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

现代农业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的问题

第1篇: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旅游金华 现状 问题 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agri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ourism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Jinhua agriculture,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 and develop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a few principles. Articles on Jinhua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how the combination of.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tourism, Jinhua,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代农业旅游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乡村旅游和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绿色之旅,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的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文化、农村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环境和资源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形成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品尝、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性的观光休闲活动,并以此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型模式[1]。农业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广阔、游客容量大、景点分布相对分散,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国内旅游业所面临的资源局限和空间局限的困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立地条件[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也逐步希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调节紧张的工作生活,(返璞归真)已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时尚追求。为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3]。

一、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金华市是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起步较早,有一定基础,形成一定特色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以乡下休闲、农家餐馆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现代农业旅游发展较快,对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拓宽农民致富门路,盘活地方资源,激活旅游市场开始积极作用。

(二)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问题

1、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

由于生活习惯、设施设备、卫生意识等方面原因,目前,现代农业旅游的卫生状况还较差。一些农家旅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2、规划布局有待加强

由于现代农业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加上金华市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在原先制定的旅游规划体系中,只是将现代农业旅游作为一种点缀,单项建设的操作性差,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故至今金华城市现代农业旅游开发还缺乏统筹规划,开发方向不明,定位不准,功能不清。主要表现在:①盲目投资,低层次建设;②景点分散零乱,连不成线,形不成环,构不成片;③综合服务功能差,旅游效益低下,基本没有功能区建设[4]。

3、规模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农户存在的本位意识较强,使实行资源整合开发的协调难度大,经济好的村不愿搞,经济差的村不敢搞,现代农业旅游还是“抱单”形式,不够规模不够档次。从单个的经营点看,经营的硬件软件都还远远跟不上,家庭老少齐上阵,没有规范的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还停留在以吃为主。从整体上看,由于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参与性内容少,各“农家乐”乡村旅游相互之间没有互补性。从而,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托依景区的,会与景区发生抢资源情况;依托其它资源的,由于产品的雷同,则有可能相互之间打恶性价格战。

二、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原则

(一)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由于现代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促使农民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其更加自觉地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坚持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要警惕早期的破坏性开发行为。要制定专项规划,走边开发、边开放,边收益、边建设的路子,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再进行深度开发,逐步做大做强。

(三)应遵循市场运作原则

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一起上和“谁投资、可以采用资源入股、谁经营、谁受益”资金入股等形式,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努力增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动力,使“农家乐”乡村旅游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路子。

(四)应遵循体现特色原则

要体现“特”字和“农”字,体现原汁原味、返朴归真的特色。特色是现代农业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持久生命力所在,“农家乐”之所以受到欢迎,其中很大一个方面的原因就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因此,注重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特色,增加参与性、娱乐性等服务功能。

三、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开发对策

金华有着“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青水秀之乡”

的盛誉,名人学者辈出,一脉婆江、两岸文明、缤纷多彩、源远流长,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察赋。

(一)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开发新型“农家乐”旅游项目

一般来讲,现代农业旅游客源的区域限制相对较大,以近、中程游客为主,对周边城市群的依赖性较强。在长三角辐射圈内、“三省通衙”的金华,借助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大交通网建设、干线畅通工程全面启动和乡村康庄建设全面展开,全市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拉近了与沿海发达城市、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为“农家乐”旅游的客源组织提供了便利。强调一种参与、一种体验,希望在农村、在山区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渴望到大自然去感受真山真水,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释放压力。

(二)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优势,开发高品位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基础和保证。金华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现代农业旅游开发的一大优势。

周边城市及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一部分客源,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景点必须与现有开发成熟、知名度高的景点如双龙、兰溪八卦村、武义温泉、东阳横店影视城、义乌小商品城等串联成线,开发假日农庄,市民果园,自助农园等。

2)学生和青少年等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部分客源,要发展一批农业观光、科学基地,以现有农业科技园、生态示范园、花卉苗木基地,特种养殖场等为载体,辅以植物园、茶花园、竹海、农技博物馆、昆虫馆等。发掘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文化内涵,改造、提升和发展一批具有科普实践、生产科研、示范推广、体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农业观光科普基地,满足教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农业观光科普基地,满足教育、娱乐等类型的旅游消费需求。

3)以国际游客以及在义乌工作的外籍人士、高级商务人员和年轻白领等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部分客源,要规划和建设一批生态休闲度假基地。以乡土文物、民俗古迹、森林公园等绿色旅游资源为载体,利用金华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和特色民俗文化,新建度假村,休闲农庄,辅以园林绿化、旅游景观、特色农业等。形成独具一格的、高品位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三)利用多品种的农副产品优势,开展农业旅游主题活动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的东缘,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由于水热条件,土壤条件优越,再加上金华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发达。特色农业中有许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主要包括:①畜牧养殖及其制品:如全国知名的金华火腿,金华奶牛及其乳制品业。②各种稀有花木栽培,如佛手、茶花、盆景、桂花等。③各种食用果实,如巨峰葡萄、草毒、源东大白桃等[5]。

结束语

虽然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现代农业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既要讲发展,更要讲基础建设;既要重规模,更要重质量。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旅游文化、旅游管理和知识培训等诸多方面,以更加鲜明的市场定位和旅游业发展的新举措,把做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得更好[6]。

参考文献

[1]刘敔.发展昌平现代农业旅游[J].科技潮,2003,(4):60-61.

