽解剖学、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等课程,这和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别无二致。其它的公共类专业的重复率就更高。这就是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确,只是以市场需要为指挥棒的结果,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综合库区职教的特点,我们只有克服办学盲目性,不片面追求本校的入学率,让集约化、联合式成为库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大职教”理念,打破行业界限,打破区域限制,将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实现中职和高职在整合中创新创优,在整合中焕发生机,开创库区职业教育新局面。

二、三峡库区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思路与尝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要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共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构建职教集团的基本思路是以三峡库区的高职院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以行业为主要服务面向,联合库区同类专业的中职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组建以支撑库区产业的区域性职教集团,满足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2011年9月,经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组织和倡议发起,来自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三峡水利电力学校、云阳县职教中心等库区的15所中高职院校共同签署了《三峡库区职教集团战略合作协议》,本着“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赢共进”的三峡库区职业教育的新格局,在专业建设、师资交流、学生培养、招生就业、科研实训、继续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积极探索开展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三方联动”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具体措施为:

(一)组建机构、加强领导

三峡库区职教集团成立了领导小组。职教集团由政府牵头,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相关部门、整合区域内职教资源、统筹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统筹职业学校招生与就业,提高区域内职业教育管理水平,协调解决职教集团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二)建立制度、有序推进

三峡库区职教集团成立了理事会,制定了集团章程和规章制度。职教集团下设秘书处及教学、科技、人才、就业等专门工作协调委员会。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教学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专业设置与建设、开展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共享;科技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科学研究项目研发并提供社会服务;人才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就业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就业信息采集、共享,学生就业安置协调、跟踪管理及相应服务工作。

(三)明确分工、加强协作

根据职教集团的专业分工和结构互补的特点,明确成员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实现了成员单位在培养目标、教学管理、质量监测、招生工作、交流合作方面的“五统一”,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共享、实习实训、学生就业推荐方面的“五统筹”。

(四)校企联姻、产教合作

根据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需求,职教集团将学校、企业等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功能整合。例如,职教集团和国家级开发区——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协议形式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商定由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成员学校与园区企业合作搭建畅通的沟通渠道,学校为万州经开区的园区企业在技术研发、员工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人才定向培养等方面提供服务。

三、三峡库区职业教育集团化下中高职衔接的改革与实践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需要从标准化、系统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实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2]

(一)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

实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首先需要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的衔接,从而避免因目标设置错位而造成衔接的脱节。

教育部2011年9号文件明确规定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别: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差异就要求中高职院校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高职衔接的目标应该是中职教育定位于培养“工”级人才,高职教育定位于培养“士”级人才。就培养规格而论,中职教育要面向生产建设与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的熟练劳动者,而高职教育要面向生产建设与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的技术人才。就知识和能力结构而论,高职毕业生较中职毕业生在知识面上应当更宽,在理论上应当更深,在智能上应当更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

(二)专业设置的有效衔接

以往一些中职学校为了扩大学校的招生和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专业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另外从中职学校专业目录与高职学院专业目录的关联性来看,二者的衔接并不紧密,缺少整体性统筹,从而造成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的错位。

而专业设置作为中高职衔接的基础环节,更应严格把握。既要考虑学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又要统筹安排,使其具备导向性与相对稳定性并可根据实际适当调整。由于历史原因,高职专业数量比中职要少,因此职教集团在实现中高职专业衔接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模式:一是“相近对接”,如中职的财务会计专业与高职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行衔接;二是“拓展对接”,如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与高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衔接;三是“宽口径对接”,如中职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与高职的经济管理专业的衔接等。同时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招生考试制度的有效衔接

目前三峡库区的高职生源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三校生)。而后者的比重很小,实现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

一是扩大单独招生比例和数量。这既能体现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等方面的衔接,又能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途径。目前职教集团中有几所学校是教育部重庆市单独招生试点院校。因此在统筹专业设置、规范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单独招生考试制度,以“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使中职毕业生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就读学校。当前职教集团成员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与巫溪县职教中心就农业机械专业、畜牧兽医专业联合单独招生已达成意向性协议,所招学生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后两年在对应的高职学院学习。学生在读完中职后,可以选择就业或升学。升入高职学院时,选拔方式和标准由对口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以中职学生在校三年的过程考核或职业技能成绩为主要依据。

