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桂林山水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了解了山水之美,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反思】: 我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注重读的辅导,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
师:(引读、配乐读)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
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师:(出示课件:诗配画一首)大家读这首诗,想想从这首诗中可以知道什么?
【诗一首】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山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如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如水芙蓉 ……
生:(汇报)写出了山各种各样的形态。
师:(出示桂林山水挂图)同学们边看图边想像桂林山水的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关键词:学法养成;勤思多问;圈点批注;理解为主;评价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61-02
一、整体感知,寻找疑难
阅读中所要感知的材料,不是互不相关的单字,而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加强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整体性”观念的体现,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走进作者心灵的突破口。在整体感知的指导中要特别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获得初步认识,留下初步印像。二是关注整体把握中的语言表达含量。让学生体悟文本语言,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内容,品味与内容有关的遣词造句的方式。三是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要尽量想办法让学生感知课文的整体结构方式,并对所学的材料一目了然。四是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的言语表达来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见解。
当然,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边读边思考,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学习效果当然就好,且易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学须有疑,学贵有疑”[3],这几乎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家的共识。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4]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学习中的疑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其思维领域。
二、勤思多问,探索思路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5]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思维,启迪智慧,进而在思考中学会思考。首先,要巧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其次,是再现经验,促进思考。再次是组织反思,提升思考。在倡导勤思的基础上,也要重视指导学生的发问。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想问题、提问题、钻问题。不要怕学生标新立异,提出古怪问题。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学生思维的充分活跃。学生在学中思,思中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许多研究表明,未来社会就是需要这样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
三、圈点批注,手脑并用
陶行知说过:“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6]也就是对书做评价,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教会学生在书上做记号或用批注法标出教材的重点,或把重点词语、语句圈画出来,或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记下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并结合眉批、旁批、总批等形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符号体系,形成自己的使用习惯,学起来一目了然,便于记忆。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有很大意义的。
四、理解为主,消化巩固
理解是阅读的中心环节。这就要在指导中要求学生做到: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透过词语的表面去探究其内涵的深意,理解句段篇的结构,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感情。叶老也说过:“困惑得解,事半功倍。”[7]如,一位优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他先让学生理解“甲天下”一词的意思,让学生初步感知桂林之美,接着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进而找出文中围绕这句话具体写出桂林山水之美的语句,从而感受桂林山水的色彩美、图景美和语言美。最后又以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让学生畅想画面,让学生在碧波澄清、山崖突兀、形态万千的画卷中体会桂林山水之美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理解,走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评价鉴赏,扩宽阅读
评价与欣赏是阅读中的高级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审美品味或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有价值的文章或书籍,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这样,扩展阅读阵地,多方开辟阅读渠道,不仅获得了更多更广的新知,还发展了多方面的兴趣,培养了自学能力和习惯。叶老说过:“在课内……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凭借这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等。这才能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就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读、思、评积累大量的阅读材料,丰富阅读中的语言训练,欣赏阅读作品的艺术魅力,大大增强了阅读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目的。学生应在阅读中“自求”、“自得”,学以致用,学会学习,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存铃.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211.
[2]杜殿坤.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31.
[3]程俊松.课堂教学艺术大观[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132.
[4]关鸿明,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135.
[5]关鸿明,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134.
[6]关鸿明,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128.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学案;设计原则;设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74-02
小学语文研学案是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它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小学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设计。一份研学案是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程序的总和,它作为学生学习的操作材料和思维向导,指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什么”和“怎么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以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下册为例,试探小学语文研学案的设计原则及设计内容。
一、小学语文研学案设计的原则
编写研学案是研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教学的成败。研学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 教师分课时编写研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3、趣味性原则 研学案的设计要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学习的积极情绪,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为其主动意义建构创设良好氛围。
4、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研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5、方法化原则
研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的指导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6、差异性原则 研学案的练习要分层设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二、小学语文研学案的设计内容
小学语文研学案的内容根据新课标对各年段的不同要求而有区别。低年段应以字、词、句的学习为主;中年段应以段的学习为主;高年段则应以篇的学习为主。四年级研学案的设计内容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1、研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及单元训练重点确定学习目标。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研学目标定位。如果目标确定得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研学目标中少用或尽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以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的研学案设计为例,该课时的“研学目标”可以这样设定:
(1)你能读熟读这三首古诗词吗?
