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

小学教育个案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个案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个案研究

第1篇: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授言语结构;专家型教师;新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31-03

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框架

1.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新课改以来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对于教师职业发展与教学实践而言,教学言语是其主要构成要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教学言语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脑力活动效率”,美国学者弗兰德斯(Flanders)也同样认为在传统式教学中,教师谈话的时间占到了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言语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媒介,更对学生言语形成系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授言语作为教学言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合理性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寻找语文教师课堂教授言语的相对合理的结构便成为了本次研究的焦点。

2.问题的理论框架。上世纪90年代末宋其蕤、冯显灿编写的《教学言语学》第一次把教学言语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书中按照教学言语的功能,把教学言语划分为两大类:教育言语、教授言语”,即将课堂教学言语按功能分划为图1的结构。本文将以各种教授言语为视角,充分展现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程度和应占的合理比例,以便中小学语文教师引以为鉴,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特点,本研究采取了个案研究的方式。具体的数据收集上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用观察法对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行为进行仔细观察分析;用文本分析法对课堂实录进行分析归纳;用访谈法对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二)研究过程

1.样本。本研究选取河北省河间市某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四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她们均为女性,都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她们的教龄从1~27年不等,其中,白老师和王老师的教龄都达到25年以上,均为学校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带领本校团队赢得了省、市级教学比赛的优胜奖,被评为省、市级优秀教师,属于专家型教师。而葛老师与张老师,教龄均在1年左右,属于新手教师。

2.数据收集。从2013年2月26日至2013年3月29日,我每天都到该小学,主要进行非参与是课堂观察和课后交流。最终,总计听取了24节堂课,参加五年级语文教研组的教研会4次,观看学校组织的教学比赛一次,并抓紧刻课后时间与四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交流。经过近一个月的交流沟通,与这四位老师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并进一步进行了访谈。

3.数据分析。根据文本分析法对课堂实录中四位教师各种教授言语的统计、对比、和归纳,发现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和一些没有预想到的情况。除此之外,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研究分析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对非参与式课堂观察、与教师的访谈、与学生的访谈等材料做了反复的论证和印证。

三、研究结果

为了数据分析的确切性,在24节课堂中选取每位教师的五节课程实录进行对比,这五节课分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白杨》与《冬阳・童年・骆驼队》。根据图1中教学言语结构分类方式,将这20节课堂的教学言语进行数量统计、比例计算和比较分析。

1.讲课语。宋其蕤在《教学言语学》中指出,讲课语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师通过自身语言将知识重点传授给学生的主要言语。但通过对四位教师教学言语的观察和统计,发现教学的核心并不代表着数量居多。

由表1我们得出两个结论:(1)专家型教师在单节课堂教学言语中运用的讲课语比例要低于新手教师,但差距并不显著。这说明新手教师已经意识到应降低讲课语的比重,但是做的并不够。需谨记“‘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的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2)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在讲课语中都较为侧重分析语这种言语,可见在课堂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意识到分析性的言语更适合引领学生深入课文。

2.提问语。提问语是教学言语中数量最多、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教学言语。然而,多运用提问语进行教学的同时也需要将归结语与之相对应的予以重视。在这方面,新手教师并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根据表2可以看出,(1)四位教师都运用了大量的提问语,其数量均在60句左右,说明大部分教师都可以正确的将提问语作为教学的主要言语进行运用。(2)但是,通过提问语和归结语分别占据的比例,不难发现,专家型教师在运用提问语的同时也注重了归结语的运用,归结语在提问语中的比例均在30%以上。根据观察,专家型教师更偏向于这样的结构:提问―引导―纠正―再引导―归结,其中引导步骤的多少取决于学生答案的理解程度,新手教师在这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3.谈话语。谈话语是教师使用交谈的方式授课时使用的言语,共包括三种言语,首先教师使用提问的方式抛出疑问,然后运用启发性谈话语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接近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间或的运用指示性谈话语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和指导,最后运用归纳性谈话语将结论道出,为整个谈话画上句号。

由表3可知,新手教师在此两个方面与新手教师有一定的差距:(1)在谈话语的总数和占整体教学言语比例的两个方面都远远低于专家型教师。首先,在数量上,专家型教师的谈话语均在45句以上,而新手教师都在36句以下,差距较大。其次,在比例上,专家型教师谈话语占据总体教学言语比例均在25%以上,新手教师只达到20%左右。这说明新手教师对谈话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强谈话语的运用。(2)虽然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在谈话语中均将指示性谈话语作为重点,但是新手教师在关注重点的同时忽视了启发性谈话。由于近些年来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注,探究性教学、启发性教学等方式逐渐兴起,“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在认识活动的每一环节和阶段中都可以充分体现出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4.组织教学过程语。组织教学过程语用于教学环节的转换,使各个教学环节相互衔接,层次清晰。这种辅的言语性质决定了它在整体教学言语中数量的偏少。但,只有运用组织教学过程语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才能使一堂课条理分明、浑然一体。