[2]王晓文、王焕生.论福建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J].福建地理,2003,18(1):29-32.

[3]郑瑛.调整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J]. 贵州农业科学,2004,32(3):89-90.

[4]杨林.金华市发展名牌旅游农业特产的问题及对策[J].特产研究,2001(03).

第2篇: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措施;问题;建议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沙坡头区始终围绕“建基地、培龙头、兴科技、拓市场、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发展优质粮食、苹果、硒砂瓜、设施蔬菜、清真牛羊肉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2013年,沙坡头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2 780hm2,硒砂瓜种植面积达33 347hm2,经果林种植规模达到10 000hm2,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460hm2,鸡、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321.64万只、30.05万头、3.9万头、33.98万只和1.16万头。

2 主要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充分发挥沙坡头区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种植优势,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以硒砂瓜、设施蔬菜、苹果和养殖业为主的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引黄灌区设施蔬菜产业带、南山台扬黄区经果林产业带、南北部养殖业产业带和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四带一区”农业产业格局。今年,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了粮食创高产计划,创建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区4个、千亩展示区9个、百亩核心攻关点12个,落实总面积5193hm2。

2.1.1 设施蔬菜产业

沙坡头区设施农业以日光温室、小拱棚蔬菜和供港外销蔬菜为主,涉及9镇、62个行政村和2.4万户农户,建设形成以镇罗、柔远、东园、腾格里沙漠为重点的7460hm2的设施蔬菜产业带,种植日光温室蔬菜5467hm2、小拱棚瓜菜960hm2、大拱棚207hm2、供港蔬菜827hm2。同时,围绕提质增效和稳定设施农业面积,大力实施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建设提质增效示范点10个,累计改造旧棚8135座,建设阳畦地拱棚1071座,沙坡头区设施蔬菜的95%以上外销。

2.1.2 硒砂瓜产业

今年,硒砂瓜种植面积达到33 347hm2,其中落实增施有机肥14 967hm2,条覆膜种植20 400hm2。通过加大奖补力度、建立香山“硒砂瓜”品牌生产销售企业信息平台等经济调控和行政干预管理手段,全面推行“三统一”控水、“四推行”控肥和一瓜一标、一年一印等品质品牌保护措施,建成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14 467hm2,核心区平均单产1238kg,667平均产值较非核心区增加117元左右,实现了产销两旺,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2.1.3 清真牛羊肉产业

以夏华、正通公司和佳昊养殖合作社为龙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以生态移民区为重点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培育专业合作社6家,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3个、规模肉牛养殖场3个、肉羊养殖场(小区)2个,种植优质饲草68 000hm2,扶持发展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优质农产品龙头企业。

2.1.4 奶产业

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沙坡头区的奶牛养殖总量有了大幅增长,基本构筑起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初级形态。截至目前,已建养殖园区(场)12个、机械化挤奶台15个,新扶持建成沐沙奶牛标准化示范场1个,存栏奶牛2300头。当地已与黄河乳业、夏进乳业、伊利乳业和娃哈哈等乳品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牛奶收购价在4.2元/kg左右,社会效益良好,市场潜力较大。

2.2 畅通营销体系,品牌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通过多层次、大范围地召开产销对接洽谈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抱团闯市场,着力构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形成了服务本区市场、抢占外省市场、覆盖全国市场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格局,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坚持以打造品牌、扩大销售、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宣传保护香山“硒砂瓜”“沙坡头”蔬菜、“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农产品品牌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名牌、创名企、创名家的“三创”活动,打造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自治区名牌产品9个,通过品牌创建和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达到了产品优质优价、产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2.3 壮大经营主体,产业链条延向深领域

积极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动、市场拉动,在解决农产品难卖、连接市场、活跃流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沙坡头区农业特色产业链条逐步向更深领域延伸。经营主体涉及蔬菜瓜果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机械服务等多个领域,服务方式也已延伸到技术信息、物资配送、加工、销售、保鲜储运等全程综合服务领域,现代化产业服务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共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3822个,其中龙头企业有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4个、专业大户3327户、家庭农场298个。

2.4 完善基础设施,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再提高

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始终将民生水利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始终把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33hm2、新增耕地5040hm2,节水灌溉面积达12 133hm2。今年,在常乐、镇罗、柔远等镇建成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1780hm2,通过土地流转和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单种玉米较常规种植节水率、节肥率分别达到58.40%和26.00%,为实现水权转换、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调整种植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科技服务范围达到全覆盖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进行调研,以测土配方施肥、作物病虫害防治、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以及牛羊肉排酸、种猪生态养殖繁育等特色种养技术为重点,积极推广新技术42项、推广新品种68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4%以上。同时,大力推进“阳光工程”等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步伐,加大对农民种植、养殖、管理技术的针对性培训,建立“领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富”的科技特派员创业机制,鼓励技术人员领办、创办各类示范点,并以此为平台开展技术创新、示范引领、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向效益型方向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基础薄弱

