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范文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

第1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范文

自主经营 多户家庭农场优势明显

通过自动转盘式挤奶台,4名员工可同时给60头牛挤奶;在牛舍中,牛可以自由走动、休息、进食甚至享受按摩;不到50人就能负责3000多公顷的土地种植和经营,牛粪和谷物直接用于发电并卖给国家电网。这是笔者走访德国勃兰登堡州一家现代化农场见到的景象。

这家农场兼营牛奶和种植。农场负责人洛塔尔・帕夫洛夫斯基告诉笔者,他所在的卡施泰特农业生产合作社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生产牛奶,目前农场1200多头奶牛年产奶1.2万吨,这是合作社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农场里,笔者很少看到工人。“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就越来越少。”帕夫洛夫斯基接着说:“你刚刚看到的那个开拖拉机的女工,她家里有30公顷土地,但她不愿自己单独经营。于是,她加入了合作社,把土地租给我们,来这里上班。”

帕夫洛夫斯基说,比起单户家庭农场,这种多户家庭农场的形式有很多优势。“单户家庭农场很可能要一年365天工作,可在我们这里,工作的时间是固定的,生病了可以有人替班。农场还有很多福利,让人感觉很温馨,就像是在一个团队里面。”

卡施泰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状况良好,农民可以拿到每小时10欧元的工资,此外股份持有者还享受每年的分红,退休撤股时能够根据工龄和职务的不同获得一笔津贴。合作社的发展决策都由农民自己做主。“未来20年我们的经营发展都将不成问题。”帕夫洛夫斯基对此非常自信。

目前,德国农业生产模式趋向灵活。2010年,德国近30万家农场中,90%以上为家庭农场。德国农民联合会的发言人约翰内斯・丰克告诉笔者,德国农场大部分为家庭自主经营,很多农场不再自己购置大型设备,而是租用其他公司的设备和服务,耕作方式越来越灵活。

明确用途 通过政策调控土地价格

走在卡施泰特农场的核心区域,笔者看到很多新购置的农用耕种设备,新建的牛舍,屋顶上新装的太阳能板,还有自动化转盘挤奶台等现代化设施,牛舍扩建计划也正在筹备中。

帕夫洛夫斯基介绍说,在过去3年里,公司在生产扩建、设备更新换代上共投资550万欧元,其中150万欧元是自有资本,300万欧元来自银行贷款,还有100万欧元是从联邦州获得的资助。欧洲农业基金、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资助一起用于帮助农场提高竞争力、改善环境、提高农产品多样性。联邦州在制定资助条件时拥有一定的自。

德国政府通过政策调控农业用地的价格。根据德国农民联合会的统计,近年来德国农用土地价格增长迅速,仅2011年土地价格就增长了14%,每公顷达1.35万欧元,其中东部联邦州的土地价格增长更快,达19%。德国的法律规定,保障农业用地不能用作非农业用途。此外,联邦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使得很多企业投资种植谷物和油菜籽用于生物能源领域,目前这类用途的农业用地占230万公顷。

约翰内斯・丰克认为,过去几年,生物能源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很快,随着政府减少对生物能源补贴的讨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也会相应大幅减少,目前德国农产品用于食品和能源的比例较为平衡。

注重环保 政府资助不与产量挂钩

德国是欧盟第二大农业生产国,也是欧盟最大的牛奶、猪肉生产国。2011年,德国农业产值为523亿欧元,占欧盟的13.6%,仅次于法国。考虑到欧盟市场与世界市场的农产品存在价格差,为了保证欧盟食品安全和农民收入,欧盟向农场提供直接津贴补助。

丰克向笔者介绍,在德国,这一津贴不再与产量多少挂钩,而是重视农场对环境的保护等理念,比如要考量农场对动物、自然、环境和消费者保护标准的遵守情况,这些是与农产品津贴挂钩的重要因素。日前,欧盟农业部决定,未来会将农业补贴的30%与环境挂钩。

目前,德国农民平均每公顷土地获得的欧盟津贴约为320欧元。丰克说,将津贴与产量脱钩有助于防止农民为追求更多的津贴而一味提高产量,给市场造成压力。津贴与产量脱钩可以让农民更多地考虑市场需求。

第2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范文

一、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特征

农业标准化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其自身特征可以有效规范各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在理论研究中从宏观角度了解到农业标准化的特征主要集中在市场化、地区性、技术性以及政府推动性这几个方面。农业标准化的市场化特征表现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李小洁等(2012)从生产方面对农业标准化的市场化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实质上是由生产的标准化决定的,缺少了标准化也就失去了市场的支撑,标准化生产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2]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受中国农业区域特征不同的影响,导致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受到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张帆(2014)指出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大,而我国地域的区域性特征比较明显,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只有在合适的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3]科学技术的使用贯穿整个农业标准化发展过程,同时保障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安全性则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技术性特征。刘晓利(2012)通过研究了解到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农户作为生产主体要以农产品的生产标准、技术标准以及质量安全标准作为生产行为准则,而覆盖整个产业的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更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保证。[4]政府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标准化发展的直接性,缺乏自主经营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形成了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政府推动性特征。王翔(2008)指出农业标准化不完全是市场发展中自然产生的,政府的强制性推广一定程度上是标准化快速发展的成因,“一刀切”的政策执行使许多不具备标准化发展的地方跨越式发展。[5]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基本平台。根据农业标准化发展特征,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发展现状也呈现出以市场化、地区性、技术性以及政府推动性为主的四种发展态势。以市场化为主的发展态势注重市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的影响,四川省郫县锦宁韭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以合作社为纽带联合起来进行标准化生产以应对市场压力,形成统一的标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先进技术为指导,使韭黄的市场价格不断提高,农户收入逐渐增加,很快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韭黄生产基地。[6]以地区性为主的发展态势注重发挥地区特色优势,四川西峡县农丰猕猴桃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发展猕猴桃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同时以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基地为依托将观光农业作为发展的另一个重点,逐渐形成以观光标准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经营局面。[7]以技术性为主的发展态势注重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标准,陕西眉县齐峰富硒猕猴桃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取得订单值前就与社员签订标准化生产协议,并定期举办标准化方面的培训,还专门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进行实地技术指导,不断保证技术更新。[8]以政府推动性为主的发展态势政府占有主导的地位,四川安岳柠檬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政府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柠檬产业发展的决定”和2004年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国柠檬之都的实施意见”,逐渐形成了柠檬标准化生产的产业链,农户生产技能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比较明显,并开发了全国柠檬生态旅游基地,产业影响力开始辐射全国范围。[9]