通过表4发现,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语中都较为重视导语,其次为过渡语,数量最少的是结语,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并不显著。值得注意的是,结语的数量较少,四位教师均为达到3句。观察发现,大部分教师都存在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匆忙结课的现象,结语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这说明,大部分教师还是存在一定的讲解内容和课时之间相冲突的现象,这来源于课前准备的充分程度不够。

四、结论与建议

回顾研究的过程、结果和分析,追寻较为合理的课堂教授言语结构成为当务之急。那究竟怎样的课堂教学言语结构较为合理,新手教师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调整,专家型教师又在教学言语中忽视了些什么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较为合理的教授言语结构

根据以上研究对教授言语的细节分析,辅以4个表格的对比说明,充分展示了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在同样的5堂课程中对各种教授言语的运用情况。由此,本研究得出小学语文课堂中较为合理的教授言语结构,见图2。通过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对比分析出各种言语应占教授言语总数的百分比,最终得出图2的结论。通过图2将单节小学语文各种教授言语应该使用的情况,新手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可以借鉴图2,对课堂的言语进行实现的规划,避免出现重此轻彼、比例失调等问题,从而提高新手教师的教学效果。专家型教师也可以通过图2检测自身多年以来的课堂教授言语结构是否合理,促进专家型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二)新手教师在教授言语上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1.新手教师对课堂言语的控制权不够,课堂教授言语总数较少。由于新手教师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往往会出现课堂暂时空白和知识传达不够清晰的问题。通过研究,建议新手教师首先需将“启发性谈话语”、“评论语”与“归结语”等与专家型教师存在差距的言语予以重视,适当增加其数量,加强它们在教学言语中的比重。

2.新手教师在太过注重阐述和分析,而忽视了启发和引导。新手教师由于缺少教学经验,不勇于、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往往将教学目标当做死任务完成,偏向于用自身言语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也就出现了“一言堂”。同时,新手教师将“启发性教学”只当作了启发式导入等教学方式,启发在其课程上成为一种形式。通过研究,建议新手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多下功夫,可以将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进行教学言语的预设,同时建立一个出现计划外情况的解决方案,如学生回答差距甚远时可以换角度思考、开玩笑式过渡等。另外,可以将启发和提问、谈话式言语结合,通过提问一步一步深入,通过谈话一步一步引导,最后在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之后,再以标准言语强调一遍。

3.专家型教师在教学言语上忽视的问题。在教学言语的某些方面专家型教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过程组织语上,表现为:专家型教师在导语上往往没有新手教师用心多,形式过于平淡,言语较少;在过渡语上,不够明确,太过模糊;在结语上过于轻视,往往匆匆带过。通过研究,建议专家型教师要克服出现的职业倦怠,对教育要充满激情,注重导入方式,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和同学认知程度变换导入方式,如故事导入、谜语导入等。过渡时,需明确,多使用“以上是……下面我们进入……”等类似言语;在结语上,要包括全课堂内容大概回顾、感情生发、课下任务等方面,不可以“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一句结束,过于生硬。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高巍.Flanders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分析系统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9,(8).

[3]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第一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4]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6).

第2篇: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

关键词: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个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34-01

一、案例概述

樊波,2005年毕业于唐山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现为唐山图腾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首席设计师,副总。

毕业之后,樊波就开始了自己创业之路。开始,他向老师征求建议,老师告诉他国内艺术设计思潮发展很快,需要高端的艺术设计人才服务社会,艺术设计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把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沿思潮,他先后去北京、广州和深圳打工,并在广州南方广告公司、深圳国际游艇俱乐部担任设计师、策划师,专门了解艺术设计的社会服务需要以及新材料、新思潮,以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

2007年他回唐山在图腾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但任设计师,专门致力于平面设计、装饰装潢等业务,并将在北京、广州积累的经验无偿地传授给刚进入这个行业的设计师。由于团队的努力,公司逐渐成长起来,自己也开始有了一定的客户基础。

2009年初,基于艺术设计市场需求、自身优势资源,图腾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扩大发展,樊波担任公司副总、艺术设计总监、工程质量总监以及设计市场开拓等工作任务。客户的成功才是公司的成功,樊波一直秉承顾客至上,设计质量制胜的理念。樊波先后设计和主持了唐山中陶实业有限公司办公楼、河北联合大学大门景观、北京钓鱼台7号院、北京中赫集团办公楼、北京国贸大厦、中石油唐山分公司办公楼等众多项目的设计和装修。

二、案例扩展解读

创业成功案例以美术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植养成为研究对象,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服务等课程作为研究平台,展开跟踪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对象是美术类大学生有着创业意愿的学生群体和成功创业的学生个体。

美术类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衔接不上,就业机会和个人发展条件不尽相配等问题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同学具有强烈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特质,体现全面发展的自我素质,集知识能力、创业精神等优秀品质于一身,勇敢面对,成功创业。但有部分同学则消极悲观,缺乏创业动机,只能在父母的荫护下,依托家族关系寻找工作机会。其实,创业成功者并不一定是在校期间的成绩优等生,而是良好的人格力量和创新理念,以及创业进取精神成就他们的创业梦想。