硒砂瓜及设施大棚连年种植,轮作倒茬不够,土壤肥力不足,作物生长环境逐步恶化,致使病虫害频发和产品品质下降,经济效益较低。同时,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部分无能力外出打工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比较大,不愿土地流转,因而农业规模化效益体现不足。

3.2 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沙坡头区鸡产业禽流感疫情频发,造成产业整体萎缩。生态移民区群众经济实力差,基础母牛饲养成本高,群众养殖积极性不高,肉牛补栏进度缓慢。

3.3 农业投入不足

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较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上,由于资金缺乏,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滞后,影响了农业技术服务活动的开展。此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较小,农户融资困难。

3.4 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从事产业技术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且结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技术推广和效益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3.5 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业集中度较低

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掌握核心技术较少、市场开拓力不强,部分种养户仍然沿袭传统的小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低,生产经营农户和个别企业小而散、小而乱,相互封闭、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我们将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发展思路,以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扩规提质、科技兴农和名牌带动四大战略为支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化进程。

4.1 以创新观念为引领,明确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若干意见》的精神,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建设“三带三区一地”的目标,在壮大特色上下工夫、在发挥优势上找路子,进一步优化引黄灌区优质粮食和设施农业产业带,壮大扬黄灌区经果林产业带,提质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培育南北部养殖业产业带。

4.2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争取土地整理、农发、农资、小农水等国家和自治区扶持项目,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大力实施13 333hm2高效节水现代农业项目,改善农业生产综合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3 以品牌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对于已注册的农业品牌,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建成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区20 000hm2,追施沼渣沼液核心保护区1333hm2。同时,对通过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的产品,要逐渐完善产品标准化生产档案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

4.4 以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紧紧围绕“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共同体,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加工带动型的路子。

第3篇: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庄河;现代农业;问题;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庄河确立了“一城两带”的发展格局,北部山区的绿色经济带与沿海区域的蓝色经济带将并肩发展,共同绘制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是,在庄河,现代农业才刚刚起步,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相互交融,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为庄河经济发展助力。

一、庄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有顾虑

尽管广大农民知道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内心仍然存在不少顾虑。一是由于对现代农业缺乏整体认知,因此对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心中没底。二是由于现代农业项目成本高,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很多农民不愿意自己发展项目。三是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将来无地可种,因此对其他人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有抵触情绪。这些顾虑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经营理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

现代农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是靠现代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而庄河许多现代农业经营户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主要还是把产量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增产的主要手段靠加大劳动的投入,通过精耕细作来提升利润的空间,这是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在这种经营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经营户的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不能很好把握市场规律,经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部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不容乐观。

(三)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

高利润率、高商品率、高技术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内在特征,这些特征要求现代农业必须进行规模化经营。但截止2013年底,庄河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农村集体土地只有12.7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8.3%。规模化经营比例过低,难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四)经营粗放,技术依存度过低

现代农业是以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科技依存度非常高,而庄河的现代农业大多是建立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资源依存型”特征非常明显,草莓、滑子蘑、水产品等农业产业项目皆是如此。在资源依存度过高的氛围下,粗放经营比较普遍,一些先进技术难以应用。

(五)经营模式不合理,成本过高

在庄河,农业大户普遍采取企业化自主经营模式,成本过高。比如,大连来宝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的来宝农业产业园项目,每年的经营成本在1000万元左右。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压不下来,在市场上,很多产品还竞争不过以家庭作坊式经营的散户。

(六)市场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

庄河尽管有许多名牌优质农产品,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缺少大型专业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导致许多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在庄河,只有一个草莓批发市场,覆盖面明显不够。市场销售体系的不健全,使农业经营户的销售压力过大,许多经营户只能自己联系批发商。

(七)产业链条过短,产业间互动不足

在庄河,大多农业经营户都是单纯放眼于种植或养殖上,只有少数开发出自己的深加工产品,导致自己的发展后劲不足。而且,在自身工业化加工组织和商业化销售组织没有很好发展起来的时候,产业间互动也不足,许多经营户与生产企业、销售市场的对接能力较差,导致生产具有盲目性。

二、庄河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

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高度重视,通过农校、职校、新闻媒体、农业大集等各种平台或中介加强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要素、技术、政策等知识;通过典型引领、搭建平台等形式,促进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的熟悉。这样,才能提高广大农民对具体项目发展前景和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增强大家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的信心。

(二)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技术依存度

庄河现代农业要持续高效发展,必须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增加综合要素的投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现阶段,庄河应在不断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含量的同时,广泛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的技术依存度,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三)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发挥规模效应

小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利润率和高商品率,也难以为新技术的应用留有空间,因此,庄河现代农业应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和大户的引领作用,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以规模效应带动现代农业全面发展。

(四)转变经营模式,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

农业大户自主经营模式成本太高,许多农业大户在成本的漩涡中被拖得筋疲力尽;散户分散经营,利润率、商品率、技术应用率都难以得到提高,而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这种经营模式必须加以改变。最好的解决途径是走“中庸”之道,建立“公司+农户”的连锁机制,充分发挥农业大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实现育苗、品种、技术、收购、销售的区域整合,发挥集团优势,以规避市场风险。