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发展的路径

(一)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完善农业服务标准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现实需求,稳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有助于市场化良好的运行,而完善的农业市场服务更可以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吴棉国(2011)认为农业标准化的建设应该以标准体系发展为前提,而标准化体系发展应该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切入点,在发展中形成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体系。[10]李小洁等(2012)从完善农业服务标准出发,认为应该加快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标准,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建立服务性合作社并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的互助合作。[2]

(二)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品牌化发展

在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解决区域性发展差异和农户标准化意识的缺失是现阶段标准化推广的主要工作,同时要发展地区农产品品牌化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范小菲(2011)认为农业标准化作为一个新的发展形式,必须保证基层标准化内容的充分宣传,搞好对管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并加强对合作社内部人员的广泛宣传。[6]乔德华(2012)认为树立品牌意识,发展品牌化经营将是农产品在市场化发展中新的竞争优势,通过不断加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工作,鼓励倡导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龙头企业和示范生产合作社生产出消费市场信任、竞争力强的农产品。[11]

(三)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监测能力建设

农业标准化有助于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同样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在农业标准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钱永忠(2013)指出充足的生产经验和较高的文化水平作为高技术水平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效益。[12]范小菲(2011)从科技支撑体系出发,认为完善的科技体系有助于标准化生产过程的进一步提高,还要积极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6]郝阳阳等(2014)了解到农业标准监测体系建设也是推行农业标准化战略、促进合作社标准化发展的保障措施。[13]

(四)增强政府主导作用,完善资金政策扶持

第3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范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意识也越来越高,因而“菜篮子工程”不仅体现在供应充足数量的蔬菜,更要体现在供应足够安全的蔬菜上,加之发展绿色农业的提出,这些都要求一线农业生产者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有新的认识,需要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防治的观点融入到生产中。针对南方早春大田生产的实际情况,笔者对一些易于操作的蔬菜病害生态防治措施简单说明如下。

1 水稻轮作后休耕

为了实现较高的经济收益,一线的农业工作者往往采用“早春大棚蔬菜―水稻―秋(秋冬)季蔬菜”的生产模式。这种“旱地”与“水田”的交替的栽培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调节土壤中微生态,但土壤长期高强度的承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土壤生产力的下降,所以适当的休耕有利于土壤生产力的恢复与土壤微生态的平衡,有利于降低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初侵染水平。

2 土壤pH值的调节

施用石灰粉或者硫磺粉等来调节土壤pH值,使土壤pH值不利于某一病害的发生,而有利于蔬菜的生长,在这种此消彼长的综合作用下提高蔬菜的抗病性。

3 整理田间卫生与深耕

寒冷的冬季是防治病虫害的一个有效的天然措施,所以在结束秋(秋冬)季蔬菜生产后要认真整理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残体与杂草,防止病虫害在残留的有机体上过冬;对土壤进行深翻有利于土壤熟化,从而使寄生性的病虫害失去载体而死亡,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数量。

4 有机残体集中处理

对于秋冬季生产中产生的有机残体集中进行处理。如一些病枝可以进行焚烧,一些容易降解的有机体可以投入沼气池或者化粪池中进行处理。病枝的焚烧可以避免其再次传染或者作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5 品种的轮换与选择抗性品种

单一品种的长期使用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病害产生选择性,从而可能使某些病害集中暴发;选择对一些常发病害具有抗性的品种是对这些病害防治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在选种时选用那些具有较好商品性的抗性品种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风险。

6 炼苗增强蔬菜幼苗的表观抗性

在大棚育苗阶段要根据具体的天气情况适时进行炼苗,增强蔬菜幼苗的表观抗性。炼苗的具体措施有增强通风、增加光照、肥水控制蹲苗等。通风也有利于降低温棚中的空气湿度,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7 嫁接苗的使用

黄瓜、茄子等在大田生产中常常会发生枯萎病、青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土传病害往往很难防治且防治成本也较高。近年来,生产中常采用嫁接换根的方法来进行土传病害的防治。单户的农业生产往往考虑到成本问题不愿使用嫁接苗,但农业生产合作社或者与涉农企业挂钩的农户需要考虑嫁接苗的优势,并积极推广与应用嫁接技术。

8 有机堆肥与生物肥料的使用

有机堆肥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调节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恢复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与达到土壤中微生态的平衡,有利于促进蔬菜的生长与提高作物的自身抗性等。微生物肥料是根据“以菌治菌,以肥抗病”的生防原理研制出来的肥药多效的肥料。微生物肥料具有改善土壤、修复土壤微生态、增产、抗病等优点。有机堆肥与微生物肥料使用是无公害蔬菜与有机蔬菜生产的好帮手。但在实际的使用中需要注意有机堆肥的腐熟度,即有机堆肥需要充分腐熟才能使用,避免病虫害的引入;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效果不如化肥那么直接与明显,但需充分考虑其生态的综合效益和其在无公害蔬菜与有机蔬菜生产中的作用,应积极推广。

9 转基因作物与脱毒苗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抗病品种,但由于对其安全性的褒贬不一,所以在此不进行推荐说明;通过组织培养生产出来的脱毒苗对于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是有效的,其对马铃薯等的脱毒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0 无公害生产保障设备的使用

第4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范文

一、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我们针对土地资源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其实效性和实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信息渠道不畅,新技术推广不及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田基本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等实际情况,从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入手,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社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已有450个村的8.79万户农民自愿组建2460个合作社,占全县总村数的97.4%,总农户数的61%。合作范围逐步扩大,涉及到多行业、多层次。其中,种植业1525个,养殖业562个,运销服务业151个,农产品加工58个。农业经济合作社的建立,通过利益纽带和民主机制把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凝聚到了一起,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通过经营体制的创新,优化了土地和劳动力两个资源,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强化了“统”的功能,调动了农民生产和经营积极性。