三、案例分析

樊波同学家境贫寒,上学期间父亲病休在家,全家的经济来源全靠母亲的一个在大街上的冷饮车的收入供给,当时学校在经济方面给予了帮助,更重要的是给予创业精神的培植和养成,贫困的家境成为他奋发向上的动力之源,能够在创业的初始阶段战胜艰难困苦。有些同学有着优秀的专业技能,有着优越的经济条件,但缺乏创业意愿和创业精神。

创业之初,樊波同学没有一味的埋头苦干,而是听从老师的指导去本专业或与本专业相近的行业了解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艺术设计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动向。这就说明创业需要深刻理解当代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专业教育的时代要求。创业精神培植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素质对人的塑造作用,而且要更加注重作为现代社会人的品质养成;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契合;创业能力与品质的形成对素质教育的养成作用以及终身学习理念怎样在大学时段根植发展等。

四、解决方案

(一)创业课程中增加创业精神培植与养成的内容

发达国家的新世纪战略发展都是把全球战略和发展意识放在国家教育战略的高点。发展就是创新,创新就是能力,这种时代诉求无不体现着作为现代社会人的全部优秀品质。美术专业教育不但要把理念技能等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要把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创业精神等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实践中增加道德教育,塑造美术类大学生创业之魂

樊波同学成功创业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德育的核心作用。比如樊波同学将自己的从业经验无偿地传授给刚进入这个行业的设计师,使得团队有着核心凝聚力。德育就是教育根本性的问题,智育仅仅是工具性的。德是人性之寓舍,智,则为人之桥梁。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立世之本,更是创业的根基,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但只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修养,有能力没理想,这将是带有教育根本性的方向错误。

五、经验与启示

1、创业精神的培植养成就是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源泉,是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动力所在。

2、美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与大学专业教育体系是辩论的,有机联系的。

3、时刻把握时代脉搏,转变教育理念。

第3篇: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

新学期一个星期下来,发现刚接手的班级英语口语水平整体不错,学生们上课发言积极、听课投入、家庭口语作业完成质量较高,应该说班级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英语口语交流氛围。但是,一个叫吴刚的小男孩的学习状态开始让我有了担忧。他的座位在第一排,按理说能听清老师的教学内容,可是,在英语口语交流中却始终游离在群体之外,站起来不是脸涨得通红,声音像蚊子哼哼,就是干脆低着头,一言不发。无论教师如何启发、引导,都不见成效。

二、个案问题的诊断分析

为了解吴刚英语口语交流困难成因,寻求相应帮扶转化对策,于是我对吴刚及其家长分别进行了访谈。

师(访问吴刚):你对英语有兴趣吗?

吴刚(小声地回答):我喜欢英语。

师:那你为什么喜欢呢?

吴刚:以后会有很多地方用到英语。

师:那上课为什么不说英语?

吴刚:我英语口语一直不好,有些还真不会。

师:会的为什么不主动说呢?

吴刚:担心自己发音不标准,同学会嘲笑我的。

师(访问吴刚母亲):接这个班有一段时间了,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从吴刚以前老师了解到,他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尤其在口语交流上面已经有些障碍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吴刚母亲:是的,孩子英语基础一直就不好,因为他是在四年级上学期从别的学校转学过来的,以前的学校对孩子英语口语不重视,只重视抄抄写写,老师上课也不说英语,所以到了新的学校,孩子上英语课就不适应,口语交流就更不行了。我的学历也不高,英语又不怎么会,有时想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完成家庭口语作业,但总觉得无从下手。孩子他爸有能力辅导,可工作太忙,难得有时间也不过问,说英语口语是英语老师的事,跟家长没关系。所以儿子每天的英语口语作业,只好随他去了。

经过访谈与分析,我认为阻碍吴刚口语水平提高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心理障碍的影响。王刚胆小拘谨、不善当众表达,加之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生怕开口说错,受到老师的责备、同学的嘲笑,羞于表达。因此恐惧心理导致他在口语表达时顾虑重重,说话结巴,从怕说、不敢说到不会说的尴尬处境。

2.教学评价机制不恰当。课标要求英语教学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特殊性和选择性,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而实际教学评价机制中,90%主要还是以学生的书面成绩为评价依据,只有10%的英语口语成绩纳入学生综合评定。部分教师受应试影响,对口语教学重视不够,平时教学注重笔试,淡化对学生口语能力培养。

3.家庭口语交流环境缺失。家长认为英语口语交流责任在教师,时间在课堂,与家庭关系不大。一些家长也已经意识到家庭英语口语交流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但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苦于缺乏正确有效的策略,无法唤起孩子交流的兴趣。

王刚的英语基础比其他同学差,但老师的不正确的评价观、家长的无奈或不重视及本身交流心理障碍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了他缺少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他对自己失去信心,给后继学习造成了更大的阻力。这些障碍的负面作用是巨大的,它们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甚至成为他们一生的障碍。