(五)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品牌效应

庄河经认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共有213个,省级以上名牌共有15个,庄河蓝莓、庄河草莓、庄河滑子蘑、庄河山牛蒡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庄河大骨鸡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地理证明商标。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庄河需要加强专业化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通过专业化的批发市场和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集聚和辐射效应。

(六)实行“纵横结合”的发展战略,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4篇: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

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人民银行发挥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近年来,延边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货币窗口指导下,充分运用货币信贷窗口指导政策,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深入改革,立足金融,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据调查统计,截至2012年3月末,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3240947万元,比年初增加171783万元,同比多增91225万元;比年初增长20.82%,比2012年同期增幅提高17.72个百分点。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满足现代农业信贷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需求也不断向大额化、规模化发展。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涉农经济存在资金缺口,支持涉农经济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一情况,人民银行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积极向上级行反映具体情况,努力争取支农再贷款,解决“三农”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需求。2012年发放支农再贷款11000万元,解决了“三农”经济燃眉之急。通过支农再贷款向种植业发放贷款3584万元、向养殖业发放贷款56万元、向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40万元、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6834万元、向其他农业发放486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广大农户把支农再贷款称之为“及时雨”,受到广大农户的一致好评。

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缓解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难问题。针对农村抵押物不足和抵押范围狭窄问题,人民银行及涉农金融机构在创新担保方式、扩展担保范围上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见表1)。

一是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自2009年开展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贷款以来,推进农村有效担保,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规模效益。截至2012年末,共发放土地承包抵押贷款543万元,涉及农户104户,涉及农村企业17家。

二是直补保担保贷款。围绕财政直补资金,创新“直补保+农户+信贷”等创新担保方式,有效缓解了部分农户由于抵押物不足引起的贷款难问题。截至2012年末,共发放2157万元,涉及农户2937户。

三是林权抵押贷款。自2010年延边敦化市作为林权抵押贷款试点以来,在林地范围、抵押率、抵押物回收以及林地评估、保险等方面,积极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引导和指导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工作。截至2012年末,延边州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8292万元,涉及农户70户。

四是农机具抵押贷款。延边州的安图县信用联社和和龙市信用联社开展了农机具抵押贷款,这项农村创新金融产品在延边州而言属于新兴的产品,在全省也在前列。通过农机具抵押为农户贷款达302万元,直接惠农88户。

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惠农卡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自2008年延边州农业银行推出“惠农卡”产品,因其“一次授信、额度控制、循环使用、随用随贷”的特点,实现了农民贷款的随借随还和自助放款还款,有效的解决了农户贷款难问题,缓解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所需。截至2012年末,累计发放惠农卡124471张,授信额度为42812万元。

拓宽服务领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政策性农业发展银行从单一支持粮食收购环节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基础设施贷款领域的延伸,以及农信社贷款对象的拓展。农发行贷款原只限于粮食流通环节,在新的信贷政策下,可向流通环节的两头延伸,即可以向粮食生产、加工、转化以及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环节拓展。而农信社作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社区性、零售型金融机构,多年来将做大做优小额农贷为目标,服务对象由家庭传统耕作和养殖户拓展到从事专业种养、规模经营的产业经营户;由传统的种养业拓宽到加工、运输、经商,以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领域,有效满足了农民多样化生产资金需求,扶持广大农民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改善结算方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便捷、优质服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功能、服务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村信用社已经开通了全省通存通兑储蓄存款业务,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早已开通了全国通存通兑业务。各乡镇都有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的网点,存取款业务都非常方便。截至2012年末,延边州县域(除延吉市以外7个县)金融机构共有334台ATM机、3351台POS机,开通网银客户288345户。POS、ATM、信用卡等现代工具的广泛运用,网上银行的开通、理财产品的开发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办理各种金融业务。

金融创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资金外流导致资金供求矛盾,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大量的县域信贷资金通过上存、异地放款、购买理财产品、票据融资等形式外流,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截至2012年12月末,延边州县域(除延吉市外7个县)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净流出额272.45亿元,其中上存资金276.39亿元,异地存放7.8亿元。

农村信用社“错位”,造成农村农民贷款难。部分农村信用社没有找准定位,不同程度存在离农现象。部分农村信用社没有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顾“三农”服务宗旨,在没有满足“三农”经济有效需求的前提下,发放大量的经营性商业贷款。结果虽然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得到了提高,但社会效益没有得到保障。长此以往,农村信用社将失去农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将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最终经济效益也得不到保障。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力度小、创新进展缓慢。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金融业不例外。但是目前银行业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非常单一,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在人民银行的积极引导下,汪清县农村金融机构推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直补宝抵押贷款、“专业农场+农户+征信贷款”等金融创新信贷产品,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创新步伐非常慢,仍处以传统经营方式方法。所以不仅影响银行产品的营销和经营效益的提高,还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缺乏灵活性,影响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对不同客户、不同项目、不同情况而区别对待,也就是说没有按照利率市场化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贷款利率定价制度,而是搞“一刀切”,即农户贷款按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0%,其他贷款按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70%。由于贷款利率太死板,所以根本看不出利率市场化的有利之处,根本起不到鼓励与鞭策的作用,从而影响信用户偿还贷款本息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农村信用社与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对策建议