(2)你会认读本课中“螺”、“谙”这两个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这五个生字吗?
(3)你能根据课文注释,说出这三首古诗词的大概意思吗?
2、学前预习 包括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活动建议、预习课文的要求等内容。此外,还包括对作者、课文、时代背景等资料的介绍,这些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查找、收集。
以《桂林山水》第一课时研学案设计为例,该课时的“学前预习”可以这样设定:
(1)请你认真读读课文,根据文中所描述的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课外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请把课后的生字表读上两遍,遇到不懂的生字,请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
(3)本课文字优美,情感真切,请你在预习的时候划下你喜欢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语句,请划下来,在旁边打上问号,以备质疑。
3、研学过程 主要是由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供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材料,或是教师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给予一定的提示,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研学过程”是研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自然之道》一课,学习课文的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研学案的“研学过程”环节:
(1)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学习提示: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一起来默读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2)默读完这三个自然段后,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学习提示:①划出第三自然段中描写幼龟动作的词,领会词语的意思再进行表演。②划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想一想,你要怎样表演出这些表情?
(3)合作表演完后,我们知道了,“向导”是这样说的:“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可他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写出你的理解。
这样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引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难点进行学习、思考和练习,从而解决了课文的学习难点。
4、学法指导 教师在研学案的设计中应引导学生发现学法、运用学法,同时对学法的运用提供参考性的意见与建议,帮助学生理解学法的含义、作用及适用条件,从而指导学生的后续学习。
研学案的学法指导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册语文教材的学习方法。如每个单元的导读中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本单元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设计研学案的时候应把这些学习方法编写进其中。
第二种学法指导的形式是指导学生运用、掌握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
5、练习检测 主要针对单元知识重点设计练习的题目,并根据单元知识重点及教材特点设计仿读或仿写训练,做到以读导写、以写导读、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如学习完《乡下人家》一课之后,我们在研学案上可以这样设置“练习检测”的题目: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季,乡下人家又是怎样一副景象呢?请动笔写下来。这样的设计发散学生的思维,促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6、研学反思 研学反思是研学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研学反思”环节,对照研学目标,把学习内容系统归纳,梳理成网络,以便于记忆,还可以对照研学目标,反思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效性;氛围;主体;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有时候方法比知识的本身还重要。”教学中,教学方法犹为重要,我们必须在教学方法上狠下工夫,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观,将教学内容当作向学生传授自学方法的一个例子,努力去追求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求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中,老师怎么教的学生就会跟着学,在授课时,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时间的限制。如教学《生命生命》时,明确了以下学习目标:第一: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第二:使学生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第三:让学生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让学生了解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师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教师善于激情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巧妙朗读
课堂上,教师应重在范读,以读代讲,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感染熏陶他们,激发他们的情感,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阅读水平。如教学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一诗时,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用赞美、明朗的语调有表情地朗读这首诗,读上句时,重读“遍”和“满”,“雨如烟”逐渐变轻;读下句时,“才”和“又”要读得稍快些,给人以劳动紧张、繁忙的感受;“蚕桑”和“插田”读得稍慢点,给人以余味无穷的感觉。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早已和作者的感情融汇在一起了,师生共同沉浸在诗人热爱乡村美景和赞美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感情之中,这样,就收到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2、语言点化
语言“点化”有时如同中国画中的“渲染”技法一样,可以创设情境,激绪,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语言,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在讲授《桂林山水》时应该设计导入:“万里长城雄伟壮观,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然而千万年来,神奇的大自然也在缔造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就是大自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一百多年前,清代诗人金武祥曾经这样写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山形象万千,景色秀丽;那里的水清澈见底,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今天,我们就去一睹它迷人的风采。”这段教学语言不但使学生从老师的话语中理解了桂林山水的奇特,感受了教师对桂林风光的赞美之情,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创设情境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能够完整的高效的听课的重要前提,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变成主动,好的教师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课堂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认真听讲,配合老师教学,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如鱼得水。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高效进行的保障。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比如朗读课文,信心是很重要的,失去信心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老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好比是一把锋利的刀,能够披荆斩棘、无攻不克。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课文中好的词语和句子勾画或者抄写下来,等到复习的时候就能够抓住重点,只有先记住了优秀的词语句子如何组成和运用,自己才能真正的写出好句子来。其次,在语文学习中,有一样必不可少的工具,那就是语文工具书。在学习中遇到生词生字,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就可以运用工具书来查询出来,再想办法理解消化这些知识,将不懂的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所以工具书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然后要培养学生勤于读书的习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勤于读书并不一定会记住书中所有的内容,但是一定会对书中精彩的内容印象深刻。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是每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好,要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有不少学生因为老师比较严肃或者态度不够温和而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所以老师必须要改正自身的缺点,鼓励学生在遇到不懂或者意见不统一的问题时敢于质疑,这对学生思维发展是极有好处的。学生在遇到不能够理解的问题可以记录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自己先进行研究,如果实在研究不明白就可以向同学或者老师请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老师不能够直接将答案告诉给学生,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开拓思维,结合自己的所学得出结论或者答案。这样经过不断的积累,学生就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提问探索解惑的学习模式。