三、解决策略

1.因材施教,分层教育。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王刚的英语口语交流心理特点及原有水平,我采取了“四特殊”的分层教育机制。第一,特殊备课。在备课时,将他的心理因素和接受程度都纳入考量,给他设置特殊的学习目标,让他每节课学有所得。第二,特殊互动。针对其当众交流胆怯的心理,在课堂中有意多提问,让其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其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集体的温暖,使其思想转化,大胆表达。第三,特殊作业。针对他英语口语交流现状,采取降低学习强度和程度,“小步走,步步高”的方法,通过降低英语口语交流难度,使他认识到当众进行口语交流并不可怕,自己有能力去完成,然后循序渐进,提高交流强度和难度。第四,特殊表扬。课堂上实行鼓励教学,把简单、容易的问题留给他,对有难度的题目加以提示,对他在课堂中细小的进步、点滴的成绩,教师都当众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他的成就感和自尊感得到满足,不断增强信心,克服学习、心理上的障碍,逐渐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2.提高认识,家校一体。

家长对英语口语交流基本内涵和真正价值的准确把握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流水平的重要条件。通过召开英语口语交流现场观摩和专题讲座,让家长进校园、到课堂分享学生英语口语交流成果,从而让家长充分意识到英语口语交流是课标硬性的任务,不是可有可无;孩子的英语口语交流不只是在学校,家长也有责任,也要担负起相应的指导作用。告诉家长要提供条件让孩子每天听与课本配套的磁带和英文童谣歌曲,看有关少儿英语电视节目等。通过《亲子听读——致家长一封信》、学校平台、家访、个别交流等形式有效提高家长家庭英语口语交流指导水平。此外,举行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英语“亲子互动”游戏,如:制作英语卡片送给父母,孩子教家长学习简单的英语,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英语歌曲、歌谣比赛,邀请家长来校观看学生的各类英语比赛等。

3.养成习惯,同伴互助。

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时甚至比知识的习得更重要。所以,每天保证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朗读、交流,直至形成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每天午后,让吴刚到办公室,在我身边进行大声的英语口语朗读,时不时结合朗读内容,我用英语和他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检查朗读效果和锻炼他的交流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渐渐开始试着用英语主动和我进行日常简单交流,而且还告诉我他很享受每天午后的这样一段时光。良好的英语口语交流习惯的养成,使他以后的学习能够事半功倍。

每一个学生都有被群体关注和归属的渴望。因此教师要引导同伴交流,积极关注、合理调配问题学生身边的同伴,以促成更具有教育价值的同伴关系的建立和深化。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互学互助、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有效发挥优势群体在学习、行为、心理品质等多方面的同伴影响感召力。如在以团体合作朗读擂台赛形式来朗读课文时,指定小组中怯于、不善于朗读的他作为参赛成员,让小组其他成员在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帮助,然后让他代表团队参加比赛。一场比赛下来,吴刚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次扎实的训练,团队的合作帮扶使他的英语口语水平有了真正的蜕变,尤其是口语交流时的胆量、勇气有了较大的提升。

四、转化成效

一段时间下来,吴刚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孩子并不像我原先想象的那样,身上竟然还有着这么多的闪光点!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抱以积极辩证的态度,不再是唯以学习成绩为全部评判标准,而是能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与孩子肯定和鼓励。

在课堂上我也欣喜地发现孩子愿意举手了!虽然他的表达还不是完全正确,虽然他的英语口语还不是很流利,甚至有些生硬,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难能可贵的是他依然保持一种乐于表达的状态。这说明他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我,在有了足够的安全感以后,他变得活泼、主动。

五、问题的再思考

第4篇: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研究;意义;思考

一、教学研究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规律、原则、方法及有关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对中小学教师而言,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从而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教学研究还可以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体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研究的形式

1.参与式研究。参与式研究的特征是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研究框架不断调整,课题多为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十分适合中小学一线教师采用。为了认识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某个问题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教师经常采用参与式研究的形式。具体而言,就是要参与到有关的实践过程中去,进行研究还要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再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从而获得新的认识,以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新的构思。

2.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形式的对象一般是某一具体的事件、过程或状况,主要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各种因素、相互关系以及所起的影响和程度。例如如果要研究中学化学课程的实施情况与效果,就可以专门以学校某个班级或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影响化学课程实施的各种影响因素。在个案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尽量如实地了解情况,从而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充分的保障和基础。个案研究需要尽量深入细致,如果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但由于工作量较大而导致研究面不是很广,是不易得到比较客观的认识结果的。

三、对教学研究现状的总结和思考

1.增强研究的实在性。这一标准要求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时要踏踏实实、扎扎实实。一方面,踏踏实实就是要求教学研究工作要脚踏实地,从基础的工作开始,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踏实,不能好高骛远。教学研究,不仅仅是做课题,去请专家,同时还需要重视大量的教育教学情景问题。另一方面,扎扎实实就是要求中小学教学研究一定要稳扎稳打,坚持循序渐进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切忌贪大求全。在整个教学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只有遇难而上且知难而进,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探索,在解决问题中前行。