二、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发动,搞好试点。农民是农业经济合作社的主体,农民群众认识不认识、支持不支持,是农业经济合作社发展快慢的关键。特别是农村中的一些老农民,在农业经济合作社认识问题上,存在误区,认为又要走五十年代农业合作社的老路子,又要“归大堆”,为此在宣传过程中,我们在注重宣传合作社的性质、意义的同时,更注重向群众讲明,现实的合作社与五十年代农业合作社的不同:五十年代的合作社是以取消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为出发点,吃的是“大锅饭”;而现在建立的农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之上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性合作,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是农民群众自己为自己服务的组织。通过宣传,消除了群众的顾虑。同时,为了统一思想,进一步的宣传发动,我们首先组织了8万多农民外出参观。通过学习先进村规模种养的好经验,极大的调动了外出参观农民的积极性,有的村回来后就自觉组织起来,将土地互换归并成大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联城乡许家沟、界牌镇双河峪、蒙阴镇熊家万等群众基础好、代表性强的3个村,先行开展了创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试点。在试点过程中,群众迸发了多年来少有的参与热情,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能人”牵头,自愿组合。试点成功后,及时总结经验并进一步推广力度。首先,通过村民自我推荐,群众推荐及村两委推荐等方式,产生牵头人。在社长产生之前,由牵头人负责宣传动员,征求意见,召集会议等事项。然后,牵头人和农户之间相互选择、自由组合,明确合作社社员范围。在此基础上,各合作社举行全体社员会议,民主选举社长,理事会、监事会、制定合作社《章程》。最后由社长确定内部管理人员,负责生产资料采购及农产品的销售等方面工作,自发组建起了农业经济合作社。

三是互换土地,化零为整。合作社成立后,根据群众意愿,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等基本原则,在保证原承包土地数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土地互换集中。工作中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丈量土地,合理分类。对土地全部丈量后,根据各村实际,将所有土地划为洼地、岭地两大类或一大类。二是以产定级,确定标准亩。以粮食常年产量确定地级,以此作为互换土地折算面积的依据。三是确定地上附着物的补偿办法。对在承包田上发展经济林半亩以上的,互换后仍由原承包户优先承包;对地上附着物,以现金补偿后归互换后的承包户所有。同时,对水利、道路建设用地,按规划统一预留。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村里组织各合作社社长抓阄,将土地划分到合作社,合作社再根据各户人口将土地划分到户,从而实现了一社一大片、一户一大块的种植格局,达到了化零为整的目的。

四是因地制宜,多层次多领域发展合作社。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各乡镇、村的资源条件、产业特点、群众基础等方面因素,不搞行政命令,不强求整齐划一,而是适应那种合作类型就发展那种类型,群众愿意组建多大规模就组建多大规模。可以建立综合性质的合作社,也可以建立专业性质的合作社,可以在一个村的范围内合作,也可以跨村、跨乡镇搞联合,积极引导合作社向多层次、多领域、多行业发展,扩大合作范围。截至目前,全县合作社按产业划分,种植业合作社1525个,其中,涉及粮食的151个,蔬菜159个,果品1068个,中药材60个,食用菌19个;养殖业合作社562个,其中,家禽养殖533个,水产品养殖26个;农产品加工58个;运销服务业151个;其他164个。按合作社所在区域划分,村及村以下合作社2154个,跨村239个,跨乡镇67个。按合作社兴办主体划分,农民自办2173个,乡村企业改造兴办的3个,农业技术服务部门领办的116个,龙头企业兴办的24个,其他形式兴办的144个。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优化配置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由合作社牵头,在社员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互换,化另为整,解决了土地分散问题,既方便了群众耕种,又实现了成方连片,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适度规模经营。界牌镇双河峪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后,通过土地互换,由过去每户十几块,变成了几大块,截至目前,由合作社统一组织深翻土地600余亩,开垦荒岭300余亩,新发展经济林560亩。

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闯市场的能力。合作社的建立,把家庭经营与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镇家禽养殖合作社采取统一供应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方式,组织本社社员进行肉鸡的生产销售,促进了肉鸡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该社共拥有社员230户,发展养鸡大棚240多个,每棚肉鸡生长期45天左右,一个生长期每棚平均收入1.2万元,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了肉鸡的规模化养殖。坦埠镇代家庄村农业经济合作社以“信息共享,技术互助,风险与共”为原则,以代家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截至目前,已发展中药材面积1.5万亩,种苗面积1500亩,各类种苗12亿株,年产各类干鲜优质中药材近万吨,所产中药材不但满足了自身供应,还销往淄博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三是农业投入大量增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我县以合作社为单位,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田改造,加大农业投入,是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全县以合作社为单位,新建水利设施4000余处,投入总额5000余万元,新发展果品6.22万亩,其中,仅桃一项就新发展5.45万亩。野店镇朝阳合作社自建社以来,邀请水利技术人员规划水利工程12处,共投入资金12余万元,建起蓄水3.6万方的蓄水谷坊9座,比预算资金节约10多万元。

四是为农产品的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效载体。农产品的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是国内外市场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意义。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来实现,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垛庄镇营里葡萄产销合作社,先后投资30多万元,引进美国红提、“美人指”、“高妻”等优质葡萄苗木新品种无偿提供给群众。当年,全村就发展葡萄120亩。在合作社的指导下,按照章程和具体的操作办法,认真组织社员按照无公害和标准化进行生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鉴定,统一分级包装,保证了产品质量,受到了客户好评,该社还为其生产的葡萄注册了“营里红”牌无公害葡萄商标,大大提高了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村葡萄面积达到450亩,产量达到40万公斤,收入100多万元。新晨:

五是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民群众行使民利、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搭建了舞台。农业合作社从组建到运行,从社长的选举到经营决策的制定,始终贯串着民主意志,真正体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原则,为农民群众参与生产经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存在的问题

第5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范文

乡位于市东南部,地处山下,距离市中心30公里,、公路、快速通道横贯全乡,高速公路竣工后,距出口仅需10分钟路程,距坝出口仅需15分钟路程,交通十分便利。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地下藏有大量石灰石、石膏矿资源,地面有300余种中药材,10多种果木,是薯类、错季节蔬菜、珍稀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的发展基地。全乡幅员面积62平方公里,辖6个村3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共2224户,10280人,均为汉族,现有耕地面积5340亩,其中田783亩,地4557亩。境内有机械厂、有限公司、药业公司、市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

快速通道及高速公路的建设,必将使我乡交通进一步加强,山地质公园及--河旅游开发的建设,必将使我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迫使我们要将发展的目光看得更远,规划要更科学,乡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调查,认真研究,对乡建设用地预留、产业布局及未来发展思路上作如下汇报,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建设用地预留