若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村金融环境就得不到改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就成为一句空话。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离不开金融支持,因此,努力改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才能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

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对“三农”经济的金融支持。目前,“三农”经济发展所需信贷资金需求来看,仅仅依靠农村信用社还很难独立支撑。一是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的基础支持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应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办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方位服务的综合性农业政策性银行。从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农业发展银行的现实情况,在业务范围上,农业发展银行应在继续履行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职能的基础上,适当新增一些农业项目贷款业务,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经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科学、资产状况良好、业务管理规范、内控机制健全、管理手段先进,具有较强政策执行能力的政策性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也要加大支农力度,国家应通过税收尤其是农业银行扭转近年来出现的“离农”倾向,使其在农村吸收的存款有相当的比例用于农村信贷,切实把农行办成全面支持“三农”的综合性银行,为“三农”提供综合。三是发展多种类型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审批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改变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的格局。四是扩大基层邮政储蓄银行的贷款覆盖面。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开办对个人的存贷款和各种中间业务,尽可能多地将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农村使用。

推行金融创新机制,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一是要创新经营理念。农村金融机构要打破“唯成份”和“唯规模”论的传统落后的思维方式,要寻求新的客户群和新信贷增长点,即只要企业机制好,市场销路好,经营效益好,诚实守信好,不论性质、不论大小、不论行业,不论城乡都积极予以信贷支持。二是要创新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审批环节中,要改变贷款“零风险”的不切实际要求,做到集中有度,“管而不死,放而不乱”,以信贷增量盘活存量,实现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目的。三是要创新金融品种。各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尝试开展土地收益权、林权抵押和仓单抵押贷款等业务。同时积极开展银行票据、商业票据、金融投融资理财、担保咨询等中间业务,努力拓展银行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以满足农户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农民提供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环境。

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支农金融投入的风险。一是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各地政府应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补贴方式和品种创新试点,对农业保险实行低费率和高补贴政策,将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扩大到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试点可采取“保险+信贷”的业务模式,充分发挥保险和信贷的联动作用,在拓展保险业务的同时,降低支农贷款风险,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二是拓宽融资担保方式,扩大抵押担保品范围。对拥有一定资产或质权、信用记录好、还贷能力强的农村自然人,可试行宅基地抵押贷款、耕地经营权、养殖水面使用权、经济林权质押贷款等多种贷款模式。

健全农业保险和信用担保机制,为农村金融提供有效信贷载体。一是要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降低系统性农村金融经营风险。可通过组建全国性、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将国家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救济、补贴方式转化为农业保费补贴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除承办农村灾害保险外,还可开办农村财险业务和人寿险业务,并考虑以免交营业税、根据业务品种给予保费补贴等予以鼓励;引导建立互助保险合作组织,即建立由农民、农村经济单位自愿出资形成的非营利型的合作保险组织等形式,进行农业保险或用于弥补农业保险损失。二是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体系。要大力扶持和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或建立担保基金,特别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地方财政、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几方或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联保体模式。同时,可以对有限分散的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合理整合,成立支农担保基金或者参股担保公司,以更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信贷资金的作用。

第5篇: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类型;现状;存在问题;对策;五大连池市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11-1

五大连池市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级市,农村人口众多。但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非常的单一、农业生产上的基础应用设施不够完善、科学技术还落后等原因,使我市广大农民经济收入较低。因此,针对我市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状况的研究,本人认为解决我市农业当前问题的主要途径是:1.大力调整优化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2.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3.加大力度对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4.重点发展我市的现代化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广大农民就地创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大力调整我市农业结构是五大连池市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 现代化农业的类型

1.1 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所在地区内的,具有独特农业生产资源研究开发成为该地区内独特拥有的名优产品,转化成为具有当地特点优点的商品的现代化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就是在于生产是产品能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欢,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1.2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的一种新型的具有农业生产特色的经营形态。

1.3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产出高投入,技术、劳动力、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是完全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是走向环境安全型农业的生产、工厂化农业、无毒害农业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农产品的反季上市销售,进一步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1.4 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分为两类,即有机农业、低投入农业。是通过将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联系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保证农副产品安全性,并不破坏原有的环境的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一种整体性的概念。

1.5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村和农业为载体的新型的生态旅游支柱性产业。农民利用当地自有的自然条件,吸引游客前往,并且提供适当的设施,更能增加收益。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浏览地方文化、当地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外,还有泛舟垂钓、自助采摘瓜果等活动。

2 五大连池市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市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其中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但是利润很低;水稻玉米近年来市场价格走高,但是由于我市常年种植大豆,农药残留严重,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和玉米。目前我市只有在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方面成果喜人,在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方面涉足很少。为此在市委、市政府、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在城南兴建了集休闲和观光的科技示范园区,经过一年来的时间,示范园区成果喜人。为我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榜样。

3 存在的问题

3.1 从事农业生产企业科技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

我市现有的农业企业,开发面积和投资规模都相对较小,生产的商品品种单一。再加上科技人员不达标,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致使我市农业企业因为条件落后、生产技术差,而农产品品质不高。

3.2 发展速度缓慢,未突出矿泉名城特色

与其他发达的地区相比,五大连池市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相对比较低下,虽然我市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优势,但并未显示出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广大农民的意识也很淡薄。