2.注重研究的应用性。这一标准要求我们中小学教学研究要从自己从事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出发,找准研究的主攻目标和方向,反过来以研究成果来引领、指导我们一线的教育和教学实践。研究者可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开展理论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有许多问题,这必须要引起我们教学研究的重视和关注。比如如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如何真正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如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问题,如何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问题,如何做好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如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如何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的问题,如何切实提高师资素质的问题,如何科学评价教育教学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前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日常中我们要善于联系自己的工作,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和落脚点,总结出具有一定价值的论文、课题报告等。这样的教学研究,既提高了自己,也促进了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互利共赢,达到共同进步和发展。

3.增强研究的导向性。中小学教学研究要充分发挥引领、导向的作用,而不是盲目随从别人,看着别人研究什么就自己也研究什么课题。真正的教学研究,必须是从日常一线教育教学事件中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如何选题,是很有讲究和严格标准的。具体而言,就是教学研究要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要充分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需要,从而确定出研究领域和方向,以促使研究成果能够引导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研究成果给人以打开知识殿堂之感,传递给同学以释疑、解惑之感,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使同学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4.保证教学研究的精品性。教学研究的精品性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要多出精品,多出正品,,保证不出次品,更不能出废品。精品出自一线的教坛高手,精品来自教师的辛勤耕耘,精品同样也来自“有心人”。中小学教学研究人员,必须要具有足够的敬业精神,视教育工作、教育研究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同时还必须要具有奉献精神,积极努力地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聪明和才智;要具有执着精神,始终保持充沛和旺盛的精力,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不畏困难;此外还需要具有探索的精神,教育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仔细的思索和探究。有了以上的这些精神,我们的研究才能从粗放转到精细,做到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才会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做得更好、做得更出色。

5.增强教学研究的创新性。创新性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步的灵魂,也是我们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小学教学研究,既不能墨守陈规,同样也不能追求“标新立异”,而是应该有所创新。研究人员要善于提出没有引起关注的问题,对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自己的各种建议和意见。做教学研究要从新的视角,发表出新的独特见解。

四、结语

在新世纪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环境下,我们应积极结合时代要求调整教学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把握好教学研究的形式,发挥还教学研究的功能和价值,从而使教学研究更好地为教学改革与发展以及中小学一线教学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第6篇: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 师生沟通; 信任感; 师生关系

1 前言

从目前小学教育来看,小学教育是学生性格形成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只有重视学生的性格培养,才能为日后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小学教师除了要重点提高教学成绩之外,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应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紧密的联系,实现心与心的碰撞,使老师能够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进而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供有力帮助。所以,小学阶段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广西小学教学现状来看,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尤为必要。

2 小学教育中,老师应用童心与学生交流

考虑到广西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小学生的心理比较封闭,要想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老师就要拥有一颗童心。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时代,童年的印象对于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很珍贵的财富。小学的思维发展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不能总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这样孩子的一切言行都是幼稚的,那些新颖、奇特的东西都会被否认,就会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在课余时间要多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玩在一起,主动接近他们,设身处地,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同与共感。

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阶段老师要想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老师应用童心与学生交流

考虑到小学学生年级较小的特点,老师只有用童心与学生交流,才能做到了解学生思维特点,提高与学生心理沟通能力的目的。

2.2 老师应与学生换位思考

为了做到正确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老师应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和思考问题。

2.3 老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认真分析学生心理特征

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老师只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达到提升师生沟通质量的目的。

3 小学老师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应与学生真诚分享自己

考虑到广西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轻易不要否认孩子的想法。一旦学生被否认,就会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在课余时间要多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玩在一起,主动接近他们,设身处地,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同与共感。结合小学教育特点,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应与学生真诚分享自己,做到加深彼此的了解,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老师应在学生面前深度剖析自己,增加与学生的沟通

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为了赢得学生的信任,老师应在学生面前深度剖析自己,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以此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信任,让学生愿意与老师交心。

3.2 老师应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应将自己的心路历程、成长经历和心理思考都与学生分享,并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保证师生间的沟通取得积极效果。

3.3 老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实现真诚交流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之前,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实现与学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沟通效果。

4 小学老师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应善于捕捉沟通时机

通过对广西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发掘后发现,广西小学生对情感体验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良好的情感体验会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为此,在小学老师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老师要认识到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要善于把握沟通时机。

儿童的情感体验与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的关系。需要得到满足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得不到满足,便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最需要爱护、理解和引导的时候,也就是师生感情沟通的最佳时机。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师生间的沟通质量:

4.1老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需要

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老师只有认真分析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做到有针对性的交流,才能保证师生间沟通的整体效果,满足师生沟通需要。

4.2老师应把握沟通时机

在沟通时机的把握上,老师应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合理利用沟通方法在适当的时机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保证师生间的沟通取得积极效果。

4.3老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考虑到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老师应在与学生的沟通中给予学生正面的影响,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教育阶段,只有加强师生沟通,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学习习惯的目的。为此,老师应用童心与学生交流、应与学生真诚分享自己、并应善于捕捉沟通时机,从根本上提高师生沟通效果,满足小学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丹丹;对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先惠;小学三年级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艳;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的个案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邵旭晓;当代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第7篇: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