场镇扩展用地预留:场镇地处路线,因此,建设用地预留从公路两侧离公路边缘15M,两边各留20M作为场镇扩展用地。从26——30公里,主要是民居建设,重点安置受灾农户,高山移民等,建设风格按现行市新农村建设风格进行。从30公里——31公里,重点摆布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农产品仓贮企业;30公里——溪,作为民居建设用地预留,争取三年内,场镇人口达到3000人以上。

快速通道出入口的建设用地预留:范围从快速通道出入口到快速通道建设用的弃土场,面积50余亩。31公里——山为旅游产业用地预留。

二、产业布局

调整路、路及快速通道周边和旅游景区的部分基本农田,利用富硒土壤和传统养殖习惯的优势,在30公里——31公里,除现有的名茶加工厂,马铃薯种薯贮藏库外,利用原加工厂的空闲厂房,新增一家珍稀食用菌深加工厂及贮藏库;新增一家乐器半成品加工厂。在28——30公里,结合地质公园旅游,新建5——10户具有山特色风味的农家乐;利用山及周边的林木资源,在漆树坪村及桅杆坪村建成规模较大的盆景和苗圃基地;在快速通道出入口至弃土场新建30——40幢新式别墅,安置因快速通道建设的拆迁户,对这一新区建设,乡人民政府将邀请一些设计专家进行高起点设计,请高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高规格建设,努力打造成花园式小区,以作为山地质公园旅游作餐饮、休闲的补充。

三、未来发展思路

1、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构建山天然氧吧和江上游生态屏障,重点是植树造林,打击乱砍滥伐。

2、依托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观光农业。

3、利用富硒土壤和传统种养习惯,生产天然富硒农产品,重点是疏菜和生态猪。

4、发展和种植盆景及苗圃,打造结合部盆景之乡。

四、我乡近期工作

月底前做好全乡六个村居民集中点规划,并启动田坝村在快速通道口的别墅建设。(我乡六个村集中点规划:田坝村:快速通道入口,入住35户,145人;坪村:榜居民点,入住100户,450人;村:居民点,入住110户,510人;村:居民点,入住30户,100人;坝村:坝按旅游业主要求新建5000户,20000人;垭村:居民点,入住90户,420人)。

第6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范文

小微信卖鸡蛋,聚拢精准扶贫的大民心

调研中发现,村里留守儿童很多,由于没有村办幼儿园,孩子们要到好几公里外上学,而且要路过一条交通要道,安全问题牵动着全村老少的心。在了解完情况后,扶贫工作组的同志决定,就从帮助村里建设幼儿园入手,为这个贫瘠消沉的小村庄打一针扶贫开发的“强心针”。然而建幼儿园的资金不是一个小数字,虽然教育部门有一定的经费支持,还是存在不小资金缺口。

小微信、卖鸡蛋、筹善款。

圈洪爽村在山区,家家都在山上散养了许多土鸡。一次走访中,扶贫工作组的同志看到村民正拎着篮子满山捡鸡蛋,草丛中、树洞里、石缝下,不一会就捡了一篮子。这可是正宗的草鸡蛋啊!这一细节让扶贫工作组的同志眼前一亮。为何不从草鸡蛋入手,让农民手中的草鸡蛋,变成解决幼儿园建设资金问题的“摇钱蛋”?想到就要做!工作组和村民协商后,成立合作社,建立专门的微信销售账号,以批发价从村民手中收购,以“爱心价”对外出售,差额作为利润,专项用于筹建幼儿园。这一举措赢得了全村百姓的支持,第一车鸡蛋就是村民用自己家的货车免费运出去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市妇联及时推出了“三微”爱心公益计划,即持续通过“微信”号召全市女干部、女企业家积极参与“爱心抢购草鸡蛋,精准筹建幼儿园”的微公益活动,还孩子们一个“微笑”。你一盒,我一盒,“吃鸡蛋做公益”的宣传口号吸引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普通家庭广泛参与。特别是市女企业家协会是在多维联动扶贫中表现最踊跃、最积极的一个生力军。活动开展以来,已经有30多个女企业家协会会员,分批次购买草鸡蛋5000多箱。

巧搭车、结亲戚、获支持。

为了持续保持社会各界购买爱心鸡蛋的热情,同时扩大活动影响力,市妇联利用微信公众号、各类社会组织微信群、电视、报纸等各种宣传途径对这一公益活动进行了强势宣传,吸引了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

有爱心企业发起了“爱心抢购草鸡蛋,精准筹建幼儿园”的公益倡议。有爱心企业将该幼儿园作为企业结对帮扶单位,长期在圈洪爽村定点采购爱心草鸡蛋,持续扶持该村经济发展。有爱心企业设置了爱心草鸡蛋专柜、专门组织爱心拍卖会,系列活动不仅解决了幼儿园建设的费用缺口,还帮这一贫困山村结上了一批“富亲戚”。

小山村刷关注,做足精准扶贫的大文章

卖鸡蛋建幼儿园只是扶贫工作的小切口,工作队利用卖鸡蛋建立的“朋友圈”,搭建微信营销的渠道、人脉、资源、口碑、民心,做足了精准扶贫的大文章。

挖优势、做推介、做宣传。

市妇联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专业的微信营销团队,将圈洪爽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机的农副产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条件制作成吸引力强的微信宣传资料,借助前期鸡蛋营销建立的微信矩阵群,进行强大的有针对性的裂变式微信宣传推介,期望能够将圈洪爽村的优势资源推送到更多的投资主体面前,期望更多的发展主体能够关注该贫困村,提高圈洪爽村的点击率,提高扶贫工作的成功率。

强招商、引凤凰、落项目。

市妇联针对精准客户开展精准招商。市妇联组织市女企业家协会、中小企业家联谊会、华服园等人数众多的女性群体分批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举办投资合作研讨会,分析该村发展方向、投资流转的土地、合作现有的种养加项目、建立肉牛、草鸡、花生等有机农产品供货基地等等,整合城市的优质发展资源来对接贫困村,借助专业的力量来发展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在这过程中,不仅致富项目得到的大力发展,村里还组建了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申请了“吴二大爷”草鸡蛋品牌,在村支委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开始组建团队,学习微信营销,大家发展经济的愿望空前高涨,脱贫致富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小经验抓推广,拨动精准扶贫的“大转盘”