二是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的优势,开展了在学分制条件下的中高职衔接探索。即在科学合理制定高职的“准入标准”和加强职业技能的前提下,中职生升入高职不需要再参加入学考试,而是采用“宽进严出”的办法,实行弹性学习制。允许他们分阶段自主完成学业,在修完了中职全部课程,达到相应的学分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可升入对应的高职学院相应的专业进行学习。

(四)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从库区现有的情况分析,中职与高职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不完善,特别是缺少标准化的课程划分和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造成中高职衔接的内涵混乱。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

图1 中高职课程衔接层次结构

一是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岗位职业标准,进行系统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

以能力为本位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构架示意图如图1所示。[3]其中公共基础课是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重庆市教委的规定开设,当中的公共基础课Ⅰ设计为中职各专业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公共基础课Ⅱ设计作为中职升高职的接口标准;职业基础课是以专业群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职业技能课是按照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设置的课程;专业核心课是基于各职业技能课之间具有共同的职业能力而构建的核心技术课程。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职业技能人才。

二是统筹中高职教育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施依赖于教材的衔接。因此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组织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次,明确哪些内容是由中职完成,那些内容应由高职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不重复、不断档、不遗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中高职合作开发教材。

构建职教集团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招生考试制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有机衔接,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EB/OL]..

第9篇: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文件。2009年,潍坊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意见》和《潍坊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方案》;2013年山东省旅游局印发《关于做好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资金补贴的形式,在山东省编制130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潍坊的青州、寿光、诸城、临朐、安丘等11个县市区以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列入全省编制计划(目前,青州、临朐、峡山、潍城、安丘、坊子、昌乐、昌邑8个县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3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潍政字[2015]11号文)把潍坊市青州、安丘等三个项目确定为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各县(市)、区纷纷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且成效显着。目前,全市省级旅游强乡镇3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45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1个,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23个,经营业户369户,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3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相当于旅游业总收入的22.2%。此外,2013年9月山东省在全省实施农家乐“双改”工程。潍坊首批10县18村271户农家乐基本完成“双改”任务。目前潍坊参加全省第二批农家乐“双改”的3县4镇5村98户农家乐已通过省旅游局检查组验收。为适应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乡村旅游职业培训。2014年以来,临朐、昌乐、潍城、青州、安丘等11个县市区获批全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42名重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第一批乡村旅游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乡村旅游业带头人,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乡村旅游建设队伍。

然而,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不尽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服务程序不够规范;三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一,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粗放式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四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服务理念及经营模式落后,服务质量较差。上述问题如不尽早解决,必将影响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潍坊市乡村旅游人才现状看,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与城市人口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所从事的现代乡村旅游业缺乏基本的认识,无法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需求相匹配。乡村旅游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少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乡村特色旅游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旅游现有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一般人员多、行政管理人员杂,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少、普通的一线服务人员多的现象,乡村旅游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公关、营销、电子商务、资本运营等人才更少。

3、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因素仍然是决定乡村旅游经济是否成功开办的主导因素。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较低,文化修养不足,缺少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英语,以至于无法将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内涵充分地展示出来。

4、民族特色人才出现危机。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不足,加上对“外面”世界生活的向往,青少年对学习、传承原生文化缺乏内在动力。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最终导致民族特色人才出现“青黄不接”,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后继无人。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潍坊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储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数量欠缺,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现代乡村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旅游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性质和办学宗旨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业专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只有在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服务中,才能深刻了解行业企业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与对接。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完善。因此,职业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要顺应形势,转变观念,找准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走出一条与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体系。职业教育要面向乡村旅游业,打破单一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长短结合,开办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研修班,满足乡村旅游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培训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二)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促进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要建立旅游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产业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合作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1)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人才培养过程。(2)职业院校聘请乡村旅游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参与教学工作;乡村旅游企业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攻关,开展职业培训等。旅游企业接纳旅游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企业需要,择优安排学生就业。(3)逐步健全和完善职业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育人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