[关键词] 学校教育创新;校长;创新力;领导力

学校是实施教育创新战略的基地,一个学校的创新力如何,是这个学校的整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角度分析,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标的确立是学校现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水平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以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牵头、十所高师院校和百余所中小学参加的《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该项研究旨在对中国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回答,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发展模式与育人模式。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一项富有活力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教育探索,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的跨学科研究,跨校际的教育工作者协同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研究,为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提供一种理论准备和分析框架,为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相关决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教育创新力问题的研究,涉及如何界定学校教育创新力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实质,如何分解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内在核心要素,以及如何寻求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本思路,包括学校教育发展的创新点的产生,创新者的结构特征、创新方式,学校教育创新的政策及制度障碍等诸多问题。

一、学校教育创新力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指导思想

关于创新力研究,中国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发展较快,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创新能力评价问题,比较典型且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项研究:一是关于国家创新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由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组成。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关于中国31个省市区创新指数的研究。创新指数由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以及网络能力八个要素组成,共39个具体指标。三是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四是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三方面。至于学校教育创新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集中在校长办学绩效及校长基本素质的评估上。因此,学校教育创新力,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学校教育创新力?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揭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的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一种创新性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创新性活动,构建有变革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从而突破种种阻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限制,使学校实现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以几个基本命题来概括学校教育创新的本质:学校教育创新是一种以“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一种勇于变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回应时代挑战的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创新区别于“提高”,提高指单纯的增长性变化。创新区别于创造和发明,创新更关注执行过程中的努力以及创造性行动,关注目的性和社会价值。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实质在于变革、超越和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学校教育创新在深层次上应回答以下问题:学校教育创新的存在状态(结构与形态);学校教育创新各内在要素的互补、竞争、共生关系;学校教育创新的生长与演变。

在分析学校教育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教育创新力(或称变革力)的界定是:学校教育创新力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追求,学校办学体制中基本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结合、“适应”与“变革”结合的总体综合力。

学校教育创新力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学校教育创新力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审视,确立科学的质量意识、特色意识,促进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使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从而提升学校教育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构建学校教育现展的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使其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和战略转移实施的基地。

基于这一目的,项目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一)全面提升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力,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成长和学校的现展

这是该项研究追求的发展性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具体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人的个性与才能的发展。二是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教育创新文化。三是创建具有生成性的学校生态制度与管理系统。四是营造内外部良好育人环境。五是塑造具有“生成”意识、“理论”气质、“变革”能力的校长,提升领导力。

(二)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的构建,旨在用统计体系构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与本质,也就是说,将诸种外显行为要素归结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效行为指标,建立相应的有效行为模型,用以描述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和本质,以及学校办学的效益和水平。

(三)测度不同地域不同办学条件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发展水平

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不仅有其普遍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具有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发展的特殊性,展现了我国中小学现代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发展形态以及多层次的内容。在实践层面的探讨,既有区域性的发展模式,又有单个学校的发展模式;既有小学、初中,也有高中及特殊教育学校。这一研究要特别关注贫困地区的普通学校和困难学校,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学校创新规律及其制度建设。

此外,还要搭建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力研究的基础数据信息平台。

二、学校教育创新力构建的研究方法

保证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核心问题是学校教育创新力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否则无效的指标将导致虚假的结果解释。因此,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就成为项目研究的关键一环。两年来,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设计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基础性研究(2006.3-2007.3)

基础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对学校教育创新现状进行扫描性调查,基本把握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的经验与问题,从而提出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研究的问题域。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1.问卷调查

从学校现展的目标与价值系统、教育教学业务系统、学校人际关系系统、学校办学资源系统四个主要方面设计问卷,对北京市海淀区十五所中小学教育创新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共完成45万字的调查报告。

2.个人访谈

围绕校长个人成长背景与管理风格,任职以来遇到的重大问题及解决举措,以及当前办学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等问题,对北京、天津、沈阳地区24所项目成员校的校长或校领导进行访谈。

3.论坛研讨

针对目前有关学校创新变革问题的争论及不同看法,项目组分别在北京和深圳召开了两届校长论坛。通过研讨,在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学校教育制度创新的研究域,学校变革作为学校教育创新核心应思考的问题,学校教育创新能力评价与指数指标,校长在学校教育创新中的地位及对校长素质要求等问题上取得初步共识。

另外,已有的研究经验,为我们开阔了思路,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启示。

(二)第二个阶段:专题性研究(2007.4-2007.9)

专题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初步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指标体系。

1.开展专题性调查

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关于学校教育创新的三个专题性调查。专题性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精品课程与骨干教师典型个案调查,班级建设的典型个案调查,以及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的个案调查,为学校教育创新数据库建设和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经验材料。通过调查,共总结19所中小学语、数、外、科学四门学科61位创新型优秀教师教学经验,3所中小学班级建设的创新指标构建典型个案,8所中小学关于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指标的构建,完成调查报告共50余万字。① 通过典型个案研究,归纳和总结当前学校教育创新发展具有特色的和有代表性的实践形态、经验和问题,探讨了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本要素,初步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