3.3 市场竞争力不足,资金投入较少

政府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投入资金不足,此外投资企业大都觉得融资很困难,再加上投资农业化生产要承担市场跟自然的双重风险。由于我市市场现代化农产品的购买力不强,造成缺乏市场竞争力。

4 对策

4.1 完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我市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才刚刚起步,在相当的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交通运输设施、灌溉喷施设施等有待加强,各级政府及各相关单位应大力协调解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2 加强农技推广站的建设,重点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在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设置栽培、耕作、植保技术等科目,为我市培养更多的专业农业科技人才。积极鼓励动员资深农技人员和聘请知名农业专家投身我市现代化农业中。

第6篇: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5-098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5.050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Wuhan

ZHAO Li-hua,LI Bao-xi,ZHOU Qi,ZHANG Ping-xiang,XIA Juan

(Wu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a key problem in support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ut the present transforma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Wuhan is generally lower and not sufficient to meet requirement of market.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causes of low transforma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Wuhan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from transformation of domestic and abroa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ere proposed from motivating the main body, integrating into the technology exchange market, implementing the achievements assessment.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untermeasure; Wuhan city

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水平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武汉市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应着重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多关注科研学术研究,缺乏商业运作的意识和途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在这一大趋势下,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也难以回避。另一方面,市场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旺盛,但缺少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的契机,市场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做出部署。与之前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制定《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这“两部曲”不同,这次是部署实施一批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具体任务[1]。《方案》可视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第三部曲”,与前“两部曲”一脉相承,目的是将已经出台的法律规定抓实、落地、生根。武汉市紧跟国家政策,高度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仅强化了农业科技力量,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收效甚微。

1 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6年,武汉市有20个(农业类)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各行业合计154个),9个(农业类)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各行业合计27个),1个(农业类)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武汉市各行业合计7家);38个(农业类)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各行业合计167个),12个(农业类)省级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武汉市各行业合计31家);35个(农业类)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各行业合计114个),6个(农业类)武汉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武汉市各行业合计23家),36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在2015年26项武汉地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录中,主持或参与农业类项目4项。

2015年《武汉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对知识产权促进与激励、保护与管理、职务知识产权的处置及侵犯知识产权的法律责任等做出详细规定,《条例》的实施对加强武汉市知识产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武汉市组织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40项,计划下达经费5 720万元,其中当年下达4 576万元,现代农业专项共安排项目11项,年度经费1 080万元,占总经费的19%,在7大专项中占比最高。为鼓励和扶持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武汉市农委、市科技局联合开展组织评选,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了139家2015-2016年度武汉市农业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是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2 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低的成因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经费投入与专利等知识产权产出存在不对等情况;技术转移效率低下。武汉市涉农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大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科研界的敏感问题之一,大量“成果”变“陈果”,被锁在“保险柜”无法走向市场,长期困扰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其科研人员。综合看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2.1 目标导向存在片面性,评价激励机制不尽合理

目前中国对科技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主要依据前期研究成果,并由此给予职称认定,对于成果是否能够转化实践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人申报项目的目的在于评职称和获奖,而非解决某个生产技术问题;课题结项后,大部分项目也甚少有精力进行转化投入,最终被束之高阁。

2.2 法律、法规及政策之间矛盾叠加

按照《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获得成果转化奖励成为了可能,但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不得在企业领取薪酬、奖金、津贴等报酬,不得获取股权和其他额外利益”的条文依然有效。法律虽然作了修改,但相关规定不改,高校、科研院所执行起来面临两难境地;《转化法》重新修订之后,科技成果的处置、收益和管理权“三权”下放到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管理者还是会束手束脚,因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相关税务政策尚未进行相应调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评办法依然存在,科研人员从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的收益不高,却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硬性任务,稍有不慎甚至会陷入牢狱之灾[2]。“头重脚轻”的“指挥棒”,科技成果转化执行难,让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

2.3 成果转化落地主体难以承接转化成果

作为科技成果落地载体的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大多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存在着跟踪模仿的路径惯性,生产靠的是仿制和粗加工,流动资金紧张,购买专利和改造生产线能力偏弱;作为转移转化桥梁的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普遍不强,存在“连而不通”的路径惯性。这就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出现了“空白地带”。

3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美国在《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中规定,凡是年预算在2 000万美元以上的联邦实验室,必须设立专门研究和技术应用办公室,从事研发成果的技术转移;日本《关于促进大学等技术成果向民间事业者转让法》规定,政府所属大学具有推动技术转移的义务。这就让科研和转化成为了一个整体;法国在《技术创新与研究法》中对政府科研资源和经费配置、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研发直接面向市场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创新和发展首尾相连。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通过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把企业搬进研究所、把研究所建在企业,拆除围墙,开放办所,让企业和技术团队成为创新主体,紧跟市场需求,快速实现产业化,鼓励“高大上”的成果主动“接地气”。同时,研究所一直坚持“孵化”企业但不“办”企业、参股而不控股的原则,把责、权、利捆绑在一起,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通过改变人员结构,使产业结构更好转型。首先,鼓励在职科技人员走向市场,着力打造研究和产业两支队伍,在科研战线和经济战线并肩作战,并为科研人员搭建了风险共担的创新创业平台。对于那些申请留职创业或离职创业的科研人员,只要符合成果转化范围的,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按年度调整薪级工资的权利,而且三年内可要求返回该院工作,按照不低于原职级、薪酬的原则重新聘用。其次,在人才引进方面,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敞开大门,创新用人。成果产业化需要市场、生产管理、社会资本、政策环境等诸多要素介入,采用全员聘用、双跨聘用和留职离职创业三种方式,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推动研究院聚集海内外人才建设国家科技的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再次,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用“股权+现金”的方式进行奖励,技术成果所占股权的5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成果转化现金收益40%以上奖励给技术团队。除技术团队以外,全院员工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享受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主要采取知识产权入股、员工众筹、团队自筹、整合资源等方式办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3]。