四、体现主体,注重主导,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给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的机会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减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如《世纪宝鼎》的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上课开始,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作者围绕着“世纪宝鼎”写了外形特点、文化内涵、深刻寓意这三方面的内容,接着在网络环境下兴趣盎然地选择了自己感兴趣或不懂地问题进行了自学和与学习小伙伴的相互交流。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虽然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但相比较于“文化内涵与深刻寓意”而言,容易理解些,难度不大。
2、给学生当堂练写的时间
语文课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写的训练常常被搁至课尾,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把练笔落实在课堂,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训练效果――字更端正,正确率更高,速度更快。因此,我总是在每堂课中尽可能把教师的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包括挤出6分钟左右时间完成课堂书面作业,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领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只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一定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性的方法还是有很多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充电”,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反思,我相信,一定能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
参考文献:
一、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根据题目及预习的情况提出问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提问的质量也有差异。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内交流,凡是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这样问题的数量减少了,质量也提高了,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
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然后自有读课文,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对于较简单易懂的问题,就在小组内消化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如: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有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通过同学讨论、教师点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这样,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 培养学生解疑的能力
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成小组,自主选择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桂林的风光是美丽的,可对于学生来说又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没有亲眼见过。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呢?内容画出桂林的美丽景色;可以通过赏析词句来进一步理解;还可以大量补充课外的音像图片资料,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如果这些方法都运用,显然在教学时间上不允许。但是,如果把这个空间教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再把学习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和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开放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31-01
信息技术作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反映出国家对这门课的重视,学好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中学生的必要任务。信息技术正以全新的面目展示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以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从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多元展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帮助学生科学高效地学好信息技术。
一、创设情境,提出框架
初中生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时间较短,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可能学习兴趣会有所减退。针对这种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注重开放课堂,结合一些小游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然后提出任务框架,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动画设计与制作”第三节,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Flash MX 的操作界面及利用 Flash 绘制基本图形的基础上编制的新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眨眼的星星”这一动画,进一步引入逐帧动画概念,然后提出让学生学会自己操作Flash MX的任务框架。同学们看了“眨眼的星星”之后跃跃欲试,希望自己动手操作。在自主学习时,学生注意到对象在动画中的摆放位置、颜色搭配、动画设置过渡自然、整体效果谐调等,认真细致地完成了任务。运用这种情境模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进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了学中乐、趣中学,愉快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课堂小游戏为学生引入相关概念,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抽象的信息技术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二、小组合作,解决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加上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抽象深奥,部分学生会产生厌倦感。针对这种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同学们自主讨论,组内合作,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主题网站设计与制作”,讲的是以Dreamweaver 8.0软件为平台建立网站制作网页,难度和操作内容有所增加。在教学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开放课堂教学方式,3~4人为一组,每组同学之间讨论主题网站设计、版面制作、色彩搭配等一系列问题。有的学生擅长色彩搭配,有的学生专心页面制作,各司其职。各小组之间也暗暗较劲,争着想把自己的组打造成最好的一组。最后,第二组整体效果最好,其他组的成绩也超出预计。本节课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自然也高,本来难度较大的版面制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想象那样难,同学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作业,表现非常好。总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难度,有计划地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研究,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的巨大优势,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多元展示,反思提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学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难以解决。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加大学生成果展示的力度,让学生们彼此指出问题,共同进步。其实,评价别人时更多的是个人的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相同问题,以便及时改正。