2.召开校长论坛

在杭州、苏州分别召开第三、四届校长论坛,集中讨论和修改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的重要意义(必要性与价值),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合理性的标准,以及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8篇: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

关键词:U-S合作;教育见习模式;创新

1国内外关于教育见习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教育见习的研究有以下两大类:(1)教育见习内容的研究。使见习生关注专家教师的学生管理策略、如何听课评课、借鉴优秀教师经验等。如:Watkins提出了三个策略解决新手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Beckett提出培养教师胜任力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2)探讨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与实习见习生的关系问题。如:Parkay和Standford认为,建立良好的指导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实践的成效和效果。我国有关教育见习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教育见习的模式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赵欣如、杜春光等(2012)指出:北京师范大学结合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教育见习的新模式。(2)关于高职院校师范专业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研究。如:葛慧(2013)指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教育见习已经成为师范生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师范专业不仅要高度重视教育见习的研究,还要重视教育见习的组织与安排,更要重视教育见习各方面的改革。(3)关于教育见习与教师专业化进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如:周波(2013)以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五所中学“伙伴合作”项目为例,探讨现有教育见习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见习评价中引进发展性评价理念和原则,能有效帮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促进其专业发展。综上所述,国内外教育见习当面的问题已拥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对制度与实践模式创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总结以下几点:(1)关于教与实践的系统个案研究缺乏,与某地区结合实际情况结合的实证研究较少。(2)偏重于研究普遍现状,对于某一特殊环节的某一特定参与者研究较少,如:师范生个体价值观、实习基地学校与师范生的关系、高校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作用、职能等成果仍相当有限。

2U-S合作培养,教育见习模式创新的具体内容及做法

2.1见习目标

(1)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认识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向,树立职业信念,坚定为教育事业的奋斗。(2)初步接触教学实践,通过课堂观摩参与教学活动,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环节及组织,了解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状况,熟悉小学教师的职业内容。(3)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为日后的学习明确方向,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打下基础。

2.2见习模式创新

(1)采取集中统一实践和分组分批结合的形式,实现课内外一体化、逐层递进、校内外结合的教育见习模式,多层面、立体化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2)实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及“校内实践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教育见习管理体制。每个见习基地即市内小学会有一名大学教师挂职校长助理并负责学生的见习带队指导活动,同时,聘请市内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实行通识指导与专业指导、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见习指导模式。(3)学院每年组织召开教育实习基地学校联席会议,确定各基地学校所接纳的人数,见习存在的问题,并做相应的调整。

2.3教育见习实施内容及步骤

根据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原则,教育见习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入学至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的见习入门阶段、大学二年级的见习提高阶段、大学三年级上半学期的见习发展模拟阶段。不同阶段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第一阶段:见习的初级阶段(1)目标:本阶段为见习的第一步,是见习的启蒙阶段。主要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认识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向。初步进入小学,了解小学的日常管理模式、学校组织运行机制等。(2)内容要求:其一,组织学生观摩并参与小学的活动,如:参与小学的班队活动、观摩小学的教研活动等。其二,邀请优秀教师为大学生做学术报告,使学生树立职业优越感,通过与小学一线教师座谈讨论,了解目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如何成长为一代名师等。第二阶段:教育见习提高阶段(1)目标:本阶段使学生了解课堂教学步骤、如何管理课堂、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发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2)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实习学校进行课堂观摩,每位学生都有专门的校外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沟通和指导。要求学生每两周进小学听课观摩一次。在观摩的过程中学生能真实的接触教学实践,明白课堂教学步骤,了解教师课堂管理策略,熟悉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掌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状态。同时,也能使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改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为后期的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见习升华阶段(1)目标:通过观摩熟练掌握学科教学过程及步骤,内化班主任管理的理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备课、讲课、评课,同时,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为未来的毕业论文选好题目。(2)内容要求:此阶段的内容:其一,观摩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了解学科教学过程,与校外指导教师座谈讨论,帮助见习生改变角色,学习如何听课评课,怎样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等,通过班主任工作的体验,了解班主任管理的策略和智慧。其二,在观摩听评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试讲模拟,优秀见习生可以在小学进行交流展示。这一方面为见习生提供了学习、经历和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让见习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最后,召开见习生表彰总结会,通过见习实践分享、展板制作使见习生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同时,对优秀见习生进行表彰,号召向其学习。更多的见习生能发现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能认识到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不足,也能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找好合适的选题。

3教育见习的效果及反思

通过U-S合作,校内外实践结合的方式改进教育见习,取得了一些成果。(1)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通过入学就接触小学,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有了清晰的认识,体会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也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90%的见习生都感到当初进小学校园,小学生对其敬礼并称老师时,他们都深深感到骄傲。当然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分量,老师要给学生做好榜样。不难看出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学生的认同感很高,并非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无奈选择。(2)实践技能大幅提高。通过创新教育见习模式,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优化学生教学技能。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了社会各个机构的认可。如:我院学生何志妍、李淑萍及李晓雨在2016年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决赛(陕西赛区)获得了一等奖。此外,我院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这也与注重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密不可分。在安康市各所小学的顶岗实习的学生也获得了各个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招教和特岗教师的命中率也非常好。由此可见,教育见习这个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环节有多么的重要,如果这个环节没有达到目标,那么很难促使师范生角色的最佳转变,很难完成教育实习实践的种种任务。(3)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有提高。为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之前,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教学学管理、教学理念等知识。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怎么开展教学研究知之甚少。通过教育见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80%的同学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小学在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主、副科时间分配、学生安全教育、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等问题,部分学生通过参与小学的教研活动能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策略。同时还能针对自己设计的模拟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欣如,杜春光等.创新教育见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8):7.