4 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4.1 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基础要素,长期以来产权不明晰、激励不明确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为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供给,一要加快建立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价和年度报告制度[4],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作为对单位考核和支持的重要依据,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股权激励问题,制定合理的股权分配制度激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二要进一步细化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或到企业兼职的规定,在全社会全行业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三要组建技术转移职业群体,技术转移职业群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从业人员分布于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生产性企业、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证券经营机构等行业内。中国技术成果转移事业尚处于探索阶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严重缺乏技术转移专业人员,且没有形成任何激励机制留住人才,要通过制度设计促进技术转移职业群体和共同体的形成。

4.2 融入技术交易市场,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交易、转化

一要利用湖北省以武汉市为中心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契机,搭建武汉市农业知识产权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农业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农业技术经济培育中心、农业技术交易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服务功能,强化武汉市农业科技同经济对接、农业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二要组建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是成果的有效“推销员”,将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相关课程,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三要借鉴国际专利池运营的经验和大型项目知识产权共享的经验,并制定促进国内专利组合或专利池建设的政策,以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四要借鉴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模式,采取高校和研究院出成果、政府出现金共同作为出资形成一个公司制的农业类科学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开展合作研发、中试熟化、应用推广及标准制定等。

4.3 落实成果评估问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以市场和需求牵引的分类评价体系,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秘诀之一。科技成果项目出来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还有科技成果评估难、交易难等问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没有科学的定价机制,难以准确评估。由此延伸的还有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比如提供精准的高端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等。另外,一些跨地方的资源,由于不开放导致一些服务不能深入进行投入等问题。为此,一要让市场之手进一步活起来,充分运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新理念新机制,发挥好企业家才能和市场在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5];二要打破“国有资产流失”的锁链,建立科研机构、高校科技成果D移转化绩效评估体系,推动创新资源向创新创业者开放。

参考文献:

[1] 陈 瑜.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畅通无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解读[N].科技日报,2016-05-11(1).

[2] 柯保平.科技成果转化这块“骨头”该怎么啃?[N].科技日报,2016-05-12(1).

[3] 丁 佳.主动出击促科技成果“落地开花”――中科院正式启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N].中国科学报,2016-04-05(1).

第7篇: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

中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至少有三个大的问题要梳理清楚。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在我看来,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要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要以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第二个标准就是生产出的产品优质、安全;第三个标准就是实现效益最大化、质量最高化的路径靠的是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和对现代文明中先进市场要素的整合应用。

从生产链条的全过程而言,要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重视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在当今国际局势下确实需要保持相当数量的农业耕地,以保证国家的基本粮食安全。

但是在土地的质量上,重视不够。化肥农药、重金属等各种土地污染问题严重。所以,要把土地资源的数量保有与质量问题予以同步重视,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础工作。

重视种业的安全问题。中国种业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中国种业外资控股严重,国内种业市场非常散乱,因此,如何培养一两家国有控股的大型种业集团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当务之急。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中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一定要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农田水利设施要上去。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相当雄厚的财力,如何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下些大工夫兴建一些经久耐用,可持续可长期惠农的基础性工程是当务之急。

重视农业种养管(种植、养殖、管理)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任何工业行业流程都有技术标准。而农业领域,基本是依靠千百年来言传身教、代代相袭这样一种方式学习农业种养技术。现在在人们的心中,在城市里干任何一项行业工种都需要持证上岗,只有农民不需要持证上岗,感觉是谁都能干。其实农业从业者从事的恰恰是最复杂的劳动,从整理土壤到最后收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劳动体系,而且产品涉及到每一个人的食品安全。

正因为这么一个错误的认识误区,使得我们的农业生产没有系统的标准、体系和培训,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劳动者。

未来,对农业从业者的专业培训应该成为一项国家工程。先下力气把标准建立起来,未来的农民一定是现代农民,没有“持证”不能做“农民”。

应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的管理水平,包括对化肥、农药添加剂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科学化管理以及标准控制。

加快物流运销体系的建立。中国的农产品目前主要还是靠一家一户小生产、专业合作社生产,建立物流运销体系至关重要。物流运销应达到几个目的:1.保鲜;2.减损;3.低成本;4.便民。然后围绕这几个核心的目的来进行物流体系革命。

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品牌化。一个品牌的加工企业往往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产品种植。应以品牌为龙头,通过加工这个载体,来整合整个地区的种植资源。