圈洪爽村的草鸡蛋彻底火了,圈洪爽村的幼儿园即将破土动工,圈洪爽村也即将迎来一批批带着资金、智力、项目的客人,但在全市还有很多圈洪爽村,还有很多的贫困家庭,如何利用微信、电商平台转动精准扶贫的大转盘?全市妇联系统的同志在努力探索着。

搞活动、建基地、聚人气。

今年“三八”节以来,市妇联成立“紫藤花”女子创客学院,举办女大学生创客节,组织“巾帼电商项目展”,宣传互联网创业的先进典型,邀请电商培训师、微商成功代表来连传递最新资讯,赴南通、义乌学习服务互联网创业的先进经验等等,培养集聚互联网创业的专业人才,营造创业氛围。同时,积极创建巾帼示范基地、巾帼电商服务站,对全市从事电商集中的村进行了筛选,重点排出曲阳乡赵庄村、青口镇下口村等20个巾帼电商专业村,组织近万名妇女开展培训、交流、结对等活动,在做强做大专业村的同时,组织贫困地区的家庭、项目进行对接,借助互联网实现脱贫。

立基层、借平台、抓培训。

立足市妇联巾帼创业培训孵化基地,联合市跨境电商协会,开设免费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主题课程系列培训,实实在在地推动巾帼电商迈上新台阶。连云区妇联与京东合作,在电子商务创业园设立母婴用品体验店,定期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介绍开店经验和线下服务;赣榆区妇联与“三好优品”电商平台合作,辅导农产品女经纪人申报认证农产品、品牌创建、营销推广、包装设计、物流管理等业务;灌南县新建妇女电子商务培训基地,每期30-40名学员,额满开课,循环开班,开设包括微信营销等诸多课程。通过培训和实践培养了一批互联网创业的骨干人才,借助她们带动更多的贫困妇女走上创业道路,借助她们将农村滞销的种养加产品销售出去。

广合作、争项目、深扶持。

深化与人社、商务、农委、供销社等单位的合作,合力推进“互联网”与妇女发展相结合,争取各类项目扶持资金,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妇女创业。深化与“三好优品”电商平台合作,以赣榆区黑林镇为起点,推进女农产品经纪人的产品入驻该平台,设立村级服务站,由留守妇女承担购货、产品、快递等服务,并带动村民利用网络推广产品。同时,利用微信矩阵网络,讲述贫困家庭故事,推销贫困村的产品,链接在“三好优品”等电商平台销售,帮助贫困家庭致富的同时,带动整个农村的互联网创业发展。

第7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范文

一、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一)买方的议价能力

一般来说,买方数量越少,个体购买量越多,则买方的议价能力越强。我国产地批发市场中的买方主要是长途经销商,他们从产地市场长途贩运到销地市场销售;城市销地批发市场中的买方主要为二级批发商、零售商贩和一些大型超市。批发市场中的长途贩运商、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贩以个体为主,目前数量较多,但其正逐渐向公司化、规模化、正规化发展,未来数量上会有所减少,经销规模会逐步增大;购买量大是大型超市作为买方的主要特征。再者,交易越公开,买方的议价能力越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一个公开的交易场所,通过信息及时,所售产品和价格一目了然,买方很容易了解市场行情。此外,现在买方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性,其忠诚度也较低。所以,综合上述因素,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买方的议价能力总体较强。

(二)供方的议价能力

供方主要包括农产品经销商以及农户、农民合作社、等。一般来说,供方的数量越多,每个供方的供应能力越相近,其议价能力越弱。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供方中,数量众多,规模相对较小,但随着供方发展及其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供方能力在逐渐增强,数量有减少趋势。在产品标准化方面,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缺乏统一公认的等级划分标准,产品质量主要凭借经验判断,主观因素胜于客观标准,继而降低了供方的议价能力。此外,我国已经有很多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了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合作,其中一些批发市场还发展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市场供方的议价能力会日益降低。同时,供方和市场之间的交易是公开的,从这方面讲供方的议价能力较弱。综合上述因素,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供方的议价能力总体较弱。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也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市场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因素:进入新领域的壁垒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新进入者的反应情况。在进入壁垒方面,新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受到规模经济、品牌认知度差异、资本需求、客户转移成本、人力资源支持条件和政府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进入壁垒属于中等。在行业内反击方面,在同一地区的已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它们对新进入者的反击很强烈,通常会导致恶性竞争,从而导致两败俱伤。所以,业内企业的反击程度较高。综合上述两方面,新进入者的威胁中等。

(四)农产品批发市场之间的竞争

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一般来说,在一个行业中,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可以产生超额利润,激烈的竞争会导致整个行业利润下降,而在一个行业中存在大量的竞争者会降低合作的机会。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总数已经发展到4150个,总体上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同时,从全国范围来看,规模接近的批发市场很多,分布也较为集中,并且经营方式基本相同,批发市场之间竞争比较激烈。

通常,产品需求的波动会加剧行业的竞争。农产品属于需求稳定型产品,很难加剧行业竞争。此外,众多企业分食固定的市场份额也会使得整个行业竞争加剧。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一方面,批发市场规模较为固定,多人分食会使得竞争加剧;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特殊性,对选址方面要求很高,所以各竞争市场纷纷“跑马圈地”,甚至导致恶性竞争。综合以上方面,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内竞争状况总体在中等水平。

(五)替代品的威胁

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来说,其替代品主要为连锁型生鲜食品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电子商务网站等。近年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其已有能力在农产品交易中跨越批发市场,直接与超市或其他零售终端实现“农超对接”,继而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威胁。

目前,很多连锁超市仍然从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农产品。随着连锁超市等零售终端的发展,通过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生产基地、签订订单农户或寻求自己的专业批发商,连锁超市等零售终端也将有能力摆脱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依赖。所以,连锁超市等零售终端作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替代品之一,具有中等偏上威胁等级。另外,近几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市场也在全国各地兴起,尽管目前交易品种有限,交易制度也不甚规范,但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地区辐射范围大,可由局部市场,向全国、甚至全球的市场发展。因此,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也对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构成一定威胁。

综合上述五力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的吸引力较强,行业内竞争激烈程度中等并呈上升趋势(见上图)。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入门槛并不高,所以未来行业内批发市场的竞争将主要在批发市场与替代品之间展开,并且可以预见随着替代品的发展完善,竞争会日益激烈。