[2]葛慧.高职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改革问题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108-110.

[3]周波.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教育见习发展性评价探析——以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五所中学“伙伴合作”项目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67-68.

第9篇:小学教育个案研究范文

一、中小学教师应对教育科研做出合理的定位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认识活动。作为中小学教师,自己做的教育科研没有必要必须像专家那样去“创新”,更不用去“填补空白”。主要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把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研究方法也没必要那么“无懈可击”,可用观察、调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和个案为主,或尝试一下“准实验”研究。而“科学的理论”,主要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作为教师,在师范学校或进修时早就学过。至于“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更不在话下,谁不在天天与这些现象和问题接触呢?

可见,只有“方法”这一要素才算“难”,但决不“太难”。如班主任通过个别交谈、小组访谈或问卷,了解班内的情况,并把搜集到的信息作为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的依据,这实际上就是观察法和调查法的初步运用;老师们经常通过写课后体会、记录工作中遇到的事件,将这些体会、记录进行分析、归类和评议,这实际上就是叙事研究的雏形;还有一些教师常常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进行的追踪关注和教育,这其实就是个案研究;也有一些教师得知一种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时,就在自己的班里进行实验,且将其它的班级作为参照,最后用某种方式来评价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这个过程其实你就已经尝试了准实验的方法了。通过对教育科研的一番剖析之后,我想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此时心中定会豁然一亮。

二、中小学教师应该把握住教育科研的一般特点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它具有教育科研的一般特点,也具有不同于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自身研究特点。中小学教师要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正确地解决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应该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般特点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1.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效性和应用性。

这是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始终处于交互作用、交互影响的状态。教育者就是研究者,教育活动的对象就是研究的对象,课堂就是“实验室”和“研究所”。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是一种密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研究。

2.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取向,具有很强的探究性、体验性和针对性。

中小学研究的课题(包括学校的总课题和实验教师的子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去学习相关的理论,再进行筛选,建立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展开研究,积累资料与体会,并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规律上升到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总结和提高,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以行动研究为主

主要是对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的实践研究,是一种行为研究,重在解释实际问题,它不排除使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但更多的是学习、讨论、观察、思考、总结、实践,并不断地验证,在行动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4.一种校本研究

所谓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单位,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分管领导和实验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即是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学校自行确定课题,自主制定研究计划并实施的两种研究活动。其基本特征在于:校本研究课题来源于学校的实际,具有解决学校现实问题的针对性;以观察――访谈――案例――行动等研究方式为主,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具有解释学校现实问题的实用性。

三、中小学教师应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入手选好课题

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科研的价值不在于创造、创新多少理论,而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研究活动,实实在在地解决教育中的一些棘手问题,探索出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选好课题是进行教育科研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因为课题本身规定了科研的任务与主攻方向,是决定整个教育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中小学教师要选在自己最感兴趣、乐于去研究来自教育教学当中的身边问题为研究课题。现提供几个方面,以起抛转引玉之功效。

1.从课改理念中思考、筛选,提炼课题。

新课课改下的教育科研强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动、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如何正确地将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教师迷茫和困惑之处,也是问题萌发之处。如以“课例为载体”的教育科研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题。它的内容是真实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形式是开放的,通过主题研究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因为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师能够深度渗入,教师们“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它强调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与教师的日常工作融为一体,达到了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

2.从教育对象中发现、筛选,提炼课题。

学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典型的现象,正是课题产生的切入口,也是培养科研教师敏锐眼光的切入点之一。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只有教师的提问,不见学生的质疑。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3.从课堂教学困惑中筛选,提炼课题。

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是针对课堂中的困惑和问题而写的,是一个丰富的课题库,利用教学反思提炼问题,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因此,从平时的听课、评课、授课中,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是提高教师科研的又一条有效途径。如,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忽视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学生书写的姿态歪歪斜斜,书写的字体“千姿百态”,有的教师视而不见,有的教师关注却无方法,于是就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应养成哪些良好书写习惯”,“这些习惯如何养成”等课题。

因此可以说,中小学教师都会教育科研,也经常在搞教育科研,而且他们的研究比专家更便利。因为,他们每天置身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拥有比专家难以拥有的活生生的课堂、学生和家长,拥有评价与反馈的多种渠道。

一些教育大家,如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等之所以成为“大家”,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始终不离开教育第一线;一些名校之所以有“名气”,正是因为他们重视一线教师搞科研。因此,中小学教师是最应该、最能够、也最容易把教育科研搞好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