第8篇: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

1.北方农业耕作机械化的必要性

北方农业有着较大的特点,北方的地形主要是平原类型,而且地域比较辽阔,比较适合耕种,是我国粮食重要的产地,北方地区粮食的产量占全国的一般以上。发展北方农业有着较大的比要性,其可以有效的保证社会物质基础,可以为社会提供重要的粮食资源,提高北方耕作水平,可以提高我国粮食的总产量。北方地区面积比较大,但是耕作的技术却比较落后,而且耕地的条件比较差,很多地区出现了土地退化的现象。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与沿海地区相比,经济也比较落后,所以,很多北方农民缺乏法律意识,没有实现对耕地的有效保护,而且北方地区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很多肥沃的土地由于缺乏有效的养护,所以,大面积的耕地出现了退化现象,有的土地甚至变为盐碱地,不利于种植农作物,实现北方农业耕作的机械化,有利于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产量以及经济水平。

2.机械化耕作的优点

2.1有利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农业耕作中,应用大量的机械化设备,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量,可以减轻劳作的负担,而且机械化耕作的效率比较高,可以达到解放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目的。采用机械化耕作方式,还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机械设备的功率比较大,其可以对盐碱地进行改善,有助于提高土地的抗灾能力,在农业耕作中大量应用机械化技术,可以减低自然灾害与农业的影响,可以打破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与约束。

2.2有利于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力应用机械化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相关工作者结合农业耕作的特点,研制出了较多省力的机械设备,其可以代替传统的人工耕作,可以减轻工作量,简化耕作流程,有利于现代化机械生产理念的推广。在农业生产中,还可以应用新能源技术,这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可以促进农业耕作技术水平的提升,是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

2.3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农业耕作中引入现代机械,可以使机械的增产增效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运用现代机械代替原有的人工劳作,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保证农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3.实现北方农业耕作机械化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

与南方地区相比,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多为旱作农业,而机械保护性耕地技术更多的也应用在旱作农业方面。随着耕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国家对于耕地的保护措施层出不穷,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了旱作农业示范性工程的实施步伐。同时,还通过下发文件、成立专项小组、设立配套资金等措施,推动保护性耕地政策的健康稳步实施。因此,要在北方农业耕作中大范围的应用现代机械化耕作技术,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对现代机械化耕作技术的英语和发展进行有力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其顺利进行。

3.2加大对于现代机械的宣传力度

要结合实际情况,搞好农业机械科技示范点工作,将现代机械在农业耕作中的实际性能和作用通过现场演示的方式,向农民展示,加强宣传效果,使农民可以切身体会现代机械带来的实惠,买的放心,用的舒心。

3.3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首先,要培养相应的农机操作人员,并进行适当地作业补贴,带动整个村子的发展,并对村民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还可以带货周边的服务市场。其次,以农机大户为依托,建立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使合作社的中介服务、技术服务、作业服务等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机械化耕作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后,坚持以“广范围覆盖,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3.4落实购机补贴政策

现代机械化的耕作技术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而言意义非凡,这项技术能否得以落实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基层领导和部门的重视。。农机部门应该将相关的补贴政策宣传到位,让每一农户都能够认清政策所带来的好处,调动起广大农民购机的热情,从而推广农机在耕作过程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各级部门要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确保国家给予的补贴能够落到实处,争取让补贴的支出公开化、透明化,防止各级部门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从中挪用或者贪污,从而践行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广大的农民朋友真正得到帮助和实惠。

第9篇: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备现实条件,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等重点工作。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内涵,正确认识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科学分析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紧紧抓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是把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就当代而言,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就是用化肥、农药、农膜、灌溉、良种、农机、电力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至航空航天技术等要素,替代畜力、人力和半机械手段等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改造,改变农业低投入、低产出和自给半自给状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潮流。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如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这启示我们,不但大农场、大规模的农业适合发展现代农业,而且家庭小规模农业也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由于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备现实条件。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生产出量大质优健康的农产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增加收入。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一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2005年,全国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7.6%,非农业劳动就业份额达到53.1%,城市化水平达到43%。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我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形式,支持农业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二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我国已从“双缺口”进入到明显的“双过剩”时期,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人民币存款超过34万亿元,具备了利用金融和资本市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条件。

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要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发展始终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领域不断引入先进的物质技术要素和现代人力资本,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进行变革,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问题。我国经济要长期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仅仅依靠工业和城市的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只有从宏观上、战略上重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才能把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现代农业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10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其次是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比如,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第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许多设施陈旧、老化。比如,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有“大动脉”而缺“毛细血管”,常常是“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有良种无田用”。第四是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比如,从宏观层面来说,如何调集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还缺乏体制保证和有效办法;从微观层面来说,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中介组织发育严重滞后。第五是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流动市场不完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转移缓慢,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尽快加以解决。

当前需要着力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必须坚决执行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特别要重视增加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充分利用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快、社会资金剩余较多的有利条件,开辟增加农业投入的新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和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对于资金使用分散问题,应科学合理地加以解决。向农业投资时,各涉农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协调,根据统一部署安排资金;资金到达基层后,应组织专门机构进行整合,集中投放到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防止“天女散花”。国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支持方式,如实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的方法,支持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可以设立和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同时,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高度重视土地、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