二、竞争环境推进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多维发展趋势

(一)横向网络化发展趋势

农产品批发市场横向网络化发展趋势可以分为连锁兼并、区域集结和功能拓展3种形式。在连锁兼并方面,一些市场利用其资本、品牌和管理优势,向其它市场输出资本和管理,在本埠和异地同时经营若干市场,一些市场还形成了母子市场体制和市场集团体制。例如,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采用资本运营为主要手段,先后购并了一些批发市场的股权,初步形成了全国范围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也在河北、内蒙等地通过兼并重组建立了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初步实现了网络化经营。在功能拓展方面,一些市场通过增加交易品种,实现市场转型;另一些通过扩大市场经营场地,增加服务功能;还有一些通过功能延伸,大力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不断强化其物流功能。另外,还有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向国际贸易领域延伸。在区域集结方面,以区域为核心的地方大市场可联合当地各农产品批发市场,结成战略联盟,集中优势增强竞争力。

(二)纵向一体化发展趋势

现代意义的批发市场己不单纯是商品的集散和交易中心。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质量,保持交易规模,批发市场需向生产和零售领域延伸,实现纵向一体化经营。由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类型、规模、实力不同,因此纵向一体化发展趋势展现出3种方式:一是向生产领域延伸。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优良品种,发展产供一体化经营;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兴办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以掌握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货源。二是向零售领域延伸。批发市场积极发展零售终端市场,以扩大商品流通规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如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已建立了100多家社区菜店,实行统一配送,不仅扩大了经营规模,也降低了销售价格,让利于民。三是向全供应链发展。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方面向上游延伸,投资或参股建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另一方面向下游延伸,与农产品零售终端结合,为其加工、配送农产品,以实现供应链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三)竖向虚拟化发展趋势

未来在市场不断发展的培育和催化下,随着入市者交易规模扩大、信誉程度提高、交易制度完善等因素的发展,信用交易、电子拍卖交易、网上交易等将逐渐成为一些市场的主体业务,其中,电子拍卖市场方面,由于标准等原因,我国目前电子拍卖交易模式较多应用于粮食、棉花、食糖等大宗农产品,生鲜农产品领域应用较少,但也有云南花卉、山东寿光、深圳福田市场开展了电子拍卖试点。农产品电子商店模式是农业企业利用电子技术从事商品零售业务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农业企业价值链的营销元素和买方价值链的采购元素直接通过网络相联,给买方和卖方都增加了收益。电子交易市场方面,近年来,已有一批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市场涌现出来,但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亟待加以规范管理。

结合上述五力模型分析结果及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三维发展趋势,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波特五力模型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三维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第8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家庭承包;适度规模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11-0048-03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对我国农村家庭经营制度予以科学定位,分析我国农村家庭经营制度的现存问题,寻找农村家庭经营适度规模的扩张路径,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家庭农场是世界现代农业的经营基础

在农业生产领域,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是农业经营制度的核心。长期以来,包括在内的经典理论一直认为家庭经营是小生产方式,是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相矛盾的,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家庭经营迟早要被资本主义的工厂化大农场或社会主义的集体化大生产所取代。然而,20世纪农业土地经营制度的发展并没有印证人们的预言。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来看,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力很高的条件下,大部分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无论是人多地少的日本,还是人少地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家庭农场都占据了绝大多数。从社会主义阵营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和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在农业经营上都采用了高度集权的集体化经营体制,但这种农业集体化生产效果也不理想,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这些国家先后掀起了反集体化的浪潮,农业生产合作社纷纷解散,转为农户家庭经营。[1]但是,从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看,土地家庭经营的终极发展并非停留在单家独户的分散家庭经营上,而是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与农户经营相比明显不同:在生产目的上,家庭农场主要是为市场生产,为卖而产;农户经营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商品率很低。在生产规模上,家庭农场规模较大,投入产出效益较好,农户经营则效益低下。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一般都比较大,美国的家庭农场一般在3000-4000亩之间,英国一般在2500亩左右,法国、德国500亩上下,即使荷兰、日本、以色列这些土地资源奇缺国家的家庭农场规模也能够达到200亩以上。[2]在生产模式上,家庭农场是专业化生产,而农户经营大多是“小而全”的分散性生产。

现代农业为什么要以家庭农场为经营基础?

首先,是由农业自身的特殊规律决定的。农业是通过动植物的自然生产过程来生产产品的,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有机统一体。农业生产过程具有自然性、季节性、连续性、空间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要求农业经营者必须具有高度自觉性,随时准确地把握动植物本身的生长变化,及时作出有利于生产的决策,另一方面使得经营者对农业劳动效率质量的计量和监督变得非常困难。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实行家庭经营。通过家庭经营,把生产者付出的劳动与他的最终收益直接联系起来,使他形成强烈的主人意识,独立地对整个生产过程负责,自觉承担土地投入风险,充分利用自己的剩余劳动时间,这样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其次,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不相冲突。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力量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强调利用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和工业手段,但并没有对其经营主体有什么特别要求。农业在现代化过程中采用的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明显不同,大多数农业技术运用可由单人操作,特别是用于种植业的机械,它的作业不仅要服从于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要在分布很广泛的地面上分散流动作业,还要在植物间穿行,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业机械不可能像工业机械那样形成大型化的流水线,不需要大规模的分工与合作,这就使得机械化以后的农业生产仍然具有机械化以前的单干性质,因而家庭生产的组织形式完全可以适应农业生产的现代技术。尽管由于机器的使用推动了农场的经营规模的扩张,但由于农业机器设备的个人化操作特征,扩大的农场仍然是家庭经营形式。即使有的农业技术要求有最低的作业规模,但是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也能把它与经营规模分离开来,由合作社或私人公司提供的农业机械进行作业服务,一台机器就可以在不同的农场中使用。这样,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而家庭农场依然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再次,在家庭经营框架内可以完成对小农经济的社会化改造。改造小农经济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之一。但是,小农经济的改造并不像经典作家所预言的那样,从家庭经营过渡到工厂化生产(雇工农场和集体农场),而是从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商品交换、工农业联系和城乡协作等方面开始,并不改变家庭经营的独立性。随着农业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的加强,逐渐使各个农业生产者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以致农业生产总过程从过去由一个农业生产者独立地完成,变为只能在社会联结中才能够完成,由此形成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区分,出现了专门为农业的生产过程服务的社会机构。每个农业生产者都必须依赖工业部门提供的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农产品要由工业部门加工,由商业部门销售,每个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接受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某些环节要由专业的生产服务部门来完成。在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是公司和合作社,通过合同制把家庭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联系起来。[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家庭经营与先进农业技术、发达的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中间环节,也是家庭经营能够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延续下来的关键因素。它使家庭经营和工业、商业联系起来,和世界市场联系起来,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孤立性和自给自足状态。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了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作业面积的超小规模限制问题,改变了小农经济的技术落后状态,是可以克服家庭小规模局限性的。