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图片加工与制作”教学中,学生各自制作好自己的图片之后,教师可把学生的作品抽出部分展示在大家面前。首先请作者本人介绍创作理念,然后请其他同学发表对这件作品的意见。以小明同学为例,他制作的是桂林山水图,意在展现中华大好河山。有的同学说他的山水图很好,桂林风景是中国山水的典型代表;有的说他的图片色彩搭配不够好,需要进一步改进。小明积极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并改进,作品更加完美。班上其他同学也通过对小明作品的点评积极思考,反思并修改自己的作品,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这样,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总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开放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不仅仅是教师点评学生的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彼此互相评价作品,让学生学会从审视者的角度评价自己的作品,更好地反思自我,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开放课堂,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提出教学框架,并灵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较难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将作业进行多元展示,使同学们自我反思,提升自己。这些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检验所学的知识,提升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宋剑波.建构全息开放的新课堂――例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活动课的整合教学[J].信息技术教育,2004(08).
[2]庞兆慧,彭立.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质量的途径[J].中小学电教,2005(02).
一 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
要想不断完善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必须要解决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务必要能走在时代的前端,真正地让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驾驭语文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学,首先要从时代的要求出发,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语文教学做出新的阐释,提出新的要求。由于文化传媒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摄取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而语文教师如果只靠一本教材来面对学生,怎能不捉襟见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引入时代的“活水”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体现出时代特点。
二 传统或现有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或现有的教学方法做辩证的分析,灵活选用。如讲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但是这些方法有利也有弊。而且现实教学因素的复杂化,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可能是单一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并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因课而异,加以恰当选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两者都要同时考虑。教法与学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 现代教学工具的运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就了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向现代化教学的快速转变,时至今日,在我国中学的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设备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可以说,多媒体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尤其是多媒体具有想象、生动、直接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抽丝剥茧地用动态图像传达给学生,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佳选择。比如,在讲解桂林山水一类的描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资料,将桂林山水的美景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大家,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这样一来,也使得语文的教学更加事半功倍。
四 善于阅读和思考
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个喜欢阅读、喜欢思考的人。静心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才能对教材有真实的感受,有自己的见解。只有高瞻远瞩,才会一览众山;只有广泛阅读,才会体悟语言之美,才能体会作家那颗跳动的心,才会被作家精彩的语言所打动。例如,讲朱自清的《春》一文,读苏叔阳的《春天的梦》,至少会感觉到作家的语言风格不同,对春天的感悟是那样的亲切真实而又细腻深邃。有所感悟,有自己的见解认识,启发学生思考欣赏文章的最好办法是熏陶。所谓熏陶就是感染、影响和教化,接受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朱自清先生说:“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经典是一种文化,学习者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精神,以作为立人之本。
五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到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不管在课堂上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心中必须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相关训练。在提出问题时要启发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他们探讨是否有不同的结论,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独特性和新颖性。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系到语文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我国人才兴国战略决策的最终成败。因此,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务必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的新要求,从当前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认真备教,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反思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群策群力研究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从而不断地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并最终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语文这门应用语言的艺术,并使学生能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
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一、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教师先深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看到桂林山之奇秀,水之清澈,深刻理解课文,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儿童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语文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幼小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兴趣盎然。
三、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四、言之有辅,生动形象
有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第三册《两个朋友》的时候,学生一开始对当时的危险情况没有切身体验,所以对中心的理解也就发生了困难。这时候。这位教师对熊的吃人本质进行了描述,对当时胖子所处的境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运用语言的表现功能,让学生马上有了危险的感受,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篇课文,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能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六、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七、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八、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九、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十、言之有趣。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