在我国,家庭经营具有特别的政治意义。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中国农村土地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这个大前提下,农村土地不能以明晰产权的形式促成市场化,否则将会因大量失地农民没有社会保障而使农村社会失控,必须长期稳定现行的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只有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让农民有几亩承包地作保障,才能调动农民对土地追加投入的积极性,才能使农民在分工分业的过程中进退有路,而不会出现社会性的破产农民。

二、我国农村家庭经营制度存在高昂的制度成本

1.家庭经营规模太小,农业土地经营细碎化。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资源短缺,不仅每个农户所承包的耕地太少,目前我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230,加拿大的1/376,而且各家各户的有限土地被割得七零八落。据国家土地部门统计,全国农户的耕地平均分割为9.7块,平均每块地仅为0.86亩。[4]这不能激励农民对土地进行投入,不利于集约经营,导致农户生产成本过高,进入市场困难,产业效益低下。

2.集体经济空壳化,“统”的层次太薄弱。我国的农村家庭经营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土地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民个人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村乡集体经济组织是双层经营体制的“统”的层次,主要是解决分散经营农户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都是空壳,只剩下农户家庭经营这一个层次。一些地方的农村有点集体经济,主要是为数不多的机动地或厂房等资产,但这点集体资产不是集中在为农户经营提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领域,而是由少数人承包经营,以此作为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没有真正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无力来为农户家庭经营发展服务。这种情况又反过来强化了小农意识,农民的集体观念、民主意识、公共意识、长远意识越发淡薄。

3.土地制度设计混乱,土地矛盾纠纷不断。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设计和安排中有两大矛盾无法解决:一个矛盾是在集体内部,成员边界不稳定,而且新增成员具有“天赋资源权”,因此“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与“承包土地关系变更”的矛盾始终存在。现代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资源转移的过程,与农地、农民增减变化相伴随,必然不断改变人地关系,“稳定”与“变更”之间的冲突始终不可避免。另一个矛盾表现为集体成员“共同共有”无法屏蔽其他利益主体的侵害,给一些地方政府无度征用土地和乡村干部乘机攫取土地资源配置权留下了空挡。我国《宪法》一方面规定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其他的属于国家所有,另一方面又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而法律法规又未对 “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界定,实际上就允许各地政府以“国家公共利益的需要”的名义,通过国家征地的方式强制性转为国有土地,再由政府以划拨批租方式转让使用权,作为所有者主体的农村集体却没有最终的处分权,而且被征用“价格”(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费)也不能由所有者主体根据市场价格而定,所谓的“国家公众利益”更多地是考虑地方政府、官员和开发商的利益而已。近年来因土地问题引发的多数由此而来。

三、现代农业条件下农村家庭经营规模的扩张路径

通过对我国农业现行家庭经营体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家庭经营目前正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从社会稳定考虑要坚持土地均包制,另一方面从生产效益出发又要求适度地扩大家庭土地经营规模。从长远看,解决家庭经营规模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农村之外,需要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促使农民离开土地,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地的经济效率。然而,由于资源及国际市场的限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大部分中国农民不可能转移到城市,必须通过乡村建设,让农民在农村体面地生存下去,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1.在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从家庭经营体制内部扩充经营规模。这条对策的基点是稳定,即肯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30年不变,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农户长期的、稳定的土地承包权。[5]同时,针对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随着农村家庭人口的变化和农民就业方式的改变,在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实施土地承包权的自由流转,其形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流转形式,都必须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都必须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具体要求是:土地承包人是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体,土地承包人有权决定其承包的土地是否流转和采取何种形式流转,流转费用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承包人实行土地流转;流转的期限不能超过剩余承包期限,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收益要归承包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依法赋予家庭承包者以独立的主体地位;自愿是家庭承包者的自主选择,有偿流转是对家庭承包者的补偿。

2.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经营主体的自主联合扩大家庭经营规模。即在不影响家庭财产权的前提下,让农民自己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组织起来,实现规模种植、专业化生产,以组织的形式去共同闯市场,化解分散经营带来的市场风险,摆脱市场交易中的被动地位,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权益。必须明确,这种合作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农民合作,与我们过去的“合作化”、“”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由农户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它是以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不是过去“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它不是过去的高度集中生产经营和管理,而是围绕农民需要而构建的多种合作组织体系;它不侵犯农民的私有财产权、自主经营权和土地承包权。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利益机制,通过完善农业再生产产业链扩大家庭经营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创立并总结出来的,我国在发展市场农业后逐渐接受并广泛推行这一新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方式的核心是在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既把千千万万的“小农户”、“小生产”和复杂纷繁的“大市场”、“大需求”联系起来,又将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落后农业联结起来,从而带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等一系列变革,有效地解决小农户效益低和进入市场困难的问题。

4.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特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展农村家庭经营规模。现代农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多功能化成为现代农业结构演进的大趋势。针对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的实际情况,必须利用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征,以提高市场效益和发挥地域优势为导向,积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产业项目。诸如开发产业链条相对较长、劳动力密集度较高、产业内部规模容易扩张的畜牧业、蔬菜业、水产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等产业项目。通过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既发挥小规模农户人力成本优势,又利于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从而有效化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

5.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利用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规模经营。我国现阶段农村家庭经营的首要问题是农户进入市场困难,这与农户经营规模过小难以承担市场风险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户接受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进入市场困难。其实在当代农业科学技术微型化、多元化的今天,将鲜活的、高档次的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是最为有利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为此,国家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有利条件,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在建立“多网合一”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础上,构建多种所有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多功能消费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机制健全、运行规范的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直接对接。这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规模经营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盖文学.三农对策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白跃世.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温铁军.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上海:三联书店,2005.

第9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范文

1.1从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农业又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劳动力,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类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地位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走普惠的道路。农业的这种普惠性决定了农业大量服务的公益性,其中科技是农业公益中的重要支柱,需要有公益性科技创新机构——即公共财政资助下的科技创新机构承担,而我国高等学校具备了这种公益性科技创新机构特征,尤其是对于人多地少而经营规模小、大部分雨养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有限土地资源需要供应众多人口农产品的国情来说尤为如此。

1.2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看

世界上科技创新成果分为营利性、半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几种类型,营利性的以企业为主导,半营利性的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单位为主导,非营利性的以公共财政资助的事业单位为主导。企业型的科技创新机构,需要有相当实力的企业集团进行投资建设与发展,这种类型科技创新仅能局限在生产手段与生产资料方面,如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而对于大量的农业技术创新难以通过企业型科技创新得以实现,需要非营利性的以公共财政资助的事业单位完成。尤其是目前我国尚缺乏大型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的情况下,更难以实现农业产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因此,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资助为主体的农业事业单位科技创新体系,对于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其中高等学校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

1.3从高等农业院校功能看

首先,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学研究的主体。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农业科学基础研究的重任,是农业知识创新的基地。同时,多学科的环境有利于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体系,从而形成新的科学和知识体系,有利于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农业综合性重大问题。而且,高等学校雄厚的人才、设备、技术、信息、学术等优势资源,为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其次,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的核心。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多依据农业产业进行专业设置,其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因此,从事的科技研究多以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为主。尽管近年来提出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但由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即农业技术的公益性强;还因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农业企业规模较小,不具备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因此高等农业院校仍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第三,高等农业院校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关键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农业新技术普及渠道和比例为农户间传播占25%,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推广占18.5%,农业高等院校推广占15%,科研部门、新闻媒介、农产品收购商、原材料供应商及其他部门传播占40%。这不仅说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特别是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四,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农业产业的发展关键在科技,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此,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及现代农业科技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主要包括:为农业教育、科研和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农业推广系统和农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或管理型人才;为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农业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素质好、起作用的生产技术人才。

2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科技创新队伍和基础条件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

一是能够引领当代世界农业科流的一流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不多;二是优秀中青年人才不足;三是具有雄厚科研实力和潜力的研究团队不多,为申报项目临时组建和拼凑的团队较多,创新团队的凝聚力不高;四是过细过窄的学科和专业体系的封闭式研究体制,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视野,缺乏多学科、多单位集群式联合攻关的机制,难以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五是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满足科技创新要求。

2.2科技管理与评价体系难以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

首先,现行的科技管理与评价体系促使科技工作者普遍追求课题立项、、专著出版、成果获奖,而对成果转化重视不够,科技工作者在申请课题获取课题和取得专利鉴定成果再申请课题的闭合轨迹里绕圈,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其次,集成性成果多,原创性成果少,科学研究水平不高,高层次技术创新成果较少。其三,单纯追求技术先进性和前沿性较多,忽视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所研发的成果难以应用。其四,以政府立项课题为主,自由创新课题较少,科技工作者很大精力用于科技项目申请,且为了科技项目不断改换研究方向,难以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过分主导科技,未能建立起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与评价体系。

2.3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多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二是教学方式不适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八股味道浓,教学过程过分强调系统性而忽略创造性思维教育,过分强调教材、课堂、教师讲授的中心作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靠教来完成教学过程,这样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三是学生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评价过多过乱,这样的培养的结果导致学生过分追逐利益,过于看重结果而轻视思维、个性、能力、素质塑造。四是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创新引导能力薄弱,难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

2.4经费不足难以适应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需求

目前除了“985”和“211工程”院校外,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条件不完善,缺乏特色和优势的科技创新平台,难以支撑整体农业科技创新。同时,由于经费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也难以实施,甚至一些农业高等院校只能在支离破碎的条件下采用陈旧的科技创新体系进行有限的研究工作。经费不足更难有专项经费用于科技创新。

2.5行政化管理体制不适应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创新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运作机制受政府行政制约过多,学术问题行政化严重,导致高校内部行政本位和官本位突出,高度行政化条件下的评估体系导致了学术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由此导致科技人员为职称和利益而从事科研活动,与此相应的一些人认为科研是自己的事情。在学术评价方面存在行政管理部门越位、学术评价不到位、学术审查缺位等问题,由此滋生出学术腐败和学术泡沫化。

3强化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建立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最近,教育部启动的“2011计划”,明确提出高校要通过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科技的范围早已超出了传统的理念,解决农业科技的问题,已不再是农业院校的“专利”。要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在促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的作用,首先要积极推进农、科、教统筹,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力度。要立足于重建农业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体系,整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研管理与推广部门等方面资源,构建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导,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创新、研发、推广紧密结合的,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农业科技机构与农业高校、农业推广自成体系的“多元”结构,改变资源分散、任务重复、竞争有余、合作不足的不利局面。

3.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围绕服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需要,高等学校应当自觉担负起培养农业科技创新所需各类人才的重任,,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创建国内外知名的名牌专业;要加大教学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本科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以培养“四种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主线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与农业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3.3打造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科技创新平台

首先要抓住当前国家重视农业科技有利时机,以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新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计划,结合国家规划和布局,在有潜力、有优势、有资源的学科研究领域,积极整合现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拓展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打造高层次的学科层面的科技创新平台。其次要彻底打破院系界限,整合科技资源,在全校范围合理调配,按照学科体系建设需要,注意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国家各类平台建设计划紧密结合,利用多方资源,构筑跨学科共享的综合性创新平台。第三要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在保持已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传统学科与现代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的结合,打造学科交叉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3.4凝练和强化特色明确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要以学科方向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为主体,依据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和学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需要实施。加强高等农业院校的创新团队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领军人物的作用,注意培养领军人物的战略眼光和组织协调能力。其次团队成员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进行科研攻关,确保整个团队和谐有序运行,增强团队战斗力。同时,学校要设立优秀创新团队基金,对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稳定、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能支撑学科发展的优秀团队提供资金保障,促使其潜心进行原创性研究,出大成果。

3.5建立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学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

首先,构建学术创新人才集聚平台。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工程和重点基地,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高学校学术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其次,构建学术创新人才成长平台。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大学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青年学术骨干培养,不断提高学术创新人才的学术水平和竞争力。第三,构建学术创新人才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创新人才密切跟踪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与海内外同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活动,不断提高学术创新人才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第四,要营造引进和留住人才的良好政治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要使科技创新人才心情舒畅和充分自由地开展科技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众多人才向往之处,也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